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研究】IT行業創新的迷思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276

最近關於創新的詞彙很流行,比如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企業,創新型國家等。在工作中,我看過創新的豬跑,也吃過創新的豬肉,在這裡分享一下我關於創新的體會和思考。這些內容很多都可以從各種書籍中看到,並不是我獨創的見解。

迷思之一:Innovation starts with Epiphany

故事書裡有很多聰明人忽然靈光閃現的情景。靈光閃現、頓悟的英文是 「Epiphany」,著名的靈光閃現的故事有:

1、阿基米德在洗浴城裡泡澡,忽然跳出浴池跑到大街上,大喊「Eureka」——他老人家發現了浮力定律。

2、牛頓當年坐在蘋果樹下,忽然一顆蘋果砸到他頭上,他靈機一動揭示了萬有引力等理論。

由於種種原因,故事中沒有提到這些科學巨人在頓悟之前已經在相關學科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同時他們也為這些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這樣那些看似神奇 的時刻才會光顧他們。這些故事的另一引申是,他們都是獨立工作的,沒有一個阿基米德團隊,或者「牛之隊」在背後支持他們。在近代,很少有一個人可以獨立完 成前無古人的發明創造。讓我們看看自己的手機,它集成了幾代理論創立、發明和技術工程上的創新:

1、無線通信:radio waves,location aware – GPS,cell tower,WiFi AP;

2、有線通信:USB;

3、集成電路;

4、顯示技術;

5、計算機、應用程序。

讓我們穿越到牛頓所在的時代,想像如果我們把這些技術的原理,設計圖紙都像蘋果一樣向牛頓頭上砸去。他會頓悟麼?

在我所熟悉的電腦和IT領域,所有我看到的很「酷」的產品,它們都是幾代人、幾個團隊前赴後繼持續創新的結果。這個過程就像拼圖一樣,很多聰明人都 看出了最終圖像的模樣,都在一塊一塊地拼接,然而往往拼好最後一塊的同學得到了最大的榮譽。但是如果沒有前人的積累,沒有自己紮實的能力,就沒有「最後一 塊」等著同學們。

另一個有用的推論是,不要一開始就想把所有丟失的拼圖塊都找到並填上,打造一個完整巨大的創新。

迷思之二:大家都喜歡創新

誰不喜歡創新呢? 然而,創新就是做和以前不一樣的事,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不一樣」。當你提出一個創新的想法時,你會得到什麼回答呢?下面是其中一些:This will never work;No one will want this;It can't work in practice;People won't understand it;This isn't a problem;This is a problem, but no one cares;This is a problem, and people care, but it's already solved……

為什麼?我辛辛苦苦想出來的點子,為什麼得不到領導或同事的讚賞?這裡有幾個原因可以解釋:

1、個人嫉妒:這個想法居然被你想出來了,我不能接受;

2、面子或政治因素:這個東西要如果做成了,我沒面子;

3、優先級:我已經有十個創新的想法在手頭了,不能接受又一個新的創新;

4、安全:不創新,我沒有風險; 要創新,我可能要失去一些東西;

5、習慣:這個不是我們做事的習慣啊,不符合我們一貫的原則;

6、動機:我能從中得到什麼?我為什麼要幫你?

7、不喜歡創新,有時連創新者都不例外,甚至有些創新者會恨創新。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消極反應?

假如你發明了電報,並且用畢生精力建立起了覆蓋全國的電報網和電報企業。這時有一個年輕的發明家上門推銷他的創新產品——電話。雖然這個早期的電話 看起來其貌不揚,它後面還拖著一條尾巴,可是你敏銳地看到,這個創新將會顛覆目前的電報產業,它預示著你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企業將會失去市場,這時你會怎 麼想?會不會恨這個新發明?

另一個例子:現在大眾普遍認為鑽石很值錢,購買鑽石的人也不少。鑽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組成,如果有人發明了一種在常溫常壓下把石墨變成鑽石的方法,就可以廉價地生產大量的鑽石,那麼那些在鑽石產業鏈上經營的人們,以及已經購買、儲存鑽石的人們會有什麼反應?

從這裡我們看到,有些創新是顛覆性的。這些顛覆性的想法一旦出現,就會引起現有技術擁有者的極大不安。

迷思之三:好的想法會贏

理工科的同學普遍比較理性,他們認為好的想法就會贏。但是在現實中,好的主意不一定贏。

例如我們目前普遍使用的電腦鍵盤,大多都是這樣的佈局(QWERTY):

但很多研究表明下面的鍵盤佈局(Dvorak)更有效:

 

然而為何這麼好的鍵盤卻如此少見呢?

另一個例子:國際標準衡量制度(米/千克)和英制衡量制度(英呎/磅)的使用對比。後者只有美國還在使用。事實上美國國會早在兩百年前就通過了法案,要推廣國際標準衡量制度,但卻遲遲沒有行動。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和行動相關的各利益方都在考慮——我能從中得到什麼? What's In It For Me(WIIFM) ? 如果這個問題沒有搞清楚,那麼再多的好想法都只會停留在口頭。

「火車票實名制」的實施,大家都說這是一個好主意,技術上有困難麼? 對於一個可以成功發射登月飛船,可以用GFW把中國的互聯網變成一個局域網的國家,火車票實名制在技術上並不難。但是對於掌握政策的制定、實施、運行及維 護的人來說,他們都在心裡問:WIIFM?在沒有好的答案之前,這個「好想法」是不會得到徹底實行的。

怎麼樣才能讓別人喜歡你的創新呢? 在我們提出一個創新的想法時,應該考慮下面幾點:

1、Provide 「what's in it for me」 for stakeholders(對利益相關人要講清楚 「你能從中得到什麼」);

2、Relative Advantage(創新和目前的應用相比,有什麼相對優勢);

3、Compatibility(創新和目前的應用是否兼容);

4、Complexity(避免過度地描述複雜的技術);

5、Observability & Trialability(能讓別人看到/實驗創新的結果麼?)。

迷思之四:創新者都是一馬當先

有些人會想:這些創新者真了不起,第一個想出了這些美妙的想法,要是我早生幾十年,也第一個實現那些想法就好了。

其實,大部分成功的創新者都不是先行者,例如APPLE的音樂播放器iPod,它是2001年10月23日發佈的,在它之前音樂播放器市場已經有很多產品了,它在出現後的幾年時間裡才超越了對手:

另外,Gmail、Google Calendar都不是該領域的第一個產品,當Gmail、Google Calendar發佈的時候,世界上大部分有email的用戶都至少有兩個免費的email/calendar服務,比如Yahoo Mail、Hotmail。有了以上免費服務,誰會需要第三個免費的賬戶? 但是後來者在很短的時間內趕上並超越了先行者。下面是2006年的美國市場數據:

 

(本文整理自鄒欣和北大同學交流的講稿,暑期課程-職業規劃與領導力發展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鄒欣: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工程中心首席開發經理,主要負責研究成果向產品轉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