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寫好投資筆記 避免「後見之明」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619

(原載於東周刋19/10)

上回提到:投機無速成,功夫點滴積。進步靠筆記,檢討極得益。今期續談投資筆記。

如今網絡大盛,博客成羣,與投資相關者,不在少數。當中固然卧虎藏龍,例如有位擅長細讀財務報表,從註腳之中,找出公司「故事」的破綻。用功之勤,心思之密,儼如會計法醫(forensic accounting)。同事長期拜讀,每念此君,業餘之身,一人之力,亦有所成,實在自愧不如。自己的倉位,規模漸增,主力轉戰大股,細價股操作日稀。雖於己無益,仍樂見其成,為一眾散戶,規避投資陷阱。

可是,除少量異數,能如上述般外,95%的投資筆記,仍流於自吹自擂。或自稱神機妙算,如何準確捕捉時機;或自詡獨具慧眼,如何及早發掘好股……鮮有認低威,坦承操作失誤,詳細紀錄大敗戰役,甚至從頭開始,反思服膺的整套投資、投機哲學,有否缺失?

以散戶而言,勞碌一天之後,還花時間做投資筆記,實是難 能可貴。但報喜不報憂,自我安慰,反會阻礙進步。原是好習慣,卻因走錯方向,越做越衰,最為可惜。當然,股場兵敗,傷金又傷心,不欲暴露人前,人之常情。 不妨秘而不宣,無須置文網上,但好好記下敗績,日積月累,與每天夜行吹口哨相比,長進百倍。人從失敗中, 所學到的, 會比從成功學到的, 多上十倍百倍。

投資筆記的另一妙用,是避免「後見之明」。何謂後見之明?心理學家發現,當知道事情的結果,會扭曲自己對之前看法的記憶。簡單來說,就是馬後砲兵團,真相大白之後,例必補句:「一早話咗!」但一早係幾早,話咗D乜嘢,就無人知曉。

以偷襲珍珠港為例,焇煙過後,各界紛紛舉出事例,當時自 己呈報了這種那種蛛絲馬跡,如東京早已盛傳奇襲、破譯日方密報、發現日軍小型潛艇,不一而足。但事發之前,此等情報必是含糊不清,互相矛盾;事發之後,眾 人則會誇大原先預測的機率。如真敢下結論,是否應實牙實齒言明,以免枉送帶甲三千?

凡涉機率之博奕,均難逃後見之明,賽馬、球賽如是,投 資、投機更甚,此實乃人之天性。很多人培養看市、選股能力,卻不作明確結論,亦不下注。如此睇淡不造淡、睇好靠邊站,由於對錯都沒後果,會養成看中念念不 忘,看錯過目即忘,久而久之,會誤以為自己看法極準,埋下實戰中大敗的伏筆。

解決辦法,是不論有否真金白銀落場,凡遇上機會,都要清 楚寫下決策,加入原因。事後將結果與之比較,切實檢討,才有望提升功力。再以彼德·林治為例:遇上任何股票,均速記「故仔」,決定買與不買,另附原因。尤 其是舉棋不定時,無買也要清楚列明。到一年四祭,公布業績重遇時,與原先預期比較,再定加倉減持。

林治全盛時期,持股達千四隻,全賴詳細筆記,基金運於掌上,天下莫之能禦。寫好投資筆記,受用無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55

後見之明偏誤 (Hindsight Bias) CUP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05/hindsight-bias.html

前兩篇博文重溫了 Blog 界關於HSBC於金融海嘯時的歷史集體回憶,那麼大家再看看近期坊間或者某些 bloggers 的文章,有助理解什麼是後見之明偏誤 (Hindsight Bias)。Hindsight bias 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投資心魔。

如我之前經常所指,很多人時常在知道股價圖右邊的情況下,對圖的左邊侃侃而談--老早知道圖的右邊係點,傻仔都變股神。

很多人都有類似經驗,例如有隻A股票升到阿媽都唔認得,自己以前都識得那隻股票,但思想只是和A股票擦身而過,唔知係唔肯定還是驚,總之沒有大舉買入那個 股票,可能只是買入一點點。當事後那隻股票真的抽爆機,自己就像個老師一樣,第一個走出來吹噓,認屎認屁話自己如何英明果斷,一早洞悉那股票的大牛行情。 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選擇性失憶,忘記了自己買入或者推薦的另外九檔股票全都石沉大海。

以上這種做法,我於兩三年前的 Blog 文提及如何達至成功財演之路時已有提及。自己好彩揀中的抽升股,那就日日提,食飯提住去排便時也提住,周圍跟人說,假如你跟我推薦的那幾隻乜乜乜(咁啱抽 爆的股票)去買,那就肯定可以致富、零風險迫人發達;然後推過的廢股隻字不提,像八萬五那樣唔再提就當唔存在一樣。

投資或者投機的強者都主張我們若想進步,一定要做筆記,記錄自己在不同時點的看法和操作;如實記錄那才沒花沒假,那才能真正避開 hindsight bias。疑問是,自己有沒有時常翻看自己以前的筆記呢?明顯是很多人沒有這樣做。假如有做我兩日前做的「勇敢面對歷史」練習,例如翻看自己和一些人對 HSBC 2008-2009年的評論和想法,我想信很多人一定不會再重覆犯類似錯誤,投資回報一定能夠大幅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95

一位VC的後見之明:初創企業的10個秘密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4/57916.html

創業者有機會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但也面臨著通常從未遇到過的嚴峻挑戰。i黑馬分享的這篇文章,作者在是個孩子的時候就自學編程開發各種應用,從股票債券組合管理,到零售和存貨控制,後來,作為創業者和 VC,跟一些非常棒的聯合創始人和團隊一起成立並發展公司,這些公司後來被一些全球最大的技術公司收購或上市,他們自己也成為了領袖。那麽他又從中發現了創業公司的哪些秘密?1:不要害怕說“no”多過“yes”作為初創企業,取和舍對塑造你的企業起到一樣的決定作用(甚至後者更多)。也許初創企業最重要的秘密就是找到你的焦點。作為創業者你肯定胸懷大誌想要征服一切挑戰。但是要發展公司你就得專註於特定的、擅長的、能差異化並能不斷獲得發展動力的領域、細分市場與問題。不要掉進“討好所有人”的全能陷阱:這麽做會給企業造成幹擾,拖累甚至導致失敗。2:找到你的“4U”給你的初創企業定位並形成價值主張時,要專註於處理好四件事情,我稱之為“4U”• 問題是否不能運轉(Unworkable)?你的解決方案是否修補了一個破損的業務流程,該流程的破損是否會導致真正的可衡量的後果?如果該問題不能解決的話是不是有人會被解雇?• 修補問題是否不可避免(Unavoidable)?比方說,是否由與治理或家安管控制有關的命令推動?• 問題是否緊急(Urgent)?是否三大優先開支之一?• 問題是否沒有得到很好解決(Underserved)?你要尋求解決的問題是否明顯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案?3:3D思維確定了待解決的問題之後,接下來就是確定解決方案。你的突破點在哪里?一個有用的辦法是 3D 思維:你的不連續創新(Discontinuous innovation)、防禦性技術(Defensible technology)、顛覆性商業模式(Disruptive business model)的獨特組合是什麽,其真正吸引人之處在哪里?• 不連續創新通過換種角度觀察問題而給現狀帶來變革性的好處。• 防禦性技術提供了知識產權,比方說,通過樹立準入門檻及不公平的競爭優勢來保護自己。• 顛覆性商業模式導致“創新者困境”及 / 或帶來價值與成本回報,從而幫助刺激企業發展。3D 影響的一個極好的例子是 Google 顛覆微軟。多年前,微軟是江湖霸主。但 Google 通過顛覆性的商業模式,簡單(防禦性)技術及創新應用成功地切入了微軟的領地。Google 的 3D 影響行動例子包括 Google Docs 對抗微軟 Office,以及從黑莓到 iPhone 再到 Android 的電話業務的顛覆。“更快更好更便宜”似乎只是暫時性優勢,很容易就會被財力雄厚的對手打敗,但是打造出創新性的商業模式卻能成為遊戲改變者。4:尋找非顛覆性的顛覆用Gain/Pain(得/痛)比來評估成功的可能性,即衡量一下給客戶提供的好處及其需承受的成本和痛苦。作為投資者,我會尋找非顛覆性的顛覆:即可帶來改變遊戲規則好處但又無需對現有流程或環境進行重大變動的技術。簡而言之:對顛覆性創新的接受不應該是顛覆性的。非顛覆性至關重要,因為無論你帶來的好處有多少都會因為接受解決方案的痛苦而打折扣,此外還有客戶需要克服的供應商選擇惰性。成功的初創企業可為現狀帶來幾何級別的改進。如果你做不到好 10 倍,客戶往往會寧肯什麽都不做也不願冒跟初創企業合作或改變目前配置的風險。5:關註一個顯眼、關鍵的需求理想情況下,你希望解決的問題是顯眼的、關鍵的(尤其是做 B2B),相對於那些潛在的、長遠性的問題來說其緊迫性要高得多。此類問題對業務造成了障礙。給職業和聲譽帶來風險。潛在問題尚未得到承認,兜售解決方案的成本很高。而那些長遠問題是可選性的,也是初創企業最難推銷的。透過“黑白”鏡頭審視其價值定位的初創企業可以相當的速度加速發展。6:若要戰便大戰一場大問題能帶來大機會。去跟小市場有時候付出往往也要一樣的多。重大的痛苦的問題是創業者的大機會來源,有著轉化為具備真正價值的解決方案的潛能。解決也許著實不易但卻能引領走向真正的創新。關鍵是要到處看看,站在大趨勢前面然後選擇相關重大問題的解決辦法以便能充分利用這一趨勢。7:專註於最小可行市場(MVS)遵循精益方法論,陷入某個產品開發之中,被自己的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消耗掉精力,這樣的創業者我見得太多了。盡管我經常聽到產品 / 市場相適應的重要性,但是大家往往對市場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MVP 當然關鍵,但是少了 MVS(Minimum Viable Segment,最小可行市場)這個舞伴可不行。MVS 是指要專註於某個對你的產品擁有相同需求的潛在客戶細分市場。定義並聚焦於你的 MVS 至關重要,否則的話需求各異的潛在用戶很快就會把你的 MVP 拉向許多不同的方向。此外,由於在走向市場的早期階段確保客戶強烈推薦至關重要,你當然客戶能相互推薦你的產品,而如果這些客戶沒有相同的需求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8:找人要符合文化素質(CQ),招人要進行質量控制(QC)如果沒人執行的創意幾乎毫無價值,用文化去指導選人,用雄心勃勃的大願景去吸引和統一團隊。人力資源決定了好公司和偉大公司的區別,這就是為什麽建立強勁的文化對於任何重大企業都是必不可少的原因―這樣才能吸引和維系人才,才能把他們團結在一個振奮人心的願景背後。為了 CQ 招人時你需要問問自己:此人是否本來就與公司的文化價值、職業倫理及工作方式相符?如果是話,你應該會對他的激情、信仰和誌向感到舒服(甚至受到感染)。這里有一些針對 CQ 方面的面試問題設計。你要找的是那些對你苦心要建立的企業文化有錦上添花或對企業士氣和成功有積極影響的人。9:招人要招3A和3A+人才我們都希望招到“A”級人才,這可以通過觀察 3 個重要的“A”要做到:• 能力(Ability)―此人的工作所需的 IQ 與經驗、知識、技能(EKS)是否均衡?• 天資(Aptitude)―能否快速適應和學習新技能和知識• 態度(Attitude)―要想取得突破需要對問題解決、毅力及團隊參與擁有恰當的態度。當然,如果你想找 A+ 人才,還需要具備這 3 個 A+ 特質:• 運動員(Athletes)―往往能戰勝經驗,掌握了適應變化的能力• 自我意識(Self-Aware)―具備自我意識的人對自己的優勢和弱勢持開放態度,這樣的人很好相處,可擔任導師和教練。• 可信(Authentic)―這樣的人誠實面對對自己所為,真摯面對自己的角色。10:有缺陷的突出 勝過無缺陷的平庸許多創業者在自己尚無法做到時(尤其是尋求融資時)認為自己需要有所有的答案。VC 本來就是高風險的。開始時不知道答案就是這種風險的一部分。作為 VC,只要有自我意識,面臨挑戰時能充滿信心,我們就能對未知能泰然處之。實際上我們早就預料到創業初期在思路、團隊戰略、商業模式等方面一定會有很多道鴻溝待跨越。總而言之,開公司很容易但做生意難。從資金約束到銷售挑戰,你得意識到一開始無法萬事俱備也沒關系,這些要素跨越在公司發展時形成,只要你有清晰的路線圖和統一的文化。顯然,像我們這樣的 VC 喜歡的是成型階段的公司。但是哪怕是在初始階段,VC 對初創企業也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有一個獨特的、合格的人可以資助• 有很棒的創意或洞察,可以解決一個重大問題或能找到清晰的機會• 一開始就有長期願景雖說希望此處的這 10 大秘密能有助於你,但並不一定適合於你的情況,最終你得傾聽市場並從中學習。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36氪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603

贏家由繁入簡 不受「後見之明」導 黃國英

1 : GS(14)@2014-06-11 15:30:23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34121
上周談到贏、輸家之間的小差別,本周加以延伸。早前提過贏家由繁入簡,輸家則相反。其中一個表象,是如果一單交易「可做可不做」,贏家會選擇不做;一項指標「可加可不加」,他們會不加,所以愈見精簡;反其道而行的輸家,則愈來愈多「架生」、戰線愈來愈長,負擔倍覺沉重,自然更難成功。

何解人多喜歡「加」?《股市大贏家》一書(作者:陳進郎)有不錯的解釋。主因不外是人容易受後見之明誤導,事後回顧,會認為一早看到,只不過因故無執行,繼而後悔揼心。為避免這種(以為)睇到賺唔到重演,惟有左修右補。現實是這些機會多不適合自己,又或拉勻其實無着數,除精有笨。

陳進郎認為,所謂「事後證明該做而未做」之事,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本來沒打定主意要做,結果也沒做」的交易。這類交易包括即興判斷,或聽飛(應仔細定義為隨的聽飛,如果充分聽從某一意見來源,跟出跟入,也可視為一個交易系統。),對成功的一單,會是相當入腦,念念不忘;可如果將同一資訊來源,全部白紙黑字記低,就會發現很大機會大幅高估了成功率。譬如「遠古時代」,三叔叫你(拆細前)$50買騰訊(700),當時你認為不符合自己的選股原則,總之沒買入。由當日起,每次見面,三叔都會向你「溫馨提示」他的戰績,而你自然無比悔恨。但若有做投資筆記的習慣,很可能發現三叔當年同時也是力推過氣股王的「積犯」,功過相抵,跟足其實無肉食。而且當年信心不足,就算跟進,注碼也不會大,所以不用感覺大受打擊。



如果有人低位推介騰訊而你錯過了,一定念念不忘,但同一時間他可能也向你推介不少過氣股王。

第二類是「經過仔細評估,認為不應做,所以沒做,最終卻有所損失」的情況。投資、投機最困難的地方之一,是做出當時最適當的決定後,不能保證在那一次一定「有好報」。受後見之明影響,人多認為一早已經能預知結果,而且過程精確無誤,全無懸念。實情那一刻思緒混亂,兩邊都是五五波,能夠有紀律依計行事,已是最佳選擇。例如自己的測市方法睇跌;主觀願望睇升,心大心細下,應按計劃減持、對沖。若然沒大跌反而回升,可以記錄在案,作為檢討方法長期成績的一部分,但卻不用懊悔,為何當時沒有跟隨感覺買入,更不應因一次失敗,便隨便判行之有效的方法死刑,又或架牀叠屋地修改。

第三類則是「經過仔細評估,認為應該做,卻沒有做」的情況。三種情況中,只有這一種是真正的問題,需要處理。例如應該止蝕的倉位,漏招沒有執行,帶來額外損失,這確是要落手改善。但改善方法,亦應該是以減為主:是否持倉過多看走了眼?系統「零部件」(moving parts)太多太複雜,花多眼亂?解決這些問題,始終是靠簡化。前兩種情況,則不應太過牽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55

贏家由繁入簡 不受「後見之明」導 黃國英

1 : GS(14)@2014-06-17 11:00:33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34121
上周談到贏、輸家之間的小差別,本周加以延伸。早前提過贏家由繁入簡,輸家則相反。其中一個表象,是如果一單交易「可做可不做」,贏家會選擇不做;一項指標「可加可不加」,他們會不加,所以愈見精簡;反其道而行的輸家,則愈來愈多「架生」、戰線愈來愈長,負擔倍覺沉重,自然更難成功。

何解人多喜歡「加」?《股市大贏家》一書(作者:陳進郎)有不錯的解釋。主因不外是人容易受後見之明誤導,事後回顧,會認為一早看到,只不過因故無執行,繼而後悔揼心。為避免這種(以為)睇到賺唔到重演,惟有左修右補。現實是這些機會多不適合自己,又或拉勻其實無着數,除精有笨。

陳進郎認為,所謂「事後證明該做而未做」之事,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本來沒打定主意要做,結果也沒做」的交易。這類交易包括即興判斷,或聽飛(應仔細定義為隨的聽飛,如果充分聽從某一意見來源,跟出跟入,也可視為一個交易系統。),對成功的一單,會是相當入腦,念念不忘;可如果將同一資訊來源,全部白紙黑字記低,就會發現很大機會大幅高估了成功率。譬如「遠古時代」,三叔叫你(拆細前)$50買騰訊(700),當時你認為不符合自己的選股原則,總之沒買入。由當日起,每次見面,三叔都會向你「溫馨提示」他的戰績,而你自然無比悔恨。但若有做投資筆記的習慣,很可能發現三叔當年同時也是力推過氣股王的「積犯」,功過相抵,跟足其實無肉食。而且當年信心不足,就算跟進,注碼也不會大,所以不用感覺大受打擊。



如果有人低位推介騰訊而你錯過了,一定念念不忘,但同一時間他可能也向你推介不少過氣股王。

第二類是「經過仔細評估,認為不應做,所以沒做,最終卻有所損失」的情況。投資、投機最困難的地方之一,是做出當時最適當的決定後,不能保證在那一次一定「有好報」。受後見之明影響,人多認為一早已經能預知結果,而且過程精確無誤,全無懸念。實情那一刻思緒混亂,兩邊都是五五波,能夠有紀律依計行事,已是最佳選擇。例如自己的測市方法睇跌;主觀願望睇升,心大心細下,應按計劃減持、對沖。若然沒大跌反而回升,可以記錄在案,作為檢討方法長期成績的一部分,但卻不用懊悔,為何當時沒有跟隨感覺買入,更不應因一次失敗,便隨便判行之有效的方法死刑,又或架牀叠屋地修改。

第三類則是「經過仔細評估,認為應該做,卻沒有做」的情況。三種情況中,只有這一種是真正的問題,需要處理。例如應該止蝕的倉位,漏招沒有執行,帶來額外損失,這確是要落手改善。但改善方法,亦應該是以減為主:是否持倉過多看走了眼?系統「零部件」(moving parts)太多太複雜,花多眼亂?解決這些問題,始終是靠簡化。前兩種情況,則不應太過牽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