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大老闆返鄉》豐藝董事長用科技優勢改善人與土地關係 陳澄芳感受原鄉召喚 為良田注創意活水

2011-4-4 TWM




從小在好山好水的宜蘭長大,陳澄芳對土地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感情,如今,他利用企業界的優勢,站到第一線推動友善農戶及市集,希望能夠號召更多電子業老闆,一起來參與台灣319鄉鎮的環境保護。

撰文.林宏文 攝影.林煒凱每周二的下午,位於台北市內湖的豐藝電子餐廳都會很熱鬧,許多員工與義工會前來幫忙,因為當天早上從花蓮及宜蘭開來的貨車,會送來一箱箱新鮮的水果青菜,大家忙著分類,作為員工餐廳料理的食材,也讓訂購的員工可以下班就帶回家烹煮。

人群中,有一位精壯身材的中年人,跟著大家一起分菜,看起來不像科技新貴,倒十足是宜蘭鄉下農民的模樣。他就是豐藝電子創辦人兼董事長陳澄芳。

陳澄芳一九七六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物系,當時正值電子業起飛的年代,許多同學如今都創業有成,例如威健董事長胡秋江、偉詮電子董事長林錫銘、前Foundry Network董事長陳澧,都是電子業重量級人物。

豐藝電子投入電子零件通路產業,如今年營收已近兩百億元,不過,這位科技大老闆目前卻積極投入對環境與土地的保護行動,執著參與的精神,比當年創業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推動產地直銷

自掏腰包補助有機農民

攤 開雙手,陳澄芳手上長著像莊稼漢一樣粗糙的厚繭,﹁這可不是因為打高爾夫球,是這幾年下田幫忙,磨出來的。﹂六年前,他就不再打球,因為覺得已經打到沒意 思了,﹁我的內心有另外一個聲音在呼喚我,台灣的土地、環境與農民,有太多的事,更重要的事需要做。﹂豐藝員工目前吃的水果與青菜,是與近三年積極把農民 直接帶進消費市場的大王菜鋪子合作的。大王菜鋪子把花蓮及宜蘭等地六十個農戶所產的食材,直接銷給台北及花蓮等地兩百多個家庭,其中豐藝除了企業本身有採 購,也有四十名員工家庭參與其中,算是消費大戶。

大王菜鋪子創辦人王福裕說,當初Eric(陳澄芳的英文名)來找他,談到要長期支持宜蘭的 農民,希望他把原來只做花蓮農戶的供應鏈,也納入宜蘭的農戶。﹁因為宜蘭到了秋冬雨多,收成向來不好,但消費者秋冬季也要吃,光靠宜蘭農戶,很難有穩定的 供貨。﹂王福裕說,原先他覺得很困難,﹁但Eric很認真,談了好幾次,並保證要推動企業及員工來參與,我真的是被他的誠意感動了,最後決定和他一起做。 ﹂王福裕強調,不是規模做大就對農民有利,最重要是要有長期穩定的支持力量,因為,如果消費者今天要,明天不要,那對計畫生產的農戶來說,反而是個大災 難。

強調生產過程不灑農藥及除草劑,只用有機肥料及少數化肥的食材,價錢一定比較貴,例如市面上一顆雞蛋賣兩元,但這裡要價七元,平常一罐 油兩、三百元,這裡要六、七百元,﹁為了幫助農民,為了不再破壞土地,多出來的部分就由公司或我個人掏腰包補助。﹂陳澄芳說,人每天吃的食物,與農業、土 地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例如大家都要吃雞腿,都要吃又大又漂亮的水果,但為了供應這麼多雞腿,這麼多漂亮的水果,生產過程就會被扭曲,對土地、對健康, 都造成難以挽救的傷害。﹂這也是為何他如此積極地從改變吃的習慣做起,希望給農民一些改革創新的機會。

受舅舅影響深

對土地關心、對資源珍惜

陳 澄芳對於土地的熱愛,源自於從小在宜蘭長大,故鄉的好山好水,讓他一直有難以割捨的感情。﹁每次傍晚開車回家,經過雪山隧道出來,看到整片是深藍色的雪山 景色,就有說不出的感動。﹂陳澄芳老家住在宜蘭市,父母經營﹁日和行﹂雜貨店,平常很少管小孩,他總是一大早就和鄰居小朋友跑到附近河圳中釣魚,那時河裡 到處可見魚蝦,陳澄芳每次抓到魚,就細心地帶回家養。

在員山鄉種田的舅舅吳錫富,是影響陳澄芳最深的人。念小學的時候,陳澄芳經常到田裡幫忙除草種菜,那時就可以挑很重的擔子,個子不高但很精壯的身材,就是當時練出來的,後來他也成為交大足球校隊的成員。

陳澄芳念的幼稚園叫慈愛園,當時是佛光山創辦人星雲大師從大陸來台灣時,第一個落腳的地方,那時星雲大師還只是三十歲不到的年輕小夥子,小時候陳澄芳就經常在他身邊跑來跑去。如今,這個幼稚園原址已蓋成二十多層的大樓,成為佛光山在宜蘭重要的據點。

陳澄芳帶著記者,回到老家日和行舊址及慈愛園,如今都已翻成新大樓,至於小時候釣魚的河圳,附近已改建成運動公園。回憶這些往事,陳澄芳說,這些童年往事至今還影響著他,不論是對土地的關心、對資源的珍惜、星雲大師的訓勉,都形成他日後創業及工作的座右銘。

陳 澄芳的舅舅吳錫富後來加入農耕隊,派駐海外三十年,到過許多非洲及中南美洲等邦交國,用台灣優秀的農業技術大幅提升農民的收穫,不過十年前,吳錫富回台 灣,發現台灣的農藥噴得太過分,﹁像番茄,實在噴太多農藥了,我們農耕隊在海外,也會使用農藥,但會遵循很多原則與限制。﹂看到現在台灣農村完全沒人管, 土地這樣被糟蹋,讓他非常痛心。

如今,許多宜蘭鄉間的農地旁,隨處可見丟棄的農藥罐子,陳澄芳隨手就指著農地旁的樹下,﹁你看多糟糕!農藥 一桶桶用完,就這樣丟在路邊,連把罐子拿去處理掉都不願意!﹂舅舅現在又回到宜蘭鄉下種田,不用農藥也可以種出很好的產品,這位農業專家的觀念與作法深深 影響著陳澄芳,也讓他覺得找到新的方向。

推廣在地農產

用特色農產製作原味餐

於是,陳澄芳開始積極支持農民及土地相關的活動,他在員山鄉買了一塊地,進行溼地復育計畫,同時,也與附近有共同理念的小農戶一起合作,定期舉辦友善農戶市集,推廣健康食材。他還找了幾位從國外學習環境保育等專業的年輕專家,一起推動環境相關事務。

此外,他還成立日和文教基金會,在宜蘭市火車站附近租下一整棟辦公室,添購腳踏車,自己規畫遊宜蘭的路線,邀請企業或團體到宜蘭時,用最簡單的單車來遊玩。他也計畫在基金會設立農產品展示櫃,邀請農民站到第一線,為自己的理念及產品站台。

為了直接推廣在地農產品,陳澄芳還規畫了一系列的原味餐,邀請許多企業界朋友來品嘗,這些來自宜蘭壯圍鄉、五結鄉、員山鄉、蘇澳及冬山鄉等地的小農戶,提供從小胡蘿蔔、葛鬱金、芝麻菜、油菜、芭蕉、金棗、花生、山藥到豬肉等,讓許多人親身體驗後印象深刻。

二 ○○九年,陳澄芳參與了源自澳洲的樸門( PermaCulture)課程,這是一個跨國際的組織,目標是回歸自然、照顧地球,並且分享多餘。他在台東連續上了兩周的課,與許多環境運動界的朋友朝 夕相處,這群朋友來自各行各業,有老師、警察、作家、攝影師等,陳澄芳是唯一來自企業界的代表,也是大家認為最有錢的人。樸門的理念讓陳澄芳非常欣賞,自 己更親身力行,並大力支持各項活動。

生態關懷者協會理事長陳慈美說,幾次辦活動,陳澄芳出錢出力,還出借車子接送,﹁企業界有資源也有優 勢,透過企業可以影響更多人,但企業界對環境一向很冷漠,Eric是很少數的例外。﹂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的陳慈美,原本在國外攻讀博士,後來深受環境運 動的影響,決定投入生態界,雖然她有很多同學及朋友在科技業,但大部分忙於工作,不太關心。

陳澄芳無奈地說,企業界對環境保育的確不太關心,當初自己在員山鄉買地時,農民最初也把他當作是來炒地皮或準備開民宿,﹁去上這個課時,剛開始大家也很奇怪,覺得你這個企業界人士來做什麼?是來贖罪的嗎?﹂陳澄芳笑著說。

當環保領頭羊

號召電子業認養各鄉鎮

從 小在農田中長大,讓陳澄芳更重視土地與環境;接觸佛法,更讓他知福惜福,重視資源利用,對於事業經營也產生不同的想法,﹁凡事不一定要追求規模大,我知道 很多老闆其實壓力很大,晚上常常睡不好。﹂陳澄芳覺得,小而美、精緻且獲利不錯,豐藝營收近兩百億元,但仍可維持不錯的毛利及淨利,也一樣很好。

以電子零件代理起家的豐藝電子,目標是找到好的供應商及好的客戶,將彼此連結起來。如今陳澄芳推廣友善農戶,道理也是一樣,要找到好的農戶及善意的消費者,只是後者難度更高,因為觀念根深柢固,很難改變,而且這並非一門營利事業,很難用世俗的價值觀來衡量。

從 主流電子業出身,如今一腳踏入非主流的環境界,陳澄芳很清楚,他要做的事是很困難的,比經營電子公司要難上十倍。但是,他覺得還是要努力做,並不斷邀請朋 友來參觀,希望大家把想法帶回去。陳澄芳的夢想,就是希望全台灣三一九個鄉鎮,都有電子業老闆來認養,這是他最終的目標,﹁其實不難啦,每個人都先回自己 的故鄉,投入一點點資源,就做得到了!﹂

陳澄芳

出生:1952年

現職:豐藝電子董事長、日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經歷:德儀工程師、參與創辦威健實業學歷: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

日和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陳澄芳

目 標:經營自然生態、健康蔬果、美學花圃等園區,為農村社區注入信心與新生命,並逐步朝向跨領域合作,希望成為連結社會團體、企業機構、健康農業的協力平台。此外也設自行車中心,邀請企業及團體用最簡單的方式親近宜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