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HelloWorld 於 2014-11-10 12:09 編輯 再議“滬港通”對A股的深遠影響——A股“美股化”時代來臨 作者:王勝 滬港通預期重新升溫,滬港通開啟是大勢所趨,不必糾結短期開啟時間,抓住預期差。市場原來預期滬港通開啟時間在10月,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能開啟,滬港通預期減弱,我們認為A股的國際化趨勢是大勢所趨,年內滬港通大概率能夠推出,有一定預期差,當前可以提前布局相關板塊和個股。滬港兩市的差異不僅僅在於A-H股折溢價問題,更深遠、更長期的意義在於它將為A股打開另一扇門,把全球的機構投資者引入到A股市場。 滬港通與原來的QFII/RQFII差異較大,實為互補。滬港通與原來的QFII\RQFII在投資者範圍、投資標的限制、額度限制、鎖定期、投資成本等方面差異較大,滬港通在各個方面更具備吸引力,但也難以形成完全替代,實為互補。滬港通正式開啟之後,海外投資者可能主要通過滬港通渠道交易大盤股,QFII/RQFII額度則主要用於其余中小市值股票的交易。因此,如果滬港通開啟,整體將實實在在地給A股帶來增量資金。 海外增量資金介入仍值得期待。中長期,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一步,經過測算,如果隨著滬港通以及隨後可能帶來的中港基金互認、A股被納入到MSCI指數EM當中等事件逐步推出,中性假設估計最終A股的增量資金將達到8000-12000億元人民幣。而與此同時,由於國內利率在大半年來的貨幣寬松條件下持續走低,債券資產吸引力逐步下降,國內保險等大資金對於權益類資產的偏好也進一步提升,必須重視邊際資金的邊際力量,順勢而為,海外機構投資者比例的增加將使得A股的估值體系國際化進程加速、投資風格更加回歸投資本源。 “美股化”平行世界的特征將更加顯著。關於滬港通開通後,到底是A股港股化,還是港股A股化?我們的答案卻是:大概率應該是美股化!香港市場的本土公司相對占比低,信息不對稱造成以及制度的特殊性造成了“港股模式”,實際上是海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的一種極致的縮影;而概念主題殼資源橫行的“A股模式”則是本地人投資中國的另一種極致,資本市場的開放和融合將使得兩邊的邊際增量投資者對兩邊的市場進行改造,最終可能形成“美股化”的平行世界,全球配置資金繼續在藍籌類股票定價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本地化資金則繼續在新興科技成長股方面發揮重要定價話語權。 再尋核心資產:最看好藍籌龍頭。1)中長期來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藍籌龍頭”將重新成為核心資產,重點可關註國際競爭力、盈利能力與估值水平、高息率的“類債券”資產和國企改革;2)稀缺標的,重點關註軍工、中藥、白酒等相對獨特的行業(具體見正文);3)AH折溢價幾乎被消除殆盡,A股估值水平偏低的行業或有估值修複。綜合以上幾點,我們重點建議關註券商(業績增速較快、監管層放開負債渠道和凈資本監管、ROE有提升空間,行業景氣度向上)、保險(成本端利率下行、資產端債券和股票市場景氣度提升)、交運(上海機場、廈門空港,國際估值水平遠遠高於國內;大秦鐵路、鐵龍物流)、建築工程(高息率、受益於一帶一路,例如中國國際、中國建築)、汽車家電(業績增速穩健、有國際競爭力、高息率,關註上汽集團、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銀行(高息率、尤其是H股買不到的,例如浦發銀行)、機械(部分受益於一帶一路,尤其是高鐵板塊的南北車)、具有稀缺性的白酒(貴州茅臺、洋河股份)、中藥(片仔癀、雲南白藥、天士力)。(申萬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