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機構解讀A股暴跌:別擔心 只是“假摔”而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790

3785422_980x1200_0

昨天的A股市場驚心動魄,也讓投資者見識了什麽叫“天量巨震”。當天的交易量超過1.2萬億元,滬指從最高上漲逾2%一路狂瀉至暴跌5.4%,振幅高達8.3%。市場大起大落是意味著這波行情已經見頂,還是牛市途中的一段小插曲呢?

見聞梳理的絕大多數機構連夜發出的觀點均認為,這只是短期回調,牛市的根基依然穩健。

別擔心 跌跌更健康

中金的策略師王漢鋒認為,這次大幅下跌可能是“假摔”,短期的調整可能是在蓄積上漲力量。

第一,根據我們近日與投資者溝通,這次上漲多數人“踏空”,且領漲板塊非常集中。從資金的層面看,這種性質的暴漲不具備深厚的基礎,難以走得久遠,調整之後才可能走得更遠。

第二,由於更多人是在等待市場的下跌,因此可能潛在的調整幅度也不會深。再加上,這次暴漲之後會促使更多的人嚴肅地思考中國已經發生積極的變化,會有一部分資金開始關註中國的積極變化。

第三,即使在大幅上漲之後,A股的整體估值依然不貴,特別是大盤藍籌股。目前滬深300指數前向12個月的市盈率估值在10倍左右(過去十年均值在13.6倍左右),上證指數前向12個月的市盈率在11倍左右(過去十年的均值在14.7倍左右),顯示出當前藍籌股依然不貴。

即使悲觀地看,這次巨震如果是一個中期調整的開始(如持續兩個月甚至更長),我們相信潛在的調整幅度也不會深。

光大證券前總裁楊赤忠將短期調整、中期調整和見頂的概率分別列為70%、20%和10%。“原則上,我不認為行情已經結束,90%的可能性是沒結束,仍然要創新高。”

若是短期調整,最晚於後天見底,最多調整到2780,概率是70%;

若是中期調整,時間會在一個月左右,最多調整到2630,這個概率是20%;

最後10%比較可怕,就是完全結束了,要跌到2300以下去。但是不用擔心,這種情況首先要反抽回2950以上來。所以在下次2950左右時,需要認真觀察。

海通策略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總結投資者對市場的看法,根據其856份問卷的調查結果,多數認為這是短期回調。

64%的投資者認為回調時間將在一周以內,48%的投資者認為回調幅度在10-20%之間,還有44%的投資者認為回調幅度小於10%。

牛市大趨勢未變

從估值的角度來講,目前A股的整體估值不算太高。華泰證券稱,07年市場整體估值在35倍PE,而現在也就18倍PE,估值差一倍,而從進場資金的總量來說,國際遊資,房地產相關資金,高收益理財這三大波資金最終入市規模在5年左右的時間會在10-15萬億上下,而現在進場的資金也就2.5萬億左右(由融資融券余額8500億倒推),未來還會有源源不斷的資金進場,牛市的資金基礎絕對堅實。

從宏觀角度來看,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也提到,牛市的大趨勢並未改變。

政治局會議召開,奠定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基調,突出經濟政治外交新常態,重點推進一帶一路國企土地金改公用事業5大改革。結合前期存款保險制度和理財產品規範征求意見,2015年打破剛性兌付是大概率事件。資金分流進入股市仍將是大概率事件。對於外資大幅度流出,產業資本減持券商,管理層風險警示應該關註,不過應該看到這不是本次行情啟動的關鍵因子,會加劇市場的動蕩,但不會改變趨勢。

接下來投資什麽?

華泰策略認為,現在的暴跌給了投資者一個搭上金融股暴漲順風車的機會。

在牛市中,最好的策略就是選準龍頭行業,龍頭公司,堅定持有,每次大跌,不應該是逃命的機會,而應該是逐步提高倉位的機會。近期一直在和機構路演,發現大家在金融的倉位還遠遠沒有到標準配置,所以近期金融股暴漲,機構大部分是跑輸指數的,現在給了又一次上車的機會,車確實會走走停停,但是車的方向是很確定的,資金的進場是持續的,牛市的基礎是堅實的,大資金必選大金融。因為金融的特點是體量大,資源牛,價格低,回報高。

海通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投資者繼續看好券商。

未來3個月行情判斷,47%的投資者認為上證綜指高點為3500點,47%的投資者認為風格偏大盤,45%的投資者最看好券商。

海通還提到,市場目前最擔憂監管風險。54%的投資者認為證監會對兩融業務等監管趨嚴是未來市場的最大風險點。

國泰君安策略分析師喬永遠在昨天的電話會議中稱,2015年唯一的戰略性配置品種還是非銀金融,特別是券商。

但他認為,短期內市場波動加劇可能會降低存量的資金風險偏好,使得市場向原有的大家所熟悉的一些增量資金入市的邏輯去配置,所以建議大家可以逐步配置包括之前啟動幅度較少的,像地產、家電、環保、公用事業、環保,以及醫藥等板塊。

也有觀點認為,藍籌股經歷過一波大漲,現在該輪到成長股輪動,關於選大還是選小的問題,中金稱依然是偏好低估值藍籌,而對成長股偏謹慎。

機構相對重倉成長股的格局並未改變,底牌被人盡知;目前大部分成長股估值依然缺乏吸引力;高估值中小市值股票未來還將面臨註冊制、退市制度、監管趨嚴、新三板等進展的沖擊;未來中國貨幣政策的放松可能還是對低估值藍籌更有利;近期重配成長股的基金凈值滯漲可能會引來基民贖回,這將倒逼成長股的“補跌”。值得註意的是,有一些相對優質的白馬成長股目前估值相對合理,主要集中在傳統消費和醫藥領域,這些成長股則值得長期投資者關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920

搶跑和假摔:深港通預期下的脈沖式行情與結構性機會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62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16 09:16 編輯

搶跑和假摔:深港通預期下的脈沖式行情與結構性機會
作者:趙文利博士 陳治中 趙曉
導讀:綜合各方信息,目前深港通的框架已經基本定型,港股將迎來怎樣的行情和機會?來自招商香港策略團隊的《深港通專題系列報告之一:脈沖式行情與結構性機會》是目前為止機構對深港通政策預期最為全面的解讀,本期港股那點事先分享報告的上半部分關於行情的判斷,明天我們繼續分享關於選股的內容。

脈沖式行情與結構性機會
1. “一新一放”:深港通框架概覽

綜合各方信息,目前深港通的框架已經基本定型,包括:1)沿用滬港通框架;2)已進入修審階段;3)將於下半年擇期推出。同時,在已經確定的框架下,深港通的價值以及市場吸引力將完全取決於在新增開放標的(“新”)和拓寬資金通道(“放”)上的進展。

2. “小而美”:緊扣中小盤行情主旋律
深港市場間以及港股大中小盤股間客觀存在的結構性差異是深港通概念的基礎;深港通概念是中小盤股行情的基礎;而中小盤股行情是結構性行情的不可或缺部分。因此,深港通策略的核心,就是在市場的波動中體現中小盤股的結構性機會。

3. “搶跑”和“假摔”:把握資金共振節奏,合理安排進出時機
近期的市場整體上漲本質上仍然只是一個放大版的搶跑行情。近期內多元化資金的短期共振流加快了行情的節奏,也使得追趕市場節奏變得分外困難。但共振行情的持續性有限,市場節奏會在之後逐步放緩。充分把握資金推動下的行情節奏變化,是合理安排進出時機的關鍵。

4. 投資建議:
在成長板塊(媒體、軟件和網絡遊戲行業、電信、電子及硬件科技行業、環保行業和新能源行業)中布局基本面情況良好,未來增長潛力大的標的;

傳統消費板塊(汽車及其零部件行業、食品飲料行業、紡織服裝行業和零售百貨行業)中布局預計轉型成功的行業龍頭或白馬股;

布局擁有“國企改革”和“一帶一路”投資主題的,AH溢價高的藍籌股

布局與A股市場比較,港股市場上的稀缺行業,稀有標的


一、“一新一放”:深港通框架概覽

綜合各方信息,目前深港通的框架已經基本定型,包括:

1)沿用滬港通框架;
2)已進入修審階段;
3)將於下半年擇期推出。

同時,在已經確定的框架下,深港通的價值以及市場吸引力將完全取決於在新增開放標的(“新”)和拓寬資金通道(“放”)上的進展。

“兩會”前後,多為監管層領導均在不同場合提及了深港通。綜合各方面信息,我們目前已經基本可以確認:

深交所和港交所已經完成了方案的設計工作,目前已經進入監管機構審批和修改階段(深交所主席宋麗萍,3月5日)。

方案有望在上半年內獲批並啟動測試,最終在下半年正式交易(中國證監會主席肖剛,3月5日)。

深港通將大體沿用滬港通的框架,但有可能加大開放的力度(綜合分析)。




綜合各方信息,目前深港通的框架已經基本定型,包括:1)沿用滬港通框架;2)已進入修審階段;3)將於下半年擇期推出。沿用框架意味著,深港通的創新和開放程度可能低於早前預期,中長期來看,在已經確定的框架下,深港通的價值以及市場吸引力將完全取決於在新增開放標的(“新”)和拓寬資金通道(“放”)上的進展。

首先,在深港通中新增開放的交易標的是吸引南向資金的關鍵。
經過滬港通和深港通的兩步開放,港股市場最終可以向本市場資金提供相對完整的A股市場(包括兩個交易所的核心股票)投資機會,同時也向內地資本開放了其全部的核心股票(如果進一步開放恒生綜指小型股,則意味著主板95%的流通市值已經面向內地資金開放)。這一目標的達成對於成交規模連年下降,收入增速不斷萎縮的港股市場和證券行業來說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然而,滬港通開行至今的事實表明,短期內港股市場的大中型股票對內地資本的相對吸引力不足。因此,有望在深港通中新增開放的恒生綜合指數小型股指數成分股將成為吸引南向資金的關鍵。

對北向資金而言,於深交所上市的大量中小市值高成長企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與之對應,港交所也有望將對南向資金的開放範圍進一步擴大至小盤股(恒生綜合指數小盤股指數)。雖然中小市值股票並非港股市場的核心品種,但不乏“明珠蒙塵”般基本面優秀但因交易清淡而具有估值優勢的標的,對南向資金亦有獨特吸引力。

其次,能否拓寬當前的資金通道,改善交易環境並提供更多支持手段,也是促進南向資金交易的關鍵因素。


在當前的開放框架下,“最小交易時間”和較高的投資者門檻對投資者的參與熱情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滬港通開行至今,因單邊市場休市而導致跨市場資金無法交易的情形就達到了 7.5 個交易日。而根據兩地公眾假期安排,如果繼續采用最小交易時間制度,截至 2015 年年底類似情形還要在 11 個交易日內(包括 2個半日市)出現。雖然表面上看這樣的情形只是偶然出現,但這些交易日里發生市場或個股的劇烈震蕩的額外風險仍然是投資者必須考慮的問題。另外,也有不少投資者認為交易規則上的細微差異(如南向資金無法參與港交所最後 5 分鐘的集合競價)帶來了不便。

而投資者門檻也是導致前期滬港通中資金南北流向不均的重要原因。內地證監會對港股通設置了 50 萬的投資者門檻,並且不允許為港股通交易提供融資融券服務。而香港方面,除了北向交易未有任何交易門檻以外,當地券商更普遍為客戶提供了超低傭金以及高杠桿、低息的融資服務。港股券商提供更優惠服務固然是符合香港當地證券業態的,但南北資金對流數據(大部分時間內北向資金規模好於南向)也證明了“低門檻+融資便利”的優勢顯著促進了資金北上,甚至內地資本前往香港融資再北返投資的案例也屢屢出現。

3 月底,在深港通概念推動下,港股本地中小盤股行情啟動。南向資金凈額有所增長,從前期的每日不足 5 億元上升到 25 億元左右。而複活節後,港股行情演進突然加速,南向資金額度在 4 月 8 日和 9 日連續兩日用盡。與此同時,目前已成立的使用滬港通交易渠道的公募基金產品僅有 2 只 ETF 基金(另有一只相關的聯接基金)。這兩只基金在 8-10 日期間僅產生了不到 10 億的南向投資,僅在同期內滬港通南向投資總規模 264 億中占據十分微小的部分。換言之,在 4 月8 日以來的行情中,南下資金主要以個人投資者為主。因此,目前的滬港通日內交易限額不僅不能滿足個人投資者的交易需要,更無法為將來可能大幅擴容的內地公募基金提供足夠的資金通道。


深港通中兩地市場新增開放的標的均為中小市值,資金交投熱情對其市場表現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對港股市場而言,只有在深港通中為南向資金爭取到更開放的準入條件(降低投資者門檻,擴大日內額度限額)和更寬更好的資金通道(增加日內資金額度,正常化交易時間,增加融資和其他衍生服務),才能更好地實現吸引內地資本,為港股市場帶來新增資金、提高交易量、激活低成交個股交易的目標。

二、“小而美”:緊扣中小盤股行情主旋律

深港市場間以及港股大中小盤股間客觀存在的結構性差異是深港通概念的基礎;深港通概念是中小盤股行情的基礎;而中小盤股行情是結構性行情的不可或缺部分。因此,深港通策略的核心,就是在市場的波動中體現中小盤股的結構性機會。

根據目前已知的信息(肖剛:深港通的開放個股數量會比滬港通多一些),初步推測深交所可能開放目前由深證 300 指數(成分股覆蓋深成指),中小 300 指數,創業 300 指數,滬深 300 中的深交所個股,A+H 的深交所個股組成的 743 只個股。這一組合包含深市主板股票 142 只,中小板股票 301 只,創業板股票 300只;總流通市值(A 股)12.13 萬億人民幣,(加權)平均靜態市盈率 46.77 倍,動態市盈率 37.65 倍;預期 2014-2016 年的業績平均增速為 27.85%,32.93%,28.97%(基於 wind 盈利預測數據統計)。





而與之相對,恒生綜合指數成分股共計 462 只(大型股 90 只,中型股 176 只,小型股 196 只),再加上 22 只 A+H 股(64 只 A+H 股已經是恒生綜合指數成分股)。其中,滬港通已經開放 284 只,尚有 198 只個股可能被列入開放名單。其中包括恒生綜合指數成分 188 只(180 只小型股,7 只中型股和 1 只大型股),A+H 股 10 只(另有 9 只 A+H 股已經被包含在恒生綜合指數中)。這 198 只尚未開放的標的港股流通市值共計 1.44 萬億港元,(加權)平均靜態市盈率 18.34 倍。而全部 482 只個股的總流通市值為 23.15 萬億港元,(加權)平均靜態市盈率12.17 倍。另外,港交所創業板方面,目前的 benchmark 指數港交所/標普創業板指數共有成分股 76 只,港股流通市值 1323 億港元,(加權)平均靜態市盈率18.57 倍。

而從市場整體來看,恒生綜指目前 P/E 倍數仍在 12 倍左右,而 A 股上證綜指、深證綜指、中小板綜指、創業板綜指的 P/E 倍數分別在 18、54、67、100 倍。具體到各可比行業,港股市場各行業估值水平整體低於 A 股可比行業。以中小市值個股富集的 TMT 板塊為例,港股市場的軟件和硬件行業 P/E 倍數分別約25 和 38 倍左右,而 A 股分別為 150 和 100 倍。

港股市場中小盤股間的差異主要存在於市值、成交額以及研究覆蓋分布的極度不均勻上。港股市場 462 只綜合指數成分股的流通市值占據港股市場主板的95%左右。而大中小型股占據主板市值的 76%、14%和 5%。小型股平均流通市值僅 12 億港元,15 年 1 季度平均日均成交額僅 719 萬港幣。而全部小型股和非綜指主板股票的日均成交金額合計僅 77 億港元。而研究覆蓋方面,30 億港幣流通市值以上,日均成交金額 300 萬港幣以上的非綜指主板股票共 188 家,僅有13 家公司有 2 家以上的研究機構覆蓋,大幅低於恒生大中型指數的平均 8 家。


深港通開放後,3000 億元(假設深港通雙向開放規模和滬港通一致)人民幣的北向資金將面對一個由 700 多個標的,總流通市值超過 12 萬億人民幣組成的高估值(38x 2015 P/E)組合。而與之相對,2500 億的南向資金更容易被總流通市值僅 1.15 萬億、股票數量僅 198 只、平均(靜態)市盈率僅不到 19 倍的新增開通部分(恒生綜指小盤股指數成分等)所吸引。南向資金額度占新增標的的流通市值的比例已經達到 20%左右;同時,新增開通部分的港股的近 15 個月日均成交額僅為約 500 億港元或 400 億人民幣,不到南向資金日內限額的 4 倍(以滬港通的每日 105 億計算)。這意味著南向資金足以獲得相關標的的定價權。

巨大的市場間和市場內差異決定了港股中小盤股的結構性機會將持續吸引資金(包括內地和本港)的關註。基於對中小盤股估值擴張的預期,市場對“小而美”的個股關註程度不斷上升。這種“審美觀”可以大體概括如下:

規模偏小。恒生綜指中盤和小盤股的流通市值普遍在 100 億港幣以下,平均日均成交金額約 4000 萬港幣。綜合來看,流通市值在 100 億港幣以下,日均成交規模在 300 萬港幣以上的個股具備關註價值。

基本面具備亮點。基本面亮點並不完全局限於業績的持續高增長。概念、行業地位、獨特細分市場等因素都應納入考量。能夠在 A 股市場找到對標的公司將會得到最大的關註。

無重大瑕疵且有一定的研究覆蓋。由於準入條件相對寬松,港股市場的中小市值個股難免泥沙俱下。因此應首先排除歷史上曾受到過交易所譴責或在企業治理和公司誠信方面存在重大瑕疵的企業。其次,香港市場機構投資者主導的生態導致研究機構的覆蓋範圍相對集中。研究機構不覆蓋或者幾乎不覆蓋,使得其投資價值難以得到機構投資者的認可,從而導致缺乏穩定的長期投資者基礎,這也是一種必須考慮的風險。因此,我們也盡量選取研究機構覆蓋家數在 3 家以上,並在6 個月內有 3 篇以上研究報告的公司。

三、“搶跑”和“假摔”:把握資金共振節奏,合理安排進出時機

近期的市場整體上漲本質上仍然只是一個放大版的搶跑行情。近期內多元化資金的短期共振流加快了行情的節奏,也使得追趕市場節奏變得分外困難。但共振行情的持續性有限,市場節奏會在之後逐步放緩。充分把握資金推動下的行情節奏變化,是合理安排進出時機的關鍵。

中長期來看,深港通概念的本質是促進市場風格轉換的催化劑,推動港股市場從的結構性行情發展,並市場熱點集中在中小市值個股,鼓勵投資者更多采取精選個股的alpha策略而非考量大市波動的beta策略。但是,複活節後驟然加速的市場行情暫時破壞了市場的結構性行情節奏,並把市場推回到了資金主導的整體震蕩市當中。而期間市場的整體普漲,使得把握對中小個股的投資實際變得更為複雜和困難。

在資本流入的驟然加速後,尤其是國際資本流入規模迅速增長以後,大量增量資金分流向指數權重股,帶動市場整體放量上漲。複活節後,大中小盤股均同步放量大漲,市場的結構性特征被明顯淡化,由風格切換等內生因素主導的,相對溫和的結構性行情的節奏已經被打亂,指數和個股普漲、整體震蕩向上的趨勢在短期內將成為主流。


內地和海外的雙向資金流入相互疊加,市場呈現普漲格局,不僅將市場行情偏離其早前軌道,也使得我們對市場資金流的判讀變得更為複雜。雖然無法精確度量不同渠道流入香港市場的資金規模,但依據投資者行為特征,以及合理的投資邏輯,我們可以將不同類型的資金流入和其目標做一個大致的對應。


由此可見,直接投資港股內地個人投資者依然是中小盤行情的中堅力量。近期的資金流導致在大量增量資金從小盤股行情中外溢至指數行情後,後者短期內將成為市場主流。然而,指數行情下大幅增長的增量資金需求有可能不能及時得到滿足,資金流的短期共振也沒有足夠的持續性。

中短期內,來自海外的增量資金仍以短線交易資金為主。對港股市場的中長期前景並無持續和堅定的預期。而中長期來看,2-3 季度,美元加息仍將主導國際資本流向。6 月前後的歷次美聯儲議息會議將會不斷挑戰全球資本市場的風險偏好程度,進而實際影響在港國際遊資的資金成本,從而成為觸發外資撤退的發令槍。因此,當前由資金驅動的劇烈震蕩行情會隨著資金流入強度下降而逐步收斂。而在這個過程中前期累積較大漲幅的中小盤個股雖然可能回撤,但短線獲利資金了結對中長期行情並無持續負面影響。


然而,和 14 年的滬港通行情對照,本輪行情的啟動時間,以及初始規模都要大大優於前者。如果深港通的時間表符合預期的“2 季度宣布正式方案,3-6 個月籌備”的話,那麽在深港通行情正式啟動前,市場還有 4 個月以上的時間,足以容納更多由 A 股資金外溢引發的資金共振行情。

總體而言,近期的市場整體上漲本質上仍然只是一個放大版的搶跑行情。近期內多元化資金的短期共振流加快了行情的節奏,也使得追趕市場節奏變得分外困難。但共振行情的持續性有限,市場節奏會在之後逐步放緩。充分把握資金推動下的行情節奏變化,是合理安排進出時機的關鍵。

(未完待續,敬請關註)

(作者:趙文利博士 陳治中 趙曉;文章代表作者特定立場和看法,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217

創業板“假摔”還是再度崩盤?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0453.html

創業板“假摔”還是再度崩盤?

一財網 李雋 2015-10-21 22:00:00

過去一段時間,創業板的反彈,很大一部分是公募基金年底“刷排名”的被動加倉;另一方面,現階段私募的倉位也不高,也有加倉空間,依然有上漲空間。

第三季度的連番千股跌停,創業板的徹底腰斬,在投資者心目中的陰影依舊依然揮之不去,能夠重倉參與到10月反彈行情的投資者並不多;而A股市場在10月21日終於迎來了近期少見的大幅調整,滬深兩市股指周三跌幅雙雙超過了3%,創業板指數更是大跌6.63%。

在9月跌破1800點,市場一片哀嚎之際,創業板開始了絕地反擊,並且在10月20日一度突破2500點;不過21日的暴跌後,“神創”此輪反彈是否會就此終結?“愛在深秋”行情還能持續下去嗎?對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到的多位業內人士,對未來行情都表達了相對樂觀的態度。

“調整一下,估計就兩三天吧,繼續向上。”華南一位公募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過去一段時間,創業板的反彈,很大一部分是公募基金年底“刷排名”的被動加倉;另一方面,現階段私募的倉位也不高,也有加倉空間,依然有上漲空間。

方正證券策略分析師郭艷紅則稱,估計第一波反彈已經結束,後面會再來一波,但的確不好參與了。

一位險資投資經理則稱,從技術上來看,上周末開始,無論是上證指數還是創業板,已經處於比較明顯的超買階段,21日出現大幅調整也很正常,投資者無須過分恐慌,可能22日盤中再有比較大幅度的調整,之後就會重拾升勢,反彈不可能一蹴而就。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則認為,創業板此番上漲,主要由互聯網金融帶動,估計22日上午創業板會有繼續慣性下探,不過由於此輪反彈後,很多“睡覺”或者“休假”的私募基金會考慮逢低加倉,因此估計下跌的幅度不會很大,甚至22日或者23日就可能見底,並且重新啟航,如果沒有重大利空事件,反彈甚至可以持續到1月份;但對點位不宜期望過高,畢竟此前清理的配資所造成的資金空洞無法填補,創業板指數最終要突破上一次反彈高點3000點有一定難度。

國信證券策略分析師朱俊春等認為,9月中旬市場仍然悲觀或者不主動的原因,除了被前期去杠桿嚇到,可能是只看到了交易上的安全邊際,卻沒有看到估值(盈利)上的安全邊際。支撐這輪牛市的基本要素中,改革牛預期有過起落畢竟尚未實現,但是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新經濟,其盈利預期一直在兌現、從未被打破。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5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