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還記得二十三歲的你,在做些什麼?尋找理想的工作,或在第一個職場裡努力求生? 台灣優衣庫(Uniqlo)美麗華店店長林孟柔的二十三歲,和別人有點不同:這一年,她成為七十五名員工的主管,掌管四百五十坪大、年營收達三億元的店面。她,也是全球優衣庫一千四百六十二家店中,最年輕的店長之一。 三個數字,更能體會這個紀錄的難度:Zara、Gap在台店長皆在三十歲以上;優衣庫店長平均年齡較輕,但也有二十八歲,且從入社到成為店長,平均需要一年半時間,但她只花上半年。 現在的林孟柔,年薪百萬,但她還有更大的目標在後頭:「十年後,我要當台灣區COO(營運長)!」三十三歲當上區域營運長,這是目前優衣庫無人能及的成績,最接近的,是現任台灣優衣庫執行長寬志,三十六歲就當上台灣區營運長。「我入社前就研究過執行長的履歷,如果要像他一樣,我一定要半年就當上店長……。」 這麼大的口氣,常讓人忘記,她不過是個大學剛畢業、出社會不到一年的小女生。出身宜蘭龍潭村的農鄉、父親是水電師傅,一百四十九公分高的她,個子很迷你,最習慣的裝扮是雙肩後背包和帆布鞋,頭上還頂了蘑菇頭。 要成為三十三歲的營運長,或許仍是遙遠的路,但過去的三百天,已經是個開始。 前半年,跟自己比賽清大雙學位不管用??衣服摺太慢太醜,連當店員都不合格 去年五月,林孟柔從一萬人的履歷中脫穎而出,成為優衣庫錄取的四十八位儲備幹部之一。 擁有清華大學經濟系、計量財務金融學系雙學位的她,最理想的去處應是會計師事務所、銀行;但她在實習時發現自己受不了整天坐在辦公室,畢業後轉而投身服務業。 「爸媽一開始很反對,覺得清大畢業,為什麼要去打掃、摺衣服?」林孟柔說。但她沒料到,就連這些看似「低就」的工作,都讓她吃盡苦頭。 因參加海外志工服務,她比同期幹部晚一個月、八月底才入社,錯過了集訓、便直接分發到微風廣場店工作,「一開始,我連摺衣服都不會!連合格的店員都稱不上。」她回憶,曾因衣服摺得太醜、太慢,從前場被換下來,也曾把客人的褲子縫壞,讓店內蒙受損失。 在優衣庫的陞遷制度中,將各種技能依難易度給予二至三分的積分,每學會一項技能就能得分。當時總部為了加強儲備幹部間的競爭意識,每週四會以E-mail公佈四十八位幹部的積分排名。第一個月,她都是「四字頭」的倒數名次。 但是,她並沒有讓「進度落後」、「跟不上別人」幾個字一路跟隨。 在優衣庫的台灣店長中,從店員升上店長與儲備幹部出身的比例各半。她知道,年輕的空降部隊容易引發其他員工反感,因此,她情願暴露弱點,要求自己每天一定要問每個資深員工一個問題,將建議一一抄下,才能下班;回家後,要再摺完五十次衣服才能入睡,「別人能做到的,我也可以!」「我也許贏不了,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落後』。」 劣等感壓力變動力??不怕丟臉,再小的問題都敢舉手問 「她多小的問題都敢問!」同期儲備幹部、天母Sogo店店長簡宏達觀察,在訓練課程中,她永遠是第一個舉手的人,小至表格寬度,細至庫存量的預設值,她都要搞清楚,「她不怕問錯、不怕丟臉,甚至幫大家把不敢問的事情都問了。」 優衣庫管理與創意中心、負責培訓儲備幹部的陳冠妤也分析,許多人撐不下去,都是敗在「藉口」:店長是日本人、不懂中文,所以不敢問;光處理店裡的事就夠忙了,沒時間學新東西……。 但林孟柔從來不把年齡、入社時間等劣勢當理由,不懂日文,她就用中文加英文、比手畫腳;落後別人一個月,她就自願留下來加班補強。她甚至主動提出店舖營運改善計畫,讓微風廣場店的顧客滿意度提升了近二十倍。 「我認為,是這份『劣等感』救了她!」她的前主管、微風廣場店店長山本浩人說。 劣等感,指的是因先天條件不如人,而產生的心理自卑感。這對別人來說本來該是阻礙,但在她身上,卻意外成為動力。 「別人打掃用走的,我就用跑的;其他人被動等人教,我就主動問。」她說,過去在皮飾店打工時,曾因不擅長推銷,乾脆觀察店長與顧客的對話,一字不漏照抄,打在電腦中,再全部背誦起來。後來,她的業績整整提升了四倍。 所以,隨著半年的店舖訓練日漸嚴苛,有近十人退出儲備幹部之列時,她的排名卻能逐週攀升,到了去年十二月,她已經擠進前三名。今年二月,她通過筆試、面試後,正式考取店長資格,為四十八人中最快的三位之一,也是當中最年輕的。 不過,如果說成為店長的一百八十天,是她的個人賽,當上店長之後,則是一群人的團體戰。 三月,她以最年輕店長之姿,分發到美麗華店時,三種人、三種課題正等著她。 後半年,搏鬥三種人員工年紀比自己大怎麼辦?學會不套自己標準,站在員工立場想 第一個課題,是二十三歲的她,如何管理平均二十六歲的店員? 在優衣庫,店長最重要的職責有四:營業額、顧客滿意度、人員流動率、部下育成(陞遷率)。對她來說,最難克服的,始終是最後兩項。 在美麗華店,七十五名員工中,正職員工與時薪人員約各半,前者絕大多數比她年長、經驗比她豐富,「我知道自己年紀小,所以一開始想讓自己有主管樣,說話比較不客氣。」 當時,她有話直說,甚至常把「現在立刻給我人!」「你真的有努力做嗎?」「你會不會叫賣?叫給我看!」掛在嘴邊。 她當時想,既然當店長,就要拿出成果,效率越快越好。如果對方做不到,就覺得是他沒盡力,「我都做得到,為什麼你不行?」她把自己的標準套用在員工身上。 武裝自己、風行草偃的高壓管理,終究引發衝突,店員不只在背後批評她,「那麼快就升上店長,以為自己了不起?」一次,面對不服從的資深部屬,她以「這就是公司的基準」、「你不適合這裡!」為由,要求對方立刻走人,對方也不甘示弱、當場辭職。最後是出動了上層主管協調,才暫時緩和場面。 「後來,我在廁所大哭了一場,因為我說了身為主管不該說的話。」那天之後,她反省,自己認為對店舖好、為部屬好所下的指示,若不能讓對方認同、或確定對方有能力做到,都只是一相情願。 她曾經花三天三夜,把店裡七十幾人的陞遷規畫一一排出來,希望讓員工能陞遷、學東西;後來她才知道,有人就是不想陞遷,只想當基層店員,她未經討論就列出對方的職涯規畫,只是造成壓力與誤解。 正當她開始學習調整管理方式,店舖的低潮竟提早一步來臨。 五月,由她推薦參加陞遷考試的四名店員,有三位在總部面試被刷下來;六月,共三十天中,美麗華店就有十三天出現收銀差異(指收銀台的現金金額與電腦紀錄不吻合),不僅被公佈在全社信件中,還遭總部下最後通牒,當月業績的目標達成率也只有八○%,「那是我最挫折的兩個月,要當好店長,比當上店長難太多。」 也是這兩個月,她開始學著從部屬的角度想事情。對方犯錯,她會先問,是不是不懂、不會?請資深員工做事時,她改變上對下指揮的口吻,轉而從雙方共同目標:客人著手,如「不好意思,那邊商品亂了,客人可能會困擾喔,可以整理一下嗎?」 七月,隨著士氣提升、她與部屬的互動好轉,收銀差異已大幅降至兩天,業績達成率也回覆到一四○%左右的高水準。 「我以前都覺得自己是最好的,要改變的是同事。但這幾個月下來,我才發現,要改變的是我。」她說到此處,收起笑臉,讓人幾乎忘了她只有二十三歲。 顧客嚷退貨,怎麼做才高明?講公司規定更激怒對方,先求同理心 第二個課題,是如何面對盛怒的顧客。 有兩句話,她永遠記得:「這是公司規定」、「這是法律規定」,不要輕易說出口。 曾有一名顧客來電,要求更換一組已經洗過的內褲,她當下立刻以公司規定為由回絕,結果卻讓對方大發雷霆,掛上電話後直接到店舖現場理論。 「後來,我搬出台灣的《消費者保護法》,反而更激怒對方,」這名顧客越講越大聲,甚至開始鼓譟、煽動其他顧客:「你們不要買,他們會坑人!」讓現場狀況一發不可收拾。 她緊急請示主管,才知道自己一開始就犯了錯誤,想用冷冰冰的規定服人、快速解決問題,卻忘了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其實,賣場不提供內衣褲試穿、回家又發現買錯Size,如果是我也會很懊惱;有時候,顧客只是想要『被聽見』。」 「後來,那名顧客告訴我,如果我一開始換個說法,他可能就不會這麼生氣。」她才知道,面對盛怒的顧客,必須先安撫,再說理;同理心,絕對優先於合理性。 主管推翻原提議,如何應對?學乖做書面討論,交辦前再次確認 第三個課題,是當一位夾心主管,如何做到八面玲瓏? 為了輔助新進店長,優衣庫在特定期間內採取雙店長制,除了林孟柔,還有另一名日籍資深店長從旁輔導。有一件事,始終讓她耿耿於懷。 幾個月前,為了提升店內服務品質,她提議採小組監督制,將店員分六組、各安排一名組長確認組員的笑容、禮節。當時,她以簡單的日文與中文,對另一名店長口頭討論,很快就取得共識,於是她就開始對各組長交辦任務。只是,當該制度要上路時,她再知會日籍店長時,卻遭全盤否認,認為此制度不恰當。 「可是,我和Leader們都說好了,以後我的信用怎麼辦?」當下,她非常堅持,幾乎和對方吵起來,最後礙於職級較對方矮一階,還是讓步。 後來,她開始「學乖」,重要的事,不冒險,一定要透過翻譯,一開始就打成書面資料,在文字基礎上做討論。並在正式交辦前,做最後確認。不僅尊重對方,也避免徒勞無功、自己失去信用。 從社會新鮮人,變成七十五人的主管。三百天前,就連她自己都難以想像,成為一個媲美中小企業規模的店舖管理者後,會碰到的事。 但如她最喜歡的、網球選手阿格西(Andre Agassi)所說:「What you feel doesn't matter in the end; it's what you do that makes you brave.(真正讓你勇敢的,從來就不是你的感覺,而是你的行動)。」路途或有挫折,但唯有走出第一步,才有開始。 【延伸閱讀】首屆七店長,僅存三人留任晉陞 當上店長,等於是在優衣庫拿到陞遷門票。但是,未來真的一帆風順嗎?這條路有多長、多難?看她的前輩就知道。 優衣庫來台屆滿四年,開出四十六家店。為建立在地人才庫,三年前,台灣優衣庫培育出第一批、七位台籍店長,但經過三年,七位中已有四位離職。 這四位離開的原因,包括身體狀況、家庭考量或不適應高壓環境等因素,分別轉戰餐飲、零售業,甚至到「敵營」Zara擔任展店或行銷工作;當年最年輕、二十六歲當上店長的陳俞瑛,則遠嫁德國。 繼續留在優衣庫的三位,則全數晉陞:原阪急店店長張永慧晉陞為區經理,原站前店店長高筱嵐亦取得區經理資格、轉調至全台唯一的旗艦店:明曜百貨店,擔任總店長;原美麗華店店長方逸珮則內調至營業支援部,負責總部與各店舖間的溝通工作。 五七%的離職率,證明這工作不輕鬆;留下來的全部晉陞,也印證該企業處擴張階段,需要人才。同樣一張黃金門票,有人當作轉職跳板,有人願意深耕經營,端看各人的選擇。 |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9-23 22:50 編輯 泡沫就在那里:從貪婪轉向恐懼就在彈指間 作者:張穎 隨著阿里巴巴給中國、美國乃至全球資本市場帶來的狂歡逐漸散去,科技公司所引發的資本狂熱已經開始令一些嗅覺敏銳的創投圈人士產生了擔憂,一系列的預警指標開始閃現,經緯創投創始合夥人張穎以一封公開信告誡經緯系CEO,也告誡市場——巴菲特所持現金比例已達歷史最高,標準普爾500指數-5年期滾動收益超過200%一共發生過3次:1937年、1987年和2000年,而這一指標在今天這個時點已經達到180%。9月22日,老虎基金創始人Julian Robertson在公開場合稱:他不知道泡沫何時會破裂,但一定會是以“非常糟糕的”方式破裂。看起來,資本市場“凜冬將至”,或許又一次互聯網泡沫經濟的幻滅即將到來。本文轉自張穎所作《泡沫就在那里——致經緯系CEO們的公開信》。 經緯系的CEO們: 幾個小時前,我的同事剛剛簽下了經緯創投今年第45個案子——今年才過了三個季度!我想是時候給你們發一封公開信了。 在過去的9個月中,如果稍微留心一點,你們應該也可以感受到創投圈正在變得無比的瘋狂。融資額屢創新高、公司估值和上市行情節節攀升——前幾天阿里巴巴成功上市,更讓世界對中國信息產業、互聯網公司實力有了全新的認識。而今天,我想和你們聊聊硬幣的另一面:市場從“貪婪”轉向“恐懼”的關鍵節點只在彈指之間。 經緯到今天在國內已經投資超過190家公司,任何一個時間點我們都有30家公司在融資、M&A或準備上市。這麽多家公司以及背後頻繁發生的溝通與交易,使得我們在某種意義上,變成一家擁有豐富樣本的“大數據”機構。我們對市場上任何一點風向、對所有主流投資機構的策略甚至每一個GP個人傾向的細微變化都極其敏感,也更容易基於此對某種趨勢做出預判。 即便如此,我也無法準確告訴你低潮何時到來,甚至無法負責任地得出結論,低潮是否會在12個月內到來。但我會跟大家分享這個邏輯:為什麽我說現在的熱度必將轉冷;以及假如市場真的出現變化,經緯會和你們一起做些什麽。不管泡沫是否到來,在今天我們能選擇的最好策略就是:做好準備,逆勢發力。 我想有兩個指征可以供你們參考: 1. 二級市場大規模回調的可能性比較高 標準普爾500指數在2014年已經第33次創下新高,但在不斷沖擊新高的繁榮背後其實存在著極大的隱患;在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成份股中,約有47%的個股相比它們過去12個月中的峰值已經有至少20%的跌幅。 最近我和前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全明星基金創始人季衛東先生談話時,他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他近期內分析了過去20年標普500指數與美國GNP相除的比率數據;這個數據是 2001年巴菲特在《財富》雜誌首先提出的,也被認為是衡量(股市)估值最佳的“單一指標”。 在過去的20年中,這一指標接近或者超過100%發生過兩次分別是1999-2000年和2007-2008年,而與之對應的分別是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破裂和2007-2008年的經濟危機。過去5年的美股大牛市已經將這一指標又一次拉到了100%,雖然還沒有達到互聯網第一次泡沫時期的120%,但回調或許已經接近——巴菲特現在的資產中,現金的比例已經達到歷史最高,這或許也是一種信號。 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拉長,看過去80年標普500指數的5年滾動收益,如圖: 那麽在這過去的80多年中,標準普爾500指數-5年期滾動收益超過200%一共發生過3次:1937年、1987年和2000年,之後就發生了三次波及全球的經濟危機和股市的大幅下調,而這一指標在今天這個時點已經達到180%,結論我想不用多講。 2. 未上市企業融資環境極其瘋狂 二級市場的“火熱”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到了一級市場,僅僅幾年前我們衡量一家科技企業上市後的價值指標還是“十億美金俱樂部”,可今天你們會發現眾多的非上市科技企業已經輕松到了這一量級(鑒於經緯幾年來在無線領域的早期布局,我們光是今年就有7家公司上市或超過10億美元市值),更甚的諸如Uber、Dropbox這些企業通過VC融資在未上市之前就都已經達到百億美金的市值,幾十億美金甚至上百億美金的收購(WhatsApp, Oculus)也頻繁出現在今天的美國和中國科技行業之中。 而在早期階段,創業公司天使、A輪的價格也都較以往有大幅的提升,就像矽谷資深投資人Bill Gurley前段時間表達的:“No one's fearful, everyone's greedy, and it will eventually end.” 在美國甚至已經有一些科技公司在選擇辦公場地的時候直接與房東簽約10年甚至15年——融資所獲得的資本是讓這些公司去發展壯大的,沒有投資人會想他們拿去租這麽長時間的房子——同時這也表明地產商們也認為今天的租金價格已經是高點,所以他們才願意簽長約。 2014年中國早期的TMT投融資市場中,火爆的現象也異常明顯。所有主流基金都在瘋狂地投資項目,之前不太常見的幾千萬甚至上億美金融資開始變得極其平常,創業項目每輪融資之間的時間差被迅速縮短,甚至上輪剛結束就漲價幾倍開始下輪新融資的情況也變得“合理”且頻繁起來。 很多人會說今天這個時點對於創業者來說是“最好的時代”,我同意且堅信。在未來10年內,中國互聯網/無線新興公司占GDP的份額將越來越大、前景也必然越來越光明。但物極必反的原理我想大家都懂,國內的VC行業在2011年有過一個短暫的高峰然後由於窗口期的問題在2012年迅速回冷,由熱轉冷的變化僅僅發生在幾個月之內,當調整來臨,原來可以融資千萬美金的公司在那時候砍一半、砍三分之二融資額都融不到,也會有很多融不到錢的創業公司將在短暫的黑暗中倒下。 熟悉我們這個行業的人可能都知道今年很多基金融到錢了,大家拼命做案子,包括我們在內的幾家比較主流的基金,今年截至到今天所投資的案子數量都比去年的2倍還多。可這樣的態勢還能延續多久呢?一個基金的體量、團隊決定了其投資的案子數量和速度,現在看起來,盲目樂觀是非常危險的。 9月22日,老虎基金創始人Julian Robertson在公開場合稱:他不知道泡沫何時會破裂,但一定會是以“非常糟糕的”方式破裂。 上面說了這麽多關於市場情緒和未來走向的事情,作為一個天天和創業者打交道的人,我想我們還能做的就是給我們所投的公司一些建議:
最後我想多說一句,資本市場變化無常,我的想法也僅僅是無數聲音中的一種;我也不希望冬天這麽快的到來,但假設真的來了,你們也不用過分害怕,經緯一定會一如既往地為你們提供支持和幫助。 無論如何,CEO們請盡快找下和你們相關的經緯同事溝通下具體的應對策略,同時請務必確保自己賬上有足夠9-12個月的現金儲備。泡沫本身並不可怕,面對危機永遠是危險與機會共存,只要是本身有靠譜的團隊,早點融到估值金額合理的資金,寒冬的到來長遠來說是件大好事。它只會加速沒有準備好的競爭對手的滅亡,和在新一波牛市來臨時成就一個更加強大兇悍的自己。“Let's Win Together.” 經緯創投 張穎 2014年9月23日 |
(本文作者 經緯創投中國基金管理合夥人、聯席創始人張穎,原文標題“泡沫就在那里——致經緯系CEO們的公開信”,轉自公眾號“經緯創投”)
經緯系的CEO們,
幾個小時前,我的同事剛剛簽下了經緯創投今年第45個案子——今年才過了三個季度!我想是時候給你們發一封公開信了。
在過去的9個月中,如果稍微留心一點,你們應該也可以感受到創投圈正在變得無比的瘋狂。融資額屢創新高、公司估值和上市行情節節攀升——前幾天阿里巴巴成功上市,更讓世界對中國信息產業、互聯網公司實力有了全新的認識。而今天,我想和你們聊聊硬幣的另一面:市場從“貪婪”轉向“恐懼”的關鍵節點只在彈指之間。
經緯到今天在國內已經投資超過190家公司,任何一個時間點我們都有30家公司在融資、M&A或準備上市。這麽多家公司以及背後頻繁發生的溝通與交易,使得我們在某種意義上,變成一家擁有豐富樣本的“大數據”機構。我們對市場上任何一點風向、對所有主流投資機構的策略甚至每一個GP個人傾向的細微變化都極其敏感,也更容易基於此對某種趨勢做出預判。
即便如此,我也無法準確告訴你低潮何時到來,甚至無法負責任地得出結論,低潮是否會在12個月內到來。但我會跟大家分享這個邏輯:為什麽我說現在的熱度必將轉冷;以及假如市場真的出現變化,經緯會和你們一起做些什麽。不管泡沫是否到來,在今天我們能選擇的最好策略就是:做好準備,逆勢發力。
我想有兩個指征可以供你們參考:
1. 二級市場大規模回調的可能性比較高
標準普爾500指數在2014年已經第33次創下新高,但在不斷沖擊新高的繁榮背後其實存在著極大的隱患;在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成份股中,約有47%的個股相比它們過去12個月中的峰值已經有至少20%的跌幅。
最近我和前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全明星基金創始人季衛東先生談話時,他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他近期內分析了過去20年標普500指數與美國GNP相除的比率數據;這個數據是 2001年巴菲特在《財富》雜誌首先提出的,也被認為是衡量(股市)估值最佳的“單一指標”。
在過去的20年中,這一指標接近或者超過100%發生過兩次分別是1999-2000年和2007-2008年,而與之對應的分別是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破裂和2007-2008年的經濟危機。過去5年的美股大牛市已經將這一指標又一次拉到了100%,雖然還沒有達到互聯網第一次泡沫時期的120%,但回調或許已經接近——巴菲特現在的資產中,現金的比例已經達到歷史最高,這或許也是一種信號。
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拉長,看過去80年標普500指數的5年滾動收益,如圖:
那麽在這過去的80多年中,標準普爾500指數-5年期滾動收益超過200%一共發生過3次:1937年、1987年和2000年,之後就發生了三次波及全球的經濟危機和股市的大幅下調,而這一指標在今天這個時點已經達到180%,結論我想不用多講。
2. 未上市企業融資環境極其瘋狂
二級市場的“火熱”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到了一級市場,僅僅幾年前我們衡量一家科技企業上市後的價值指標還是“十億美金俱樂部”,可今天你們會發現眾多的非上市科技企業已經輕松到了這一量級(鑒於經緯幾年來在無線領域的早期布局,我們光是今年就有7家公司上市或超過10億美元市值),更甚的諸如Uber、Dropbox這些企業通過VC融資在未上市之前就都已經達到百億美金的市值,幾十億美金甚至上百億美金的收購(WhatsApp, Oculus)也頻繁出現在今天的美國和中國科技行業之中。
而在早期階段,創業公司天使、A輪的價格也都較以往有大幅的提升,就像矽谷資深投資人Bill Gurley前段時間表達的:“No one's fearful, everyone's greedy, and it will eventually end.” 在美國甚至已經有一些科技公司在選擇辦公場地的時候直接與房東簽約10年甚至15年——融資所獲得的資本是讓這些公司去發展壯大的,沒有投資人會想他們拿去租這麽長時間的房子——同時這也表明地產商們也認為今天的租金價格已經是高點,所以他們才願意簽長約。
2014年中國早期的TMT投融資市場中,火爆的現象也異常明顯。所有主流基金都在瘋狂地投資項目,之前不太常見的幾千萬甚至上億美金融資開始變得極其平常,創業項目每輪融資之間的時間差被迅速縮短,甚至上輪剛結束就漲價幾倍開始下輪新融資的情況也變得“合理”且頻繁起來。
很多人會說今天這個時點對於創業者來說是“最好的時代”,我同意且堅信。在未來10年內,中國互聯網/無線新興公司占GDP的份額將越來越大、前景也必然越來越光明。但物極必反的原理我想大家都懂,國內的VC行業在2011年有過一個短暫的高峰然後由於窗口期的問題在2012年迅速回冷,由熱轉冷的變化僅僅發生在幾個月之內,當調整來臨,原來可以融資千萬美金的公司在那時候砍一半、砍三分之二融資額都融不到,也會有很多融不到錢的創業公司將在短暫的黑暗中倒下。
熟悉我們這個行業的人可能都知道今年很多基金融到錢了,大家拼命做案子,包括我們在內的幾家比較主流的基金,今年截至到今天所投資的案子數量都比去年的2倍還多。可這樣的態勢還能延續多久呢?一個基金的體量、團隊決定了其投資的案子數量和速度,現在看起來,盲目樂觀是非常危險的。
9月22日,老虎基金創始人Julian Robertson在公開場合稱:他不知道泡沫何時會破裂,但一定會是以“非常糟糕的”方式破裂。
上面說了這麽多關於市場情緒和未來走向的事情,作為一個天天和創業者打交道的人,我想我們還能做的就是給我們所投的公司一些建議:
最後我想多說一句,資本市場變化無常,我的想法也僅僅是無數聲音中的一種;我也不希望冬天這麽快的到來,但假設真的來了,你們也不用過分害怕,經緯一定會一如既往地為你們提供支持和幫助。
無論如何,CEO們請盡快找下和你們相關的經緯同事溝通下具體的應對策略,同時請務必確保自己賬上有足夠9-12個月的現金儲備。泡沫本身並不可怕,面對危機永遠是危險與機會共存,只要是本身有靠譜的團隊,早點融到估值金額合理的資金,寒冬的到來長遠來說是件大好事。它只會加速沒有準備好的競爭對手的滅亡,和在新一波牛市來臨時成就一個更加強大兇悍的自己。“Let's Win Together.”
如果周三未能在最後一輪談判中與俄羅斯達成供氣協議,那麽烏克蘭人冬天就真的會挨凍了。
華爾街見聞曾介紹,俄烏天然氣當前談判的焦點在於此前的債務問題及天然氣價格。在歐盟調解下,烏克蘭同意接受385美元的價格,且將提前支付款項。但烏克蘭無力償債,將向IMF等機構尋求貸款援助。同時,該國也無法向俄羅斯支付15億美元的預付款。
然而,俄方的要求卻令兩國此前的談判失敗了。他們在10月22日提出,烏克蘭需要在五個工作日之內提交國際借款方和其他機構的擔保證明,確保烏克蘭會支付貨款,否則協議將無法達成。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俄烏兩國今日將在布魯塞爾舉行新一輪談判。這將成為最關鍵的最後期限。
如果俄羅斯堅持質疑烏克蘭能否支付款項,那麽今年冬天烏克蘭儲備天然氣耗盡的危險就會增加。這些儲備天然氣僅占總庫存容量的一半。而歐洲在這個冬天面臨天然氣供應大減甚至中斷的恐慌情緒或將明顯升溫。
如果烏克蘭無法確保有冬季的天然氣供應,歐盟擔心烏克蘭會截留由該國轉運的天然氣。俄羅斯天燃氣寡頭Gazprom一半的出口天然氣也需要途徑烏克蘭才能到達目標國家。
歐盟稱已經為俄羅斯天然氣斷供做好了準備,其儲備氣高達94%。歐盟能源專員Günther Oettinger稱:“我們可以向俄羅斯夥伴表明:別指望使用天然氣作為政治武器,因為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
俄羅斯總統普京上周還曾表示,這一爭端將在周三解決。“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將面臨出口天然氣被截留的威脅。這將反過來引發危機。我們不希望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
今晚的談判對於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來說意義非常。因為目前正值烏克蘭國內大選的計票階段。如果今晚的談判失敗,那麽他試圖組建政府的努力就會遇到更多阻礙。亞采紐克領導的烏克蘭人民陣線黨暫時以22.22%的得票率領先,波羅申科領導的聯盟得票率為21.82%。
烏克蘭議會選舉初步結果將在當地時間30日晚上或者31日上午公布,隨後新組成的議會將會召開全體大會,組建新一屆烏克蘭政府。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兩個跨界者相向而行,自然撞個滿懷。不在跨界中重生就在逆襲中死亡。
“嘀嘀”“快的”——“請全國人民打車”
2014年新年伊始,嘀嘀、快的在巨頭主導下的支付大戰,雙方都甩開膀子:補貼!廣告!罵戰!這一場有關打車競爭的遊戲讓全國人民看得眼花繚亂,目瞪口呆。
2014年1月10日,“嘀嘀打車”軟件在32個城市開通微信支付,使用微信支付,乘客車費立減10元、司機立獎10元;緊接著1月20日,“快的打車”和支付寶宣布,乘客車費返現10元,司機獎勵10元。1月21日,“快的打車”和支付寶再次提升力度,司機獎勵增至15元。
2月10日,“嘀嘀打車”宣布對乘客補貼降至5元;2月10日,“快的打車”表示獎勵不變,乘客每單仍可得到10元獎勵。
2月17日,“嘀嘀打車”宣布,乘客獎10元,每天3次;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司機每單獎10元,每天10單,其他城市的司機每天前5單每單獎5元,後5單每單獎10元。新乘客首單立減15元,新司機首單立獎50元;同一天,“快的打車”和支付寶也宣布,乘客每單立減11元。司機北京每天獎10單,高峰期每單獎11元(每天5筆),非高峰期每單獎5元(每天5筆);上海、杭州、廣州、深圳每天獎10單。
2月18日,“嘀嘀打車”開啟“遊戲補貼”模式:使用“嘀嘀打車”並且微信支付每次能隨機獲得12至20元不等的補貼,每天3次;同一天,“快的打車”宣布,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付款每單最少給乘客減免13元,每天2次。同時發狠話稱,“後續無論什麽情況,只要對手調了,我們‘永遠比對手多補貼1塊錢’的政策都會自動快速生效。”
“嘀嘀打車”宣布,每周使用“嘀嘀打車”微信支付車費10次以上的用戶,贈送時下最熱門微信遊戲“全民飛機大戰”中的大禮包一個。緊接著,“快的打車”承諾,用支付寶支付車費5次,可獲贈淘寶天貓平臺的退貨保障卡一張。同時,“快的”還提供用積分兌換網易電影、網易印象派、錦江之星、漢庭酒店、摳電影、格瓦拉等的優惠券。
這樣的競爭無疑對於打車人和司機師傅是雙贏的結局。有人驚呼:“這已經不是簡單優惠幾塊錢,贈送幾個小禮品,而是在請全國人民打車。”而皆大歡喜的背後卻是騰訊和阿里兩大巨頭跨界與反跨界、逆襲與反逆襲的明爭暗鬥。
打車應用市場背後的存在著巨大的商業利益。對於出資的騰訊、阿里巴巴來說,“燒錢”背後的本質是移動支付之爭——誰能圈到更多的客戶、誰先讓客戶通過優良的體驗形成消費習慣,誰就會在未來的移動支付平臺競爭中掌握更大的主動權。用戶傾向於用微信支付還是支付寶支付,在哪里用什麽平臺支付,都關系著騰訊、阿里巴巴的互聯網金融布局。而直接的現金補貼刺激是短時間內吸引用戶體驗的最快捷的方式,從而更快地改變原有的現金支付習慣。從這個層面上講,僅用10元的補貼就可得到一個移動支付的用戶,可謂花小錢辦大事,當然很劃算。
再進一步看,騰訊與阿里目前爭的是移動支付的客戶,終極對決的則是O2O商務,這也是眾多打車應用企業不惜放血“燒錢”來瘋狂般的占據市場的原因。O2O模式的實現,改變的將不僅僅是傳統行業,更有可能的是商業社會規則的重新塑造。過去十多年,互聯網解決了大多數網民如遊戲、音樂、閱讀等的娛樂需求,未來的十年,互聯網將解決的是人們的生活消費需求、衣食住行等。
馬化騰“跨界”與“跨界者”馬雲撞個滿懷
在PC互聯網時代,馬化騰似乎還算本分,盡管攻城略地,但是基本上都是相關多元化,並沒有跨界,但此時的騰訊似乎碰上了增長與發展的天花板。2010年前後,隨著智能手機問世,移動互聯網大潮撲面而來,而且波濤洶湧,這讓馬化騰看到了新一波潮頭,並迅速果斷地研發微信成為移動互聯網的弄潮兒。馬化騰激動地說:“我認為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它的使用時長、流量會比PC有10倍以上的增長。”
有一次,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與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聊天,王健林問了一個尖銳問題:馬總,你覺得未來互聯網的前途在哪里?當時,馬化騰低頭沈思良久才緩緩地說:移動支付。其實,這時的馬化騰已經開始了翻雲覆雨的跨界競爭之旅,而他的對手則是另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馬雲。
一、馬化騰跨界動了馬雲的“奶酪”
外界將馬化騰看成是第一個坐上移動互聯頭等艙的IT大佬,而馬化騰則將微信視為騰訊進入移動互聯網的“神兵利器”。隨著微信用戶規模的日益巨大,馬化騰希望將用戶與實體世界更緊密地連接起來,這樣一方面可以促成騰訊“接地氣”,另一方面讓用戶享受到指尖改變生活的樂趣。而要想將微信用戶與實體經濟聯系起來,必須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移動支付。
誰都知道,無論是在淘寶、天貓或是京東購物,只有一種第三方支付方式可以選擇,那就是支付寶,然而,騰訊推出的第三方支付平臺——財付通,與支付寶一樣第一批拿到了央行頒發的支付牌照,而且當微信5.0上線之後,財付通又及時推出了微信支付,並與易迅和拍拍電子商務網站全面接入。作為目前用戶量最龐大的移動社交工具,微信除了能連接朋友圈,其支付的便利性更能實現從線上到線下的完整閉環,從而打通O2O的最後一環。這種結果意味著,騰訊在淘寶的支付地帶上撕開了一條缺口。馬化騰的跨界動的是馬雲的奶酪。
二、遭到馬雲強力阻擊
馬雲本來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跨界者,他喊出的“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的瘋狂口號,讓金融界至今戰戰兢兢,而他的支付寶及其余額寶更是讓吃慣了政策飯的銀行坐立不安。但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更何況是掌握著6億用戶的微信,跨界者馬雲和他的支付寶感到了威脅並開始還擊。
2013年10月,為了力挺阿里移動社交工具“來往”抗衡微信,馬雲宣布自己將永久關閉微信賬號。緊接著,實行內部全民總動員,要求所有員工都在“來往”上擁有100好友,否則不能拿到年終獎,這一內部激勵機制據說給“來往”帶來了至少500萬用戶。同時外部征召10萬淘女郎,邀來網絡大V助拳,發動史玉柱、李連傑、文章、趙薇等名人明星都加入“來往”。雖說這套組合拳打得“土豪”味十足,但在事態緊急的情況下,也實屬無奈之舉。
馬化騰VS馬雲,一如武當VS華山,張三豐VS風揚清,馬化騰如水,馬雲似火。與馬雲高調、激情的強力阻擊不同,馬化騰的反應則顯得溫文爾雅,在2014年春節期間,用悄悄推出的微信紅包逆襲支付寶,讓馬雲嚇了一跳。二馬鬥法表明,互聯網時代,一切不願改變的行業都會被淘汰,包括互聯網公司本身。要麽改變,要麽等死。不在跨界中重生,就在逆襲中死亡。
三、“互聯網+”是一個趨勢
馬化騰認為,在未來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是一種趨勢。馬雲跨銀行的界,馬化騰跨馬雲的界,這樣的跨來跨去將成為企業發展與競爭的常態,跨界融合已經邁入了實質性的高速發展時期,未來,每一家公司都應該是“創造新顧客價值”的跨界融合創新公司。
蘋果是一家什麽企業?它是一家硬件企業?軟件企業?時尚企業?還是?很難說。移動互聯網時代,你很難用一個“屬性”去界定一個企業,行業、企業之間的邊界將有利於模糊不清,無邊界時代已經來臨,“互聯網+”將成為前瞻性企業的競爭制勝利器。
例如,移動+汽車,將來,一切汽車都會完結網絡互聯,“車輪上的移動互聯網”為消費者提供了全新體驗;移動+金融,線上信息與線下業務進行整合,銀行產品就能創造出更多的銷售機會;移動+家電,未來家電內部交叉、跨界融合、終端一體化將成為趨勢;移動+旅遊,通過定制化城市或景區服務類APP、LBS等技術手段與遊客接觸與互動,還包括依托於智能手機的旅遊規劃,預訂和分享旅行體驗;移動+……。
跨界思維與攻守之道
互聯網徹底顛覆了人們對產品、服務約定俗成的印象,比如火鍋店可以是最好的指店甲,咖啡館是VC聚集地,銀行等待區域是小型書店。一切都在跨界,一切都在顛覆,很多跨界與顛覆,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力。不同行業以互聯網新概念、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為基礎,融入自身行業內容,實現跨界融合。
跨界是一種時空概念,從某種程度來說邊界是企業和行業在某個發展階段所抵達的時空範圍。它會隨著時空的推進而改變,而非一成不變的。企業應建立跨界思維,並完善跨界發展規劃,在不同發展階段做不同的事。
一、建立跨界思維
2013年,“BAT”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不約而同地跨界經營,掀起互聯網金融風暴,各種“寶”如雨後春筍般紛湧而出,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互聯網金融徹底顛覆了市場對貨幣基金的認識,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極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為實現全民理財帶來了便利。華夏銀行行長樊大誌用“不明覺厲”來形容互聯網對金融的沖擊,銀行搞不清楚誰在和銀行競爭,但確實競爭很激烈。在互聯網企業的競爭壓力下,基金、保險、銀行、券商更多呈現的是“躁動”狀態,不斷推出新業務、更新系統、跨界合作。有人提出這是“跨界搶劫”,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跨界合作”的開始。
什麽是跨界思維呢?用互聯網的思維做手機,用互聯網思維做金融,用媒體思維做商業,就是跨界思維。跨界思維的核心是顛覆性創新,且往往來源於行業之外的邊緣性創新,因此要跳出行業看行業,建立系統的、交叉的思維方式。用跨界的思維,突破傳統的貫性思維,超越傳統的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才會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可以說,互聯網模糊了所有行業的界限,使跨界成為一種新常態。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破壞性創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方面:
1.從側翼發起進攻,顛覆性破壞。互聯網創新從來不是正面進攻,而往往是繞過重兵布防的馬奇諾防線,從側翼發動致命一擊。例如三星、蘋果擊潰諾基亞,並不是靠能打電話、發短信、摔不壞的手機,而是靠能上網、看電影、聽音樂、拍照片、玩遊戲的智能手機,它們顛覆了手機的概念。
2.以用戶為中心,得用戶者得天下。在中國互聯網界,有一個傳奇,這就是形成BAT三家互聯網公司鼎立之勢。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之所以能牢牢占據中國互聯網食物鏈的頂端,在於它們都有一個獨步天下的絕門秘技:百度占據了信息端,阿里巴巴占據了交易端,騰訊占據了交際端。只要手持“用戶為王”的尚方寶劍,想怎麽跨界就怎麽跨界。
3.顛覆傳統行業的競爭壁壘,因糧於敵、出奇制勝。傳統企業的江湖地位是靠專業技術和資源建立起來的,而互聯網企業輕而易舉就顛覆了這些安家立命的競爭壁壘。例如,傳統銀行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營業網點成為了用戶把錢存進支付寶的工具;微信則分分鐘秒殺了移動、聯通的通訊鐵塔和電信牌照。互聯網大大降低了跨界的競爭壁壘。
二、跨界競爭的攻守之道
非洲大草原從不缺乏獵手,獅子的體格、獵豹的速度、雄鷹的眼睛和鬣狗的團隊作戰都是它們賴以生存的資本。那麽,在市場叢林中,哪些企業有能力跨界呢?它們攻城掠地的法寶又是什麽呢?
1.垂直整合——核心企業的不二法則。產業鏈的核心企業是跨界經營的兇猛野獸,它們天生就有垂直整合的基因和能力。蘋果公司是最典型的例子,從芯片、硬件、系統、App到銷售終端,蘋果幾乎控制了整個產業鏈。而且蘋果幾乎是一個獨立王國,獨立的ISO系統和標準,獨立的設計、開發、制造和銷售體系,這使得顛覆蘋果幾乎是一項不可完成的任務。對於產業鏈上的核心企業而言,它們最看重的是向微笑曲線兩端的研發、設計、物流、倉儲、市場和銷售環節跨界,而往往把制造環節外包給其他企業。微笑曲線,一端連著原料產地,一端連著市場和用戶,控制了微笑曲線的兩端就獲得了價值鏈的大頭。
2.水平擴張——行業大佬的修行之道。水平並購通過把行業內相關的重要企業招至麾下,從而完成關鍵的卡位和布局,鞏固和加強行業老大的地位。騰訊是一個水平擴張的高手,倒在企鵝石榴裙下的行業勁敵可謂驚人,從ICQ、MSN、聯眾到開心網,騰訊幾乎涉獵行業的所有細分領域,哪個行業火,企鵝就會空襲哪個行業。憑借著無以倫比的用戶資源優勢,騰訊往往能後來居上,秒殺一切競爭對手。
3.強強聯合——資源整合的最高境界。猛虎難敵群狼。跨界經營的最高境界是強強聯合、資源整合。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巨大的風浪,讓一幹行長談網色變,絕非一個馬雲、一個馬化騰或者一個馬明哲可為之。當三馬同槽,與傳統銀行搶食時,互聯網金融拉開了序幕,真正的挑戰開始了。跨界並不總是你死我活的競爭,有時候也可以是合作和共贏。既然誰也沒有能力滅掉誰,那就各自做出一些讓步,拿出部分非核心利益進行交換。與其紮緊籬笆吃不著肉,不如共同把蛋糕做大,共享跨界紅利。
三、小微企業如何跨界
跨界固然瀟灑,可是門檻也不低。企業要順利跨界,除了自身具備一定實力,還要采取合理的跨界策略。如此看來,跨界似乎是土豪們的專利,那麽小微能不能跨界呢?怎麽做好跨界前的準備呢?如果無力進攻,又如何做好防守呢?
1.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跨界有風險,實施需謹慎,但並不意味著小微企業就不需積極進取,坐以待斃。其實,任何一個行業大佬也是從小微做起來的,對於小微企業而言,要選擇行業大佬不屑染指的行業,集中精力開發一款產品,並做到極致。就像蘋果,到現在為止仍然只有iMac、iPhone、iPad、iPod等少數幾款產品,但是每一款都不可替代。初創與小微企業只有選擇行業大佬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懂甚至看不到的行業埋頭苦幹、潛心積累,才有機會。同時,還要有跨界思維,采用迂回包抄戰術,主動創新,並在“野蠻人”入侵之前紮緊籬笆。
2.實現低成本、低調地跨界。小微企業要想生存下去,成本控制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兩條捷徑:一是互聯網化;二是聯合其他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跨界之路,絕不是和土豪做朋友,而是和小夥伴們抱團取暖。只有地位對等,才有可能確保公平交易。對於實力較弱的小微企業而言,跨界的雄心可以有,但是跨界的步子不可太急,最忌諱的是看到巨頭在那里大吃大喝,你沖進去要跟巨頭分一杯羹,肯定會被打得鼻青臉腫。要有一種坐冷板凳的精神,最好低調一些,千萬可別有了個想法恨不得敲鑼打鼓去宣傳,今天去新浪做訪談,明天到搜狐亮個相。而是要更多的跟普通人泡在一起,琢磨他們有什麽感性的需求,有什麽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然後把有限的力量聚焦在側翼的單點上。3年之後,等你再亮相的時候,發現巨頭就看不明白了。等它終於看明白了,就已經望塵莫及了,這樣才能真正獲得跨界顛覆的可能。
3.避免顛覆性錯誤。諾基亞前任CEO約瑪•奧利拉在被微軟收購時說:“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麽,但不知為什麽,我們輸了。”奧利拉說出了許多曾經輝煌的企業的困惑:為什麽我們輸了?諾基亞們犯了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在門口的“野蠻人”砰砰撞門時,它仍然漫不經心地躺在既有的舒服領域里呼呼大睡。它們的失敗並不是源於原有體系的失敗,而是新的體系近乎殘酷的顛覆性破壞,風暴過後,諾基亞們蕩然無存。
4.跨界並非藍海。跨界意味著進入一個不同的領域,機遇和風險並存,既不能盲目樂觀,也不可過於悲觀。任何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發展周期和規律,在什麽時間,以什麽方式進入很重要,跨界之前是否做好充分準備,自身的資源和稟賦能否讓你抓住機遇同樣重要。國際大企業更傾向於垂直領域的跨界,鞏固其產業鏈的核心地位。就跨界的順序而言,垂直整合應先於水平擴張,而毫無關聯的跨界應排在最後,甚至不考慮。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互聯網老大老二為何相愛:打不過就在一起吧! 作者: 格隆匯 天成 導讀:從撕逼到在一起,58和趕集的合並再次演繹了互聯網領域老大老二從“仇家”變“親家”,從“對手戲”變“言情戲”。哪些細分領域的老大老二也會牽手在一起? 前不久,58同城與趕集網結束了十年長跑撕逼的過程,終於走到一起了,小夥伴們又開始相信愛情了。對於這兩位,用一句通俗的話總結就是:十年糾纏,打不過就在一起吧! 兩個最了解彼此的人,鬥來鬥去,最後鬥成了一家人,這樣的案例在科技圈里數不勝舉,“打不死你,我就收了你,或者娶了你”,這就是互聯網企業特有的豪氣、霸氣及任性。讓我們來看看,有多少曾經撕逼的仇敵,最後卻走到了一起。 細數互聯網老大老二合並史 最近的一樁滴滴和快的的婚事相信大家還津津樂道,優酷收購土豆也是兩年前的事情,分眾收購聚眾的故事已經耳熟能詳了,互聯網領域,老大和老二的結合司空見慣: ![]() 還是讓我們回到58同城和趕集網的合並吧,回顧合並歷程,58同城老總姚勁波感慨:花了一年多才把趕集網“追到手”,太不容易了。“十年競爭終於結束了,過去我每天睡覺起來想趕集網的帶寬甚至超過我老婆,現在終於可以放下了。” 趕集網首席執行官楊浩湧也表示終於解開了雙方多年的心結。“過去90%的精力花在‘互相廝殺’上,害怕被對方模仿、超越,面對新業務總是小心翼翼,不敢邁開步子。” 所以,看似美好的婚姻都有一段血淚史。現代的中國,一向成敗論英雄,在爆發性成長的行業,只見老大在寶馬車上笑,不見老二在自行車上哭。經歷過資本瘋投,“戰國”般的混戰廝殺,好不容易進入剩者為王的收獲階段,創始人卻一點都不敢放松,尤其是行業的老大終於上市敲鐘之後,原來咬得很緊的老二公司創始人則進入一個煎熬期:老大會借助剛上市帶來的品牌和資本優勢,磨刀霍霍,一邊打壓老二,不讓其上市,一邊恨不得把老二收購了,畢其功於一役,形成不可撼動的行業地位。互聯網行業競爭如此異常激烈,難怪乎有人感嘆“老二非死不可!”。 探秘:老大老二合並背後的邏輯 兩位老板這十年活的真是太累了,心累了也就放下了。好了,調侃歸調侃,我們還是從專業的角度看看能否總結一、二點58迎娶趕集的緣由。 關於58同城和趕集的合並,來看一段某券商人士的點評: 1)最直接的利好是 58 同城和趕集網將立即停止激進的廣告戰,初步估計 2015 年將至少節省 2 億美元的信息分類業務的推廣費用,且 2016 年及以後的推廣費用也將隨之大幅下降,盈利能力將大幅提高。國內生活服務行業市場, 2014 年平臺類移動生活 APP 累計用戶市場份額中, 58 同城占比 40.6% 排名第一,趕集生活以 33.4% 的市場份額排第二,兩家公司一旦合並將壟斷市場份額。 2)不過比起財務上的直接好處,本次交易對於58同城來說最大的長期利好,是58同城和趕集網將能夠整合資源,共同開拓O2O市場。我在58同城的首次覆蓋報告中提出,信息分類模式是最適合進入O2O領域的線上模式。 3)我們看到 58 同城和趕集網進入 2014 年以來都在積極布局 O2O ,比如 58 同城的 58 到家以及趕集網的二手車 O2O 。兩家公司合並後將擁有更加全面的用戶覆蓋和需求的數據以及更加全面的商戶覆蓋。我們認為結合兩家的優勢, 58 同城將成為中國互聯網領域最具競爭力的 O2O 領域的參與者。 4)兩家公司現有的信息分類業務也具有很強的協同效應。兩家公司合並後,在二手房,二手車,藍領招聘等領域將出現一個流量巨無霸,這對比如說房地產以及汽車電商的公司來說不是好消息。 5)我們一直認為在競爭格局沒有確立之前,這種本地生活服務的“重模式”互聯網公司盈利能力較弱,但這次合並讓我們有了重新的判斷。對比發達國家的本地分類信息網站來看,當市場份額達到較高比例時,公司利潤可以達到接近30%之高。這次58同城有望達到市值百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進入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前5位,我們拭目以待。 總結歸納無外乎3點: 1.撕逼大戰雙方耗費過大,合並減少推廣成本,提高盈利 2.壟斷市場,掌握定價權,提高利潤率 3.發揮協同效應,提升和拓展業務競爭力 所以,這才是老大、老二從“仇家”變“親家”,從“對手戲”變“言情戲”的究極原因! 《從零到一》:失敗者才去競爭,創業者應當選擇壟斷 對於互聯網老大老二合並的趨勢,還有更經典的回答:失敗者才去競爭,創業者應當選擇壟斷。(這句話來自姚勁波在“結親”發布會上多次提到一本暢銷書《從零到一》的名言,作者為彼得·泰爾(Peter Thiel)) 的確,一山不容二虎,在互聯網創新領域,泰爾的理論已經獲得了市場的某種認可和驗證。 還有哪些值得期待 互聯網企業數不勝數,細分行業也層出不窮,且每時每刻都在上演“分分合合”之事,普通人懶得關心也關心不過來,不過,有一些“牽手”你必須關註,有一些“合並”會影響你的生活。 經歷了優酷土豆、快的滴滴、58同城趕集合並後,互聯網垂直市場老大和老二之間從仇家變為親家的故事依舊值得期待。畢竟,大眾點評還沒牽手美團,世紀佳緣還沒擁抱百合、攜程還沒愛上去哪兒。 最值得期待互聯網企業“牽手”名單 ![]()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
用傳統手機就能轉帳、匯款,連嬰兒出生都能登記,肯亞GDP只有台灣12%,行動支付卻讓比爾.蓋茲都按讚。 「嗶!」把手機變錢包,是科技大廠蘋果、Google正在積極布局的趨勢,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全球行動支付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不是美國、中國、日本……,而是遠在非洲的肯亞。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 統計,肯亞行動支付普及率高達八成(見第七十八頁表》。 對肯亞人來說,拿起手機轉帳、匯款、消費,就像我們打電話、傳簡訊一樣簡單。 連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Bill Gates)都曾稱讚,行動支付幫助肯亞人民改善生活,甚至賦予他們創新能力。這個國內生產毛額(GDP)僅約台灣一二%的貧窮國家,是如何辦到的? 背後推手正是肯亞行動支付服務「M-Pesa」。 由於肯亞金融體系不甚完 善,僅有一成人口有銀行帳戶,在城市工作的人要把錢寄回鄉下,只能透過郵寄或層層轉交,經常寄丟或被偷。二00七年,英國電信商沃達豐(Vodafone)便和肯亞第一大電信商Safaricom 合作,推出M-Pesa行動支付,幫用戶更換SIM卡、開通帳戶, 一支功能型手機就能 轉帳、匯款,各項消費只要發一封簡訊, 錢便自動轉進商家的 帳戶。 科技徹底改變了肯亞 人的生活。M-Pesa就像一個行動帳戶,每一天,透過它匯款的金額超過新台幣十四億元。 今年八月底,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將沃達豐、Safaricom選為二0一五年五十一家改變世界的企業榜首,勝過其他科技巨擘。 肯亞人對行動支付的接受程度遠勝台灣。反觀台灣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今年五月才上路,政府喊出二0一五年是行動支付元年口號,殊不知進度已經落後肯亞快八年。 「它能成功,跟大環境有很重要關係。」資策會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觀察。 肯亞國土面積是台灣的十六倍大,二00七年時全國銀行卻不到五百家,和地狹人稠、隨處可見ATM的台灣很不一樣。因為不方便,科技帶來的好處才顯得無可取代。 不過,如果將M-Pesa的成功全部歸因於環境,並無法解釋為何該項服務推出第一年,使用率仍低於一五%,用戶不是應該照單全收? 使用率八年增五倍 通路體系當靠山,台灣最缺建立遍布全國的通路體系,是M-Pesa使用率在八年間躍升五倍多的關鍵。 這是台灣行動支付業者最欠缺的一塊,「台灣從電信、金融到通路端的結合,還是沒有串接得很好。」樂點行動支付營運服務處處長唐蜀茜直言。 要讓消費者對行動支付「有感」,重點在於找到夠多通路業者合作,包括百貨、零售、餐飲等等……,台灣各業者現在也開始下苦工。 Safaricom前任執行長約瑟夫(Michacl Joseph)曾表示,業者總認為行動支付服務上架了,用戶就會自己上門,卻忽略如何教育大眾,讓他們切身慼受到「改變」.不像其他電信商,一項服務推出 半年沒賺錢便宣告放棄。M-Pesa前三年都賠錢,但走入消費群的腳步沒停過。 起初,消費者想存錢、領錢,只能到電信門市辦理,為了深入偏鄉,M-Pesa建立代理商體系,由代理商設立服務據點,分組管理據點。用戶不 管到加油站、修車廠 或路邊攤販,都可以提錢,或是透過手機消費。 現在M-Pesa全肯亞據點超過八萬個,數量是ATM的三十倍以上。 營收六年成長逾百倍 鄉村婦女當種子,口碑行銷之後,M-Pesa走入鄉村辦活動,教導逾三萬個婦女團體使用行動支付,先打入這些握有經濟大權的主婦,再透過她們進入每一戶家庭,藉由親身體驗、口碑傳播,使其營收從二00九年的新台幣九千多萬元,到去年超過九十七億元,成長逾百倍。 但直達最後一哩的關鍵,還是回到關注消費者需求。 至今,肯亞仍有許多孕婦死於難產,M-Pesa便和醫療院所、保險業者合作,孕婦每天只要用手機付約新台幣三元,就能享有生產和後續醫療照護,還能幫嬰兒登記出生證明;一般家庭也可以用它分期付款繳水電費,或辦理貸款。 手機僅2G上網 從消費者不便,切人服務「我們最先想的是需求,而不是創新。」Safaricom 現任執行長科里莫爾(BOb Collymore說。 如今,連肯亞小農都能用手機查詢產品產量和價格,即時完成農產品交易,反觀台灣對行動支付的想像,大多仍停留在付款階段,消費者沒有非用不可的理由,「如果現金就可以做到,還比較方便,那要行動支付幹嗎?」胡自立提醒。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即便肯亞多數地區仍停留在2G上網,落後台灣4G一段距離,但他們謙卑的從消費者的不方便思考,卻創造了一個另類奇蹟。這,是M-Pesa給台灣業者上的最寶貴一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