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難 廣州年後缺口或達10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1956.html

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難 廣州年後缺口或達10萬

一財網 南英 2016-02-21 08:47:00

“民營經濟面臨的各種壓力也是最重的。企業負擔重,工人工資每年上漲10%左右,社保費用占工資66%,水、電、氣、物流、稅費和土地等生產成本要素也在不斷增加。”

2016年正月初九下午,在位於廣州市的中國南方人才市場大門前,十多名身著應聘裝的年輕人正在看著招聘公示。在南方人才市場六樓,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地準備著各家企業年後的招聘事宜。

“我們從明天開始正式招聘工作。”南方人才市場六樓的一位工作人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即便招聘工作還沒有正式開始,個別公司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已經開始在南方人才市場附近散發招聘廣告。“相對來說,年後招聘比較困難。”一家健身遊泳公司的招聘工作人員向本報記者表示,現在應聘的人大部分都能成功。

專業為工商管理的張曉麗是一名2015年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她對本報記者說,她今天到南方人才市場來的原因是,想尋找華為的招聘信息。“我的工作的機會很多,但是我想進華為,這種企業待遇好,而且有上升空間。”

張曉麗能夠獲得很多工作機會的原因與目前廣東企業用工缺口有關。以廣州為例,《南方都市報》在今年2月初引述廣州市人社局局長楊秦的話說,廣州對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廣州還會出臺一些政策吸引創新人才。他在談及廣州“用工荒”問題時說,預計年後用工缺口10多萬人。

廣州一家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家具企業的老板對本報記者說,從去年八月份以來,公司一直在尋找兩名營銷人員,但至今尚未招到。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這位老板介紹,“我們給的基本工資是一個月3200元,但是來應聘的都說太低。但前年這個職位我們給的工資是2400元。”

本報記者在南方人才市場的招聘廣告中看到,類似上述家具企業的營銷職位,其底薪+提成+獎金的月薪在一萬元以上。而為了順利招聘到員工,一些企業特意在招聘廣告中寫明“公司每年組織全員旅遊活動”、“提供帶薪病假”、“免費為員工提供住宿”等優惠條件。

對於廣州“用工荒”的問題,楊秦表示,廣州有一個就業景氣指數分析,從去年底到今年的缺口來看,用工缺口還是有一些,但每年廣州的用工缺口都不是很大,去年是十多萬,今年預計跟去年差不多。他說,用工缺口關鍵是結構性的問題,有些畢業生學非所用,而企業都想找熟練工。“所以咱們技校的學生就業非常好,很多民營企業恨不得你一來就是熟練工,馬上來就能幹活產生效益的。”他表示春節後會有一段時間有用工缺口,但因為來廣州的務工人員較多,所以每年基本在春節後的兩三個月就滿足用工需求了。

楊秦曾在2014年接受《羊城晚報》采訪時分析,目前招工難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行業,建築類、餐飲類、制造業,都是勞動密集型缺人,而且多是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根本原因是珠三角尤其是廣州的優勢已經不是那麽凸顯了。第一,工資不是很高,第二,住房很貴,第三,家屬子女,子女入不了學,第四,生活成本高;過去找工作很容易,現在很多單位很挑剔,轉型升級後不需要那麽多人了,外來工就回家鄉去,看到家鄉發展也很快,人家寧願要家鄉的一千塊也不願要廣州的兩千塊。

用工難在廣東個別行業已成了一個普遍現象。在今年1月25日的廣東省政協十一屆第四次會議的分組討論會上,廣東省政協委員許建華表示,廣東服務型企業現在都出現用工難,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服務企業。他說,員工的社保、工資占總收入的60%,加上稅收,企業利潤越來越低,而員工的最低工資標準增加了50%,社保也隨之增加。他為此建議,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給予稅費優惠,讓這些企業有持續發展的空間。

在討論會中,廣東省政協委員鄭旭飛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說,民營經濟面臨的各種壓力也是最重的。企業負擔重,工人工資每年上漲10%左右,社保費用占工資66%,水、電、氣、物流、稅費和土地等生產成本要素也在不斷增加。

鄭旭飛表示,一方面,面對轉型升級舉步維艱,大部分民營企業既沒有政府政策的支持,也沒有銀行的資金支持,更談不上創新轉型;另一方面,融資難、融資貴,銀行鑒於風險不斷縮減對民營企業的貸款規模和數量,很多民營企業不得不向小額貸款公司和擔保公司借錢,大幅度提高了融資成本。他建議,應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負擔。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37

企業用工靈活性面臨勞工約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708.html

最近幾個月,媒體報道了一些政界與學界人士對《勞動合同法》的批評。這些報道給人以這樣的印象:《勞動合同法》對勞工過度保護,損害了企業的用工靈活性。

《勞動合同法》確實對包括用工靈活性在內的企業用工權進行了限制。但在筆者看來,真正限制企業用工靈活性的,不是《勞動合同法》的條文,而是勞動力市場上供(勞工)求(企業)雙方的博弈。

以下,筆者分兩種情況,分析勞動力市場上作為供給方的勞工對企業用工靈活性的約束。

“候鳥式”農民工的約束

先看勞動密集型企業。

勞動密集型企業使用的主要是非技術工人。非技工的工作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員工經過短期培訓(短的幾天,長的也不過1~2個月)就可以勝任。技術含量低意味著勞動密集型企業勞工來源廣。只要勞動力市場上供不小於求,招聘非技工就相對容易。因此,勞動密集型企業偏好靈活用工。

從勞工的角度看,影響就業靈活性的有兩方面因素:技術含量與流動周期。

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工作一學就會,勞工另找工作(包括改行)容易,因而就技術含量而論,企業用工靈活、勞工可以接受。

但也就是因為技術含量不高、農民工進城後一學就會,且他們的工資底線遠低於城鎮職工,因而農民工迅速取代城鎮職工,成為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勞工主力。

用工主要用農民工,這給企業用工靈活性帶來了約束。農民工的工資底線之所以比城鎮職工低得多,主要是因為農民工的家屬(子女和老人)通常留在生活開支只有城鎮1/3的鄉村。但“工作在城鎮、家屬在鄉村”,同時又意味著農民工必須“候鳥式”定期回鄉探親。回鄉探親的時間通常在春節前後,一年一次。回鄉探親的花銷對農民工來說是一筆不小開支。正因為“候鳥式”流動的存在,所以外來農民工希望找到的是能從當年春節後一直持續到下一年春節前的工作。換句話說,就是農民工認可的企業用工靈活性,必然受到農民工“候鳥式”年度流動的約束。

2008年以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訂單多為長期的,能保證全年生產,因而工作(不論是否簽訂合同)以年為期成為企業用工的潛規則。

2008年以後,國內外經濟形勢惡化,中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訂單中短單越來越多,一年之內接單量起伏波動很大且沒有規律。為了降低成本,企業用工從以年為單位縮短到以季度或月為單位,有訂單就招工、沒訂單就隨時解雇勞工。

前述媒體報道中,企業一方面埋怨解雇勞工不易、解雇成本(賠償金)太高,另一方面又埋怨無法約束勞工隨意離職。這種初看起來矛盾的現象,正是上述短單經濟的反映。有訂單特別是急待完成短單時,企業不希望勞工走;沒有訂單時,企業不希望勞工留。至於沒有活幹時外來農民工何以為生,企業管不著。

企業如此靈活用工,苦的是外來農民工。如果被解雇後留在就業地不走,等待工作期間他們沒有收入,食宿開支卻一點不能少;如果回內地家鄉,有活再外出,則需承擔額外的來回交通費。無論哪種選擇,如果工資不漲,農民工都吃虧。

面對企業“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式的靈活用工,一部分工作熟練、勞動生產率高的農民工,幹脆自願成為職業性的臨時工。企業需要短期用工時,這些農民工招之即來、能夠按時按質按量完成議定的工作。但企業必須為此支付比正常用工高得多的計件工資。臨時工用有活幹時的高工資,彌補沒活幹時的食宿花銷。

短單與職業性臨時工的結合,使“勞動關系的靈活性”趨於極致。至此,《勞動合同法》是否有礙企業用工靈活性,已經不重要,因為勞資雙方都不打算簽訂勞動合同。

技工改行難的約束

再來看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升級換代目標的技工密集型企業。

與非技工相比,技工要額外支付兩方面的成本。一方面,技工培訓期長,培訓支出及因培訓期無法工作或無法充分掌握所學技能而損失的收入多。另一方面,技工所學技術通常是專用於某一行業、某一工種的。技術層次越高、技術的專用性往往也越強。技工如改行,他經多年學習和工作所掌握的技能會全部或大部分報廢。如果勞工面臨的就業形勢是工作極不穩定、頻繁改行,那麽,學技術、當技工未必比當非技工上算。

技工從事本行工作多久,累計收入才與普通員工相當?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看技工的培訓期有多長,其次要看技工的收入比非技工高多少。

就筆者所知,一般來說,要成為中級技工,需要在技校學習3年(包括1年實習);成為高級技工或技師的學習期更長,需要學習4~6年。從事本職工作後,還需經過3~10年的“從幹中學”,才能達到相應的技術水平。

至於技工與非技工的收入差距,最近,筆者看到兩篇媒體報道的調研結果。一篇是中智人力資本調研與數據服務中心對勞工2015年平均收入進行的全國性調研;另一篇是廣東省人社廳公布的2016年一季度廣東用工監測情況,其中收入是指在崗普工和技工的月工資中位數。有意思的是,兩份調研結果中,技工工資都比非技工(普工)高25%。

筆者據此算了一筆賬。假設⑴只要求技工達到中級水平;⑵上技校的學費由政府全額補貼;⑶上技校的頭兩年因不能打工而少掙的錢相當於普通勞工兩年的收入;⑷實習期和“從幹中學”時,技工的年收入同樣比普通農民工高25%。在上述有助於提高技工累計收入的假設下,粗略計算的結果是:從實習開始,技工至少要再工作8年,才能把上技校的頭兩年少掙的錢賺回來。如果考慮先上技校後掙錢的影響(即貼現因素),再放棄“不切實際”的最後一條假設,想把上技校少掙的錢賺回來,技校畢業後技工需要從事本行工作10年以上。換句話說,如果農民工掌握一門技術後,從事對口工作的時間超過8~10年,那農民工學技術是上算的;反之,如果從事對口工作的時間少於8~10年,那學技術還不如不學。

遺憾的是,用工企業招聘技工時,並沒有打算給技工從事本行工作8~10年的機會。近兩三年,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原勞動密集型企業“機器換人”的報道。其中一些報道對用人與用機器的成本作了比較。從這些報道看,企業收回購買與使用機器人成本的回本期,長的4~5年,短的1~2年,都比前述技工學技術8~10年的回本期要短得多。4~5年後,上述企業本身“機器換人”的成本已經收回,無論改行還是停業,企業不會有多少損失;技工可就進退兩難了。

與非技工相比,技工需要更大程度的職業穩定性,而這種穩定性恰恰與中國企業所崇尚的用工靈活性相沖突。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矛盾現象:企業為“技工荒”而頭疼,社會各界也都在呼籲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工職業素質,唯獨作為當事人的勞工無動於衷。技校招生數量在增加,技校畢業生“畢業即改行”的數量也在增加。“機器換人”需要相應的技工,但嘗試向機器人技工轉型的主要是傳統的技工,特別是從最早做自動化的企業出來的技工。有原有的技術為基礎,這些技工改行從事與機器人有關的技術工作,往往舉一反三、事半功倍。非技工改行成本要比傳統技工高得多,於是在簡單熟悉機器人之後,他們轉向機器人銷售崗位去了。

有學者認為,現有《勞動合同法》過於“超前”。筆者認為,就技工密集型企業而論,“超前”說並不成立。如上所述,技工的特點,一是培訓期與累計收入回報期長,二是技術專門化程度高。沒有較高的就業穩定性,就沒有勞工願意先苦後甜學技術。制造業要升級換代,要培養德國式的小行業“隱形冠軍”,就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技工。由此導致的對企業用工靈活性的約束,恐怕是很難避免的。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28

上海“互聯網+”產業發展迅猛 居下半年用工需求景氣指數榜首

“下半年的就業形勢如何?”“哪個行業會發出更多offer?”這些應該是目前上海人才市場中求職者最關心的問題。

8月19日,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促進中心發布《上海市2016年下半年企業用工需求景氣指數報告》(下稱《報告》),解答了求職者的疑問。

該指數自2006年起開始探索,每年以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3500多家企業為樣本定期開展調查,經過十年探索首次正式公開發布,旨在根據調查數據預測未來半年企業用工需求的景氣狀況。指數的取值範圍為0-200,100為景氣臨界值。當指數上升時,表明企業用工需求景氣狀況趨於改善;反之,表明企業用工需求景氣狀況下降。

《報告》顯示,2016年下半年上海市企業用工需求景氣指數為103.4,環比下降0.1點,同比上升7.8點。

從近年來變化趨勢來看,由於目前經濟總體上還處於下行階段,企業用工需求景氣指數總體還呈現震蕩下行的趨勢,基本上是上半年景氣指數相對較高,下半年景氣指數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且逐期走低。近3年該指數上下半年的平均落差為5.9,而今年下半年指數僅比上半年下降0.1點,跌幅明顯收窄。

《報告》認為,未來半年上海市企業用工需求景氣狀況將好於去年同期水平,有望企穩回升。

《報告》顯示,從行業間的比較分析來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用工需求景氣指數最高,為127.9,環比下降4.7點,同比上升26.1點。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屬於新經濟,成長要好於一般行業,政府在這一塊的支持力度也比較大,它會成為未來重要的新增就業領域,雇傭的需求會不斷上升。

上海市統計局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上海市國民經濟運行情況 》(下稱《運行情況》)顯示,上半年,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0.8%,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772.82億元,增長16.5%。

上海仲企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永強分析指出,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涵蓋了互聯網、軟件開發、電商、通信等“互聯網+”產業的幾乎所有領域,發展勢頭迅猛,已成為拉動上海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從發展趨勢看,互聯網技術與其他產業的深度整合方興未艾,未來具有很大成長空間和發展潛力,行業發展必將釋放出更多的用工需求。

此外,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房地產行業,金融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教育業,住宿和餐飲業等行業今年下半年的用工需求景氣指數也較高,都在110以上。

《報告》也指出,制造業企業的用工需求景氣指數仍處於較低水平,其中,2015年下半年、2016年上半年、2016年下半年的企業用工需求景氣指數分別為91.6、90.8、93.3。這與《運行情況》中顯示的目前上海制造業發展處於低迷狀態的情況相吻合。

據《運行情況》,上半年,上海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344.70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4%。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3279.82億元,下降7.4%,降幅同比擴大4.1個百分點。

六個重點行業工業中,除了生物醫藥制造業有略微上漲(增長1.2%),其它五個行業都呈下降趨勢: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下降10.3%,汽車制造業下降3.3%,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制造業下降0.6%,精品鋼材制造業下降7.9%,成套設備制造業下降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145

31城失業率三年來首次低於5% 東北用工需求低迷

在宏觀經濟企穩的同時,就業態勢整體比較穩定。

在19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介紹,目前就業好於預期,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預期目標。9月份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這是自2013年6月份以來首次低於5%。

31城失業率三年來首次低於5%

如何看待這一數據?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去年同期的數據。2015年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66萬人,今年的新增就業總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為何在總量持平的情況下,失業率卻出現明顯下降?

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人口結構變化,尤其是年輕勞動力資源數量的下降。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近幾年每年減少300到400萬人左右,這意味著從供給方這個角度來看,勞動力市場供求壓力有所減輕,這也是有利於調查失業率的降低。

其次,就業穩定與中國產業結構調整有關系。盛來運說,近幾年中國產業結構最大的變化是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去年三產比重中服務業占比第一次超過50%,這個轉型對中國就業帶來深刻的影響,整個經濟體對就業的彈性在增加。而三產對勞動力的需求是增加的。

貴州省政府參事、貴州省社科院胡曉登教授對第一財經分析,相比一產、二產,三產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明顯要大很多。尤其是隨著農業規模化、現代化和工業信息化,一產、二產的就業容量在下降,相反三產的就業容量在不斷提高。也就是說,盡管近年來經濟增速在趨緩,但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整體的就業態勢仍比較好。

就業領域新變化

這種產業結構的變化體現於就業領域方面。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就業形勢調研報告》(下稱《調研報告》)也指出,目前我國就業保持總體穩定。同時,就業領域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變化。

首先,共享經濟茁壯成長,催生了大量新就業形態。隨著移動互聯網、APP、移動支付等新技術、新應用的出現,共享經濟迅速發展,汽車共享、住宿共享、社區服務共享等新經濟形態不斷湧現,催生了大量新增就業機會。

據國家信息中心初步測算,2015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約1.95萬億元,全職從業人員約1000萬人,平臺企業員工超過140萬人。58同城網大數據分析顯示,今年上半年專車共享領域用工需求同比增長了36.4%。

其次,消費升級催生新動力,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明顯提升。隨著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各類新服務不斷湧現,教育、文化等發展型消費需求持續提高,吸納了大量勞動力轉崗就業。今年上半年,58同城網大數據分析顯示,教育、娛樂、醫療保健行業用工需求同比分別增長57.1%、40.2%、13.6%;四川省城鎮新增就業中服務業占比達72.42%,同比提高8.72個百分點。

返鄉創業也成為一大亮點。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入推進和返鄉創業支持政策的進一步完善,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意願不斷增強,返鄉創業人數不斷增多,創業帶動就業效果顯著。2015年,山東省返鄉創業人員同比增長了一倍左右。山東省泰安市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帶動2.2萬農民工返鄉創業,直接吸納了8.7萬余人就業。2012—2015年,湖北省返鄉創業帶動就業人數由167.5萬人增長到了341.4萬人,年均增長約27%。

阿里研究院9月發布了國內首份返鄉電商創業研究報告。報告指出,返鄉電商創業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潮流,電子商務有效釋放草根創造力,成為推動年輕人返鄉創業的最大動力。

報告指出,近兩三年,年輕人離開大城市、返鄉創業,在浙江、江蘇、廣東、福建、河北等地廣泛湧現。年輕人回到家鄉後,創業方向大多與電子商務相關,有的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特色產品,有的幫助鄉親們網購生活生產用品,有的承接本地的電商快遞服務,等等。年輕人返鄉創業,為本地發展註入新的活力、帶來新的面貌。

東北等地就業需求低迷

不過,盡管就業形勢總體平穩,發改委的調研報告也指出,在多重壓力交織疊加下,就業領域依然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

這些問題包括,新增就業壓力與轉崗安置困難並存。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約有765萬人,同比增加16萬人。再加上中職畢業生和初高中畢業後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需要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保持在1500萬人左右,新增就業任務處於高位。

同時,受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化解過剩產能加快推進等影響,轉崗就業壓力加大,一些技能單一、年齡偏大的職工轉崗安置較為困難。

其次,部分傳統產業和資源型地區用工需求低迷。受市場需求不旺、產業結構加快調整等因素影響,重化工業、建築業等一些傳統產業就業崗位減少,東北地區、山西等部分資源型省區經濟繼續低速增長,市場用工需求有所下降。

再次,返鄉創業基礎設施不完善與要素瓶頸制約問題亟待解決。雖然各地加大了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園區等平臺建設力度,但與快速增長的返鄉創業需求相比,仍顯不足。一些地方生產、生活配套不完善,物流、交通等基礎設施發展滯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返鄉創業熱情。

調研報告認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就業工作,要聚焦關鍵環節、脆弱環節、基礎環節,把握好新舊動力、產業、區域、人群四個方面的抓手。

其中,在區域方面,調研報告提出,既要發揮中心城市吸納就業的龍頭帶動作用,更要通過發展農村電商支持返鄉創業、加快培育經濟困難地區接續產業和就地就近就業機會。一方面,要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擴大中心城市吸納就業龍頭作用,創造更多區域性經濟和就業中心。另一方面,也要通過發展農村電商支持返鄉創業,積極培育接續產業,緩解困難地區經濟發展和就業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466

農民“一日工”頻現東南沿海  企業用工短期化愈演愈烈

“沒有最短,只有更短”,東南沿海等地企業用工短期化呈現越演越烈的勢頭,為了規避繳納社保帶來的人工成本,“一日工”成為很多企業常用的用工方式。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強表示,企業用工短期化導致的農民工技能培訓缺乏、職業上升困境以及社會穩定性缺失等問題亟待引起社會關註。

李強是在11月3日《中國勞動力市場技能缺口研究》報告發布會上做出如上表示的。這份近300頁的報告由摩根大通支持發起,清華大學和複旦大學共同合作完成。

《中國勞動力市場技能缺口研究》(下稱報告)認為,員工職業技能不足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企業培訓能力不足,並且培訓意願不強。由於員工頻繁跳巢,企業認為對員工進行培訓是一件“不劃算”的事情。

李強表示,當前農民工的就業狀況非常不利於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政府需要出臺一些有效的措施來規制勞動力過於頻繁的流動,《勞動合同法》曾經做過這方面的努力,但實際的效果並不太好。

報告建議,打破當前公共就業服務中戶籍的藩籬,本著公平的原則將農民工納入職業培訓體系,保證能為該群體就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同時恢複八級職業技術分層制,打通農民工職業上升通道。

“短工化”成為新生代農工的用工趨勢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近年來一直在關註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報告課題組在跟蹤調查中發現,“短工化”正在成為東南沿海企業一種普遍的用工方式。

李強說,由於一旦簽訂勞動合同,就需要為員工繳納社保,但社保福利的成本過高,東南沿海很多企業采用“一日工”的方式招聘工人,這樣既招到了工人,又合法的規避了勞動法規在社保方面的要求。

李強認為,“短工化”非常不利於勞動技能的培養,本應作為技能培訓主體的企業擔憂培訓完之後員工就跳槽了,都不願意在這方面付出成本。“中國如此龐大的勞動力市場若難以通過職業群體來進行穩定的話,後果是令人擔憂的”,李強說。

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的《農民工監測報告》也反映了農民工就業短期化的趨勢:2015年與雇主或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的農民工比重為36.2%,比上年下降1.8個百分點。農民工簽訂一年以下短期勞動合同的情況有所改善,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大同調查隊最近一項對中青年農民工調查也顯示了農民工就業短工化的趨勢。

調查稱,農民工工作時長偏短,工作更換頻繁,大部分沒有簽訂勞動合同。

短工化的原因首先是為代際差別,新生代農民工正逐步成為農民工主體,與父輩相比他們家庭條件較好,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對職業地位的要求水漲船高。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不少企業不願意簽訂更長的勞動合同,農民工缺乏保障和歸屬感,使得流動率增高,人為帶來短工化。用工荒大背景下,制造業的低端代工及服務業的低質化使農民工較易獲得新工作,沒有多少培訓甚至無需培訓就匆匆上崗。

培訓成本是企業的“沈沒成本”

報告稱,員工職業技能不足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企業培訓能力不足,並且培訓 意願不強。核心問題是企業的能力不足。

首先,企業覺得職業技能培訓這種事情戰線太長,不劃算。培訓員工後,就必須給員工漲工資。如果不漲工資,員工很可能會跳槽到競爭對手公司,顯然不利於企業的發展。

其次,大部分中小企業所處的市場變化很快,破產倒閉的風險很大,企業生存環境較差、生存壓力較大也導致企業領導者對員工職業技能培訓問題的認識不足或者有偏。在企業和員工的博弈之下,最終導致企業不願意為員工提供培訓服務,也不支持員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

長期關註農民工問題的專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章錚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中國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的同質化導致它們用工也是同質化的,一家企業培訓的員工其它企業可以直接拿來用,員工一旦“跳巢”,企業的培訓費用就成為“沈沒成本”,企業沒有動力進行員工培訓。

章錚說,現在的情況與改革開發初期已經不同,當時很多的技術人員都是國營企業培訓的,他們很多在民營企業兼職解決了民營企業技術人才的缺乏。如今國有企業意識到自己是“冤大頭”,培訓的意願也不強了。

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在11月3日舉行的“中國科技創新激發人力資源轉型”研討會上表示,不應該把什麽責任都推給國有企業,在經濟正在下滑,整個勞動力市場的改變非常劇烈的大背景下,國有企業必須要進行深層次的結構性改革。“國有企業可以給員工更好的福利,尤其是低端的人才,同時也會有更多的培訓機會,但是這個培訓不一定能堅持下去”,寧高寧說。

寧高寧認為,政府在整個教育培訓領域將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需要市場、企業和政府一起協作來解決這個問題。

報告建議,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保障參與培訓的企業不至於損失太大,扭轉企業培訓能力不足並且培訓意願不強的局面。

打破“鐵飯碗”之後呢?

章錚認為,雖然技術工人的工資高於普通工人,但學習技術需要付出時間和費用,企業用工的短期化導致他們感覺難以回收成本,所以一些農民工寧願去當普通也不願意學習技術。

國務院已經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規劃,今後中國對於技術專業人才和技能型工人的需求將是巨大的。顯然,作為技術工人主體的農民工的現狀難以滿足2025規劃的需求。

章錚說,技術工人,尤其是高技術的人才前期培訓的成本是比較高的,後期專業範圍又會比較窄,所以更是需要一個穩定的就業狀態。而現在大部分私營企業是做不到長期用工的。

李強認為,我國打破“鐵飯碗”之後,始終沒有找到一種新的就業體制,如今企業用工就走向了勞動力的過度自由流動。《勞動合同法》出臺時曾想限制這種流動提高企業用工的穩定性,但在執行中卻被企業以各種方式來規避。

李強建議政府出臺一些措施來盡量減少太頻繁的勞動力流動,可以效仿東亞一些國家提倡的員工為企業效忠的精神,強調員工和企業之間的信任關系。“員工好好幹,企業不斷給他們想各種各樣好的待遇,這樣就留住了那些真的有技能的人。”

國家統計局大同調查隊也建議,用工單位為農民工提供足夠的勞動者權益保障,當農民工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權益受到保障時,才可能較長時間停留在一個企業,才能成為企業的長期員工,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用工荒。同時,應暢通晉升渠道,構建科學的職業晉升渠道和薪資上漲機制,調動農民工的工作積極性。

此外,報告還針對我國現有職業技術證書制度對農民工群體無效的問題建議,恢複八級職業技術分層制度,打通農民工職業上升通道。報告稱,一旦制度允許農民工進入有專業證書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我國的社會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589

鬥米兼職趙世勇:靈活用工是解決招聘難的好辦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4/160353.shtml

鬥米兼職趙世勇:靈活用工是解決招聘難的好辦法
常皓靖 常皓靖

鬥米兼職趙世勇:靈活用工是解決招聘難的好辦法

鬥米是從58集團分拆出來的,我們專門做了一個靈活用工平臺,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為中國3億靈活用工人群服務的一個平臺。

i黑馬訊(常皓靖)12月14日消息,由創業黑馬主辦、摩比神奇冠名的2016年創業黑馬社群大會今日在京舉行。鬥米兼職獲獎“2016創業黑馬TOP100”,其創始人趙世勇發表了演講。

鬥米兼職獲獎理由:它首創國內人時智能匹配平臺。成立一年,月活用戶超千萬,線上線下月交易流水破3億。最近剛完成4000萬美元的它有了“小目標”:打造國內第一的人才共享生態圈,為上億人找工作。

以下為經i黑馬編輯的演講節選:

2016年是資本寒冬,很多的企業尤其是傳統企業不但增速放緩,而且面臨著大幅的下滑。

在這種環境下,企業對於用人成本的控制有更大的壓力。但是對於每一個從業者來講,其實都希望工資一年比一年高,生活越來越好。2016年,這兩股力量的碰撞,在我們看來尤其明顯。

舉個例子:比如說大家都是創業者,不管你的公司估值高還是低,你的融資額是多還是少,當你在挖一個人才的時候,他的工資一定是水漲船高的。再比如說中國的一些傳統行業,比如說餐飲,大部分都處在虧損的狀態,但是大家會發現所有城市服務員的工資是一路增長的。

為什麽會有這種現象?

因素一:中國的整個勞動力人口一直在下降。勞動力人口在2012年達到高峰,從2012年到2016年卻有下降的趨勢,比當年日本下降的還要快,這是大背景和環境。

因素二:現在90後年輕人的擇業態度也發生了變化。比如我們一個客戶,是以員工福利、員工關懷享譽海內外的一家中國最知名的餐飲連鎖店。我們幫他招人的時候發現,他的員工流失率也非常高,我們帶人去面試他的上崗比率也非常低。不是說他的待遇低,最核心的一點就是他的工作時間長,可能每天要工作11個小時,一個月可能只有2、3天的休息時間。

現在的年輕人不只是要掙錢,還要活得精彩,所以很多年輕人希望工作是多樣性的。

在這個大的環境下怎麽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其實可以參考一些日本的企業,靈活用工是最好的一個解決方法。中國的靈活用工不管是從企業的理解,還是從政府的政策來講,對比日本要落後大概十幾年的時間。

鬥米是從58集團分拆出來的,我們專門做了一個靈活用工平臺,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為中國3億靈活用工人群服務的一個平臺。

感謝!

創業黑馬社群大會 鬥米兼職 趙世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654

靈活用工大趨勢下,這家公司如何以一站式兼職管理服務破解用工難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07/161090.shtml

靈活用工大趨勢下,這家公司如何以一站式兼職管理服務破解用工難題?
張曉軍 張曉軍

靈活用工大趨勢下,這家公司如何以一站式兼職管理服務破解用工難題?

小勞易管主要切入的是大中型客戶,包括滴滴、中智、達內等公司。

一個項目能不能用互聯網來突破,通常需要足夠大的規模和可利用互聯網來匹配雙方資源,兼職市場正好符合這兩大要素。2014年到2015年,分享經濟概念興起,熱錢湧入,市場上一度出現上百家互聯網兼職平臺,在經過補貼大戰與市場洗牌後,目前僅剩下十多家,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小勞易管,看看它是如何在混戰中找到自己位置的。

在傳統兼職招聘市場,用工形式相對粗放,中間經常會出現人員大量流失、薪酬糾紛等問題。對準這個痛點,小勞易管選擇的方向是以精細化用工為切入口,做兼職招聘的一站式管理平臺。

具體來說,在兼職招聘中,把人招進來只是一個開端環節,里面還牽扯到工作、業績評估以及薪資結算等一系列問題。對此,小勞易管推出了從員工招聘、崗位管理到財務結算的一站式SaaS服務,也就針對企業每個用工環節,進行需求的梳理,做相應的解決方案,讓企業清晰知道每一分錢花在哪里,以此幫助企業在用工過程中節省成本。

在企業級市場上,很多服務商都是選擇從某一細分領域切入,積累足夠的用戶再做平臺,小勞易管將自身定義為一站式服務平臺,內部包含培訓、薪資、風險管理等諸多板塊,對於創業公司做下來會不會很重呢?

小勞易管創始人李冠誌告訴i黑馬,現在兼職招聘市場,很多公司更傾向於媒體信息發布平臺,真正撮合的事情不去管。而要做好後續的兼職管理服務,必然需要很大的投入,一方面在於後臺系統的開發,另一方面是對需求的理解。從這件事情本質上講,不在於它的輕與重,在於你對需求的挖掘能否讓企業滿足,如果這個重沒有給客戶帶來適宜價值,那就沒有意義了。

840288299817313158_副本

小勞易管創始人李冠誌

除了做兼職管理的SaaS服務平臺,李冠誌還推出另一款產品兼職寶,主打求職招聘。相對來說,兼職寶更像是一個流量入口,撮合兼職交易,小勞易管則重在後端,將兼職管理服務從頭到尾精細化,減少用工成本。不難看出,二者結合起來的話,就形成覆蓋企業前端招聘到後端用工管理的全鏈條服務,由此在眾多互聯網兼職平臺中凸顯差異性。

在對準的目標用戶上,小勞易管主要切入的是大中型客戶,包括滴滴、中智、達內等公司,這些客戶的特點是體量大、穩定性強,此外,他們的簽單周期也會較長。除了為從大客戶上獲取穩定的收入來源,通過服務好大客戶來形成品牌效應,擴展新興市場也是小勞易管重要考慮的方向。

很多互聯網兼職平臺在這兩年的市場起伏中消亡,小勞易管成為僅存的幾家之一,那這是否意味著互聯網兼職市場趨冷了呢?李冠誌認為,在兼職招聘市場,目前傳統企業占據著主導地位,所有互聯網品牌加起來占不到2%的市場份額,在互聯網轉型的機遇下,還存在著巨大的市場空間。至於那些陣亡的企業,一種是在熱錢湧入的情況下太急功近利,瘋狂補貼將自己逼入絕路,而另外一種則是缺乏對行業的深入理解,下意識認為這個行業容易入手,結果在發展過程遇到大量自身難以跨越的坑。

不可否認,兼職市場離錢很近,同時這個市場也存在著C端用戶忠誠度不高、跳單多、留存低等問題,這里面的不確定性甚至讓BAT這類的大公司也不敢輕易涉入,不過,在李冠誌看來,隨著人力成本的快速提升和國家監管加強,靈活用工市場將繼續擴大。而小勞易管未來要做的就是給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用工服務,打造安全的用工閉環,成為一座企業用工不可忽略的防火墻。

目前,小勞易管加上兼職寶團隊有70多人,創始人李冠誌先後在英國牛津大學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曾經在美國微軟研究院擔任研究工作,歸國後在北京華夏物聯網研究院擔任副院長。此前,小勞易管獲得了真格基金的天使輪投資和今日資本A輪融資。

兼職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693

一季度大城市調查失業率低於5% 制造業用工明顯回暖

一季度經濟穩定向好的態勢正在拉動就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17日上午表示,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334萬人,比去年同期多增了16萬人,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

10天之前(7日),人社部副部長張義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例行發布會上也表示,根據人社部對100個城市人力資源市場供求數據的分析,今年一季度制造業用工需求同比增長了9.3%,比總體需求增速高了1.5百分點,制造業用工需求明顯好轉。

毛盛勇表示,一季度市場的整體就業環境比較好,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都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從調查失業率來看,3月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和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比2月末都有回落,特別是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

人社部對100個城市人力資源市場供求數據顯示,一季度招聘和求職人數都有增加,市場招聘人數同比增長了7.8%,求職人數同比增長了2.1%,求人倍率(空置的崗位和來求職人數之比)是1.13,求人倍率同比上升了0.06。

中國經濟運行的穩定性體現為“增長速度要穩、就業要穩、物價要穩、收入要穩”。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是6.9%,2016年是6.7%,今年一季度是6.9%。經濟增速在季度之間波動性非常小。

毛盛勇稱,在經濟增長越來越平穩的情況下,就業形勢非常好。不僅僅今年一季度好,最近這幾年,每年城鎮新增就業都是超過1300萬,城鎮調查失業率都穩定在5.1%左右的比較低的水平,城鄉居民收入也都保持比較快的增長。

張義珍認為,當前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受益於經濟總量的持續擴大,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還有創業創新的大力推進等因素。

毛盛勇說,中國經濟當前增長的穩定性在增強的原因之一是產業結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從一二三產業比重來看,三產的比重已經超過50%,2016年是51.6%,而且服務業運行比較平穩,發展態勢比較好,成為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穩定器。

人社部曾做過測算,經濟結構向第三產業轉型對就業拉動非常明顯。第三產業對就業的拉動能力,平均要高出第二產業20%。去年我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了51.6%,高出第二產業11.8個百分點。

產業結構轉型明顯提升了就業彈性(就業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的比值): “十一五”期間GDP增長一個點平均拉動就業100萬人;“十二五”期間GDP增長一個點,平均拉動就業170萬人;2016年GDP增長一個點,拉動就業超過了190萬人。

就業規模擴大的另一個重要動能是創業創新的大力推進。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幾年來政府推行的商事制度改革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下稱“雙創”)對就業崗位的增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雙創”是應運而生的,在全球化、“互聯網+”的時代,中國政府推動“放管服”改革,也促進了“雙創”。這3年多來,每天平均有4萬個以上市場主體註冊登記,那就相當於每年新增1000多萬個崗位。

來自工商總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359.8萬戶,同比增長19.5%,平均每天新登記4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125.5萬戶,同比增長18.0%,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4萬戶;新登記個體工商戶227.3萬戶,同比增長21%,與2015年增速12.8%、2016年增速5.7%相比,增長速度明顯提升。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表示,去年日均新增企業戶數15000戶,同比多增了3000戶,對於城鎮新增就業的貢獻率就達到了40%。

張義珍表示,雖然一季度的就業形勢“溫暖開局“,但也不可掉以輕心。因為今年勞動力的供給總量高位運行,高校畢業生總體規模又創新高,去產能也會分流出更多的勞動者,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

今年需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超過15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795萬人,還有500萬左右的中職畢業生。此外,還有化解過剩產能需要安置的幾十萬轉崗職工,300多萬農村新轉移勞動力。

針對就業中出現的新問題,國務院常務會議於4月5日審議通過了《關於做好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對我國積極就業政策進行了新升級。

4月5日的常務會上,李克強要求,制定財稅、金融、產業等重大經濟政策時,要綜合評價對就業的影響,促進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聯動。

張義珍說,這份意見一方面圍繞穩定就業的基本盤,調整完善宏觀經濟與就業政策的協同、創業資金的支持、重點群體的就業創業、失業風險的防範等等;另一方面又圍繞拓展就業的新空間,適應新就業形態的特點,提出了支持新就業形態發展的一些政策取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773

二三線城市用工需求暴漲,互聯網、金融、房地產很缺人

產業梯度轉移政策的逐步落地,正在對地區間的就業狀況產生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19日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一線城市用工需求同比增速進一步放緩,而新一線以及二三線城市的用工需求卻在大幅上升。

其中,互聯網、金融和房地產是拉動二三線城市就業需求暴漲的三個主要行業。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表示,二三線城市吸收人才的速度和規模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於新經濟的紅利和宏觀經濟的回暖。

就業景氣指數季節性回落

19日,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發布。報告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反映勞動力市場景氣程度的CIER指數呈現季節性回落,從上季度的2.41下降至1.91。

這一指數與國家統計局以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稱“人社部”)對於當前就業狀況的判斷略有出入。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17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當前就業形勢出現好轉,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334萬人,比去年同期多增了16萬人,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

人社部對100個城市人力資源市場供求數據顯示,一季度招聘和求職人數都有增加,市場招聘人數同比增長了7.8%,求職人數同比增長了2.1%,求人倍率(空置的崗位和來求職人數之比)是1.13,同比上升0.06。

曾湘泉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一季度,CIER指數出現季節性回落是受職場中“跳槽熱”和高校畢業生春季招聘期等因素的影響,求職申請人數有明顯回升,而招聘需求人數變動較小。

“雖然與去年第四季度相比有所回落,但與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CIER指數高於去年同期水平,這說明就業形勢與去年相比有了好轉。”曾湘泉說。

新經濟拉升二三線用工需求

CIER指數采用智聯招聘全站數據分析而得,通過不同行業、城市職位供需指標的動態變化,來反映就業市場上職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例的變化。

從智聯招聘此次選取的大類樣本來看,今年第一季度全站在線招聘需求同比增長52%,一線、新一線、二線和三線城市用工需求量同比增長分別為24%、 61%、74%及 102%,區域之間的分化明顯。

從CIER指數變動來看,與 2016年同期相比,不同城市的CIER指數均有所增加,並且二三線城市的增幅較大,其中新一線城市CIER指數為1,二線城市為1.69,三線城市為2.04。相比而言,一線城市新增招聘需求持續放緩,CIER 指數僅為 0.68。

曾湘泉說,這表明在新經濟紅利和宏觀經濟回暖的因素驅動下,伴隨著互聯網經濟在全國的迅速發展,新一線以下城市吸收人才的速度和規模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報告稱,近年來,我國重視新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的發展建設,通過相關產業扶持及稅收減免政策,吸引了不少的企業進駐,帶動這些城市用人需求的增加。

分行業來看,互聯網/IT、金融、房地產是拉動二三線城市用工需求增長的三個主要行業。

數據顯示,2017 年第一季度互聯網/ IT行業的在線職位招聘需求同比增加 56%。其中,計算機軟件取代電子商務成為互聯網行業中對人才需求最為旺盛的領域,需求同比增加88%。

與此同時,本季度互聯網行業在二三線城市的用工需求量同比增長了81%與100%,而一線城市相關行業的用工需求同比僅增長28%。

報告稱,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行業力量正逐漸在二三線城市中崛起。由於國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導,近年來500 強企業紛紛入駐二三線城市,推動地方“產業園區”的發展,帶動了用工需求的提高。

同時,部分新一線城市也通過產業的集群效應,在人才需求方面發展迅速。例如,四川成都的騰訊、微軟高新軟件孵化園區,武漢光谷的4大產業集群,以及天津武清的移動互聯網產業園區等,都為城市行業的轉型和升級、高端人才的聚集和引進有著重要貢獻。

新經濟、新動能在擴大就業方面的積極作用已經引起國務院的關註。在19日印發的《國務院關於做好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要求,將鼓勵創業創新發展的優惠政策面向新興業態企業開放,符合條件的新興業態企業均可享受相關財政、信貸等優惠政策。

此外,在金融行業方面,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用工需求同比總量增長為17%,其中,三線城市金融行業用工需求同比增幅最高為78%,遠超平均水平;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用工需求分別為35%和30%;而一線城市同比僅增加2%,處於較低水平。

房地產/建築/建材/工程領域在一季度招聘需求同比增長為51%。其中,二三線用工需求同比增幅明顯,分別增加了80%和103%。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受房地產行業“限購政策”影響,用工需求同比增幅相對較低,分別增加了18%和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069

登記失業率創16年新低,市場用工需求回暖

時隔16年之後,我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再度降到4%以下。雖然登記失業率不像調查失業率那樣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勞動力市場的真實狀況,但它的下降仍是一個好消息。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稱“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在2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一季度的就業延續了去年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態勢,具體表現為市場用工需求回暖,制造業用工企穩,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降至3.97%,創近年來的新低。

就業走勢與經濟增長保持一致

近年來,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調整加深的情況下,城鎮新增就業連續四年都在13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調查失業率也都維持在低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期間的就業高增長,已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大亮點。

盧愛紅表示,今年1~3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334萬人,同比增長16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29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41萬人,均同比增加3萬人。

盧愛紅說,就業的這些指標也是政府宏觀調控的基本數據,從人社部調查的勞動力市場供求數據和企業崗位監測數據來看,一季度勞動力市場用人需求回暖,制造業用工企穩。

從人社部對100個城市人力資源市場的供求數據分析,一季度市場招聘人數同比增長7.8%,求職人數同比增長2.1%,求人倍率1.13,同比上升0.06。

人社部對5萬多家企業崗位監測數據顯示,2、3月份,制造業崗位數量連續增長,增幅超過崗位總增幅的1倍以上。一季度制造業用工需求同比增長9.3%,高於總需求增速1.5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佐證了制造業回暖的狀況,3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中的從業人員指數為50.0,這是58個月以來首次踏上了榮枯線。

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從官方數據來看,今年一季度的就業形勢與經濟增長保持一致。盧愛紅認為,勞動力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擴大就業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經濟發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9%,延續了穩中向好的態勢,主要指標好於預期,經濟的持續發展是穩定和擴大就業的重要基礎。

我國產業結構向服務業轉型也使得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能力進一步增強,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強於一二產業。一季度服務業同比增長7.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1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占到了GDP比重的56.5%。

此外,雙創也是就業數據向好的重要原因。盧愛紅認為,從改革的紅利來看,政府簡政放權的力度進一步加大,“放管服”舉措深入落實,商事制度改革和稅收制度改革不斷推進,進一步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活力。特別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不斷顯現。經濟和改革發展形勢的向好,對穩定和擴大就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雖然官方數據顯示一季度就業狀況延續去年四季度的上升態勢,不過民間智庫的報告卻持有不同的意見。

19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發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反映勞動力市場景氣程度的CIER指數呈現季節性回落,從上季度的2.41下降至1.91。

報告認為,今年一季度,CIER指數出現季節性回落是受職場中“跳槽熱”和高校畢業生春季招聘期等因素的影響,求職申請人數有明顯回升,而招聘需求人數變動較小。

失業率兩套體系相差1個百分點

我國有兩套“失業率”體系,一是登記失業率,由人社部統計,每季度定期公布;二是調查失業率,由國家統計局進行調查統計,但不對外公布,只供政府決策參考。

盧愛紅將登記失業率的下降作為就業局勢向好的一個重要指標。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3.97%,環比下降0.05個百分點,同比下降0.07個百分點,這也是近幾年來首次城鎮登記失業率降到4%以下,創下近年來的一個新低。

國家統計局稱,一季度大城市調查失業率低於5%。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近年來的登記失業率時發現,該數據自2001年從3.6%跳升至2002年的4%後,這16年來不管中國經濟發生什麽樣的波動,登記失業率都保持在4%以上。這引發了人們對登記失業率失真的質疑,甚至還有聲音認為調查失業率會遠遠高於登記失業率。

3月1日,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回答“經濟數據波動大而登記失業率變化小”問題時表示,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兩個數據曲線是一致的。由於城鎮勞動力總量這個分母一直在做大,因此從登記失業率上反映的變化就非常小。按百分比來算,反映就非常小,如果按萬分比來算,可能就有反映。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比這些年政府在不同場合偶爾公開的調查失業率數據來看,雖然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兩者之間會有一點差距,但總體趨勢保持一致。

有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業內普遍認為,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之間約有1個百分點的差距。

而對於“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何時發布”這一問題,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今年3月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稱,為了更好地反映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情況和就業情況,國家統計局一直加大推進就業統計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前幾年統計局建立了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統計制度,從2016年開始建立了全國所有城市的勞動力調查制度,以反映全國及各個地方的就業和失業狀況。不過這個調查是去年1月份剛剛啟動,現在僅有一年的連續性資料,國家統計局會在條件成熟時向外公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8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