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低價能源正在取代廉價勞動力 塑造全球新格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289

shale-gas-gazprom-us.si

20年來,全球化最大動力是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勞動力差。而現在,全球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已經讓位於廉價能源。石油的價格下降,頁巖氣熱潮使得美國的天然氣價格低至法國的三分之一。大量的公司正在搬回美國,能源價格正在塑造全球的新格局。

對於要搬遷的公司來說,這個世界已經天翻地覆。廉價的能源是新的廉價勞動力。德國呼籲瑞典支持擴大兩個煤礦,而歐盟轉向清潔能源的努力正面臨挑戰。

曾經的勞動力價格差使得紡織品、電子產品和其他行業將工廠從發達國家搬遷至中國。現在,工資的差距正越來越小,而能源價格差距卻在變大。在對生產效率進行調整後,中國的人工價格已經超過美國的一半。而能源價格則不斷下跌。美國從中獲益不少。

盡管油價下跌從理論上來說對所有能源依賴的國家有利,但是各國獲利的程度並不一致。全球最大的獲益者就是美國。大量的公司正在搬回美國,尤其是能源消耗較大的化工、石油、鋼鐵行業。

歐洲則每況愈下。長期來看,補貼可再生能源、對碳排放收費可以幫助歐洲獲得更廉價的清潔能源。然而,現在政策正讓歐洲公司遠離歐洲。

很顯然,與其在歐洲建造一個全新的、環保的工廠,不如選擇把產品放到中國現有的工廠制造然後出口——後者便宜得多。

即使現在歐洲國家拋棄清潔能源,它也很難趕上美國頁巖氣的腳步。就算美國將廉價液化天然氣出口至歐洲,美國依然在能源上具有成本優勢。

隨著全球薪酬差距的縮小,能源價格的比較優勢變得更為突出。

全球其它地區的工資增長幫助了美國制造業的增長。在2006年-2011年,亞洲平均薪資年均增長5.7%,而發達國家增速僅為0.4%。而生產效率也有所提升,工廠不再需要那麽多的工人。一座高級的制造工廠雇傭工人往往少於200人。

所以,公司正在搬離亞洲,回到美國。

德國化學公司BASF正將其5年200億歐元投資計劃中的1/4投向美國。BASF計劃在美國建造14億美元的丙烯工廠。天然氣不僅僅能提供能源,還提供化學原材料。

即便歐洲的工廠沒有被關閉,其部分產能也已經被轉移至了美國。

奧地利鋼鐵公司正在德州建造一個5億歐元的設施,該設施的產量將是奧地利本土鋼鐵廠的5倍。其將在德州使用廉價的天然氣加熱鍋爐,而非其在歐洲使用的、更為昂貴的煤。

擁有大量的頁巖氣儲備無疑是美國的一大福音。但歐洲必須意識到,全球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已經讓位於廉價能源。忽略這個問題,歐洲經濟將陷入更大的麻煩。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1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