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阿里要未來百度要利益:一樁並不划算的買賣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589.html

  文章來源:i黑馬      作者: 電商背後

近日,阿里巴巴和百度被曝出已達成搜索廣告合作,框架協議總金額達2億元人民幣。其實,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這筆交易裡,百度要的是眼前的利益,而阿里購買的不只是流量,而是數據,是阿里想要的未來。對百度來講,這也許並不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阿里為用戶行為買單 圖謀大數據夢想

阿里和百度的合作中,阿里充當廣告主的身份,而廣告是互聯網上收集用戶行為的重要手段,阿里通過和百度合作,將在阿里系之外獲取重要的用戶行為。搜索引擎處在電商平台的流量上游,獲取來自搜索引擎的廣告數據將幫助阿里完善已有的數據模型。

20119月,馬云將阿里集團的新戰略定為「平台+數據+金融」,與百度的合作是該戰略最直接的體現。在實現更多流量導入的同時,獲得的是更大範圍內的用戶行為,包括B類企業用戶與C類消費用戶,諸多數據在現有模式下,將成為阿里運營的重要支撐,幫助運營好現有B2CC2CB2B等各類業務。向更多用戶感興趣的內容投放系統資源,將提高阿里平台資源配置的效率,提升用戶量、校準用戶信息、提高操作效率,以提升用戶滿意度。

然而,與百度的合作遠非這麼簡單。阿里巴巴一直是國內電子商務的探索者之一,對B2B2C,對C2B的追求,決定了數據模型在阿里未來中舉足輕重。只有準確判斷消費者的行為需求、需求數量,才能實現上游企業的定製性生產。而來自百度的數據將幫助阿里實現更準確的用戶行為描述,為諸多業務的開展提供保障,並最終實現阿里作為數據公司的未來。大數據是阿里的夢想,與百度的合作是實現夢想的重要一步,與新浪微博、360搜索的合作自然也是。

對阿里來說,這是一樁相當划算的買賣。

百度在商言商 卻有透支未來之虞

         搜索引擎廣告一直是百度的核心收入來源。對百度而言,2億的合作金額無疑會對其短期營收產生刺激作用。在商言商,百度這麼做也很正常;但交易背後,百度和阿里之間不僅在數據上依然極不公平,百度甚至有明顯透支未來之虞。

         如報導所說,百度以利益方式對阿里開放了用戶數據,而自己卻仍然被阿里旗下的淘寶和天貓屏蔽,雙方的交易僅僅是廣告與營收的互換,百度依然無法獲得阿里用戶數據情況。2008年,就是因為數據的抓取,雙方暴發頂級網戰,導致五年老死不相往來。也由此可見,數據對互聯網公司是多麼地重要。

阿里眼紅百度數據,主要原因在於雙方做的其實都是中小企業生意,本身就面臨著競爭與對抗。本次合作,出錢方的阿里無疑獲得了更大的價值,柳華芳甚至認為阿里本身就綿裡藏刀,「阿里投廣告是為了獲取百度的點擊數據,阻擊百度購物搜索」。如此看,百度想要保持它在在BAT序列裡的地位,未來會有不小的壓力。

出賣用戶數據給阿里,難道說多次的打擊逼使百度最終放棄了向電子商務的進軍戰略?似乎不然。近期上線的百度微購應是百度新一輪的電商嘗試,是百度框計算與電子商務融合的產物。搜索引擎早已不再滿足將用戶引導到某個網站上,而是試圖直接提供解決方案,比如Google Now,百度框計算下的紛繁應用也是如此。微購試圖讓用戶在單一頁面上完成整套網購流程,這是趨勢,也是百度必須發力之地。

由上,阿里與百度合作,對阿里的發展是修正和完善,對百度,除了營收似乎對其戰略並無貢獻,反而形成傷害。筆者甚至悄悄想:這筆買賣是不是百度大客戶部門擅自做主,李彥宏並不知情吧?

         現在的百度搜索,像極了當年的阿里巴巴,通過主營業務孕育新的業務點。策略沒有錯,但在選擇合作夥伴上,或許要認真考慮戰略佈局,避免南轅北轍:要了利益輸了未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32

駁《賣阿里、買Tumblr和Hulu:雅虎沒有做錯》 hotashang

http://xueqiu.com/7062290132/23987114
PingWest中文網最近刊登文章《賣阿里、買Tumblr和Hulu:雅虎沒有做錯》,認為「賣出阿里巴巴,是賣出資本包袱和泡沫;拿現金,斷殘念,絕後患。買入Tumblr和Hulu,是買入流量和可以被重新改變的新產品。$雅虎(YHOO)$ 錯了嗎?一點都沒有。」

  「賣出阿里巴巴,是賣出資本包袱和泡沫;拿現金,斷殘念,絕後患」,這位仁兄之所以這樣認為的理由是「過去的7年,雅虎從來沒從阿里巴巴身上佔到任何便宜。尤其是在以VIE架構之名的支付寶被阿里巴巴乾坤挪移之後,任何人都應該清楚,阿里巴巴集團在中國電子商務和本地生活領域的支配地位,已經成為這家公司的核心利益,其它的玩家已經徹底沒有了置喙的餘地——無論是孫正義的軟銀,還是梅耶爾治下的雅虎。」

   從這位仁兄的話語裡,基本上可以理解雅虎以前一直在投入,一直沒有從阿里巴巴獲得相應的分紅,賣出阿里巴巴的股票顯然是套現,鎖定成果。這意味著,雅虎以63億美元的價格賣出20%的權益是一筆划算的買賣,其中的隱含的意思就是阿里巴巴估值存在泡沫,阿里根本不值那麼多的錢。另外,支付寶通過VIE架構之名分離出去之後,阿里巴巴集團都被淘空了。

   這位仁兄的話,令我想到了一個笑話。

  一個餓急了的人弄到一大堆燒餅,狼吞虎嚥地一口氣吃了六個半還覺得沒有飽。又吃下半個就飽了。於是打著飽嗝說:「早知道吃這半個就飽了,何必吃那六個半呢?」

   雅虎之所以能將持有阿里巴巴20%的股份賣出65億美元的價格,這與過去7年來阿里巴巴的成長及雅虎的持續投入與支持分不開。顯然這個價格並不是信口開河,也不是阿里巴巴管理層頭腦發熱,而是阿里巴巴集團多年來累積的效應。忽視這種累積效應,而過分強調套現,顯然跟笑話中提到的那個人的想法一樣的。

   而且一年後阿里巴巴的估值顯然已翻倍了,無論這位仁兄願不願意承認。按句話講,如果雅虎在今年賣掉那20%的股份的話,其套現的資金就不是63億美元,而可能會超過100億美元。短短一年的時間,從機會利益來講,雅虎已經損失了近50億的利潤,如果雅虎的人夠淡定的話。
再回過頭來,看看阿里巴巴集團的業績,從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阿里巴巴集團的業績開始發力,2012年全年阿里巴巴集團的利潤是16億美元,若按雅虎出售股份前持有阿里巴巴集團40%的權益來計算的話,依據權益法核算,就是6億美元,也就是說,阿里巴巴集團能為雅虎貢獻6億美元的利潤。顯然「過去的7年,雅虎從來沒從阿里巴巴身上佔到任何便宜」這樣的說法是有失偏頗的,至少這樣的數字在雅虎的利潤表上反映,會增厚雅虎的利潤,雅虎實實在在的獲益了。所以「過去的7年,雅虎從來沒從阿里巴巴身上佔到任何便宜」這樣的話是與實際情況不符的。

   再來說說,支付寶的故事。這位仁兄顯然誇大的支付體系在電商行業所起的作用。象亞馬遜、京東商城並沒有建立自己的支付體系,但一樣可以把電商玩得很好。從雅虎財報中批露的阿里巴巴財報中,支付寶的收入比重佔的很小。另外,支付寶事件並沒有不了了之。2011年7月29日,阿里巴巴集團、雅虎和軟銀今晚宣佈,就支付寶股權轉讓事件正式簽署協議,支付寶的控股公司承諾在上市時予以阿里巴巴集團一次性的現金回報。回報額為支付寶在上市時總市值的37.5%(以IPO價為準),回報額將不低於20億美元且不超過60億美元。協議同時規定,阿里巴巴集團將許可支付寶公司及其子公司使用所需要的知識產權,提供有關軟件技術服務。支付寶公司將會支付知識產權許可費用和軟件技術服務費給阿里巴巴集團。該項費用為支付寶及其子公司稅前利潤的49.9%,反映了該等知識產權和軟件技術的貢獻,當支付寶或者其控股公司上市或發生其他變現事宜後,將不再需要支付上述費用。可見阿里巴巴集團仍在支付寶上享有絕對的利益。因此,這位仁兄過分的誇大支付寶從阿里巴巴集團分離出去的後果,誤導大眾。

   當這位仁兄過分的強調阿里巴巴管理層的控制力的時侯,顯然忽視了雅虎與軟銀在阿里巴巴集團的角色——投資者。投資者的終極目的是什麼?獲利。阿里巴巴中國電子商務和本地生活領域的支配地位,顯然並不影響雅虎與軟銀的獲益,相反,雅虎與軟銀的權益卻在成倍的增長,不是嗎?

 這位仁兄想像力豐富,竟然提到「賣出阿里巴巴,買入Tumblr和Hulu,就是這件事背後最簡單的邏輯」。賣掉阿里巴巴20%股份,雅虎獲得63億現金,而Tumblr和Hulu的收購價格合起來不足20億美元,顯然,將賣出阿里巴巴與買入Tumblr和Hulu聯繫起來是不合適宜的,雅虎自有資金外加點融資,解決20億美元並不是件難事。而雅虎賣掉的阿里巴巴的股份現金,梅耶爾將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來分紅、回購股票,實質上用來取悅股東。拿一個原本可以繼續升值的東西來取悅股東,顯然,這並不能使雅虎真正獲益,只是讓梅耶爾的屁股在CEO位置能坐得更久而已。

   「買入Tumblr和Hulu,是買入流量和可以被重新改變的新產品。」這位仁兄認為「2002年的Google和2013年的Tumblr都是有更多可能性和想像力的公司。雅虎當年要收購的,從來都不是2013年這個龐大的Google。」「更顯而易見的是,當前的雅虎正在轉變為一家技術公司,它的一切投資與併購都是以獲得領先的人才、技術儲備和創新的產品形態為核心。這是雅虎一系列收購的動因」「在新一輪競爭中找不到明顯優勢的雅虎,必須收購一些流量和用戶,所以,Tumblr和Hulu對雅虎的意義,可能比對Google和亞馬遜更重要。」

   顯然從現在Tumblr到現在的Google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並不存在必然的成長歷程。而將Tumblr與Google比較無疑會抬高Tumblr的身價。個人理解,雅虎與Tumblr的組合更像新浪的門戶與微博的組合,儘管風聲水起,但是變現仍舊是霧裡看花,還有可能造成廣告收入的分流。而對於雅虎而言,花11億美元去買流量,顯得是在充當冤大頭,而買流量並不能使雅虎的業務有本質上的改變,花再多的錢也不能挽回流量的回升。而Hulu自推出到現在,五年過去裡Hulu仍年在虧損,並且需要從母公司那裡源源不斷輸血,Hulu並沒有擁有自己的內容分銷渠道。因此,它只能從其營收中分一小杯羹。另外,hulu原創內容方面投入遠遠落後亞馬遜、Netflix。因此,雅虎可能拿到的還是一個費錢的熔爐,而不是一個所謂的新產品。

  事實上,無論如何,單靠導流量、或者「拿來主義」從別人那裡拿個產品過來,以期改變雅虎目前困境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在短期內,可能會對增加雅虎的收入,但是卻讓雅虎的淨利潤承受較大壓力,而從長期來講,卻讓雅虎攤上如同雞肋般的包袱。而賣掉阿里巴巴事實上證明是雅虎的一個敗筆——放在那裡升值不好,非要變現取悅股東。梅耶爾採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只是讓自己的屁股能在雅虎CEO位置做得更久一點,而這樣的噱頭只是加速雅虎的衰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43

阿里巴巴明年或值2000億美元 銀行家拜會馬云

http://news.imeigu.com/a/1370637421186.html

【搜狐IT消息】6月7日消息,對沖基金公司Myriad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哈騰羅徹爾說,2014年底前,阿里巴巴集團在首次公開募股(IPO)後的市值可能達2000億美元。

哈騰羅徹爾(Carl Huttenlocher)說,持有阿里巴巴集團35%股份的日本軟銀因此市值將增加75%。哈騰羅徹爾的Myriad資產管理公司(Myriad AssetManagement Ltd.)操作資產達23億美元。

一些分析師認為,阿里巴巴可能在今年或明年IPO,屆時估值將達到1000億美元,與Facebook 2012年5月IPO時的1040億美元相當。根據彭博社彙編的數據,Facebook市值555億美元。

馬云昨天在Karen Leung Memorial投資人會議上說:「在一個快速成長的餅上佔得一席之地比較容易。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是一個龐大和發展非常快速的市場,我們覺得它正在實體零售市場獲得一席之地。阿里巴巴在這一行是主導公司,擁有定價權。」

哈騰羅徹爾指出,中國零售業一年增長14%,美國只增長3%。目前約42%的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美國達80%。在中國,前20大傳統線下零售商約佔市場份額的10%,美國佔了40-50%。

哈騰羅徹爾解釋說,之所以將阿里巴巴明年底估值定為1500-2000億美元,主要是假定到2015年14%的中國零售銷售將發生在線上。由於阿里巴巴擁有定價權,它會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天貓業務更是如此。

頂級銀行家輪流拜訪馬云

過去幾週,華爾街CEO們不斷拜訪馬云。上週,JP摩根CEO兼董事長Jamie Dimon到訪中國,與馬云短暫會面。上個月,花旗銀行CEO邁克爾-考伯特(Michael Corbat)到訪亞洲,也與馬云會晤。

銀行界人士透露,來自紐約、其它銀行總部的頂級銀行家們,最近排隊拜訪馬云與阿里巴巴管理層,以準備備受期待的IPO。

如果銀行被選為承銷商,費用將達數千萬美元,獲得如此大的交易,對於銀行也是一種名譽上的勝利。

目前阿里巴巴還沒有挑選承銷商。本週二,有報導稱瑞士信貸將成為阿里IPO的主承銷商。阿里巴巴發言人斯皮裡奇(John Spelich)回應說:「關於公司高管的會晤安排,按政策我們不予置評。」

銀行派高管到交易地商談(尤其是亞洲),這是一種姿態,意思是說銀行對IPO高度重視。亞洲與其它地方不同,在亞洲商界「尊重」很重要。一位亞洲銀行家曾說,據他所知,曾有一樁幾億美元的IPO交易,銀行申請成為承銷商被拒絕,只是因為它派了一個次級區域主管去會商,沒有派地區頂級高管。

在IPO中,阿里巴巴可能會給銀行總計付服務費2.6億美元。(He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06

和銀行搶生意?阿里巴巴從「餘額寶」開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652.html

【導讀】用戶存留在支付寶的資金不僅能拿到「利息」,而且和銀行活期存款利息相比收益更高。根據其官方介紹,2012年,10萬元活期儲蓄利息350元,如通過餘額寶收益能超過4000元。阿里巴巴與銀行搶生意的「餘額寶」正式走起。

來源:i黑馬 作者:王采臣

昨日(6月13日),阿里巴巴集團支付寶悄然上線「餘額寶」類存款業務。通過「餘額寶」,用戶存留在支付寶的資金不僅能拿到「利息」,而且和銀行活期存款利息相比收益更高。根據其官方介紹,2012年,10萬元活期儲蓄利息350元,如通過餘額寶收益能超過4000元。

據i黑馬瞭解,「餘額寶」的「利息」實質上是用戶購買貨幣基金的投資收益。是將基金公司的基金直銷系統內置到支付寶網站中,用戶將資金轉入餘額寶的過程中,支付寶和基金公司通過系統的對接將一站式為用戶完成基金開戶、基金購買等過程,而用戶如果選擇使用餘額寶內的資金進行購物支付,則相當於贖回貨幣基金。整個流程簡單快捷、易於操作。「餘額寶」首期支持的是天弘基金的「增利寶」產品。

在黑馬哥看來,阿里巴巴推出「餘額寶」產品有幾大看點。

看點一,阿里金融終於動手了。從2012年5月獲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至今,業界對阿里如何金融化一直好奇。針對小微企業、個人創業者的小額貸款是一步棋,針對支付寶沉積資金的「餘額寶」是第二步棋。此前,用戶沉積在支付寶裡的資金沒有任何收益,阿里巴巴備受質疑,這下用戶疑問應該可以消失了。官網信息顯示,截至2012年12月,支付寶註冊賬戶逾8億,日交易額峰值超過200億元人民幣,日交易筆數峰值達到10580萬筆。

看點二,阿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支付寶賬戶價值得到提升。幕後是,不是支付寶不願意發「利息」,而是現有規定並允許第三方支付機構發「利息」。根據《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備付金規模正在給支付寶註冊資本金帶來壓力。而推出「餘額寶」,用戶將錢從支付寶轉入「餘額寶」,是進行貨幣基金的購買,錢由基金管理,收益是投資收益,與支付寶有了區隔,可以降低支付寶備付金的比例。

看點三,阿里此舉將吸引更多閒散資金湧向支付寶。因為「餘額寶」內的資金能隨時用於網上購物、支付寶轉賬等支付,其所獲收益又比銀行活期存款更高,阿里金融真正實現了平民理財,懶人理財。舉例,同樣一萬元,通過活期存款一年的收益只有35元,而如果通過餘額寶一年的收益可以達到300元至400元左右,收益比活期高出近十倍。

看點四,互聯網金融成為基金公司的未來方向。證監會新規已放開基金通過電商平台進行銷售,能更好地適應互聯網的基金將獲得優先發展。以這次和支付寶合作的天弘基金的為例,天弘「增利寶」是專為支付寶用戶量身定製的創新貨幣基金產品,產品募集額度逾兩億元,1元起購、可直接用於購物支付等創新條款是為適應互聯網用戶。

看點五,值得注意的是,「增利寶」並非保本產品,但作為貨幣型基金,從歷史上來看,貨幣基金虧損的可能性極小,其年化收益率普遍在3%至4%,對抗銀行的活期存款利率綽綽有餘。「餘額寶是支付寶與基金公司碰撞一年多來設計的最佳方案。」支付寶人士稱。

馬云曾在2011年9月的網商大會上演講,阿里所做的一些業務是在革傳統行業的命。今天,「餘額寶」類存款業務會和銀行搶生意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61

【大買家系列之】阿里巴巴:只投自強者,不做接盤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459.html

【大买家系列之】阿里巴巴:只投自强者,不做接盘男

【導讀】阿里與其他巨頭戰略投資部最大的不同在於,阿里巴巴選擇投資對象時有一個「自主生存能力」的優先考慮項。這項標準的內涵是:作為阿里投資的標的公司,即便公司未能整合入集團中,也能獨立健康地發展。由此可見,若想把阿里巴巴作為一個「接盤男」看待,恐怕將成為泡影。

來源:i黑馬網     作者:吳澍 (本刊記者胡采蘋對此文亦有貢獻)


阿里投资

大買家檔案—阿里巴巴

投資部門:集團投資部

關鍵決策人:馬云(創始人)、蔡崇信(集團董事局執行副主席)、張鴻平(財務投資負責人)等

與VC/PE關係:密切,張鴻平加入後增強了與投資圈的關係

投資風格:趨於穩健,但在上市關口較為激進;兼顧戰略價值和財務投資;喜歡選擇行業頭名,通常保持增持權利

併購效果:對公司上市前的估值貢獻明顯,但整合難度大

意向領域:物流、移動互聯網等


 

5月10日的「退休」大典之前,馬云放出了兩發重磅導彈。一發是2.94億美元收購國內最大地圖服務供應商高德軟件28%股份;另一發是5.86億美元砸向國內最大的社交網絡平台新浪微博,佔股18%。多位投資業界人士透露,在高德軟件、新浪微博雙響炮過後,阿里還會有大手筆。

五年前,馬云在阿里一次高層會議上提出要上「云計算」,彼時就連微軟的云計算業務Windows Azure都沒揭開面紗,反對聲音自然很強烈。但馬云毅然拍板:「需要的時候,我們不但可以用牛刀殺雞,還可以把導彈當鞭炮放。」如今,阿里要上市,要成為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顯然正是需要大手筆收購的時候。

這種時候,阿里內部有一台極為重要的發動機在運轉,那便是它的投資部。

 

從門外漢到科班戰隊

 

阿里是否要成立投資部?在阿里成立的早期,內部曾有過爭論。隨著2005年8月那筆針對雅虎中國的10億美元收購達成,阿里巴巴集團投資部也在第二年正式成立。當時,其主要職責是戰略投資,財務投資尚未在公司考慮範疇之內。

2009年之前,阿里可追溯的投資案例並不多。除了雅虎中國的投資,僅有2005年12月的一拍網,2006年的口碑網,2007年的百世物流,2008年的PHPWind等幾樁案例。除了與阿里自身業務關聯度較高的百世物流,一拍網、口碑網、雅虎中國等注重運營與整合的公司,命運大致相同。一拍網將用戶導入淘寶後徹底關閉,口碑在幾次輾轉後無疾而終,雅虎中國的現狀更是不必再提。阿里用這一樁樁失敗的案例書寫了自己早期的投資併購故事。

公司總是要成長的。2008年年中阿里資本成立,這是帶有典型財務投資色彩的公司化VC。通常,財務投資者更看重投資回報率而非產業鏈地位。阿里分散在B2B、淘寶等各個子公司的戰略投資部,則承擔起產業鏈佈局的重任。

這之後至2011年年末,阿里的投資進入了一個高峰期,市場上公開的項目接近30個,美團網、搜狗、丁丁優惠券、華數淘寶、名鞋庫、萬網、星辰急便、易圖通等大手筆盡皆出自這個階段,而投資總額也超過6億美元。

這一階段的投資特點大致有三:其一,與馬云的概念相關。馬云在2011年1月提出「物流戰略」,其核心是倉儲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統。其二,嘗試財務投資。對搜狗的1500萬美元投資便是最好的例子,易圖通和UC優視科技也多少帶有這方面的色彩。其三,依然不夠專業。阿里當時的投資團隊中,謝世煌是阿里十八羅漢之一,並無太多投資背景;張飛燕加入阿里前任職德勤財務顧問部,有一定財務背景,但並非科班出身;而公司戰略投資部負責人張蔚是主持人出身,加盟阿里前的職務是星空傳媒中國區首席運營官。在此期間,阿里投出了多個精彩的案子,但仍處於摸索階段。

到了2012年,一位資深投資人士降臨阿里資本,那便是前北極光創投副總裁張鴻平。他擔任阿里資本董事總經理兼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張蔚則被調往集團參謀部「輪崗」。同時阿里巴巴集團十八羅漢之一、阿里巴巴副總裁謝世煌同樣需要向其匯報。有趣的是,張鴻平與阿里結緣於美團的投資案。美團B輪5000萬美元融資中,除了主投方阿里巴巴,跟投方北極光的投資主導人正是張鴻平。

此後阿里的投資有了更專業的感覺。經緯創投管理合夥人徐傳陞告訴《創業家》:「(大公司)以前投一點錢就有各種限制條款,例如優先收購權,侷限公司必須優先考慮賣給大公司;但現在願意讓企業自行決定上市,賣給其他公司也可以,心態變得很不同。例如,阿里對陌陌唐岩非常禮遇,允諾未來不否決陌陌自行上市,阿里未來願意百分之百收購等。」

2012年下半年起至今,除了高德軟件和新浪微博,阿里先後投資丁丁網佈局O2O,收購蝦米音樂成為集團第25個事業部,成立眾安在線介入互聯網金融,加上尚未公佈的友盟、陌陌、UC優勢科技等一系列移動互聯網投資,阿里巴巴迎來第二波投資併購高峰期。

在組織架構上,隨著阿里巴巴集團從原有的淘寶、一淘、天貓、聚划算、阿里國際業務(ICBU)、阿里小企業業務(CBU)和阿里云的「七劍」,到25事業群戰略的轉換,阿里的投資部門也進行了一定變革。此前分散在阿里B2B、天貓等子公司的戰略投資部,加上獨立在外的阿里資本,統一劃歸「阿里巴巴集團投資部」管理。但在職能上,依舊維持財務投資和戰略投資的劃分。

根據《創業家》對部分阿里接觸過的創業企業的不完全統計,目前阿里投資部的高層中,謝世煌、張鴻平負責財務投資,張飛燕、紀綱和剛峰(花名)是負責戰略投資的董事總經理。除了直投部門,內部同樣有研究團隊,設有10名左右的分析師,並提供報告給直投部門做判斷之用。

在項目決策上,除了特大項目要馬云經手,其餘均由阿里巴巴投資決策委員會評定。委員會中,並無阿里投資部人員參與,馬云、蔡崇信、陸兆禧、曾鳴則是其中的首腦。公司CFO蔡崇信及其他一些高管也會參與。顯然,阿里的投資成熟了。

 

敢買、敢丟

 

投資的公司與金額,僅僅是一種賬面上的表象。投資的邏輯和文化,是更為實質的內容。在蝦米音樂CEO王小瑋的眼中,阿里的投資團隊相比純粹LP/GP模式的VC,多了幾絲「人情味」。

「那些比較知名的VC,與我溝通一開始都拿個本子記,然後做盡職調查,一項一項,一條一條,很標準化。百度的投資部也類似,一上來就會有一個模板。騰訊雖然沒那麼標準化,但也喜歡直入主題。阿里(投資部)就是坐下來,敞開了聊,會在細微的過程中來找對位感,到一定程度後再去深入溝通。當深入到一定程度,無論是投資團隊,還是他們請過來的業務部門,又會非常非常專業。」王小瑋說。

溝通風格的輕鬆,帶來的卻是投資風格的穩健。這種穩健大多是基於公司早期投資失敗的教訓。作為業界巨頭的阿里也曾「傲嬌」過,投資收購時「不求最優只求最貴」。如對於PHPWind的投資,便看重它是康盛被騰訊收購後業內的最大品牌,結果以業務整合失敗而告終;口碑和雅虎同樣如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早有統計,經歷橫向合併後能產生協同效應的公司,不超過30%。

而今,一切完全需要整合的業務在阿里看來大概都是紙老虎。即便更有長遠戰略意味的入股,阿里也希望多一些財務投資的考量。王小瑋對《創業家》表示阿里與其他巨頭戰略投資部最大的不同在於,阿里巴巴選擇投資對象時有一個「自主生存能力」的優先考慮項。這項標準的內涵是:作為阿里投資的標的公司,即便公司未能整合入集團中,也能獨立健康地發展。

類似投資案例的代表,除了蝦米音樂成為獨立的音樂事業部,猛獁科技則在被收購之後從事阿里云OS開發。

相比純VC,阿里給王小瑋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互聯網買家很關注你們怎麼做,你們具體的戰略目標,是先做小而優,還是先做規模化,就是你這個路徑怎麼走。(阿里)他們特別有經驗,這麼大生意都是他們做出來的,所以他們會來判斷你這個創業家的思路,你會不會走一些彎路,或者預計到你的風險。」

阿里內部也會評價一個項目的投資更傾向於財務投資,還是戰略投資。每項投資在投資負責人心中通常都會有一個評價比例,譬如有些項目可能是「40%的財務+60%戰略」,另一項投資則可能是「80%的財務+20%戰略」。

凡事都有例外,特別是在上市這個關卡上。最近的阿里似乎有些激進,有投資人這樣評價最近阿里的動作:「投資總比不投資好;可能有投錯,但不會錯過。錯過比投錯的風險更大。如果某一個環節被競爭對手掐住,將無法形成完善的生態。」

在具體的投資手法上,阿里除了儘量選擇行業頭名,通常會保留增持的權利,並排除競爭對手投資該公司的可能。最明顯的例子是,新浪微博這樁投資中,雖然初期阿里以5.86億美元已購入新浪微博18%股份,但在投資合同中依然標明未來有權將持股比例提高至30%。在高德的投資中,公開信息中並未有類似新浪微博的增持期權,但知情人透露雙方協議中亦存在類似條款。

近期,阿里的投資不再限於既往電商產業鏈的佈局,而更多放在整體生態系統的構建上。數據層面投資友盟、高德、快的打車,SNS方面投資新浪微博、陌陌,用戶入口方面投資UC,無一不是為了上市有更好的故事可講。

在逐漸變得激進的同時,阿里對既有投資的「沉沒成本」也敢於放棄。高德軟件在移動端用戶過億,而它最有價值之處在於強大的線下採集能力和POI(興趣點)數據庫。細心人會發現,阿里2010年8月注資的易圖通亦有類似價值,但易圖通無論從市場份額還是數據庫完善程度皆遠遜高德。2012年下半年阿里所投資的丁丁網,特點亦與高德相似。

在純財務投資方面,阿里也開始有一些較早期的佈局。旅遊應用「在路上」、打車應用「快的打車」,均是阿里資本在天使輪便已入駐。而對於陌陌的投資,阿里更多也是基於財務回報的考慮。

「對於戰略投資,阿里巴巴通常更著眼於當下的環境,相關事業部的負責人也會參與其中。譬如無線端產品吳泳銘就會參與討論,由投資部和業務部共同磋商。而財務投資通常是投資部全權負責,業務部門僅僅提供參考價值。至於偏財務投資的項目最終能否形成戰略價值,要看行業格局的發展。譬如過去的UC,如今的快的打車,均為阿里巴巴的未來發展提空了一定想像空間。」一位經手過阿里項目的財務顧問向《創業家》表示。

 

阿里的風險

 

新浪微博的5.86億美元貴不貴?高德的2.94億美元貴不貴?從賬面來講都不便宜,高德的投資甚至溢價高達100%。「如果從上市的角度看就便宜多了。假如此前阿里巴巴集團的估值是600億美元,收購後估值瞬間提升到800億美元,用10億美元現金換200億美元的想像空間,是不是這筆投資顯得廉價了許多?」一家著名VC的合夥人說。

果不其然,在阿里和高德投資協議宣佈後不到一週,5月14日,高盛就宣佈對阿里巴巴集團的估值大幅調升一倍,從早先的350億美元升至700億美元。這一估值已經超過FACEBOOK目前的股票市值。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曾經提及,「美國的商人們早在我們之前就已經發現,商品的質量和用途,在展示商品的技巧面前似乎是無足輕重的。」「展示商品的技巧」,需要的是商品基本面足夠有迷惑性。實際上,阿里的一系列投資動作隱藏著如下風險。

首先,依舊是整合。雖然「自主生存能力」是阿里投資佈局前的一大考慮選項,但資本市場更關注你能否帶來預期的現金流。正如前雅虎中國總經理謝文談到的那樣:「阿里巴巴投資新浪微博和高德地圖,的確增加了整體的數據種類和數據間的關聯度,但挑戰在於如何整合各種服務,建立一個完整,系統和強大的平台。否則,空有若干垂直領域的優良服務,卻很難做出大創新,創出大效益。中國網絡業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真正的網絡平台,今後產業整合的成敗關鍵在於種種收購兼併是否有助於這一平台的產生。在平台缺失的情況下,收購兼併越多,企業崩盤的風險越大。這和蓋房差不多,地基打不好,樓蓋得越高越容易倒塌。」

其次,上市前公司利潤存疑。即便有了足夠好的概念,未來也可能有效整合,但IPO對於阿里巴巴這樣的成熟企業終究要看財務數字,來進行P/E(市盈率)核算估值。目前,無論是新浪微博還是高德,都並非現金流產品,前者甚至還有虧損可能。這樣的大背景下,阿里能否在招股書公佈之際,用過去一年的淨利潤來獲得上市的好價格,是極大的懸念。

其三,移動互聯網佈局仍有缺陷。隨著消費者在移動端消費的頻次和規模逐漸提升,雖然有了高德地圖這樣的法寶,但移動互聯網除了關注現存用戶量,渠道同樣是一大關鍵。恐怕這也是業內風傳阿里巴巴計劃投資91無線的原因。

馬云退休後,阿里的投資併購如何走?阿里很難找到合適的人物來接手這位精神導師的權杖,彭蕾、陸兆禧、甚至蔡崇信?恐怕馬云自己也沒有一個合適的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135

高德蝦米:那些阿里巴巴收購背後的故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462.html

【導讀】站在前台的阿里巴巴,享受著併購後的聚光燈,但在交易背後,被併購方的邏輯和思考也同樣值得我們關注,高德和蝦米恰恰是阿里這番大併購中的主角之二,且讓我們來看看,那些阿里收購背後的故事。

來源:i黑馬網      作者:吳澍 和陽

在昨日的《阿里巴巴:只投自強者,不做接盤男》一文中提及,蝦米音樂創始人王小瑋認為阿里與其他巨頭戰略投資部最大的不同在於,阿里巴巴選擇投資對象時有一個「自主生存能力」的優先考慮項。這項標準的內涵是:作為阿里投資的標的公司,即便公司未能整合入集團中,也能獨立健康地發展。

既然希望企業能夠「獨立」、「健康」的發展,那蝦米被阿里巴巴投資後又是一個怎樣的的治理生態呢?

蝦米的投後生活

今年1月,阿里巴巴集團進行架構調整,成立25個事業部,分而治之。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便是音樂事業部,這個阿里巴巴版圖中未曾出現過的業務昭示它對音樂網站蝦米網的收購已然完成。雙方至今未透露收購價格,但依照盛大2010年B輪時6000萬人民幣的估值,坊間估計1500至2000萬美元的收購價大致合理。

無論是百度,還是騰訊,與蝦米音樂都有過接觸,但王小瑋意識到百度的音樂、MP3,QQ音樂均是公司的強勢部門,在百度和騰訊的架構中,蝦米很難找到非常契合且優勢互補的位置。碰巧此時阿里投來了橄欖枝,僅幾次溝通後,蝦米與音樂領域是一張白紙的阿里巴巴結緣。

進入成為阿里巴巴體制內的一份子後,最讓王小瑋感慨的是,阿里巴巴總參謀長曾鳴對集團25個事業部的思考,曾鳴談到,如果真的這25個事業部,做成了25個獨立的事業部,阿里就失敗了。

這意味著雖然各事業部獨立面對市場競爭,但事業部之間、事業部與集團之間的內部協調、共創、共享成為公司考核的關鍵,甚至寫在了KPI。「你把自己這塊集團做好,都不一定很好,你得支撐很多其他業務部門。」王小瑋談到。

關於支撐其他部門的具體指標,王小瑋並沒有答案,「我覺得對大頭頭們來說,它不是一個能夠定量的考核,它應該就是一個感覺,口碑。」

在事業部治理上,阿里給了蝦米足夠的空間。分管音樂事業部的吳泳銘對於部門的協調,除了年初的制定預算、人力、業績指標,僅限於聽取戰略報告,並不干涉事業部的具體運營。在蝦米融入阿里的這五個月中,吳僅僅來過事業部三次。

相比之下,王小瑋與馬云溝通反而較為「頻繁」,從投資後期到收購完成後,有過五次溝通。給王小瑋印象最深的,是馬云所強調的幾個「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我講的話,你們可以去聽,但是你們不一定去執行;最重要的是,你們聽聽就算了;最重要的是,要干你們喜歡做的事情,尤其在創業的公司。他說一定是以創業者的意願為主。」

如此的管理氛圍給了蝦米充分的自由度,而淘寶的完整生態體系也提供了足夠的想像空間。蝦米開始積極地跟淘寶進行業務整合。

「淘寶上有消費者,有商家,有第三方,淘寶是平台方。」王小瑋暢想道,「在這個生態裡面,蝦米只要找到這中間的環節,就有機會。」他看到有足夠多閉環機會可以去挖掘,並拿獨立音樂人舉例,認為可以尋找與其音樂契合的商品,一方面商家可讓音樂人代言,另一方面藝人可通過給商家寫歌來反哺,甚至可以給CD搭上牛仔褲。

「最大的創造力,既不是在蝦米,也不在平台,是在所有的商家裡面。他們為了賣自己的東西,什麼法都想得出來,淘寶很多優秀的玩法,都不是淘寶自己弄出來的,是這些很聰明的商家搞起來的。」王小瑋這番話,聽上去與馬化騰的微信論調有些相似了。

高德:為何選擇阿里?

如何使過億的用戶實現貨幣化,是高德一直沒有,也難以回答的問題。

「上市時我們前五大客戶都是汽車廠商,累計對營收的貢獻高達80%。當時我們每獲得一家大客戶便欣喜若狂,有一家失手便懊惱不已。」高德CEO成從武曾如此描繪中國地圖商昔日的命脈。

真正的打擊還在後面。2012年高德的最大競爭對手四維圖新從其手中搶走寶馬新款車型的內置訂單,這意味著高德丟失一個在中國年銷售額高達13萬台的大客戶。

高德公司CFO張勤也在反思這種2B業務模式:「你丟掉任何一單,對公司來說,就是致命的打擊。這促使公司去想,怎樣更深度挖掘地圖數據的價值。」

數據孤島也困擾著高德。公司雖然與谷歌、蘋果等簽約,事實上並未對LBS商業化有任何幫助。張勤談到:「在前期,高德提供互聯網數據,比如提供給谷歌這種數據,高德根本看不見他的後台調用。因為拿不到這個數據,高德才衝到C端(用戶端),自己從C那裡拿數據。」

高德選擇向2C邁進,公司體系結構發生多元變化。首先,在上市公司治理層面,2011年高德任命搜狐聯席總裁王昕和周鴻禕為獨立董事,而高德聯合創始人肖軍辭去董事職務,此前肖軍曾任公司COO並負責公司銷售業務。其次,在高管人員結構方面,高德先後在VP層級引入5個人。此外,在產品方面,高德免費導航應用「高德地圖」2011年二季度上線,這正發生在董事會換血前後。

人員與產業上的調配,使高德變得更像一個移動互聯網企業。如今高德在用戶數的積累上已經破億。根據易觀2012第四季度報告,其29.6%的市場份額領先百度9.3個百分點。

下一步是對公司核心價值的判斷,這將決定公司的走勢。高德的數據顯然是殺手鐧。

張勤表示,公司想過把移動地圖業務拆分,但考慮到不同業務線的運作都是基於數據庫,而數據庫無法拆分,這決定了公司整體的價值。「比如說我們做航空攝影,你聽著跟手機好像差得很遠,但是航空攝影產生的數據,對我們後來發展三維,在移動端體現三維地圖有巨大的幫助。」

有了用戶,也有了對核心價值的判斷,如何使過億用戶實現貨幣化仍是大難題。高德的解決辦法較為理性,「如果前面有BAT(百度、阿里、騰訊),不可能我們一家渺小的小公司,去面對三個巨頭的競爭。必然挑一個BAT裡面的合作夥伴。具體問題便是,挑哪一家?」張勤直言不諱。

他坦承高德與BAT均有接觸,但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將高德推向更高的層次,各巨頭是否願將自身資源充分調配給高德。

對於阿里之外的選擇,成從武曾在接受採訪時不經意地評價:「地圖既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入口,又可以做其他應用的底層支撐,如支持微博、微信、生活服務類APP等。」

「我們認為阿里是最契合的,這種契合度一方面因為我們欠缺的是接地氣,是商業模式上怎樣用地圖這種方式去變現,阿里是最接地氣的。同時阿里正好在地圖投入上又是這三家裡面相對來說最薄弱的一個。我們只評估戰略合作和大股東對高德的好處,因此最終我們選擇阿里。」張勤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03

阿里金融路:證監會鼓勵和監管並行 難撼動銀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133.html

騰訊科技 王可心 6月22日報導

證監會對支付寶餘額寶備案程序的一次點名提醒,引起了外界的關注。

6月21日下午,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支付寶餘額寶業務中有部分基金銷售支付結算賬戶並未向監管部門進行備案,也未能向監管部門提交監督銀行的監督協議,違反了相關規定。

監管部門已於近期要求支付寶就餘額寶業務所涉及未備案的基金銷售支付結算賬戶限期補充備案,逾期未備案的,將根據相應法律規定進行調查處罰。證監會同時表示,餘額寶順應網絡消費大趨勢,監管部門支持創新。

支付寶回應,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主管部門的相應要求,餘額寶業務不會暫停。

據知情人士透露,支付寶餘額寶與10幾家銀行均有合作,但因溝通不暢,只向證監會報備了和三家銀行的合作,此次證監會是要求餘額寶報備齊全。

這也顯示出,支付寶在初次嘗試互聯網金融創新的過程中,尚不熟悉備案和送審流程。

證監會提醒、補交材料在金融機構屬於正常情況。而餘額寶被點名之所以受到外界關注,是因為其是第三方支付與基金的首次密切合作,外界將其評價為基金渠道銷售的一次創新,而同時對其政策風險表示擔憂。

監管機構的兩手準備

好貸網創始人李明順(微博)透露,監管機構對互聯網金融做兩手準備:一是鼓勵創新。正如此次對餘額寶點明提醒中說,餘額寶順應網絡消費大趨勢,監管部門支持創新。二是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和傳統金融一樣,互聯網金融也要符合相關規定,需要報備、符合程序。

據一位接近證監會的人士透露,證監會支持互聯網金融創新,但由於和互聯網接觸少,目前與支付寶溝通不如傳統金融機構溝通順暢。證監會計劃成立專門的小組,從事互聯網金融監管。

「金融是國家管制較嚴的行業,准入門檻較高。互聯網金融需要踰越一些准入門檻的障礙。支付寶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最終怎麼踰越,需要一套自己的辦法。」一位互聯網金融創業者說。

在CCTV 13《新聞直播間》欄目中,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侯若石認為,金融業的監管,特別是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是各國銀行、金融監管部門很重要的任務。「互聯網金融,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金融業務領域,而且滲透到其他的經濟領域。比如,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原因在於金融業投機行為,這種投機行為在互聯網領域擴散,就對經濟穩定構成了威脅。」

「對於更廣泛的金融產品交易業務,比如證券業務、基金業務的監管還有欠缺,在金融制度發達的國家,監管尚且欠缺,我們的金融市場還不夠發達,我們的金融支付還不夠健全,我們的金融管理還有待改進,這種情況下,餘額寶的出現,無疑提出了金融業管理、監管的新課題。這種創新,肯定會對經濟發展、金融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但是也有負面影響,因為業務範圍比較廣,監管起來比較困難。」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表示:「我們承認,互聯網金融發展中可能出現風險,畢竟沒有獲得金融牌照,而有一些類金融的業務,對風險的確要有一些把控,防止形成一些大的風險。」

不過專家也認為,對網絡金融的新形勢要寬容,對網絡金融的發展留出足夠的空間。

對於中國的金融監管力度問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微博)在6月初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稱,中國的金融監管過度,呼籲進一步放開對中國金融業牌照發放的監管力度。

馬云在採訪中說:「中國的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業,服務了20%的客戶,我看到的是80%沒有被服務的企業。」「作為一個外行者,我不懂金融……金融應當是為外行人服務的,不是自己圈裡自娛自樂、自己賺錢的。」

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博弈

阿里金融與傳統金融行業呈現博弈、競合關係,雙方各取所需。

據互聯網金融創業者透露,傳統銀行對阿里金融同樣持兩種態度:

一方面,阿里金融的一些業務,與傳統金融企業存競爭和利益衝突關係,例如阿里小貸與銀行貸款業務部分重合,餘額寶則被外界認為搶用戶存款的生意。

另一方面,阿里擁有大量用戶群,有一些銀行為了獲得這些用戶群,願意與其合作。例如,支付寶擁有8億註冊用戶。

阿里的多項金融產品皆離不開銀行。阿里小貸資金來源於四大方面,一是旗下浙江、重慶兩家小額貸款公司,註冊資金總計16億元;二是面向銀行融資;三是資產證券化;四是將面向越來越多的銀行開放。今年4月,阿里小微金融推出「信用支付」,信用支付的資金來源於合作銀行。阿里集團也多次強調,不會成為一家銀行,而是要做平台,向銀行開放。

傳統銀行已經對阿里金融產生警惕。民生銀行行長洪崎接受《福布斯中文網》採訪時表示:「很明顯,阿里金融對銀行業已經形成挑戰了。在支付業務領域,去年光棍節那一天他們的交易額達到了191億。目前網絡支付近1/3都來自支付寶,這是很可怕的一個數據。」

多位金融領域研究人士則認為,阿里金融仍難以撼動傳統銀行。

首先,阿里小貸主要基於自己的用戶群,放貸的額度比較有限。截至2012年11月,阿里小貸累計放貸超過300億元。一位互聯網金融創業者指出,由於資金會重複使用,真正運用的資金可能只有幾十億,只相當於傳統銀行一個網點的規模。

「阿里小貸的瓶頸在於離不開淘寶,客戶群以賣家為主,不會產生太大的貸款需求。銀行之所以貸款規模大,是因為面向大宗貿易、工程建設等客戶群。在商品交易領域,規模做大的可能性不大。」金融領域分析人士江南憤青說。

第二,餘額寶對傳統銀行挑戰有限。「支付寶的核心是銀行的支持,如果銀行受到衝擊,完全可以停掉和支付寶的合作。銀行可能會去平衡,與支付寶合作帶來的收益,是否低於因餘額寶競爭導致存款減少的收益。實際上,支付寶的餘額規模對銀行的影響非常有限。雖然構不成太大衝突,仍會有讓銀行遠離的可能性。」江南憤青說。

第三,不要迷信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比傳統金融有一定的優勢,如獲取用戶的效率更高,並會掌握一些數據。「但傳統銀行對於風險控制的管理,對於金融的理解,對交易的理解,比互聯網公司更有經驗。這種優勢不會短期內被取代。」李明順說。「大數據背後,無非是瞭解商家一年多少流水和交易額,主要還是對商家的控制能力,這才是他們的核心。」

一位金融領域分析師認為,金融帶有很大的風險特性。「狹義的金融是貨幣的轉移。資金從一個主體轉移到另外一個主體,轉移是有成本的。金融的理念是救急不就窮。大多數屌絲不會成為金融服務對象,因為願意還款並不關鍵,前提是有能力還款。挑戰這種金融模式,就是在挑戰救急不救窮的理念,要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

「大勢好的時候,怎麼做都是對的。大勢不好的時候,就要考驗你的風險控制能力。阿里小貸推出三年時間,這種模式是否經得起考驗還需觀察。」上述分析師說。

據接近傳統金融行業的人士透露,傳統金融行業對阿里金融系列動作持觀望態度,但「馬云讓銀行睡不著覺還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10

阿里做對了哪三件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763.html
   阿里是一個讓巨頭生畏的對手,也是一個讓屌絲熱愛的領袖。從淘寶到天貓,從支付寶到餘額寶,從物流寶到菜鳥,它總能抓住關鍵點四兩撥千斤,利用互聯網、利用大數據,將無數中小企業、無數個人變成一個緊密的整體,締造出一個超級帝國,它的對手不是在與一家公司在競爭,而是與千千萬萬的企業、千千萬萬的人在競爭。一開始,它就贏了。

近期阿里看似眼花繚亂的頻頻動作,背後的深層次邏輯卻非常清晰。

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阿里打法的本質與精髓。從戰略的角度分析,阿里能取得今日的成功、而且看上去勢頭仍未消減,正得益於做對了這三件事。

第一件:卡位人流、物流、資金流

馬云說,我不懂互聯網,我只是在思考商業模式。沒錯,阿里巴巴本質上就是個商人,只不過披了個互聯網的馬甲,做商業就是要抓住的就是人、財、物,阿里的邏輯其實也一樣。

一是人。聚人是第一位的,有人氣才有財氣。近兩年,京東、蘇寧等B2C商家迅速崛起,雖然淘寶天貓仍然保持高速增長、保持老大地位,但增長速度明顯低於對手,2012年蘇寧增長210%,京東增長185%,淘寶天貓增長100%。可以說,顧客越來越傾向於選擇「知名百貨」,而不是入駐大小商家的「大型商城」。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的興起,阿里也必須打通這類人流集中的場所通向商城的路,於是就有了新浪微博的入股,就有了高德地圖的收購。再有,做商業要做綜合業態,除了大商城,只要跟電商沾點邊的其他業態也在收購,什麼飲食娛樂音樂文化旅遊之類。說白了,這些眼花繚亂的收購,就是掏錢修路、豐富經營,保持旺盛的人氣,讓商業地產增值。

二是物。物流是否通暢決定了兩件事情,一個是感知,一個是規模。很多人投奔京東們的理由之一,就是收貨真快,當天買甚至當天就能收貨,這對N多被下單後延遲滿足折磨的買家來說是個巨大誘惑,京東們能做到一日幾送、能做到節假日照送,這對於天貓淘寶來說是不可想像的,這個硬傷幾年前就在提。同時,物流的能力決定了交易量的空間,比如光棍節一天的交易要一個星期來消化,那麼阿里每天交易的增長空間也就有限了。所以,菜鳥網絡的上馬是勢在必行、不得不做的。

三是錢。錢也決定了兩件事,一個是只有錢才能讓商業轉起來,二是留住錢就留住了未來的消費。前者就是金融,小微貸也好,消費信用也好,幫助的是賣家能擴大規模,幫助的是買家能多多消費,阿里做金融是一舉兩得,通過金融刺激商業,通過帶旺商業促進金融盈利。而後者,你看看運營商有預存贈送,線下什麼健身、餐飲、娛樂都有各種名目的預存優惠,線上也一樣,支付寶已經是網絡上最通用的支付工具,每天的支付量巨大,但是大多數人不願意把錢放在支付寶上,只是在交易的時候使用它。過去,支付寶更側重於拓展的是支付的能力,能消費,能交水電煤氣話費,能轉賬還款……,現在支付寶還要發揮把錢留下來的作用,最好是一發工資就把錢放到這裡,因此餘額寶的出現是自然而然的。

第二件:只做四兩撥千斤的事

一個幾百億市值的公司,卻控制了1萬億的交易、數十億的實體物品流動,創造了300萬的直接就業和超過1000萬的間接就業。靠的是什麼?

當年做淘寶,阿里做了最核心最缺失的環節——建立一套交易和信用機制。這套機制極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讓產能龐大的製造業與渴望實惠的消費者對接了,釋放了巨大的能量。

在這套機制下,阿里的工作就是要維護好健康的生態和提供平台,而商家受機制所驅使,自然而然會賣力銷售和宣傳,甚至出現各種銷售的輔助包括導購、返利等,即便在電商血拼之時,阿里也是最從容的,因為都是有無數商家在投入、在加班加點的解答問題、處理訂單和處理快遞。所以與其他電商相比,阿里是個非常輕的公司,據12年的公開消息,淘寶天貓一淘的員工6000人,支付寶3000人,而京東已經超過2.4萬人,蘇寧易購超過8000人。

再來看物流。京東們的「重」也跟物流有關,而阿里最終也要做物流了,但如何做,馬云選擇了一條路徑——智能骨幹網。這玩意有很多文章都予以了分析,具體怎樣還有待觀察,不過從馬云之前的隻言片語中能看出端倪:

「4、5年來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能為中國物流做什麼?其實國家在整個物流建設上投入了幾十萬億,但是效益並不是很高……,日本的物流發展非常好,美國物流發展也非常好,但是他們基於IT……,我們希望通過1000、2000億的投資能夠翹動幾十萬億中國已經有的基礎設施,能夠把國家基礎設施發揮出效應。」

從這些話中我感覺,阿里想做的並不是重複其他物流公司的工作,而是同樣圍繞「效率」做文章,通過更高效的利用已有的龐大基礎設施和現成的多張物流網絡,實現更好的物流體驗,釋放更大的交易空間。所以按我的理解,菜鳥是要做物流的「路由器」和「CDN」,利用大數據分析和對各個物流網絡能力的瞭解,做好網絡路由、負荷調節和物品緩存。這又將是一次以輕公司的姿態進入這個「沉重」領域。

金融我不懂,不過感覺有異曲同工之妙。銀行那麼多,缺嗎?不缺。中小企業那麼多,缺錢嗎?缺。屌絲客戶那麼多,缺服務嗎?缺。阿里的金融板塊想做的事,是否就是要降低金融交易成本,降低信用成本,讓原來不可為的長尾市場爆發出來呢?

第三件:只賺價值鏈最頂端的錢

馬云說,我們做的,是要幫人們賺錢,是要為小企業服務。阿里不是做慈善的,只要企業願意進入這個虛擬帝國,願意在這個帝國中紮根謀生,它就有錢賺,無論企業們在其中如何的殘酷競爭,阿里只是個規則制定者和服務提供者,企業在其中生生死死、優勝劣汰不要緊,只要生態圈在擴大,它就有充足的食物源。它是這個食物鏈上的最頂層。

不要眼紅,因為能讓無數企業賺錢的平台真的不多。

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的收入來源很單一,廣告、遊戲、虛擬物品……而阿里可以有的收入來源太多了,表面看,其上市部分是服務費以及競價排名費,未上市部分主要是廣告費、店舖服務費、競價拍賣費等,但深層次看阿里需要牢牢掌控的收入只要有這兩個就可以了:虛擬商業地產、金融和數據服務。

地產是當前最火熱最有錢的行業,阿里帝國目前的主要收入就是賣虛擬的地,也即所謂的「平台」。無論B2B和B2C,核心賣的是店舖(各種基礎設施的服務費)和位置(競價排名或櫥窗廣告),位置可以說是廣告,但是它的廣告和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的廣告其實有很大不同,大部分互聯網是類似媒體,廣告不是客戶主要訪問的目的,而阿里的顧客本來就是來消費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櫥窗或者店面位置更接近事實的本源,也更接近阿里的行銷模式。

金融和數據服務在實體世界中是價值鏈最高的領域,而阿里帝國掌握著萬億經濟運行的核心數據、成千上萬企業的經營情況、上億個人的消費行為,這塊收益真是想都不敢想啊。所以在阿里近兩年的戰略中,都反覆在強調金融和大數據,實際上,在阿里帝國範圍內,這兩項服務幾乎沒有對手。馬云是明白人,做事做痛點,賺錢賺頂端。

三段下來,看上去阿里真是極品,做的事情都是最關鍵的,賺的錢都是最有價值的,一切很完美。但是,這一切的基礎都源自於阿里帝國的生態,如果生態動搖了,企業想走了,地價就不值錢了,金融和數據更是無本之木。所以,在龐大的生態圈的利益漩渦中,阿里的命運已經和千千萬萬的企業捆在了一起,任何動作都必須小心翼翼,都未必能由阿里一家決定。這又是另一個有趣的話題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863

阿里CEO回應IPO:支付寶不會裝入上市公司 最後拍板還得看馬云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936.html
 導讀:即便港股表現疲弱,如果阿里巴巴要上市的話,最終還是可以成功募集巨額資金的,且估值也絕對不會便宜。阿里巴巴如果能在香港上市,憑藉公司在內地市場的地位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對香港市場實際上是一件非常正面的事情。

最近市場上關於阿里巴巴上市的傳聞層出不窮,港股和美股市場都在爭奪這個今年的集資巨頭。而阿里巴巴新任首席執行官(CEO)陸兆禧昨日現身香港,與媒體見面,引發市場的無限猜想。

陸兆禧表示,阿里巴巴上市時間表和地點都還未確定,現在想先將當前的業務做好,而集資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之後收購新的有潛力的業務。

IPO仍待馬云拍板

有媒體日前報導,阿里巴巴的集資額有望高達150億美元,市值可達700億至800億美元,與去年募資170億美元的Facebook(臉書)不相上下。而為了爭奪這塊巨大的「蛋糕」,港交所管理層在與阿里巴巴管理層會面時,曾建議阿里巴巴在香港同步發行人民幣和港幣股份,並詳述了在香港發行「雙幣雙股」的好處。

對於上述報導的內容,陸兆禧並未正面回應,稱「自己也是剛看到報導」。他表示,元論是港交所或是美國交易所,都可以選擇,過去阿里巴巴B2B業務在香港上市,公司對香港市場已經很熟悉。不過,如果在美國上市,影響力可拓展至全世界。根據雅虎與阿里巴巴的協議,阿里巴巴需要在2015年12月31日前啟動「合格」的IPO,上市地點只能在港交所、美國交易所,或在特定情況下在內地上市。陸兆禧指出,上市的時間、地點要相信公司財務團隊的專業部署,而最終有決定權的還是公司董事局主席馬云。

陸兆禧表示,不會為了短期利益而耽誤上市事宜,希望上市可以幫助阿里巴巴的業務往希望的方向發展。即便阿里巴巴並未公佈其上市時間表,阿里巴巴現有業務似乎對資金也並不是那麼飢渴,陸兆禧表示,如果只是現有業務的發展,公司現金還是非常充裕,「但有很多東西想買,買就需要錢。」陸兆禧在記者會上如是說。若上市募集得來的資金,還是會用來收購有潛力的業務,構建互聯網的大版圖,他相信上市後可以給阿里巴巴更多投資選擇。

支付寶不會裝進去

國信證券電子通訊行業分析師範陽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最終阿里巴巴選擇在香港上市的可能性極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避免中美監管上可能發生的「摩擦」,預計其今年年底前就會上市。

但今年以來,香港股市表現平平。京華山一研究部高級分析員譚思晉認為,即便港股表現疲弱,如果阿里巴巴要上市的話,最終還是可以成功募集巨額資金的,且估值也絕對不會便宜。阿里巴巴如果能在香港上市,憑藉公司在內地市場的地位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對香港市場實際上是一件非常正面的事情。

而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聯席主管合夥人歐振興早前表示,目前港股市盈率僅為9倍,對於科技股而言,至少需要等到市盈率回升到12至13倍的時候,上市才能得到合理估價。根據雅虎與阿里巴巴的協議,需要IPO發行價較阿里巴巴回購雅虎股份每股價格溢價110%,所以需要等待市場回暖時才能考慮上市。

阿里巴巴B2B業務曾於2007年登陸港交所,融資116億元,一度刷新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歷史規模,股價最高達到41.8港元,但後來卻跌破發行價,一直在低位徘徊。直至去年2月,阿里巴巴向董事會提出私有化要約,以每股13.5港元的價格回購上市公司股份,而這一價格與2007年其IPO的價格是相同的。 2012年6月20日,阿里巴巴B2B業務正式退出港交所。

在退市後不久,已有分析指阿里巴巴退市是為了將集團整體包裝上市,而此次阿里巴巴捲土重來,上市公司卻並非包含集團所有業務。目前,阿里巴巴旗下擁有的業務有支付寶、淘寶網、阿里巴巴B2B、阿里云OS等業務,「集團還是希望將最賺錢最有潛力的業務放在上市公司裡面。」陸兆禧說。但是,對於支付寶這種小微金融業務,還處在嘗試階段,都不會包括進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56

阿里媽媽滿血回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05.html

這看上去像一場輪迴:2007年,阿里媽媽夢想著做一個開放的全網廣告自由交易所,打通買方和賣方的交易障礙。一年之後,這個夢想擱淺,阿里媽媽品牌名也被停用,團隊轉而聚焦淘內廣告市場;但在5年之後的2012年,這一品牌卻強勢回歸,並用三條主要產品線搭建出一個淘內淘外的線上廣告市場,當年做全網廣告自由交易所的夢想也實現了。

「一開始我們並不清楚要怎麼做,也沒有特別充分地利用手頭資源,反而是遇到挫折後,才開始將淘寶上的機會放大,然後再把這樣的能力釋放出去。」從團隊組建的第一天起,阿里媽媽事業部展示廣告和Tanx產品總監黃航飛就一直在思索阿里媽媽的路要怎麼走,5年下來,他把曾經的磕絆視為轉折點。

五年的摸爬滾打成就的阿里巴巴的廣告產品思路,也是RTB新語境下快速發展的紮實基礎。

完美理念:廣告即商品

與阿里巴巴眾多大項目一致的是,阿里媽媽起航,同樣源於時任阿里巴巴CEO馬云的判斷。在2007年4月,馬云便在內部提出,廣告是電子商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沿用做淘寶的思維,他設想搭建一個線上廣告自由交易所,讓廣告像商品一樣流通起來,也就是「廣告即商品」。

而提到線上流通,這正是淘寶網最擅長做的事,提供一個平台,讓買的人和賣的人進行自由交易,阿里廣告的起步也借鑑了這樣的思路。由於在此之前,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廣告市場都存在一個典型特徵:被大的媒體或廣告代理商所把持,市場壟斷性強,交易環節繁瑣而不透明。阿里媽媽希望打破的正是這種壟斷性,希望通過交易平台的方式,讓大家方便地選擇自己所需的廣告位,同時借鑑淘寶的評價體系,搭建出一套廣告平台的評價體系,以實現交易的公開透明。

2007年4月底,阿里媽媽項目組開始組建。在此之前,阿里巴巴雖然有一些廣告收入,但都是沒有技術含量的低端形態,對廣告的理解並不深。初涉這一新興領域,才發現廣告對技術要求之高,為此,他們開始在技術上下工夫,通過從業已在線上搜索廣告領域積累下經驗的雅虎團隊抽調開發人員,組建起了一個新的項目組,並很快開發出一套系統,支持線上廣告位的買賣。

因為理念和思路非常清晰,阿里媽媽在2007年8月10日便正式上線了。當時,這樣的想法和實踐還是相當領先的,也迅速吸引了第一批會員。

從參與籌備廣告項目組開始,黃航飛便與線上廣告結緣,並成為阿里媽媽最早的成員之一。但在緊鑼密鼓地完成開發測試上線產品之後,還沒來得及鬆一口氣,黃航飛就和阿里媽媽團隊一起,開始面臨市場的「責難」。

首先,阿里媽媽在當時具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面向全網,這讓它在起步階段就脫離了淘寶母體的喂養,導致流量和廣告訴求都變得極為不穩定。

在阿里媽媽的理想模型裡,廣告主和流量是不可或缺的兩個要素。同時,也要求這兩者之間能達成一種持續共生的關係,「廣告即商品」才會像淘寶網一般飛速實現。而實際的情況是,由於阿里媽媽是一個自由交易的平台,在最初的時候,廣告主和流量都可以沒有限制的進入,導致流量魚龍混雜,廣告主也過於分散;同時,關注投放效果和投放位置的廣告主們並不喜歡在大量的廣告位置陳列中扒拉出自己所需要的位置。廣告主資源的不穩定,也造成了流量的進一步流失。

如今,回頭談起當時的境遇,黃航飛頗有感悟:「一個大型廣告市場的建設,是需要一些基礎的東西的,比如巨大的流量或巨大的廣告訴求,離開了這兩者,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這樣的模式都行不通。」

守住淘寶金山

在模式邏輯的現實困境下,阿里媽媽管理層開始著手尋找和打造新的根據地,他們將視線轉向了淘寶內部。

2008年9月,上線僅一年的阿里媽媽併入淘寶,並停用了阿里媽媽這一品牌名,更名為淘寶聯盟。

這一變動不可謂不大,輿論評價褒貶不一,沒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對於阿里媽媽原有團隊而言,這種感覺尤甚。

作為管理者,黃航飛從迷茫轉到了切膚的陣痛,連續一年的拚命似乎在一瞬間都洩了氣,「沒有想到是這樣的下場」。他一度想回到自己原來在支付寶的崗位,甚至已經跟HR談好了轉崗,但最終還是沒能捨得這個奮鬥一年的陣地,還是留在了淘寶,繼續做廣告。

彼時,恰逢淘寶掌櫃們營銷需求急速增長之時,而當時大熱的直通車並不能滿足這一快速膨脹的需求。於是,在直通車這樣的搜索廣告之外,新團隊也開始在其他的廣告形式上面嘗試探索、發力。

決心留在淘寶之後,黃航飛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接下來做什麼,最終的決定是鑽石展位,也就是嘗試改變淘寶內的展示廣告,轉變人工銷售的形式,用技術來賣廣告。

用黃航飛的話來講,鑽石展位的出現從一開始就是要「動別人奶酪」的產品,觸動的正是淘寶內部銷售相關部門的利益。淘寶網原先的展示類廣告都是通過銷售團隊賣出去的,展示位置也是由他們來分配的。因此,鑽石展位剛開始只能分到一些比較差的廣告位。2009年上線第一天,只賺了500元。這一情況持續了很久,到了當年的10月份,依然沒有多少流量,日均廣告費也只有一兩千。

轉機出現在2009年底淘寶網的一次改版。自立項開始,黃航飛便盯住網站的技術負責人小馬,希望能給自己團隊爭取到符合國際標準大小的優質廣告位。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四個月左右的協商,黃航飛終於爭取到了國際通用標準300*250的廣告位,而且還是在淘寶首頁的第三屏。

轉變隨之而來,隨著新改版的淘寶網上線,鑽石展位的CPM價格立刻就衝到了17元,遠遠超出了團隊預期。這實在是一個好的開頭,這個具有成長性的廣告位立刻吸引了大量的廣告主進入,也為日後業務的開展提供了足夠多的流動性。這也改變了阿里媽媽自由市場階段廣告主和流量不能持續共生的問題。

流量的大量湧入產生了大量的消費者行為數據,使得廣告的技術化售賣具備了數據支撐的前提,消費者對哪類商品感興趣,瀏覽過什麼店舖,根據這些信息系統會對廣告進行匹配投放。到2010年5月份,精準投放的定向漸有成效,鑽石展位的業務收益也非常理想了。

另外一塊重要的業務就是淘寶客。淘寶客的出現顯得很異類,在當時的市場上,媒體和流量端都熱衷於做CPC廣告,Google廣告聯盟的Ad Sense for Content和百度聯盟的百度競價廣告都是這類廣告的典型。而對於淘寶客這樣的CPS廣告形式,市場普遍的態度是觀望而非進入。

正因為如此,淘寶客並沒有遇到強大的直接對手,同時,對於電商而言,CPS看上去天然就是一種最低成本的推銷模式——誰幫我找到消費者並把東西賣出去,我就把提成給誰。流量端找到了變現的新渠道,淘內的廣告主也找到了合適的推廣者,淘寶客想要連接的兩端馬上都有了大量的湧入者。

從以上的發展脈絡來看,阿里媽媽併入淘寶之後形成了直通車、鑽石展位、淘寶客三條產品線,合併之初的前途問題也終於有了著落,阿里巴巴的線上廣告業務不僅沒死,還真正發揮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但隨著三條黃金產品線的高速發展,隱憂隨之而來,最突出的問題是,黃航飛逐漸發現:站內的流量不夠用了。於是,淘寶聯盟便嘗試把直通車和鑽石展位輸出到站外,拓展站外資源。

至2012年底,淘寶聯盟佣金分成達到30億元,擁有上百萬的淘寶客推廣者,同時直通車的外部投放也達到了50億流量的規模。通過幾條腿走路,昔日的阿里媽媽真正成了線上廣告交易領域的流量與用戶的集大成者。

從全網轉向聚焦淘寶,再到全網業務的擴展,一個嶄新的階段已然來臨了。

新阿里媽媽亮相

在巨大的流量和用戶數基礎上,黃航飛發現,一個新進的流量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以一個合適的價格匹配出去,而淘寶本身並不需要付出多少成本。黃航飛用了一個比喻,他說這樣的流進與輸出好比吃火鍋,新進流量好比各種食材,平台把食材燒好了,多開放一些座位,淘內淘外的公司都可以進來吃。

「座位」的逐步開放,漸漸成為了Tanx的初始模型。2011年,Tanx 這個面向全網的廣告交易平台上線。隨著RTB技術的嵌入,廣告主可以不用知道用戶搜索什麼關鍵字,也不需要苦苦追尋用戶暴露出的購買意向,他只需要得到的是通過大量數據還原的消費者影像,廣告直接送達目標消費人群的視線當中。

基於RTB的Ad Exchange在歐美等廣告市場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試驗,在中國的爆發也近在咫尺。Tanx 誕生之後的前半年,由於沒有自己的BD團隊,平台的流量相當有限,直到阿里媽媽管理層當機立斷進行了組織架構的調整,將Tanx和淘寶聯盟合併在一起,流量才得以大量注入。以流量吸引用戶,再通過用戶產生新流量,Tanx很快也成為被市場認可的好產品。

到2012年底之前,淘寶廣告業務中,有三項業務的發展尤為顯眼:一是淘寶客,二是Tanx,還有一個就是無線端的發展。三項業務之間的關係十分垂直,對資源和人員的要求自然也越來越垂直化,最終自然而然地分化成了三條同步發展的業務線。

「這三條業務線的用戶群不一樣,產品形式不一樣,我們沒法用一個現有的名字去統一,因此想到用一個更大的市場品牌來作為名字,那就是之前被停用的阿里媽媽。」阿里媽媽戰略和媒體合作部經理陳建把阿里媽媽的回歸概括成一個自下而上的決策,有了前幾年的積澱和現在的時機,阿里媽媽由此再次出現在大眾面前。

2012年底,阿里媽媽事業部重新成立,雖然沿用5年前的品牌,但是業務卻有了全新的面貌,當年廣告交易所的完美設想已經初步實現——面向淘寶內外廣告主購買需求的開放式廣告平台。

接下來,阿里媽媽考慮的是如何把整個平台的容量做得更大。

自建Ad Exchange小生態圈

「馬云不會要求阿里媽媽應該怎樣怎樣,他在啟發阿里媽媽思考能為生態做些什麼。」阿里媽媽事業部總監超凡對《天下網商·經理人》記者這樣說。

就Ad Exchange的大生態而言,阿里媽媽試圖讓Tanx在發揮作為一個Ad Exchange 的優勢之外,補齊這個生態圈裡缺失或薄弱的環節。

的確,在RTB的現階段發展中,中國與美國市場最大的不同在於, RTB產業鏈中的媒體、流量、技術、廣告主和數據五要素,在美國都有著明確的對應分工;而在中國,除Ad Exchange 由互聯網巨頭介入,格局與發展脈絡較為清晰外,DSP、SSP、DMP的發展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對後兩種角色而言,這種狀況尤甚。

因此,阿里媽媽除了扮演廣告自由交易所的角色之外,也做了DSP、SSP、DMP這些平台的基礎搭建。在今年5月份,阿里媽媽推出了SSP平台,接下來還將進一步介入DSP。

阿里媽媽的邏輯是,讓這些角色先在自己的體系內運轉起來。以DSP為例,阿里媽媽既有鑽石展位、直通車這樣的內部DSP,也有活躍在RTB市場上的外部DSP,雖然兩者在競價和投放上具有平等性,但是在目前的市場份額上,內部DSP佔了八成以上。

陳建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解讀:「這些內部DSP在平台起步的時候是非常必要的,我們需要廣告主和流量達成一個平衡和持續,這兩端都有了才能撐起一個平台。初期的時候,我們讓大量的廣告主去投放,讓流量賺到錢,去把這個流量養成規模,然後讓大量的DSP進入——因為流量穩定之後,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參加我們的投放,這樣才會吸引更多外部DSP。」

目前來看,Tanx自身就形成了一個小生態圈,但阿里媽媽內部並不認為這會是一個常態,開放才是未來。在自建Ad Exchange小生態圈的同時,吸引更多的DSP、SSP,把淘寶數據與第三方數據根據投放需要進行彙集,形成更強大、更具數據參考意義的DMP,這是更大的一種格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