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圖)
教育部在獨家回應南方周末記者時表示,鼓勵各地推進多校劃片是階段性舉措,未來3-5年是核心實施和過渡期,到2020年,隨著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目標的實現,各學校間辦學水平將大體相當,多校劃片將過渡到單校劃片。
“從本質上講,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沒有變,再多的政策,再多的拳頭,都有新的做法去應對。”
受營業稅契稅下調等多種因素影響,一線城市房價正在爬向又一個巔峰。跟全國樓市行情同樣牽動人心的學區房,卻似乎正遭遇“冰火兩重天”。
剛剛公布的多校劃片政策,給不斷高企的學區房潑了一盆冷水。
教育部新近發布的《關於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沖動強烈的地方采取多校劃片,通過隨機派位方式分配熱點學校招生名額。用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的話說,此舉是為了給學區房降溫,讓教育資源更趨均衡。此言一出,有些人樂了,有些人發愁了。
“那還有什麽搞頭?”初為人母的85後媽媽周蘇為了能讓孩子入讀廣州市白雲區省一級學校廣園小學,在孩子出生前買了一套近20年樓齡的學區房。面對突如其來的多校劃片政策,周蘇突然慌了,“我的學區房是不是白買了?”而新婚人士李萌似有一絲竊喜,“這是不是意味著我以後不用為了孩子的學位發愁?”
教育部在獨家回應南方周末記者時表示,鼓勵各地推進多校劃片是階段性舉措,未來3-5年是核心實施和過渡期,到2020年,隨著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目標的實現,各學校間辦學水平將大體相當,多校劃片將過渡到單校劃片。
“好比現在滿天飛的鳥,如果一下子用一個籠子收有點難,但用多個籠子收,簡單一點。”中國教育科研院研究員儲朝暉形象比喻,“單校劃片是落實就近入學的最終原則,推行多校劃片主要是讓這個過程有個緩沖。”
在北京,西單附近的文昌胡同一間面積僅有10平方米的民宅因對口北京一所最好小學,2014年售價高達340萬元,單價34萬元/平方米,震驚全國。
在上海,2015上半年學區房遭瘋搶,個別飆升至9萬元/平方米,同一套房瞬漲百萬元不是個例。
在廣州,2014年12月,越秀區老東山的新河浦路一套9平方米的單間報價達90萬元,原因是帶名牌小學學位,一舉成為廣州“史上最貴”學區房。
為了讓子女入讀好學校,家長們可謂各顯神通。
以4萬元/平方米買入,到2016年1月全國放開二孩政策,不到兩年時間,羅莉購買的廣州市天河區僑林苑面積為50平方米的學區房每平方米漲幅超過了1萬元。
羅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15年下半年同一個小區的鄰居購買價格比她的貴了5000元/平方米,而到了2016年1月,另一個鄰居簽合同時已漲到了5萬元/平方米。
“其實當初購買這套房子就是為了小孩讀書,不是為了投資。”羅莉的小孩現在已經順利入讀華陽小學,但她擔心多校劃片實施後,無法入讀對口的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廣州市第四十七中學。
為了好學位,有家長與羅莉一樣,買一套不入住的小面積學區房,也有像在廣州番禺工作的王蘭這樣,賣了自住的精裝房子,買一套帶學位的新房。
2015年6月,附送所有進口家電、家具,王蘭賣掉了番禺區亞運村豪華裝修的房子,這套婚房遠離市區,環境清凈,結婚時兩口子並沒有“學區房”的意識。
“等生小孩了才知道學位這麽重要。”2015年的一整年,王蘭一家老小邊租房邊找房,2015年年底終於在番禺市橋的正太廣場買到一套學區房,周邊共有四所小學,其中有兩所省一級學校,分別是南陽里小學和市橋中心小學。
王蘭說:“按銷售說的我們新盤是去南陽里小學,而路途最近的其實是中心小學。”研究了多校劃片政策,他們反而“不擔心”。
2016年1月22-27日,南方周末聯合騰訊大粵網問卷調研平臺,就教育部試點多校劃片政策發起問卷調查,據調查顯示,50.31%的網友認為這是“好政策,雙手贊成”;19.01%認為“這是個長期工程,短期內不會實現”,而27%的網友則認為這是一個“拍腦袋決策”。
對待新政,羅莉代表了大部分家長的心聲:“從社會公平、和諧的角度考慮,這個政策很有必要,但前提是教育資源均衡,不然我們還是會‘削尖腦袋’讓孩子進好學校的。”
面對“高燒不退”的學區房,教育部兩次在公開場合提到要落實“多校劃片”。
2015年3月31日,教育部召開24個大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調研座談會,副部長劉利民在座談會上說,要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沖動強烈的城區,推行多校劃片,將熱點小學、初中納入其中,緩解“學區房”問題。
八個月後,在教育部召開的教育規劃綱要實施5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基礎一司司長王定華表示,教育部正在考慮推行多校劃片,通過此舉為學區房降溫,同時將加大查處力度,及時曝光擇校現象,把就近入學落到實處。
有業內人士為此指出,“一年之內教育部兩次提及多校劃片問題,可見學區房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了。”
其實多校劃片並不算新鮮事,早在2014年就有了這一劑“藥方”。當年,教育部頒布《關於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入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多校劃片”。
據教育部回複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函稱,2015年印發的《關於做好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再次予以強調,2016年還將進一步強調。之所以提出並強化這一政策,“是因為在免試就近入學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後,熱點學校資源的合理分配成為了深化改革的主要矛盾和人民群眾關註的焦點”。
教育部向南方周末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19個副省級以上城市公辦中小學“幼升小”和“小升初”就近入學率分別達到97.9%和95.4%,基本實現總體目標。但隨之而來的“家長對極個別熱點學校擇校沖動仍然強烈,並由此產生以房擇校的‘學區房’等問題”。
2015年,教育部要求北京、天津、上海等19個重點大城市100%公辦小學、90%公辦初中要實現劃片入學。有意思的是,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發現,這19個城市對如何推行此政策,意見不一。
因為已經確定了集團化、學區化辦學的方案,上海明確表示不會采取多校劃片,而是在教育部總體精神上,跨前一步,推進集團化學區化辦學,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
杭州市教育局初中初等教育處處長蔣鋒明確表態,“杭州實行單校劃片方式已經二三十年了,老百姓普遍接受了這種方式,所以不會發生變化。”
重慶、長春、武漢、廣州等地的部分區已經逐步開展“多校劃片”工作。而長沙、青島等城市表示多年推行的招生政策與“多校劃片”政策基本一致,目前暫不會有大的變動。除上述城市之外,大部分試點城市暫無時間表。
儲朝暉認為,各地市表現不一“很正常”,因為落實政策要因地制宜,沒有必要整齊劃一。
東風東路片區、華陽小學片區是廣州炙手可熱的兩個學區房高地。2016年1月25日,南方周末記者走訪發現,周邊的房地產中介對多校劃片政策並不擔憂。
“今年買比明年買劃算,年前買比年後買劃算。”在天河區華陽小學片區,南方周末記者以買家身份走訪中介,裕德豐地產一位李姓經理以他的從業經驗推斷,由於周邊配套設施完善、名校環繞,他認為“多校劃片”執行後有可能帶動甚至推高這一片區的房價。
上述調查問卷中,近四成受訪者認為“不能”給學區房降溫。
不過,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會長吳穎民認為多校劃片政策不僅能為學區房降溫,更是“落實就近入學政策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舉措”。
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學區房熱度過高是因為學校之間的差距過大,教育資源不均衡帶來了房地產畸形發展,“是房地產開發商利用售樓的伎倆”。多校劃片後,片區學校之間能資源共享,取長補短,教師校際間的有序流動,能有效促進校區內的均衡。其次,生源的分布也會相對均衡起來。
廣東省政協委員鄧靜紅則表示,如果具體實施細則出臺,短期內會對學區房價位造成影響,但學區房不僅受到義務教育階段影響,還跟周邊配套服務、公共交通、社區人口扶持等公共服務資源有關。“從本質上講,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沒有變,再多的政策,再多的拳頭,都有新的做法去應對。”
對比吳穎民的樂觀、鄧靜紅的觀望,中原地產研究中心分析師張大偉認為多校劃片沒有解決學區房過熱的根本問題——教育資源均衡和公平,優質學校、師資分配不均,“家長們都被堵在爭奪教育資源的路上”。其次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各個地區教育資源分配情況各異,很難統一滿足三公里以內“就近入學”的基本原則,“這個政策難以落地”。
面對新政,廣東省一級學校華陽小學校長周潔建議家長們應該多了解各個區域的情況,不要盲目追求名校,也有學校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名校,但是辦學很有特色,“優不優質要看適不適合孩子,除了學校的教育以外,也包括孩子成長的環境”。 治本之策: 教育均衡
問卷調查中關於實施多校劃片後網友最擔心的問題結果顯示,“如何保證公平”是網友的主要顧慮,占比達65%,而認為“執行力度有限”的網友有27%左右,有8%的網友擔心“學位房白買了”。
“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不解決,未來必然會導致權力尋租。”對於網友的擔憂,張大偉認為反映的仍然是教育資源均衡問題。
“到時候,市民從以前買一所房子,到以後要多租一兩套房子,足以說明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無法滿足。”鄧靜紅強調,要實施多校劃片,研究怎麽落地是關鍵。她認為新政是從行政手段進行調控,如果不解決教育均衡化的問題,(即使)片越劃越大,看起來會給學位房降溫,但實際上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吳穎民建議教育部門要盡可能按照就近原則來劃片,其次是要有不同層次的學校搭配,不要好的劃一片,差的劃一片了,但是長期來說還是學校資源均衡發展,“關鍵是學校不要參差不齊。”
面對專家們的呼籲,教育部給予回應:“有關專家建議符合我們當前正在大力推行的政策和措施。”教育部表示,實現教育公平,“多校劃片”只是治標之策,深入推進均衡發展才是治本之策。
對此,教育部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將從三方面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第一,將加快改造薄弱學校,整體提升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辦好每一所學校,為就近入學工作夯實良好基礎;第二,實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推進學校聯盟或集團化辦學模式,確保將不低於50%的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並完善其操作辦法;第三,試行學區化辦學,因地制宜,按照地理位置相對就近、辦學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則,將初中和小學結合成片進行統籌管理。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多校劃片可以提高對口入學率和就近入學率,但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其原因是校區與校區之間存在很大的辦學質量差異,一旦實施,將“從擇校變成擇學區”。
“現在(處理)擇校(現象)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之間的關系是顛倒的”,熊丙奇甚至認為,多校劃片這劑藥方“開反了”,應該是先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然後再來引導大家的擇校行為。“面對學校不均衡的現狀,在學區劃片公布後再要求大家必須就近入學,這實際上是堵住下遊,沒有解決上遊問題。”
“2006年(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被正式提出,這十年間進展緩慢。”熊丙奇認為解決教育均衡並不是很難的事情,“教育均衡化首先是要明確政府職能部門治理思路,而不是治理老百姓的擇校行為和學校跨區招生。”
儲朝暉同樣認為,全國整體還沒有實現真正的教育均衡,“學校之間、區域之間、學生個體上的差異都還很大”。
他說,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應該擴大覆蓋面,對東、西部地區以及中部地區要整體考慮,農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應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權利,落腳點同樣是教育投入。為此,他建議:“首先要做好當地學校的經費投入、教師分配等系統配備工作。”
而民眾對更多優質教育需求,鄧靜紅認為應該通過大力發展民辦教育來滿足。以美國為例,學校分公辦、特許學校、私立學校三類,公辦學位滿足基本需求,私立學校則是提供更多的高端選擇。
“我覺得真的到了對民辦教育重新定義的時候了。”鄧靜紅認為過去20年的民辦教育的發展中,“更多的是公辦辦不了私立來支撐,實際上不能這麽定位民辦教育。民辦教育不應該是對公辦學校的補充,應該是教育事業里的重要組成部分。”
(蔡婷燕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