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蘋果取代AT&T 納入道瓊斯指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38

蘋果將被納入道瓊斯工業指數,取代AT&T。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由《華爾街日報》和道瓊斯公司創建者查爾斯·道創造,是最悠久的美國市場指數之一。

時至今日,平均指數包括美國30間最大、最知名的上市公司。雖然名稱中提及“工業”這兩個字,但事實上其對歷史的意義可能比實際上的意義還來得多些——因為今日的30間構成企業里,大部分都已與重工業不再有關。由於補償股票分割和其它的調整的效果,它當前只是加權平均數,並不代表成分股價值的平均數。

道瓊斯工業指數中包括高盛、寶潔、麥當勞、摩根大通和耐克等公司。

蘋果股價紐約盤前上漲1.6%,AT&T股價跌1.0%。 

QQ圖片20150306221531

QQ圖片2015030622163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801

造就A股兩年牛市的真正原因 增發取代IPO成為募資主渠道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28

造就A股兩年牛市的真正原因 增發取代IPO成為募資主渠道(破解牛市困惑)
作者王琦


一、牛市的困惑

持續兩年的A股牛市行情,讓很多人看不懂,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行情與宏觀經濟相背離,二是個股間結構分化巨大。

以滬深300指數為例,從2005年中開始,該指數與單季GDP同比基本同步,但自2014年中開始,二者出現明顯背離,背離的時間之久與幅度之大為近十年之最。

同時,代表大盤藍籌的滬深300指數與代表小盤股的中證500和創業板指數,走勢節奏與上漲幅度都分化很大。


二、破解牛市困惑的密鑰

對上述困惑的一般性解釋,主要集中在“改革”與“轉型”兩種力量:改革提升估值,轉型造就分化。這兩種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但細究起來也有瑕疵。改革提升估值隱含的前提是:通過改革,讓經濟增長企穩,並且更具可持續性。但如前述,兩年來經濟不僅沒有企穩,反而節節下滑且有通縮隱憂,並且本輪牛市與經濟基本面的背離已達十年之最。轉型造就分化,不能說不正確,2013年初至今,申萬計算機和傳媒指數分別上漲349%和299%,確實遙遙領先其他行業指數,但同時也要看到,滬深300與中證500指數的分化更甚於對創業板指數,有人計算的A股等權指數亦早已創下歷史新高,說明個股普漲亦十分明顯。

在我看來,更有解釋能力的,是監管政策對於上市公司再融資(含並購重組)審批的放松,可以說,本輪牛市是“再融資監管市場化改革的紅利”,而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這個高大上的評價,還需要一個不那麽光彩的前提:IPO受限。

首先來看一組對比數據:


2013年以來,增發的公司家數巨幅增長,2014年高達478家,超越了2010年IPO巔峰的347家。而對應在金額上,2014年增發募資6911億元,不僅是同年IPO募資額669億元的10倍強,更超過2010年IPO募資巔峰的4911億元逾40%。

接下來就是最精彩的魔術揭秘部分了,為什麽增發取代IPO成為股市募資主渠道是破解牛市困惑的密鑰呢?

其中的關鍵在於:當上市公司再融資的便利,與IPO受限的背景相結合的時候,就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再融資成為一種極具價值的特權,並且可以相對極低的價格去“血拼”那些苦苦徘徊在IPO門外的優質活力資產,從而增強自身盈利能力,並降低估值,然後進入下一個模式再循環。

由於增發是市價打折定價,所以在這種模式下,上市公司的高估值,變成了一種優勢和必然,因為只有高估值,才會在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時少攤薄原股東權益比例。反觀被並購資產,相對處於被動地位,公司控制人只能在IPO的漫漫等待和各種不確定性,與被並購的快速套現和快速融資中,做出選擇。略舉一例,我們在與一家制造業上市公司交流中了解到,該公司去年收購了一家凈利潤規模與其原制造主業相當的市政園林企業,園林公司老板本有IPO計劃但最終放棄了,因為IPO總過程至少4-5年,一旦披露材料幾乎必遭舉報,會導致幾年內開展業務都很困難,而通過被並購間接上市後,今年又在增發募資,園林業務獲得超常規發展。

毫無疑問,這種模式已經成為一種主流,2013初至2015年一季末,已經有920家公司實施了增發,占2015年一季末2662家A股公司的35%。更令人吃驚的是,截止2015年一季度末,有1073家公司處於增發的不同進程中,如果假定這些公司中不重複的話(事實上當然不是),兩年多來,2662家A股公司中的69%,或者已經實施了增發,或者正在增發的流程當中,考慮部分公司實施了不止一次增發,大體也可以推算至少一半的公司已經或即將進行增發。A股公司,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增發狂潮當中。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會發現A股牛市中的一系列困惑都豁然開朗。

首先,並購重組取代經濟波動成為影響股價的主要驅動力。大體來看,借助增發而完成的並購重組有兩類或者說是兩個階段,其一是初期部分充分意識到融資優勢且自身把並購重組作為公司增長模式的公司,典型代表是藍色光標,藍標於2010年2月首發,募資6.77億元,隨後公司先後於2012年6月和2013年9月兩次定增募資22.6億元,2014年發行可轉債募資7.5億元,利用這些資金,藍標上市後累計並購數十家海內外公司,收入與營業利潤的年複合增長率超過70%。隨後,在再融資審批放松的背景下,藍標模式的成功迅速被複制,並且並購對象從縱向整合與橫向擴張,膨脹為跨行業並購甚至純粹的保殼或借殼。特別提醒的是,在這種模式下,已上市公司的價值得到巨大的重估,殼價值顯著擴張。

其次,市值取代估值成為股票定價的主要標準。仍以藍標為例,公司自上市以來,PE(TTM)估值幾乎沒有低於過30倍,高點時超過80倍,但並購對象的估值幾乎都在10.5倍以下。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算術題,上市公司凈利潤2億元,市盈率50倍,市值100億元,而被並購企業凈利潤同樣為2億元,估值10倍即20億元,則上市公司收購需要增發20%股份,並購完成後公司整體靜態市值120億元,凈利潤4億元,PE下降為30倍。別忘了,公司的成長性為100%,簡單外推的話,還可以給出更高估值,假如回到50倍,總市值就是200億元,這就是資本的小魔術。在實踐當中,無論上市公司原主業的利潤狀況如何,只要公司控制人和管理層展現出重組並購的意向,且有能力尋找到意願上市及被並購的資產(比如簽訂了市值管理合同),其股權價值就相當於附加了可以100%中簽的新股期權,股價都會大幅飆升。此種狀況下,流通股東“配合”控制人提升股價做大並購前的市值,是一種“理性”行為,而對其存量主業資產的價值分析,就顯得不那麽重要了,何況在宏觀經濟節節下滑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自身的經營也難有太多亮點,這就是高估值(市值)與差經濟共存的微觀基礎。

第三,大盤藍籌公司並購重組動力不強,股價表現相對落後。在火熱的並購浪潮中,大盤藍籌股無疑是相對寂寞的一個群體,一方面公司自身經營穩健主業突出,重組意願不強,另一方面,公司自身體量很大,也很難尋找到會對股價產生重大影響的標的。所以,在股價彈性上,大盤藍籌股比起那些重組消息此起彼伏、並購投向繽紛奪目的中小市值品種來,自然相對寂寞得多了。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多數大盤藍籌公司控制人是國資部門,對市值的追求力度也沒有中小市值民企那麽強烈,不過,在國企改革的大背景下,近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大盤藍籌股進行市值管理,通過整體上市、資產置換等方式,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融資優勢。

三、並購牛市的未來

並購牛市雖然是中國特定股票發行制度下略顯怪異的產物,但並不完全是壞事,從積極的方向來看,這也是資源有效配置的一種方式,在宏觀意義上可以說是各類有利潤和有活力資產“快速證券化”的過程,並且基本上是以市場化的原則完成的,是對IPO堰塞湖的另類導流,比如我們看到很多靜態盈利規模較小但增速極快的網絡遊戲、傳媒以及其他互聯網企業,借此機會迅速實現了證券化,從廣義上來講不僅扶持了這些新興產業,也是對創業和創新的極大鼓勵。從公司經營層面來看,並購讓那些具備前瞻眼光與整合能力的上市公司,獲得了“撬動地球的杠桿”,這本是資本市場發展的應有之義,彰顯了監管市場化導向所可能迸發的積極影響。

但是這種模式的弊端也不容忽視,除了可能伴生的內幕信息與虛假披露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眾多跨行業並購所可能帶來的整合不暢。問題可能出現在兩個層面,一是上市公司在跨行業並購時,往往缺乏對新產業、新企業價值深度辨識的能力,事實上,截至目前已經出現了多起並購標的盈利低於承諾值的事件,事後來看有些資產的問題在收購洽談期已有苗頭,如果不是公司虛假披露,那就是把控能力不足了,只是現問題資產相對占比還不算高,不足以影響整體投資者信心。第二是即便並購標的經營順利,但在收入與盈利增速很快占公司整體比例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多數卻沒有上市公司控制權,在戰略、融資等方面,與原控制人的矛盾,將會隨著時間推移不可避免的出現,這種矛盾從長期來看可能會是非常嚴重的。

所以,預判並購牛市的未來,就必須出現足以動搖當前模式的力量,當這些條件實現,並購模式無法大規模繼續的時候,牛市的基礎就被動搖了。那麽,這些條件會是什麽呢?

答案有三個:註冊制真正推出、新三板極度繁榮、並購整合負面效應大面積顯現。前兩者是並購標的供給方面的制度性障礙,如果主板創業板IPO實施真正的註冊制,上市流程大幅縮短,那麽真正優質的企業一定會選擇獨立上市而非被並購,因為這樣才會獲得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當然其中還隱含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目前IPO發行中畸形的“限價發行”規定一並得到改變。同理,如果新三板繼續繁榮,融資功能進一步完善,也會讓現有上市公司在尋找並購標的方面更為困難,並購價格更高從而顯得不那麽“經濟合算”了。最後一點,就是並購整合負面影響的大面積顯現,這可能會表現為承諾業績的大面積低於預期,或者是其他方面的負面效果頻繁出現時,就會動搖投資者對該模式的信心,嚴重時可能在部分個股身上出現業績與估值的戴維斯雙殺。這三把壓在並購牛市頭頂的利劍是相互獨立的充分條件,每一把利劍的威力充分顯現,都會切斷並購牛市的咽喉。在我們看來,對於分析師和投資人來講,糾結在估值和泡沫的絕對水平上是無意義的,而應當把註意力放在對著三把利劍進程的密切跟蹤上。

(來源:中信建投基金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848

康师傅取代可口可乐首次拿下NBA中国的独家赞助权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938

$康师傅控股(hk00322)$

作者:赵晓娟

近年来,康师傅在品牌定位和营销活动上均倾向于年轻、时尚的路线,希望俘获更多年轻消费者。

6月17日,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康师傅)与美国职业篮球协会(NBA)共同宣布:从下赛季(7月)开始,康师傅将成为NBA中国官方市场独家合作伙伴。

康师傅新闻发言人李宜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是康师傅首次和NBA合作,首期合作期为3年。此前,可口可乐与NBA合作了28年。

合 作开始后,康师傅将通过旗下康师傅冰红茶和优悦品牌在“NBA国际系列赛-中国站”“NBA球迷答谢之夜”和“NBA国度”等活动进行各类营销活动。在 10月11日、14日分别于深圳、上海举行的夏洛特黄蜂队对峙洛杉矶快船队的两场比赛期间,康师傅会进行一系列宣传,包括康师傅标识与国际系列赛官方标识 的共同呈现,以及场边和球馆内品牌的推广。在此期间,康师傅还将成为在球馆内举办的以回馈球迷支持为主旨的“NBA球迷答谢之夜”活动的官方合作伙伴,以 及“NBA关怀行动”合作伙伴之一。

康师傅此次获得NBA赞助权在今年4月就已有消息传出。今年4月14日,百事公司与NBA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从下个赛季开始,百事将取代可口可乐成为NBA、女子NBA、NBA发展联盟和美国篮球协会的官方食品及饮料合作伙伴,协议签订时间为5年。

受益于“康百联盟”(康师傅于2012年并购了百事中国的饮料业务),康师傅拿下了NBA中国独家官方饮料合作伙伴的赞助权。

近年来,康师傅在品牌定位和营销活动上均倾向于年轻、时尚的路线,今年签约了EXO(偶像团体)、李易峰等年轻艺人,希望俘获更多年轻消费者。

根 据AC尼尔森最新数据显示,康师傅第一季度销售量与销售额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6.9%和55.9%,居市场第一。但与市场占有率相比,康师傅一季度业绩 并不好看。康师傅控股业绩报显示,一季度实现营业额23.21亿美元,同比下降16.56%;净利润1.07亿美元,同比下降16.63%。其中饮料业务 销售额12.6亿美元,同比下降18.92%;净利润2002.9万美元,同比下降49.15%。康师傅解释,销售同比下跌主要是由于去年首季来自即饮茶 及包装水的高销售基数及消费需求下滑。

进入饮料销售旺季,借助NBA这样高关注度的体育赛事,康师傅将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篮球爱好者,并借助他们扩大自己的消费群,进而为业绩提升加码。(来源:界面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96

觸控新股業成 將取代宸鴻?

2015-06-08  TCW


才剛舉行上市前第一次公開說明會,隔天早盤立刻讓觸控面板龍頭F-TPK宸鴻股價跌掉逾四%,這是鴻海旗下觸控大廠F-GIS業成的初次亮相。五月二十七日,台北君悅飯店三樓兩百個座位擠滿分析師與記者,他們都是為一睹將在六月十二日掛牌上市的業成風采。

源自鴻海小眼球計畫獲利強,去年EPS多宸鴻4倍

「它是宸鴻最大的競爭對手!」摩根大通(J.P. Morgan)半導體分析師張恆在會後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兩家在技術、客戶與產品上幾乎高度重疊。過去宸鴻吃下蘋果iPad七成的訂單,但到了二○一四年,蘋果貢獻業成的營收,已經超越宸鴻。

更令人驚訝的是業成的獲利能力。在蘋果改用內嵌式(in-cell)觸控技術後,台灣的觸控產業幾乎淪為與面板、DRAM一樣的「慘業」,老大宸鴻從高峰時一股可以賺逾四十六元,落到去年僅剩○.八四元。洋華、介面也虧損累累,勝華更是整家公司聲請破產重整。

但業成卻能在一片血海中異軍突起,二○一四年每股稅後盈餘(EPS)達到四.七五元,比宸鴻高出四.七倍。本該是傳統淡季的今年第一季,業成也擠出○.一三元的獲利。這家成立不過四年的公司,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關鍵在他「富爸爸」:鴻海。二○一一年,鴻海為切割奇美電中小尺寸面板部門,與原奇美團隊鬧翻,董事長郭台銘啟動「小眼球計畫」,自行發展中小尺寸面板與觸控技術,先後成立鑫成、業成、業鑫、睿士達、天億科技等公司,想要部署一條龍的「眼球事業群」。

靠一站購足抗衡宸鴻專利不如人,但情報快準

業成原本是群創內部觸控部門,當時群創面臨財務壓力,沒有資金可以再發展觸控,一票班底於是決定自立門戶,三年內陸續吸納了液晶面板、觸控模組等人才,成 為鴻海旗下主掌觸控的旗艦部隊。「業成三千名工程師中,有超過兩千名同時兼具LCD與觸控產業背景,」業成總經理周賢穎在發表會上說。

因為橫跨面板與觸控兩個領域,業成從薄膜感應器 film sensor)到背光模組都可以自製,同時從小尺寸的超微貼合、最先進的3D曲面貼合到大尺寸的巨型化貼合也都能掌握,進一步開創出與其他觸控業者完全不同的營運模式,稱之為「MegaSite」。

根據業成提供的資料,MegaSite最大的特點可以將觸控顯示器相關製程,例如保護玻璃、LCD模組及背光模組等,且不只是觸控面板,其他部件如相機模 組、壓力感測器以及指紋辨識等,都可以整合在一起。換句話說,就是能提供客戶「one stop shopping」(一站購足)的服務。

早期業成能接下iPhone 3GS、iPhone 4與4S的訂單,就是靠這一招,這也是業成能與宸鴻抗衡的最大優勢。

若單以觸控的專利與技術來說,宸鴻仍勝業成一籌,但在製造過程中若遇到面板或模組問題,宸鴻得標記出來給客戶,例如蘋果,由蘋果去與其他面板廠或模組廠溝通,再反饋回給宸鴻。

反觀業成,由於在鴻海這棵大樹庇蔭下,遇到任何問題,立刻能找集團內其他零組件廠溝通,省下大量時間與成本。在情報方面,業成也比宸鴻來得更快、更精準。「他們知道蘋果下一個世代要用哪個技術,可以提前布局、備料,」一位面板界知情人士說。

因此,雖然宸鴻二○一四年營收達一千二百九十五億元,比業成的七百五十九億元,大上七○%,但營業利益率低到只有○.一%,比起業成二.四%的營利益率顯得大為遜色。

跟著郭董賺,仍有風險吃iPad小餅,iPhone還沒影

張恆在報告中形容,宸鴻是隻「病懨懨的獅子」(out of shape lion),而擁有鴻海二七%股權投資的業成,則是隻活蹦亂跳的狐狸。在業成的挑戰下,未來宸鴻的蘋果訂單,恐怕有很大一部分被瓜分掉。

目前業成的掛牌價暫定八十元,對比宸鴻的近兩百元,還有不小想像空間,不少分析師看好有三位數以上的實力。然而這當中有不少風險值得投資人注意。

第一,對蘋果的依賴程度過高。據業成的公開說明書,二○一四年「A公司」(編按:指蘋果)訂單占其營收比達九○%。而蘋果最擅長的,就是先用訂單塞爆產能,廠商被迫擴廠後,隔年再把訂單轉給其他對手,逼得兩邊削價競爭。對供應鏈來說,蘋果單常常是補藥,也是毒藥。

尤其,業成與宸鴻所搶食到的,並不是出貨量最大的iPhone,而是日薄西山的iPad。儘管業成能靠著成本控制能力穩住獲利,但這塊越變越小的餅還能吃多久,恐怕是個疑問。

第二,與鴻海集團的關係。一位歐系券商分析師指出,目前業成所仰賴的,都是富爸爸鴻海的資源,技術上比起宸鴻並沒有太多突破,也不具備自己開發客戶接單的能力。若未能盡快獨立自主,未來的成長空間恐怕有限。

目前宸鴻的股價已經跌破兩百元,業成是否能順利的取代其觸控股王位置,就看投資人是否賞光了。

【延伸閱讀】業成推獨家製程,搶當觸控一哥—業成、宸鴻營運比較

業成業務特色:整合面板、觸控,一站購足股價:暫定掛牌價80元最大客戶(營收占比):蘋果75%?88%2014年營收:759.6億元2014年營業利益率:2.4% (勝)2014年EPS:4.75元(勝)2015年首季EPS:0.13元 (勝)

宸鴻業務特色:擁有業界最多的觸控專利股價:6月2日收盤價196.5元最大客戶(營收占比):蘋果50%?60%2014年營收:1,295億元 (勝)2014年營業利益率:0.1%2014年EPS:0.84元2015年首季EPS:-3.06元

整理: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812

父女對談《元大人壽董事長王正新 ╳ 人權女鬥士王寶萱 以尊重取代高壓 爸爸總是給我真誠的答案


2015-08-10  TCW

女兒常被說是父親上一輩子的情人。

因為父女之間的互動,比任何感情更親密、自私。

不過世界上也有父親,為了需要的人們,把自私化為無私,父愛變成大愛。

他們看著女兒為弱勢的民眾付出;或在女兒的引導下,完成崇高的使命。

父親節前夕,我們特別要對這樣的父親說:謝謝您!

撰文•孫蓉萍

一位在辦公大樓內思考如何擬出最佳策略的金融業董事長,如何面對一位走入群眾主張公平正義的女兒?

從父女的對話中,不難看出長久以來的身教,遠勝過千言萬語。

爸爸是元大金控策略長兼元大人壽董事長王正新,女兒是投入桃園市第一選區立委選舉的王寶萱,也是繼李焜耀女兒李晏榕參選之外,另一位令人矚目的第三勢力立委參選人。

父女同台接受本刊採訪,「她好像不太需要我的幫忙,從小就很獨立!」父親一開口,頗能聽出王正新想多出一些力,但又要尊重女兒的微妙心態。

三十四歲的王寶萱取得英國艾塞克斯大學政治哲學博士學位,後來也在該校教授「全球正義」課程,但一三年因為大埔事件,毅然決然返國抗爭。她說,自己在國際 特赦組織(AI)實習時,負責中國的迫遷、酷刑等問題。她看到台灣簽有兩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居然還發生 大埔強拆事件,於是決定回台灣投入人權運動。

金錢觀《

國中就有信用卡,緊急時可使用回台後,擔任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祕書長,同時投入桃園航空城反迫遷運動。有著舒適的辦公環境,看到女兒受風吹日曬東奔西走,還 參與抗爭活動,父親的感受如何?怎麼樣的家庭環境,讓王寶萱成為一位熱心公共事務的行動者?《今周刊》特別採訪了這對父女,從他們互動中,可以看到由尊重 取代高壓的新一代父女相處模式。

王正新(以下簡稱):寶萱參選我不知道怎麼幫她忙,而且她好像不太需要我幫忙,從小到大她一直很獨立。她不是那種整天抱著書的女生,讀北一女時,辯論社、 戲劇社等社團活動占了她很多時間,但成績從來不是一個議題。我不會要求小孩要用功讀書,我只要求他們負責任。不讀書做別的事也可以,但是要知道你在做什 麼。

王寶萱(以下簡稱):我在國中或者更小的時候,爸爸就給了我一張信用卡附卡,告訴我「有緊急需求的時候可以使用。」同時他也告訴我,「信用卡有循環利息, 不能亂用。」我的同學都很驚訝,說,「你要買什麼都可以刷卡啊!」可是我知道這張卡只是急用,而且刷卡以後一定會報告。

:我相信我的小孩,而且小孩每天看著我們。我們以身作則,不亂花錢,小孩自然不會習慣上館子或到五星級飯店喝下午茶。我的應酬不多,如果需要,我就盡量排在中午,晚上幾乎都在家裡吃飯,一起吃飯,自然就會和小孩聊聊天,相處的時間很多。

:其實爸爸不是很健談,也不會一直說教,不過從小我們家就是任何事都可以討論,我被容許問各種為什麼,而且爸爸不會敷衍我,總是會給我一個真誠的答案。例 如小時候我被規定要在晚上十點半還是幾點以前、反正是一個很早的時間就要回到家(這時候在遠處一直默默看著採訪進行的媽媽,忍不住說了一句「哪裡 早」??),我很不服氣,但是爸爸說,「不是安全的問題,是家人會擔心。」好吧,那我就能接受,所以我超過十點半會打電話告訴家人,我現在在哪裡。

價值觀《

爸爸給的意見,讓我學會看事情:我認為一個女生如果會出事,就算門禁時間訂八點也會出事,所以幾點回來不重要,但那是她媽媽規定的,她會擔心,所以雖然我認為這種規定無效,我還是要她十點半回到家。

:爸爸不會給我沒有意義的答案。我提出我想做什麼事,同時要解釋為什麼,爸爸在給予意見的時候,我也逐漸學會如何看事情。例如高中時期,我曾經想去參加美 國賓州大學在暑假辦的一個課程,有點貴,可是我很想去,所以問爸爸的看法。於是爸爸分析給我聽:「如果你是想學好英文,不如在美國找個地方整整待上兩個 月,沉浸在英語的環境裡;如果你是想從課堂上學到東西,兩、三個禮拜學到的只是皮毛;如果你是想去玩,它又沒有什麼遊樂的行程。所以我不建議去。」:我覺 得英文沒學好、玩也沒玩到、上課也沒太大收穫,花那個錢不值得。不過旅行對我們家很重要,錢再賺就有了,小孩的成長不能重來,所以暑假我們全家會出國旅 遊。寶萱第一次出國是她五歲的時候。

:可是我覺得那麼小出國,很多事都不記得,記得的都是一些奇怪的事。例如法國的空調,調節溫度開關上面寫的不是強、中、弱,而是畫著蝸牛、烏龜、兔子!我還記得買冰淇淋的時候,店員說我的頭髮很漂亮,要我用頭髮換一球冰淇淋!

:去國外旅行過,至少你不會怕,而且可以增廣見聞,記得奇怪的事情,也有它的意義存在。

(媽媽補充:而且我們出國旅行,一家四口一人一個皮箱,都自己打包行李。孩子只問我兩個問題:去幾天?氣溫多少?我最後再檢查一下就好。她爸爸常常出差, 都自己收拾行李,小孩看到爸爸這樣做,也跟著模仿。這樣也培養了獨立和自我負責的態度。):你問我會不會把男朋友帶給爸爸看,我的答案是會。理由不是要給 他鑑定或徵得他同意,而是那是基本的尊重,應該讓父母知道女兒在和誰交往。

人生觀《

大埔拆遷事件,決定回台灣:我只是第二意見,不會投反對票,第一是因為反對也沒用,第二是我憑什麼反對?她是要嫁一個先生,我是要挑一個女婿,她的權數比 較高,是大股東,一進入表決程序,大股東表決就通過了,小股東抗議也沒用!所以我每次都對她媽媽說,「你反對沒用啦,你是小股東!」(媽媽再補充:我知道 反對沒用,所以我會把對方約出來,把各種情況分析給他聽,看他了解多少,能不能接受她的缺點。如果能接受,接下來我只有一句話要說,就是要好好對待她,你 能想清楚,我就放心了。):我們沒讓小孩去念私立或雙語的學校,也沒想過要規畫他們的人生。我只知道女兒是Interpersonal(人際的),不會坐 在辦公室或實驗室裡,而是會出去接觸人群、解決問題。所以她會做NGO(非政府組織)的工作,做一個社會運動者,我早就心裡有數。

:我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做決定之前,我會先試試看,才知道自己多喜歡或多討厭。例如我大學的時候曾經在銀行實習兩個月,從此確定不去銀行上班。在英國拿 到博士後,也考慮留在學校,所以我曾經在英國的大學兼課教「全球正義」一年,也在國際特赦組織(AI)實習過,但是一三年七月十八日看到大埔民房被拆,就 決定回台灣。我寫的論文是關於轉型正義,明明是台灣很重要的議題,卻可能只有口試委員和指導教授總共三個人看!我發現我必須接觸人,我學的東西才會有意 義。

:這條路或許辛苦,但那是一種追求,我只希望她喜歡她的工作。樂在其中就不以為苦,而且經歷的時間越長,成就感會越大。如果不能樂在工作,只會透過嚴格訓練而熟能生巧的工匠,不可能出人頭地,不能變大師。

:爸爸認為台灣要走向真正的民主有點難,不過我們這個世代已經融合了不同省籍,對台灣的認同性也高,我對於推動民主比較樂觀。

王正新

出生:1954年

現職:元大金控策略長、元大人壽董事長經歷:元大金控總經理、中信金控執行長等學歷: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王寶萱

出生:1982年

現職:桃園市第一選區立委參選人經歷:航空城反迫遷聯盟發言人、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祕書長等學歷:英國艾塞克斯大學政治哲學博士抽言:從小我就被容許問為什麼,而且爸爸不會敷衍我。

圖說:王寶萱為保護人權和居住正義,為地方民眾挺身而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39

取代聯發科,新人年薪20個元的神秘小公司揭秘台大電機人告白:我們為何拋棄竹科?



2015-12-14  TCW

台灣半導體業興衰起落的風吹進校園,拋棄竹科的學子們,嗅到了科技產業變化苗頭,因為他們比你想的實際、比你認為的更有野心。

產業的變化更迭,校園人才,其實已早一步察覺。

「去年、前年,電機系學生畢業的(就職)首選已經不是台積電、聯發科,是一家做雲端儲存的公司,叫群暉。」說這話的人,是台大副校長陳良基,過去,每年從他實驗室畢業的學生,一半創業,一半則被聯發科網羅,有「聯發科保證班」之稱。

他說,以前電機系畢業最厲害的學生,通常一下就被台積電、聯發科招攬,但近兩年開始,「聯發科不在前三名了。」台灣最頂尖的理工人才,略過年薪同樣破百萬的台積電與聯發科而選擇群暉,背後代表了什麼?

我們走進位於台北市中心的群暉,它不在南港、內湖的科技眾落,而是隱身在長安西路上,一棟不起眼的商辦大樓。

走入天花板僅有約三米六挑高,四處堆放著產品的辦公室,放眼望去,多是三十歲上下、穿著休閒的年輕面孔。

這間全球有近六百位員工的公司,做的,是很多人不熟悉的網路儲存設備,透過這台設備,我們可以跟辦公室內的同事或家庭成員,透過區域網路存取、分享各類檔案,不用擔心資料外洩。

它的營收只有約一百億元,是台積電、聯發科的數十分之一,不上市也不上櫃,據前員工透露,軟硬體工程師第一年的年薪平均約一百二十萬元,「年薪基本上不會 低於二十個月。」一個碩士新鮮人進台積電或聯發科,現在年薪介於一百萬元至一百五十萬元之間,比起群暉,不具顯著優勢。

從台大電機所畢業後,進入群暉不到三年的黃國僑說,他當初想進群暉而不考慮傳統大公司的原因,不只是薪水,而是察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已經不在顛峰。

「現在台灣很多大公司,我們會覺得::前景沒那麼期待。」「像hTC(宏達電》走下坡,我原本待在裡面的同學離開,他們去的公司我以前也沒聽過,例如Acadine(明辨科技)。」

大公司≠有舞台:

更嚮往有挑戰、自己練功的成就感這個台灣大眾相當陌生,但台大畢業生早已悄悄跳槽的明辨科技,其實是由謀智(擁有全球卞占前三的瀏覽器Pirefox)前 營運長宮力成立,且清華紫光今年七月已宣布投資一億美元,專攻行動裝置與物聯網作業系統。職場新鮮人的選擇,早已走在趨勢之前。

台大電機系特聘教授闕志達說,九0年代中,大家都想進華碩,二000年左右,想進當時的股王威盛,再過幾年,則紛紛想擠進聯發科。「現在,也有很多學生畢 業先去美國念書,再想辦法進臉書或是Google。」台大電機系學生的就業選擇,其實就像是台灣科技產業變遷的先行指標。

「年輕人會看說,這個國家對科技的標竿是什麼?有標竿,大家會比較follow (跟隨),沒有標竿,大家就各自尋找活路,」陳良基觀察。

年輕人比我們想的實際。他們也看到,大公司內很難有自己的舞台。

「台大電機系早期畢業的菁英都是到台積電、聯發科去,這一批人為什麼到現在還沒辦法接手?」陳良基直言,就是人才歷練不夠,二口灣過去三十年,這一批戰將 其實打得很好,但是這一批戰將,到現在都還在戰場上,沒有(給)新一批(年輕人)受苦難、壓力,還有辦法用決策來印證他自己能力的機會。」同樣畢業自台大 電機所,剛進群暉約一年的丁祥恩觀察,朋友中,十個人裡面大約有三到四個,會捨大公司進中小型新創企業,「其實大家傾向自己去一個地方拚起來,現在年輕人 需要的成就感滿多的,要有挑戰,要離開舒適圈。」雖然公司從不強迫,但丁祥恩幾乎每天自願留到晚上八點,甚至更晚才下班,比起竹科一般的公司,每週工時至 少多出五到八小時。同時,比起大公司過於細緻的分工,許多畢業生甚至覺得工作缺乏挑戰,新公司反而適合新人「練功」。

黃國僑舉例,他在電機所專攻軟體程式為主,如果進入晶圓代工廠,面對的,可能是十年前就建置好的系統,只能微調改善。就算進入較有軟體

人才發揮空間的IC設計公司,「但他們上萬個人,我進去,怎 知道我會不會是那個做創新東西的人?」

但,進到群暉以來,他有很多機會可以跟團隊一起從無到有,打造一項完整的軟體功能或產品,甚至會直接接收到消費者的回餚。

在一個崛起中的企業,年輕人才可能被看到。陳良基這樣鼓勵學生,「人家(指上一代)不願意把棒子交給你,你就自己去搶,矽谷也沒有說「誰是誰的接班人」這 麼一回事,要自己闖出來。」從一0四資訊科技(人力銀行)十二月四日發布的統計,也能看到就業板塊的移動。調查中,會員在履歷表中勾選希望進入的產業,兩 年來,電子業整體少了四.四%。相較之下,網路業則成長了一一.九%,是電子相關產業中唯一成長的領域。

拚事業不代表犧牲生活:

竹科工時、薪水CP值不比新興產業最後,對這群Y世代的科技人來說,在工作以外擁有自己的生活,很重要。

黃國僑說得很坦白,若在竹科跟在台北的薪水差不多,實在沒有誘因去新竹工作,「台北很多講座、展覽,我在台北,下班後還有一段時間可以再做一件事情,例如跟家人、朋友吃飯,打球。

但我在新竹的朋友,大多就是上班、下班,回家上網、睡覺,他們週末就會很想回台北。」越來越少頂尖學生願意投入竹科大公司,甚至不願意繼續攻讀電機相關博 士班,對半導體業看似不利。有一線大廠,已經開始放寬新人錄用條件,從台、清、交、成,放寬到國立大學或私立大學前段班碩士,甚至有二、三線廠商已經招不 滿研發人力。

這樣的風氣,也慼染到了與竹科只有一牆之隔的交大電機系。

過去,交大電機所畢業生幾乎都會進竹科工作,但電機系教授陳科宏表示,近兩年學生畢業後,雖仍有八成會進到竹科,但大概有兩成學生,選擇創業或到雲端的公司上班。

「到竹科上班CP值太低(指換算工時與薪水),以及認為軟體等新創公司未來比較有潛力,讓部分學生做出不同選擇,」陳科宏說。

最混亂的時代,往往也最富饒機會。

拚命十五年就能賺夠退休的時代已結束,直接跳到下一個舞台闖蕩,未嘗不是新契機。別忘了,當年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也是從各領域匯集人才而來,才闖出新局。

我們無須規畫這群人該流向哪裡,而只要確保這片土地有利於商業(見一百一十四頁文),提供穩定且一致的政策。人才,自能遍地開花。

文.吳中傑、張?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97

阿里影業談投資博納影業:並非競爭關系 無意取代控制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6295.html

阿里影業談投資博納影業:並非競爭關系 無意取代控制權

一財網 關健 2015-12-16 11:22:00

阿里影業方面對記者表示,阿里影業與博納影業等傳統影視公司之間並非競爭關系,也無意取代其控制權,而是嘗試用互聯網思維共同打造一個娛樂服務平臺,為影視生態鏈中的各角色提供服務。

繼今年4月以8.3億元人民幣收購粵科軟件,11月初以5.2億美元並入淘寶電影和娛樂寶後,號稱一年只拍三部大片的阿里影業又在資本層面打出一記重拳。

12月15日,阿里巴巴影業集團(HK:01060)刊發公告宣布,阿里影業將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加入買方財團,參與博納影業(NASDAQ:BONA)的私有化交易。阿里影業將投資約8600萬美元,待博納影業私有化交易完成後,持有博納影業約10%股份。

阿里影業方面對記者表示,阿里影業與博納影業等傳統影視公司之間並非競爭關系,也無意取代其控制權,而是嘗試用互聯網思維共同打造一個娛樂服務平臺,為影視生態鏈中的各角色提供服務。

阿里影業無意控股

先來看看阿里影業對此的官方表態,“博納影業是中國領先的影視集團之一,在中國以及全球電影市場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推動中國影視產業發展上,阿里影業與博納影業有著相同的使命和願景,阿里影業希望與博納影業攜手,打造一個覆蓋全產業鏈的平臺化影視生態體系。”

盡管同屬於影業公司,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阿里影業方面了解到,參與這次私有化並非為了取得博納影業的控制權,阿里影業的定位也不是影視公司,而是要和後者一起打造娛樂生態。

博納影業的私有化交易啟動於今年6月。6月12日,博納影業收到來自於冬、紅杉資本及複星國際提交無約束力的私有化交易要約,報價為13.7美元/股,距離前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格12.86美元溢價約6.5%左右。

在博納影業6月份的公告中,參與私有化交易的各方並不包括阿里影業。博納影業引入阿里影業,不禁讓人聯想到於冬的“電影公司未來都將給BAT打工”觀點,不過博納影業未來不僅不會給BAT打工,反而是阿里影業有可能為博納影業的發展助力。

從博納影業的股權結構看,第一大股東是於冬,持股比例32.3%,第二大股東是複星集團,持股比例20.8%,而博納影業私有化交易如果完成,阿里影業投資入股的比例是10%,只是小股東。

事實上,阿里影業對於自身的定位並不是影視公司,而是“娛樂全產業鏈平臺”,未來方向是提高行業性服務能力,此次參與博納影業私有化交易也證明,阿里影業與影視公司並不存在競爭關系。通過一系列整合,阿里影業將成為一家以互聯網為核心驅動,擁有粉絲運營、投融資、內容生產制作、宣傳發行和院線服務能力的全產業鏈娛樂平臺。

博納影業引入阿里影業顯然不是出於財務方面的考慮,而是看中了阿里影業的平臺化運營能力。阿里影業旗下的娛樂寶、淘寶電影、粵科軟件都屬於平臺化業務,博納影業的強項是制作與發行,兩家公司在業務方面互補性非常強。背靠阿里巴巴生態系統,擁有海量的用戶基礎、豐富的運營經驗和傳統影視公司並不擅長的雲計算、大數據技術,這些都是博納影業未來在影視內容制作方面可以利用的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入股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和華數傳媒等均是馬雲個人投資或阿里創投,此次參與博納影業私有化是由阿里影業擔綱,這表明阿里影業作為阿里巴巴娛樂業務的旗艦,開始在馬雲布局娛樂生態的版圖中走向臺前挑大梁。

中國影視公司的華爾街撤退

在2015年中概股從華爾街退市重返A股的潮流中,先後有遊戲公司、分類信息網站等行業回歸,影視公司也在中外資本冷熱不均的背景下加入這一行列。

博納影業2010年12月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是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影視公司。赴美上市以來,博納影業一直保持了良好的業績表現。今年前三季度,博納影業集團營業總收入為2.68億美元,較2014年同期增長33%。

截至今年9月,博納影業共出品發行《澳門風雲2》、《智取威虎山3D》、《殺破狼2》等13部影片,累計獲得28億人民幣票房收入,占同期中國電影市場國產片票房總收入的14%,在中國民營電影公司中居領先地位。

博納影業認為,公司價值被華爾街投資者嚴重低估。按12月10日收盤價12.52美元計算,博納影業總市值約7.8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59億元),而在A股上市的華誼兄弟最新市值為535.43億元,光線傳媒為463.07億元,分別是博納影業的10倍多和9倍多。

“我問過王長田,也問過王中磊,你們覺得博納和華誼、光線的差距真的能有十幾倍嗎?”於冬曾對媒體表示,美股都是機構投資者,他們不懂中國電影公司的投資價值,這是博納影業下決心進行私有化,從美國退市的最大原因。

阿里影業與博納影業結緣,一個重要方向是國際化。截至目前,博納影業已成功投資《X戰警:天啟》、《猩球崛起:終極之戰》以及《火星救援》等好萊塢大片,11月份博納影業還向TSG娛樂金融有限公司投資2.35億美元,用於投資20世紀福克斯出品的6部主流商業大片。

阿里影業今年先後投資《碟中諜5》、《REAL》等海外大片,並且與迪士尼、派拉蒙等好萊塢電影巨頭陸續達成合作。阿里影業CEO張強近日表示,公司未來重要方向是國際化,阿里影業與博納影業聯手之後,未來必將在國際化方面開展合作。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308

運動服產值5年平均年成長率6.2%瑜伽褲打敗牛仔褲,跑步照取代美食照全球瘋飆汗商機!超運動時代

2015-11-23  TCW

全球指標股耐吉、UA大漲,帶動紡織股成為台股今年來,表現最亮眼的族群。

當運動變成一種流行,紡織、時尚、科技等各行各業都在瘋跨界混搭。

新科技結合社群擴散力量,黃金五年運動大商機絕不可錯過!

個你想像不到的黃金交叉,在美國、

台灣兩地同時發生:

一,全球平價時尚品牌A&F、Gap,二〇一五年來,最新股價都跌了逾三成,運動品牌龍頭耐吉(Nike)則漲了三成。

二,根據研究機構Poper Jaffay年度調查顯示,二〇一四年年初,美國青少女對運動休閒服飾品牌的偏好度達一四.四%,不只五年來成長近十三個百分點,更首度超越牛仔丹寧品牌的一二.七%。

三,台灣資本市場到今年十一月中,大盤指數下跌近二%、電子股跌一三%,扮演國際運動相關品牌供應鏈要角的紡織上市櫃類股,則分別上漲超過二%和一五%,居所有類股之冠。這個現象背後代表的意義是:未來五年,運動商機超越全球經濟成長率的變化,正在發生。

根據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估計,全球運動服未來三年產值成長率將超過六%(二〇一四年至一八年平均成長率六.二%),這個數宇,是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三.

一%的近兩倍!

但這只是開始,美國前兩大運動品牌,耐吉與UA(Under Armour)更宣示,看好未來五年營收成長超過兩位數,至少是全球經濟成長率的三倍以上!

耐吉在今年的分析師日宣布,未來五年營收將挑戰五百億美元,等於營收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達一〇%。

3C狂跌價、運動用品猛漲全因千禧世代更重健康、更敢花錢在不景氣的年代,3C產品不斷跌價,耐吉等知名運動品牌卻有能耐一再調漲商品售價,成了食衣住行育樂中,極少數單價能持續上漲的產業。國際投資銀行Evercore分析師薩阿德(Omar Saad)指出,幾乎所有人每天都會使用、也都渴望擁有耐吉產品,該品牌又擁有產品定價權,有機會成為媲美Goodle、蘋果及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在內的超大型股(mega-cap)公司,因此上調其目標價到兩百美元。

去年擠下阿迪達斯(Adidas)、成為全美第二大運動品脾的UA創辦人凱文.普朗克(Kevin Plank,去年底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透露,未來五年,UA每年平均營收成長率高達二一%。他透露:「在亞洲市場,運動鞋可貢獻約三〇%到三五%的營業額,成長空間最大。」因為全球運動商機鼎盛,《富比世》雜誌就創出「運動鞋經濟」 (Sneakernomics)這個新名詞,形容全球運動鞋每年五百五十億美元的商機。

這龐大的商機背後,來自人口結構的質變。高盛「千禧世代」 (Mlillennials)報告指出,這群一九八〇年到二〇〇〇年出生的千禧世代,年齡由十五到三十五歲的美

國族群人數達九千二百

萬,比嬰兒潮世代還多,成了新消費主力。

這群人更勤於運動、更

重視健康飲食,願意花大錢買名牌運動用品,包括運動服和運動鞋。

場景轉到台灣,同樣

狀況也在我們生活周遭

發生。過去,台灣熱門秒殺商品,是蘋果最新一代iphone,現在,卻是馬拉松的參賽門票。

根據體育署對運動人

口的定義,即每週運動

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

鐘,且每分鐘心跳達

一百三十下的固定運動

人口,這數字在三年前首度突破三成,也就是台灣運動人口王少有七百萬人。

台灣年輕消費者掏錢買運動相關用品,也同樣不手軟。

以擁有約兩百萬人口的慢跑運動為例,包括上衣、短褲、跑鞋在內,從上到下一身行頭加總動輒破上萬元,已經比搭配門號的智慧型手機還貴,總商機上看三百億元,其他如瑜伽、籃球、登山等主流室內、外運動,相關商機則動輒五十億、上百億元起跳,自行車更上看千億元。

耐吉、UA×運動App

除了賺穿戴營收,更搶社群市場為何全球經濟在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二〇一一年歐債風暴以來,一直面臨不景氣,運動人口與運動商品的業績卻一直持續增加?

「運動會分泌出腦內啡,讓人快樂,是會讓人上癮的天然嗎啡,」台灣師大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伯修表示,全球化時代每個人薪水低、工時長、壓力大,從社會心理學看,運動不只花費成本歪局,加上只要付出努力,成績就有回報,就能從一次次進步中取得自信。

因此,每天瀏覽臉書的你,有沒有發現,總會有臉友在上面分享今天又到哪裡騎車?到哪裡慢跑?下次要挑戰馬拉松等文章。「運動照」,已經逐漸取代「食物照」,

成了臉書貼文的

新顯學。

林伯修觀察,

透過新科技和親

友互動,除了是

職場外的聊天話

題,又因有社會支持,任何年齡

層都可藉此彌補

生活、工作上的

失落和成就慼。

連臉書都發現

這股趨勢,買下

至少有四百萬會

員的運動紀錄應

用程武Moves,正

武進軍健身行動

應用程式市場。

在這股消費人

口成長與心理需

求的支撐下,運

動市場大餅因而

越滾越大。市場

研究機構NPD

推估,加總服飾、鞋子和配戴品,單就美國市場,

去年運動休閒相

關產品市場銷售額高達三千二百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十兆五千億元),等於光一個運動商機的產值,就是台灣全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六成。這樣的數字,吸引越來越多的公司進行「運動跨界」。

全球約有兩萬種運動健身相關App,這些App的出現,讓運動從此不再只是一個人的事。不只既有運動品牌是贏家,越來越多企業把最新的科技創新,結合運動風與社群力量,搶進這個最能讓消費者掏錢的產業,替自己創造另一條成長曲線。

除了耐吉研發Nike+Running軟體,五年前正式在App Store上線,只要點選「朋友」就能看到朋友的當月跑步量,點選「挑戰」便可選擇接受挑戰或自己設定挑戰邀請別人。今年,阿迪達斯和UA分別斥資二億四千萬美元和五億六千萬美元,買下運動相關App。

「尖峰時刻每天五萬人註冊,最少一天也有三萬五千人加入我們的運動應用軟體平台,」普朗克接受本刊採訪時透露。運動App讓美國三大運動品牌的戰場,從運動用品延伸到應用程式。

科技、金融業×健康行銷

開發監測裝置,邀員工比賽燃脂與運動產業看似搭不上關係的科技公司,也開始參戰。做通訊設備起家的華為開發出運動手環,做GPS的Garmin和印表機大廠愛普生(Epson)則投入心率表,都著眼運動社群的擴散效果,所以選擇和運動混搭,一方面可以是行銷利器,另外也把商機越滾越大。

台灣愛普生才剛結束共九成員工參與的「心律燃脂大作戰」內部活動,該公司把自家新推出監測最適心跳等功能的心率表,送給每位員工,分五組比賽誰減的卡路里多,也讓運動狀況分享成為辦公室的熱門話題,形成另一種職場樂趣。

十二週下來,一百五十四人總共燃燒近六百萬卡路里,等於減掉一萬一千多個麥當勞大麥克堡熱量。「員工平均年齡三十九歲,多數人不運動,用比賽方式鼓劻員工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增加生產效率與向心力,」台灣愛普生影像科技事業群副總經理輝偉偉透露。

當運動成了一種流行與行銷利器,金融、製藥業也來搭運動潮。輝偉偉指出,該公司近期賣給國泰人壽、哈佛健檢上百只心率表,台灣製藥公司百靈佳殷格翰也添購二百五十只,準備在十二月對所有員工展開健康管理比賽;神通集團更採購上千只,市場需求和相關商機應用還很大。

耐吉、臉書與其他科技公司利用App串聯運動社群、引動風潮,讓運動服不再只有運動功能,進而更擴大這股趨勢。

「很多人想運動,不見得真的會去運動,先買了再說,」圓創運動行銷總監李照圓觀察,台灣多數人想瘦、想運動、想健康,不論能否持之以恆,先買了再說,再想辦法運動,畢竟結合時尚的運動機能服已成了新潮流,和自行車比,客單價又沒有太大壓力,衣服甚王還可以一次買七件,一天換一個顏色。

當運動服變社交裝備,從只要舒適就好,變成要穿起來舒適,也要好看,適合時尚剪裁與穿搭的運動機能衣因此應運而生,不只運動時能穿,不運動時也能穿。

香奈兒、優衣庫×運動時尚從頂級到平價,產品線都新增運動風《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現在瑜伽褲不只是做瑜伽時穿,而是衣櫃必備品(awardrobe staple)。女生不論去上課、工作或在家,幾乎每天都在穿瑜伽褲,所以美國二〇一三年瑜伽人口成長四.五%,瑜伽用品卻成長四五%。

又例如,男用襯衫現在也設計成外面可防潑水,咖啡倒在襯衫上完全不會沾上污漬,二樣價格,一個有機能,一個沒有,如果一個價格滿足兩種需求,為什麼不要?」李照圓認為,接下來會有越來越多上班族選擇把機能衣穿進辦公室。

「換成機能服,舒適度不一樣,消費者逐漸被吸走,」曾因觀察紡織類股,而被《華爾街日報》評選為亞洲最佳分析師、棣邁產業顧問總經理何耀仁觀察,因棉花原料品牌太貴,越來越多品牌開始思考運用聚酯、尼龍等化學纖維材質,賦予吸濕排汗、抗菌防臭等機能,讓去年運動休閒、機能時尚風格翻上檯面,成了流行新趨勢,「消費者胃口被抓住,不會只是短命一、兩年就結束,五、六年正常。」不管國際時尚品牌以前做什麼,現在賣女生一定要有瑜伽褲、緊身內搭褲,時尚品牌Target新推出瑜伽褲,一張訂單兩百萬件就由紡織股后聚陽出貨,「現在衣服既要好看又要有機能,全世界品牌採購一定到台灣,變成台灣的飯碗,」一位台灣紡織產業專家透露。

過去,時尚是「愛美不怕流鼻水」,舒適被犧牲,現在,隨生活形態傾向更生活化,消費者不但要穿得時尚,同時要穿得舒服。

除了香奈兒經典黑外套走運動風、LV 正裝搭配球鞋,國際精品品脾這一、兩年開始大量導入運動機能時尚風,我們也看到優衣庫、Nara這些平價時尚口叩牌,新增加了機能時尚系列商品線。

從臉書、優衣庫到LV,各行各業全都在跨界與耐吉搶同樣的一塊運動大餅,因為他們都發現,會「讓人上癮」的運動商機,將是未來五年最無畏景氣蕭條,消費者最心甘情願用力掏錢的黃金產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11

微信會不會被取代?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451

3票會,8票不會

◆黃柘淞:不會。微信的核心是即時通訊,和QQ空間不是同質產品。

◆陳鉉玥:會。雖然目前來看使用人群都差不多,但使用“QQ”的90、95後逐漸占領網絡,微信終將被取代。

◆嶽昕:不會。我們95後即使中學時在用QQ,一上大學也大多轉微信。QQ更偏遊戲取向,微信則更能適應人脈變廣後的需求。更何況,朋友圈里還存著好幾年的照片呢。

◆陳熹:不會。作為95後的大學在校生,身邊同學都在用微信。但是,我們對QQ與微信的使用各有側重:我們常用QQ空間來發心情,秀恩愛,而習慣用微信朋友圈發通知,轉文章。

◆徐澤鑫:會的。早晚的事,會有更先進、更現代的通訊方式取代它,我估計是在頭上植入個芯片那種,你想誰誰就能感覺到,想說什麽對方也知道。

◆張笛揚:不會。“中二”少年喜歡個性,樂意在頭像上加個帽子,客戶端換個皮膚。等再大一點就會覺得QQ空間里的東西都是黑歷史了。

◆薛旭森:會。微信可以同時代替微博和QQ的作用,但以後肯定會出現比微信功能更多的社交軟件。

◆張弘毅:不會。盡管90後普遍慣用QQ空間,但親身體驗告訴我,那只限於大學之前,大學、工作之後微信將成為主流。(走進師兄師姐師長的世界,微信才是鑰匙啊……)空間成為私密的親朋好友分享地帶,微信還具有商務的功能,公號更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鄭英嘉:不會。微信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自己還會進化呢,微信工作群是很恐怖的。

◆畢然:不會,微信風頭正勁,改造日常溝通、媒介閱讀和意見聚集的形態。

◆張亦弛:不會。作為一個95後,我從QQ空間轉投微信只用了三天。QQ空間存了太多初高中時代的黑歷史,一片空白的微信看起來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大學或者社會生活的起手勢。

微信或被取代,但不在2016年

楊靜 新智元創始人

2015年12月中旬,我參加新華社新聞學術年會新華網分論壇時曾做了個預測,即新媒體即將從門戶時代、社交時代向智能時代轉型。基於愛立信最新的全球消費者研究,人工智能將讓無需智能手機屏幕就能與物體交互成為可能。

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也讓更多智能界面取代手機的可能性增加。試想,如果你的虛擬個人智能助理可以隨時投射在任意界面上,而你可以通過它處理大部分個人事務,包括社交與通訊,微信確實有可能被顛覆。畢竟,雖然微信現在已經成為智能手機上的超級App,但也存在一些局限。

第一,無法對社交圈進行分級。微信現在已經越來越沈重了,例如我有3600多好友,瀏覽如此多好友的朋友圈幾無可能。但微信還無法像微博那樣,讓星標或特別關註的好友在朋友圈單獨分組。

第二,雲端存儲的瓶頸。換新手機或者丟舊手機,微信聊天記錄的轉移很頭疼。微信的所有記錄需存儲在終端,不同終端登錄的內容較難合並,大量垃圾內容占用手機終端存儲空間,無法進行智能化處理。

第三,知識和資訊管理的短板。微信公眾號和朋友圈的文章,無法根據個人興趣和閱讀習慣進行智能推薦和排序,要按照時間線瀏覽,難以節省用戶時間。

雖然微信有一些短板,但不可否認,它在中國人生活中的核心地位越來越突出,2016年還看不到有其他應用能取代其霸主地位。

微信已成為個人社交的超級應用。無論是真實世界還是虛擬網絡中,微信成為個人首選的身份標識。在社交場合,交換名片已經被掃微信二維碼所取代。人們在移動互聯網進行交互的首選應用,也非微信莫屬。微信的使用時間和使用率在互聯網用戶中或已超過移動電話。人們日常生活中對微信的依賴是全方位的。微信已成為社交時代的超級網絡霸主。

微信成為社會資訊傳播的主要平臺。超過千萬量級的微信公眾號,為朋友圈和微信群帶來大量原創和編輯的內容。微信訂閱號、服務號和朋友圈,成為人們閱讀資訊、新聞的主要來源。隨著微信用戶習慣於在微信內部獲取資訊,無論傳統媒體還是門戶、客戶端的內容瀏覽量都可能進一步流失。其他媒體邊緣化,微信平臺獨大的局面可能在2016年更趨極化。

微信在智能化方向進行探索。在人工智能領域,微信在統計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圖像分析和語音識別方面有很多積累。其產品包括大家熟悉的語音轉換文字、微信用戶斑馬分析系統、掃一掃功能(掃碼、掃產品、書和電影廣告,掃詞翻譯),搖音樂、搖電視以及“為盲人讀書”等公益項目。微信團隊和香港科技大學於2015年11月30日宣布成立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WHAT Lab的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數據挖掘、機器人對話、機器視覺、語音識別。研究重點是:在微信大數據下的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突破,使得互聯網+更智能,微信的連接可以更深入。

綜上分析,我認為2016年微信會更加強勢,成為移動互聯網領域無法撼動的社交霸主。但只有微信對智能化有更多研發與創新,才能排除未來被新一代智能媒體取代的可能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04

從一顆藥丸到一碗飯都做 取代IT的神秘行業

2015-01-14  TCW

不只是生技!未來世界裡,食衣住行都和它脫不了關係,蓋茲甚至預言,下一個世界首富,就是來自生物經濟領域。

想像,現在是二○三○年。

早晨起床,身體有些不舒服,透過智慧社區網路連結的醫院發來訊息,提醒被照護者的血壓異常,應該服藥了;透過螢幕進行遠距問診後,醫生調整了處方,利用聲控下指令送出,連結到藥局端,連鎖藥局的無人車接獲指令,把需要的藥品與保健食品送抵大門。

生活新想像:應用面超廣百歲人瑞、木製衣服全都不稀奇

而這一切,都自動記錄在被照護者的雲端病歷裡,不論接下來到全球哪裡遊玩、出差,這套系統都持續守護。

這個新時代裡,「百歲人瑞」不再被特別表揚,因為已經成為常態:特殊疾病幾乎滅絕,因為醫生可以把潛在患者某一段無法產製蛋白質或酵素的DNA抽出,修補 後重新放回;毒性強的化學藥品,被療效精準、對人體傷害小的生物藥所取代,即便罹病,服藥的副作用也大為減低;幹細胞等再生醫學的費用,比買一支手機澴要 便宜,從外表判斷年齡的難度越來越高;全球人口雖然達九十七億人,卻能有充足的糧食……。

這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美國、日本、中國、韓國、歐盟等全球主要經濟體所擘畫的未來生活。

支撐它實現最重要的關鍵字只有一個,就是「生物經濟」(Bioeconomy)。

就連以新台幣約八十二兆元、十六度登上全球首富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都說:「下一個超越我的世界首富,一定是出身生物科技產業。」

生物經濟到底是什麼?競能有如此大的商機與影響力?

先來看幾個關鍵數字。

每五年,全球生物經濟產值就增加一倍,平均年增率約兩成,是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的六倍多。

二〇二〇年,全球生物經濟產值將達十五兆美元(約合新台幣五百兆元),是今年全球資通訊硬體(泛IT)產值的三倍多。

未來,一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超過五〇%都會與生物經濟有關。

這是因為,你再也不能用對「生技」的刻板印象——藥品、疾病治療,來框限住它,未來,不論食、衣、住、行、育、樂,凡是使用到生物技術、或從而衍生的經濟 行為,都隸屬於它的範疇;這包括了木材做成的衣服、由藻類與微生物製成的燃料,及取代塑化材料的木質纖維,甚至是用生物降解的廢料處理、檢驗蝦苗以防止傳 染病、提高產量等。

也就是說,生物經濟將如同一張綿密的大綱,把人的一生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緊密包覆,估計二〇二〇年之後,生物經濟將取代資通訊產業,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驅動者;而且對人類造成的影響、改變的速度,都將超越先前的農業、工業與資通訊產業,幾十年間就能有根本性的顛覆。

別以為它很遙遠,已經有許多火苗在全世界點燃。

產業新革命:三星搶當領頭羊蓋生物藥廠,速度產能衝全球第一

十二月二十一日,從韓國首爾市出發向東北約三十公里,來到填海造陸的松島經濟特區,在韓國總統朴槿惠的見證下,全球產能最大的生物藥廠正式動工。

這是全球最大科技集團三星(Samsung)的最新投資,過去四年裡,它已經投資超過二十億美元,用以建造兩座生物藥廠,及開發生物學名藥;而這座最新的 藥廠在二〇一八年啟用後,將使三星在「全球最大消費電子企業」之外,再多一個「全球生物藥代工(CMO)龍頭」的頭銜。被三星寄予厚望的生物藥,正是「生 物經濟」的關鍵環節。

目前藥品的市場主流,是取自礦石等的化學合成藥品,治療時會產生副作用等缺點,但生物藥(如蛋白藥、單株抗體藥)取自人體、動植物或微生物基因,與人類演化較接近,治療時效果更好、副作用更低。

正因為得培養活性細胞株,生物藥廠興建與量產難度比一般化學藥廠更高,王少需四十個月,但三星一如以往快、狠、準的行事風格,以長年半導體工廠的經驗為基 底,成立「愛迪生工程」計畫,加速生物藥廠建造的效率,建廠時間與所需經費,都比業界平均減少約一五%,不論建廠速度還是產能,都創下全球新紀錄。

三星集團接班人李在鎔更計畫在生物經濟領域重現先前的「半導體神話」,先成為生物藥代工製造龍頭,接著是學名藥開發、最後直指專利新藥。

看上生物經濟商機的,不只是三星,還有全球最大化工醫藥集團之一的德國拜耳集團(Bayer)(其他詳見第五十七頁表)。今年九月,拜耳集團正式切割聚合 物材料部門,這個部門曾經因為新聚合物材料的發明,在全球紡織、營建、汽車等產品 上造成革命,也曾在二〇一五年五月創下第一架全太陽能飛機橫越太平洋的世界紀錄,但現在它被切割獨立為全球第十大化工廠科思創(Covcstro),因為 母集團認為未來全力聚焦的方向,是生物經濟。

一八九九年,拜耳開發出「阿斯匹靈」,後來成為全球最普遍使用、知名度最高的藥品,而被封為「世紀之藥」;一百多年後的現在,拜耳再度走回老路子,該公司董事長戴克斯(Marijn Dekkers)說,世界人口不斷增長,對高品質的食物與更好療效的藥品需求將增加。

二〇一六年元旦起,拜耳將由處方藥、大眾健康、作物科學三大事業部來主導營運,從人類的小咳嗽、防曬、營養品、心血管疾病,到植物種子與農業的病蟲害防治,以及寵物、經濟動物的疾病治療等,都會推出相對應的產品。

不僅如此,新的商業模武也應運而生。

商業新模式:App蒐集大數據

顧客資料上雲端,免開口就知需求

美國最大連鎖藥局沃爾格林(Walgreen)花了三年多,透過手機應用程武(App)等大數據工具,蒐集了全美約八千家分店附近住戶的資料,包括哪一家 小孩何時出生、喝哪個品牌的奶粉;誰家的老人家有什麼慢性病、定期會來拿處方藥等,你還沒有走進店裡,它就已經知道此刻你最需要什麼產品。

沃爾格林透過手機應用程武,提醒用戶現在該吃藥、或是該去拿藥了,還幫你記錄每天運動、跑步的資訊;走到店裡,拿手機掃條碼就能知道這個藥品的功效與用法,再不清楚,點一下就能線上諮詢營養師。

根據沃爾格林二〇一五第三季公布的數據,使用其手機應用程武的消費者,消費金額是非使用者的六倍。一改過去只能被動等待客戶上門,現在可以主動集客,並且透過各種客製化的健康服務,讓消費者 越來越離不開它。

通路、生物技術、加上大數據,過去這幾個產業壁壘分明,但很快的,保德信全球醫療生化基金經理人江宜虔說:「生命科學會跟科技產業結合,界線會越來越模 糊,你沒辦法區分哪些是Bio(生技)帶來的產值,哪些是technology(科技)帶來的。」融合(Fusion),是生物經濟帶來的第一個改變,你 必須發揮想像力,各種跨產業的融合都可能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激盪出意想不到的綜效。

然而,要找到新機會,得先改變傳統思維。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說,在工業與科技時代,台灣習慣於從「製程技術能力」來想產品,一切的創新源頭、研發資源的擺放,也都在製程技術上面。但進入生物 經濟時代,邵耀華認為這個思維將完全被顛覆,得先理解消費者需要什麼,才回頭去找相對應的製程技術,製程技術也會從主導地位變成從屬配角。

製程新思維:個人化成主流從孩子一出生,就客製化醫療

這是因為生物經濟時代,個人化、客製化將成為主流。

基因圖譜(gene mapping)的建置提供了每個人獨特性的資訊,孩子一出生,光是從基因判別就能知道他容易罹患哪一類疾病、在什麼方面有天賦、是不是容易體重過重等資 訊。因此,醫生、營養師可以從這些資訊中判別,高度客製化個人的醫療行為、預防保健、甚至是食療管理——小從你一餐到底該吃幾碗飯,大到直接抽出一段基因 重新修補後再放回。

因為Google等大廠的投入,未來,進行基因圖譜檢測的代價會越來越低,比買一支蘋果手機還要便宜。

邵耀華認為,工業時代大量標準品的模式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從硬體到服務的高度客製化,因此,製程技術能力只是你用以滿足消費者的標準配備之一,不再是競爭優勢的保障。這,就是生物經濟即將帶來的第二個改變。

十年內,生物經濟影響人類生活的層面與速度,將進入高速起飛期,這一場人類史上的新劇變,將從方方面面改變我們。

你的生活,生物經濟全包了!

從改良農作物成分、用個人裝置管理健康,到更精準的醫療用藥,它無所不在。

撰文者 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