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貼:對金融中的IT業的想法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1uv.html

IT包括互聯網本質上是提高信息產生和傳播的效率。

理解這個本質就很容易推演。

比如bank的本質是信用的傳遞。所以internet bank是玩不轉的。就是純的互聯網銀行。


JPMorgan Chase CEO Jamie Dimon 上任伊始,就把JPMorgan原來外包的IT服務收回。他的觀點是銀行就是money(信用)+IT

所以IT變成了銀行的核心業務。決不允許外包。


這和老外的消費品公司一樣。什麼都可以外表。從銷售到研發,只有一樣不外包。就是branding。品牌!

消費品的本質就是品牌。

我相信玉蘭油和SKII99%的原料是一樣的。

差異就是在Branding上。




trustno1:

作為一個挨踢人士,對金融中的IT業的想法

1.IT的進入削減了資金流通交易的成本. 支付結算,這個你懂就是懂了,不懂也不是我這裡扯淡的重點.


2.IT的進入削減了很小一部分資金配置成本.

這部分,主要是依據分析各種客戶的行為數據來實現的,包括負債端的,包括資產端的.但是這部分實際上只是很有限


的優化.任何將他們拔高到決定勝負的重點都是不現實的.

因為數據有一個問題就是時效性問題.所有的數據都是過去收集的,也只代表著過去消費行為。用這些數據的分析優化來開拓業務,實際上是假設客戶的消費行為和 偏好一成不變。我現在東家,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2005年之前是他們網絡遊戲最為鼎盛的時期.他們有著幾億的客戶數據和客戶資料行為.老闆最直接的一 個想法是利用這些數據發覺這批客

戶的潛在娛樂需求。結果可恥的失敗鳥.為何呢?因為人的消費偏好會不斷的改變。2005那批網絡遊戲迷都是70-80後,當時差不多20-25歲,單身宅 男居多.5年之後是多少歲?30歲,開始買房供房,找女人生娃。原來一天5-6個小時撲在電腦上,通宵組隊RIP.結婚生娃以後可以嗎?想都別想.所以這 些數據都變成沒有用的垃圾數據. Big Data 當然好,很多人看到某些公司每天成G成T的收集客戶數據,但是同時沒看到的是也有成G成T的數據變成垃圾數據.

 

在我看來數據和IT對於金融業來說,他加快了信息交換,資金交易,同時也加速了數據的失效.比如說,快速消費行為.有人認為,如果守住一個支付通道,比如 說信用卡,支付寶,或者其他的什麼.客戶每時每刻的交易行為,公司都能一覽無餘。然後通過IT技術進行需求發掘,引導商家,客戶,各種資金進行最優化的配 置。這當然可以做到,也有用.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假設,假設這個公司不再引入新客戶,同時這些舊客戶也被IT技術導致的創新黏住。會發生什麼?這家公 司會發現,他們的客戶隨著時間垂垂老矣.他們20歲時泡妞消費行為永遠不會在25歲以後再次大規模出現.老年人的消費會越來越保守而逐漸固定定型,所有的 IT算法最後都將陷於空轉.


要使得這個有遊戲繼續玩下去,怎麼辦?必須吸收年輕的消費群。但是請注意,你是無法從40年前的20歲客戶的消費行為來推導現在20歲年輕人消費什麼?想 像自己吧!15年前我們高考完時候在什麼?我們傻呵呵的在家看動畫片等錄取通知書.現在人家高考完第一件是干什麼?開房破處!!!我們總是在無可救藥中可 恥的老去.而要吸收新玩家,唯一的辦法仍然只能依靠商人們的頭腦和敏銳的直覺能力.IT可以幫助他們快速的收集數據,搶在消費行為消失之前作出決策。但是 僅此而已,最後依然是要靠人和商業頭腦,舍此別無他法.


因此我覺得可以這這麼歸納:IT加速越快金融交易行為,IT的數據分析作用越小.


但是把這個命題反過來想一下,那些IT無法加速的交易行為,IT的數據分析作用就越大.人類社會,有一些行為是跨代的,幾代人之間變化都很小,比如死亡,比如疾病.這些數據的累積和彙集分析就顯的極為重要.比如絕大多數的疾病數據都是被,幕再,科再 這類老牌再保公司壟斷。巴菲特投資Verisk Analytics 實際上也是這種思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