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七億國民退燒 臉書苦戰三大瓶頸


2011-9-12  TCW




以七億用戶人口成為「全球第三大 國」的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正因為「人口太多」管理不易,出現「創國」以來的最大危機。

根據網站Inside facebook今年六月公布的數字,臉書新增用戶數首次連兩個月減少,從英國、挪威、俄羅斯,到美國、加拿大,被視為臉書最大客群的已開發國家,用戶都 在下滑,「社群網疲倦症開始發作了!」《星洲日報》描述。

今年八月底,研究公司PrivCo於八月底的報告指出,若以兩週為單位來看,臉書在民間二級股票交易市場(形同未上市交易市場),價格首見連續下滑。臉書 曾一度在美國未上市股票交易平台SharePost上,創下每股六十美元高價,投資人認為其市值將達一千三百六十億美元,但到八月中,卻降回今年三月的七 百九十二億美元,公司估值形同縮水四成以上。

第一關:政府介入英美開始潛伏查犯罪

臉書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政府對社群網站管理的介入。

「大家開始懷疑臉書的發展,是不是疲軟了?」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表示,最近臉書大動作改變隱私設定、暫停團購服務、測試翻譯功能,都是為了力保高速成 長。臉書的主要獲利立基於用戶的使用行為資料,衍生出廣告及其他服務的抽成收入,但政府的介入,卻成為斬斷財源的威脅。

英國倫敦暴動後,兩名男子被判處四年有期徒刑,原因是在臉書上的鼓吹暴動言論。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在聲明中表示,英國政府及相關行業,正合力研擬透過社群網站,查看策畫暴力、騷亂和犯罪活動等言論的可能性,他主張,警方應獲得額外權 力,阻止人們在某些時候使用社交網站。

有此需求的政府,不只有英國。紐約警局也成立了社群媒體部門,追蹤在各社群管道上可能的犯罪行為,中國更直接透過官員「宣導」,讓國內最大的新浪微博,向 近兩億的用戶發出公告,要求用戶不得傳播謠言,否則微博帳戶將被暫停一個月。

第二關:隱私權意識未來用戶使用時間將減少

第二個挑戰是,使用者對隱私權的警覺性正在提高。

今年中,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在爭議聲中核准了Social Intelligence公司成立,它將根據網路照片和言論,為全球企業客戶篩選求職者,企業能藉此摸得多深尚無解。確定的是,已有三分之一的求職者因此 被回絕。

根據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八月公布的研究報告,平均每天上傳到臉書的二億五千萬張照片,其實藏著更大的危險。報告指出,透過臉孔辨識軟體和社交網站個人資料 庫的連結,要辨認出陌生人,並取得其資料都是可能的,甚至連社會安全號碼(Social Security Number)都能取得。更令人驚訝的是,只要擁有智慧型手機和網路連線,任何一個人,都能對你「瞭若指掌」。

這些疑慮,讓「美國已經開始退燒了,台灣還在發燒,長期來看,未來會讓人使用時間下降,改成目的性的上去。」知名網路觀察家陳建州(Jeremy)觀察。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顧能(Gartner)的調查也發現,部分地區的使用者也已出現「社群媒體倦怠」的現象。令人意外的,在十八至二十九歲的使用者中,每 四人就有一人的使用頻率下降,且有三成認為社群媒體的樂趣不再,背後原因,正是社交媒體業者對使用者的監控,以及對隱私的擔憂。顧能研究總監布勞 (Brian Blau)在報告中建議,「它們(臉書)必須持續提供創新和多元的內容,以維持消費者的關注。」

第三關:服務不被埋單打卡、團購使用率偏低

第三個挑戰,竟是因為使用者過多,在臉書創造新服務時,顯得動輒得咎,其多角化之路,難以擴展。

臉書先前推出團購和打卡(使用者利用手機上網標示位置),普遍認為對團購網站Groupon、適地性服務業者Foursquare等提供同樣服務的網路公 司,造成打擊,但情況並非如此。

Jeremy指出,臉書的實體業務能力不如Groupon,團購大餅根本吃不到。而打卡功能,又因為龐大使用者擔心隱私問題,推出以來只有六%的使用率, 現已改為「附近」服務與狀態更新整合。

「他們最近一直在收(終止)服務。」觀察網路趨勢的Inside網路論壇共同創辦人蕭上農觀察;「它的失誤給其他公司,像我們,很多機會。」專營臉書電子 商務的嬉遊紀數位創辦人李育維說,臉書的七億使用者已成為推出創新服務的負擔。「人變多了,就動輒得咎了,」Jeremy指出,為了追上其他競爭者,臉書 現在轉而寄望於購併活動,從○九年至今,臉書購併的公司數目從一家、去年的十家,今年將達到二十家。

「臉書本來是朋友交流用的,加進太多商業化的應用之後,問題會越來越多,」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應用法制組組長顧振豪說。現在,所有人都在關注九月二十二 日的臉書開發者大會。當年,「讚」、「臉書幣」等服務都曾在此曝光,除了市場預期的音樂串流服務外,這次臉書是否能夠推出其他服務,解除隱私疑慮、重燃使 用者熱情,全球都在引頸期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23

退燒!TDR、 ETF被打入冷凍櫃

2011-10-31  TCW




全球景氣轉冷,交易市場紛紛結 冰,投資人進場意願降低,不僅個股成交量萎縮,一些近年推出的新商品如TDR(台灣存託憑證)、跨境掛牌ETF(指數股票型基金)、REITs(不動產證 券化基金)等,更住進了冷凍櫃。

這些冷凍櫃商品的成交量很低,以恆中國、恆香港兩檔跨境掛牌ETF為例,日成交量平均只有三至五張,有時候還會掛零。

冷凍商品一:TDR定價過高、資訊不透明

最引人注意的冷凍櫃商品,是最近頻頻跌破發行價的TDR。目前來台掛牌共有三十二檔TDR,成交量逐步下滑,加上投資人不再追價,溢價優勢消失,讓TDR 市場產生打退堂鼓的骨牌效應,多檔TDR申請撤件、終止掛牌或暫緩發行。

二○○九年以來,台灣證交所積極推動TDR,讓投資人有更多元選擇,在台灣就可以買到其他國家上市的股票。然而,TDR推出不到兩年就退燒,主要原因是定 價過高,加上企業知名度不高、財務透明度低,投資人興趣缺缺。

許多海外企業確定來台發行TDR後,開始在原股上市地拉抬股價,造成TDR定價被拉高,等到來台掛牌時,股價隨著原股回跌,投資人買在相對高點的價位,住 進「套房」的風險相對增高。

以○九年底風光上市的康師傅TDR為例,發行價四十五元,溢價近兩成,上市後僅出現兩根漲停板,且第二根漲停當天就打開,一路跌掉逾二○%,結果套牢一堆 投資人,就連負責承銷的永豐金證券,帳面也一度虧損三億多元,最終認賠出場。

證交所副總經理簡立忠表示,TDR屬於第二市場掛牌,流通股數僅占原股約一八%,由於籌碼較少,如果被主力或公司派鎖住籌碼,股價容易被炒作。不過,簡立 忠指出,由於TDR價格和原股連動,當折、溢價空間變大時,市場機制最終仍會讓TDR價格趨於合理穩定。

而且,TDR企業總部和發言體系在海外,資訊不夠透明。今年四、五月,就有四家公司因資訊揭露不對等,遭證交所罰款,讓散戶信心大失。

冷凍商品二:REITs流動性太低,交易量少

REITs是另一種冷凍櫃商品。從○五年三月發行第一檔富邦一號,到○七年五月共有八檔REITs掛牌,自此就再也沒有新的REITs發行。REITs配 息率約三至四%,雖然優於定存利率,但卻低於中鋼、中華電等「定存股」,加上成交量偏低,也影響市場的投資興趣。

寶來全球不動產證券化基金經理人賴盈良指出,國內的REITs籌碼集中在大型公司和機構法人手上,當作固定收益工具,往往握住不賣。

在產品設計和法規限制上,國內通常是由三、四棟大樓包裹成一檔REITs,而且發行商是壽險公司,往往無意處分旗下資產;受法規限制,也不允許擴大發行, 造成國內REITs規模偏小,財務操作不易。相較香港和新加坡的REITs,通常由建商發行,不僅資產規模較大,且不斷擴大資產,並發行新股來增加流動 性。

近年來,商用不動產價格不斷上漲,但資產價值始終沒有反映在股價上,有些REITs甚至曾跌破票面。為讓股東順利出場,賺到增值財,目前已有三檔 REITs申請清算。隨著十月十二日基泰之星順利標售,接著三鼎及駿馬一號也將處分資產,剩下五檔商品的國內REITs市場也逐漸凋零。

冷凍商品三:跨境ETF參與度低,折價情形嚴重

第三項冷凍櫃商品,是跨境掛牌ETF。如今ETF跨境掛牌已成全球趨勢,根據資料顯示,去年十一月底共有近三千檔ETF跨境上市,占全球ETF掛牌總量的 比重高達五五%,但在台灣卻面臨成交量大幅萎縮的窘境。

以恆香港為例,掛牌初期成交量曾達八百多張,但買氣很快就冷掉,加上港股下跌,成交量只剩個位數。

九月十四日香港恆生指數盤中觸及○九年七月以來新低點,連帶拖累追蹤香港恆生指數的恆香港,然而,恆生指數盤中只跌逾二%,台灣掛牌的恆香港卻暴跌一 六%,折價情況非常嚴重。

寶來投信指數投資中心執行長黃昭棠認為,跨境ETF仰賴參與券商在初級市場(發行市場)與次級市場(交易市場)進行套利買賣,進而縮小折價或溢價空間,以 及活絡市場成交量。如果投資人參與度不高,影響券商參與意願,可能造成跨境ETF呈現較大折、溢價,令投資人卻步,最終形成流通性不足的惡性循環。

黃昭棠指出,跨境ETF能提供投資人跨國投資的多樣化選擇,由於交易宣導不足,投資人對產品特性不熟悉,光看六百多元的股價,就以為很貴,事實上,恆香港 和恆中國的交易單位分別是一百和兩百股,有別於台灣以一千股為交易單位的習慣,投資人如果單看股價可能產生誤會。

從TDR、REITs、到跨境ETF,證交所近年來積極推出各種新金融商品,企圖活絡國內證券市場,然而,新商品推出市場後,卻沒有進一步宣導或長期維 護,加上主管機關諸多法規限制,造成商品熱潮一過,就被打入冷凍櫃,乏人問津,最終吃悶虧的,還是投資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02

新平板退燒:蘋果「去魅」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22/yNNDE5XzQxMTYyNQ.html

幾天前,蘋果iPad第三代「New iPad」揭去神秘面紗,市場似乎沒多少膜拜情緒。

首發當日上午,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李世 鵬去了Palo Alto的蘋果店,他看到在外維持秩序的蘋果店員工數量,比排隊的消費者要多。他在微博裡說,店裡貨源充足,不限購買數量,並誇了一下高分辨率的屏;加拿 大中國留學生李瑋說,首發日下午,他路過一家冷清的蘋果店,起初以為新品已賣光,進店一問貨源充足。

要知道,李世鵬去的Palo Alto還是「硅谷的中心」,其他店可想而知。與前兩代iPad發售場景相比,反差巨大。

大洋彼岸也冷清。New iPad水貨湧入深圳華強北第二天,價格便跳了水:16G WiFi版零售價,已從首日4500元降至約3800元。

蘋果官方數據似乎很樂觀。它說新iPad預訂數已超過300萬台。但公眾質疑開始增多:冷場背後,蘋果創新是否遇到瓶頸?

遭遇「去魅化」

「一代不如一代。」中關村店主張浩拿到新iPad後說。

半個月前,他告訴記者,New iPad預訂價在中關村曾炒到8000~10000元之間,如今已降到3800元。他說,反倒是iPad2買的人多了起來。

網上一段視頻或能說明問題。美國科技網Gizmodo搞了個惡作劇,它拿iPad2去商業博客Gawker採訪,謊稱這是新iPad,讓該公司職員談使用感受,受訪者們對著iPad2一陣猛誇:輕薄、速度快、屏幕好……

事實上,新iPad比iPad2厚0.6毫米,重51克。這讓果粉們大跌眼鏡。甚至有人稱,喬布斯絕不容忍這種不完美。

知名科技博客Tech Crunch直言,新iPad升級基本體現在硬件上,不是蘋果路數。

新 iPad硬件最大亮點在更高分辨率的「視網膜顯示屏」,並支持4G傳輸。但分析人士指出,分辨率提高會造成應用軟件增大,以前iPad2上10多兆應用, 移到iPad3上就成了30多兆,16G新iPad會成雞肋。4G網絡雖提高傳輸性能,但極為耗電,直接導致產品變厚。

更大危機或在於用 戶倦怠期。艾媒諮詢曾調查國內平板電腦用戶,結果顯示2011年前三季,用戶花在產品上的時間越來越短,用戶日均使用平板電腦時長小於0.5小時的比例, 從第一季23.3%躍升到第三季56.6%;而時長在0.5~2小時的用戶比例則由39.8%減至26.1%;日均使用時長超過4小時的,則由第一季 5.6%降低至第三季的2.2%。用戶的消費與使用行為走向理性。

艾媒諮詢CEO張毅說,人們沒太多時間使用平板電腦,未來它恐怕只能在教育等專業垂直應用市場保留空間。

創新危機

蘋果創新能力弱了?離開喬布斯的蘋果似乎少了想像空間。

易觀分析師王穎觀點很直接。他說蘋果已遇到創新瓶頸期,但iPad產品仍有樂觀前景。

IT評論人士洪波認為,蘋果創新能力並沒下降,只是大家希望看到驚喜,而蘋果大部分產品都沒驚喜,每代產品不過正常升級。

「現在市場上沒有人能跟得上蘋果,所以它沒必要跑那麼快,變成了一點一點的進步。就像當年跳高冠軍一樣,要一釐米一釐米地突破。」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李易說,新iPad已被預定達300萬部,不能說創新能力減弱。

不過他也強調,蘋果將從卓越恢復為優秀企業,能否繼續引領潮流,尚難預料。

對手也在逼近。王穎認為,平板領域,蘋果遭遇的競爭壓力有兩點:面對群體圍攻,單一產品難應對;硬件、價格比拚,將迫使其改變定價和配置策略。

比如三星。在一封公開信中,三星直言Galaxy Note遠超蘋果新一代iPad;Google預計5月在美歐同步發行新品;微軟正計劃和諾基亞、華碩合作推出win8平板電腦。

不過,短期動搖蘋果地位不可能。IHS iSuppli預計,2012年蘋果占全球媒體平板電腦出貨量預計仍高達61%,繼續保持統治地位,2014年出貨量約52%。

煩惱的中國學徒

和在蘋果甚至全球平板電腦市場一路高歌猛進的局面所不同,國內的平板電腦市場有些不一樣。

去年年底,艾媒諮詢集團CEO張毅曾走訪了國內幾家知名電子品牌在廣東深圳、東莞、清遠的平板電腦工廠。在那裡,他發現積壓成山的平板電腦設備和半成品,有些工廠已經在為過年發工資而惆悵,貨品大量湧入,嚴重滯銷。

三四個月過去了,這些廠商通過OEM或是海外市場銷售等途徑對一部分積壓的庫存進行消化。但他們原本在平板電腦上大干一番事業的計劃基本全都停滯。

「很多企業做OEM,都是計劃在給大公司代工一段時間後學到經驗,推自己的平板品牌,但現在他們發現,連自己代工的大企業平板電腦都賣不動,還談什麼自建品牌?」張毅說。

還有業界人士透露,原本打算殺入平板電腦市場的OPPO也鎩羽而歸,其平板電腦團隊全部調崗至手機業務。

這或許預示著2012年國內的平板電腦市場將是一個噩耗。

宏碁董事長王振堂此前一直對外傳遞「平板電腦熱開始降溫」的聲音。王振堂表示,一旦平板電腦市場飽和,消費者更新換代的積極性要低於筆記本,所以平板電腦銷量在達到一定規模後就會停滯不前。

而 在大屏智能手機以及筆記本電腦甚至超級本的夾縫下,消費者對於平板電腦的取捨出現矛盾。有調查顯示,消費者普遍反映雖然欣賞以iPad為代表的平板電腦時 尚的酷感,但卻很難找到合適的時間享用,是娛樂還是辦公?似乎都有功能更強大的手機或者電腦,那是平板電腦無法完全替代的。

而New iPad提升硬件配置,但上市價格維持老款價格不變的銷售策略對其他平板電腦廠商來說無疑是放了一聲冷槍。後續上市新品的其他廠商在技術無法追趕的情況下只能一再壓低自己的價格,平板電腦市場的價格戰將更加激烈。

對於華碩、聯想等終端廠商進入平板電腦市場,儘管增長迅速,但產品同質化和市場培育尚不成熟依然是不可繞過的兩大障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24

限炒令開錯退燒藥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06/100376728_all.html

  深滬交易所出台不到一月的「限炒令」已經被破解,第二日和第三日的炒新行為開始加 劇。

  在限制「炒新」的多項通知發佈之後上市的22只新股中,僅有兩隻個股未觸發首日臨時停牌的管制,其餘20只個股全天的交易時間,均在一小時以 下。

  「限炒令」之前,沒有次日換手率高於首日換手率的現象,次日下跌個股的比例均為40%左右;「限炒令」之後,有近一半的個股出現次日換手率高於 首日換手率的現象,次日下跌個股的比例還是40%,但次日漲跌幅的簡單算數平均值出現了微弱的由負轉正。

  「遏制炒新,應該用市場化手段,而不是用粗暴的行政手段。比如給予承銷機構超額配售權,當市場過熱時,承銷機構可以立即超額增發10%-15% 的新股,平衡供需,這是國際通行的做法。」某私募人士說。

  2012年4月1日,證監會公佈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公開徵求意見。新一輪新股發行體制改革,重點關注了發行詢 價、定價,加大新股供應以及炒新等問題。

  不過有投行人士認為,「炒新」和發行價高等新股發行「高燒不止」的表徵,都源於證券市場系統問題,必須系統解決。而此次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措 施,卻試圖強行將發行價和「炒新」按下去,並非有效的「退燒藥」。

密集臨時停牌

  對新股關注度高在他國市場並不罕見,但「炒新」是中國市場長期以來的特殊國情。行情好的時候,「炒新」尤為火爆。

  「炒新」本和「打新」聯繫在一起,在過去用行政手段人為壓低發行市盈率的歷史階段,毫無技術含量的「打新」也可以收益不菲。以低於30倍市盈率 的價格申購股票,在上市首日拋出,概率的幸運兒可以博取無風險的收益。因而上市首日的「炒新」就變成市場為新股定價到位,並夾雜著投機的行為。

  最突出的例子莫過於2007年11月5日上市的中國石油(601857.SH),首日高開於48.6元,較發行價16.7元大漲191%。但中 國石油的股價一路走低,從未站回首日開盤價位,令無數「炒新」者損失慘重。

  自2009年年中證監會取消對發行市盈率的窗口指導以來,新股發行定價趨於市場化,「打新」不再零風險,行情低迷時破發現象時有發生。但「炒 新」或說追捧新股的現象,仍然時有發生。

  換手率是一個重要指標。首日換手率是指成交量與當日實際上市流通量之比,中國股票市場是T+1交易,當日不可賣出,因此換手率總是低於 100%。2011年初至今,共有327只新股上市,其中首日換手率超過90%的個股便有48只,約佔15%。換手率最高者為冠昊生物 (300238.SZ),高達95.9%。

  「炒新」現象並非今日才進入兩大交易所的視野,而是持續地受到關注。實際上,雖然並不總是披露出來,兩大交易所一直在運用窗口指導和限制交易的 手段來遏制「炒新」。

  2009年11月,上交所稱加大了對違規賬戶的處罰力度,「前期對一批具有炒新傾向的賬戶集中進行風險警示工作,並對部分嚴重違規的賬戶採取了 書面警示和限制交易等措施」。

  2012年2月,新一波行情短暫出現,環旭電子(601231.SH)和吉視傳媒(601929.SH)遭到爆炒。2月28日,上交所再次再次 公告,對一批參與「炒新」的賬戶在第一時間進行了電話或書面警示,並對行為嚴重、不聽勸阻的兩個賬戶採取了限制交易三個月的紀律處分措施。3月2日,深交 所發佈《新股上市首日重點監控的六種異常交易行為》,主要跟蹤開盤集合競價期間虛假申報,開盤集合競價期間高價申報、大筆申報和巨量申報,連續競價階段高 價申報,連續競價階段大筆申報、連續申報,連續競價階段虛假申報、多個賬戶一致買入等行為。

  3月7日,深交所發佈《關於完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市首日盤中臨時停牌制度的通知》,如新股上市首日成交價較開盤價漲跌幅觸及10%,或換手率 達到或超過50%,深交所可實施盤中臨時停牌至14時57分,對已接受的申報進行復牌集合競價,再進行收盤集合競價。

  3月8日,上交所也發佈了《關於加強新股上市初期交易監管的通知》,稱新股上市首日成交價較開盤價漲跌幅觸及10%,上交所可對其停牌30分 鐘;如漲跌幅觸及20%,或換手率達到或超過80%以上,停牌至14時55分。

  在上交所掛牌的中國交建(601800.SH),以其162億元的總股本,8億元的流通A股股本,依然博得了首日較發行價23.3%的漲幅和 67.4%的換手率,但未觸及上交所首日80%換手率的警戒線,因此未被臨時停牌。在中小板上市的首航節能(002665.SZ),因發行市盈率達到創近 期新高的45倍,因此開盤告跌,雖未達到深交所首日50%換手率的臨停警戒線,但換手率仍高達43.3%。

  其餘20只在深交所上市的個股,一隻因漲停遭臨停,四隻因跌停遭臨停,剩下15只均因換手率達到或超過50%而暫被禁閉。

限炒令有效嗎

  「炒新」與「破發」一樣,往往出現在行情出現大幅轉折的時期,一位不願具名的上市券商資產管理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因詢價距掛牌可能還有半個 月到一個月時間,如果詢價時市場不樂觀,而中間行情急漲,估值就出現一個落差,「炒新」便是炒這個落差。相反,如果行情急跌,就會出現大面積「破發」。

  「比較典型的是去年年初、6月、9月和10月,在低迷時期發行的股票,上市時都遭到了爆炒。雖然股票的價格最後還是價值決定的,但這短期偏離的 過程,也有資金願意做。」前述人士說。

  但深交所、私募、券商和保險方面的人士均認為,參與「炒新」的主要是一些私募和散戶,而散戶多虧錢。

  一家陽光私募的投資總監認為,私募是否參與「炒新」,與管理資產規模有一定關係。二三百萬元比較靈活,炒新股收益率就會好。上億元資金量就不好 炒。他聽說近一年來的「炒新」收益率約為10%。

  「最後受傷的都是散戶。因為大戶資金量大,對價格的影響肯定有優勢。」上述資管人士說。

  一位深交所公關方面負責人答道:時間未足一月,效果如何尚不好評說。

  對「限炒令」出台前後一個月上市新股三日的換手率和漲跌幅作個粗略對比,可以看出,「限炒令」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限炒令」出台前後,次日換 手率並未明顯提高,但首日漲幅和首日換手率卻出現了較為顯著的下降。

  一位參與「炒新」的私募人士表示,「沒有任何效果,可以輕鬆迴避。那第一天就炒,到第二天第三天炒。」

  「新股關注度高,容易被炒。基本上沒拋盤,換手率就洗出來了。吉視傳媒和環旭電子,都在2100點左右詢的價,在2400點-2500點上市; 博雅生物定得也相對低,大家都看到45元,第一天開得低了,到了50%換手率要停牌,第二天肯定漲上去。一般而言,過去深圳新股的首日換手率都在 60%-80%,深交所設在50%,那麼大多數新股第一天肯定都要停牌。如果遇到好的新股,我們自然會有對策。」他斷言。

  「我認為限炒令可能對散戶心理上有影響,第一天給你摁住了,讓你冷靜一下,可能第二天這衝動就沒了,特別是愛炒深交所新股的營業部大戶們。」一 位不願具名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

  「現在市場上沒有正經資金,最活躍的就是漲停板敢死隊,公募都不動,藍籌起不來,沒有大牛市就沒人賺錢。目前在場內活躍的資金風險偏好就是這 樣,不讓『炒新』,就去炒ST和重啤了。」私募人士說。

何謂不公平

  限炒令本身的合理性也引發了一些爭議。一些私募、券商經紀和資管人士反映,最近頻頻收到監管部門發送的警示短信。「限炒令」加警示短信,以及高 調宣揚藍籌股的投資價值,似乎證監會和交易所正在以行政手段教導投資者怎樣炒股,存在過度干預之嫌。

  廣東某券商營業部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說,日前其有一客戶收到短信,內容是「中國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提醒你:注重價值投資,關注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 股票,避免盲目炒高市盈率新股,炒高價小盤股,炒績差股」。

  「他其實也沒有多頻繁地交易,只是喜歡交易小盤股,現在證監會不斷教股民怎麼炒股,甚至希望客戶僅買藍籌股、銀行股。」他說。「個人覺得這是自 由買賣,是市場行為。交易所如果限制正常交易行為,會造成不公平,反而會讓這個市場更不成熟。」他稱,珠江啤酒(002461.SZ)新股上市時,交易所 發現有個客戶頻繁買賣,就讓營業部限制其他幾個大量持有珠江啤酒的客戶的交易,限制賬戶買進,只能賣出。客戶違規行為雖不會導致營業部被處罰,但交易所要 營業部執行在櫃檯限制客戶買賣。

  前述深交所公關方面相關負責人表示,深交所已經聽到「行政手段干預市場」的反對觀點。

  前述私募人士認為,限制「炒新」是用行政手段來支持一個道德判斷。

  「買者自負,我想買就買,愛炒什麼炒什麼。我不違法違規,沒有操縱價格,交易所就無權限制。限制『炒新』違反了最基本的自由交易原則,交易所憑 自己的愛好,就可以定義什麼是投機,什麼不是投機?」他甚至認為,交易所無權以通知形式推出「限炒令」,這對投資者不公平。

  滬深「限炒令」均以通知形式發佈,沒有更改交易規則。《深交所關於完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市首日盤中臨時停牌制度的通知》的內容,是在2011 年1月修訂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規則》4.3.5條對無價格漲跌幅限制股票交易的臨時停牌措施的基礎上,將漲跌幅度臨時停牌機制再度縮小至10%,並增 加了換手率這一指標。而上交所《關於加強新股上市初期交易監管的通知》所規定的內容,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規則》沒有相應說明。

  亦有人士認為,中國《證券法》規定,證券交易所負有組織和監督證券交易,實行自律管理的職能,進場交易就應該服從規則。

  另一位法律界人士認為,通知相當於對交易規則的臨時修改,可能有些不公平,但不太嚴重。

治標還是治本

  對於「限炒令」,有人堅決反對,有人積極支持。

  反對派認為,交易所動用行政手段解決「炒新」這一市場現象,是治標不治本,而且費而不惠。

  一種觀點認為,「炒新」本質上並不重要。在發行市盈率已經放開的前提下,之所以炒得起來,還是因為行情急漲造成的短暫機會,以及散戶投資者的賭 性。前者沒有必要通過修改制度去調節,而應採用更柔性的市場手段,後者應該通過投資者教育滲透。

  「目前市場上沒有真正的長期資金來維護估值中樞,這是藍籌股起不來,活躍的資金都熱衷於炒小股票的原因。雖然大環境不好有目共睹,但無論基金、 券商還是保險,都受到業績的壓力,一個季度下跌就有投資者跳出來指責。」 前述券商資管部人士說。

  「中國散戶投資者投機性太強,大戶操縱市場很容易,傷害也很大,關鍵是教育投資者和打擊操縱。前兩者都是長期工作,短期通過限制『炒新』等手 段,降低市場投機性,再輔助以現金分紅,誘使散戶從投機走向投資,即證監會目前的做法,有合理性,想法也很好。但時機不對,中國這幾年正處於通貨膨脹擴張 期,散戶投資者要防止資產貶值,沒有耐心等待長期回報。」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彭冰說。

  更多人呼籲,「炒新」只是市場供給失衡的表症之一,而真正重要的系統性任務是推進徹底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以及引導長期資金入市。

  也有一些受訪人士熱烈擁護限炒令,認為在私募與散戶的「炒新」,其本質是私募試圖對股價進行操縱,利用散戶的賭性牟利。

  「我個人覺得這個事兒挺可惡的,十年前他們就這麼幹了,確實掙了不少錢。利用網下申購的股票處於鎖定期,首日供給不足,達到一定換手率以後就沒 有有效賣盤了,所以能用很少的籌碼推高價格。他們的操作手法是這樣:開盤先買入,然後等換手率到達臨界點,比如80%,然後連續壘單子,不花成本推高價 格,因為第一天沒有漲跌幅限制,等第二天出給散戶。假如第一天漲了20%,就算第二天跌掉10%,還可以掙10%。」一位不願具名的上市券商經紀業務高管 說。「雖然不應該把這問題道德化,但利用資金優勢去坑散戶很不道德。」

  但他認為,目前的「限炒令」也沒有根治「炒新」問題,雖然第二天有漲跌幅限制,減少了利潤,但是在首日開盤前集合競價階段,已經很大程度上完成 了一步定價。

  「這種管法意義不大。應該直接封賬戶。」他說。

按下葫蘆浮起瓢

  2012年4月1日公佈的《關於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證監會認為,新股發行中的弊端是資本市場痼疾,新股價格畸高、「打 新」投機嚴重及隨之出現的「業績變臉」和市場表現下滑,除體制機制原因外,還有深刻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根源。在新股詢價、定價的環節,證監會增加了諸多細 化規定,並推出了市場呼籲已久的存量發行制度。

  在遏制炒新方面,證監會要求繼續完善對炒新行為的監管措施。

  證監會要求證券交易所根據市場情況研究完善新股交易機制、開盤價格形成機制,明確新股異常交易行為標準,加強對新股上市初期的監管,加大對炒新 行為的監管力度。

  此外,證監會還要求證券業協會和交易所制定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自律規則,加強對買入新股客戶的適當性管理;要求證券公司應對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 資者開立證券賬戶進行核查和管理,加強對客戶違規「炒新、炒差、炒小」行為的監控,必要時應按照相關規則採取限制措施。

  證監會在「壓」新股發行價和遏制炒新措施可謂前所未有地嚴厲。

  但一位投行人士認為,無論是發行價還是炒新,根本都是因為A股整體估值水平過高,僅僅在發行體制上作文章,很容易按下葫蘆浮起瓢。

  「比如前段時間的新股環旭電子,證監會在詢價時施加了點壓力,不讓機構投資者報高價。最後的結果是上市以後好幾個漲停板,沒有辦法阻止二級市場 的瘋狂。」他說。

  「A股充斥著投機分子,沒有長期投資的概念。跟紅了眼的賭徒談價值發現和理性投資,沒有用。」他說。「只有嚴格退市,禁止借殼,嚴格執法,培養 市場的誠信意識,讓有投資者獲得理性回報的平等機會,這樣做價值投資的人才敢入市。亂開退燒藥,可能會越搞越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67

本夢比退燒 臉書、團購網站市值腰斬 美國網路泡沫 專業投資人相互砍殺

2012-9-3   TWM



﹁都說好了,這次的網路公司創造的奇蹟會不一樣,為何才一年就變了?」這是美國投資人最想問的話。只是這句話以前是菜籃族問的,現在卻是高盛證券、摩根士丹利等專業投資機構的疑問,美國網路公司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

撰文‧乾隆來

中國傳統的七夕情人節,位在加州的臉書總部將近兩千位臉書︵Facebook︶的員工,卻是百味雜陳、憂喜參半。喜的是,世界級的頂尖建築師蓋瑞 ︵Frank Gehry︶,要將臉書總部徹底改頭換面,設計成最先進、充滿綠意與未來感的總部辦公室,帶給員工無限的希望。

悲傷的是,已在那斯達克上市的臉書股票卻不領情,超過二.七億股的臉書股票解除禁售令高掛賣單,當天臉書股價大跌六%,只剩下新上市價格的一半,所有員工荷包在短短三個月內腰斬。而且不只臉書落難,其他網路公司股價也一起崩跌,美國網路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臉書股價重跌並不孤單,與臉書並稱「美國三大網路明星公司」的團購網︵Groupon︶、以及社群遊戲網︵Zynga︶股價先後暴跌,只是臉書規模最大、 災情最慘重。曾經被讚譽為「網路行銷革命」的團購網Groupon跌幅更深,三十歲的執行長梅森發明了「揪團買半價折價券」的網路行銷模式,短短兩年內累 積了五千萬用戶。

投資銀行把身家都押上臉書意氣風發的Groupon在去年十一月三日以每股二十美元上市,換算公司總市值高達一三○億美元,股價最高曾經來到三十一.一四 美元。不料,上市之後的Groupon卻像洩氣的皮球,業績成長停滯,股價不斷下挫,原始股東一路賣股,最新的股價剩下四.四四美元,上市九個月,股價跌 幅高達七七.八%,總市值剩下二十九億美元。革命性的團購網,成了教科書網路泡沫的又一個鮮明案例。

社群網路遊戲Zynga在去年十二月十五日,緊接著Groupon股票上市,這家依附在臉書快速發展的遊戲公司,上市時股價總市值一度高達一五○億美元, 甚至超過團購網;但是股價也像放煙火那樣只發出短暫燦爛的光芒,八月二十四日股價只剩下三.二七美元,比IPO︵首次公開發行︶時下跌六七%、剩下高檔十 五.九一美元的五分之一。

華爾街投資銀行爭搶臉書上市案,拉高了臉書的IPO價格,卻也是今天臉書股價「宿醉」的因素之一。華爾街兩家最大的投資銀行|| 摩根士丹利與高盛,過去幾年將臉書上市視為生死存亡的戰爭,兩家投資銀行投入無限制的資源爭搶。最後由摩根士丹利勝出,領銜承銷臉書上市,從承銷費以及自 營獲利超過兩億美元,但是旗下基金買入臉書股票的金額遠遠超過承銷收入。

雖然承銷與基金操作有嚴格的「防火牆」,但是摩根旗下基金有許多都是在IPO之前就入股,而且金額遠遠超過高盛與他們的客戶當初投入的四億五千萬美元︵高 盛與客戶在IPO已經落袋十一億美元︶。投資銀行為了搶案子,把自己、客戶的身家財產都押寶在臉書,隨著臉書股價大跌,投資人浮動、急著想要獲利或停損的 心情,壓力著實難以紓解。

專業投資機構自己坑殺自己老股東套現成為臉書上市過程特別的焦點,由於是投資界最熱門的標的、華爾街投資銀行死命爭搶的對象,人心浮動的情緒特別難以掌 控。八月股價重挫的原因之一,就是有高達二.七一億股、相當於一三%的上市流動籌碼脫離「禁售期」。根據花旗集團分析師的報告,還有高達十三億股的禁售股 票,將在年底前脫離禁售期,屆時臉書的流動籌碼將會暴增二八○%,有大量的長期籌碼等著解套或者套現,潛在賣壓龐大,股價易跌難漲。

早年投資Groupon的股東,跑得比臉書更快、更徹底。例如創投基金安德森霍洛維茨,以每股七.九美元買入五一○萬股,最近公布第二季持股明細,外界赫然發現他已經賣得一股都不剩了;基金巨人富達資產管理,原本持有二千萬股,也在今年第二季出脫三分之一。

臉書、Groupon、Zynga淪為泡沫股,其實反映了整個投資界的保守心態。二○○○年網路泡沫破滅,許多網路公司的股東與創始人被洗得傾家蕩產;但 是,金融海嘯之後釋放出的巨額熱錢還是要尋找出路,加上「中國崛起」的熱潮,終究在去年吹出了一個規模相對較小的網路泡沫。這波金融海嘯後的科技股泡沫, 從二○一○年底中國的優酷網︵中國版的YouTube︶與當當網︵中國版的Amazon︶領軍,優酷由高盛證券主辦承銷,上市當天股價暴漲一六 一%,IPO上市價十二.八美元,最高來到七十美元,高盛證券與投資人賺得缽滿盆滿。

網路公司難逃泡沫宿命

熱潮逐漸加溫到去年年中,摩根士丹利承銷專業人士社群網站LinkedIn,成功集資新台幣一百億元,上市當天股價暴漲一倍。隔了一個月,總部在加州奧克 蘭的網路廣播公司Pandora原本預定以七到九美元上市,但是投資人一路追進,最後價格倍增至十六美元、集資近新台幣七十億元。這些新上市網路公司,都 有持續虧損、無法以本益比計算、擁有大量客戶的特性,如果這些邊緣、規模較小的網路公司都有不錯的成績,那麼Groupon、Zynga、臉書、以及 Twitter這幾家主流明星企業,應該前景看好。

不幸的是,今年臉書股價崩跌,證明了沒有獲利的網路公司,終究還是難逃泡沫的宿命。更重要的是,一二年的網路泡沫已經沒有「菜籃族」的身影,菜籃族要不是 在二○○○年被洗劫一空、就是在○八年金融海嘯沒頂。臉書、Groupon的投資人,幾乎都是投資銀行自己,以及它們周圍的私募基金、創投等專業投資機 構,專業投資人自己殺自己,血流成河的慘狀,比坑殺散戶更令人欷歔。

根據佛羅里達大學金融系教授Jay Ritter的統計,從○一年至今,新股上市半年內股價就遭到腰斬的公司,共有五十家,平均跌幅六八%;但是第二個半年的平均跌幅只剩下二.九%,股價一上市就腰斬的五十家公司中,有一路崩跌到底的,也有重新找到動能回穩的。

不幸淪為泡沫股的臉書以及所有的網路明星公司,都必須「回歸基本面」,與幾百年來所有的經營者一樣,設法拉高營收、創造盈餘、在高成長的行動通訊領域爭搶 市占率,並且向它的老大哥們亞馬遜、蘋果電腦、谷歌虛心學習;也惟有如此,才能帶給股東真正穩定的回報,達到上市的最終目的。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2012年第二次網路泡沫上市公司 上市日 上市股價

(股╱美元) 最高股價

(股╱美元) 8月24日

收盤

(股╱美元) IPO至今

漲跌

(%) 總市值

(億美元) 股價/營收

(倍) 本益比

(倍)

優酷網* 2010/12/07 12.8 69.8 18.24 43 21 12.5 虧損當當網 2010/12/07 16.0 36.4 5.01 -69 4 0.3 虧損人人網 2011/05/03 14.0 24.0 3.92 -72 26 8.5 320 LinkedIn** 2011/05/18 45.0 122.7 105.11 134 110 9.3 895 Pandora媒體 2011/06/14 16.0 26.0 9.97 -38 17 5.1 虧損土豆網 2011/08/16 29.0 44.9 28.36 -2 下市 下市 無Groupon 2011/11/03 20.0 31.1 4.44 -78 29 4.6 虧損Zynga 2011/12/15 10.0 15.9 3.27 -67 32 2.4 虧損Facebook 2012/05/17 38.0 45.0 19.41 -49 416 28.0 66 註:*優酷網在8/23正式合併土豆網,優酷上市當日股價上漲161.3%,土豆上市當天跌12%,下市前收28.36美元。

**LinkedIn是唯一上市後股價翻倍的公司,但是公司獲利1400萬美元,總市值卻高達110億美元,本益比接近900倍。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56

西部光伏難退燒

2013-3-4 NCW
 
 

 

西部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建設仍在火熱推進,地方政府正逐步形成一個挾光伏項目

讓製造業落地的賣方市場

◎ 本刊記者 蒲俊 文在江蘇、浙江等東部省份,深陷產能過剩危機的光伏製造企業已很難再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睞。但在以青海、甘肅和新疆為代表的西部省份,電站建設正呈現一片繁忙景象,地方政府正積極爭取相應的製造業配套落地。

“光伏行業現在身處寒冬,在我們這裡卻是春天。 ”2013年1月18日,在天華陽光30MW 光伏電站項目並網儀式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電力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明表示。

所謂產業轉移,並不是通過異地製造一個春天,就可逃離原有的寒冬。

多位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指出,目前中國適合大型地面電站的土地資源和並網點已日益稀缺。從光伏電站到配套設備製造,西部地方政府固然依靠自身優越的光照資源,找到了一條重要的經濟增長路徑,但其背後邏輯仍是追求固定資產投資、生產總值和稅收的數字遊戲。數年前催生光伏製造產能飛速增長的東部地區,如今仍淪陷于產能過剩的寒冬;正在步其後塵的西部省份,最終又能收穫什麼?

阿拉爾後起躍進

天華陽光的30MW電站項目,自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首批並網的大型地面光伏電站,也是阿克蘇地區第一座並網光伏電站。天華陽光在阿克蘇兵團農一師墾區的光伏電站目標是200MW。

在首期30MW光伏電站項目中,天華陽光出資70%,農一師電力公司出資30%,總投資約3億元。劉明對財新記者透露,作為當地招商引資項目,阿拉爾市給出的土地政策非常優惠。但這個光伏電站項目跟不少企業談過,由於並網和消納方面的問題,進展並不順利,跟天華陽光也談了大約兩年才最終敲定。事實上,西部地區的光伏電站用地常見的是無償劃撥,有償使用,具體做法各地有所不同。

“兵團很多地方以農業為主,用電高峰集中在夏秋兩季,其他時間相對較 少,有電用不完的問題。 ”一家央企光伏電站開發人士對財新記者稱。

農一師電力公司是發輸配一體的電力企業。天華陽光董事長蘇維利稱,這是選擇阿拉爾的一個重要原因,光伏電站的發電量首先併入當地電網使用,如有剩餘,再併入國家電網的南疆主網。此次並網的項目也已經與國網新疆公司簽署了並網協議。獲得這樣的並網協議 並非易事,因為地方電網和國家電網的關係並不融洽。

阿拉爾位於天山南麓,是一個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直轄的縣級市,建市不過十年。阿拉爾市對光伏的熱情和野心遠不只200MW,它已經把占地約1.4萬畝的五號工業園區定位為專門的光伏工業園區,主要用以電站建設,並網規模定位在 GW(相當于1000MW) 級。阿拉爾目前電力裝機以火電為主,規模約900MW,計劃到2015年增至4GW。

阿拉爾的光照資源在新疆不算突出。在光照更好的新疆哈密地區,光伏電站建設的競爭早已白熱化。 “可用土地已經開發得差不多了,並網點條件也不是很好,當地政府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資源價值,很難打交道,而且還有些灰色地帶比如攤派。 ”一位在哈密進行過項 目投資的人士表示。蘇維利也承認,正是因為哈密提出的一些條件比較苛刻,所以沒有選擇在哈密投資。

阿拉爾市的目光還投向了設備製造, “全鏈構造,業態集成”是其發展方向。名為 “阿拉爾台州光伏新材料園區” (浙江台州對口援建阿拉爾)的三號工業園區以光伏設備生產為主。 “有一家叫哥蘭德的企業,你們聽說過嗎?”劉明在並網儀式上問在場記者,記者們面面相覷,不知所然。根據阿拉爾市官方資料,新疆哥蘭德新能源有限公司總投資6.8億元,占地面積800畝,從事石英玻璃製品、多晶硅提純真空設備以及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等生產銷售。在建設過程中,哥蘭德曾向農一師黨委申請撥付廠房建設資金2000萬元。劉明也承認,由於2012年光伏行業整體情況不好,哥蘭德的生產銷售情況不盡如人意,不過2013年還會有兩家民營組件生產企業落戶園區。

據阿拉爾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落戶光伏企業已有六家,計劃投資183億元,建設2600MW太陽能電池組件、350MW太陽能光伏並網發電、750萬片 LED 藍寶石晶片生產項目。兩個光伏產業園是阿拉爾城市發展夢想的重要部分,但光伏電站目前的投資收益率不過個位數,且快速發展容易帶來並網消納的壓力,小型組件企業能夠實現多少有效產能,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都要畫上大大的問號。

阿拉爾市的光伏夢,以及當地泷多拔地而起卻空無一人的高樓,都令業界十分擔憂。

西部政府的賣方市場

新疆是西部光伏熱潮的後來者。近兩年來,中國幾乎所有的西部城市都建立了以電站項目為主的光伏產業園,規模動輒上GW。不過,青海等地在經過數年的光伏大躍進之後,現在地方政府的心態和做法已經發生變化。2011年 的“9 · 30” 是 青 海 光 伏電站爆發的起點。青海地方政府許諾 向當年9月30日前並網的光伏電站提供1.15元 / 千瓦時的上網電價補貼。一位在 “9 · 30”之前就到青海的電站投資者向財新記者回憶, “當時項目隨便拿,地免費給,只要不出問題政府就不管。 ”在他看來,光伏項目給西部地方政府帶來了一個幾乎沒有成本的增長點, “政府只需要批條子蓋章,荒地可以白給” 。

但在電站開發商一擁而上之後,政府又變成了什麼都管,提出100萬元 / MW的電站建設保證金、配套當地建廠等苛刻條件, “否則你愛幹不幹。這完全是個政府賣方市場。 ”上述青海電站投資人士說。

在青海的電站建設熱潮中,有路條批完不建的,也有土地手續及環評不規範的,地方政府逐漸發現,光伏電站帶來的稅收和解決的就業人口,都相當有限。於是地方政府感到,需要引進製造企業,為地方帶來更多的好處,同時能夠增加當地用電負荷,促進新能源發電的本地消納。從2012年上半年開始,青海省政府開始對組件的本地化提出要求,並推出了本地推薦產品目錄。

有熟悉西部光伏電站的人士介紹,國企電站投資者一般不受採用本地設備的限制,但當地政府對有組件產能的企業提出希望在當地建廠,對沒有製造業背景的企業則要求能夠與當地的生產企業綁定,或將生產企業帶到當地。

國內一線光伏大廠在西部擴產顯然已不大可能。晶澳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和青海共和縣的蓓翔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合資建設了一座組件工廠,晶澳占股80%。據財新記者瞭解,晶澳是將半成品從其他工廠運到共和縣,在那裡只進行簡單的邊框、接線盒安裝等工序。

甘肅也要求光伏產業園區配套製造企業,並優先考慮能帶來製造業的電站審批,而落地的製造企業也會要求拿到一些電站項目配套,或由當地政府幫助銷售其產品。

2012年7月,溫州市市光電產業促進會和甘肅酒泉市簽署了一項200MW 的光伏電站合作項目。甘肅當地政府希望這些溫州企業能把部分產能遷到當地,有已經西遷的,也有拒絕的。

“一些小廠求生存,西部省份給優惠,成本低,如果能綁定一些項目,也可能就活了。 ”前述青海電站開發人士認為。不過,也有另一種可能是,光伏電站開發成為國企的天下,地方政府難以要求他們在當地採購設備。

數位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光伏行業人士都認為,西部地區地方政府以資源換取製造業落地的想法無可厚非,但實際進展並不順利。路條向國企傾斜路條是西部光伏電站的關鍵詞之一。隨著大量投資者湧入和並網消納問題的日漸突出,地方政府的路條發放越收越緊,投資者也越來越謹慎。

2012年的冬天,不少西部光伏電站冒著嚴寒和施工質量受影響的風險,在趕施工進度。一企業稱,要趕在核准文件規定的並網時間點之前完成,但下半年的項目核准時間普遍較晚,工期就變得緊張起來。

現在,敢拿了路條就未核准先建的企業越來越少,因為有拿不到核准,無法並網的風險。青海省把2013年的光伏電站項目新增裝機目標定在1.5GW,其中大型地面電站1GW,路條的發放也基本據此進行。前述青海電站投資者介紹,大型國企能夠得到一定額度,在額度內建設的電站一般也都能得到核准,而其他企業的核准風險就要大一些。

天華陽光董事長蘇維利在去年年末曾告訴財新記者,2012年青海的路條給了72家企業,2013年將明確進行較大規模的縮減。 “大型地面電站會出現集約化,不會所有的玩家都讓玩兒了,政府也會增加准入門檻。 ”終端的路條可能今後會更多的向發電企業傾斜,這是中材集團一位從事光伏業務人士的判斷。

國企已是西部電站開發的主體,有說法稱占比超過60%。在2012年青海的1GW 路條中,國電電力、國電龍源、中節能、黃河上游水電開發公司、大唐等國企都有數十兆瓦甚至更多的份額。

一位公司總部位於上海的光伏電站開發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現在拿到路條的主要是國企和在當地有些能力的企業,後者會把部分路條再倒手。在轉讓 路條的價格方面,未拿到核准的路條,每瓦價格從幾分到一毛錢;而核准條件較好的,能到每瓦五六毛錢。前一類項目的裝機規模通常比後者大,因此後者對開發者來說更加實惠。他亦認為,國有企業先天更適合進行大型地面電站建設——投資規模大,有時對投資回報並不十分在意。

近年來,地方政府的做法開始發生變化,一方面增加了就地消納;另一方面開始限制規模,因為裝機規模上得太快,並網成了大問題。以甘肅敦煌為例,2012年建成和在建的光伏發電裝機超過500MW,並網發電僅133MW。

西部地區用電負荷少,電網建設相對滯後,不少電站項目並網送出卡在了變壓器容量或主線路建設進度上。青海格爾木地區的裝機已經達到1GW,但送出壓力巨大,需要等待750KV格爾木變電站主變擴建,以及青藏聯網750KV柴達木變電站擴建等工程的完成。在新疆哈密,地方行署曾說服光伏電站業主先行集資修建220KV 的送出線工程。 “電網方面並非沒有努力,但是沒有那麼快。 ”前述來自上海的開發者認為。

同時,在晚間光伏發電不出力時,為了避免電網功率波動過大,需要其他電源支撐點進行調峰,這也是西部地區目前難以解決的瓶頸問題。

隨著土地和並網點資源的日益緊張,西部地區也把目光投向了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青海在2013年的規劃是180MW,找屋頂的光伏業者也已經出現在了新疆、甘肅等地。 “建議在政策上有所區隔。什麼省份適合發展大型地面電站,什麼省份適合分佈式。如果不做規定,當地政府也是不明白的,他們急於發展,很難拒絕投資。 ”有業界人士如此評論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06

當豪宅退燒、投資客開始抽手? 四大跡象 房市觀望氣氛正在蔓延


2013-07-22 TCW
 
 

 

房市「多頭總司令」顏炳立公開看衰房價後市,走了十年多頭的台灣房地產市場,是否就此進入轉折點;一般認為,與房市榮枯高度相關的利率環境短期之內不致出現劇烈變化,但不可否認的,買方追價的風險意識,已經明顯升高……。

撰文‧楊卓翰、梁任瑋

如果你最近要買房子,可能要先「停看聽」。六月房市買氣直直落,過去堅若磐石的房價,是否開始出現鬆動訊號?「今年下半年,實在是沒有樂觀的理由。」過去被稱為「多頭總司令」的戴德梁行台灣分公司董事總經理顏炳立,竟也帶頭喊跌,指出豪宅市場下半年將沒有好日子過,而中古屋市場也會受到影響。

跡象一:買氣衰退

利空訊號多 下半年不樂觀其實,不只顏炳立看壞,從氣氛面到基本面,房價已經出現四個鬆動跡象,值得購屋人及投資人留意。

邱小姐近日出售一戶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公寓,卻遇到賣不出去的情況。先前有一位買家一看就很喜歡,第一天訂金就付了九十萬元;但是之後卻因為沒有銀行貸款,無法交屋。

「事後了解,原來買家是有三、四戶房產的投資客。前後找了五家銀行來估價,卻都因為貸款成數太少而沒談成。」邱小姐說。眼見交屋日逼近,這位買家甚至寧可讓邱小姐沒收九十萬元訂金也不交屋。

邱小姐遇到的並不是個案,隨著貸款利率緩步調高,加上房貸緊縮,投資客已經開始悄悄從市場上抽手。雖然五月台北市買賣移轉棟數寫下奢侈稅後新高,不過六月的移轉棟數僅剩下三三六八棟,比起上個月減少了一五%。

房地產市況不佳,身為台灣最大的外商估價機構總經理,顏炳立感受最深。「去年第一季我們成交量做到爆,現在我們做那麼少,我就感受不到這個市場還有什麼買家。」他甚至指出,今年第一件成交的商辦大樓標案,僅有一家投標。「整個標案的情況,進來詢問的,比去年掉了一半,真正投標的又掉一半。」他說。

不但如此,顏炳立也針對房市買氣下滑提出警訊,指出未來蛋黃區(市中心)房價將會下跌五%。他指出,過去多頭市場是靠「驚嘆號」堆砌出來;但當愈來愈多空頭訊息出現,會變成負面的驚嘆號,「下半年沒有那麼樂觀」。

近期利空消息包括全球景氣渾沌不明、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可能退場,過去兩年預售的豪宅開始實價登錄,大幅干擾市場交易,甚至造成買方觀望,交易量萎縮的態勢。

跡象二:豪宅退燒

壓縮一般住宅向上空間

「實價登錄效應已經發揮了,就是老百姓有所本,買東西前知道價格。」而近日勤美璞真「膨風」事件,也讓市場討論熱烈。位於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的指標豪宅勤美璞真,原本喊價每坪二三○萬元,但實際登錄價格卻僅有一七八萬元,相差超過兩成。

不過,台北市房價在第二季再創新高又是為什麼?房價是否真的「下不來」?顏炳立直指,現在的房價其實「都不合理」。「現在賣家開的價錢都不合理,我們建議的合理價,他們都不願意賣。」顏炳立說。

不只如此,實價登錄也讓消費者處在觀望姿態,讓大家認為兩百萬元的房子,一百多萬元就能買到,因此不肯進場,有房仲業者就表示,最近雖然房價創下歷史新高,但是六月實際看屋人則少了一至兩成。

豪宅市場價格鬆動,顏炳立認為勢必影響到次級產品(中古屋)市場。「假設好的東西都不被追逐,那現在次級產品的熱度,會是短暫性的。」再加上QE退場,造成市場信心問題,顏炳立直說,下半年並不那麼樂觀。

信義房屋研究員曾敬德則指出,市中心區的買方對於景氣變動較為敏感,尤其是六月下旬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鬆口,表示經濟好轉後,考慮縮減量化寬鬆政策規模,更讓市場信心蒙上陰影。

「QE退場」宣示與房地產之間的直接關聯,其一是推升房價的資金行情可能退燒;其二,是營造房價上漲的低利率環境可能轉變。雖然柏南克在七月九日又對外強調「就算就業情況改善也不急著升息」,但無論如何,房市買方的風險意識必然已較柏南克發言之前有所提升,也將影響買方向上追價的手筆與意願。

房價遲遲不跌,但另一個房市指標──租金報酬率卻跌得很慘。

跡象三:租金報酬低

豪宅租金直落 無法抵房貸台北市專營高價豪宅租賃市場的松信住宅經理吳懿倫就說,豪宅租賃客群主要來自外商公司主管或駐台外交官,但這幾年來台設立的外商公司急劇減少,豪宅租金行情不漲反降;但房價不斷飆升,導致租金報酬率直直落,目前「坪數愈大,租金報酬率愈低」。

據了解,壹傳媒主席黎智英位於大安森林公園對面的豪宅「頂高麗景」,交屋已一年多,原本每月對外招租三十五萬元,但現在已降價至二十五萬元還是乏人問津,換算租金報酬率也只有二%。

而目前豪宅租金開價最高的,是北市中正區的「元大一品苑」,與富邦金控蔡萬才家族在帝寶對面蓋的自用豪宅「仁愛大樓」,一戶每月租金都要五十萬元以上,雖然租金高得驚人,但租金報酬率卻低得可憐。

用知名豪宅房價換算租金報酬率,指名度(註:租屋者最多人指名想租)最高的「帝寶」,若以房價每坪兩百萬元計算,儘管以每月五十萬元的天價出租,租金報酬率也只有一.一%;信義計畫區的「寶徠花園廣場」,每月租金行情約二十萬元,租金報酬率也低於一%,租金完全無法抵房貸。

不過,吳懿倫說,這些富豪對名下豪宅的處理態度,類似保險公司買商用不動產,皆抱持只租不售、長期持有的模式;甚至有些客戶當初購買不是為了出租,而是為賺三至五年後翻一倍的價差,只要將來房子可用好價錢賣掉,租金低落對這些買家一點影響都沒有。

雖然富豪出手買房時不在乎租金報酬率,但是對口袋不深的投資客,這樣低的報酬率,已經是叫苦連天。瑞普國際董事長曾東茂就指出,台灣過低的租金報酬率,已經埋下房市鬆動的隱憂。「現在不論商辦或住宅,租金報酬率實在太低。」他拿出台北市的租金報酬率,從二○○一年開始,租金報酬率就從五%一路衰退到目前一.五七%的水準。

現在,「租金」和「貸款利率」這個恐怖平衡,即將被打破!為了進一步抑制房價,公股銀行從第二季開始實施限貸,拉動新承作房屋貸款利率來到一.九八六%,創下四年四個月來的新高。

當房貸利率超過租金報酬率,正是地產業者所謂的「死亡交叉」,因為這代表投資客已經無法單靠房租負擔房貸,而必須掏錢養房。

事實上,在二○○八年間,國內房市也曾一度出現房貸利率超過租金報酬率的狀況,不過在利率隨金融海嘯爆發而快速壓低後,租金報酬率又再度超越房貸利率;這一回,「死亡交叉」仍是曇花一現?或者會「愈演愈烈」呢?

跡象四:利率反轉

與租金報酬率呈現死亡交叉由於美國QE退場預期,不少人擔心市場利率將自此一路上漲,不過,在柏南克七月九日高調向市場「消毒」、強調利率將長時間維持低檔之後,或許利率向上的時間表還可再往後延。此外,觀察國內央行長期作風,調升利率往往又會比美國來得速度更慢、幅度更緩、動作更謹慎,因此,現階段應還不必對「升息重創房市」過度擔憂。

然而,即使不必過度擔憂,但小小的隱憂還是會對房市造成一定的壓力,原因在於,台灣房地產市場對於升息的抗壓性相對較低;或者說,一旦升息,國內房價反應會更敏感,「因為台灣房地產市場基本面並不算好。」投資名家劉俊杰說。

「房地產要上漲,首先人口要不斷增加,第二所得要不斷提高。」但是,劉俊杰指出,台灣人口老化、實質薪資負成長,「年輕人若無一點老本,不可能在新北市、台北市買房子。」劉俊杰更認為,台灣房地產比中國還脆弱,因為中國所得還在增加,但台灣所得原地踏步,而且台灣老年化嚴重,這兩個基本面,將會讓台灣的房地產,「成為高價泡沫最後的那隻老鼠。」因此,在他眼裡,台北市過高的房價崩盤,利率將是關鍵。「如果利率真的往上升,這件事絕對會發生。」劉俊杰最後提醒,股票漲到一個階段,績優股都不會動,「剩下阿貓、阿狗股在漲。」「所以你看最近台北市以外、桃園以南都在漲。這與股市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我認為房市進入盤整下修,不會太遠。」從多頭總司令顏炳立,到投資名家劉俊杰,從不同角度,他們眼中看到同一件事:房市可能下修。從氣氛面來看,市場買氣衰退、基本面租金與利率出現死亡交叉,外加國際局勢的干擾,投資人須特別小心;台灣房市從金融海嘯後再起,到現在已第三年,拉長時間來看,房地產已漲了十年;反轉的時間點雖然難測,但在準備購屋之前,對於報酬空間的預期,已不宜過度樂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83

MBA教育市場退燒 報考人數年降5%~10%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28756.html

MBA教育市場退燒 報考人數年降5%~10%

一財網 劉瓊 2015-06-05 10:40:00

“現在全國MBA招生的形勢都不好。”一位商學院招生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此前,上海市教育考試院有關負責人透露,專業碩士中的報考大戶MBA近幾年卻呈下降趨勢,每年減少的幅度約在5%~10%。

經濟下行等因素正在沖擊著管理教育市場,前幾年瘋狂的MBA報考熱潮已經不見,不少中國商學院2015年正暗暗感受到MBA、EMBA等項目招生吃力,同行招生大戰考量著商學院的創新改革。

“現在全國MBA招生的形勢都不好。”一位商學院招生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此前,上海市教育考試院有關負責人透露,專業碩士中的報考大戶MBA近幾年卻呈下降趨勢,每年減少的幅度約在5%~10%。

盡管一流商學院的MBA依然受到熱捧,據透露有的商學院MBA報名和錄取比例仍有3:1左右;但是不少中等商學院遇到名額招不滿的困境,據悉,有的商學院200個MBA名額,只有100人左右報名。

相比而言,EMBA招生受到了更大的沖擊,“經濟還在下行過程當中,過去十多年EMBA申請或者錄取的人數同經濟周期呈緊密的關系”,複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表示。

除了經濟環境因素,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副院長董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MBA報考人數下降與學費上漲等有一定關系。“目前很多高學費的不光是MBA,其他項目像培訓、EMBA等等,都受到比較大的影響。”他說。

此外,不僅是報考生源人數下降,董明透露,由於MBA、EMBA辦學管理方面會越來越規範和嚴格,導致2015年考生過線的人數相對比往年略低一點。

MBA市場正在發生什麽變化?作為商學院的教授,複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錢世政表示,感受最深切的是互聯網誕生之後,教授在知識傳播速度廣度上,已經淪為“互聯網的助教”了,“學生只要有一個手機,什麽新鮮的問題一分鐘就可以超越教授”。

互聯網沖擊,也倒逼商學院變革創新應對挑戰。陸雄文介紹,2014~2015年複旦管院正式啟動課程體系改革,將核心放在“互聯網、國際化和行動學習”;此外,複旦管院正在開發一個非常龐大的信息系統,將所有的教育研究資源放到網上,同時學院形成包括學生和校友的大數據,可以從申請開始到畢業求職、工作等,對學生和校友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此前《經濟學人》(Economist)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商學院教育市場供過於求,投資回報的日益縮減(越來越多的學生認為預期薪酬的增長速度低於學費的增長速度),以及來自在線教育的激烈競爭拉大了一流商學院與中等水平商學院的差距。

中國MBA招生人數下降是由於商學院教育市場供過於求了麽?陸雄文表示,美國培養MBA、EMBA達到18萬人/年,中國不到5萬人/年,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評估,中國已經超過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基於購買力平價指標),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還需要跟美國一樣多MBA、EMBA的畢業生,中國MBA、EMBA教育市場的發展空間很大。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國內MBA整體招生人數下降,但希望報考國外商學院的中國大陸學生還在繼續快速增長。 GMAT (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管理科學研究生入學考試,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高校都采用GMAT考試成績來評估申請者)方面透露,來自中國大陸的考生人數在過去7年到8年里面有30%的增長,這個數字在今年慢慢下來,但是想到國外商學院讀MBA的人在中國仍然有很大需求。

“考GMAT的人願意為自己的未來投資,希望國際化視野更大一點。”陸雄文表示,中國商學院要思考的問題是,怎樣吸引這些人在國內讀MBA,怎樣設計更好的、讓學生能感受到同樣的國際化,同時又有對中國深刻了解的項目。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411

多校劃片:治標不治本的退燒藥?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638

(CFP/圖)

教育部在獨家回應南方周末記者時表示,鼓勵各地推進多校劃片是階段性舉措,未來3-5年是核心實施和過渡期,到2020年,隨著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目標的實現,各學校間辦學水平將大體相當,多校劃片將過渡到單校劃片。

“從本質上講,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沒有變,再多的政策,再多的拳頭,都有新的做法去應對。”

受營業稅契稅下調等多種因素影響,一線城市房價正在爬向又一個巔峰。跟全國樓市行情同樣牽動人心的學區房,卻似乎正遭遇“冰火兩重天”。

剛剛公布的多校劃片政策,給不斷高企的學區房潑了一盆冷水。

教育部新近發布的《關於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沖動強烈的地方采取多校劃片,通過隨機派位方式分配熱點學校招生名額。用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的話說,此舉是為了給學區房降溫,讓教育資源更趨均衡。此言一出,有些人樂了,有些人發愁了。

“那還有什麽搞頭?”初為人母的85後媽媽周蘇為了能讓孩子入讀廣州市白雲區省一級學校廣園小學,在孩子出生前買了一套近20年樓齡的學區房。面對突如其來的多校劃片政策,周蘇突然慌了,“我的學區房是不是白買了?”而新婚人士李萌似有一絲竊喜,“這是不是意味著我以後不用為了孩子的學位發愁?”

教育部在獨家回應南方周末記者時表示,鼓勵各地推進多校劃片是階段性舉措,未來3-5年是核心實施和過渡期,到2020年,隨著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目標的實現,各學校間辦學水平將大體相當,多校劃片將過渡到單校劃片。

“好比現在滿天飛的鳥,如果一下子用一個籠子收有點難,但用多個籠子收,簡單一點。”中國教育科研院研究員儲朝暉形象比喻,“單校劃片是落實就近入學的最終原則,推行多校劃片主要是讓這個過程有個緩沖。”

高燒不退的學區房

在北京,西單附近的文昌胡同一間面積僅有10平方米的民宅因對口北京一所最好小學,2014年售價高達340萬元,單價34萬元/平方米,震驚全國。

在上海,2015上半年學區房遭瘋搶,個別飆升至9萬元/平方米,同一套房瞬漲百萬元不是個例。

在廣州,2014年12月,越秀區老東山的新河浦路一套9平方米的單間報價達90萬元,原因是帶名牌小學學位,一舉成為廣州“史上最貴”學區房。

為了讓子女入讀好學校,家長們可謂各顯神通。

以4萬元/平方米買入,到2016年1月全國放開二孩政策,不到兩年時間,羅莉購買的廣州市天河區僑林苑面積為50平方米的學區房每平方米漲幅超過了1萬元。

羅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15年下半年同一個小區的鄰居購買價格比她的貴了5000元/平方米,而到了2016年1月,另一個鄰居簽合同時已漲到了5萬元/平方米。

“其實當初購買這套房子就是為了小孩讀書,不是為了投資。”羅莉的小孩現在已經順利入讀華陽小學,但她擔心多校劃片實施後,無法入讀對口的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廣州市第四十七中學。

為了好學位,有家長與羅莉一樣,買一套不入住的小面積學區房,也有像在廣州番禺工作的王蘭這樣,賣了自住的精裝房子,買一套帶學位的新房。

2015年6月,附送所有進口家電、家具,王蘭賣掉了番禺區亞運村豪華裝修的房子,這套婚房遠離市區,環境清凈,結婚時兩口子並沒有“學區房”的意識。

“等生小孩了才知道學位這麽重要。”2015年的一整年,王蘭一家老小邊租房邊找房,2015年年底終於在番禺市橋的正太廣場買到一套學區房,周邊共有四所小學,其中有兩所省一級學校,分別是南陽里小學和市橋中心小學。

王蘭說:“按銷售說的我們新盤是去南陽里小學,而路途最近的其實是中心小學。”研究了多校劃片政策,他們反而“不擔心”。

2016年1月22-27日,南方周末聯合騰訊大粵網問卷調研平臺,就教育部試點多校劃片政策發起問卷調查,據調查顯示,50.31%的網友認為這是“好政策,雙手贊成”;19.01%認為“這是個長期工程,短期內不會實現”,而27%的網友則認為這是一個“拍腦袋決策”。

對待新政,羅莉代表了大部分家長的心聲:“從社會公平、和諧的角度考慮,這個政策很有必要,但前提是教育資源均衡,不然我們還是會‘削尖腦袋’讓孩子進好學校的。”

“退燒藥”開了兩年

面對“高燒不退”的學區房,教育部兩次在公開場合提到要落實“多校劃片”。

2015年3月31日,教育部召開24個大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調研座談會,副部長劉利民在座談會上說,要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沖動強烈的城區,推行多校劃片,將熱點小學、初中納入其中,緩解“學區房”問題。

八個月後,在教育部召開的教育規劃綱要實施5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基礎一司司長王定華表示,教育部正在考慮推行多校劃片,通過此舉為學區房降溫,同時將加大查處力度,及時曝光擇校現象,把就近入學落到實處。

有業內人士為此指出,“一年之內教育部兩次提及多校劃片問題,可見學區房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了。”

其實多校劃片並不算新鮮事,早在2014年就有了這一劑“藥方”。當年,教育部頒布《關於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入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多校劃片”。

據教育部回複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函稱,2015年印發的《關於做好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再次予以強調,2016年還將進一步強調。之所以提出並強化這一政策,“是因為在免試就近入學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後,熱點學校資源的合理分配成為了深化改革的主要矛盾和人民群眾關註的焦點”。

教育部向南方周末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19個副省級以上城市公辦中小學“幼升小”和“小升初”就近入學率分別達到97.9%和95.4%,基本實現總體目標。但隨之而來的“家長對極個別熱點學校擇校沖動仍然強烈,並由此產生以房擇校的‘學區房’等問題”。

2015年,教育部要求北京、天津、上海等19個重點大城市100%公辦小學、90%公辦初中要實現劃片入學。有意思的是,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發現,這19個城市對如何推行此政策,意見不一。

因為已經確定了集團化、學區化辦學的方案,上海明確表示不會采取多校劃片,而是在教育部總體精神上,跨前一步,推進集團化學區化辦學,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

杭州市教育局初中初等教育處處長蔣鋒明確表態,“杭州實行單校劃片方式已經二三十年了,老百姓普遍接受了這種方式,所以不會發生變化。”

重慶、長春、武漢、廣州等地的部分區已經逐步開展“多校劃片”工作。而長沙、青島等城市表示多年推行的招生政策與“多校劃片”政策基本一致,目前暫不會有大的變動。除上述城市之外,大部分試點城市暫無時間表。

儲朝暉認為,各地市表現不一“很正常”,因為落實政策要因地制宜,沒有必要整齊劃一。

“多校劃片”能給學區房降溫?

東風東路片區、華陽小學片區是廣州炙手可熱的兩個學區房高地。2016年1月25日,南方周末記者走訪發現,周邊的房地產中介對多校劃片政策並不擔憂。

“今年買比明年買劃算,年前買比年後買劃算。”在天河區華陽小學片區,南方周末記者以買家身份走訪中介,裕德豐地產一位李姓經理以他的從業經驗推斷,由於周邊配套設施完善、名校環繞,他認為“多校劃片”執行後有可能帶動甚至推高這一片區的房價。

上述調查問卷中,近四成受訪者認為“不能”給學區房降溫。

不過,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會長吳穎民認為多校劃片政策不僅能為學區房降溫,更是“落實就近入學政策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舉措”。

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學區房熱度過高是因為學校之間的差距過大,教育資源不均衡帶來了房地產畸形發展,“是房地產開發商利用售樓的伎倆”。多校劃片後,片區學校之間能資源共享,取長補短,教師校際間的有序流動,能有效促進校區內的均衡。其次,生源的分布也會相對均衡起來。

廣東省政協委員鄧靜紅則表示,如果具體實施細則出臺,短期內會對學區房價位造成影響,但學區房不僅受到義務教育階段影響,還跟周邊配套服務、公共交通、社區人口扶持等公共服務資源有關。“從本質上講,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沒有變,再多的政策,再多的拳頭,都有新的做法去應對。”

對比吳穎民的樂觀、鄧靜紅的觀望,中原地產研究中心分析師張大偉認為多校劃片沒有解決學區房過熱的根本問題——教育資源均衡和公平,優質學校、師資分配不均,“家長們都被堵在爭奪教育資源的路上”。其次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各個地區教育資源分配情況各異,很難統一滿足三公里以內“就近入學”的基本原則,“這個政策難以落地”。

面對新政,廣東省一級學校華陽小學校長周潔建議家長們應該多了解各個區域的情況,不要盲目追求名校,也有學校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名校,但是辦學很有特色,“優不優質要看適不適合孩子,除了學校的教育以外,也包括孩子成長的環境”。 治本之策: 教育均衡

問卷調查中關於實施多校劃片後網友最擔心的問題結果顯示,“如何保證公平”是網友的主要顧慮,占比達65%,而認為“執行力度有限”的網友有27%左右,有8%的網友擔心“學位房白買了”。

“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不解決,未來必然會導致權力尋租。”對於網友的擔憂,張大偉認為反映的仍然是教育資源均衡問題。

“到時候,市民從以前買一所房子,到以後要多租一兩套房子,足以說明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無法滿足。”鄧靜紅強調,要實施多校劃片,研究怎麽落地是關鍵。她認為新政是從行政手段進行調控,如果不解決教育均衡化的問題,(即使)片越劃越大,看起來會給學位房降溫,但實際上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吳穎民建議教育部門要盡可能按照就近原則來劃片,其次是要有不同層次的學校搭配,不要好的劃一片,差的劃一片了,但是長期來說還是學校資源均衡發展,“關鍵是學校不要參差不齊。”

面對專家們的呼籲,教育部給予回應:“有關專家建議符合我們當前正在大力推行的政策和措施。”教育部表示,實現教育公平,“多校劃片”只是治標之策,深入推進均衡發展才是治本之策。

對此,教育部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將從三方面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第一,將加快改造薄弱學校,整體提升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辦好每一所學校,為就近入學工作夯實良好基礎;第二,實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推進學校聯盟或集團化辦學模式,確保將不低於50%的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並完善其操作辦法;第三,試行學區化辦學,因地制宜,按照地理位置相對就近、辦學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則,將初中和小學結合成片進行統籌管理。

解決教育均衡難不難?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多校劃片可以提高對口入學率和就近入學率,但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其原因是校區與校區之間存在很大的辦學質量差異,一旦實施,將“從擇校變成擇學區”。

“現在(處理)擇校(現象)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之間的關系是顛倒的”,熊丙奇甚至認為,多校劃片這劑藥方“開反了”,應該是先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然後再來引導大家的擇校行為。“面對學校不均衡的現狀,在學區劃片公布後再要求大家必須就近入學,這實際上是堵住下遊,沒有解決上遊問題。”

“2006年(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被正式提出,這十年間進展緩慢。”熊丙奇認為解決教育均衡並不是很難的事情,“教育均衡化首先是要明確政府職能部門治理思路,而不是治理老百姓的擇校行為和學校跨區招生。”

儲朝暉同樣認為,全國整體還沒有實現真正的教育均衡,“學校之間、區域之間、學生個體上的差異都還很大”。

他說,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應該擴大覆蓋面,對東、西部地區以及中部地區要整體考慮,農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應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權利,落腳點同樣是教育投入。為此,他建議:“首先要做好當地學校的經費投入、教師分配等系統配備工作。”

而民眾對更多優質教育需求,鄧靜紅認為應該通過大力發展民辦教育來滿足。以美國為例,學校分公辦、特許學校、私立學校三類,公辦學位滿足基本需求,私立學校則是提供更多的高端選擇。

“我覺得真的到了對民辦教育重新定義的時候了。”鄧靜紅認為過去20年的民辦教育的發展中,“更多的是公辦辦不了私立來支撐,實際上不能這麽定位民辦教育。民辦教育不應該是對公辦學校的補充,應該是教育事業里的重要組成部分。”

(蔡婷燕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890

共享經濟退燒 硬體創新重回王道 大公司贏者全拿 其他「類Uber」陷苦戰

2016-04-04  TWM

優步(Uber) 的成功引發「類優步狂熱」,但是一年多後,經驗無法複製到其他服務,送餐、代客泊車等公司都玩不下去;今年的主流又回到硬體,大家再去追逐下一個夢想。

「優步」(Uber)即時App叫車服務,只用了短短七年,就席捲全球五十八個國家、超過三百個城市,創造了新台幣兩兆元的總市值。優步以手機App為載具的「隨召即來」服務,成為當紅創業熱點,「優步革命」(Uber for everything),成為無數創業家的夢想,更吸引了一年將近新台幣六千億元的資金,投資在「類優步」的新創公司。

不幸的是,優步革命只是一個短命的炒作熱潮,前後只有一年半,「類Uber」的徒子徒孫要不是關門大吉,不然就是苦撐待變。

三月十五日,一度在舊金山灣區超夯的「火箭湯匙」(Spoon Rocket) 送餐服務網站結束營業。強調在手機App點選,可在十五分鐘內享受到單價約十美元的美食,去年,還被雜誌評選為最佳送餐服務公司;卻在燒光股東的鈔票、天使投資人轉趨保守,有意合併的速食連鎖店撤退的局面,讓這家「餐飲業Uber」的明日之星瞬間殞落。

火箭湯匙壽命只有三年,二○一三年從著名的育成加速平台 Y Combinator竄起,獲得超過新台幣四億元的投資,隔年天使基金再加碼。火箭湯匙的紅、白色送餐車,一度是舊金山灣區醒目的標誌。

火箭湯匙的創辦人崔安森(Anson Tsui),在三月十五日發出道歉信,說自己犯了很多錯誤,「在市場劇烈競爭與後續資金枯竭的壓力下」,拚命尋找短期可以增加營收的業務,結果服務失焦。同一時間,網站與App掛出中止所有服務的通知。

去年第四季起,一起陪葬的「類Uber服務」名單很長,長到讓《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曼朱(Farhad Manjoo)寫了一篇文章,指出「即時App平台,可以用平價提供高檔服務」的Uber模式,只是受到特殊保護的計程車業獨有的現象,「在其他服務業,即時App的空間非常有限。」

榮景:只維持三年

雖然便利 價格卻無競爭力服務業的「優步革命」,是近年全世界投資界的焦點話題,客戶在手機上按個鍵,一輛BMW或是賓士來接送。許多想像力豐富的創業家,立刻聯想到類似的服務,只要十分鐘,就有高級管家、按摩師、花店老闆、主廚、代客泊車,甚至酒保出現在眼前。「服務業全面優步化」的想像如果落實,將是人類經濟模式的再一次重大革命。

於是,以舊金山、矽谷為中心,大量即時App服務公司獲得天使基金的投資,最出名的有火箭湯匙與Sprig貼身主廚、Saucey隨身酒保服務、Washio 提供洗衣服的管家、ZEAL有一大群專業的按摩師隨時候教,差一個字母的HEAL,有醫生到府問診等。

最受投資者追捧、新公司也最多的是即時App代客泊車,短短三年之間,出現了Luxe、Zirx、Valet Anywhere、Caarbon、Vatler 等公司。

舊金山、紐約、芝加哥等城市的客戶若出門用餐、開會,只要打開代客泊車App,穿著鮮豔制服、年輕的型男美女,就會在目的地恭候,用比市場便宜的停車費,加上五至十美元的小費,幫你把車停好。所有過程都在平台上透明監視,甚至可付費外加洗車、打蠟、加油等服務。

然而,即時App代客泊車服務很快就撞牆了,Caarbon 與 Vatler 已停業,Luxe、Zirx 與 Valet Anywhere 則思考轉型。其中,Vatler與火箭湯匙師出同門,在一四年獲得Y Combinator青睞,啟動服務後發現,白天代客泊車,停車費高、塞車嚴重,是賠錢生意;轉到夜間服務,生意規模大減,又遇到傳統停車業者的抵制等,導致營運成本大增。

敗因:大公司壟斷

資源被吸光 小公司倒閉

其他隨召即來的App也發現,手機的便利與撮合,無法減少昂貴的服務費用,例如醫生到府,不包括藥物的單次診療費,高達新台幣兩千多元,還無法申請保險給付;至於隨傳隨到的酒保,價格完全無法與鄰近的小酒吧競爭。

「類Uber」公司熱潮的起落,從創投業者的投資金額看得最清楚,一三年全球投資總額才十一.五四億美元,一四年暴增六倍至七十三.三八億美元,一五年又增加了二四三%、創下投資金額一七八億美元(約新台幣五千八百億元)的新高。

光看投資金額,似乎是「類Uber」公司的超級榮景,但去年這一七八億美元,將近六成集中在優步、中國滴滴快的,以及全球民宿訂房的AirBnB三家。而且,獲得融資的公司家數,從去年第三季的六十四家到第四季幾乎腰斬剩三十四家;單季融資金額則從第三季的七十三億美元,縮水剩下四分之一,第四季只有十九億美元。

金融市場贏者全拿,Uber與 AirBnB毫無疑義是贏家;中國的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原本是死對頭,背後各自有阿里巴巴與騰訊兩大集團支持,卻為了對抗優步而合併,聯手打擊主要敵人。三大公司拚命吸金,其他的小弟卻在旁邊喝西北風,忍受資金撤退的寒冬。

轉機:硬體再翻紅

智慧微波爐、機器人吸金

Uber革命的夢碎,聽起來似乎有點憂傷,不過,創新的行業永遠有做不完的美夢。三年前捧紅火箭湯匙的 Y Combinator平台,繼續帶著天使基金們追求新的故事,在最近的新創公司大會上,仍有隨傳隨到美容師的「類Uber」公司。

不過,主流似乎又回到硬體的創新。

例如已在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 募到二十四萬美元的 Tovala,賣的是智慧型微波爐,能夠自動偵測放進爐子的食物,煮婦、煮夫們只須一個按鍵,Tovala就會變出熱騰騰的美食。當然,公司賣你一台智慧型微波爐,之後天天再賣給你「智慧型微波食品」,聽起來,像是當年HP印表機賣碳粉、火箭湯匙送餐服務,加上物聯網偵測的綜合體,一下子就吸引了投資人的眼球。

另外,專門幫發電廠進行歲修工作的「蓋可機器人」(Gecko Robotics),擁有多項先進的偵測技術,可大量節省費用與時間;而攜帶方便的「聲霸喇叭」(Soundboks)無須插電,只靠電池,就能發出比夜店音響還要大兩倍的音浪,徹底取代現有的戶外音響系統。

三年前,一群創業者搶搭Uber便車,創造「優步革命」的熱潮,如今雖然夢碎,但是天使基金有大把大把的鈔票,又去尋找下一個夢想了!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