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星巴克做酸奶:品牌延伸的下一個慘敗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817.html

星巴克與法國酸奶巨頭達能(Danone)攜手推出希臘式酸奶系列。此舉不免讓人擔憂:作為咖啡巨頭的星巴克是否分不清東西之間偏離了當初的經營理念。

的確,在過去短短兩年的時間裡,星巴克就在門店推出了兩款新品——泰舒茶(Tazo tea)和Evolution Fresh果汁。

如今該公司又將目光瞄準了希臘式酸奶市場。近年來,希臘式酸奶在市場上一直銷售火爆。

然而,無論是品牌合作還是品牌延伸,能像速食品牌多力多滋(Doritos)與塔可鐘(Taco Bell)那樣通過聯合而大獲成功的公司都少之又少。去年,多力多滋和塔可鐘攜手推出了新品Doritos Locos Tacos——一款以多力多滋芝士脆片做餅皮的墨西哥卷餅。這款卷餅一經推出,大受歡迎,打破了過去所有墨西哥卷餅的銷售紀錄。

事實上,在品牌延伸的問題上慘遭滑鐵盧的公司並不少,下面就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星巴克的早餐三明治

星巴克只需要觀察門店的情況,就不難發現其品牌延伸策略的慘敗——至少在一開始是如此。

該公司將經營範圍擴展到了熱氣騰騰的早餐三明治,但是鍾愛咖啡的顧客們並不買賬。因此,2008年,早餐三明治從星巴克的餐桌上徹底消失。

星巴克CEO和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在談到這次失誤時表示:「門店裡熱氣騰騰的三明治太香了,把咖啡的香氣都蓋住了。」

此後,星巴克設法推出了符合門店氛圍的早餐菜品。如今,其門店的早餐菜單中包含多個菜品,其中包括培根豪達奶酪特色早餐三明治(bacon and Gouda artisan breakfast sandwich)和菠菜羊奶酪早餐卷餅(spinach and feta wrap)。

尼曼瑪戈/塔吉特聯合推出的節日系列時裝

低端折扣零售商塔吉特(Target)與高端連鎖百貨內曼·馬庫斯(Neiman Marcus)攜手推出了獨家限量版2012年節日系列時裝。

塔吉特和內曼此次推出限量版時裝系列,邀請了24名高檔時裝設計師的加盟,其中包括黛安·馮芙絲汀寶(Diane von Furstenberg)、奧斯卡·德拉倫塔(Oscar de la Renta)和特雷西·裡斯(Tracy Reese)。

眾所周知,塔吉特一直是踐行「量販奢華風」這一營銷理念的急先鋒。多年來,該品牌一直與讓·保羅·高緹耶(Jean Paul Gaultier)、米索尼(Missoni)等知名時裝設計師合作——每次推出的時裝系列都廣受追捧,連塔吉特的官網Target.com都因訪問量過大而崩潰了。因此,塔吉特與尼曼的聯合似乎大有可為。

結果市場的反應並不如人意。塔吉特的發言人約書亞·托馬斯(Joshua Thomas)在事後接受《福布斯》記者採訪時表示,限量版時裝定價太高,節假日期間推出的時機不當,市場的需求也被高估了。

比克(Bic)的內衣

圓珠筆巨頭比克同時主打刮鬍刀和打火機。該公司曾推出一次性連褲襪,為品牌延伸試水。

結果表明,圓珠筆、刮鬍刀、打火機這類用品和女性內衣差距還是很大。比克的內衣系列銷售慘淡。

馬特·海格(Matt Haig)在《品牌失敗:經典100例》(Brand Failures: The Truth About The 100 Biggest Branding Mistakes of All Time)中表示,儘管比克品牌素來以一次性產品聞名,而圓珠筆、連褲襪都是一次性的,但正是這一點使消費者對比克失去了品牌共鳴。

「其中的主要問題在於,該公司堅持使用『比克』冠名新推出的內衣系列。」他寫道。

「正如營銷作家阿爾·裡斯(Al Reis)所說……『品牌名稱是有力量的,但這僅限於該品牌已經建立信譽的領域,一旦進入別的領域,且迷失了重點,那麼品牌名稱就會失去原有的力量。』」

麥當勞的匹薩餅

1989年,漢堡巨頭麥當勞嘗試著推出了匹薩新品——麥匹薩,意圖在當年市值210億美元的匹薩餅市場上分一杯羹。

然而,儘管門店遍佈世界各地的漢堡連鎖巨頭麥當勞素以快餐服務文明,其新推出的匹薩卻完全稱不上是「快餐」。顧客大約需要等11分鐘的時間才能拿到先點現做的匹薩。

顯然這樣的等待並不值得:麥當勞最終把麥匹薩撤下了菜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19

百度的下一張牌:硬件?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935.html

這一個多月來,移動互聯網領域熱鬧非凡,BAT已經各自出招,先是百度買91拿船票,然後騰訊微信5.0打飛機,還有阿里的微博淘寶合體。接下來一年一度的百度世界大會,百度還有什麼牌打?據接近百度的人士透露,這次很可能是硬件。這事兒靠譜嗎?如果做,會是什麼硬件?

巨頭們的移動生態

一直以來,百度的核心優勢都是搜索,是提供云端的入口服務。在向移動互聯網轉型的時候,卻忽的被很多人評論反應慢。其實對百度來說確實不容易,一是APP應用模式下,原來優勢的網頁搜索需求減少,二是百度原來沒有強勢的客戶端,沒法平滑過渡帶流量。

不過經歷了這一年的奮起直追和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收購,已然無人敢輕視百度在移動互聯網的佈局。上個月二季度財報的解讀中,李彥宏提到了百度的四個戰略領域,移動搜索、應用分發、地理位置服務(LBS)以及移動視頻。然而在移動生態中,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那就是終端控制,無論是操作系統層面,還是硬件層面,Google、蘋果、微軟等巨頭都有深度涉獵。

所以要做齊移動生態,百度確實可能會涉足硬件佈局。

為什麼巨頭熱衷硬件?

其實自從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巨頭殺入硬件領域的新聞就不絕於耳。國外的,Google、蘋果不說了,微軟也有Surface、XBOX,國內的,阿里有盒子,360有隨身Wifi也出過定製360手機,樂視出了盒子和彩電,騰訊一度也傳出和小米的曖昧。為什麼巨頭們有意無意的想進入硬件市場?我想可能有三個原因:

一、硬件是最高層次的入口之爭。iphone、ipad的應用被牢牢的控制在蘋果手裡,之前有評論說微信5.0為了通過APP Store審核,很多功能不得不閹割。因此,用高性價比的硬件去圈用戶,再用硬件端內置的應用留住客戶和變現價值,這是絕大部分做硬件的互聯網公司的商業路線。

二、以穿戴類為代表的消費電子智能終端市場的未來不可限量。與PC、手機等模式不同,消費電子終端越來越強調提供軟硬結合的一體化產品,客戶不用瞭解太多,就可以使用,就可以和云端應用結合,比如智能手環,比如機頂盒,比如雲電視。而這個市場現在只是剛剛開始,它的未來不可限量,任何一家巨頭都不會坐視不管。

三、硬件是一個好的變現方式。傳統互聯網應用通常都是免費的,很難賣個好價錢,但結合了好的應用的硬件,客戶卻願意付錢來買,畢竟是實體化的東西。比如在智能手機中的計步應用是很難收錢的,但是做成計步器卻能賣不少錢。即便是蘋果,雖然在APP Store中分成的獲利不小,但和iphone、ipad的收益相比簡直不值得一提。

因此,無論是抓住移動互聯網入口,還是面向未來做儲備,還是直接可以變現應用,巨頭們都需要做一些儲備,雖然硬件本身未必是一條康莊大道。

會是什麼硬件?

如果百度做硬件,那會是什麼呢?百度移動戰略還是以抓入口為主,技術以搜索和平台為核心,變現模式仍然是以廣告為主,這些特徵都和Google基本類似,因此如果參照Google,那麼至少有手機和眼鏡兩個方向。

手機已經不是一個好的選擇,目前智能手機已經一片紅海,除非收購否則進入時機已過,OS格局已定,機會也不大,所以不太可能。

智能眼鏡倒是個好的方向,技術含量高,沒幾家能做,這倒是更匹配百度這種技術型公司的風格。智能眼鏡只是一個窗口,其最大的技術難度在於後端,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語義理解,位置服務,信息搜索,這些百度已經有相當技術儲備的,靠譜程度比較高。而要在未來移動領域繼續保持優勢,保持與Google的競爭能力,百度也需要攻破這樣的產品。

除了這些,其實還有很多硬件的可能,比如智能手錶,目前還是一片藍海之地,智能手錶的輸入屏幕小,對語音識別、搜索的需求很大;再比如穿戴類的手環,之前已經傳出百度也和咕咚手環合作,主要利用的是百度的云平台,存儲個人大數據;另外,還有越來越多的各種盒子,百度已經有了愛奇藝和PPS,以其慣常的入口戰略看,也不是沒有可能。

如同Google和蘋果的大會上往往硬件是最讓人期待的,這次百度世界大會是否真如消息人士透露的那樣,我們將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62

從Jackson Hole窺探美聯儲的下一步動作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093

因為伯南克和其他關鍵人物的缺席,今年Jackson Hole學術研討會的廣泛關注點都已經單獨落在了美國西北大學教授Arvind Krishnamurthy和他的論文「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傳導」身上。原因是,正如該論文副標題上寫道的「大規模資產購買的來龍去脈」,該論文嘗試回答一個問題——怎麼最好地管理退出,特別是什麼證券將要被購買,什麼證券不應該被購買。

以下是Arvind支持的「最優」退出順序:

1.停止購買美國國債;

2.出售美國國債投資組合;

3.出售較舊的MBS證券;

4.停止新的MBS證券購買

接著是兩個子問題:

技術細節:哪種資產價格將受到最大的影響?出售和停止購買在概念上不一樣嗎?

預期:公佈退出QE將怎麼樣影響資產價格的走勢?

在論文中,作者呼籲以下三步「退出」方案:

第一步:停止購買美國國債,甚至開始出售部分過去四年囤積的政府債券。Krishnamurthy和Vissing-Jorgensen認為,美聯儲現在每月購買45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但並沒有對實體經濟形成很大的影響。

第二步,開始出售最舊的MBS證券。他們表示,美聯儲現在每月購買400億美元的MBS證券,希望支持房地產市場。但出售日期較舊的證券將只會對現在的抵押利率造成很小的影響。

第三步,繼續購買較新的MBS證券。他們認為,這是美聯儲最有力的工具和「刺激經濟最有益的原動力」,同時應該QE計劃最後終結的一部分。

根據紐約聯儲早前對一級交易商的調查結果顯示,它們普遍預期美聯儲將在9月開始縮減QE,首次將縮減150億美元/月的規模(其中100億為美國國債,50億為MBS證券,這與Krishnamurthy的觀點非常接近)直到明年6月縮減到零。

另外,今天的論文值得注意的還有,Krishnamurthy的確討論了「稀缺性渠道」——進一步證明了,美聯儲正在認識到QE的擠出效應。關於美聯儲是否感到這種稀缺性不再是良性的,而且在正在損害私營部門內源性的流動性,我們將在下個月知道——到時伯南克是否會公佈縮減QE規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58

百度可能的下一個目標:大眾點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962.html

在阿里插手新浪、騰訊聯姻搜狐之後,BAT中只有百度看上去很孤獨。當然,百度絕非市井之輩,19億美元高調收購91就是最好的證明,但相對於新浪和搜狐這些「老牌勁旅」,收購91無線還不夠性感。何況從市值的角度衡量,百度目前和千億美元規模的阿里、騰訊已經不在一個身位,核心競爭領域還有奇虎、新搜狗這樣後勁兒十足的潛在威脅(李彥宏應該慶幸搜狗最終沒和360搞在一起)。

目前,百度佔國內搜索市場份額的70%。對比谷歌佔美國搜索市場66.7%的份額,百度在國內的地位似乎比比谷歌在美國的地位還牢固,然而冷靜分析,百度比谷歌的變數多得多。而真正能威脅到百度的,只有百度本身,其關鍵就是如何圍繞搜索提升綜合競爭力。

可以預見,隨著搜搜併入搜狗,包括騰訊對新搜狗的全力支持,目前百度、奇虎、搜狗之間7:1.5:1.5的份額比很可能最終變成6:2.5:1.5,甚至是5:3:2。其實早在2012年360佈局搜索之初,我便提出過如下觀點:

搜索發展到現在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換句話說,對大公司而言,進入搜索不存在技術壁壘,這樣一來決定搜索能否成功的就是用戶壁壘的和入口壁壘。而360在用戶(360粉)和入口(360瀏覽器)這兩方面都存在巨大優勢,同樣,360(在國內)頂級的單項產品開發能力以及用戶體驗,也讓用戶對360搜索充滿信心。

如今看來,抱著騰訊大腿的搜狗,比之一年前360的用戶優勢與入口優勢,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在搜索市場份額極有可能被不斷蠶食的情況下,必須尋找其他防禦手段或者開闢新戰場。我個人更關心百度在移動端的表現。

從產品層面上看,百度app、百度地圖都已邁過「億用戶」門檻,收購91無線後,應用發佈也已成為百度在移動端的最新武器。至此,以移動搜索、地圖 LBS 和應用分發為核心業務的百度移動戰略已經初具雛形。在今年的二季度財報中,百度移動營收也已首次突破收入總額的10%。看上去,美好的事情正在發生。但回歸移動搜索即百度最核心業務本身,才是真正讓人擔憂的。

我認為移動搜索的趨勢主要有兩點:

一是基於一部分重要應用的細分搜索。比如微信可以搜聊天記錄和掃街、有道詞典搜詞彙翻譯、高德搜地圖、新浪微博搜人和資訊等。短期看,這一部分還不足以對百度構成威脅,然而一旦移動互聯網進一步發展,這些APP發展成為進一步的超級APP並在搜索上繼續完善下去,將會無無形中瓦解掉用戶在移動端對百度的絕對依賴。

二是更加具有服務性質的本地化搜索(其實這與細分搜索也是分不開的)。比如大眾點評、百度地圖、58同城、去哪網甚至包括陌陌等……我們知道,移動互聯網一直有三個關鍵詞——移動、社交、本地化。用戶的絕大多數移動搜索行為都是基於本地服務的。前一段美團王興和搜狗王小川還曾就「未來互聯網產品的工具屬性與服務屬性誰更有前景?」展開過激烈討論。做搜索出身的王小川更看重服務屬性,而我們都知道搜索是互聯網商業模式中工具屬性最強、最純粹也是最成功的。但絕不代表移動端也同樣如此。恰恰相反,移動端用戶將越來越在意產品的服務屬性,尤其是在與本地化結合方面。而目前國內本地化做得最好的卻是一家叫「大眾點評」的非上市公司。

所以當騰訊最終牽手搜狗的那一刻,我曾和同事打趣道:百度能不能搞一下大眾點評?

作為今天中國最神秘(神秘得快要被遺忘)的准巨頭互聯網公司,大眾點評移動客戶端累計獨立用戶數超過7500萬(截止2013年6月),經過十年的緩慢發酵,已經成為國內公認的本地生活消費平台,還曾於2012年8月被《福布斯》評選為「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30強」第一名。如果能搞在一起,我說的是如果,至少對雙方來說至少有以下幾點好處:

1、百度搜索的工具屬性與大眾點評的本地化服務屬性將在移動端得到充分結合。其中,大眾點評能夠幫助百度提升在移動端的粘性與細分搜索領域的滲透,百度將為大眾點評提供空前強大的數據支撐與渠道便利。

2、百度地圖與大眾點評將像搜狗與搜搜一樣,優勢互補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惡性競爭。否則從目前的體驗看,二者很難讓用戶取捨,同時安裝又多少顯得重複浪費。

3、雖然國外同類型網站yelp市值高達40億美元,大眾點評的創始人張濤也是除了名的「慢性子」,但實事求是來講,大眾點評目前的處境在某種程度上很像京東,做了十年,依然沒有結果,說不急著上市是不可能的。即便創始人張濤不想,其高管團隊也未必不想。何況百度地圖、58同城、趕集網、美團等本地化生活服務公司不斷發力,微博(背後是阿里)、微信(背後是騰訊)也都無疑會涉獵此領域。所以,大眾點評本身的前景並不完全被看好。再拖個一年半載,不見得就能等來搜狗的多贏結果。

4、最重要的,百度仍需要佈局又不缺銀子,而大眾點評的張濤跟搜狗的王小川一樣,依然心懷大夢想。如果能得到百度的全力支持,大眾點評極有可能壟斷本地化服務市場,百度也將從之前的絕對依靠搜索的公司轉變成為更具抗風險能力的綜合互聯網公司,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最好的結果。

當然,任何一樁交易或合作,都不會是三言兩語能夠分析頭的,不僅涉及到產品的互補和兼容,創始人、團隊的互補和兼容更加關鍵。總之,自從2012年360佈局搜索之後,百度相對於騰訊、阿里,總給人不那麼安全的感覺,而且對照谷歌的發展路徑不難看出,想成為真正偉大的互聯網公司,僅僅靠搜索是遠遠不夠的,確實還需要多留幾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52

網絡視頻脫口秀,自媒體人的下一個陣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1183.html

2012年的10月18日,當羅振宇和申音兩人「夜觀天象」並發現世道已變之時,他們決定推出視頻自媒體脫口秀《邏輯思維》,儘管當時他們對自己的產品充滿信心,但也絕想不到不到一年後他們推出的會員募集活動便在短短6小時內收到5000多名粉絲匯來的160萬會費,他們同樣沒想到的是,在同一個月,多位自媒體同行在各平台推出了自己的自媒體脫口秀。

8月24日,前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王凱聯合申音推出《凱子曰》;8月26日,著名體育寫手三表在搜狐新聞客戶端推出《三表龍門陣》;8月30日電商研究人魯振旺在優酷推出《把事兒說旺》。這三位自媒體人的研究側重各有不同,但卻不約而同地在這個8月推出了網絡視頻脫口秀,顯示了他們對未來自媒體走向的相似判斷,當然這三位推出脫口秀的自媒體人一定不會是最後三位,這僅僅預示著網絡視頻脫口秀時代的來臨。

從電視脫口秀到網絡自媒體脫口秀

「脫口秀」一詞由英語「Talk Show」翻譯而來,20世紀80年代起脫口秀成為美國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成為對社會事件具有巨大影響力的節目,著名脫口秀節目《奧普拉脫口秀》便誕生於這個時期。在中國,一般認為脫口秀節目始於1996年崔永元主持的《實話實說》,隨後諸如《藝術人生》、《魯豫有約》、《天天向上》、《鏘鏘三人行》、《壹周立波秀》等脫口秀類節目層出不群,並有不少獲得巨大成功。

儘管在傳統媒體時代,一期脫口秀欄目的製作與播出需要電視台、製作方、主持人等相互配合、協調完成,但脫口秀欄目的核心無疑只有一個,那就是主持人,從脫口秀欄目的名稱上如《小崔說事》、《壹周立波秀》上就可以看出主持人在脫口秀欄目中的作用,優秀的脫口秀主持人換一個電視台依然可以活的很好,但一個優秀的脫口秀欄目若換了一個主持人,那結果很可能就大不一樣了,《實話實話》的興起與衰落正證明了這點。

傳統媒體時代的脫口秀主持人儘管在依附電視台展現自己的魅力,但一個欄目的核心競爭力不是電視台而是人。在脫口秀欄目中,優秀的主持人實際上已經成為自媒體,只不過他們還不是獨立的自媒體。

羅振宇說:「每個自媒體都是一頭獅子,離開動物園才能成為真正的動物之王。」在互聯網時代,缺的不是媒介,而是人才和好內容(《天下無賊》中說了:「21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

當高曉松攜《曉說》在優酷播出時,它引起的熱捧與熱議並不比電視脫口秀《壹周立波秀》小;當曾為電視節目製作人的的羅振宇走出電視媒體時,他製作的《羅輯思維》在不到一年後輕鬆入賬160萬會費;當曾經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黃健翔聯合樂視網推出《黃•段子》時,無數體育迷蜂擁而至。

他們的脫口秀表演脫離了傳統媒體,但他們影響力沒有因此下降反而大增。

網絡自媒體脫口秀擁有更好的機會

在互聯網時代,相對於傳統電視脫口秀,網絡自媒體脫口秀擁有許多不一樣的特點。

首先,網絡自媒體脫口秀突出一個「自」字。在電視脫口秀欄目中,欄目的策劃、製作等環節通常要由電視台來運作,一般主持人決定權不大(當然有些影響力較大的主持人會有更大的決定權),而網絡自媒體脫口秀的這些環節則一切由自媒體個人或其自己的團隊來完成,《羅輯思維》團隊共5人,羅胖在台前做主持人,一個負責內容的主編,一個視頻導演,兩個運營推廣,申音說:「我們是自己的出品人、營銷人、經紀人。」相對於電視脫口秀,網絡自媒體脫口秀更像一個獨立電影製作人或團隊。

其次,視頻網站為每一個自媒體脫口秀人提供平台。在電視媒體時代,只有全中國最優秀的主持人才有可能成為電視脫口秀欄目的主持人,而在互聯網時代,視頻網站為每一個想說脫口秀的人提供平台,從理論上講一個草根也有成為著名脫口秀主持人的機會。這就是並不像高曉松、黃健翔那樣出名的三表、曹保印也能夠創辦並播出自己的脫口秀欄目的原因。

第三,網絡自媒體脫口秀欄目內容自由、開放。電視脫口秀節目的內容往往要通過審核,無下限的內容要砍掉,毀三觀的內容要砍掉,不和諧的內容同樣要砍掉,但網絡自媒體脫口秀的內容則相對自由,開放。比如三表在搜狐新聞客戶端播出的《三表龍門陣》,內容格調低下,船震、車震等淫言浪語不斷,雖然許多高清大圖加了碼,但即使如此,這樣的節目也絕對不可能在電視台播出。而在搜狐新聞客戶端,這個節目卻很受歡迎,每期節目都有不少網友互動求種子(呵呵)。

網絡自媒體脫口秀人應形成品牌效應

在互聯網時代,媒體越來越多,微博、微信、輕博客、新聞客戶端、視頻網站各種媒體層出不群,對於自媒體人來說,愁的不是無處選擇,而是無從選擇。那麼對於自媒體脫口秀人來說,如何選擇才能使自己的影響擴散到最大範圍呢?筆者認為、文字、語音、視頻三種脫口秀方式三箭齊發,形成三位一體效應是較好的選擇。

微博是一個媒體平台,它更適合讀起來朗朗上口的脫口秀,其實段子手和大號寫的段子便是縮減版的文字脫口秀,我曾多次在《壹周立波秀》中聽過周立波借用這些段子。像留幾手、琢磨先生還會定期寫長微博脫口秀,這些段子往往很受粉絲歡迎。

微信公眾平台的語音功能其實為所有的自媒體脫口秀人都提供了1分鐘脫口秀的機會,比如王志安就會每天都說一段時長差不多1分鐘的語音,內容涉及經濟、社會、政治等多方面,同樣羅輯思維不只在優酷播出脫口秀,每天還會通過1分鐘的語音同粉絲分享歷史、社會、讀書等心得。現在微信限制語音時長最多為1分鐘,如果它將時間延長,那麼郭德綱和于謙就可以錄一段相聲發出來,羅輯思維可以在微信發送語音版,這樣微信公眾平台就會成為一個語音脫口秀平台。

視頻是所有媒介方式中最具有衝擊力的,它具有前兩者無法替代的地方,一個脫口秀主持人最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擁有親和力,且能將複雜高深的理論說的淺顯易懂,將故事講得滴水不漏。相對前兩種媒體,視頻是最能全方位表現一個人魅力的媒介,這也是為什麼自媒體脫口秀人比純文字自媒體人更容易吸引粉絲的原因。基於視頻的這些特點,因此前兩種媒介的最終力量,應該彙集到這裡,逐漸形成一個自媒體視頻脫口秀品牌。

在自媒體脫口秀界能夠充分利用以上三種媒介的人並不多,羅振宇是一個,這也與他背後擁有一個強大的團隊分不開。

自媒體人涉入脫口秀界總的來說是一件值得鼓舞的事,這顯示一些文化人也開始逐漸涉足萬眾矚目的娛樂圈(不知道我這個詞用的對不對),顯示小眾的文化通過一種大眾的展現方式逐漸成為一種大眾文化的趨勢。

對於自媒體脫口秀人來說,堅持創造優質的內容,逐漸形成自己的品牌,這才是自媒體脫口秀的永續經營之道,至於商業模式,正像凱文凱利說的:「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錢必尾隨而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93

阿里巴巴上巿的下一步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9%98%BF%E9%87%8C%E5%B7%B4%E5%B7%B4%E4%B8%8A%E5%B7%BF%E7%9A%84%E4%B8%8B%E4%B8%80%E6%AD%A5/

到哪去?

阿里巴巴因為獨特的合夥人制度,不符合港交所現行規定,受阻後可能前往美國掛牌上巿。在合夥人制度下,即使未來阿里巴巴上巿後,創辦人馬雲及合夥人(按照阿里巴巴內規選出,不一定具有多數股份),仍將負責提名多數董事,再交由股東表決。但在傳統股東制度下,通常是股東投票選出董事,再從中選出董事長,而且誰的股份多,誰就有較大的實力。在目前情況不明下,根據阿里與雅虎之前簽訂的股票回購協議,阿里巴巴未來整體上市的地點為香港或美國,或特定情況下在中國大陸上市,因此而有以下幾種可能性:

a. 在美國

對科網股認受度較高,市盈率可達到30至60倍,估值相對較高。

美國上市條例准許公司通過AB股制度(又稱雙層股權),馬雲及管理團隊(合夥人)可保有上市公司控制權。

審計底稿可能被調閱。中國證監會與美國PCAOB已於今年5月簽署中美監管執法合作諒解備忘錄,允許美國監管機構有條件的調閱中概股公司審計底稿。中概股的造假傳統及阿里巴巴特有的網店稅務風險,使得前述監管協議對其非常不利。

知識產權風險。淘寶上充斥著盜版、仿冒產品,可能引起美國政府部門及投資者關注,而且美國法律機制有利於投資者發起集體訴訟。

上市可能性:★★★ 選擇當地上市意願:★★ *最高三顆星


b. 在中國大陸

旗下三大業務淘寶、天貓和支付寶均主要在內地營運,有利於擴大客戶基礎。

內地對於公司營運與管制、信息披露、關聯交易等監管相對寬鬆,維持上市地位的成本較低。

估值方式保守,內地監管機構對於高市盈率發行有額外的非市場化管治手段,導致籌資額低。

對於上市公司再融資仍有發行價格、發行時間窗口等方面限制;IPO市場仍未放開。即使開啟IPO,從選聘中介機構開始進場到掛牌,過程需要3至5年。

上市可能性:★ 選擇當地上市意願:★


c. 在香港

香港科網股市場今年蓬勃發展,最終估值甚至可能超越美國。騰訊目前股價超過400港元,市盈率已逾40倍。

上市審批手續簡單,效率高,財務成本低,材料準備齊全的企業最快僅需要一個月便可通過上市聆訊。

法律規定同股同權,沒有AB股制度的基礎。修改法律需要公眾諮詢、投票等程序,短期內無法完成;即使是「合夥人制度」,也需要修改香港《證券及期貨條例》以至公司條例,非簡單的上市規則部份條文豁免,證監會和港交所都不具有此權利。

上市可能性:★★ 選擇當地上市意願:★★★


阿里上市2.0版:後續在香港上市的可能性?

是否有可能分拆上市?
答:可能性幾乎為零

1. 為籌資額及融資成本考慮,部份上市並不划算,不能滿足阿里巴巴集團的需求。整體上市才是其戰略目標。
2. 部份上市不符合現時市場趨勢。
3. 部份上市很可能產生關聯交易和同業競爭,尤其阿里巴巴集團內,各業務關聯性比較高。分拆上市多發生在各業務分部營運有差異,市場估值水平也不同的情況下。

在不改變合夥人制度前提下,港交所可能放行?
答: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2013年9月27日,港交所與香港證監會宣佈經修訂的有關海外公司上市的聯合政策聲明。 新規定第68條內容指,容許海外公司使用不同方法遵守《上市規則》及《收購守則》,包括承諾設立股東保障措施,或證明已採納效果相同的內部合規措施。對比舊規定,新規定給予企業的自由度大大增強。阿里巴巴宣稱希望達到的合夥人制度與通常意義上的合夥制企業不同,只是在公司框架下引入了合夥人制的管理方式。

 

阿里巴巴再次上市爭議多

2011 年5月10日 雅虎提交給美國證監會的文件中指出,阿里巴巴集團在未獲董事會批准的情況下,將支付寶所有權轉讓給馬雲控股的一家公司,隨後引發阿
裡與大股東軟銀、雅虎之間的紛爭

2012年5月21 日 阿里巴巴與雅虎達成股票回購協議。根據協議,阿里巴巴未來整體上市的地點為香港證交所或美國證交所,或在特定情況下,在中國內地上市

2013年7月9日 阿里巴巴行政總裁陸兆禧公開表示阿里巴巴已經做好上市準備

2013年8月23日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阿里巴巴向港交所提交帶有合夥人制度的上市計劃書,建議合夥人可以提名公司董事會大多數董事,但仍需經過股東大會投票通過才能獲得委任

2013年9月10日 馬雲以內部郵件形式向公司員工介紹合夥人制度,並表達對這一制度的堅持

2013年9月25日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發表《投資者保障雜談》博文,暗示了港交所對於通過合夥人制度無能為力

2013年9月26日 阿里巴巴副董事長蔡崇信稱公司仍希望可以在港上市,「沒有期望香港監管機構為了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做出改變,但我們確信香港應該認真探
討適合未來發展趨勢的創新監管環境。」

2013年9月27日 美國雅虎和日本軟銀同時發表聲明,指支持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36

芝麻油商人 失守的下半局

2013-11-04   TCW  
 

 

他的良心,為何比小小的芝麻還小,還黑?

富味鄉事件給了很多人極大的衝擊,為什麼,一個經過二十六個國家肯定的優良商人陳文南,幾乎所有桂冠戴在頭上,卻還要鋌而走險?而且,一夕崩盤後,還一再用謊言掩飾,最終一一被拆穿。

謊言的代價值多少?三十億元。

三十億元,這是富味鄉在產品中摻入棉籽油、股價蒸發與主管機關開罰,至少要付出的金額,還不包括商譽損失、消費者退貨,以及投資人可能求償的金額。

一個大謊騙了二十六國頂級餐廳,鼎泰豐、全聚德都受害

這個謊言,不只騙了台灣人,還欺瞞了二十六個國家的民眾,就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都名列受害名單。因為,根據富味鄉內部所提供的一份中國主要客戶名單中,包括台資的鼎泰豐、一茶一坐,以及四海遊龍;大陸一線的金牌餐廳海底撈、全聚德、小肥羊、俏江南……等等,都曾經是富味鄉的客戶。

二○○九年,富味鄉董事長陳文南,還受中國官方邀請,擔任芝麻油制定國家標準的起草者。「兩個專家、四個廠商,我們是唯一台商,制定中國調和芝麻香油標準。」這些話是一年前,陳文南在上興櫃後接受本刊訪問時的自豪之語,他還曾經說:「我們上一次週年慶,就希望富味鄉成為百年企業。」

陳文南認知到「三成的人會在意價格,七成的人在意的是品質,」所以他可以親自遠赴非洲去找芝麻;為了滿足金字塔頂端的客戶,更是分成六級的芝麻油,宣稱把麻油當紅酒在賣;甚至仿效香水品牌成立聞香部隊,一一從不同的香味中,照顧到消費者的口味,「我們從紅海中去割出藍海市場。我們有所堅持,去堅持品質和價格。」

這麼多知名客戶捧場,來自於對富味鄉品牌的信任,在中國如此,在台灣更是如此。

富味鄉在台灣,前前後後拿下了十二個獎項,二○○○年之後,更幾乎是年年得獎。社會最好的資源給了陳文南,而他卻一連用了多個謊言,把他二代釀油五十年的美好江山,在短短三天全都砸在地上,碎了。

我們一路追,九十六個小時,從十月二十一日到二十四日;我們親赴三大現場,直擊並還原富味鄉從否認油品摻雜棉籽油,到自首承認作假的過程;以及陳文南在事發後,獨家接受《商業周刊》訪問的告白。

說謊現場一:十月二十一日櫃檯買賣中心、彰化芳苑工廠。

衛生福利部上午證實,富味鄉是國內棉籽油進口大宗,約占六成。消息一出,股價旋即從七十九元掉到六十五元,跌幅一八%。

陳文南當時人在非洲視察。下午緊急由任職二十五年的副總經理兼發言人林秀蓉,大動作到櫃買中心召開記者會。會中,林秀蓉笑容滿面拿著聲明函、出口報表、試驗報告,信誓旦旦的說:「棉籽油油品全部外銷!」

林秀蓉解釋:「三年共進口五千八百二十八噸,其中出口量占三千八百八十一噸,加上精煉過程中一五%的損耗,庫存量約一千二百六十二噸;出口國家包括新加坡、香港、澳洲和菲律賓……」

駐守在彰化工廠的常務董事、也是陳文南的三弟陳瑞禮說:「棉籽油精煉後,成本與沙拉油不相上下,公司不可能用來摻混其他油品。」

說謊現場二:十月二十二日,富味鄉新北市五股總公司。

上午富味鄉舉行記者會,表示含棉籽油的產品,僅外銷香港、新加坡等國。晚上,陳文南班機抵台。

彰化縣衛生局全面稽查富味鄉二十五項產品,進行棉酚檢驗,並持續要求富味鄉提供棉籽油最近三年進出口數字,富味鄉仍未提供。

說謊現場三:十月二十四日,彰化芳苑工廠、彰化地檢署、彰化衛生局。

早上,彰化衛生局挑明說,再不提供正確棉籽油進出口數字,就要找檢調系統來查,這下子公司才驚覺問題大條。下午五點,衛生局接獲富味鄉經理劉兆華電話,坦承之前給的棉籽油進出口資料錯誤,摻有棉籽油的產品有部分內銷;晚上,陳文南到新北市衛生局說明,坦承有內銷。

陳文南一天兩次跑新北地檢署,下午三點到櫃買中心開記者會,為過去三天的謊言圓謊。然而,在彰化地檢署進工廠蒐集資料後,竟發現三款強調百分百的芝麻油,摻入五%至三○%的低價黃麻油,還混入玉米胚芽,企圖讓芝麻油看似更黑,得以賣高價。

當富味鄉編織每段謊言,其興櫃掛牌的股價與成交量,也不斷隨之跳動著。

十月二十一日,衛福部證實另一家進口棉籽油的公司是富味鄉時,當天爆出一千五百九十六張成交量,股價下跌一八%,第二天,隨著公司否認,股價迅速反彈五.五%,成交量達一千二百六十九張,股市老手趁著危機入市,想撿便宜貨。

開心不到二十四小時,十月二十三日承認造假,第二天股價狂瀉,十月二十八日股價跌落三十六元,跌了快五五%,更跌破承銷價,未見止跌跡象。

算起來,「富味鄉事件」約有七億元的資金住進套房。昔日明日之星,如今成了人人喊賣的股票。

當地人常稱彰化縣有兩個鄉,一個是芳苑鄉,另一個就是富味鄉,富味鄉在當地人心中的分量與信賴,由此可見。我們在現場,領會了陳文南家族的發跡,卻又在短短幾天樓起樓塌,大好前景斷送在謊言中。

常常載著客人往來高鐵站、台鐵站到富味鄉的計程車司機小陳,一樣「中彈」。「我阿姑的兒子、媳婦都在富味鄉裡面上班,我都請他用員工價賣給我,我們彰化人都吃他的油,現在怎麼辦?」小陳嘆了一口氣說。「他們工廠開這麼大、賺這麼多錢,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小陳不解的說。

陳文南在一次媒體訪問時提到父親,他剛接手家裡生意時,有一次得意的買了一批花生回來搾油,成本比平常低一○%,他父親在手上拈了一下,就叫他整批倒掉,說這樣的花生有問題。陳文南的描述無非要凸顯父親的傳家是用誠實、信用做為立家之本,為何卻將這最可貴的資產拋在一旁?

一位在富味鄉附近賣手工芝麻油、花生油的業者說,「富味鄉家親戚賣的早餐,用的是富味鄉的油,自己吃的油是跑來跟我們買的。」連自家人都不敢吃,卻賣給其他人吃,可以想見良心已經麻痺,而這正是內行人才懂得的門道。然而有更多不知道內情的消費者,是富味鄉產品的死忠粉絲,以比同業還高出二到三成的價格,大力買進富味鄉產品,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也曾對富味鄉產品深信不疑。

當潘朵拉的盒子被掀開,一個個謊言,逐一被識破、揭穿,連三十年股市投資經驗的老手也被騙。

「富味鄉股價跌這麼多,可以進場布局,危機入市才會賺到錢,」說這話的,是一位在股市翻滾三十年的投資老手,他在十月二十二日,信心十足的對身旁友人說。「你看,富味鄉在芝麻產品領域等於是壟斷嘛,國內市占率差不多八成,還有誰比他厲害,每股獲利三元耶。這家產品賣的東西都很貴,我都吃他們家的產品,公司不會有問題啦。公司都出來說沒問題,不用擔心。」

喊著要危機入市的股市老手,不到二十四個小時,富味鄉承認作假,直接賞了他一巴掌。

市場壟斷、產品高價,與逐年攀升的毛利率、淨利率與每股獲利,這是投資老手最喜歡的題材,代表公司股價還會往前衝。不少公司都懂得投其所好,編織投資人喜歡的題材。只是數字的背後,卻是公司已布局五年,連老手都難逃的超完美陷阱。

三張表,讓富味鄉在股票上的布局現形。

第一張表,損益表。從二○一○年到二○一一年,一年間,富味鄉的非合併報表的毛利率從一一.八八%,一路攀升到一四.八四%,多了約三個百分點;淨利率上升的速度更快,則從三.七六%,直接跳到九.二三%,超過五個百分點。每股稅後獲利更從一.六一元,站上三.一七元。

食品公司,除非遇到原料價格大跌或產品價格大漲,或是新產能大量開出,否則不容易出現跳躍式的成長。回頭來看,這一年,富味鄉開始進口棉籽油,低價的棉籽油取代了相對高價的大豆油,偷天換日的手法,讓富味鄉的獲利登梯。

第二張表,主要進銷貨客戶名單。二○一○年富味鄉生產產品使用的原料向FULL GAINING、SERENE STAR與GLOBAL AGRO三家購買,占了當年度的原料進貨比重近三八%。二○一一年,富味鄉的原料集中向CARGILL公司購買,比重約一七%。CARGILL就是陳文南口中的美國嘉吉澳洲公司,棉籽油就是向這家公司購買的。

為了穩定料源,大部分公司不會隨意更改原料採購策略,富味鄉大膽改變的背後,就是買進不該在計畫內的油品。

第三張表,從業員工人數表。即將滿三十歲的富味鄉,員工平均服務年資只有五年八個月,員工流動率太高?其實不然,富味鄉在二○○九年曾結清所有員工年資,二○一○年開始重新聘用。這一個動作,大幅降低帳上退休金提列金額,減輕財務報表上的負擔,有美化帳面作用。

這三張表,拆解出富味鄉讓獲利跳升的關鍵,與美化帳面的功夫。令人好奇,富味鄉為什麼選在二○一一年動手腳、進口棉籽油?

富味鄉經理劉兆華跟彰化衛生局說,棉籽油零進口關稅與耐炸特性,可降低成本和提高銷售率。實際上,則是攸關股票掛牌高低的關鍵。

原來,輔導券商在公司股票掛牌前,會依過去的每股獲利,評估合理的上市價。富味鄉每股獲利站上三元,每股掛牌價的價差可高達二十元,以富味鄉六億元股本計算,一差就差了十二億元,再怎麼樣,也要把獲利拱上去。

數字漂亮還不夠,要讓投資人青睞,才會進場買股票,還要有極富想像空間的題材才行。

富味鄉搭上政府鼓勵發展生技產業政策,在二○○八年成立富味鄉生技公司,找來長年合作的台大教授、素有油脂業界泰斗之稱的李敏雄主持,要把芝麻的應用,從餐桌上的配菜,晉升為保健食品。這個策略,富味鄉立即甩開同業的經營高度,從食品橫跨到生技產業,還讓產品價格翻轉數倍。

這一切都依陳文南的規畫進行,支持他往前的,是亡父未竟的心願。「二十幾年前,台灣股票蓬勃,我父親也曾心動,但那時我們條件差太多,也想跟別人合併去上市,」他在接受本刊訪談時說。

父親的心願,如同一顆種子深植在陳文南的心中,但卻找不到方法,讓他長大。

往企業化邁進的路上,陳文南也想藉由得到磐石獎,來證明自己的能耐,信心滿滿卻鎩羽而歸。

這一個失敗,給陳文南很大的衝擊,那時他才意識到,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那時痛下決心,非拿到不可。」五年後,如願以償,但提起這一段,陳文南仍刻骨銘心。

接著,就往下一個目標IPO(首次公開募股)前進,很順利的,在二○一二年十一月,股票在興櫃市場以每股三十六元登錄,陳文南終於對父親有交代了,公司的市值從六億元,跳升到二十一億七千萬元,若以掛牌後最高價計算,市值一度高達五十億元。一個工專沒念完就被迫繼承家業的陳文南,從股價上證明了自己的能耐。

根據陳文南的規畫,接下來,要把芝麻的種植區從非洲擴大到緬甸,把富味鄉的芝麻在全球的版圖進一步擴大。雖然做的是芝麻的事業,但他的心,卻如獅子般的霸氣。

只是喜悅維持沒有多久,股票掛牌還不到一年,摻油事件就爆發,陳文南瞬間從天堂掉落到地獄。

外人很難理解,富味鄉已經做到台灣最大,一切榮耀如同皇袍披在身上,為何還要鋌而走險造假?陳文南究竟是怎麼想的?

十月二十四日,當陳文南從地檢署偵訊回家後,記者終於跟他通上電話,獨家採訪到他。短短的十五分鐘,他談的不多,卻也窺知他的盤算。

記者問(以下簡稱問):星期一人在哪裡?發言人第一時間到櫃買中心開記者會說明,全部棉籽油都外銷,且信誓旦旦拿出數據,你不知道嗎?

陳文南答(以下簡稱答):人正在非洲,知道發言人到證交所的事情,但因有時差,對詳細內容不清楚,他們把資料蒐集一下,就過去說明了。

問:星期三(十月二十三日)出包了,案情急轉直下,紙包不住火才出來承認嗎?

答:(沉默),原因很多,也有同業中傷,這社會好人太少……

問:發言人信誓旦旦說,全部外銷,沒有內銷,你不知道嗎?

答:她這樣說?我不知道,但這是公司第一次發生這樣的事情,處理不好。她在公司這麼多年,為公司處理事情,我也不能怪她。(繼續沉默,對比電話中傳來的電視台新聞,顯得格外大聲)

問:確定,因為現場我們都有錄音。但現在大家都覺得你們是騙子,你們要怎麼解決?

答:已經盡力在處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問:還是希望見面聊聊,畢竟是你三十年心血。

答:明天(十月二十五日)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過兩天吧!(掛上電話)

摻油事件,並未隨著陳文南將電話掛上而結束,包括消費者賠付、發布不實資訊投資人求償,產品標示不清、摻偽等風暴正陸續席捲而來,更嚴重的是,股票將無法如原訂計畫上櫃。

過去,我們常問,芝麻大的事,有這麼重要?富味鄉事件給我們的教訓,一粒芝麻,別小看它!

【延伸閱讀】拗了3天才認錯,毀掉26年榮譽5大謊言,越描越黑

謊言1 6成棉籽油全部出口? 10/21發言人林秀蓉澄清,「全部外銷,且出口國包括新加坡、香港等地。」駐守彰化工廠的常務董事陳瑞禮也表示:「該公司不可能用來摻混其他油品。」事實:進出口數字造假10/23,彰化芳苑工廠經理劉兆華坦承,精煉棉籽油僅2到3成外銷,其餘內銷

謊言2 精煉過程耗損達15%?10/22林秀蓉又拿出進出口數據比對,其中交代15%為精煉過程中的損耗率事實:掩蓋內銷使用量比率精煉損耗率僅3%,企圖掩蓋內銷使用量比率

謊言3 認錯仍稱:純屬疏失10/23日晚,陳文南到新北衛生局坦承棉籽油品有內銷,10/24日在記者會上說:「純屬內部嚴重疏失」事實:發言人等高層皆非生手林秀蓉等高層是元老員工,不太可能說錯內外銷數字與出口國家

謊言4黑麻油純度100%?10/24富味鄉強調百分百黑麻油事實:混油至少5年彰檢查出3款「百分百芝麻油」,分別混入5%到3成不等比率黃麻油,同時加入玉米胚芽,企圖炒黑套色。常務董事陳瑞禮坦承,民國98年就開始混油

謊言5 沒有球員兼裁判?10/25身兼富味鄉研究總監及監察人李敏雄,否認球員兼裁判,大呼:「問心無愧」事實:研發兼顧問沒避嫌李敏雄5年前擔任顧問,去年負責富味鄉生技公司研發;今年7月接任富味鄉香港子公司代表人,謊言不攻而破

12項大獎,一夕落漆

1987年 中華民國創新產品獎1994年芝麻香油獲優良食品評鑑金牌獎2001年芝麻麵包醬等產品獲國家品質保證商品金像獎2002年獲北縣工業會91年度創新研發績優中小企業出類拔萃獎2005年獲北縣進出口公會94年度出進口業績優異成果非凡獎2006年獲北縣進出口公會95年度出進口實績優良績效卓越獎2007年獲北縣商業會第61屆優良商號獎2009年獲北縣進出口公會98年度出進口實績優良效績彪炳獎2010年獲第19屆國家磐石獎卓越中小企業2010年獲第64屆金商獎優良商人2011年獲新北市進出口公會100年度進出口實績優良懋績永銘獎2013年獲新北市進出口公會101年度進出口實績優良出類拔萃獎

整理:黃亞琪、蕭勝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75

中國的下一個目標是我南海領空? 防空識別區爭議 台灣不能無感


2013-12-09  TWM
 
 

 

時序雖然進入冬季,東海緊張情勢,卻因中國國防部公布的「東海防空識別區」(ADIZ)而急速升溫。中國在上月二十三日片面劃定防空識別區範圍,包含台灣、日本、中國三方皆宣稱擁有主權的釣魚台列嶼周邊領空,行經該區域的航空器,若不主動提供識別及飛行計畫,中國可採取「軍事防禦性緊急處置」反制。

防空識別區緣自於一九四四年,全球五十二個國家在芝加哥簽署《國際民用航空公約》,確立領空與航空情報區概念。一九五○年代,美國與加拿大為了防範蘇聯空軍威脅,創立防空識別區概念,以便迅速定位辨識區域內航空器。

雖然防空識別區是單方面宣示,其他國家沒有義務遵守,但中國為宣示實質控制釣魚台列嶼及周邊海域,而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並以軍事行動要脅其他國家配合,引起美、日、韓周邊國家不滿,分別以軍事、外交等手段,要求中國撤回這項主張。

三國出軍機 台灣僅發聲明反應最迅速、激烈的,當屬才剛宣示將「重返亞洲」的美國。國防部長黑格(Chuck Hagel)先痛批中國「意圖破壞區域穩定現狀」,強調美軍不會改變在東海的軍事行動;兩天後,五角大廈派遣兩架未武裝的B52轟炸機,由關島飛往釣魚台,進行「經常性訓練」;事前未提交飛航計畫、也未告知中國軍方或登記飛行器頻率。兩架轟炸機在該領空約一小時的停留期間,並未遭遇任何中國軍機干擾。

有了老大哥美軍帶頭,日、韓兩國也跟著有樣學樣,分別派出反潛戰機飛越東海防空識別區挑釁,對中國撂下「不是你說了算」的訊息。儘管中國空軍戰機也數次升空巡視,但皆未釀成衝突。

正當東海周邊國家忙得不可開交之際,主張擁有釣魚台主權的中華民國,卻顯得異常冷靜。國安會召開緊急會議因應之後,僅以一紙聲明對外表示:「擁有釣魚台主權的立場,不會因為大陸公布防空識別區而有所改變。」並批評對岸:「事前未與我方諮商,此舉無助於兩岸關係正面發展。」此外再無抗議動作。

二○一○年五月,日本政府也曾片面將防空識別區向西南延伸,與我國宣示的防空識別區重疊。當時外交部曾強硬表示:「事涉我國主權及空域完整,無法接受日方決定。」反觀這次中國劃定防空識別區,我方卻表現得若無其事;交通部甚至在第一時間就承諾,我國民航機將依中方要求提交飛行計畫。民進黨立委蕭美琴就質疑:「政府前後態度大不同,令人感到錯亂,到底什麼才是政府的立場?」有關民航機是否應向中國提交飛行計畫,台大法律系教授姜皇池認為,對飛往中國領空,且通過東海防空識別區的民用航空器,政府不應禁止航空業者向中國提交飛航計畫,但應由民間自行提交,而非官方代送,以免產生我方承認中國擁有釣魚台主權的誤解,「這僅是為了飛航安全而報告,不代表承認中國防空識別區的合法性。」至於不會進入中國領空的飛行器,則根本沒有提交計畫的義務。

「中國想透過防空識別區證明自己能實質掌控釣魚台,美、日就用實際行動打破中國的盤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翁明賢分析,實際、有效、長期的管控,是︽國際法︾上國家對特定區域擁有主權的三項指標;中國試圖藉防空識別區改變現狀,美、日基於戰略利益當然不能相應不理,以免被視為默許。「台灣雖然重視兩岸和平,但也應適度表達立場,否則形同將一中框架置於東海主權之前。」翁明賢研判,中國的下一個目標,極有可能是同樣有主權爭議的南海領空,同樣宣示擁有南海主權的我國必須及早因應。「中國是透過先製造爭端再解決問題的手法,一步一步爭取區域主導地位,台灣的國安系統有沒有自己的通盤戰略?我們是要扮演強權之間的關鍵角色,還是在這場國際角力中缺席?」其實,台灣確實有機會在這起事件中發揮關鍵影響力,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事發後就曾公開喊出:「對於中國劃定防空識別區,日本政府希望與美國、韓國與台灣合作。」然而我方僅重申馬英九總統去年拋出的「東海和平倡議」,呼籲各方透過和平對話來解決紛爭,繼續維持區域和平穩定;似乎認為事不關己,不願被捲入爭端。

一步退 可能會步步退

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系副教授董立文表示,從近年來,中國潛艦多次穿越台灣北邊的宮古島與南端的巴士海峽,一直到最近的東海防空識別區;種種跡象皆顯示,解放軍有意突破美軍在第一島鏈的封鎖,將軍事影響力擴及太平洋西岸。而中國出太平洋的最大阻礙就是台灣,我方絕不能毫無警惕,「現在已經不是談和平的時候,而是用具體動作來保衛和平的時候。」「就算不從國家安全角度出發,我國政府對於中國劃定防空識別區宣示釣魚台主權,絕不能沉默不語,否則形同默認中國主張。」董立文說,雖然基於「和中友日親美」的戰略目標,我方不一定需要出動軍機挑釁;但至少應該對國際社會明確表示,「不接受中國的片面主張」,並考慮也將釣魚台列嶼劃入我國防空識別區。

姜皇池指出,○七年十二月,中國即曾計畫設立台灣海峽防空識別區與東海防空識別區,但因顧及國際反應而放棄。如今,中國再次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不能排除未來提出台灣海峽防空識別區的可能性,政府應預先因應。

防空識別區

防空識別區(ADIZ)是指一國基於空防需要,單方面劃定的空域,以便該國軍方迅速定位管制進出該區域的飛行器。防空識別區概念是由美國率先提出,飛行器進入防空識別區後,該國可以採取各種方式監視,但直到飛行器進入該國領空前,無權對飛行器採取迫降、擊落等措施,否則將是嚴重違反《國際法》的行為。

撰文‧鄭閔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9

中國和日本的下一個“戰場”——非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943

沒有高昂的債務,卻擁有巨大的貸款潛力和發展機會,非洲已然成為全球“聰明錢”的淘金熱土,比如中國和高盛。近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都訪問了非洲,看起來非洲儼然成為兩國繼東盟和領土爭端之外的又一個“戰場”。 據估算,如果用其未開發的資源作抵押,非洲有著五萬億至十萬億美元的貸款潛力。從利益的角度來看,以下為目前非洲與全球各國的關系地圖: 最近,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都訪問了非洲。安倍從1月9日開始,在一周之內拜訪了科特迪瓦、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亞等國。王毅則於1月7日至11日拜訪了埃塞俄比亞、吉布提、加納和塞內加爾。鑒於中日目前的緊張關系,這兩次訪問迅速被解讀為兩國在非洲的“競爭”。 當然,兩國都否認了這一看法。在被問到王毅的訪問是否“直接針對日本”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任何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可能對中非關系的歷史和現狀都不是特別了解”。她指出,“中國外長每年年初首訪非洲,這是中國外交幾十年來的優良傳統,體現了中國對非洲的一貫重視和對中非傳統友誼的珍視。”她警告稱:“如果有什麽國家試圖在非洲搞對抗,那就是打錯了算盤,而且也不會得逞。” 日本也否認安倍訪問非洲與中國有關。據美聯社,日本內閣官房副長官世耕弘成(Hiroshige Seko)表示,“完全無意於”和中國競爭,日本與非洲國家的關系非常重要,但這與中國沒有關系。非洲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大量的投資機會,這是吸引日本的關鍵。紐約時報指出,加強與非洲的紐帶只是安倍外交策略的一環,所有這些都是為“安倍經濟學”服務。 在埃塞俄比亞的一次演講中,安倍重申了非洲的重要性。他表示:“相當多的日本人相信,非洲是日本的希望。”演講主要談到了非洲和日本公司密切合作的潛力,比如日本的管理方法將有益於非洲人民。安倍說,“日本公司珍視每一個到非洲的員工,希望雙方能夠在互信的基礎上建立雙贏合作。”相比之下,政府在非洲的角色成為了次要的事情。安倍確實提到了希望與非盟有更多合作,但他將更多的重心放在了經濟合作上。 換句話說,日本奉行的是經濟戰略。安倍在非洲追求的顯然是密切的經濟關系。而中國則不斷強調中國政府與非洲各國之間的友誼。雖然中國公司也在非洲有大量的業務,但官方對此幾乎從不提及。每次雙方有合作項目(修路或政府大樓),都被視為中非友誼的象征。 因此,王毅的講話主要強調了中國和非洲各國政府之間的友誼。在塞內加爾時,王毅呼籲兩國“堅定支持對方的核心利益和主要關心的問題”。在加納,他表示需要“加強傳統友誼,推動實際合作”。中國與非洲國家的關系並不僅僅停留在經濟層面(當然,這是很重要的方面),而且還需要非洲在外交政策上支持中國。 當安倍滿足於讓日本公司進入歐洲淘金時,中國正在積極謀求在非洲大陸上建立軟實力。這對中國來說並不新鮮。康奈爾大學Gustavo Flores-Macías和Sarah Kreps研究發現,自1990年中期以來,中國就已經非常成功地將其與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貿易關系轉化為外交支持。日本似乎並不尋求這種影響力(至少現在沒有)。所以,雖然兩國看起來在非洲存在競爭,但這種競爭並不在一個層面。 (資料來源/zerohedge,the diplomat,整理/華爾街見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68

讓汽車更聰明,互聯網的下一個戰場 智能汽車新「浪潮」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075

在智能手機引爆移動互聯網之後,汽車整車廠商、汽車服務供應商、互聯網公司、電信運營商等各路人馬,正試圖以智能汽車撬動一個「車聯網」的時代,解放人們的雙手和時間。

2014年2月10日晚間,阿里集團宣佈擬以每股美國存托股票21美元的價格,對高德公司股票進行現金收購,總交易額約10.45億美元。交易完成後,高德將成為阿里巴巴100%子公司,並融合進阿里生態體系基礎上發展。

以車載導航發跡的高德,2010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後,即開始佈局「四屏一云」的移動互聯網戰略。根據易觀智庫數據,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高德地圖(Amap)累計用戶數達1.89億,在手機地圖市場中佔比31.3%(含iOS蘋果地圖6.1%),這是它們在移動端的成果。

此外,2013年第三季度,高德和四維圖新分別以47.0%和46.9%佔據中國前裝車載導航出貨量市場份額前兩位。高德的導航電子地圖被奧迪、寶馬、奔馳、上海大眾、上海通用、廣汽本田、豐田等國內外十多個汽車品牌、一百多個車型採用,高德導航應用軟件的用戶有捷豹、路虎、沃爾沃、標緻、雪鐵龍、上汽、廣汽、長安、北汽、吉利、比亞迪等多家國內外主流汽車廠商。

由此看來,全資收購高德,阿里巴巴不僅僅多了一個移動互聯網入口,還可以順勢進入智能汽車領域。

2014年1月初,谷歌宣佈成立「開放汽車聯盟」(Open Automotive Alliance),加入這個項目的廠商包括奧迪、通用汽車、本田、現代汽車和芯片生產商英偉達(NVIDIA),其目標是將安卓操作系統(Android)引入車內導航和信息娛樂系統。這與2013年6月蘋果發佈iOS in the Car計劃如出一轍,蘋果亦期望將iOS7系統全面整合至汽車車載平台,讓汽車駕駛者將iPhone的功能投射到車載系統屏幕上。

阿里巴巴如果能以高德車載導航滲入汽車並在此基礎上有所為,在其他中國互聯網巨頭之前卡位,應該說是開闢了移動互聯網之外又一個新陣地。

要知道,在智能手機引爆移動互聯網之後,汽車整車廠商、汽車服務供應商、互聯網公司、電信運營商等各路人馬,正試圖以智能汽車撬動一個「車聯網」的時代,解放人們的雙手和時間。

「汽車已經成為移動技術的展示平台」

從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到搭載了主動安全技術的高檔豪華車,再到不過是加了一套3G服務模塊的傳統汽車,它們在不同場合被不同人們冠以「智能汽車」的頭銜。究竟什麼是智能汽車?

從英文名來看,智能手機稱為Smart phone,智能汽車卻換成了Intelligent vehicle,前者更像是一個擬人化的形容詞,後者意味著複雜的人工智能,僅是通訊方面,就需要3G、4G等移動網絡(電信)、控制器局域網絡(汽車電子,採集燃油、引擎轉速等信息收集記錄與分析)、導航(GPS、北斗等衛星定位系統等)三種不同的通訊方式結合,而在收集傳輸信息並在此基礎上做出響應則需要更為複雜的計算,需要一個運算能力出眾的車載計算機。

拋開這些複雜的技術手段,用最通俗的話說,智能汽車意味著更簡單安全舒適的駕乘體驗。各種車身控制技術、智能車載系統,正在不斷刷新智能汽車的能力邊界。零排放、零堵塞、零事故死亡,應該說是智能汽車的終極目標。

2014年1月初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2014消費電子展(CES)上,美國CES主席蓋瑞·夏佩羅(Gary Shapiro)在演講中說,「汽車已經成為移動技術的展示平台。汽車製造商正在迅速開發越來越多的創新技術,它們使汽車變得個性化和自動化。」

汽車廠商們以實際行動支撐了夏佩羅的說法。全球十大汽車製造商中的九家亮相此次展會,集體向世界宣告汽車正在從傳統機械製造業進化為科技電子產品。

起亞通過駕駛員拇指放在位於方向盤兩側的感應器上實現車內的健康體檢功能;沃爾沃公佈了其與愛立信合作開發「云技術」的最新信息,「車聯云」基於愛立信服務實現平台(Service Enablement Platform),駕駛員和乘客可直接從車內屏幕訪問各類應用,例如檢測車輛維修問題、自動預約服務、訂閱車載Wi-Fi及點播信息娛樂,它還能夠從衛星廣播內容提供商、公路主管部門和城市政府網站等第三方生態系統成員處收發信息;奔馳與硅谷創業公司Pebble合作,推出了一套基於Pebble智能手錶開發的穿戴設備,既可與車輛進行信息互聯,還會通過振動的方式來提示駕駛員前方路況,導航以及啟動語音;奧迪展示了與谷歌合作,「開放汽車聯盟」的成果——一台可通過Wi-Fi與車載信息連接的平板電腦,它甚至可以連接城市交通信號燈,幫助用戶計算怎麼順利通過紅綠燈。

代表硅谷科技企業的谷歌和蘋果,從未掩飾其插足汽車的野心。谷歌在2010年10月研發出全球第一輛無人駕駛汽車,2012年蘋果iCar的設計圖曝光。

車企們當然不願意放棄對汽車的主導,於是採取了制衡之術,譬如蘋果的Siri和三星S-Voice語音服務在2014年同時成為寶馬標配;好幾家車企同時加入了前面提到的iOS in the Car和Open Automotive Alliance陣營。本田接受用戶將iPhone連接投射在車內顯示屏,福特則堅持讓供應商們另外為自己的車載開發應用。

下一步,無人駕駛

根據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團隊在2011年的申請,美國專利商標局在2014年1月正式授予谷歌這一專利——如果消費者想去某個消費場所,谷歌將會根據自己研發的一套專利算法,考察廣告主的競價、顧客以往的消費歷史,從而確定是否提供免費交通工具將消費者送到廣告商的營業場所。谷歌提供的交通工具中,包括了最新的無人駕駛汽車。

2012年9月,加州州長Jerry Brown簽署法案,宣佈從2015年起,加州公路將允許無人駕駛汽車自由行駛。車企們倒是相對保守謹慎。通用汽車在2012年4月宣佈,到2017年將以凱迪拉克品牌推出限定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無人駕駛汽車,這是全球首次有汽車廠商公佈「無人駕駛汽車」的實用化時間。2010年10月-2013年9月,谷歌無人駕駛汽車普銳斯安全行駛超過50萬公里,不過谷歌計劃要到2020年實現無人駕駛汽車正式商用。日產同樣宣佈在2020年實現無人駕駛商業化目標。

車企們的保守,這一方面因為現階段無人駕駛汽車造價高昂,另一方面還有安全、配套等問題,無人駕駛和人工駕駛肯定會並存一段時間。

汽車越來越智能,要求它對自身、周圍環境的信息收集和傳輸,這同時也伴隨著風險。2013年8月初,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Def-Con黑客大會上,查理·米勒(Charlie Miller)和克里斯托·沃拉塞克(Chris Valasek)示範了如何破解汽車電子系統,用計算機控制電子智能轉向系統、制動、加速、控制引擎以及其他功能,讓車自己駕駛。當然,他們公佈這些的目的是希望能夠鼓勵其他白帽黑客繼續尋找汽車的更多安全漏洞,並修復它們。

聯網的智能汽車存在黑客風險,同時汽車收集的數據還存在涉及用戶隱私可能。譬如,汽車上的GPS定位系統,意味著汽車司機的超速等行為都被記錄。在正式商用以前,安全、隱私、法律等問題必須要得到保障。一些相對成熟的輔助駕駛技術,陸續加裝到車上。譬如2014年,奔馳將在其高端車型S-Class轎車中使用交通堵塞自動駕駛、行人警告、後置雷達碰撞警告,以及雷達、超聲波和相機系統監控道路狀況並協助停車等一系列輔助駕駛技術。

慢慢覺醒的中國車企

2014年1月末,股神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宣佈將從諾埃爾集團(Noel Group)收購車載信息服務公司MyAssist的消息,一度讓中國車載電子相關概念股飆升。

但前期忙於在製造技術上的追趕,中國汽車廠商事實上對智能汽車系列技術介入時間較晚。

中國的科研院所倒是更早,國防科技大學教授賀漢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從事無人駕駛汽車研究,2001年研製出時速達76公里的無人駕駛汽車,2011年7月,以他牽頭的紅旗HQ3無人駕駛汽車完成了從長沙到武漢286公里的高速全程無人駕駛實驗,創造了中國無人駕駛新紀錄。賀漢根估計,中國在無人駕駛科研方面大約落後美國5-10年。如果從汽車製造商來看,差距會更大。

賀漢根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1990年代,他在德國,發現奔馳、大眾等汽車已經開始投入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究,那時他們就已經認識到,無人駕駛汽車很大程度上要頂替人工駕駛。

1992年從德國回到中國,他發現當時國內還無人認識到這一點。2002年開始,他開始動員企業投入無人駕駛研發,直到最近兩年,車企才慢慢意識到不做不行了。這期間,包括一汽、二汽、上汽都來找過他。

在他看來,中國汽車行業在自主技術的投資,遠遠不能和國外同行比,差幾個數量級,研發投資佔汽車企業利潤百分之幾、能拿出幾個億就不錯了,可是日本同行們的研發投入佔到利潤的近30%,德國同行則超過30%。賺一百塊錢,拿三十塊搞科研,中國企業是不可能做到的。

以中國2013年度產銷2000萬輛汽車的市場體量和越來越擁堵的城市道路來看,中國對智能汽車的需求應該同樣巨大。

以電池、IT代工起家、因電動汽車而聞名的比亞迪汽車,在車載電子方面,是中國本土汽車企業中走在前列的一家。比亞迪汽車電子總監趙龍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受益於比亞迪垂直整合模式,比亞迪沒有求助於第三方,車身電子、車載電子、安全電子等業務從一開始就放在一起,汽車電子事業部的工程師們可以打破界限一起想出好點子來。譬如很多司機在傍晚時候忘記開車大燈,比亞迪設置了相應的語音提示,這個人性化的設置實現起來並不複雜,其實就是「車身控制+車載模塊」的結合,未來類似這樣的融合還會有很多。

各種汽車電子,最後以車載電子方式與人對話,實現「人車交互」,當然比一堆車身按鈕的用戶體驗要好。從1995年面世的通用汽車安吉星,到後來的豐田G-Book、凱迪拉克CUE、福特MyFordTouch、寶馬iDrive、奔馳COMAND、奧迪MMI、現代Blue Link、日產CARWINGS智行+、榮威inkaNet+iVoka、納智捷Think+、吉利G-Netlink等,幾乎每一家海內外車企都有自己的智能車載系統,儘管名稱讓人眼花繚亂,但功能相似,大致涵蓋車輛信息、導航、緊急呼叫、信息娛樂、生活服務等功能。

儘管中國車企在智能車載方面介入較晚,但也並不是全無趕超機會。比亞迪2012年推出的速銳已經實現了遙控泊車功能,趙龍介紹,這樣一個功能前期需要5-10年的發動機控制、燈光控制等經驗、數據積累,可是從功能定義下來,樣品開發大約需要半年時間,再到量產大約需要一年半時間。

相對於中國本土車企在汽車製造方面的追趕,電子技術領域的突破機會顯得更大一些。畢竟,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在趙龍看來,除了研發創新,目前智能汽車的難點在於如何降低成本。一些涉及電信通訊的功能,費用需要廠家支付,如何能夠讓消費者在不花錢、少花錢的情況下把這些功能都用起來,需要引入合作夥伴來發展新的商業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