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维他奶欲进军大豆种植业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12/HTML_5G238XNE7T1F.html


在进口大豆的不断冲击之下,本土非转基因大豆加工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上游种植业。“我们一直在东北寻找建立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基地的机会,希望这个进程可以加快。”8月11日,维他奶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袁杰对记者说。

作为中国市场最大的即饮豆奶企业之一,维他奶每年约投入4000万元在东北地区采购非转基因大豆,袁杰表示,维他奶在东北地区建立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基地的投资额将超过这个数字,并且会根据业绩增长逐步增加投资。

维他奶专门聘请的农业种植专家苏军则表示对黑龙江的嫩江平原充满兴趣。他已经在黑龙江地区考察了近12个月的时间。据悉,维他奶有望联合黑龙江嫩江地区大豆协会筹建大豆种植基地。

而在具体操作中,维他奶的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基地将采取与农户签订以合同形式进行种植,对豆农的价格进行一定的保护,保证豆农的利益和提升豆农对非转基因大豆的种植意愿。

“今后将把分散的收购集中起来,通过规模效应稳定采购价格。自建基地还可更好地保障原料品质与食品安全。”袁杰认为此举是为了更好的确保原料供应。

据了解,豆奶、豆浆、豆腐等产品,占整个国产大豆消费量一半以上份额。中国大陆市场即饮包装大豆饮料的市场容量约为800百万升。即饮豆奶行业拓展空间巨大,目前正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

在这个过程中,维他奶业绩也随之大增。在过去四年,维他奶中国区的销售额约翻了两番,营业利润增长了近20倍。

“以前,维他奶中国区的营业额只占集团营业总额的5%,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了20%。”维他奶集团高级总监罗志聪说。

不仅如此,维他奶还在不断扩张。袁杰表示,金融危机下业务的整合和扩张依然会专注豆类业务领域。据悉,维他奶将投资1.7亿港元用于设备产能的扩张。而维他奶所投入的资本开支将会使其产能上升20%至30%。

伴随业务扩张的是对上游原料需求的增加。然而,在国外转基因大豆大举入侵之下,国产非转基因大豆遭到严重冲击,直接影响到豆农种植积极性。

有统计显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进口转基因大豆的价格一路下跌,2009年4月初一度低至每吨3000元,即1.5元/斤。在此冲击下,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价格也从原来的3.05元/斤,下跌到1.6元/斤。

据业内人士估计,今年以来,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大概有7%—8%,再加上受病虫害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今年国产大豆可能将减产200万吨左右。

而有意在黑龙江建立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基地、直接渗透产业链上游的大豆企业并不仅仅只有维他奶。

今年4月,就传出中粮有意进入大豆产业基地领域的消息,而中粮投资40亿元在天津建立的粮油综合基地将加强其在国产大豆加工领域的能力,预计该基地每年可收购、加工国产大豆150万吨。据悉,维维豆奶、九三粮油、飞鹤大豆食品科技等大豆加工企业也有类似计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5

大豆危机:国际粮商设局中国大豆产业


From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0909/t2569075.htm


 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居民对植物油与蛋白质食品的需求大幅增长。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中国大豆加工 企业数量和加工能力不断增长。与此同时,ADM公司、丰益控股等国际粮商抓住上世纪90年代中国油料市场开放的机会迅速在中国进行扩张。另一方面,长期以 来,我们将大豆视为经济作物而对其重视不够,使得国产大豆面临生产成本偏高、出油率较低、收益较少等诸多劣势。2003年,中国由大豆出口国变成大豆净进 口国,对国际大豆市场的依赖日益增强,为以后的大豆危机埋下伏笔。
2002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大宗商品价格逐步走 高,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以天气影响为由,对大豆月度供需报告作出重大调整,将大豆库存数据调整到20多年来的低点。于是,CBOT大豆价格从 2003年8月时的最低点约540美分/蒲式耳,一路上涨到2004年4月初的约1060美分/蒲式耳,创下近30年来的新高。这一涨幅相当于中国境内价 格从每吨2300元涨至4400元。此时,中国相关企业由于信息不通畅和缺乏国际贸易经验,片面听信美国公布的虚假研究报告,从而在高价位“抢购”了 800多万吨大豆,折合人民币平均价格约4300元/吨。同期大连期交所的大豆409合约创出4100元的历史纪录。但2004年4月开始,国际大豆价格 开始暴跌,跌幅近50%。
由于原料成本过高,国内大豆加工业一下陷入全行业巨亏的困境。为了减少损失,中国大豆加工企业普遍采取了支付 15-20%的违约金,终止进口合约,以违约的方式来降低损失。但带来的结果是,国际粮商联合起来,禁止向违约的中国企业出口大豆。由于中国大豆加工企业 对国际原料市场的依存度非常高,没有原料意味着企业将关门倒闭,第一次大豆危机全面爆发。面对大豆危机,中国大豆加工企业被迫接受国际粮商的条件,与国际 粮商合资,得到原料大豆,以避免倒闭。
随后,国际粮商以近乎“胁迫”的方式,参股、控股了中国超过70%的大豆压榨产能,一举垄断了中国的大 豆加工业,国内原本就薄弱的大豆产业链被完全割裂。在掌握了全球最大的大豆加工业之后,国际资本在大豆领域彻底建立了完善的大豆产业链条:国际资本利用向 南美农民提供种子、贷款以及垄断南美大豆贸易的方式,实际掌控了南美大豆的资源;再利用中国的大豆加工能力,向中国低价倾销大豆,通过全球运作以寻求利润 的最大化。
自2008年10月开始,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国内大豆现货价格从4200元/吨以上的价位跌到了最低的 2800元/吨。另一方面,2008年中国农民种植大豆的成本上涨了约25%,大豆种植成本普遍在3600元/吨左右。大豆价格远远跌破了农民的生产成 本,导致农民严重惜售。同时,东北大豆加工企业也不愿意入市收购大豆,承担风险,第二次大豆危机爆发。第二次危机在更深层次上说明外资在控制了中国大豆加 工业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摧毁中国本土大豆种植业和加工业,以实现中国大豆产业拉美化的最终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1

益海嘉裡中國「糧圖」:從大豆、小麥到大米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19/wNMDcyXzM4MTEwNQ.html

10月18日西博會中國僑商館最醒目展位,屬於糧油企業益海嘉裡。同時「醒目」的還有益海嘉裡帶來的新計劃:投資3億元在川打造首個集大米和麵粉生產加工以及現代物流為一體的糧食產業基地,預計建成後年產值預計可達30億人民幣。

在此之前,益海嘉裡在成都已建有嘉裡糧油四川有限公司、在廣漢已建有益海廣漢糧油飼料有限公司,形成年產值近50億元,年實現利稅近2億元的西部最具規模食用油脂生產加工基地。而以大米和麵粉產品為主的成都青白江益海嘉裡公司也在建設中。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益海嘉裡的名字或未「耳熟能詳」,但旗下「金龍魚」品牌確是家喻戶曉。不過,食用油僅僅是益海嘉裡中國糧油版圖一塊縮影。

益海嘉裡母公司、新加坡豐益國際(Wilmar International)2010年財報稱,該公司是中國位居首位的油籽壓榨企業,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小麥和大米加工企業之一。

「金龍魚」先機

上世紀80年代,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旗下的嘉裡糧油在深圳蛇口設廠。1991年,由嘉裡糧油生產、中國第一瓶「金龍魚」小包裝油麵世,將國人從散裝油帶到小包裝精煉油的食用油時代。

此後,通過品牌營運和廣泛經銷網絡渠道鋪設,嘉裡糧油開啟了中國快速增長小包裝食用油市場。

更 大機會來自2004年。這一年,美國農業部率先調低大豆產量,導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豆價格連續上漲,漲幅近一倍。與此同時,不少大豆加工企業集中採購美 國大豆。後來,美國農業部又調高產量數據,國際金融資本緊跟著反手做空,大豆價格突然直線下降。巨大的價格落差,加上對套期保值缺乏經驗,國內壓榨企業損 失慘重,近70%企業停產,大量企業倒閉。這就是著名的「大豆危機」。

此後,外資糧商開始採用收購或控股等方式大規模進入中國大豆壓榨行 業,益海嘉裡首當其衝。在2003-2005年,通過兼併、重組、收購等手段,其馬不停蹄地收購了國內10多家中型榨油廠,相繼在煙台、秦皇島、周口、福 州、武漢、泉州、昌吉等二三線城市建立了糧油生產基地。

如今的益海嘉裡來自於嘉裡糧油與益海集團在2006年底一場合併。兩家企業合併後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油脂業寡頭。

從 那時起,益海嘉裡的新名字開始讓業內感到威懾。據中紡集團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益海嘉裡年產小包裝食用油340萬噸,市場佔有率為59%,緊隨其後 的中糧集團僅佔15%。而在上游大豆壓榨領域,益海嘉裡以5.2萬噸日加工量佔據國內26%的市場份額,中糧集團以日加工量3.5萬噸擁有18%的份額, 緊隨其後的中紡集團市場份額僅為11%。

糧食業多管齊下

繼食用油之後,益海嘉裡最近幾年開始在下游小麥粉市場迅速複製金龍魚食用油模式。

「去年他們(益海嘉裡)在各處收購小麥,需求很大!」一位國內麵粉加工企業負責人指,麵粉加工利潤薄弱,而為了搶購小麥,益海嘉裡不惜賠錢加工銷售,益海嘉裡又將部分產品低於市場價銷售。「主要是戰略性投資。」

長 期關注益海嘉裡業內人士稱,近年來,益海先後在山東慶云、武城、嘉祥、滕州等地與當地政府合作投資建立或併購倉儲貿易企業,股權比例通常為益海嘉裡與當地 政府各佔60%和40%。此外,益海嘉裡還在河北一些地區自建糧食收儲庫。「益海嘉裡試圖在河南、河北、江蘇、安徽、山東等小麥主產區的部分縣市,複製油 脂及稻穀加工業務向源頭延伸的成熟運作模式,即設立種業公司,構建從種子研發、良種推廣、訂單種植、訂單收購一條完整鏈條;另一方面,在小麥主產區以股權 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委託當地私營糧食企業等形式構建收儲網絡。」上述關注益海嘉裡的人士表示。

益海嘉裡的新藍海還有大米。

從2006年開始,益海嘉裡以訂單農業的形式通過其控股的益海佳木斯與農民簽訂水稻種植面積28萬畝,並以每斤比市場價高2~3分錢的價格收購,。與此同時,益海嘉裡分別在黑龍江省無常、遼寧省盤錦、吉林省梅河口等地建立水稻訂單農業模式。

目 前,益海嘉裡小麥粉尤其是小包裝品牌化小麥粉產品以及部分大米產品已經在全國統一採用「金龍魚」品牌。後者的品牌、渠道和人員,都可以為大米和小麥借力。 2007年,益海嘉裡小麥粉銷量不到15萬噸,2009年銷量則接近80萬噸,市場佔有率排名迅速攀升至第四,緊隨五得利、中糧、華龍之後。

押注中國

不 過,自2008年以來,以益海嘉裡為代表的跨國糧商在糧油領域的重兵囤積之勢,以及壓榨過程中使用的進口大豆對國內的衝擊,使得國內輿論對其在中國「壟 斷」佈局所帶來的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不絕於耳。此前向益海嘉裡紛紛拋出橄欖枝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時也開始心存顧慮。益海嘉裡也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前 述的麵粉與大米加工業務上。

另一方面,以益海嘉裡副董事長穆彥魁為首向益海嘉裡更高層建議,運作益海嘉裡在國內A股上市一事。在穆彥魁看 來,融資並不是主要目的,而在於上市之後,益海嘉裡便能變身成為一家地地道道的國內企業,擺脫掉「外資」的稱號和限制。不過,益海嘉裡上市一事一直未能成 行。有內部人士透露,是益海嘉裡在華各級分公司數目太多,股權複雜,梳理工作繁重漫長。

益海嘉裡又開始尋找新契機。

今年7月,益海嘉裡傳出消息稱,江蘇省原副省長、神華集團原董事長陳必亭將加盟益海嘉裡,益海嘉裡更希望他接下益海嘉裡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大印。而此前這一職務由豐益國際董事長郭孔豐兼任。

雖然行業跨度極大,但是陳必亭擁有豐富的政府管理及大型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經驗,正是推進本土化策略的益海嘉裡所看重的。這意味著益海嘉裡希望在中國的業務能夠獲得進一步擴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64

我國大豆產業受控於外資 國內八成壓榨企業停工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7/2MNDE4XzQyODY2Mw.html

種植戶大面積棄種大豆、改種玉米;80%的豆油壓榨企業停工;下游飼料加工企業高成本運營……記者調查發現,在國產大豆主產區黑龍江,大豆產業鏈深陷發展困境,這個被業內人士視為國產大豆最後的「堡壘」隨時有淪陷的危險。

接受中國證券記者採訪的專家、企業負責人、種植戶認為,在大豆對外依存度達80%左右、外資控制產業鏈的情況下,中國大豆產業有崩潰的風險,其背後既有政策上放開大豆進口的原因,也有行業難以抱團,缺乏自主價格體系,爭奪話語權失敗的因素。前車之鑑,後車之覆。他們建議,明確大豆產業發展國家戰略,完善補貼政策,建立「敏感農產品」發展規劃,以避免大豆的今天成為玉米、油菜等其他農產品的明天。

國產大豆每況愈下

種植面積銳減 加工企業停工

提要:作為國內最後一塊國產大豆生產基地,黑龍江等東北三省的大豆產業鏈已陷入難以持續發展困局,若不從戰略高度出發對大豆產業情況加以重視,幾年內國產大豆可能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國產大豆產業將全線崩潰。

「今年大豆種子白送都沒人要。」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石人鎮農資銷售員時曉晶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大豆種子賣不動,大豆肥也是如此。到目前為止,賣出的700多噸化肥中只有1噸大豆肥,可見幾乎沒人種大豆了。」

4月底5月初是東北地區春耕密集期,中國證券報記者調查發現,作為全國大豆主產區的黑龍江省,大豆播種面積大幅減少,農民改種玉米的現象頗為普遍。

「今年200多畝地全改種玉米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石人鎮城子村大豆種植戶劉慶振無奈地說,「去年春耕時盼著豆價能漲上去,結果盼到今年春耕,豆價也沒達到2.5元/斤。」

根據中國大豆網對東北三省上千個監測點的調查估算,今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或比去年減少30%左右,吉林減少31%左右,局部地區最高減少70%。黑龍江省農委公佈的數據顯示,該省大豆種植面積呈逐年遞減趨勢:2009年比2008年減少近4%,2010年比2009年減少近10%,2011年比2010年減少約20%。

「預計今年東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會創下歷史最低水平。」中國大豆網總編劉兆福不無憂慮地說,「如果大豆價格突破不了2.5元/斤,毫無疑問,明年大豆種植面積會繼續減少。」

目前,國產大豆市價為1.8-1.9元/斤,國儲收購價為2.0元/斤。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玉米與大豆的合理比價一般在1:2.5左右,目前國內市場的玉米與大豆比價為1:2.0,偏離幅度較大。種大豆的比較收益低直接導致農民改種玉米。哈爾濱市呼蘭區農村合作社負責人陳令軍算了一筆賬:去年租地價格每畝300多元,種子、化肥、農藥加起來的成本大約是60元/畝,人工和機械化成本大約是50元/畝,算下來種一畝大豆的成本要420元左右。在風調雨順的年景下,大豆畝產最高才達400斤。以目前2.0元/斤的收儲價計算,一畝大豆的收入約為800元。如果種玉米,畝產1400斤左右,按目前1.0元/斤的收購價核算,一畝玉米收入為1400元。另外,今年租地價格漲到每畝500元,誰還會種大豆?」

農民因為豆價低不願種豆,大豆加工企業則因為加工產品價格難漲不願高價收豆。「我們不可能按超過國家保護價的價格收購大豆。」黑龍江龍江福糧油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勝斌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每斤一塊八九的市場收購價能減輕企業的虧損度。收購價格若超過2.0元/斤,會加劇企業的虧損。

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表示,目前省內豆粕每噸約為3280元,豆油每噸約為1萬元。這個價格不是由國產大豆加工企業形成的,而是由外省那些更具加工優勢的油脂加工企業形成的。「終端價格被鎖死,加工企業就不可能接受太高的原料價格,農民的大豆也就難以賣出理想的價錢。這樣,大豆供給減少,形成價格上漲預期,加工企業往往更加沒有能力收購,只能減少加工,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據測算,近期黑龍江哈爾濱地區大豆加工成本大約是每斤2.1元。

「根據近兩年的情況,黑龍江大豆年產量維持在600萬噸左右,其中約一半交給國家臨時儲備,剩下部分2/3運往省外做食品加工,最後約有100萬噸供給省內加工企業。」王小語介紹說,相對於省內1740萬噸的加工能力來說,100多萬噸大豆如杯水車薪。因此,壓榨企業階段性開工已是定局,未來幾年或將出現大規模的倒閉。目前,黑龍江省內80%的豆油壓榨企業處於停工狀態。

記者調查發現,在具有「油脂之鄉」之稱的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大豆壓榨廠幾乎全部處於停工狀態。哈爾濱平房經濟開發區內的10多家油脂加工企業,80%的企業已停工。省內的大豆油壓榨龍頭企業——九三油脂集團也面臨同樣的困境。該集團目前在東北的加工廠處於半停工狀態,集團已計劃對東北地區非轉基因大豆加工廠進行改造和轉型,逐漸將主業投在玉米油和橄欖油生產以及沿海轉基因大豆油生產上。

受壓榨企業開工率不足影響,黑龍江省豆粕供應量大幅減少,飼料加工企業面臨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壓力。四五月份是養殖業回暖時期,隨著其對飼料需求的增加,飼料加工企業逐漸進入生產銷售的旺季。由於當地豆粕供給不足,為維持生產,黑龍江省內大部分以豆粕為原材料的飼料加工企業只能高價採購省外豆粕。

「一般省外豆粕是用進口大豆加工成的,這種豆粕的去蛋白加工成本高,導致價格每噸比省內豆粕高100元左右。再加上運費,總的算來,省外豆粕要比省內豆粕每噸高出近300元。」黑龍江省正大實業有限公司飼料廠總經理溫奎良解釋說,由於很多飼料加工企業自身也做養殖業,「為了保持飼料生產和銷售的相對穩定,省外價格高,企業也要買。」

上游農民不願種豆,中游加工企業大面積停工,下游飼料加工企業高成本運營,黑龍江省的大豆產業深陷困局。與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全球大豆減產預期強烈。根據美國農業部最新報告,由於南美大豆減產,2011/2012年度全球大豆產量將下降9.1%至2.4億噸,產量下降幅度為歷年來之最。但大豆需求量將略增0.7%至2.53億噸,總體需求仍是歷史最高水平。本年度產需缺口1310萬噸,超過2008年的920萬噸,為歷史最大缺口。

大豆減產預期已在期貨市場上有所反映。今年3月以來,大商所玉米期貨遠月價格開始走弱,大豆遠月價格持續走強。儘管如此,農民種植大豆的意願仍然大幅降低。業內開始擔心,國產大豆可能出現無豆可收的局面。這無疑將給價格本來較低的進口大豆提供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黑龍江省內加工企業只用國產大豆的不成文規定可能出現更大的裂痕。

目前,不少黑龍江企業或在沿海港口建廠,或到南方省市租賃企業,加工進口大豆,然後把豆油、豆粕等產品發回黑龍江來賣。這種情況已經顯現出來了。

不少業內人士擔憂,目前沿海地區的油脂加工企業大部分已被外資控制,東北地區成為國產大豆產業的最後一個「堡壘」。目前東北地區這最後一個「堡壘」隨時存在淪陷的危險。王小語說,作為國內最後一塊國產大豆生產基地,黑龍江等東北三省的大豆產業鏈已陷入難以持續發展困局,若不從戰略高度出發對大豆產業情況加以重視,幾年內國產大豆可能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國產大豆產業或將全線崩潰。

行業話語權喪失

進口大豆稱霸 外資控制產業鏈

提要:農民不種大豆,表面上看是種植效益不如玉米,但歸根結底是國內大豆產業受控於外資,使整個產業鏈失去了上下游的互動。

「市場公認國產大豆供不應求,但奇怪的是,一邊是國產大豆賣不出去,要靠國儲收購,一邊卻是進口大豆大幅增加。」王小語稱,「這種『冰火兩重天』局面的出現是大豆進口依存度過高所致。過高的對外依存度導致國內大豆產業鏈從原料開始便受制於外資,失去了話語權。」

「農民不種大豆,表面上看是種植效益不如玉米,但歸根結底是國內大豆產業受控於外資,使整個產業鏈失去了上下游的互動。」王小語認為。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大豆市場作為我國最早開放的農產品市場,3%的低關稅、不設過渡期、沒有進口數量限制,導致產量高、價格低的進口大豆快速佔據中國市場。

黑龍江大豆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1996年我國大豆進口量為110萬噸,2000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達到1200萬噸,4年間連豆價格指數從3546下跌到1791,跌幅將近1倍。2000年至2003年,大豆進口數量躍升到2000萬噸,連豆指數4年內始終維持在2000至2300之間。2004年,國際、國內大豆價格快速上漲,沿海加工企業採購大量進口大豆後,市場價格又快速下跌,連豆指數在半年時間內從3963點下跌到2674點。當年大量高價採購進口大豆的沿海企業虧損嚴重,多數企業被迫出售資產或股份,外資乘機參股或收購,中國大豆產業鏈條從加工環節斷裂。此時,以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為代表的國際資本業大舉進入中國。通過原料進口貿易、直接建立合資或獨資企業、資金參股來控制國內大豆產業。有媒體報導稱,4家跨國公司不僅壟斷了中國80%的進口大豆貨源,而且在全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有64家參股控股,佔比達66%。

此後,大豆進口數量不斷攀升。根據海關統計,2007年我國進口大豆3082萬噸,2009年進口4254萬噸,2010年進口5478萬噸,2011年進口5264萬噸。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一季度,我國累計進口大豆1333萬噸,同比增加21.6%,對外依存度達到80%左右。

 

與此同時,國產豆油的市場份額逐年縮小。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統計,2005/2006年度,國產大豆壓榨數量740萬噸,佔國內榨油消費總量20.85%。此後一路下滑,2008/2009年度,國產大豆壓榨數量220萬噸,佔國內榨油消費量5.23%。2009/2010年度,國家實施扶持國產大豆政策之後,國產大豆壓榨加工數量回升至600萬噸,佔榨油消費市場份額13.64%。根據黑龍江大豆協會測算,最近兩年國產大豆壓榨數量佔國內榨油消費量10%左右。

目前的現狀是,從原料到加工再到食用油市場,中國大豆產業已被跨國公司控制。

宏源期貨豆類期貨分析師張磊認為,這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等4大糧商基本控制全球大豆貿易環節,他們通過倉儲、物流來獲取利潤,而通過套期保值規避大豆價格的系統性風險,而國內廠商僅僅是全球大豆產業鏈的一個環節,而且是很弱小的一個環節,不可能有定價權。

話語權的喪失不僅僅是放開大豆進口的政策衝擊,也與國產大豆缺乏自主價格體系、缺乏領軍型龍頭企業等因素有關。

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副會長劉登高表示,由於我國農戶之間缺乏互相協作、產品規格不統一、品種混雜、批量小,在市場上失去討價還價的權利。而在大豆加工上,企業採用「孤軍奮戰」的傳統模式,相互之間存在惡性競爭。這使國際糧商有了在國內擴張的機會,導致中國大豆的生產者、加工企業、消費者喪失了對大豆商品的選擇權和話語權。

「國產大豆的發展表面上看是受進口大豆的影響,實際上是國產大豆產業沒有形成自己的價格體系。」國家大豆工程中心主任馮曉表示,國內大豆的優勢沒有在市場上得到認同,混淆了進口大豆與國產大豆在種質資源和品質上的本質區別,沒有形成轉基因與非轉基因的大豆及製品市場價格體系。

王小語也表示,國產大豆應形成自主價格體系。「原因在於,一是國產大豆是非轉基因的,和進口大豆不一樣,不應該賣一樣的價格。而且這幾年基本是劣豆驅逐良豆,好的大豆、非轉基因的反倒不如轉基因大豆價格高;二是從黑龍江省大豆購銷看,大豆收購標準不一、收購半徑重疊,再加上收購主體不同,導致價格漲的時候就搶收,跌的時候就壓價收購或不收,價格波幅大。」

話語權的喪失將給中國大豆市場帶來極大的風險。「從未來產需關係分析,國內大豆仍存較大供給缺口,需要通過進口來彌補。未來一段時間,全球豆油、豆粕需求繼續呈現剛性增長態勢,而全球大豆產量受播種面積、單產水平和天氣等多種因素影響,增產具有較多的不確定性。隨著全球生物柴油產業的快速發展,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國家正在加快推動以大豆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的步伐,全球大豆潛在需求量可能出現激增,將導致全球大豆供求格局發生較大變化。」張磊表示,國際大豆價格將因供需關係的變化而加劇波動,我國進口大豆佔世界貿易量的高比例狀態將面臨更大的市場風險。

警惕其他農產品重蹈覆轍

完善補貼政策 探索制定「敏感農產品」發展規劃

提要:油菜、棉花、玉米等農作物也正面臨與大豆產業相似的處境。應從大豆產業入手,探索制定「敏感農產品」的發展規劃,避免其他農產品行業重蹈大豆覆轍。

大豆產業鏈崩潰的風險讓不少業內人士疾呼,加大對大豆產業的保護和扶持。他們擔心,大豆產業的今天會不會變成玉米、小麥產業的明天。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穩定國產大豆種植面積、大力發展期貨市場是國產大豆持續發展甚至再次謀求話語權的重要保障。

「保障種植面積,最重要的是要合理引導價格,使國內玉米與大豆的比價恢復至合理水平,以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防止國產大豆價格大幅波動。」劉兆福說,「關鍵是讓國產大豆價格讓市場來調節。」

 宋勝斌表達了同樣的看法。「我們希望國家將目前的收儲政策做適當調整,把對農民的保護和補貼轉變到種植環節,讓農民感到種一畝大豆與種一畝玉米沒差別。」宋勝斌解釋說,這有助於提高農民種豆的積極性。待秋收後,在沒有國儲定價的情況下,大豆價格完全由市場而定。「既能保護農民的利益,也有利於大豆企業。」

王小語稱,2008年受國際次貸危機影響,國際大豆價格大幅度下跌,受其影響,國產大豆價格從每噸6000元下跌到每噸3000元,主產區大豆企業和豆農的利益受到巨大衝擊,在這個背景下,國家出台臨時儲備大豆收購政策,2008年國家政策是積極而有成效的,既保護了豆農利益被低價格衝擊,又避免了產區企業重蹈沿海企業被兼併的覆轍。

「但是,現在國家收儲處於一個『兩難』的處境,價格定高或定低都有可能影響到豆農或壓榨廠的利益。如果國儲價高於大豆壓榨企業的成本,相對進口大豆的價格差距更大,壓榨廠就無力收購;如果國儲價過低,又會影響豆農收入和種植積極性,種植面積或將進一步縮減。」某期貨公司人士表示。

黑龍江省農科院總農藝師劉忠堂認為,補貼資金應該用在大豆整個產業鏈上,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個環節,國家應該把糧油、外貿和大企業等環節都聯合起來。

馮曉表示,應對補貼政策進行科學制定。針對農民的補貼以良種為主,而非產量。針對企業補貼,要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走勢,體現動態靈活性和時效性,當國際價格低於國內價格時,自動啟動補貼機制,同時區分不同企業的政策需求實行個補。「種植補貼以穩定大豆播種面積為目的,加工補貼以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為目的,補貼能夠加工獲利並且其加工製成品能夠被市場認可的企業,要持續不斷扶植至非轉基因產品市場基本形成,最終達到通過市場競爭手段使資源得到有效配置的目的。 」

此外,期貨業內人士建議,企業應充分利用國內期貨市場進行全面風險管理,鎖定成本,提高競爭力,不要讓價格的漲跌影響正常經營,同時減少在國外市場上被國際基金「狩獵」的可能。這樣,企業才不會被動地接受國外市場決定的價格。更重要的是,應當籌建與紐約、芝加哥和倫敦等交易中心競爭的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要充分發揮中國國內巨大市場需求的戰略資源作用,逐步形成全球大宗農產品定價話語權。這應該成為一個國家戰略。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國家有意鼓勵國產大豆的發展,但大豆產業由外資主導的現狀恐一時難以改觀。黑龍江省奇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有金認為,如在中國大豆進口依存度尚不到50%時,國家出台有關保護民族大豆產業的政策會更有效。目前再談限制外資進入大豆產業以保護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已屬無奈之舉,而且,關鍵還是引起國家決策部門關注後有關政策措施的落實仍太遲緩。比如,加入WTO談判時中國好不容易爭取到了農業補貼可達GDP的8.5%的條款,但一直未能兌現。

一位研究人士憂慮,在國內大豆行業每況愈下,大部分大豆壓榨產能被外資控股或參股的當下,所謂「南美種大豆,美國定價,中國買大豆」的格局目前難以動搖。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無視風險,劉登高認為,「油菜、棉花、玉米等作物也正面臨與大豆產業當初相似的處境。探索大豆產業發展規劃,有利於將來應對其他產業的潛在危機。」他建議,從大豆產業入手,探索制定「敏感農產品」的發展規劃,避免其他農產品行業重蹈大豆覆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84

中國將取消大豆及棉花收儲機制 改為直接補貼農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980

據路透援引新華社消息稱,中國將取消具有爭議的大豆及棉花收儲機制,改以直接補貼農戶。收儲機制遭外界指責為扭曲市場,導致加工廠進口棉花成本低於國內棉花。中國是大豆和棉花的最大采購國。國際棉花價格今年已上漲約12%。由於中國的政策改變,將釋出更多國內生產的棉花,短期內將沖擊中國的棉花進口量,國際棉價可能遭遇壓力。新華社引述財政部長樓繼偉稱,財政部將制定目標價格,試行補貼大豆及棉花農戶,但他並未提供時間表細節。市場原本即普遍預期明年將結束棉花、大豆、菜籽收儲。據報導引述,樓繼偉周四與財經官員開會時表示,財政部也將設立一套機制,以進口商品充實國家收儲,以確保國內供給無虞。據轉述,樓繼偉表示,中國將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擴大某些農產品交易量。中國過去兩年收儲約1,000萬噸棉花,占全球庫存60%,中國大豆庫存目前約400-500萬噸。停止收儲後,這些庫存可能釋出至國內市場,但這不會影響中國的大豆采購,因為沿岸省份的多數加工廠已經在依賴進口大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09

大豆巨災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7.html


誰說央改勝一切,誰說央改成催化?內地可能有此想法,但投資者越不認同,中糧控股正正例子,即使點名成為央改股,業績不濟,格殺勿論。

六零六呢個股份代號或者太邪,善忘的你,或者忘記當日炒得如癡如醉的東寧,股份代號正正是六零六,而換上今日掛相同代號,中糧雖屬國家級,但暫時似比當年的六零六,只談概念,並無效益。

上半年,中糧期貨公允值輸十多億、匯兌輸數億,但更實在是,半年營業額有四百四十九億,但成本同時有四百三十二億,相當於做一蚊生意,要九毫六子成本!!

正因如此,中央點名中糧做央改股不無道理。首先,上半年極蝕,業績公佈後三分鐘,再出一個技驚四座盈警,一個月內蝕近四億。

其次,半年毛利率只有百分之三點四,富智康亦不如,任何一位新創業人士,經營毛利隨時輸盡寧高寧一百條街。

低毛利、巨額虧損,固然代表股價捱沽,但公司層面上,有所謂kitchen sink,做到條數咁醜,或者downside再有限。

中糧老實,價格倒掛,豆價波動,導致業績血流成河,慘不忍睹,反映中資公司其實一個老問題,風險管理差、對沖技巧近零,而最斷正及致命為,中資公司特性,及理念,是資源、商品誠可貴,股錢愈貴念愈追。

中糧半年,甚至全年業績死因,肯定是年初高位買入大批大豆,事件重溫,年初環球大鬧厄爾尼諾現象、中資券商間間預視軟性商品爆升,結果不消幾個月,好景不常,大豆為首農產品商品急跌,年內至今累積跌一成七。

豆價跌,本應對中糧極之有利,可惜中糧背負貴豆包袱。再番查大豆死因,關鍵日子其實在於今年六月三十日,香港近回歸紀念,中糧卻面對大豆巨災,當日大豆期貨急跌百分之六,五年最大跌幅,中糧單單該日,就虧損六億港元。

中糧被大豆累,大豆被芝加哥交易所累,故此中糧最大敵人,其實來自期貨大戶。內地老早睇穿有關問題,不斷收購,不斷希望可以左右議價能力,如是者,李小加滬港通後或另有任務?!

這是最壞時機,這是最好時侯,中糧如果連kitchen sink都搞埋,絕對可以觸發媽媽大發慈悲之心,盡快重組、盡快註資,而最大機會是註入早前收購的萊寶農產品業務。

多間券商提及,萊寶跟現在六零六核心業務最有協同,而更重要是,兩間公司已近海軍鬥水兵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217

“四大糧商”之一邦吉:中國影子銀行扭曲大豆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11

全球最大糧油集團、名列四大谷物出口商的邦吉集團(Bunge)認為,中國的“金融玩家”扭曲了該司的大豆交易,這是該司交易獲利表現不佳的一個原因。自去年青島港調查融資騙貸以來,中國影子銀行的大宗商品融資令業內色變。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認為,邦吉的觀點凸顯了中國影子銀行對大宗商品市場的顛覆性影響之深。

上述報道援引邦吉方面解釋稱,中國的“金融玩家”將大豆視為“戰略性大宗商品”,以低息貸款大量購買大豆,然後將囤積的大豆變現,以較高的利率將獲得的資金轉貸給個人借款方。

該報道提到,邦吉的CEO Soren Schroder接受采訪時這樣評價以上中國“金融玩家”的行為:

“他們操作市場的方式並非總是符合邏輯。他們進入市場是為了融資套利,根本原因不是加工一種大宗商品。”

Schroder在采訪中承認,邦吉的交易員誤判了中國市場對大豆的潛在需求,去年年末,因船運進口大豆到中國,該司損失3000萬美元。但他認為,上述金融活動操縱了大量大豆,已“明顯扭曲市場”。

昨日邦吉公布財報顯示,去年每股凈利4.19美元,低於前年的每股4.78美元。中國市場表現不佳是導致該司季報令人失望的主因。財報公布當天,紐交所邦吉股票大跌10.8%,收報每股81.33美元,盤後跌幅繼續擴大。

邦吉,Bunge,大豆,大宗商品,商品融資

近年來,重複質押倉儲收據獲取貿易融資成為中國國內影子銀行的重要一環。去年華爾街見聞網站文章曾援引高盛估算數據稱,2010年以來,通過商品貿易融資活動流入中國的熱錢約810億-1600億美元,占了中國外匯短期借款(1年期以下)的約31%。在這些交易中,黃金、銅和鐵礦石是三種主要的融資商品。2013年,熱錢約占中國基礎貨幣增量的42%。

商品融資

除了銅、鐵礦石這類“硬”商品,中國進口大豆這樣的農產品也因為國內收緊信貸而傳出違約威脅。去年4月上旬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路透消息稱,因銀行減少開具信用證,中國進口商至少已違約進口大豆約50萬噸,規模創十年新高。同月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對中國進口商而言,用信用證的低息貸款融資不僅是大豆,也是銅融資套利的“法門”。中國60-80%的進口銅被國內企業用做抵押,為其他項目融資。該文章以下圖展示了大豆、鐵礦石、銅、橡膠等大宗商品融資對中國貿易的影響:

大豆, 大宗商品, 融資, 銅, 信用證, 違約, 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

去年6月初臨近赴港上市前,青島港開始專項檢查,調查通過重複質押倉儲收據獲取貿易融資的行為。業內人士當時對路透社表示,青島港為此中止了鋁和銅出港。該人士稱,此前得到的消息是鋁和銅的缺口分別未8萬噸和2萬噸,但真實缺口可能更大。 “這些礦石要麽是不在青島港,要麽根本就沒有-- 有些文件被反複使用了三次。”

此後青島港商品融資騙貸調查愈演愈烈,蓬萊港同遭質疑,花旗、渣打等西方銀行和中信集團旗下中信資源等貿易商卷入其中。華爾街見聞去年6月文章還提到,商品對沖基金公司的高管預計,調查將擴大到鐵礦石和大豆。最早報道青島港調查消息的英國《金屬導報》(Metal Bulletin)此後報道稱,市場關於調查涉及的貨物價值的傳言已從2.5億美元上升至10億美元以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28

大豆跌價創五年新低 豐益國際、中糧收大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2033.html

大豆跌價創五年新低 豐益國際、中糧收大禮

一財網 胡軍華 2016-02-21 18:34:00

中國最大的食用油供應商豐益國際公布了2015年財報,受益於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大幅下跌,該公司糧油業務實現稅前利潤約6.9億美元,同比增長約98%。

中國最大的食用油供應商豐益國際在春節期間公布了2015年財報,受益於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大幅下跌,該公司糧油業務實現稅前利潤約6.9億美元,同比增長約98%。

大豆是國內食用油生產企業的主要原料,大豆價格下滑,中糧集團旗下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糧油控股(606.HK)有望大幅減少虧損甚至盈利。

擁有“金龍魚”、“香滿園”等品牌的豐益國際糧油業務包括糧油原料的貿易、加工,涵蓋小包裝食用油、大米、面粉、面條、米線的品牌打造和分銷,中包裝和大包裝糧油產品也包括在內。

豐益國際2015年糧油業務實現稅前利潤約6.9億美元(網絡資料圖)

財報顯示,2015財年,豐益國際在全球銷售糧油產品2870萬噸,比上一財年增加360萬噸。小包裝糧油產品方面,豐益國際全年銷量為510萬噸,與上一年度的530萬噸相比,有所下滑。小包裝棕櫚油原歸屬於小包裝糧油業務,2015財年改劃入熱帶油類業務,豐益國際稱,如果加上小包裝棕櫚油,小包裝糧油產品的銷量在2015財年同比增長了12.5%。

2015財年,豐益國際糧油業務實現了約6.9億美元的稅前利潤,與2014財年的約3.5億美元相比,增長98%,該公司稱,主要是大豆壓榨利潤較為穩定。

美國農業部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美國大豆均價(農場價)從2015年1月的每噸378美元下滑至12月的322美元,下跌幅度約15%;2014/15市場年度,美國大豆均價(農場價)僅為每噸362美元,是2010/11市場年度以來的5年新低。

2015年,國際大豆供需維持寬松,在南美大豆豐收及美國新產季播種面積較大等利空因素影響下,國際大豆價格呈震蕩下跌趨勢。國內大豆加工行業整體形勢好轉。

中國糧油控股與豐益國際都是國內名列前茅的食用油加工企業,2014年上半年,中國糧油控股在大豆等油籽加工業務上巨虧約10.5億港元;大豆價格下滑後,2015年上半年油籽加工虧損收窄至約2.8億港元。

對照豐益國際的糧油業務情況,作者預計中國糧油控股有望在2015財年實現油籽加工大幅減虧甚至盈利。

中糧集團前任董事長寧高寧曾經提出“全產業鏈戰略”,在此之前,豐益國際已經在國際市場上進入棕櫚油種植等上遊領域,並為其帶來不菲回報。但市場的動蕩對於全產業鏈運作的企業也帶來了沖擊,既可能失之桑榆,收之東隅;也可能收之東隅,失之桑榆。

2015年,盡管在糧油業務上實現稅前利潤大增,豐益國際的棕櫚油業務表現並不理想。以馬拉西亞棕櫚油價格為例,2010/11市場年度,棕櫚油均價曾經達到每噸1154美元的歷史高點,此後一路下滑,到今年1月,馬來西亞棕櫚油均價降至每噸550美元,近乎腰斬。

棕櫚油價格大幅下挫影響了豐益國際的整體業績表現。2015財年,豐益國際棕櫚油銷量同比下滑了4.5%至2350萬噸,加上價格下跌,全年收入同比減少23.3%至156億美元。

綜合各業務單元,豐益國際2015年收入約387.8億美元,同比減少10%;實現利潤約10.6億美元,同比減少8.7%。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33

美國推可持續大豆認證 稱挖掘價值為企業使用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080.html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日益為全球所重視。作為全球大豆的主產地之一,美國顯然希望讓加工貿易企業更多的認識到這一點。為了更好地認清可持續發展理念對當前中美大豆貿易關系發展的重要作用,6月24日,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和美國大豆出口協會聯合主辦“中美可持續大豆貿易研討會”。

此前一天,在中美可持續大豆貿易研討會媒體吹風會上,美國大豆出口協會中國首席代表張曉平稱,可持續性不是一個部門、一個行業可以去做到的,而是需要整個大豆產業鏈,包括消費者在內,一塊進行可持續方面的建設。農業企業不僅要追求利潤,還要肩負起社會責任,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青睞,這樣才有更大的知名度和市場份額。

SSAP認證

對中美兩國和世界其它國家一樣,都面臨這共同的挑戰,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與環境對種植業和養殖業制約之間的矛盾。如何保證農業生產和食物供應的可持續性,已經成為各國政府、行業組織和食品生產及加工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3年前,美國大豆產業組織,連同數州大豆基金會和行業夥伴,制訂了美國大豆可持續保障計劃(SSAP)。SSAP是以美國水土保持各項法規和超過27.5萬個美國大豆農場的最佳實踐為基礎的、由第三方進行的可持續認證的體系,證明滿足可持續發展需求的方式和方法。目前,近400萬噸美國大豆已得到認證並運往全球十四個國家。

據美國大豆出口協會提供的材料,“農田到市場”機構《2012環境和社會經濟指標報告》顯示,從1980年至2011年美國大豆產量有著顯著的持續性方面的改進。這包括,大豆總產量增加96%,單產(蒲式耳/英畝)增加55%,但從各種測量指標來看,資源效率均有提高。比如,土地使用減少35%(每蒲式耳)、土壤侵蝕減少66%、灌溉水的使用減少42%、能源使用減少48%、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49%。還有,每英畝資源使用影響:每英畝大豆使土壤侵蝕減少41%、灌溉用水減少9%,能源用量減少 17%,溫室氣體排放減少18%。

目前,超過98%的美國大豆農民實行可持續的種植方法。可持續性可以在許多方面進行界定,但會包括例如保護性耕作、精準農業、水資源管理或生物多樣性等措施。

張曉平稱,對美國大豆農民而言,不斷改進可持續的耕作方式持續了80多年,現在隨著整個社會對可持續性越來越關註,我們就要把美國大豆的可持續體系的內在價值給挖掘出來給企業使用,企業為此不承擔任何費用。

不過,他補充說,至於大豆及產品加了可持續的概念之後,市場會否會給予溢價,這是市場行為,與整個大豆產業就沒有關系了。“我們認為這樣的價值會有人認識到,會有人願意去花價錢購買可持續性的產品,以推動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最主要的目的。”

南美大豆供應量增加的原因

2015年,中國進口大豆8170萬噸。

在吹風會上,中國科學院區域資源與環境綜合研究室副主任劉愛民稱,盡管我國在加快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大豆種植面積會有所增加,但產量也將只能恢複到1500萬噸左右的水平。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我國肉、蛋、奶的需求量將進一步提高,預計蛋白粕的飼用需求將達到9000多萬噸,而國內粕類資源供給增幅有限。預計未來我國大豆進口量將達到1億噸左右的水平。

我國進口大豆來源國主要集中於巴西、美國、阿根廷。過去10多年,中國自巴西、美國的大豆進口量持續增加,但自巴西進口大豆的增幅更快,從2013年開始巴西超過美國,成為我國進口大豆的最大來源國。根據海關數據,2015年中國自巴西、美國、阿根廷的大豆進口量分別為4008萬噸、2841萬噸和944萬噸,占我國大豆進口的比重分別為49%、35%和12%,合計占96%。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數據,從2000年到2013年,巴西大豆種植面積由1364萬公頃,增加到2786萬公頃,增加了1.04倍;大豆產量則由3274萬噸,增加到8170萬噸左右,增加了1.50倍。至於巴西大豆的供給量持續增加的原因,劉愛民稱,巴西本身有適宜的氣候、豐富的土地資源,再加上全球對生物燃料及農產品(包括大豆、牛肉等)需求的增加,本國生產成本低及大量的資本輸入等。

同樣位於南美的阿根廷,其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也在持續增加。根據FAO數據,從2000年到2013年,阿根廷大豆種植面積由864萬公頃,增加到1942萬公頃,增加了1.25倍;大豆產量則由2020萬噸,增加到5000萬噸左右,增加了1.44倍。

不過,巴西、阿根廷兩國大豆供應量的增加,劉愛民稱,主要源於對亞馬遜熱帶雨林和稀樹草原的開發。

他說,為滿足國際市場對大豆的需求而增加大豆供給,但不能以犧牲環境、破壞生態為代價。一方面,擴大大豆種植面積,不能毀滅熱帶雨林、稀疏草原,即應承擔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責任;另一方面,提高大豆單產,也不能單單依靠增加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即應承擔保護耕地可持續生產能力的責任。

可持續大豆沒有產生市場溢價

在吹風會上,劉愛民稱,可持續大豆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有非常複雜的利益相關方,從大豆、豆油、壓榨方面,利益相關方包括金融機構、大豆種植者、采購者貿易者和大豆采購壓榨商、大豆小包裝油生產商,以及政府組織和社會相關組織都是參與可持續大豆的整個環節。

他說,核心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大豆生產者能不能通過可持續大豆的生產獲得合理的溢價,另外是消費者願意不願意支付合理的溢價來促進可持續大豆的生產和貿易。

劉愛民稱,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可持續的大豆貿易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應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15年前20家企業進口大豆6820萬噸,占全國進口大豆總量的83.4%。從企業擔負的社會責任來看,未來中國企業也將不得不考慮可持續大豆的貿易問題。

對於媒體追問的認證可持續大豆是否產生溢價,美國大豆基金會董事艾美詩,本身也是一位農場主和牧場主。她說,作為一個豆農並沒有看到溢價,采購經過認證的美國大豆最大價值體現在可以一道共同促進可持續發展,以及進一步增加社會對他們產品的認可和接受程度。不過,“我也希望以後能有這樣的溢價。”

至於國內大型采購商對可持續大豆的反響,張曉平稱,美國大豆出口協會跟包括中糧、中儲糧、九三、中紡等中字頭企業,還有私營企業,都在可持續認證方面做了一些合作,從這個概念首次提出至今,這些企業就開始關註並且參與,只是參與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他說,目前的問題在於有了證書之後,怎樣把這樣一種有價值的證書向下遊產業去傳遞,就是他們進口了美國大豆之後,生產出來的豆粕怎樣向飼料行業、畜禽養殖行業、油質行業、消費者來宣傳可持續的產品,這是下一步要去做的工作。

美國阿肯色大學可持續辦公室執行主任馬惕·邁特洛克稱,SSAP項目是美國的國家標準,目前在加拿大已經得到了采納,法國、荷蘭也正在考慮當中,也有可能上升到ISO的標準來進行推廣。這是一個有利於環境、消費者、生產企業的標準。當然希望讓所有的農民都能夠接觸到這些有用的工具來改進生產,不管是處在哪一個國家。

美國大豆可持續性認證處為美國大豆采購商辦理可持續證書。據美國大豆出口協會提供的材料顯示,當前銷售年度(從2015年9月1號到2016年6月30號),截至2016年6月13日,已頒發1070份證書,比去年全年增加5.11倍;452萬公噸的大豆和大豆產品獲得認證,比去年全年總數增加2.3倍。

張曉平稱,中國獲得61份證書,全部是大豆,總數量達 197萬噸,占認證的大豆總量的55.9%。這說明量很大,但是具體證書的數量很少。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目前從美國進口的大豆達到2300萬噸,也就意味著,認證的量只占進口總量的8.6%。所以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去做,以便讓整個產業都能夠認識到可持續大豆證書給企業帶來的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23

十三五科技規劃印發:加大轉基因玉米大豆研發力度

據中國政府網8日消息,國務院發布關於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指出“十三五”科技創新的總體目標是: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進入前15位,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

“十三五”科技創新主要指標

未來五年,我國科技創新工作將緊緊圍繞深入實施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有力支撐“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網絡強國、海洋強國、航天強國、健康中國建設、軍民融合發展、“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實施,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增添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規劃要求,部署啟動新的重大科技項目。面向2030年,再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力爭有所突破。力爭在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深海空間站、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種業自主創新、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智能電網、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大數據、智能制造和機器人、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健康保障等重點方向率先突破。按照“成熟一項、啟動一項”的原則,分批次有序啟動實施。

另外,規劃要求,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包括發展高效安全生態的現代農業技術;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智能綠色服務制造技術;發展新材料技術;發展清潔高效能源技術;發展現代交通技術與裝備;發展先進高效生物技術;發展現代食品制造技術;發展支撐商業模式創新的現代服務技術;發展引領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

7月22日,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表示,我國創新指數在全球排名上升至第18位,是全球唯一一個多年來持續上升的國家。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科技創新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原始創新能力還需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扭轉,領軍人才和高科技人才還比較缺乏,產學研用通道還不順暢,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十三五’期間繼續努力加以解決。”李萌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2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