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將取代沙特成最大液體石油出口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77

美國正在逐漸趕超沙特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的液態石油生產國。這意味著石油的產能過剩可能會改變世界能源格局。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7月及8月美國原油及相關的乙烷和丙烷產量和沙特不相上下。而隨著產能的進一步擴大,美國有望在近期取代沙特,成為全球最大的液態石油產出國。這是自1991年以來的首次。

對此,沙特政府認為美國的崛起並不會影響沙特在石油市場中的重要地位。該國表示,如果需要增加供應以滿足需求,該國有能力將日產量增加250萬桶。本月早些時候,沙特石油副部長Abdulaziz親王強調沙特是地球上唯一一個大幅增加產能的國家。

不過無論沙特是是否願意承認,美國產能的大幅提升對原油市場已經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盡管過去兩年中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俄羅斯與烏克不斷爆發地緣沖突,原油價格仍然不斷走低。上周,布倫特原油刷新2年新低至95.6美元/桶。遠遠低於2012年初125美元/桶的峰值。

頁巖氣革命是美國產能大幅提升的關鍵。水力壓裂技術及水平鉆井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幫助美國能夠開采原本那些原先沒有商業開采價值的油田,比如位於德克薩斯和北達科他的油田。

不過如果近10年前或更早以前的標準來看,原油價格依然處於相對高位。這使得運用頁巖氣采油的利潤更加豐厚。本月早些時候,美國原油日產量達到887萬桶,比2008年的500萬桶大大增加。預計到今年底,美國原油日產量將突破900萬桶。

原油和天然氣產能提高使得美國在能源領域的貿易赤字開始收窄,中國正在取代美國成為中東最大的原油出口對象。

從現有的趨勢來看,美國最終成為最大的原油生產國將只是時間問題。(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700

德國取代中國成全球貿易盈余第一大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92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德國已經取代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盈余國。

2013年,德國的貿易盈余高達2700億美元,遠超中國,與2006年正好相反。

BN-EU092_SURPLU_G_20140930112954

這意味著什麽呢?

《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出口遠超過進口,說明該國的經濟增長更多是建立在其他國家的消費之上。德國沒有想辦法鼓勵國內消費,而是讓那些相對脆弱的歐元區國家進口其產品。IMF和美國官員曾多次警告,德國的這種經濟政策阻礙了歐洲的複蘇。

在美國的壓力之下,中國自2006年以來將人民幣升值了近30%,這還不考慮通脹因素。不過IMF認為人民幣仍然被低估了5%到10%,而歐元更是被低估了15%。

不過,這不僅是歐洲的問題。歐洲的經濟總量高達18.5萬億美元,居全球之首。該地區一旦陷入衰退,那麽勢必拖累全球經濟增長。

下周的全球財長會議上,IMF將會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德國可能會受到各方壓力,要求其發展國內經濟。如果德國能夠聽從這一建議,無疑對歐洲乃至全球經濟都是一大利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710

【黑問八】電子商務會完全取代實體行業嗎?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09/146515.html

i黑馬註:當前,全行業處於轉型升級時期,傳統實體行業對互聯網化已經探索了多年。電子商務不是簡單的網上售賣,這涉及到供應鏈等方面的全面轉型,對大部分傳統企業而言非常困難。這種形勢下,電子商務會完全取代傳統實體行業嗎?

 

 

來源:黑問

 

黑問用戶:潘宇

實體行業真的會被互聯網電子商務取代嗎?

 

前不久和幾個做傳統行業的老板聊天,我突然發現一聊到電子商務他們又不懂、又害怕,非常喜歡危言聳聽,和我說:未來什麽5年內將不會存在個體,還有什麽全部都是直銷。其實當時我覺得現在的傳統行業里的老板都非常害怕,怕到誰誰站出來放個屁都是香的,我個人認為不管時代發生了什麽樣子的改變實體行業終究難以取代,除非世界上沒有了社交活動,沒有了親情,愛情,友情。

 

答1:【黑問導師】楊子超--愛部落輕日記創始人

 

小規模嘗試迎接改變

未來電商的三個趨勢:

 

1.標準化的商品服務:這個是大部分實體經濟都要面臨的,都會變成在線的,這個就是傳說中害怕的電商化,會百分之百電商化(淘寶,天貓,京東等等),未來這個趨勢會讓有工廠的企業重新主導,因為中間環節基本上全部優化在網上了,只有物流,店面將會大規模倒閉,包括國美蘇寧和大中電器,還有大城市的不高不低的中檔次的超市,比如華堂。

 

2.非標準化服務:就是按摩,電影院,臺球,剪發,飯店,這一系列的以小規模服務為主的非標準化服務,這里要說的是這些都是所謂的O2O(線上和線下的接合),這種的化需要企業的70%是傳統的,30%的是互聯網的,在營銷,在會員體系,在整個的品牌,都可以互聯網化。讓這些企業在一定的區域,更加知名和有影響力。

 

3.個性化定制服務:這個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國外的話其實眾籌和眾包下的產品和服務很多都是個性化的制定服務,這種服務目前還是停留在很多邊緣的行業,比如說文玩,可穿戴硬件,手工玩具,藝術品制造上,當然對於中國的眾籌環境來說,並不適合個性化制定服務的發展,在中國,眾籌更像是反向團購,和小米的饑渴營銷一樣,還是停留在如何制造爆點來引爆烏合之眾上。個性化制定一定是電商的最高級別的,所以還有很多的路要走。其實可以類比奢侈品的感覺,比如愛馬仕就是很多限量版的。

 

三個趨勢,依次門檻更高,但是市場也會越來越垂直的。讓傳統企業對號入座。傳統企業不要害怕電商,一定是擁抱變化,迎接改變,但不要貿然進入,不斷的慢慢小規模嘗試,找到自我企業的產業鏈互聯網化的優化點,不要求一步到位,慢慢來。互聯網不可怕,可怕的是傳統企業的思維不能轉變過來。

 

答2:【黑問導師】馬驥--全景客執行董事、創始人兼ceo

 

創新和服務才能取勝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看來大家都願意說兩句,我也就個人對電商的淺薄認識拍拍磚。

 

首先怎麽來定義一下“實體”。門店、櫃臺是不是就算實體?如果暫時按這個定義“實體”,那實體里又包含銷售產品和服務型的。國美、蘇寧銷售的是商品,理發店,飯店是服務型的。

 

這兩個如果不存在了,那他們去哪兒了?

 

首先看看國美類型的,他們是渠道商,是為廠家做渠道的。理發店、飯店的服務類型的是最終服務方,他們直接服務客人。

 

互聯網的本質是什麽?是信息,是把以前不對等的信息,通過網絡化,通過大數據,通過開放化,通過免費化,讓信息對等起來。

 

就拿網購一本書為例,沒有互聯網電商時代,你必須去書店,尋找你要的書,然後購買回來。現在是手機里直接支付,人家給你送來。這個簡單的購買事件,前後有兩個本質不同。第一是如何獲取商品信息方式變了,變簡單了,變隨時了,變成無需推廣費用了。微信或微博里,你閱讀到一個人說看了某本書很好,直接點擊個鏈接,直接購買了;第二個是交易流程變了,變簡單了,變高效了。原先你需要去書店,需要付出交通成本,時間成本,需要到櫃臺交費,現在無需去櫃臺,24小時手機直接支付完成了,省去了大量的成本。

 

這個例子說明,互聯網改變的是信息,信息變了,渠道就變了。帶來的改變是數字化、智能化。傳統的產品生產廠家,以後無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金錢到產品營銷和推廣上了,專註精力做好產品,產品的傳播完全靠用戶傳播,所以渠道將會重組,互聯網成了渠道。傳統廠家不必擔心他們被取代,有些不靠產品品質,只靠砸錢營銷的估計不行了。服務類型的實體呢,更不必擔心,因為你做好服務就行了,將來的服務質量完全靠用戶評價,網絡開放化,服務好,性價比高的,自然用戶多,生意好。

 

未來是質量的競爭,是服務的競爭,是品牌的競爭,是粉絲的競爭。

 

OTO如何也離不開線下的那個O,但是純碎的渠道方,將會嚴重收到沖擊。

 

未來的產品定價,都不是由生產方定價,而由用戶來定價,體驗帶動消費。一切靠玩忽悠,虛的帶來客戶的時代一去不複返,傳統行業靠的是創新和服務才能取勝。

 

答3:【黑問導師】顧險峰--上海龍廷國際旅行社、魅途旅遊網總經理

 

互聯網沒有生產能力

互聯網只是傳達信息,溝通洽談的渠道,就像菜一定是種出來的,互聯網本質沒有生產能力。所以實體是根是本,互聯網是展示銷售的平臺,就像旅遊業,互聯網再完美,你也是要去住賓館的,不能睡在互聯網上。

 

答4:【黑問用戶】zhg1016

 

電商不是全部

除了按摩、餐飲業生活服務業外,個人感覺還有很多行業不可替代。比如運輸、航空、各類駕校包括飛機架校、建築、橋梁、道路、環保、醫療等。現在電商只是在民用的生活用品很活躍,比如服裝鞋帽、化妝品、 生活日雜用品、公司辦公用品。不要被假象迷失了自己的創業方向。電商永遠只是生活運轉的補充,不會是全部。


更多精彩問答盡在【黑問】社區,歡迎各位導師及創業者加入我們的討論哦~~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question/15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37

快樂陽光張若波:芒果TV會取代樂視嗎?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1/146607.html

i黑馬:在海外停留三個多月後,樂視網創始人賈躍亭以一封內部信打破沈默,信中他大談美國市場及海外戰略,但對樂視網如何合規廣電政策並未提及,亦未說明何時回來。就在賈躍亭與國內市場若即若離之際,快樂陽光總經理張若波正與多個投資人密集商談,他覺得快樂陽光可以利用政策窗口大幹快上,以爭取獲取中國互聯網電視市場的絕對優勢。
 
\在電視盒子全行業銷量下滑至谷底時,快樂陽光的盒子日活躍度保持在30%-40%,其2014年互聯網電視激活用戶量計劃達到500萬臺。樂視電視最近的統計數據是100萬臺左右,且樂視已暫停銷售電視盒子。
 
9月18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達通知——要求當周內所有視頻網站電視APP下架,下周檢查,否則將取消其互聯網視聽牌照,並停止服務器。也就是說,除了牌照擁有者,所有互聯網企業不得在電視端經營視頻內容。
 
廣電總局畫了一個圈,這個圈越畫越小。客觀上,這為身處廣電體系內並擁有互聯網電視內容和集成播控牌照的快樂陽光擊退了大部分對手,包括樂視網。
 
上述通知下發後第五天,賈躍亭公開內部信,信中提到:“在過去的一個多月,樂視遇到過一些困難,政策波動、股價震蕩,還有各種流言蜚語。”
 
政策機會
 
在政策的幾度變化中,張若波逐漸找到了方向和動力。
 
2006年,芒果傳媒全資子公司——快樂陽光成立,張若波由湖南衛視委派至此擔任總經理。快樂陽光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向互聯網或互聯網電視突圍,而是彼時《超級女聲》帶來的短信增值紅利,令其決心成立一家專門運營網絡增值服務及網絡版權分銷的公司。
 
張若波則想做大網絡視頻,第二年便成立了芒果TV視頻網站。但在接下來的數年里,張若波並未看到希望。
 
因受體制制約,快樂陽光無法突破融資瓶頸,視頻網站全行業至今仍靠資本燒錢,無明確盈利預期。前期的芒果TV籍籍無名,甚至充當了免費的內容分銷平臺,這讓張若波每次想起來都有些不忿。
 
直到2011年,廣電總局出臺了《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簡稱“181號文”),在為互聯網電視終端產品(OTT盒子和電視)“正名”的同時,也規定了終端廠商必須與牌照方(如今共有7家)合作,以達到可管可控的目的。
 
張若波認為互聯網電視將成為愈益規範的市場,機會來了。此後兩年時間,各種OTT盒子頻頻上市。電視盒子銷量從2011年的300萬臺升至2013年的1000萬臺。以樂視、小米為代表的廠商紛紛借助電視盒子和互聯網電視產品,搭建和完善自身的生態系統。快樂陽光也是從那時開始全力進軍該領域。
 
與樂視、小米不同的是,快樂陽光並不想通吃整條產業鏈,它想做成淘寶模式,內容上集大成,硬件上敞開懷抱和所有企業合作。張若波對《財經》記者說:“如果有機會做成淘寶,我為什麽還要去做一個唯品會?”
 
到目前為止,快樂陽光已與40余家硬件廠商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已形成擁有20余款產品的“芒果TV inside家族”,主要為智能盒子和電視一體機。
 
芒果TV成為快樂陽光互聯網電視的特色內容之一,而非全部。在其內部,芒果TV的定位更加清晰——年輕時尚,這與湖南衛視的節目一脈相承。張若波說:“芒果TV流量不是數一數二,但它是盈利的。”為了區別芒果TV的定位,快樂陽光曾為互聯網電視業務起了另外一個名字——和豐。
 
快樂陽光最終成為了湖南廣電旗下的一個新媒體平臺,內容(包含應用開發)在這個平臺上被分發至PC、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等諸多終端,即“一雲多屏”模式的承載體。
 
這與樂視模式相似,賈躍亭常提的便是樂視生態:“平臺+內容+終端+應用”,其底層是雲視頻和電子商務平臺,負責分發內容及硬件產品;第二層是內容,包括樂視影業、樂視采購和自制的版權節目;第三層是各種終端(即屏),是內容到達的載體;第四層是應用,如同智能手機一樣,可以讓電視成為互聯網生活的大屏延展。
 
與已經在創業板上市四年的樂視相比,快樂陽光還未進行外部融資,能量其實有限。而且在樂視模式已成為行業顛覆者的時候,快樂陽光的突圍並不被看好。
 
不過,近期廣電政策的重大變化,再次為快樂陽光釋放了曙光。
 
今年6月開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連發數令,先是要求互聯網電視牌照商華數、百視通整改,關閉所有互聯網電視終端產品中各類視頻APP和視頻聚合類軟件;
 
7月,要求有線網絡公司所采購或者研發和安裝的智能電視機頂盒等終端,不得安裝除了TVOS1.0外的其他操作系統,同時要求部分OTT電視集成播控平臺取消集成平臺里直接提供的電視臺節目時移(直播)和回看功能;
 
9月,要求自2015年4月1日起,未經登記的境外影視劇不得上網播放,並對互聯網視頻電視端APP下了最後通牒。
 
本著可管可控的原則,廣電總局幾乎將非廣電系的內容全部排除在外。非牌照方若想將內容放入互聯網電視,需要通過牌照方的審核,審核通過後,亦不能以專區形式出現,而是由牌照方將內容打散、集成到統一的專區中,且在節目播放中不會有類似臺標的LOGO出現。有評論認為,這是廣電體系對互聯網入侵搭建的最後防範體系。
 
樂視網COO劉弘曾向《財經》記者證實,盒子已明確收到廣電總局的整改通知,並已完成整改(將樂視內容移至牌照方專區),電視則沒有。他說:“目前電視沒有按照這個方法去整改,但現在處在整改的協商過程中。”
 
劉弘稱,在整改方案中,樂視願意將內容交給牌照方運營,由它來收費,“我的內容付費是沒有變的,只是讓他來跟我們分成而已”。但這意味著,用戶在購買同一牌照方授權的互聯網電視機時,都能看到樂視的視頻內容,而且其內容運營的主動權已被剝離。
擁有互聯網電視集成播控和內容運營雙料牌照的快樂陽光,實際上成為了更加強勢的自營電商,它不容許賣家開店,還不容許其他平臺做成淘寶,它的競爭對手只剩下了另外六家牌照方。
 
張若波說,快樂陽光一定要抓住政策的時間窗口,帶著廣電體系跑起來。
 
湖南優勢
 
今年4月,湖南衛視向互聯網企業祭出第一刀:封殺外界轉播權,即湖南衛視節目內容今後只在芒果TV平臺上播出,不再對外銷售互聯網版權。
 
湖南衛視是湖南廣電集團下與芒果傳媒並行的事業單位,擁有龐大的內容制作團隊,並已出品諸多優良的電視節目,如《快樂大本營》、《爸爸去哪兒》、《天天向上》、《變形記》等等。2013年湖南衛視在亞洲媒體排行中位列第五,在中國地區僅次於央視,並已經拿下了97個全天收視第一的好成績,觀眾規模超過了2.1億,觀眾觀看時間延長到47分鐘,忠實的芒果粉遍布全國各地。
 
2014年,愛奇藝斥資2億元拿下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第二季、《快樂大本營》等五檔節目的版權。“芒果獨播”戰略出臺之後,2015年愛奇藝將無緣與湖南衛視續約,後者損失的則是數億元的版權分銷額。
 
湖南廣電希望,能夠在新媒體平臺形成自己獨有的內容優勢。中國社科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淞在接受專業媒體采訪時認為,沒有誰能保證自己的渠道不可替代,相反內容加頻道的優勢日益凸顯。
 
事實上,包括樂視在內的互聯網視頻企業,已經開始大量自制節目和網絡劇。樂視網董秘張特向《財經》記者透露,自制劇所占比例已在10%-20%之間。樂視生態的延展核心便是海量的內容,目前它擁有10萬集電視劇和5000部電影。
 
在互聯網企業中,樂視的正版內容已屬海量,但在廣電體系里優勢並不明顯。截至今年8月底,芒果TV(PC)的視頻內容資源總量(正版)達20.4萬集(段),總時長7.32萬小時。
對芒果TV來說,更大的內容計劃還在執行中。2015年,湖南廣電將執行10億元“雙獨播”計劃,即湖南衛視和芒果TV共同出資10億元(前者出資占比較大),投入自制劇、定制劇拍攝,這些劇只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獨播(周一、周二的周播欄目劇場播出)。之後還會推出網絡短劇等品種。
 
9月初,張若波告訴《財經》記者,芒果TV部分人已經加入到湖南衛視的欄目制作團隊,“以後的內容都是湖南衛視和芒果TV共同出品”。在操作中,甚至可以為了網絡的特殊需要,多加一個機位。
 
張若波稱,10億元將制作出208集電視劇,每集約400萬元的成本。樂視COO劉弘則透露,其自制劇每集成本從十幾萬到幾十萬元不等,今年預計制作700集自制劇。兩者單集成本投入十分懸殊。此外,湖南衛視其他節目也會獨家輸入至芒果TV平臺。
 
在利用現有湖南衛視資源的同時,快樂陽光還積極向投資者拋去橄欖枝,最近兩周,張若波接待了八組投資者,他表示,確定入股的投資者還未最終敲定,釋放的股份不會太多。
 
最近幾年,湖南廣電總是廣電改革的先行者,現在內部更是形成了新一輪改革勢能。
2013年上任的湖南廣電新臺長呂煥斌經過一年思考,確定了改革框架。他的設計是:湖南衛視是全臺內容創新的引擎和發動機,是龍頭,而且是創收的經流;芒果傳媒是全新體制機制下的合格市場主體,是市場平臺。呂煥斌在接受《中國廣播影視》采訪時說:“我們可以取代新媒體,甚至顛覆它們。”
 
具體改革思路:一是從服務觀眾向服務用戶轉型,形成全媒體格局,打造“一雲多屏、多屏開花”的新傳播生態,“用戶在哪里,我們的產品就延伸到哪里”;二是變內容產品為IP(版權)資源,圍繞一個創新IP,全方位開發,延伸產業鏈,如《爸爸去哪兒》衍生出電影、遊戲產品等;三是向市場生態轉變,“把可經營性資產拿出來,到市場上去遊泳、去整合”。
 
最終,湖南廣電不再是依靠廣告謀生的媒體,而是一個全新的生態體系,即芒果生態圈。
作為湖南廣電的市場化主體,芒果傳媒下轄快樂陽光、快樂購、天娛傳媒、金鷹卡通、芒果娛樂、經視文化六大子公司,2013年總收入為50億元。近日,芒果傳媒總經理張勇對外稱,要在一定時間內,完成1000億元的市場估值,“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著力打造幾家新型媒體集團,我們很希望是那幾家之一”。
 
快樂陽光因為離互聯網最近,自然成為本輪轉型改革的風暴眼,勢必獲得更多的資源傾斜,分享到更多的改革紅利。2013年快樂陽光虧損2億元,張若波稱近期沒有盈利計劃,當前任務是“占地盤”。
 
潛在短板
 
幾年前,時任湖南廣電臺長歐陽常林曾感慨,騰訊已經跟湖南衛視一樣大了。但令其沒想到的是,幾年之後,騰訊規模已經十倍於湖南衛視和芒果傳媒。
 
互聯網的成長速度遠高於傳統媒體。雖然目前從內容擁有量上看,樂視網不及快樂陽光,在互聯網電視業務上也遇到了政策瓶頸,但樂視拓展生態的速度一如其他互聯網企業。
 
樂視控股旗下有樂視網、樂視TV、樂視體育、樂視影業、樂視農業、網酒網等,樂視TV、樂視體育是樂視網的子公司。樂視網(SZ300104)市值已達310億元左右,短短兩年內股價上漲近3倍,今年上半年樂視網收入29.41億元,凈利潤1.54億元。樂視影業近期還獲B輪融資,估值已達48億元。
 
目前來看,互聯網電視視頻對樂視只是其生態系統的一個環節。樂視方面稱,如果互聯網電視視頻內容不能做,樂視可以做好其他產品體驗以搶占電視端,比如遊戲類APP等。
 
與之相比,芒果生態才剛剛從內容向外拓展、整合(集團其他資源),其競爭力和發展仍待觀察。張若波說,快樂陽光的問題是在互聯網領域的技術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快樂陽光的技術人員有200多人,其中負責大數據挖掘的有十多個人。樂視網技術團隊則有1500多人,占總員工數一半以上。
 
張若波承認,快樂陽光的技術團隊力量還遠遠不夠,目前大數據挖掘能力主要靠湖南廣電內節目制作團隊的創意來彌補。為吸引人才,快樂陽光計劃從股權激勵上尋找突破,上市也會是其重要選擇途徑。
 
如同其他廣電兄弟一樣,湖南廣電也是戴著體制的鐐銬跳舞,只不過鐐銬的輕重不同而已。樂視可以遊走在政策的灰色地帶,踩著底線奔跑,體制內的快樂陽光則絕不能如此行事。
 
快樂陽光還要面臨品牌定位的問題。芒果TV的用戶是年輕時尚人群,快樂陽光的互聯網電視則要講大而全的平臺概念。後者將如何吸引更廣泛的用戶?品牌協同性或能否實現?
 
一個例子是:京東在強大的自營能力之下,一直難以拓展其開放平臺,近期賣家反映,京東甚至在收縮某些品類的開放平臺。自營和平臺,這兩者在某種時候是矛盾的。
 
一個好的消息是,快樂陽光越來越會用互聯網思維來經營產品。9月6日晚,芒果TV直播華晨宇北京火星演唱會,其線上直播門票購買次數超過了12萬。
 
這讓大家看到一些希望:就算廣電總局在電視端停掉視頻網站的內容,用戶仍可以從芒果互聯網電視上看到自己喜歡的節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498

二○五○年 在地小公司將取代大企業


2014-10-06  TCW  
 

 

剛特‧鮑利(Gunter Pauli),二十年前提出「藍色經濟」(Blue Economy)的企業營運模式,此模式在過去十年產生四十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五百六十億元)的收入。這位環境創新改革家為何預言二○五○年,全球化大企業將因缺乏彈性面臨危機,而適應力強的在地小型企業將取而代之?

「藍色經濟」,指的是將大自然循環再生的邏輯,轉化成商業模式。換言之,利用製程中的廢棄物做為原料,透過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再製成產品,一方面將廢棄物對地球的負擔降到最低,同時再製品可以衍生出一筆收益。

剛特二十多歲時,即加入全球最知名的環保智庫「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曾擔任比利時清潔用品廠商Ecover執行長,建立全球第一個綠色工廠。三十八歲時,創辦「零排放研究創新基金會」(ZERI),喊出「藍色經濟」,目前全球已有超過兩百個以藍色經濟為商業模式的中小企業計畫在進行。他希望在二○二○年之前,在全球推動一百個藍色經濟計畫,創造近一億個工作機會。

「投入一件事情,不只我自己樂在其中,也要讓周圍的人樂在其中,」剛特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說,「這才是創新的真義。」以下是專訪紀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未來一直是個令人好奇的話題;到二○五○年,你覺得商業領域會是怎樣的世界?

剛特答(以下簡稱答):二○五○年,因為人口過多、資源有限,商業模式在資源運用必須更有效率,到時世界重心會從主導的大企業,轉移到在地、小型、更適應當地的條件的企業。到時,全球化的企業模式會面臨三大挑戰。

36年後跨國企業三大難題:市場被切割、適應力差、廢棄汙染

一是市場很難長大。大眾市場的需求已經逐漸分化成零星的小市場,市場很難再長大,因此標準化產品會越來越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二是供應鏈缺乏彈性。跨國公司的全球供應鏈運輸成本高,成本一高便會過度在意成本而導致流程缺乏彈性,很難隨環境和時間調整;一旦中間有一環出問題,全部供應鏈都要停止。

三是「生產→消耗→廢棄」的線性流程,製造大量廢棄物。

問:資源匱乏已成為未來的代名詞,對大型、小型企業都一樣,為何中小型企業比大型企業容易生存?

答:金融危機後,可看到部分在地公司利用當地資源拓展事業,因原料和市場距離近,可以把生產供應鏈砍得很短,並隨時回應市場需求,反而更有彈性,不奢望滿足多數人的需要。

問:如何能掌握未來企業生存的關鍵?

答:答案在於用類生態體系的系統思考,取代傳統線性思考。

舉例來說,全家到餐廳用餐,吃不完的食物被扔掉成為餿水,餿水被丟棄,這是傳統線性邏輯。但系統思考是:餿水如果加上真菌,再用常溫培育,除了同樣可被拿去當成動物飼料,還會產生聚乳酸,可製造生質塑膠。餿水後多出來的步驟,可增加就業機會,也會減少掩埋廢料。

創新關鍵,像孩子一樣思考:別總說不可能,要學著問「怎麼做」

問:在我們的教育體系,從小便被培養呈線性思考,要如何能學習系統思考?

答:像小孩一樣想事情。對他們來說,夢想和現實之間沒有距離(no difference between fantasy and reality),好好的玩每個點子,從一個點子跳到另個點子。好比你說,有的紙是用石頭做成的,大人會說「怎麼可能?紙是植物做的」;小孩會說「怎麼做的?」前者就是我說的「盒子內的思考」(think in the box),根據已知的知識去認知、判斷,知道的才可能、不知道的不可能,但這是思考上非常大的盲點。正確的想法應該是:「我不知道,請告訴我怎麼一回事?」

這就是創新能否成功的關鍵——應該想怎麼做,而不是專注在分析,然後覺得不可能。如果想創業,不能停在分析,必須要執行,而執行出來的關鍵在於務實的解決問題。

問:解決問題,要培養何種未來能力?

答:一是培養橫向的知識。舉例來說,假設一個麵包師傅會做各式各樣的麵包,但是對裡面要添加的穀物、水果一概不知,我就做不出多穀物麵包,因為不知道怎麼做。其次要懂得隨情境調整執行的方法(do it in the context),不是一成不變的運用知識。

問:對你而言,創新的定義是?

答:真正的「創新」,是當你把事情做好,不只你樂在其中,也讓其他人樂在其中。如果你看到這樣的機會,也覺得有前進的可能,那就動手做吧,你有責任完成它。如果你看到改變的機會,但是放過了,就是不負責任。

【活動資訊】「二○一四商周創新之夜.預見未來」於十月十五日在台北小巨蛋隆重登場,邀請您熱情參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55

IEA: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原油消費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76

國際能源機構(IEA)本周發布報告稱,中國將在未來20年內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原油消費國。

IEA的報告預計:

從現在到2040年,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原油需求量將持續萎縮。東南亞、中東和撒哈拉以南之非洲地區將帶來主要的原油需求。亞洲發展中國家未來將占到全球原油需求總量的60%。OECD組織成員國美國、德國和日本的需求量則將減少。

在2030年前後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最大原油消費國。美國的頁巖油產能在未來10年將保持相對平衡,而長期來看,產能將最終回落。至2040年,全球日原油需求將增長16%,達到1.04億桶,目前的水平則是9000萬桶。

受到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影響,布倫特原油周二跌至4年新低。盡管油價跌勢不止,但是OPEC組織目前並不願意采取減產措施,沙特此前宣布降低對美出口油價以保持市場份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06

普京密友:中國無法取代歐洲對俄融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25

101699949-170931695.530x298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普京的一位親信最近表示,盡管俄羅斯經濟飽受制裁,亞洲不會取代歐洲成為經濟的主要融資來源。盡管在烏克蘭局勢上對峙,俄羅斯應該繼續推進與歐洲的一體化進程。

普京密友、俄羅斯國家鐵路公司總裁弗拉基米爾•亞庫寧(Vladimir Yakunin)的這番表態,一定程度上為備受贊譽的俄中關系增添了疑問。烏克蘭局勢惡化以來,由於美國和歐洲的制裁,俄羅斯試圖將其重心向東方轉移。

這番表態透露了在現有條件下,俄羅斯鐵路公司現代化改造計劃遇到的融資困難,該公司計劃融資約600億美元。他表示:

”東方的金融機構能夠完全取代西方金融機構這一說法太誇張,客觀上講,我們仍然能在西方金融市場上獲得貸款,而且比我們在亞洲市場上得到的貸款期限更長。“

亞庫寧還指責美國迫使西方對俄羅斯采取制裁措施,這使俄羅斯與歐洲的關系沈悶,華盛頓破壞俄歐關系的行動將以失敗告終。他表示:

”所有關於俄歐關系決裂的討論都是不會實現的,並且無論對俄羅斯還是對歐洲來說都是很大的傷害。另外這對全球經濟也是一個打擊。“

亞庫寧因其保守觀點而著名,他是普京在聖彼得堡時的高級外交顧問,也是普京總統“密友圈”內人之一。在克林姆林宮出現越來越多的反西方言論的背景下,他的這一發聲與眾不同。

事實上,這與他今年早些時候的態度也有轉變。三月初,當烏克蘭危機剛剛爆發,他猛烈抨擊西方,並稱歐洲這個全球金融寡頭策劃推翻烏克蘭總統Viktor Yanukovich來打擊俄羅斯。

俄歐關系緊張,急需新貸款

由於俄羅斯經濟受制裁,盧布上周陡降8%,成為11年以來的最大幅度貶值。同時由於俄羅斯和銀行必須建立硬通貨儲備來支付即11月和12月到期的400億美元外債。而這些外債在制裁前一般都會得到西方的自動延期。

俄羅斯轉而希望把中國作為替代的融資來源。兩國在前不久簽署新的西線天然氣協議。而這一協議對歐洲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因為一直以來,西西伯利亞的石油主要是供給西方。但俄羅斯沒有從中國融到建設管道的資金。中俄也未就具體價格達成一致,而中國在價格談判方面一直以強硬著稱。

俄羅斯在吸引中國投資方面也不算成功。中國進出口銀行同意向VTB和VEB提供20億美元貸款、以及向Rosselkhozbank提供最高3億美元的貸款,國家開發銀行計劃向俄羅斯電信公司Megafon提供5億美元貸款。但上述協議都要求必須購買中國設備。

亞庫寧認為,盧比貶值有利於俄羅斯經濟,因為這有利於出口,但他也認識到這可能對企業對沖外幣債務風險造成困難。

亞庫寧已在美國的制裁名單上,但並不在歐洲的制裁名單上。他領導的俄羅斯鐵路公司在今年三月剛獲得了5億歐元貸款,獲得貸款後的幾周後制裁就開始實施了。公司正在考慮擴大融資,但亞庫寧表示,他不確定西方投資者是否會參與進來,因為美國對金融部門施加的壓力,可能會阻止這些合作。

其他一些俄羅斯公司也遇到類似情況,制裁開始以來,都在等待來自國家財富基金的資金。例如,國家石油公司Rosneft正在尋求480億美元的貸款。該公司有140萬美元的債務將在12 月和明年2月到期。

俄羅斯鐵路公司已經獲得一些政府的支持以升級Baikal Amur鐵路,這條鐵路是中俄貿易動脈之一,並已超負荷運行,盡管今年由於中國經濟放緩承運量下降了1.2%。

(實習編輯 戴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43

年度最震撼的醫藥電商演講:服務將取代流量 醫藥雲端

來源: http://xueqiu.com/5867983716/33064968

春雨醫生CEO 張銳
來源:中國藥店

中美醫藥電商天壤差別的本質

我是一個典型的做互聯網的人,在我眼中,互聯網和傳統產業很多不一樣是來自於思維模式和方向上的不一樣。首先我先想用簡單數據做個模型推演,告訴大家中國醫藥電商的現狀。

中國醫藥B2C去年的市場規模為42.7億,占中國藥店零售交易總額的比例為1.71%,美國的占比是30%,這“百倍鴻溝”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行業人士及專家們給出的原因無非是以下幾條:處方藥沒有放開,醫保沒有對接,電子處方沒有實行……真的是這幾個原因導致的麽?我算了一筆賬,如下:

去年的醫藥電商賣藥買了17億元,如果處方藥放開,按照處方藥市場是非處方藥市場的5倍,那麽處方藥市場就是85億元,放開後的藥品總市場為102億元。醫保一旦放開,按照自費藥占總市場的30%來算,102億元再除以0.3,醫保對接後的藥品網購市場規模為340億元,這與美國藥品網購市場的743億美元相比,依然是天壤之別。

現在問題來了:中美電商份額的巨大鴻溝,體制和政策可能只是部分原因,甚至不是本質原因;以目前中國醫藥電商的銷售力,處方藥網售開禁的大紅利,大部分人只能喝湯,吃肉休想。這個市場確有巨大的市場空間,誰能夠抓住歷史機遇誰就能完成市場洗牌,成為王者!

美國醫藥電商如何玩的?

到底什麽是中美醫藥電商天壤差別的本質原因呢?我們來看看美國醫藥電商的發展及模式。以Walgreens為案例,下圖為Walgreens的業務框架圖:



在Walgreens的業務框架圖中,左邊是商品,中間是平臺,右邊的是服務。通過這張圖,我們有幾個發現:

發現一:Walgreens不是B2C,是O2O;

發現二:它的業務線極廣,業務體現了“醫藥不分家”的理念;

發現三:通過星羅棋布的網點,建立緊密的社群關系;

發現四:擁有驚人的8300萬用戶檔案,大多保險關聯;

發現五:互聯網對Walgreens來說,絕不僅是賣場,也不僅是線下門店的線上映射,它的APP視覺和交互做得很差,但它的思路不一樣,它是一個電商,不是個賣場,是用戶數據沈澱中心、醫患交流平臺和醫療服務平臺,這與中國醫藥電商有很大的模式差別。

以上的這一切為Walgreens帶來什麽?Walgreens是全美銷售額最大的線上和線下藥店,整體銷售額超過巨鱷亞馬遜。線上每日訪問量達200萬人,每周400萬單交易由線上推動。200萬的日訪問量是什麽概念?今年和去年上市的移動互聯網公司里,沒有哪家超過200萬的日訪問量。

Walgreens的移動端為其帶來什麽價值呢?利用手機補藥用戶高達50%;多渠道用戶客單價高6倍,這是我們國內醫藥電商無法想象的。

流量型電商VS服務型電商

我從一個互聯網人的角度總結Walgreenss,它是以服務為核心,以數據(掌握了8300萬用戶檔案)為基礎,以重複購買為目標,以社區輻射為紐帶的O2O電子商務系統。簡言之,是一種“服務型電商”。

我們是什麽呢?中國醫藥電商是以流量為核心,以漫射式購物為基礎,以客單價最大化為目標的B2C電子商務系統。簡言之,是一種“流量型電商”。

從互聯網角度觀察,中美藥品電商將近30%的份額差異的本質在此,並非政策的差異,是玩法的差異。我預言,誰能完成從“流量型電商”向“服務型電商”的驚險一躍,誰就是處方藥網售紅利的最大贏家!

什麽樣的電商是流量型電商?天貓醫藥館就是典型的流量型電商,中國醫藥B2C一半多銷售額是產生在天貓平臺上。我覺得百度和天貓都是糟糕的模式,醫藥電商要爭氣,你們能幹掉他們。

流量型電商其實模式非常簡單,就是:銷售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流量型電商面臨著巨大的危機,主要是三大危機:

1.流量成本越來越高。

醫藥電商獲客成本高達100元/人,這個成本會每年增長20%,再加上流量的移動化和大佬入場,正在把醫藥電商推向流量懸崖!這個行業不掙錢,一部分原因就是流量成本高。比如大家看到BAT都在布局移動醫療,這是好事還是壞事?眼下是好事,長遠未必是好事。大佬會先跟你們玩,用戶習慣培養起來之後,就會挾用戶以令渠道,大佬入場會造成流量成本上升。

2.藥品本身不是流量轉化率高的品類。

首先,因為藥品消費決策權大多不在用戶手中,在醫生手中;為什麽CVS收購了一分鐘診所、健一網發布了健一醫生?這是大家在解決決策權的問題,尤其是處方藥;

其次,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漫射式購買、只能守株待兔式的被動等待。所謂的漫射式購買是我打算在天貓上買褲子,但發現裙子在打折,結果買了裙子。但醫藥難以實現漫射式購買,糖尿病人不會在網上買腫瘤藥,當然他可能會買套套,在醫藥里面只有一小部分的漫射式購買,大部分是定向、精準的購買。普通流量電商可以運用漫射式的購買,能夠維持它非常好的客流與客單。亞馬遜的“猜你喜歡”使它的消費提高了30%,由於藥品方面很難做到漫射式購買,這就使得藥品電商的轉化率比較低;

第三,OTC、家用器械、計生用品客單價低、利潤率低。

3.Walgreenss這類的服務型電商指向藥品銷售的兩大命門:幫助用戶決策,吸引用戶回訪。

處方藥開禁後,解決這兩大問題,迫在眉睫!Walgreenss手機端的回訪率高達90%。雖然藥品客單價低、頻次低、轉換率低,但藥品的重複購買性強。如果只是流量型電商的話,那只是一粒藥的生意;如果你將B2C電商與醫療服務結合的話,那麽會成為一段藥的生意,服務可以解決用戶決策的問題;當你再多一項數據能力,能夠分析用戶的消費行為,你有可能變成一生藥(見下圖)的生意,因為數據可以解決用戶回訪的問題。



我想賣一粒偉哥or我想買一粒偉哥

春雨醫生目前每日問題量5萬,其中40%有購藥需求,我們可為藥品電商創造700萬客單量。在春雨平臺獲取的不僅是流量,而是用戶,是用戶溝通平臺、用戶管理平臺和持續購買服務平臺。我們可以解決用戶購藥決策和重複購買的兩大藥品電商瓶頸問題。我們計劃明年第二季度做導藥服務,明年第三季度做用藥服務。

我們試圖用對用戶數據的全面、持續掌握,用C2B的新商業模式,徹底走出流量電商窘境。



B2C模式是一個巨大的流量漏鬥(如上圖)。我將B2C形容為你想賣一粒偉哥,比如每日有100萬流量,其中10萬人有購買偉哥需求,這是第一重損耗,稱之為用戶群損耗;在1萬的用戶中,1萬人會達到你的商品頁,1000人會有購買的意願,這叫決策損耗;最終只有100個人買了偉哥,這叫流程損耗。如果我們賣的不是藥品,是一般消費品,它屬於廣譜型需求,它的用戶群損耗沒有那麽大,而且它的漫射型購買比較強,決策損耗也會降低。

C2B不是你想賣一粒偉哥,而是幫用戶買一粒偉哥。春雨平臺目前至少有10萬的ED患者,為什麽我知道他是ED患者?因為我掌握他的數據。我會給這10萬用戶做一個提單議價平臺,春雨作為這10萬ED患者的代言人,他們到這個平臺上提單議價,然後我會把這個單整體打包給輝瑞。我只要求一點,你要給我便宜點,因為我是我用戶的代言人,我要替他們買一粒偉哥。在這個C2B模型里,10萬用戶會減一個未知數,這個未知數是一個損耗,但這個損耗沒有B2C模式損耗大。C2B的前提是你有用戶,而非流量。而且是有數據肖像的用戶。難點在於商品的選擇、議價流程控制和再次購買。(如下圖)



我認為,C2B將是撬動處方藥、慢病用藥、長期用藥銷售的最佳網絡模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590

低價能源正在取代廉價勞動力 塑造全球新格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289

shale-gas-gazprom-us.si

20年來,全球化最大動力是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勞動力差。而現在,全球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已經讓位於廉價能源。石油的價格下降,頁巖氣熱潮使得美國的天然氣價格低至法國的三分之一。大量的公司正在搬回美國,能源價格正在塑造全球的新格局。

對於要搬遷的公司來說,這個世界已經天翻地覆。廉價的能源是新的廉價勞動力。德國呼籲瑞典支持擴大兩個煤礦,而歐盟轉向清潔能源的努力正面臨挑戰。

曾經的勞動力價格差使得紡織品、電子產品和其他行業將工廠從發達國家搬遷至中國。現在,工資的差距正越來越小,而能源價格差距卻在變大。在對生產效率進行調整後,中國的人工價格已經超過美國的一半。而能源價格則不斷下跌。美國從中獲益不少。

盡管油價下跌從理論上來說對所有能源依賴的國家有利,但是各國獲利的程度並不一致。全球最大的獲益者就是美國。大量的公司正在搬回美國,尤其是能源消耗較大的化工、石油、鋼鐵行業。

歐洲則每況愈下。長期來看,補貼可再生能源、對碳排放收費可以幫助歐洲獲得更廉價的清潔能源。然而,現在政策正讓歐洲公司遠離歐洲。

很顯然,與其在歐洲建造一個全新的、環保的工廠,不如選擇把產品放到中國現有的工廠制造然後出口——後者便宜得多。

即使現在歐洲國家拋棄清潔能源,它也很難趕上美國頁巖氣的腳步。就算美國將廉價液化天然氣出口至歐洲,美國依然在能源上具有成本優勢。

隨著全球薪酬差距的縮小,能源價格的比較優勢變得更為突出。

全球其它地區的工資增長幫助了美國制造業的增長。在2006年-2011年,亞洲平均薪資年均增長5.7%,而發達國家增速僅為0.4%。而生產效率也有所提升,工廠不再需要那麽多的工人。一座高級的制造工廠雇傭工人往往少於200人。

所以,公司正在搬離亞洲,回到美國。

德國化學公司BASF正將其5年200億歐元投資計劃中的1/4投向美國。BASF計劃在美國建造14億美元的丙烯工廠。天然氣不僅僅能提供能源,還提供化學原材料。

即便歐洲的工廠沒有被關閉,其部分產能也已經被轉移至了美國。

奧地利鋼鐵公司正在德州建造一個5億歐元的設施,該設施的產量將是奧地利本土鋼鐵廠的5倍。其將在德州使用廉價的天然氣加熱鍋爐,而非其在歐洲使用的、更為昂貴的煤。

擁有大量的頁巖氣儲備無疑是美國的一大福音。但歐洲必須意識到,全球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已經讓位於廉價能源。忽略這個問題,歐洲經濟將陷入更大的麻煩。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168

對沖基金大佬:做投資管理 機器將很快取代人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574

管理89億美元資產的對沖基金BlueTrend總裁Leda Braga預計,傳統的投資方式可能很快面臨“系統”電腦模型的嚴峻挑戰,隨著這種管理技術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人類基金經理的一些工作崗位會被裁撤。這是業內人士對機器技術革新會改變金融業從業格局的最新警告。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Braga表示,系統電腦模型算法未來會成為對沖基金管理的主流方式。她將這種變化的趨勢類比為鐘表業的改變,稱“現在還有工匠制表的一席之地。但如果真想以高效的方式知道時間,你就要買一塊電子石英表了。”

Braga去年專門成立了一只利用上述電腦算法交易的對沖基金Systematica Investments。她認為,電腦系統無法達到人類基金經理解讀市場環境和心理的水平,但人類經理永遠無法像系統算法管理基金那樣追蹤大量信息。上述報道援引Braga評論稱:

“我們的股票基金交易4500只股票,人類很難追蹤並管理這麽多股票的風險。”

上月彭博預計,對沖基金業去年全年平均回報僅2%。彭博報道還援引芝加哥對沖基金研究機構的數據推測,去年清盤的對沖基金將突破千家,成為2009年以來業內表現最差的年份。而在行業普遍表現不佳的環境下,去年BlueTrend的回報率達到12.7%,成績突出。

去年10月華爾街見聞文章提過機器人顧問這種在線財富管理服務對金融業的威脅。兩家標榜為機器人顧問平臺的美國公司收取費用均明顯低於業內水平。文章稱:

Wealthfront公司對第一筆1萬美元不收任何費用,之後的管理費用為資金的0.25%。Betterment公司則收取0.15%-0.35%的管理費,具體比例取決於資金的規模。這兩家公司對ETF投資額外抽取0.15%的分紅費用。
投資者的成本加起來不高於0.5%,這比業內通常1.5%-2%的標準費用低的多。

上述文章警告,如果計算機算法提供的金融服務可以滿足大多數投資者的需求,投資業可能會遭受利潤縮水之痛,就像印刷行業一樣,甚至有可能更糟。

機器人顧問的業務已在迅速成長。上月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金融服務業研究機構Corporate Insight的分析數據稱,自去年4月該機構首次收集相關數據以來,11家在機器人顧問領域領先的機構管理資產增加了65%,管理規模增至190億美元。

投資顧問,華爾街,金融服務,機器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0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