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交易費用 CUP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21715


 


大盤繼續造好,不過成交始終是薄弱,看來要假期後才能確認真正的方向。


歐豬問題暫時擱在一旁。國內公布的通脹數字低於預期,那才能令人鬆一口氣。

 


今天選擇局部轟進,$10.78買入神州數碼 (0861)、$4.94買入特步(1368),現金減少5%。


 


關於交易費用的問題。


 


我認為最好先考慮交易的買賣,能否確保自己能在股票場中賺到錢袋入自己口袋中。能扣除交易費用後,長遠能像提款機般從股市賺錢出來並能打敗大盤,那就算很不錯。


 


但反過來,先考慮交易費用,而影響有利自己的操作,那是本末倒置。


 


浪費一些交易費用,換來一隻大賺的股票,總比死牛長揸一隻長期遠遠跑輸大盤的股票好得多。


 


最重要是究竟在什麼時候得到和賣出什麼股票。一個15-20%以上的股價運動,甚至是倍計的升幅或者股價慘被腰斬,交易費用相對是微不足道。


至於交易費用對未來5-10年的投資回報影響?先弄好今年的回報才想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7

交易費用與投資回報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jw!G9qPswuRGxoAjkVjcnY-/article?mid=30543




香港大部份散戶都喜歡投機炒賣,但買賣股票要繳納0.1%釐印費與0.25%經紀佣金,一買一賣,交易費用已經是0.7%,如果每天炒出炒入,基本 上賺到錢都要分一大部到交易費用,每年將辛苦賺到的錢進貢給證券商與政府,買互惠基金的情況也一樣,基金經理每年起碼收2%管理費,而且沒有保證基金回報 能夠跑嬴大市,有些基金其實一樣炒出炒入,回報扣除管理費與交易費後怎能夠追得上大市回報?

我舉一個簡單實例(表),如果每年複利投資回報為12%,有交易費與無交易費的投資回報在一兩年內沒大差別,但十年下來,無交易費組別的投資回報是 211%,5%交易費組別的投資回報只有97%或不到無交易費那組的一半,所以就算在投資技巧水平相若的情況下,長線長揸一定嬴短炒,要提升投資回報,長 揸才是基本功,當然,長揸優質股票更能跑嬴大市,也被稱為投資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8

大橋費用高 左丁山

2012-02-09  AD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果然係硬將一名,把口好打得,聲言以後啲官地招標時,一定不賤價賣地,賣唔出(即流標)嘅 話,情願考慮將啲地用來起公屋或居屋,都唔益地產發展商。其實冇話益唔益嘅啫,發展商睇淡嘅話,標價自然低,無志在必得嘅決心,即係話投到有得諗,投唔到 都冇所謂,既然如此,政府用嚟起居屋或公屋,好呀,好到極,足以證明特區政府決心維持高地價政策,具托市作用。不過娥姐係唔係講得出做得到呀?如有九肚山 或歌賦山豪宅地投標賣唔去嘅話,娥姐肯轉作公屋用地嘅話,好多人願意選佢做特首,佢最好在 2017年參選。
娥姐之硬淨作風,不少人領教過,例如 最近港珠澳大橋連接人工島一段工程,招標流標,建造業界就被召到政府談話,聲言佢地嘅投標價太高,政府不能接受,要重新嚟過,務請減價咁話。政府賣地,價 錢要高,入標價低,情願唔賣;政府工程招標,價錢要低,入標價高得滯就推倒重來,重新招標。官員訓話之後,仲立即向相屬傳媒放風,話價錢高係盧婆婆申請司 法覆核之後遺症,與政府規劃程序無關,傳媒又搵唔到投標者問個究竟,事實上即使搵到,有份投標嘅承建商又點敢講說話呢?故此報章上只刊載官員放風之言。

 

做咁大工程,香港本地建築公司在財力上與技術上皆有所不逮,根本唔敢落標。上星期在馬場遇 到一位建造界人士,佢話現時最大嘅基建工程只有法資、澳資、英資與國企膽敢落標,本地建造商情願做吓馬路維修、屋宇維修就算咯,因此可以落標嘅公司只有三 幾間,大家嘅落標價錢不會相差太遠,好難有一間突然平幾十億元嘅,因為大家都知道香港缺乏工人,工資高,建築材料價格係公開嘅,同行個個識計數,百幾億工 程費用,幾個投標者嘅落標價格差距在十億元以內。目前香港有所謂十大基建上馬,扯得工人與材料好緊,娥姐手下個個緊張到極,驚住啲工程會 delay及 cost overrun。難得娥姐仲要去為一個 99.9%香港人未見過嘅何東花園講保育,可能涉及數以十億元計嘅賠償!一邊 㩒住建造商為工程費用慳番十幾二十億啫,另一邊就講緊可能賠幾十億元俾人(但業主話咗唔想要政府錢,只想有發展重建權利),建造商真係想喊幾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85

[轉載]經濟學講義-第二十講:信息費用(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8a.html

 

按:本系列文章的作者是本博客管理員(不是張五常教授)!

 

第二十講 信息費用(上)

 

前面提到過,信息費用是交易費用的一種。實際上,是很重要的一種,但也是很困難的一種,因此雖然我在第十五講已經講解了「交易費用」,把「信息費用」單列出來專門講解卻要推遲到現在才進行。教材是在第十一章《處理不確定性——風險與信息經濟學》中處理這個題材。

 

嚴格地說,在魯賓遜一人世界中也有信息費用——他需要瞭解鑽木取火、採摘果實、狩獵動物等各種生存所必需的知識,這些都是信息費用。但一旦進入社會,幾乎 所有的信息費用都是交易費用。非要找出不是交易費用的信息費用,我只能想到一種情況:不同人對某事某物存在著信息不完全,但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完全」是指人們對某事某物的相關信息沒有全部掌握,不知道的部分會使得人們不能更好地利用該事物來獲取收入——即以更低的成本來獲得更高的收 入),那增加了的成本與減少了的收入就含義著信息費用的存在。另一方面,為了獲取這些本來是不知道的部分的信息,人們得花費額外的成本——例如為了知道明 天的天氣會如何,先要依靠科學家研究出氣象學的基本原理,還要發射氣象衛星上太空收集相關的信息,這無不含義著龐大的信息費用的存在。顯然,根據經濟學理 論,均衡的情況是人們選擇支付相關的信息費用以使得自己從無知變得知道,直到多知道一點信息的邊際收入與邊際成本相等為止。正因為存在著交易費用,事實上 人們不可能做到「信息完全」,總是處在某種程度的「信息不完全」的狀態之中,因為要讓信息變得更完全一點所帶來的收入已經不足以彌補為此所付出的代價。 「信息不完全」無論在魯賓遜一人世界還是兩人或以上的社會中都客觀地存在著。

 

「信息不對稱」則是指不同人對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信息,也就是其中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掌握更充分的信息,相對來說處於信息更完全的狀態之中。俗話說「買的不 如賣的精」,這不是說買方比賣方的智商低,而是因為買方對出售的商品的瞭解通常不如賣方,也就是掌握的信息較少,因此賣方可以利用他知道得更多來欺騙賣 方,從而獲取收入。顯然,「信息不對稱」不可能在魯賓遜一人世界裡存在,因此它是一種交易費用。

 

在社會裡,只要所有人對某事某物所掌握的信息都一樣(即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即使他們掌握的信息並不充分(即存在著「信息不完全」),所有人都根據 同樣的信息來進行決策,在其它條件一樣的情況下,不可能有不同的行為,獲取的收入也就一樣,於是只有這時的信息費用不是交易費用。但這種情況所要求的條件 過於苛求,能在現實中出現的機會是絕無僅有,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由此,可以說社會中的信息費用都是交易費用。

 

信息——或有些經濟學家(如哈耶克)會把「知識」作一般化的闡釋而以此作為代替它的術語——跟普通物品一樣,是稀缺的,因此有價格。既然它有價格,也就是 可以給掌握它的人帶來收入,因此是一種資產。資產的收入是租值,信息這種資產給掌握它的人帶來的收入,就是「信息租值」,這跟擁有房子的人能通過出租房子 獲得租金從而得到收入是一樣的。仍以天氣的信息為例吧。古人不掌握氣象學的知識,農業生產卻非常依賴於知道天氣的變化,所謂「看天吃飯」是也。於是以前如 果天氣突變,農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收成被毀。但現代人掌握了氣象學知識,還有氣象台密切地監測著天氣變化,一天之後的天氣突變一般都能提前知道,及時通報 農民,進行搶收。這種高於以前不掌握天氣變化的信息時的收入,就是一種信息租值。又如有一個人比別人更關心天氣變化,知道明天要下雨,於是拿著一批雨傘在 街邊擺賣,比起晴天時他可以賣掉更多雨傘,甚至可以將雨傘加價高於平日。這較高的收入也是一種信息租值,而不是因為他運氣好,剛好碰上下雨時他正在街邊賣 傘,所以不是意料之外的「盈利」。相對於那些那些不注意天氣變化而沒帶雨傘的人來說,他是利用「信息不對稱」而賺了錢。

 

信息的租值或收入很多時候不像房子那樣簡單地出租或出售就能獲得,這是因為擁有信息的人一旦把信息告訴了不知道的人,後者會假裝他早就知道該信息而拒絕付 錢;但如果信息的賣方要求買方先付錢,買方沒知道信息之前又很難肯定賣方擁有的信息真的是他需要的、也就是對他來說是值那個錢的。信息比起普通物品難以直 接地進行買賣或租用,那是因為信息的產權不容易保護——本來不知道的人一旦知道了,就沒法讓他變得不知道,普通物品被非法侵佔後卻是可以由法庭判決強制歸 還給產權人的。產權保護是要耗費交易費用的,信息的產權保護較普通物品困難意味著保護信息的交易費用較高。因此,在現實之中,對信息的保護都是設法把信息 具體化為物品,通過直接保護該物品來間接地保護信息。第十八講裡提到過的專利法、知識產權法,其實都是通過把信息(技術、知識)具體化為物品、然後對物品 進行保護來實現對信息的產權保護的。現實中其實還存在著大量不需要通過法律手段來保護信息產權的方法,像前面說的那個掌握明天下雨的信息而通過賣傘這種具 體的物品而獲得有關的「信息不對稱」的信息租值的例子。由這個例子也可以知道,一般是「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才有需要想辦法保護信息的產權,因為信息較完全 的一方要向信息不如他的一方出售信息獲取收入,前提必須是他掌握較充分信息的產權能得到保護。

 

社會上大量的人是靠賺取信息租值來生存的。最典型的是中介,他們撮合買方與賣方,靠的就是他專門從事收集買賣雙方的信息的工作,掌握了更充分的信息。一個 有工作經驗的人比應屆畢業生更受僱主歡迎,更容易找到工作,或工作的收入更高,表面看這是因為他的勞力租值較高,仔細地想其實是因為他有著從事相關工作的 更充分的信息,也就是說他的勞力租值高於其它條件一樣的應屆畢業生的部分,其實是信息租值。還有,我們老師這個職業所獲得的收入更是幾乎全是信息租值—— 我教給你們知識,你們支付學費回報於我。

 

信息費用既然是一種成本,在自私本性的驅使下人們是有動力將之降低的。以前在講「需求定律」時提過「以價定質」,那是人們以一目瞭然的價格去判斷通常不是 一目瞭然的質量,實際上是以支付較低的關於價格的信息費用,來取代支付較高的關於質量的信息費用,是一種降低信息費用的做法。當然,由於有出錯的風險—— 後面會講解存在著風險是指存在著信息費用——,「以價定質」所涉及的信息費用可不僅僅是瞭解價格那麼簡單。

 

上一講又提到做廣告,那也是為了降低信息費用:其一是直截了當地告訴消費者關於產品的信息——功能用途是什麼,在哪裡有得賣,性價比有多高,等等——,其 二是建立品牌形象。生產者為什麼要建立品牌?根據上幾講關於「覓價」的分析,那是生產者要構築進入門檻。但嚴格來說,進入門檻不是由品牌本身構成的,而是 由較高的質量構成的。品牌的好處是讓消費者能容易地辨認出它是高質量的產品,而容易也者,就是信息費用較低的意思。蘇聯曾經有一段時期禁止企業使用商標, 結果導致產品質量大跌。沒有了商標(品牌的一個必要構成),消費者無從辨別不同企業生產的同類產品,他們又並非多種產品的專業人士,不掌握相關知識,也就 無法僅從產品表面狀況來判斷產品的質量水平,於是企業傾向於降低不會在表面上呈現出來的質量(因為質量較低的產品,生產成本也較低)。

 

關於做廣告,大家要注意現實中很多商家的行為,表面看起來與我們平常所熟知的在大眾媒體(報刊、電台、電視)上投放廣告的做法大相逕庭,但其實就是在做廣告。例如最近蘋果公司的iphone 4s在 大陸開售,果粉瘋狂搶購而大排長龍,甚至引來黃牛黨的光顧。第四、第九講提到過,價格被政府管制在均衡水平之下會導致人們採用其它非價格準則來決定競爭的 勝負,其中一種情況就是排隊。排隊的人站在那裡無所事事是一種浪費,含義著以「先到先得」的非價格準則來代替「價高者得」的價格準則會導致租值消散,即交 易費用上升。這分析放到蘋果手機這裡來可不能生搬硬套、墨守成規。有那麼多人排隊輪購,說明蘋果手機的定價是偏低的,但這不是政府強制它要這樣壓低價格, 而是商家的自願選擇,那為什麼它不把價格提高以消除人龍,將排隊會導致的租值消散收回來變成自己的收入增加呢?其實這是一種做廣告的行為。蘋果公司把價格 定低了而減少的收入,並沒有白白的浪費,而是相當於作為廣告費而支出了,效果卻比傳統的廣告手法要好得多——那天各大新聞媒體廣泛報導果粉及黃牛黨的瘋狂 勁兒,網上各大門戶論壇微博也到處熱議,營銷專家紛紛登台分析稱它這是「飢渴營銷」。蘋果公司不必向大眾傳媒大灑金錢鋪天蓋地的做廣告,它們自動自覺就為 蘋果公司賣力宣傳了。其覆蓋面之廣、浸透力之強,遠勝傳統廣告,因為前者是受眾在不知不覺之間被吸引著主動參與瞭解事件並熱烈議論,後者卻是強迫受眾被動 接受的。

 

還有新產品上市時經常會有這麼一種行為,就是把價格定得很低很低,低到肯定已經切入生產者的直接成本之內。傳統或教科書經濟學家會大驚小怪地叫喚這是「以 本傷人」或「傾銷」,目的是先以低價把市場內原來存在的生產者淘汰出局,等到它獨佔市場時就提價到壟斷高價的水平,把之前的虧損彌補回來,因此是一種掠奪 市場份額、爭取壟斷地位、最終必然會是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惡劣行徑。但經過第十七講的學習大家應該明白,這完全是個神話!市場結構是否壟斷並不是看市場內存 在著多少生產者,而是取決於有否進入門檻。新進入市場的生產者如果僅僅是靠以本傷人來把原有的生產者驅逐出去,卻根本沒有構建任何進入門檻,那它以為離開 了的原生產者就不會再進來就是太天真、以至於是到了愚蠢的地步了!如果那試圖以本傷人的企業自以為已經獨霸市場而敢於提價到高於受價水平的話,場外的潛在 競爭者必定蜂擁而入,把它好不容易才獨佔了的市場又瓜分殆盡。雖然沒有人能確保不會有生產者跟傳統或教科書經濟學家一樣的不明世事、天真到相信這世上真的 有「以本傷人」或「傾銷」那樣的神話,但市場競爭一定確保這樣傻氣的生產者會被淘汰出局!

 

那為什麼新進入市場的生產者會把價格定到低於直接成本呢?通常來說價格低於直接成本會導致生產者選擇退出市場才對的啊?這其實也是一種賣廣告的行為。因為 是新進入市場的產品,不為消費者所熟知,用超低價格出售——甚至是免費派送也不足為奇——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鼓勵他們試用而獲得良好的體驗。這可比漫無 目的地在大眾傳媒上投放廣告的效果好得多。因為會購買這低價產品的消費者,通常就是產品的目標客戶;否則如果是對該產品毫無需要的人,就算免費送給他們, 他們多半也會一轉身就扔進垃圾筒去。以低於直接成本的價格銷售所造成的虧損也相當於是廣告費的支出而已,但這樣做顯然是一種比傳統廣告要精準得多的營銷手 段。

 

總之,營銷學、廣告學裡有大量的關於怎麼更巧妙地做廣告的案例,看似存在著浪費或虧損,其實都是以不同的形式來支付廣告費,也就是為了讓消費者瞭解產品、建立品牌形象而必須付出的信息費用而已。

 

另一方面,既然做廣告只是為了降低消費者的信息費用,真正能構建起進入門檻的是產品質量本身,則雖然虛假宣傳經常都有發生,但在市場競爭之下,信息總會慢慢地傳播開來,信息費用會逐步降低,沒有堅實的質量作後盾、僅靠廣告宣傳來構築進入門檻,信息租值很快就會被耗盡。

 

曾經的央視標王「秦池」的案例可作為最典型的反面教材:「秦池」在19961997連續兩年成為央視標王,96年是6666萬的中標價,97年更暴增至3.2億的天價。雖然它一年之間名聲大振、業績驕人,從一個地方性企業變成全國知名企業,96年比95年銷售量增長500%以上,利潤率增長600%以上,但企業的生產能力在1997年終於到了無法跟上如此瘋狂擴張的高速的極限,只能通過收購川酒勾兌的辦法來應付,也就是實際上以降低質量為代價。公眾早就懷疑「秦池」的產能怎麼可能消化得了如此巨額的廣告支出,因此很快就有新聞媒體去刨根挖底,曝光了企業的這種勾兌做法。此後市場形勢急轉直下,97年比96年銷售量銳減3億元,利稅下降6000萬元,98年前四個月的銷售額更進一步下滑5000萬元,輝煌一時的業績轉瞬便成一擠即破的泡沫。

 

然而,正由於「信息不對稱」可以給掌握較多信息的人帶來信息租值,而這對於掌握較少信息的人來說是信息費用,於是就會出現人為地增加信息費用的行為。以前 我們說的都是自私使人們想方設法地降低包括交易費用在內的各種成本,但如果增加信息費用可以為自己帶來信息租值,自私的人也會去做的。

 

這種人為地增加信息費用的行為有兩類:其一,是隱瞞信息。張五常在舊版《經濟解釋》卷二中以玉石市場為例對此作了說明,只是普通讀者一般不熟悉這個市場,我也不熟悉,就不以之為例了。我舉個虛構的例子來說明吧。假設現在是電影《2012》 的情況,但所有人都不知道世界末日將要來臨,只有我一人由於某種原因而提前得知。我的一個選擇可以是公開這信息,全世界合力製造出很多條諾亞方舟來把儘可 能多的人救走。另一個選擇是我隱瞞信息,悄悄地製造多條諾亞方舟,等世界末日到來時出售這些救生船以謀取收入。不考慮我選擇後者要承受的道德壓力,我會怎 麼選擇呢?

 

前者我不能從公開信息上得到收入,但後者我能憑藉隱瞞信息而獲利。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前者可以全世界合力造船,應該是能夠比我悄悄地造船要造得更多, 也就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也就是說,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公開信息所帶來的信息費用的下降,是大於隱瞞信息所給我帶來的信息租值的。但公開信息所帶來的信 息費用下降的好處,我享受不到,自私的本性讓我不會那麼做。當然,想像一下,如果通過談判能讓社會把相當一部分獲得的好處分給我,使得我公開信息的收入高 於隱瞞信息,依然是自私的我會選擇公開信息。但問題就是,我不公開信息的話,怎麼能跟社會談判呢?更不要說能否談判出分配給我的好處超過我隱瞞信息的收入 的結果了。所以這又回到前面的問題:信息要像普通物品那樣進行買賣的交易費用很高,於是造成了人們以隱瞞信息的方法來保護自己對信息的產權的行為。

 

這個時候,道德作為另一種制度就發揮了它也能降低交易費用的作用了——公開信息我不能得到什麼貨幣收入,但全世界會視我為救世主一般的聖人,我的非貨幣收 入很高;而隱瞞信息的道德壓力則很大,即非貨幣成本很高。然而,道德始終是軟約束,尤其如果可以借助冠冕堂皇的藉口為自己的自私之舉粉飾成大義之舉的話, 浪得虛名的非貨幣收入也不見得會低於真正的聖人所得,於是高舉道德的時代或地方往往也難免會滋生出較多的虛偽,這也是道德這種制度的交易費用之一。

 

另一種人為增加信息費用的行為是「造價」(price-making),不是傳統教科書說的壟斷,而是撒播虛假信息誤導他人。前面所舉的央視標王「秦池」的例子示範得很清楚,「造價」行為一來是難以持續有效,二來則是有可能最終引火燒身、得不償失。應該說,1996年「秦池」第一次拍得央視標王時,這家企業的產品質量與生產能力還是足以應付6666萬的中標價的,所以當年的銷售量與利潤率都大幅地提升。但1997年第二次高達3.2億的中標價就已經與企業的實際能力脫了節。從這個角度來看,1996年 的「秦池」是類似於張五常在舊版《經濟解釋》卷二提及的藝術品造價行為有些看起來是成功的情況——其實是因為藝術品本身確實是好,只是一開始時作者籍籍無 名便賣不起價,通過造價引來市場的關注,其質量最終獲得認同,於是造出的高價沒有再跌下去。換言之,這類「造價」其實也是一種降低信息費用的行為。可是絕 大部分的藝術品造價長久來看並不成功,那就相當於1997年時的「秦池」,造出的高價根本名不符實,最終難以為繼。然而,由於前一種成功「造價」的存在,還是會使得相當一部分人相信人為地「造價」就可以憑空地「造星」。話說回頭,1997年的「秦池」會如此瘋狂,不也是被自己在1996年的超級成功沖昏了頭嗎?如果沒有1996年的經歷,難以想像這家企業會一上來就豪擲3.2億 元去競投成為央視標王。也就是說,問題還是在於信息費用闖的禍。如果信息費用足夠低,質量好的藝術品或企業無需宣傳都立即能夠被人發現,市場立即給予它與 之相稱的價格,又何須「造價」?又或者即使造了,也無人上當,名不符實的造價就是在短期之內也不會有效,自然就沒人再試圖那樣做了。

 

總而言之,自私之利是人會竭力降低成本(包括交易費用在內),但自私之害也可以帶來成本(就是交易費用)的上升,然而自私可以成害,本身就是因為存在著別的交易費用!

 

之前講解覓價或壟斷的成因時提及,造成進入門檻、使市場內的生產者可以覓價的一個原因是信息費用。這種壟斷的成因很特別,因為它會造成市場內其實是有很多的生產者——是太多了!所謂太多,是指超過了受價市場內的生產者數量。

 

在旅遊景點我們經常會看到成行成市的出售當地土特產的攤檔,賣的東西都差不多,很難說它們有什麼壟斷性可言。然而,首先,我們都知道那裡賣的東西的價格一 定比當地人在普通市場裡買的要貴,也就是說那些商家是擺明了要「宰客」的。儘管如此,大部分遊客還是心甘情願地挨宰,因為他們要趕緊到下一個景點去旅遊, 不可能跑去尋找當地人購買這些土特產的普通市場。這是那些攤檔挨近旅遊景點而獲得的地段租值,部分地來自於賺取了遊客免去尋找普通市場所要支付的信息費用 的租值。

 

其次,這些土特產攤檔之前往往是討價還價盛行,也就是買賣雙方都在覓價!如果是有著傳統或教科書所說的那種壟斷性的產品,討價還價可以理解,但那麼多的生 產者都賣同類的產品,分明應該是所謂自由競爭的市場結構,怎麼還會討價還價呢?顯然,因為是當地的土特產,對於遊客這些外來者而言存在著較高的信息費用, 表面看起來差不多的東西,質量可能大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是遊客會以價定質,開價太低會讓他們覺得你的東西質量不咋地,反而使銷售量減少,於是收 入減少;另一方面是不同的遊客掌握的信息也不一樣,一上來就把價開高一些,是為了方便後面通過討價還價把價格調整到與其掌握的信息相適應的水平上,顯然這 是價格分歧——同樣的物品根據顧客的信息掌握程度不同而定不同的價,因此是價格分歧。

 

允許討價還價、實行價格分歧的生產者為什麼能競爭得過不允許討價還價、但收取平均來說是較低的受價的生產者呢?這是因為討價還價後部分遊客支付的價格低於 受價,搶走了受價的生產者的生意,使之達不到最優銷量而被淘汰出局——即受價的生產者定價不夠低,但如果定價太低又會被遊客視為質劣價低而失去更多的銷 量。至於部分遊客支付的價格高於受價,那是他們相信自己購買的是質量較佳的產品——麻煩的是由於存在著信息費用,這種相信有時未必不是事實。

 

然而,由於一上來開高價,難免會嚇跑了一部分人,光顧的消費者數量會比收取較低的受價的情況少。這表現為有空閒的銷售人員,含義著市場內生產者的數量太 多,減少一些就能讓每個生產者的顧客數量多些,從而使銷售人員不會閒著。這看起來是浪費,但原因是存在著信息費用,使得生產者要通過討價還價來實行價格分 歧,從而導致市場內生產者的數量大於沒有信息費用時的受價市場的情況。不同的侷限條件(有信息費用與沒信息費用)下的選擇是不具有可比性的,說前者比後者 浪費——隱含的意思是認為後者是優於前者的選擇——是沒有意義的。

 


本講課後作業:有一個工科出身、研究生階段轉向管理學專業的朋友,他看到企業管理者大量的精力是耗費在監管員工有否出工不出力、有否利用企業資源為自己個 人利益服務之上。也就是說,企業那龐大的管理費用(監管費用)是交易費用,其實主要就是信息費用——無法瞭解員工心裡想的是什麼(是全力以赴地工作,還是 在偷懶;是在為企業利益作打算,還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盤)。於是工科出身的他著迷於發明一種可以看透人的心思的眼鏡,可稱為「讀心眼鏡」。假如這種眼鏡能發 明出來,這意味著信息費用大幅下降。根據本講內容,想像一下世界會變成怎樣?(提示:別忘了,人的自私本性並不會因「讀心眼鏡」的發明而有所改變。)

 

 

上一講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2dvcq.html 

 

(說明:

 

1、這系列文章是本博客管理員(不是張五常教授!)根據給本科一年級的經濟學專業學生講授「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授課內容而整理出來的講 義。使用的主幹教材是張五常教授的老師赫舒拉發所編寫的《價格理論及其應用》,並在授課過程中將張五常教授的舊版《經濟解釋》三卷本有機地結合進來,是本 博客管理員在實際的經濟學教學之中探索將張五常經濟學透過主流教科書傳授給經濟學學生的成果。

 

2、本系列不定期更新,甚至可能寫著寫著會因興趣缺缺而中止,本博客管理員對此不作任何擔保!

 

3、如有愚蠢無知、明顯缺乏科學邏輯的評論,一律不予回答,只作刪除處理。另外,不看完這個系列最新更新之前的以往所有文章就急於提問,提問內容其實早在前面的文章中給出了回答的,也是一刪了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57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企業上市過程中那些「不能說」的費用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9686/

在敲響上市鐘聲的那一刻,看到大屏幕上的股價開始變紅並向上跳動,老李長長地噓了一口氣。幾乎所有人的理解都是他已經獲得了數億財富可以直接退休了,但只有他知道,從那一刻起,他剛剛走出個人破產的邊緣。在公司掛牌之後,他不用再擔心無法填補上市過程中留下的財務窟窿。

正在打造中國私人飛行管理俱樂部的負責人程行明說,這是大部分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共同感覺,在上市過程中留下的高達一兩千萬的「不能說」的費用因為無法走賬,基本都被大股東個人兜底了,而這個財務窟窿將耗光大部分做製造業起家的大股東的畢生積累。據瞭解,上市公司董事長是該俱樂部的主力新增客戶。

上市過程中發生的大筆「不能說」的公關費用,能掏空辛苦從事大半輩子實業的董事長們的口袋。為了避免發生董事長上市前個人破產的尷尬局面,從創投業到投行,都想出了一些曲線救助的方式,讓董事長們渡過難關。

那些「不能說」的費用

老李是一家光電元器件公司的董事長,在經過了兩年多的上市籌備之後,終於在今年上半年登陸深交所中小板。回憶起上市的艱辛歷程,老李體會最深的是, 當大家知道你要上市發財的時候,所有人都想來分一杯羹。更為關鍵的是,這些大部分都是說不得的費用,只能由公司董事長個人承擔。

老李說,這些說不得的費用最為核心的支出就是財經公關費用,僅這一項就支出了600多萬。據本報瞭解,一般上市公司IPO時的財經公關費用從400萬到1000多萬不等。

「所謂的財經公關費用其實就是打點媒體關係,除了幾家證券報的費用可以從承銷費裡面扣除,其他的費用大部分需要打點各路媒體的各路人等,有些是廣告投放,但更多的是現金,形成了不能說也說不得的巨額費用。」老李說。

據悉,目前關注IPO的媒體在200家以上,最近兩年每年約300家的公司批量掛牌正催生了IPO產業鏈中財經公關這一巨大的市場。由於這些媒體本身魚龍混雜,還涉及到大量的代理公司,即使是正常的廣告投放,很多連個基本的發票都沒有。

老李說,「對於我們這些做製造業出身的人來說,財經公關報出的幾百萬的巨額的費用很難接受,但保代(保薦代表人)不同意,說有些瑕疵被媒體放大後影 響很大。幾經溝通後,我說能不能把絕大部分從來沒聽說過的小媒體給砍掉,但保代說,經過網絡轉載後,已經沒有大媒體和小媒體之分了,預審員只要搜索一下, 瑕疵就全都出來了」。

除了財經公關的費用外,為了打通各級政府對擬上市公司的關卡也是一筆很大的支出。

「現在國家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很大,但只要是需要政府批准的,都需要各路打點,有時候申請個普通的資格,都需要打點幾十萬而且還不一定能辦成。現 在最引起企業反感的就是國家和市政府對中小企業的一些補貼,不找關係打點一下根本到不了企業,業內潛規則是四六開,企業獲得1000萬的政府補貼,有 400萬要返回去給相關的審批人員。現在玩得更過,以前是資金下來後再返錢,現在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如果不先打點400萬出去,1000萬補貼就進不 來」,老李說,400萬打點的都是敏感人物,不可能在公司走賬。此外,還有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市政府、區政府等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懷、行業協會的調研 等,送些禮品是必不可少的,為了保持財務報表的規範,有些也走不了賬,雖然單筆金額不是太大但長期下來費用也不小。

本報根據證監會的預披露信息統計,最近一個月預披露的企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有些企業兩者加起來最多能佔到企業當期利潤的一半以上。

在掛牌上市之前,兩年多的上市歷程給老李個人留下了近2000萬的財務窟窿。老李說他當時找保代溝通過,「我們賺的都是辛苦錢,這麼花錢我吃不消 了,能不能想個辦法一部分費用由公司分擔一下。但保代說,你最近一年正常的利潤也就4000多萬元,費用走掉一部分後,利潤就沒增長甚至下滑。而且你想, 現在多一塊錢的利潤,按照25倍市盈率,上市後你的估值就多24塊錢啊,再窮也要咬緊牙關挺住。想想覺得說的也有道理,就找一個做酒店的親戚借了一筆錢, 年利率15%,期限一年。」

老李說這時候他才明白,「有些企業上市失敗兩次了還要衝擊上市,他們老闆實際上是被上市綁架了啊。」據程行明瞭解,老李的花費還不算多,他接觸的上市董事長中,有些公司董事長個人的花費高達3000多萬。

「貧窮」的董事長

上市過程中巨額的隱形花費吞噬了大部分製造業出身的董事長的個人財富,許多人甚至面臨著個人破產的境地。「我2003年開始創業,前四年都是虧錢的,中間兩年基本打平,賺錢也就是最近三四年。我是農村窮苦人家出身,家裡也沒什麼底子。最近四年總共也就只賺了3000多萬,其中有2000多萬用來買房等都改善生活用了。」老李說。

程行明說,根據他們對上市公司董事長會員的瞭解,大部分會員上市之前,不算固定資產,財富淨值都不高,做實業的和做投資的也不同,他們上市之前沒有也沒有必要保持高的財富淨值。而且大部分都是做技術出身,慢慢熬到了四五十歲,大部分都沒有去賺快錢的衝動。

事實上,公開信息顯示,在優質項目逐漸被發掘之後,正在預披露排隊上市的企業規模越來越小。本報查閱的中小板和創業板擬上市公司的資料顯示,其報告 期第一年的淨利潤約為1000萬出頭,低的有800多萬的;報告期第二年的淨利潤在2500萬出頭;第三年利潤在3500萬左右。

如果按照目前大部分董事長一般持股比例在50%左右計算的話,最近三年累計的財富扣除其他費用後也就兩三千萬。

一位資深國有創投人士也表示,上市過程中董事長的錢不夠花在業內很普遍。「很多企業上市之前最後的一輪融資表面看估值不高,其實有些私下多了一個條 件是要求創投必須給董事長做過橋貸款,緩解董事長的資金壓力。我們是國有創投,這個做不了,讓我們喪失了很多項目,很多項目在大型的規範創投企業那裡不能 做,只能遺憾地轉介紹給一些小的民營創投。近期深圳有個搶得很火的室內裝飾企業就是因為提出了這個條件,最後獲得項目的全是不知名的民營創投。」

上市過程中的財務窟窿苦了董事長個人,受益最大的是高管。上市之後,很多高管都比老李有錢多了。老李說,他淨負債1000多萬,還是開著一個7年前買的三菱SUV,但掛牌不到一個月,有兩個高管都換X5了。

騰挪應對

在掛牌上市後,老李準備將自己的股份進行部分股權質押,緩解目前資金緊張的局面。他還有另外一部分股份在股改做股權激勵時,已經讓一位員工代為持 有,這部分股權一般只有一年的鎖定期,而控股股東需要鎖定三年。「股權質押需要公告,如果一上市馬上就進行股權質押,影響不好。」老李說。

但有些上市公司已經迫不及待了。據媒體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6月13日,已發生702宗上市公司股權質押案例,質押總股份數達到1281億股, 比去年上半年的206億股增長了5.2倍。其中最近一兩年掛牌的中小板和創業板控股股東是質押股份的主力。「採用股份質押的方式需要付出一年超過10個點 的利息成本,有些路子更野的上市公司董事長,在上市之後通過收購關聯公司、高價關聯採購等方式將上市公司賬上的資金洗出去後,很容易就流入了個人口袋」, 一位資深投行人士說,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收購愈演愈烈,其中這樣的貓膩大量存在。

本報統計發現,中小板和創業板企業的收購正愈演愈烈,收購標的從孫公司等擴張到資金進出更為詭異的海外公司。僅7月10日和7月11日兩天,就至少有5家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發佈了併購的消息,其中一家掛牌僅兩個半月。

由於上市過程中董事長的個人財務困境已經越發普遍,現在部分擬上市公司已經將解決這一問題的時間表大大提前。

老李對自身的財務困境是在上市過程中才後知後覺的。他發現,現在的擬上市企業中,財務總監有項工作就是幫董事長個人做財務規劃,其中一個重要方式是與投行談判,通過券商承銷費走賬,如果券商不答應,承銷就免談。

上述投行人士稱,通過併購等方式董事長能掏空上市公司個人賺到一大筆錢,但如果不想操作那麼複雜同時承擔巨大風險的話,現在普遍採用的將不能說的費 用走券商承銷費是個最簡單選擇。「我們去年年底做的項目,收到了3600萬的承銷費,其中有500萬是幫財經公關走賬的,另外還幫董事長個人走賬了300 萬。以前這麼幹的主要還是中小券商,但現在大券商也開始這麼幹。目前市面上統計的券商承銷收入,據我估計,總承銷費用中至少有五分之一都是在幫忙洗白那些 不能說的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99

京東成本費用率是多少

http://www.21cbh.com/HTML/2012-8-22/5NNDE5XzUwMzQ5Ng.html

發動此次價格戰,劉強東一直強調,京東商城(微博)的大家電之所以能夠比蘇寧、國美賣得便宜,是因為京東商城的成本費用率只有6%,遠低於蘇寧、國美。

業內對此提出質疑,根據京東商城之前披露過的財務數據,其2011年收入為212億元人民幣,毛利率為5.5%。成本中,配送費佔比6.6%、廣告佔比2.3%(4.9億元)、技術和管理費用佔比1.5%左右,淨虧損5%左右、應付賬期天數38天、存貨周轉35天。

故此,可推算出京東商城的成本 費 用 率 :6.6% +2.3% +1.5% =10.4%;再按京東2011年員工總數2萬人計算,其人力成本至少10億元,所佔營收的比例不低於4.7%。此意味著京東商城在2011年的成本費用率至少為15%。

此外,劉強東8月15日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京東商城的物流成本率(包括倉儲、配送等費用)在2009年是29%,2010年是26%,2011年是20%,「今年大概能降到16%到17%」。這表明京東的費用率應該更高。

蘇寧電器(微博)(002024.SZ)2011年報顯示,其成本費用率(包括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財務費用率等)為11.95%。根據國美電器(微博)(0493.HK)2011年報顯示,其去年成本費用率為14.27%。

綜上分析,京東商城的成本費用率遠遠高於6%,且高於蘇寧、國美。

「實 體門店付出的額外成本是為了獲得黃金地段客流量和消費者門店取貨的便利性;而電商為了獲得同等客流和使得所有售出貨品送貨上門,有可能要付出更多的用戶獲 取成本和物流成本,此外還有高額的信息系統投入維護費用和明顯高於門店服務人員的『互聯網人才』的薪酬成本。」產業觀察人士梁振鵬認為,京東強調電商沒有 「店租、人工、水電」成本說明實體店門店成本高有失偏頗。

電商決戰幾天,一淘網反映出的比價結果,也證明了目前京東的採購及議價能力仍遜於蘇寧、國美。

「今 年以來京東取消免運費、收取上門取件費、拖長供應商賬期等一系列舉動已經證明京東的財務狀況不容樂觀。本次價格戰,讓消費者意識到京東價格並不低。」梁振 鵬認為,蘇寧、國美依靠龐大的采銷規模,進貨價會比京東低,而且在廣告、物流、售後等方麵線上、線下能夠形成巨大的協作作戰優勢,從而明顯攤薄單價商品的 運營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37

當研發預算變成人事費用及論文資源 兩大錯誤 台灣千億科研預算形同虛擲

2013-01-07   TWM  
 

 

台灣一年花費超過三千億新台幣資金投入研發領域,政府、學校,甚至企業大舉燒錢搞研發的結果,卻換來每年必須再付出一千多億新台幣的專利金,向其他國家購買專利。到底是台灣投入科研的經費不及國際水準?還是資源配置出了問題?

撰文‧張瀞文

第九次全國科技會議召開期間,國科會主委朱敬一高分貝指出,台灣的專利能量全球第一、總量全球第四或第五,但一年卻付給其他國家超過一四○○億新台幣專利金,超過一整年的政府科研預算,這代表台灣的智慧財產、專利布局非常差。

智財專利布局差,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國內科研相關投入經費已不算低,但就官方所付出的科研預算來看,從開始的資源配置到資金運用,其實已經為這樣的結果埋下伏筆。

據二○一二年預算,政府投入的科研預算約千億元,加上教育部獎勵頂尖大學所編列的「五年五百億元」計畫,官方一年投入科研的經費早已超過千億元。

事實上,近幾年國家財政吃緊,但官方投入的科研預算的確呈現一路成長。根據統計,近十年來,國科會科研預算成長幅度達三三%,不僅高於其他部會,也遠高於整體中央政府總預算(成長幅度約二成)。

錯誤一:淪為預算替代品

表面上看來,台灣科研經費投入金額已不輸先進國家,但成效與實質對產業的貢獻上,落差相當大。台大國發所教授劉靜怡直指關鍵原因,「目前科研預算有很大比率是拿來『養人』,但這些常態性的人事費用,根本不該放在科研經費裡。」根據統計,一二年科技發展計畫經費編列約九四一億元,除了占大宗的國科會、經濟部、中研院、衛生署、農委會、教育部外,國史館、原民會、體委會、客委會、陸委會、僑委會、勞委會、新聞局、人事行政總處、法務部甚至故宮博物院、研考會、公共工程委員會等也都編列金額不等的科研預算。

其中,包括原民、客委、僑委、體委、人事行政總處、陸委等六部會,都是近年科研預算開始增加後才陸續加入分食大餅。而在一二年,連「保訓會(公務人員保障及培訓委員會)」也加入朋分行列。

相對於上述各單位近年陸續增列科研預算,與產業關聯度最高的經濟部,分配到的科研預算卻一年比一年少,○九年仍有二九三億元預算,至一二年,則已降至二七一億元。與產業關聯度低的單位愈編愈多,核心的經濟部卻愈編愈少,凸顯政府科研預算資源錯置的根本問題。

立委鄭麗君說,從保訓會也可以分配科研預算,就可看出科研經費早已淪為其他部會預算不足時的救火隊。台經院三所所長林欣吾也提出評論:「科研預算不是補貼,科研經費是要投資在對產業及生產力有貢獻的事情上,不是救急救窮的費用!」除了資源錯置問題之外,科研經費的運用也必須檢討。以目前作法,取得大筆預算的國科會、中研院、教育部,是把大多數經費投入在學術專題研究,換成一本本的論文,卻無法成為產業實戰當中的資源。

錯誤二:淪為學者升等籌碼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在於國科會評估經費發放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流於表面。近年來,學者或教授要向國科會申請科研經費,前提必須是在國際論文期刊上的曝光度夠高,這樣的KPI,造成許多學者把「寫論文上國際期刊」當做研究目標,進而形成惡性循環:有足夠曝光度就能申請經費,經費用來寫論文維持曝光度,才能繼續申請。

當科研經費淪為「寫論文上國際期刊」的資源,造成的後果就是「台灣科研成果與產業連結度太低」,台大電機系教授、現任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陳良基,以數據佐證這樣的說法!

從近年各大學「育成中心智財收入」及「新創公司家數」等兩個指標來看,就能清楚看見台灣科研預算虛擲的結果。根據教育部大專院校產學合作績效評估調查顯示,○九年政府資助國立大學的研發經費高達二六八億元,當年度所創造的智財總收入才三億元,投報率為一.○二%,遠落後於美國六.七%。

至於在新創公司部分,○九年進駐或未進駐各大學育成中心,有技轉新創公司共三十九家,這與○八年美國各大學孕育有技術授權的新公司達五九五家相比,「正足以凸顯台灣科研成果與產業鏈脫鉤。」陳良基說。

為改善現狀,經濟部已初步確定科研預算運用的調整方向,未來提出申請的計畫,若能夠做完整的專利布局規畫,將優先處理。林欣吾認為,經濟部的調整方向正確,但就像政府長期以來許多產業升級轉型計畫一樣,最怕的就是空有口號,沒有執行。

為重建台灣智財布局,經濟部無論如何已經跨出一小步,但國家科研經費究竟應該怎麼重新配置與運用,其實需要更宏觀的全盤調整。

台灣科研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大學科研產業化價值現況

類別

智財收入 創新企業家數

智財總收入(億元)

智財總收入占大學研發經費比率(%) 進駐育成中心有技轉新創公司數(家) 進駐育成中心無技轉新創公司數(家)未進駐育成中心有技轉新創公司數(家)公立大學(36) 3.00 1.02 17 286 22 合計(165) 4.74 1.04 62 71266

參考指標:

美國2008年 智財收入占研發經費6.7% 2008年美國大學孕育有技術授權的

新公司有595家

資料來源:陳良基教授,大學科研產業化與價值創造(2009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53

蘭亭集勢商業模式篇(二):營銷費用為何這麼高? 李妍

http://xueqiu.com/8689584849/23673111
承接上篇《蘭亭集勢商業模式篇(一):獨特的供應鏈管理》從供應鏈的角度解讀了蘭亭集勢高毛利、高庫存周轉的秘密,本篇將繼續挖掘這家公司是通過什麼手段給網站帶來流量,將商品推給海外消費者,以及,電商致力追求的高重複購買率,身為外貿B2C的蘭亭是否有能力實現?

首先來看一組數據,2010、2011、2012年$蘭亭集勢(LITB)$ 的銷售及市場費用(或營銷費用)分別為2260萬、3846萬、5341萬美元,同期佔淨營收的比重分別為38.5%、33.1%和26.7%。對比做本土電商為主的網站,亞馬遜2012年營銷費用佔比為3.9%,唯品會為4.7%,蘭亭集勢的營銷費用高的有點嚇人,這麼一來,蘭亭的毛利率再怎麼高,整體來看也「不顯高」了!這也是蘭亭近幾年營收規模爆髮式增長、毛利率大幅提升,但未能實現盈利的原因。2012年 ,蘭亭集勢歸屬股東的淨虧損為420萬美元,第四季度單季度扭虧,淨盈利111萬美元。

電子商務的邏輯是要通過新增用戶和重複購買,實現規模化運營,從而在規模化的基礎上降低可變成本,產生持續性的現金流,支撐再投入,形成生態循環圈。以亞馬遜為例,之所以營銷費用佔比僅為3.9%,是因為亞馬遜通過不斷改進的用戶體驗,已經獲得了大量忠實的用戶群。亞馬遜在1999年就已經實現了73%的重複購買率,目前,國內的電商網站唯品會也實現了70%以上的重複購買率。由於在消費者當中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具備比較強的用戶黏性,他們不需要再為獲取新的流量或訂單量,匹配同等比例的營銷支出。

跟這些做本土電商為核心的公司比起來,蘭亭集勢在營銷方面確實比較另類,一方面花錢做營銷「毫不吝嗇」,另一方面用戶粘性「不見起色」!蘭亭集勢的營銷費用究竟花在了哪兒?

蘭亭集勢主要通過搜索引擎、展示廣告、聯盟廣告、郵件營銷,以及社會化營銷的方式進行推廣。可以說,蘭亭集勢近幾年的爆髮式增長,主要得益於團隊擅長互聯網營銷。有意思的是,蘭亭的營銷手法和國內另一家「重營銷」的電商網站凡客大為不同,凡客更多的在於品牌營銷,提升渠道本身的品牌認知度和影響力,而蘭亭熱衷的是那些對拉動銷售能起到直接作用的營銷手段,比如搜索營銷,能直接帶來流量和訂單,相反對建立渠道品牌並不熱情。具體來看:

搜索----CPC付費

以美國的電商網站整體情況為例,來自搜索引擎的流量高達40%,當中又有大約一半來自SEO,即自然搜索,另一半則是付費營銷帶來的流量。同樣,搜索引擎是蘭亭集勢的第一大流量入口,據Hitwise數據統計,2013年3月,www.linghtinthebox.com北美地區的訪問當中,有超過45%的流量來自谷歌,其次是社交網站Facebook約為其帶去了3%的流量,其他包括eBay、Yahoo!Search、Bing、Ask、Yahoo!Mail、亞馬遜等網站為其帶去2%左右的流量。

查看原圖

針對搜索引擎的投放,蘭亭按照CPC付費,即按照每點擊成本付費,當用戶使用特定的關鍵字搜索時,在搜索結果中點擊了蘭亭集勢的廣告時,或者當用戶瀏覽網頁時點擊了搜索引擎匹配的上下文廣告時,蘭亭將按照每次點擊,支付給搜索引擎或聯盟網站固定的費用。據招股書披露,目前,蘭亭在谷歌等搜索引擎上以17種語言至少投放了數百萬的關鍵字。

聯盟分銷----按銷售付費

蘭亭集勢建立了聯盟營銷方案,並向合作夥伴提供吸引用戶訪問的內容和工具,當用戶通過蘭亭的聯盟網站訪問並購買了蘭亭集勢的商品時,蘭亭集勢則按照一定比例支付銷售佣金給聯盟網站。參考:LightInTheBox affiliate program 介紹

社會化營銷----

同時 ,蘭亭集勢還有專門的營銷團隊在Facebook等社交網絡平台上進行社會化營銷,提高品牌和曝光。Facebook成功為蘭亭帶去不小的流量,美國地區約3%的流量來自Facebook網站。

查看原圖

Lightinthebox.com在Facebook上有23萬的「贊」,有3.5萬人參與討論該專頁;MinInthebox有13.8萬「贊」;但還只是亞馬遜的零頭,amazon.com在facebook上的「贊」多達1800萬個,參與討論人數有14.5萬。

此外,展示廣告和郵件營銷也是蘭亭集勢的主要營收手段,蘭亭已在超過10萬家媒體網站上投放了展示廣告。

查看原圖

2010、2011、2012年,蘭亭集勢的營銷費用分別為2260萬、3846萬、5341萬美元;其中主要花費是在營銷方案上,同期佔淨營收的比重分別為31.9%、24.6%、22%;營銷人員上的開支佔比不超過10%,2012年下降至4.7%。

事實上,營銷費用高的,不單是蘭亭集勢一家,中國外貿B2C網站大部分營銷開支都比較高。拿2006年上線外貿B2C網站DealExtreme.com來說,這家公司2010年被「易寶(港股08086)」收購上市,而且是易寶目前的主要營收來源。易寶公司截至2012年6月30日的2012年財年收入14.16億港元,(其中電商業務DealExtreme貢獻12.84億)毛利潤為6.13億港元,毛利率為43.3%;營銷費用為3.79億港元,佔營收比重為26.7%;2012年盈利1.31億港元,淨利率為9.3%。

外貿電商網站的營銷費用「居高不下」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難以形成用戶粘性,實現高比例的重複購買?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越來越發達,包括搜索引擎、社交網絡等互聯網營銷手段越來越多,物流越來越方便快捷,網絡支付越來越安全可靠,將低成本的中國製造商品銷往海外C端消費者的鏈條逐漸縮短。當蘭亭集勢、DX、大龍網、米蘭等最先打開了這個市場,有大量的小額外貿公司崛起,並且追隨他們的營銷模式,通過在谷歌購買關鍵字、搜索引擎優化、社會化營銷、郵件營銷等手段,將中國的「山寨貨」賣到老外手中。然而,這些極具價格優勢的3C、服飾、配件等產品,多半是「仿品」、「山寨貨」,它們價格低廉,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品牌,產品質量和服務也很難保證。蘭亭集勢、DX這些外貿B2C的目標用戶,大多並非主流的電商用戶群體,而是相對「屌絲」一些,他們對價格敏感度極高,對品牌、質量和服務沒有太大要求,哪兒有便宜貨,他們就上哪兒買。而且,隨著外貿B2C參與者越來越多,總是有人能提供比你更低的價格,很難讓這個用戶群體對某個網站產生強大依賴。

所以,造成蘭亭等外貿網站營銷費用高,重複消費率低的第一個原因是,他們選擇的市場決定了他們的用戶群普遍價格敏感度極高,往往因「低價」而轉移。第二,參與者多了,而且將商品推向海外市場,普遍用的是搜索引擎營銷這一套,參與競價的多了,關鍵字價格自然要漲。第三,主營的婚紗、3C、配件,這些品類本身的消費頻次就不高。

由於缺乏自有用戶,蘭亭的增長嚴重依賴流量購買。蘭亭集勢招股書並未披露其重複購買率和訂單量這些數據,只提供了用戶總數、重複購買用戶貢獻營收、新增用戶購買營收這些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可知,重複購買營收佔總營收的比重在逐漸上升,2010、2011、2012年分別為14.91%、17.97%、24.69%,但整體來看,重複購買佔比仍比較低。其次,我們保守的假設重複購買的用戶一年只消費兩次,可以大致推斷出蘭亭集勢的客單價,2010、2011、2012年分別約為117.8美元、111.6美元、70.7美元,客單價明顯下降。

查看原圖
好的跡象的是,蘭亭的重複購買營收佔比正在上升,而且營銷支出增速已經明顯低於營收增速了。如下圖,蘭亭集勢從2011年Q1到2012年Q4,營銷費用佔營收比重整體呈下降趨勢,2012年Q4已降至24%。

查看原圖

蘭亭集勢之所以在眾多外貿B2C網站中脫穎而出,一方面因為它比較早發現並挖掘這塊市場,另一方面與創始人團隊精通搜索引擎營銷關係密切。蘭亭團隊相當重視利用互聯網手段挖掘商業價值,他們捨得花錢買關鍵字,並且有自己開發一套算法來發現和調整關鍵字組合,從而帶來儘可能高的投資回報ROI。他們在SEO搜索引擎優化上的優勢也是別人羨慕不來的。

蘭亭集勢近期營銷費用佔比下降趨勢相當明顯,是重複購買營收佔比上升以及營銷效率提升的雙重作用,但這種趨勢能否繼續保持下去,有多大的下降空間,仍然是個疑問。畢竟,這家外貿電商公司目前的市場定位和成長方式,構成了它培育用戶粘性的難度,業績增長嚴重依賴流量購買,營銷費開支的比例很難大幅下降。(i美股李妍 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16

一隻新藥的研發費用到底有多高?

http://xueqiu.com/8315885552/23816052
過去一般認為研發一個新藥,平均花費大概10億美元左右。

不過最近的一項數據表明,開發一個新藥的費用遠不止這些,像阿斯利康(全球性製藥公司),在1997年到2011年間研發花費大概在590億美元,而在這期間只批准了5個新藥,平均算起來每個新藥花費高達118億美元。下面表格所列出的每個新藥的花費,包含了很多研發失敗的項目,如果只是以一個成功上市的新藥來算,其研發費用會低於這個數字。

查看原圖各大醫藥公司研發新藥的巨額花費

2012年5月4日,印度最大的仿製藥生產商之一-西普拉(Cipla)公司稱,將大幅削減抗癌藥物仿製藥售價。Cipla公司稱,將把拜耳(Bayer)公司腎癌及肝癌藥物Nexavar的仿製藥sorafenib的每月供應售價從28000盧比($523美元)削減到6840盧比($128美元)。而拜耳的Nexavar專利藥每月供應售價高達28萬盧比($5234美元)。

大型製藥公司認為,他們需要知識產權的保護,來支撐高投入的研發。而仿製藥生產商則不同,他們通常只是複製那些專利過期的藥物。今年3月,光譜製藥公司在發佈第一季度及全年收入指導方案之後,公司的股票迅速下跌了37%。光譜製藥公司預計其結直腸癌藥物Fusilev2013年的總收入在8000萬美元至9000萬美元之間,遠低於2012年的2.04億美元。究竟什麼原因導致公司旗艦產品的銷售業績出現如此大的下滑呢?答案就是仿製藥。

再以製藥巨頭輝瑞為例,輝瑞用於降低膽固醇的奇效藥物立普妥,2010年的銷售額達到107億美元,2011年9月立普妥的專利權到期。專利權到期後的頭6個月,華生和蘭伯西兩家製藥公司的立普妥仿製藥便被許可上市銷售。在仿製藥衝擊市場的頭兩個星期,品牌藥物立普妥的銷售額就被削去了一半。2010年,IMS醫療信息研究所說,在品牌藥物失去專利權之後,其仿製藥在6個月之內就會佔領品牌藥物80%的市場2011年,仿製藥佔據了所有處方藥物銷售額的80%。

一個邏輯上的矛盾之處在於,仿製藥確實可使得更多的窮人獲得救助,但因此對製藥巨頭產生的衝擊如果足夠大,則會影響創新藥的研發和生產,其中的壞影響又會反過來作用到窮人身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