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2o3.html
近日,有博友問我,「最近格力提出2012年銷售過千億,5年達到2000億的目標,另外要大力發展商用空調。不知 孫老師怎麼看,這個目標是不是太激進了呢?」我查閱了一些有關格力電器(000651)的新聞報導,發現這是一個算得上小熱門的話題,在此發表一下我的看法。
從歷史數據來看,格力電器過去10年的收入增長速度比這個目標高得多。2000年,格力電器的營業收入僅為61.78億元,而2010年為604.32億元,年均增長25.62%。格力電器尚未公佈2011年的年度報告,但營業收入超過800億應該不成問題,這樣算下來,2011年的收入增長在30%以上。
2012年營業收入1000億元、5年後達到2000億元的目標則意味著5年年均增長14.87%,這個速度比過去10年的速度低了10個百分點以上。
企業規模變大後,不可能一直維持過去的高速增長,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確定,2000億的銷售目標不會對格力電器的管理能力提出太大的挑戰。
我不認可市場上一些認為格力電器目標過於激進的觀點。例如,有人認為,商用空調專業性、技術性更強,短期內市場格局不可能改變——這種觀點未免太消極了,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態,可能當初國內企業連家用空調市場也不敢進入。
從數據上分析,國內企業去年在中央空調市場上的表現相當出色——根據艾肯空調製冷網、《中央空調資訊》編輯部編撰的《2011年中國中央空調市場報告》,2011年中國中央空調市場總容量實現了近30%的增幅,而大金的銷售增幅只是略高於行業平均增長率,而美的和格力的保持了近50%的增幅。行業九大品牌中,大金銷售額80億,佔有率為15.9%居首;美的僅次於大金,銷售額74.6億元,佔有率13.4%;市場佔有率第三的則是格力,其銷售額為60.2億,佔有率11.1%。以上事實表明,格力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至少是出乎了我的意料。畢竟,中央空調市場與家用空調市場不同,格力沒有在家用空調市場上那樣(以專賣店為主)的銷售渠道優勢。
我認為,企業在制定中長期計劃可以不必太在意短期的經濟形勢。誠然,2011年空調市場高開低走,一些人對經濟形勢感到悲觀,認為隨著國家大型建設的減少,政府採購也隨之減少,中央空調的市場前景不會太好。但是,一家企業如果在制定5年 甚至更長時間的計劃時,如果過於在意短期的經濟形勢,則有可能喪失良機。當然,這不意味著當短期經濟形勢不利時,企業仍然要嚴格執行計劃。董明珠不久前發 表文章稱,「現在國際整體的經濟形勢不好,格力到美國建廠的計劃可能要到明年了。」我認為從這可以看出格力管理層對如何執行計劃還是把握住節奏的。
其實,格力的5年計劃是否激進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對待這個計劃的態度。近 來,美的的裁員風波使得人們對其增長方式進行反思,我認為,美的錯在對收入的增長太執著了——如有報導稱,「在美的,考核制度頗為嚴格,以產品經理為例, 如果一個產品達不到市場佔有率前三強,不管是賺錢還是不賺錢,負責產品的職業經理人隨時有撤職的危險。」對企業而言,高質量的增長應該是有豐厚利潤的增 長。
有美的前車之鑑,我想格力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事實上,以朱江洪和董明珠的秉性,他們也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
我們所要預防的是,格力為了完成計劃而做了不應該的事情。
首先是多元化。在一些人看來,空調市場容量有限,因此美的、海爾的多元化發展戰略更能支撐企業的長期增長。然而,多元化從來都不是一條好走的路,否則彼得·林奇也不會創造出「多元惡化」這個詞了。
分析新聞報導中格力領導人的言論,我認為現階段可以不太擔心多元化的問題。例如,朱江洪旗幟鮮明地表示反對多元化,「2003年左右,我們已經思考過這個問題。當時,別的家電企業都在做多元化,我們內部討論非常激烈,但最後我們決定還是堅持我們的專業化思維,把一件事做好做精。」——曾幾何時,朱江洪在是否多元化這個問題上似乎有些鬆動。
再如,格力電器副總裁望靖東表示,格力電器將在製冷領域向深度和廣度上延伸。具體而言,在廣度上,格力電器將進軍更多的空調領域的細分市場,例如擴大商用 空調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規模。在深度上,格力電器要在現有的核心部件和現有高利潤的零配件裡進行發掘。——以前我們擔心過格力會進入冰箱市場,現在來看可 以放心了。
其次是放棄對企業發展有利、但對收入增長無益的行為。分析格力高管的言論,我認為這在當前也不用擔心。做核心部件和零配件(如果不對外銷售)其實是不會增加合併報表中的營業收入的,但格力將其作為在製冷領域向深度發展的重要舉措,足以證明公司沒有唯收入增長是圖。據媒體報導,朱江洪透露,「在空調製造中的稀土和銅等重要原材料上,格力已經研發出全部和部分可以替代的產品。並且,這些使用替代材料的產品已經在國外市場上成功銷售」。
最後是打價格戰。格力前兩年有在出口市場上打價格戰的苗頭,我反對這種做法。
當然,目前不需要擔心的問題,並不意味著在幾年後也不需要擔心。因此,我們仍然需要時刻關注著格力高管的一言一行。
附:相關報導
http://www.aircon.com.cn/news/htmfiles/458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