📖 ZKIZ Archives


IT造富兇猛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6270.html

互聯網的財富積累,並不是緩慢遞進式的,一夜暴富是這個行業的常態。IT業的造富神話在全球持續。

2012年3月6日,胡潤研究院發佈了2012年胡潤全球富豪榜單,墨西哥電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以550億美元財富成為2012年胡潤全球首富。這是胡潤首次發佈「全球富豪榜」,據瞭解,上榜門檻為100億美元。

這一次上榜富豪上市公司的財富計算截止日期為2012年2月24日,共有83位全球百億美元富豪上榜。比爾·蓋茨以財富500億美元毫無懸念位列第 二,沃倫·巴菲特則以財富480億美元位列第三。而來自谷歌的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吉,各自以175億美元的財富並列排名第35位。

胡潤表示,比爾·蓋茨作為微軟的精神領袖與IT行業中的明星人物,毫無疑問,在全球經濟依然處於低迷,且金融行業普遍不景氣的背景下,IT行業的一枝獨秀也保證了微軟在全球業績與股價方面的穩定。

28歲的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是讓全球互聯網界人士並不意外的神話。僅僅8年,其以260億美元位列第八,成為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 家的富豪。當然,這種巨大的快速造富效應將不僅僅指向扎克伯格,據《華爾街日報》稱,Facebook估值大約在750億美元至1000億美元之間,這一 規模位列美國IPO歷史上第四高,名列Visa、通用汽車、AT&T Wireless之後。這也就意味著,計劃5月掛牌上市的Facebook,除了將使得投資者最多獲利5000倍收益外,還將使其1/3的年輕員工,變成 富豪。

縱觀胡潤全球富豪榜,不難做出如下計算和統計:來自於金融與投資行業的上榜富豪最多,佔比高達18%;其次是IT行業,佔13%;零售和自然能源行業排名第三,分別佔12%。IT行業的富豪比例遠高於中國。

當然,相繼發佈的另一個權威富豪榜的來自《福布斯》——在不少相似的上榜者中, 84歲的李嘉誠以財富240億美元成為「共同的」2012年中國首富,但是和胡潤富豪榜不同的是,來自中國內地的首富不是娃哈哈的宗慶後,而是百度的李彥宏。

除了李彥宏外,騰訊的馬化騰、網易的丁磊、阿里巴巴的馬云、騰訊的張志東和盛大的陳天橋等中國互聯網界大佬也登上《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放眼國內的富豪,年輕的新富面孔如果不是富二代,基本上是來自IT界的精英人士。

毫無疑問,互聯網已成為最好的造富機器。但值得警醒的是,這種造富的門檻也在水漲船高,當越來越多的巨頭林立,互聯網、IT創業的風險也在不斷加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36

【研究】IT行業創新的迷思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276

最近關於創新的詞彙很流行,比如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企業,創新型國家等。在工作中,我看過創新的豬跑,也吃過創新的豬肉,在這裡分享一下我關於創新的體會和思考。這些內容很多都可以從各種書籍中看到,並不是我獨創的見解。

迷思之一:Innovation starts with Epiphany

故事書裡有很多聰明人忽然靈光閃現的情景。靈光閃現、頓悟的英文是 「Epiphany」,著名的靈光閃現的故事有:

1、阿基米德在洗浴城裡泡澡,忽然跳出浴池跑到大街上,大喊「Eureka」——他老人家發現了浮力定律。

2、牛頓當年坐在蘋果樹下,忽然一顆蘋果砸到他頭上,他靈機一動揭示了萬有引力等理論。

由於種種原因,故事中沒有提到這些科學巨人在頓悟之前已經在相關學科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同時他們也為這些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這樣那些看似神奇 的時刻才會光顧他們。這些故事的另一引申是,他們都是獨立工作的,沒有一個阿基米德團隊,或者「牛之隊」在背後支持他們。在近代,很少有一個人可以獨立完 成前無古人的發明創造。讓我們看看自己的手機,它集成了幾代理論創立、發明和技術工程上的創新:

1、無線通信:radio waves,location aware – GPS,cell tower,WiFi AP;

2、有線通信:USB;

3、集成電路;

4、顯示技術;

5、計算機、應用程序。

讓我們穿越到牛頓所在的時代,想像如果我們把這些技術的原理,設計圖紙都像蘋果一樣向牛頓頭上砸去。他會頓悟麼?

在我所熟悉的電腦和IT領域,所有我看到的很「酷」的產品,它們都是幾代人、幾個團隊前赴後繼持續創新的結果。這個過程就像拼圖一樣,很多聰明人都 看出了最終圖像的模樣,都在一塊一塊地拼接,然而往往拼好最後一塊的同學得到了最大的榮譽。但是如果沒有前人的積累,沒有自己紮實的能力,就沒有「最後一 塊」等著同學們。

另一個有用的推論是,不要一開始就想把所有丟失的拼圖塊都找到並填上,打造一個完整巨大的創新。

迷思之二:大家都喜歡創新

誰不喜歡創新呢? 然而,創新就是做和以前不一樣的事,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不一樣」。當你提出一個創新的想法時,你會得到什麼回答呢?下面是其中一些:This will never work;No one will want this;It can't work in practice;People won't understand it;This isn't a problem;This is a problem, but no one cares;This is a problem, and people care, but it's already solved……

為什麼?我辛辛苦苦想出來的點子,為什麼得不到領導或同事的讚賞?這裡有幾個原因可以解釋:

1、個人嫉妒:這個想法居然被你想出來了,我不能接受;

2、面子或政治因素:這個東西要如果做成了,我沒面子;

3、優先級:我已經有十個創新的想法在手頭了,不能接受又一個新的創新;

4、安全:不創新,我沒有風險; 要創新,我可能要失去一些東西;

5、習慣:這個不是我們做事的習慣啊,不符合我們一貫的原則;

6、動機:我能從中得到什麼?我為什麼要幫你?

7、不喜歡創新,有時連創新者都不例外,甚至有些創新者會恨創新。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消極反應?

假如你發明了電報,並且用畢生精力建立起了覆蓋全國的電報網和電報企業。這時有一個年輕的發明家上門推銷他的創新產品——電話。雖然這個早期的電話 看起來其貌不揚,它後面還拖著一條尾巴,可是你敏銳地看到,這個創新將會顛覆目前的電報產業,它預示著你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企業將會失去市場,這時你會怎 麼想?會不會恨這個新發明?

另一個例子:現在大眾普遍認為鑽石很值錢,購買鑽石的人也不少。鑽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組成,如果有人發明了一種在常溫常壓下把石墨變成鑽石的方法,就可以廉價地生產大量的鑽石,那麼那些在鑽石產業鏈上經營的人們,以及已經購買、儲存鑽石的人們會有什麼反應?

從這裡我們看到,有些創新是顛覆性的。這些顛覆性的想法一旦出現,就會引起現有技術擁有者的極大不安。

迷思之三:好的想法會贏

理工科的同學普遍比較理性,他們認為好的想法就會贏。但是在現實中,好的主意不一定贏。

例如我們目前普遍使用的電腦鍵盤,大多都是這樣的佈局(QWERTY):

但很多研究表明下面的鍵盤佈局(Dvorak)更有效:

 

然而為何這麼好的鍵盤卻如此少見呢?

另一個例子:國際標準衡量制度(米/千克)和英制衡量制度(英呎/磅)的使用對比。後者只有美國還在使用。事實上美國國會早在兩百年前就通過了法案,要推廣國際標準衡量制度,但卻遲遲沒有行動。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和行動相關的各利益方都在考慮——我能從中得到什麼? What's In It For Me(WIIFM) ? 如果這個問題沒有搞清楚,那麼再多的好想法都只會停留在口頭。

「火車票實名制」的實施,大家都說這是一個好主意,技術上有困難麼? 對於一個可以成功發射登月飛船,可以用GFW把中國的互聯網變成一個局域網的國家,火車票實名制在技術上並不難。但是對於掌握政策的制定、實施、運行及維 護的人來說,他們都在心裡問:WIIFM?在沒有好的答案之前,這個「好想法」是不會得到徹底實行的。

怎麼樣才能讓別人喜歡你的創新呢? 在我們提出一個創新的想法時,應該考慮下面幾點:

1、Provide 「what's in it for me」 for stakeholders(對利益相關人要講清楚 「你能從中得到什麼」);

2、Relative Advantage(創新和目前的應用相比,有什麼相對優勢);

3、Compatibility(創新和目前的應用是否兼容);

4、Complexity(避免過度地描述複雜的技術);

5、Observability & Trialability(能讓別人看到/實驗創新的結果麼?)。

迷思之四:創新者都是一馬當先

有些人會想:這些創新者真了不起,第一個想出了這些美妙的想法,要是我早生幾十年,也第一個實現那些想法就好了。

其實,大部分成功的創新者都不是先行者,例如APPLE的音樂播放器iPod,它是2001年10月23日發佈的,在它之前音樂播放器市場已經有很多產品了,它在出現後的幾年時間裡才超越了對手:

另外,Gmail、Google Calendar都不是該領域的第一個產品,當Gmail、Google Calendar發佈的時候,世界上大部分有email的用戶都至少有兩個免費的email/calendar服務,比如Yahoo Mail、Hotmail。有了以上免費服務,誰會需要第三個免費的賬戶? 但是後來者在很短的時間內趕上並超越了先行者。下面是2006年的美國市場數據:

 

(本文整理自鄒欣和北大同學交流的講稿,暑期課程-職業規劃與領導力發展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鄒欣: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工程中心首席開發經理,主要負責研究成果向產品轉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54

電視IT化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6398.html

剛大學畢業那會兒,我在音像資料館工作,每天面對的是磁帶。後來有了VCD,把磁帶上的內容轉製成VCD成了我的主要工作內容。當磁帶上的內容轉成 VCD的時候,我已經意識到這是個大的轉變,這不是以前膠轉磁那樣簡單的變個介質,而是一場數字化革命。10多年過去了,VCD已不再有蹤影。今天人們看 藍光碟,拿移動硬盤拷貝片源,USB也已經是3.0了。電視的數字化也基本完成,現在的編導們已經不知道對編機了,都在非編上拷來拷去,網絡裡傳來傳去。 而幾年前我在管理一個影視劇頻道的時候,還要到大街上請「背兜」來背成堆的磁帶,往返於帶庫和播出機房。

電視設備的數字化、媒資系統的數字化並沒有讓這個行業變得多洋氣,它還是那副高級社會的得意之氣。而今天,電視行業卻前所未有的經受IT界的極大的衝擊。

我在前年的NAB展上就看到「PUT TV STATION IN YOUR MAC」(把電視台放到蘋果電腦裡)的口號。而這幾年,一台PC、一台蘋果電腦已經能把電視台所能幹的所有事情囊括了。目前的全媒體製作系統可以把幾台攝 像機連接起來自如切換,從加字幕到播出,只用一套軟件、一台PC就可以完成,而這是過去電視台裡常見的切換台、字幕機等所有專業設備才能做到的事情。

有一個名叫Blackmagic的IT公司,近年來在專業電視領域風生水起,許多人對它痛恨有加。它以IT的作業方式在傳統電視行業裡營銷,所有產品的價格都在網上標出來,由於產品好用,銷量非常大,價格也非常低。這在廣電原來的封閉行業態勢中,這樣的售價根本不可思議。

攝像機在其演變中,專業和業餘的一直涇渭分明。20世紀90年代才有了專業消費級的說法。而今天,消費級的產品已經登堂入室,電視台也不再只盯著專 業攝像機不放,而是更多地採用了便宜的消費級產品。這些消費級攝像機的清晰度也在驚人地不斷升高,在即將舉行的NAB上,我們將看到4K畫質高清消費級攝 像機。而這個變化是從IT的數碼相機行業發展過來的。

在電視發明的80年中,以前的發展比較緩慢,最近幾年的發展卻進入了與IT業一樣的快速更新換代進程當中。以至於我們國家的高清電視標準定在 720P的時候,滿街的電視機都已經可以播放1080i的了,而這個變化還在發生當中。當國家還在為互聯網電視擅自上市而惱火的時候,PC廠商已經宣佈 「智能電視就是PC」了,智能電視的操作系統也在快速更新中,三星在谷歌正式發佈智能電視安卓操作系統之前,搶先發佈了基於安卓的智能電視,而蘋果電視的 出現也近在眼前,微軟也不甘寂寞地宣稱Xbox本身就是電視機。可以想見,將來在軟件層面上,電視的升級速度也會在激烈比拚中不斷提升。

以前電視人羨慕IT人的生活,今天電視人不知不覺地變成IT人。當然最早感受到這一變化的可能就是一線的「電視民工」了,他們像IT工人一樣的超負 荷地趴在電腦前工作。電視的管理運營者則像IT圈裡的人一樣,不停地尋找好的點子,撰寫新構思的商業計劃。而電視頻道很有可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像智能手 機上的一個個小方塊「應用APP」。在應用時代,電視節目內容一方麵線性地消費觀眾的時間,另一方面非線性地提供多屏內容及延伸內容。

最後一個問題尖銳地留給廣電總局。當電視IT化後,是應該歸工信部管,還是廣電總局來管?如果廣電總局只是管導向的話,這部門也可以讓宣傳部來管。電視IT化必然還會帶來監管和事業發展管理的變化,希望行業監管方面不要落後於產業的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87

【研究】IT行業創新的迷思(2)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781

要成為領域的專家才能創新麼?技術的創新是關鍵麼?

迷思之五:要成為領域的專家,才能創新

這個想法看起來沒什麼錯,我們不正是為了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才來上學,拿學位,並且希望拿到學位之後成為專家,然後再開始在這個領域進行創新的麼?

但是統計數據顯示,70%的創新者,他們最成功的創新是在他們擅長領域之外產生的。

Tim Berners-Lee是一個物理學家,他在1989年3月提出了一個想法,利用HyperText實現方便的信息共享和更新。他的老闆看了他的想法後 說,「vague, but exciting」。一年後,他和同事們實現了通過互聯網的HTTP協議通信,WWW就這樣誕生了。

這個在現在看起來如此順理成章的想法,為什麼是由一個物理學家,而不是計算機學家最終實現的呢?事實上在WWW/HyperText協議剛出現的時 候,一些計算機專家很看不起這個想法(根據我看到的2001年資料)。因為專家們認為,一個文本文件上有一些文字,有些是藍色的,用鼠標一點,就能打開另 一個文件,網頁上都不記錄狀態。這看上去有什麼難度,又算得上是什麼創新呢?這個文章又沒有提到很多希臘字母的公式,在哪裡發表論文呢?當時計算機科學家 在研究開發COM、DCOM、Remote Process Call這些高難度的東西。

事實上,正是這種看似簡單的無狀態(stateless)網頁改變了世界。

在中國甚至全世界,B2B網站做的最好的是阿里巴巴,那它的創始人是學計算機、互聯網專業的麼?

Nokia公司在進入通信領域之前是芬蘭一家做森林木材相關產品的企業,比如紙漿、衛生紙、雨靴等相關產品。芬蘭全國人口只有500萬,他們能用多 少衛生紙和雨靴?於是有一天公司領導決定創新,他們最終看上了通信領域,但當公司想去融資的時候,專家們包括資本家們並不看好他們的前景甚至都在嘲笑他 們。15年之後,Nokia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機和通信企業,擁有79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當然Nokia在成為行業領頭羊,成了專家之後,也碰到了自 己的問題,它不得不從自己著火的平台跳進冰冷的海水裡……

另一個例子是索尼公司的「單放機」(Walkman)。索尼公司在大型的收錄機取得成功之後,其創始人盛田昭夫想進一步讓所有人都能隨時聽到音樂, 於是就有了發明「隨聲聽」的想法。但是這個想法在公司內部受到很多阻力。公司的專家們認為市場認知是:「收錄機,收錄機,就要能收能錄」,隨聲聽沒有市 場。他們還做了多次市場調查來證明大眾不會喜歡「只能放音樂,不能錄音樂的小玩意」。盛田憑著他對電子消費品趨勢的洞察和對未來的直覺,堅持推進研發甚至 以自己辭職相要挾。最後在產品快要上市的時候,大家要給它取名字,Walkman是最後的候選名字之一。公司請教了語言專家,語言專家語重心長地指 出,Walkman不符合語法,動詞不能修飾名詞,改成Walking Man才是正解!

值得慶幸的是,盛田昭夫沒有聽專家的建議。Walkman(而不是Walking Man)上市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Walkman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市場,點燃了爆炸性的增長。

在Walkman的生命週期中(1979-2010),它共賣出了2.2億台,開闢了一個新的市場。Walkman產品引起了從Panasonic、Aiwa到國內的許多廠家的效仿。如此巨大的市場和銷售旺景是許多專家們當初不曾想到的。

為什麼領域內的專家有時候反而沒有領域外的創新者那麼有創意呢?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迷思之六:技術的創新是關鍵

技術創新是關鍵這個想法對理工科的同學們來說更是自然不過,很多同學孜孜不倦地跟蹤某編程技術各個版本的細節,津津樂道其中奧秘。大家的想法無外乎是我們就是要先學習各種科學技術,然後創新,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讓我們看看手機的發展歷史:

手機的哪一個進步不是技術進步的結果呢?這句話當然不錯,但是最有技術含量的手機,在這個圖上還沒有顯示。它是這個:

你別小看那天線,那麼粗,裡面都是技術啊!

這就是著名的Iridium銥星計劃的手機,它的確凝聚了多種先進技術,而且開發思想簡明。只用往天上發66顆衛星,衛星信號把地球全覆蓋了,大家就可以隨時隨地用這個手機打電話了。這比在地面上每隔幾公里就建造一個手機基站要好不知多少倍。對吧?

不幸的是,這個服務從1998年開始運行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被迫終止。

在事後諸葛亮看來,銥星的想法有許多不靠譜的地方。

1.銥星的獨特價值點是在荒無人煙,沒有基站的地方也可以打電話,「荒無人煙」的一般定義是人們很少去的地方!銥星為最不常見的條件優化。那麼用戶在哪裡?用戶們大多在大城市裡,會在房間裡打電話。但是在房間裡反而使用不了銥星電話。銥星電話說明書有這樣一段:

當你在室內感覺通話效果較差時,請走到室外,把手機天線指向衛星所在的方位。但是用戶哪裡知道你的衛星是在哪一片天空中飛呢?

2.由於使用了衛星通訊技術,銥星的帶寬、延時都比不上普通手機。

3.銥星有用戶群體麼?當然有,那些登山運動員、在南極科學考察的人們、還有想隻身駕船周遊七大洋的孤膽英雄們,他們當然希望有一部這樣的電話。但 是這樣的用戶數量在全世界有多少呢?銥星電話現在變成了一個租賃業務,為這些幾千幾萬用戶提供短期服務。與此同時,全世界手機用戶早已突破了10億。

我們在這裡看到,除了技術的創新,還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創新:商業模式,用戶體驗,生態系統。

iPod、mac iTune client、iTune web site共同實現了在音樂購買、同步、播放這整個流程的整合。如果單獨拿出來和同類型產品比較,各有千秋,但是把各個環節整合得如此流暢,打造成一個盈利的生態系統,使得蘋果公司目前遠遠領先其他競爭者。

搞IT技術的人們有時候把「功能的增加」和「技術的創新」等同起來。但是產品功能的整合容易被很多人忽視——茶壺由這些組件組成:茶壺蓋、茶壺體、茶壺把、茶壺嘴。各個部分及功能還要有機結合起來,滿足用戶的需求。那麼請看下圖的茶壺滿足用戶的需求了麼?

(來源: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by Donald A. Norman)

大家在使用一些軟件的時候,往往會覺得這些軟件,要說功能也都齊全,可是怎麼就這麼難用呢?一旦出現了更好用的軟件(也許功能一般),大家就呼拉一下都換掉了原來的軟件了。

(本文整理自鄒欣和北大同學交流的講稿,暑期課程-職業規劃與領導力發展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鄒欣: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工程中心首席開發經理,主要負責研究成果向產品轉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8

【研究】IT行業創新的迷思(3)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862

成功的企業更能創新麼?創新的過程是連續的曲線麼?

迷思之七:成功的企業更能創新(1)

標題所描述的難道不對麼?這些企業因為創新而成功,創新是他們的企業基因。它們當然會繼續創新下去。從情感上是這樣,這種嚮往的感情驅使很多求職者 想「加入一個偉大的公司」。但是在實際中,你會發現很多成功的企業進入了一個創新者的兩難(Innovator's dilemma)境地。

當成功的企業步入中年,他們當年發跡的市場成熟了,當年賴以成功的創新技術成了「維持性的技術」,在成熟的市場和維持性的技術的環境中,技術的創新 並不是影響企業成敗的主要因素。然而,顛覆性的創新會為產品和市場帶來巨大風險,這些企業所擁有的流程,價值觀和文化會排斥顛覆性的創新。那些沒有成功包 袱的小公司反而能把顛覆性的創新帶到市場,挑戰成熟企業的霸主地位。

這一糾結的創新兩難表現為:不斷滿足已有用戶需求,則進入飽和市場,不免被新的顛覆性創新淘汰;如果尋找顛覆性創新,則遭到公司的流程、價值觀、文化的排斥。

這個創新兩難有下面的一些症候群,它們都以「成功的企業……」開頭。

成功的企業被股東們寄予厚望

有人說,這些成功企業乾脆就堅持既有技術,獲得平穩增長就足夠了!但是,這些成熟企業的股東們並不滿意於漸進式的增長。我們以微軟公司為例,它近5 年的平均年營收大約是500到700億美元。年利潤(Operation Income)大約是180-270億美元。作為一個股東,你希望微軟公司的收益每年以多少速度增長呢?大多數公司的股東們希望增長率在10%以上,最好 是15%以上。這麼說,微軟公司每年除了維持去年的營業額,還要找到至少50億美元(500億美元的10%)的新營業額。這相當於每星期要找出1億美元的 新營業額,多賣1億美元的東西。這還沒有考慮到各種成本的增長(員工自然也希望報酬的增長高於CPI)。如果找不到這樣的利潤增長點,股東和股市上的投機 家們就不會看好這個股票……

那麼怎樣才能每週多賺至少1億美元呢?這時候你發現,小的市場已經滿足不了大公司的胃口,但是,所有顛覆性的技術在開始的起步階段市場都不大。有些 大公司就會扮演Second Mover的角色,等著一幫First Mover在市場萌芽階段拚殺,等時機成熟的時候,採用收購、入股、投資等方式,切入新興市場。但是往往時機成熟的時候,那些First Mover要價都很高(再加上一些泡沫的作用),花了大價錢買入往往事倍功半。正如我們前面講到的,技術的兩種分類,Sustaining Technology(維持性技術)and Disruptive Technology(顛覆式技術)。

維持性技術

基本技術已經為業界所熟知

有已知的顧客和市場的競爭者

市場的成長以可預計的速率成長

對產品開發者的要求——仔細的計劃,嚴格的執行,給用戶提供可預見的路線圖,可靠的升級和維護方案

顛覆性技術

新技術,不穩定,成本高

大家都不瞭解市場,用戶,和競爭對手

各種專家對顛覆性技術的預測都是錯的

對產品團隊的要求——以發現為驅動的計劃;對市場無知的推廣

當你擁有成熟的市場、成熟的技術、穩定的客戶時,你很想知道用戶想要什麼。作為一款成熟軟件的作者,你也不想引入太多變數,你只要保證這些用戶繼續 對你的產品滿意,購買你的下一款升級產品就好了。這時候,你需要做的是仔細地瞭解需求,堅決去執行產品計劃,然後按時發佈新的升級軟件。

但是對於顛覆性的技術來說,就不同了。目前市場的客戶不知道顛覆性技術,例如,我們想像在汽車工業發展的早期,亨利·福特去做市場調查,他問馬車伕 們有什麼需求,馬車伕們會跟他描述「噢,福特先生,我需要四個輪子的、燒汽油的車子,還有一個圓圓的方向盤的就好了……」?我想不會,他們會說,給我更快 的馬!

對於顛覆性的技術,我們需要計劃,但這個計劃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新技術的合理使用場景,我們也需要做市場,但是新技術的市場有多大,我們完全不知道。

(未完待續,本文整理自鄒欣和北大同學交流的講稿,暑期課程-職業規劃與領導力發展的一部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9

【研究】IT行業創新的迷思(4)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955

迷思之七:成功的企業更能創新(2)

成功的企業有錢請人預測未來

如果你是創新者,覺得某項技術有戲,你找幾個同伴在車庫裡就開始行動起來了。但是成功的企業則不同,它們有錢,有股東,要對錢、對股東負責,它們想 確定它們對未來打的賭是對的,所以它們花大價錢請人預測未來。不過,調查顯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專家們對於顛覆性技術的預期往往是錯誤的。下面是 AT&T的例子:

1980年代的時候,如日中天的AT&T公司請了很多顧問為它估計手機這一新技術在2000年左右的市場。專家們經過深入的調查和研究,指 出,在2000年,手機市場不超過90萬用戶,市場不夠大,不足以支持龐大的開放和運營費用,而這個預測和實際的用戶數字(1億9百萬)相差了120倍。 另外,AT&T也過度相信自己已有的成熟技術。他們想,如果把現在的電話市場擴展到每個成人、每個房間都有一個有線的電話,那誰還用無線的電話 呢?AT&T放心地專注於提高傳統電話去了。到了1993年,它發現勢頭不對,趕緊花了126億美元買下了一個新興公司(McCaw Cellular),試圖重新進入手機市場,但是代價太大了。

另一個例子,在1970年代以前,電子計算器不能做複雜的科學計算,人們得用計算尺(Slide Rule)來解決問題。大學裡還有課程,教大家如何使用計算尺,一個好的計算尺賣20美元左右。

HP公司的一些技術人員覺得應該開發一個支持科學計算(三角函數,對數)的計算器,足夠小,能裝在衣服兜裡。他們請教了分析師,分析師預計這個市場 不大,大概每年只能賣1萬台。因此建議不要上馬這個項目。HP的創始人William Hewlett(就是HP當中的H)還是拍板上馬。結果在產品發佈的1972年就賣了10萬台(當時一台計算器賣395美元,相當於2008年的2000 美元),開創了一個新的市場,導致Texas Instruments、Casio等公司的跟進。

到了1976年,大量科學計算器產品湧現市場,產品的價格降到了25美元左右,原來的「計算尺」完全從市場上淘汰,大學裡再也沒有講計算尺使用方法的課了。

成功的企業開始捍衛一些價值觀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曾經製造出多款優秀的小型計算機,它在成功的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公司認為,只有利潤率超過50%以上的產品才值 得去做,利潤率低於40%的產品則不值得投入。在80年代PC時代開始的時候,PC的利潤率是多少呢?10%左右。雖然DEC公司的領頭人都認為PC是未 來的主流,但是PC的低利潤率導致它在公司的各個環節都處於不高的優先級。你想,你可以賣兩種東西,一個是成熟的產品,利潤率是50%;另一個是在全新的 市場出售,利潤率是10%,你更願意做哪一種?

通用公司的傑克·韋爾奇也談到過類似的例子,已有的銷售團隊往往不願意推廣顛覆性的新產品,因為市場沒打開,用戶不理解,利潤率低。韋爾奇往往組建新的團隊來推銷新產品,或者把這些利潤單獨核算。

成功的企業有流程

當公司成功之後,會出現「流程」、「產品週期」這一類詞彙,這些都是對成功經驗的總結。但是如果把這些成功經驗不加區別地運用到新的市場上,往往會適得其反。

以DEC公司為例,當年它研製一款新的小型機需要2-3年的時間,這已經快於行業平均值,也被證明是符合市場規律的。當它進入PC市場後,它的產品 週期也自然是2-3年,但是與此同時,其他新興PC廠家(Acer,Compaq,Dell等)的產品週期是半年到一年。在這種情況下,新陳代謝快的企業 更有可能因勢而動,推出用戶滿意的產品。

另外,公司有了流程之後,一個想法從構思到最後出現在市場,要經過很多環節,在這個漫長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都有人認真考慮,如果有人說NO,那就麻 煩了。問題是顛覆性的創新在初始階段總是不成熟,不穩定,前景未知的,太容易引起人們說NO了。當然在成功的公司裡混得很成功的人會很有技巧地說,這想法 有趣,但是再討論一下?再商量一下?再做市場調查,再研究,再找到更多數據支持……

(未完待續,本文整理自鄒欣和北大同學交流的講稿,暑期課程-職業規劃與領導力發展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鄒欣: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工程中心首席開發經理,主要負責研究成果向產品轉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00

【研究】IT行業創新的迷思(5)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164

迷思之七:成功的企業更能創新(3)

成功的企業重視用戶

公司成功之後,公司領導發現成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認真聽取了客戶的需求,因此我們在成功之後,更要聽取用戶的聲音。但是絕大部分用戶都不會告訴公司什麼「顛覆性的需求」,就像馬車伕那樣,他們會希望「馬更快一些就好了」。

成功的企業有老大的心理

另外,還有一個心理因素,當你已經是最大,最好,你還要搞顛覆性的創新麼?你是不是想做一些漸進式,維持性的創新就夠了?為什麼要再搞顛覆性的?What's in it for me?

我這幾年(2007-2011年)在國內的一些高校講課,也感覺到了這樣一些困難。要知道,這些高校都是以培養創新人才,成為創新型大學的口號和企 業合作的。當合作開始之後,你發現有時候別談是顛覆性的創新,就連漸進式的創新都做不了。在一個有悠久歷史的穩定單位中(例如大學),它固有的流程、價值 觀、文化都在排斥創新。

例如:我想給學生增加一些實踐練習,系領導表示擔心。經過幾次溝通,發現其邏輯是這樣的:我系的學生保研名額不多,大部分學生要考研,因此要給他們 足夠多的時間複習考研。增加實踐,雖然對學生有好處,但是考研成績不好,我們系面子不好看,學生也會怪我們。因此,不宜增加增加量,要讓他們有足夠多的時 間複習考研!

例如:我想上軟件工程課的時候增加設計方面的內容,因此想讓工業設計系或者美院的同學也來上課,這樣,他們有實際的項目可以鍛鍊設計能力;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可以學習如何跟UX方面的人才合作。但是系裡也不同意,說是沒有這樣的先例。

當公司成功很久以後,會有自己的「文化」,就像歷史悠久的大學、民族,有些事情,你的老師/老爹是這麼過來的,你的老師/老爹的老師/老爹也是這麼 過來的。大家都習以為常,甚至以這樣的文化(或者是惰性)為自豪。留辮子,裹小腳,抽大煙,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這樣的文化也許比較美,可以吸引旅遊者,但 是這樣的文化是否支持創新,就很難說了。商鞅變法,胡服騎射,都是古代創新的例子,這兩個例子都有最上層支持,但是如果自下而上搞創新。「文化」未必會喜 歡你,說不定會出人命的。

那麼已經成功的企業還能創新麼?答案是肯定的。

那成功的公司要繼續創新,具體有什麼招數?《Innovator's Solution》這本書裡提到過一些招數。大家要想知道更多詳情,可能得花錢請顧問了。

迷思之八:創新的過程是連續的曲線

成功人士的故事讀多了,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認為技術的創新就是一個連續的曲線,先寫論文從理論上論證其可能性(Innovator階段);然後做 出原型供先行者嘗鮮(Early Adopter階段);然後廣大人民群眾中覺悟高的開始接受新技術(Early Majority階段),再傳播到後進群眾(Late Majority),最後老頑固(Laggards)都開始使用這個新技術了。

但是在現實世界中,這個模型有一道鴻溝,很多好想法,儘管得到了先行者的好評,但是它們都跨不過這道鴻溝(如圖),到不了廣大用戶那裡。

一個很有名的創新是:Segway Human Transporter,這個玩意在2001年發佈前夕,網絡上瘋傳有一個驚天動地的產品要發佈。一晃十年過去了,大家可以看看它的簡介和功能,技術是挺先進的,那它為什麼沒有跨過鴻溝,到達廣大用戶手裡呢?

這個東西如果我開它去買菜,那是多麼的拉風啊……可菜筐掛在什麼地方呢?

本文整理自鄒欣和北大同學交流的講稿,暑期課程-職業規劃與領導力發展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鄒欣: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工程中心首席開發經理,主要負責研究成果向產品轉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01

創業企業如何做好IT採購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zhanlve/227552.html

從去年年初開始,江浙地區創業企業資金鏈斷裂,老闆跑路的消息就不間斷的傳來,而這一現象還只是創業企業生存困境的冰山一角。

融資難一直以來都嚴重困擾著創業者,去年下半年中概股流年不利,接二連三的破發、摘牌,直至年底海外上市的大門關閉。國內上市壁壘重重,加之國內市 場對併購退出的方式又另眼相待,投資人們退出無望,紛紛捂緊錢袋,不敢出手或是不願出手,這在資本市場引起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創業企業的生存環境遭遇了 資本市場的寒流後變得更加捉襟見肘。同時,創業企業資本、擔保、經營環境等自身條件也制約著創業企業得到投資人的橄欖枝,有人形容創業企業融資難,猶如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面對資本市場和借貸機制的「不給力」,創業企業唯有開源節流,做好採購分析、合理配置資源才能在重重夾縫中求得生存的機會。在創業公司除去房租、水 電等日常開銷,IT採購也是不可避免的必要花銷,而如何細分員工需求,優化資源配置對採購人來來說是個小小的考驗。每個創業企業的員工分工都各有不同,因 此,員工配置的IT設備也應各有側重。

行政、財務人員

行政、財務人員的日常工作多為整理、記錄、歸檔,工作時間要求坐班,那麼IT設備就要以穩定、兼容性強、內存大、保密性強、安全性能高的台式組裝機為主。這樣一來,既節約了成本,又不會影響使用,另外台式機可24小時掛機,散熱性能好、經久耐用。

銷售人員

銷售人員經常外出拜訪客戶、演示產品,那麼IT設備就要以商務、美觀、性能高、攜帶方便的筆記本電腦為主。在選擇銷售人員使用的筆記本電腦時,首先 要待機時間足夠長,外出工作的他們如果在碰到重要客戶正要產品演示的時候,筆記本電腦沒電了,是件很令人懊惱的事。其次外殼的材質防擠壓、耐衝擊、耐震是 相當重要的,尤其是對硬盤的保持措施是否完善。由硬盤物理損壞所帶來的用戶訂單和數據丟失將是毀滅性打擊。另外,便攜性也是銷售人員筆記本電腦選擇的重要 因素,太重或者大大的筆記本電腦不僅攜帶不便,還會給銷售人員增加外出時的心理負擔。

Dell成就系列v 131筆記本電腦是比較適合銷售人員使用的一款電腦,1.7kg的重量,出行攜帶方便,適合於經常外出談業務、訪客戶、出差等。它的待機時間非常突出,可 達9.5小時,在正常使用時可以滿足一天的使用,輕輕鬆鬆滿足外出人員全天候辦公的各種需求,待機時間和超薄的機身無可挑剔。並且可選配128 GB固態硬盤,對於存儲需求大的銷售人員也完全無可挑剔。還可以利用標配的指紋識別器和可選的防病毒軟件,來確保筆記本電腦使用者的私密性和業務數據的安 全性。就是這樣一款筆記本電腦,價格也是足夠親民的價位。對於創業企業來說,這樣物美價廉的產品著實難求。

管理人員

而對於公司主管、經理類的管理人員來說,要求就比較多了,不僅要商務、大方、美觀最重要的是還強調實用性強、性價比高、攜帶方便,要「出的了廳堂, 下的了廚房」,既要能在各種場合激烈戰鬥,又要得體完美拿的出手。這麼說來,戴爾超級本Xps13倒是最符合條件的一個,機身輕盈,重量為1.36kg ,厚度6-18毫米,便於攜帶又節省空間。與其他筆記本不同,Xps13屏幕為13英吋,沒有邊框,大大拓展了用戶的視野。瞬間喚醒是Xps13的另一的 亮點,1.5秒鐘內從睡眠模式進入工作模式,讓工作狂們快速進入工作狀態,也少了為客戶演示時電腦啟動慢的尷尬。電池續航時間達8小時以上也是戴爾的一大 特點,用戶可以更多的利用碎片時間充電、上網、辦公,在車裡,咖啡廳,候車室,飛機場等都可以隨心所欲的使用,讓白領一族的碎片時間也充實起來。被很多人 稱作是職場精英裝備必備。而這款筆記本近期(5月28日至6月8日)的超級本商務升級促銷活動,更提升了性價比。在此期間只要撥打DELL客服電話 800-858-2060,就可以免費升級商務裝備,獲贈卡通1變4USB分線器和VGA Adapter MiniVGA轉接線各一個。

創業企業資金短缺生存困難的問題要想在短期內快速解決,目前還很難實現,因此,拿不到融資又沒貸到款的創業者現階段還只能是孤軍奮戰,自己尋找出路。節約成本的辦法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要真正扭轉創業企業艱苦求生的現狀,還要廣開源頭,增加進項才能扭轉企業流血的現狀。馬云說過,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後天很美好,但大多數人都死在明天晚上。作為創業者來說,只有堅持住熬到後天早上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只有經過痛苦的蛻變才能化蛹成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98

轉貼:對金融中的IT業的想法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1uv.html

IT包括互聯網本質上是提高信息產生和傳播的效率。

理解這個本質就很容易推演。

比如bank的本質是信用的傳遞。所以internet bank是玩不轉的。就是純的互聯網銀行。


JPMorgan Chase CEO Jamie Dimon 上任伊始,就把JPMorgan原來外包的IT服務收回。他的觀點是銀行就是money(信用)+IT

所以IT變成了銀行的核心業務。決不允許外包。


這和老外的消費品公司一樣。什麼都可以外表。從銷售到研發,只有一樣不外包。就是branding。品牌!

消費品的本質就是品牌。

我相信玉蘭油和SKII99%的原料是一樣的。

差異就是在Branding上。




trustno1:

作為一個挨踢人士,對金融中的IT業的想法

1.IT的進入削減了資金流通交易的成本. 支付結算,這個你懂就是懂了,不懂也不是我這裡扯淡的重點.


2.IT的進入削減了很小一部分資金配置成本.

這部分,主要是依據分析各種客戶的行為數據來實現的,包括負債端的,包括資產端的.但是這部分實際上只是很有限


的優化.任何將他們拔高到決定勝負的重點都是不現實的.

因為數據有一個問題就是時效性問題.所有的數據都是過去收集的,也只代表著過去消費行為。用這些數據的分析優化來開拓業務,實際上是假設客戶的消費行為和 偏好一成不變。我現在東家,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2005年之前是他們網絡遊戲最為鼎盛的時期.他們有著幾億的客戶數據和客戶資料行為.老闆最直接的一 個想法是利用這些數據發覺這批客

戶的潛在娛樂需求。結果可恥的失敗鳥.為何呢?因為人的消費偏好會不斷的改變。2005那批網絡遊戲迷都是70-80後,當時差不多20-25歲,單身宅 男居多.5年之後是多少歲?30歲,開始買房供房,找女人生娃。原來一天5-6個小時撲在電腦上,通宵組隊RIP.結婚生娃以後可以嗎?想都別想.所以這 些數據都變成沒有用的垃圾數據. Big Data 當然好,很多人看到某些公司每天成G成T的收集客戶數據,但是同時沒看到的是也有成G成T的數據變成垃圾數據.

 

在我看來數據和IT對於金融業來說,他加快了信息交換,資金交易,同時也加速了數據的失效.比如說,快速消費行為.有人認為,如果守住一個支付通道,比如 說信用卡,支付寶,或者其他的什麼.客戶每時每刻的交易行為,公司都能一覽無餘。然後通過IT技術進行需求發掘,引導商家,客戶,各種資金進行最優化的配 置。這當然可以做到,也有用.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假設,假設這個公司不再引入新客戶,同時這些舊客戶也被IT技術導致的創新黏住。會發生什麼?這家公 司會發現,他們的客戶隨著時間垂垂老矣.他們20歲時泡妞消費行為永遠不會在25歲以後再次大規模出現.老年人的消費會越來越保守而逐漸固定定型,所有的 IT算法最後都將陷於空轉.


要使得這個有遊戲繼續玩下去,怎麼辦?必須吸收年輕的消費群。但是請注意,你是無法從40年前的20歲客戶的消費行為來推導現在20歲年輕人消費什麼?想 像自己吧!15年前我們高考完時候在什麼?我們傻呵呵的在家看動畫片等錄取通知書.現在人家高考完第一件是干什麼?開房破處!!!我們總是在無可救藥中可 恥的老去.而要吸收新玩家,唯一的辦法仍然只能依靠商人們的頭腦和敏銳的直覺能力.IT可以幫助他們快速的收集數據,搶在消費行為消失之前作出決策。但是 僅此而已,最後依然是要靠人和商業頭腦,舍此別無他法.


因此我覺得可以這這麼歸納:IT加速越快金融交易行為,IT的數據分析作用越小.


但是把這個命題反過來想一下,那些IT無法加速的交易行為,IT的數據分析作用就越大.人類社會,有一些行為是跨代的,幾代人之間變化都很小,比如死亡,比如疾病.這些數據的累積和彙集分析就顯的極為重要.比如絕大多數的疾病數據都是被,幕再,科再 這類老牌再保公司壟斷。巴菲特投資Verisk Analytics 實際上也是這種思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98

創業新領地:IT服務與云計算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07/230799.html

據國外媒體報導,僅僅在幾年前,企業IT服務市場還是完全掌控在像IBM、Oracle和Accenture這樣的大型企業手中。今年,企業IT服 務市場估值為3.6萬億美元。如今,這種巨頭把控的局面尚未改變,但是還有另一股力量——針對企業用戶的初創公司也在悄然浮出水面。

隨著云服務的興起、虛擬服務器成本的降低、移動技術和IT消費化的崛起,不僅讓初創公司也擁有更大的優勢與傳統大企業展開競爭,此外,還可以打造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

「品牌可信度不再是初創企業面臨的問題」

很多初創公司和致力於初創產業的風投專家都同意,初創企業在企業形象上普遍都大有改觀,足以和大型企業匹敵。

企業協作平台開發商Huddle的CEO兼聯合創始人阿拉斯泰爾·米切爾(Alastair Mitchell)認為,這種改變與IT消費化的崛起、應用時代的來臨以及員工在工作中越來越多使用自己設備的趨勢有直接關係。員工既然可以在家裡使用新 服務,那為什麼在工作中不可以呢?因此,「在具有革新性的初創企業工作,員工不會在新服務使用上存在落差感,」 他如是說道。

亞歷克西斯·理查森(Alexis Richardson)曾經擁有一家開源通訊初創公司Rabbit Technologies,於2010年被VMWare成功收購,他表示,不僅僅是員工隊伍中發生著改變,而且在高管決策層上也存在著很多變化,他們越來 越傾向於風險性更大的決策。

亞歷克西斯說,「隨著公司管理階層的更新換代,更多年輕人將上任,他們有一套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態度。未來的首席信息官將全程使用現代技術來工作。這類人對於購買云服務技術產品將更容易接納。不過,這種趨勢還沒有在大面積流傳開來。」

專注於企業技術的風投企業OpenView Venture Partners的總經理亞當·馬庫斯(Adam Marcus)認為,隨著低成本的軟件即服務模式(SaaS)被企業廣泛接受,可信度將不再是一個問題。

亞歷克西斯認為,「從以往的情形來看,企業對於這些數據安全問題會存有疑慮。但是,如今SaaS模式比原來的預部署解決方案更加普遍了。因此,可信度將不再是問題了。」

初創企業更加簡約和精銳

米切爾表示,針對企業用戶的初創公司能夠崛起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們在確定需求和提供解決方案上反應速度更快。

他說,「如果你能解決沒人能解決的問題,那麼你就贏了。企業用戶不會管那麼多。」拿Huddle的案例來說,其市場缺口是企業用戶想要一種和微軟 SharePoint類似的工具,但同時又必須在「其生態系統之外」,也就是說,這些企業需要更多的軟件功能,是不是微軟產品並不重要。「Huddle是 唯一能解決這個問題的。」

當然,Huddle不再是一個小型公司了,成立多年的Huddle如今已經擁有兩處辦公總部,一處是在原先的倫敦總部,另一處是在現在的舊金山,此外,還有相當多的政府和企業客戶,最近完成了一輪2400萬美元的融資。不過,還有很多規模更小的新公司也在躍躍欲試中。

倫敦公司 Folioshack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它是一個基於投行和其他垂直行業用戶的出版平台,幫助企業用戶打造動態演示效果的作品在iPad平板和智能手機上 發佈。公司開發這個平台是認為,如今很多研發報告還是通過微軟Word 和Powerpoint來「發佈」的,而那些身處無線移動浪潮中的銀行家及其客戶卻對動態出版服務需求更甚,但是可惜的是,Word 和Powerpoint卻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Folioshack是由創始人亞歷克斯·佩雷蒂(Alex Peretti)自主投資的,他表示,公司目前正在和2家大型投行洽談合作事宜,另外,還有一家會計企業和大型的廣告媒體集團都將加入公司的首批試點服務 項目中。他說,對於那些大型銀行來說,他們也許會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進行內部自主開發。但是,90%的銀行都不會這麼做,因為投入太大,耗時耗錢。雖然這 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想從長遠發展,但是,一旦使用了第三方服務,他們馬上就會開始考慮這點。

云服務功能日趨強大

云服務的一個重要影響是降低了成本,而且降低的幅度很大。

Folioshack的佩雷蒂表示,「亞馬遜等云服務系統安全性很高,現在你只需支付過去成本的一小部分就可以擁有一個可擴展的云數據庫。」他繼續 說道,使用亞馬遜網絡服務這樣的云託管解決方案安全、可靠又便宜,每月只需支付300到400美元即可。「3到4年前同樣的服務需要1萬美元,那時候像我 們這種小成本的公司要取得進展是不可能的。」

OpenView Venture Partners的馬庫斯認為,成本降低對只有幾名員工的小型初創公司的影響尤為直接。「這類公司開發的軟件,性價比非常高,產品價格將比5到7年前便宜 很多。」 OpenView旗下投資組合公司Kareo是一家專注於醫療計費軟件的公司,如今開始使用云服務,每月要節省幾千美元成本,同時,也降低了人力成本。目 前Kareo網絡服務是每月135美元。其中,公司一半新客戶都是通過搜索引擎而在線註冊的。「我們甚至都不需要銷售人員,」他如是說道。

云服務能夠節省成本,它的崛起可能意味著小公司能夠獲得更多機會,但是一些人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它能真正的轉化為成本優勢。理查森認為,「可能云服務能夠降低成本,但是你想想,對每個人來說成本都降低了,這並不是優勢。」

必須打造最簡化的可用性產品,但比開發消費者產品複雜些。

理查森接著說,儘管有一個更加開放、平等的商業環境,但是想要打造一個成功的針對企業用戶的初創公司仍然不容易。「當我見到那些想要進軍企業軟件行業的公司時,我會有『他們到底在想什麼呢?』的疑問。

佩雷蒂同意如今的機會更多、環境更好了,但是,「對於初創企業來說,企業軟件行業仍然很難進入。你必須要有最簡化的可用產品,但比針對消費者的產品 更複雜、更好一些。」 一部分原因是產品不是免費的,你也不可能像打造消費者產品一樣進行beta測試。不過,如今也有有越來越多的服務為了推出更大的商業計劃(比如Box和 Hootsuite)在做一些免費的模型測試。

獲得融資還是出局?

現今,很多風投都把資金投入企業服務行業中。在7月,Andreessen Horowittz向開源代碼庫GitHub和以基於JavaScript的開源項目平台Meteor分別投入了1億美元和1120萬美元。Huddle 最近融資2400萬美元。OpenView在今年3月宣佈將投資2億美元在大數據和云服務領域,為企業業務提供更多的支持。

OpenView的馬庫斯認為的這是大潮流中的一部分。「對比以往,你可能看到風投投入更多時間在B2B上。幾年前還是消費者市場和企業市場兩邊搖擺不定,現在,你可以確定風投公司明顯更加青睞企業市場。」

Huddle的米切爾說, 「一旦企業購買了某款規範化的服務後,產品將具有更高的持續發展力。如果合理操作的話,可以發展成為更有持續力的商業模式。消費者市場是二元的,包含很多 運氣成分在裡面。但是,企業市場則不一樣,如果你能夠為企業解決好問題,那麼就能開展一門生意,從而改變人們的工作模式。」

不過,這些針對企業市場的初創公司中,脫穎而出的也可能會遭遇另一種命運,被更大的競爭對手收購。比如Yammer被微軟收購,還有Oracle和 Salesforce等公司開展的一系列收購活動。馬庫斯認為,Oracle和Salesforce一直擅長於這種收購。「每一次有初創公司浮出水面,威 脅到Salesforce的生意,Salesforce就會出面收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