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王勝:再議“滬港通”對A股的深遠影響——A股“美股化”...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51&extra=page%3D1

本帖最後由 HelloWorld 於 2014-11-10 12:09 編輯

再議“滬港通”對A股的深遠影響——A股“美股化”時代來臨
作者:王勝


滬港通預期重新升溫,滬港通開啟是大勢所趨,不必糾結短期開啟時間,抓住預期差。市場原來預期滬港通開啟時間在10月,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能開啟,滬港通預期減弱,我們認為A股的國際化趨勢是大勢所趨,年內滬港通大概率能夠推出,有一定預期差,當前可以提前布局相關板塊和個股。滬港兩市的差異不僅僅在於A-H股折溢價問題,更深遠、更長期的意義在於它將為A股打開另一扇門,把全球的機構投資者引入到A股市場。


滬港通與原來的QFII/RQFII差異較大,實為互補。滬港通與原來的QFII\RQFII在投資者範圍、投資標的限制、額度限制、鎖定期、投資成本等方面差異較大,滬港通在各個方面更具備吸引力,但也難以形成完全替代,實為互補。滬港通正式開啟之後,海外投資者可能主要通過滬港通渠道交易大盤股,QFII/RQFII額度則主要用於其余中小市值股票的交易。因此,如果滬港通開啟,整體將實實在在地給A股帶來增量資金。


海外增量資金介入仍值得期待。中長期,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一步,經過測算,如果隨著滬港通以及隨後可能帶來的中港基金互認、A股被納入到MSCI指數EM當中等事件逐步推出,中性假設估計最終A股的增量資金將達到8000-12000億元人民幣。而與此同時,由於國內利率在大半年來的貨幣寬松條件下持續走低,債券資產吸引力逐步下降,國內保險等大資金對於權益類資產的偏好也進一步提升,必須重視邊際資金的邊際力量,順勢而為,海外機構投資者比例的增加將使得A股的估值體系國際化進程加速、投資風格更加回歸投資本源。


“美股化”平行世界的特征將更加顯著。關於滬港通開通後,到底是A股港股化,還是港股A股化?我們的答案卻是:大概率應該是美股化!香港市場的本土公司相對占比低,信息不對稱造成以及制度的特殊性造成了“港股模式”,實際上是海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的一種極致的縮影;而概念主題殼資源橫行的“A股模式”則是本地人投資中國的另一種極致,資本市場的開放和融合將使得兩邊的邊際增量投資者對兩邊的市場進行改造,最終可能形成“美股化”的平行世界,全球配置資金繼續在藍籌類股票定價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本地化資金則繼續在新興科技成長股方面發揮重要定價話語權。


再尋核心資產:最看好藍籌龍頭。1)中長期來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藍籌龍頭”將重新成為核心資產,重點可關註國際競爭力、盈利能力與估值水平、高息率的“類債券”資產和國企改革;2)稀缺標的,重點關註軍工、中藥、白酒等相對獨特的行業(具體見正文);3)AH折溢價幾乎被消除殆盡,A股估值水平偏低的行業或有估值修複。綜合以上幾點,我們重點建議關註券商(業績增速較快、監管層放開負債渠道和凈資本監管、ROE有提升空間,行業景氣度向上)、保險(成本端利率下行、資產端債券和股票市場景氣度提升)、交運(上海機場、廈門空港,國際估值水平遠遠高於國內;大秦鐵路、鐵龍物流)、建築工程(高息率、受益於一帶一路,例如中國國際、中國建築)、汽車家電(業績增速穩健、有國際競爭力、高息率,關註上汽集團、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銀行(高息率、尤其是H股買不到的,例如浦發銀行)、機械(部分受益於一帶一路,尤其是高鐵板塊的南北車)、具有稀缺性的白酒(貴州茅臺、洋河股份)、中藥(片仔癀、雲南白藥、天士力)。(申萬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11

盛世危言——港股A股化,真正的戰爭還沒開始呢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88

盛世危言——港股A股化,真正的戰爭還沒開始呢
作者:血球simon


2015年4月2日,我放棄了盯盤,看著港股盤子里煙花飛舞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兩個禮拜,作為一個耕耘港股美股超過4年的分析員,我當然明白現在的動能來自哪里,可我更想了解問題和風險所在。

剛剛坐下來打算好好思考一下,桌上的蘋果手機已經在“叮叮咚咚”響個不停。由於受深港通及險資準投創業板的消息所影響,我在愚人節一天之內被拉進了4、5個港股群,眾多長期被看死的公司被嘩啦一遍又拿出來。這一次連最醜的豬都被帶上了光環,所有人都似乎看著幾倍的漲幅咽下了口水,許多屌絲異常的機構開始按捺不住,紛紛推薦起當年他們呲之以鼻的港股標的。

在最需要有人高聲吶喊的時候,A股的分析員來了。
他們的文章短小精悍,但開頭都差不多——“我們是資本市場中唯一覆蓋公司、而且持續在底部推薦、堅守至今、影響力最大的研究機構”,結尾也異常簡單——“長期看漲300億,第一目標價XX,第二目標價XX,買入就漲”,對於這些文章,我不曉得A股在以前沒水的日子里,這些分析員處境到底如何,是什麽原因讓他們放棄了專業術語表達的能力和職業節操,自己給自己高舉高打,搞得像傳銷似的。但有一點我想提醒的是,請把模型做好,把EPS算對。作為港股市場的老兵,十分歡迎增量資金,我們布局這麽多年不就等著你們來接盤麽?但很多內地投資者還沒有經歷過香港資本市場的殘酷洗禮,還有證監會異常嚴格的法規要求,哪怕上市公司和你們主動勾兌,也會承擔比內地嚴格十倍的高規格處罰措施,這會讓你們付出代價的。好吧,吐槽吐到這里,入正題。

還是記得2014年的滬港通第一天的記憶嗎?

2014年的小高潮來自於美股中概科網股浪潮,大盤攀上23000點,印象異常深刻,我一邊處理著金山的模型,把目標價提高至35港元(後來發現被雷軍坑了,是14年死得最慘的一次,利潤估錯了幾個億),一邊安排著到北京的公司拜訪,隨隨便便都能有30-40個投資者跟著我們調研。百度、奇虎、獵豹,我的足跡踩遍了美股中概公司的大堂。那個時候騰訊帶領港股恒指一路飛漲,滬港通預期升溫,幾乎所有大票都有了不錯的漲幅,最後超級樂觀的9月來了,大家發現滬港通開通後第一天南下資金幾乎沒有,美股因為阿里上市而終結中概牛市,香港一下子成為了眾人唾棄的邊緣化市場。在14年10月以後的日子,我充分地體會到什麽叫做毫無頭緒,A股每天創新高,而港股一天的交易量不足A股的十分之一,原來布局的幾個滬港通標的都毫無起色,其中一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美(1661)和安捷利(1639)。當時A股分析員劍指智美體育第一股,沒想到7港元目標價沒到應聲下跌,基本面還是那個基本面,可當我打電話給當年那個“全市場首家、唯一、底部喊買入”的A股分析員,他根本沒有時間搭理他曾經力推的邏輯,大概的意思就是“那個是簡單覆蓋,我們主力力推的還是A股,港股那個我們不算太熟,關系不大”。

現在不同了,滬港通南下資金暴增,深港通來了,美國加息預期升溫,最重要的是大家似乎看清楚了國家的意誌所在——香港作為境外影響力巨大的資本市場,國家不可能放棄,而中國資本流向海外,香港就是第一出海口。雖然很多分析文章都在解釋港股所面臨的的格局變化,但我在這里就用簡單通俗的語言將大家的預期說出來

1、 國內實體經濟很不好,金融市場改善預期,是扭轉經濟結構的關鍵所在;

2、 A股在政府的推動下走出陰霾,資本輸出到港股有助於A股資本市場結構的優化;

3、金融資本輸出是這個時代國家的基本路線,一路一帶及亞投行,我們已經見識過國家橫掃一切的魄力,香港資本市場只是其中一個,既然要輸出,那就要奪取定價權。

好的,定價權,那到底我們和誰在爭奪這個定價權?

港股上攻始於科網股,而科網股的異動始於金山和網龍兩只小龍頭。平心而論,金山網龍各自都在隱隱爆發,所布局的市場都是獨一無二、前途無量的,但從盈利兌現的角度而言,其實時機還早,而且不能說概率就很大,只能說是比A股那些搞概念的強,。A股資金南下,給予兩家相對優質公司的溢價,大家都能理解,但是給予其他光有故事沒有基礎的公司也如此高、甚至更高的溢價,這就是需要我們關註了。

我們的買入一般來說有兩種理由:EPS持續增長,給予成長性溢價;給予周期性公司以彈性預期,獲取基本面反轉收益。在港股這麽多年,我見證過舜宇光學(2382)從1港元飆升至14港元的全過程,也見識過金山(3888)從4港元飛升至25港元的歷史一刻,這些優質的公司通過把握行業機會獲得了估值上的提升,但時間往往是兩年到三年,甚至更長,往往只有在臨界點降臨的時候,香港資本市場才給予溢價。為什麽?因為香港資本市場長期被海外資本所控制,因此在150億港幣市值以下的公司基本上老外沒有覆蓋,也不會覆蓋。因此在過去四年,我和我的小夥伴們所做的一切工作用一句話而言——就是在街上找到好胚子,裝扮一年賣給老外。想想嘛,如果你現在拿著錢去非洲投資,你考慮後的執行方式大概也會和老外差不多,畢竟公司不在你家地盤,你只能去找龍頭或者按照更嚴格的投資標準去找標的。

現在解放軍似乎要來了,但實際上主力沒到,連私募都還沒有來,只是散戶來了。港股中牛鬼蛇神一飛沖天,可是這僅僅是接了我們培養到一半的盤子。很多耕耘港股幾年的機構投資人都笑開了花,哪里來的一群傻A直接將盤里的菜兌現了,可笑到了一半心情又不好了,感覺自己遇到了千年一遇的歷史機會,過早放手似乎又要被市場所淘汰,這個糾結啊,我想大家都有類似的感想。可是當我們冷靜下來仔細思考,這一場遲來的牛市到目前為止都只是我們這些老兵和新來的大媽自我預期的實現。為什麽這麽說?A股主力基金到來之前,炒起來的都是預期,所謂奪取的定價權只是從我們這些港股小買辦手里奪取的剩余價值,這些預期可以給予真正有實力發展壯大的公司一定的市值溢價,但更多的劣質甚至平庸的公司,估值提升所帶來的就只有流動性溢價,還有未來對於市值管理參與的預期。因此,現在港股中小盤的熱潮,無關奪取定價權,只是港股的地方武裝在配合深港通及創業板做趨勢而已。
港股A股化浪潮是趨勢所在,但不能簡單地看做是中小盤的報複性反彈

中小盤只是前菜而已,真正的老虎還沒有出動呢!我們可以簡單地將現在到6月份看做是深港通的預熱效應,但國家意誌已經顯露清楚,接管香港資本市場已經是擺在桌面上的事兒了,因此當6月份A股主力——我指的是正規軍,A股公募基金仍在籌備力量的時候,港股有可能將進入莊股時期。中小盤的估值只需要短短一個月就可以拉升至A股80%的水平,而大盤股基本上沒有A股資金湧入。逐利的A股資金流正好配合從A股逃頂而來的私募一起,到創業板和更多未被炒起微小型股票市場里尋寶。熟悉港股的人都知道,50億市值以下的市場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獄,但我可以保證80%都是有故事的邊角料公司。這些公司都在敞開懷抱地等著A股私募來做市值管理,6月到年底港股將進入到莊股時代,人人皆英雄或者人人皆草寇,機會多多就看門路了。

關於大行?千萬不要以為外資大行和老外資本默不作聲,你就可以當他們是死的。四年混港股的經驗,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外資的力量,高盛、摩根斯坦利、JP摩根、美林還有野村,他們本身倒沒什麽,但他們背後的資本力量之雄厚,一次一次地教育了我,有時候會感嘆市場的不公平,但他們的確掌握著定價權。香港的定價體系是全球體系的一部分,而全球的定價體系是由華爾街來決定的。這麽多年的沈澱,外資早就在全球布局了,對於中國,很多長線基金的態度是逐漸撤離。畢竟中國已經到了平穩增長調結構的時代,對於全球布局的長線資本,他們完全可以選擇宏觀經濟增長更快的新興國家做投資。長線資本少了,外資在香港的力量就會發生變化,但哪怕撤離,也需要對香港的資產進行有效處置,說白了就是要賣個好價錢才走。而撤離香港和處置資產,就是一個和A股主力資本討價還價的過程,期間對沖基金還會興風作浪,恒生中大盤可能會因此成為A股和外國資本較量的主戰場。可以預見的是,今年6月-9月莊股時代以後,16年我們將有可能看到大幅波動的恒指。中小盤和創業板都炒完的時候,國內主力資金就有可能在政府的支持或者示意下在港股燃起定價權的戰火(大家可以聯想一下滬港通後的A股市場,所謂的第一推動力就是政府嘛),當你沒動外資的蛋糕還行,一旦你參與了,這場定價權的戰爭就肯定是極其慘烈的。在A股,證券交易市場相當地簡單,只能做多,還有就是做做宏觀對沖,基本上沒有針對個股的立體式交易經驗。而在美國和香港,個股做空、遠期、渦輪、期指…有比內地豐富地多的交易工具可以供資本進行操作,這方面國外的對沖基金可是能手,而國家隊也有資金支持,因此,明年的港股如果說誰會死得慘,那我覺得應該就是參與其中的民間私募小莊和散戶了。

現在到6月,布局優質中小股票的好時機,6月到年底,抓緊個股機遇

討論歸討論,還是要看看估值,推推票,由於我的研究範圍限於TMT,因此我將這些值得一看的票整理了一下,互聯網和軟件已經飛起來了(推了半年的金山和網龍為代表),接下來估計是要看看一些龍頭優質的硬件科技股了(中芯國際、舜宇以及始終不漲的酷派都值得一看)。大家看看,自己評估吧!
(轉自深港通頭等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258

A股化,我未適應倒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來源: http://blog.frankyfan.com/2015/03/blog-post_31.html

世上有幾種公司與估值無關, 但都係會升的
1 屈機的公司,
2 妖股
睇估值的人, 是永遠投資不了這兩種公司的, 最後就會投資了靠估值去定價的公司, 與其他睇估值的人去發揮"市場定價"的作用.
這些睇估值的公司, 好難變做"與估值無關"的公司
1 唔屈機既公司, 通常唔會變做屈機的公司
2 正路公司, 一般都唔會變妖股, 變左都唔會好妖.
估值類公司, 除了個別因素, 一般都係睇市場氣氛去升升跌跌, 最大因素就係突然全部一齊升或跌, 過一段時間後, 中國就公佈政策, 之後就升完或跌完. 估值類絶對是Insider與市場人仕既世界。最好知道對方手牌點打,自己才不至於做點心。睇消息是必死的,睇圖+了解對手,才是上策, 如同poker或打麻雀.
仲有一類公司, 也是同估值無關, 但又唔會升的, 叫價值類公司. (跟第一類相反). 這類公司絶對有提升估值的理由, 但就是沒有提升估值的fans. 因為無人理, 所以無人理. 因為無人理, 估值可以低到離曬譜. 價值投資者就係執死雞, 但又發覺原來得自己懂得欣賞. 這類公司, 十年一兩潤. 風險不高, 跌到上下會彈一彈, 但可能悶到死左, 或者在下跌時坐唔穩, 就輸左. 夠心理質素, 現金唔等駛既人做價值派, 係穩陣既路, 同做收買佬差唔多, 暴發就唔會, 但做幾十年會發達唔出奇. 適合頭腦簡單, 比較單純天真, 較有耐性, 膽識一般既人. (相對第一二種)
我很傻很天真, 出身正路價值類, 在現今A股化的世道, 真係最弱的一群...最年賺錢, 反而是第二類的估值投機, 補貼第三類的"離譜", 都係得個吉. 我的血液有投機的基因, 因為我的第一投資偶像是Jesse Livermoore, 但還未夠薑去啟動這股熱情. 做左十幾年, 還是不停學習, 不停反思中. 資質問題, 將勤補拙.
世上有兩種邏輯:邏輯與中國邏輯。真係唔係講笑的。
講咁多, 我都係想抒情: A股化, 我仲未適應倒, "舔緊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09

【深度分析】陶冬:港股A股化與金融大時代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89

【深度分析】陶冬:港股A股化與金融大時代
作者:陶冬

本文為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陶冬分析中國資金全面介入香港資本市場的意義

某位內地投資者聞風沖入香港股市,朋友告訴他股票tips,“買中交建”,這位仁兄大手買入中行、交行、建行三家銀行。這也許是一個極端例子,不過此輪內地資金狂炒港股,用魚龍混珠、沙石俱下、雷霆萬鈞來形容卻不過分。

三月份筆者提出港股A股化的概念,未久在“港A股”的大旗下,內地資金湧入,用炒A股的手法投資港股,每天兩千億港元的成交量比起A股市場還有差距,但是已經令香港股民看得目瞪口呆了,令香港股市成為全球第三大股市了。中國土豪闖入海外資本市場,遭遇到的第一個絆馬索不是被外資沽空,而是“丁蟹效應”。電視明星鄭少秋每逢有新的電視節目面世,港股例必下跌。這種關聯度尚未找到任何合理的解釋,在股票市場上卻是十發九中的,果然港股出現了劇烈調整。這次秋官需要挑戰的是中國人民銀行,中國政府用言論、用政策唱好股市,“丁蟹效應”能否如過去那麽靈驗不得而知。筆者看來,南下資金大舉入市才剛剛開始,香港資本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篇章。

筆者認為內地資金介入港股,可以分成三期。證監會允許公募基金投資港股後,最初沖入港股的不是公募基金,而是公募基金經理自己的錢、朋友的錢以及各路土豪的錢。在第一期,資金尋求A股中走紅概念在香港的估值窪地以及AH股之間的股價偏離,避免外資集中股,避免莊股。第二期時內地機構投資者開始登場,仍然避免與外資發生直接沖突,以國企中等體量公司為投資標的。第三期則有大量中資(即所謂國家隊)潮湧般進入,投資理念和手法趨向規範,做足盡職調查與研究,以國企藍籌為投資標的。這三期時間上互有重合,筆者認為目前進入第二期。

在港股A股化初期,本地對沖基金和散戶似乎沖得勇猛,但是外資基金不少踏空。不是基金分析員沒有看到小盤股的機會,而是亞洲的基金CIO和風險控制部門認為這是泡沫和瘋狂。當狂牛由小盤股轉向國企股時,觀望的亞洲基金開始介入,不過全球CIO們仍認為這是泡沫和瘋狂。紐約、倫敦的CIO們,對於價值投資有自己長年積累下來的立場和定力,A股與H股估值之差,其實反映著兩類不同理念的投資者對風險溢價的判斷。不過筆者同時也認為,海外投資者對中國資金的脾性和瘋狂不甚了解,對中國政府想做的事情也不甚敏感。

如今股市上漲,在筆者看來不僅是股市的事情,更是政策的事情。中國經濟日漸低迷,中國人民銀行不斷通過常規和非常規政策放松銀根,但是銀行卻無法將流動性傳導到實體經濟中去,國務院在去年下半年兩次各推出十條措施解決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政策效果卻如泥牛入海。資本市場成為北京向實體經濟投送流動性的主渠道,難怪人民日報、新華社連篇累牘地唱好股市,其意在刺激經濟。美國人講,don’t fight the Fed; 中國人講,要相信政府。這兩句話不是永遠正確的,但是多數時候是對的,即所謂順勢操作。

然而,由於金融業結構性問題,實體經濟好似一個長頸花瓶,人民銀行一桶水倒下去,實體經濟這個花瓶中僅得些微,多數流動性都溢向了股市。近來由於市場對A股估值心存警惕,部分資金轉投港股,於是香港資本市場也成了中國內地貨幣政策的受益者。對實體經濟越悲觀,應該對港股越看好,這是一個荒謬的邏輯,卻是五年前美股、三年前日股、一年前歐股走強的原因,黑色幽默這次發生在A股身上,然後發生在港A股身上。

其實香港資本市場在國企集資和人民幣國家化兩個國家戰略中肩負著重要使命,北水南下只要不傷及A股市場的大局,筆者相信國家樂觀其成。有朝一日,也許香港股市的集資金額也可能被計入全社會融資。H股與A股之間價格差的縮小,是開放資本項目、允許資金跨境流動時機是否成熟的一個重要指標。內地資金成為香港股市日漸重要的一支力量,是大趨勢,無可避免。

港股A股化這個假設是否成立?筆者認為在任何一個股市,小股都有被爆炒的空間,各國股市都曾有過瘋狂的經歷,但是股市投資最終要回歸到基本面,A股與港股也不會例外。脫離了基本面的股價飆升,一定無法持久,這個過程不過是財富再分配的零和遊戲。但是中國資金在香港資本市場介入度越來越高也是一個趨勢,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和放松資金跨境監管,香港市場必然會感受到中國資金的一些特質。

例如,對於海外基金經理,中國的銀行不過是他投資組合中的一組數碼,但是中國的資金對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的品牌認知度明顯與外資同行不同,願意承受的風險溢價也不同。一旦中國資金持有更多中國銀行股份時,銀行的風險溢價自然會出現調整。再比如,香港市場過去從來沒有一個活躍的中小科技公司的交易平臺,因為海外基金多在美國作此類投資的配置。中國資金對於此類公司的興趣明顯比較大,而且願意在香港市場接受較高的溢價。

香港股票一年的換手率平均只有70%,美國有100%,韓國為130%,這和港股市場中機構投資者占主導地位有關(大量中國公司在港上市,但是多數中國居民無法投資),香港本土散戶勢力較小。滬港通以及今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勢必帶來更多內地投資者的加入,港股交投勢必更活躍。Warrant、T+0等內地股市所未見的交易工具、特性,勢必拔高港股的成交量。

如果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是北京對抗銀行去中介化的處方的話,可以想象香港的一級資本市場會進一步活躍。也許中國內地巨無霸上市項目不多了,但是上市集資需求十分巨大。在香港,海外資本的供應與中國需求直接對接,凸顯出本港在中國經濟中的戰略意義。

筆者此文意在拋磚引玉,從宏觀的角度探討中國資金全面介入香港資本市場的意義。本文絕非投資建議也不代表筆者所在公司的立場。跟著經濟學家炒股,你會輸掉褲子的,不過聽聽經濟學家講大勢,還是值得的。

中國資金出海,是今後十年全球資本市場的幾個大故事之一。中國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亦非最大的資金源,但是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龐大的經濟體一次過地開放資本項目、高儲蓄全方位湧向海外市場。在人民幣國際化上,香港占有天時地利人和,其優勢非任何一個內地城市或海外金融中心可以媲美,又有國家戰略、政策成全其美,如何善用資源,尋求商機,應該是港府以及金融機構應該考慮的。我們面臨的不僅是幾百億南下資金,而是一個金融大時代的開啟。

(陶冬 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來源: 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415

香港第二大財經官員陳家強談港股A股化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56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27 08:47 編輯

香港第二大財經官員陳家強談港股A股化
作者:陳家強

香港政府新聞網4月26日發布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最新博文《港股A股化?》,以下為博文原稿:

香港和上海兩地股票市場實施互聯互通以來,一直引起很多關註。近日兩地股票市場都出現破紀錄的成交額,AH股差價更加成為投資者的焦點,而坊間亦開始出現不少討論,探討港股會不會變得A股化

其實早在2007年港股直通車的新聞傳得沸沸騰騰的時候,大家已經熱烈討論過AH股的差價現象。當時我接受一份內地財經雜誌的訪問,被問的第一條問題正正有關如何看AH股的差價,會否擔心內地股民「炒起」H股,使到香港市場變得非理性或A股化。

AH股的差價現象實在反映了中港兩個市場的分別。香港股市一直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市場,多年來吸引了不少本地以及海外投資者參與,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反觀內地市場一直不對外完全開放,兩地股市這兩個分割的市場,無論在資金來源丶投資者組成以至估值上都有著顯著的差異。

而兩個市場的差異亦反映在AH股價的分別上,恒生AH股溢價指數在2007年底曾高見200點,即A股比H股估值高達一倍,其後差價回落,亦到過甚低的水平,直到去年滬港通開通後A股估值才大幅度超過H股。

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麽同一公司擁有相同權益丶盈利以至股息的股票,在不同市場上的價值竟然如此不同,而差價更會隨時間不斷轉變?我相信是因為個別市場的股價反映了市場的供求情況丶當地投資者的投資情緒,以及他們對經濟前景的不同評估。

首先,香港作為環球資本市場的一部份,市場上提供各種各樣不同的投資選擇,相對投資需求來說,供應並不缺乏。如果某一股票或市場估值已經太高,投資者自然會轉買其他產品,甚至沽空該股票。相對而言,時至今日在內地市場的投資選擇依然較少,投資需求仍主要依靠內地的供應滿足,A股價格容易單純因為供求壓力而上升。即使在滬港通開通後,兩市股票仍不能有效進行套戥,解釋了為何AH股的差價仍然繼續存在。

此外,不少人以為AH股出現差價是因為滬港兩個市場不完全雙向開放,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在海外市場,同一公司的股票在兩個完全開放的市場都會出現差價,礦業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公司股票在澳洲及倫敦兩個完全開放的市場進行交易,但股價卻長期在倫敦出現大幅折讓。兩地稅制的差異固然是折讓背後的原因之一,但其實差價亦反映了兩個市場不同的需求及投資情緒,以及對經濟及公司前景不同的評估。

從這個例子可以引伸到,由於滬港兩市投資者的構成不同,內地投資者的需求及對經濟前景丶對公司價值的看法丶以至他們在長短線投資的情緒,都可能與香港投資者大相逕庭,所以會出現AH股票有不同的價格。

從2007年起,特別在籌備滬港通時我已不時思考,既然滬港兩市各有特點,那麽北水南來在帶動港股的流動性及波幅的同時,對香港市場的估值將會帶來什麽影響?

事實上,更多的交投及流動性絕對不是壞事,一個成功的金融市場是要把不同群體的需求以至情緒綜合起來。多年來香港股市的投資者來自世界各地,對股市各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引進內地的投資者,將使香港股市更能切實反映股票的價值,充分發揮市場價格發現的功能。盡管有滬港通的出現,香港和上海的股價仍然可能維持差異。

然而無論是北水南來還是南水北上,都必須在適度監管的配合下才能水到渠成。滬港兩個市場在交互影響的同時難免引起股價波動,因此滬港通的市場機制必須要清楚透明丶監管必須妥善得宜,才能贏得國內外投資者的信任。

雖然近日港股價格大幅攀升,交投屢創新高,但我並不認為港股正在邁向所謂A股化。相反地,滬港兩地依然各有特色,在內地投資者有序參與港股的情況下,港股的價值將更具指標性,香港股市將更能發揮國際金融市場的功能。

博文網址:http://www.fstb.gov.hk/tc/blog260415.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045

A股化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5/04/a.html


高開過百,倒跌二百、午後止跌,隨後再插,但收市又死唔去。

大市、指數、以至個股表現,近日,日日如是,美其名是好淡角力,大戶呃貨,白一點,新常態底下,成交越大,震盪波幅越會大。

自問心肺功能、或體質較弱的投資者或散戶,最好做做體檢!!!

互聯互通開通,原意之一是要內地股市港股化,要投資者多一點均真,少一點衝動,惟內地港股化事與願違,港股A股化卻已是鐵一般事實

稱港股A 股化好,內地化好、散戶化好,瘋癲化也好,食得鹹魚抵得喝,日日邊炒,邊介懷A股化,某程度上盡顯港人拋不開自我感覺良好優越化,而忘記當今之市況,乃百分百國家恩腸,有收獲亦必然有成本。

十二、三倍市盈率,可以振振有詞認為安全,皆因離恒指過往爆煲估值廿倍以上大有距離,如果用以往廿倍以上港股必死的話計算,恒指莫非不見五萬不見光死?

同樣情況,A股廿倍PE,已超出合理值,但跟零七年六十倍比較,難道有有水位,潛在升幅超一倍?
咪傻,亦咪自欺欺人!!!

牛市有浪漫與現實一面,浪漫在於,當升勢難擋情況下,就算專業投資者、分析員都會用各種方法自圖其說,明明超出合理值,結果用過去遠超出合理值的估值比較現在價值,從而作為安撫,而明明一條數計曬,股價已經見頂,結果分三、五、七條數拆散計認為仍有空間

牛市浪漫,亦現實,現實在於貪婪仍然沒有好結果,原本買三隻股票投資,變買多七隻投機,好日子盡頭的一日,則是家中貼牆紙之時。

第一季中資業績,鋼股不能受惠鐵礦石價下跌,內銀沒有得益新增貸款上升、全線步入「一.時代」。
券商傭金收入跟市況天量成交離奇背馳,政策持續,但政策效力已成泡影!!!

PE、 PE、 E重點在於 Earning,而非持續好一段一子的 Expectation,盈利未有上調空間,PE變相被拉高,今日以為平、靚、正,部份可能與事實不符。

香港證監一定不會一如中證監日日有微博真言,皆因證監會鬼子佬為主,點諗到十一句中文警示金句!!
我係歐達禮,一句講曬:Hey guys, watch ou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804

人心A股化 佟 若喬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5/05/14/%E4%BA%BA%E5%BF%83a%E8%82%A1%E5%8C%96/

如果你問我港股係咪A股化,我一定會話係,因為A股化的,是人心。

這一個月以來,我身邊本身唔玩股票的人都玩股票,基本上同大媽無分別。玩開既,無返十幾個巴仙的升幅,唔會收手,即使隻股後抽黎個逃生門,都唔識走。只看牛,不看熊,基本上是所有小妹在工作上接觸過的大陸人,都有類似想法。

最重要是,個個都只是睇住個大陸市炒,上證縮,期指即縮,恒指就冧。但我想問,呢個世界係咪得大陸錢買港股?大家係咪已經唔記得左重炮手其實在外圍?環球債市被拋售真係不會影響港股?

我知,港股愈來愈跟大陸走是不爭事實;我又知,債市好深好難明,但你唔去明,你剛剛在4月鬆綁的一大堆蟹貨,將會再一次放入無眼睇名單之中。

本地media有報道環球債息急升,但media好少將環球債市爆煲relate to 港股,散戶以為恒指上唔到兩萬八就只是因為A股唔就。

今次債市爆煲尤以歐洲嚴重,例如德國十年期債息,兩個星期內急升超過14倍,都咪話唔得人驚。連帶美債,日債,以至新西蘭和澳洲等傳統用作避險的國債亦見年內高位,好明顯唔係什麼希臘或歐豬危機所發。

美國今年會加息,美債息升好正常,但歐洲QE緊,債市應受追捧,點解債券無人要?最主流解釋是債市物極必反,之前大家對債市太樂觀,買得太多,搞到國債負利率,加上通縮壓力無年初想像咁大,所以依家沽返哂出來。亦有人話係由於油價升返,避險資金流出債市。總之真正原因仍是眾說紛紜。

STOCK 2

更吊詭的是,資金流出債市,理論上可以買股票,但點解股市不升反跌?資金失蹤之謎令好多人摸不著頭腦,唔通個個都hold cash? 如果市場選擇risk off, 之前跟大陸資金湧來港股的錢一樣會走,港股一樣無運行。

不過兜底講返句,中國故事仍然有,相比歐美股市,港股和A股仍然是較吸引。但奉勸各位唔好自我A股化,唔好只是睇央媽臺戲,睇人民日報寫咩,重歸留意外圍資金如何流轉,綜觀全局,你會看到更多。

大家還未like小妹的專頁嗎?快來進來加入討論:

www.facebook.com/financetung

佟若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91

定價權爭奪,“港股A股化”邏輯成立嗎?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69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23 09:30 編輯

定價權爭奪,“港股A股化”邏輯成立嗎?
作者:洪灝


港股在複活節後大幅飆升,似乎在複制A股去年11月以來的行情。而關於“港股A股化”的討論也愈演愈烈。許多分析人士認為,港股如此劇烈的上行是由於內地的資金南下以類似A股的炒作手法來操盤所導致。我對此不能茍同。僅僅由於兩地市場同時上升而斷言“港股A股化”缺乏邏輯支持。正如兩個同時發生的事件並不一定互為因果,它們或者可能只是巧合——就像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華爾街上女人們裙角變得越來越短和股市逐步攀升的關系一樣經不起推敲。

當然,滬港兩地市場互聯互通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時代趨勢。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所描繪的對滬港兩地“共同市場”設想,似乎更能形容現在港股與A股的關系。按照這個路徑的設計,“兩地監管機構將聯合監管,內地和國際市場的資金可在共同市場中匯聚、互動,將促進內地及國際市場逐步融合。無論是國際投資者感興趣的內地資本市場產品,還是內地投資者需要的國際產品,都可在共同市場交易,讓內地投資者分散投資及對沖國際價格風險”。

長期以來,歐美投資者在香港股市的“定價權”一直都占優勢,香港總是被用來表達這些“歪果仁”對於市場風險的看法——在全球市場下跌的時候,港股由於流動性好總是第一個被沽售的標的。這種投資者行為導致了香港市場雖然是一個成熟的市場,它的交易特性卻更像一個新興市場。隨著中國資本逐步深入參與香港市場,香港在全球投資組合里的作用應該能有所改善。

隨著大陸資金不斷地進入,投資者的構成以及他們的市場行為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變化。在複活節前夕,我的一位朋友,內地的風水大師赴港為一位內地富豪相看他新置家宅的風水。我有些好奇,不禁向朋友問道:“這位先生的豪宅背山面水,同時香港開發商在設計住房時一定已經仔細斟酌了風水的因素,我一個做股票市場的,叫我過去能有什麽用呢?”“既來之,則安之。”我的風水大師朋友笑著說。我們見面寒暄了數句之後,富豪似乎並不急著請教我的風水大師朋友關於他的豪宅的風水事宜。我們坐在陽臺上,一邊看著維多利亞港里在浪中穿梭的帆影,卻一邊開始討論股市。富豪對於香港上市的個股如數家珍,然而,他的問題總是集中在股票的技術圖形、資金量、主力持股集中度或管理層增持等方面,鮮有談及公司的銷售和盈利的增長潛力、公司發展策略、市場行業機會和管理層的素質等西方機構投資者更加關心的問題。我漸漸地意識到了,其實這次的會晤更多的是關於投資咨詢,而非風水。

交流之間,我們談及了許多“A股港股化”的問題。我覺得這個提法可以從兩地市場的指數相關性、交易策略、估值變化和資金流向來論證。

從恒指、上證綜指和標普過去20年的指數相關性看,恒指相對於標普指數的相關性一直比較穩定。有專家會指出,自從2008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恒指和美國市場的相關性一直在趨勢性地降低。然而值得註意的是,危機的時候,所有市場的指數相關性一般都會達到其最高點。這主要是因為在市場危機之時,所有的風險資產都會遭遇拋售潮,正所謂傾巢之下,焉有完卵?因此,2008年底恒指和標普由於危機所產生的高度相關性,以及其後市場由於各國的貨幣寬松政策平抑了市場波動性,從而導致指數相關性趨勢性下降的現象,並不能夠說明香港市場受到美國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小。而過去幾年,每當美國市場出現風險厭惡而遭遇拋售的時候,香港市場也從未幸免。比如歷輪美聯儲QE結束,貨幣寬松青黃不接的時候,以及2011年8月美國國債評級被下調的時刻,香港市場都經歷了暴跌的行情,甚至出現單天暴跌逾1000點的極端情況。而大陸市場的經歷也大抵如此。

滬港兩市指數相關性的確有所上升。這個趨勢在2001年底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之後就已經開始逐步地加強,而且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由於中國的“四萬億”刺激政策而進一步深化。統計數字顯示,自2002年以來,香港上市公司的中國大陸銷售收入的占比從5%左右提升到了2014年的66%。也就是說,如今香港許多上市公司大部分的銷售收入來源都來自於中國。如此密切的商業往來在過去十幾年得到了如此深入的發展,兩地市場的指數相關開始上升應該不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值得強調的是,兩地市場指數相關性的上升是一個十幾年的漸行趨勢,而不是最近由於A股的瘋牛市之後而出現的新鮮事物。

在市場飆升之後,兩地市場的交易策略也逐漸地發生了變化。投資者對的三觀很快地被A股市場最近出現的各種“神跡”所顛覆:比如南北車合並為“中國神車”後,其市值大於波音;全通教育大部分盈利來自於炒股,主業的盈利只有幾百萬,然而市值卻比老牌的教育機構“新東方”還要大;而暴風科技,一個不能成功在美國上市的公司重回A股之後,卻連續拉了30多個漲停板,成為了名副其實的A股“漲停王”等等。

隨著內地資金對港股參與度增加,“港股通”向內地的公募基金開放,以及社保基金可以參與買賣香港創業板股票等新規定的出臺,讓市場對香港的小盤股的潛力遐想連篇。值得註意的是,香港的創業板指數今年四月份以來的表現其實比大陸的創業板指數更強,而香港的恒生國企指數的表現也基本上和A50大盤股指數相當。同時香港市場中小盤股的成交占比有所上升。然而,在市場處於升勢的趨勢里,小盤股作為高貝塔的市場板塊一般來說將比其他板塊更受益。同時,A股市場里的小盤股小市值效應以及價格動能效應並不是A股所獨有的。這些效應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小盤股投資一般需要擔當更大的風險,回報也一般因此相匹配。而這些效應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Fama和French教授早在三十多年前已經在美國市場里系統地論證過了。

因此,香港小盤股由於貝塔效應在市場的升勢里產生的強烈的上升行情,並不是“港股A股化”一個很好的佐證。而小盤股類似的效應在其他的市場里早已被量化證明過。至於A股獨特的坐莊、市值管理等方法,其實是市場價格的操縱行為。這些不法行為在華爾街被叫做“pump and dump”,幾十年前早在成熟市場里被查禁了,也並非是什麽值得引以為榮的事情。而今天香港市場的一只妖股“漢能”在24分鐘內股價由於被監管部門調查而幾被腰斬的黑天鵝事件,應該顛覆了許多熱衷於市值管理的人認為市場價格可以肆意操縱的信心。

恒指的成交量從3月份以來確實大幅攀升。
每23個交易日的平均交易額從3月底的540億港幣飆升到5月15日的1230億,已經超過了07年1100的峰值水平。然而,成交量的放大並不一定是由於“北水南調”。雖然公募基金現在可以通過“滬港通”而不是QDII的額度來加倉港股,但是這些基金仍然將受到自身的高倉位以及既定的投資章程的限制。自從該機制開通之後,南下的額度只有幾天是被用完了的,其余的大部分時間余額一般都在80%左右。同時,新成立的投資港股的公募基金要在一個半月內完成組建、募集資本和建倉,因此它們馬上南下的可能性不大。

此外,香港金管局已經多次註資市場以平穩港元匯率升值的壓力。這些似乎顯示著資金應該是從別的渠道,如海外市場,流入香港市場的。也就是說,從資金的流向方面,我們並沒有看到大規模的跨境資金南下流動。彭博終端機上,北上的“滬港通”余額的代碼是NB(Northbound),南下的是SB(Southbound),似乎無意之間對該機制的現狀作出一個真實的調侃。因此,資金流向數據並沒有顯示所謂的“港股A股化”的進程。而港股相對於A股來說仍然存在著約1/3的估值折讓。

綜上所訴,滬港兩地市場的指數相關性日益密切並不是A股暴漲之後發生的新事件,而是自中國“入世”之後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香港小盤股的貝塔效應也不能完全歸因於A股小盤股的強勢。
實際上,4月份以來香港創業板的上漲比A股創業板的指數還要強;香港市場的交易量雖然有大幅提升,然而“滬港通”的額度卻在絕大部分時間段里沒有被用完,港股相對於A股的估值仍然有很大的折讓。這一系列的論據說明了“港股A股化”的提法其實並不成立。

如果A股、港股指數相關性繼續上升的話,展望下半年,香港最大的風險可能就是A股泡沫的破裂。

回首今年上半年,港股相對A股大幅落後的重要原因是市場對於美聯儲加息的擔憂,使得投資者擔憂資金會從新興國家流回美國。流動性收緊、利率上升和中國經濟增長的持續放緩導致國際資本對香港市場偏於謹慎。而現在,情況已經開始發生變化。美國經濟似乎可圈可點,美元上漲副作用逐步在美國企業業績中有所體現,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使得通脹壓力大為減輕。因此,美聯儲在6月底加息的機會大已經幅降低。經歷了兩次降準、三次降息之後,中國央行還有一系列傳統和創新貨幣政策工具可以使用。而中國的貨幣政策實際上還是非常“寬松”的。

從4月份各項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經濟仍不見起色。盡管銀行間利率下跌速度很快,但考慮到消費品和房價微弱的通脹勢頭以後,中國的實際利率仍然高企。由此貨幣政策的繼續寬松將是大概率事件,而中國的利率水平仍有很大下降空間。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在內外流動性偏寬松的大環境下,香港市場應該受到支持 。上證剔除銀行股後,平均市盈率已經超過50倍,創業板整體平均估值更是達到116倍。當估值水平已經達到如此極端高位的時候,A股市場會變得高度敏感。而任何一點風吹草動,無論是消息、市場傳聞還是政策落實,都有可能觸發一次大級別的回調。如是,港股雖然有估值優勢,恐怕也難以獨善其身。

富豪朋友者聽了我對市場的侃侃而談之後,很是受教,並開始和我分享他的投資策略。“既然香港的融資成本這麽低,我用手上已經漲了很多的股票質押給銀行。然後把資金調回國內,買那些價格動能最好的板塊和個股。” 他淡淡地說。我頓時腦洞大開——原來資金還可以這樣操作。這樣一來,周三漢能在早上交易時段暴跌後,A股在午盤出現了一個巨幅逆轉的現象,就似乎可以解釋了。漢能這個股票里投機人群,與國內市場聯系甚密。漢能的暴跌一定產生了許多頭寸回補的需求。而投機者在暴跌之後不得不把手上持有的部分A股拋售以換取流動性以補頭寸。也怪不得北向NB的用量持續比南向SB的用量要大得多。既然資金從南往北流比從北往南流要多,那麽最近A股的行情或應被稱為“A股港股化”反而更加貼切。而漢能將成為一個標誌性的事件,為那些認為創業板流通盤小、股價就可以肆意操作的投機者們敲響警鐘。

(轉自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493

香港如何逃過“股災”從港股A股化到A股港股化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944

2015年7月9日,香港證券交易所。在此前兩天恒生指數創下空前跌幅後,港股在當日出現報複性大反彈。 (CFP/圖)

7月6日到7月8日,港股暴跌,一天即完成了A股三周30%的跌幅。

三天之後,政府未出一手,市場自身迅速反應,這場因A股暴跌和希臘危機而引發的“港股風暴”得以迅速平息。

這場“風暴”,正是開放中的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融合過程中的“預演”。

2015年7月22日,中國首家合資券商——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金)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文件,擬募資10億美元(約合77.5億港元),並最快於9月上市。這意味著在近一個月的A股“救市風暴”之後,港股市場已經迅速完成調整,並開始承擔起包括市場化融資在內的各項市場功能。

與此同時,經歷多次金融危機的香港股市,在這一輪A股“杠桿牛市”中的表現也贏得了各方的贊譽:從早期投資者對市場熱點的審慎估值,到後期指數暴跌期間市場各方的冷靜應對與操作,均體現出國際化證券市場成熟的市場心態與管理規範。

身處A股“杠桿牛市”漩渦中心的投資者們不知道的是,在這一成熟的市場機制背後,香港市場中的本土和國際投資者們,也曾為A股資金所帶來的市場變化而“大吃一驚”。

隨著滬港通所帶來的“市場互通”效應,大規模南下的A股資金在資本來源多元化的香港股市中形成了一股異軍突起的資本效應,以至於在港股市場中迅速流行起一個新術語:港A股。

“所謂港A股,大致對應的是具有A股炒作概念的香港上市股票,比如互聯網+、環保能源、影視傳媒等等。”招銀國際(香港)投資董事鄭磊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

在最近剛剛完成港股A股化研究專著的鄭磊看來,在過去幾個月中讓香港本土投資者也“看不懂”的股市行情,是一波典型的“港A股行情”。

這場內地投資者在港股的“遭遇”,正是開放中的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融合過程中的“預演”:其間所呈現的不同市場結構與機制下投資者理念與風格的碰撞,以及港股市場機制在其中的應對與調整經驗,對中國金融與資本市場未來的改革路徑選擇有著深遠的影響。

飛來的大時代

扣除了金融和石油石化兩大權重板塊後,A股平均價格竟比H股要貴120%。

複活節長假後的第一天(4月8日),此前近5個月不慍不火的恒生指數突然跳空高開近千點,同時港股交易額一舉創下了2500億港元的歷史記錄。之後恒指連續8日上漲,連續6日交易額超過2000億元,一舉突破28000點高位。

“港股大時代仿佛重臨!”投資銀行家溫天納在專欄文章中驚呼,並認為此次行情的啟動,跟3月底中國證監會突然開放沒有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的公募資金參與港股通,“變相開放萬億規模資金南下”的市場預期有關。

但在鄭磊看來,這一波行情是內地散戶投資者和前期進入港股市場的機構“先頭部隊”所共同推動的“搶籌行情”。

“監管政策放開後,內地機構的港股基金都還沒來得及募集發行,哪來什麽正規軍?”鄭磊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正是在機構基金大規模南下的預期下,先期進入港股市場的各路資金,紛紛開始前期的“搶籌布局”——而這恰恰是一種典型的A股市場投資風格。

此時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正被另一個問題所困擾:安信研究團隊發現自滬港通開通半年之內,AH股之間溢價從“幾乎可以忽略”突然暴升到超過40%,而在扣除了金融和石油石化兩大權重板塊後,A股平均價格竟比H股要貴120%。

在反複思考這一反常現象之後,高善文提出了一個假設,那就是在A股市場股票供應受限的情況下,A股投資者更多地把股票看成一種“籌碼”,追求的是轉手交易中的“相對價值”;同時他也指出,在港股市場中“很顯然沒有這樣的博弈環境和博弈文化”。

對於高善文的這一理解,有近20年港股投資經驗的愛股說首席執行官鄒峻體會更深,“港股市場中的中小股票非常缺乏流動性,一旦搶籌拉高沒有接盤,跌起來根本沒有底。”愛股說是一家從事證券市場分析的財經網站。

實際上,“沒有籌碼博弈文化”,是港股投資者在無數慘痛的“被做空”經歷後,漸漸形成審慎投資心態。這種心態使得港股市場中的散戶也形成了註重基本面、追捧藍籌股和長期持股的“機構式風格”。

然而,隨著市場互通,A股資金大規模湧入,“杠桿牛市”漲至中途的A股投資者尋找“價格窪地”的激情,卻讓已經習慣於審慎投資的港股市場投資者大吃一驚。

“香港投資者都有留意A股的表現,也略為了解A股的風格。”香港匯業證券策略分析師岑智勇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當他們在今年三四月份的港股市場股票中發現類似A股的股價走勢時,“還是感覺吃了一驚,需要時間去適應”。

4月8日後的短短六個交易日內,在南下資金將帶來交易量暴增的市場預期下,港交所股價從190港元沖破300港元關口,市值高達2570億港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交易所。

港股市場中的交易機制,使得這些“港A股”概念股不是像A股市場中那樣在漲停板機制下緩緩上升,而是一步到位地跳到了令本土投資者望而生畏的高位。

與此同時,來自全球市場的更多金融資本正馬不停蹄地奔向港股市場:就在4月末到5月初時,香港金管局連續12次註入700億港元應對熱錢流入,隨後港股市場再創下新高,一些小盤股股價連續翻倍。

“這意味著各路投機資本進入香港市場,開始了短期的投機性炒作。”鄭磊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在此後的市場行情中,內地投資者在搶籌,而更多的投機資本在“坐轎”。

此時香港電視臺開始重播電視連續劇《大時代》,在這部1992年首播的電視劇中,鄭少秋所飾演的丁蟹,屢屢在港股熊市中借拋空恒生指數期貨而獲取暴利。電視劇播出時往往恰逢股市暴跌,因此而被港人戲稱為“丁蟹效應”。

博弈“定價權”

這一波“港A股”行情中,大規模南下的內地資金,像在A股中一樣,試圖對中小盤股產生影響。

就在港人驚呼“丁蟹效應”即將重現之際,無懼風險的“內地大媽”們卻幾乎擠爆了香港券商的大門:在4月上旬恒生指數暴漲帶來的財富效應下,4月底到5月中旬的指數回調成為了更多內地投資者湧入“抄底”的時機。

此時熟悉港股市場波動規律的香港本土市場研究者們已經感覺到了風險。“(內地股民)對國際機構投資者的估值模型及圖表毫不關心,未來環球金融大鱷與中國大媽之比拼,雖未作戰,筆者已經可以看出,大媽們的處境甚為不妙。”5月18日溫天納在其專欄文章中發出警示。

山雨欲來,但對見慣大風大浪的國際機構投資者,只是一次短期價格波動,要想對沖風險,只需在股指期貨或權證等衍生工具做出相應動作。

作為這些大型機構投資者在衍生品市場操作中的“對手盤”,港股市場中長期存在著相當規模的套利型對沖資本,開放的市場保證了他們隨時可以展開對賭式博殺。

一場港股定價權的博弈由此展開:

以國際機構投資者集中持有的大盤藍籌成份股為核心,形成了最具市場定價權的“核心市場”,同時這些藍籌成份股所發行的各類權證等衍生工具,也占據了衍生品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

而在這一波“港A股”行情中,大規模南下的內地資金,則像在A股中追漲殺跌和熱炒中小盤一樣,對中小盤股產生了影響。

就在“港A股”行情啟動的4月份,申萬宏源證券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隨著中國資本輸出時代的到來,港股市場中長期存在大幅折價的小盤股將經歷“估值修複”階段,並最終向A股小盤股的價格靠攏——從某種意義而言,這可以視為A股投資者在市場互通機制下,為爭奪港股市場中的定價話語權而做出的嘗試。

然而“南下資金”首先遭遇到市場本身的考驗:5月20日,深具“港A股”環保新能源概念的漢能薄膜股價盤中暴跌,短短半天股價腰斬之後被迫宣布盤中停牌,隨即陷入香港證監部門的調查之中。

這令港股投資者對“港A股”概念更加疑慮重重,許多前期暴漲的中小型股票也先後暴跌。

港股投資者們這一審慎甚至“保守”的投資理念,使得A股指數再度飆漲近千點的5、6月間,恒生指數漲幅也始終未超出前期高點。

5月26日,恒生指數在三天小長假後再度沖高至28249點,隨即提前進入了長達一個月的下滑調整階段。A股則在短短半個月內沖上5178點高位後,開始了長達近一個月的“崩盤式下跌”。

驚魂三日港股自救

就在這一天,港股市場的“自我修複”能力得以體現:在恒生指數創下空前跌幅的同時,預感市場“見底”的各路投資者紛紛入市接盤。

就在A股市場於6月15日開始恐慌性的暴跌之際,已經提前進入回調階段的港股市場並未被打亂節奏,恒生指數反而回升了近600點。而在6月25日之後,隨著上證指數近300點的單日暴跌,港股市場隨即以遠超A股的下跌幅度,開始了新的“尋底之旅”。

而在此後近兩周的下跌過程中,7月6日至8日的暴跌,不但令見慣了股市大幅振蕩的港股投資者驚心動魄,而且與A股市場形成了明顯的互動。

7月6日,恒指盤中大跌1314點,所有股票平均跌幅達12%,許多小盤股暴跌30%以上。“A股三周跌30%,港股用一天就完成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深圳某投資公司董事長稱。7月6日的大跌已經將4月以來的“港A股”行情漲幅幾乎全部抹平。

與此同時,A股市場中正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多空對決”:在“國家隊”力挺金融、石油等權重股時,空方卻在期指和前期超漲的小型股票上一路打壓,出現了“開盤千股漲停,跌盤千股跌停”的市場奇觀。

由於在杠桿融資模式下,面臨下跌補倉壓力的投資者無法賣出跌停板股票套現,被迫拋售港股以補交A股保證金,使得港股市場中的“港A股”概念股大幅下跌。

而此前一天希臘公投結果顯示歐元區危機再度加劇,由於港股市場是全球最早反映公投效應的市場之一,因此也吸引了大量對沖風險的全球資本及看空A股的套利資金加入了市場做空的行列。

從7月7日開始,內地監管層對做空期指的限制,加上大規模跌停和停牌企業使A股市場流動性進一步緊縮,急需套現的A股投資者們繼續拋售港股,並通過港股市場做空國企指數和A股ETF以對沖風險。

在當天A股市場銀行板塊全線飄紅的護盤背景下,港股市場中的中資金融和券商股卻遭到了大規模拋售,與此同時港股沽空金額達150億港元,南方A50指數及港交所、中國平安等股票名列沽空前列。

大規模的拋空壓力,不但令恒生指數於當日盤中暴跌,更在次日以跳空低開400點的方式,再度暴跌至22836點的盤中低位。

也就在這一天,港股市場的“自我修複”能力開始得以體現:在恒生指數創下空前跌幅的同時,預感市場“見底”的各路投資者紛紛入市接盤,在創下了2300億港元成交額的同時,一舉將恒生指數從23000點以下拉升至收盤時的24411點。

此時A股市場中由於1300多家上市企業的停牌,已經令股指和成交數據嚴重失真,無法真實反映出市場投資者對後市的預期。

7月9日,隨著A股企穩,前日盤中“收複失地”的港股出現了報複性大反彈,港交所股價當天大漲近15%,一些短期做空資金紛紛離場,“港股風暴”轉眼就已經平息。

7月15日,上證指數下跌118.79點,兩市再現“千股跌停”的場景。此時已經恢複市場穩定的港股市場則充分體現出了“機構市”的運作特點:在港股沽空總額高達116億港元的情況下,恒生指數僅微跌0.26%。顯示出機構投資者們在保持倉位穩定的同時,充分利用沽空(融券做空)等衍生工具對沖短期的市場波動風險。

未完的序幕

只有投資者通過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成長,分享相應股價上漲和分紅收益,才能稱之為“投資”。

因“港A股”行情所引發的市場波動雖然已經平息,但對市場各方參與者,更多的反思與改變仍在繼續。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香港交易所網站發布文章,對中港兩地股市市場結構與運作機制進行了深入分析,在指出A股投資者結構過於同質化容易引發市場“羊群效應”的同時,也對長期在多元化市場主體博弈下,港股市場所形成的投資風格和監管理念進行了分析。

花旗中國研究部主管兼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則認為,相比起市場中對“港股A股化”的擔憂而言,他認為A股通過與國際接軌、改善投資者結構以及更加市場化方向的“港股化”改革,更是中央政府和監管層所希望看到的發展趨勢。

“中國股市暴跌的根本教訓是,為了確保股市穩定,上市股票必須具備高質量。”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寫道。

相對於註重盈利分析和基本面的港股市場,李稻葵認為A股虧損的上市公司和即使盈利也不分紅的習慣,讓中國投資者“把股市當成了賭場”。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則在其後的反思中,提出A股的漲跌停板制度和融資所帶來的杠桿交易模式“不兼容”,並提出了廢除漲跌停板制度及嚴格管理上市公司停牌請求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建議。

與此同時,在市場互通機制下仍將繼續進入港股市場的A股投資者,也為港股市場帶來了新的結構變化。

“未來港股市場上很可能出現兩個陣營。”鄭磊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其中一個仍是以歐美機構投資者為中心的“價值投資”陣營,而且會有一些內地投資者和機構因認同他們的理念而加盟。

另一個則是以“港A股”為代表的中小型港股,鄭磊認為隨著A股投資者所帶來的充裕流動性,這些因為缺乏大型機構關註而常常陷入流動性危機的中小型股票,還會繼續走出極具A股炒作風格的“港A股”行情。

隨著兩大陣營的分化,不同理念和風格的投資者群體將借助港股市場中豐富的杠桿和做空工具,繼續展開爭奪市場相對優勢和話語權的博弈。

對於剛剛試水港股的內地投資者,過去近三個月的“港A股”行情,應該為他們帶來在不同市場結構下對自身投資理念的反思。

比如在流動性充裕的A股市場中,投資者們常常熱衷於追捧各類缺乏現實盈利基礎的“長期成長”概念,而在資本流動更加自由的港股市場中,這類被機構分析師們戲稱為“詩和遠方”或“市夢率”的成長概念股,常常在缺乏流動性支撐的現實場景中陷入暴跌。

“投資股票當然要賺錢,但賺錢的來源卻不一樣。”一位投資者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在他看來“一塊錢買了股票,兩塊錢賣給下家”式的操作,賺的是交易對手的錢,只能稱之為“博弈”。只有投資者通過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成長,分享相應股價上漲和分紅收益時,才能稱之為“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44

申萬宏源:二季度複蘇仍可持續 A股“美股化”趨勢加劇

國內經濟數據持續改善,但對經濟複蘇的統一預期卻被打破。本輪複蘇是否還能持續,無疑成為當下市場最熱門的討論話題,“繁榮的頂點”論和“新周期”論的爭議加大。

3月22日,申萬宏源召開春季策略會。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本輪複蘇是由供給驅動,持續性格將取決於房價、通脹和政策力度;從目前來看,複蘇格局有望延續至二季度甚至更晚。基於對複蘇的樂觀預期,申萬宏源對市場預期的企業盈利改善迅速回落也提出了異議。申萬宏源策略分析師傅靜濤就預計,上市公司盈利自一季度後將逐季下行,但二季度“賺業績錢”的窗口仍未關閉。

經濟複蘇或強於預期

對於經濟複蘇持續性的討論,是當前市場的爭議焦點。近日更不斷有市場觀點稱,本輪複蘇已臨近高點或頂點。這一預判的核心邏輯是,作為過去數個季度的增長引擎,地產投資的增長在調控收緊之下即將結束;短期價格上漲曾刺激企業補庫存,但庫存周期也將結束,經濟下行壓力再次回歸。

對複蘇持續性的預判,要回歸到本輪複蘇的驅動因素分解上。李慧勇對此表示,本輪複蘇較以往最大的不同,是由供給驅動而非需求驅動。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三大需求總體平穩但價格大幅度上漲、上遊價格上漲而CPI總體平穩,一度失靈的克強指數再次回歸,行業集中度提高;這些表現均進一步證實了供給驅動型複蘇。

當經濟複蘇切換至由供給驅動,漲價依然是核心特征,這一定程度上也引發了企業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加緊補庫存。但李慧勇同時強調,與需求驅動的漲價不同,供給面因素推動的價格上漲,也會出現部分新問題,包括去庫存使得熱點城市房價急速上漲、泡沫化風險增加,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也增加著中國進口負擔,對於貿易平衡不利;同時,價格上漲對下遊行業、去產能進程都也並不有利。

值得註意的是,市場主流觀點對於供給驅動複蘇並無異議,但在複蘇的持續性上卻出現巨大差異。

“(今年前兩個月)經濟數據確實非常好,以往只有在經濟繁榮期才會出現這種數據。此時各種新的理論會出現,比如中國經濟U型見底回升,比如中國經濟新周期啟動了。過去3年,好像什麽都漲過了。這樣看,未來應該是沒什麽東西可以漲了。” 海通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宏觀債券分析師姜超在近日某會議上,將當前的經濟數據向好概括為“繁榮的頂點”。

在姜超看來,當前中國經濟仍處在典型的存貨周期中,企業基於短期漲價去增加投資,其實只是一個存貨的恢複。姜超更預期,本輪存貨周期可能在今年二季度後結束,下半年存在較大的下行風險;債市長期看比較樂觀。

但在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看來,本輪經濟複蘇的持續時間和力度都將超預期。其更強調,中長期來看,中國已經告別了過去長達6年的去產能、通縮和資產負債表調整,站在新周期的起點;供給出清企業的業績持續改善,A股有望迎來結構性的新周期新牛市,但債市仍需等待。

相較上述觀點的激烈博弈,申萬宏源的預期在保守基礎上更趨樂觀。“經濟複蘇時間可能比大家預期的長,經濟複蘇大概率能夠延續到二季度甚至更晚。”李慧勇表示,本輪複蘇能持續多久取決於房價約束、通脹約束以及供給收縮力度。具體來看,“因城施策”的房地產政策使得房地產形勢會好於預期,通貨膨脹不會早出現;與此同時,國家持續出臺政策鞏固供給側改革的效果,企業去產能仍在繼續。

從嚴監管助推A股“美股化”

出現新變化的,不僅有經濟複蘇的驅動因素,還有A股市場的驅動邏輯。

傅靜濤在策略會上就表示,就全球資產今年以來的表現來看,原油與發達國家股市“脫鉤”,大宗商品價格對於風險資產表現的驅動已鈍化,美元與全球股市趨於負相關,發達市場與新興市場的相關性回到了低位,而上證指數也保持了獨立性。這意味著,A股市場已逐漸受到獨立邏輯的影響和主導。

在此背景下,法制化建設對A股的影響正開始凸顯。“管理層從嚴監管,A股市場一些偏離價值投資的市場特征被抑制,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土壤正在形成。”傅靜濤強調,伴隨證監會法制建設和監管力度的加強,A股市場微觀結構和市場特征的變革正在發生。其將這種趨勢形容為“美股化”,核心特征是藍籌股和龍頭股將呈現溢價和高估值、中小盤股的估值開始回歸均值,市場進入低波動率、低換手率階段。

事實上,回顧2017年以來的交易數據,“美股化”已經在A股市場上演。統計數據顯示,年內28個申萬一級行業當中,22個行業市值前20%的藍籌股跑贏市值後20%的中小盤股;行業漲幅越高,這一趨勢就更為明確。此外,當前市場波動率已經低於2009年至2014年的中樞水平,換手率已經回到了歷史低位。值得註意的是,這個過程中的賺錢效應並不差。以股票型基金為例,此類基金的中位數、前30%和前10%產品,凈值目前已分別增長3.8%、5.4%和8.8%。

“發達市場股市的特征是市場上漲波動率下行。這可能將是未來3年A股市場特征變化的方向。”傅靜濤表示,A股美股化必須要由機構投資者推進,而公募基金配置於50倍PE以上標的的占比依然處於歷史高位,機構投資者配置轉向低估值龍頭的空間依然較大,A股美股化的趨勢可能剛剛開始。

對於二季度A股的投資邏輯,傅靜濤也延續了“美股化”的思路。“A股‘美股化’進程可能剛剛開始,龍頭配置正當其時;由於受到業績和產業集中度提升支撐著長期展望,周期和成長的龍頭也將收益。高景氣的成長股細分領域如手遊、新能源汽車和機器人等,也值得重點關註。”傅靜濤還表示,目前消費品的基本面趨勢仍有延續空間,支撐相關板塊走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3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