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何濼生:佛教經濟學 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 : GS(14)@2016-06-20 05:25:53

【明報專訊】上周五在港大聽了一個有關可持續發展和佛教經濟學的演講。講者提到市場制度的不足,指生產者乃至消費者都過分專注於物質產品,這份專注則源於對自我的執著。為了追求自我的欲望,我們耗用太多資源。他引用很多學者的著作,包括舒麥克(E. F. Schumacher)的Small Is Beautiful: A Study of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舒麥克是佛教經濟學的鼻祖。他批評只顧增長,忘記知足的心態,提出凡事適可而止,往往本地生產本地消費的小規模經濟從宏觀的角度反而更有效益。

舒麥克提出的佛教經濟學對全球分工、大規模生產的經營模式大力鞭韃,催生了近年以本土生產本土消費為核心的運動。Helena Norberg-Hodge和她的團隊製作了題為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的電影,大力推動以當地人傳統文化和傳統經營模式的經濟,認為這才是以人為本的、提升人類幸福之道。

提倡知足心態

然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其實在於了解人類的需要為何,以及尋求最有效率的滿足這些需要的方法。過去不少人把需要(needs)和欲望(wants)分開來,認為前者才是真正的需要,後者卻是源於貪念。印度聖雄甘地就曾說地球的資源足以解決全球人民的需要,但不可能解決人類因貪婪而起的欲望。筆者認為這是不了解人類的需要。

其實人類的需要涵蓋物質和心理兩方面。物質上的需要容易明白,大概就是甘地所指的Needs。但人類仍確有心理上的需要。滿足心理上的需要跟滿足生理上的需要同樣重要。滿足不了心理上的需要,一個人甚至可自殺或殺人。心理上的需要包括自我形象、家人的關愛、別人給自己的尊重和接受、成就感、安全感等等。

物質心理需要 同樣要滿足

要解決心理上的需要,不同人有不同的方法,其採用的方法跟其文化背景、特別是人際網絡和社會風氣大有關係。這些方法目的完全相同、效率卻差天共地。有人要有遊艇和私人飛機才覺得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有人卻因愛護大自然、常用公共交通而覺得自豪。有人為表達對辭世愛人思念動巨資建泰姬陵;有人卻珍惜愛人的書信,不時翻閱。可見我們一方面要確認人類有心理上的需要,一方面要培養有效率滿足心理需要的文化。這才是持續發展之道。

嶺南大學兼任教授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753&issue=201606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148

何濼生﹕經濟應追求高質素增長

1 : GS(14)@2016-08-15 05:26:20

【明報專訊】美國前財長、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最近(今年8月8日)在《金融時報》撰文。他提出一個今天很多青年人不大接受的觀點。他說太多人一心追求公平卻忽略了經濟增長的重要性。經濟增長創造職位又支撐眾人的收入。經濟增長為政府帶來的收入讓政府提供社會保障、改善醫療、也容許政府推政策改善在職貧窮。他沒有說的是:美國眾多道路橋樑早已失修。政府財政收入增加可以把危機四伏的基建變得安全。

他說經濟增長造成緊張的勞工市場。緊張的勞工市場正是世上最佳的社會服務。僱主被迫僱用經驗淺的人士,為他們提供寶貴的工作經驗。因此經濟增長特別是少數族裔和低技術的人士的朋友。

勞工市場緊張 最佳社會服務

大家不再關心經濟增長的一個原因,據薩默斯的觀察,可能是過往為刺激經濟增長多用減稅和放寬管制等被視作明益富人的手段。在過去,經濟增長又的確為富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很多有較穩定工作的人士,特別是中產人土不覺得受惠。薩默斯認同中產人土收入長期滯後和日益尖銳的貧富懸殊是急需正視的政治問題。

在香港,中產人士同樣是冷待經濟增長的群體。對於衣食住行都已大致解決的中產人士而言,經濟增長肥了富人的腰包卻損害大自然。瀕危物種有被趕盡殺絕之虞;青翠郊野變成石屎森林。繼續追逐增長,倒不如奉行簡樸生活知足常樂。

這些想法對已能安居樂業的中產人士完全可以理解。然而社會上仍然有大批居住條件欠佳和未能解決溫飽、或待照顧待醫療的人士。沒有經濟增長,沒法闢地建樓,20多萬輪候冊上的家庭如何能上公屋?

中產另有追求 高質素增長惠及大眾

貧富懸殊的問題的確要處理;我們的海洋、山川,和大氣層亦的確要保護。我們當然不能罔顧代價去追逐增長。但我們肯定不能沒有增長。

內地有意識地下調了增長目標,再不一味追逐高增長而是追求高質素的增長,和更惠及眾人的增長。這個策略調整十分合理。我們亦宜朝這個方向制訂我們的政策。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203&issue=201608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836

何濼生﹕如何平衡保育與發展?

1 : GS(14)@2016-09-13 00:07:48

【明報專訊】筆者最近看過一個介紹新加坡用垃圾焚化爐的灰燼填海的紀錄片。紀錄片指灰燼完全消除了毒性,並以新加坡海岸的物種多樣性作佐證。片中見到學生在紅樹林旁的爛地觀察海星、海參、螃蟹、小螺、彈塗魚。一位年輕人對記者說:如果灰燼有毒,就不可能見到那麼多的物種繁衍和活躍地生活。

新加坡填海造地十分積極,迄今已把陸地面積提升了17%。這個過程淹埋了很多海岸邊的海洋。海旁的紅樹林從1820年佔總面積的約13%大幅下跌至最近的0.5%。原有的60多個小島和礁石早已變成填海區的新大陸的一部分,自1986年以來65%的珊瑚亦已消失。可見發展是有代價的。

然則這算不算失衡呢?損失了那麼多的生態資源又是否值得呢?

先為發展定限度 再改善生活方式

問題是:新加坡的人口在60年代低於200萬,今天卻逾550萬。世界人口1965年是33億;今天已是74億。人類是天然資源耗用最多亦是最破壞環境的動物,除非我們的人口不再增加,或我們徹底改變生活方式,否則我們必定要為生態系統受損付出代價。

我們明知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發展不具可持續性,人類必遭滅頂之災。但是即使現在,我們不發展也不行。香港人口還在增加,世界人口還在增加,即使大家甘於相對樸素的生活,只要求衣食住行、醫療教育、文娛康樂,冬暖夏涼,恐怕仍要開發更多的土地、威脅更多物種的生存空間。何况大部分人還希望可以旅遊觀光、住好啲食好啲揸靚車?

事實是:我們要發展,就要犧牲。但我們更需要可持續發展。這意味着縱然要發展,始終還是要有限度。我們要思考長遠發展的限度,再思考在人口控制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步適應,從而踏上平穩持續發展的均衡狀態。香港人口自1976年郊野公園條例生效以來由450萬上升至730萬,郊野公園的面積卻從未減少而反而增加了。近年住在劏房的人口亦沒有減少的迹象,能確定的只是劏房租金升幅驚人,已「媲美」豪宅租金。已「上了岸」有房子住的人,為保育不須付上雖繳貴租卻只能住狹小而空氣又不流通的劏房的代價。是不是應想一想,保育雖重要但發展惠民的路仍須多走一段?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655&issue=201609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676

何濼生:掌握樓市升跌 需辨別長短因素

1 : GS(14)@2016-09-27 07:03:00

【明報專訊】近來本港樓市復熾。上周中原城市八大指數齊升,為六周內第三次。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38.70點,按周升1.56%。中原城市大型屋苑領先指數CCL Mass報140.12點,按周升1.61%。CCL(中小型單位)報138.33點,按周升1.52%。CCL、CCL Mass及CCL(中小型單位)齊創42周新高。CCL(大型單位)報140.52點,創37周新高,按周升1.74%。

很自然的一個問題是:何解樓市扭轉早前下跌的趨勢?何解息率預期上升,樓市不跌反升?這升勢可持續嗎?有人問:樓市不是早已偏離市場的購買力嗎?樓市偏離市場的購買力,不是就要下跌嗎?

要掌握樓市升跌的規律,先要明白短期因素和長期因素有別。先談長期因素。筆者認為人口因素和經濟狀况對住屋需求影響最大。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陸振球曾撰文,引述郭炳聯說的香港結婚人數處於高水平。這本是利好的因素,但2015年的結婚數字為5.16萬宗,屬五年內最低。陸振球指出,可能是樓價高倒逼結婚宗數下跌。

戰後嬰兒潮子女 推高過去10年需求

其實比較穩妥的分析,應看適婚人數。筆者經常提出,千萬不要忘記戰後嬰兒潮對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戰後嬰兒是一大群1945至1955左右出生的港人。他們今天是60至70歲的人士。他們的子女在過去十年間已屆適婚年齡,會推高結婚宗數。筆者翻查統計數字,發覺過去4個5年的平均結婚宗數分別為33695.4、36945.6、49769,和56440.4。這肯定是樓市需求的推動力。

這些數字其實包括再婚。如果光看首次結婚宗數,數字同樣出現明顯升幅。2000年左右約兩萬多宗;今天數字已升至3萬多宗。

港人的收入,眾所周知雖然有升幅卻大大落後於樓價。原因之一是按揭息低。按揭息低讓較高的樓價也可以負擔。但是有人說,按揭息縱然處於歷史低位,香港的樓價仍超出一般人負擔的能力。事實是一小撮香港人仍能負擔,否則何來買家?大家可還記得港人港樓的啟德1號都賣個滿堂紅?供應短缺的結果就是只有小部分仍能負擔仍願付價的人可買。

壓低地價 可能只益了地產商

又有人說,地價若然低一點,樓價不是可以低一點嗎?事實是除非供應增加,否則低一點的地價只會造就發展商高一點的利潤。或有人問,高企的建造費是不是樓價不跌的原因?答案要看長遠而言還是短期而言。短期而言,若信心大跌買家不敢入市,樓價仍可跌破重置成本。長期而言,這當然不可持續。無人建樓之下,樓價終會回升。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956&issue=201609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039

何濼生:新公屋可租可買 不公平不可行

1 : GS(14)@2016-10-11 07:51:23

【明報專訊】日前「團結香港基金」建議:新建公屋單位一律改為可租可買,並以單位成本價計算,未支付的地價鎖定在購入時水平,買家他日轉售,只需按購入當天的地價補回,便可在市場公開轉售。筆者認為辦法不公平亦不可行。

輪候公屋時間變得更長

表面上,如此「賣大包」可賣走不少單位並達致共贏。單位出售相比出租,政府可省回補養費管理費和差餉支出。因此政府出售單位比出租單位對納稅人更有利。由於買家自願以買代租,對買家當然亦自然更有利。

然而,倘地價鎖定在購入時水平,意味着納稅人要放棄地價升值的好處。他日政府再建公屋,地價的機會成本當然要以當時市值計算。賣出了的單位在公開市場取價當然更高,但單位將永不能再發揮為合資格人士提供廉價居所的功能。原來的買家在享受房價升值的原因,根本源於比輪候冊人士擁有較高購買力的人的出價更為闊綽。換言之,輪候冊人士輪候時間因單位流失而變得更長。

地價鎖死 變相鼓勵業主遲補價

輪候冊人士輪候時間延長還有另一原因。這就是如此配售公屋勢將吸引大批「尋租」客。「尋租」者尋「着數」也。

更有甚者,不要以為可以「鎖死了」的價錢補地價就會加快公屋流轉。由於地價已遭鎖死,愈遲補地價愈着數,我們又憑什麼預期原來業主會早補地價呢?

其實,現時的居屋按現時的安排已供不應求。買家並未嫌貴卻步,再減售價只會引來更多買家,連本來興趣不大的人也吸進來抽獎,無形中使真正有需要,願意付出更高價的家庭抽中的機會大減。何苦?

數據顯示:居屋流轉度比私樓低。有學者就認為顯示居屋經濟效率不高,意味人屋錯配機會較大。如果樓宇於己已不合用,就應換樓至更合適的單位。私樓流轉快,宜換樓的就換樓,於是不會長期出現錯配。住居屋的人士鮮有換樓,「證明」錯配嚴重。

然而,筆者2011年的大型快樂指數調查發現:居屋業主較自置物業業主明顯更快樂。快樂指數分別為7.53和7.15。此外,居屋業主的愛、智、毅,行指數亦明顯較高,顯示居屋業主並無因人屋錯配而苦惱,反而安居樂業不作他想。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301&issue=201610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452

何濼生:論幸福經濟學

1 : GS(14)@2016-10-24 05:54:50

【明報專訊】智經研究中心最近公佈香港人幸福指數報告,稱過去15年實質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上升56.9%,但同期幸福指數僅升0.4%。這個結果其實一點也不使人感到意外。早於1970年代經濟學者Richard Easterlin已發現雖然在同一時間較富有的人較快樂,長遠而言,人均生產上升卻不見得會明顯提高人們的幸福感。這個現象被稱為Easterlin Paradox(伊士他倫悖論)。

智經研究中心發現:市民最感不滿的是房屋。房屋範疇的不滿反映在相關指數15年內跌去96.9%。去年私樓售價指數較2000年升2.3倍,較2003年低位升逾4倍,但私樓住戶月入中位數僅升五至六成。

香港的住屋環境確實出現倒退,港人住房面積本來一直都在改善。回歸以來卻出現下跌的情况,過去兩年更出現發展商愈起愈細的情形,居住空間狹小當然不利幸福感的提升,但伊士他倫悖論的解釋還需要訴諸心理需要,明白心理需要的性質是解開這迷思的關鍵。

解開伊士他倫悖論 先瞭解心理需要

實質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上升,本來可以有條件更好解決物質生活上的問題。可惜額外印花稅推出後,自置居所人士換樓活動大減,大大影響了上車盤二手供應,以致上車盤呎價升幅驚人。發展商求財,刻意製造了超乎想像狹小單位,也就不足為奇。

要解開伊士他倫悖論的謎團,要知道效益(Utility) 並非全取決於物質消費,同樣重要的是心理需要上的滿足。心理需要(mental goods)包括個人的自我形象、能否獲得別人的關愛、能否獲得別人的認同和接受、成就感、自主感、安全感,等等。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提出人類需要的滿足有分先後,基本需要滿足了才會思及較高層次的滿足。但是這說法只屬想當然。一個人若得不到別人的關愛、認同和接受、若自我形象低落,有可能會尋死,又或去殺人。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經濟條件改善也屬徒然。網上欺凌、校園欺凌都可能搞出人命。

香港過去十多年來實質人均本地生產總值雖然上升56.9%,若然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便不一定會感到更快樂。

由於貧富差距擴大,心理不平衡的可能性亦會提升。若競爭愈趨熾烈,人們的安全感亦可能會下降。這都是造成伊士他倫悖論現象的原因。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610&issue=201610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341

何濼生:加辣措施 相對聰明

1 : GS(14)@2016-11-08 05:35:41

【明報專訊】樓市連續數月回升,距歷史高峰僅約3%,啟德一幅地皮中標價更比估計上限高出八成,市場早已估計政府隨時會加辣。當時有傳媒朋友問我政府會如何出招,我答希望不會把「施罰期」延長,而只是把印花稅率調升。

上週五(11月4日)傍晚政府突然召開記者招待會,梁特首偕同財政司長和運房局、發展局局長,以及多名財金官員齊齊亮相,大有嚴陣以待,非同小可之勢,隨即宣佈本港永久居民(無論以個人名義或公司名義)買入第二層住宅所繳付的雙重印花稅(DSD),劃一為徵收15%稅項,為2015年2月以來首次加辣,措施當晚午夜起生效。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稱,樓價由去年10月至今年3月回落,至第二季起回升,今年3至9月樓價累升8.9%,其中以中小型樓為甚。他表示,是次新招不適用於非住宅,此外額外印花稅並無改變。首次置業的本港永久居民不受影響,買第一層住宅物業只需要付基本印花稅。換樓的自置居所業主「先買後賣」的安排仍然生效。即於買入第二層住宅後半年內賣出首層物業,可獲退回在基本印花稅以外另加付的印花稅。

趕走投資客 有利首置人士

買入第二層住宅所繳付的雙重印花稅,劃一為徵收15%稅項,意味過去累進式的由對300萬至400萬元住宅徵4.5%、400萬至600萬元徵6%;672萬元以上徵7.5%;2000萬元以上徵8.5%,將簡化成一律徵15%。新稅率亦適用於非本地居民。過往非本地居民除收取15%買家印花稅外,買第二層須另加最高8.5%的DSD。不過新稅收下,非本地居民除多付15%買家印花稅外,要額外多付15%的第二層樓劃一印花稅,合共30%。

可獲退稅 對換樓客影響不大

是次加辣相對溫和,亦較合理,筆者不認為會嚴重打擊樓市信心。合理之處是它有針對性,由於會趕走大部分投資客,對首次置業人士反而有利,對換樓人士影響亦不大。少了投資者的需求,賣出的原自住樓或會稍平因而不利,但新買入的單位亦可能因少了投資者的需求而變得稍平因而有利。

筆者認為短期樓價只會稍跌。中長期而言,樓價偏軟機會較大,大瀉的機會很小。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490&issue=201611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334

何濼生:何不讓自住物業免額印?

1 : GS(14)@2016-11-21 04:55:57

【明報專訊】新樓愈建愈細,港人愈住愈窘,肯定是港人感洩氣的其中一個主因。有報道指「香港人均住房面積僅16平方米,為全亞洲乃至世界人均居住面積最小的城市,超過一半的私人住宅面積小於50平方米,甚至還有20萬人居住在『殺房』,人均面積僅7.5平方米,只比香港懲教署監獄囚倉的人均標準高27%」。

新樓愈建愈細,一個原因是近年細樓呎價升幅最大。發展商謀取最大利潤,自然傾向多建細樓。此外,政府要交數,覓地既難,便鼓勵發展商多建單位,以達到全年建屋目標。最後,金管局指定置業人士若購入按揭保險,價值400萬或以下住宅物業最多可借九成。

筆者多篇評論指出:細樓呎價升幅最大事非尋常。香港多年來都是面積較大的樓升幅較大。但自額外印花稅推出後,細樓呎價升幅最為顯著,明顯有追落後之勢。原因是自置居所業主換樓意欲大減。一旦換樓,若三年內要賣出,不論是否賺錢或蝕讓,都要付額外印花稅。額印推出後,樓市交投大瀉,二手樓放盤大減,印證了這個理論。

刺激交投 鼓勵市民換樓

後來特區政府為換樓客提供特殊安排。若買入新樓後6個月內把原住物業沽出,即可免付額印。措施有效地刺激交投。由於原住單位升值幅度比優質單位大,近期換樓客確是增加了。最近政府加辣,但不會影響換樓客,估計對換樓活動不致影響太大。

換樓活動其實是港人改善居住環境最重要的手段。換樓客騰出的單位為首次置業人士提供多一個選擇。

然而,筆者認為:政府可讓自住物業完全豁免額印。此舉讓購入物業自住的人士少了後顧之憂。若突然有需要賣樓,亦毋須繳付額印。讓自住物業完全豁免額印不會損害原來額印在「需求管理」上的效用,更會提升二手樓的供應。有業主或會見買家願付的價錢吸引,先行賣樓,然後再靜候機會買入心頭好。如果自住物業不獲豁免額印,而單位購入後仍未過三年,業主可能想等到毋須繳額印才轉售。

可見,索性讓自住物業完全豁免額印不會刺激樓價,但會刺激交投和換樓,讓港人多一個機會改善居住環境。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262&issue=201611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438

何濼生:加價封頂 醫改之路

1 : GS(14)@2016-12-19 06:29:54

【明報專訊】醫管局建議提高醫療服務收費。急症室收費由100元加至220元;普通科門診由45元加至61元;專科門診首次診症則由100元加至170元,建議會先諮詢公眾才作最後決定。醫管局表示,急症室加價是為減少非急症病人求診。這理由說不過去。因市民很多時候無法分辨是否急症。應視為急症的倘不立即處理,後果可大可小。然而,筆者認同醫管局有必要提高醫療服務收費。唯一合理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服務質素、減低輪候時間,給市民更佳的保障。

提高醫療服務收費無疑會增加市民的負擔。有人會憂慮負擔不來,政府有必要在加價之餘為市民的醫療開支封頂。本人早於20年前已倡議「加價配封頂」的醫改策略。所謂封頂,即為每名市民每年合資格的醫療支出記數,一俟到了封頂額,是年的、封頂額以上的一切合資格醫療開支均由政府包底。

病人因輪候時間長 容易失救

有了封頂的安排,市民每年的醫療支出便有個譜,不會失去預算。只要封頂額合理,就不怕服務加費。市民當然會比現時負擔多了,但仍負擔得來。醫管局資源多了,服務便可改善。市民的生命和健康便更有保障。

筆者呼籲:立法會議員對加價封頂表態支持。大家要明白:服務收費過低醫管局的資源便更不足。如果病人因輪候時間過長,或因化驗服務未能24小時提供,病人有機會喪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或會因而失救,收費再廉都無用。

加價封頂本身其實就是非常普遍的保險安排。年度的封頂額就是年度的墊底費。私家的保險公司可為有興趣的消費者提供封頂額內支出的保險。長期病患者的每年支出只限其封頂額。

一方面收費一方面封頂的安排原來並非罕見。瑞典、台灣、澳洲均有實行,亦卓有成效。

我建議的醫改方案主打「加價封頂」。至於封頂額應為多少,筆者建議標準封頂額為住戶年入息中位數的6%除以住戶的人數。筆者亦建議低入息家庭可獲較低的封頂額。

此外,由於年長人士醫療支出較大,筆者亦建議封頂額在50歲以上隨年齡遞升。年長人士醫療封頂額雖然較高,政府所提供的補貼卻更大,因此可以說並非留難老人家,反而是爭取足夠資源、善待老人家,給他們最適切的照顧手段。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461&issue=201612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532

何濼生:政府應出資 解決強積金對冲

1 : GS(14)@2017-01-04 00:33:15

【明報專訊】強積金對冲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當年政府為了獲得商界支持,容許僱主以他們為僱員的強積金供款來支付長期服務金。基於這個承諾,僱主經考慮後認為仍能承受,強積金遂於2000年成功推出。

失業保險 遠水救不了近火

然而,強積金本意是供僱員退休之用。對冲機制下,受影響人士的強積金下跌,明顯削弱了這個功能。此外,要領取長期服務金,僱員要符合一些條件,一是為同一僱主無間斷服務起碼5年;一是下列情况之一出現:或在無嚴重過失下遭僱主辭退、或是合約期滿不獲續約、或因健康理由無法工作,或身故。長期服務金所惠及的多是有困難的家庭。著名學者劉遵義認為一個出路是以失業及殘疾保險取代。這建議言之成理。然而,成立失業保險是大手術,一般都要向僱員徵收失業保險保費,失業保險通常又會因道德風險增加失業率。縱使最後認定可行,遠水亦救不了近火,雖然劉教授的建議言之成理,筆者仍不推薦。上策應是索性由政府承擔取消對冲機制的一切成本,並容許追溯。

由政府承擔取消對冲機制的一切成本,論據非常簡單。首先是政府要有信用。當天既然以對冲機制誘使商界接受因引入MPF而增加的負擔,今天就不應在經營環境更艱難的時候取消對冲機制增加商界的負擔。第二,合資格取得長期服務金的人士已證明屬自食其力、能滿足老闆基本要求,並能長期服務同一僱主的人士。即使動用公帑,為這些群體出點錢協助他們,既可惠及有需要的人士,又可安撫勞工界多年以來的怨懟,相當值得。第三,根據強積金局的數字,自2001年7月至2015年底,多年來冲走的強積金亦僅為280億元而已。

對勞工界而言,自1986年便生效的長期服務金已被視為基本權益。侵蝕這基本權益,社會代價大、政治代價更大。何必與民為敵?

削減長服金 傷害勞工階層

聞說政府有意「劃線」取消對冲機制,把劃線日之前冲走的強積金一筆勾銷,並自劃線日之後取消對冲機制。政府會以公帑資助資方承擔劃線日後的額外支出,再分階段取消資助;另一方面又會把計算長期服務金公式中的2/3改為1/2,即每服務一年由原先勞方可取2/3個月的長期服務金改為半個月。這做法非常不智。既背信棄義,又傷害廣大勞工階層的權益。何苦?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619&issue=201701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1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