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BAT需要更多斯塔克 | 寡言健談

上周,谷歌神秘的X實驗室項目之一谷歌Wi-Fi氣球(Loon)經歷換帥,此前領導這個項目僅6個月的衛星專家Tom Moore被取代後留在X實驗室做其他研究。與此同時,該項目也縮減了計劃規模,商業化前景仍不明朗。

谷歌Wi-Fi氣球幹的事就是讓許多漂浮在平流層的熱氣球通過向地面的無線信號塔發射信號,解決全球聯網與數據傳輸問題,主要面向那些在貧窮與人煙稀少地區生活、無法上網的10億人口。理論上,這比發射衛星與建地面基站更便宜,更快普惠。實現同樣目標,SpaceX的馬斯克采用發射廉價衛星的方式,Facebook的紮克伯格嘗試的是無人機。

類似Loon這種天馬行空的項目已經沈澱為谷歌文化的精髓,2015年秋天谷歌重組、成立Alphabet公司後,X實驗室的獨立地位更加凸顯。谷歌內部有一張不斷更新的項目清單,工程師們自由選擇其中感興趣的項目,結隊研發。再荒誕的創意和想法也不會馬上被“say no”。獨立於商業模式與盈利考量之外的純技術創新,成了谷歌創新的一個標簽。

 

x實驗室的獨立地位更加凸顯。這個部門是谷歌創始人之一的謝爾蓋布林親自帶隊,他也被視為谷歌公司里的現實版托尼斯塔克--電影《鋼鐵俠》的主角。

在谷歌氣球換帥的同時,另一位思想天馬行空的企業家馬雲做了一件在阿里巴巴歷史上從沒做過的事。他把阿里集團、螞蟻金服、歐洲等海外團隊共2萬名工程師召集起來開了一次會,決定啟動代號為NASA的計劃,核心是更加凸顯技術的獨立性,為未來服務20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比如生物識別、機器學習、物聯網等。

一直以來,阿里巴巴在業內不是一家以工程師文化著稱的技術驅動型公司;或者說在阿里18年發展中,技術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圍著業務和商業轉。人與人之間不信任,誕生了擔保交易工具支付寶;機房抗不住電商大促的並發訪問量,誕生了阿里雲;手機屏幕太小,誕生了移動端的“千人千面”個性化推薦。在BAT中,阿里強在運營與生態構建,技術是緊密圍繞零售交易這個核心在服務。

從發展史看,谷歌與阿里在技術與商業關系上的理解路徑似乎是相反的。1997年,拉里·佩奇與謝爾蓋·布林在斯坦福校園里創建谷歌時,是在當時已有的搜索技術之外尋找到一種更複雜而先進的算法PageRank,以廣告為商業模式是後來才確立的事。一直醉心於技術的兩個創始人缺乏商業頭腦,這也是他們請來職業經理人施密特做CEO的原因,後者將谷歌帶上納斯達克,並開啟了千億美元市值之路。

相比,阿里巴巴初創時的“18羅漢”中,只有吳泳銘、周悅紅、師昱峰少數幾個技術人員。在此後發展的18年中,阿里在模式與商業上取得的成功像一塊磁鐵,不斷將國內頂級工程師吸引到杭州西溪園區總部,逐漸影響著阿里文化與風格的細微變化。幾乎與所有中國互聯網公司一樣,阿里的技術有一種務實風格。

很難說谷歌與阿里兩種路徑誰優誰劣,一個誕生於以技術為核心的機器搜索領域,一個起家於本身就緊靠商業的在線批發與零售業務。谷歌X實驗室這兩年也遭到一些質疑,研發投入巨大,似乎只產出了無法引領消費市場的谷歌眼鏡,以及暫時看不到應用前景的無人汽車。這更像是一個貴族的遊戲。

但從企業生命周期的角度看,互聯網公司以單一模式保持行業領頭羊地位的期限正在縮短,微軟統治PC時代30年,移動互聯網顛覆了它的歷史地位,盡管現在仍規模龐大,收入頗豐,但已不代表矽谷的未來。只有20年歷史的谷歌現在如日中天,但其核心搜索業務已出現增速下滑,誰也不知道它能保持領頭羊位置幾年而不被超越。更年輕的Facebook最近在視頻、直播等領域動作頻頻,背後不能說沒有後起之秀Snapchat上市所帶來的壓力。

“要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修房頂”是馬雲常說的一句話。就一個企業內部而言,需要在核心業務衰退前找到明日之星,形成梯隊建設。谷歌重組後的Alphabet公司是一個傘狀組織結構,谷歌最核心的搜索、地圖、YouTube、Android是這把傘的傘柄,而圍繞它分立的Google X、Calico(人體健康與衰老研究)、Life Science(智能醫療設備)、Fiber(高速網絡服務)、Nest(家用監控等智能家居),以及谷歌的風投與基金業務,是傘的骨架。傘柄支撐起骨架,才能抵禦狂風。

即便只看阿里巴巴的核心電商業務,技術創新也是必要。馬雲反複提的新零售,表面上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但實現過程是靠技術驅動。現在談論的無現金社會,更多寄希望於手機支付,但未來人體本身也許就成為一種支付介質,手機終將是一個過渡產品。那時的新零售中,人工智能、物聯網、生物識別將是主角,而不僅僅是門店也能接單和送貨這麽簡單。

BAT、亞馬遜、谷歌、Facebook,這些公司一方面都在追求商業與技術的平衡,避免讓其中一個變成短板;另一方面,在這個層面的互聯網公司的文化中,盈利多少只是商業層面的方法論,文化才是價值觀高度的哲學。拉里·佩奇、貝佐斯、馬斯克把賺的錢源源不斷地投入新技術研發,就是為了尋找持續引領人類進步的明日之星。相比,模式創新難以持續引領互聯網行業,中國互聯網巨頭需要更多現實版的托尼·斯塔克,以及能讓瘋狂的托尼自由發揮的實驗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