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彈性生產 快速測試 新普把接蘋果訂單 當練絕世武功

2010-10-04 TWM 
 

 

新普法說會上,談到下半年景氣,新普董事長宋福祥說,好在有蘋果的iPad來彌補NB市場的衰退。

由於NB電池價格持續下滑,未來成長可能都需要依靠iPad等新產品來挹注。

本身也是蘋果迷的宋福祥,用過蘋果產品之後,對未來充滿信心。

 

撰文‧黃智銘

我們和客戶都簽有保密協定的,蘋果的東西我不能多談,但是以消費者來說,用過蘋果的產品之後,我懷疑誰能和它競爭。」新普董事長宋福祥邊說邊從他辦公室桌上拿出一台iPhone 3GS,最近他才加入蘋果一族的行列。

 

不靠低價搶單

躋身iPad最大電池供應商宋福祥說,「這麼好看、好用的東西一定把其他對手打死。」事實上,早在宋福祥成為蘋果一族前,他就已在業績上成為「蘋果迷」,投入全副心力來爭取這家成長最快的客戶訂單。

新普過去搶單從來就不是靠低價,因為擅長生產流程管理,所以總是可以替客戶安排約三成的彈性產能。另外新普自己設置國家檢驗等級的實驗室,所有客戶新產品都可以在新普內部測試,加速上市的時間。

時間拉回到一年以前,一批訪客在宋福祥帶領下,參觀新普位於江蘇省常熟市的新廠,當時訪客都對整座工廠有近半生產線空置感到訝異,訪客都猜測新普一定是拉到大客戶,大訂單即將到手,才會預留這些產能來應付客戶需要。面對大家的詢問,宋福祥堅持不肯透露半點訊息,直到後來產品上市答案才揭曉,原來這都是為了大客戶蘋果保留的產能;而這張大訂單就是今年四月起,蘋果最熱賣的iPad產品。

事實上,新普與蘋果的合作可以追溯到PowerBook時代,當時新普負責這款高階商用電腦的電池訂單,而對手順達則拿到商機較大的消費機種iBook電池訂單。在蘋果NB電池訂單分配上,新普數量原本遠遠不及順達。在一次法說會上,當新普被質疑在蘋果訂單上不如順達,但沒多久,宋福祥就陸續透過私募,引進了蘋果最重要的兩大NB代工廠──廣達與鴻海,並成功切入蘋果消費機種供應鏈。

同時,新普更全力配合蘋果的需要,蘋果為了預防旗下產品電池起火事件再度發生,決定將全系列NB產品改採鋰聚合物電池,而不是主流的鋰離子電池。當時,這種鋰聚合物電池沒有標準產品,所以對電池模組廠的設計能力是一大考驗,如何在有限空間,讓最多鋰聚合物發揮功效,才能滿足現在對於NB長效使用的需求。

這時,新普重金投資的實驗室就發揮了強大功能;如果沒有一座高標準的檢驗實驗室,客戶對於新開發的產品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認證。新普大舉縮短認證時間,對客戶來說就是提高生產流程效率,幾次機種轉換之後,新普就開始超越對手,成為提前出貨的第一選擇供應商。

這樣的服務精神今年陸續獲得豐厚的回報,首先是在蘋果產品中最大量的MacBook上,新普不但打破過去由順達一家獨吃的局面,今年甚至可望成為蘋果最大NB電池供應商。

在iPad部分也是如此,雖然平板電腦看似平凡,規格、技術上也都屬於低階技術,但過去之所以其他品牌的平板電腦都宣告失敗,無法做到輕薄、長效能就是兩大關鍵因素。新普的團隊費盡心思,最後終於在iPad輕薄的體積中,塞下能維持十小時運作的電池容量。

 

吃苦當吃補

不以此為限 放眼動力電池除了技術、規格之外,iPad開發的最大問題是,還要面對蘋果的「任性」,這才是對當時所有iPad供應商的最大考驗。iPad這項產品歷經二年的開發,原來蘋果有意在去年初就推出,但為了追求完美,上市時間一再延宕,直到今年第二季才登場。這期間,新普還是讓產能及開發人員待命。宋福祥說,等待絕對是值得的,接蘋果訂單也等於是練功。有了這些經驗,現在幾乎所有有意推出平板電腦的廠商都找上新普。

儘管飽受蘋果「淬煉」,宋福祥仍十分佩服蘋果精神。「他們每次推出的產品,就是要在市場上引發一場革命。」所以,為了效法這種精神,新普這幾年也把重心從NB慢慢轉移到動力電池上。宋福祥說,他看好中國市場會是電動車最快普及之處,而動力電池,是他未來十年最重要的事業。

新 普 Profile

成立:1992年

 

董事長:宋福祥(右圖)

 

資本額:15億元

主要業務:NB電池、動力電池

近3年營收表現

讓賈伯斯買單 請你跟我這樣做

1.彈性生產

幫蘋果準備好額外的產能。

 

2.快速測試

投資成立國家等級檢驗實驗室, 加速產品上市時間。

 

3.強強連手

結合代工大廠鴻海、廣達,打群架搶訂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68

投資基礎性格測試 —延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17dn8.html

延益:原本沒打算寫《投資體會》這個分類,因為投資體會總是些老生常談的內容。這個分類裡很難有突破性總結,因為前輩的總結已足夠全面、足夠精闢、資料也 足夠多。但若有人試圖想把投資逐漸變成一種信任,這個分類就顯得非常必要。我想,有志於將更多熱情、更多責任、更多信任灌入投資的朋友一定明白我在說什 麼。

 



1,是否過於自大?
 
   股市就好像是專為打擊自大狂建立的,但是又同時不斷製造著自大狂。自大狂投資的危險性在於在沒有真理的地方,他經常能自己創造真理,而他根本聽不到別人的勸告。隨機性的波動又會強化這種自大以至於瘋狂,但最終他們會損失得更多。
2,是否太敏感?
 
    因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放過一條資本市場新聞和 評論不但不能有利於你的判斷,反而會讓人更加迷茫,沒有統一坐標的各種新聞和評論的信息權重是混亂的,這讓投資者無從判斷決策。另外,人很可能以看信息的 順序來分配這種權重,過於敏感的投資者會根據這個改變自己的投資決定。這種頻繁的變化會侵蝕掉投資人大部分成果,而且降低人的生活質量。
3,是否可以忍耐?
 
    忍耐對於投資股票來說很重要,如果把投資收益結算期按14年來計算這個結算期太長了,以至於中國股票市場幾乎只夠一個結算期幾乎在全球任何一個股市上能堅持下去的投資者都會獲利。所以,足夠的耐心是從市場獲得穩定回報的必要條件。
4,是否能逆向思維?
 
    什麼叫逆向思維呢?逆向思維並不是在別人賣出時, 你買入。這只是簡單的反向操作。舉個例子來說,巴菲特有個合夥人就有這種能力,他是個零售商,在一次聚會上和自己的競爭對手談到了衛生紙的進價,他發現對 手的進價比他的貴很多,一般人應該高興才對,但他當時的反應是立刻就火了,因為他認為有這麼便宜的進價,肯定是自己的供貨商在衛生紙上偷工減料了,於是他 急匆匆地開車到自己的倉庫檢查,結果如他所料。
 
    所以,逆向思維是對問題兩面性深刻的思索,並且發現其中蘊含的機會和潛伏的規律。
5,是不是容易誘惑?
 
    股票市場上的誘惑簡直太多了,即使是在最差的行市裡,也天天會有股票漲停。這種投資中的海市蜃樓絕對能讓投資者的投資收益遠遠低於市場平均水平,如果是在牛市裡,這種效應就更加明顯。
6,是否會被輕易說服?
 
    股票投資不要求人們成為布道者,但是也不能輕易被別人說服,這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你的控制力。缺乏控制力的人太容易受市場影響,成為巴菲特所說的投資旅鼠。陷入非理性跟隨的投資者可能在牛市賺到一些錢,但是在熊市他們卻虧得更多,一般這類投資者的投資收益會遠遠低於市場平均水平。
7,是否相信風險測評?
  如果你不能承受比較高的風險,你自己應該非常清楚,不用相信那些理財師給你進行的風險承受能力測評。另外,風險的概念是相對的,一個100w的人投資5w和一個只有5w養老金人的投資風險是不同的。即使是兩個相同資產背景的人都投入相等的資金到相同的股票,他們所面臨的風險也不一定相同。若一個是金融專業的理財師一個是IT背景的工程師,很明顯第一個人的風險會小很多。
8,是否相信陰謀論?
  股市陰謀論在中國是個很盛行的事,在有的情況下你越陰謀論,越顯得德高望重,或者深不可測,其實陰謀論往往使投資者陷入求證陷阱,因為投資者所設想的陰謀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如果你抱著陰謀論,那麼還不如不做投資。在否認最基本的法定報表存在的合理性之後,還殺入股市,毫無疑問他會無立足之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47

藥品強制許可待測試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23/100372099_all.html

國家知識產權局3月20日發佈消息,修訂後的《專利實施強制許可辦法》(下稱《辦法》)審議通過,將從5月1日起施行。

  強制許可,是指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依照《專利法》規定,不經專利權人同意,直接允許其他單位或個人實施專利的一種許可方式。

  前述《辦法》規定,涉及緊急狀態、公眾利益、公共健康,以及專利權人被認定壟斷等情況下,有關單位可以申請強制許可,打破專利限制,以更低成本生產藥品。

  實際上,中國八年前即已出台強制許可法規,此番乃再度修法。但中國至今尚無一起強制許可的成功案例。

  在近鄰印度,強制許可則邁出了令人驚嘆的步伐。3月12日,印度仿製藥企業Natco公司發佈消息稱,已獲得印度專利局簽發的強制許可,所針對的是德國拜耳抗癌藥「多吉美」(Nexavar)。該藥售價將從拜耳正品的每月超過5500美元降至175美元,降幅接近97%。

印度強行仿製拜耳抗癌藥

  拜耳生產的正品多吉美,是圓形的紅色片劑,一面印著「200」,代表每片含有200毫克有效成分索拉菲尼,另一面印著拜耳的十字形商標。

  這種小小的紅色藥片,主要用於治療無法手術的晚期腎細胞癌(最常見的腎癌)和晚期肝癌,延長生命效果顯著。在中國一些網上藥房,一盒60粒裝多吉美售價超過25000元。按照推薦劑量,這僅夠晚期癌症患者服用半個月。

  印度專利官員PH Kurian對印度媒體表示,「惟一使公眾無法得到這個專利藥的原因只有一個,即價格。」

  根據印度專利局裁決,Natco在多吉美2021年專利有效期滿前,可在印度境內生產和銷售仿製藥,只需給拜耳支付佔銷售額6%的專利稅。

  此前,巴西、南非、泰國等國對治療艾滋病等傳染病的二線藥物實施過強制許可。針對一種抗癌藥實施強制許可,印度可謂開了先河。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相關協議,成員國發生公共健康危機,如艾滋病、瘧疾、肺結核和其他流行疾病時,可考慮實施藥品專利強制許可。

強制許可中國無先例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業務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吳觀樂對財新記者分析,印度此次簽發的強制許可,按照中國現行法律,也一樣可行。

  在有關強制許可的法律規定方面,中國並不比印度落後。國家知識產權局2003年即頒佈《專利實施強制許可辦法》,2005年又頒佈《涉及公共健康問題的專利實施強制許可辦法》。

  「如果像印度政府所說,拜耳『無法保證該藥在印度有足夠和可持續的供應』,那麼就構成『未充分實施其專利』。」吳觀樂說。中國的法律規定,專利權人自專利權被授予之日起滿三年,且自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滿四年,無正當理由未實施或者未充分實施其專利的,可實施強制許可。

  不過,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心李明德研究員認為,本次《辦法》修訂產生的影響有限, 「沒有一例實踐發生,法律規定得很漂亮有什麼意義」?

  在中國,民間對乙肝、艾滋病等相關治療藥物申請強制許可的呼聲不斷。2008年5月,公益組織北京益仁平中心聯合1843名乙肝攜帶者、艾滋感染者致信商務部,呼籲對乙肝藥物拉米夫定發佈強制許可。2009年11月,廣州白雲山製藥披露,向國家藥監局提交了強行仿製瑞士諾華抗流感專利藥「達菲」的申請,未獲成功。2011年7月,上海奧銳特製藥公司(下稱奧銳特)也曾表示,計劃聯合非政府組織,申請乙肝和艾滋病治療藥物替諾福韋酯的強制許可。

  國內藥企要想合法地強行仿製一種專利藥物,需向藥監局和衛生部提出申請,然後由衛生部以公共健康理由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奧銳特董事長彭志恩告訴財新記者,因為與美國吉利得(Gilead)替諾福韋酯的專利訴訟未完結,申請強制許可一事暫無後續進展。

   「按每天一片300毫克的劑量算,每個月病人要為替諾福韋酯支付2100元藥費,」彭志恩說,「一旦國產化,這個費用將降到原價的二十分之一。」

  彭志恩認為,國內藥企申請強制許可的積極性不高,主要是藥品審批手續複雜,過程漫長。「比如替諾福韋酯這個藥,2017年專利保護期滿,如果我現在去申請強制許可,大概要三年才能批下來,到時離保護期滿也就不遠了。」

  李明德指出,一方面國內藥企抱怨強制許可的門檻高,另一方面很多企業已經在生產仿製藥品,所以申請強制許可的意願不大。

  他還說,由於中國知識產權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許多國內仿製藥生產企業寧願選擇不經許可,這樣成本更低。更何況,強制許可「僅僅是不需要獲得專利許可,仍然要支付費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心另一位研究員李順德此前則對財新記者分析,國內藥企申請強制許可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是,「藥物強制許可政策最大受益者是貧困病人。對於藥企來說,比起向跨國公司出口原料藥,生產仿製藥的利潤可能更低」。

  彭志恩表示,2012年年內奧銳特會考慮提起強制許可申請。倘若如此,對新修訂的《辦法》或許是一次考驗。

爭議強制許可

  早在2010年,Natco就向印度國家藥監局申請了仿製藥「索拉菲尼」(Sorafonat)上市許可。該藥物也早已上市,含有與多吉美同樣的有效成分,每盒為120粒,可以服用一個月。

  一個名為「印度德森大藥房中國總代購」的網站稱,可為中國患者提供藥品代購。網站上,每盒「印度多吉美」售價為4800元,算下來每粒價格僅相當於中國藥房多吉美的十分之一。此外,該網站還聲稱售賣印度格列衛、易瑞沙等抗癌仿製藥。該網站工作人員表示,「印度多吉美」已降至每盒相當於1000多人民幣,但目前供不應求,代購產品暫時維持原價。

  拜耳旗下醫藥保健業務新聞發言人Sabina Cusimano告訴財新記者,拜耳於2011年3月向印度新德里高等法院提起專利侵權訴訟,希望制止Natco仿製多吉美。Natco隨後便提交了強制許可申請。

  Cusimano表示,這是拜耳歷史上第一次遭遇強制許可。「我們對印度專利部門的裁定非常失望。我們將進一步申訴,以保護我們的知識產權,這項權利是向患者病人提供創新藥物的前提。」

  對於「定價太高」的指控,拜耳回應稱,如果基於多吉美價格比仿製藥高的理由來頒發強制許可,實際上拋棄了整個專利系統。高昂的研發和臨床試驗成本,以及藥物研發的巨大風險,是專利藥物售價中主要的構成部分。因此,創新藥企業顯然無法在價格上與仿製藥企業匹敵。「長期看來,這項強制許可裁決會將藥物研究置於危險境地。」

  印度藥品供應商協會主席Ranjit Shahani也公開表示,強制許可短時間內會帶來一些幫助,但對全球健康而言,長期代價更大。他強調,如果不能合理合法使用,強制許可會讓人對創新藥投資失去興趣,進而損害患者利益。

  正因為此,包括中國政府在內,很多國家政府更願利用強制許可的威懾力,給專利權人施壓,達到降價目的。

  一些公益組織則為印度強制許可叫好。無國界醫生「病者有其藥」運動政策倡議總監查爾絲(Michelle Childs)說:「當藥廠哄抬價格並限制供應,其後果是專利局能夠並將會終結其壟斷勢力,以確保病人獲得重要的藥物。」

  另據媒體報導,拜耳同時在與另一家印度仿製藥公司Cipla鬥爭。在印度藥品電子商務網站,財新記者發現了至少兩種與多吉美有效成分相同的藥品,標稱分別由Natco公司和Cipla公司製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17

造假測試工具──Benford’s law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07/benfords-law.html
先和各位玩一個小遊戲,請到政府統計處網站,下載最新一期的《香港統計數字一覽2012》,看看第四頁的「主要統計指標」,那裡列出了20行統計數字(即「數值」一欄),由「1」到「9」計,當中那個字頭出現的次數最多?答案如下:「1」有6次,「2」有4次,「3」有5次,「4」至「6」有0次,「7」有1次,「8」有2次,最後「9」有2次。

好了,再隨意翻閱一下那部統計數字一覽,有沒有發覺,字頭低的數值,即數值的字頭是「1」、「2」或「3」出現的次數較其他字頭多?原來這個現象存在已久!

根據ISACA的一篇文章《Assessing Data Authenticity with Benford’s Law》所介紹,這個現象原來有以下一段故事。

於1881年,數學家Simon Newcomb發現用過的對數表的頭幾頁特別破爛,Newcomb想信這是因為研究人員時常翻閱那幾頁所致,而那幾頁所載的,正是字頭較低的數目字,例如「1」和「2」字頭的數字。Newcomb因此推斷字頭低的數值較字頭高的數值常用。其後他將此發現於《Americ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發表。可是,由於缺乏實證,他的文章在當時沒有被重視。

到了1938年,當時身為通用電器實驗室的物理學家Frank Benford有同樣的發現,據說他當時對Simon Newcomb的發現並不知情。Benford相信對數表的頭幾頁特別破爛,原因不在研究人員對低字頭的數字有偏好,他相信因為大部份數字都是低字頭。為了證實他的想法,Benford從不同而且沒有關連的數據集(Datasets)收集了兩萬多個數值來做字頭分析,當中包括河流長度,美國各州份的人口數值,以至門牌號碼等等,之後他將結果寫成了一篇文章於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發表。Benford從分析中發現,若數值是關係到一個現象或者一宗事件(例如公司的銷售),其數值以「1」、「2」或「3」為字頭的機會較「7」、「8」或「9」大。

經過其他人的不斷努力,Benford’s Law應運而生。簡單來說,「1」字頭的出現比率最高,有30.1%,其他字頭卻很低,而且字頭愈大,出現比率愈低,詳細如下:

Digit
Benford’s expected frequency (%)
1
30.1
2
17.6
3
12.5
4
9.7
5
7.9
6
6.7
7
5.8
8
5.1
9
4.6

不過,世上不是所有數據集都能適用於Benford’s Law,例如隨機數值。另外,適用於Benford’s Law的數據集都有以下特點:

1) 數據集必需是數值。

2) 數據集內的數值必需有關連,而且與同一種現象或同一宗事件有關,例如股票市場的股票價格。

3) 數值不會有上限和下限,例如實施最低工資的地方,其工資數值就不適用了。

4) 數值必需是自然產生,而且不是發明或分配出來的,例如電話號碼就不適用了。

5) 數值最好是四位數或以上。

在實際應用方面,有人就曾經利用Benford’s Law來檢查數據或者賬目是否造假,甚至有人試過利用它來檢查2009年伊朗總統大選的選舉結果,發現有部份選區的結果有問題。

目前的兩大審計軟件ACL和IDEA均有Benford’s Law測試功能,Auditor只要將數據集輸進就能找出異常的交易。其實我也曾經試過採用此功能於實際的審核工作中,不過發覺並不容易操作。例如要檢視的數據集是否真的適合使用Benford’s Law,數值要怎樣再算「異常」等等。

除了維基外,香港專欄作家Nice Lee也曾寫過一篇關於Benford’s Law的好文章,有興趣的話,不妨按以上的連結看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42

放蛇測試三大銀行樓市辣招廢

2013-02-28  NM
 
 

 

上週五,政府再出招打壓樓市;每次出招,都涉及收緊樓宇按揭,減低銀行所承受的風險。不過「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究竟銀行有否及如何落實有關指引呢?本刊陪同不同類型的買家,放蛇測試在樓按市場中、佔有率最高的三間銀行,包括中銀、礇豐及恒生,嘗試申請按揭。結果發現,買家只要聲稱第二層樓自住,就可借足七成;以兼職收入增加入息,即通過嚴謹的入息供款比率要求;而內地人只要「證明」自己與香港有緊密連繫,便可避免調低按揭成數。銀行職員全程皆笑笑口強調:「你講咩,我就信你o架喇!」政府推出的樓市「辣」招,原來是樓市「廢」招;一旦加息樓市掉頭,一些質素欠佳的次按,會如炸彈,勢必引爆。

上週五,財政司長曾俊華連同其他財金官員,公布新一輪打壓樓市措施,例如實施雙倍印花稅,而金融管理局亦隨即配合,收緊按揭貸款,當中包括收緊工商物業按揭成數及車位按揭年期等等。「收緊按揭」這金剛箍,一直是金管局監管銀行按揭業務的最有力招數。記者上週前往中銀、礇豐及恒生,放蛇測試按揭審批程序,結果出人意表。

「你報自住借足七成」

金管局為打擊投資者,七百萬元以下的自住物業可借足七成按揭,而非自住物業的按揭,上限只為五成。一般理解,持第二層樓以上就是非自住;但現實是,買樓是自住還是投資,銀行是任由買家申報。買多層樓給父母、配偶、子女及兄弟姊妹等直系親屬,也屬「自住」。亦即只要你家庭人多勢眾,要層層樓借足七成,話咁易。來到恒生銀行的旺角按揭中心,吳姓職員對審批程序顯得非常熟悉;買家雖然已有一層樓自住,但她強調第二層樓亦可借足七成。她說:「你剔鰦自住(在申請表上),我懐咪信你係自住,你話你有兩層樓自住,其實都好make sense。」她續說:「你有五、六層樓自住,其實都可以做七成o架,不過要講清楚邊間係邊個住,你解釋到我懐咪信囉。我懐唔會上門睇樓,唔會個個都check。」就算這單位日後或會出租,一樣無影響,「你第日出租,依足程序要報,但如果你無同我懐申報呢,坦白講我懐都唔知道,我懐唔會逐家逐戶去問你係咪出租。」她又重申:「我懐唔會無端端check你o架,我懐好多客,好多物業。」中銀總行的戴姓職員,對於買家想第二層樓借多於五成,二話不說重申:「你報係自住,就借到七成。」她表示第二層樓自住乃合情合理。問她日後或會出租,銀行會追究嗎?她即時變身「老友」,「唔好當我銀行職員,當大家係朋友先同你講,銀行有機會call loan,不過如果你正常還足錢,銀行未必會問。」至於礇豐旺角總行的李姓職員,當得悉是買家第二層樓,即斬釘截鐵說:「第二層一定係借唔到七成o架!」惟再問他有否辦法「借多鱓」,他行開一分鐘後回來說:「我問過按揭部同事喇,你可填番份自住聲明。」

「饋贈當收入 你講就信」

按金管局指引,首次置業的按揭申請人,供款佔入息比率,上限為五成。記者陪同的買家,準備以三百萬元買入一個單位,若申請七成按揭,三十年期,按現時息口2.15釐計,要供款七千九百多元。由於買家每月固定收入只有一萬二千元,供款佔入息比率達六成六,明顯超出指引上限。來到中銀的旺角分行,問到買家男友每月「饋贈」的生活費能否當兼職收入,令供款佔入息比率降低至五成以下,該行羅姓職員重申:「出兼職信可以當係薪金證明。」並指這些信件如無合理懷疑,銀行不會調查:「總之你講乜,我會照present上去。」礇豐旺角分行的李姓職員直言:「唔係100%唔得,要睇批核部同事。一係你就做埋MPF,好似你真係做份工咁。總之你做埋MPF,我懐就計數,做足,鱓№靚,我懐都計。」在恒生的旺角按揭中心,買家問到:「能否當男朋友俾我筆錢係兼職收入?」楊姓職員回應:「有鱓№唔使講到咁白,大家明就得啦!」本週一再致電該職員,表明是「將男朋友饋贈當作兼職收入」的客戶,她煞有介事道:「公司電話有錄音,你打我手提。」說罷匆匆收線。買家再以她的手提號碼聯絡,問她會否把「男友饋贈」一事上報,她只強調:「我淨係知你有兼職,你講咩我就信你,我照幫你遞上去。你一月搵到工作,二月尾入數,呢幾日要做喇,之後鮋數後補。總之公司審批係睇入數記錄同公司信!」

「有香港地址 借多一成」

為針對內地炒家,金管局指引規定,若按揭申請人的主要收入並非來自香港,按揭成數會比收入來自香港的申請人,下調一成。不過,若申請人能證明他與香港有「緊密連繫」,即可豁免。記者陪同一名內地準買家到中銀的大圍分行;該名在內地當打工仔的準買家,表示有意購買一個價值七百七十萬元的名城單位。該行黃姓職員指出,內地客若屬首次置業,購買七百萬至一千萬元的物業最高只能獲五成按揭,而非一般香港人的六成。買家向黃先生表示,希望借到六成,該職員立即說:「非本地收入會cut成數,六成係做唔到。除非你有直系親屬證明鰠香港住,有香港地址,要證明你懐之間的關係。」記者問該親屬是否要有香港身份證,黃先生回答說:「正常一定要有身份證,如果無都可以同你懐偷雞,無身份證我懐批過係得。」

樓按競爭激烈

除了三大銀行,記者亦曾到其他細行放蛇。富邦銀行相當進取,楊姓職員查看買家的「簿仔」並計算入息時,主動將簿仔內的一項自動轉賬存入(AUTO CR)計算為收入,買家明確表示該等入賬,是工作上的實報實銷開支,並非收入,他解釋:「呢鱓叫做拉數,係non-conforming(不合規格),全港淨係富邦可以計算,你收入唔夠,我幫你計埋入去,但利率會高鱓。」記者亦曾到花旗、渣打及永隆等銀行放蛇,結果發現他們對樓市辣招「獱」得甚緊,對買家的提問,如「男友饋贈是否收入」,都斬釘截鐵「say no」。據一名銀行按揭部職員指,現時樓市成交萎縮、樓按競爭激烈,職員為跑數自然法寶盡出:「職員每個月都要跑一定金額鮋數。大行鮋,每個職員每月要跑三千萬至六千萬元(貸款額),每季結算。你呢個月做唔足,下個月自然要諗方法搞掂佢!」其中恒生銀行手法積極:「據知恒生有兩條team做樓按,一條靚料team,即資產或申請人質素好鱓鮋,息口為二點一五釐;另一條爛料team,息口係二點五釐,風險自然大鱓!」

銀行樓按大混戰

注:現時大P為5.25%,細P為5%。*禮品禮券數量視乎貸款額而定,並存有附帶條件,例如:客戶需要擁有該行出糧戶口、申請信用卡及設定自動轉賬指示等。^存款金額上限為貸款額一半,恒生的港元及人民幣存款金額各為兩成半。

估價極進取

銀行競爭亦反映在估價上;銀行根據金管局指引,須以審慎合理的原則為樓宇估值,故大部分銀行都制定估值政策,以兩個機構估價。假如估價與物業成交價比較,則取其較低者為按揭計算金額。記者以一個調景嶺都會忂六百九十七呎單位向銀行查詢估值,恒生銀行職員表示,這單位估值五百八十萬元,但記者表示業主開價六百萬元後,該職員說:「如果六百萬,都係高估價二十萬,應該都OK。」礇豐職員則先問記者業主開價多少,記者表示六百萬元後,他表示到價,完全沒有透露銀行實際估價多少。只有中銀職員清楚向記者表示,只能估到五百八十萬元,不能再高。一名有參與銀行報價的測量師行職員透露,銀行對於估價的態度進取,他說:「我懐同銀行講個單位值幾多錢,如果低過買家開出的價錢,銀行會bargain。我懐想做得成銀行的生意,所以批到都會盡量批。差價最多會有一成上落,距離太大好難寫report。」記者向大律師陸偉雄查詢,他認為若買家沒有向銀行職員表明造假,而銀行職員只在言談間多番強調:「你講鱓乜我就信」或「你講咩我就報上去」,就不涉犯罪,這些說話更加可免去部分責任,因為「銀行職員無可能知道晒客戶鮋全部資料」;陸偉雄指:「佢無叫你講大話呃銀行喎,職員好聰明,咁就過到骨!佢好小心,令自己日後唔會被檢控。」但若然客人講到明造假,如物業已經出租但又報稱自住,而銀行職員知情但照上報該物業屬自住,則兩者皆可能觸犯詐騙或串謀詐騙罪,最高刑罰為判監十四年。

違反指引嚴重釘牌

沒有犯法不等如「無手尾」,記者向工銀亞洲前執行董事兼副總經理黃遠輝透露放蛇測試結果,他顯得甚驚訝:「第二層樓當自住?無可能躀!我唔排除有人咁報,但唔合常理﹗會唔會係鱓員工自我演繹?銀行有合規部門去調查,一定要加強內部培訓。我唔相信有銀行會為賺錢,賠上商譽。」他指根據銀行條例,如銀行被查出違反金管局指引,最嚴重者會被釘牌,「不過要suspend個牌,要justify鮋№好多,等同判一間銀行死刑,牽連甚大。」他指金管局的銀行監管組,經常要求銀行就樓按提供報告作審查,但不會以放蛇的形式調查銀行。如發現銀行有問題,會要求銀行聘請獨立核數師調查,亦撰寫報告作出改善建議。然而,根據金管局年報,金管局表示「過去為監察銀行有否遵行物業按揭貸款的審慎監管要求,曾進行一輪專題現場審查,審查結果顯示,認可機構(即銀行)普遍遵守有關要求。」本週二,本刊將放蛇的情況向三間銀行查詢,中銀回應:「所有獲批的個案必須合乎相關規定」;礇豐表示:「有獨立信貸部門評核,不符合要求的申請不獲受理」;恒生則表示:「如發現有員工違反指引的情況,定必嚴正處理。」金管局發言人回應:「會調查跟進任何對銀行違規的投訴,有需要會轉交局內法規部處理。」

中介教「蠱惑招」

坊間有不少中介公司,「撮合」銀行與買家的按揭生意,收取佣金,手法更進取。記者佯裝買第二層樓的買家,向美聯及長實的聯營公司經絡按揭查詢,職員知記者不夠收入供樓,即教路如何「增加收入」,他說:「你第一間鰠邊度借?(記者佯稱恒生)。咁你第二層樓可搵恒生以外的機構申請按揭。先報稱現居將會出租,新買鰟層當自用,咁有機會銀行會以第一層樓鮋市值租金一半,當係你鮋收入。」記者質疑指第一層樓無出租,銀行會否知道及追究,他回答說:「你可以話你將會出租。同埋你係B銀行造按揭之嘛,你現居物業係咪真係出租,唔關B銀行事o架!」另一間較細型的中介公司「核心策劃理財顧問」,其董事總經理呂俊傑,更指可利用文具鋪購買的「白單」,作為準買家增加收入的「證據」,以此代為向渣打銀行提出申請七成按揭。「你話你幫陳師奶個仔補習,收現金,但係要出番張單!銀行點樣check?唔通佢真係打番俾陳師奶問有無補習咩?」他興奮道。呂俊傑強調手法無風險,「我識裡面鮋人,知道邊鱓佢懐會計,邊鱓唔計。」他指成功申請後,會收取貸款額百分之二為服務費,若客戶經由地產代理介紹,服務費以雙倍計算,一半作為代理佣金。據知他的客路以借貸銀碼大的內地人為主;事實這類客的風險最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2027

巴菲特旗下BNSF鐵路公司測試使用天然氣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694

巴菲特旗下的BNSF鐵路公司是美國最大柴油消費者之一,該公司計劃於今年開始測試用天然氣作為機車的替代能源。如果實驗獲得成功,將削弱石油作為運輸燃料的支配地位,並為北美充足的的廉價天然氣提供一個新的市場出路。

由於使用了新的開採技術,天然氣已經過剩,天然氣價格由此大跌。從電氣公司到拖船企業都開始轉向使用天然氣,如果鐵路貨運公司也轉向使用天然氣,鐵路工業將迎來這十年來最重大的轉變。

BNSF是美國最大的鐵路公司,也是美國第二大柴油消費者,排名第一的是U.S. Navy。BNSF在1980年代晚期就開始考慮使用燃氣動力機車,但隨後天然氣價格上漲,該計劃被束之高閣。

現在形勢已經不同以前。根據聯邦統計數據,去年平均每加侖柴油價格為3.97美元,而使用提供相等能量的天然氣只需花費48美分。

當然,BNSF也需要承擔巨大的花費,用以將天然氣進行液體儲存。同時對其現有的大約6900輛機車進行改造也將產生巨大的成本,但分析認為,未來數年天然氣價格將明顯低於柴油。

BNSF首席執行官Matt Rose透露,BNSF正與設備製造商一起開發一種能同時使用柴油和燃氣的機車,這不僅有助於節省費用,也符合兩年前公佈的聯邦空氣污染標準。

一些專家認為,鐵路公司轉向使用天然氣還需要時間。

加拿大國有鐵路公司在去年9月改造了兩輛機車,使用90%的液化天燃氣和10%的柴油混合燃料。這個加拿大最大的鐵路公司一位發言人說,大規模的改造將是對機械和燃料補給系統的巨大挑戰,現在來決定這個計劃的成敗還為時尚早。

GE運輸事業部總裁Lorenzo Simonelli說,雙重燃料技術並不是最後一擊,他們正在和BNSF以及其他鐵路巨頭一起培訓機車司機,隨後將全力進行機車生產和改造。

阿爾貢國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Raj Sekar認為,鐵路公司大規模的運用燃氣動力機車至少需要5年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280

也說怎樣做組合管理:1、壓力測試 熊市中那頭懵懂的牛

http://xueqiu.com/4246792644/23251045
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也可叫配置管理,是資產管理的基本策略或手法,與分散投資類似,目的是為了規避風險。這裡不打算探究理論,只想從實用角度出發,分享對組合管理的常識性認識,並探討如何運用組合管理方法和原則管理個人金融資產或理財(不涉及非金融資產如房產之類)。

買過基金的人大概或多或少都看過基金的季度報告,那些報告中都會披露基金的投資組合。每個基金不論是什麼類型的,都會嚴格遵循一定的策略或原則來管理持有人的資產並進行投資(至少理論上是如此)。個人的金融資產也可按照類似的方法來管理。

在說組合管理的方法和原則之前,先說一個最最基本的常識,說它是最最基本的常識,是因為它是盡人皆知的,甚至可以叫做投資公理:

如果資產的價格上漲(下跌)然後下跌(上漲)同樣的幅度,資產的價值將減少。

例如,如果你持有市值100元的股票的價格先上漲10%,然後再下跌10%,你的股票市值就少於100元了;反之亦然,即先下跌10%然後再上漲10%,股票市值也是少於100元了。

下面看一下這個用小學數學知識就可以理解的、盡人皆知的常識,在組合管理的壓力測試中顯示的威力。做組合管理一定要做壓力測試,才能制訂適當的組合管理目標和有效的組合管理策略。

假設你有100w金融資產,可能有以下三種不同的投資組合:

組合1:
查看原圖
組合2:
查看原圖
組合3:
查看原圖
以上各類資產裡面的具體內容在這裡暫不討論,以後再分析。現在只需知道這三大類資產在流動性和風險收益特徵上有明顯差異:固定收益類流動性最低,風險較低,收益相對穩定但不高;權益類流動性次之,風險較高,收益很不穩定;現金類流動性最好,僅有相對風險,基本沒有或者不指望有收益。

這三大類資產的價格波動也有很大差異:固定收益類價格波動相對平穩,波動週期較長;權益類價格波動幅度較大,波動週期很短;現金類價格基本不波動。

雖然固收類資產也有一定甚至可觀的收益,但其實現收益的週期較長,且個人投資固定收益資產一般不大會按照公司財務方法逐期計提賬面收益,而是在投資期結束實現收益時才算總賬,所以,壓力測試主要看權益類價格波動對資產總值的影響,並且假定在權益類資產價格波動週期內,1)其他兩類資產價值的變化可以忽略不計;2)沒有現金流入流出,這個假定並不現實,只是為了簡化分析而已,以後再看有現金流動的情況。

現在假設權益類資產的價格先下跌50%,然後再上漲50%,來看看上述三個組合的資產總值如何變化:

組合1:
查看原圖
可以看到,權益類資產價格下跌50%的時候,資產總值僅剩70w,即縮水30%。然後,權益類資產價格在上漲50%,資產總值僅僅恢復到85w,而不是原來的100w。經歷這麼(幅度相等的)一跌一漲,你的總資產竟然貶值15%。

這還不是最慘的。來看一下組合2的表現:

組合2:
查看原圖
組合2經歷這麼一折騰,損失了20%,100w資產僅剩80w,最低的時候僅60w。

相比之下,組合3要安全得多,但資產總值仍有10%的損失:

組合3:
查看原圖
壓力測試不僅要看最壞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也要看看最好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假如權益類資產價格先上漲50%,然後再下跌50%,上面三個組合的表現會怎樣呢?:

組合1:
查看原圖
組合2:
查看原圖
組合3:
查看原圖
所以,上漲的時候不要高興得太早,一旦發生同等幅度的下跌,情況照樣不妙。

綜上,無論是先跌後漲還是先漲後跌,只要漲跌的幅度相同,結果都是一樣的,即資產總值最終是減少了,而且減少的值是相同的。這就是投資公理的威力。

另一方面,從上面三個不同組合由於不同的資產配比而導致不同的結果,也可看到資產配置的效果:高波動性資產配置越少,資產總值的波動幅度越小,資產安全性也就越高;反之,資產風險就越高。

因此,我認為一個好的組合管理目標應該是諸如「在市場下跌X%的情況下,所管理的資產損失不超過Y%」之類,而不是諸如「N年M倍」之類。有了這樣一個目標,就可以通過壓力測試的方法來決定不同類型資產的配比。

證券公司、銀行、基金公司等機構對客戶做的風險偏好評估問卷中,通常會有一個問題:「你能接受的最大投資損失是多少?」,讓投資者在給出的幾個百分比中選擇。這個問題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壓力測試。但如果不用上面的方法分析,這個問題其實是很難回答的;或者反過來說,那些機構在不瞭解你的投資組合的情況下,其實是無法根據你的回答(僅僅一個百分比數字)來判斷你的風險承受能力。

壓力測試只是建立組合管理的第一步。上面的壓力測試分析是在理想的靜態條件下進行的:沒有現金流動,沒有固收類價格波動,沒有改變資產配置。可以看到,壓力之下如果無所作為,資產就要貶值。現實中,面對壓力,恐怕沒有人會無動於衷,除非是不知所措或者束手無策。所以,要制定適當的組合管理策略以應對壓力。動態調整資產配置便是應對壓力的主要手段。關於如何動態調整資產配置,@sosme 有很多高論(動態再平衡策略),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拜讀一下。本文的下一篇仍將在基本常識的層面討論動態調整資產配置的策略,也是組合管理的基本策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10

21世紀經濟報導:「光大事件」系台灣團隊實盤測試失誤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378

21世紀報導稱,週五的光大套利程序失誤源自策略投資部對其內部台灣團隊開發的投資模型進行實盤測試失誤。

該報援引知情人士則向本報透露,把買入股票數量由萬股誤操作成萬手,只是導致市場異動的表面原因,其實背後還有更大烏龍。

真實的情況是,8月16日上午11時許,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對其內部台灣團隊開發的投資模型進行測試。由於忽視了測試環境為實盤交易系統,加之測試時,把擬買入3000萬股誤搞成3000萬手。

「該部門的交易團隊成員由來自台灣的人士組成。由於大陸股市和台灣市場每筆股票交易數量單位差異,光大證券原本模擬測試交易變成實盤買賣,實際交易數量被無形放大100倍。」知情人士如此描述烏龍產生的真實原因。

具體情況為,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擬購買3000萬股50ETF,每份約1.64元,錯下單為3000萬手,此舉引發ETF基金自動購買成分藍籌股及其他程序化交易的資金迅速跟進,銀行石油等大藍籌瞬時漲停,指數旋即大漲。

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模擬交易測試下單金額230億,實際成交72億。涉及股票150多只。這一結論已被公司寫進上報證監會的自查報告。

儘管光大證券將擬買入3000萬股操作成買入3000萬手已為眾人所知,但對為什麼會在實盤交易系統上進行模擬測試多數人還是不甚了了。

「光大證券如此操作,相當於實戰演習誤將實彈當成空包彈使用。其實際風控水平由此可見一斑。」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另一位熟悉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實際交易操作的專業人士指出,「光大證券的烏龍不可能是系統本身參數設計出現大問題,主要是技術操作層面的失誤」,他透露,該公司策略投資部的套利系統根本沒有納入公司的中央風控系統。

對此,知情人士稱,「套利交易屬於高頻交易,納入公司風控系統後交易時需履行內部審核手續,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交易效率。」

在這位知情人士看來,策略投資部在實盤交易系統進行投資模型測試,除相關人員風險意識淡薄外,還在一定程度上與套利系統缺乏必要的風險監控有關。

21世紀報導稱,曾有業內人士對光大證券下單金額230億之說不以為然,認為中信證券自營規模有300億,海通證券有150億,光大的規模不可能超過海通。

目前券商自營賬戶並非保證金賬戶,而是信用賬戶。光大自營盤實際佔用的資本金規模並不大,但考慮到股票質押融資,可動用資金的規模可能在100億以上。

該中層人士強調,「現在監管部門對券商自營賬戶信用保證金槓桿比率沒有明確規定,交易時可任其下單,只要收盤後結算把資金湊齊就行。」

這不僅一語道出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之所以能無限放大交易的秘密,而且意味著個案之外,或許整個券商自營投資都存在風險監控盲區。

「烏龍單成交後十分鐘左右,引發大量程序化交易的資金跟風買進,把大盤推高約2%。T+1交易制度下,買入資金無法當天賣出,如不能及時對沖就會損失很大。這也是程序化交易的弊端,值得吸取經驗。」業內人士分析表示。

據業內人士分析,監管部門應會處罰相關責任人,並很可能對全證券行業量化投資等創新業務進行從嚴整頓規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28

光大內部人詳述烏龍指細節:實盤測試失誤

http://xueqiu.com/3533335030/24859166
21世紀經濟報導 東方白
8月16日,星期五,一週最後一個交易日,因光大證券(12.12, 0.76, 6.69%)(601788.SH)策略投資部門自營業務獨立套利失誤,引發一場軒然大波,足以令市場銘記。

「平淡、焦灼、回落、二次爆發,再回落,歸於理性,這4個小時就像一出摺子戲,一場虛無縹緲的夢,但卻直生生的發生了。它來了,排山倒海;它去了,滿地殘骸。」有業內人士如此感慨。

目前,光大證券相關核查工作仍在進行,未向外界披露結論。當晚,本報撥通涉事部門負責人楊建波瞭解有關情況,對方聲稱其本人不在,隨即掛斷電話。

但經多方調查,本報記者獲悉這次烏龍背後數個鮮為人知的細節。

測試台灣團隊投資模型

16日下午,光大證券公告稱,公司策略投資部門自營業務在使用其獨立的套利系統時出現問題,似乎表明套利交易烏龍為系統問題所致,不存在人為過失。

而目前有關光大證券烏龍背後的原因有系統問題、技術操縱失誤等多個版本的猜測。

知情人士則向本報透露,把買入股票數量由萬股誤操作成萬手,只是導致市場異動的表面原因,其實背後還有更大烏龍,這筆套利交易並不是光大證券的真心操作。

真實的情況是,8月16日上午11時許,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對其內部台灣團隊開發的投資模型進行測試。由於忽視了測試環境為實盤交易系統,加之測試時,把擬買入3000萬股誤搞成3000萬手。

「該部門的交易團隊成員由來自台灣的人士組成。由於大陸股市和台灣市場每筆股票交易數量單位差異,光大證券原本模擬測試交易變成實盤買賣,實際交易數量被無形放大100倍。」知情人士如此描述烏龍產生的真實原因。

具體情況為,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擬購買3000萬股50ETF,每份約1.64元,錯下單為3000萬手,此舉引發ETF基金自動購買成分藍籌股及其他程序化交易的資金迅速跟進,銀行石油等大藍籌瞬時漲停,指數旋即大漲。

本報記者獲悉,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模擬交易測試下單金額230億,實際成交72億。涉及股票150多只。這一結論已被公司寫進上報證監會的自查報告。

知情人士還告訴記者,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是撤銷原金融衍生品部後成立的,原來的人馬部分離職,部分到了公司資產管理部,部分在策略投資部供職。目前,該部負責人楊建波是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金融學博士。

他2004年加入光大證券,2005年11月,首批參與中國資本市場交易所權證創設等活動,並負責光大證券備兌權證系統的開發及衍生品業務平台的建立,曾在保德信集團接受衍生品業務培訓和見習,號稱為華人金融經濟學者裡最早運用GARCH、GJR-GARC、ECM等模型,對中國及世界資本市場的波動率集群效應進行分析的研究人員。

不過,據透露,楊在光大證券的人際關係並不是十分融洽,當初在策略投資部總經理進行群眾民意測評時,得分只有45分,後來,公司高層力排眾議其才當上部門總經理。

烏龍之殤
儘管光大證券將擬買入3000萬股操作成買入3000萬手已為眾人所知,但對為什麼會在實盤交易系統上進行模擬測試多數人還是不甚了了。

「光大證券如此操作,相當於實戰演習誤將實彈當成空包彈使用。其實際風控水平由此可見一斑。」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另一位熟悉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實際交易操作的專業人士指出,「光大證券的烏龍不可能是系統本身參數設計出現大問題,主要是技術操作層面的失誤」,他透露,該公司策略投資部的套利系統根本沒有納入公司的中央風控系統。

對此,知情人士也向本報記者證實,「套利交易屬於高頻交易,納入公司風控系統後交易時需履行內部審核手續,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交易效率。」

在這位知情人士看來,策略投資部在實盤交易系統進行投資模型測試,除相關人員風險意識淡薄外,還在一定程度上與套利系統缺乏必要的風險監控有關。

本報記者調查過程中,曾有業內人士對光大證券下單金額230億之說不以為然,認為中信證券(自營規模有300億,海通證券有150億,光大的規模不可能超過海通。

本報記者從光大一位中層人士處獲悉,目前券商自營賬戶並非保證金賬戶,而是信用賬戶。光大自營盤實際佔用的資本金規模並不大,但考慮到股票質押融資,可動用資金的規模可能在100億以上。

該中層人士強調,「現在監管部門對券商自營賬戶信用保證金槓桿比率沒有明確規定,交易時可任其下單,只要收盤後結算把資金湊齊就行。」

這不僅一語道出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之所以能無限放大交易的秘密,而且意味著個案之外,或許整個券商自營投資都存在風險監控盲區。

「烏龍單成交後十分鐘左右,引發大量程序化交易的資金跟風買進,把大盤推高約2%。T+1交易制度下,買入資金無法當天賣出,如不能及時對沖就會損失很大。這也是程序化交易的弊端,值得吸取經驗。」業內人士分析表示。

據業內人士分析,監管部門應會處罰相關責任人,並很可能對全證券行業量化投資等創新業務進行從嚴整頓規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40

23:17 PIMCO格罗斯:美联储主席候选人萨默斯的退选强化了周三美联储前瞻指引。 22:50 葡萄牙副总理表示,一旦葡萄牙退出现行援助计划,将整考虑申请额外的欧元区支持来缓解其回归金融市场的压力。 22:45 前美联储官员Donald Kohn:极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危险的风险。 22:30 美联社:美国防部官员称有几人在Navy Yard狙击手事件中被射杀。 22:25 华盛顿邮报消息:警方称1名狙击手已经受伤倒地,警方在追捕另两人。 22:20 美联社: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华盛顿Navy Yard狙击手已经被控制,但未被拘押。 22:12 高盛2015年二季度巴塞尔 I一级普通资本比率为12.6%。 22:02 NBC最新报道,至少10人在Navy Yard狙击手事件中被枪击。 21:56 联合国武器检查组:有清楚且确凿的证据显示叙利亚境内曾使用过沙林毒气。 21:49 华盛顿狙击手事件过后,华盛顿机场暂停所有航班。 21:47 NBC消息:华盛顿Navy Yard事件目前有7名受害者,包括5个平民及2名警察。 21:44 花旗集团2015年二季度的一级普通资本比率测试结果为13.2%;花旗集团预计在面临严重压力的情况下,将损失212亿美元。 21:42 欧洲央行与英国央行延长流动性互换时间至2014年9月30日。 21:33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周一开盘上涨78.33点,涨幅0.51%,报15454.39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周一开盘上涨7.48点,涨幅0.4... 21:15 美国8月工业产出月率+0.4%,预估+0.5%,前值持平;美国8月制造业产出月率+0.7%,预估+0.5%,前值修正为-0.4%,初值-0.... 21:13 美国海军确认,一名活跃的狙击手出现在华盛顿navy yard,至少1人受伤。 即時刷新» 美銀實習生猝死事件發酵,高盛蘇黎世辦公室涉嫌強迫員工加班被調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793

高盛蘇黎世分部接受蘇黎世勞工部門(AWA)的檢查,瑞士日報Tages-Anzeiger稱AWA 接到瑞士銀行聯合工會的舉報:高盛不遵守勞動法案,要求員工加班、不予支付加班費。AWA透露此次尋訪目的為了調查高盛內部是否涉嫌強制員工加班。

瑞士勞動法規定,僱員每週工作時間不得超過45小時,允許一些行業延長到50小時。

AWA主要職責就是監督勞動法在各行各業的實際落實情況,他們也負責處理一些來自工會或僱員的舉報信息。

瑞士勞工部的此番行動很可能受了美銀實習生猝死倫敦慘案的影響。華爾街見聞此前有報導:2 1歲的美銀實習生Moritz Erhardt連續三天通宵加班後,猝死身亡。該事件引發渲染大波,部分媒體譴責金融行業「食人」加班制。

高盛在全球的辦公室均存在加班現象,程度各一,而FT稱高盛每星期都會統計員工的加班工時,然後做電子備份。

目前,AWA表示目前尚未公佈調查結果,舉報者銀行聯盟不願意透露更多細節,高盛拒絕回應此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3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