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彩電業總利潤難敵格力一家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4/738766.html

一家格力,足以讓中國主流彩電企業「汗顏」不已。

隨著滬深兩市家電企業年報披露過半,中國主流彩電企業盈利狀況大致如下:TCL淨利潤4.33億元,長虹6.71億元,康佳0.82億元,創維3.48億元(2010年4月1日至9月30日數據),海信8.35億元;而格力電器是42.76億元。

對比鮮明的數據,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目前家電行業中黑電與白電產業發展的迥異局面。從已披露的數據來看,以空調、冰洗為代表的白電市場一路飆升,而以彩電企業為代表的黑色家電企業則盈利頹勢顯現,與白電的距離越拉越遠。

業績難看

在家電市場,彩電企業一直出盡風頭,「3D、互聯網、智能」等時髦的字眼鋪天蓋地地充斥在公眾的視野,白電企業則低調許多。但事實上,或許只有黑電企業自己明白,日子變得越來越不好過了。

今年2月,TCL集團2010年財務報告顯示,去年TCL集團營業收入518.7億元,淨利潤4.33億元。其中,TCL手機業務收入實現利潤6.11億元,TCL多媒體業務虧損8.57億元。對比之下,多媒體業務的巨虧格外顯眼。

然而,業績表現欠佳的並非TCL一家。4月7日,四川長虹發佈2010年報顯示,去年,四川長虹實現營業總收入417.12億元,同比增長32.6%,實現利潤總額6.71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38%;淨利潤4.77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1.48%。

4月14日,康佳集團發佈的業績快報顯示,其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178.4億元,同比增長34.5%;實現淨利潤8203萬元,同比減少45.7%。

此前創維公佈的截至2010年9月30日的中期報表顯示,營業額比上年同期增加11.3%,達111.48億港元,淨利潤為4.13億港元,較上年同期下跌32.2%。

反觀白電企業去年一年的業績,足以令黑電企業黯然失色。青島海爾去年營業收入為605.88億元,同比增長了35.57%;美的電器營業收入為 745.59億元,同比增長57.70%,實現淨利潤31.27億元,同比增長69.24%;格力電器實現營業收入608億元,淨利潤42.76億元,同 比增長分別為42.6%和46.8%;志高控股實現營業額84.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總收入92.77億元,增長48.7%。

三座大山

「用八個字概括現在的黑白電企業——黑不如白,黑白分明。」家電專家劉步塵如是說,「黑電不如白電,二者無論是業績、品牌戰略形象、技術研發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異。」

由於缺乏核心技術、產業鏈佈局不完整,中國彩電企業一直以來都被別人「掐著脖子過日子」。目前彩電企業用於採購面板的成本佔據彩電整體成本的 70%~80%,但是因為面板產業鏈上游的關鍵零部件和技術都掌握在日韓等企業手中,其中有些企業如LG、夏普等既做面板又做彩電,掌握強勢的話語權,自 然會影響國內彩電企業的盈利情況。

今年的日本地震更是給本就利潤微薄的國內彩電企業雪上加霜。家電行業研究專家、帕勒諮詢資深董事羅清啟分析道:「日本地震帶給彩電產業的影響可謂牽 一髮而動全身。目前對彩電進行全產業鏈佈局的僅有日本,給中國大陸提供近半數面板的台灣友達和奇美等面板企業中的玻璃基板、濾光片、面板驅動IC等上游零 部件仍然來自日本,一定的週期過後,這種壓力必然從上游面板廠商傳導至下游彩電廠商。」

不過,國內彩電企業已經意識到問題的根源,例如TCL自己投資建立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但羅清啟認為,儘管近年黑電企業在不斷向上游佈局,但短時間內仍無法解決產業關鍵資源受制於人的問題,還面臨著技術、資金、政策等多個環節的挑戰。

除了受到核心技術的制約,對未來產業方向判斷失誤引起庫存壓力也是導致黑電企業盈利不佳的原因之一。奧維諮詢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10年2月到 2010年11月,國內液晶電視主銷型號的價格降幅超過20%, 2010年成為中國平板電視行業發展歷史上,主流產品價格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品牌由於CCFL背光液晶電視庫存積壓,為清 理庫存使得CCFL背光液晶電視價格進一步下降。

在今年2月的業績會上,TCL多媒體首席運行官趙忠堯表示,過於樂觀導致庫存量過大,再加上未能及時把握從CCFL液晶電視機轉型至LED背光液晶 電視機的市場機遇,令毛利率嚴重受壓。不過,他強調,去年第三季末集團已基本完成清理舊電視機庫存,第四季的營運及財務表現均已逐步好轉。而早在去年8 月,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就曾坦言,彩電業務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產品規劃出現了失誤,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互聯網電視,在LED電視上「走慢了一拍」。

而這一問題不僅是TCL一家的問題,在上述彩電企業中,這樣的問題一個都沒有逃過。

相比之下,白電整體向好的原因並不能簡單地歸因於家電下鄉、節能補貼等相關政策,更多地在於其技術創新、產品結構優化、服務升級等內在驅動力。「沒 有最核心的技術創新,就不能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力,主流白電企業如格力、海爾等,牢牢掌握了白電產品的核心技術,而且在中國市場掌握了完整的一套產業 鏈,這正是黑電企業該好好學習白電企業的地方。」劉步塵說。

劉步塵認為,家電行業十幾年來的價格戰,已經使黑電企業陷入了惡性競爭的循環。「中國彩電企業可以說是動不動就打價格戰,只要市場賣得不好,就降價,本就受制於上游面板的控制和庫存的積壓,再加上價格戰,彩電企業的利潤越攤越薄。」

對於彩電企業而言,價格戰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卻也是最沒有辦法的辦法。「價格戰不是不能打,關鍵是有些家電企業將價格戰當成了生存工具,當成企業核心競爭力,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劉步塵說。

迷茫的出路

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不斷加劇、日本地震引發上游面板震盪、勞動力價格上漲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黑電為了突破「圍城」,除了進入利潤更為豐厚的房地產外,還將目光投向了白電行業和熱門的「3D」、「智能」概念,但這些並不是中國黑電的「救命稻草」。

黑電企業涉及白電,很大原因在於白電企業豐厚的利潤空間。市場調查公司iSuppli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白電行業2010年的整體銷售額和利潤增 長幅度都達到了30%以上,其中空調國內市場出貨量同比大增61%至5010萬台,冰箱也增長47%,洗衣機的增長幅度也達到了34%。

今年3月,創維躊躇滿志地發力白電,一口氣推出47款冰箱。創維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學斌表示,白電是繼創維電視產品之後創維B2C業務的又一支柱產 業,集團將戰略扶持,重點投入,計劃用3年時間,跨越產能、成本、規模3道檻,實現戰略崛起。此前,包括TCL、康佳、海信、長虹等國內幾大黑電巨頭都已 經涉足白電領域。

「彩電企業做白電,我一個都不看好。」劉步塵乾脆說。他認為,中國白電市場呈現出海爾、美的、格力「三足鼎立」的局面,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彩電廠商作為新進入者很難突圍成功。

「儘管目前還沒有看到從黑電進軍白電做得相當成功的企業,但是跨界從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實現黑白資源互補。」羅清啟則持有不完全相同的觀點,不過彩電廠商也可能因為要應對已經成熟和強大的競爭對手而攤上高成本,弄不好,新的沒做好,原有的彩電的業績也可能被拖累。

而對於目前概念最火的3D電視、智能電視,業界人士也多不看好。「無論是當年的互聯網電視,還是現在的3D電視、智能電視,由於沒有掌握核心技術, 中國彩電企業始終是在跟風,被動地做追隨型產品。」在劉步塵看來,中國市場上銷售的大多數智能電視名不副實,屬於概念營銷,並不能為中國彩電企業發展帶來 拐點。

奧維諮詢(AVC)平板中心策略與專項部總監彭健鋒告訴記者,國外彩電廠商如三星,依靠其全球的銷售規模以及電視和手機應用軟件平台的共享,其智能 電視走的就是自主平台的道路,也確立了向內容服務行業轉型的遠景規劃;但國內廠商,目前還是探索階段,初期還很難有足夠用戶支撐起應用軟件平台的商業化運 營。

羅清啟則認為,智能電視主要涉及芯片、面板與操作系統及內容商等多個關鍵環節,相當於電視廠商在此前受制於「面板」的基礎上,未來還可能要依賴芯片」和「操作系統」,加在彩電企業身上的包袱會變得越來越重。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與奧維諮詢(AVC)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內銷彩電零售規模為1046萬台,同比下降5.2%;零售額394億元,同比下降8.2%,這是彩電行業在時隔兩年後再次出現一季度量價齊跌的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01

格力電器:激進與否不是最重要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2o3.html

近日,有博友問我,「最近格力提出2012年銷售過千億,5年達到2000億的目標,另外要大力發展商用空調。不知 孫老師怎麼看,這個目標是不是太激進了呢?」我查閱了一些有關格力電器(000651)的新聞報導,發現這是一個算得上小熱門的話題,在此發表一下我的看法。

從歷史數據來看,格力電器過去10年的收入增長速度比這個目標高得多。2000年,格力電器的營業收入僅為61.78億元,而2010年為604.32億元,年均增長25.62%。格力電器尚未公佈2011年的年度報告,但營業收入超過800億應該不成問題,這樣算下來,2011年的收入增長在30%以上。

2012年營業收入1000億元、5年後達到2000億元的目標則意味著5年年均增長14.87%,這個速度比過去10年的速度低了10個百分點以上。

企業規模變大後,不可能一直維持過去的高速增長,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確定,2000億的銷售目標不會對格力電器的管理能力提出太大的挑戰。

我不認可市場上一些認為格力電器目標過於激進的觀點。例如,有人認為,商用空調專業性、技術性更強,短期內市場格局不可能改變——這種觀點未免太消極了,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態,可能當初國內企業連家用空調市場也不敢進入。

從數據上分析,國內企業去年在中央空調市場上的表現相當出色——根據艾肯空調製冷網、《中央空調資訊》編輯部編撰的《2011年中國中央空調市場報告》,2011年中國中央空調市場總容量實現了近30%的增幅,而大金的銷售增幅只是略高於行業平均增長率,而美的和格力的保持了近50%的增幅。行業九大品牌中,大金銷售額80億,佔有率為15.9%居首;美的僅次於大金,銷售額74.6億元,佔有率13.4%;市場佔有率第三的則是格力,其銷售額為60.2億,佔有率11.1%。以上事實表明,格力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至少是出乎了我的意料。畢竟,中央空調市場與家用空調市場不同,格力沒有在家用空調市場上那樣(以專賣店為主)的銷售渠道優勢。

我認為,企業在制定中長期計劃可以不必太在意短期的經濟形勢。誠然,2011年空調市場高開低走,一些人對經濟形勢感到悲觀,認為隨著國家大型建設的減少,政府採購也隨之減少,中央空調的市場前景不會太好。但是,一家企業如果在制定5年 甚至更長時間的計劃時,如果過於在意短期的經濟形勢,則有可能喪失良機。當然,這不意味著當短期經濟形勢不利時,企業仍然要嚴格執行計劃。董明珠不久前發 表文章稱,「現在國際整體的經濟形勢不好,格力到美國建廠的計劃可能要到明年了。」我認為從這可以看出格力管理層對如何執行計劃還是把握住節奏的。

其實,格力的5年計劃是否激進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對待這個計劃的態度。近 來,美的的裁員風波使得人們對其增長方式進行反思,我認為,美的錯在對收入的增長太執著了——如有報導稱,「在美的,考核制度頗為嚴格,以產品經理為例, 如果一個產品達不到市場佔有率前三強,不管是賺錢還是不賺錢,負責產品的職業經理人隨時有撤職的危險。」對企業而言,高質量的增長應該是有豐厚利潤的增 長。

有美的前車之鑑,我想格力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事實上,以朱江洪和董明珠的秉性,他們也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

 

我們所要預防的是,格力為了完成計劃而做了不應該的事情。

首先是多元化。在一些人看來,空調市場容量有限,因此美的、海爾的多元化發展戰略更能支撐企業的長期增長。然而,多元化從來都不是一條好走的路,否則彼得·林奇也不會創造出「多元惡化」這個詞了。

分析新聞報導中格力領導人的言論,我認為現階段可以不太擔心多元化的問題。例如,朱江洪旗幟鮮明地表示反對多元化,「2003年左右,我們已經思考過這個問題。當時,別的家電企業都在做多元化,我們內部討論非常激烈,但最後我們決定還是堅持我們的專業化思維,把一件事做好做精。——曾幾何時,朱江洪在是否多元化這個問題上似乎有些鬆動。

再如,格力電器副總裁望靖東表示,格力電器將在製冷領域向深度和廣度上延伸。具體而言,在廣度上,格力電器將進軍更多的空調領域的細分市場,例如擴大商用 空調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規模。在深度上,格力電器要在現有的核心部件和現有高利潤的零配件裡進行發掘。——以前我們擔心過格力會進入冰箱市場,現在來看可 以放心了。

其次是放棄對企業發展有利、但對收入增長無益的行為。分析格力高管的言論,我認為這在當前也不用擔心。做核心部件和零配件(如果不對外銷售)其實是不會增加合併報表中的營業收入的,但格力將其作為在製冷領域向深度發展的重要舉措,足以證明公司沒有唯收入增長是圖。據媒體報導,朱江洪透露,「在空調製造中的稀土和銅等重要原材料上,格力已經研發出全部和部分可以替代的產品。並且,這些使用替代材料的產品已經在國外市場上成功銷售」。

最後是打價格戰。格力前兩年有在出口市場上打價格戰的苗頭,我反對這種做法。

當然,目前不需要擔心的問題,並不意味著在幾年後也不需要擔心。因此,我們仍然需要時刻關注著格力高管的一言一行。

 

 

附:相關報導

 

http://tech.sina.com.cn/e/2012-02-17/02426734701.shtml

 

http://finance.ifeng.com/stock/roll/20120217/5616102.shtml

 

http://money.163.com/12/0220/10/7QMV7OVN00251LJJ.html

 

http://www.donews.com/it/201202/1099214.shtm

http://www.aircon.com.cn/news/htmfiles/45873.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75

柯達 諾基亞 格力,都曾落後,結局迥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d66b010102dwza.html

柯達的沒落,令人歔欷不已。

而諾基亞也為自己曾經的自大和固步自封,付出慘重的代價。

諾基亞,曾經準確的定位,讓自己坐上了通訊手機老大的位子,回顧20年前的諾基亞,是一場賭博,也是一個選擇,賣掉電纜業務,賣掉當時在歐洲都舉足輕重的電視業務,專供通信業務,不得不說是一個賭博,也不得不說,當時的領導人具有前瞻性。

但是,20年後,當蘋果推出iphone時,諾基亞的評價是:一個不懂手機的公司推出的產品,不足為據。

可惜,時代在變,與其說是蘋果打敗了諾基亞,不如說,諾基亞敗給了移動互聯網。

這是對手機這一產品屬性的定位已經於10年前乃至5年前發生了巨大變化。

同理,當初柯達造出第一台數碼相機時,也是將其束置高閣,當時的原因之一就是利潤率不夠,也有一個原因就是當初的配套不足以普及數碼產品,有幾個領導人有魄力扔掉自己盈利的大頭而專攻前途不明的產品?

只有家族公司,只有企業創始人,具有這種膽識和魄力,以及勇往無前的能力,他們不懼其他股東以及董事會的指手畫腳。

 

同樣,3、4年前開始,當海信、美的們宣傳變頻空調時,格力還是沉迷於定頻空調,可是,幾年過去了, 格力依然追了上來,重新奪取行業龍頭。

個人認為,不是格力太優秀,而是行業屬性不同而已,產品的耐用性救了格力。

 

自己專業就是機械製造業,記得大學入學時,看得宣傳資料,很多都是80年代乃至60年代的音像資料,實習時,很多設備都是70~80乃至更加久遠的設備。

畢業後,到很多企業去看,比如他們的壓力機還是傳統而古老的開式曲柄壓力機。看看中國有多少機床廠,還是靠這些傳統的壓力機依然可以獲得滋潤,有多少老闆們依然靠這些老傢伙掘取第一桶金。

自己的重點是說,我還是傾向於選擇產品的核心部件是塑料件或者金屬件的產品。

產品核心屬性是金屬或者塑料的行業,一半具有幾個屬性(可能為優勢,也可能為劣勢):

1、重資產行業;

2、產品使用壽命長;

3、產品更新慢;

4、科技發展為其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上加霜;

這一些,在家用電器上面表現明顯,比如洗衣機、冰箱、油煙機、熱水器、空調是典型代表。

在工業領域就更多了,比如壓力機、車床、CNC等等,可能至少10年的壽命期。

反過來看手機,5年前,幾人聽說過小米手機、oppo手機、魅族手機?5年前,海爾手機、tcl、夏新、步步高等,多半早已明日黃花了吧?

金屬是產品核心,還有一件好處。就是科技的發展必將帶來成本的降低。比如,冷卻管銅的可以改為鋁的,不鏽鋼的可以改為不鏽鐵的,同理,工藝的提升可以帶來厚度的減少,科技的發展可能帶來塑料或者塑化零件代替金屬零件等等。

 

耐用性產品的屬性,最終將使消費者回歸屬性,產品質量敏感性替代價格敏感性成為首要因素。比如,誰也不希望今天買了一台冰箱,後年廠家推出了一種鑲嵌3D電視的, 你就把冰箱換掉,但是,手機,你卻可能一年後就更換了。

耐用品的升級,很大程度是被迫的,對於個體消費者而言,可能是基於能源價格,比如當電費上漲到一定程度,變頻空調的優勢就會顯現;也有可能是舒適性或者便利性。

而工業耐用品的升級,多半是性價比、質量和安全、法規因素。比如,舒勒的伺服壓力機在中國就很沒有市場,但是,在歐洲就很有市場,為什麼?德國人工費用比中國貴多了。節省相同的工時,德國的回收期更短,對企業更有吸引力。

同樣,現在的包裝行業也有類似的屬性。比如利樂包裝,塑料包裝、煙酒的包裝。

當然,液體或者類液體、固體為產品屬性的更好,可惜,價格多半高高在上。比如化妝品、飲料、酒類、食品等等,都是具有這些因素。

而時尚行業,自己則不太敢碰,因為自己是一個傳統的人,不太趕時髦,把握不住。

我把電子類產品歸類為時尚行業,比如手機,電腦、時尚服裝等等,這些多半是來去一陣風,很難把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03

格力陽謀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08/100398597_all.html

 沸沸揚揚的格力高層變局,最終以職業經理人董明珠獨挑大樑塵埃落定。長期以來,外界眼中的格力就是董明珠的格力,如今身兼格力董事長、格力電器董事長及總裁三職於一身,格力終於徹底步入「董明珠時代」。

  不過,這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結果,還遠遠不是一個句號。

非正常交接

「民企才有企業家精神。這是國企」——朱江洪

  5月25日的格力電器(000651.SZ)股東大會上,由珠海市國資委空降格力集團擔任黨委書記兼總裁、並提名格力電器董事候選人的周少強, 僅獲得36.6%的同意票,未過半數而落選。此前外界多有分析認為,周少強將進入格力電器董事會並任總裁,與就任董事長的董明珠一起形成新的雙頭權力格 局。

  在進入格力之前,周少強的職務是珠海市國資委副主任。他的履歷中,除了大學畢業後的五年就職於珠海市建設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珠海支行,一直在珠 海國資管理部門從事資產管理和改革重組工作。2006年,34歲的周少強升任珠海市國資委副主任,並擔任新聞發言人,與「媒體多有接觸」。但這位國資官員 眼中年輕有為的「周少」,並不受格力電器投資者歡迎。在5月25日的股東大會上,有機構代表直白地表示:「如果讓不熟悉格力的人來執掌格力,選舉結果一出 來,我們馬上減持走人。」

  同樣表達不滿的,還有格力集團和格力電器卸任董事長、格力20多年來實際的掌門人朱江洪。5月25日有150多名大小股東出席的股東大會上,朱 江洪在發表臨別感言時說:「我這人是講實話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新一屆董事會名單大股東沒有跟我商量過。」對於有股東提出的「如果周少強在格力電器大 展拳腳,或者作為重要的接班人來培養,以後持有格力電器還能不能獲得較好回報」的疑問,朱江洪直言:「你的擔心,也是我的擔心。」

  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朱江洪說得更為直白:「是國資委叫我退的,定好了才跟我談的。說我年紀大了,讓我退。國資委任命周少強,也是定好了才告訴我,我也是20多天前才知道的。」

  弔詭的是,四天後財新記者再次打通朱江洪的電話,這位向以謙和大度著稱的格力當家人,似乎並未振奮於公司經管團隊在中小投資者支持下獲得的勝 利,言語中頗為消沉:「我早就不想幹了。我沒有說過我不想退休,媒體誤解了。我早就有退休的想法,只是因為他們沒有提前跟我說。」

  財新記者:您既然想退休,為什麼還說自己並沒有隱退的打算,會開始新的事業呢?

  朱江洪:人總不能像豬一樣。吃了睡吧。

  財新記者:員工、股東和國資委對你評價都很好。

  朱江洪:評價跟我自己是兩碼事。

  財新記者:您理想的接班人是誰?

  朱江洪:要乾了才知道。

  財新記者:沒想過培養接班人嗎?

  朱江洪:國企,不是我想培養就可以的,上面要看好你才行。

  財新記者:但您還是會想過完美地退休吧?

  朱江洪:你以為完美,別人不一定這麼認為。

  財新記者:企業家的精神不能傳承下去,挺可惜的。

  朱江洪:民企才有企業家精神。這是國企,是國資委決定的。格力電器不是我的,是國家的。

  記者問,如何評價被外界廣泛認為與朱江洪是黃金搭檔的董明珠最終在中小股東支持下順利接班?格力下一步會如何發展?朱江洪說:「新的動向我也不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了。董明珠,這個階段我不好評論。」

  67歲的朱江洪,58歲的董明珠,40歲的周少強,功成身退的精神領袖,眾望所歸的營銷女皇,年富力強的大股東少帥,格力三代領導人的交接安排在這個5月戛然打斷;甚至原本清晰的陣營向背,也在拉鋸中有些混沌不明。

「董周配」反覆

在珠海市國資委與格力電器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博弈,不僅外界不得而知,連朱江洪也表示自己不知情

  5月4日晚,格力電器發佈公告稱,格力電器創始人、格力集團和格力電器董事長朱江洪任期屆滿卸任,原珠海市國資委副主任周少強本月擬任格力集團 黨委書記、總裁,並將在5月25日的2011年度股東大會上就董事會換屆進行表決。朱江洪沒有列入格力電器第九屆董事會候選人名單,大股東格力集團推薦的 董事候選人包括董明珠、周少強在內的四人。

  公告沒有提及格力電器擬任的董事長和總裁人選,也沒有明確誰將接替朱江洪的格力集團董事長一職。

  5月10日,珠海市國資委正式發佈了格力集團新董事長的任命通知,格力電器總裁、格力集團副董事長董明珠接任集團董事長一職,格力集團旗下另一 家上市公司格力地產(600185.SH)董事長兼總經理魯君四被任命為集團副董事長。再加上接任集團總裁和黨委書記的周少強,在國資委全資控股的格力集 團層面,「朱董配」正式變更為「董周配」。

  5月10日之前,在珠海市國資委與格力電器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博弈,不僅外界不得而知,連朱江洪也表示自己不知情。「周少強過來格力電器準 備當什麼,我也不清楚。我瞭解他也不多,他原來也不是我們的直接主管。」他對財新記者說,「我們沒有溝通過,周少強和董明珠應該有過溝通,但我不清楚。」

  根據珠海市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11年珠海市地區生產總值為1403.23億元,同期格力電器的營業收入為835.17億元,舉足輕重。如果 說作為珠海市最著名支柱企業的創始人和功勛卓著的掌門人,朱江洪被完全隔離於自己繼任者安排之外讓人很難置信,那麼從5月10日到5月25日股東大會召開 之間的半個月裡,事態的變化足以載入中國上市公司史——國資大股東提名的董事候選人,被其他股東聯手杯葛。

  或許連國資委最後都有些信心不足。5月25日格力電器股東大會表決採用的是累積投票制,即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時,每一股份擁有與應選董事人數相同 的表決權,股東的表決權票數等於所持有的股票數乘以應選董事人數,且股東擁有的表決權可以集中使用。因此,作為格力電器大股東的格力集團,是國資委全資所 有的國企,如果集中手中的投票權投給周少強,即使沒有其他股東的支持,保證其勝出也毫無懸念。朱江洪告訴財新記者,在這次股東大會,他仍然是董事長的身 份,代表大股東的意願來投票,「沒有自主的權力,不可能不投周少強的票」。

  一位在股東大會現場的格力電器獨立董事向財新記者透露,周少強30%多的票,應該是朱江洪代表大股東投的;對於中小股東一致投否決票,感覺朱江洪和董明珠都有些意外。

  股東大會結束後,珠海市國資委給各媒體發出回覆函:「格力集團按照團隊搭配原則推薦了格力電器第九屆董事會成員候選人,新一屆董事會由格力電器2011年度股東大會依法選舉產生,我們尊重本次股東大會的決議。」

  「我們推薦周少強作為格力電器董事候選人,沒有其他任職考慮。」在一封簡短的書面採訪答覆中,珠海市國資委寫道,「格力電器董事會一經選舉產生,代表的是全體股東的利益,我們相信格力電器董事會會正確履行權利義務。」

  5月29日,格力電器在深交所發佈公告,公司董事會全票選舉通過董明珠擔任格力電器董事長,並續聘其為公司總裁。同時,根據董事會通過的聘任公 司經營管理人員的議案,黃輝、莊培、望靖東等公司副總裁均獲得續聘,在「董明珠時代」開啟之時,格力電器高層管理團隊基本上保持了穩定。

國資委的邏輯

大股東控制還是內部人控制?

  對於此次格力換帥風波,各界人士看法不一。

  市場普遍認為,投資者此役通過投票挑戰大股東並取得成功,是市場意志與政府意志較量中一次難得的勝利,表明投資者影響公司管理和治理的話語權在 逐步加強,是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進步。股東大會之後,各機構在其調研報告上都對格力給出了「推薦」和「買入」等評級,表達了對格力新任管理層的信 任。

  對於股東大會上所發生的一切,周少強本人對財新記者拒絕正面回應,僅表示「謝謝關心」。珠海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黎明稱,格力領導的人事任免,已 經超出了國資委的職責權限,「是市委那邊的事情」。另外兩位珠海市國資委官員則認為,在國資委眼裡,周少強的任命,就是一次很正常的任命,之前也有過提名 一名其他企業高管到格力電器當副董事長的先例。「周少強畢竟還年輕,這次落選也算是一種歷練。」

  深圳市國資委的一名官員也對財新記者分析說,這種事很正常,深圳經常發生。大股東和中小股東雙方出發點不同,但都是遵循市場規則來博弈,很難說誰對誰錯。不要說是提名董事,深圳國資企業的重組增發,很多都被股東大會給否掉了。

  在他看來,對國資委來講,朱江洪的退休有利有弊。格力電器並不是特殊行業,朱江洪年紀大了,再有功勞,也要按規矩來辦事,總要培養接班人和隊伍。不能一直幹到幹不動;而且作為國企高管,如果長期任命,危險係數高,會形成內部人控制。

  「很多國企,最開始的時候確實是依靠企業家領導,但做大過程中多數是靠政府扶持,現在做大了又想把政府一手推開。很多國企領導人,一手遮天相當 多見。」這位同樣站在國資立場的官員認為,朱江洪退休,董明珠勢必當董事長,國資委對此也很無奈,畢竟如果她不當董事長,對資本市場影響會比較大,但又怕 她權威太大,形成內部人控制,所以就派國資委副主任過來當總裁,希望能起到制衡作用。

  在資本市場看來,珠海市國資委代表政府,又通過格力集團間接控股格力電器,對經營有方的上市公司有「國進民退」、橫加干涉的體制衝動,因此集合 中小股東的力量支持經管層,達到了「控制權平衡」的目的,是維護上市公司和中小股東利益;但在國資系統看來,真正需要制衡的是大權集於一身的董明珠。有意 思的是,財新記者採訪的幾位家電產業人士,均對國資委的「制衡說」表示贊同或「可以理解」。

  這種態度,來自於行業人士對朱江洪「虛懷若谷」與董明珠「走過的路都不長草」不同個性的認識。「朱江洪技術出身,為人耿直,董明珠則性格強硬, 容易樹敵。」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秦合舫總結到,朱江洪比較容易獲得各方的信任,董明珠登頂後,與大股東和政府層面的溝通則是一個新挑 戰。

  「雖然朱江洪和董明珠對格力貢獻巨大,但國資委當前依然是大股東,董明珠則是職業經理人。」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說,董明珠在資本市場和格力內部很有威望,與經銷商及由經銷商合資成立的格力電器第二大股東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又關係密切。

  「在格力電器的體系裡,讓董明珠既做董事長又做總裁,權力高度集中,確實有所顧慮。」 他認為,格力作為國有資產,國資委派駐一位他們信任的高管來監管這家企業,「既合乎邏輯,這種體系對於格力來說也是必要的」。

「父子之爭」前因

「後來發現惟一有可能改變局面的,就是通過資本市場調節」

  對於這種相互警惕,人們總是會提起九年前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的「父子之爭」。

  那次事件不僅讓朱江洪、董明珠等意識到資本市場可為奧援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九年間對格力電器的控制權已然逆轉,當年朱江洪、董明珠等管理層最擔心的,或許正是今天國資大股東最擔心的。

  2003年,格力集團總產值為151億元,佔珠海全市工業總產值的七分之一。格力集團最重要的利潤來源——格力電器納稅超過5億元,是中國上市公司納稅百強,並在空調業中排名第一。

  但在這一年的10月,一篇名為《格力進軍廚具市場》的新聞稿掀起軒然大波。外界普遍將這篇文章解讀為專注空調的「格力電器」將進軍多元化,但格 力電器立即發表嚴正聲明,稱自己被某公司盜用,任何公司借用「格力電器」及「格力空調」的品牌和良好形象來宣傳自己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任何媒介借用「格 力電器」及「格力空調」的名譽對其他公司及其產品進行宣傳、報導的行為,都屬於侵權行為。之後,進軍廚具的「格力小家電」公開聲明,自己使用「格力」字號 和商標為格力集團授權的合法行為,格力集團也迅速聲援稱「確曾授權」。格力集團和格力電器之間的「父子之爭」由此展開。

  但格力電器一位不願透露身份的董事向財新記者透露,當年的「父子品牌之爭」只是表象,真正的衝突在於珠海市有關領導想趁機讓58歲的朱江洪退休,擠走董明珠,然後MBO「摘桃子」。

  這位董事所說的珠海市領導,是時任珠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冼文。

  現年59歲的冼文,1994年1月至1995年5月期間,曾擔任格力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1995年升任珠海市副市長,開始從政。 2007年初,冼文轉任珠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2010年7月被廣東省紀委「雙規」。2012年3月31日,冼文因受賄罪被判無期徒刑。

  權力之手圖謀擠走朱、董,而格力集團手中有格力電器58.66%的股份,是絕對大股東,無奈之下,董明珠和朱江洪曾向中央和廣東省有關負責人寫信請求干預,無果。

  「後來發現惟一有可能改變局面的,就是通過資本市場調節。」這位董事說,資本市場非常認董明珠和朱江洪的搭配,「當時在股東大會上,機構明確讓 珠海國資大股東當場表態,讓朱江洪至少幹五年。如果不當場表態,基金等機構們就拋股票。政府方面被迫做出承諾,讓朱江洪繼續幹」。

  2005年12月,格力集團宣佈將「格力」商標無償轉讓給格力電器。2006年8月,格力電器董事長朱江洪兼任格力集團的董事長、法定代表人、總裁和黨委書記。

  「很多人說格力電器和格力集團的衝突是一股獨大的問題,實質根本不是,而是格力集團的國有產權體制。」上述董事說,「集團和上市公司的衝突,既 不是發展戰略、產品方向這些經營管理理念上的衝突,也不是保護和損害中小股東利益之間的衝突,而是控股股東想從市場認可的管理者手裡搶回控制權的衝突。」

  「在這次衝突之前,朱江洪對於格力的股權結構並不在意,不相信國有體制存在根本性體制弊端,堅信只要解決了人的問題,國有企業完全可以幹好。」上述董事透露,朱江洪後來逐漸對體制的問題開始有所意識,也在內外部的推動下,試圖調整這種「體制埋下的炸彈」。

未竟的「去國資化」

朱江洪到點退休,也為格力電器展開新一輪改制打開了空間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朱江洪和董明珠是中國家電行業的最佳搭檔。科龍電器前總裁王國端的說法廣為人知:「朱江洪遇到董明珠是朱的福氣,董明珠遇到朱江洪是董的運氣。」 兩人性格興趣互補,又惺惺相惜。朱江洪包容低調,董明珠強硬霸氣;朱江洪主抓生產和科研,滿腦子的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董明珠是營銷天才,主抓財務。兩人珠聯璧合,成就了如今格力空調行業龍頭的地位。

  但兩人之間不是沒有分歧。分歧之一,是朱江洪更強調工業精神和技術研發,董明珠相對更側重市場;分歧之二,是朱江洪認為格力可適度多元化,董明珠則始終強調專注空調;分歧之三,或許就在於格力電器的改制。

  「朱江洪是一個傳統型的企業管理者,個人人品端正,淡泊名利,對所謂股權激勵等物質慾望適而可止。這成就了他的個人成就、個人威望和人格魅力,但事實上也成為格力電器更進一步改革的障礙。」上述格力電器董事認為。

  「信服於朱江洪的個人品格和人格魅力,管理層還能配合默契。但朱江洪之後呢?靠集團公司董事會的高風亮節?靠政府官員的高風亮節?靠幾十萬元的 年薪如何吸引一流的管理人才?」上述董事認為,60多歲的朱江洪即使不為他自己,為了格力電器長青,也應積極推動格力電器的產權改革。

  2003年-2005年的「父子之爭」,讓朱江洪意識到格力電器的股權結構存在隱患。朱江洪就任格力集團董事長以後的六年間,格力電器經歷了股 權分置改革、股權轉讓、通過資本市場減持、三輪管理層股權激勵和兩次增發,格力集團和旗下格力地產目前合計只持有上市公司20%的股權,已不再具有單方面 的決定權。

  最早給格力電器上市公司股權格局帶來重大變化的,是股權分置改革。2006年4月格力電器股改後,格力集團和格力地產的持有股份分別下降到 41.36%和6.89%,合計持有48.25%的股權,下降約10.4個百分點。股改後隨即進行的2005年年度股權激勵,格力集團拿出713萬股,由 格力電器管理層按當年度每股淨資產價格購買,又使得格力集團的持有比例進一步減少到了39.74%。

  2007年4月25日,格力集團將10%的股權轉讓給了河北京海擔保投資公司。這出自董明珠的佈局,她創造了家電廠商與各地經銷商相互持股的新 模式:格力電器入股各地銷售公司,而十家主要銷售商又合資成立京海擔保,成為格力電器的第二大股東。雙方不僅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也成為股東大會 和董事會上的同盟。

  除股改和向經銷商轉讓股權外,格力集團及旗下格力地產還在二級市場上減持上市公司股權。格力集團減持約6.9%,格力地產減持約5.4%,合計12.3%。

  過去六年間,格力電器共進行三次管理層股權激勵、兩次增發,也都減少或攤薄了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三次股權激勵,分別從格力集團手中把 1.62%、1.33%和1.28%股權轉讓給格力電器管理層,合計轉讓4.23%的股權。2007年12月和2012年1月的兩次增發,因珠海市財政未 撥款,國資委沒有購買增發,攤薄後,格力集團持股比又大幅減少。

  至今,格力集團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已減至18.22%,格力地產的持股比例減至 1.15%。在5月25日格力電器召開股東大會時,格力集團及旗下格力地產只擁有了19.37%的投票權,歷史上首次低於20%。

  格力電器之所以選擇漸進式削弱國有股東權力的做法,與朱江洪個人風格關係極大。

  「朱江洪的想法仍然只是想解決一股獨大的問題,他確實稀釋了格力集團的股權。但根子在於國有體制。」上述董事說,「 企業的自然人所有者有強烈的積極性,而國有股東由於沒有人格化的所有者,沒有真正關心國有資產的人格化股東,從而沒有人有這種真正的積極性。」

  選擇更激進的改制道路,格力電器有很好的條件。在一位知情人士看來,格力電器資產儘管相當龐大,但清楚、乾淨、簡單,沒有銀行貸款,不必擔心借 改制逃避銀行債務,也基本沒有傳統國企中的富餘職工安置和職工身份轉換問題。格力電器的經營管理和勞動用工制度已經完全市場化,中層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甚 至不會感覺到改制對他們有什麼區別。

  「可以說,在華南這種寬鬆的市場、社會和政治環境下,以朱江洪對格力電器的控制權和個人威望,對格力電器施行MBO也罷,或者其他方式的產權改革、激勵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未嘗不能取得TCL那樣完滿的結局。」一位格力集團內部人士說。

  從這個意義上講,朱江洪「到點」退休,也為格力電器展開新一輪改制打開了空間。強硬如董明珠,是帶領格力徹底擺脫機制的炸彈,完成朱江洪不願或 不敢完成的「去國資化」,還是會再次引爆朱江洪時代潛伏的控制權衝突?在各大券商最近關於格力電器的報告中,風險一欄裡常見「格力或與大股東國資委之間關 係生變」的擔憂。

業績說話

集董事長與總裁於一身的董明珠,會將這家「中國最優秀的上市公司」帶向何方?

  不管「董明珠時代」的「父子之爭」是否會再掀高潮,唱起「獨角戲」的董明珠必須拿出不比以往遜色的成績單,否則今天站腳歡呼的中小機構股民和經銷商會毫不猶豫倒戈。一旦業績下滑,被國資逼交帥印的故事,早有長虹倪潤峰殷鑑。

  「作為老牌的工程師,朱江洪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講新技術和生產,即使是在私下開會的場合,他也總是談各種技術之妙,對空調怎麼省電、靜音很 是關注;董明珠管營銷,基本不進廠子,對技術和生產一概不管。」格力電器一位內部幹部認為,朱「主內」,董「主外」,雙劍合璧的另一面是,朱江洪的退休也 就意味著格力的核心競爭力一定程度上有所喪失。

  他警告說:「在家電這個激烈競爭的成熟市場裡,如果董明珠身份轉換不到位,格力垮掉很快,三年時間足矣。」

  行業分析師梁振鵬也認為,董明珠就任掌門人之後,是否願意以及能否堅持注重生產技術研發和工藝質量,對於格力的未來非常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加強對新技術和領域的判斷力、管理工藝質量、組織格力眾多科研和生產人員等,對董明珠來說都是考驗。」

  對於生產製造企業來說,其核心無疑是產品,產品的創新能力,產業鏈的完善度,核心技術的研發,工藝質量能否保持,都是必須要去把握的問題。此前,這些事大都是朱江洪在負責。

  對未來的發展前景,有格力電器員工似乎也心裡沒底。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一位格力技術部門員工表示,沒曾想過朱江洪這次會退休,「雖然格力短時間內不會變,但兩三年後肯定會變」。

  據該員工介紹,格力電器的企業家個人風格明顯,朱江洪非常重視產品開發細節,細微到包括空調的外觀都過問。重視技術的朱江洪,也非常重視技術人 員。此前格力對技術人員有持股激勵計劃,這位技術員工透露,他們已分配了數次股份,而且對於技術人員還根據不同等級有金額不等的獎勵。「不過,每次大小會 議上,朱總提到獎勵技術人員或提高技術人員待遇時,董總會反問『憑什麼』,感覺她覺得技術人員做得還不夠好。」

  不過,這些條件反射式的擔憂,在國金證券分析師王曉瑩看來似乎沒有必要。她在分析報告中指出,格力當前的新班子無疑將繼續朱董搭檔時的成功商業 模式,「技術+營銷+財務規劃造就了格力的發展,朱江洪離開公司並不改變公司對產品技術的重視。一方面多年來技術立企已成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總 工程師黃輝進入新一屆董事會也體現了公司對技術的重視」。

  董明珠面臨的經營挑戰不止轉變角色,內外兼顧。根據此前格力電器發佈的銷售目標,格力電器在2012年的銷售總額要實現1000億元,此後的業績保持每年20%的增長速度,五年內實現再造一個格力的目標,即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

  2011年,格力電器銷售收入達到835.9億元,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按照格力目前的發展速度,以及國家節能補貼新政的實施,2012年格力要實現千億目標並不難,但若要實現五年內翻番,多元化的問題就難以繞過去。

  事實上,多元化與專業化之爭在格力內部一直存在。早在2010年,朱江洪就曾表示,格力不排除進入冰箱領域,但董明珠認為多元化有悖於格力專注空調的理念。

  朱江洪應該也看到了空調市場可能遭遇的天花板,同業如海爾、美的較早進入其他白電領域,2011年海爾集團的營收是1509億元,美的集團營收則為1400億元。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朱江洪的逐步多元化思路更可靠,空調業龍頭涉足冰箱,風險最小也最被看好,即使現在才開始大規模進入,也有市場機會。格力靠空調做到現在,未來是否還能靠空調走得更遠卻是一個未知數。

  秦合舫表示,董明珠任董事長後,其在經營層面的挑戰主要有三:一是多元化往哪裡走:是往空調產業鏈裡繼續延伸,還是增加一些空調以外的其他家電 產品;二是技術如何突破:從上游的材料到機械加工再到核心技術,國內的空調企業還做不到在核心技術上引領行業,只是相對比以前的空調組裝而言有了一些所謂 「亞核心技術」;三是格力如何打造全球品牌。

  董明珠面對記者時曾說過一句名言:「我從來就沒有失誤過,我從不認錯,我永遠是對的。」 她在內部管理上也不乏類似「強權」:「只要你走進格力公司,就必須按照我的思維去工作。」在朱江洪沒有離開的時候,這種霸道有其對沖的力量,而今集董事長與總裁於一身的董明珠,會將這家「中國最優秀的上市公司」帶向何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72

再談格力電器的銷售返利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en3.html

(本文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2012年第44期)

 

不久前我寫了一篇文章《格力電器:返利並不影響毛利率》(發表於週刊2012年第42期),這篇文章發表後,引發了熱烈的討論,讀者們的發言令我受益匪淺。我尤其要感謝雙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會計師薛建民先生。薛先生指出,支付銷售返利確實有可能會影響企業的毛利率。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認為,如果格力電器(000651)採取銷售折讓的方式支付返利,其會計分錄可能為:

借:其他流動負債——銷售返利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貸:預收賬款

先生指出,正確的分錄應為:

借:營業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貸:預收賬款

借:其他流動負債——銷售返利

 貸:銷售費用

經過認真思考,我認為薛先生的分錄更好,更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和稅務部門的要求。在這樣的處理下,由於沖減了支付返利當期的營業收入,那麼,勢必導致毛利率下降。

受薛先生的啟發,我想到如果格力電器以銷售折扣的方式支付返利,其實也可以有滿意的會計處理方式。仍以上一篇文章中舉到的銷售折扣例子為例,只需增加一條分錄就可以了。

借:其他流動負債——銷售返利 20萬元

 貸:銷售費用 20萬元

由於格力電器已經向經銷商以銷售折扣的方式提供了銷售返利,因此,將原先計提的返利衝回並無不妥。

如果格力電器按上述方式進行會計處理,那麼,支付返利也會影響噹期的毛利率。

很多讀者之所以關注格力的返利問題,是因為擔心公司是否會存在稅務風險,我認為這種擔心倒是大可不必。董明珠和格力電器的財務部門都很精明,想來不會在稅上動什麼手腳。我之所以關注這個問題,一方面是擔心格力制定銷售目標過於激進;另一方面是想弄清楚返利的會計處理方式對公司毛利率的影響。毛利率是很多投資者都高度關注的財務指標,因此,在分析一家上市公司時,我們很有必要弄清影響其毛利率的因素有哪些。

事實上,除了產品的銷售價格和生產成本等因素外,還有一些因素在影響著企業的毛利率,如銷售返利,再如存貨跌價準備。

假設某企業只有一種產品,其成本為100元,但當前售價只有80元。不考慮稅收和銷售費用等問題,企業於會計期末對其產成品存貨計提跌價準備,分錄如下:

借:資產減值損失 20

 貸:存貨跌價準備 20

假設還有部分產品已於當期銷售出去,則該企業當期毛利率為-25%

再假設到了下一會計期間,企業將庫存的產品全部賣出,售價仍為80元,那麼,這時的毛利率為多少呢?——按《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居然應該為0%!《指南》是這樣規定的,「發出存貨結轉存貨跌價準備的,借記本科目(存貨跌價準備),貸記『主營業務成本』、『生產成本』等科目。」

然而,該企業的產品售價和成本實際上沒有任何變動,財報上的毛利率卻大幅上升了,這樣的結果顯然給投資者正確地分析企業的盈利能力製造了困惑。事實上,我更希望銷售計提了跌價準備的存貨時不沖減主營業務成本,而是這樣做分錄:

借:存貨跌價準備

 貸:資產減值損失

這樣做,企業的毛利率不會被扭曲,但資產減值損失會出現波動,不過,鑑於毛利率是非常重要的財務指標,兩害相權取其輕,我認為還是這樣做更好。

銷售返利的會計處理其實也可以設計出不扭曲毛利率的方式來,但與存貨跌價準備比起來,實現的難度會更大——因為那涉及到了增值稅發票,稅務部門或許不會認可企業會計上確認的收入與發票收入不同。事實上,如果不是涉及到稅務因素,返利本不會成為麻煩事兒。

在無法改變現實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想辦法去更好地適應現實。在毛利率可能被種種因素影響的情況下,不過於重視這個指標可能是不錯的選擇。以格力電器為例,我在《格力電器:戒驕戒躁》(發表於週刊2012年第34期)一文中就使用過自定義的一個指標——經營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以經營利潤率代替毛利率可能對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更全面的認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89

關於格力空調技術性的幾點看法 jin888555

http://xueqiu.com/9864931797/24100296
最近關於格力空調技術性的討論比較多,筆者是多年持有格力的工科技術人員,這裡多說幾句,以前我沒多說,是考慮自己長期持有格力股票,未來可能會在低位繼續增持,所以儘量不發表一些看多言論。

首先,家用空調領域,甚至於整個民用產品領域幾乎都不是技術比拚的主戰場,真正的技術擂台還是在軍用領域,所以說對於民用產品來說,絕大部分公司所謂的技術領先僅僅是相對業內來說,我們投資人討論技術問題不應脫離這個前提。

第二,格力的家用空調技術國內第一,這個當無疑問。一個非常有利的論據是,其實格力一直在為軍方研發空氣製冷設備及部件,當然這個消息一般比較敏感,不敢多說,說多了沒好處,美國找這個藉口制裁你一下,那格力空調再想出口就難了。

第三,同為亞洲國家的民用產品領域,日本和中國一樣,對產品幾乎都是屬於改善型的研發,就是說他們不停的對某一產品進行改善,本人的職業,呵呵,每天就在做這些工作,當然你別跟我抬槓,舉個反例跟我爭論,我的意思是絕大部分。這些改善型的技術很容易被模仿照抄,所以說,對於投資來說,一個民用公司的技術領先,僅僅是一個很弱的理由,一個輔助性的理由,關鍵的買入理由還是要看財報。

結論,對於絕大多數投資人來說,作為技術外行,你無論援引多少技術文章,來論證什麼技術觀點,對於他們是既無效果,他們也沒多大興趣,總之,這可以說是一件很沒意義的事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731

格力集團49%國有股權公開轉讓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357

深交所消息,格力電器2月20日公告稱,,公司18日接到控股股東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通知,公司實際控制人珠海市國資委擬通過無償劃轉方式將格力集團持有的格力地產股份有限公司51.94%股權,及格力集團對格力地產的債權等資產,注入珠海市國資委新設立的全資公司。之後,珠海市國資委擬將不超過格力集團49%股權通過公開掛牌轉讓的方式引進戰略投資者。

公告表示,預計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後,格力集團仍為公司的控股股東,公司的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均不會發生變化。

此外,據上交所消息,格力集團旗下格力地產也於當日公告透露,珠海市國資委新設公司目前正在辦理註冊手續,除上述格力集團持有的格力地產51.94%股權及債權外,還將注入珠海格力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建設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

在格力集團此次引進戰略投資者之後,珠海市國資委仍將保留對格力集團的絕對控股權,並仍是格力電器的實際控制人,但間接持有格力電器的股份比例由18.22%下降至9.3%。

據《21世紀經濟報導》,有私募人士認為,未來格力集團剝離地產+引進戰略投資者之後,格力集團旗下將只留下格力電器這個上市公司平台,未來旗下資產整合預期或成為市場關注點。他預計,下一步,格力集團將啟動整體上市工作。

「屆時,集團下屬非上市公司資產即可裝進上市公司,各類概念資產(智能家居、互聯網、銀行等)也可以陸續體現到上市公司中來。」該人士稱,「之前,很多投資者對於格力電器的第一反應就是『國企』,這個思維也阻礙了很多投資者。現在,格力集團改制後,這個障礙將不復存在,或許是時候對格力電器的估值換換思維了。」

國泰君安分析師喬永遠認為,珠海市國資委和格力集團打響了本輪國資改革標誌性的「第一槍」,顯示改革已經得到了政策「綠燈」放行,體現了國企改革在競爭性領域實現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方向,有明顯的示範作用。

喬永遠預計,在國企改革的指導原則下,將來國資仍可能會擇機進一步退出,使格力電器摘掉「國企」帽子,以更加市場化的形式運作,管理層激勵體系亦有望在此過程中不斷完善。

另據《第一財經日報》此前消息,耶魯大學基金會有可能會成為格力集團的戰略投資者。但在格力電器的十大股東中,有摩根、瑞銀等五大境外投資機構,格力集團的戰略投資者最終是否「花落」耶魯大學基金會,仍難有定論。

廣東各地密集推國資改革

據瞭解,格力集團的國企改革也是珠海國資改革的第一步,是近日來廣東省各地密集推進國資改革的系列動作之一。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格力電器發佈公告稱其大股東格力集團將進行重大股權改革的當天,廣東省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工作會議也在廣州召開。

據前述《21世紀經濟報導》,廣東省《關於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日前已修改完畢,將於近日下發至各地級市和省屬企業徵求意見,此後再上報省委、省政府審核。此外,具體到23家省屬企業的《關於深化省屬企業改革的實施方案》也已進入徵求意見階段,兩份文件有望於今年上半年正式出台。

報導稱,廣東新一輪國企深化改革的突出亮點在於,國有資本在持有比重上不設下限;支持國有資產重新配置和優勢企業進行重組;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和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新增高管人員的市場化選聘以及引入職業經理人管理模式等。

據前述《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廣東全省國資監管企業資產總額達40729.69億元,同比增長16.04%,首次突破4萬億元,居全國前三。

廣東省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呂業升說,到2020年,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比重要超過80%,二級及以下競爭性國有企業基本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其中,到2015年,全面完成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造;到2017年,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比重超過60%。

據前述《21世紀經濟報導》,廣發證券分析師陳果認為,從廣東省提升省屬企業資產證券化,促進同業整合以做大做強的改革思路出發,關注資產注入預期的上市公司依然是廣東國企改革核心的投資線索。

「目前,廣東省屬國資僅僅擁有13家上市公司,佔整個廣東省國資的比例很小。因此,資產注入的上市公司平台相對集中。」陳果稱。「不過,由於省屬集團間的同業整合對上市公司平台影響的鏈條更長,因此,省屬集團下的上市公司平台的集團資產注入預期的可能性更大。其中,廣東省屬多主業國資主要包括廣業公司、廣晟公司、廣新控股集團以及廣弘公司四大多業務控股集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56

投資思考:以格力電器、天士力為例談估值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28381395
時下股票市場上有一個流行的說法:一談估值就輸在起跑線上了,不過,在我看來,股市投資畢竟是動真金白銀的行當,就是進超市買東西還得要認真看一下價碼,更何況在股市上鍵盤一敲扔下去的錢並不是個小數目,所以,估值還是十分有必要談的。

  股市估值的辦法很多,最科學的是現金流貼現,可是並不好計算;而最直觀的還是市盈率。且以市盈率為參照,並以格力電器、天士力為例,簡單談之。

  說明一下:本人之所以選取這兩個樣本,是因為自己長期持有這哥倆,且自認為經常與它們見面,觀察得較為仔細。

格力電器:

年份    收入         增長率      淨利         增長率      市盈率(當年底)

08年    420.32億     10.58%      21.03億      65.6%       11.58倍

09年    424.58億     1.01%       29.14億      48.15%      18.66倍

10年    604.32億     42.33%      42.76億      46.75%      11.95倍

11年    831.55億     37.60%      52.37億      22.48%      9.30倍

12年    993.16億     19.43%      73.8億       40.92%      10.39倍

13年    1200.3億     19.90%      108.13億     46.53%      8.47倍(當前)

天士力

年份     收入        增長率      淨利         增長率       市盈率(當年底)

08       34.34億     21.83%      2.56億       37.66%       23.59倍

09       39.93億     16.26%      3.17億       23.76%       34.52倍

10       46.52億     16.50%      4.50億       42.18%       46.74倍

11       65.7億      41.23%      6.11億       35.65%        35.46倍

12       93.01億     42%         7.69億       25.93%         37.11倍

13(1-9)80.97億  25.10%     9.03億      44.42%     40倍(當前估算值)

  由上簡單對比,就不難發現:就像人一樣,「男怕幹錯行,女怕嫁錯郎」,行業不同市場先生所給予的市盈率待遇是不一樣的。醫藥股在中國股市近幾年相對來講較為受寵,其估值水平相對於市場整平均體水平常常溢價一倍、兩倍以上。具體到天士力其市盈率,除了08年底在23.59倍以外,五年來其市盈率就沒有低於34倍。當然,相對於其淨利的增長,其30倍-40倍的市盈率水平似乎也可以解釋。但是格力電器呢?考察其淨利增長,除11年增長22.48%(其實這個增長也不低了)外,五年時間增長從未低於40%!名符其實的連續八年的「超預期王」(如果計算自由現金流,天士力更不好看)!然而,其市盈率水平卻常常連天士力的一半都不到!

  何也?

  假設這五六年的市場是有效的,其原因大概在於:

  1、行業的景氣度。

  天士力處於大健康產業,永遠的朝陽產業,且身處心腦血管病的大市場。而且還有著將來複方丹參滴丸通過美國FDA三期的預期,給市場始終有一些朦朦朧朧的想像空間。

  而格力電器呢,一個充分競爭行業,競爭格局相對穩定,產業發展相對成熟。市場一向質疑其天花板,現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智能家居等概念市場炒得又很熱,市場似乎又給格力電器帶上了個「傳統企業」的帽子!

  2、企業的生命週期。

  如同人有少年、青年、壯年、老年一樣,企業也是有生命週期的。天士力給人的綜合印象好像處於青壯年時期,而格力電器給人的印象好像處於壯年時期,當然,自己判斷,現在說它已處於暮年時期成為藍籌殭屍為時尚早。

  3、市值大小。

  中國股市一向偏愛小市值股票,除了容易炒作之外,或許小市值股票還容易成長為大市值股票(實際上未必)。所以,市值大小也往往成為影響其市盈率高低的一個因素。

  此外,還有什麼原因呢?

  一點思考:

  1、市場先生向來是有「勢利眼」的毛病,其特點之一就是喜新厭舊。對所謂的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市場先生向來是不吝以高市盈率水平的。市盈率是個什麼東西呢?除了其直接的意義外,它還常常是預期的一種直白表達。明白了這一點,在投資選擇上,我們還必須對行業的景氣度、企業的生命週期等因素進行研判,這樣才不會犯「鄭人買履」的錯誤。比如,如果拿著格力電器這樣的估值尺度去等著天士力,可能機會永遠是錯失。或許有一天天士力的市盈率水平真的達到格力電器這樣的水平,那麼對其企業生命週期的考量就更應該格外小心了。

  2、持有這兩個標的各有優缺點的。格力電器其實從2003年開始就差不多十幾倍的市盈水平,除了在2007年瘋牛之時達到30多倍以外,其市盈率水平就沒有太高過,然而其業績卻屢超市場預期,所以這些年股價的上漲完全是業績推動的。股票投資究竟賺誰的錢呢?一是賺企業業績成長的錢,二是賺市場估值上升的錢,而前者自己向來認為是我們投資一家企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且賺業績成長(包括分紅)的錢來得更踏實。當然,如果有一天市場整體走牛,說不定市場先生又重新給格力電器20倍、30倍的市盈率水平也說不定(須知,市場的估值向來是有牛熊性的)。屆時,我們也樂得收取好了。此外,對企業生命週期的界定往往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從超長期看,一些所謂的新經濟代表企業也未必靠譜兒,反倒是被市場冠之以傳統行業的一些消費知名品牌或許活得更久遠,更滋潤。具體到格力電器,它將來是不是成為董明珠所希望的百年老店還未可知,但是從當下的發展來看,似乎其天花板還未到來,如果有一天它真的實現董明珠所提出的2000億目標呢?從這種意義上說,持有這種投資標的,雖然股價漲得並不是那麼快,但是以當下的這種市盈率水平還是比較踏實的。

  相比之下,天士力近幾年的增長數字應該說還是比較靚麗的,持此種類型的公司其股價有時給人以「衝浪」的感覺,然而,市場似乎更習慣了它的這種成長速度,如果有一年,哪怕有一個季度它達不到市場預期,或許市場先生立馬就來一個「斬立決」、「估值殺」!屆時,如果不是介入成本較低,如果不是及早引身而退,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當然,從目前公司的發展態勢來看,自己判斷還沒有這種跡象,依其市場發展空間來看,這種擔心似乎為時尚早。

  3、巴菲特常常說起那個古老的伊索寓言:「一鳥在手,勝過兩鳥在林。」然而市場先生由於有著喜新厭舊的毛病,它又常常給予「林中的鳥們」很高的價值,因為「林中的鳥們」常常表現出一種「新」。說到這一點,就怕是天士力這樣的企業也應該歸結於傳統經濟之類了,因為時下好像不談一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穿戴醫療之類的新經濟、新業態,投資似乎就跟不上時尚了,然而,在我看來,這個古老的寓言說不定哪天仍會發生作用。所以,自己雖然主張投資不能犯「鄭人買履」的錯誤,如別以格力電器的估值來對待天士力,但是也別太騰云駕霧,除非你真正弄明白「林中的鳥們」價值幾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115

董明珠怎能不急眼? “倆騙子”聯手奪走格力的未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5/148389.html

i黑馬:昨天,雷軍把董明珠弄煩躁了,環節好亂,先是雷軍噴,雷軍噴,雷軍噴完董明珠噴,董明珠噴完雷軍噴。
 
明眼人看得出,這次董明珠認真了,之前是位知心大姐姐,什麽賭局都是玩笑話,這次姿態變了,直抓小米痛點,有點像一個混了20多年家電圈的長輩,然後拍著後輩的背肩膀說:改改吧,這樣子真得不好。
 
她為何會變得這麽認真?先把線條理一下,為了更形象地表達,黑馬哥將對話進行了包裝。
 
12月8日,美的宣告停牌。
 
12月10日,小米推出了凈化器。
 
12月12日,小米承認在印度被禁售。
 
12月13日,小米與美的戰略互投。同日,雷軍在中國企業家年會上半玩笑式地稱:“明珠啊,我明年就要超過你了哦。”
 
12月14日下午,董明珠也參加了該活動,回應雷軍稱:跟我賭個毛啊,有種跟華為賭去。
 
當日晚上,雷軍回該活動參加頒獎,說“感覺董總好像認輸了”。
 
倆人剛噴完,美的正式宣布稱:我和小米真的在一起了。
 
把事情一回憶,著實讓人挺可氣。但董明珠向來以大姐著稱,通常一笑而過,這次為啥就認真了呢?
 
小米戳中了格力的軟肋:
 
1、人家空調賣得很穩了,廚電又敗給美的,想做空氣凈化器吧,小米來競爭了。
 
2、小米+美的把智能家居閉環全打通了,格力只有硬件,緊迫感來了。


\\ 備註:美的業務很多元,除去空調外,小家電收入也不錯 
 
那麽,格力是不是也可以做點別的?做什麽呢?
 
家電行業有幾個利潤高、門檻低的領域,一個是廚電(油煙機、竈具),毛利率50%以上,而空調約30%。這個領域沒有巨頭,老板、華帝、萬和銷售額大多在30億元以下,最大的方太也不過100億元。
 
這時,像美的、格力這種千億巨頭湧進,優勢是很大的。但遺憾的是,在這個領域格力已經完敗美的:品質、銷量都很一般(此乃公認)。反觀美的,2007年掘金廚衛電器,2010年銷售額突破30億元,到去年時,銷售額便破100億元。
 
好吧,格力還有一個選擇,去做空氣凈化器。這類生活家電科技含量低,里頭沒啥東西,風扇、濾網、水箱、監控系統、負離子發生器與高壓電路... ...毛利率也有50%。
 
格力有機會,比如去年,它就推出了去除PM2.5系列凈化器。但是盤子太小了,表中是今年上半年的財報,格力銷售額約520億元,生活電器占10億元,而凈化器就歸在其中,幾乎可忽略不計。
 
 \ 備註:格力業務單一,空調收入占總收入95%以上
 
但慶幸的是,美的這塊做得並不好,格力有時間去試錯。而就在這個時候,好家夥,小米要做空氣凈化器了,還和其競爭對手互投。這事兒董明珠能不氣嗎?
 
小米美的聯手  奪走了格力的未來
 
昨天晚上,美的發布公告,小米科技以12.66億元入股美的集團,瞄準的是智能家居。
 
產業有個定律,越在金字塔尖越舒服,越往底層走越累。智能家居這塊,最上層是平臺系統,往下走就是硬件、應用(APP)。
 
硬件是個重資產,從研發、設計到生產、銷售、售後全部一手抓,技術要靠時間錘煉,生產需要人堆,最後利潤還很低。像格力這種是做得好的,今年上半年凈利率達9.7%,賣一臺2000元的空調,能賺200元。因此格力花了23年,才把規模做到1000億級別。
 
智能家居沒誕生前,家電行業是沒有上層的,就一臺終端,賣完就完,但現在有了,雷軍看準了這一點,它要做格力的上遊。
 
智能家居包含3個環節:平臺、硬件、應用。
 
舉個栗子,你家電視未來會很智能,剛回家就能自動打開,調到你最愛的頻道。要實現這些有幾個環節:
 
1、你需要有一臺電視,這是硬件層。
 
2、你需要開發一套應用,告訴電視該幹嘛,采集哪些數據?這是應用層(APP)。
 
3、數據采完後放哪去?雲端。這是平臺層。
 
這幾個層面,雷軍已經有了哪些?
 
雲、應用層都已解決。小米最早是從MIUI系統起家,去年又推出了雲服務,今年還聯合金山、淡馬錫2.96億美元投資世紀互聯,未來金山雲(老板是雷軍)還將往該領域投資10億美元。
 
在終端這塊,小米都已經做了一半。今年4月,小米路由器推出,這個玩意兒很關鍵,電視、凈化器、空調、冰箱等未來都是要聯網的,入口就是路由器。
 
入口都布局好了,硬件也已有電視、凈化器,但品類還是不夠,為何?所謂智能家居,你平臺系統再智能,終端是個二貨,那也跑不起來,除非小米把所有家電全改造一番:增加智能模塊。
 
怎麽改造?舉個栗子,智能家居要求家電之間都能互聯,這中間總有個標準吧?比如說數據傳輸協議。但現在的問題是,許多終端都不願公開協議,人家研究出來的東西,憑什麽公開給你?
 
基於以上,小米精力有限,只能找人來合作了,於是有了昨天小米美的互投事件。
 
雷軍可能是這麽想的:我都是你的股東了,你幹你的專業事兒,把終端都智能化,然後開放協議給我,用我的雲,用我的應用,咱倆來搭一個閉環。
 
而美的也恰好有這塊需求。最近幾年,它一直在自己做系統、做雲端。比如今年3月,“智慧管家系統+M-Smart互動社區+M-BOX管理中心”的戰略實施,推出空氣、營養、水健康、能源安防四大智慧家居管家系統。
 
這也是沒辦法,市面上都是競爭對手的產品(海爾U-home,三星Smart Home),怎麽放心把數據給他們呢?還不如自己做一個。這時小米出現了:別自己做了,你是個家電廠商,別做不專業的事情,平臺系統我來做。你我形成“互投”關系,這樣總放心了吧。
 
二者都受益,為毛不做呢?12月14日,小米斥資12.66億元入股美的集團,美的集團將以每股23.01元價格向小米科技定向增發5500萬股,募資不超過12.66億元。
 
到這兒就全明白了:小米+美的把格力的未來奪走了。格力是個家電廠商,未來是智能家居的天下,而它在這塊有什麽?一沒系統,二沒應用,甚至連臺夠酷智能空調都沒有,它還沒有合作夥伴。
 
自己想做的產品有了新競爭對手,未來的智能家居兩個“騙子集團”有走到一起,你說董明珠著急不著急?
 
最後回到二人的賭局,還是要幫董大姐說句話。雷軍若只是為了營銷開玩笑,那是沒問題的,但若認真起來,那就外行了。
 
昨天晚上,他說:感覺董總好像認輸了似的。但是,我想賭10億人民幣是董總提出跟我賭,我說賭一塊錢,董總說,要賭賭十億,還要請央視億萬觀眾作證。
 
一個賣手機的要和一個賣空調的比,這有可比性嗎?手機的更換周期約為1年半,而空調的更換周期可能是8-10年。這個賭的前提是,用戶8-10年換一個手機,但小米能用這麽久嗎?
 
董明珠說得很對:你超過我,有什麽面子嗎?我一個做空調的,跟我比什麽,你應該去跟華為比。從出貨量看,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前五是三星、蘋果、華為、聯想。
 
退一步說,董大姐還可以跟小米的家電比,比電視,比凈化器。小米電視現在賣得如何呀?據中怡康數據,今年8月份平板電視銷量,小米是不在前10的。凈化器又賣得如何呀?咿呀學步而已。
 
小米的路還很長,黑馬哥也跟董明珠一樣,希望雷軍走好,希望他改改。

文| i黑馬 王方

看完文章後,如果你是格力、小米、美的創業者(或感興趣者),請加微信wangfangnews。這是個美男紙的個人微信號。後續,我會拉你拉入相關創業者群。驗證時,不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這個美男紙不會搭理你。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634

小米與美的“聯姻” 格力董明珠炮轟:兩個騙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000

本文來源為一財網,作者為劉佳,文章授權發表

聲稱將在五年內超過格力賭局的勝率達99.99%的小米創始人雷軍,找到了新盟友。

12月14日晚,小米與美的集團同時發布公告,宣布小米旗下小米科技將與美的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小米科技斥資12.66億元入股美的集團,美的集團將以每股23.01元的價格向小米科技定向增發5500萬股,募資不超過12.66億元。

據了解,發行完成後,小米將持有美的集團股份為1.29%,並可提名一名核心高管為美的集團董事。

公告稱,雙方將在智能家居及其生態鏈、移動互聯網業務領域進行多種模式深度的戰略合作,並對接雙方在智能家居、電商和戰略投資等領域的合作團隊。

“原來‘小米’可以更‘美的’。這可能會成為引爆2015年中國智能家居大戰的口號。”對於小米和美的的聯手,《國際電子商情》首席分析師孫昌旭如此評價。

為什麽是美的?

12月5日,雷軍剛剛在珠海留學生節進行了一場訪談,第二天,雷軍前往美的總部廣東順德,拜訪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以及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等相關人士。很快,雷軍和美的高管的合影開始在網絡傳播。

事實上,二者在合作上早有來往。孫昌旭稱,今年上半年就從無線連接芯片供應商了解到,美的與小米已在部分白家電和小家電上展開合作項目,這比美的與阿里、京東、華為等的合作更加緊密,是直接從產品研發層面開始合作,這暗示著美的正在加入雷軍布局的“小米生態鏈”。

孫昌旭評價,雷軍加快了智能家居的布局。以前很多廠家在智能家居都只是在某個點的突破,不能給消費者帶來整體的智能化體驗,而小米通過整合可以實現多個點的突破從而帶來面的突破,用戶體驗會有飛躍。

在財務層面,美的實施上述戰略需要在產品研發、項目投資、市場推廣、運營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本次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

此外,根據《戰略合作協議》,小米科技可以提名一名其核心高層管理人員為公司董事。接近小米的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目前還未最終確定。

為什麽是美的?

這和雷軍的行業趨勢判斷不無關系,他在不久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移動互聯網處於一個很重要的階段,第二個是家庭互聯網,第三個就是雲服務。

一位接近小米的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自小米電視與小米路由器發布以來,智能家庭就成為了小米眼中的“下一個風口”,雷軍在內部分享會時甚至表示:“這是下一個千億美元規模的市場”。

對小米而言,雷軍多次強調,小米依然專註於三大主業上,一 是手機,二是電視,三是路由器。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小米在家庭互聯網上的布局,已經有了小米手機作為中心,小米路由器作為連接,小米電視作為客廳終端,而在白電領域,需要尋找合作夥伴補上家庭互聯網的拼圖。

業內人士認為,美的強大的市場保有量對於小米的智能家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補充。僅2013年,美的家電產品銷量達到2.5億臺,市場保有量達到20億臺,影響全球5億家庭。

有意思的是,美的於今年3月正式發布的智慧家居戰略,實現所有家電產品的互聯互通,與小米的智能家庭戰略頗有相似之處,這讓雙方一拍即合。據了解,今年美的將完成25個智能家電品類的發布,營養智慧管家、水健康智能管家、能源安放智能管家等智能生活解決方案將陸續推向市場。

小米生態鏈

小米最近在資本方面的大手筆讓外界頗有些眼花繚亂。在11月初宣布新浪前總編輯陳彤加入小米之時,雷軍曾表示,小米將第一期投資10億美元用於內容方面的投入,很快,小米宣布在二級市場購買千萬級別的優酷股票,他用3億美元投資愛奇藝;12月初,雷軍又宣布金山將在雲服務方面投入10億美元,金山、小米與淡馬錫聯手以2.95億美元入股中國最大的電信中立互聯網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世紀互聯。

事實上,在2013年底,小米公司成立生態鏈團隊,主要負責投資智能硬件公司。具體做法是把小米模式複制100家公司。

該計劃已經實施一年多,目前已經與25家企業合作,包括小米手環(華米)、小米移動電源(紫米)、空氣凈化器(智米)、活塞耳機(加一)、攝像頭(小蟻)、 智能血壓儀(九安)等產品。

通過手機這個必備品,將家庭中的硬件設備連接在一起,小米逐漸打造了一個圍繞著小米的手機(平板)、電視(盒子)和智能路由器三類核心硬件的周邊硬件生態鏈,所有的這些智能產品,都是與小米手機相連,數據實現共享。

現在,小米與美的聯手,或許令雷軍與格力的10億賭局更進一步。

“我覺得如果有朝一日小米的營業額,我們說的是五年之內小米的營業額超過格力,我覺得可能性在99.99%,董總說我幹不過100%,我只能說99.99%。”不久前,雷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在雷軍看來,“核心原因是格力是工業時代的驕傲,小米是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我覺得小米這種形態,不是小米公司,是小米所代表的這種形態還是極具競爭力的。”

而在今年11月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雷軍表示對“賭局”有了新的信心。他稱:“去年我和董明珠打賭,格力1200億,小米300億,差4倍,今年小米800億,他們1400億,差距小了。再有一兩年格力就輸了。因為傳統企業都是10%左右的增長率,而互聯網剛開始玩命,是150%甚至200%地增長。”

但格力董明珠對此顯然並不認同。“昨天我在網上看了一篇文章,聽說小米和美的合作了,董明珠有點急,我急什麽?美的偷格力的專利法院判它賠我200萬,兩個騙子在一起,是小偷集團。如果有一天你的專利比我多,你的質量比我好,我真的有點急了,我得改變自己,我要加油了。”在2014年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董明珠稱,“希望雷軍走好。我希望他能改改,把跟我賭改成跟華為賭,跟世界上手機行業頂級的企業賭,那是真正的賭。”

而對此,同在中國企業家年會上,雷軍則在被采訪時回應:“今天看到董總在臺上講的,感覺董總好像認輸了似的。但是賭10億人民幣是董總提出跟我賭,我(一開始)跟董總說賭1塊錢,董總說要賭就賭10億,這個真的不關我事。”他還表示:“我們做智能硬件的生態鏈是去年年初就開始了,前後花了大半年的時間跟美的最終達成了戰略夥伴關系。把它說成是跟格力打賭的副產品,好像把事情說小了。”

以下是董明珠的發言節選:

這是一個什麽時代呢?講互聯網時代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了,我覺得特別是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大家把互聯網已經神話了,我們所有的人都認為我是不是跟互聯網有關,如果沒有了互聯網我是不是死路一條,大家都很擔心。其實我覺得互聯網只不過是時代的升級,或者新時代我們生活的方式在發生變化。我們家里剛開始裝電話的時候,我們家沒有電話的時候,羨慕隔壁人家有電話 。為什麽呢?如果我找一個人得跑過去或者坐車,人家有電話,馬上在家里就可以告訴對方他想幹什麽,這就是提高了我們效率和速度。

我認為當下的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新時期,提高了我們的速度和效率,給我們帶來了更好的工具。恰恰有一些人把自己自封為互聯網。很多人很著急,小米肯定贏,有人說董明珠肯定贏?其實也不是雷軍贏,也不是我贏,是一個思維的博弈。你的思想,你的行為決定了你能贏,還是不能贏。

我也很關註網上在說,好像在浙江開了一個會,當時雷軍在上面講,說我們很快,今年800億,很快就可以超過格力。你超過我,有什麽面子嗎?有本事在手機行業超過所有人,你是第一。我一個做空調的,你跟我比什麽。這是我講的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馬雲問他說,你手機做得再大,空氣問題你解決了嗎?環境問題你解決了嗎?所以我講每一個人在每一個行業有他的貢獻,但是不能代表全部,或者你否定所有的人。這個是不對的。我當時在會場的時候,我曾經問過雷軍一句話,5年以後你超過格力,也許會超過,但是我覺得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企業,不是收入上的多少,更重要的是你企業的內涵,你創造了什麽,你改變了什麽,這才是一個真正偉大的企業。

請問今天臺下有多少人用小米手機?有兩個人舉手。為什麽用小米手機呢?因為蘋果、華為貴,小米便宜。我買一個便宜貨,我不是買了高品質的產品,概念上還是要清楚的。

當然我希望——作為中國的企業——我希望雷軍的企業走出國門,但是很遺憾剛剛走出去就被封殺了,你偷了人家的專利,一個偷別人的東西人還稱為偉大企業?要是我的話我就不好意思說。中國的企業走向世界,真正感動世界的是什麽?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可能都是企業家,否則不會聚集在這兒,或者未來成就大企業。其實企業大或小並不重要,我是這樣的看的。

你今天是小企業,明天你可能成為大企業,關鍵是企業的競爭力是什麽。我昨天參加陳偉鴻的鴻基金學院,他希望有更多的智慧,或者把社會上的資源集結起來,幫助我們更多的企業發展。他的題目就是改變,改變才能創造未來。什麽叫改變?我們天天改變別人,但是真正成功的企業是改變自己。因為我們不能苛求別人原諒我們,我的產品不好求你買我的吧,同情同情我,幫我把數字搞大一點,我成為第一,明天就不會幫你了。

昨天我在網上看了一篇文章,聽說小米和美的合作了,董明珠有點急,我急什麽?美的偷格力的專利法院判它賠我兩百萬,兩個騙子在一起,是小偷集團。如果有一天你的專利比我多,你的質量比我好,我真的有點急了,我得改變自己,我要加油了。

我們企業在發展過程當中,不要浮躁,不要只看到三米以內的距離,一個企業考量自己的時候,我賺了多少錢。我告訴格力電器在家電行業賺的是最多的,我從來沒有想我的利潤,你為什麽得到利潤呢?因為你的技術比別人好。現在我做了不要電費的空調,你要買用電的空調你就是傻瓜,這就是你的市場。

你用你的技術,用你的誠信感動別人,別人就願意買你的產品。我覺得一個企業不能靠忽悠別人,或者用簡單的概念,贏得一個短暫的市場。

為什麽中國制造是低質低價的代名詞。我們說因為別人沒有正視我們。

為什麽別人沒有正視我們?

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國際社會對我們不公平,第二個是不是我們自己導致別人對我們不公?

人家買過你中國的皮鞋,一個星期就壞了,皮鞋一個星期就壞了,別的東西還能做的好嗎?肯定不行。所以帶來了很多的負面的效應,很長時間中國制造就是低價低質的代名詞。

我出國的時候,在美國的酒店里面,臺上有兩個耳塞,我一問服務人員說怕空調噪音太大堵耳朵的。雖然是百年企業,但是他們停留在原來的技術上,根本沒有創新,所以被市場淘汰。外國人用了我們格力空調才知道什麽是空調,空調沒有聲音,沒有風。之前用空調的時候考慮風在哪里躲起來,風對人是有影響的。

我們作為制造業,僅僅是消費者需要空調,我做出來空調就是好空調?不是這樣的,應該從技術上突破。經銷商表揚以後給我一個建議,能不能在泰國生產。我說這麽好的空調為什麽到泰國生產?他說我們消費者一看是泰國制造不用廢話就買走了,但是看中國制造推銷難度就大。

經過這段談話,我就說一定要國際化,全世界用的空調必須是格力。一個人要有信念,我們往往就是因為太考慮個人的得失,而失去了我們的目標和方向。所以我覺得格力一直在堅信自己的要走什麽樣的路。

我告訴大家,格力一年投入研發經費就超過了40億。我們現在已經有6個研究院,我接近8000個技術開發人員。我們現在擁有的專利,在中國制造業領域,中國的企業,不是空調行業,也不是家電行業,是所有的制造業里面,我們專利數排第四位。航空、華為、中興他們專利都很多,但是我跟這些企業排隊,我在中國排在第十位。

有人講格力電器就是董明珠的影子,當然作為一個領導來講,如果你沒有思想,你不能影響一個企業,不能激活這個企業,要你這個領導幹什麽?不管怎麽樣都有他(她)的烙印,格力的烙印就是奉獻文化、創造文化、責任文化。

我們一直堅信自己,我有這麽強大的技術開發隊伍,我現在有14000多項專利,這就是我的競爭力。

大家都說董明珠太強了,總說人家不好,我聲明一下,我不是說人家不好,我只是告訴大家事實真相。昨天我看到雷軍在會上已經有一篇演講了,但是我在這里發自內心的,希望雷軍走好。我希望他能改改,隨著跟我賭了10個億,我認為他跟我賭改成跟華為賭,跟世界上手機行業最頂級的賭,那是真正的賭。現在空氣凈化器也做,你做就做好,結果把日本的人挖來。還說我的凈化器不賺錢,只換芯,我告訴你格力的凈化器不用換芯,以後你們回去只買格力的空調。

互聯網時代、什麽時代我們格力也不怕。因為有了這麽多創新的人,你說我們今天沒有空調了,電視沒有了。我們平常要用的東西,茶杯沒有了,只要有互聯網,我能喝到茶嗎?不能。所以互聯網是工具,我一直認為互聯網是工具,真正創造互聯網的人是最偉大的人,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既然把我們鎖定為傳統行業,我們是必敗無疑了?我告訴你,我們恰恰把互聯網用足用好,我們是贏家。2011年的時候,我們人均產值99萬,但是今年,用了兩年的時間,我們人均產值已經達到了180萬。你認為是不是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競爭力。用格力空調,我在家里就知道你是不是使用,我知道你用我的空調會不會有問題?這不是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嗎?難道互聯網屬於某一個人擁有嗎?不是,屬於所有願意創新的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6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