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徐工集团改制疑云:8000下岗员工难安排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0820/16595219595.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4

王樹彤:外企下崗白領正成為「新4050」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13301.html
次,狼真的來了。最近一段時間,跨國企業陸續在中國實施大規模裁員計劃,外企白領下崗潮比估計的來得更早。12月1日的《21世紀經濟報導》一篇題為「寶潔的懸崖」的文章披露:今年以來,寶潔已經連續宣佈兩輪裁員,累計最高裁員14%,總數接近8000人。類似的新聞自今年上半年頻頻被媒體報導:匯豐宣佈2013年之前裁員3萬人,惠普年中宣佈將於兩年內裁員2.7萬人,7月諾基亞表示要關閉中國兩個區域銷售中心,8月摩托羅拉移動宣佈裁員,涉及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多個研發中心,不久前索尼公司也公佈了今年1萬人的裁員計劃……'

不單是媒體的報導,我從周圍也切實感受到了這股寒流正在襲來。先是驚聞多年前在外企的多位老同事在公司全球性裁員中先後失去了工作。與此同時,最近敦煌網人事部收到由獵頭推薦的外企高管及資深員工的簡歷也在明顯增多。我幾年前曾設想到的一個現象,發現已開始成為一個社會現實:如果說之前的「4050」特指二三十年前國企改制中正值中年的下崗人群,那麼眼下受到裁員風暴襲擊的高薪高齡外企白領正在成為「新4050」。

過去十多年間,外企員工的飯碗毋庸置疑是鍍金的。可觀的薪金、優厚的福利,加上舒適的工作環境和規範的管理制度,在外企工作成為年輕人最理想的一個職業。確實,伴隨著外企在中國的迅速發展,白領精英們獲得了相對豐厚的回報。但許多人並沒有想過鍍金飯碗也有被敲碎的一天。

不知不覺中第一代白領目前已經超過40歲甚至接近50歲,而接近40歲的70後資深白領目前也佔了職場相當大的比例。高齡、高薪特別是沒有機會升至高級管理層的老白領,在人才市場上漸漸失去優勢,他們面對的是大量精力充沛、學習能力更強、起薪低廉、而且供應無限的年輕人。外企高效的培訓體系有能力培訓出一大批合格的年輕員工替代成本高昂的老白領。因此,對於那些多年打拚好不容易升到中高級職位的老白領來說,在全球市場萎縮的今天職業前景顯得特別的脆弱。

最近我們在招聘過程中就遇到不少外企打拚多年卻遭遇裁員的資深白領,其中有一位曾在一家歐洲跨國企業做了10多年的總監級員工。外企家大業大,他出差總是出入五星級酒店甚至常常商務艙來回。一個全職太太和一個正在上著國際學校的孩子,一家人習慣了高標準的中產生活。他之前從沒想到過公司會裁員,尤其身處被公認為「很穩定」的歐洲企業。然而,正是這種安逸心態,使他在遭遇裁員時對突然發生的變故措手不及,雖然拿到了一筆可觀的賠償金,卻對接下去的生活感到迷茫。由於之前心理準備不足,像我們這樣的創業企業對他來說,確實有諸多的不適應,加上多年外企養成的工作和生活習慣,使他很難在人到中年之後再有歸零的心態,做吃苦的準備。他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金飯碗捧在手裡太久了,重新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從頭開始創業似乎也已經太晚了。」

我們處在一個劇變的社會轉型期,社會環境的突變往往比我們想像得發生得更快更激烈,況且中國的社會保障機制並不完善,對於白領精英來說提前退休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居安思危,對每一個職場人士來說是必備的素質。要避免將來成為新一代4050,需要做好職業轉型的準備,提早佈局,這樣才不至於事到臨頭措手不及。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捨得放棄,不要過分追求虛幻的舒適和精英式的生活。這裡我再跟大家分享我身邊的朋友、一位外企資深白領的故事。同樣他也在外企打拚了十多年,不過早在2008年,他由於一方面感到外企的工作過於安逸,不再具有挑戰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出於先知先覺,主動砸掉了手中的金飯碗,開始憑著深厚的工作經驗為企業做獨立顧問,開始自己的創業生涯。他當時的這一決定令周圍的親朋好友大惑不解。因為他所在的公司不僅是很多年輕人夢想的一流外企,更因為他憑藉自己的出色表現已做到高層管理的職位。高薪、頻繁的出國培訓機會、工作環境和出差條件自不用說,連家人都可以享受每年在外資醫院免費體檢的福利。但是,他仍然放棄了這些令人羨慕的種種安逸。之後的打拚自然很辛苦,出差經常入住經濟型酒店,從表面來看,生活水平是降低了。但是,我卻看到他一直都很積極樂觀,絲毫看不到人到中年的惶惑和迷茫。如今,他的事業做得頗為有聲有色。他說正是一直都有危機感,才需要始終以強大的內心挑戰每一次面臨的困難。

而就在這兩天我又遇到幾個以前在某著名國際廣告公司工作的朋友,他們差不多都也年過40歲,開始籌劃合夥創業。他們給我分享了自己設計的時尚茶飲品,嘗試新的營銷方式和銷售渠道。他們的創業同樣非常辛苦,原先打工時只需要做做文案,如今卻需要實打實地從草根開始打拚,但是我很佩服他們的進取心和勇氣,同樣我也有外企打工的經歷,我知道這批人在外企職場培養的韌勁和專業精神還在。

郎咸平教授曾語出驚人:90%的白領將來會破產。作為創業公司的領導者,我比他樂觀,我想把以上這些故事分享給目前正在打拚的年輕白領:未雨綢繆,永遠做自己職業和生活的主人,而不要依託任何一個看似強大的機構,無論是政府機構、國營單位,還是知名外企。如果你自認為是屌絲,那麼我告訴你,哪怕是中產的高帥富,也會在社會的轉型中承受壓力、面臨困境;如果你目前自感安逸和滿足,那麼千萬不要被眼前虛幻的安全感迷濛了雙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66

[惡搞文]傻仔大: 「下崗財經演員,不再是人渣?」

其實一直想惡搞他的文章,只是沒有機會,今日終於找到一篇幾好睇的,惡搞前原文如連結。無聊寫成的文如下:

「專欄作者湯財手記稱,以前讀者弄不清楚蔡東豪的真實工作,他以財經演員作例子。讀者通常誤會他唔是財經演員,他用幻想的方式描述讀者的講法:「我知道你的工作是甚麼一回事,妳不是人渣。」讀者滿心歡喜以為終弄清蔡東豪真實工作性質,但這個作者續幻想讀者的說法:「因為你已下崗。正所謂,下崗財經演員,不再是人渣。」財經演員的公眾形象現跟蔡東豪差不多。這20年變化很大,80年代財經演員,是大部份證券行員工曾經夢寐以求的工作。當時,證券行「打崩頭」爭入一些電視台講廢話,以爭取知名度「搵真銀」,有些出名的,則做財技人的打手,幫人呃股東錢。

這20年發生很多事,最致命是2008至2009年金融危機,如財經博客為興趣求真的寫作。財經演員不堪一擊,最大鑊是,財經演員被揭露指鹿為馬的醜陋一面。技術不濟已經樣衰,但未必淪落為人渣;財經演員在危機中自私自利,把個人利益擺在粉絲利益前面,是淪為人渣的最大原因。至於蔡東豪的問題,各位去反他的網站看看便知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02

南紡股份持有朗詩集團20.9%股權到底價值幾何? 下崗小農民

http://xueqiu.com/8334903303/24215103
背景資料:
2011年末,朗詩集團總資產112億元,其中:貨幣資金17億元,存貨89億元,新增土地3塊,對應佔地面積21.8萬平米,建築面積45萬平米,新增樓面平均價4185元/平米;負債總額98億元,其中:銀行借款8.08億元,預收款項54億元,除預收帳款後資產負債率為39.4%;股東權益14.02億元,其中:總股本3億元。2011年度朗詩營業收入39.2億元,銷售均價13666元/平米,利潤總額6.37億元,淨利潤4.25億元,淨資產收益率達到30.3%,銷售回款45.5億元,2010年為44.5億元。2005年至2011年,銷售收入平均增長率96%,淨利潤平均增長率113%,平均銷售毛利率41.8%,平均銷售淨利潤率13.1%,平均淨資產收益為37.8%。(摘自林勁峰  披露資料)

南紡股份2012年財報,朗詩集團2012年營業收入49.58億元,淨利潤為4.29億元,2012年底總資產為132億元,淨資產16億元。而朗詩官網最新數據顯示,朗詩集團2013年5月底未經審計的總資產超過150億元。南紡股份2012年從朗詩集團獲得分紅6300萬元。

南紡股份公告稱,2001年至2006年期間,南紡股份四次增資朗詩集團,合計投資3978.3萬元。截至2012年末,朗詩集團給南紡股份總共帶來了19980萬元的現金分紅。此外,南紡股份仍持有朗詩集團20.91%的股份,對應的淨資產賬面價值3.35億元。

持股價值:
朗詩集團2012年末淨資產賬面價值16億元,但當年淨利潤高達4.29億元,淨資產收益率高達27%,而這主要還是由於2011年、2012年上半年房地產市場低迷情況下的經營結果。以往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均在30%以上。

朗詩集團2012年銷售額(房產預售,非交付結算的會計確認營業收入)約75億元,2013年銷售額預計百億元,這些銷售額大都在2013年和2014年計入會計確認營業收入,因此可以預計朗詩集團2013年營業收入應該可以達到60-65億元,參考以往平均銷售淨利潤,考慮到近兩年行業利潤下降,按照10%計算,淨利潤也可達到6-6.5億元。

我們假設南紡股份其他業務均剝離或不虧損,南紡股份佔股20.9%,預計2013年朗詩集團帶來1.25億元淨利潤,參考同期銀行利率,資本化率計為5%,南紡股份持有朗詩集團的股權價值25億元。

2009年朗詩集團為運作A股IPO,優化調整股權結構,南紡股份通過江蘇省產權交易所轉讓5%股權,交易價格為4750萬元,交易價格對應當時的淨資產賬面價值,市淨率達到7。以此為參考,以2012年年末淨資產賬面價值計算,南紡股份股權對應的淨資產賬面價值3.35億元,南紡股份持有朗詩集團股權價值也在23.45億元。

綜合分析來看,目前南紡股份持有朗詩集團股權價值判斷在24億元是比較中性的。南紡股份目前市值才17億不到,還未超過南紡股份持有的朗詩集團20.9%的股權價值高。因此,未來朗詩集團若在適當時機完成整體注入深圳科技(HK0106)後,其股權價值將更具增長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73

下崗,湖州15年 雙鷺13

http://xueqiu.com/6491081143/29062234
查看原图1998 年,中國國有企業改革,這場改革提出的首要任務就是減員,"下崗"這個詞也成了一代中國城市市民的傷痛記憶。當時,全市有 292 家各類企業要改制,情況錯綜複雜。直到今天,關於國有企業改革方向的爭論依然沒有停止過。
查看原图上世紀 90 年代初,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業還是湖州的支柱產業。絲綢廠職工當年是令人羨慕的產業工人,許多黨政機關幹部子女還要借助父母的關係才能進入絲綢企業。在湖州,幾乎每家每戶都有成員,直接或間接從事與絲綢行業有關的工作。
查看原图張玉蘭,1961 年出生,1977 年進入湖州永昌綢廠做擋車工,1989 年就曾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2002 年下崗前已是副廠長。在為廠裡 2988 位員工辦理完下崗手續後,終於,張玉蘭在手續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查看原图42 歲的她打起兩份零工,白天在一家機關做後勤,晚上去做家政打掃衛生。甚至大年三十,別人都家家開始吃年團圓飯,她還在疏通廁所管道。現在,她擁有了一家自己的家政公司。
查看原图王綠英,1953 年出生, 1975 年進入東風絲織廠,1997 年下崗。和其他下崗工人一樣,她當時就覺得天都要塌了,時常會走神,燒飯不放水,買東西忘給錢。
查看原图王綠英從擺攤一年賺得的 3 萬元開始起家,現在已經退休在家帶外甥了,她的創辦和投資的企業還在正常運作,個人年收入可達到 10 萬以上。
查看原图凌蘭芳(右),1953 年出生,17 歲進湖州絲廠,在絲綢行業幹了 33 年後,被 28500 元錢「買斷」工齡下崗。
查看原图他帶領 21 個下崗工艱難創業,借錢 2600 萬先後收購兼併了 7 家絲綢企業。如今他的企業已發展成有著 7 億多優良資產的集團公司,使 5000 餘名職工重新上崗或得到妥善處理。他毫不避諱說自己的身家「過億了吧」。
查看原图楊美華,1963 年出生,1981 年進入湖州永昌綢廠做工人,2002 年被 18600 買斷 22 年工齡後下崗。
查看原图因為是技術骨幹,在永昌改制後,她是第一批被召回的 20 多個工人中的一個,基本沒有閒在家中過,去年退休後又被返聘到企業做車間主任。現每月工資加退休金共有 5000 元。
查看原图譚惠琴,1963 年出生,1989 年進入湖州永昌綢廠做工人,2001 年下崗,領取每月 260 元的失業金過了半年。
查看原图譚惠琴,1963 年出生,1989 年進入湖州永昌綢廠做工人,2001 年下崗,領取每月 260 元的失業金過了半年。
查看原图韓利群,1963 年出生,1980 年進入浙絲二廠做擋車工,2002 年改制下崗,被 19600 元買斷工齡。
查看原图之後有半年時間,她在江蘇、江西一些私人企業打工維持生活。退休後被返聘,現每月工資加退休金共有 5600 元。
查看原图陳英英,1962 年出生,1980 年進入浙絲二廠做繅絲工,2002 年改制下崗,屬「協保」一類。靠每月 380 元維持生活。
查看原图半年後,她再次回到改制後的浙絲二廠做工人。退休後被返聘,現每月工資加退休金共有 5550 元。
查看原图高筱潔,1963 年出生,1981 年技校畢業後進入湖州永昌做工人,1989 年開始做統計工作。分別於 1997 年和 2000 年經歷兩次改制,兩次下崗。第二次下崗時,被 18700 買斷了 22 年工齡。
查看原图家中發生這樣的變故,生活一下陷入困境,她靠著父母接濟勉強渡過。在保險公司打工兩年後,2002 年又重新回到改制後的永昌做辦公室管理工作。去年退休後同樣被企業返聘。現每月工資加退休金共有 5300 元。
查看原图陳躍江,1962 年出生,1980 年進入浙絲二廠做機修工,2002 年,夫妻雙雙下崗,他被 19450 元買斷工齡。
查看原图改制後他重新回到原廠工作,現退休金為每月 2500 元。

查看原图朱榮榮,1956 年出生,1978 年進入湖州德清綢廠做機修工,1995 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他也是省、市、縣的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00 年下崗時擔任廠長助理一職,一次性買斷工齡 9450 元,夫妻雙雙下崗。
查看原图改制後,他回到工廠從事機修工工作,現每月工資 2200 元。去年春節,湖州市總工會特別為曾是勞模的他發放了 4000 元春節慰問金和困難補助金。由於所在企業經濟狀況不好,他很擔心不能熬到後年退休。
查看原图陳逸新,1952 年出生,1968 年進入湖州菱湖絲廠做木工,2001 年,夫妻雙雙下崗,每月生活費 380 元。
查看原图下崗那年,兒子剛剛考上大學,夫妻倆不得不四處借錢為兒子交學費。陳逸新到旁邊的一家化學廠打零工,打掃衛生,作搬運等雜活,按日計工錢,有活幹的日子每天 11 元。他一年後回到改制後的工廠工作。現每月退休金 3800 元。
查看原图沈福珠,1952 年出生,1984 年隨丈夫轉業回到湖州,進入達昌綢廠做工人,1996 年下崗。
查看原图她開了家快餐店維持生活開支,直到退休。現退休金為每月 1900 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672

第二次下崗潮是真的嗎?看人社部官員怎麽說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1-14/962438.html

針對有專家指出登記失業率存在失真現象、“第二次下崗潮”即將來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專家對記者表示,從失業率角度判斷,中國的失業風險整體可控,未形成“第二次下崗潮”。

針對有專家指出登記失業率存在失真現象、“第二次下崗潮”即將來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專家對記者表示,從失業率角度判斷,中國的失業風險整體可控,未形成“第二次下崗潮”。

“從這麽多年的實踐看,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所代表的趨勢是一致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認為,雖然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的統計範圍和統計方法有所不同,但能夠代表全國失業人群的整體情況。

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所長莫榮說,調查失業率是國際通行的失業率統計方法,一些研究機構用其他方法得出的失業率數據雖然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局部數據並不具有全國代表性。登記失業率尤其是調查失業率仍是目前判斷失業情況的重要指標。

莫榮根據國際比較研究提出,7%的調查失業率可作為失業預警紅線。而根據人社部公布的數據,今年三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調查失業率也在安全紅線之下。

1989年,百萬民工下廣東,形成第一次“民工潮”;上世紀90年代,數千萬國企職工下崗失業,形成“下崗潮”;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農民工返鄉潮”,人數超過1200萬人。

莫榮認為,需要達到類似的人群規模,才能界定為“潮”,而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數據,這一情況並未出現。

“‘潮’如果出現,失業率會有較大的波動,將涉及到很多行業和企業。而現在更多的是產業結構調整、化解過剩產能造成的失業。”鄭東亮說,

近年來,部分鋼鐵、化工、煤炭等領域的企業出現了經營困難,存在一些減員現象,部分生產制造類企業也出現了用機器替代人工的現象。鄭東亮表示,上述原因對用工的影響有限:“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帶動下,電子商務、金融、通信等行業吸納了部分企業分流人員,而使用機器人也是企業為了彌補缺工采取的措施。”

莫榮介紹,根據人社部對全國3.3萬家企業的失業動態監測數據,因經濟性裁員造成的失業僅占監測數據的2.6%。退休、勞動合同到期、企業結構調整、搬遷等正常因素占動態監測數據的主要部分。此外,根據調查,全國百人、千人以上的大規模裁員出現較少。

“這次可預見的經濟下行調整帶來的下崗風險不會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集中大規模地爆發,因為當前的經濟環境使就業的吸納能力也有很大提高,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占比增大,能夠吸納較多的下崗失業人員。”鄭東亮認為。

“現在實行的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是由當初的下崗再就業政策發展而來,從針對不同群體到針對企業的政策和服務都接近完善,對再就業的支撐力已超過當年。”鄭東亮說,“對當前出現的失業狀況無需過度擔憂。”(記者徐博)

  • 新華網
  • 柴剛
  • 徐博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846

人社部:煤鐵鋼鐵去產能將致180萬人下崗 職工可內部退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5227.html

人社部:煤鐵鋼鐵去產能將致180萬人下崗 職工可內部退養

一財網 郭晉暉 2016-02-29 11:36:00

化解過剩產能是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而在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做好職工的安置又是關鍵之舉。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29日上午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煤炭鋼鐵兩個行業化解產能的過程中將涉及到180萬職工的分流安置,包括煤炭系統130萬和鋼鐵系統50萬人。具體安置辦法是要以企業為主體,還特別提出,距法定退休年齡五年之內的職工可以內部退養。

化解過剩產能是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而在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做好職工的安置又是關鍵之舉。

尹蔚民表示,這項工作非常難,國務院已經下發了化解過剩產能的“1+8”個配套的文件。其中就有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做好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職工安置的意見。

在這個文件中,人社部明確了職工安置一些基本的原則、安置的渠道、工作的要求,總的考慮還是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依法依規。

尹蔚民說,具體安置渠道有四個方面,一是鼓勵企業挖掘現有潛力,在本企業內部來安置職工,也就是說企業依靠現有的場地、設施、技術開辟新的就業崗位,能讓分流出來的職工在本企業繼續就業。

二是促進轉崗就業創業。對需要離開本企業的職工,人社部啟動就業扶持計劃,在職業培訓、職業介紹、職業指導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出組合拳,幫助職工能夠盡快就業和創業。

三是對符合條件的實行內部退養,也就是說距法定退休年齡五年以內,職工本人自願,企業同意,可以實行內部退養。

四是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對不能實行市場就業的困難職工,政府將開辟公益性崗位進行托底安置。在這個過程中,在資金、政策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會給予支持。中央財政將拿出1000個億,是獎補資金,主要用於職工的安置。同時,失業保險和就業專項資金對其中符合規定條件的也要予以相應支持。

尹蔚民還表示,每一個企業職工安置的方案一定要經過職工代表大會研究討論通過,就是說職工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安置,而且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項工作當中來。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168

徐紹史:化解過剩產能絕對不會出現第二次下崗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57907.html

徐紹史:化解過剩產能絕對不會出現第二次下崗潮

一財網 2016-03-06 11:07:00

徐紹史:這兩年,過剩產能的化解工作在持續推進,按照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 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5年之內,鋼鐵產能 要去掉1-1.5億噸,3到5年內,煤炭產能要退出5億噸,還要減量重組5億噸。

3月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就“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徐紹史表示,我國正在從鋼鐵、煤炭兩個產業入手來化解過剩產能。5年之內,鋼鐵產能要去掉1-1.5億噸,3到5年內,煤炭產能要退出5億噸,還要減量重組5億噸。他同時指出,化解過剩產能絕對不會出現第二次下崗潮。

以下是發布會問答實錄:

人民日報人民網人民日報客戶端記者:當前,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和經濟轉型壓力的加大,帶來巨大的就業壓力,加上今後幾年去產能、去庫存的壓力也比較大,就業壓力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請問國家下一步將怎樣進一步保障和促進就業?謝謝。

徐紹史:謝謝。就業問題是最大的民生問題,因為它涉及到收入,又直接影響到消費,因此就業問題廣為關註,特別是我們提出了要化解過剩產能,社會上乃至境外都有一種看法,說可能會引起第二次下崗潮。這個問題需要更深入地來分析,我覺得中國是不會出現下崗潮的。

我們確實在化解過剩產能,從2013年5月份就叫停過剩產能, 就不準再核準新的過剩產能的新上項目,9月份出臺了化解過剩產能的一個指導意見。這兩年,過剩產能的化解工作在持續推進,按照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 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從以往的經驗看,鋼鐵、煤炭這些領域的化解過剩產能,各地政府並沒有找中央政府,他們想了很多辦法,能夠妥善解決職工的安置問 題。我最近跑了河北,見了黑龍江省的黨政主要負責同誌。河北化解過剩產能起步比較早,力度也比較大,但是企業兼並重組、債權債務的重組、職工的安置,都沒 有出現大的問題,社會和諧穩定。黑龍江的龍煤集團,大家都知道,是非常困難的一個企業,但是他們通過內部的各種各樣的辦法,去年就向森工、林業等其他的一 些企業分流了兩萬多人。現在大量的退養一批、辭退一批、分流一批、協議保留一批,我們正在從鋼鐵、煤炭兩個產業入手,來化解過剩產能。5年之內,鋼鐵產能 要去掉1-1.5億噸,3到5年內,煤炭產能要退出5億噸,還要減量重組5億噸。中央也已經拿出一大筆資金作為獎補資金,重點幫助國有企業安置這些困難職 工。請同誌們相信,有中央政府的指導,有各地政府的精心安排,化解過剩產能絕對不會出現第二次下崗潮。

總體來看,中國的就業問題應該是比較樂觀的,從這幾年數據就可 以看出來。為什麽說比較樂觀?我考慮有這麽幾個因素:第一,我們有些企業雖然比較困難,但是它也采取措施來穩崗,比如說減少勞動工時,稍微壓減勞動報酬, 穩住這一批,那就成了就業的緩沖帶了。第二,我們經濟總量在不斷擴大。我們現在經濟增長一個點帶動的就業比過去要多得多,所以經濟不斷增長,創造的就業崗 位就更多。第三,三產吸納就業的能力更大。我們2011年三產只占了42.2%,但是去年已經到了50.5%了。第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去年我們新註冊的市場主體大數在440萬個,按一個企業3個人算,就1200萬。第五,勞動力在企業地區間、行業間的流動越來越快,勞動崗位的匹配也越來越快、越來越 準。這是什麽呢?就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有就業信息網,很多需要找工作的,包括農民工,大家都可以從手機上看到就業的信息,這樣進行對接,所以勞動力在 行業之間、地區之間流動速度大大加快,崗位的匹配也加快,而且精準度也不斷提高。還有非正規就業,現在有一些地方的勞動參與率也在下降,主要是非正規就 業。所以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這一點是應該看到的。

不僅如此,我們還準備了針對五類人的支持政策以及建設三張網, 這五類人一個是大學生,包括往屆畢業就業遇到問題的和應屆畢業大學生,第二是失業、返鄉的農民工,第三是困難企業具備再就業能力的職工,第四是困難地區有 就業意願的人員,第五是確實有困難的就業人員,這五類人是我們特別關註的。三張網就是就業信息網、職業培訓網和社會保障安全網,來兜住這五類人,同時又為 廣大就業者服務。我想,對就業這個問題,我們也要有信心,最重要的是我們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謝謝。

編輯:丁明勇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986

人工智能會讓誰下崗?

9月13日,美國麻省獨立研究機構Forrester發布研究報告稱,未來五年,人類有6%的工作職位將被人工智能取代,其中包括客服、租車服務行業等職位。

報告指出,在2021年,機器人將能更好地理解人類語言,改善學習能力,並能應對更複雜的情況,因此替代人類的能力大大提高。

英國雜誌《經濟學人》之前的報道也顯示,在一項覆蓋702個工種的調查中,美國有47%的工作在未來都有被自動化的可能,包括電話營銷員、會計審計、零售人員等職位很有可能由人工智能來代替。

而我想說的是,人工智能取代人工,可能用不了五年。人工智能在企業的應用,已經開始了!

案例一:智能出行——被取代員工:駕駛員、助理、內審、財務出納等

最近在一次互聯網+會議上,一家創新出行公司針對企業用車提出了一個耳目一新的方案。簡單地說,這個提案就是一款類似滴滴打車的軟件,但只針對企業員工使用。該公司號稱擁有註冊車輛及專業司機百萬,可以保證客戶呼叫後平均30秒內就有車輛應答,並在5分鐘之內供車給客戶使用。也就是說,理想的話,你的企業一輛車也不用養了。

車輛使用,在每家企業都是很大的支出,公司高層以及銷售業務員的用車每個月成本都很高。高管在公司的用車都是專車專用,但是高管們業務繁忙,頻繁出差,實際上一輛車的公務使用率很低,養車養司機,基本都是給高管太太們在接送孩子和買菜。而針對員工用車,現在企業通行的做法有兩種:要麽給銷售直接發放用車補貼,要麽是根據使用情況實報實銷,可是這兩者都有很大弊病。前者補貼金額一般都遠大於實際支出,對一線員工來說,這筆錢被當成一種福利收入;而後者的真實性一直令企業頭疼,雖然企業現在都要求員工在報銷的時候寫清楚使用目的,乃至具體路線,可是這要靠員工自覺,等同於沒有約束。一張小小的發票,根本無法反映實際車輛使用情況,員工是不是去拜訪客戶企業根本不知道,對成本也無法控制。

那麽使用這個軟件後呢?公司人員的每次用車就都有後臺的人工智能在管理了,當然,說得不好聽就是監控。比如,通過車輛定位這個功能,基本就可以杜絕公車私用的情況了。甚至,通過行車路線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重點客戶在區域內的分布,以及員工對客戶的拜訪頻率,供業務總結和改善流程使用。

再看使用智能出行對員工崗位的影響。首先,司機不用養了,實際上現在很多企業的司機,已經去開專車了。等到自動駕駛再成熟,駕駛員就徹底成為一個字典上的名詞解釋了。

而助理們,不必再去訂車了,耗時耗力貼車費發票報銷這個環節也不存在了,因為公司對公司的結算可以按月或者按照季度來。

緊接著,查核單據、檢驗發票、報銷付款這些流程也都沒有了。

想想看,是不是公司很多人都可以走人了?

案例二:智能比價——被取代員工:采購

在企業中,采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小公司,一分錢都恨不得掰開花,所以公司采購員的KPI(核心考核指標)都是看能為公司省多少錢。

有了人工智能,我們還需要采購嗎?

現在,在一些歐美公司,供應商參與競標,已經被要求使用智能比價系統。以前一輪輪比價,一封封郵件,不斷地填寫Rate Card(比價平衡記分卡),甚至雙方當面鑼對面鼓,或者在飯桌前後談價格的時代,即將過去了。

這種比價系統,可以根據每個項目的需要,要求參與競標的供應商在一定的時間內,在網絡上或者其他終端填寫服務的內容,並且給出最後報價。而比價過程,為半開放狀態。報價方雖然看不到自己的對手的價格,可是可以看到其他公司什麽時候出的價,和出價後的綜合排名。這個時候,為了拿到業務,供應商就不得不考慮在限期內,是不是要出最後的底價了。

人工智能可能有很多缺點,但是勝於人類的一點,就是它沒有情感,因為畢竟是機器。

出於對供應商公平起見,系統設定不給任何人第二次機會,限時比價,計算機不會給誰多一個小時,也不會像人一樣加班等報價。任何人給出了底價,過了期限,就沒有再次更改的空間。

盡管很多供應商有底氣說,我們從不用低價格作為項目投標策略(實際上公司大多時候也不願意用價格最低的供應商),可是當看到自己的位置在綜合排名靠後的時候,一不耐心就對人工智能妥協了,給出最低底價。這種競標過程,就不是供應商對客戶熟悉不熟悉,或者對采購負責人熟悉不熟悉能左右的了。

一邊,是公司的使用部門填寫采購需求,另一邊,是供應商報價。遊戲的規則是人定的,但是裁判是人工智能,省時省力。中間的公司采購員,就可以卷鋪蓋回家了。

案例三:智能項目管理——被取代員工:項目經理、數據分析員

今年9月9日,《經濟參考報》報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啟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一年來,發現超八成新藥臨床數據涉假。報道說:“監管環節層層失守,藥企、醫生等相關主體違規問題突出。”

藥物臨床數據造假,直接後果就是可能無效藥物甚至假藥獲批。

應對這種情況,國際公司是怎麽做的呢?答案還是人工智能!

早在2013年,一家跨國制藥公司研究團隊就發現,部分參與臨床的中國患者提供的數據有問題。該試驗使用數據卡,讓患者自己填寫記錄每天的服藥後數據。正常來說,同一監測指標每天數據應有波動,甚至早晚也應有變化。但是,在部分患者提交的記錄中,超過五天都是同樣的數值。

雖然這些受到質疑的數據只占所有記錄的很小一部分,並不會影響到整體的數據質量。但後來,該公司還是決定將數據記錄升級為電子系統,全程智能監控數據,取代以往的紙質記錄方式。

使用電子數據系統取代患者手填數值,首先,數據精確度將得到提升;再者,研究團隊可以實時獲取數據,根據數據質量情況立即生成報告並采取相應的行動,這樣就會基本杜絕患者在一段時間後憑記憶補填數據的違規現象。總而言之,采用智能電子系統能顯著提升數據質量和準確性。

當然,這麽做無疑成本大大提高了。可是,中間很多項目管理人員,數據錄入分析員,他們的工作就不需要了,養一個人也不便宜,這麽算,成本也沒高多少。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涉及藥品的管理項目,成本往往不是衡量項目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用高成本的人工智能確保了數據的真實和藥物的可靠,確保了每個數據可追溯,大大避免了人工管理失誤而造成貽誤病情、乃至危害生命,這無疑是值得的,因此這種智能管理模式在行業內在近年得到了很大推廣。

當然,上面三個例子只是眾多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的一部分案例,人工智能替代人的例子也不是在每個行業、每個公司都會實現。飛機自動駕駛早就有了,但是應對複雜天氣、地形、起降過程控制還是需要飛行員的經驗。根據醫學檢測化驗結果可以給出診斷的機器醫生Watson,IBM早就開發了,但離達到“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的醫學倫理還有很大距離。足球場上雖然錯誤判罰很多,可是人還是裁判,因為大多數人覺得錯判本來就是足球的一部分。

但毫無疑問,智能代替人工的時代,已經開啟了。這不是狼來了,這是比Alpha狗戰勝世界圍棋冠軍還需要讓我們認真對待的事情。

作為企業,我們要擁抱未來,抱著開放的心態看人工智能並且考慮如何加以利用,分析未來的崗位需求,更合理設置分工。而員工自己,要不斷學習,從事更有戰略性以及創造性地工作,否則哪天我們就真被替代了。

(作者為五百強公司管理人士,文章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與作者交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662

任正非憑什麽讓華為2000多名高級專家和幹部“下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31/159515.shtml

任正非憑什麽讓華為2000多名高級專家和幹部“下崗”?
黑馬哥 黑馬哥

任正非憑什麽讓華為2000多名高級專家和幹部“下崗”?

除了情懷和遠方,還有大量的金元。

10月29號,同一天,華為任正非和微信張小龍的演講在社交網絡瘋傳。

10月28日,華為動員了2000多名高級幹部和專家,把他們重新投放到一線,探索無人區,別以為都是歐美,也包括非洲、中東等“艱苦的地區和國家”。

很多人或許會說,這沒什麽啊,16年前華為也有過一次這樣的舉動。但各位創始人請註意,那時華為還比較窮,為了生存,不得不四處征戰,“青山處處埋忠骨”。而當下華為派遣的2000多年高級專家和幹部,按華為全員持股政策和優厚的薪酬體系,都是百萬、千萬乃至億萬富翁了,早已財富相對自由的他們,為什麽在任正非一聲令下就奔赴一線呢?

1、這是華為的需要

今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任正非當著國家領導人和上千名兩院院士的面,充滿危機感地說:“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

“我們錯過了語音時代、數據時代,世界的戰略高地我們沒有占據,我們再不能錯過圖像時代。我們不能像過去一樣,以招聘新員工培訓後撲入戰場,等3~5年他們成熟的時候,這個機會窗已經半開半掩了,我們又失去了一次占領圖像高地、雲化時代的機會。”

所以,任正非需要2000多名高級專家和幹部沖到一線去,奪取這個技術高地。“我們短時間直接選拔了,有15~20年研發經驗的高級專家及高級幹部投入戰場,他們對技術深刻的理解能力,與前線將士的戰場掌控能力結合在一起,一定會勝利的。”

2、華為多年形成的奮鬥文化和軍旅文化起作用的結果

提起華為的奮鬥文化,那是相當的厲害。創業黑馬學院的一個學員本已是10億身家的人,但跟著黑馬營到華為學習一趟後,受華為奮鬥文化感召,回京後重新開始創業。

華為創立時,一窮二白,早年做數字交換機時籍籍無名,沒錢、沒技術。華為的產品技術雖一般,但服務做到極致——只要客戶有需要,華為人可以半夜兩三點還能趕到客戶那。華為至今還保留著所有高管和中層手機24小時開機的習慣。這種極致的服務體驗最終讓華為在早期彌補了技術上的弱勢,贏得了市場。極致服務至今依然被任正非認為是華為“進攻中的重要防線”。

當然,除了“奮鬥”文化,華為還有很強的“軍旅”文化。任正非自己就是軍隊轉業的高級幹部,對於華為,外界比較熟知的是“行軍床”,任正非的各種講話里充滿了各種軍事術語。華為管理體系借鑒了美國的“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度,設立輪值CEO等體制。軍隊文化強調服從,強調打勝仗。為了打勝仗,少將可以隨時到前線當連長,帶領別動隊完成特殊任務和使命。

3、華為“厚祿高爵”的威力

但筆者認為,任正非所以能讓這2000多名高級幹部和專家能奔赴前線,很重要的原因是華為舍得下血本“收買”知識分子。據小道消息,這次被派遣出征的高級專家和幹部,人人加薪升職,而且加的不是一點半點。顯然,任正非深諳此道——華為95%以上都是知識分子,華為2015年的收入是3900億元,花了員工身上的錢達到1377億,相當於阿里巴巴一年的收入。按17萬員工計算,平均下來,人均年收入超過80萬元,年薪百萬的員工超過萬人,年入500萬元的人超過千人。

任正非既能用情懷、夢想去激勵這些高級專家和幹部,讓他們拼命幹活,也能給足“金元”。按以前華為的經驗,凡是到艱苦地區和前線奮鬥過且出好成績的員工,華為給予的激勵超乎所有人想象的豐厚。這就是華為在全球的研發中心都能挖愛立信等頂級人才的核心原因。

4、2000多名高級專家和幹部到一線會帶來什麽結果?

不得不說,任老板這招很厲害。

2000多名高級專家和幹部被趕到一線,那意味著空缺出那麽多崗位,華為研發體系徹底被激活。

上面說到,華為薪酬優厚,每年離職率都是個位數,而業界普遍水平是兩位數。這可能導致華為出現板結,十幾年的老員工比比皆是,年輕人沒有出頭的機會,坑都被“老幹部”占了。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老幹部”呆在公司時間長了,很容易形成山頭。更為危險的是,按他們的薪資水平,早已經相對財務自由,缺乏奮鬥的動力。

“不能打仗的主官將會離開崗位。隨時準備下臺,才能不下臺。”任正非這句話道出了這次調動的重要原因。

老人被趕到“一線”崗位,重新熟悉用戶和市場,探索未知區域,激發出新的活力。而老人一走,年輕人大量上位(2000多個高級崗位啊),也給原來的研發體系帶來創新活力。任老板再給這些年輕人一年數幾十億美的研發投入,上下一心,一起摸索技術無人區,哪有不成的道理?

以下文章摘自任正非在“出征·磨礪·贏未來”研發將士出征大會的講話提綱:

在當前行業數字化及網絡轉型的時機,我們從研發集結了2000名高級專家及幹部,奔赴戰場,與幾萬名熟悉場景的前線將士,結合在一起,形成一股鐵流。在機會窗開啟的時間,撲上去,撕開它,縱向發展,橫向擴張。

我們的總戰略正如徐直軍在法蘭克福寬帶大會上所說的,“做多連接,撐大管道”。我們錯過了語音時代、數據時代,世界的戰略高地我們沒有占據,我們再不能錯過圖像時代。我們不能像過去一樣,以招聘新員工培訓後撲入戰場,等3~5年他們成熟的時候,這個機會窗已經半開半掩了,我們又失去了一次占領圖像高地、雲化時代的機會。因此,我們短時間直接選拔了,有15~20年研發經驗的高級專家及高級幹部投入戰場,他們對技術深刻的理解能力,與前線將士的戰場掌控能力結合在一起,一定會勝利的。

像這樣的誓師大會,我印象很深的,還有2000年的五洲賓館的出征將士的送行大會。“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大標語,充滿了一種悲壯,其實我們那時連馬革也沒有。為了身份的證明,我們需要世界市場的成功,在完全不了解世界的情況,就踏入了茫茫的“五洲四洋”,那時非洲還在戰亂中……

風蕭蕭兮易水寒,在那外匯管制的時代,常常發生我們的員工在麥當勞刷不出卡來的窘境。有一本小書《槍林彈雨中成長》就記錄了一代人的艱辛。今天能達到800多億美元的銷售收入,融進了多少人的青春、血汗與生命。我們今天成功了,不要忘記一起奮鬥過的人。不要忘記不管是因公,還是因私,獻出了生命的人。我們今天已有大片土地,一定能找到紀念他們的形式。

今天我們的勇士又要出征了,我們已經擁有170個國家武裝到牙齒的鐵的隊伍,我們的流程IT已經能支持到單兵作戰。每年我們仍會繼續投入上百億美元,改善產品與作戰條件。我們要從使用“漢陽造”到駕駛“航母”的現代作戰方式轉變。我們除了在傳統增量市場大量培養將軍,創造成績,多生產糧食外。

在新的機會領域,我們也要努力成長。雲化是我們不熟悉的領域,圖像雖然我們領先,但海外除德國大規模實踐的經驗外,在其他國家還沒有規模化的成功,還沒有建立一支成熟的隊伍。特別是面對大視頻帶來的流量洪水和更低的時延要求,我們還沒能駕馭。戰略預備隊只能一邊學、一邊教、一邊幹,讓小老師逐漸成為“大教授”;讓二等兵在戰火中升為將軍。大時代呼喚著英雄兒女,機會將降臨有準備的人。大江東去浪淘沙,天翻地覆慨而慷,不能打仗的主官將會離開崗位。隨時準備下臺,才能不下臺。

服務是我們進攻中的重要防線,網絡容量越來越大,越來越複雜,維護越來越困難,任何新公司、黑天鵝要全球化,都不可逾越此障礙。沒有多年的積累是不可能建立起來活的“萬里長城”、“馬奇諾防線”,我們這道歷時28年建立的服務體系,不是容易超越的,特別是這條防線正在逐步人工智能化。GTS這些年的進步,為我們建立了鞏固的防線,使我們進可攻退可守。我們迫切需要更多的專家、將軍,建立起對未來複雜網絡,更鞏固的防線。“江山代有才人出”,服務將是我們不敗的基礎。

20多年前我們走出國門,是為了身份的證明,我們曾借用二戰蘇聯紅軍瓦西里?克洛奇科夫的一句口號,“背後就是莫斯科,我們已無退路”。莫斯科不是我們的,我們根本就沒有任何退路。我們向前走,被認為是共產主義在進攻,退後被認為是資本主義在萌芽,當我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里時,面對陌生的妻兒,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因為對客戶說得太多了。

在他們最需要陪他們遊戲,給他們講講故事的時候,我們生命的時間,完全被為生存而戰全部絞殺了。兒女總有一天會明白,他們的父、母無怨無悔的一生,明白他們父、母像中央空調一樣溫暖了全人類,沒有像電風扇只吹拂他們的偉大情懷。但是,我們永遠不能報答自己父輩的良心自責,將久久縈懷。

我們除了在市場戰線要獲得成功外,在技術戰線我們也要有所作為。我們每年除了給開發撥付80~90億美元以上的開發經費外,將給研究每年超過30多億美元的經費。我們為什麽要延伸到基礎研究領域,因為這個時代發展太快了,網絡進步的恐怖式發展,使我們不能按過去科學家發表論文,我們理解後去做工程實驗,然後產品,這樣緩慢的道路。

我們現在就要選擇在科學家探索研究的時候,探進腦袋去思考如何工程化的問題。我們不僅要使自己數十個能力中心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努力探索,不怕失敗。而且要越過工卡文化,大量支持全球同方向的科學家。我們的投資是不具狹義目的的。正如我在白俄羅斯科學院所說的,我們支持科學家是無私的,投資並不占據他的論文,不占有他的專利、他的成果,我們只需要有知曉權。不光是成功的,包括他失敗過程的知曉權。像燈塔一樣,你可以照亮我,也可以照亮別人,而且燈塔是你的,完全不影響你產業化。

我們今天集結2000多名高級專家及高級幹部走上戰場,讓他們真正去理解客戶需求,背上他們自己制造的降落傘,空降到戰火繽紛的戰場。“春江水暖鴨先知,你不下水,怎麽知道天氣變化”。當前“天氣預報”絕大多數都是美國作出的。美國不僅集中了大量優秀人才,而且創新機制、創新動力洶湧澎湃。我們要敢於聚焦目標,飽和攻擊,英勇沖鋒。不惜使用範弗里特彈藥量,對準同一城墻口,數十年持之以恒的攻擊。敢於在狹義的技術領域,也為人類作出“天氣預報”。努力在基礎科學上領先,與以客戶為中心並不矛盾。客戶需求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

正如胡厚崑所說的,我們每年要破格提拔4000多個員工,以激活奮鬥的力量。讓優秀人才在最佳時間、最佳角色,作出貢獻。人力資源的評價體系要一國一制,用什麽考核什麽,不進行無目的的考核,讓前線將士聚焦在作戰上。人力資源要研究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熵死現象,避免華為過早地沈澱和死亡。

郭平提出,用法律遵從的確定性,來應對國際政治的不確定性。給我們指出了正確處理國際關系的方向。我們的財務管理已達到行業領先水平,結束區域站點存貨無法盤點歷史,中心倉存貨的帳實準確率99.89%,站點存貨的帳實一致率98.17%。有成功實踐經驗的優秀專家及幹部正在大規模成長,但不能就此滿足。要有應對金融危機的預案,要壓縮超長期庫存和超長期欠款。提高合同質量是最根本的措施。

三十年的奮鬥,我們已從幼稚走向了成熟,成熟也會使我們惰怠。只有組織充滿活力,奮鬥者充滿一種精神,沒有不勝利的可能。炮火震動著我們的心,勝利鼓舞著我們,讓我們的青春無愧無悔吧。

春江水暖鴨先知,不破樓蘭誓不還。

華為 任正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4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