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黑電業的進階之路(上)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442935
看過某位專家的文章《京東方盈利是喜是悲》,感覺甚是不可思議。由此也想寫寫我理解中的中國家電業,尤其是黑電產業。

一、

我前段時間,用「TCL 戰略失誤」二個詞搜索,看到了二篇文章。第一篇是《TCL的戰略失誤》http://wenku.baidu.com/view/000d6629bd64783e09122baa.html 講的是過去二十多年裡的大的戰略失誤;第二篇是講2010年的,題目是《高庫存趕上壞時候,李東生承認戰略失誤》,http://www.docin.com/p-542946589.html 講的是一個小的失誤。看了這二篇文章,蠻是感慨。二篇資料都不長,大家有心都看看。

黑電業,至少在中國,總體是個高槓桿產業,盈利完全是辛苦錢。比如:

1、不大的固定資產:比如tcl以前就20億級別的固定資產;

2、不是很多的賬面現金:康佳現在,或tcl以前,也就30來億的現金,海信也是;

3、很低的毛利率:大致16%~20%;

4、很高的應收款應付款:導致資產負債表規模很大,負債率也很高,有息負債倒還可以;

5、要求高質量的周轉率:設計適銷對路的產品,算計仔細的原材料備貨,規模龐大且有效率的渠道;

6、巨大的開支:TCL有七萬多人,今年一季度給員工的工資是10億。康佳去年收入183億,工資一項是15億。

7、稅收很高:康佳去年在現金流報表裡,稅收一項是23億。TCL今年一季度繳納7個億。

8、……

所以,黑電企業,聽上去一個個似乎是大品牌大企業,但其實沒有多少底氣多少實力。效益完全靠經營,幹著幾百億的營業規模,在每一項環節搞得好的情況,才有那麼幾億淨利潤。我上面提到的第二篇文章就很典型,一個產品方向失誤,就需要被動去庫存,這樣毛利率就會下降,費用會上升,年終業績就只能難看了。海信這幾年,算是乾的不錯了,250億的銷售,淨利潤有16億,相當於6%的銷售淨利率,但是這種勢頭能持續多久,還是有疑問的。

二、

毫無疑問,從投資的角度,黑電業肯定不是一個好選擇,沒有任何「高價值」的特徵嘛!但回到國際上,看看三星,人家去年賣了五千萬台電視,淨利潤就有100億人民幣。說明這個業務也並不是毫無錢途,對吧。再往回看,以前日本人從電視業賺走了多少錢!

現在TCL再努力二年,估計銷量也有2500萬台,可以到三星的一半。但未來盈利會怎樣?在大家的心目肯定不樂觀。那麼,這種差距究竟差在哪裡,又如何去改觀呢?我們把這個問題先放一放,先看看中國家電業的另一個分支白電業,來做一番比較。

中國目前最為成功的行業之一,白電業肯定是候選。在冰空洗各個領域,格力美的海爾,在規模的角度,都是在世界上可以坐二望一的。不單規模,白電業也已經展示了很強大的盈利能力,無論銷售淨利率,還是淨資產收益率。從財務的角度,看看格力報表,就知道他是多麼的強勢,僅僅從早收貨款遲付材料款中獲得的財務費用一項,就超過了長虹的全部淨利潤。那麼,我們就會有個疑問,我上述所列的黑電業各種情況,其實白電業也一樣有,為啥差別那麼大呢?

從行業的角度分析原因,我想大家可能都比較清楚,即白電業的技術更新換代慢,而中國的白電工業已經建立起絕大部分的「相關與支持產業」,從外殼的基礎化工原材料,以及各種金屬零部件,到內在的壓縮機,或加熱器,或變頻器或其他控制器件,都很健全。有極個別環節,即使國內不還那麼強,比如變頻,但是外資也都在國內建立了配套廠,仍然是處於強競爭狀況。在這種情況下,情勢會對終端強勢廠家非常有利。看看紡織業就知道。通常說,工業企業的階段有三個:製造、技術和品牌。那麼可以說,中國白電產業已經可以進階到品牌的層級。其中做得好的企業,已經容易解決前面所列各項問題的困擾,甚至獲得品牌溢價。

三、

黑電業之所以混得不如白電好,以及tcl和三星又有多大差距,最為核心的原因,用直白的話語表達,就是:黑電有屏幕,而屏幕很難搞。當然,黑電業在過去苦逼的原因,還有其他幾個。

搞投資都喜歡投資漲價的行業。上游資源漲價,中游製造漲價,然後下游終端也漲價——這是最理想的情況,全行業得利。有眾多的案例,從小的鈦白粉、釹鐵硼、小金屬、氟化工,大到房地產。最好當然是需求大漲,但供給有瓶頸的。但是黑電不是,他是倒過來的。過去十年,他一方面是降價的行業,另一方面又是需求沒有增長的行業。

七年前,一台32吋的LCD需要8000元,42吋的可能要1.5萬。我假設42吋的屏幕成本要一萬,然後進了10萬塊,花了十個億。假設三個月內,沒有把它做成產品,鋪到渠道,賣給消費者,那麼很可能這個時候,屏幕價格會變成八千。這意味著什麼?庫存減值。你看,這行業好做麼?

另外,在過去七八年,黑電業的需求一直沒有改善。空調是翻番了,但是黑電保持4000萬的級別上下浮動。中國還有類似的行業麼?居然在這樣一個時代,需求沒有增長。看圖:
查看原圖
當然,上二個問題不是主要的。核心還是屏幕。在華星光電投產以前,國內的電視屏都需要進口。有無數新聞或事件,可以證明中國黑電企業在「缺芯少屏」的情況下受到的各式困難。這裡我就不提了。過去三十年都是這樣。顯像管上受了二十年委屈,差不多可以自給了,時代換平板了,於是又受了十年的苦。

四、

所以,中國當然是應該投資下一代顯示技術的。但我很好奇的想問一下這位專家:按您看,中國應該怎麼投資oled呢?

不可能讓黑電企業來投資吧?讓海信創維長虹康佳對oled,投什麼?怎麼投呢?向三星買一塊來做做測試?這樣的事,十年前他們就會做,也一直在做的呀。投市場?向LG買十萬塊屏,一塊屏19萬,做成電視,推向市場,賣20萬一台?沒毛病吧。

所以,要投,還得讓京東方,或華星,或南京中電熊貓來投,對吧?尤其是京東方,明顯是老大哥。問題是您對京東方的發展和努力吹毛求疵、冷嘲熱諷,如今終於難得盈利了,而且盈利得很可觀,還這麼打擊人家,這究竟是什麼的心理和立場呀,中了OLED的邪,還是想賺OLED的錢?反正我都不好理解,好麼是恨鐵不成鋼,激將法?看上去不像哦。

不過,這個專家有一句話,我是認同的:「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中國彩電企業至今尚不具備影響全球產業方向的能力——這是由中國企業在全球的行業影響力及技術地位決定的。止於目前,中國彩電企業仍是全球彩電技術的追隨者而非領導者。」

有朋友會問:現在國內能夠量產屏幕了麼?為啥還低能呢?這個問題說來話長,當然,絕對不是因為OLED。

(見下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606

黑電業的進階之路(中)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456645
五、

先說說京東方的故事。

N年前,京東方上了一條5代線。不管是當時,還是二年前,這類業務都可以被比喻為「進口國外的設備,進口國外的原材料,生產出國內的產品」,基本是不受人待見的。京東方長期虧損,也幾乎是必然的。你想,規模不大,就一條線,首先沒有什麼規模效應;也沒有地位,原材料商都不正眼看你;產品做出來,大牌不會用,只能低價賣給雜牌或白牌的終端。而市場競爭的對手,卻要面對的是韓日台已經成型的巨頭,同時關稅僅僅5%。所以,說起那苦日子,眼淚……

後來,在08年初京東方上了成都4.5代線。第一條線大致是給顯示器或筆記本做產品的,新一條就是給手機服務了。4.5代線投資很小,三十億就可以了,產值也很小。後來在2011年擴產了50%。這時,局面仍然沒有改觀,報表上經營現金流經常都是負的。

接著上了合肥6代線。六代線可以做電視機屏幕了。這條線在09年4月份開工,第二年9月份投產,2011年中基本爬坡滿產。合肥項目其實是具備劃時代意義的。因為之後不久,也就是當年下半年,TCL就開始謀劃上8.5代線項目。京東方自己,也緊接著在北京籌建8.5代線。這二條線一上,基本上為顯示產業確立了一個趨勢:全產業鏈終於發現,新增產能還是放在中國,對大家都有利。

8.5代線和4.5代線有多少差距呢?這麼說吧,深天馬有很多條線,但是加起來只有華星光電的一半。所以,買賣的大小很明顯。可以說,從合肥線開始,中國面板業終於開啟了「大買賣」生意時代。(備註,是規模的差別。代線按玻璃基板的尺寸來劃分。)

但是到了2012年中報前,京東方的報表仍然是很難看的。中報虧損8個億,營業收入96億,經營現金流金額才一個億,年報盈利只是因為非經常性項目的功勞。從歷年財報,和各條產線投產結合起來看做個分析,會有些概念。第一條線,由於價格不斷下跌,在09年,產值是60億。第二年,是80億,加上了成都項目。2011年,由於合肥線的貢獻,增長到127億。2012年,北京八代線爬坡和成都項目擴產,營收是257億。今年一季度營收是80億,預計年末大致是350億強。

那為什麼盈利那麼困難呢?核心之處,我想依然在於「相關與支持產業」。因為面板業也有上游,從玻璃基板、液晶,到濾光片、偏光片、增亮膜等等,這些全部需要進口。而且上述部分材料有些還是寡頭壟斷的。你所有的材料需要進口,成品的關稅僅有3%~5%,所以,與韓國台灣企業相比,國產化的成本優勢與成品內銷售價優勢都不明顯。初創時期,各項費用是明顯的,你要進入大品牌的供應體系,認證需要時間和金錢。同時在品質口碑沒有建立前,價格方面還得有所優惠。而大量的資本開支、折舊也是亞歷山大,不斷擴張導致人工的費用就不提了。最後還有不得不說的是,與面板的供給週期,也有相當關係。

看一張圖:
查看原圖
以上分析表明,市場或媒體對以前京東方「越投越虧」或「六年五虧」等等的傳統看法,其實是只看到了表面。這裡有一些是產業客觀因素存在的,本身企業殺出一條血路也會有個過程。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京東方的道路,是基於「公開市場、自由競爭」的,和一些純政府示範性的、扶持項目或面子工程完全不一樣。比如十年多前打造中國芯,試圖用在電腦上,這種項目幾乎沒有市場意義。未來的中國芯,還不得靠展訊或海思這樣的市場公司?

六、

那麼現在又為何盈利了呢?

大致有這麼幾個因素。

1、自身因素。大量的積累以後,產銷研體系發揮了作用,開始進入正軌。前面回顧了京東方的歷年營收,從09年後開始快速上規模。

2、上游零部件企業陸續在國內佈局,開始為京東方華星光電等配套。這是最最關鍵的因素,而且意義深遠。當然,國內的部分零部件也可以自給,雖然很有侷限,比如玻璃基板只能用在低世代,康得新只能提供相對簡單的光學膜,但至少這對局面的逆轉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這樣,毛利率就逐漸可以出來了。

3、關稅提高了,32吋以上,也上到5%。以前32吋以下是5%,以上是3%。現在國內也可以做大屏了,所以關稅就相應提高。不過,我以為關稅的作用,目前看對盈利還是次要的,關鍵是促使國際上的「相關與支持產業」進一步轉移到中國。因為需要讓他們意識到,未來還會提高到8%,甚至更高……

4、供需逆轉。三國四地,就內地在危機期間,佈局了面板線,所以從全球角度,供需比較合理。尤其在內地,由於品質得到認可,全部進入大牌體系,所以內地的自給率只有二三成,導致盈利能力得到體現。(以前進不了大牌體系,供給相當於零,算國內的自給率沒有意義)

5、市場的良性循環。需求是受降價驅動的,國產化以後,平板價格下降很明顯。7年前,32吋LCD國產品牌也需要8000,但3年前,國產品牌的LED,只需要不到3000。今年,直接變為1500元。相信接下來,全球人們將享受到中國面板的福利。現在小屏已經很便宜,未來大屏也會很便宜。55吋只要4千,需求會如何?

6、整體產業因素。比如智能手機和平板需求激增;比如現在中國的電視產量達到1.2億台;比如國產品牌開始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無論智能手機還是電視等等。這些都對面板業產生了正面的作用,整體提升了品牌或價值。

……

所以,京東方的盈利,有多重因素,既有自身效能的好轉,還有行業環境的改善。但不可否認的是,京東方已經不是幾年前那個京東方了,體量已經或即將躍升十多倍(二年後京東方的營收,和09年比,規模將擴大15倍)。

剛剛京東方的業績預告,重點提了中小屏。中小屏業務的好轉,作用當然不能忽視,本來是不賺錢的或虧損的,現在改為盈利了,意義自然很大。京東方的業務構成,中小屏可以參考的是深天馬,京東方規模大一倍多。電視屏,可以參考的是華星,大家都是一條線,京東方產量規模略為小一些。從盈利的比例看看,中小屏是有限的,電視屏才是重點。因為華星的盈利能力擺在那裡,遠遠強於深天馬。京東方這次大小逢源,規模助力,盈利是很自然的。

總之,無論從那個角度去看,京東方或華星光電的盈利能力,都不可能是該專家說的「末日輝煌」或「迴光返照」。因為如上所說的各條因素,不會消失,有些只會加強。本身,這詞就用的不當,小學語文沒學好。一個產業,就快走向衰亡,死前榮光了一下,可以用這二個詞彙。一個清晨的旭日,接下來只是要面對烏云考驗,怎麼會用這樣的詞彙呢?而且,斷章取義也沒有學好。為了支持上二個形容詞,文章末尾對公告進行瞭解讀,認為其主要靠小屏,大屏業務並不好。這樣明顯不符合現實嘛,京東方今年的營收將突破350億,按他的結論是大部分面板產能是中小屏,那麼該怎樣排產呢?即使合肥的六代線全部產小屏也不夠啊,除非北京八代線也大規模生產小屏幕。還有個問題是:中國的面板業做電視屏的,還有一個華星光電在。他又將如何打擊華星?才能說服人們中國面板廠做不好電視屏,而盈利將曇花一現呢?

(我小學語文也沒有學好,只想出個曇花一現,哈。)


七、

當然,話題有些扯遠了。回到主題:中國面板業,究竟應該怎樣提高自己的實力呢?或者,中國的黑電產業怎樣提升關鍵能力呢?

從我上面的一再強調看,顯然,功夫應該花在「相關與支持產業」上。所以目標就是和前述的一句話反過來,即「國內的設備,國內的原材料,生產出國際化的產品」。要實現這個目標,會相當困難,需要全產業鏈長期的努力。

從中期看現實,設備國產化的可能性很小,國內的原材料配套只有一定希望,但生產出國際化品質的產品,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為台灣也不生產半導體成套設備,但是可以有台積電等一大批生產型科技企業。)

對於平板顯示產業鏈的上游,有一篇文字比較全面,《國內FPD上游產業鏈發展現狀及市場分析》,http://www.fpdisplay.com/news/2013-04/info-158681-384.htm 。從中可以看到,中國目前在這方面仍然是非常薄弱的。雖然一直在努力,也略有突破,但包括玻璃基板、TAC、PVA、導光板材料PMMA、棱鏡膜的市場其實已經具備一定寡頭壟斷的特徵。

日信證券,在去年11月發佈一篇研報,《探究LCD 產業鏈的發展邏輯》,對諸多問題,比如原材料、成套設備、工藝發展以及產業趨勢等等,做了很多探討。各位可以瞭解下,反正作為基礎信息看看,是無害的。尤其是成套設備這一部分,是比較好的,其他研報很少涉及。

我目前觀點是:

1、在多種原因下,高世代線的新建產能,未來基本上只會產生在中國。韓日台已有的產能,大致是往技術升級的方向改造,而不太會再繼續擴產能,如果他們未來有想法,也會擴在中國。中國目前規劃的產能,到二三年後,將有八條以上八代線(差不多自給率達到80%),其他地區已經沒有意義再和大陸進行大屏的產能競爭了,應該考慮差異化競爭。三星LG把新的8.5代產線落實在了中國,夏普用技術和南京中電熊貓合作8.5代線,友達有實力的話,可以在上海開工,但目前看有違約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從產能角度,大陸就是國際面板廠商的未來主要工廠。

2、內地高世代生產線大建設,是內地LCD 產業鏈發展的開始。上游材料的運輸成本多數具備「隨尺寸上升、產量增長而大幅增加」的傾向,比如康寧的玻璃基板,他必然要在國內設廠。華星在建設時,就和肖旭子談判了配套。這是一種傳導。因為終端產品電視機產業發展的還可以,所以面板業可以/需要國產化;因為面板業成了全球新中心,所以配套上游都會/也只能來中國。就好比中國引進國外汽車廠家來合資一樣,雖然以市場沒有換來直接的技術,但是畢竟幫你培養了無數的專業人員,整個配套產業也成型了。長城汽車的技術或人才難道都是自己搞掂的?肯定挖了大量的合資車企的高才,也肯定有很多的老外給他打工,更是離不開汽車行業過往二三十年整體能力的提升和積累。最終,對產業有決定性意義的也就是人。如今隨著產業向內地轉移,各地的人才,勢必也會來到內地。一個顯示專才,從發展的角度,留在夏普或友達,有啥奔頭呢?

3、以京東方和華星為代表的面板企業,將在加大固定資產投資的同時,也會加大研發的投入。可能很多人不會想到,三年後,京東方的經營現金流淨額會逼近150億的級別,TCL也會超過百億,他們都會長期盈利良好。所以,扣除還貸外,研發也必然會上一個台階。在中國,目前研發最牛的製造企業可能是華為,去年的研發投入是299億。未來,京東方和TCL也將是中國研發高開支的企業之一。中短期內,TCL研發的目標並不是攻克設備,或拿下核心的上游原材料,或搞出未來的顯示技術,而是能:把高級生產要素中最關鍵的人力團隊給建設好;把設備商和上游原材料商組織起來,把主流的技術和生產工藝摸透;把用戶的需求和產品的方向把握好;把面板的硬件技術和電視的軟件應用二方面結合好;為全球化經營服務;等等。簡單說就是加大投入為了站穩腳跟和兵強馬壯,還不是衝鋒陷陣的時候。

總是有人說,京東方和tcl不可能成為未來的新藍籌,因為沒有創新力。難道,創新力是天下掉下來?是靠個別強人天才閉門造車出來的?它只是資本開支下的結果而已。投資固定資產是一種資本開支,投資研發也是一種資本開支。這二者是相互相成的。京東方或華星光電,唯有搭建有現在的產能舞台,方能展示長袖,需要長時間積累,這道理我不需要再多說了。

就像我前面問該專家:既然您認為OLED如此重要,那應該怎麼投呢?平地起高樓?空中閣樓裡唱大戲?不可能嘛。你首先得成為產業中的一份子,然後是中堅分子,最後才可能是領頭羊,對吧?華為是怎麼一步步過來的?

那為什麼一定他們會加大研發呢?道理很簡單,投資面板業是一條不歸路,是單行道。投資面板業不是投高速公路,可以無限期收費,只要政策搞定。他是要逼著你不斷與時俱進的。京東方就不說了。以TCL為例,搞了面板業,那就必須與以前的經營思維說拜拜了。這是現實,一開始我小結過,黑電業是低固定資產高槓桿快周轉強渠道,很明顯,面板業完全相反。所以,華星的第二條第三條線是必然上馬的,研發也必須加大投入的,否則就變成打醬油了。所以,TCL集團從以前的只搞終端產品,必然要轉型向中上游發展,具備真正的能掌控或整合全產業鏈的實力,會變成唯一戰略。

說到這裡,歇一歇,下面談談該專家每天掛在嘴邊的OLED。這玩意兒究竟是啥?不搞清這一點,我前面說的三點就不靠譜,有威脅。一旦OLED降臨,不論面板產能、上游配套,還有現在的研發,不都成擺設或打水漂了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872

黑電業的進階之路(下)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477233
八、

好吧,現在說說OLED。我不是技術專家,沒有顯示方面的太多知識積累,但是由於這方面的資料實在太多,看得多了,估計也大致可以說的明白。有不對的地方,歡迎賜教。

現在大家在商店所看到的LED電視,其實是LCD,也就是一直以來的所說的平板液晶電視,只是背光源是LED。這還是近三年的事情,背光用上LED後,電視就開始流行「窄邊框」了,以前還是比較厚的。現在京東方或華星光電做的面板,不論大的電視屏,還是小的手機屏,都是這種面板。

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OLED屏幕,三星在他海量機型裡有數不多的產品中已經使用,恰好我用的三星手機就是。蘋果和HTC等都沒有這種屏幕的手機產品。OLED在小屏看樣子已經有可能擴散普及的跡象,因為京東方已經在上量產線,即將投產,而華星光電也在試驗線上弄出了產品。大的電視屏方面,我只在報導裡看到過,說LG已經推出,價格幾十萬,又聽說三星即將推出,估計價格也要高得嚇人。真品我是沒有見過。

那麼這二種屏幕到底有什麼大的差異呢?

首先:OLED屏幕是自己能發光,無需背光源。所以,在理論上,從成本角度,OLED會比LED屏幕低20%。當然這是理論上,因為真正的價格需要產業支持,要在市場中去形成。也由於無需背光源,所以OLED電視還可以更窄20%(小心被風吹倒哈)。

其次:OLED可以彎曲,所以可視角度會好一些,如果你喜歡在側面看電視的話。我疑心這個功能和上一條有關。因為在需要背光源的情況下,彎曲是難以實現的。如果面板本身能點亮,那麼柔性就有可能。這一優點,估計在某些特殊情形下,非常有用,比如可穿戴設備之類。

其他優點:沒了,我真的沒看不出來。屏幕的其他參數,無論大屏小屏方面,比如清晰度、色彩、智能、3D、觸摸等等各項,都和這個無關。即使有點關係,也不甚重要,因為其他技術路線也一樣可以實現。朋友們如果有看出來的,請告訴我。

所以,真非要說OLED是下一代顯示技術,在未來N年內,可稱作「特定領域裡的顯示革命」是妥當的,比如在需要彎曲的可穿戴設備上,這我沒有異議。但是在平直的顯示領域,比如手機、平板、顯示器、筆記本、電視機等等,要說他是未來唯一的發展方向,就實在難說是名至實歸。

因為本身這技術就是LCD技術的一個升級版,從生產的角度,70%的技術和工藝都是相同的。韓國現有的OLED產能,也是稍微花了點錢,就改造成了OLED產線。從原材料的角度,也很大部分是相同的。而作為現有LCD技術的升級版,其實有很多其他方向,並非僅僅OLED。

說到最後,任何技術升級都是為了滿足消費需求,這意味著具體的各種性能指標、功能選項和性價比。我如果客廳需要一台電視,要求55吋的,希望具備4K、智能、3D等性能或功能,窄邊框要非常漂亮,去賣場看,如果LED電視價格只要四五千,那我肯定選它。除非OLED電視的價格,已經降到接近的程度,以萬為單位肯定是不考慮了,比LED價格高10%,那還可以權衡下,以防萬一以後出現非得曲面才能看的節目,或曲面才能玩的遊戲,雖然這種可能性很小,就當趕個時髦吧。

另外,OLED屏幕還很不成熟,比如壽命可能只有二年,尤其在大屏方面,良率還比較低,要實現4K,良率就更難了。所以,想真正實現成本意義上的優勢,估計要猴年馬月了。

當然,該專家一直在強調一個預測,即市場認為OLED要十年後才會普及,他則堅信5~7年就能實現。這意味著5~7年內,OLED的滲透率要達到50%。我相信,這可能性倒有的,他很可能贏。因為OLED是在現有平板產業基礎上的一個升級,只要技術成熟,產業配套是現成的,普及真的有可能非常之快。而LED取代CRT,則是全新的體系,要全產業鏈拚命才得以成就。但:這又怎樣呢?依我看這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無論對產業角度,還是對三星本身。為什麼?請看下一節。


九、

既然談OLED,就應該聊聊三星。現在,三星有如日中天的感覺。但這是一種假象。

老杳有一篇文章,叫《三星手機憑什麼稱雄》,http://laoyaoba.com/wordpress/?p=4386 大家可以先看看。

在我看來,在世界的經濟地位上,美國是最強勢的權貴,因為有IBM、蘋果、谷歌、高通、微軟等等企業;歐洲是老貴族無疑;日本呢現在看上有點像落魄貴族,他們都是貴族。那韓國是什麼呢?也就是個大富農吧,從這個意義上說,台灣則是個中大富農,差別在於田地少一點點而已,農活都仍然是一樣要親自幹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假設日本和韓國絕交,貿易斷絕,那麼韓國估計就很煩悶了,而日本則問題小得多。以顯示行業為例,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四個環節:成套設備、上游核心原材料、面板製造、終端產品。日本擁有什麼?全部四項!,韓國有什麼呢?主要是後二項!沒有世界其他任何國家的幫忙,日本可以自行造出世界最高品質的終端產品來,而韓國沒有日本,可能生產線也建不起來,即使勉強搞出來,那原材料也成問題,即使勉強搞出來,最後的成品也類似中國五十年前的紅旗車,沒有國際品質。

我引用日信證券報告的其中一段,可以作為證據:
——————————————————————————————
傳統的CRT 的產業鏈結構相對簡單,關鍵零組件是顯像管。因此,對於具備一定產業基礎的國家和地區,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的垂直產業鏈結構相對容易。而LCD 產品是數百種半導體材料、膜材料、化工材料的複雜組合,整個製程跨越半導體、光學膜製造、生產線組裝、模具成型技術,因此形成一套完整的橫向、縱向產業鏈配套體系存在極大難度。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僅有日本形成了一套包括基板、光學膜、LCD 設備、化工材料在內的完整產業鏈。

TFT-LCD 的各段生產工序中,生產設備、管線設備特徵和無塵室等級有較大差異,存在很大的工藝跨度。業內往往生產設備按照工藝技術來源區分為四個類別:陣列Array 設備、成盒CELL 設備、模組LCM 設備、檢測及輔助設備。 陣列段主要設備包括:PECVD(等離子氣相沉積設備)、PVD(物理氣相沉積設備)、曝光機、顯影機、固烤爐、刻蝕機、清洗機等等。目前的國際TFT-LCD 設備市場幾乎為美國、日本、韓國的半導體廠商所完全壟斷,主要依靠AKT(美)、TEL(日本東京電子)、ULVAC(日本)、SEMES(韓國)和Canon(日本)等半導體設備製造商供應。日本廠商在該市場份額巨大,原因包括:(1)日本廠商在半導體設備市場份額很高,例如日本在全球半導體塗布/顯影設備全球佔比達到98%;(2)本國LCD 產業的設備需求,促進了半導體設備向LCD 陣列設備的改造升級。

今年以來,國內半導體清洗、氧化爐、外延等設備相繼取得較大突破,我們認為,隨著國內半導體設備的晶圓尺寸和線寬的參數提升,數年以內國內LCD 陣列段設備實現實質性突破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國產設備的導入值得期待。早在去年,國內廠商已經在供應清洗設備,例如七星就曾經為北京的8.5G 生產線提供過清洗設備。
——————————————————————————————————

看到了吧?所以韓國只是個大富農,台灣人都不怕他。台灣人說,韓國就三星和LG,台灣也有台積電、聯電、聯發科、HTC、鴻海等等,市值和含量加起來其實也差不了多少。這一點,有個最直接的證據是:蘋果的芯片一直是讓三星代工的。這意味著什麼?當然意味著蘋果牛逼!也意味著三星就是我所說的檔次。三星相當於整合了台灣的這些公司,讓效率發揮到極致,又恰逢智能手機的盛世,於是創造了一個奇蹟。

從谷歌財經上看三星的股價走勢,03年到09年都是橫盤的,09年後開始攀升。不考慮匯率變動,最近高處去過二千億美元,之前則長期大約是600億美元。從現實觀感看,和股價走勢很匹配,三星確實就是近四年間爆發的。這說明三星在09年前的戰略結得了碩果。而日本則有點迷失,往上搞不過美國的創新,往下又被像韓國台灣那樣埋頭苦幹搞產業鏈的步步緊逼,弄得有點灰頭土臉,在電子領域變成了落魄貴族。

現在,韓國高舉OLED,給世人一種印象,就是三星有了質的提升,站著了電子產業的巔峰高度,已經引領世界潮流,日本的地位被取代。但從上面二節的分析看,其實這更多是一種宣傳造勢。OLED既不會對顯示產業全局帶來革命性的意義,三星也沒有打通全產業鏈的一切核心技術。三星的真正成功,實質是他整合產業鏈戰略的成功。從產業或技術的角度,如果OLED可以成熟地大規模地工業化走向市場,那麼中國和台灣也一樣可以掌握,原因就在於有日本在,日本仍然掌控中上游,從核心原材料到成套設備。

OLED如果技術成熟,用在可穿戴設備上,需求量又有多少呢?即使用在全部的智能手機上,又佔多少比例的產能呢?和龐大的電視機對面板的需求比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對中國的面板產能有過剩危險的因素,從需求角度,只有二個:一是新興市場的電視需求能不能起來,二是大屏化的趨勢能否繼續。

三星的品牌現在很管用,明明他的電視和手機裡,有大量的屏幕是來自京東方,也有部分華星光電的產品,卻賣出了更高的價格,白白的賺了一筆品牌溢價的利潤。

所以,宣傳OLED,對三星很重要,其餘他並沒有什麼大亮點,都在新舊貴族的掌控中,仍然是個大富農,他的市值大,只是因為業務門類廣。僅此而已。現在國內廠家為什麼要跟進OLED呢?其實也有宣傳上的考慮。消費者和輿論現在被OLED蠱惑,會想:「OLED都出來了,你們現在上的都是快被淘汰的技術」。實際上,蘋果任何產品都沒有用OLED,產品那裡比三星差了嘛?

瞎猜一下,莫非該專家是三星的五毛水軍?很有嫌疑哦。



按上一節的比喻,其實中國在科技領域已經是個小富農,即便還有些勉強,那中農肯定有,真「不宜妄自菲薄」了。

在通訊領域,有華為;互聯網領域,有騰訊百度奇虎一大批;計算機領域,有聯想。手機領域,可能大家現在還看不上,但是未來肯定是中國的。有篇文章是老杳寫的 ,叫《中國手機將迎來黃金十年》,http://laoyaoba.com/wordpress/?p=4404,寫的很有道理。大家可以讀一讀。

那麼顯示領域呢?我認為是中國科技產業的下一個重點,是已經並加速在發生的。

前面說過日本很強,只是現在有點麻煩。但日本早就是貴族,他不可能親自來幹農活了。三十多年前,他就轉移造船業去韓國,成就韓國很多重工企業;三十年前把半導體加工轉移去了台灣,成就了台積電聯電。現在,顯示領域最合適轉移的,就是中國內地了。這對他有好處啊,可以賣成套設備,賣核心原材料,甚至還能搞點專利費,比如南京項目。不要為日本擔心,他會找回自己定位和出路的。調侃一下,他寧可搞優衣庫,也不會再幹這些農活。

前面說韓國其實沒有那麼強,但人總是要往高處走的,他也有這個資格。現在是大富農,未來就想要向貴族奔著走。他也不可能啥都親自幹了,一共也就那麼幾千萬人,還得拍韓劇搞美容醃泡菜弄汽車,業務多著呢。所以,他在蘇州的項目,拖了好多年,和華星合資的項目都爬坡完成了,仍然沒搞好。更絕的是,還把不大的項目分三期上。幾乎擺明了就只是想在中國放一把凳子,萬一需要的時候可以坐一下。試想一下,三星都二千億美元市值了,這條路走了那麼多年,總是要有點新追求吧?拼產能拼價格靠政府支持那些都是過去的事情了。

當然,我的描述太輕巧。實際上,所有的產業轉移,都是經過了殘酷或激烈的博弈競爭。當初,日本顯然也是想全吃顯示這塊肥肉的。被韓國開了個口子後,一發不可收拾,然後台灣也跟進,最後只能變成如今的三國四地的局面。中韓的區別是,過去三十年咱們的苦日子主要體現在做終端的被動經營上,而韓國人則苦在要突破日本統治下的面板及其上游。而今,當中國人要挺進面板業的時候,其實已經不復有當年之苦環境,這其中部分原因歸功於做終端的成就:龐大的中國製造;部分原因歸於產業體系的改變:從封閉系統改為開放系統。(這一點我在《探討市場對TCL偏見和誤解》裡重點闡述過)

現在中國上面板項目,真是天時地利人和,各種條件具備。三國四地裡,只有中國政府還會大力支持補貼面板業。從經濟環境講,只有中國企業會為面板業產能投大資本。從行業角度,只有中國內地才需要新增龐大的面板產能去配套下游。對全球顯示產業鏈看,大勢顯然樂觀其成。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OLED怎麼會是致命的攔路虎呢?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無疑至少將是未來中國的群創和友達。因為各種因素,不論發展前景,還是盈利能力,都會遠遠地好於他們。現在中國做面板,面臨的挑戰已經不是所謂的液晶週期和各類技術了。

以上各節文字都類似宏大敘事,最後來點實際的,總結黑電業的進階之路,以及探討投資價值。

(詳見終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12

台電壟斷近七十年 老舊《電業法》成綠能障礙 一套陳年法規 害Google無法更「綠」

2014-10-27  TWM  
 

 

撰文‧何欣潔

知道每天使用網路收發email、登入社群網路、觀看新聞與影片時,同時也耗費大量能源嗎?台灣《電業法》落後國際,正在讓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每一次「點擊」,都對地球造成沉重負擔。看似不耗紙張的各式網路雲端服務,背後其實都需要龐大的資料中心或機房支持其運作,耗電量相當可觀。

根據台灣綠色和平本月初發布的報告,目前全球有超過二十五億的網路使用人口,二○一一年全球雲端耗電量高達六千八百億度,超過德國一整年用電量,且仍在持續快速地增長中。

雲端中心龐大耗電量,與IT產業注重環保、綠能、乾淨的業界形象有所出入,因此Google(谷歌)、Facebook(臉書)與Apple(蘋果電腦)均提出資料中心將全數使用再生能源的承諾。但一向重視環保、承諾使用一○○%再生能源的Google,卻不幸在台灣踢到鐵板。

Google在台灣彰濱工業區建置亞洲最大資料中心,於二○一三年底正式啟用,但至一四年中,台灣綠色和平報告指出,Google在彰濱工業區資料中心再生能源使用僅占四.五%,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綠色和平的點名,讓Google臉上無光,全球資料中心副總裁Joe Kava無奈地回應,「在遵守台灣現行法令情況下,無法直接購買再生能源供應資料中心使用」,但仍會積極找出解決方案。Joe Kava口中的法令限制,正是遲未大幅修正的《電業法》。Google在世界各國投資大量的太陽能設備供應自家能源所需,也積極自建綠能電廠。惟獨在台灣,同樣方法卻無法執行。

在目前台灣《電業法》框架下,即使有民間願意投資綠電,也必須把綠電輸送回台電,而台電把傳統發電與綠電「混合」後,再統一輸配給使用者。因此,無論Google多有誠意推動綠能發電,卻只能與大夥苦吞「台電大鍋飯」,與台灣所有用戶「共享」四.五%的綠電比率。目前雖有新加坡、美國數州替台灣墊底,但在法規限制較小狀況下,追過台灣也許指日可待。

事實上,《電業法》早已提出修正草案,欲打破近七十年來由台電獨家賣電現況,增加關於輸配電、電力調度中心、電網規定,讓未來有心興建綠能電廠與獨立電網的單位有法源依據。但政府修法工作進度遲緩,即將在年底舉行的「全國能源會議」也未把《電業法》修正視為重要議程。

當初Google選址在台灣設立資料中心,民眾莫不歡欣鼓舞,認為這是台灣高科技實力展現。但沒想到,Google承諾一○○%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有可能因台灣《電業法》攔路而跳票。

用電不夠綠

Google台灣居後段班——Google全球資料中心使用綠電比率

美國愛荷華州 100%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 100%

芬蘭 100%

美國奧勒岡州 90%

智利 40%

愛爾蘭 20%

比利時 12%

荷蘭 12%

台灣 4.5%

新加坡 1%

美國喬治亞州 1%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 1%

美國南卡羅萊納州 0.4%

資料來源:台灣綠色和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653

拖延二十年 電業法修正有望 新電價公式 開啟電業自由化契機

2015-01-26  TWM
 
 

 

新電價公式出爐,台灣終於得以作廢用了五十五年的舊版電價公式,改用與國際燃料價格連動的浮動機制,讓電價能實際反映成本。有了新電價公式作基礎,將登場的全國能源會議也應將《電業法》修正列入重要議程,進一步推動電業自由化。

撰文‧何欣潔

歷經五十五年,跨越半世紀,台灣的電價費率公式,終於趁著國際燃料價格下跌、電價可望調降並發放回饋金的契機,在立法院完成朝野協商,即將進行大幅度修正。

不同於現行版本、一九六○年代的舊公式,僅將總成本加成定價、再除以售電度數的作法;新公式則將每度電價成本項目攤開透明,讓電價利於外界監督,並加入燃料成本浮動機制,未來電費可望如實反映國際燃料價格漲跌,但協商結論也同時納入緩衝機制,訂出調漲上限,避免電價大漲衝擊民生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電價公式修訂的朝野協商內容,附帶「行政院必須於半年內將《電業法》修正草案送立法院審議」,如果行政院版本草案未在半年之內送達立法院,則逕行審查民進黨版本,將電價公式審查與電業自由化同時進行,可望推進台灣延宕已久的電業自由化進程。

自一九九五年開始,《電業法》修正草案曾五度被送進立法院,均因台電內部大力反對民營化,而無法完成與電業自由化相關的修法程序。

在世界各先進國家中,台灣是極少數尚未啟動電業自由化進程的國家,由台電一家國營事業同時壟斷發、輸、配、售電等業務。由於台電長期壟斷國內電業,並負擔諸多政策責任,社會對其績效並不信任,卻也無法尋求其他廠商取而代之,導致電業市場、電價制定無法正常化,亦無法合理反映生產與外部成本。

本次電價公式修正過程中,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朝野立委均質疑,台電的經營無效率、績效令人難以放心,無法信任台電提出的新版電價公式,一度出現新公式難產危機。

應將發、售電業務開放民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73

永高企業(永高電業工程)專區

1 : GS(14)@2016-09-15 10:11:04

http://www.ecfix.net/shop/wingkoelectric

Wing Ko Electric 永高電業工程

6/10/2015

0 Comments









Picture

永高電業工程
維修 水喉, 坐廁, 水箱, 通渠, 電燈, 冷氣機, 洗衣機, 雪櫃, 開鎖, 家居電器
地址 聯和墟榮福中心商場地下1-2號舖
網址 www.ecfix.net/shop/wingkoelectric


電話 : 手機按此維修易提供
請告知在維修易網站看到資訊
2 : GS(14)@2016-09-15 10:11:36

http://www.hkexnews.hk/APP/GEM/2 ... ls-2016090902_c.htm
招股書
3 : GS(14)@2016-09-15 10:12:06

http://hk.gsdpw.com/%E6%B0%B8%E9 ... 0%E5%85%AC%E5%8F%B8

公司简介

永高電業有限公司简介暂时为空,查看更多关于永高電業有限公司的信息,请浏览 » 永高電業有限公司简介


主营产品

永高電業有限公司的产品还没来得及添加,查看更多的产品,请浏览 » 永高電業有限公司产品


相关信息


永高電業有限公司招聘,地址,电话,传真,邮箱,网址,联系方式,公司薪资待遇怎么样

永高電業有限公司 联系负责人陳榮亨先生,联系电话是(852)27138799,也可以发传真,传真号码是(852)27136121,以及邮箱(email):[email protected],或浏览该公司网站, 公司地址香港九龍旺角,亞皆老街113號2309-10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121

蜆壳電業(前蜆壳電器業務)專區

1 : GS(14)@2019-01-30 05:19:12

http://www3.hkexnews.hk/listedco ... TN20090929734_C.pdf
http://www3.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00509026_C.pdf
前業務出售原因
2 : GS(14)@2019-01-30 05:19:58

http://www.smc.com.hk/chi/default.asp


蜆壳電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上巿公司」) (股份代號:81) 已於2010年2月10日完成集團重組。集團重組後,上巿公司集團已分拆為兩個獨立集團:蜆壳電器控股有限公司 (「SMC公司」) 及其附屬公司,其業務為產品製造、科技及物業及出租車投資;而上巿公司集團則繼續經營國內物業投資及發展業務。在集團重組下,SMC公司通過股份實物分配予上巿公司之所有股東而分拆出來,同時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 (「中國海外」) (股份代號:688) 亦入股上巿公司成為主要股東。SMC公司之大股東及中國海外於2010年2月26日分別就SMC公司及上巿公司之股份展開現金收購建議。

SMC公司為一家非上巿公司,請按[此]參閱有關更多SMC公司之資料。

上巿公司將採納一個全新的企業形象及新的獨立網站。上巿公司之股份於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版掛牌上市,有關上巿公司之投資及企業概況,請按[此]。
3 : GS(14)@2019-01-30 05:20:10

https://news.mingpao.com/pns/%E7 ... 0%E4%B8%8A%E5%B8%82
熱門話題 : 電競館.王全璋判囚4年半.長者綜援風波.何超盈.大掃除4個好幫手.賀年熱點逐個數.年花寓意.搵筍工賞驚喜




經濟
2019年1月29日星期二
下一篇上一篇
蜆壳電業擬重新上市

【明報專訊】翁國基家族2010年將蜆壳電器(已易名中國海外宏洋(0081))上市地位轉讓予中國海外(0688),逾8年後重新將旗下電器部門蜆壳電業上市。蜆壳電業的招股申請文件顯示,其主要以「SMC」、得偉及Mac Tools品牌銷售電風扇、吸塵器及工具燈產品,逾半營業額來自美洲。截至去年9月底止9個月獲利3102.7萬元,按年增長14.77%,資產淨值為1.33億元。

蜆壳電業招股所得,將用作策略性擴展產能、新產品及設立電子商貿。該集團擬於5月份向上市前股東派9500萬元中期息,今後派息率為20%至40%。在截至去年9月底止其手持現金820.1萬元,整體毛利率達29.5%,資產負債比率為11.5%。

恒發光學交招股申請

此外,眼鏡製造商恒發光學亦提交招股申請文件,其截至去年9月底止9個月股東應佔溢利2266.8萬元,按年跌6.42%,預期今年度業績受上市開支不利影響。是次上市擬改善產能,捕捉歐洲眼鏡零售市場增長中的商機。
4 : GS(14)@2019-01-30 05:22:16

http://www.smc.com.hk/chi/corporation_inf/corporation_inf.html
過往網站
5 : GS(14)@2019-01-30 05:22:35

http://www.hkexnews.hk/app/SEHK/ ... ls-2019012502_c.htm
招股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0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