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網路電視龍頭 分享征服全球一億雙眼睛祕訣 徐偉峰:別讓六百元扼殺台灣電視創意

2012-2-6  TWM




兩岸電視產業肉搏戰開打,從人才、內容到資金,台灣從領先到幾乎居於劣勢,還有沒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這場攸關下一代文化與認同的大戰,台灣沒有輸的本錢,徐偉峰的第一手觀察,給台灣電視產業從主管機關到業者一個警惕。

撰文‧劉俞青

近幾年來,兩岸電視產業競爭,從搶人才、搶內容,到搶資金,幾乎處於肉搏的競爭態勢。台灣從開始的遙遙領先,到平分秋色,如今逐漸淪於挨打局勢,究竟問題 出在哪裡?面對中國內容產業的步步進逼,這場攸關華人下一代文化與認同的掌旗手大戰,台灣要如何勝出?

和多數資深媒體人比起來,區區六年媒體資歷(PPS二○○六年才創辦)的徐偉峰也許「不算什麼」,但他特殊的市場定位,尤其在PPS網路電視上,可以看盡 兩岸三地、甚至包括歐美日所有精采的電視節目,包括影響年輕人甚巨的《康熙來了》、最夯的《醉後決定愛上你》,當然也有中國收視率最高的《宮鎖珠簾》、中 央電視台的春晚特別節目等,應有盡有。

兩岸的電視大戰,不只在PPS上開打,PPS等新躥起的網路電視,更是強而有力的競爭者,直接挑戰既有的收視習慣。根據《今周刊》的民調顯示,已經有超過 六成以上的收視人口,有定期收看PPS的習慣。

談電視產業

培養好人才 都是台灣的價值而這僅僅只是第一回合的成績,六年下來已是成績斐然,下一個六年,戰況會如何?徐偉峰有其特殊的觀察。

曾經精準預言網路發展史的知名網路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曾經在著名的演說「網路世界未來的五千天」(Predicting the Next 5000 Days of the Web)中說過:「以前的人以為網路像是更好的電視,但結果,它完全超越電視。」徐偉峰說,「未來所有的內容都在網路上。」這是電視發展的終極目標還是末 日?

以下是訪談內容:

問:你觀察台灣的電視產業發生了什麼問題?

答:我必須說,我實在不夠資格評論。

但僅從一個視頻行業從業者的角度說好了,根本的問題是:「缺乏投入」。

我記得小時候,台灣有很多大製作的電視節目,像是《一道彩虹》,大牌如鳳飛飛帶了五位知名主持人的現場節目,光這些主持人就很貴的,加上現場節目的製作費 用,是很驚人的製作費,但這樣的節目早就沒有了。

其實台灣現在已經是沒有綜藝節目了,只能勉強維持一個樣板,《康熙來了》算是其中一個,兩個主持人的主持費加起來,在台灣電視節目中算很高的,但和中國完 全不能比,這是一個「投入減少」的問題。

為什麼?因為廣告總營收雖然有成長,但被更多電視台稀釋了,電視台的固定營收就是從「六百元吃到飽」(有線電視月費)來的,這是一個超級不健康的結構,除 非打破目前的收費結構,否則難以扭轉目前的劣勢。

問:在這樣劣勢下,你看到什麼現象?

答:很簡單,目前在大陸最火紅的台灣明星,還是周杰倫和蔡依林,但如果只看到他們兩個受歡迎的程度,那恐怕就錯了。

你知道,這兩個人出道時間多久?大概都有十年了,換句話說,這十年來,台灣沒有培植出更紅的明星來,出現斷層的現象,沒有大明星,就很難有好看的內容,沒 有好的內容就培植不出大明星,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也是台灣很大的警訊。

談網路未來

透過機器選擇想要資訊是趨勢問:台灣還有機會嗎?

答:機會當然是有的。例如台灣人的創意很好,這是教育的問題,台灣的教育制度比起中國沒有那麼多限制,所以培養出很多創意的人才。

但這些人冒出頭來,卻沒有一個好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去引導,會被埋沒掉,政府應該趕緊提出一個有遠景的產業政策,把這些人的價值發揮到極致。簡單地說,就 是鎂光燈打下去,讓這些創意的腦袋發光發熱,不用擔心他們到中國還是哪裡去發展,不要有地域觀念,只要把人才培養出來,最後都是台灣的價值。

問:網路電視與傳統電視的發展最後會如何?

答:未來所有的東西都會在網路上,包含PC、iPhone,都在網路上傳輸,只是數據、Data(資料)不一樣,打電話是聲音,電視是影像,MSN是文 字,但所有的東西都在網路上傳輸,而你只有一台機器,這機器叫作電視還是電話,或任何名稱都可以,因為這機器是空的,透過機器自由選擇影像還是文字,得到 你想要的資訊,這是必然,而且已經在形成中的趨勢。

談中國市場

要有「不可能完全融入」態度問:就時機上,你其實不算最早到中國發展的,台灣有許多年輕人現在還是很想到中國市場就業,你怎麼建議?

答:是不是最好的時機,要看各產業的發展而定。

我進來的時候,正是中國網路快速發展的時候,這個時間已經回不去了。但台灣年輕人現在要來中國,我還是鼓勵,只是可能不僅僅是網路業。但無論進到哪個行 業,態度才是最重要的,哈,我這樣說像不像老人?

但這真的是最重要的,除了我一再強調對工作的熱情,我覺得「融入」更是進入中國市場就業的關鍵,很多人來都覺得自己很融入,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應該要有 體認自己「不可能完全融入」的這個態度。

問:你自己有親身體會?

答:可多了!我在PPS之前,在一家音樂下載的軟體公司服務,當時這個公司在雅虎網站上有很多的廣告,我自認是非常會下廣告關鍵字的行銷人,我剛到中國公 司工作時需要登廣告,但我下的文案卻怎樣都不行,點閱率就是不高。

後來我請我們的行銷主管來下,他一下,點閱率是我下的好幾倍,後來才知道,他提出的文案,是當年領導人鄧小平提出的口號改編,我印象很深刻,叫「免費才是 硬道理」,你說這種文案我們下得出來嗎?這七個字是文化的差異,也是難以跨越的鴻溝,直到今天,我都不再下文案,我知道這不是我的專長。這其實是另外一種 層次的「融入」,知道自己的欠缺和不足。

問:你願意把你的中國經驗與台灣年輕人分享?

答:我非常、非常願意。

我自己是一路跌跌撞撞過來的,工作換來換去,和很多年輕人一樣。

我常說,失敗的方式千百種,成功的方法只有一種,你儘管勇敢去試,只要夠認真,老天不會關掉所有門的,只是你還沒找到那扇門而已。我也藉此鼓勵大家,絕對 不要放棄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58

巴菲特傳記作者評伯克希爾股東信:別讓巴神那套愚弄你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719

上週五,巴菲特公佈了一年一度的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伯克希爾)股東信,相信很多人都已經讀過。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觀後感,你會怎麼說?

「誰是巴菲特繼承人及其重要性」(Warren Buffett's Successor: Who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一書作者、伯克希爾的股東Jeff Matthews給出的是:無聊。
 
別忙反駁,Matthews還有補充:無聊演繹得不錯。
 
今年和前兩年不同,前年巴菲特退位的傳言甚囂塵上,去年巴菲特宣佈,董事會實際上已經批准了一位接班人。今年沒有這方面的故事,只有不少好消息。
 
巴菲特告訴我們,伯克希爾最大的利潤髮動機——鐵路與能源公用事業公司發展良好,這些公司大量持現必將贏得很可觀的回報。
 
Matthews提醒大家,伯克希爾的伯靈頓北聖太菲鐵路公司(BNSF)現在負擔著15%的美國城市間貨運量,兩年前巴菲特提到的這一比例為11%。
 
從盒裝巧克力製造商See's Candies到酒類等各類產品經銷商McLane,伯克希爾旗下大部分小企業也都表現不錯,但巴菲特說它們幾乎沒什麼好說的。
 
他迫不及待要談論的是自己作為伯克希爾首席投資官的兩個超級替補——Todd Combs與Ted Weschler。這兩人去年的業績都比標普500指數高10%以上。
 
巴菲特用玩笑的口氣抱怨說,Combs和Weschler「讓我望塵莫及。」
 
還有保險業務,即使不是伯克希爾的靈魂,它們也是核心部分。用巴菲特的話說,很有效率,「彈無虛發」。
 
此外,巴菲特照例讚揚了多位伯克希爾的經理人,像以往那樣,也反省了看上去「壞」消息,即去年伯克希爾賬面增值比例不及標準指標標普500的盈利比率。即便伯克希爾稅後淨值增加了240億美元,巴菲特也說這些數字「有失水準」。
 
巴菲特有預見性地透露,去年沒有如願達成任何一筆大收購,沒能捕到「大象」。他重申「美國最好的年頭在我們前方」。
 
Matthews認為,這封信最精彩的部分,即巴菲特帶給讀者最大感觸的部分並不是保險和鐵路業務,也不是邀請一位看空伯克希爾的分析師參加今年股東年會的問答環節,而是巴菲特感嘆五年內跑贏標普500的記錄受到威脅。以前巴菲特還從來沒有這樣公開談論過。
 
迄今為止,我們從未五年內輸給大盤,成功地43次五年時間裡超越標普……但標普過去四年每年都有收益,超過了同期我們的盈利水平 。
 
如果市場2013年繼續前進,我們五年期的勝績就將畫上句號。
 
巴菲特的好幫手芒格認為,應該買好的企業,不應該貪圖便宜。實際上,在芒格的這種真知灼見和多位高明經理共同努力的幫助下,過去48年裡,巴菲特已經讓伯克希爾的淨值每年複合增長19.7%。相當於48年裡每年增長近20%,大概一共增長586817%。
 
即使取得這樣的成績,巴菲特還在擔心43次都在五年內跑贏大盤的記錄不保。這已經告訴我們,創造一個巴菲特這樣的記錄需要什麼。說白了:赤果果的競爭本能。
 
所以,Matthews說:
 
別讓巴神表面的那套愚弄了你。人家的目標是當全球首富。他成功可不是坐享其成,不是靠說些在家裡編的警言妙語,而是比別人幹得更好、想得更深,並且每天、每週、每年都是如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31

創業者,別讓合同折斷了你飛翔的翅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249.html

導讀:最近懷舊氣息很甚,不少創業者、投資人歡聚小尚的沙龍,共同追憶自己的青蔥歲月,檢討那些昔日犯過的錯誤,希望以此警醒創業者。小尚總結了他們的問題,發現隨著整個行業的規範化,年輕的創業者往往由於不夠細緻或對關鍵條款理解不清,讓自己陷入被動危險中,最終斷送了自己飛翔的翅膀。比如,我接下來要說的這個案例,就是一個真實的事件。

弟兄創業到兄弟反目

見到藍天的時候,是在他的家中。看到滿牆的《上古捲軸5》、《使命召喚》遊戲壁紙,和那會朝路人自動擺出pose的李逍遙。你完全不會相信這個房子的遊戲頑童是一個年過30的創業者。而他的辦公室卻堆滿了各種待送的水果,完全不像遊戲公司的創業者。略顯蒼老的藍天指著一個上鎖皮箱說:「那就是我的青春」。皮箱裡是他當年全部的遊戲設計圖,他笑著和我說,要是當年他可以做這一款遊戲,就沒有《穿越火線》什麼事了。我明白這種遺憾感——當你有想法卻無處施展的痛苦。而藍天的悲劇,始於一場青春的瘋狂。

藍天和月光是大學時代的好兄弟,共同畢業於某著名理工大學的計算機系。兩人最大的愛好是寫遊戲,半夜通宵打DOTA,畢業後兩個懷抱共同夢想的年輕人共同創立了一家遊戲公司「恐龍在線」,全力進軍網遊市場。

毫無戒備和經驗的藍天、月光為了得到投資人的巨額幫助,沒有經過充分考慮合同條款就簽署了合同,兩人分別持股30%、50%。他們的草率為後來藍天遭罪埋下了禍根。依靠投資,恐龍在線推出了多款膾炙人口的經典遊戲。然而兩位創始人之間親密無間的關係,隨著合作上的矛盾和衝突越來越多,悄悄發生了變化,很快成為了「終將逝去的青春」。忍無可忍的藍天寫了一封長長的辭職信,決定拋售完自己的股份後,二次創業來實現自己的青春夢想。

打嘴巴的股權鎖定條款和斷前程的競業禁止條款

然而,藍天很快發現自己的計劃無法實現。一方面由於創業之初,自己簽字同意了包含股權鎖定的合同。該條款規定了,除非投資人同意,藍天不能轉讓自己的股份,除非企業上市,而這家遊戲公司的上市前景像云像雨更像風,遙遙無期。如果等到公司上市以後再創業,那時候整個項目以及一切與它有關的願景,估計就變成一部「致青春」了——只能用來回憶了。

而且更令藍天絕望的是,該合同的競業禁止條款規定:從藍天不再持有公司股票之日起兩年內,藍天不得從事與公司主營業務相似的業務,包括但不限於一切遊戲開發或電子商務等類似業務。也就是說,一方面,藍天為實現二次創業,只有先得成功地把股票賣了並歇業兩年,但另一方面,他的股票還不是他想賣就能賣,必須得公司實現遙遙無期的上市之後才能轉讓。更致命的是,由於競業禁止的範圍不僅包括藍天所從事的遊戲業務,更隔山打牛虛無縹緲地寬泛到電子商務。這等於讓每天與網絡為伴、將網絡遊戲視為人生第二情人、在互聯網行業澆灌了自己青春、才情與夢想的藍天自絕於互聯網(含移動互聯網)行業,只能去開創一條少有人走得路。實際上宣告了藍天的下崗失業。

結局

由於和月光共同創立的恐龍在線始終半死不活地繼續經營著,而持有它的股份藍天也因此被它套牢。瞭解藍天實力的恐龍在線始終不肯放藍天一碼。藍天只好去做生鮮水果的O2O了。雖然生鮮水果與網絡遊戲八竿子打不著,但藍天還是提心吊膽他的生鮮水果020業務會觸犯到競業禁止的「電子商務」紅線。這場年少輕狂種下的錯誤,到底還要禍害自己多久,藍天也不知道。

藍天說,自從被這個合同的牢籠捆縛住後,自己有事沒事就喜歡眺望藍天。真的,他很出神,彷彿他就來自那個地方。

尚倫律師點評:

股權鎖定條款通常約定未經全部或部分特定投資人許可,創始人在公司公開發行上市前不得轉讓自己的股權。競業禁止條款,通常約定公司的管理團隊和核心技術人員離職後兩年內,或在不再持有公司股權之日起兩年內,不得從事與創業公司相競爭的業務。

在創業投資模式下,通常是投資人出大錢,但拿小頭,是公司的小股東。創業者通常是出小錢或不出錢,但拿大頭,是公司的大股東、實際控制人。為了平衡投資人與創業者的利益,同時也出於維護核心創業團隊穩定、避免競爭的考慮,鎖定創始股東的股權,以及在一定期限與範圍內限制創始股東從事與公司相競爭的業務。這些都是正常,也算是合理的商業安排。問題的關鍵是,約定公允的競業禁止的期限,以及競業禁止的行業範圍,以平衡雙方利益。

在上述案例中,藍天先生的遭遇固然讓人同情,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如果不是這個條款的存在,藍天先生輕易轉讓了自己30%的股份,在兩個年輕人一無所有時,僅憑信任,就給兩個年輕人巨大幫助的投資人多大的損失啊。

一個掌握公司核心信息的創始人居然準備另起爐灶從事和自己關聯公司存在競爭關係的業務,從恐龍在線的現有股東來說,這會帶來多大的潛在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但假如藍天離職滿兩年或者更短年限,其對公司業務的瞭解已不構成對公司的威脅時,或者藍天改行從事與遊戲不相關的電子商務等,對公司利益的影響並不太大。藍天簽訂合同時對相關條款的疏忽導致他接受最為苛刻的競業禁止條款之一,即從完全不持股之日起起算禁止期,且將禁止業務擴寬為一切相似業務,包括所有遊戲開發和電子商務,這等於徹底掐斷了藍天的退路。如合同簽訂時有專業人員提示該條款的潛在影響可可能的談判方向,藍天的境況也許不至如此尷尬。

我們的建議是,出於創業者與投資人利益平衡以及公允考慮,可以約定股權鎖定與競業禁止條款,但需要關注股權鎖定期限與競業禁止範圍。

關於這個條款的具體形態和使用方法,可以參考5月7日在創業者上線的《天使投融資法律文件與解析》中的詳細解析。

應當事人要求,本文全部為化名,請勿對號入座,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54

William Bernstein的忠告:別讓表面風險變成了深層風險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287

上週早些時候,道瓊斯指數達到15567.74,再一次刷新紀錄。今年以來,道瓊斯指數收盤點位創新高的次數已經高達28次。

將一路高歌的股票和債券、黃金等其他資產相比到底哪個風險更大?問題的答案取決於如何定義「風險」。Efficient Frontier Advisors的投資經理,同時也是一系列投資和金融歷史書籍的作者William Bernstein指出風險能夠被分為兩個最簡單的形式——表面風險和深層風險——瞭解其中的差別可以幫助投資者鑑別到底他們該害怕什麼。

Mr. Bernstein所謂的「表面風險」指的是資產市場價格的暫時下跌;幾十年之前,投資分析大師格雷厄姆也曾提到過這類暫時的下跌,稱之為「市價虧損」。

表面風險就像天氣一樣無法避免。除了現金之外,我們大概找不出另外一項不會出現價格暴跌的投資標的。

所謂的表面風險,並不是指虧損不會擴大或不會持續很久,而是指風險並不是永久性的。

與之對應的是「深度風險」,則是指本金發生了無法挽回的實際損失

在其將要出版的新書《深度風險:投資組合設計的歷史之鑑》中,Bernstein統計了幾十年來的金融數據和全球金融發展史,試圖找到深度風險究竟如何產生,最終他總結出了四個原因:通脹、通縮、政府徵收、災難

「這些力量會導致資產損失大部分價值,並且永遠不會再恢復。」

想像一下,假如你擁有一套房子且每年有固定的保險支出計劃:如果你住在像堪薩斯這樣幹燥的地區,那麼你的大部分保險支出可能會是颶風險和火災險;如果住在南加州,那麼你可能會優先投保地震險和火災險;如果住在沿海地區,則水災險肯定最先考慮。

很明顯,選擇如何規避基於我們對於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嚴重程度的判斷。

災難——比如戰爭和無政府狀態——可能會帶來極其糟糕的結局,但遺憾的是我們幾乎對此無能為力。

「如果真的到了世界末日,你真正需要的既不是黃金,也不是美元,而是一艘宇宙飛船。」

Bernstein如此描述災難。

與災難相比,政府徵收——比如大幅提高稅率,或者是像塞浦路斯發生的那樣政府強迫儲戶承擔損失——顯然要常見的多。對於這種風險,Bernstein認為最好的規避方法是將自己的部分資產轉移到國外,因為政府極少越界徵收國民在國外的資產。

通縮,在現代社會變得非常罕見。得益於各國央行的瘋狂印鈔,除了日本以外,全球的其他國家都極少受到通縮的威脅。

應對通縮的最好方法無疑是購買長期政府債券。此外,配置一部分資產在國外股市也是個聰明的選擇,因為所有國家都轉入通縮的概率實在太小了。

如果說債券能規避通縮風險,那麼也可能把我們帶入另外一個深度風險,那就是通脹——這可能是所有的深度風險中最常發生的一個。根據Bernstein的說法,通脹能夠在四十年的時間裡吞噬一個債券組合80%的購買力!投資者在通脹最嚴重時期發生的損失,可能窮其一生都無法再挽回。歷史上,1940-1979年間的法國、意大利和日本都曾處於這樣的時期。

對於通脹的應對方法,Bernstein認為最好是將投資組合分散在全球股市,並且提高黃金和自然資源類上市公司的配置比例。除此以外,有通脹保護條款的證券、價值與生活成本掛鉤的債券也都是能夠選擇的標的。

但是,持有股票雖然能夠規避深度風險,卻可能導致表面風險在短期內迅速提高。

因此,有些人就不可避免的將自己推入深度風險的深淵——因為他們實在無法忍受價格劇烈波動帶來的心理折磨,除非他們有足夠的現金和勇氣。

Bernstein如此表示。

回首過去,我們應該正視2008-2009金融危機期間當股票價格腰斬時我們的所作所為。有時候,恰恰是我們自己的行為將表面風險轉化成了深度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49

美國風投元老:別讓HR經理毀了你的科技公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382.html

美國知名風投公司KPCB的聯合創始人帕金斯(Tom-Perkins)以及紅杉資本的創始人瓦倫蒂(Don-Valentine)(紅杉資本曾投資蘋果、思科、Atari等)此次均現身大會。

在加入風投行業之前,帕金斯曾是惠普公司第一任總經理,瓦倫蒂則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市場負責人。

瓦倫蒂表示,他在尋找投資對象時,看中那些有務實精神的遠見卓識者,他們會帶來巨大行業變革,而不是漸進性的改進。

瓦倫蒂表示,他看好那些具有冒險精神的人,「我問創業者,他們曾經做過的最大膽的事情是什麼,這樣我可以知道是否選對了一個有魄力的人。」

帕金斯則表示,他拒絕投資那些哈佛商學院畢業生創辦的公司,「我反對所有的商學院。」

這兩位風投元老,還談及了科技公司發展中的一些陷阱。瓦倫蒂表示,偉大的公司來自不同的人才開發出優秀的產品,科技公司最不需要的是人力資源經理(HR),「人力資源經理是科技公司的毀滅者,他們制定條條塊塊,規定什麼級別的人獲得多少薪酬。」

瓦倫蒂指出了惠普的例子,他指出蘋果當年的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申請成為惠普員工,但是遭到人力資源經理的拒絕,認為其不符合惠普員工的標準。隨後,沃茲尼亞克和喬布斯,聯合創辦了蘋果。

曾經在惠普擔任高管的帕金斯也表示,忽略沃茲尼亞克是惠普放下的一個巨大錯誤,「我們當時甚至沒有同沃茲尼亞克會面,這是巨大的失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48

【產品經理必鑑】別讓你的用戶發呆!(防呆是一項技術活)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447.html

生活中總會有些狀況讓我們無所適從摸不著頭腦:面對一排電燈或空調的按鈕,哪個才是控制我想要的?開鎖時掏出一把鑰匙,哪個才是正確的?拿起U盤插入電腦,朝那個方向才是對的?……類似的猶豫充分說明,你呆住了。現在,是需要「防呆設計」來拯救你了。

防呆定義

防呆(日語:ポカヨケ;英語:Fool-proofing)是一種預防矯正的行為約束手段,運用避免產生錯誤的限制方法,讓操作者不需要花費注意力、也不需要經驗與專業知識即可準確無誤完成正確的操作。廣義來講,防呆就是如何設計一個東西,而使錯誤發生的機會減至最低的程度。避免工作錯誤的發生,進而達到「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之境界。

防呆與設計

最常見的防呆設計在電腦中,為了讓普通用戶在組裝電腦時不會出錯,相關零組件大都有形狀相符的防呆設計。生活中也不乏防呆設計的應用,下面這款2013年iF獲獎作品微笑鑰匙(Smile Key)就通過防呆設計解決了關於鑰匙的4大難題。自然的弧度,更加貼合拇指和食指,用著更舒服;更容易分辨鑰匙的朝向—再不用去記憶哪面是正確的朝向,自然貼合拇指與食指的那面,便是正確的;鑰匙平放的時候,因為這弧度,更容易被拿起來;鑰匙上面有數目不等的凸起小顆粒,用於區分誰是誰,比如說,1個小顆粒是辦公室的,2個是自家大門的。這在晚上看不到的時候尤其方便,再不用一串鑰匙挨個嘗試了。

 

 

防呆設計經常使用感官替換的方式來進行設計。如下面這款杯蓋,通過視覺替代觸覺進行防呆。可以感應杯中液體的溫度顯示不同的顏色。通過視覺的警示提醒人們此時的飲品很是燙口,避免一時糊塗拿起就喝了。

 

 

再如下圖所示的路邊的壓痕,則剛好相反,通過觸覺代替視覺提醒對駕駛到路邊的車輛進行防呆提醒:你的車輛已經偏離主行車道了。通過行駛過程中車輛的顛簸感,比視覺引導更有效的指示駕駛員盡快調整方向。

 

 

防呆設計的重要目標是避免錯誤。喝咖啡留到桌子上是不是很懊惱?那就別讓這個錯誤發生:來自設計師Kim Keun Ae的創意,防污漬咖啡杯在杯子的腰線上開了一條環狀凹槽,於是,順著杯子邊沿淌下的咖啡漬,流到這裡就會橫向發展,再不會繼續往下弄髒桌子~

 

 

另外,防呆還會通過設計在適當的時候對用戶進行提醒,幫助用戶完成任務。來自設計師Risako Matsumoto(松本理紗子)的創意平衡花瓶也利用了防呆的理念:優雅的提醒你澆花。一根木頭支架,一頭嵌著花瓶,另外一頭則是可以移動的配重滑塊,整個結構通過掛鉤固定在牆上,形成一個類似天平的結構。當花瓶中的水減少,支架就會開始傾斜,水減少得越多,也就傾斜得越厲害,從而醒目地提醒你,它該加水了。

 

 

夜間的提醒也很重要。停電了,卻怎麼都找不到蠟燭?澳大利亞工作室Den Studio帶來的螢光蠟燭(Blackout Candle),通過防呆設計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它採用了特殊材質的石蠟和發光粉混合製作,白天發光粉吸收光的能量,晚上發出螢光;其次,造型方正,在底部有個小開口,剛好可以塞進去一盒火柴——於是,即便突然的停電讓你措手不及,但是找到了蠟燭,你就能找到火柴~

 

 

從上面幾個案例中可以總結出防呆設計的原則:「避免錯誤,無需思考」,細化如下:

1.即使有人為疏忽也不會發生錯誤──不需要注意力。

2.外行人來做也不會錯──不需要經驗

3.不管是誰、無論何時都不會出差錯──不需要專門知識與高度的技能。

從用戶層面分析,防呆設計就是以非專業、無經驗的用戶角度出發,通過設計引導這類用戶正確的操作。工業設計如此,交互設計也不例外,下面就是筆者對交互中的防呆策略的一些思考。

交互中的防呆

簡單地說,防呆設計就是如何去防止錯誤發生的方法。人們總是在怪罪一件錯誤的發生,而較少去動腦筋想想如何去設計一些方法來避免錯誤的發生。所以我們需要正視錯誤,面對錯誤,想方設法的避免錯誤或緩解錯誤。在交互設計中,用戶可能的錯誤正是我們應該預防的方向,我們可以參考防呆設計的思路,通過設計,引導用戶正確的操作。

限制操作

想像一下:點擊某個功能按鈕,然後提示不能使用,應該怎麼怎麼樣先……此時你是否會呆住:既然不能用,為啥要放出來做煙霧彈?所以,當用戶當前狀態不能進行一些操作時,把這些操作隱藏起來吧。給予用戶適當的行為約束——為用戶封閉掉不正確的道路。下圖所示,如果瀏覽器中已安裝Evernote Web Clipper,該頁面對應按鈕顯示為灰色不可用狀態,避免用戶重複安裝。

 

 

根據用戶的使用狀態,對應進行功能項的展示和隱藏,是有效避免用戶誤操作的常用手段。由狀態所限制操作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預防了用戶可能發生的操作失誤。

另外,通過有趣的形式提醒用戶達到限制也是一個友善的防呆做法。Feathers是一個第三方Twitter 客戶端,點擊那個可愛的 Twitter 鳥發推。隨著用戶逐漸輸入內容 Twitter 鳥會逐漸變綠,防止用戶輸入超過140 個字符限制。

 

 

2.預見錯誤

給予用戶必要的預判性錯誤提示——在用戶出錯發呆之前,告訴用戶,這樣走可能會出錯。

當用戶在午夜提到「明天」時,siri會詢問用戶具體的時間,以防用戶錯誤的做出對明天的定義。

 

 

當電量不足時,Dropbox會自動停止正在進行中的照片上傳動作。這個貼心的設計讓用戶避免了因上傳而耗盡電量手機關機的囧態。

 

 

當用戶的一個行為很可能會引發預見性的錯誤,越早提示用戶,並給出可行性的建議,錯誤越容易被接受和改正,用戶的損失也就越小。

3.跳出空白

空白頁面一定是空白的嗎?NO。單純的空白頁面會讓用戶焦躁不安:發生什麼了?我現在該怎麼辦?……無路可走的焦慮肯定是很難受的,為避免這種心理,我們需要給到用戶適當的出口,讓用戶在空白頁面也有路可走。

例如在空白頁面,提供用戶解決辦法,或提供給用戶其他出口,引導用戶接下來的操作,讓用戶不在空白頁發呆,幫助讓用戶快速離開空白。

 

 

又或者,給用戶以與眾不同的空白頁,讓用戶可以在空白中思考。Clear中,當用戶刪除所有list或新建一個空白項時,頁面展示出一些有意思的語句,讓用戶不再空白。

 

 

4.步驟狀態

在一些複雜的操作時,用戶會產生一定的心理疑問: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呢?此時,為了避免用戶發呆,需要告訴用戶操作所處的狀態和接下來的操作步驟。

對用戶在這個頁面需要做什麼、已經做了什麼有清晰的劃分,對現在需要進行的、當前所處的操作階段予以高亮顯示,吸引人進行操作;對於還未進行到的操作階段也預先做了一個介紹,很清晰的介紹了完整的任務流程。

 

 

 

 

另外,對狀態的巧妙標識也是防止用戶發呆的一個有效途徑。操作過多,用戶可能已經遺忘了一些狀態,比如瀏覽網頁時哪些看過哪些未看過。Opera 在新開網頁標籤上設計了折角處理,提醒用戶這個頁面還未瀏覽。

 

 

無確切進度時,隨著時間的增加改變wording,以提醒用戶當前頁面仍在努力加載,避免用戶誤認為頁面卡住。

 

 

5.唯一操作

不具備專業的知識、對操作的流程沒有預期的普通用戶,在一些流程複雜的交互操作前總會或多或少的迷茫。如何降低這種迷茫?解決方法就是讓用戶單次只需執行唯一操作,不要把複雜的選擇題拋給用戶,讓用戶發呆。

 

 

例如在電腦殺毒這個相對複雜的任務中,一次只提供給用戶唯一明顯按鈕,避免用戶在選擇時左右為難。把簡單留給用戶,把複雜留給自己。用戶只給用戶唯一的推薦,別讓用戶思考。

6.想你所需

用戶在操作時不會保持高度的謹慎和耐性,所以必要時要幫助用戶思考。幫用戶想他沒想到的,幫用戶想他所需要的。如新浪微博使用郵箱做為登錄名,用戶在輸入@ 後,將會出現輸入建議,輸入建議裡有常用郵箱的後綴以輔助輸入。此時用戶就可以直接選擇無需輸入。

 

 

根據用戶場景設計用戶想不到的需求是防呆設計的較高境界。當你使用手機豎屏瀏覽時想將內容放大你會怎麼做?沒錯,將屏幕翻轉至橫屏顯示,之後觸控放大。谷歌翻譯對這一場景進行了延伸設計:當翻譯完句子後,如果將設備橫屏旋轉其界面會自動全屏並放大,方便展示給旁邊的人觀看。這個貼心的細節提前考慮到用戶使用翻譯的場景,幫助用戶省去一步操作。

 

 

替用戶思考,幫用戶想他們所想不到的,不侷限與讓用戶停止發呆,還要讓用戶意想不到。

結語

防呆設計就是如何去防止錯誤發生的方法,讓非專業、無經驗的用戶可以第一時間完成正確操作。最後,總結下防呆在交互設計中的應用。

避免錯誤

1.限制操作:將暫時不可用的操作隱藏起來;

2.預見出錯:將用戶可能的錯誤提前展示,比事後諸葛要好;

3.跳出空白:別讓用戶止步與空白,空白應有更廣的發揮空間;

無需思考

1.狀態指引:讓用戶瞭解當前的狀態和未來的進程,防止用戶迷失;

2.唯一操作:複雜的任務流中不要讓用戶過多選擇,簡單唯一就好;

3.想你所需:用戶是匆忙的,我們要替用戶想到他們想不到的事情。

總之,我們應該拋開自己的高級用戶視角,在用戶可能「發呆」的各個時刻精雕細琢。深入挖掘用戶行為習慣和心智模型,真正從用戶的角度去分析使用上可能會出現問題,通過系統的設計去儘量避免錯誤的發生——把簡單留給用戶、把複雜留給自己,讓發呆成為不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35

別讓50%的假經濟學 騙了你

2014-05-12  TCW  
 

 

經濟學家通常不是會讓人愉快的夥伴。優秀的史丹佛大學醫療經濟學家維克托.福克斯(Victor Fuchs)總愛說:「有些人在自己睡著時說話,經濟學家卻在別人睡著時說話。」

談經濟不是菁英專利公共決策,大學程度就夠

連經濟學大師都有自知之明了,那我們為什麼要研究經濟學?經濟議題是我們生活中很多重要事情的核心,不只工作與收入,也包含健康、教育、退休生活及國家未來在全球經濟的地位。如果你在日常溝通中涉及經濟議題(隨時都在你週遭發生),常需要具備「言之有物」的能力。也許你早已知道這可不容易:當你正客氣的聊到最低工資、預算赤字或全民健保,有人卻輕率插話:「可是經濟學原理說的是??」而且像跳針似的重複。根據我的經驗,人們賣弄的「經濟原理」只有五○%機率是正確;但如果你不懂任何經濟學常識或知識,就無法反駁,只能點頭或聳肩。誠如英國女經濟學家瓊.羅賓遜(Joan Robinson)曾說的,研究經濟學的理由就是「為了避免被經濟學家騙了。」

實際上需要懂多少經濟學,你才敢參與社交或專業談話?說出來包你嚇一跳:赫伯特.斯坦(Herbert Stein)以美國政府經濟學家的身份擔任多種職務近五十年,他曾說:「對公共政策做出建議的經濟學,大多只用到大學入門課程的程度。」在這憤世嫉俗的時代,也許這種說法並不令人驚訝,但重點是,你不必具備哈佛或史丹佛大學經濟學終身教授資格,還是可以在大部分的日常經濟討論中堅持看法,而你只需要搞懂經濟學家的思考模式就夠了。

我們先從經濟學的三個基礎問題開始:

社會應該生產什麼?應該如何生產?誰來消費所生產的東西?

這三個問題是每種經濟制度乃至每個社會的基礎,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或是低收入、中等所得或高收入社會。尋找問題的可能答案時,沿著一條光譜來思考是有幫助的。在光譜的一端是政府完全管制:政府機關決定生產什麼、如何生產以及誰來消費。在光譜的另一端,你可以想像有一個社會,由個人決定這三個問題的所有答案。當然,在真實世界裡,只有極少數的社會處於這兩個極端。

小心水晶球迷思股市漲跌,經濟學難預測

在政府管制與個人自由之間的大辯論,長久以來是把光譜另一端的人當傻瓜或怪物。但現代的經濟學承認每個市場各有優點,也承認在某些情況下市場運作也會失靈,政府也許有能力福國利民。現代經濟學也承認會有政府干預卻仍然運作不彰的情況,換手讓市場來試試可能成效會更好。為了像經濟學家般思考,你必須務實,並跳脫市場與政府之間的意識形態之爭。有必要深入瞭解市場實際上如何運作,且在市場運作不佳的情況下改弦更張。

搞懂經濟學的概念,有助於去除對經濟學的一些誤解。舉例來說,經濟學並不是預測未來的水晶球。常有人抱怨:經濟學家無法指出經濟衰退何時將開始或結束,或股市何時將上漲或下跌。的確,經濟學家不是算命師,無法預測可能會影響經濟體的消費或生產的每項因素。

經濟學也與政治立場無關。很多人問我(通常是用客氣而暗諷的方式)是不是共和黨、民主黨、自由黨或綠黨,但經濟學入門課程與政治立場是不相干的。經濟學和支持企業或勞工無關,也與民主黨員或共和黨員無關,經濟學是一個思考問題的架構。

在進入經濟學家的思考模式之前,讓我們先來瞧瞧一些說法,大多數經濟學家視其為理所當然,但多數非經濟學家卻沒想過這些事。

應該嚴肅看待「權衡取捨」(trade-offs)。思考下面這個問題:假如政府需要增加額外收入,應該向個人還是企業徵稅?在公共論述裡,這問題容易被簡化成:「你關心哪一方?企業或人民?」經濟學家看到的格局更大:若要向企業增稅,企業要如何籌資?它們可以提高賣給消費者的產品價格,可以大砍高階主管獎金,可以削減股東股利,而這些方法都意味著其實某些人口袋裡的錢將變少。我要說的不是應否向企業增稅,而是關於企業課稅的任何敏感話題,都應該聚焦於實際上哪些人最後要來支付這筆稅款。同樣的,當媒體報導經濟議題時,它們大多用一個人來開始說故事。也許是志明最近被一家經營不善的公司資遣,或是春嬌的社會補助金被削減了。這手法稱為「在新聞裡放一張臉」,它是一種有效的新聞寫作。但是當我聽到志明或春嬌時,我好奇的是有哪些人沒有出現在新聞故事裡,卻以不同方式受到同一議題的影響。如同經濟學家所說:「趣聞軼事並非資料。」很多經濟取捨都有一個特色:它能幫助某些人,卻同時傷害了其他人。經濟學家關心的是根據統計受到傷害或幫助的所有人,而不只是新聞報導裡的幾張臉孔。

認清看不見的手追求己利,也帶給他人好處

自利(self-interest)是組成社會的有效方式。如果你問一些人:「假如社會裡每個人的行為都十分自私,會發生什麼事?」他們大多回答會造成混亂。但很多日常市場交易都仰賴自利,例如貨比三家以覓尋最佳價錢、賣房前等待一個好價格等等。經濟學始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曾說:「每個人??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促進了多少公共利益??他只盤算自己的安全??只盤算自己的獲利。而他在這麼做的時候,如同很多其他情況,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去促成一個與他本意無關的目的。雖然與他本意無關,但也不會因此使社會更糟。藉由追求他自身的利益,頻繁的促進了社會的利益,比他認真設想促進社會利益還有效。」

「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的概念,就是在你追求自己的利益時,可能也會帶給別人好處。舉例來說,藉由生產一個更好的商品,你同時改善了使用者的生活。亞當.斯密明白「看不見的手」並非經濟體或社會所有困難的仙丹妙藥,但經濟學家認為自利是一股強大的力量,當它被適當引導,就可為社會帶來各種好處。

所有的成本都是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當你做一個選擇,你沒有選擇的東西就是經濟學家所謂的「機會成本」。例如若想僱人打掃你的房子,假設每次打掃要花一百五十美元,每個月打掃兩次。你可以說打掃房子一年要花三千六百美元;或打掃房子所花的錢相當於在海灘度假一週。真正成本不是你已花的錢,而是你放棄的東西。用機會成本來思考,將包含沒有用錢來衡量的成本。若你是全職大學生,放棄可用來做其他事的時間,這個機會成本就是你上大學的成本之一。

價格是由市場決定,而非生產者。你可能聽過某人說:「房東調漲了我的租金。」或「油公司調高了燃料價格。」或「銀行提高了我的利率。」經濟學家從不懷疑房東、油公司、銀行都是貪婪的。他們提高房租、價格與利息,不是因為想這麼做,而是因為市場的供需情況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

沒有人可以得到想要的每樣東西,也沒有社會可以得到想要的每樣東西,因此,取捨是不可避免的。在人們有各種技能與慾望的現代經濟社會中,問題在於如何協調決定生產什麼、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

(本文摘自第一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52

【方舟評論】別讓福彩淪為內部人的盛宴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257

福彩又爆出醜聞了。為什麽說“又”呢?日前,“黃山福泰·VISTA莊園”成為媒體的寵兒。該莊園建築面積達1.4萬平米,為準五星級,小溪穿繞,內設觀石、徽雕與紅酒等7個主題餐廳,有在法國培訓十余年的西餐大廚服務。是某位富豪創辦的私人會所嗎?不是。是中國福彩發行管理中心的內部培訓基地,響當當的國字號。

福彩的宗旨不是“扶老、助殘、救孤、濟困”嗎?怎麽最後扶助的對象是自己?這些內部人優雅地品著頂級西餐時,心中是否有過一絲愧疚,覺得自己喝的是老殘孤困的血與淚?但道德譴責有什麽意義?內部人享受的特權與福利,是不合理的博彩規則一手賦予的。

在最好的情況下,福彩投資於內部培訓基地的錢來自彩票發行費,合規,但不合理。福彩發行費率如此之高,足令境外同行眼紅;再加上收支不透明,各種跑冒滴漏也就在所難免。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規範彩票管理的通知》(國發[2001]35號)規定,彩票返獎率不得低於50%,彩票公益金不得低於35%,發行費不得高於15%。但據福彩中心《彩票資金是如何構成的》一文,在實際執行中,所有彩票遊戲的資金構成比例統一定為:返獎獎金占50%,彩票公益金占35%,彩票發行費占15%。

以同為樂透型彩票的香港六合彩對比。根據香港《博彩稅條例》,每期總投註額的25%撥作獎券博彩稅,15%撥作獎券基金(用於各項社會福利服務),6%為香港馬會獎券有限公司的傭金,余下的54%為獎金基金。

傭金即發行費。香港馬會僅取6%,還有賺頭。福彩中心拿走15%,比前者整整多出9個百分點,以數錢數到手抽筋來形容不為過。2012年,福彩銷售收入1765.3億,同比增16.9%,則福彩中心提取的發行費為264.8億。2014年上半年,福利銷售收入 985.01億,同比增15.5%,則福彩中心提取的發行費為147.8億。

千萬別把福彩中心不當壟斷央企。在中國經濟整體走弱的當下,實體經濟面臨著去產能、去庫存的漫漫長路,投資回報率一路走低,但福彩中心的生意不受任何影響,與印錢一樣高收益、無風險,並且享受16.9%與15.5%的高增長率,跑贏了GDP增長率,跑贏了CPI,甚至還跑贏了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幅。國企的邏輯是“到我手里的錢花完了才是我自己的”,所以必定有做高成本的沖動,福彩上馬豪華培訓基地,不奇怪。

此外,福彩與體彩更大的問題在於:包括搖獎、領獎在內的整個流程均不透明。

2014年8月,體彩超級大樂透14090期一等獎開出60註追加頭獎,全部被山東一張彩票中得,獎金達4.97億,中獎者打扮成“米老鼠”去兌獎。2011與2012年,兩位“熊貓大俠”分別從浙江與四川領走了雙色球獎金5.65億和2.6億。

看來,中國官彩獨樹一幟,對大獎得主的個人信息與隱私嚴加保護,領先了發達國家幾條街。不過,如果大獎得主個人信息必須強制公開,會真有彩民躺在床上擔心中了大獎,親戚朋友會借錢、犯罪分子會覬覦,所以不買彩票了嗎?

大獎得主信息公開,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大獎得主現身說法,證明了搖獎的隨機性與公正性,降低了博彩機構內部人舞弊的幾率。懷疑者可以進行信息核查,讓不利於博彩機構的種種流言失去了滋生的空間。二是等於給博彩機構打一個效果絕佳的免費廣告,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時代講求事件營銷,大獎得主往領獎臺上一站,談幾句領獎感言,規劃大獎怎麽花,足以撩撥彩民的發財夢。

至於搖獎,更是發生過“雙色球搖獎畫面補拍事件”。2004年福彩雙色球2004009期,同時出現在電視屏幕中的兩個出球畫面竟然彼此矛盾,按照福彩中心事後通報的說法是“特寫畫面與全景畫面不一致”。雙色球2003002期也有類似問題。這是說,兩個畫面小球搖出的順序是一致的,但不同畫面的小球運動模式與靜止後的間隙不一致。

事後,中國福彩中心承認,由於發生了“技術故障”,畫中畫的特寫鏡頭是“開獎後工作人員制作的”。問題是,雙色球是從33個紅球中搖出6個,一次搖獎得到同樣順序和號碼6個紅球的概率為1/797448960。如果再考慮從16個藍球搖出1個特號,搖出同樣順序和號碼的7個球的概率為1/12759183360。搖獎一次的時間約為2分鐘。聰明的讀者算一算,如果搖獎是隨機的,需要幾千幾萬年才能補拍出來。

這個事件足以說明搖獎者具備操控搖獎結果的能力。

2009年,彩票管理條例起草人之一王薛紅說:“目前國內對於最為核心的內容,比如技術系統、搖獎設備、投註設備等安全性一直缺乏國家統一標準和第三方專業機構的檢測及認證。一旦有問題發生,各級彩票中心自身都無法證明其安全性。”

一言以蔽之,兩大官彩亟需適用合理透明的規則。只有這樣,官彩才不至於淪為內部人的盛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58

別讓金正恩知道的刺殺攻略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6694

《刺殺金正恩》劇照 (豆瓣/圖)

電影《刺殺金正恩》上映了。通過采訪刺殺靠譜嗎?假扮記者刺殺領導人在現實中也曾發生過。廚師、私人醫生、美食,這些在生活中會成為刺殺領導人的最佳手段嗎?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告訴你一些不能讓金正恩知道的刺殺攻略。

近日,由於遭據稱來自朝鮮的黑客威脅,電影《刺殺金正恩》宣布中止上映。美國總統奧巴馬聲稱,索尼影業公司的這一決定是“錯誤的”。奧巴馬還表示,美國有可能將朝鮮重新歸類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

不管美國和朝鮮之間的外交戰結果如何,《刺殺金正恩》的市場宣傳不用發愁了。只要敢上映,票房必然是年度最熱。回到電影中的故事,到底誰是最可能殺死他的人呢?

誰在保護金正恩?

朝鮮護衛總局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人民軍和勞動黨系統之外的情報機構,只聽命於朝鮮最高領袖金正恩。任何企圖刺殺金正恩的人,都是護衛總局的頭號敵人。

朝鮮護衛總局成立於1976年,前身是二戰結束後為保護金日成而成立的“警護中隊”。金日成時代,護衛總局下設政治部、參謀部、保衛部和後方總局。參謀部又設第1、2、3局。其中,第1局主要負責金日成及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住所及辦公地點的安全。第1局下面又設有第1、2、3護衛部,第1護衛部直接負責金日成的安全。自1994年金日成去世後,第1護衛部被撤銷。第2護衛部直接負責金正日的安全,第3護衛部負責其他政治局委員的安全。金正日死後,第2護衛部並未撤銷,直接負責金正恩的保衛工作。護衛部人員均為軍官身份,但是第3護衛部執行任務時一般穿著便裝。

除了保衛金正恩之外,護衛總局還負責反間諜和調查叛徒。此外,懲處高官也會出動護衛總局。例如,負責抓捕金正恩姑父張成澤的就是護衛總局軍官。

要識別護衛總局人員並不困難,看衣服就行。盡管他們穿著和朝鮮人民軍同樣款式的軍服,衣服顏色卻更深一些。

通過采訪刺殺靠譜嗎?

從索尼公司的片花來看,《刺殺金正恩》是通過采訪實現的。兩名美國電視臺主持人受金正恩邀請做一次采訪,中情局希望他們幹掉這個美國的眼中釘。這個橋段是有事實基礎的。2001年,阿富汗北方聯盟統帥馬蘇德將軍,就是這樣被“基地”的刺客暗殺了。兩名假扮成記者的刺客,通過中間人的引薦,混入其指揮部,利用藏在攝像機中的炸彈殺害了將軍。

也是在2001年,“哈馬斯”曾公布以色列特工假扮記者踩點暗殺其領導人曼蘇爾和薩利姆的情況。在以軍導彈襲擊前幾分鐘,曼蘇爾接到一個自稱是BBC記者的人打來的電話。電話剛放下,導彈就落了下來。然而,BBC根本沒有記者電話采訪曼蘇爾,是以色列特工冒充記者打電話,目的是想確定曼蘇爾和薩利姆是否在辦公室。

只有記者這個職業才能輕松地以陌生人的身份接近領導人,這是刺客喜歡假扮記者的原因。不過,這招已經被刺客前輩們用了好幾次,以後恐怕未必會有人輕易上當。

爆炸刺殺也是有講究的

此外,用爆炸刺殺領導人並不容易。例如,在刺殺希特勒行動中,德國軍官史陶芬伯格就是想利用炸彈,卻因為威力不足未能成功。當然,主要的原因在於,這位軍官並不是自殺狂徒,他只打算放置炸彈後就安全撤離。這就造成很多不確定因素。例如,當時另一位軍官覺得裝有炸彈的公文包礙事,就把它挪到了橡木桌的另一側。這導致橡木桌吸收了大部分爆炸的能量,希特勒得以幸免於難。

2012年,敘利亞政府高層幾乎被自殺式炸彈襲擊一鍋端——國防部長、國防部副部長、前防長、內政部長在襲擊中全部死亡。由此可見,與德國式的精密計算相比,“基地”式的自殺攻擊也許是最有效的刺殺領導人方式。

《刺殺金正恩》劇照 (豆瓣/圖)

廚師醫生或許是好人選

領導人身邊最不缺的就是服務人員,其中廚師和醫生最有機會下手。

日本人藤本健二曾是金正日的禦用廚師。他的隨身工具是一把鋒利的壽司刀,可以輕而易舉地劃破任何人的喉嚨。最初,金正日不太信任這位日本廚子。他三番五次測試其忠誠度。即便藤本通過了重重考驗,金正日仍不時警告這位有點個性的廚師,他可以隨時在肉體上被消滅。藤本最後還是背叛了金正日。他厭倦了朝鮮的生活,成功回到了日本。盡管他曾有機會殺死金正日,卻並沒有這麽做。

中國歷史上確實出現過一名刺客廚子,他用一把藏在魚肚子中的短劍刺殺了吳國國王,這件事發生在春秋時代,他的名字叫專諸。

私人醫生同樣是個非常容易對領導人下手的職業。據藤本回憶,一名他熟悉的金正日大夫忽然失蹤了,金正日懷疑他試圖暗殺自己。正所謂是藥三分毒,如果開藥的人不可靠,將會相當危險。

無人機和特種部隊

無人機是近年來中情局喜歡使用的刺殺利器。除了這種方式被美國總統授權合法的原因之外,不會有己方人員傷亡的風險也是極具誘惑的因素。這意味著中情局不會因為行動失敗而承擔政治風險。伊拉克“基地”領導人紮卡維就是死於無人機的斬首行動,巴基斯坦塔利班組織的多名首腦也死於無人機的攻擊。

用無人機確實成本低,卻很難確認戰果。這就是為何本•拉登並未被無人機炸死,而是被從天而降的海豹突擊隊打成篩子的原因。

朝鮮半島曾流行這種模式。例如,1968年金日成曾派突擊隊突襲韓國總統府青瓦臺,盡管最後功虧一簣,卻讓當時的韓國總統樸正熙驚魂不已。因此,用突擊隊暗殺金正恩不現實,因為朝鮮人自己就非常擅長這個事情,自然也很清楚如何防範此類攻擊。

美食是最佳的暗殺手段

金家的平均壽命並不算長,容易患上心腦血管疾病。金日成和金正日均死於此類慢性病,除了遺傳之外,他們熱愛高熱量食物和脂肪也是重要原因。藤本就提到金正日非常喜歡吃三文魚膘,這是三文魚身上最肥美的部分,當然也是熱量和膽固醇最高的部分。

從金正恩前段時間瘸腿出席會議來看,他或許受到了痛風的困擾。顯然,他和他的長輩一樣,熱愛高熱量的食物。這個愛好最終會讓他死亡,不過這不會馬上發生,一個擅長烹飪高熱量食物的廚師卻可以加速這個過程。如果沒什麽意外,金正恩還會成為死於廚師之手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58

別讓屁股控制腦袋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01/idiot.html

巴黎:



有科學家嘗試用支針拮某人屁股,並用儀器監控腦部的電流,希望知道到底腦袋那地方是連接屁股的神經。

不過讓他們吃驚是如果以lphone6每秒240格慢動作重播,腦袋反應的電流點著時間,較拮你的屁股更早。

原來我們的腦是先痛,並預知下一秒發生的事,或許原來有一樣東西預先安排要我們拮自己的屁股。

另一方面,如果把腦袋這著燈地方切除,無論如何再拮屁股,這人都沒有反應。

原來我們的腦可以什麼已發生的事也不知道。

這出現了一個迷離境界,是先出現結果然後原因,還是有了原因也不出現結果?

大眾一直以為的因果論,原來所知甚少。

到底投資是因為不理想而悲觀,還是悲觀做成不理想?

------------------------------------------------------------------------------------------------------

除夕晚筆者囘家路途上不知什麼原因,察覺到南車A會有30%升幅的機會,囘家後馬上上網查成交。

A股因爲有升停板的機制,如果投資者在5/1/2015那天,以除夕日6.38 收市價再加10% 7.02買入,便可以賺到和H股30%的差價。事實31/12/2015至今天,無論南或北車A股,每天都有幾百萬股的成交,昨天南車A甚至有過千萬股成交。

因此節後開市第一天5/1/2015,筆者用盡Margin掛了7.03買入,但因為高於10%的7.02一分錢,所以我買不到。

收市後再問清楚經紀,並加10%掛7.72在昨天早上求買入,但集體競價時段要在前一天的16:00開始下盆,因當天未成交的買單,大陸是要等到19:00才自動撤單和釋放Margin額度,所以筆者昨天仍然排得很後買不到。

今天南車A仍然升了10%至8.49,但以用這價買到,已經和H股同價,風險代價已不值筆者追入,就這樣閃電間流失了可能賺大錢的機會。

而連續三天排第一買入者必定是個績極的投資好手,這億元的賞金是應得的,筆者在此向他致敬!

-----------------------------------------------------------------------------------------------------

資本主義是要讓那些把資金流向同等價值又最低價格的人獲獎賞,唯有這種流向,世界才能向前,而資本市場有幾多阻礙和幾多困難,把價值價格分離,便有幾多好的投資機會把它紏正。

悲觀者只能看到和抱怨A股市場的不成熟,他們相信黑天鵝,讓悲觀掩蓋眼睛,看不到一起帶來的機遇。

每天跳著Tic Tac 往股票市場,看到的是無盡的投資機會。

筆者越來越覺世界是美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9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