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劄記150316
未竟的帝國:帝國的擴張與統治
掌門執筆
《未竟的帝國Unfinished Empire:The Global Expansion of Britain》(2012) John Darwin
作者是牛津歷史學教授,專長帝國史和全球史, 其世界史名著《帖木兒之後》獲得沃爾夫森歷史著作獎. 本書史識卓越,依在下淺見,尤在《帝國》一書之上. 第五章“統治方法”和第十一章“結束帝國”更是全書菁華所寄.
本書內容極其充實,從帝國如何蘊釀構思, 依次為與在地國之接觸、占領、殖民、統治; 其間戰爭叛亂、交通商貿、文化傳播諸事態; 與及往後如何努力維繫,最終如何難免殞落….. 編排別出心思,嚴謹有序,功架十足.
本篇劄記擷取書中有關“帝國擴張”和“統治方法”的三兩史識要領,用為分享.
〈帝國擴張的機遇〉
與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甚至北歐的荷蘭相比較, 英國的遠洋擴張運動,無論在地理、政治、經貿條件和機遇上面都大為不如.***
首先是地理條件, 主宰北大西洋的「墨西哥灣流」依順時針方面循環,乃是無上的“命運”. 西葡兩國佔據“地利”,乘洋流從南圈前往美洲是順風順水. 西國的抵達點是加勒比海和墨西哥,前者適宜種植,後者富有金銀. 葡國的巴西也是富饒之地.
反之,英國如從南圈行進則要經過西葡外海,當然不被容許(其時未有皇家海軍.);如從北圈強行則是風水倒逆,事倍功半. 更不幸者,抵達點是新英格蘭和加拿大苦寒之地,沒有金銀, 只會凍僵,不會發達. 英國的命運著實不佳.
其次政治方面,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是強大國家, 哈布斯堡王室權勢傾歐陸; 而葡萄牙則有偉大前輩“航海者亨利王子”打下遠洋航海基礎, 兩國遂能捷足先登. 反觀英國,都鐸Tudor王朝經數代費力打穩國內根基, 明君伊利沙伯一世1588年擊滅來犯的西班牙 “無敵艦隊”, 才確保了國脈. 1600年女王頒下東印度公司特許狀, 英國正式踏出遠洋發展的第一步,比西葡足足晚了一百年.
其三是經貿方面, 十六世紀之初英國窮得只懂養羊,只能出口羊毛, 後來從荷蘭輸入技術,才懂生產毛織品, 此外沒有甚麼出口產品. 由於大航海時代去的多是熱帶地方,毛織品對該等地方沒有價值, 所以英國欠缺進行遠洋貿易的條件.
綜合上述狀況, 東印起步之前數十年,英國在海外沒本事搞大動作, 最合適的謀財之道就是刼掠西班牙的返航寶船.*** 因為西船到美洲是從南圈去,自北圈返, 歸途正好經過英國外海,這時倒是英國佔有“地利” 了.
結論:大英帝國是在比競爭對手惡劣的條件下起步的, 其擴張初期非常吃力,只能當海盜. 她後來成就輝煌事業靠的純粹是人材, 所有本領都是在擴張過程中學習得來的. 或許 “學習和創造能力”就是 “人材”的定義.
〈擴張的動力〉
由於王室勢力薄弱, 大英帝國的建造在很大程度上出自民間創業家之手,**** 這與之前的所有帝國大相徑庭. 帝國之所以人材鼎盛,免於官僚主義僵化,此其要害.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1602年在北美成功創立的首個殖民地詹姆斯鎮Jamestown, 其開發人維吉尼亞公司是間純粹商業運作的機構. 該公司斥巨資包辦越洋屯墾團,在英國招募移民, 提供運輸手段和資本設備,甚至武裝保護.*** 移民身份是契約工, 到埗後只要為公司當開荒牛若幹年,約滿就恢復自由, 並可從公司分得土地,以安身立命 .根據英王給予的特許狀,開墾的土地是公司的財產, 但整個殖民地是國家屬土,受國家保護,因而往後必須繳付稅項. 國家有權委任行政長官,派駐軍隊,並握有司法和外交權.
另一個典型的事例是1901年成立的羅德西亞Rhodesia殖民地, 由風險資本家Cecil Rohdes斥資征服佔領,再讓渡給國家. (註:詳情可參閱拙文《馬克泌機槍的威力》.)
所有這些殖民冒險,包括成就最大的東印度公司和皇家非洲公司, 背後都有倫敦的金主出資才得以遂行,而且開展之初,一律是投機性質的商業手法.****
審視全盤生意,英王“冷手執個熱煎堆”, 零成本而開疆闢土,自然最為上算. 而冒險家—財團組合之所以甘心事成之後將土地奉獻給國王,當然也有一番務實的考量. 究其原因有四端:
A“樹大好遮蔭”,國家的庇護體現於外交方面.(在極端情況下或許為軍事援助.) 根據當時歐洲的國際政治習俗,領土主張必須得到國家承認才算數.*** 某成功建立的殖民點如得不到母國政府的背書,便很容易為別國的“行家”所吃掉.
B向國王取得「特許狀」即是獲得獨佔權,可以免於被本國行家侵犯權益.
C殖民點遠隔重洋, 根據特許狀授權,公司才能對移居者和負責管理的職員(即廣義上的海外員工)享有司法管轄權. 這在性質上是一種「治外法權」, 保障了公司的終極權益,即該殖民點本身,不會被屬下員工所刦持.***
D對漂洋過海的移居者來說,沒有國家法制的保証,便很容易被“賣豬仔”,淪為奴隸;或者約滿之後,沒法取得應有的土地,因而不敢參與殖民計劃. 所以,合乎國法是公司能夠招募足量人手的先決條件.****
〈統治的方法〉
1913年版圖最大的時刻, 大英帝國統治一百多個互不統屬的政治單位(尚且不計印度約六百個土邦.), 涵蓋了幾乎所有人類族群.*** 除在印度施行複雜及獨特的治理法外, 帝國共有三種主流統治方式:
A自治
最難統治且讓倫敦最頭疼的是白人移居地,如北美和澳紐. 他們自視為盎格魯–薩克遜人,其自由人身份與國內人民等同. 自治領使用母國的建制,行代議政制, 居民有普選權; 擁有民兵和先進武器; 在母國有人脈渠道,知悉虛實, 與母國發生衝突的時候甚至會獲得某些國內的聲援.
由於地域相距極遙遠, 倫敦除了派遣行政長官和少數高級官員之外, 其公務員系統很早就本地化, 並且向本土議會而非倫敦方面負責, 這就是「問責制政府」的發端.*****
B直接統治
成熟的 “直接統治” 是在維多利亞女王兼併印度之後發展出來的,其最大成就是「印度文官系統」,***** 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和新架坡施行的同一套架構就是從印度移植過來的.
直接統治的特色是從倫敦派來 「總督Viceroy」 和高級文官, 控制本土化的公務員系統. 而以本土菁英階層組成的「立法局」和「行政局」輔助統治. 立法局非由直選產生, 官守議員與非官守議員席位平衡,初期俱由總督委任. 行政局則是政策諮詢機構,總督有壟斷權力. 倫敦緊握權柄, 因而並非自治.
後來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改為民選, 由於印度社會呈現多元的蜂窩狀結構, 民選議員不是由人民直接選出, 而是由不同階級、職業、宗教和族群選出, 這就是「功能組別」的發端.****
施行直接統治的先決條件是龐大的英語菁英階層,*** 此點絕非一蹴可就.
C間接統治
出乎意料地, 成熟的間接統治晚出於直接統治, 那是強而有力的尼日利亞總督(1912-19) 盧吉Frederick Lugard從實踐得出的訂策. 盧吉出身行伍, 行政能力超群,曾任香港總督(1907-12).( 註:在任期間建立了香港大學.)
間接統治是 “國際託管統治”的要術, 其設計主旨是防止傳統社會瓦解, 以最低成本維持戰略位置的掌控權, 而非對該地作最有效的經濟榨取.****
盧吉作總督之時,南北尼日利亞剛合併, 北尼為內陸新闢之地,缺乏英語菁英階層. 盧吉力拒 南尼菁英階層將北尼南部化的訴求, 主張扶植當地強大的土司,而英國則以武力箝制之, 成為一個 “王座背後的低語者”, 永不現身於臺前. 這種做法免去處理在地政治的龐大成本, 如有變局,換掉傀儡即可過關. ( 反正地方上面有太多人想當傀儡.)
【宏觀點評】制造業重回擴張 複蘇動力仍需觀察 來源:申萬宏觀研究 報告摘要: 3月中國制造業官方PMI和匯豐PMI走勢出現背離,官方PMI上升0.2個百分點,而匯豐PMI指標下降1.1個百分點。官方PMI指標回到50分界線以上,而匯豐PMI指標則跌回枯榮線下方。官方數據顯示制造業短期企穩。 終端需求方面,內需基本穩定,外需小幅下滑,整體訂單需求小幅下滑,產成品庫存去化速度放緩。官方新訂單指數50.2,下降0.2個百分點;匯豐新訂單指數49.8,下降1.4個百分點。官方新出口訂單指數48.3,下降0.2個百分點,而匯豐新出口訂單指數49.8,上升1.3個百分點。近期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複蘇勢頭仍然偏弱,內需基本穩定、外需相對疲弱的格局將在短期內延續。官方產成品庫存指數上升1.6個百分點至48.6,說明產成品庫存削減速度放緩。生產開工和采購備貨方面,生產活動有所加快,且其積極性較強,采購備貨仍偏低迷但有改善跡象。官方生產指數52.1,上升0.7個百分點,保持擴張狀態;匯豐生產指數51.3,下降0.4個百分點。以官方數據為準,春節後企業集中開工,生產經營活動加快。官方采購量指數處在50分界線以下,顯示出企業采購備貨活動低迷。價格指標連續處於50以下的下降狀態,工業價格通縮低迷狀態難改。官方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45,上升1.1個百分點;匯豐投入價格指數45.2,出廠價格指數47.3,分別上升2.3和1個百分點,下滑幅度收窄。三個價格指標都處在50分界線以下的下降狀態,反映出多數企業處於價格下降或持平的狀態,工業價格通縮低迷狀態難改。就業方面,官方從業人員指數為48.4,上升0.6個百分點;匯豐從業人員指數47.4,下降2.4個百分點。目前並無明顯證據反應就業問題惡化。大型企業PMI為51.5,仍然是穩定官方PMI的主力軍;中型企業PMI為49.4,出現回落,反映出近期中型企業經營活動有所下滑;小型企業PMI為48.1,進一步下滑,表明小型企業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面臨的困難仍然嚴峻,境況不容樂觀。 整體而言,受到節後企業經營、生產活動加快、大宗商品價格跌幅收窄和前期穩增長政策的效果影響,3月份制造業PMI小幅反彈,反映出制造業疲軟下行的態勢有所企穩。但制約制造業擴張勢頭的內在因素並沒有出現根本性轉變。制造業的短期改善仍有待繼續觀察,未來或仍將對經濟增長帶來拖累,需要進一步的刺激措施為經濟托底。 正文: 數據: 4月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3月制造業官方PMI數據。數據顯示,2015年3月中國制造業PMI為50.1,比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回到擴張區間。 4月2日,匯豐銀行/Markit發布3月制造業匯豐PMI終值。數據顯示,2015年3月匯豐制造業PMI終值49.6,此前初值49.2,前值50.7。 點評: 3月中國制造業官方PMI和匯豐PMI走勢出現背離。官方PMI上升0.2個百分點,回到擴張區域,而匯豐PMI指標則出現回落,相對前值下降1.1個百分點,跌回枯榮線以下。從官方數據來看,調查樣本企業範圍中處於擴張或持平狀態的企業數量比例在3月份增多,反映出制造業活動短期有所改善,但3月官方數據僅比50分界線高出0.1個百分點,擴張態勢整體仍然偏弱。 從歷史數據看,雖然背離的情況也偶爾會出現,但官方PMI和匯豐PMI的大體趨勢在大多數時間是一致的。兩者受調查樣本範圍、季節因素技術調整等因素影響,在具體數值和具體分項指標上可能出現分化,我們傾向以權威性更高的官方PMI為主,以匯豐PMI終值為輔助參考。 ![]() 從分項指標來看: 首先,終端需求方面,內需基本穩定,外需小幅下滑,整體訂單需求小幅下滑,產成品庫存去化速度放緩。 3月官方和匯豐的新訂單指標下降,官方新訂單指數50.2,下降0.2個百分點,匯豐新訂單指數49.8,下降1.4個百分點。與此相反,在新出口訂單指數上二者則是出現了背離。官方新出口訂單指數48.3,下降0.2個百分點,而匯豐新出口訂單指數49.8,上升1.3個百分點,但是兩者均處於收縮區間,說明近期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複蘇勢頭仍然偏弱,外需疲軟的態勢將在短期內延續。從官方數據來看,反映出內需基本穩定、外需相對疲弱的格局。 官方和匯豐的產成品庫存指數出現背離。官方產成品庫存指數上升1.6個百分點,升至48.6;匯豐產成品庫存則出現回落,下降0.9個百分點,至49.5;官方產成品庫存指數處於50下方且出現上升,說明產成品庫存削減速度放緩,匯豐產成品庫存指數回落到50以下,說明去庫存速度加快。以官方數據為準,產成品庫存削減速度放緩,可能來自終端需求消化現有成品的速度放緩,也可能來自企業生產補庫存行為,這需要結合生產經營活躍度來判斷。 ![]() ![]() ![]() 其次,生產開工和采購備貨方面,生產活動有所加快,且其積極性較強,采購備貨仍偏低迷但有改善跡象。 官方和匯豐的生產指標出現分化。官方生產指數52.1,上升0.7個百分點;匯豐生產指數51.3,下降0.4個百分點,生產活動有所放緩。以官方數據為準,春節後企業集中開工,生產經營活動加快。除此之外,也有企業對未來態度較為樂觀,生產意願和積極性較強的原因。 從原材料采購備貨活動來看,官方采購量指數49.7,上升0.3個百分點;官方原材料庫存指數48,下降0.2個百分點;匯豐采購量指數50.1,下滑1個百分點;匯豐原材料庫存指數48.4,大幅下滑3個百分點。官方采購量指數處在50分界線以下,顯示出企業采購備貨活動低迷,但出現改善跡象;官方原材料庫存繼續縮減,且速度加快,由生產開工活動加速所致。 結合起來看,原材料采購量指數下滑,表明采購備貨活動放慢;原材料庫存指數持續削減,官方生產指數上升,表明生產開工活動消耗了一些原材料庫存,消化了一些在手訂單,擴張力度有所增加。從官方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來看,3月為61.4,比上月大幅上升7.4個百分點,反映出企業對節後生產旺季的預期較為樂觀。 ![]() ![]() ![]() 第三,價格指標連續處於50以下的下降狀態,工業價格通縮低迷狀態難改。 官方價格指標和匯豐價格指標都處在50分界線以下,但有所企穩。官方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45,上升1.1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反彈;匯豐投入價格指數45.2,出廠價格指數47.3,分別上升2.3和1個百分點,下滑幅度收窄。三個價格指標都處在50分界線以下的下降狀態,反映出多數企業處於價格下降或持平的狀態,工業價格通縮低迷狀態難改。企業的生產端價格(原材料采購價格、投入價格)和銷售端價格(出廠價格)都出現了下降,這其中既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的因素,又有終端需求改善程度不夠的影響(即缺乏強複蘇的驅動)。 通過價格指標也可以觀察基於通脹預期的庫存調整,在原材料價格持續下降的情況下,一方面是終端需求不強,另一方面是存貨跌價,因而企業很難增強采購意願,因此我們容易看到原材料價格指數、投入價格指數、采購量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的整體一致低迷。(當然,庫存調整需要綜合考慮需求、價格和生產等預期因素。) ![]() ![]() 此外,就業方面,官方從業人員指數為48.4,上升0.6個百分點;匯豐從業人員指數47.4,下降2.4個百分點。官方從業人員指數回升至48以上。從數據間的對比關系來看,從業人員指數保持在48以上,就業形勢就較為良好,此外目前並無明顯證據反應就業問題惡化。據物流企業聯合會的調查了解,目前雖然一些企業經營困難,但沒有出現明顯的裁員現象。 從不同規模企業來看: 官方制造業PMI劃分了大型、中型和小型企業。大型企業PMI為51.5,比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繼續位於臨界點以上;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8.3和46.9,比上月分別回落1.1和1.2個百分點,均低於臨界點。大型企業仍然是穩定官方PMI的主力軍,持續處在50分界線以上;中型企業出現回落,反映出近期中型企業經營活動有所下滑;小型企業進一步下滑,表明小型企業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面臨的困難仍然嚴峻,境況不容樂觀。 分項指標中也反映了這一點,大型企業生產指數54.5,是穩增長的主力。新訂單和新出口訂單方面,也是大型企業受益明顯,目前大型企業仍有較強接單能力,大型企業的新訂單指數高於50,為52.7;中型企業低於50,為47.1,處於削減狀態。發改委自去年10月中旬以來集中批複近萬億基建投資項目,後期基礎建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會增強,基建投資受益顯著的往往是大型企業。 ![]() 綜上所述,整體而言,受到節後企業經營、生產活動加快、大宗商品價格跌幅收窄和前期穩增長政策的效果影響,3月份制造業PMI小幅反彈,反映出制造業疲軟下行的態勢有所企穩。但受制於價格通縮仍然低迷,制造業缺乏強複蘇驅動,市場終端需求不強、內需基本穩定而外需較為低迷、企業采購備貨積極性偏弱,這些都是制造業擴張勢頭疲弱的內在因素。制造業的短期改善仍有待繼續觀察,未來或仍將對經濟增長帶來拖累,需要進一步的刺激措施為經濟托底。 最後,我們繼續重申在歷次點評中所指出的:PMI指標的編制原理是擴散指數,主要反應在調查樣本企業中某項指標環比變好或持平的企業數量比例加權打分的情況,與常規的反應經濟形勢的物量指標和價格指標不具有相同屬性,也不存在精確的一一對應關系,觀察PMI指標及其分項指標的走勢所反應出來的性質和方向趨勢比PMI具體數值更重要。可以將制造業PMI與工業增加值增速做一個很直觀很簡單的走勢對比圖,PMI並沒有明顯表現出所謂地前瞻領先預示作用。我們認為PMI指標能夠影響市場投資者的信心和預期,但它並不是決定性的經濟指標,對於工業制造業的發展變化狀況,仍然需要密切觀察發電量、貨運量、原材料價格、融資和信用擴張等常規指標來加以把握。同時,對PMI不宜做過度歪曲解讀,過多地將各種金融數據和增長指標套到PMI指標上混在一起進行解釋,是不必要也不恰當的。宜回歸到PMI指標編制原理的本質,把握最基本的數據解讀。 |
2014年,中國的服裝上市公司虧損、轉行者比比皆是,好一點的也就是保住以前的地盤,優衣庫的業績卻還是好得有點讓人目瞪口呆。
擁有優衣庫品牌的迅銷集團最新財報顯示,於2015年財政年度上半年(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該公司綜合收益總額為9496億日元,較上年度同期增長24.2%,母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總額為1047億日元(較上年度同期增長56.2%)。
優衣庫除了服裝,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這家1984年就開出了第一家優衣庫門店的老牌公司,30年後,居然像新創業的公司一樣,業績仍然以兩位數迅猛增長,令人深思。
最近三年,中國為數不少的服裝品牌都在收縮銷售渠道,一年可能關閉幾百家門店,優衣庫在中國擺出的卻是完全逆向擴張的態勢。
2013年11月底,優衣庫在中國只有251家門店,中國臺灣有41間門店。
到了2014年8月,大中華地區(含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的優衣庫門店總數增至374間。不到一年的時間,優衣庫在大中華區增加了近100間門店。
還有一個值得指出的看點是,同一時期,優衣庫在日本以外的海外市場,總共只增加了187間門店,大中華區增加的數量占到了近一半。
按照迅銷的計劃,每年打算在中國、香港及臺灣開設約80至100家新門店,並在亞洲其他地區加快開設新門店腳步,來進一步擴大海外UNIQLO業務。
除了新開門店數量多,優衣庫門店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大。此前開業的上海南京西路優衣庫全球旗艦店達約3000平方米。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銷售渠道的布局,要因人而異,有些跨國品牌比中國本土品牌更靈活。
2005年,優衣庫開始采取現行的“舍棄及構建”策略,以門店面積介乎1200平方米~3300平方米的大型門店取代較小、較舊的門店,日本優衣庫門店的銷售面積一般為800至1200平方米,中國市場也奉行類似的策略。
開在核心商圈的大店醒目,氣勢恢宏,可以掙足面子。不過,對於實力不濟的服裝品牌來說,開大店還想賺大錢並不現實,大店的背後出現虧損,強顏歡笑開大店的不少,優衣庫算個例外。
大店不只是提升優衣庫的品牌形象,而且直接拉動銷售。
截止2014年8月31日,優衣庫總的銷售面積達到約131萬平方米,同比增加了117.4%;每平方米銷售額(每年)為83.2萬日元,約合4.3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103.4%。
作為對比,國內某家服裝類上市公司,每年的收入只有1萬元/平方米左右,不及優衣庫的四分之一。
由於大中華地區的業績增長超出預期等因素的影響,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六個月期間,優衣庫海外業務收益及溢利增長均高於預期,其中收益大幅增長至3455億日元,較上年度同期增長48.9%,而經營溢利則升至428億日元,較上年度同期增長63.2%。
盡管打車鼻祖Uber(優步)沒有像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那樣玩了命的貼錢,但它依舊在中國市場紮穩了腳跟。
2014年,Uber落地中國市場,目前已在9個城市布局。而為了實現在國內市場的快速擴張,Uber也在調動更多的資源和渠道。
4月29日,Uber在廣州宣布與廣物汽貿、明鏵融資租賃進行合作,後兩者將為Uber的註冊實際提供購車方面的金融支持。
廣物汽貿是廣東省國資委屬下廣東物資集團旗下的核心子公司,汽車經銷商集團之一,全價值鏈汽車集成供應商。明鏵融資租賃是廣州最大的融資租賃公司。
Uber(優步)廣州總經理沈翹欣表示,目前正是Uber加深在中國市場本土化進程的關鍵時刻,通過此次合作,進一步拓展華南市場。
據沈翹欣透露,目前Uber旗下有兩類打車服務,一是拼車,其車輛所有權屬於實際本人,另一是叫車,其車輛所有權屬於Uber,而司機屬於Uber的雇員。沈翹欣對本報表示,此次與廣物汽貿、明鏵融資租賃的合作,則是面向兩類服務。
其大致的合作模式是:廣物汽貿將充分利用自己在汽車經銷、服務產業鏈等方面的資源,為Uber平臺上的合作司機和車主提供購車優惠、完善售後服務以及多元化的解決方案,開辟采購、上牌、維修保養、索賠的專用通道。
明鏵融資為Uber量身定制的融資產品相比銀行提供的汽車消費信貸,首付比例可低至20%,並且對出資人有較好物權保障的優勢。
另外,明鏵融資租賃的母公司廣州華新企業集團旗下也擁有P2P平臺“廣州e貸”,在三方合作中,融資租賃所產生的收租權也可以在P2P網貸平臺進行轉讓,但對於其具體操作,明鏵融資租賃副董事長、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的會長方頌表示目前還不方便透露。
據了解,目前三方初步計劃首期先開展100臺汽車的融資租賃業務,未來三家企業還可深入研究將保險、延保、以及售後等服務一並打包進汽車銷售融資產品,讓更多的司機和車主受益。
也就是說要為Uber和司機提供低門檻、高效率的購車模式,以吸引更多的司機加入。無論如何,借助“融資租賃+P2P”的杠桿作用,可以大大增加車輛供給,為Uber的進一步擴展打下硬件基礎。
但僅有基礎還遠遠不夠,Uber在中國市場遇到了與滴滴打車、快的打車一樣的尷尬——目前國內有十多個城市叫停了專車服務,其原因大家都懂的。
在廣州,目前尚未有相關的政策限制,但包括Uber在內的打車公司、專車公司也都謹小慎微。
方頌對本報表示,還有一些合作細節在探討之中,在國內目前這種大環境下,必須要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原標題:春秋航空飛得更快了)
亞洲航空(以下簡稱“亞航”)曾經的學徒成為了其在中國市場最大的競爭者。
中國最大的廉價航空公司春秋航空(以下簡稱“春秋”)正在加快拓展市場,將日本、韓國及亞航的大本營東南亞都納入目標範圍,加上港澳臺地區,目前春秋共有36條國際和地區航線。
國際市場是春秋最具有增長潛力的業務。2014年,它的國際航線營收占比僅為12.9%,但收入金額從2013年的5.8億元猛增到2014年的9.4億元。這帶動了春秋今年第一季度的業績表現,今年前3個月,因長途飛行時間增加,這家公司的運輸周轉量同比上漲22.44%,凈利潤同比增長46.42%,達到2.54億元。
在國有航空公司占據絕對市場份額的環境下,這家2005年飛出第一個航班的民營航空公司要一直保持盈利並不容易。而開辟國際航線又涉及與民航局和當地政府的博弈,易遭挫敗。
從數字上看,過去一年,春秋的確在加速國際航線的開通,日本大阪和中國10個城市之間通航,每周春秋的航班會在大阪關西國際機場起降84次(即每周42個往返航班)。這10個城市除了上海,還有成都、天津、青島、重慶、武漢、西安、泉州、鄭州和蘭州。春秋是唯一一家在這些“新一線”城市開通大阪航線的廉價航空公司。全服務航空公司由於曾在這些航線上虧損因而停飛,但春秋的平均上座率達到了95%。
春秋早在2010年就開通了第一條國際航線:從上海到日本茨城。但在2013年,春秋開始有意識地在全球市場提速,這一年的國際航線旅客運輸量為74萬人,比2012年增加了122%。
海外市場的擴張首先體現在對日本市場的挖掘上。但2010年開通日本航線時,春秋只能飛別人不飛的地方,比如東京旁邊的茨城和大阪附近的香川,起降時刻也多半是夜間。國內的“三大航”很快拿到了離東京市中心更近的羽田機場,春秋航空董事長王正華跑了一年只拿到成田機場的時刻用以飛日本國內航線,“上海-東京”這樣的熱門航線至今沒有獲得。
“我們為日本戰略準備了多年,結果大公司輕松就拿到了。這就是現實。抱怨有用嗎?你就看在這個基礎上能做什麽。”王正華曾對媒體這樣說。
除了難以攻克,運營國際航線還有不可抗的風險。自然災害、政治因素都會直接影響航線的經營。2013年,春秋擁有茨城、佐賀及高松3條航線每周12次航班,但因釣魚島事件影響,“上海-佐賀/高松”航線的上座率從原本的90%跌到50%,王正華“從來沒有見到過這麽空的航班,也不知道何時能夠恢複。”
盡管如此,“日本戰略”對於王正華來仍然很重要。日本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春秋“旅遊+航空”的運營模式極為契合。
春秋從起步階段開始,就在成本控制和運營方式上學習亞航。作為廉價航空的榜樣,亞航在航線選擇上以旅遊目的地為主,相對商務類乘客,旅遊者對價格更敏感。這個思路被春秋納入到自己的商業模式中:春秋的大股東是春秋旅行社,在全球市場的拓展中,目的地的旅遊價值是至關重要的。
只是,日本可謂亞洲低成本航空競爭最具挑戰的市場,人力成本和機場費用都比東南亞國家高出不少。
春秋航空財務增長迅速
亞航曾在日本栽過跟頭。2012年被稱為日本低成本航空的元年:蜜桃航空、日本捷星航空及日本亞洲航空相繼在日本開航。日本法律規定,外資航空公司必須以合資方式在日本展開業務。亞航曾與全日空航空公司合資成立日本亞洲航空,但因合作理念相悖,運營兩年後雙方分道揚鑣。2014年7月1日,亞航宣布重回日本市場,改名為香草航空,可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
亞航在日本黃金周期間上座率約在7成。同年成立的日本捷星航空和由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投資的蜜桃航空上座率均能達到80%。春秋航空日本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春秋日本”)的會長王煒也在接受日本媒體采訪時表示過,春秋日本的上座率必須要達到80%的底線才能盈利。
春秋當年也是以合資方式成立了春秋日本:春秋作為最大股東擁有其中33%的股份,日本Skystar Financial Management株式會社持股31%。每家航空公司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逐步摸索日本市場。
考慮到中國人喜歡一次旅行去多個景點的習慣,春秋日本的航線連接了茨城、高松和佐賀,以便讓旅行者抵達日本的東京、九州和四國地區。而北海道也是其未來希望開拓的日本國內市場目的地。
“成田-廣島”的線路則具有特別的意義。春秋日本當時發現這條航線存在市場空白點:只有一家日本的支線航空公司經營著每天一個航班,單程票價在1萬日元以上,而日本航空和全日空運營的每天17個往返航班的票價高達近2萬日元。
春秋通過在日本Facebook上的調查發現,日本的學生和中小企業商務出差人士都希望成田-廣島航線開通廉價航班。春秋日本隨即以低於其他航空公司50%至60%的票價,每天運營兩個往返航班。很多日本學生及中小企業商務人士成為該航班的常客。
除了航空公司,春秋在日本還面臨新幹線的競爭。
花樣年董事局主席潘軍
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青睞“輕資產”模式。
萬達、萬科兩巨頭剛剛牽手,輕資產成為一個重要合作領域。而花樣年(01777.HK)從去年開始也加快了輕資產規模擴張。
5月15日,深圳花樣年商業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花樣年商管公司”)與贛州地產開發商中創置業簽訂了全程商業資產管理服務合作協議,前者將以托管的方式為項目定位、招商策劃、管理運營等提供強大品牌支撐和服務保障。
中創國際城位於贛州未來商務商業中心章江新區最核心位置,周邊政府機構林立,與萬象城、水遊城、寶能城等項目咫尺之遙。
根據規劃,中創國際項目用地面積3.5萬平米,總建面24萬平米,其中商業5.4萬平米。項目由3棟150米和一棟135米超高層建築群和6棟獨棟商業及三層地下室組成。未來,中創國際城將成為贛州市的地標性城市綜合體。
此次花樣年與中創置業合作是花樣年商管公司在江西的首個合作項目。此舉也意味著花樣年商管公司的輕資產管理模式輸出再下一城,並以平均每月1.5個項目的驚人速度實現極速擴張和複制。
此前,花樣年商管公司已經實現在北京、深圳、成都、南寧、長沙、合肥、南京、揚州、桂林等國內十幾個省市的戰略布局。
商業資產管理輸出模式是指受開發商委托,完成一個商業項目從前期調研、定位、策劃、工程建設、招商、運營、推廣及團隊建設培訓、財務及信息系統管理的整個過程。其中,可以導入自身的管理技術和客戶資源。目前,花樣年商管簽約的受托項目就是以這種形式進行資產管理輸出。
花樣年董事局主席潘軍表示:“中國地產行業經歷十年黃金期之後開始進入後期時代,傳統的重資產商業地產開發運營模式日益受到挑戰,專業化的輕資產運營方式才是商業地產轉型的根本出路。”
以彩生活模式為樣本,花樣年商業管理板塊從去年上半年開始籌備的商業管理輸出,到去年10月首個商業資產受托管理服務簽約,再到目前揚州、成都、長沙、長春、贛州等近10個項目40多萬平方米管理面積的進度,花樣年商管公司成為了該集團輕資產轉型的又一枚引擎。
據了解,自主開發運營和輕資產管理模式輸出已經成為花樣年商業擴張的兩大路徑。在自有商業方面,目前花樣年已經形成花生唐、紅唐兩大商業產品線,分布在南京、成都、桂林、北京等地,覆蓋了京津都市圈、長江三角洲、成渝經濟區、珠江三角洲等中國核心經濟區域。
目前,國內商業資產管理輸出的競爭開始加劇,而專業的商業運營能力成為商業資產管理輸出的關鍵。
此外,花樣年商管還正在研究推出“投資+管理”的新模式,即與商業項目的開發商合作參股,小比例投入資金並代為管理。
預計至2015年底,花樣年商業的資產管理受托服務面積目標將達到100萬平方米,在3年之內將達到300-400萬平方米。
潘軍透露,目前,花樣年超過85%的營收來自傳統的地產開發,5年後,希望這個比例下降到30%以下,而輕資產模式能為花樣年貢獻30%的營收。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6-2 10:26 編輯 國美電器訪問要點:門店擴張加快,金融服務平臺前景廣闊 作者:王柏俊 收入及股東應占利潤分別增長8.3%及9.3% 於2015年第一季度,國美錄得銷售收入144.6億元人民幣(同下),同比增長8.3%。綜合毛利率維持在18.2%的較高水平。 商品品牌達1萬個以上, SKU達260萬。 差異化產品的銷售占比提升到35%。預計這占比將繼續提升,到17年時可能達到50%。 經營開支比率同比減少0.2個百分點%到16.2%(受益於良好的租金、廣告及其他營銷費用控制); 股東應占利潤同比增長9.3%到2.9億元。股東應占利潤率為2.0%。存貨周轉天數維持穩定, 為69天。 經營現金流為6.9億元; 現金為94.1億元, 同比增加7.0%。 門店改造及擴張快速進行 預計公司將在未來繼續改造一級市場門店,並且擴張二級市場門店數目。預計公司將在今年進行100家左右門店的智能化改造。包括公司在內,目前市場上的參與者對智能化門店的定位,功能和門店布局都還在探索當中。公司正在推廣Wifi覆蓋,會員數據收集整理(包括客戶動向分析),還有門店二維碼支付的工作;並且希望未來公司智能化門店能夠起到推廣互聯網家居(包括互聯網客廳,廚房及衛生間等)的作用。公司也在與廠商積極溝通互聯網家居的成熟度。門店改造升級後,將有利公司對數據的積累和對數據應用的探索, 從而有助於公司業務的長期發展。公司二級市場的擴張也在有序進行,預計未來三年每年進入大概100個新城市和開設80-100家門店。公司未來三年的常規資本開支(包括技術項目投入,物流系統投入,門店改造)大約為每年10億。 聯營門店收入增長177.6% 公司此渠道自開展以來,通過聯華和物美超市的合作取得了長足發展。2015年第一季度,公司聯營店數量由去年同期的85家上升至236家。預計此渠道今年仍保持30%-50%的高速增長。 電商業務以規模擴張為主 國美在線第一季度交易額同比增長約107%,自營部分增長50%,移動端訪問量增長400%。 移動端占比受春節假期的影響,今年第一季度占比僅25%,而去年第四季度占比為35%, 今年第二季度移動端占比已有所回複, 預計未來移動端銷售占比可以達到50%或以上。 UV增長接近90%,國美在線活躍用戶接近5000萬。 平臺部分交易額由於去年同期基數較小增長迅猛。 目前國美在線平臺與自營銷售比例約為1:1, 預計將保持穩定。 電商自營方面主要依靠集團的采購和物流優勢在主流品和暢銷品貨源上有更大的價格和產品豐富度優勢。 由於公司線下門店空間有限難以全面供應個性化產品, 公司主要依托電商平臺業務供應個性化SKU,以作為公司產品組合的有效補充並彌補公司在個性化產品供應鏈上的不足。 電子產品銷售額占到了電商平臺業務銷售額的70%。 公司線上業務的重點在於迅速擴大市場占有率,以求公司在線上線下都能成為電子產品零售行業的第一。預計國美在線未來三年的GMV增長能維持在100%或以上。 根據艾瑞“2015 Q1中國B2C購物網站交易規模市場份額統計”, 國美在線交易規模市場份額排名第5,僅位於天貓,京東,唯品會,蘇寧易購之後。 另外,公司目前和其一主要競爭對手已形成差異化。該競爭對手目前已向平臺型電商轉型,其自營電子產品比例已從80%下降至75%,自營電子產品中僅有30%是大家電產品,其余70%為3C產品。 此外公司開發的微店業務也在積極推進中,目前已開始運營2600個移動微店,預計今年微店數目可達到10萬個。微店的粉絲來源主要是銷售人員的朋友圈和其在門店中獲取的客戶,粉絲數量有緩慢積累的特性,有利於銷售人員深入了解客戶,挖掘客戶消費需求。 跨境電商業務籌備中 目前公司所醞釀的跨境電商業務“日本館”,“韓國館”正在順利推進當中;公司也計劃與日本,韓國的供應商有更深層次的合作。公司於天津,上海,廣州,深圳及青島自貿區的倉儲物流安排目前進展也比較順利。 物流網絡帶動電商業務向下延伸 公司物流網絡的基礎設施包括21個區域配送中心,407個城市配送中心,195萬平方米的倉儲面積;覆蓋600+地/縣級市,2500+區/縣,45000+鄉/鎮。公司第一季度已簽署183個第三方物流服務合同(包括亞馬遜,當當等電商,以及長虹,格力,夏普,格蘭仕,海信等家電制造商)。 第一季度物流業務第三方合同收入已達到3000萬人民幣,同比增長86%。 目前公司物流網絡的發展重心放在向縣,鄉鎮的延伸上。由於公司的門店網絡只延伸到縣一級城市, 公司期望能夠借助電子商務和物流配送繼續實現向鄉鎮市場的延伸。 隨著物流對縣,鄉,鎮的加速覆蓋,預計公司旅單成本會有所上升,但公司在開拓市場的同時節約了房租成本。 目前公司旅單成本水平接近60元人民幣, 應為行業最低, 預計未來仍會保持在合理範圍。 金融服務平臺前景廣闊 公司金融服務平臺在今年第一季度上線了一系列理財產品:包括余額賬戶貨幣基金,票據理財,以債權為標的的P2P理財產品。平臺開放初期,公司向客戶提供了相對較高的收益率(公司票據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6%,同業相似產品年化收益率5.4%,公司P2P產品年化收益率15%)。產品上線以來,顧客對其認知度較好。目前公司金融服務平臺註冊會員3000萬左右,活躍會員接近1000萬。 預計公司第二季度將推出單獨的金融頻道頁面,並將適時推出供應鏈金融產品以服務公司1.3萬供應商和1萬多第三方店鋪; 另外適時推出消費貸產品,服務公司的1.3億會員和公司20萬員工。 來源:第一上海金融 格隆匯聲明:文章系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場和看法,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6-4 08:37 編輯 長飛光纖光纜(6869)調研紀要:產能擴張,盈利水平提升 作者:魯衡軍 【事件】 我們和投資者於2015年5月29日上午去長飛光纖光纜(6869.HK)武漢總部參觀廠房並座談,與公司CEO莊總和CFO梁總就公司的近期經營狀況做了溝通交流。 【我們的觀點】 1、長飛光纖光纜(6869.HK)是全球最大的光纖預制棒供貨商、全球第二大光纖和光纜供貨商。在光纖產業鏈利潤分配上,光棒通常占70%左右,而光纖、光纜分別占20%和10%左右。長飛不僅具有垂直產業鏈結構,而且在利潤最豐厚的光纖預制棒制造環節優勢明顯。 2、行業增速高於市場預期。受益於“寬帶中國”和“光纖到戶”等政策的推進,光纖光纜行業需求旺盛,公司反映今年生產狀況較好,產品供不應求。管理層預計未來2-3年光纜行業有15%的行業增速,高於市場普遍認為的個位數增長預期,而作為行業龍頭的長飛可以達到高於行業的增速。 3、產能繼續擴張,自產銷售比例提升。今年下半年800芯公里的光纜投產,光纜產能提升1倍至1,600芯公里。明年6月份,采用新生產工藝的光纖預制棒產能增加1,500噸,產能提升約80-90%,光纖產能亦將配套提升。銷售產品的自產比例提升將進一步改善綜合毛利率,提升企業的盈利水平。 4、受益於商務部對光纖預制棒反傾銷裁定。商務部對日、美出口到中國國內的光纖預制棒采取反傾銷措施,長飛作為全球最大的光纖預制棒生產企業受益最大。受預制棒的反傾銷措施,光纖和光纜的市場價格走勢有望穩中有升。 5、估值上看,2014年公司EPS為0.95元,對應當前11港元股價約10倍PE水平。2014年底新IPO股份增加將攤薄30%,公司業績下半年就可以隨著自產占比的增加而明顯提升,營收約15%以上的增速的話,凈利潤增速有望到30%,我們預計當前股價對應2015年PE也約在10倍左右水平,2016年公司預制棒和光纖產能的擴張將進一步提升業績,對於長飛這樣極具優勢的行業小龍頭來講,我們認為給予10倍PE可能略低,給予15倍的PE中樞也沒問題。考慮到公司的產能擴張帶來業績增長的確定性,股價上行有倍增空間,可選擇股價回調時機積極買入持有。 【行業新聞】 商務部初裁認定光纖預制棒存在反傾銷 5月18日,商務部發布了2015年第15號公告,公布了對原產於日本和美國的進口光纖預制棒反傾銷調查的初裁決定。商務部認定原產於日本和美國的進口光纖預制棒存在傾銷,並決定對該產品實施保證金形式的臨時反傾銷措施。 根據公告,自2015年5月21日起,進口經營者在進口上述產地的光纖預制棒時,應依據本初裁決定所確定的各公司的保證金比率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提供相應的保證金。具體為,信越化學株式會社的保證金比率為8.9%,住友電氣工業株式會社為7.8%,株式會社藤倉為8.3%,古河電氣工業株式會社為8.3%,康寧公司為39%,OFS-費特有限責任公司為16.9%。 【會議要點如下】 1、公司產能的擴產計劃? 公司當前預制棒年產能折合芯公里單位5,100萬芯公里,光纖3,200萬芯公里,光纜800萬芯公里,每個產品都有多余的產能對外銷售。 光纜預制棒當前是1,700-1,900噸的產能,估計在2016年6月份增加1,500噸。現在有些設備買回來了,放在老廠區了,到時可以搬過去。因為涉及廠房選址的問題,最近才落實,時間點上推遲了一點,新產能會陸續投產,保守估計到明年6月份新產能就全部達產。光纖的產能預計將和預制棒新增產能進行配套生產。 光纜現有產能800萬芯公里,計劃增加800萬芯公里新產能。在武漢的新廠區已經建好了,設備已經到位了,上月進行了試生產。估計在今年下半年可以全部投產。 2、預制棒新產能的技術路線? 原有光纖預制棒產能的工藝技術是外方股東Draka的PCVD技術,新建產能會采用VAD和OVD技術路線,技術工藝和現有的美國和日本的生產技術類似,但工藝技術都是自己研發,不會有產權方面的影響。長飛的VAD技術工藝路線已經研制成功了,進行了規模化的小批量生產。OAD技術工藝正在研發。在預制棒生產方面,長飛將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所有生產工藝的公司。 3、行業產能擴張情況? 了解到的國內同行光纜近期都沒有大規模擴產計劃。原來我們依賴合資公司來生產光纖和光纜,如果長飛自己生產,可以獲得更大市場占有率。國內目前有5-6家企業生產光纖預制棒,生產光纖有20多家,生產光纜有60-70家。 4、為什麽國內同行都不擴產,而長飛進行產能擴張? 長飛的ROE遠高於同行,因為長飛的產品構成中預制棒產能大於光纖,而光纖又大於光纜,因為公司的產品銷售中還有很多光纖和光纜產品是外邊采購銷售的。而很多同行的預制棒-光纖-光纜的產能是匹配的。 公司增加資本開支的基礎,1、預制棒的產能提升因為有替代進口的量。預制棒本身就有40%的進口量,反傾銷政策實施使得美國和日本的預制棒未來5年進來可能性沒有了。2,同行企業除了光纖外還有其他產業,而長飛只做光纖光纜,公司關註進口替代,關註高毛利率的產品。3,行業的產能過剩是結構性過剩。今年國家光纖需求增加,所有廠家產能都不夠用。光纜產量假設今年1.6億芯公里,光纜產能按照24芯算,市場光纜皮長就是1.6億除24大概600多萬公里。現在實施寬帶戰略,要求80%光纖鄉村到戶,采用12芯或者8芯的產品,需要的皮長公里產能就不夠了。 5、光纖預制棒反傾銷? 我國光纖預制棒40%的靠進口,主要是日本、美國,他們銷售價格比在他們自己國內的銷售價格還便宜,我們預計他們可能繼續降價銷售,所以提出反傾銷方案。日本預制棒國內供過於求,他們必須外銷。 6、幾種光纖預制棒的生產工藝區別? 長飛的生產工藝PCVD路線,日本是VAD,美國OVD。通信用的單模光纖,用VAD、OVD相對成本便宜一點點。PCVD主要用於特種光纖、多模光纖,可用於特種光纖比如抗彎能力強的光纜、數據中心有源光纜等。PCVD工藝全球只有股東Draka和長飛在用。 7、PCVD工藝的采購Heraeus原材料玻璃襯管和套管? 玻璃襯管占預制棒成本很小,套管和包層占的比例大些。芯棒成本占預制棒8%。芯棒是在襯管上做沈積,所以襯管成本並不高。雖然與Heraeus簽署的長期合同,但每年協議新價格,逐步也是往下減。 其他廠家生產襯管的主要是性價比不行,這里有個工藝控制的問題。Heraeus是德國家族式、未上市、具有100多年歷史的工廠。美國GE做過一陣襯管,但合格率低,總體成本不行,因此全球僅此Heraeus一家。 未來公司新產能的VAD,OVD生產工藝會大量減少襯管和套管的使用量。 8、光纖的技術進步? 最近幾年,光纖技術上沒有革命性的變化。未來看得見的地方是無線的,看不見的是光纜,光纜去連接看不見的無線。諾貝爾獎獲得者高昆講未來可以預見100年內,光纖可能仍是最好的通信介質。過去10年,光纖容量、傳輸速度有變化,但基本工藝沒有特別大的變化,有些研制新的特種產品,比如抗彎曲光纜。 9、光纜的使用壽命和替代性? 光纜在陸地的使用壽命10-15年,到期需要更換。不同地區可能也不一樣,比如東北地區比較冷可能壽命低些,還有老鼠咬需要更換的。即使歐美市場成熟市場,每年也有個更換需求。 10、海底光纜的產品? 海底光纜需求方面,中國近海需求比較大,國內目前還沒有能做深海海底光纜的企業。全世界能做也就3-4家。中國可以做淺海海底光纜,也就100公里以內,跨洋的做不了。 11、光纖和光纜價格走勢? 由於三大運營商采用集中采購招投標,誰價格便宜誰拿標,但質量不保證。去年三大運營商檢測有些公司產品質量不過關,那些訂單轉到長飛公司來做,公司的產品質量可靠。隨著未來電信運營商對光纜質量要求更嚴,光纖光纜的價格可能穩定下來,並且因為預制棒的反傾銷實施,未來價格還可能向上走。 12、海外市場的區域劃分? 與外資股東Draka協議是南美市場共享,東南亞、非洲是長飛的市場空間,外方股東Draka不能到這些地區,他們占據的是歐洲、北美。如果他們的股權比例低於20%,就沒有地域限制了。Draka是普睿司曼集團的子公司,在歐洲生產成本比我們高,普睿司曼集團向我們買更多的光纖或光纜,會有關聯交易公告。 13、海外市場的發展規劃? 公司去年12月公告在緬甸建一個光纜廠(長飛占50%),今年年初公告在印尼建一個光纖廠(公司占70%)。國外市場以前出口只占有10%,未來在東南亞、非洲,去年我們在海外建了8個銷售辦事處,今年多增加8個辦事處,出口海外方面比去年更好些。海外銷售光纜毛利率更高些。 14、外資方Draka股權? 最初外方股東Draka是荷蘭背景,原來做光纖光纜業務,2011年因被收購成為意大利的普睿司曼集團的間接全資子公司。普睿司曼集團主要做電纜,光纜不是他的主業,因此也可能會剝離光纖業務。 最初選擇在香港上市,因為外資方打算陸續在市場上賣掉其持有的股權(當初可能是因為現金流原因),他們認為港股市場比較規範和熟悉,現在外資方的考慮公司並不清楚,比如他們覺得長飛盈利很好,拿分紅或許認為也不錯。 15、三大運營商的銷售占比? 三大運營商占光纜銷售的90%,光纜占長飛的收入40%以上,所以三大運營商占長飛的36%。 集采兩方面看,一方面提高了運營商的議價能力。另一個方面降低了公司銷售費用。集采一般多個公司中標,一般最多的13-15%。長飛利用很多合營公司投標拿了下遊的單,上遊的光纖和預制棒還是長飛的。這個戰略還是成功的。 16、生產是訂單驅動還是可以庫存? 預制棒和光纖是標準的,提前生產,可以庫存。光纜是看客戶需要訂制,常規的型號也可以提前庫存。從去年下半到現在需求很好,訂單一直做就行了,沒有多余的備用庫存。 17、今年的公司產品生產進展? 歷史上1-3月是淡季,今年比去年情況好,下半年自有產能增加會提升毛利率,隨著新產能的陸續投產,6-7-8月會慢慢提升。 18、鐵塔公司成立後對光纜招標情況? 鐵塔公司的成立很尷尬的,4G是建設宏基站,鐵塔為了減少基站建設。工信部確定2020年上5G通信,5G發展方向是微基站。微基站覆蓋半徑很小,信號傳輸量很大。現在鐵塔公司只招了一期光纜標,量還很小。 19、行業的增長需求動力? 隨著“寬帶中國”的實施,政府明確目標是未來3年,投資在互聯網和寬帶上1.1-1.2萬億。粗略算每年總額4,000億元,光纜占15%左右,投資額就是600億元。 國內的光纖覆蓋大約50-60%,過去很多用銅的,光進銅退。現在一些用USB通信線路是銅線,未來要用光纖代替。凡是用銅線傳輸信號的,未來都要用光纖代替。如電視的高清數據線、高鐵里面信號線,汽車里面所有信號都是銅線。 20、長飛的未來發展規劃? 長飛現在是行業第二(光纖、光纜),要爭做全球行業第一。長飛是全世界行業內ROE最高的。在光纖光纜行業的公司要成為制造中心、銷售中心、研發中心、咨詢服務中心。 做到行業第一不是長飛的終極目標,但長飛還不會時髦到改為長飛互聯網。公司還是要往咨詢和服務轉型,國際化也是要走的路。咨詢服務也是和光纖有關,估計3年內有實質動作。 21、未來的業績增長指引? 未來長飛業績穩定增長,增速要高於行業的增速。行業約有15%的增長。長飛20多年市場的龍頭地位無人能撼動。公司1,800名員工,有100多個研發人員,長飛有行業唯一重點實驗室,技術的能力最強。 22、武漢郵電科學院和公司同業競爭問題? 武漢郵電科學院(現為烽火通信)是長飛的間接股東,其通過持有長江通信股份而持有長飛股權,其股份最小。長江通信不是長飛的第一大股東,和長飛做整合的可能性不大。 23、公司的管理層股權激勵? 未來考慮股權激勵,現在還沒有很明確的內容可以披露。股權激勵是一個方向,上市前董事會本來批準了5%的股份給管理層,但國資委很謹慎,等了幾個月沒回音,公司要上市就先放棄了。 24、新建產能的資本開支計劃? 如果不考慮並購,2015年資本開支5億元,也可能會隨計劃改變。2016年也接近這個數,2015年多點是因為要購買土地。 25、公司的分紅率? 分紅率承諾過不低於30%。 文章來源:興業證券(香港) 能源行業研究,微信公眾號:毛毛魯 格隆匯聲明:文章系格隆匯轉載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場和看法,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
2015黑馬大賽全國項目報名火熱進行中,上海、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等城市趴陸續開場,6月末上海站文化創意與O2O專場行業賽,項目報名請點擊下方黑馬大賽圖片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