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小米劃下硬件利潤紅線 國產手機巨頭們怎麽看?

“只要站在臺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這是創始人雷軍總結小米成功的名言。幾年過去了,“跟風”的互聯網手機戰場一片哀嚎,而小米卻敲開了港交所的大門,外界風傳估值千億美元。

這似乎是一個完美的故事,但質疑也隨之而來。關於小米到底是一家硬件公司還是一家互聯網公司?5%的硬件綜合凈利潤率到底在手機圈甚至是硬件圈是一個什麽樣的水平?這些問題這幾天也成為行業中熱議的話題。

“小米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雷軍在招股書中的公開信里寫道:小米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 IoT 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永遠堅持硬件綜合凈利率不超過5%,一旦超出部分,都會回饋給用戶。

對此,一些國產手機的相關負責人低調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OPPO的一名內部人員對記者表示,從業務收入構成來說,小米的主營業務依然是硬件,沒有硬件的支撐,互聯網的故事很難說得起來。僅以手機行業來說,大家如果更多的在關註市值,而不是一家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這本身是有問題的。

“OPPO不會過多地關註財務報表,以防止動作變形。”在此前的一次采訪中,OPPO副總裁吳強對記者說。

榮耀的總裁趙明甚至在公開場合表示,如果榮耀能夠做到這個(5%)的凈利潤水平,就很開心了。在大多數時候,國產手機廠商依舊在利潤水平線附近浮動。榮耀是華為內部用以“狙擊”小米而獨立的品牌。

“事實上,在國產智能手機份額不斷攀升的今天,能夠達到5%水平線的手機廠商依然鳳毛麟角。”研究機構Canalys研究分析師賈沫對記者表示,雖然采用互聯網模式營銷,產品類別中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增速也非常亮眼,但目前小米的主要收入依舊是手機業務。從某種意義上,小米這麽說的用意是想表明它的商業模式,不是單純靠硬件掙錢。

爭議“5%硬件綜合凈利潤率”

硬件企業的凈利潤率到底有多少?這個問題在行業中幾乎有一個公開的答案。

以幾個純硬件企業的凈利潤率為例,都在5%以下。拿家電行業對比,記者查閱財報信息時發現,海信電器2017年凈利潤為9.4億元,凈利潤率為2.85%。TCL凈利潤35.34億元,凈利潤率3.17%。青島海爾一季度營收為205.86億元,凈利潤8.5億元,凈利潤率為4.05%。創維數碼一季度凈利潤6745萬元,凈利潤率為3.68%。

而在競爭白熱化的手機行業更是如此,根據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在2017年公布的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利潤情況來看,在2016年里,華為、OPPO和vivo占全球智能手機行業利潤的1.6%、1.5%和1.3%,被視為利潤微薄;以該數據報告中的華為9.29億美元營業利潤計算,其營業利潤率約為3.2%。

“我們的毛利率12點左右,凈利率是3個多點,手機行業並不是一個利潤高的行業。”聞泰科技的一名內部人士對記者如是說。聞泰科技(600745.SH)是國內最大的ODM廠商,其客戶主要為國內外的手機品牌商,包括小米的紅米系列。

對於小米在上市前夕“劃下硬件利潤紅線”,有不願意具名的國產手機廠商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這更像是對資本市場的喊話,以證明小米不是依靠硬件獲利的傳統硬件廠商,但是言辭不夠謹慎,有些過了。

那麽小米到底賺不賺錢?作為“橫跨”硬件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商業公司,小米的盈利能力無疑外界最為關心的話題。

從招股書來看,小米的營收業務板塊有4個,分別是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及其他。而在2017年,小米來自智能手機行業的收入為805.63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為70.3%。來自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的營收為234.47億元,占比為20.5%;來自互聯網服務的營收為98.96億元,占比為8.6%。

雖然小米智能手機業務占營收的比重在逐年下降, 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2月 31日止年度,智能手機部分分別貢獻小米總收入的80.4%、71.3%及70.3%,但小米的大部分收入目前依然來自智能手機的銷售。

而小米2017年的智能手機均價為881.3元每臺,2016年為879.9元每臺,毛利率卻在一年內從72億元增長109%至2017年的152億元,智能手機部分的毛利率從3.4%提升至8.8%。對於原因,小米在招股書中解釋是由於產品組合變動。

存疑的是,從財務角度看,小米手機的銷售從5540萬臺手機增長到9140萬臺,銷售手機數量增幅是65%,但成本增幅是26.7%

賈沫對記者表示,小米需要確保其核心業務,即手機產品業務保持穩健增長,同時繼續對互聯網業務進行擴張,但總體來看,隨著研發投入的加大,小米的利潤率依然會承受較大的壓力。

加劇的智能手機競爭

近日,IDC剛剛發布了第一季度智能手機全球銷量報告,報告顯示,中國第一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自2013年第一季度以來首次低於1億,而全球智能手機廠商第一季度出貨量3.361億臺,下降2.4%。

而小米,依靠在海外尤其是印度市場複制低價模式,也取得較大增長。但在國內市場上,小米這兩年的銷量並沒有明顯變化,互聯網手機第一的位置讓位榮耀。在競爭白熱化的中國市場,頭部企業之間的“攻城拔寨”也沒有給它留下更多的空間。

對於未來增長能否持續,小米在招股書中也做了“風險預警”,“我們無法保證我們日後能賺取利潤。此外,我們預計日後成本及開支金額會增加,原因是之一是業務、用戶群及分銷網絡持續擴張;其二持續投資技術基礎設施及網絡;第三是持續擴大用戶群使得銷售及推廣開支增加;及推出其他新產品及服務可能產生前期成本,改變現有收入及成本結構,押後我們實現盈利的時間。倘我們不能維持或提高經營利潤率,日後可能持續虧損。”

同時,根據招股書中小米現金流量表顯示,2017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逼近負10億元,同時,小米原材料及制成品去年分別增加22億元和51億元。對此,小米的解釋為“預期需求強勁,我們為此增加存貨,使得存貨應付款項及許可費增加。”

從現實的角度來說,主業手機上的競爭在短期內依然是小米生態面臨最大的挑戰。

“由於手機的技術發展已非常成熟,因此未來手機的發展將不會局限於硬件,而是靠周邊產品的綁定或是應用軟件的創新來吸引人氣。”集邦咨詢行動式記憶體研究經理黃郁琁對記者如是說。

西南電子泛半導體研究員陳杭也認為,小米最大的看點不在於已經紅利殆盡的移動互聯,而是拿到了下一個時代IoT的船票。包括運動手環和電飯煲等眾多互聯網連接設備正在帶動小米的互聯網業務收入持續增長。

但硬件與軟件之間的聯動效應目前仍沒有已經成功的案例。作為互聯網手機曾經的“擁護者”,360創始人周鴻祎曾表示,很多公司做硬件,過於希望按照互聯網公司來做估值,去追求“市場規律”,“但硬件產品叠代速度,以及用戶的積累速度都很難和軟件相提並論。就算是再簡單的小硬件,如果賣出去100萬個,對你的供應鏈、鋪貨、物流都是巨大考驗。我原來鼓吹過硬件應該免費,現在再說這話就打臉了。”

“這似乎又回到了那句話,互聯網服務的增長還是脫離不了硬件本身,硬件的銷量決定了互聯網產品的想象空間。”上述OPPO內部人員對記者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5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