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世界無端供股的財技上的原因何在?

其實昨晚在寫周大福上市集資能使鄭氏家族相關成員後,我還在想這個小問題,結果終於全部想通,並相把它加入上一篇文章,但因篇幅實在太長,故獨立成篇。

正如上篇所言「仍可認定利用周大福的銀行借貸得來的資金來應付新世界供股」這個地方,其實已透露出今次新世界的供股的資金來源所在,2011年11月1日信報的高仁雖點出一些端倪,但因資料所限,並未觸及核心。

如果細心發現,
今次新世界供股除是負責認購本身部分外,另需要額外包銷9,000萬股,即需要供股898,158,778股,以供股價5.68元計,差不多 就是51.015億,和周大福和銀行簽訂的貸款合約的融資額相同,由此筆者有合理的理由相信,今次周大福企業供股所需的資金,其實就是周大福動用這筆銀行 貸款來償還關連貸款,然後用來供股及包銷,所以包銷團所稱「一則不想配股攤薄持股量,二則現時貸款收緊,「公司預計未來12至18個月會有很多『便宜貨』可撿,故集資留作準備。」,你可以自行評價他們的說法是否誤導。

亦從而得知,實際上亦可以知道這筆錢並不是只是用來減少關連方往來,只是把周大福珠寶的資金挪至新世界的一個步驟,而鄭家純所謂「大股東在現時環境都不惜動用一大筆錢供股,證明我們認為這樣對公司最有利」,都只是說對了一半,因為他們並無真實地動用過「一大筆錢」,資金來源只是快上市的周大福珠寶向銀行貸款而矣。

在 這個交易中,周大福企業除不用出一分一毫外,在包銷貨源之下,亦可以順機拿得約1.275億的包銷佣金,實行任食任拎,另外由於新世界是具有折讓,他實際 上用一個折價購入這堆資產,獲益更大,另外因為同時新世界中國同時供股,部分資金亦同時輸送至新世界中國,所以之後其向基金界所稱「為了令新世界發展再成為香港地產市場主要參與者,將進行數個收購,故有籌集資金的需要,並誓要重奪地產龍頭」,論據的支持性亦因而有所削弱,也是一個煙幕來掩飾其利用周大福珠寶的銀行借貸來增持折讓的新世界的目的。

那為何他們不盡用周大福珠寧銀行貸款增加新世界發展呢 ,並全部解決關連方往來呢? 其實在供股開始時,包銷團人士已說得很明白,在《收購及合併守則》的其中一個重要條文,「因為周大福持新世界僅36.7%,要遵守持30%至50%之內主要股東,每年增持不逾2%自由增購率的規定。」,如果增持超過2%,這就觸發了全購,要準備一大筆資金購入其他股東的股權,這就違反他們不出一分錢的原則。不然,他一定會盡用這筆銀行貸款全部償還關連方往來,來解決關連交易的問題。

但可以預料到,如果周大福這筆關連方往來在下一年未全部還清,周大福珠寶仍會利用銀行貸款償還關連方借款,來增持旗下一間股價大折讓的股票,如新世界股價仍呈折讓,故此,周大福仍有機會以賤價認購股份或者利用供股增持新世界,以達成其利己的實際目的。

另外根據「
與控股股東的關係
」的一節中稱,這筆借貸是有周大福珠寶的大股東,由周大福企業為主要東的CTF Holding及鄭家純的擔保,以及提供新世界股權作抵押品,我有理由相信這批股份就是供股得來的股份。

至 現時為止,其中CTF Holding 的擔保已解除,至於鄭家純的擔保「在融資協議的條款規限下,鄭家純博士提供的擔保(「鄭家純博士擔保」)及新世界發展股份抵押擬於上市日期起計12個月內 解除。」,更能令人相信今次供股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善用周大福珠寶的銀行借款償還關連方的資金的方法之一。在周大福上市後,周大福企業企業亦可解除對周大福的借款擔保,順利解決對債務的承擔,這就成功空手套白狼。

因為抵押擬於上市日期起計12個月內解除,故可以預測下一步的新世界發展或其他折讓股票認購 行動或會在周大福上市後12個月後的一段時間出現,以使關連方的借貸問題完全解決

至於港交所負責上市審批的人是否知道此事? 在招股書中需要看到他們曾經問過新世界供股付款期限的11月22日的借款動用金額這個問題,筆者相信他們是有這樣的疑問的。

其實整體來看,即是鄭氏家族利用周大福上市之機,利用銀行貸款解決周大福珠寶的償還關連方的借款,並利用這筆錢去購買折讓的新世界股票,除了不費一分一毫外,並賺得包銷佣金,亦因為周大福珠寶上市可以不用再對銀行貸款作擔保,真是一箭四雕。而銀行一來一回並沒有存款的數量,借貸的資金又收到利息,並因供股的關係增加了存款,亦可以賺包銷佣金,也獲益不少。但小股東供股的話,只能保住自己的應份,但不供股就對自己的應份有損失,並且沒機會賺包銷佣金,誰得誰失,大家都應該明白了。

所以有錢的人愈有錢,沒錢的人就愈沒錢,真是有理由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95

熱鍋上的綠城:負債率第一,危險程度第一

http://www.infzm.com/content/69286

從去年年底至今,綠城的命運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這個最激進的高端住宅製造商,在賣掉四個項目之後,總算緩解了嚴重的債務危機。但宋衛平仍在熱鍋上煎熬,在樓市調控仍將持續的未來,他不得不發動全民銷售,為以往的賭局埋單。

「還行嗎?」宋衛平最近最怕聽朋友們問起這句話。2012年的春節,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的多數時間,是在位於杭州玫瑰園的家裡度過的。他謝絕了一切不必要的應酬。

一些話他不得不解釋上百遍。「後來我都煩了,不想做祥林嫂,一見到朋友就說,早知道不叫阿毛去了。」宋衛平一邊抽著煙,一邊笑著反覆強調,2011年的風波的確大,但綠城活了下來。

2011年年初,宋衛平還以為這是綠城飛奔的一年,但事實卻遠非如此。限購、限貸等種種因素的疊加,讓綠城大本營長三角的樓市降至冰點,原本預計540億元的銷售目標,只完成了64%——這是這家浙江最大發展商在香港上市以來的第一次負增長。

在2011年年底的某段時間裡,宋衛平的弦繃至極點。「比如銀行要明天還5個億,但錢今天才能到賬,這種情況出現過幾次,有點煎熬。」宋在2012年2月6日晚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不過他宣稱,綠城已過了償債高峰,最困難的時候已然過去,其團隊同時也在做超常規的努力,應對更為嚴峻的調控環境,綠城絕對不會倒閉。

「我連出差的積極性都沒了」

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2月6日下午,他接連開了三場會,並在最後一場內部銷售轉型會後,因產品細節當場怒斥一位項目總經理達20分鐘。

對於57歲的宋衛平來說,2011年的第四季度尤其漫長。

2011年9月底綠城開始為「海航30億收購綠城」的流言困擾時,宋衛平曾經開玩笑地聲稱:先努力賣房子,不行就賣項目,再不行就將價格一降到底,從此退出房地產。但隨後該話被當地媒體詮釋為「三段論」,這就是「宋衛平退出房地產」的由來。

經歷一年多調控的樓市,當時已危若累卵。宋的消極言論顯然觸動了脆弱樓市的敏感神經,一時關於綠城的各種傳言滾滾,宋衛平接連遭遇「信託調查」、「綠城破產」、「中投控股」和「宋衛平被捕」等傳言包圍。

受此拖累,3個多月的時間裡,綠城中國(03900.HK)的總市值蒸發了三成多。「我連出差的積極性都沒有了,到一個地方,地方政府們如果想這是一個沒錢的企業、快倒閉的企業,不接待你,那感覺就挺差的。」宋衛平自嘲道。

2011年讓宋衛平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之一,是他在十二個園區裡做的老年人頤樂學院,他本來想在2011年下半年在全國做集中養老的試點,但也是第四季度綠城突如其來的銷售與資金困境,將他的心緒與計劃打亂了。

但「退出房地產」一說,並非宋的本意。時過境遷,宋衛平強調:「為了自己的榮譽也好,為了綠城團隊也好,為了業主及眾多合作企業,我都會努力,不會輕易讓綠城死掉的,2011年綠城活了下來,在2012年綠城會繼續活下去。」

這位以「足球反黑」聞名中國的房地產老闆,對產品品質及規模的追求接近於偏執,其財富和文化皆植根於此——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2月6日下午,他接連開了三場會,並在最後一場內部銷售轉型會後,因產品細節當場怒斥一位項目總經理達20分鐘。

「綠城這樣用心做產品的企業不應該死,也不會死。」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曾多次強調。但在追求品質與規模的同時,宋衛平仍需回答公眾及投資者的疑問:不斷升級的樓市調控下,綠城自救的底牌在哪?

「有客戶儘可能介紹給我」

無論是企業銷售人員,簽約經紀人,還是非專業銷售人員,只要幫綠城賣出房子,都可獲得不菲的佣金。為了鼓勵大家賣房,綠城還將銷售提成大幅提高。

宋衛平不可能剎車停下來解決問題,他只能且行且變,全力掉轉船頭,回歸商業的根本:銷售。

綠城資金困局傳出後,浙江省內的諸多合作夥伴及企業家都向宋衛平伸出了援手,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云直接給宋衛平打電話,詢問是否需要他幫忙。坊間同時傳言馬云號召阿里巴巴高管們買入綠城的住宅,杭州的國企也對綠城伸出援手,不過宋衛平並不願過多談及此事。

在逐步加碼的樓市調控下,綠城怎樣才能賣出更多房子?宋衛平給出的對策是創新的銷售模式:將過去坐等上門接待為主的被動銷售,演變為主動出擊找尋潛在客戶的經紀人制度。

2011年9月,一次為期16天的北方市場巡視或許給予他不少靈感:在鄂爾多斯,久未親臨一線的宋衛平與客戶現場接觸,給予銷售最直接的支持,當即就賣出了幾套豪宅。這讓他在2012年給自己訂了3個億的銷售量——他甚至對記者打趣說,「有客戶儘可能介紹給我」。

行銷與親臨一線是中國地產明星老闆潘石屹在商業地產領域賴以成功的法寶。宋衛平將其在住宅領域深化:即向全社會成員完全開放其房源,這意味著社會上 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幫綠城賣房子。而無論是企業銷售人員,簽約經紀人,還是非專業銷售人員,只要幫綠城賣出房子,都可獲得不菲的佣金。為了鼓勵大家賣房, 綠城還將銷售提成大幅提高。

「銷售額上去了,我們就少賣一些項目,銷售額上不去,我們就多賣一些項目。我們會把規模情結拋掉,先把買來的地趕緊做完。走一步看一步,一千多個億的存貨,一定要流轉。」宋這樣說。

宋衛平之前在銷售上的各種努力也似乎初見成效。綠城月度通訊上的數據顯示,2011年12月綠城共銷售57億元,是2011年銷售最好的月份,「今年1月份儘管是春節,也有十幾億的銷售入賬。」

狠抓銷售,加上轉讓完四個項目以獲得藉以喘息的部分現金後,綠城償債的高峰期已經過去。「今年不會像去年年底那樣煎熬了。但我還是要檢討的。人要有理想,但也要正視現實。」宋衛平說。

「有幾塊地的確買貴了」

在此前的兩次宏觀調控中,宋都憑藉著政策的掉頭而化險為夷。也許正是如此,綠城此後變得更為激進。

2012年1月20日,綠城公告稱以5100萬元的價格,將無錫綠城湖濱置業有限公司51%的股權轉讓給融創,而湖濱置業擁有的無錫地王是他們兩年多前以29億的價格拍來的。

當天,綠城一口氣發出了3個項目轉讓的結果。「有幾塊地的確買貴了。」綠城集團副董事長壽柏年感慨道。

其實綠城已經不是第一次身處險境。在此前的兩次宏觀調控中,宋都憑藉著政策的掉頭而化險為夷。也許正是如此,綠城此後變得更為激進。

最戲劇性的一次豪賭發生在2009年5月,一筆即將到期的4億美元的高息債務,曾將綠城逼進破產清算的危局。最終綠城通過發行20億元的信託計劃獲取資金躲過這劫,並因中國政府隨後的救市計劃,成為當年樓市的最大贏家之一。

但這次發軔於2010年4月的樓市調控持續時間之長,超出了所有人預期,並導致了中國經濟的增長發動機之一的樓市似乎即將「拋錨」——就連萬科地產 一位高管前不久也對朋友訴苦,「2011年儘管賣了1200多億,但基本上都支付給早幾年的地價款和工程款,萬科也有資金缺口,2012年的主題詞就是保 命。」

2011年驟然冰封的樓市,更讓宋衛平措手不及。綠城所重點佈局的區域,如杭州、上海、南京等,都是限購城市,「2011年杭州市場萎縮了一半,這也意味著房地產企業要死一半。」宋衛平感嘆。

尤其雪上加霜的是,綠城的項目定位在高端住宅,而這部分消費群體恰恰是政策限購的對象,「我們的客戶都是買過一套兩套房子的,於是這輪調控對綠城就首當其衝了。」綠城集團副董事長壽柏年這樣向南方週末記者指出。

似乎不難得出如下結論:如果2009年沒有拍下那麼多地王,宋衛平今天的日子可能會更好過些。「綠城問題在於攤子太大,老宋沒必要把自己搞那麼累,且綠城品牌在浙江省外還是不夠強勢,過於聚焦高端住宅市場,讓他們降價賣不動。」孫宏斌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2009年樓市的狂熱和綠城業績的爆發,給了宋衛平錯誤的信號:憑藉著超越萬科產品的口碑,舉債拿地不斷擴張下去,或能在三五年內規模超越萬科。

2009年,杭州總價地王前十位中,有4個出自宋衛平之手。在借貸方面,綠城也更是大膽,積極利用信託槓桿取代債務槓桿,截至2011年上半年,其 債務已從2010年底的350億元增至39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債務高達135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87.7%——熱愛圍棋與橋牌的宋衛平顯然在賭。

但很快,曾經重金拍回來的土地,也變成了一種負擔。

「不轉型、應變, 綠城未來只有死路一條」

綠城可能是中國最出色的高端住宅製造商,但可能不是一流的營銷和成本控制高手。綠城產品生產和銷售週期是萬科的2倍,且在土地成本投入上,亦遠遠高於同行。

過去一年,在中國大房地產企業裡,綠城堪稱關注度第一、負債率第一、危險程度第一。對此,宋衛平也有過反思,綠城到底該如何面對滔天的負面消息。 「我曾經發表過一些不合時宜的言論,得罪了一些人。以後綠城沒有別的,唯有坦誠和透明,只望綠城能安安穩穩地存在,不再成為新聞話題,慢慢調整與轉型。」

相對於各種謠言給宋衛平及綠城所造成的影響,綠城在跨越式發展中暴露出的產品線過於單一、毛利低周轉低、對行業複雜性和調控政策過於依賴宋的判斷等,才是其真正的硬傷。

「宋是綠城的領袖和靈魂,綠城的理念及實踐都是由他來主導——按他的話來說,綠城把生存問題解決後,我們就要追求理想主義,把住宅當成文化產品而不 是工業產品來製造;我們不打高爾夫,不去幹嘛,每天在工作,辦學校、辦醫院、支持中國足球,把賺到的錢能夠回饋社會。」壽柏年如是說。

某種程度上,畢業於杭州大學歷史系的宋衛平跟喬布斯有點像。對產品苛刻、偏執,是公司裡的暴君。在與南方週末記者的幾次交流中,他多次提及——「人生短暫,像我這樣五十多歲的人了,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了,只希望能更快地讓更多人享受城市文明。」

綠城可能是中國最出色的精裝住宅製造商,但不是一流的營銷和成本控制高手。儘管綠城旗下房子均價20470元,堪稱全國品牌房企最貴,但為了把房子打磨成藝術品,綠城產品生產和銷售週期是萬科的2倍,且在土地成本投入上,亦遠遠高於同行。

2月1日,一張綠城項目利潤餅圖在新浪微博熱傳,該圖顯示綠城售價2萬元的項目,淨利潤只有12%,而土地費用佔到22%,稅收佔11%。這被認為 是一個地產從業者發的牢騷,但事實上,因為使用建材用料的苛刻及土地成本的昂貴,綠城造價成本遠高於其他發展商,淨利潤也遠低於其他發展商。「我們大部分 項目只有10%的利潤,真是沒空間降。」宋衛平反覆澄清這一點。

儘管業績反覆波動,但業界對綠城的判斷是:背靠著諸多有錢的合作夥伴(甚至包括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宋衛平肯放下身段犧牲幾個項目,調整現金流,渡過這一關並沒有很大問題。但是,即便綠城趟過這一關,這個賭性十足的領袖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汲取過往教訓呢?

「中國房地產過去十年所遵循的增長模式已漸行漸遠,暴利年代早已結束,如果不轉型、應變,綠城未來也只有死路一條,謀生向來艱難,綠城本可以更穩健些。而人,總是要順勢而為。」宋衛平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80

劉鑾雄:「友好手冊」上的大亨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18/100391580_all.html

香港地產界進入多事之秋。新鴻基郭氏兄弟及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的「官商勾結」案餘溫未退,澳門正在審理的前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貪污案,再次將香港積弊已久的大亨政治暴露在陽光下。這次被捲入的,是人稱「大劉」的香港第五大富豪、華人置業(00127.HK)主席劉鑾雄。

  在香港地產大亨裡,現年61歲的劉鑾雄風格獨特。他有「股壇狙擊手」之稱,長於財技;其豐富的個人生活,為港人茶餘飯後所津津樂道。此次劉鑾雄出現在歐文龍記錄受賄的「友好手冊」上,以證人身份背負「行賄」嫌疑,為其多彩的大亨生涯書寫灰色一筆。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今年4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如此寄語香港候任特首梁振英。在香港被期待的清正廉潔之風中,劉氏所代表的地產既得利益集團的角色,尤為受人關注。

捲入行賄

  「劉鑾雄和羅傑承沒有向我行賄,我只見過劉鑾雄兩次,談不上認識。」5月9日,歐文龍辯護道。當日,歐文龍案在澳門終審法院作第三階段審理結案陳詞。

  歐文龍是澳門回歸以來,涉貪下台的最高級別官員。控方指其借批出地皮及工程合約等職權索取賄款,被控逾百項受賄及洗黑錢罪。至今,有81項罪名 成立,查出賄款最少8億澳門元,判監28年6個月。由於向歐文龍行賄的不少是香港商人,歐文龍貪污的大部分資產也存放在香港,案件最初是由香港廉政公署於 2006年11月揭發並調查,再轉給澳門廉政公署。

  5月2日的庭審上,澳門廉政公署列舉了劉鑾雄向歐文龍行賄2000萬港元的證據。出入境記錄等證據顯示,劉鑾雄與香港商人羅傑承在2005年投得澳門國際機場對面五幅土地前後,曾至少11次與歐文龍會面。

  在法庭上,廉署人員出示了劉鑾雄及其弟劉鑾鴻共同簽署的價值2000萬港元的支票,這張支票是給予羅傑承名下的澳門東基公司。2000萬港元由東基公司轉到目前已棄保潛逃的澳門商人何明輝旗下新明輝建築工程公司,隨即再轉向了歐文龍名下的Ecoline Property Ltd。檢方懷疑,這可能是劉鑾雄借羅傑承將「行賄」款項交予歐文龍。

  儘管歐文龍強調只見過劉鑾雄和羅傑承兩次,否認接受賄賂,但是澳門廉署高級調查員姚富泉還出具其他證物,其中包括歐記錄受賄的「友好手冊」。

  該手冊記載有「大劉/COTAI土地」「仲量聯行/2000√」等文字。姚富泉指出,COTAI為澳門路幽城區,上述五幅土地正位於該區的幽仔雞頸馬路及偉龍馬路交界。

  劉鑾雄被香港人稱為「大劉」,仲量聯行為代表羅傑承旗下公司Moon Ocean競投上述五幅土地的公司。

  根據澳門廉署調查歐文龍案的經驗,歐文龍會在收到賄賂後,在記事簿中打上「√」這一符號。

  手冊也記錄了劉鑾雄與歐文龍的會面,例如2005年6月22日劉鑾雄及羅傑承有出入澳門記錄,歐文龍亦於同日在手冊中記有「DINE」「大劉」字樣。

  澳門廉署正是根據歐文龍的記事簿,開始調查當年五幅土地招標過程。

  2005年6月,五幅土地開始招標,由澳門政府控股的利保建設發展公司向仲量聯行、世邦魏理士、澳娛和威格斯聯營公司三家發出邀請。其中,仲量聯行代表羅傑承旗下的Moon Ocean,澳娛是澳門「賭王」何鴻燊控股的公司。

  利保建設發展公司給出的準備標書時間僅為十天,由於時間倉促,最終收到的三份標書中,有一份只有一張A4紙。但Moon Ocean交出的標書非常完備,包括詳細計劃以及圖則。最終Moon Ocean以13.68億澳門元投得這五幅地。

  事後,何鴻燊曾公開質疑投標準備時間太短。他也因此向澳門廉署舉報,稱懷疑因有人在此間收受利益,才使這五幅地公開招標準備時間僅有十天。

  爾後,2005年12月到2011年3月,華人置地通過兩次收購,將Moon Ocean從羅傑承手中接盤。目前這五幅土地已開發住宅項目「御海•南灣」,首期正在銷售。

  對於被捲入歐文龍案件,華人置業4月17日在香港交易所發佈公告稱,澳門終審法院要求劉鑾雄作為證人出席聆訊,並非共同被告人,劉鑾雄也並未於香港或澳門遭受正式檢控,他同時否認向歐文龍提供賄賂。

  澳門終審法院辦公室的相關人員也向財新記者指出,「劉鑾雄在案中暫時為證人」。

長袖善舞

  劉鑾雄在香港人稱「大劉」,其弟劉鑾鴻被稱為「細劉」。在福布斯2012年「香港富豪榜」上,劉鑾雄以65億美元財富位列第五位。

  劉鑾雄祖籍潮州,早年子承父業,與劉鑾鴻繼承其父親劉火榮創立的岳記吊扇廠。1978年,與梁英偉創辦吊扇生產企業愛美高,後發展成愛美高集團。1983年8月,愛美高上市。

  時至今日,愛美高在劉鑾雄心中依然佔有重要地位。他的辦公室擺有一幅群像圖,作者為美國已逝塗鴉派黑人畫家讓-米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圖上五頭或昂鼻或低首的粉藍色大象,周圍有高樓、小人、英文等元素嵌入其中,畫中央上方寫著該畫名稱「everything must go」,左上方寫著「evergo」,這正是愛美高的英文名。

  劉鑾雄在接受《福布斯》採訪時說:「我不認識畫家,18年前在瑞士拍賣行畫冊上看到這幅畫,一眼看到居然有我公司的名字,感覺好有緣,就十幾萬美元買下。我每天來辦公室,看到它心裡很踏實,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

  「做生意有幾種人,有一種是做實業,有一種是找特殊條件下的機會和時點來投資。」在香港及內地從事房地產投資多年的盛富資本總裁黃立衝向財新記者評價劉鑾雄:「他屬於第二類,是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的一個人。」

  1985年初,劉鑾雄與梁英偉之間有隙,把愛美高股份配售給基金。但由於愛美高產品滯銷引致股價下跌,劉鑾雄在股市買入股份,最後重新收購併掌 握控制權。當初出手價約為2港元,回購價約0.7港元,獲利頗豐。這之後,他運用類似手法收購其他公司股份,如莊氏家族的能達科技等,為其贏得「股壇狙擊 手」的稱號。

  劉鑾雄現在持有的華人置業,亦是其早年狙獲的「獵物」之一。

  劉鑾雄以風扇起家,爾後轉戰房地產。劉鑾雄對於房地產投資觸覺敏銳。亞洲金融危機後,劉鑾雄兄弟聯同新世界發展主席鄭裕彤,以35.5億港元成 功購入銅鑼灣地標商場SOGO百貨。2002年底股市樓市低迷之時,華人置業又以11億港元購入尖沙咀東英大廈,其後該大廈更名「The One」。

  目前華人置業主要從事商業地產項目。在香港,華人置業持有銅鑼灣的皇室大廈、美國萬通大廈,尖沙咀The one商場等物業,在內地持有深圳的羅湖商業城,上海的愛美高大廈、新茂大廈,北京的希爾頓酒店、東方國際大廈等。華人置業在成都也擁有住宅項目。

  劉鑾雄近年在倫敦房地產市場亦頗有斬獲,在今年4月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公佈的最新全英富豪榜上,劉鑾雄以41.4億英鎊上升兩位,位居第 13位。兩年前,劉鑾雄斥資3300萬英鎊購入倫敦高檔住宅區貝爾格拉維亞(Belgravia)一幢六層豪宅;2011年初,華人置業又以2.8億英鎊 買下高盛投資銀行位於倫敦的總部,作為收租物業。

  不過,在資本市場,劉鑾雄近年不露鋒芒,大都只認購新股,其中對內地房地產股票鍾情有加,如投資恆大地產(03333.HK)、佳兆業 (01638.HK),不僅成為二者的基礎投資者,而且上市後也認購這兩家企業近80億港元債券。不過,兩隻股票表現各異,截至5月8日,恆大股份較招股 價升30%,佳兆業下跌53.62%。

  華人置業2011年的年報顯示,公司2011年營收5.27億港元,較2010年勁減26.71億港元,原因主要是來自物業銷售減少以及上市證券投資的確認虧損增加,其中證券投資的確認虧損高達19.71億港元。

大亨轉型

  一位長期關注香港地產業的分析師向財新記者指出,劉鑾雄與其他地產大亨不同,「第一,他投資涉獵的範圍很廣;第二,他嗅覺很敏銳,很會把握時機;第三,他和娛樂圈接觸比較多」。

  近年來,劉鑾雄的投資興趣轉向藝術品收藏。2006年,劉鑾雄以1737.6萬美元買入安迪·沃霍爾的《毛澤東》;2007年,以3920萬美 元買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畫作《清晨》,同年又買入吳冠中1973年的作品《北極風光》;2010年,劉鑾雄買下兩對帝王鶴雕像。上述幾筆拍賣, 令劉鑾雄一舉躍居世界級收藏家行列,被美國《藝術新聞》(ARTnews)雜誌列入2010年度「全球十大藝術收藏家」。

  劉鑾雄名下的慈善基金,也曾捐資200萬港元給廣州中山大學的「陳寅恪故居陳列館」。不過,這200萬港元比起早年劉鑾雄在娛樂圈的大灑金錢,只是小巫見大巫。劉鑾雄多年與身為明星藝人的「紅顏知己」佔據香港娛樂版版面,並以出手闊綽在娛樂圈著稱。

  20世紀70年代,劉鑾雄就讀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滑鐵盧大學。求學期間,劉鑾雄結識原配妻子寶詠琴;1977年二人結婚,1990年離婚,育有一子一女。2000年,劉鑾雄與呂麗君相戀,育有一子一女;2008年,又與曾任娛樂記者的陳凱韻相戀,育有一女。


  近年來,年已花甲的劉鑾雄緋聞漸少,總是懷抱女兒,手挽老母,以慈父孝子形象出現。他自言,最大樂趣是陪伴三歲的小女兒和一歲的小兒子玩耍。

  不過,隨著歐文龍案的審理,並將偵訊延至行賄者,大亨劉鑾雄的過往點滴將被重新攤開,其「返璞歸真」的美好新生活面臨著不可預測的變數。■

  本刊記者符燕豔對此文亦有貢獻

  劉鑾雄

  1951年生於香港。華人置業主席兼行政總裁,利福國際集團有限公司(01212.HK)非執行董事。劉鑾雄持有加拿大溫莎大學理學士學位,在企業融資、製造業及物業投資及發展方面有超過36年經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28

【寫真】坐在火箭上的平潭島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746

開山、修路、填海、建閘,轟鳴的打樁機和不停穿梭的渣土車……沿著進島的道路放眼望去,6月的福建平潭島仿如一個大工地,毫不掩飾它的 熱氣騰騰。這樣的景象對於攝影記者來說,其實並不陌生。在中國許多個驟然被政策聚焦而改變原有運行軌道的城市裡,熱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工程總是最能直接反映 當地的政策落實情況和心情指數。

這座原本寂寂無名的前線海島彷彿正坐著火箭奔向她的新命運。天然的地理優勢構成了平潭新航程的「發射架」:平潭澳前鎮距台灣新竹126公里、68海 里,「搭乘剛開通的海峽號到台灣,只須2個半小時」,「對台綜合實驗區」的最新定位開啟了這一段具有歷史意義的友好之旅;也使平潭獲得了「一天一個億,三 年一千億」的強勁助推。一切都在加速上升,所有工地24小時晝夜開工,與此同時,房價一年內連翻四番直接破萬。「20年再造一個廈門」,當這個美好願景還 在被不斷刷新的工程進度一步步靠近時,物價已先行一步,漲至廈門的兩倍。

因此,當我聽到開出租的小夥子滿口的河南話時,不由恍惚了一下。並未受過專業經濟訓練的老百姓們,憑著他們的本能與直覺大量湧入,這些蜂擁而至的普 通外來人口每一個都懷揣著「淘金」夢,期望在這裡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完成第一步人生置換。小夥子來自洛陽,好幾個同來的老鄉都是開出租車的。他一邊開車 一邊抱怨著這裡物價太貴,吃頓飯要好幾十,他平時都很少到外邊吃飯。

半路上,出租車經過一個路口,小夥子用手指著窗外,我順著他的方向看去,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廈矗立在遠方。原來是號稱平潭島最貴的海景房,已經突破2萬元一平米,大幅的廣告詞相當自信:「讓世界欣賞平潭」。

欣賞必須有從容的態度。在平潭一天天顯露它在超前設計概念下的嶄新姿容時,飛漲的物價和房價是生活在平潭縣城的每個居民必須面對的現實。而我再往小 島的四個角落深入時,平潭才向我敞開她作為一個海島應有的風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漁民正在海灘上曬網。這和旅遊區的海景決然不同,這是一些人活了幾輩 子的生活,儘管也許很快就要改變。

攝影記者有時候不過是一個旁觀的記錄者,我曾經拍攝下許多地方時空變換的舊貌新顏,在日新月異的中國,這種凝固在照片裡的對比常常令人百感交集。但 我覺得更有意味的,是拍攝那剛剛開始改變,新舊並存的一瞬間。因為,這種並置,更加豐富,更加切題,更加與這個時代的精神保持高度的內在一致。

(南方週末記者呂明合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60

《保衛釣魚島》:指尖上的戰鬥

http://www.infzm.com/content/78625

隨著釣魚島事件的日趨複雜,一款《保衛釣魚島》遊戲很快成為現實中釣魚島爭議的一部分。

在爭奪話語權的背景下,擁有一個能夠自己掌控的平台,可能是更為複雜的「戰爭」。

「作為中國人,我們要團結一致保衛釣魚島,保衛祖國每一寸領土。讓我們登上釣魚島,將日本鬼子消滅乾淨……」

儘管「登上釣魚島」看起來有點遙不可及,但從互聯網或者手機上看到這樣一段話,人們不會感覺奇怪,更不用說出現在一款《保衛釣魚島》的免費蘋果iPad遊戲中。

這款操作簡單的《保衛釣魚島》遊戲面世僅17天,卻頻起波瀾。2012年7月7日,蘋果公司決定將這款遊戲從應用商店下架,這一天,對於中國人來說,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當下,釣魚島爭端日趨嚴重和微妙,想將《保衛釣魚島》遊戲和現實世界裡的釣魚島爭端截然分開,顯然是不可能的。

簡單遊戲

在蘋果應用商店的iPad遊戲軟件中,《保衛釣魚島》只能算小遊戲。這個深圳中青寶互動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青寶)旗下眾多遊戲中的「新生兒」。

從6月21日上市,到位列蘋果公司iPad免費遊戲排行榜前10名,《保衛釣魚島》只用了6天時間;而從引發中外媒體關注,到被蘋果公司下架,這個過程只有短短的3天。

中青寶紅色網遊中心總監王海青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保衛釣魚島》開發團隊並不大,核心人員曾供職於日本DeNA、gameloft等國際手機遊戲企業。上市初期,公司在推廣上幾乎沒有投入。

與一些大型網遊相比,《保衛釣魚島》的推廣手法極其簡單:中青寶的官方微博發了數條不超過100字的消息,並將它@給一些行業相關微博,再由這些微博向外轉發。

這款中青寶口中「全球最火爆的iOS拋概念動作遊戲」,以「釣魚島」為背景,玩家通過「拋」消滅登陸釣魚島的侵略者,每消滅一個侵略者都有可能獲得 一定的「怒氣」,利用「怒氣」購買各種趣味道具消滅侵略者。遊戲根據中國最新對釣魚島命名的島嶼數量設置了71關,一個島嶼對應一個關卡,玩家每戰勝一個 關卡都會獲得「國家獎勵」,最終玩家消滅掉所有關卡的侵略者後,取得最終勝利。

揮舞手指、「拖」、「拋」、「拽」、「切」,這在《植物大戰殭屍》、《水果忍者》等熱門遊戲中,早已為玩家們所熟悉。但就是這麼簡單的遊戲和推廣方 式,iPad中文版在大陸區上線3天就進入遊戲類排名第63位。在沖上前十到下架的10天間,《保衛釣魚島》基本穩定在iPad免費遊戲榜前50名之內。

複雜「戰爭」

熟悉蘋果應用商店的人都知道,在每天新產品層出不窮的網絡世界中,前10、前50如同「城頭變幻大王旗」。對於《保衛釣魚島》這樣的小遊戲來說,今天進、明天出、後天再進稀鬆平常。

但是,隨著日本媒體的關注和報導,《保衛釣魚島》很快走出了虛擬的遊戲世界,成為現實世界裡釣魚島爭議的一部分。

7月4日,日本《產經新聞》、《每日新聞》對《保衛釣魚島》遊戲進行了報導。《每日新聞》說,這款遊戲與《植物大戰殭屍》幾乎是異曲同工,只不過殭屍被換成了日本士兵。

而日本J-cast新聞網則報導稱,遊戲中的文字描述與日本政府在釣魚島上的主張「嚴重不符」,將日本人稱為「侵略者」,並推薦遊戲玩家「體驗消滅 侵略者的快感」。該遊戲中使用了「日本鬼子」的稱謂,這是對日本人「最大程度的蔑視」。在遊戲中,日本兵被打成碎片或只剩下頭部的場景隨處可見,「嚴重損 害日本人的形象」,必將引起日方的「不滿」。

幾乎同時,在美國的《華爾街日報》網站也進行了報導。這些外媒的報導,通過環球網的編譯轉載迅速傳回中國。

專業的移動軟件開發平台——友盟的國家分佈數據顯示,《保衛釣魚島》前三大玩家群體分別來自中國、美國和日本,其中中國玩家佔了絕大多數,近97.8%。

瞭解了《保衛釣魚島》的玩家從何而來,人們就可以理解何以中、日、美媒體幾乎同時盯上了這款遊戲。

事實上,《保衛釣魚島》的iPad版本6月13日就已經先在台灣地區上線,比大陸地區上線早了8天,其最好成績是進入免費總榜第48名。

日本媒體直到7月4日才開始關注這款遊戲。就在這一天,「中華保釣協會」黃錫麟等人搭乘漁船進入釣魚島海域,成功在距釣魚島10米處亮出五星紅旗宣示主權。

如果像日本J-cast新聞網所報導的那樣,以「日本鬼子」指代日本人是對日本人「最大程度的蔑視」,痛打日本兵「嚴重損害日本人的形象」,那麼中國大陸的每一部抗戰題材電影、電視劇都足以引起日方的「不滿」。

單就遊戲而言,中青寶另一款號稱「《保衛釣魚島》姐妹篇」的蘋果手機遊戲《抽鬼子》早已上市。《抽鬼子》實際上是孩子們都會玩的「石頭、剪刀、布」 遊戲,考驗的是玩家的反應速度,但對手是一個面目醜陋猙獰的卡通「日本鬼子」,在遊戲中被打得血肉橫飛。以「紅色網遊」為主打方向之一的中青寶還有《抗 戰》、《亮劍》等大型網遊,都帶有大量上述內容。但這些遊戲也並未引起日本媒體的關注。

如果說釣魚島因素才是引發日本媒體關注的原因,那麼,《保衛釣魚島》遊戲下架,本身又成為中國民間進一步關注釣魚島爭端的誘因。學者倪方六的「關注中國海疆」系列微博,也將「中國人開發的《保衛釣魚島》遊戲被蘋果無理由下架」納入其中。

《保衛釣魚島》下架,正值日本右翼分子計劃「購買」釣魚島,以及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計劃將釣魚島收歸「國有」。這實際上又為《保衛釣魚島》的傳播推波助瀾。

如今,網絡出現了許多「山寨版」的《保衛釣魚島》遊戲。這些遊戲多為簡單的射擊類遊戲,但依舊贏得了頗高人氣。

紅色「錢途」

「保衛釣魚島是全球華人的共同的聲音,把握市場需求是任何商業行為的根源,作為中國人,我們有義務和責任製作像《保衛釣魚島》這樣的愛國主義遊戲來滿足全球華人愛國主義情結。」《保衛釣魚島》製作人余學軍毫不諱言。

不可否認,類似《保衛釣魚島》這樣的遊戲,由於其中所包含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情緒,極易引起廣大網民尤其是青年網民的共鳴,在傳播和消費中具有某種先天的優勢。

此前,聲稱要做「中國最好的民族網遊」的中青寶已經在紅色網遊上嘗到甜頭。其開發的《抗戰》、《亮劍》等網遊獲得成功,中青寶也成功上市。中青寶董事長李瑞傑稱,《保衛釣魚島》使「中國經典紅色遊戲系列延伸到手機端」。

「中青寶目前正積極與蘋果總部和蘋果中國溝通。」余學軍說。

中青寶專門開設了《保衛釣魚島》遊戲官方網站,供玩家下載應用。還提供替代方案,即利用91手機助手和越獄iPad繼續使用該遊戲。

在學者們的研究中,「電子遊戲充滿了信息卻空無意義」似乎早已達成了某種共識。但當遊戲中融入了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時,一切又另當別論。《保衛釣魚島》過山車般的遭遇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華中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戒網癮第一人」陶宏開曾為中青寶推出的另一款紅色網絡遊戲《亮劍2》擔任「首席品鑑師」並免費代言,這次他的態度是:「現在日本在釣魚島上耍弄各種手腕,我們必須亮劍!《保衛釣魚島》這樣的遊戲緊密結合現實,值得肯定。」

現實中,也有人質疑中青寶「靠販賣民族主義賺錢」。微博「中青寶互動」上,人們依然看到其轉發的代表不同聲音的微博:@暗金色月亮:一直堅持不懈地發愛國財也不容易。

當一款遊戲帶有明顯的商業目的之後,它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商業倫理的考量。

美國曾有一款遊戲,一輛劫匪的車邊逃避三輛警車的追擊,邊撿地上的一袋袋錢。但當遊戲指南中把這種劇情解讀為「自由世界的戰士到罪惡的獨裁國家爭奪儲備現金」時,一切就好像擁有了某種正義性。

正如陶宏開對南方週末記者所說:「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保衛釣魚島,是堅持正義,這款遊戲我堅決支持。」

下架背後

其實,以「保衛釣魚島」為主要內容製作的遊戲,之前早已有之。

2010年,環球網曾開發出一款也叫《保衛釣魚島》的網頁遊戲,其操作方式極為簡單:玩家可以移動鼠標將漁船開至釣魚島,躲避前來撞擊的日本軍艦;可以點擊鼠標向日本軍艦投擲鞋子將其砸沉;可以將日本燈塔打倒插上中國國旗,最終完成登陸釣魚島任務。

彼時,中國漁船在釣魚島附近海域遭日本海上保安廳船隻衝撞,船長隨後被日方非法抓扣。環球網這款《保衛釣魚島》遊戲的象徵意義遠大於遊戲本身,至今人們仍可以親身體驗。

同為《保衛釣魚島》遊戲,環球網版和中青寶版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究其原因,雙方各自所用的不同平台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前者使用的是普通的互聯網,而後者使用的是蘋果公司的iOS平台。

從2008年6月開始,蘋果公司允許獨立開發員通過網絡提供應用程序供用戶下載使用,蘋果公司參與分成。但是上網出售前,它們必須先通過蘋果的非公開審查。在龐大的蘋果用戶市場面前,幾乎所有的iOS軟件開發企業都選擇接受並適應蘋果公司制定的遊戲規則。

這不得不讓人想起,8年前中日雙方因一款足球遊戲而引發的爭議。

2004年,日本SEGA公司發行的《足球經理2005》中將「中國」、「中國台北」、「中國西藏省」並列。中國政府認為該遊戲嚴重違反了中國的法律法規,其內容危害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因而下令嚴查。該遊戲最終未能在中國大陸發行。

儘管人們尚未確認此次《保衛釣魚島》突然被蘋果下架的原因,蘋果公司也拒絕回應媒體的採訪要求,但蘋果公司依據自己的規則實施下架行為卻是不爭的事實。據悉,蘋果的服務條款明確規定,遊戲中不得以特定種族、文化、政府、企業或其他任何實體為目標進行攻擊。

與開發以「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為賣點的產品相比,擁有一個能夠自己掌控的平台前所未有地重要起來,其意義顯然已經超過商業利益。

釣魚島是篇長文章,沒有句號。在爭奪話語權的背景下,擁有一個能夠自己掌控的平台,可能是更為複雜的「戰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09

土地上的罌粟

http://www.eeo.com.cn/2012/0804/231350.shtml

「公路建好了,街道建好了……電燈把夜晚變成了白天……土地壟斷者對所有這些改善完全沒有……貢獻,然而它們中的每一條都提升了他的土地價值……」 1909年,丘吉爾以自由黨內閣大臣身份在英國下議院發表演說,認為:「土地壟斷是迄今最主要的壟斷和恆久的壟斷,可稱為其他形式的壟斷之母,不僅未能惠 及公眾,而且貽害各方。」

一百多年過去,以土地為主要媒介的生產仍然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形式,而壟斷似乎仍然在繼續。在被弗裡德曼譽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由當年港英政府 制定的土地批租制度,使得土地收入成為政府重要收入,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香港自由港低稅率的營商環境。與此同時,政府的飢渴式供地和地產寡頭的出現,令土 地價格飛漲,隨之增加了各個行業的成本。

與香港極其類似的是,土地財政在過去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並在很大程度上綁架了中國經濟。誰也不能否認房地產在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支柱地位,但顯而易見的是,任憑地產業走向壟斷的趨勢無疑極度危險。

《地產霸權》的作者潘慧嫻,曾經擔任香港最大地產公司新鴻基集團創辦人郭得勝私人助理長達八年之久,其後也一直在香港和加拿大的地產界工作。豐富的從業經驗和其對地產巨人日常業務運作的瞭解,使她掌握了地產業第一手資料。

潘慧嫻將香港地產市場中的結構性扭曲,歸結於政府對土地壟斷的依賴和放任。雖然其中涉及的一些觀點仍然值得商榷,但在這樣一個階段,《地產霸權》背 後對制度公平和理想競爭的呼聲,可謂振聾發聵。《地產霸權》的封面上,印著這樣一句話:「地產霸權,會在內地重演嗎?地產霸權在香港上空的陰影,或許正向 我們飄移而來……」

地產霸權所帶來的危害,在香港市民中已達成共識。而近年來,隨著老一代香港地產大亨到去世或淡出,第二代地產掌權者在產業重心上也逐漸分化。如李嘉 誠近期宣佈將地產能源等集團資產分配給長子李澤鉅,而以現金支持次子李澤楷向其他業務拓展。此外,隨著大陸市場的興起,不少地產大鱷也開始將重心逐步轉向 大陸。可以預見的是,香港的地產霸權正在走向衰落。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已經開始對經濟騰飛背後的土地財政提出質疑,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在土地資源日益緊缺及中央調控漸漸趨嚴的環境下, 開始嘗試擺脫對地產的依賴。但對於更多的中國內陸城市而言,在相對薄弱的經濟基礎和強烈的GDP發展訴求下,土地將最可能為地方發展推波助瀾。另一方面, 調控的持續,將融資能力有限的大多數民營開發商擠出局,財力雄厚的國有企業已經成為市場的主角,對他們而言,一場土地的盛宴或許才剛剛開始。

地產卡特爾

 今年3月29日晚間,新鴻基聯席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江和郭炳聯,因涉嫌賄賂政府官員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涉案官員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前司長許仕仁也一同被帶走。這是香港特區成立以來,被拘捕的最高級別官員。這也向我們揭露了香港地產霸權真實內幕。
或許無法想像,當你在香港街頭享用一碗普通的云吞面時,你為此支付的價格中的一半都將成為房租成本的支出。

數據顯示,香港的零售商舖租金全球排名第二;香港居住成本位列亞洲第三,置業成本全球第四;2009年香港基尼係數達43.3%,高於內地,700 萬人口中123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下。截至2010年5月,香港六大地產商街組總控制香港股市市值14.7%;截至2010年3月,六大地產商的董事在各個 法定及諮詢組織擔任54個職位,而1998年時只有16個。香港的六大地產家族,才是香港真正的地主。

近十年來,香港社會對富豪的看法有了很大變化。過去講起李嘉誠,香港市民十有八九都會豎起大拇指,稱他為「李超人」;而今天要是再跟他們討論李嘉誠,很多人聽到他的名字會立刻大罵「官商勾結」。

這種變化的原因,《地產霸權》一書提供了可能的答案。作者在本書中列舉了大量的數據和案例材料,比如香港的零售商舖租金、居住成本和置業成本都名列 全球前列;而與此同時,香港的貧富差距日益拉大,一方面是超過17.5%的人仍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另一方面,以李嘉誠、郭氏兄弟為首的超級地產富豪,卻 躋身福布斯排行榜的前50位。這種極端的貧富分化,來自高地價政策。高地價導致樓價和租金的高啟,從而拉動了香港營商和生活成本的飆升。

在1996年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報告中指出,1991年~1994年之間,有四分之三的新私人住宅是由僅僅10個開發商提供,且55%來自4個最大 的開發商。由於香港特有的土地市場結構,大地產商利用修訂契約制度,憑著龐大的農地及公共事業用途土儲,享有土地成本優勢,扭曲了香港地產市場的結構。市 場如此高度集中,從經濟理論層面看,一定會是反競爭的。香港一直都有操縱競標的傳言:「幾個有錢人投標,做做樣子,最終一位得到,然後去喝茶,瓜分利 益。」

在政策的制定和把握上,政府似乎也分外依賴和傾向商界。比如1999年特區政府在未公開招標情況下,將一塊數碼港批給電訊盈科,而後來這塊地的性質 由高科技產業用地專為住宅。此外,政府還通過了舊區重建修改條例,將50年以上樓齡強制拍賣的門檻,從原來九成業權統一,降低為八成。而在大項目招標時, 也是通過內部邀標的形式確定入選者。

高地價和壟斷,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顯而易見。從消費的角度看,香港政府1997年和2003年兩輪救市後,開始減少對市場的干預。消費者在市場上除了 私人商品樓宇外的選擇,越來越少。然而高收入投資者將中低收入消費者基本排除在市場之外,並且地產商開發的新樓房以高價樓居多。香港的中產階級,在名義上 交納的稅款很低,但他們所付的租金或者抵押款確實是世界上最高的,並且還要交納相當於租金13%~15%的物業管理費。

不僅如此,這些多由地產業發展起來的超級大亨,還將觸角伸向了香港的每一個行業。由於香港缺乏行業全面競爭法,房地產大亨在港口、能源、水泥、混凝 土、柏油和連鎖零售上,不同程度獲得了壟斷權。正如1984年~1993年為李嘉誠管理和黃的西蒙·莫瑞所觀察的那樣:「香港到處都是卡特爾,如果政府要 給你壟斷權,抓住這個機會。」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這樣的看法。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認為,房地產業的營運模式,是大量資本的投入,不可能把門檻降得很低。但是不是他們真的已 經控制了市場,我認為還沒有到這個程度。1997年到2003年期間,開發商也只能把房價降下來,那段時間樓價下跌了60%~70%。書中講香港幾大開發 商合共拿了超過70%的土地,其實三七分或者二八分,是整個社會的普遍狀態。

《地產霸權》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香港普羅大眾的心聲,但這一視野在施永青看來並不全面,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最大的問題不是地產霸權,而是資本霸權。 最大的問題,是公司普通員工沒權分享他們的勞動成果,只有投資者能。如果這個問題能解決,那麼消費能力就有了。而目前分配不公平,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壟斷的源頭

探查地產壟斷的源頭,很容易看到,香港政府在土地市場結構管理上存在的弊端,即有意識地控制土地供應,並逐漸放棄了曾經大力推行的致力解決低下階層 住房問題的公屋政策。其中最典型的是,由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確定的每年50公頃的批地上限和無限期擱置公屋建設。潘慧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此表 示:「香港公屋政策,簡單來說,分為廉租屋計劃及居者有其屋(簡稱居屋)計劃,前者於1953年石硤尾木屋大火後開始施行,旨在安置無瓦遮頭的窮困人士; 而後者於1974年由港督麥理浩始創,目標在於幫助低收入人士自置居所,令其增加在港歸屬感。買賣設有嚴格限制及入息審查,居屋價格以免除地價作為補貼, 轉售時需向政府補回。這兩項計劃,加上自1950年代起已施行之私樓租管措施,在港英政府治下一直行之有效,而且從未對私樓(商品房)市場有負面影響。香 港回歸後,自港府8500套公私房屋建議被既得利益者以亞洲金融風暴引發負資產潮為藉口推倒之後,先有私樓租管被完全撤銷,繼有房屋局長孫明揚於2002 年宣佈一系列托樓市措施,包括停建停售居屋及停止或不定期拍賣土地。這些本應屬暫時性之措施,經歷其後2005至2010年之樓市狂旺樓價暴升仍一直保 留,而香港政府對此卻坐視不理,因此導致很多港人安居夢無從說起,怨聲載道。」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香港供地上限政策的出台背景,基於當時中國政府擔心英國政府在過渡期間將土地拋售引發金融危機而制定的政策。1997年回歸後,香 港首任特首董建華提出「八萬五」的住房供應制度和增加土地供應政策。但這項措施因此後的亞洲金融危機所擱置,近30年來,香港地產市場的基本特徵表現為供 不應求。這樣的市場表現推高了地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也隨之水漲船高。事實上,地產業對香港財政收入的貢獻巨大。

除賣地收入外,香港政府還直接或間接向土地、房屋徵收多種稅項,包括地稅、買賣印花稅、物業稅、差餉,以及地產發展商的溢利稅/利息率等。1994 /1995年到1998/1999年度的4年間,僅差餉和政府物業投資兩項累計達386.8億元,約佔同期財政總收入的4.9%。

政府對土地的依賴是顯而易見的,這曾經為營商環境中的低稅收、城市公共設施完善提供了基礎和空間,但現在又確確實實影響了整個社會中的公平和經濟活 力。《地產霸權》的作者認為,前港英政府不惜以沉重代價堅持高地價政策,今天的特區政府不應再受這一束縛。若要香港經濟成功轉型,當務之急是政府減低對賣 地收入的依賴,並增加與地產商土地交易的透明度。原則上應視自己為土地守護者而非地主。

事實上,業界人士在供應結構的問題上亦對政府頗有微詞。因為香港有超過80%的土地還沒有使用,除去一些郊野公園/城市綠化的用地,還有很多可供開 發,比如工業區的規劃調整,比如農地的重建。「土地供應增加的話,地價是有條件慢慢調低的,根本不用搞很多複雜的房屋政策。開發商建的房子多,對象一定慢 慢面向普羅大眾。」施永青表示。

瘋長的房價

在香港人人苦於房價之高,內地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土地供應結構、市場趨於寡頭遊戲等方面,兩者的相似度是如此之高。而更為可怕的是,土地在中國大多數城市收入中所佔據的比重更為龐大,政府在市場監管中的角色定位更為模糊甚至錯亂。

我國2003年開始對房地產進行宏觀調控,然而三駕馬車之一的地產經濟作為國家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正越來越多的引發人們對其「野蠻生長」的思考。

首當其衝的突出問題是,上世紀90年代初實行的分稅制中的一個副產品,是事權與財權的不對稱。這讓地方政府過度的依賴於土地收益、土地收益和房地產稅費成為政府的主要財力來源。

中國內地的地產商任志強認為,政府從房價中獲取的比例過多和過高,所以不得不用遏制房價的增長來掩蓋政府從房價中謀取暴利的惡名。一度內地所有的媒 體、官方輿論和社會輿論都將房價上漲的原因歸咎於房地產商的囤地、高利潤,但事實上房地產商卻無法改變土地出讓制度,不得不將土地成本的上漲轉移到房價之 中。

目前中國的城市化行至中盤,一線城市嚴酷的調控使得投資資金開始大量地轉移至內陸的二、三線城市,靠賣地經營城市已經成為這些地區市長們追求政績的 捷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時發生的是工業化和產業轉移的大潮,而香港因為過於依賴高地價模式而導致其他成本上升的教訓可謂前車之鑑。

華僑大學校長、經濟學家華生日前在總理經濟座談會上大膽提出,「共產黨是靠土地革命起家的,土地制度出了問題,就會動搖國本。」通過土地制度的改革來實現住房市場的改革,似乎已經成為業界大多數人的共識。

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香港幾十年來推行的公屋政策,有效地緩解了居民住房矛盾。據統計,到1997年中,港府建成的出租公屋單位已達到70萬個,出售居屋單位26萬個。居住在出租公屋以及政府補助出售單位的人口達到331.38萬人,佔當時全港人口的50.97%。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大量建設徙置大廈和廉租屋,60年代啟動新市鎮計劃,到70年代興起的「十年建屋計劃」,再到80年代末期開始的長遠房屋策略,香港的公屋政策,基本解決了低收入階層市民居住問題,在此基礎上,也對夾心階層的居住難題給予了很大程度的緩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80年代末實施的「長遠房屋策略」中,政府鼓勵市民自置居所,以長遠解決香港房屋問題。在發展「居者有其屋」及「私人機構參見居 屋」計劃的同時,先後推出「自置居所貸款計劃」、「雙倍租金」、「富戶政策」,通過市場化的貸款和貨幣補貼計劃,來保障公屋政策的執行。

為解決中低收入住房問題,中央政府提出了3600萬套保障房的龐大計劃。但是在地方政府土地收入頻遭腰斬,其他財源尚未成熟的條件下,保障房的資金籌措、市政配套、分配支持、運營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種種矛盾。在這一點上,香港公屋計劃在上層設計方面的經驗同樣值得借鑑。

對此潘慧嫻也向媒體表示,公屋居屋政策無疑是一項福利政策,但安居也是市民基本權利。而基於香港之經驗,與私樓市場全無矛盾,而且在香港高地價政策 底下,實在是有其必須性,能起到緩衝作用。私樓市場自有其本身按經濟盛衰之起落循環,說其會被公屋居屋衝激而跌價,只是自私自利之既得利益者之勉強砌詞。 而擱置興建居屋的計劃卻使得低收入的首次置業人士喪失購買居屋機會,一定程度上鼓勵購買價格更高的物業,正中地產商下懷。無限期擱置興建居屋,意味著有資 格夠買居屋的市民,被剝奪了選擇權,也意味著想改善生活條件的公屋租戶,喪失了居屋市場自置物業的機會。這是政府拉攏地產商的短視措施,犧牲弱勢階層的福 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91

桌面上的小米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047
就在神秘的第二代小米手機即將發佈的前一週,小米科技宣佈MSNLite開發團隊已經搬進了米聊位於北京798藝術區附近的辦公室。


  這個團隊從2010年4月開始研發全面兼容MSN的客戶端,在保留MSN基本通信功能之外,刪除了廣告、網站鏈接,增加了多賬戶登錄、新浪微博插件、聊天記錄本地加密和云備份等功能。


  這個十人團隊將負責米聊PC客戶端的開發。8月10日,該客戶端測試版就已上線,這讓人猜測收購在此前已經完成。小米科技副總裁、聯合創始人之一的黃江吉告訴《第一財經週刊》,這實現了米聊產品的完整性。


  作為一款即時通訊工具,完成手機和PC端的互通是不難理解的。一年前,米聊曾經嘗試做網頁版產品,但因內部測試後效果不好而被放棄。黃江吉試用了幾個「比較輕量級的產品」,MSNLite是其中之一。


  小米科技在完成最近一輪2.16億美元的融資之後,公司整體估值已經達到驚人的40億美元。這家創業公司以做社交手機為目標,在推出手機產品之前它首 先推出了MIUI操作系統和通訊工具米聊。目前MIUI的用戶量達到百萬,米聊擁有1700萬用戶,小米手機在今年6月底出貨量達到300萬台。


  雷軍曾經這樣解釋手機:CSP—C代表聯繫人、S代表短信和彩信等通訊方式、P代表手機。2010年12月發佈的米聊代表著雷軍所說的「S」,是小米 基於用戶通訊錄的社交產品。只要用戶數量足夠龐大,豐富的社交信息和足夠的數據挖掘空間會讓米聊成為小米除了手機銷售以外主要的收入來源,它也曾經被雷軍 寄予厚望。但競爭對手騰訊的出現讓這款產品陷入尷尬。


  在推出米聊時,雷軍曾經估計騰訊會在半年後推出類似的產品,但沒有料到對方動作比想像更快,在一個月後就推出了微信。雙方都是基於「語音對講」功能的產品,但隨著微信與QQ、QQ郵箱打通,先後加入「附近的人」、「搖一搖」等功能後,微信迅速拉開了與米聊的距離。


  米聊需要找到它的「引爆點」—開發像「搖一搖」這樣的能夠讓用戶量大幅增長的「彎道」功能。黃江吉說:「如果你每兩個星期更新一次米聊,就知道我看好的彎道是什麼了。」在最新版的米聊中,公司稱有126項的產品更新。


  目前來看米聊還沒有任何勝算能夠對抗QQ,對此,黃江吉稱他們的打算是做乾淨、純粹的客戶端產品,提升客戶體驗。米聊為此成立了小米IM實驗室,用來收集用戶反饋和需求。


  騰訊的QQ現在是「拿著望遠鏡都找不到競爭對手」的產品,根據公司公佈的財報,QQ活躍賬戶數量已經超過7億,其中最高同時在線賬戶數達到1.672億。


  雷軍曾說,「一旦有了大量用戶和品牌資源,就有各種辦法可以賺錢」。無論是在移動互聯網還是互聯網上,情況都是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00

【風向標】「好奇」號上的核動力:爭寵「微核」時代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075

當NASA工作人員為「好奇」號擊掌歡呼,解說員介紹核電池動力系統時,中國人自然也會好奇,我們難道只有大型核電站和核潛艇嗎?

2012年8月6日這天,一塊重45公斤、60釐米見方的電池引起了全世界核電界的關注。

這個為美國火星探測器「好奇」號提供動力的大盒子被暱稱為「核電池」,可以持續供電14年。如果要跟以往的太陽能電池相比,核電池簡直是勞模——不分冬夏無論日夜,24小時工作全年無休。有數據稱,核電池提供的電能幾乎是太陽能電池的3倍。

核電池橫空出世後立即受到大肆追捧。英國帝國理工大學一位結構生態學教授史蒂芬·庫裡(Stephen Curry)在推特上感慨了從核爆災難到核電池的巧合後,如此專業的話題一天內就被轉發了1600多次、新增了100個粉絲。

事實上,「好奇」號只能算是第一個核動力的火星車。早在阿波羅號宇宙飛船的時代,就有核電池的身影。在NASA的名單上,使用過核電池的太空探測器 有一長串,包括執行火星任務的「維京」,探測外太陽系的「先驅者」、「旅行者」、「尤利西斯」、「伽利略」、「卡西尼」以及「新地平線」等。

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的字典裡,「核電池」被稱為多任務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簡稱MMRTG)。它的原理很簡單,利用半衰期較長 的放射性元素穩定衰變時發出的熱量,加熱所謂的熱點材料,將熱能轉化成電能為全系統供電。「好奇」號使用的是約5公斤重的鈈-238,一種極昂貴又難製備 的放射性元素。

相對於核電站動輒上百萬千瓦的裝機容量,核電池屬於核能的微型利用。「好奇」號的製造商是波音和洛克希德(lockheed),後者95%的營業額來自美國國防部及軍方。中國情況類似,即核電池大多用在軍工、航天領域。

當身穿藍色制服的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工作人員為「好奇」號成功著陸火星擊掌歡呼,解說員介紹核電池動力系統時,中國人自然也會好奇,我們難道只有大型核電站和核潛艇嗎?

事實上,中國也有核電池。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過,將於2013年隨「嫦娥三號」登月的我國首輛月球車上,將裝載核動 力系統。鮮為人知的是,已有的月球車都同時裝有太陽能和核能兩套動力裝置,以備低溫、離太陽較遠時切換使用。而業內認可、有據可查的中國第一塊核電池,據 信由中國原子能科學院自2004年起研發、2006年成功。這顆鈈-238同位素電池,被視作填補了中國核電池的空白。

不過,由於最常用作核電池的鈈-238非常昂貴,在近地軌道上的性價比不如太陽能,加上使用領域的小眾,並不被看好是未來「微核」時代的代表。低調又步步為營的是小型反應堆。

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界定,電功率在30萬千瓦以下的反應堆均為小型堆,美國能源部又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了模塊式的概念。小型堆的適應性很廣,可以為偏遠山區、中小電網、工業園區、石化企業供電,也可以用在熱電聯營、汽電聯營甚至海水淡化需要的水電聯供。

目前國際上有三十幾座小型堆機組,但國內尚未有一座。2011年,法、美的三家公司分別公佈了正在研發的三種小型堆設計。2011年美國聯邦預算中,奧巴馬總統要求針對小型堆計劃投入3900萬美元,美國能源部也首度對小型堆設計的商業運用提供了資金。

2011年4月,中國第一家從事小堆開發的產業化公司中核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據媒體公開報導,中國首個小型堆示範項目確定將建在福建莆 田,2013年底前開工。目前,中核新能源、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小堆先鋒正在努力推銷,力圖促成小堆的國家示範工程,等待福島核事故之後的中國核電重 啟之門徹底打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46

濟南:起了大早,趕了晚集,誤了良機 城軌盛宴上的失意者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786

時隔兩年,8000億元城市軌道投資再度洶湧開閘,爭議不絕。那些榜上無名者,如濟南這個第三經濟大省的省會城市,只能繼續焦灼籌備,尷尬等待。在中國城市軌道建設「大躍進」的隱憂下,遲緩的濟南倒不失為一個「實事求是」的無奈樣本。

幾家歡喜幾家愁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正邁入軌道交通時代,更多的城市還在門外苦苦等待入局。

2012年9月5日,中國新一輪城市軌道建設規劃密集出爐。國家發改委公佈的資料顯示,共有25項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於近期獲得批覆,總投資規模逾8000億元。

這是自2009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對城市軌道項目最為闊綽的一次「開閘」。8000億城軌大單的分享者,不惟上海、廣州等此前就已開通了地鐵運營線 路的一線城市,也包括蘭州、太原、石家莊、常州等二三線城市。至此,中國已有33個城市如願邁入軌道交通時代。雖然城市軌道交通有地鐵與輕軌之分,但在這 些城市,地鐵幾乎是軌道交通的代名詞。

拿到了地鐵「准生證」的新入局者興奮不已。「這是蘭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喜事,蘭州和甘肅的土地上將第一次破土興建城市軌道交通。」在獲批覆後的新聞發佈會上,蘭州市長袁佔亭曾這樣動情述說地鐵對於這座城市的意義。如是場景,亦出現在太原、常州等新入局的城市。

那些有心入局卻缺席此次城軌盛宴的城市,風景則截然不同。據公開資料統計,中國尚在規劃城市軌道交通的城市至少有22個,這些城市的主政者正陷入異乎尋常的沉默。

在中國第三經濟大省山東省的省會城市濟南,「地鐵」二字正成為官場上的敏感詞。「現在領導不讓報了。」濟南市發改委一位官員說,此次多個城市軌道交 通項目獲批後,當地媒體紛紛報導了「未有濟南」的消息。「省領導不表態,老是發這些報導,不是給領導施加壓力嗎?」這位不便透露姓名的官員說。

噤聲背後,是濟南的尷尬。隨著合肥、石家莊、太原等多個省會城市的入局,在中國的地鐵版圖上,與濟南一樣仍未獲得地鐵批覆的省會、首府已經所剩無 幾,分別為烏魯木齊、呼和浩特、拉薩、銀川、西寧和海口。作為中國第三經濟大省山東省省會,位列這個名單的濟南顯得有些不合時宜,而省內城市青島的地鐵建 設規劃早已於2009年就獲國家發改委批覆並開工,此次青島地鐵2號線的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也獲核准。

按照國家規定,一個城市的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在100億元以上,GDP達到1000億元以上,城區人口在300萬人以上,規劃線路的客流規模達到 單向高峰小時3萬人以上,均可申報地鐵項目。照此標準,有著逾300萬人口的濟南,2011年GDP已破400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25億元,其申 報資格綽綽有餘,而各項指標遜於濟南的城市,入局者亦不在少數。

山東省政協委員、原山東省交通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許云飛說,發達國家的經驗是,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就該規劃修建地鐵,達到4000美元就該使 用地鐵,否則必然出現擁堵。而回顧濟南,2000年人均GDP就已達到了2000美元,現在亦早已突破4000美元,道路的擁堵已令民間將「濟南」二字戲 謔為:道路「擠」、行路「難」。

「不是國家不批,而是濟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國家發改委運輸研究所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江宇說。

泉水為難泉城

濟南並非不想入局。2011年1月的濟南市發展和工作會議上還曾披露,濟南市的軌道交通已經編制完成線網規劃,近期建設規劃和配套規劃正在編制,併力爭年內獲批並開工試驗段。

然而,一年過去,仍是悄無聲息。「我們不是被拒絕了,而是還沒有上報。」濟南市軌道辦一位官員解釋,目前,濟南的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仍停留在報市政府審批的階段。此說得到山東省發改委和國家發改委消息人士的證實。

線網規劃是上馬軌道交通繁瑣流程的第一步,按規定,線網規劃只需市政府審批通過,此後再編制近期建設規劃和可行性報告逐級上報審批。這也就意味著,濟南地鐵的第一步還沒有邁出。

即便如此,濟南也已經落後。公開資料顯示,正摩拳擦掌等待入局的烏魯木齊、徐州、溫州等城市,其建設規劃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待批。

事實上,就規劃起步而言,濟南並不為晚。曾全程見證了濟南軌道交通規劃始末的濟南城市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劉彤向南方週末記者回憶,早在1990年代, 軌道交通就已經進入了主政者的議程。到2000年,濟南市籌建了「軌道交通建設辦公室」,軌道交通籌備工作被列入當年市委工作要點和市政府工作任務,《濟 南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也於彼時編制完成。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一直關注中國城市軌道交通進展的《都市快軌交通》雜誌社副社長魯放如是評價濟南的地鐵征程。

之所以如此,皆因泉水。南接泰山、北依黃河的濟南,因其獨特的地質條件形成了天下獨一無二的泉水,然而,「泉」這張濟南最為耀眼的名片成為其通往地鐵征程上最大的障礙。

「濟南地鐵的緩慢主要是因為保泉勢力的阻礙。」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研究員韓連山說。從濟南萌發建地鐵的想法的第一天起,圍繞修地鐵可能阻斷泉脈的 爭論便從未止息。為此,2002年,濟南曾經專門邀請六位兩院院士論證泉城修地鐵的可行性。曾參與當年論證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向南方週末記者回憶,彼 時專家組的意見是,縱使有泉水問題,濟南的地鐵也不是絕對不能修,但要根據泉脈走向合理規劃線路。

在劉彤看來,此意見堪稱審慎,這也導致山東省主要領導難下最後決心。此次論證會後,濟南地鐵規劃暫告擱置,軌道辦也宣告解散。

「這已經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一位不便具名的當地官員說,將來真要是泉水乾了,哪怕是因為天旱,老百姓也會聯想到地鐵上,「沒人願意做歷史的罪人」。

焦急的等待者

泉水與地鐵的糾結一直延宕至今。

一份名為《濟南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建設規劃階段泉水地下流場特徵研究》的報告已經在韓連山的書櫃裡塵封了兩年零八個月。除了偶有記者來訪,領銜完成這份報告的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研究員韓連山很少再去碰它。

據韓連山介紹,為摸清修建地鐵可能對泉水的影響,受命勘測的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在濟南鑽了成百上千個鑽孔,完成於2010年1月的這份泉水影響報告的結論是修建地鐵對泉水的影響不大。

這次勘測,是沉寂多年之後,濟南地鐵重新被提上議事日程後的一部分。2009年初,濟南市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立,由時任市長親自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在此後的一年時間裡,簽約規劃單位,做出線網規劃、修建地鐵對泉水的影響報告等工作悉數完成。

饒是如此,依然未見濟南的軌道交通建設規劃上報。據一位消息人士稱,主要問題是省裡還未表態。

不惟濟南,其他城市都在磨刀霍霍。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寧夏的政協委員提交了加快銀川軌道交通建設的提案,稱「銀川市在這方面已落後於西北兄弟 城市」。有的省份甚至開始組團「躍進」。2011年初,河北省制定規劃,要求石家莊、唐山、邯鄲、保定、張家口、秦皇島、廊坊、滄州等8市在年底前完成城 市軌道交通規劃。迄今為止,或已公開表達意願,或已進入申報環節,正在朝軌道交通時代邁進的城市有二十餘個。其中,人口或客流量等條件並不符合申報城市標 準的大理、株洲、濟寧等城市也在積極運作。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看來,即使已經申報通過的城市,很多條件也並不能完全符合。在多個城市都鉚足勁爭上城軌項目的大幕下,濟南的遲緩倒不失為一個「實事求是」的樣本。

但濟南不是沒有衝動。2012年初,履新不久的濟南市市長楊魯豫表示,「地鐵一定要發展」。

在近兩年的濟南市「兩會」上,關於加快發展軌道交通的提案更是不勝枚舉。雖然主城區的軌道交通規劃還舉棋未定,濟南遠郊的長清、章丘等地的「兩會」代表甚至已經提出了將軌道延伸至這些地方的議案或提案。

濟南市人大代表、山東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劉邦治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該學院已經斥資1800萬元購進了一台地鐵列車,為泉城進入地鐵時代厲兵秣馬,而現在則只能為青島、無錫、寧波等地的地鐵公司輸送「訂單」人才。

更為迫不及待的是房地產商,雖然官方始終未公佈地鐵規劃線路,但諸多樓盤已經亮出了「地鐵1號線首發站」、「地鐵就在家門口」等旗號。

而在濟南地鐵的鐵桿支持派看來,即便現在修,也已經晚了。「今天開始建設,也許到2018年才能使用,這也就意味著2018年之前,濟南的交通仍將是一塌糊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85

餐飲業的信息化:舌尖上的科技

http://xueyuan.cyzone.cn/moshi-moshi2/232648.html

20世紀70年代為了吃飽,80年代為了吃好,90年代吃出個性化,進入21世紀則要吃出健康;70年代是土灶,80年是氣灶,90年代是電磁爐, 進入 21世紀則最好不用灶;70年代的去餐廳看距離遠近,80年代去餐廳看腰包的現金,90年代去餐廳看電話簿,進入21世紀去餐廳看互聯網甚至手機……

簡單的對比可以看到,人們的飲食方式和習慣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科技毫無疑問的成為引爆這一趨勢的重要力量。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餐飲業作為一股不可忽視的經濟力量迅速崛起。數據顯示,2011年餐飲產業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 16.9%。但在華麗的數據背後,由於受制於行業管理水平落後以及食品安全等因素,餐飲業整體增長速率放緩,2011年餐飲收入實際增速僅為4.3%,放 緩約 5.4%,2012年前5個月實際增速約為5.3%。

總體來看,中餐雖然快速發展,但仍然面臨做大做強的嚴峻挑戰,對比麥當勞、肯德基等國外餐飲企業的產值,中國餐飲需要突破的瓶頸依然巨大。

實際上,仔細分析中外餐飲業的差距,可以看出明顯的差距。在前端的菜品方面,中餐要比西餐的花樣多的多,而在後台的管理方面,中餐則要比麥當勞、肯 德基等存在巨大的差距。相比西餐的標準化管理和流程,中餐顯然更加的「個性化」,這當然也造就了中餐口味的千差萬別,如果對於單個企業來說,口味的差別固 然是好事,但如果對於連鎖餐飲企業,則可能是制約中餐做大做強的最大約束。再者,連鎖餐飲企業管理中凸顯的人員、物料、菜品管理等問題隨著規模擴張而變得 越來越複雜,落後的管理跟不上企業快速發展的速度,成為制約餐飲企業做大做強的現實障礙。

「餐飲企業的信息化和互聯網化建設是制約餐飲企業在日常管理甚至擴張中的最大難題。」 大眾點評網聯合創始人資深副總裁李璟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只有提升餐飲企業的信息化和互聯網化管理水平,才能提高餐飲企業管理水平和運營效 率,以提升餐飲企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

技術派

數據顯示,以餐飲百強企業規模為例,2010年中國餐飲百強企業的總收入為1395.84億元,而麥當勞的同期收入為240億美元,超過中國百強收 入之和;從資本市場來看,美國56家上市餐飲企業的平均營業收入為5.6億美元,排在前8位的企業營業收入都超過了23億美元,遠遠高於中國10強餐飲企 業的收入和規模(百勝除外);從產業集中度來看,中國餐飲產業百強集中度僅為7%,而美國則達到了20%左右。

非常明顯,餐飲業的粗放式增長雖然迅速,但造成中國餐飲業大而不強,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餐飲業依然是傳統的手工服務業,生產力水平低下、標準和管理 落後、從業人員素質普遍較低等。「更為致命的是餐飲業科技含量不高,信息化水平較低,造成餐飲企業的連而不鎖。」北京金百萬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鄧 超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

作為最早進行信息化實踐的金百萬,雖早在1995年就實現了電子點餐,但金百萬一直沒有停止信息化的建設。比如當顧客進入金百萬吃飯時,服務員送上 菜單時,會用無線手持設備將顧客所點菜同步傳輸到後廚和前台,既縮短菜餚的製作時間,又縮短了顧客用餐完畢後結賬的時間;不僅如此,金百萬還實現了每個店 面的後廚與總部的視頻鏈接,總部就可以監控廚師的操作流程,從而可以較好地實現中餐的標準化和規範化管理。

最明顯的效果還是在成本控制方面,金百萬成本控制採取的是「預檢式」,從採購到銷售,每一個環節都會在計算機上留下數據,當天就可以查出利潤,隨時 可以發現細微的成本變化。比如有次鄧超發現一個分店毛利率在當月下降了2%,經過追根溯源,數據分析,很快便查出問題,及時得以糾正管理中的小問題。「信 息化管理可以極大地降低管理成本,把複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技術問題。」鄧超表示。實際上,鄧超還通過信息化管理,將員工的管理有效的進行分配,比如他會 根據每個店的客流量數據,及時的調整和分配每個店的員工數量,以此來降低日益高漲的人工成本。

下一步,金百萬信息化的重點放在CRM客戶管理和上游採購管理兩個部分,簡單來說就是把好源頭管理和終端客戶管理兩端。一方面金百萬擁有80萬的會 員數量,對會員的管理和數據分析挖掘,對會員進行細分和深度服務,這將成為金百萬進一步的瞭解客戶需求和加強與客戶的溝通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增強客戶黏性 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對於上游採購,金百萬採購的原料多達近千種,對此的監控不僅是控制成本的需要,也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當然, IT與餐飲業相結合僅僅是科技助力餐飲的一方面,但作為餐飲的標準化更重要之處是對廚房的改造。「沒有廚房的現代化,就沒有中餐的標準化。」 北京西貝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賈國龍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西貝一直不斷地在廚房科技上進行不斷的探索。」

具體來說,西貝對於中餐的標準化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造,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改造,即軟件和硬件。

所謂軟件,主要是指西貝所用的食材和加工製作方法。在食材的選擇上,西貝可謂是花盡了心思,這主要取決於口感和食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賈國龍親自 帶隊走遍了整個大西北尋找西北最地道的食材,非常特別的是尋找食材的團隊中還包括了菜品的研發師傅,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西貝菜品最正宗的做法。「保證最正 宗的西北食材是西貝的核心競爭力。」賈國龍表示,「真正做到食材的標準化管理。」

其實,中餐標準化一直被詬病的就是加工製作方法,很難被量化和標準。「中餐標準化成功的關鍵在於取捨,要清楚哪些過程能標準化。」賈國龍表示,「其 中加工製作方法是關鍵。」西貝屬於專做西北菜的餐館,而西北菜以烤、燉、煮、燴、燜居多,炒的做法少。前幾種做法的標準化相對容易,而炒菜的標準化比較有 難度,只能在前端配料上下點功夫。因此,西貝將炒菜比例進行了壓縮,120道菜的總菜單,炒菜的總比例不超過20道。這種可檢驗、可複製的烹飪方法更利於 被傳播、標準化。

眾所周知,中國餐館廚房的設備一直比較簡單,除了鍋、刀等簡單的工具,很少有機械化的裝備。與很多餐飲企業相比,西貝在設備的引進上不惜重金,「設 備的標準化其本質就是硬件的標準化,和IT行業的硬件一樣,這樣每個餐館做出來的菜品就能保持一致。」賈國龍表示。比如一道正宗的西貝烤肉,如果人工烤, 需要大概15分鐘,但每個師傅拷出來的口味就千差萬別了;而使用引進的德國烤箱,不僅時間大大縮短,而且烤出來的口感更好,這樣便把個性化的手藝改造成標 準化的工藝流程了。

可以看到,西貝的邏輯是將食材標準化、加工製作方法標準化、設備標準化以後,逐步實現所有餐館的標準化,這無疑為中餐的標準化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正如生物界一樣,雜交歷來是生物演化和進化的一種重要方式,比如植物中的雜交水稻,產量遠遠超過了一般水稻品種,動物界中的騾子,就是馬和驢的雜交 品種,真正地實現了吃的少,干的多。而將此種思維移植到商業領域,則創造了新的商業形式甚至改變了原來商業的固有面貌,而金百萬和西貝分別將IT和機械等 行業與餐飲雜交,各有特色,從而使科技含量成為餐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互聯網轉基因

其實,生物要從根本上改變或者加速進化,要從其基因上做文章。無論是生物界還是商業領域,轉基因愈發成為競爭的制高點,事實也無時無刻不在證明這一 點,互聯網作為商業領域重要的轉基因變量,已經改變了圖書、音樂、電影等行業,而這股互聯網轉基因大潮正不斷地衝擊和改變著餐飲業。

大眾點評網數據顯示,目前來自大眾點評移動終端的日常瀏覽量已經超過來自PC端的日常瀏覽量,大眾點評PC端依然在穩步增長,但相比較而言,移動端 的增長更具爆發性。據大眾點評第一季度統計數據,自2010年年初以來,大眾點評移動終端的瀏覽量增幅已超過100倍,而大眾點評移動客戶端的獨立用戶數 增幅則超過110倍。

互聯網對餐飲行業的侵入越來越兇猛,而餐飲企業也越來越願意擁抱互聯網。2011年大眾點評城市生活消費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被消費者 推薦及點評的商戶總數超過150萬家,同比增長37%。其中餐飲類商戶數量近60萬家,約佔全國總商戶數的39%。而另外一個數據則更明顯說明消費者行為 正在發生巨大變革,在選擇新的就餐地點的時候,57%的消費者會相信網站提供的就餐指導;在出門吃飯以前,45%的人會在網上預先選好吃飯的地點。

顯然,互聯網的基因和餐飲業的緊密結合已經顯示出巨大的威力。比如金百萬通過互聯網已經開始了其電子商務的嘗試,作為一家定位於社區餐飲的企業,金 百萬最大的優勢一方面擁有80萬的會員數量,另外一方面金百萬能夠很好地和附近的社區相互融合,解決最後物流最後一公里的頑疾。「互聯網很好地解決了餐飲 企業空間和時間的難題。」鄧超表示,「通過互聯網,把金百萬的價值放大,這是金百萬下一步重要的戰略。」

對互聯網非常重視的金百萬已經通過後台的標準化流程,將菜品進行了標準化處理,甚至做成半成品進行電子商務銷售,比如將非常複雜的水煮魚清晰的分成 13道工序,包括了從採購到菜成型送到消費者面前。除此以外,金百萬還充分發揮其臨近社區和龐大的會員數量,進行充分的挖掘,已經開闢了蛋糕等電子商務業 務,每天銷量高達300多個。

事實上,金百萬的這種做法與互聯網上的盈利模式非常類似,80萬的會員在互聯網上被稱為用戶群,通過線下實體餐飲企業吸引到用戶到此來消費,進而成 為會員,然後通過線上的增值服務來不斷的深度挖掘用戶的消費潛力。按照鄧超的規劃,金百萬未來要成為社區的中央廚房,只要是每個金百萬店面能夠覆蓋的方圓 5公里,都可以進行食品、菜品等配送服務,金百萬也會逐漸成為線上線下結合的新型餐飲企業。

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餐飲業銷售總額將達3.7萬億元,佔預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萬億元的1/10。如此巨大並且快速增長的市場,不僅對於 餐飲企業未來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商機,同時也是對互聯網和IT企業發展的巨大機遇,比如電子支付、網絡訂餐、餐飲企業的網絡營銷、電子商務等都具有強烈的吸 引力。要知道,僅僅餐飲企業的採購來說,在日本,餐飲採購98%是通過電子平台實現的;在歐洲,餐飲企業大宗採購100%通過電子平台完成。而中國,就北 京市場而言,2011年北京餐飲業營業額約為800億元,其中30%左右用於採購,僅此一項就是200多億元的市場潛力,而與歐洲、日本等相比,中國電子 採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