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我們去大陸,就像在國外賣中國菜

 

2011-3-21  TCM




華南金控副董事長、華銀董事長林 明成,是目前公股行庫中任期最長的銀行董事長,對台灣銀行業十年浮沉,感受深刻。他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強調,台灣銀行業現在握有大中華發展、升息 和體質改善三大優勢,「未來黃金的十年,應該是在金融業。」以下是專訪紀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過去三、四年,很多外商銀行已經插旗大陸市場,台灣銀行業的機會在哪裡?

對台商……我們比外資、陸資跟港資更清楚

林明成答(以下簡稱答):華南的香港分行是台資銀行裡面最早的第一家,這二十年來,台商到大陸投資加起來將近五萬家,與我們往來的有一萬五千家。還沒登陸 前,他們都經過香港、再經過海外分行(OBU),來做業務的結算,已經占了總行業務裡面二十個百分點左右。

登陸最大的利基點,是台商的母公司跟我們有多年往來,我們對他們的認識,比外資、陸資跟港資更清楚,很多信用調查、額度調撥,都可以共用,彈性很大;這是 我們跟外資、港資、陸資銀行不一樣的地方。

其次,台資銀行的利率不會比別人拿得更多,並且服務又周到。這種情況,就像到一個國家,那?堻ㄛO做一些外國菜,就是沒有中國菜,可是一大堆的中國人在那 邊,我們今天有一家中國菜到那邊,你想想看他們會不會來啊?應該會來吧!所以我對台灣銀行業登陸前景一片看好。

問:相較於彰化銀行的分行設在昆山,第一銀行設在上海,為何華南銀行要將第一家登陸分行設在珠三角流域的深圳?

答:從競爭角度來看,的確因為有台灣銀行業過度競爭的前車之鑑,所以我們避開長江三角洲,選擇珠江三角洲的深圳。

再看台商發展面,五萬家(指大陸台商)其中約兩萬家左右在珠江三角洲,其中深圳中小企業最多,過去華南銀行香港分行一萬五千個客戶群,大多數集中在珠江三 角洲一帶,加上深圳辦事處在成立分行之前,已經待了七、八年,潛在客戶將近有一千七百家左右,等於我們掌握了將近兩萬台商。

根據這兩點,未來我們在業務面的設定是,深圳分行做以人民幣為主的業務,香港分行承做外幣為主、人民幣為輔的業務,兩個分行相互交叉來服務台商。

問:分行成立後的目標第一年要衝獲利,第二年以後的策略?

答:第二年一方面衝人民幣存款,把放款量衝大,第二個就是跟大陸的銀行有好的往來,拆借才會順利。所以我們對大陸的大型國有銀行、商業銀行簽MOU,未來 還會簽兩、三家。

國有銀行之外,同時布局城市銀行,與福建海峽銀行簽有合作協議。會選福建,理由跟深圳一樣,台商很多,廈門有台商企業三千三百家,福州也有三千家左右。我 們打算從點到面,先從廣東再到福建慢慢擴張,人力資源調度也比較容易。

再拉高到整個區域來看,銀行現在都是規畫整個大中華經濟區,大陸能夠成長,台灣也相對能成長;並且利率,也從谷底漸漸往上升;風險控管方面,我們歷經這十 年來各種的風暴,已經經驗很多,可以做一個優質的風控的銀行。在這幾個要素之下呢,未來黃金的十年,應該是在金融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68

標題沉潛國外五千個日子 「利益衝突」追訴期已過 昔日投信界第一把交椅葉志勇低調回台

2011-10-31  TWM




十四年前,曾經叱吒國內投信、證券界的天王級人物,葉志勇回來了!他是否再掀當年的「葉志勇旋風」?再創國內資本市場紀錄?

撰文‧劉俞青

約莫六月下旬,台北市松智路上一家日本料理餐廳,一位瘦削、身高約莫一米七五的男子閃身入內,定睛一看,似乎曾是台北證券圈內最熟悉的身影,隔壁桌的客人 還低聲驚呼:「他不就是葉志勇嗎?」直接促使完善投信法令規範事實上,從去年底開始,國內證券圈就開始出現耳語,有人在餐廳看見他的蹤影,有人甚至在銀行 看見他開戶,不久之後,他開始找過去好友吃飯。很多朋友接到他的來電,驚喜、欣慰之餘,見他無恙,也放下心中懸掛多年的一塊巨石,「對市場嗅覺依然敏銳, 對台灣資本市場依然關心。」如果近三、五年進入市場的投資人,可能不知葉志勇是誰,但只要資歷超過十五年的市場人士,對這位曾叱吒國內投信、證券界的天王 級人物絕對耳熟能詳。

葉志勇是開創台灣證券圈從主力炒作的年代,帶入認真、全力投入研究基本面風氣的第一人。他旗下的子弟兵,仍持續在證券市場引領風騷,至今國泰投信董事長張 錫、台新投顧董事長吳火生,甚至連許多根本未曾謀面,只是曾經間接受他影響的後生晚輩,仍然尊稱他是「影響我操作最深的人。」十四年前,葉志勇旗下的群益 馬拉松基金、群益中小基金、群益店頭基金,績效幾乎長期囊括國內基金績效的前三名;當時除了他旗下基金績效過人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身兼董事長及總經理的 群益投信,正在業界嶄露頭角。群益中小基金規模超過一百億元,是當時最大型的國內基金,不只散戶,許多法人都是基金受益人。

正當葉志勇事業登上高峰之際,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一日,葉志勇從雲端跌落地面。

就在當天,《經濟日報》以頭版頭條刊出「群益投信董事長涉嫌利益衝突」的報導,直接證實了當時證券圈傳了近三個月的耳語:在葉志勇的母親帳戶裡,被查出持 有與群益基金裡類似的持股,包括藍天電腦、日月光等股票。六天之後,葉志勇辭掉所有職務,半個多月之後,當時的證管會(證券業主管機關)宣布葉志勇禁止執 行證券相關業務五年的最嚴厲處分。

當時的時空背景不同於現在,投信產業才剛開始萌芽,許多法令規範也未盡完善,例如當時的「投信從業人員管理規則」僅針對基金經理人,至於投信董事長、總經 理,則是在「葉志勇事件」之後才擴大規範,也因此被稱為「葉志勇條款」;當時甚至因此引發一波投信董總座的辭職風。

隱居紐西蘭 依舊不改投資本色但無論法律如何界定,葉志勇終究是錯了。一個多月之後,新聞逐漸平息,這位台灣投信業的大哥大悄聲離開台灣。當時證券圈內有許多人探詢他 的消息,甚至有人想要去向他學習,但都不得其門而入。他斷了所有聯繫管道,沒人知道他在哪裡,從此宛如人間蒸發。

根據了解,當時葉志勇帶著妻兒離開台灣,他避開台灣人多的上海、舊金山等地,最後選擇落腳紐西蘭。少數熟悉葉志勇的友人表示,當時他可能被通緝,但最後並 未被起訴。而他離開台灣多年,幾乎斷絕一切聯繫的最可能原因是,他當年治軍嚴謹,對旗下子弟兵的高標準要求,是市場皆知。但出事後,才發現原來他也犯了當 時許多業內人士「都會犯的錯」,「他自己心中的關卡過不去,恐怕才是他離開台灣最主要的原因。」葉志勇友人猜測。

儘管去國多年,但他對投資的嗅覺依舊敏銳,光靠著自營投資,就足以過著衣食無缺的生活。他過去只要研究確認,看好一檔股票,絕對是長期重押,毫不手軟,這 個手法依然沿襲至今。近幾年來,讓他大賺的二檔股票,一是蘋果電腦,另一檔則是在港股掛牌的蒙牛乳業;前者當然是看好蘋果電腦的長期發展,而後者則是他在 三聚氰胺事件之後的低點大舉買進,理由是「無論經濟如何衰退,食品股永遠是內需產業最後一道關卡,尤其中國不會讓辛苦經營的品牌就此倒下。」據了解,光靠 這檔股票,就讓他賺進至少上億元。

此外,看好中國內需,他在二○○四年前後,投資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在蘇州興建的亞緻酒店(Hotel One),至今營運良好。

儘管斷絕與國內一切聯繫,但事實上,葉志勇自始至終都持有當年他一手培植的群益投信一成股權,這筆投資案並未因當年事件爆發而有所改變。而群益投信長期績 效良好,每年每股盈餘都在五到八元之間。去年雖因赴大陸投資而大幅增資到十六.五三億元,導致每股盈餘跌到三.四二元近年新低,但獲利絕對金額仍排名國內 投信業第二名。因此葉志勇每年光靠群益投信的股利發放,估計就可領回至少數千萬元不等的盈餘分配。據了解,去年群益投信的增資案,葉志勇也按原來持股比率 認股。

換句話說,這幾年下來,葉志勇依然擁有優渥的收入。除了紐西蘭的住所外,也赴上海置產,他在上海新天地附近的「翠湖天地」買下一戶,國內許多名人如張惠妹 等都在這裡擁有地產,如今每個單位市價至少都超過二億新台幣。據了解,近期葉志勇積極處理紐西蘭的房子,選擇在台北與上海兩地居住,而在上海的住所就在該 處。

至於台北,據葉志勇的摯友轉述,葉志勇回到台北之後,在台北市區走訪過不少新建案,但看了一圈下來,他認為目前台北市房地產需求有限、漲幅已高,此時並非 買點。因此他決定將大安區瑞安街附近的舊居重新裝潢整理,作為將來住處,現正趕工中。

子弟兵及業界人士仍高度肯定時間彷彿沒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痕跡,若真要說葉志勇有什麼重大改變?就是出身美商大通銀行,當時葉志勇取了個英文名字 「Jack」方便稱呼。但出事之後,或許為了避開眾人的目光,在國外這幾年,他改名為「Kevin」。此外,今年已經五十七歲的他外形其實沒有改變太多, 瘦削的臉龐依舊,只是皮膚更黑了點。

根據法律人士估算,舊的刑法規定,刑責在五年以下的法律追訴期,為自通緝令發布起算十年。按此計算,假設通緝令在出事後兩年發出,則追訴期滿的時點大約落 在前年底,與去年葉志勇的身影開始出現在台北街頭時點吻合。而這將近五千個日子的自我放逐,對照當年的意氣風發,仍令人不勝唏噓。

儘管當年葉志勇被視為國內投信界第一把交椅,但是和一般證券圈人士相較,他其實安靜、少言,尤其不善交際,有時大力買進某一檔股票,卻連公司董事長一面也 沒見過。

與業內人士的聯繫除了少數幾位知交之外,就只有他的子弟兵。在公司內部開會時,甚至因為講話直接,常常惹得長官不太高興,與媒體關係尤其欠佳,因為葉志勇 認為他是專業投資者,根本不用經營媒體關係。

但也因這個個性,讓他更贏得市場敬重。相較許多人出事後,門前車馬稀的冷暖對照,反而很多人跳出來為他澄清。多年之後,吳火生仍說:「不管法律如何認定, 在我的認知裡,他是這麼多年來,我認識最正直,也是影響我投資觀念最深的人。」張錫則言簡意賅地說:「他永遠是恩師。」而︽今周刊︾採訪多位不願具名的證 券圈人士,許多人都給予葉志勇非常高的評價,應該不是沒有原因。

葉志勇回來了!這位過去證券圈的天王,如今或許該稱之為傳奇的人物,他是否能夠再創當年的「葉志勇旋風」?為台灣證券市場再寫歷史?真的!很多人都在心中 期待。

葉志勇

出生:1954年

經歷:美國大通銀行、群益投信董事長兼總經理學歷:東吳企管系、美國賓州史克蘭頓大學MBA 戰績:操盤基金曾是台灣所有國內型基金第一名家庭:已婚,育有二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18

互聯網力量撬動教育金礦:國外模式難複製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9/10/232296.html

在國外,互聯網碰撞教育已經產生巨大金礦,投資者聽到了變革的呼聲,胸懷遠大的創業者也聽到了變革的呼聲。但是,當互聯網碰撞中國的應試教育,現狀並不樂觀,而國外的很多模式也很難複製。

近一兩年來,在線教育現在可謂是一個炙手可熱的領域,一批在線教育公司的融資新聞不斷傳來,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提供在線課程的創業公司宣佈獲得百萬美元級投資,而且這些網站用戶活躍度極高,堪稱叫好又叫座。

據不完全統計,規模在千萬美元以上的融資達近十起,如美國網絡教育服務商2tor獲得2600萬美元的巨額融資,欲讓在線教育和學校教育平起平坐,挑戰哈佛、耶魯等常青藤盟校;創業公司TheMinervaProject則獲得2500萬美元的巨額種子投資,意圖打造「在線版哈佛大學」。此外還有UniversityNow總計獲得了1730萬美元投資、Codecademy籌集到的資金達到了1000萬美元、Echo360獲得高達3300萬美元的融資、Coursera總計籌集約2000萬美元的資金……

在線教育可能是一場學習的革命。知識曾經作為一種特權,只有少部分人能獲得;今天,通過網絡教育,優秀的內容得以廣泛傳播。在國外,互聯網碰撞教育已經產生巨大金礦,投資者聽到了變革的呼聲,胸懷遠大的創業者也聽到了變革的呼聲。但是,當在線教育碰撞中國的應試教育氛圍,現狀並不樂觀,而國外的很多模式也很難複製。

反觀國內在線教育網站,實際上只是將傳統教學的模式數字化,但在教學方法上並沒有很大的突破,也容易把傳統教學的弊病帶到線上。我們更關心的是新時代的模式,在PC或移動客戶端包含富媒體效果、社交性、遊戲機制、實時互動等元素的教育類網站或應用。

模式創新多樣,國內難以複製

值得注意的是,十年前,一些美國大學的在線教育項目遭到了失敗。2001年,芝加哥大學、密歇根大學和其他大學參與的哥倫比亞大學商業性的在線教育項目Fathom啟動,但兩年後就夭折了。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合作開發的非營利性在線教育項目AllLearn也在2006年也被迫終結。

不過,仍有許多美國教育專家卻對新的在線教育項目寄予樂觀的希望。哈佛大學董事會現任成員勞倫斯·S·巴考(Lawrence.S.Bacow)博士指出,傳統大學未來必須與新技術整合在一起,不然就將走向末路。

毫無疑問,互聯網的出現和爆發,正是這個不可或缺的新技術。在最具價值的高等教育方面,國外在線教育從業者創造出了多種多樣的新模式。

第一種仍然是是大學自身創辦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要在麻省理工學院去年底啟動的在線教育項目MITx平台的基礎上搭建edX,提供理工科和人文社會科學的課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相關負責人稱,他們不僅將利用edX這個平台建立一個龐大的全球性在線學習社群,而且還將研究教學方法與技術。

edX由位於波士頓市劍橋鎮的一個非營利組織負責運營,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平等共有。兩校將各投入3000萬美元來啟動該項目。edX的前身起源於麻省理工學院去年12月宣佈實施的在線開源學習項目MITx。通過新的交互式學習平台,MITx讓在線學習的學生出席模擬實驗室,與教授和其他學生互動交流,完成學業的學生將獲得正式證書。麻省理工學院表示,在其網絡開放課程計劃十週年之際,他們認為需要採用技術改進來打破高等教育的門檻。

對比一下便能發現,交互、個性、社交、富媒體等要素,成為大學在線課程的新模式和新方向。

第二種是與大學合作,為大學提供工具、技能、資金等來幫助大學創建並管理同學校教育同等重要的在線教育項目。在線大學教育先驅2tor正是憑此獲得了2600萬美元的融資。

目前2tor已經有了一些具體的成功案例,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階段。比如其與USC的Rossier教育學院合作創建了教育學碩士的在線項目。在這些項目的創建中,2tor的角色主要是開發可以讓教授們分享材料、提供教案和交互性課程以及幫助學生的網絡平台。另外該平台目前已經拓展到了移動領域,學生們可以下載2tor的iPhone、iPad和Android應用通過攝像頭和3G網絡隨時隨地參與學習。

當然這些在線項目每一個都需要花費巨資。創始人Jeremy就表示他們要為每一個具體的項目進行平台定製、同教師合作、設計校園社交網絡和同步視頻系統,這使得每一個項目的花費都達到了1000萬美元。不過值得欣慰的是2tor創建的首批3個在線學位項目目前已經共有來自30多個不同國家的3500名學生。而為了保證在線學位項目的質量,這些項目都採取了和學校教育相同的考核體系。這樣畢業出來的學生將真正和在學校獲得教育的學生一樣。

當前,2tor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和各大學合作夥伴共享學費收入,不過2tor本身不介入大學的招生和教學工作,仍由大學自己完成。

同樣堅持此模式的還有在線教育產品的公司Echo360,憑藉成立四年多來積累的超過100萬學生,其「混合式學習解決方案」獲得了超過3100萬美元的融資,如今服務已經覆蓋了全美高校10%的學生。

第三種,則是直接想要取代大學的計劃。獲得高達2500萬美元的種子投資的TheMinervaProject的野心是,構建一個虛擬的在線哈佛大學。

據瞭解,TheMinervaProject將採用2tor搭建的實時網上教學系統來完成學生們的核心課程教育。同時其還將和許多在線教育培訓機構進行合作使用這些教育機構的教學內容作為延展學習的資源。這些都算不上什麼,真正彰顯其野心的則是它真的想要取代大學,成為一種新的權威教育渠道,是優質的師資、生源和足夠出色的畢業生,這也成為其達成野心的保證。

為此,TheMinervaProject將和傳統的大學教育一樣,採用4年學制,且全部在互聯網上完成。學生們第1年將在自己所在國家或所住地完成基本的核心課程學習,這樣所有的學生無論語言背景都具備了相同的學術基礎。隨後從第2年開始直到畢業,學生們要到一個新的國家至少是一個新的城市去學習,,至少掌握2門外語才能順利畢業。

最重要的是,TheMinervaProject將學術能力作為篩選學生的唯一標準。它希望自己的申請人篩選過程和傳統的大學完全不一樣,他們不會考慮親屬、運動員、國家、宗教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唯一篩選的標準就是你的學習能力有多強。而在教師方面,TheMinervaProject甚至打算創建一個教師領域的諾貝爾獎「TheMinervaPrize」,用於獎勵當前最頂尖的大學教授幫助其創建課程。課程創建好後,TheMinervaProject則會聘用博士畢業生來為學生們講授這些課程。最後在畢業後,TheMinervaProject也不會像傳統的大學一樣把畢業生們僅僅當作校友資源(潛在的捐助者),他們還會積極幫助畢業生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以及各種資助金和機會。

這就是TheMinervaProject的龐大野心。如果說以往的互聯網教育還只停留在課外輔導或者培訓上,那麼TheMinervaProject這樣的項目的真正崛起將創造與現實大學平起平坐的局勢。

當然,以上這些多是模式上的差異,具體到實現上,各種新鮮技術的應用和體驗都十分不錯。此外在其他技能型和中低年齡層次的突破上,可汗學院以及Lynda都十分優秀。除了這些,海外在線教育領域的創業者們還創造了許多其他新模式,並漸次站穩腳跟開始擴張地盤。

技術撬動政策的可能?

不過,在教育資源極度壟斷、教育理念陳舊迂腐的中國,這些模式恐怕都難以走得通。事實上,國內的在線教育問題很多,包括怎樣應用最新科技、解決優秀師資缺乏、課程創新等,統一的權威平台等。那麼,究竟有沒有一種可能性,依靠互聯網的技術力量,撬開應試教育和資源壟斷的桎梏,為國內更廣大更迫切需要知識和技能的用戶提供真正的在線教育?

我們知道,許多大學也都在開展在線教育。從1999年國內開展遠程教育試點以來,共有69所高校被授權開設網絡教育學院,通過網校獨立招生、授予文憑和學位,一些網校還將精品網絡課程、優秀教學資源等免費向社會開放。

不過,第一代在線教育公司以及知名大學的網校,只是做到了教材的電子化,很少能夠應用靈活豐富的互聯網資源和技術進行真正創新。具體的,國內目前互聯網與教育結合的一些主要形式包括:將教師的教學過程錄製下來,放在互聯網上供學校或學生選取;或通過門戶網站的形式,將教育資訊、學習資源和各種教材放在網站上;再者像上海市在推廣的「電子書包」,學生可從學校服務器下載電子課件、輔導材料和作業等。

我們可以看看蘋果公司走的終端突破的進軍曲線。

憑藉iPad的流行,蘋果依靠iTunesU也切入了在線教育領域——這些年來,蘋果從1000多所大學收集了超過50萬份視頻和音頻教學文件,總計下載量達到了7億次。不過教師公開發布課程仍然還需要得到蘋果的認證。但是,其近期發佈的升級版iTunesUApp已經允許任何教師在上面發佈教學內容。

蘋果這次新版的功能主要針對在教室使用iPad進行教學的K-12教師,允許他們建立多達12份的私人課程。在每份課程裡,教室都能指導學生使用各種主要由蘋果驅動的媒介課程如iBooks、教科書、App、視頻、Pages以及Keynote文件。新的iTunesU還提供了新的工具,允許學生在視頻上做筆記。

而與其他專注於提供內容的在線教育不太一樣,蘋果不僅有來自全球的教師為其提供教學內容,還擁有iPad這個終端設備。因此它在這個演變過程中既能充當傳統教育裡的課堂「教學工具」,也將人們的行為習慣逐漸向在線教育培養。

而當前,隨著Web2.0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一些新興的、更具個性和效率的模式也逐漸顯現出來,紛紛取得小範圍突破。

最容易吸引用戶的還是重編教材,並資源取勝富的平台,包括可汗學院也屬於這一類。事實上,有些網站的視頻是自主製作的,如剪切電影片段放在課程中,或者借鑑國外課程時間短、內容精簡的方式;美國網站TED-Ed甚至允許學生對視頻做自主編輯、刪減,再推薦給自己的同學。而另一部分網站用蒐羅的辦法,如CourseHero就是將YouTube上的教育視頻整合起來。此外,實用的工具類應用、豐富社交屬性、「契約式」DIY學習甚至「拜師」式學習、「傻瓜式教學」等方式都在國外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國內方面也有許多較為出色的實踐者。

另一方面,考慮到其實在美國,在線科技的主要途徑仍然還是免費或收費視頻,而這些加上電子郵件、社交網站等工具基本上能夠完成,這樣看來也許太過先進的技術工具並不是很必要。而如果把精力和資金放在開發課程內容、引進教學資源、擴大開放性等方面,且結合當下互聯網的公開課平台以及其他資源共享平台,完善互聯網體驗,增強學習成果的認可程度,並真正用互聯網慣行的服務思維來進行推廣運營,也許是另一種「技術性」突破。

至於國內用戶有沒有這麼大的需求,僅僅提供有限的大學課堂視頻的各種公開課,已經十足火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92

從中國外匯儲備看房產泡沫 王伯達

http://xueqiu.com/1744968381/22684209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資料,2012年9月,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來到3.285萬億美元,而IMF在2012年6月底的數據顯示,全世界的外匯儲備約為10.52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的份額將近全世界的3分之1,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持有國。

雖然許多的評論認為這是中國的驕傲,甚至認為外匯儲備中龐大的債權讓債務國都得忌諱三分,但實際上巨額的外匯儲備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全球所發生的幾個重大資產泡沫,這些泡沫的背景與成因都不盡相同,然而他們卻都共同出現了一個不尋常的指標,那就是在泡沫破滅之前,外匯儲備均出現大量且快速的增加,我將這個現象稱之為「外匯儲備的詛咒」。

所謂的外匯儲備,基本上指的就是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外匯資產。一般來說,外匯資產中會涵蓋數種不同幣別的國際資產,其中又以重要貿易對手國的貨幣或及其金融資產,以及像黃金這類的實體資產為主,而這些外匯資產通常由該國的政府所保管。

為什麼外匯儲備激增會產生資產泡沫呢? 當一個國家的個人或企業銷售商品或勞務至國外市場時,便能賺取外幣收入。然而,當這企業或個人要在本國使用這筆錢時,該國央行可能會要求結匯為本國貨幣在本國消費,更有甚者將會透過外匯的干預來維持本國貨幣的弱勢以刺激出口,如此一來,央行就會持有外匯儲備,但相對而言,央行也釋出了等額的貨幣到國內市場。至於外匯儲備不斷的累積,這也代表著國內的貨幣供給不斷的增加,最終產生了資產泡沫並且破滅,而這就是「外匯儲備詛咒」的真相。

一九二九年的美國、一九九O年的日本與台灣還有一九九七年的泰國其實都發生這樣的問題,而近年來積極阻升本國貨幣的瑞士也出現了房地產泡沫現象,前述的案例中,其又以日本最為人所熟知。

日本在二次大戰之後僅僅花了30多年就從一片荒蕪的廢墟中重建並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除了日本的工業化基礎完善與教育制度良好之外,當時的美國急欲扶植日本成為其亞洲的延續勢力,也因此美國在戰後重建上給予日本許多的協助,而日本也在這幾場戰爭中成為美國及其盟軍在亞洲的的主要軍需品供應國,因而創造了日本所謂的「戰後經濟奇蹟」。

我們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1970年代到1980年代,日本經濟呈現快速的起飛,經常帳盈餘數字快速攀升,到了1987年,日本的GDP已經超越前蘇聯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正當地球這一方的日本沉浸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喜悅之時,另一邊的美國卻飽受巨額貿易赤字之苦,因此,美國在1985年9月邀集日、英、法及西德共五個工業國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簽下了著名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要求各國貨幣升值以解決美國的貿易赤字問題。日幣在簽訂協議後的三個月內由一美元兌250日圓升值到一美元兌200日圓,升值了20%,而在三年後日圓則是兌美元升值了共86.1%。其他主要貨幣如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與英國英鎊則是分別升值了70.5%、50.8%及37.2%。然而,這樣的升值並沒有真正解決美國的貿易赤字問題。

日本的外匯儲備從1970年代開始便因為經常帳的盈餘而持續累積,而在1980年代由於經常帳盈餘快速增加,日本為了控制日幣能夠採取漸進式的升值而非一次性大幅升值,因而釋出許多日幣以穩定匯價,這也使得外匯儲備累積的速度隨之快速的增加。升值的預期以及持續強勁的經常帳盈餘讓外匯儲備餘額激增,從1973年到泡沫破滅的1988年的這15年間,日本的外匯儲備總共增加了7倍。前面提過,外匯儲備的增加同時意味著本國貨幣供給的增加,根據日本財務省的數據顯示,1980年到1990年十年間,日本的貨幣基礎大幅成長了超過1.6倍以上,而金融機構透過貨幣乘數所釋放的實質貨幣數量更是遠遠超過這個數據。

大幅升值的日圓雖然沒有改變貿易順差的趨勢,然而卻在1986年初出現了短暫的「升值蕭條」,反應過度的日本政府立刻將克服「日圓升值蕭條」作為重要政策課題,日本從1986年1月開始連續 5 次下調利率,基本利率由1985年的5%調降至1987年2月以後的2.5%,這個利率是當時日本經濟史上的新低水平。低利率與大幅貿易順差使得原本已經充斥浮濫貨幣的日本更是火上加油,泡沫的成長速度也越發增加。而正當日本為著日圓升值所可能帶來的蕭條做準備時,全球的景氣則在1987年底出現了較快的增長,美國和德國的中央銀行分別將其中央銀行貼現率提高至4.5%和6.5%,然而正當日本也準備跟著升息的時候,美國股市卻在1987年10月19日出現了所謂的「黑色星期一」,道瓊指數在一天之內下跌超過20%。當時的美國政府認為如果日本銀行在這時提高利率,國際資金將無法及時向歐美市場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國際市場動盪,因此「建議」日本政府暫緩升息。

日本政府接受了這個建議,因此維持2.5%的利率直到1989年的5月才開始升息,這時距離所謂了「黑色星期一」已經超過了1年半,日圓升值加上長期寬鬆貨幣政策所創造的氾濫資金就這樣創造了日本的股市與土地神話,然而,卻也成了日本失落的十年。

外匯儲備快速增加所釋放出的貨幣為日本泡沫的主因,除此之外,前面提到了日本採納美國的建議而延緩升息的決策也是導致這個超級泡沫的原因之一。日本的股市與房市就在貨幣供給充裕,利率處於歷史低檔的環境之下醞釀出日本史上最大的泡沫。1990年,升息開始產生效果,而在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現為財務省)發佈《關於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對房地產的資金貸放進行總量控制,這樣的做法使得以土地作擔保的貸款出現了極大風險,並導致支撐日本經濟核心的長期信用體系陷入崩潰,日本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紛紛開始浮現,緊接著企業倒閉、銀行出現巨額虧損並緊縮信用,接下來展開的便是泡沫的破滅以及失落的十年。

從案例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什麼樣的原因所造成的外匯儲備激增,或是外匯儲備的組成內容為何,只要外匯儲備出現不正常的快速增長,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巨額貨幣供給與信用擴張所產生的驚人資產泡沫。

我們可以把外匯儲備的指標當作是我們做健康檢查時的血壓指數,當血壓超過正常標準值時,就很容易並發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不論形成高血壓的原因是來自於飲食、壓力或是遺傳都是一樣,而只要外匯儲備出現暴增,不論背後的原因為何,這就代表著貨幣出現超額供給,資產泡沫就會隨之而來,這就是我所說的「外匯儲備的詛咒」。

那麼,現在的各位是否還會為中國排行全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而感到驕傲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e162f401016kfm.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60

國外火爆的新電視節目模式:組織類真人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714.html

在歐洲,一種新的節目模式在年輕觀眾中引起極大反響,那就是結合了戲劇和紀實類節目特點的「組織類真人秀」(或結構類真人秀「structured reality」)。電視台之所以喜歡「組織類真人秀」,是因為這是一個接近年輕觀眾的成本相對低廉的途徑。

組織類真人秀用真人或不知名的演員,在真實場景拍攝,並運用沒有劇本的對話;節目在真實事件發生幾天後播出,是新鮮的熱點話題。少了編劇和名演員環節,組織類真人秀比起主流電視劇、娛樂節目,成本要小很多。

最成功的「組織類真人秀」是英國的「The Only Way is Essex」(「唯一的方式是阿薩克斯」),它剛在英國商業電視台ITV青年頻道下檔,已經播到第7季。該系列節目主角大多來自新貴家庭,長相英俊。他們真實生活中的亮點,會被節目以傳統電視劇拍攝方式「錄下來」。為了全面捕捉戲劇化的生活,一些關鍵場景會直接採用紀錄片的拍攝方法。當然,有一些場景也是製片人特意安排的,以創造更多衝突,讓人物關係發展得更為有趣,但是「演員們」如何面對和反應卻是不可預知的。 

與ITV競爭的另一青年頻道E4,也有一組年輕人——富有,且正在經歷著愛情創傷,這就是正在播出的「Made In Chelsea」(切爾西製造)第四季。這類節目成功的關鍵就是「模棱兩可」。觀眾似乎很喜歡這些「演員」在電視上的不確定性,他們利用外表在戀愛關係中到底可以得到多少?「演員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哪些真實哪些虛假?

隨著製片人和「演員們」變得更有經驗,「組織過的」和「完全真實的」故事之間的差別就不易被發現。不確定性增加了觀眾對故事的黏性,而這種黏性 ——即觀眾的參與性對電視和廣告商來說不可多得。

電視台之所以喜歡這個新模式,是因為這是一個接近年輕觀眾的成本相對低廉的途徑。「切爾西製造」的平均收視率是2.5%;2011年,「The Only Way is Essex」頂峰時有150萬觀眾收看(從收視率來看其實很一般,《唐頓》、《夏洛克》這樣的熱門劇觀眾人數都是在千萬級,而英國最長壽的肥皂劇《加冕街》觀眾人數則能達到800萬)。但該模式比傳統的肥皂劇更便宜。

製片人付給「演員」的費用大多是象徵性的。不過,製作公司不得不在「新」工作人員身上花更多的錢,這個新角色叫「story producers」(故事製片),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根據「演員」的真實生活軌跡明確故事線,同時在真實生活不能提供戲劇化衝突的情況下,想辦法創造條件以放大生活的戲劇性。德國一家製作公司,已經推出了專門培訓「故事製片」的項目。

在上面提到的「真人」秀基礎上,德國電視台又開始了升級改造,他們起用年輕演員,但同樣不用編劇,每個場景都由演員在製片人安排的更寬泛的故事線索基礎上即興表演。最近的成功案例是:「Berlin Night and Day」(柏林的日和夜)。

「組織類真人秀」正日漸「主流」。德國的 「Crime Stories」(「法制進行時」)已經進入英國主流電視台ITV。該片採用不知名的演員,在提前寫好的故事線索下即興表演,整個拍攝都發生在一個「警察局」裡。這個節目在白天播出,以前該時段安排的是成本低廉的遊戲類節目。

龍真點評

這類玩法非常有啟發。核心還是真實。粉絲經濟的核心就是真實,看得見,夠得上,互動感強,貼近生活。把劇情的精彩甚至刻意策劃與粉絲認為的真實掛上關係,是我們做教堂性產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出發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70

國外版「海底撈」好市多:牛X的餐館的用戶體驗報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036.html

便宜、實惠是好市多最初吸引我成為它會員的主要原因。好市多目前擁有6800萬名持卡會員,是全美最大的會員制零售商。美國大部分連鎖超市的商品平均加價25%,零售商場很多商品甚至要加價50%,但好市多堅持店內所有出售的商品在成本上最多只加價15%。入夏後我家附近賣的大櫻桃一直是六美元多一磅(一磅=0.45公斤),但是上週末我在好市多買的一盒兩磅的櫻桃才8美元……

好市多創始人之一詹姆斯•辛內格(James Sinegal)曾對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財經電台CNBC的記者說,自己在零售業摸爬滾打幾十年,看到太多沉沉浮浮,許多像希爾斯(Sears)那樣曾經輝煌一時的商家最後變得門可羅雀,就是沒有抵制住加價的誘惑。

如果用普通的銷售模式衡量,好市多是一家多少有些奇怪的公司。他在同業中的會員費是最高的(55美元一年,美國另兩家大型倉儲超市BJ's和山姆會員店的會費分別是50美元和40美元。);店裡不向顧客提供購物袋;為了節省運營成本,從來不在媒體上做廣告;作為一家「財富500強」企業,公司也沒有專門的媒體公關團隊。

但當過去幾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時,好市多卻逆市而上,自2009年以來,股票價格翻了一番,持卡會員增加了近1500萬。全球經濟陷入困境的幾年,也是好市多發展最快的階段。截止到2013年5月,好市多在全球擁有627家分店,16萬多僱員。2012財政年度的總收入為991億美元,是美國第二大零售商(排在沃爾瑪之後),在全球零售業排名第七。

「低價」無疑是好市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獨特的經營理念,同樣在其所創造的「好市多奇蹟」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去年年初,因為工作原因,我從佛羅里達搬到新英格蘭地區的羅德島。接受新工作後,在網上尋找新住處時,除了交通、環境、距離工作地點的遠近等,附近有沒有好市多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在獲得第一張會員卡數年後,我已經成為了好市多最忠實的顧客。每天早上起來,洗漱時用的牙膏、浴液、剃鬚刀;早餐吃的面包、喝的牛奶和咖啡;午餐時的水果,晚飯後的零食;冰箱裡的雞魚肉蛋,礦泉水,洗滌劑,擦碗布,通通都是從好市多買的。當然,還有衛生紙。去年好市多售出了10億卷衛生紙,連起來可以繞地球1200圈。

我還去好市多給車加油,配眼鏡,購買移動硬盤和辦公用品。在寫這篇文章時,我去好市多門外照了幾張相,然後想起來手中的相機也是幾年前聖誕節時從好市多買的。

像我這樣的消費者絕非個例,好市多六千多萬會員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像我這樣生活在好市多的產品中。而且,好市多還承諾,顧客在繳納會費後,任何時候若對服務不滿意決定退出,都將獲得全額返款。但是高達90%的顧客最後都像我一樣每年續費。

好市多賣場內貨物擺放整齊,價格標註清晰,銷售人員熱情、效率高。這些雖是表面文章,而且似乎並不難做到,但是就我個人的體驗來說,好市多在這些方面比它的大部分競爭對手比如沃爾瑪等都做得好很多。

大部分會員經過一段時間後,都培養出了對其商品質量的充分信任。由於好市多擁有巨量的銷售能力,所以在選擇供貨商時不僅可以在價格上極力壓低進貨價,而且對質量也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我有一個在大型食品公司工作的朋友曾提到,好市多在選擇魚類產品時,對產地、水源、加工時間、加工方法、冷凍時間都有極為嚴格的要求,保證會員所購買的魚是市場上品質最佳的。

還有一些普通消費者不易察覺的因素。比如CNBC的報導中就披露,美國一家普通超市內出售的貨物種類有四萬種,沃爾瑪會高達10萬,但是好市多只出售四千種產品,同一類商品只有一到兩種品牌可供選擇。好市多的銷售人員經過研究發現,過多的選擇往往會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所以一間普通超市內貨架上的牙膏種類可能會有高達60種,但是好市多只有兩種可供選擇,番茄醬總是只有一款「亨氏」。

「尋寶體驗」(treasure hunt)是另一個非常成功的營銷策略。雖然產品種類不多,但是好市多會定期以非常低的價格推出一些高端或非常有特色的產品,讓會員們在購物過程中總是有驚喜。去年感恩節的時候就有紐約網友在微博上曬出了好市多出售的全羊照片,一隻羊只有100美元左右。

雖然一直以低價吸引人,但是好市多的目標人群卻是年收入在8-10萬美元左右的中產階級家庭。所以其店內出售很多相對中高端的商品,比如它現在是世界最大的高端紅酒銷售者之一,還開始低價銷售高檔手袋、瑞士名表和蒂芬妮的珠寶等。不過在銷售高端產品時,好市多一直注意避免讓奢侈品侵害了其苦心經營起來的低價形象,所以儘管GUCCI、 COACH也被排在普通的貨架上,但一些供貨商被要求更改其傳統的包裝,以在外觀上顯得廉價一些。

由於好市多定價過低,所以一些奢侈品品牌拒絕供貨,好市多往往從中間商處獲得商品。在名表和珠寶櫃檯上,好市多會貼出聲明,稱一些品牌的商家拒絕向好市多出售的產品提供售後服務,但是會員可以享受好市多提供的產品售後。

談到售後,好市多的退貨政策一直是會員們津津樂道的亮點。眾所周知,在美國退貨相對容易,但是好市多的退貨條例也不免讓人覺得「太過分了」。

除了電腦、數碼相機、投影儀等一些電子產品需要在購買後90天內進行退換外,其它商品沒有退貨期限,就是說,顧客在購買後任何時候都可以拿著商品無理由退換,而且不需要提供購物收據。我曾經看到有人成功推掉已經發爛的桃子,蔫掉的盆栽。前一段時間新浪微博上一個博主在好市多看到有人要求退掉一盒已經被吃到只剩一顆的巧克力,而且這位過分的顧客在向客服解釋時,還講最後一顆巧克力放進了嘴裡,最後客服還是同意將全款返給該顧客。

好市多里的工作人員總是非常熱情。《彭博商業週刊》的一篇報導稱沃爾瑪員工每小時平均工資為12.67美元,但是好市多的平均工資為20.89美元,而且還向88%的僱員提供健康保險,這在零售業是非常少見的。在經濟危機爆發時,當其它公司開始紛紛裁員時,好市多的領導層卻認為應該共渡時艱,決定給所有員工漲工資。

創始人辛尼格當年是從貨場卸貨員開始做起的,所以好市多也一直非常重視員工的培養,很多最初在停車場蒐集購物車的底層員工最後都進入了管理層,而公司卻從不招收剛畢業的MBA。優厚的福利和光明的職業前景,使僱員忠誠度大大提高,工作一年以上的員工,離職率只有5%。

早在2005年,《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中便提到了好市多僱員的優厚待遇,並將之同沃爾瑪靠極力壓低員工工資來節省成本的行為來對比,將其經營理唸成為「反沃爾瑪式經營」。

目前,好市多在台灣地區設有九家實體分店,尚未進入中國大陸,但每當我在網絡上看到國內的顧客稱讚「海底撈」的就餐體驗時,我總是會聯想到好市多。兩家企業雖然一中一西,經營領域也截然不同,但是其理念上卻有諸多相同之處。兩家企業都違反了許多行業常規,都是想盡辦法為顧客創造極端的服務感受,甚至讓顧客都覺得「不好意思」;而且不僅善待顧客,也善待員工,在取得巨大商業成功的同時,也創造了一種「時尚風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13

【每日一黑馬】盛諾一家:到國外看大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715.html

【導讀】每天,來自中國各地的病人,擠滿了協和、301等知名醫院。北京、上海等地的大醫院是這些病人最後的希望,但一些更有支付能力的人,已開始將希望寄託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麻省總醫院等海外醫療機構上。中國的醫療服務不足以給人信心,到海外頂級醫院去就診,會成為最後的希望嗎?

位於北京金融街的盛諾一家,已將數十位病人送到了麻省總醫院等機構就診。創始人蔡強2009年決定回國創業時,已在澳大利亞度過了悠閒的7年。移民之前,蔡曾在河南創辦了一家留學機構。他認為一些先富起來的中國人已經不差錢,物質上不輸給國外,但在醫療服務上,還與國外有很大差距。

目前,盛諾一家已經與美國聯盟醫療體系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這個組織由美國麻省總醫院在內的多家醫院組成。此外,盛諾一家還與德國、日本等國家的醫療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

在同行眼中,這是一家嚴肅的出國看病諮詢機構,只針對與生死有關的重大疾病,比如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等。這裡不介紹整形美容,也不送客戶去美國生孩子,儘管這兩項服務更能賺錢。蔡強希望盛諾一家的標籤是「癌症病人的最後希望。」但這不是個好做的生意,去海外看病價格不菲,惡性腫瘤等重症的醫療費用通常不低於10萬美元。盛諾一家賺取的是每例6.8萬元的中介費用,完成的是聯繫醫院、翻譯病例、簽證服務,以及陪同就診等服務。盛諾一家並不從醫院處獲取介紹病人的好處費,這也區別一些海外整形美容機構的做法。

在海外醫療領域,病人家屬常常要求中介機構保證該醫院能夠治癒疾病。這種願望可以理解,卻很難實現。

對於因為對診療結果不滿而鬧上門的,蔡強選擇了退錢。雖然合同中已明確醫療風險由醫院承擔,但這並未在法律上保護盛諾一家。「找上來的人都比我們有能量,打官司肯定不是好事。」這使得蔡強選擇客戶時,凡是對結果有要求的,一概不接受。他希望病人及家屬能認識到,去海外看病只是多了一個選擇,這個選擇有可能更好,也可能沒有更好。

盛諾一家醫院管理有限公司

創始人                         蔡強
成立時間                     2011年
所在地區                     北京
員工人數                      30人
主營業務                      海外醫療中介服務
2012年營業收入          約幾百萬元
融資狀況                       暫未引入投資

i黑馬點評:盛諾一家發現了醫療市場中存在的剛需,即國內富人對醫療資源的更高渴求,並借助創始人的經驗和資源成功展開運作。但是,海外就醫在能帶來高收入的同時,也成為一種個性化的醫療中介服務,使其不具備大規模擴張的基礎。同時,公司要想辦法降低客戶的期望值,否則糾紛依然在所難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706

國外色情行業管理體系和產業鏈是怎樣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669.html

IPO招股說明書:主要盈利模式

曾經很認真的看過一家澳洲正規妓院的IPO招股說明書,裡面對他們的營利模式有很詳細的說明。現在憑印象講一點,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可以再去把那份招股說明書找出來。

1. 最主要的營利模式是房費,也就是room rent。所以拿房產是能否營利最重要的關鍵,選址,拿地的成本,營建的成本,當地法規是否允許(記得幾個州,妓院仍然是不合法的)。

2. 小姐與妓院之間是沒有直接的僱傭關係的,而是採取進場費+收入分成的方法進行分配。PS:小姐流動性應該是非常大的

3. 小姐需要自行申請職照,體檢,買保險等等。

4. 其它收入來源包括酒水,飲食等等。

再補充一點信息,這家妓院叫Daily Planet, 位於墨爾本,在2004-2011年連取獲得Australian Adult Industry Award頒發的「最佳妓院獎」和「最佳接待獎」。

上市主體是它的直接控股公司Planet Platinum Limited,2005年3月1日在Austrlian Stock Exchange上市交易。去年因為無法遞交630財報而被停盤。其它關於股價,上市的一些併購什麼的,有興趣的可以繼續去它的官網和ASX網站查閱。

內部具體經營狀況

澳洲性產業很發達,除了比較有名的紅燈區,以及幾家知名大店、連鎖店和零碎分佈在各區的獨立合法妓院,更多的是大大小小無牌照、打著擦邊球並以按摩、洗腳為名的地下妓院。

城市裡的妓女,亞洲人的確佔了很大一部分,過去是越南人、菲律賓人、馬來人比較多,這幾年東亞人的比例上升的非常快。原因有幾個,主要是鬼妹比較囉唆,要求也多,說這不行那不行,在利益分成上也比較黑心,而皮膚(尤其是年紀大的)不是粗糙就是滿是斑點,而年輕貌美的鬼妹會選擇去高級雞店或者是脫衣舞廳,要麼在國王十字等地區單獨拉客。當然南美、印度人也不少,但是我接觸不多。應該還有中東蒙面女人,我也只是聽說沒親眼見過。亞洲女人的優勢是大多比較年輕(至少在鬼佬眼裡看起來很年輕),價格相對較低,服務周到,任勞任怨,有賺錢壓力,同時又能滿足鬼佬玩一次亞洲女人的心願。農村偏遠地區,我看到的妓院裡,東亞人不多,南亞、東南亞、拉美人佔有相當比例。

大多中國妓院(不合法為主)在商業模式上比較簡單,無非是外面掛一塊「Natural Massage」的牌子,或者是在《澳洲新報》這類的華人報紙上打有性暗示的廣告,店內裝潢簡單。而韓國店稍有改進,很多裝修成KTV的樣子,韓國男人愛唱歌和喝酒,所以辦事前想法設法讓顧客先瀟灑一下的同時,也能狠狠地宰上一筆。畢竟嫖娼是按小時收費的,一個男人再強也幹不到2個小時吧,更何況是棒子,而通常唱歌喝酒的收入可以幾倍於辦正經事。更聰明的老闆會在妓院邊上開一家烤肉店,很多韓國男人辦完事出來,喜歡在店旁吃烤肉休息一下。當然還有更高級更奇怪的店,具體我就不說了。

有人談到韓國妓女這兩年增長的非常快,主要是受惠於她們能較容易地申請Electronic Travel Authority (ETA),即南韓公民來澳的3個月的旅遊簽證。舉一個例子,在悉尼的某C區有一家韓國店生意非常好,有次我去收房租,偶然知道老鴇每2-3個月都會回首爾去挑貨,所以店裡的所有妓女能做到每3個月一輪換。一家雞店既然能做到不斷更新小姐,而且各個青春貌美(鬼佬才不管有沒有整容),想不火都難啊,看到那麼多濃妝豔抹的美女,誰還對那些4、50歲的鬼婆感興趣。這些韓國小姐都不會講英文,且都是自願來澳,純粹是為了能在3個月內賺一筆快錢。

妓院的合法營業牌照的確不好申請,我們的執照是和council打了整整2年官司,上了N次法庭才拿到的。後來考慮到我們在澳的主營業務不是色情業,就將牌照租借給別人了,租金每年XXX萬刀。

我認識的大多妓女都是在澳的合法公民,妓院的可怕之處是它讓那些女孩覺得賺錢太快太容易了,我已經見過太多離開妓院,最後由於受不了洗碗或者其他苦活的女孩再次回到妓院。當她們覺得忍忍幾天就能買一個名牌包的時候,哪裡還肯去幹那些又苦又累,每小時只有10刀的活。

作為服務司機,的確如樓上所說工作很枯燥,但我也從他們那兒聽到過不少故事。比如有一次送的2個鬼妹非常胖,坐上去直接讓他的小車爆胎,還有懷孕的單親媽媽,為了未出生的孩子的生計而接活,以及為了賺學費的貧窮女學生等等。

11月的時候,我接到一個懷孕女孩的電話,說她想回到以前的妓院繼續幹。這個女孩幾個月前被某個嫖客搞大了肚子,同時又不願意墮胎,就只能離開妓院跟著這個男人走,只可惜此男只知道整天賭博,把家裡的所有財產都賠光。最後我遲疑地問了句:你已經懷孕了,回去合適麼?她回答:總有顧客喜歡我這一款吧。

就寫那麼多,我畢竟不是行業中人,有些地方可能不準確,大家就當故事看看,能忘就抓緊忘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53

【小敗局】創始人自述:國外同性戀網站Fab轉型電商之敗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8/57739.html

Fab,i黑馬關註這個在不停轉型的公司已久。Fab 的前身是一個同性戀交友社區,2011年轉型為電商網站後,短短兩年時間里經歷了爆炸性增長。去年6月拿下1.5億美元融資時,估值已飆升至10 億美元。它的 CEO 曾豪言公司會成為下一個價值 100 億美元的電商巨頭。可惜,他失敗了。2013年下半年,Fab像進入了過山車的下行道,曾經的風光迅速隕落――未完成銷售目標,一些高管甚至聯合創始人都離開了公司,員工數從700人陡降至 300 人, 網站流量在過去一年里暴跌了 75%。是什麽原因讓一家曾受到萬般寵愛的創業公司,經歷天堂到地獄的大起大落?新年伊始,Fab 的 CEO Jason Goldberg 以一篇 3500 字的長文講述了自己 2013 年品嘗的苦痛教訓:“我得承認,當公司收入年增長達到 500%,並且一夜之間變成媒體的寵兒時,這很難讓人淡定。毫無疑問,我們喪失了理智。” Goldberg 寫到,“在我們應該專註於簡簡單單地讓今天比昨天變得更好時,我們卻在做數 10 億美元的夢。”Goldberg 曾喜歡公開談論公司的收入預測,驚人的數字總是讓媒體興奮不已。而這其實是把雙刃劍,在賺足了大眾眼球的同時,也將市場的期待無限拉升。一旦未能如願,公司便容易招致潮水般的質疑。Goldberg 決定未來不再公開談論任何收入預測的細節信息:除非你確信你的公司將成長起來,並且永遠是對的,並且不會碰到障礙,否則就不要總是提出或暗示收入預測,或者盈利預測,或者流量預測,或者其他任何的東西。Fab 的 CEO 已經意識到自己公開的講話過於頻繁,“盡管你可能會告訴自己,沒有太多消費者真的想了解一家公司的 CEO。他們關心的是產品,而不是你這個人。”在歐洲招聘人員數量過多、速度過快,也讓 Fab 品嘗了苦澀,並最終導致裁員,影響超過 100 人。就在昨天,Tech.eu 報道稱 Fab 除了定制的家具,將在歐洲停止銷售其他任何商品。在 3500 字的長文中,Goldberg 透露了自己在做出公司戰略決策時曾面臨兩難的選擇。2013 年年中,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即削減 Fab 的開支。當時有兩個選擇擺在我面前:保持一貫的成長速度,並希望我能在此過程中繼續籌集到更多的資金。另一個選擇則是縮減成本並掌控我們自己的命運。而我選擇了後者。是的,這是我的錯誤,讓公司處於尷尬的狀況,但繼續前進的決定(應指第一個選擇)是相當簡單的。我不想永遠處於急需現金的境地。這一說法從側面印證了 Fab 的爆炸性增長跟“燒錢過快”息息相關。不過 Goldberg “削減開支”的決定催生了 Fab 2013 年下半年一連串連鎖效應。看盡了潮起潮落之後的 Goldberg 顯得冷靜、低調了許多。在他看來,過去一年的經歷是一個企業家最寶貴的資產,你可以從中學習、調整並理出頭緒。“想要知道 Fab 如何重拾榮耀,2017 年再問我吧 ;-)”考慮到 Fab 在銀行存有數量可觀的資金,Goldberg 的“複興大計”並不是夢。i黑馬評:Fab的同性戀網站話題性,讓其轉型做電商時具備吸引流量的先天優勢。可惜創始人Jason Goldberg不懂得珍惜,在媒體和大眾的關註下逐漸迷失自己。電商,流量只是成功的一部分,Fab獲得資金後盲足擴展,使得其對所有環節都失去了控制。他們的失敗類似於凡客,做電商只懂得做營銷和流量,內功幾乎沒有修煉。 相關公司: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作者:Jason Goldberg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737

報道:貝萊德等國外投資者商談收購中國“壞賬銀行”華融資產股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006

路透由知情者處獲悉,美國最大上市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私募股權投資公司KKR、黑石(Blackstone)、貝恩資本(Bain Capital)等國外投資機構正與中國四大資管公司之一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華融資產)商談,有意收購華融資產股權。華融資產希望借此募集逾20億美元。

知情者透露,截至今年2月月中,將有20位左右的投資者準備遞交首輪報價,這些有意向的買家之中還有亞洲和中東的主權財富基金。

路透此前報導,華融資產計劃在IPO以前向戰略投資者出售公司15-20%的股權。

2013年,華融資產撥備前利潤破百億大關,同比增長59%,達到創紀錄的191.53億元,總資產4008.60億元,暫居國內四大AMC之首。

去年全年,華融資產資產管理業務收入突破百億,收購規模餘額突破千億,同比增長雙雙超過60%。不良資產包收購規模大幅增長,全年新增收購資產包項目為前三年總和的4倍,同業佔比大幅度提高至近40%。

華融資產董事長賴小民多次表示,華融資產2014年所有工作都要緊緊圍繞引戰上市展開,在完成引戰後盡快啟動整體上市。

在國內四大AMC——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信達)、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和華融資產之中,信達已率先上市。

去年12月,信達在香港成功上市,募資約25億美元,成為港交所全年最大規模IPO。公開發售期間,信達超額認購高達160倍,創下去年港股凍結資金記錄。

繼信達後,華融資產在四大AMC之中第二家實現股份公司掛牌,於2012年10月12日正式成立股份公司。

在改製為股份公司時,財政部和中國人壽保險集團為華融的公司發起人。其中,財政部出資253.36億元,持股比例98.06%,中國人壽出資5億元,持股比例為1.94%。

大華資本(Daiwa Capital)市場分析師Grace Wu指出,中國的不良貸款率很低,還不足1%,但這種形勢不會持續,這類貸款的絕對值會增加。

不過,Wu認為:

中國有充裕的資本緩衝,足以抵擋不良貸款3-4倍的增長。

對於上述路透的收購華融資產股權消息,貝萊德、黑石、KKR與貝恩資本均未予置評。

一位華融資產的管理者稱,該公司的確在與投資者協商,但還未選定任何一家。

华融资产, 资产管理公司, Blackstone, BlackRock, IPO,中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