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鋁材質、銀光閃閃、百褶條紋溝槽。這是德國百年品牌日默瓦(Rimowa)最為人熟知的「精品」行李箱形象。 一八九八年至今,日默瓦一直生產行李箱,它是第一個用鋁和一○○%聚碳酸酯(PC,俗稱防彈塑膠)生產行李箱的品牌,不僅重新定義了行李箱,甚至把工藝品做到變精品。 今年四月,它正式進駐品牌必爭地台北一○一的一樓,它隔壁是迪奧(Dior)、對面是香奈兒(Chanel)高檔化妝品;該品牌在正式開幕的試賣期,就繳出一個月新台幣一千三百萬元的業績,「品牌能到一樓都有相當大本事,」一○一發言人劉家豪觀察,日默瓦結合時尚、名人與好萊塢氣氛包裝等精品化形象,比其他行李箱品牌更鮮明,容易打動消費者,因此主動邀請進駐。 先行者優勢越是被仿冒,越像幫打廣告 但市場競爭者少說上百家,面對同業模仿、抄襲,為何還能百年不敗? 百年來累積的先行優勢,是第一個關鍵。「競爭對手越抄我們賣得越好!」日默瓦全球總裁兼執行長迪特爾.莫爾斯策克(Dieter Morszeck)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透露,日默瓦是全世界被仿冒最多的行李箱品牌,只要新產品一推出,市場就出現很多模仿者,「到處都看到日默瓦,另一個角度講像幫我們打廣告,」反觀抄襲者只能處在被動挨打狀況,實際上走得並不長久。 「開創者做到九十、九十五分,標準和典範在那,模仿者有做到九十分嗎?」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觀察,精品和一般模仿者差別,在於有重新定義材質、賦予意義的能耐,消費者認知上,日默瓦和LV、蘋果(Apple)很像,都是工藝品做到精品的代表。 她解釋,過去如果不是蘋果設計出塑膠機殼,大家不曉得塑膠材質也可以讓人驚豔,「蘋果很早出果凍機,也很多人模仿,但蘋果還是蘋果,」日默瓦同樣運用新材質,替行李箱創造新價值,同樣如此。 日默瓦去年全球營業額二億七千萬歐元(約合新台幣九十三億元),年成長約一○%,在德國慕尼黑策略集團(Munich Strategy Group)百家高質感中小企業評比中排名第七,並獲選德國《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全球市場各領域領導地位百家最佳中小企業第十三名。 永遠在發明從路燈身上,找到防彈材質 開發新材質,重新定義行李箱,是它第二個不敗關鍵。 二戰時期,包括木材、皮革、布料等日默瓦傳統生產行李箱的原料,隨德國科隆工廠在一次轟炸中完全燒毀,只剩鋁片完好如初;戰後,全球第一台民航機的褶紋設計與鋁合金材質,成該品牌新材質與專利百褶設計的靈感。「一九五○年代鋁製行李箱開始進入頂端市場,父親在那個年代就已預言,未來這將會是主導世界的主流。」莫爾斯策克回憶。 一九九七年,是該品牌新材質開發另一大躍進。率先開發一○○%防彈塑膠行李箱的點子,竟來自德國路燈燈蓋。 早期路燈燈蓋是玻璃製,易碎恐砸傷路人。那一年,莫爾斯策克到一位朋友正承包路燈燈蓋改造工程的工廠參觀,剛好防彈塑膠材料在桌上,「他叫我拿一個槌子去打,發現打不壞,那時候就想到搞不好可用到行李箱製造上,」他回憶,回去後嘗試做出樣品,大男人跳在上面,凹下去都會彈回來,才發現碰巧已找到未來會風行的材質,「工程師背景的我跟父親非常像,父親喜歡新科技、永遠在發明,永遠在做新嘗試。」 「我的背景是工程師,一直在尋找可以來打造最高品質、最耐用行李箱的新材質和方法,」他透露,日默瓦的真空壓模技術,能把防彈塑膠材質做到行李箱外殼僅有○.三五公分,卻仍有高耐用度,「除了材料,我們製程KnowHow也是獨步全球。」 莫爾斯策克是日默瓦百年來第三代傳人,他祖父和父親的家訓是聚焦單一行李箱品項, 品質第一,營業額、獲利第二的價值觀,則是另一不敗關鍵。 品質擺第一不惜成本,拒絕找中國代工 所以採購上,除日本的YKK拉鍊來自亞洲,其他零件都精選工藝品質最高的德國、義大利等歐洲供應商;工序上,製作行李箱有高達兩百項步驟,且多數採手工。 「日默瓦有不同的哲學,我們不是在某個方面最好,我們是要每個方面都最好,」莫爾斯策克不諱言,受父親影響,為求品質凡事「不惜成本!」舉例來說,其他品牌同業多採亞洲代工模式,它則是全歐洲唯一還留在歐洲境內生產的行李箱品牌,且工廠都是一○○%直營,儘管這兩個堅持改變,推估移到中國生產能省至少一半以上成本,也不改策略。 甚至有同業標榜一○○%防彈塑膠材質,其實是用成本少三成的回收材料,或混用價格僅五分之一的ABS樹脂,「也許原料上可以減低成本、增加獲利,但那只是虛有其表而已,不是我們的做法。」莫爾斯策克強調。 堅持品質至上,且二度成功開發新材料,又有百年累積來的品牌價值利基做後盾,都讓日默瓦重新定義了行李箱,這才成了媲美精品佼佼者LV和蘋果的不敗品牌。 |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5-31 11:18 編輯 從大眾到個性:日本消費的百年變化 作者:牛播坤、周笑雯 報告摘要 日本百年消費史有以下突出特征。1)自上世紀50年代起,日本的消費率穩定在50-60%左右,高於挪威、瑞典等歐洲福利主義國家,也高於亞洲另一發達國家韓國的消費率水平,且並未隨著日本經濟的衰落而出現收縮;2)消費率進一步上行的空間被二十年的持續通縮所打斷;3)消費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呈現出從“大眾消費”全面崛起到八十年代後個性消費湧現的特點,走過了從大眾到個性、從奢侈到簡約的百年輪回;4)家庭規模縮小促進了家用及個人用品消費的增長;5)“標誌迷戀”與“無印良品”並存,反映了消費者重視品質、追求自我存在感的多元消費;6)“崇尚西式”的理念一度主導日本消費觀,但近幾年“國產至上”的觀點悄然流行。 日本的居民消費隨經濟與人口增速的變化經歷了階段化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從大正天皇即位到二戰前,日本尚處於工業化、城市化早期,局部大城市消費剛剛萌芽,“脫亞入歐”思潮下消費崇尚“全面西化”。 第二階段,從戰後複興到1970s石油危機前,日本完成了工業化、城市化建設,“人口稠密的一代”形成“新中產階級”,以家庭為單位的大眾消費全面崛起。 第三階段,經濟低迷中的日本政府出臺減稅、增加連休假日等政策鼓勵消費,日本消費率趨勢性提升。“新人類”步入社會、婚姻推遲、家庭結構裂變等人口結構的變化,使消費走向多樣化、個性化。這一階段,消費單位從家庭拓展到個人;女性步入職場,使得外出就餐的人越來越多,餐飲、外賣行業快速發展;小型便利店取代超市,成為年輕人、小家庭的購物首選;尋求存在感的消費者熱捧“無印良品”等簡約、優質的產品,同時也大量購買高檔奢侈品,並捧紅日本本土高端設計師品牌。 第四階段,人口負增長、經濟低迷激發了日本民眾的社會意識和責任感,80後、90後的“新新人類”成為消費主體。消費在第三階段的基礎上,延續了對簡約與環保的推崇;對歐美品牌的認可度出現一定下降,消費者更喜歡優衣庫而非GAP,食品類消費更出現“國產至上”的理念;成長於都市的年輕人向往自然,“鄉土情結”興起;而老齡化作為日本社會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之一,帶動了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 從人均GDP水平、人口結構等方面看,中國目前正處於日本消費的第二階段末期、第三階段早期。中國的新生代——80後、90後正在成為消費主體,他們天生具有比父輩更高的消費傾向,同時得到父母和祖父母輩的關照,且不排斥借助信用卡、銀行信貸等金融工具消費。更重要的是,中國有更多層的消費者結構、更廣闊的市場以及更發達的互聯網技術和物流體系,這無疑給居民消費提升增加了更多可能。 報告正文 在《新消費系列報告一:這樣的消費大潮你怎能錯過》中我們提出,收入和人口是消費增長的兩大核心驅動力。縱觀各國消費史,消費水平、消費結構的演進,在受到居民收入水平、人口結構影響的同時,也與社會文化、福利保障、信貸條件等影響微觀主體消費行為的因素密切相關——正是這些條件存在國別差異,才令不同國家呈現出不同的消費發展路徑和獨特的消費特征。在“新消費系列”報告的第二篇中,我們以日本為例,探究其消費的演變歷程。 回顧日本百年消費史,不難發現以下特征: 特征一:自上世紀50年代起,日本的消費率穩定在50%-60%左右(圖表1、2),高於挪威、瑞典等歐洲福利主義國家,也高於亞洲另一發達國家韓國的消費率水平,且並未隨著日本經濟的衰落而出現收縮。日本的消費率水平在亞洲國家中處於相對較高水平,且一直較為穩定。究其原因,得益於日本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藏富於民的經濟政策,60年代起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60年代末就有90%的人群成為中產階級。日本政府也通過減稅、國民收入倍增等促進消費。即便後來“泡沫經濟”破滅,日本的貧富差距依然很小。盡管人口老齡化,但日本未老先富,日本老年群體的消費力毫不遜色。上述種種都保證了日本消費率的穩定。 ![]() 特征二:日本的消費率進一步上行的空間被二十年的持續通縮所打斷。日本1990s起經歷了長達20年的低通脹甚至通縮(圖3),傷害了居民消費支出積極性;日本民眾沒有從銀行貸款購物的習慣,通縮環境更加劇了這一現象,年輕人寧願依賴父母的儲蓄消費也不願負債,日本居民部門的杠桿率水平遠低於美國(圖4),也使日本消費率繼續上行乏力。 ![]() 特征三:日本消費隨著其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呈現出從“大眾消費”全面崛起到八十年代後個性消費湧現的特點,走過了從大眾到個性、從奢侈到簡約的百年輪回。第一階段,從大正天皇即位到二戰前,日本尚處於工業化、城市化早期,居民消費剛剛崛起,主要集中在局部大城市,“脫亞入歐”思潮下,消費也崇尚“全面西化”;第二階段,從戰後複興到1970s石油危機前,日本完成了工業化、城市化建設,大眾消費全面崛起;第三階段,經濟低迷中的日本鼓勵消費,消費出現多樣化、個性化特征,品牌意識強烈;第四階段,人口負增長、經濟低迷激發了日本民眾的社會意識,居民消費“返璞歸真”,開始走向簡約、環保。 特征四:家庭規模縮小促進了家用及個人用品消費的增長。在4-6人家庭占主流的年代,居民消費主要圍繞家用展開,如購買家電、去超市批量購物等。1980s後,1人獨居、2人無子或3-4人的核心家庭成為日本社會主要家庭結構,家用電器等的消費總量增加的同時,個人消費也快速增長,便利店等小型業態得到發展。此外,女性角色的轉變推動了日本消費結構的變化。1980s起日本年輕女性遲婚甚至不結婚的比例快速增加,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職場。女性收入的提高帶動了個人消費能力,餐飲、外賣等行業獲得快速發展。 特征五:“標誌迷戀”與“無印良品”並存,反映了消費者重視品質、追求自我存在感的多元消費。日本消費者對品牌的態度看似矛盾,一方面他們表現出對高端奢侈品狂熱的“標誌迷戀”,時至今日仍是主流奢侈品牌最大的單一市場;另一方面,他們又喜歡“無印良品”等簡約、無明顯商標的產品,也願意自己DIY家居用品。兩類消費並行不悖,反映的都是日本新生代消費者對自我的宣泄和對與眾不同的追求。 特征六:“崇尚西式”的理念一度主導日本消費觀,但近幾年“國產至上”的觀點悄然流行。日本對西方文化的推崇可追溯至19世紀晚期明治維新時期,直至1970s末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廣告中仍宣傳其產品屬於“典型的美式生活”。然而進入21世紀後,在食品消費等領域出現“國產至上”觀點,人們寧願多花錢也要購買本國生產的食品。這當中,日本本土產品品質的不斷提升、對工藝的精益求精、食品安全的高標準都是重要原因。 ![]() ![]() 第一階段:局部大城市消費萌芽 20世紀初期的日本剛剛經歷了近五十年的明治維新,無論政治體制、生產關系還是社會氛圍,都已做好全面迎接現代工業文明的準備。1919年杜威訪日期間曾在信中寫道“There is no doubt a great change is going on”,事實也確實如此。從1912年大正天皇即位到二戰前期,日本GDP增速從-7.3%到15.8%不等,整體達到年均4.1%左右;1940年人均GDP達到2,874國際元,相當於1912年的2.1 城市化伊始,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工業的發展令人口迅速向東京、大阪等大城市聚集,期間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使得東京平民區大面積損毀,加快了東京向現代化都市邁進的步伐。1920年,東京人口370萬,占全國人口的6.6%;而20年後的1940年,東京人口已達到736萬,占全國人口的10.2%(圖表9)。與東京類似,大阪人口數量也在20年間從259萬增加到474萬。 城市富裕階層消費萌芽,崇尚西化消費。城市化初期局部地區、少數人口的富裕為消費提供了萌芽的土壤。受“脫亞入歐”思潮影響,這些“新富階級”崇尚西式消費。1923年,在東京銀座銷售西藥、化妝品、蘇打飲料及冰激淩的資生堂開始建立連鎖店網絡;1929年,三得利公司生產出日本本土的第一瓶威士忌;炸豬排、可樂餅、咖喱飯成為大正時代的“三大洋食”。 ![]() 第二階段:大眾消費全面崛起 1947-197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石油危機前,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其中,1947-1955年“複興增長”期間,日本人均GDP從戰爭期間的1,555國際元恢複至2,772國際元的戰前水平。1956-1973年“高速增長期”內,日本創下了年均9.5%的實際GDP增速記錄,並於1968年躋身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人均GDP從不足3,000國際元增至10,735國際元,成功實現了戰敗國到發達國家的轉變(圖表10)。 ![]() “人口稠密的一代”形成“新中產階級”。二戰及戰後鼓勵生育政策催生了日本“人口稠密一代”,他們在1950s-1960s初中畢業後湧入城市求職,帶來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的繁榮。三大都市圈大規模人口凈流入現象一直持續到了1970s初(圖表11),1950-1977年日本城鎮化率從37%上升到76%。這些受過教育的初中畢業生們從事公司職員、政府行政人員、學校教師、醫生、律師等“白領”職業。由於勞動力相對短缺,為防止員工跳槽,許多日本企業實行“年功序列工資制”,即同一企業內連續工作時間越久、工資越高,並形成終身雇傭制度。這些上班族們擁有相似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及穩定增長的工資收入,迅速形成“新中產階級”。1960s後期的國情普查中,認為自己達到中產水平的日本民眾超過8成;1970s甚至出現“一億總中流”的說法,即1.1億日本總人口中,有1億人屬於中產階級。 ![]() “局部大城市消費”模式在三大都市圈大規模複制,大眾消費全面崛起。這一時期中產階級主要是戰後嬰兒潮一代,消費行為相似、消費產品標準化,女性在25歲前後結婚、男性30歲前後有兩個孩子是這一代人典型的生活路徑。收入的普遍提高激發了他們的消費熱情。這一階段的消費仍然圍繞對西式生活的模仿展開,以耐用品為例,1972年,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作為家庭最主要的三大電器,普及率幾乎達到100%(圖表12)。 ![]() 第三階段:“新人類”個性化消費時代 1973年的石油危機令全球的經濟發展戛然而止,日本也未能幸免。然而,盡管經濟告別高速增長期,但此時日本已是發達國家,收入不再是制約消費增長的掣肘因素。1975-2004年第三階段期間,消費群體的新特征使得日本消費形態走向多樣化、個性化。 1970s人均GDP突破1萬億國際元,日本消費率出現向上拐點。研究表明,當一國人均GDP超越1萬國際元時,消費率出現拐點。日本於1971年人均GDP突破1萬國際元,而家庭部門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這一時期出現增長(圖表13)。此後的30多年中,家庭部門消費占比趨勢性提升,直至2000年左右穩定在60%附近。經濟下行而消費率提高,這與日本政府促進消費的政策密不可分。1986年出臺的《前川報告》明確提出“擴大內需”的主張;1990s初日本經濟陷入衰退後,鼓勵居民消費更成為重振經濟的重要舉措之一。為此,日本政府相繼出臺了個人所得稅減免、鼓勵消費信貸、增加連休假日、增加社保支出等政策。 ![]() 第三階段中,新生消費群體促使日本的消費從大眾化、同質化走向個性化、多樣化。 變化一:“新人類”成為消費主體。第二階段出生的人口成為第三階段的消費主體,他們成長於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都市之中,沒有經歷過戰爭及重建,價值觀與父輩截然不同。特別是1963-1969年出生的“新人類”一代,當他們在1980s成長為青少年時,曾引發全社會對“代溝”問題的大討論,這與2000年前後中國對“80後”的討論十分相似。“新人類”兒童時代起就在父母帶領下在商場購物,具有與生俱來的消費欲望。 變化二:婚姻推遲,更多女性進入職場。由於教育水平逐步提高、社會制度走向健全,80年代起日本年輕人中選擇遲婚甚至不結婚的比例快速增加,這一趨勢一直延續到2005年後才有所放緩(圖表14)。日本男性首次結婚的平均年齡由1985年的29.6歲,上升至2005年的31.1歲。女性表現更為明顯,25歲結婚、生子、不工作的傳統觀念遭到抵觸,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職場,首次結婚的平均年齡從25.8歲上升到了29.4歲。 ![]() 變化三:家庭結構裂變。1975年前,4-6人家庭一直是日本社會家庭規模結構的主流;然而1975年起,1-3人的獨居家庭、核心家庭占比達到50%,首次超過4-6人大家庭,日本的家庭結構出現裂變(圖表15)。年輕人遲婚、不婚的比例不斷增加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現象。經過30多年時間,日本平均每戶家庭成員數量從1975年的3.3人,降至2005年的2.6人(圖表16),單身獨居、已婚無子的家庭比例越來越高。 ![]() “新人類”一代消費傾向提高;家庭的小型化,使消費品由家庭為主轉向個人為主;單身的年輕人在消費時較少考慮家庭負擔,結婚年齡推遲為個人消費品打開市場……日本人口結構變化,促使消費從“大眾化”的第二階段轉向“個性化”的第三階段。 從家庭到個人。追求生活品質的未婚年輕人不斷增加,使得耐用品消費從家庭為單位拓展到個人為單位。1980s到2000年前後,30歲以下的單身年輕人中,錄像機、個人電腦、音響、汽車等商品的普及率出現明顯提高(圖表17-20);男性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消費能力明顯高於女性。 ![]() 從廚房到餐館。日本傳統文化中,做飯是女性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個人不再自己做飯,或將做飯視為閑暇時的娛樂。日本餐館行業市場規模從1975年的3.3萬億增加到1997年的13.4萬億(圖表21),年均增長6.7%,亞洲金融危機後出現負增長。而日本外賣行業的市場規模從1975年的0.4萬億增至2004年的5.9萬億(圖表22),平均每年增長10%;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外賣行業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其增速反而猛增至18.1%。整個餐飲行業的興起,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女性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說明在消費的第三階段,居民的消費傾向出現了從物質向高品質服務的過渡。 ![]() 從超市到便利店。日本的便利店模式可以追溯到1974年,零售巨頭伊藤洋華堂引進美國便利店7-11,自此開啟了日本小型連鎖零售店的新業態。與大型超市不同,便利店選址離居住、工作場所更近,營業時間更長,更適合快節奏的年輕人和小家庭。此外,日本的便利店並不僅僅是小型超市的概念,還出售快餐,提供繳費、ATM、打印等服務,滿足消費者對生活便利的多種需求。日本主要零售業態營業額數據顯示,超市、百貨店的營業額在1990s開始下降,而便利店仍然保持快速增長(圖表23),甚至連美國品牌7-11也於2005年變身日本公司。 ![]() 從單一灰度消費到個性化、小眾化感性消費時代。1984年,日本作家藤岡和賀夫在《再見大眾》一書中首次提出“小眾”概念,認為過去按照性別、年齡、學歷、收入等劃分的“大眾”分類已不適用,日本已進入“感性市場”的小眾時代。財富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後,人們開始追求存在感,追求個人風格——大家都買的,自己反而不買,流行什麽,自己就討厭什麽。在這樣的消費需求轉變下,1980年雜貨品牌店“無印良品”一開業就受到消費者的熱捧。無印良品的本意是“沒有商標的優質產品”,極簡的設計、自然的材質、上乘的質量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同一時期誕生的“東急手創館”出售各式DIY家居用品,也迎合了消費者想要“與眾不同”的需求。 “標誌迷戀”帶動國際奢侈品牌及本國高端品牌。收入提高後消費者對品質的追求也同步提高,這不僅激發了日本國內高端消費,也帶動了國際奢侈品消費,這一時期曾被稱為日本的“標誌迷戀”時代。而這種對高端品牌的追捧,正是這一階段消費者追求與眾不同、追求存在感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早在1970s,日本遊客在歐洲大量購買奢侈品便引發關註;1980s-1990s,他們強大的奢侈品購買力更席卷香港、臺灣、首爾的免稅店。JP Morgan曾估算,1980s時香榭麗舍大街LV店零售額的80%被日本遊客買走 ,當時法國、意大利等地的奢侈品店員紛紛學習日語。1972年Gucci在東京開設旗艦店,1978年LV也進入日本市場。時至今日,日本仍是主流奢侈品牌最重要的單一市場,許多品牌都有專門日本市場開發的產品線。盡管日本國土面積不大,但開設有37家CHANEL、49家Gucci、34家Bulgari、64家Ferragamo、50家Tiffany & Co.、115家Coach及252家LVMH集團下屬品牌店,其奢侈品消費能力一度占全球的47%。此外,這一時期的日本本土高端設計師品牌也趁勢崛起。1970s湧現的日本設計師如山本寬齋、三宅一生、山本耀司、高田賢三、川久保玲等,他們的自創品牌都發展為世界級奢侈品牌。 第四階段:簡約、環保、自然的回歸 人口增速的由正轉負,標誌著日本消費從第三階段進入第四階段。日本的人口增速自1970s起逐步降低,2005年首次出現了總人口的負增長,此後曾有幾年反複,自2011年起再次陷入負增長(圖表24)。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數據表明,20-64歲的適齡勞動人口絕對量在2000-2005年間達到峰值,此後逐年下降。而1990s起“終身雇傭制”逐步瓦解,2013年日本企業的非正式雇傭員工已達到36.7%,進一步降低了日本年輕人結婚、生子的意願。人口負增長、經濟疲軟某種程度上喚醒了日本民眾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進而對消費行為產生影響——第三階段個性、小眾的消費偏好仍在延續,但新的消費特征也漸漸顯現。 具備自我意識和危機感的Z世代“新新人類”成為第四階段的消費主體。此時處於消費舞臺中心的是80後、90後的“新新人類”,他們的童年伴隨互聯網成長,從小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之中,同時又經歷了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及“失去的十年”,具備強烈自我意識的同時,也帶有長期的危機感、責任感。日本內閣府的調查顯示,自2004年以來,日本民眾對國民利益、社會利益的重視程度明顯上升(圖表25、26)。 ![]() “國產至上”理念在食品消費中悄然流行。日本消費者非常重視食品安全,近年來屢次出現進口蔬菜農藥殘留超標、進口牛肉虛假包裝等問題,令消費者擔心進口食品質量。此外,大量進口低價農產品使得日本的糧食自給率降至40%以下,政府大力宣傳自給率低下的嚴峻形勢,呼籲民眾購買本國大米以增加本國農民的種植信心。“國產至上”“身土不二”的理念開始在日本流行。 對簡約與環保的推崇進一步延續。作為第三階段追求個性化消費的延續,第四階段日本消費者仍表現出對簡約風格的追求,同時對自然、環保、去工業化的重視程度也日漸增強。無印良品、優衣庫作為日式消費風格的代表受到人們的喜愛,而同檔的美國品牌GAP受歡迎程度明顯較低(圖表27)。出於對降溫減排的重視,日本上至政府下至居民夏天不開空調,通過風扇、灑水等方式降溫。 ![]() 年輕一代的“鄉土情結”興起。城市長大的年輕人對都市生活開始厭倦,回到農村、接觸自然的向往增強。2006年內閣府調查顯示,20-29歲的年輕人中有30.3%的人希望回到農村定居,這一比例遠高於其他年齡段(圖表28),許多年輕人利用業余時間參加社區的農業小組,到郊外學習種植蔬菜。城市化穩定期,人們開始重新發掘各地的風土和物產,希望在自然中尋求新的寄托和寧靜。 ![]() 老齡化帶動醫療健康產業發展。2013年,65歲以上的老人占日本總人口的數量突破25%。與此同時,日本的老年人是最為富有的一個群體,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人掌握了全日本50%的儲蓄,再加上優厚的退休金和年金,很多日本老人退休後的生活相當富足,他們的身影出現在全球各個著名景點。醫療健康產業作為人口老齡化直接受益行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世行統計數據顯示,日本人均醫療支出從2000年前後平均2600美元水平,猛增至2012年的4787美元;2012年,醫療衛生支出占日本GDP的比重已高達10.3%(圖表29、30)。 ![]() 中國:消費尚處第三階段早期,發展潛力巨大 中國目前正處於日本消費的第二階段末期、第三階段早期。中國目前人均GDP大約1.1萬國際元水平,相當於日本1970s早期、消費第二階段末期水平。2014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約5.2‰(圖表31),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約10.1%(圖表32),相當於日本1980s中期水平,對應日本消費第三階段早期水平。 ![]() 與日本當年情況更為相似的是,中國的新生代——80後、90後正在成為消費主體。他們出生、成長於改革開放後的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與上一代人相比,他們的物質條件可謂極大改善,過年買衣服、過生日買禮物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童年記憶。因此,這一代人天生具有比父輩更高的消費傾向。此外,作為中國第一批獨生子女,很多80後、90後們的消費能力與父母甚至祖父母輩的儲蓄水平直接相關。不僅如此,80後、90後們對信用卡、消費信貸的接受程度也遠高於長輩,金融杠桿對消費的撬動作用有望在這一代人身上得到應驗。 隨著80後、90後們步入社會、收入提高,中國的消費也逐步從過去的大眾化、同質化走向個性化、多樣化。中國遊客海外搶購奢侈品不再是新聞,二線奢侈品牌早已開進國內三線城市商場;年輕人推崇個性、小眾,在各式亞文化群體中尋找自我認知……沿著日本消費的發展路徑,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也已經並將繼續經歷餐飲、外賣行業的發展,更便捷、更貼近生活區的連鎖便利店的發展,以及本土高端消費品牌的崛起等現象。而與日本當年不同的是,中國有更多層的消費者結構、更廣闊的市場以及更發達的互聯網技術和物流體系,這無疑給中國的居民消費提升增加了更多可能。 (來源:華爾街見聞) |
電動車龍頭大廠特斯拉(Tesla)風雲再起,七月六日股價飆破二百八十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千七百元),僅差六美元就能挑戰歷史最高價,因為三天前它宣布今年第二季交車數,創單季歷史新高。 油價持續探底,電動車銷量卻續創新高,特斯拉的出貨數字背後,隱含著一股改變世界的大趨勢:電力極可能取代石油,成為未來最重要的動力來源。 時間拉回二○一四年九月,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說:「特斯拉的心臟就在日本!」站在他旁邊的,是日本松下(Panasonic)副社長山田喜彥。 松下獨攬特斯拉所有電池業務,過去兩年,提供了近兩億塊鋰電池給特斯拉。二○一三年,雙方簽訂四年總額高達七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一百八十億元)的獨家合約。 這家過去靠著精密家電產品,與索尼(Sony)競逐日本消費性電子品牌霸主地位的九十七歲老企業,竟然搖身一變成為電池霸主,還讓有矽谷狂人之稱的馬斯克,視其為改變世界最重要的合作夥伴,松下的電池技術究竟有何獨到之處? 大阪總部,打造智慧宅從電燈到冰箱,一個螢幕控制耗電量 為此,《商業周刊》採訪團隊前往日本大阪,直擊「特斯拉心臟」的發源地:松下集團總部,獨家專訪山田喜彥。我們在三層樓的松下產品展示中心裡,窺見這個電池霸主的能源布局。 率先出現眼前的是智慧家庭。住家屋頂布滿太陽能板,直接將陽光轉化成供應全家的電力;家的周圍放了幾個蓄電桶,多餘的電力可以儲存起來,替車庫裡的電動車充電,或做為陰天時的備用電源。 家中所有家電,從燈光、空調、冰箱到洗衣機,統統是松下的產品,由中央智慧電網系統控制,可以相互串聯,哪個設備花了多少度電,都能顯示在螢幕上,隨時可以掌握調控。 這不是一個描繪未來的場景。在距離東京南方五十公里的藤澤市、橫濱市的綱島區,以及神戶地區,松下已經把這個概念落實到生活,打造出三個智慧城市。「整座城市至少有三○%是採用可再生的能源系統,可節省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山田喜彥說。 美國基地,要做全球最多電池儲存的電量,相當核四運作兩個月 根據松下提供的資料,全日本已經有十一萬個家庭採用松下的智慧家居方案,雖然占全國比率還不到一%,但已經領先全球。 這就是百年老店松下,為何能在能源產業中異軍突起的原因。「松下投入能源產業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山田喜彥說:「節能、環保的概念,從創立之初就存在松下的DNA裡。」 他指出,能源是所有電子產品的動力來源,從傳統的家電如洗衣機、冰箱、空調,到筆電、智慧型手機等高科技產品的研發設計,無一不是追求更高的效能、更少的電力消耗,這就成了松下發展能源產業的基礎。 特斯拉去年宣布,要在內華達州蓋設總投資額高達五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五百五十億元)的「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松下就是唯一的合作夥伴。 這是全世界到目前為止最龐大的電池製造計畫。預計五年後,這個電池工廠生產出的電池芯所能儲存的電量,將相當於台灣核四廠運作兩個月的發電量,足以供應每年五十萬輛電動車產能。 看似龐大的投資,瞄準的是更龐大的市場。根據日本資訊技術綜合研究所調查報告,到了二○二○年,全世界電動車動力鋰電池的市場需求將達七百三十億千瓦,總產值超過四兆三千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兆一千億元)。 以電動車鋰電池技術為例,松下採用的是NCA(鎳鈷鋁)系統,這原本是用在筆電、平板、智慧型手機等強調輕薄高效的數位產品上,其能量密度比當前主流的磷酸鐵鋰電池高出兩倍。一台特斯拉Model S電動車,要用八千多顆電池。 高能量密度,讓特斯拉時速可以高達二百五十公里,續航力長達四百公里,遠勝所有競爭對手;但相對的,成本更高,技術也更複雜。 「我們第一次把它(指特斯拉電池)拆出來看的時候嚇一大跳,怎麼有人敢拿NCA來做?」 一位研究電池產業長達十年的專家說。 它的能耐:安全高技術門檻,讓電動車大膽跑快 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儲能材料及技術研究組組長潘金平指出,電池的效率與安全性往往成反比,能量密度越高的材料,通常危險性也越高,只要設計過程中有一點閃失,很容易就起火爆炸。 為了解決安全性問題,松下與特斯拉在製程下足苦工。一位負責特斯拉生產線流程的工程師在接受《商業周刊》採訪時指出,雙方合作的電池系統採用分層管理制 度,不只在每顆電池的兩端裝設保險絲,每層之間還設有獨立的防火牆空間,若有一個地方起火,也能立刻被隔絕,不至於延燒開來。 不僅如此,它們還在每一層中加裝監控板,隨時掌握整個電池包的工作環境,如電流、電壓、溫度、方位等,根據不同的環境變化,調控各個電池磚之間的相對位置,並調節電池溫度。一方面確保安全,一方面也讓電動車的整體性能,在行進間處於最佳運動狀態。 一般電動車為了安全性往往會犧牲效能,松下卻從幾十年的精密家電深厚研發基礎出發,在大膽追求效能的同時,還發展出層層保護的監控系統,確保整體的安全性,建立了超高的技術門檻。 「化學不像電腦科學那樣日新月異,進展的步伐非常緩慢,」山田喜彥說,松下的先進者優勢,加上大規模產能所降低的成本,讓其他競爭者難以在短期內模仿、超越。 特斯拉的電池技術總監凱爾帝(Kurt Kelty)曾表示,特斯拉起初嘗試了市面上超過三百種電池,最後只有松下完全符合他們的要求。這也讓松下在電動車鋰電池市場以三○.五%的市占率穩居龍頭位置。 它的挑戰:成本電池低於整車成本1/4,市場才埋單 安全性與技術之外,另一個重點是成本。該特斯拉工程師表示,目前Model S的電池組成本大約兩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十二萬元)左右,占整車製造成本約五成,昂貴到令人咋舌。 「要普及,一定要降低成本,」該工程師說。業內評估,電動車電池須低於整車成本的四分之一,市場才得以順利發展。 產能也是另一個問題,特斯拉一年如果出貨七十萬輛,就把全世界的鋰電池用完了。以全球每年八千萬輛汽車的出貨量來看,只要有十分之一變成電動車,意味著還有逾十倍的需求成長空間。 這就是為什麼馬斯克要攜手松下蓋超級電池工廠。當規模擴大,產量提升,一輛電動車售價從目前的七萬美元降到三萬美元,屆時才能真正打開市場。 然而,對松下來說,電動車只是其能源大計中的一部分,他們真正想做的,是成為一家用能源貫穿所有產業的整體解決方案廠商。 二○一一年與二○一二年,對松下來說是艱辛而陰暗的時期,連續兩年虧損超過七千五百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千九百億元),然而二○一三年卻演出驚人的反彈, 其中關鍵,除了執行長津賀一宏大刀闊斧改革,包含退出電漿電視面板、智慧型手機等賠錢領域,出售半導體晶片業務之外,最重要就是把能源技術開展到智慧家 庭、電動車與B2B(企業對企業的商業模式)等新市場。 「我們準備在四年內投入一兆日圓(約合新台幣二千五百五十億元)做戰略投資,希望三年後能達到十兆日圓年營收目標,」山田喜彥說。 這家即將在二○一八年慶祝成立百年的老字號企業,不只在改變自己,更在改變全世界。 【延伸閱讀】97歲松下,從虧損到年賺逾450億—松下近5年稅後淨利 2010年:188 億元2011年:-1,966 億元 (受電視與手機銷售拖累,虧損近2,000億)2012年:-1,920 億元 (新任執行長津賀一宏上任,推動改革)2013年:307 億元 (出清虧損部門,開發智慧家庭、B2B等新業務)2014年:457 億元(與特斯拉談成50億美元的超級電池工廠合作案)(單位:新台幣) 【延伸閱讀】全球3成電動車,都用松下電池—2014年全球電動車電池市占率 松下:30.5%AES:17.7%(日產汽車和NEC合資)Primearth EV Energy 資料來源:SNE Research、松下財報 整理:林俊劭 【延伸閱讀】台灣想賺能源財,得結盟日本 電動車鋰電池市場商機上看新台幣兆元,但目前幾乎是日韓廠商的天下,中國正在急起直追。在這場能源革命中,台灣能占據什麼位置? 「一定要掌握住材料,不然只能賺加工財,」工研院儲能材料及技術研究組組長潘金平表示,電池有七○%的技術決定在材料上。台灣早年在筆電、智慧型手機等鋰 電池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但因為這個市場殺成紅海,近年來紛紛轉型到少量多樣的利基市場,致使台灣在全球鋰電池的市占率一路下跌到五%。 以台泥轉投資的能元科技為例,二○○八年還是全球第十五大鋰電池芯供應商,台泥董事長辜成允看好其是未來金雞,但因筆電市場殺價激烈,近年來累積虧損達十六億元,原本預計今年要興櫃掛牌只能撤銷,目前轉型到軍警與醫療用鋰電池。 除了利基型市場,若要搭上智慧家庭、電動車等大潮流,最好的方法是與日本合作,例如三井化學與台塑合資建設電解液廠,三菱重工與台達電共同開發儲存與管理系統等。 潘金平觀察,當今電動車產業形成兩條陣線,一派是美日聯盟,如松下與特斯拉的合作;一派是中韓體系,如三星、LG供貨給中國電動車。台灣若能增加與日本的合作,一方面可以打入美國市場,一方面也可成為日本進軍中國的橋樑,取得最佳戰略位置。 |
最近幾年在消費領域不停擴張收購的複星國際(00656.HK),對海外地產物業的投資也是停不下來的節奏。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7月29日從複星獲悉,公司旗下Fidellidade保險集團(下稱“葡萄牙保險”)下屬的歐洲地產公司簽約收購了意大利米蘭市核心區科爾杜西奧廣場的地標性商務辦公樓——布羅吉大廈(Palazzo Broggi),這也是複星繼2013年10月收購英國倫敦金融城Lloyds Chambers之後,在歐洲大陸的又一投資布局。
布羅吉大廈是米蘭的歷史性地標,地處米蘭商業、文化和藝術中心,距米蘭最負盛名的旅遊地標——米蘭多摩(DUOMO)大教堂咫尺之遙,毗鄰著名的購物中心維多利亞二世拱廊。大廈總建築面積約4.7萬平米,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
目前,布羅吉大廈是意大利最大的銀行集團——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的總部。一位複星的人士告訴記者,複星看中的主要是大廈所處的優越地段和周邊環境,從長遠的商業氛圍來看,布羅吉大廈具備很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有望成為DUOMO大教堂地區的商業、辦公新地標。
複星董事、副總裁,複星地產總裁徐曉亮更是表示,歐洲一直是地產投資的熱點市場,也是複星全球化布局最重要的區域之一,複星看好歐洲主要城市的核心物業投資機會,並將繼續加強與複星旗下保險企業對接,不斷拓展複星在歐洲的地產業務布局。
值得註意的是,2015年7月初,複星地產剛剛宣布與英國專業地產基金管理公司Resolution Property共同投資設立Resolution Property Investment Management LLP (RPIM),複星在其中擁有控股權。RPIM是繼2014年5月收購日本IDERA之後,複星在全球投資的第二家資管平臺公司,將作為複星地產在歐洲14個國家價值增長型投資中的優先平臺,對接複星葡萄牙保險及其他複星保險企業。
最近兩年來,複星地產已經在紐約、倫敦、東京、中國香港、悉尼及歐洲大陸布局,所投的資產類型包括核心物業、資產管理公司、地產開發等。複星一位管理層告訴記者,除了關註海外資產管理平臺,複星地產還關註直接資產投資、證券投資和PE/VC投資等業務。
在直接投資方面,複星目前管理著紐約、倫敦、悉尼、東京、里斯本的數十萬平方米核心物業。2015年3月,澳大利亞北悉尼CBD核心區的米勒街73號辦公樓宣布,以滿租的運營現狀被複星旗下葡萄牙保險收購,完成交割。在開發項目方面,複星2015年4月獲得了位於紐約曼哈頓中城的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項目土地,啟動開發建造47層高的豪華公寓住宅,這是複星在海外的首個高端開發項目;複星地產旗下的複地集團,也在2015年4月完成了與澳洲EG基金公司的簽約,合作開發3個項目,分享澳洲核心城市悉尼、布里斯班的住宅市場機會。
而在證券投資方面,複星地產也在尋找全球範圍的地產類有價證券的投資機會,同時一方面積極投資O2O模式的地產創新業務,另一方面尋找可以反向進入中國國內市場的海外蜂巢城市資源,為國內的蜂巢城市項目開發提供支撐。
事實上,看上歐美等海外地產物業的不只是複星一家。如今,地產類標的因為本身具有資產配置和投資的雙重特色,日益成為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寵兒,包括中國銀行、中國人壽、綠地集團等金融、房地產企業,頻頻傳出收購海外地產的消息,而收購標的幾乎都是商業地產,並且多為當地地標。
畢竟,與國內高昂的房價相比,一些國際大都市的資產價格看起來還是很劃算。複星集團CEO梁信軍就曾對記者透露,複星收購紐約的第一大通曼哈頓廣場的均價,相當於約21700元/平方米,甚至低於中國很多二三線城市寫字樓價位,而隨著歐美經濟的複蘇,預計物業的估值和租金也會隨之提高。
當你在便利商店買一杯熱騰騰的拿鐵,上網購物享受二十四小時快速到貨服務,甚至是去精品店選購鐘表與皮件時,這背後,其實隱藏著一群來自瑞士,神秘的「外籍傭兵」,促成一切。 這家市值逾新台幣一千四百億元、略低於全球最大消費品貿易集團香港利豐的企業,曾在兩年內,兩度成為全美排名第二的史丹佛大學MBA教案。 他們在全球約有二萬八千名員工,但位於瑞士蘇黎世的總部,卻只有二十八個人,只占全集團的千分之一。執行長每年有一半時間,在亞洲各國之間飛行,因為他們逾新台幣三千億的營收,有九成五以上,來自亞洲。 業務包羅萬象賣零食、賣半導體,還做市調、管金流 這家奇特的公司,便是瑞士的龍頭企業大昌華嘉(DKSH)。 大昌華嘉,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市場拓展服務商」(Market expansion service),他們定義自己為「搭橋的人」,搭起歐美與亞洲的橋梁,替客戶將商品賣入亞洲市場,拓展市占率。 但,你其實可以說他們是史上最多功的「企業傭兵」,幾乎所有商業活動價值鏈中的項目,都能委由他們包辦。 他們從零食、保養品,賣到化工原料、半導體設備;服務範疇,從進出口貿易、市場調查、金流到售後服務都做;統一超商、台積電與鴻海等大企業,都是大昌華嘉的客戶。 看起來,大昌華嘉就像一家萬能管理顧問公司,差別是,他們實際挽起袖子,幫客戶開疆闢土,實踐所有的建議。 「那些管理顧問公司(做的事情),只是我們超過五十種以上服務中的其中一到兩個項目。」大昌華嘉總裁郁和利(Dr. J?rg Wolle)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表示,客戶通常只有三件事不會委託給他們,那就是:產品的研發創新、製造,以及客戶本國市場的銷售與行銷。 以統一超商全省約五千家City Cafe據點為例,你看不到的大昌華嘉,替統一超商向瑞士企業下單,打造符合超商二十四小時營業需求的客製化咖啡機,且提供維修、清潔等售後服務。最後的 銷售,則由全台各地的統一超商店員完成,沒有大昌華嘉,你沒辦法隨時走進便利商店買到一杯熱騰騰的咖啡。 甚至,它也比香港人更懂得賣月餅。 香港龍頭月餅品牌「美心」在台灣的銷售,因為大昌華嘉協助重新定義品牌形象,找到對的行銷語言,大打「香港味」,並從原先僅有的超市通路,拓展到全省數千家便利商店,兩年內銷量成長了十倍。 郁和利,這位MBA教案的主角六月中悄悄現身桃園大園鄉、一間位處偏僻的物流中心。烈日下,郁和利為他們在台灣最新的一樁投資案剪綵。因為,這裡藏著雅虎奇摩購物中心快速到貨的秘密。 今年第一季起,大昌華嘉成為雅虎奇摩推動二十四小時快速到貨的新夥伴,它負責倉儲管理,縮短雅虎從接單到出貨的揀貨時間,並提供商品開發服務,替雅虎找到合適的新品上架。 過去,「快速到貨」一直是PChome的金字招牌,但現在,雅虎倚靠這群外籍傭兵,在快速到貨的戰場攻城略地。 雅虎台灣及香港電子商務事業群副總裁王志仁表示,在大昌華嘉成為倉儲夥伴後,預計快速到貨的品項,可以在一年內擴展到五成。 未來,大昌華嘉並計畫協助雅虎達成六小時便利商店到貨,這是近兩年,各電商的快速到貨大戰中,雅虎一直未能推出的服務。 「大昌華嘉的規模讓人信賴,而且台灣做倉儲管理的,以往都只有B2B經驗,很少人能做到B2C這端,一箱一箱出貨,跟一件一件出貨,需要的能力差很多,」 王志仁表示,電商倉儲,難在既要管食品、日用品,卻也要管3C、精品,這些貨品的保存與管理方式差異非常大,背後更需要強而有力的IT系統協助揀貨,而大 昌華嘉是少數非電商業者,卻能擁有這些能力的公司。 團隊分散亞洲快艇式作戰,財務駐星國、IT在馬國 在台灣,大昌華嘉約有一千二百名員工,但服務上百種公司客戶,從醫療保健、科技、消費品、精品與食品、化學原料等,打擊面非常廣,為什麼他們還有能力提供電商倉儲這種需要豐厚經驗積累,與強大IT系統的服務呢? 答案是,他們分散而彈性的組織。 「我們像是有很多艘軍艦快艇,而不是一艘航空母艦,」郁和利表示,總部內,包括他和秘書與核心團隊,只有二十八個員工。企業內其他重要的單位,都散布在亞洲各國,例如財務長常駐在新加坡、供應鏈管理的主管則派駐在曼谷,IT部門則分布在馬來西亞。 分散式的企業組織,除了是延續大昌華嘉自遠東時代成立以來所強調的冒險與創業精神,更是為了就近提供服務,支援他們在亞洲的七百六十個據點。 七百六十個據點,這數目相當於台灣一線銀行全台分行數的四到五倍,連在亞洲GDP後段班的寮國,大昌華嘉也早已插旗。 這種獨特的組織形態,正是大昌華嘉能成為各企業最佳的傭兵,營業範疇橫跨各類產業的關鍵。 「我們給各個國家(的據點)如創業家一般的自由,」郁和利表示,各個國家、各個據點內的員工,只要專心在外作戰,將井打深,了解該國的文化與市場,以及客 戶的產業內知識,其餘包括物流、金流、IT系統或人資等服務的Know-how,都可以就近,由散落在亞洲的各個核心單位提供後勤支援。 「對大昌華嘉這樣的企業來說,物流、金流在各國家的作業,都不會差太多,差別是在產業知識,」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邱志聖觀察。 因此,大昌華嘉最重要的資產,不是那些貨品,或建立在各國的物流中心,而是員工的頭腦。每年,他們都會送上千名員工,到新加坡接受談判技巧、策略領導等各式課程,培養員工對各國、不同產業內的商業知識。 郁和利表示,大家可以把大昌華嘉理解為廣告行銷公司、物流配送公司、市場調查公司加上管理顧問公司的綜合體,「結合這些,我們創造出一個很獨特的企業,世界上你找不到第二個像大昌華嘉集團這樣的商業模式。」 而如果說,分散在亞洲、提供強力後援的組織,是大昌華嘉在亞洲攻城掠地時最佳的武器,那他們最堅固的護城河,便是累積一百五十年的商業智慧。 「(從事市場拓展服務)你必須有很強的文化理解,要了解客戶的文化和想法,同時也有能力,將那些轉變成終端消費者的需求。在亞洲,因為我們已進入市場一百五十年,所以這是我們的優勢,」郁和利說。 深耕760個據點洗髮精、咖啡怎麼賣?比在地人有見解 一百五十年,乘上七百六十個據點,大昌華嘉在時間與空間上,交織出綿密的網絡,讓他們提供給客戶的服務,能比本國人更有洞見。 例如,大家都以為在東南亞賣洗髮精或沐浴乳,零售的鋁箔小包裝更好賣,但大昌華嘉根據數十年的經驗告訴你,其實在東南亞多數地區,家庭號還是賣得比較好,因為消費者其實傾向買較划算的家庭號,再自己跟親友或鄰居分裝。 或例如,大家總以為東南亞的即溶咖啡,得跟「便宜」畫上等號,但大昌華嘉卻基於在台灣市場深耕近六十年的觀察,大膽逆勢而行。 他們用比市場內三分之二品牌都還高的價位,替馬來西亞最大連鎖餐飲集團「Old Town」旗下的即溶咖啡品牌,打進台灣市場,主打「馬來西亞當地居民才有的享受」,業績每年在台灣有雙位數以上成長。 一開始,「Old Town」只是委託大昌華嘉將旗下商品賣到新加坡,接著又賣到泰國、台灣等地。最後,因為各地的好成績,他們連馬來西亞本土市場,也委由這群外籍傭兵打天下。 郁和利表示:「他們是家馬來西亞公司,(在馬來西亞)沒有任何文化或語言障礙,但因我們在銷售跟倉儲物流等環節的效率,所以把本土市場也委託給我們。」 繁雜的業務與背後所需的龐大知識庫,建立起高門檻,使「市場拓展服務」產業很難有新的市場競爭者。「他們(市場新進者)如果準備好每年損失數百萬歐元,且有十年以上的時間,可以做這些事,那可能可以,」郁和利充滿自信的回答。 邱志聖也認為,大昌華嘉占有一個利基位置,專門替歐美品牌進入亞洲「試水溫」,雖然科技進步,資訊更加流通,但這樣的需求仍不會消失,「資訊流通只是在網路上,物流、銷售、金流,尤其商品怎麼從企業到零售這端,永遠需要有人做這些動作。」 從十八、十九世紀在亞洲隨處可見的貿易洋行,轉型為「市場拓展服務商」,大昌華嘉不讓歷史成為包袱,以靈活的組織做為武器,將積累的智慧轉化為堡壘,讓我們看見,只要時時創新,百年老店也能是走在時代尖端的企業。 【延伸閱讀】IKEA、星巴克到漢堡王,背後共同推手—大昌華嘉業務及其客戶 採購業務的客戶˙7-11 City Cafe˙麥當勞、星巴克˙家樂福、好市多˙IKEA˙君悅飯店及晶華酒店等餐飲機台設備 行銷業務的客戶˙香港龍頭品牌美心月餅˙Zespri紐西蘭奇異果˙泰國相撲海苔˙瑞士頂級保養品La Prairie˙馬來西亞Old Town白咖啡˙瑞士精品皮件Bally 配送與物流的客戶˙雅虎奇摩購物中心˙愛買˙花王、Kose、Kiehl's˙王品、漢堡王˙開元食品、聯華食品˙妮維雅 整理:吳中傑 【延伸閱讀】除了研發、生產,它什麼都能幫客戶做—大昌華嘉服務流程 情境:如果你是一家賣巧克力的歐美公司,想進入亞洲市場,大昌華嘉可以幫你做哪些事? 1. 找定位:打造適合亞洲口味的巧克力 ˙市場調查 ˙研發建議 ˙原料採購 2. 找通路:幫你把巧克力運到每個通路 ˙法規註冊 ˙報關清關 ˙倉儲管理與配送 3. 做行銷:讓你的巧克力賣得更好 ˙拓展通路 ˙行銷策略 ˙銷售與促銷活動 4. 管產品:不用擔心巧克力銷售糾紛 ˙貨品到期下架 ˙退換貨、售後服務 ˙金流管理 整理:吳中傑 |
|
||||||
宜特專注電子檢測,站穩亞洲的可靠度驗證市場,萬名客戶織起的綿密生意網,成為外商眼中最值錢的嫁妝。 一家年營收不到新台幣十九億元的檢測廠,為什麼讓有九十年歷史、營收逾九百億,全歐洲最大的德國汽車電子檢測廠《請見小辭典》DCba讓利娶親? 九月十日,電子檢測廠宜特科技公布八月營收,創歷史新高,雖僅有約一億九千萬元,卻仍讓市場厭到意外。 意外,來自於今年七月起,宜特和DCkra正武結親,將旗下兩家子公司一00%和五一%的股權售予DCkra一原先宜特推估,每月將減少約一。%到一五%的營收,沒想到近兩個月,營收卻未降低,反而持續成長。 參與整起合資案的元大證券投資銀行業務部副總經理郭烽祥表示,過往DCkra通常都直接購併標的,這次是在亞洲遍尋一圈後,仍找不到比宜特更合適的對象,才願意讓利,合資成立公司。看重的,是宜特長期在亞洲培養起的客戶群,以及在可靠度驗證業務上的核心能耐。 成立二十一年的宜特,是全亞洲最大的可靠度與故障分析實驗室,其生存利基,是一塊對晶圓代工廠、封測廠或組裝代工廠西言缺乏經濟規模,且需要有第三方公正單位執行業務的藍海市場。 但二十多年來,投入驗證這塊藍海市場的並不只宜特一家。論營收與獲利,它不如專攻電信訊號測試的耕興;論技術難度,則比不上專注於材料分析的閎康。為什麼DCkra卻只對宜特情有獨鍾? 協助「找病因」檢測後,還提供客戶諮詢答案,是它能為客戶多做一步的能力。 一般而言,可靠度驗證只需要依客戶需求,將產品反覆測試,例如在極高溫或極低溫環境下觀察產品的變化,或反覆敲打、摔落產品等,最後告知客戶結果是「通過」或「不通過」。 但宜特因長年累積的委託案量夠多,客戶基數夠大,看過IC晶片或電子零組件各式的設計缺陷,形同累積起一座「科技業偵錯資料庫」,除了告知客戶是否通過可靠度驗證,更進而有能力,回饋問題的解決方向供客戶參考,無形中比別人多提供了「咨詢」這項服務。 宜特科技董事長余維斌透,創立二十一年來,宜特累計超過一萬個客戶,數量至少是同業的二倍到三倍,單一客戶從未占營收超過五%。 宜特為客戶多做一步,最明顯的例子,是約十年前,全球因為考量環保因素,推動無鉛製程。 宜特科技業務副總經理鄭俊彥回憶,當時,各電子零組件廠都是第一次導入無鉛製程,材料更換後,會改變焊接的熔點溫度、零組件與電路板連結的強度等,「做完 測試之後,功能看起來沒問題,但其實切開IC來看,裡面是內傷的,都有細微裂痕,它還會運作,但可能再跑一陣子就掛了。」許多規模較小的公司,根本沒有能 力找出問題根源,不知道究竟是IC晶片、電路板還是焊料等環節出了問題。 而宜特因為已經接了許多大公司的案子,知道轉換成無鉛製程後,通 常哪些地方需要調整,因此可以幫這些規模較小的客戶,做完整的生產流程診斷,抓出「病因」,「不解決問題,他們根本沒辦法量產,出不了貨。」鄭俊彥表示。 但要培養這個「多做一步」的能力,得付出代價。 比起閎康,過往只要服務好一個大客戶,就能穩固全年約四分之一的營收,宜特目前每年固定來往的客戶高達六干多個,雖分散風險,但得付出更多業務人力與營運成本。 比起耕興,主攻電信訊號測試,因而能搭上前五年的智慧型手機商機,營收與獲利呈爆發性成長。 宜特前五年的成長步伐則相對較緩,甚至曾出現單季虧損的情況。 大廠牽線切入新領域可望打進德國汽車供應鏈 不過,正因為宜特長期固守消費性IC、電子零組件的可靠度測試領域,而且培養出上萬名客戶的綿密生意網絡,讓近年亟欲進軍亞洲市場的DCkra 看中。 因此,當耕興可能因智慧型手機成長趨緩,面臨成長性受限:閎康因半導體廠製程越先進,保密需求越高,而減少委外第三方檢測廠。 宜特搭上了DCkra,卻是切入汽車電子這個正起飛的領域,而且有機會打入德國所有汽車原廠的供應鏈,未來營運充滿想像。 宜特讓大家看見,即使守的,是不在浪頭上的小池塘,只要把井打深,將自己作業過程中累積的知識,轉化為替客戶多做一步的服務,便能建立起連歐洲大廠都願意跨洋娶親,不可取代的價值。 宜特 成立:1994年 董事長:余維斌(圖中) 主要產品:電子檢測 成績單:2014年 營收18.4億元 地位:亞洲最大可靠度與故障分析實驗室 電子檢測廠 客戶主要有IC晶片、電子零組件廠等 零組件或產品在量產與出廠前,進行可靠度驗證,或規格測試 產品出廠發生問題後,進行故障分析,釐清「病因」 |
|
||||||
追求地表上的唯一,從表面到機芯都用異質材料打造,有個性不怕環境差,宇舶大中華區今年營收逆勢看增25%。 九月八日中午,台北市豪宅「帝寶」旁隱密的私人招待所裡,十位VIP一邊享用上等牛肉與海鮮,一邊傳看一片片小圓金屬,其中被稱為Magic Gold(魔力金)的合成金屬極其堅硬,只有鑽石能夠刮傷它,而全世界唯一擁有這個技術的,就是午宴主人——宇舶(Hublot)錶。 遠從瑞士飛來台灣的宇舶錶研發總監布特(Mathias Buttet),小心翼翼打開一個木盒,裡面裝滿了各種全球獨家的特殊材料,例如用亞麻纖維混合黃金的新材質,花三年才開發出來,近期將用在新款女表的表面上,「就像每一個女人都是獨一無二。」布特說。 宇舶錶,這個全球最貴的手表品牌,與Swatch堪稱瑞士兩大傳奇。前者把鐘表定位為年輕時尚的配件,回擊日本石英表的襲擊;一九八0年才創立的宇舶錶,則靠重新定位戰場,顛覆高價腕表由百年老店獨占的規則。 行銷鬼才救起它異材質,不比誰最精準它的傳奇還包含:過去十年營收成長十八.二三倍,創近年高級表界紀錄。即便今年瑞士鐘表業因為中國買氣疲軟而衰退,它在大中華區卻將逆勢成長二五%以上。 要認識它,你得先知道,瑞士鐘表「行銷鬼才」——路易威登(LVMH)鐘表事業群總裁比佛(Jean-Claude Biver)。 二00四年,當比佛辭去歐米茄(Omega)總裁、入主宇舶錶時,這個曾經因為第一個把橡膠與貴金屬融合而名譟一時的品牌,已經沉寂二十多年,甚至一度瀕臨破產。 在當時,單只售價動輒百萬元起跳的高級腕表,競爭焦點都是各自獨家的百年機芯工藝,比誰最精準:產品外觀設計則多是一體成型、白色乾淨的表盤、整齊鑲嵌著鑽石。 但比佛選擇另闢戰場,把焦點放在外觀材質上,不走「Me too」策略,他檢視宇舶的優勢,找到曾經讓它一炮而紅的「融合」基因,也就是橡膠搭配貴金屬,並決心放大它的「異類」特質,要讓它成為最有個性的手表。 二00五年,他推出第一個顛覆傳統的手表系列,命名為「宇宙大爆炸」(Big Bang),仿照窗舷的六角形外框,用上了防彈背心的特殊材質結合陶瓷,獲得鐘表業奧斯卡獎等級的日內瓦大賞,一炮而紅。 甚至,他拋棄傳統三個零組件密合為一體成型的表殼,改用六根螺絲、七十個零組件「三明治結構」堆疊,儘管組裝費時耗工,但七十個零件也給了它大玩「特殊材質」排列組合的空間。 比佛的兒子、現任宇舶錶大中華區總經理比佛(Loic Biver)接受本刊專訪時說,反傳統審美觀的做法,的確無法取悅所有人,尤其是喜愛金表的中國,兩年前才開始接受宇舶的前衛風格。 不讓精品穿制服捲菸紙、綠草都能放表面然而,它卻吸引了一群新富族。相較於上一代富人喜歡閃亮的勞力士金表,比佛說,『新富族』想要自己的精品,」,擁有法拉利跑車、不愛打領帶,休假喜歡開遊艇、駕重型機車的新貴,不怕跟別人不同。 宇舶嶄露頭角,吸引LVMH 集團在二00八年入主。 宇舶的成功很難複製嗎? 宇舶錶研發團隊的組成給了我們答案:該團隊的三十位組成成員當中,竟沒有一位是傳統製表師,成員來自物理、化學、力學、天文與工程等不同領域。當別人把它們缺乏百年傳承的製表工藝當作缺點時,他們卻將之轉為優勢,沒有任何包袱的嘗試。 他們可以花三年開發出魔力金」材料,或是把黃金與陶瓷融合在一起,又或是把球場上的綠草、捲菸紙、牛仔布……各種特殊材料應用在表面上,甚至成立碳纖維實 驗室,專門研究異質材料;就算不談技術門檻,其他鐘表品牌要模仿,形同把現在的製表師團隊解散,從頭再來,難度非常高。 宇舶把戰場重點,從機芯工藝,重新定義為材質後,又很快引進LVMH集團的資金,讓自己的異類個性,可以深植入骨子裡。 場景拉到瑞士尼翁,向日葵花田旁的一座黑色建築裡,這是宇舶錶的機芯與組裝工廠。 高級腕表銷售量小(宇舶去年責出約三萬只表),難有經濟規模,因此品牌沒有幾十年的積累,不會投資大筆金額在固定資產、且每年都得折舊的工廠,但宇舶成名短短四年,就快速在二00九年投產,讓業界跌破眼鏡。 在自有機芯工廠裡,宇舶錶實現自己的夢想,把異質材料實驗,從表面延伸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機芯上。目的是讓粉絲一看到自己手表內的機芯,就聯想這是和表框同為全球獨有材質所製,覺得超酷。 宇舶錶自此奠定競爭門檻。 不僅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是蒐藏者,足球之神馬拉度那更是雙手各戴一只宇舶錶,分別顯示當地和家鄉的時間。 源於瑞士百年鐘表歷史,卻不受限於大環境的遊戲規則,鮮明定位讓宇舶錶後來居上。 它的品牌故事讓所有人看到,勇敢做自己的能量可以很大,只要你能貫徹到骨子裡。 宇舶(LVHM集團旗下品牌) 成立:1980年 大中華區總經理:比佛(圖) 主要業務:高價複雜表 2015年成績單:營收估170億元,集團 鐘表品牌成長最快 特殊紀錄:創全球最貴手表紀錄,鑲嵌1,282顆鑽石,售價5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1.63億元) |
||||||
傳統車廠過去都把谷歌自駕車當笑話,認為還不成氣候;沒想到,這次谷歌玩真的,廷攬車界老將柯拉契,誓將自駕車商品化,還準備大搶供應鏈夥伴及人才庫,顛覆汽車產業。 譯者·連育德 身為搜尋引擎龍頭的谷歌,去年正武公布自動駕駛車原型之前,曾向數家汽車大廠說明研發概念。有一家以上車廠表示合作意願,卻發現谷歌雖然握有可能撼動產業的技術,卻完全沒有商品化計畫,大感不可思議。 這一年來,各家車廠對谷歌自駕車不無顧慮,但多少存有看笑話的心態,覺得它不成氣候。怎知谷歌九月十四日投下震撼彈,公布延攬車界老將柯拉契(John Krafcik)加入團隊,讓各車廠恐怕再也笑不出來了——柯拉契原為購車網站TrueCar總裁,更曾是現代汽車美國事業部執行長。日前正好適逢法蘭克 福車展,各車廠紛紛推出功能炫目卻略嫌保守的新車,谷歌這步人事棋無疑在表態:矽谷在汽車產業扮演愈來愈吃重的角色。 汽車產業的每個環節,柯拉契幾乎都有豐富經驗。就讀麻省理工學院時,他專研「精實生產」之道;在通用(GM)與豐田合資的新聯合汽車製造廠(Nummi) 擔任生產工程師;擔任福特汽車的產品規畫師;帶領現代汽車美國事業部擺脫低檔品牌形象,躍升主流車款;在TrueCar則專注汽車零售領域。 谷歌汽車(Google Auto) 團隊除了他之外,還有前波音與福特執行長穆拉利(Alan Mulally)擔任董事,前通用研發部主管伯恩斯(Lawrence Burns) 擔任顧問,三人組成黃金陣容,準備挑戰歷史長達百年的汽車產業。 告知目的地自駕車就送達 說要做到無人駕駛,谷歌完全不戲言,向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California 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表示,自駕車只有「前進」、「減速慢停」、「煞車」三個按鈕。谷歌X(GoogleX) 研發實驗室政策主管杭特 (Sarah Hunter)指出,「我們希望坐上車對麥克風說要到某超市,車子就全程送達。」 因為少了人為駕駛的因 素,谷歌得以重新定義汽車的樣貌,產品可望比傳統汽車更輕盈、更省油、更安全。自駕車的價值還不止於此,過去幾十年來,交通死亡人數逐步下滑,近年卻不減反增,原因與駕駛人分心恐怕脫不了關係。 在此背景下,谷歌希望自駕車每年能避免三萬多起死亡車禍,社會使命的氣度令汽車產業汗顏。 隨著自駕車威脅愈來愈具體,傳統車廠開始嚴陣以待。 九月十一日,十家汽車大廠首度聯合,向美國國道交通安全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與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承諾,新車將全數安裝自動煞車系統,用意無非是要透過這個救命裝置,刺激未來幾年「人駕車」的買氣,以免輸給強打安全牌的谷 歌。 傳統車廠推半駕駛應戰 儘管實際細節尚不明朗,但從車廠集體出動來看,大家決心捍衛汽車產業的未來,以逐步改善的方武,槓上立志把汽車砍掉重練的谷歌。但問題是,這樣的策略顯得 保守,難有谷歌顛覆產業後帶來的優勢。比方說,消費者雖然贊成自動煞車系統成為新車標配,但根據初期保險數據顯示,車禍相關索賠數量僅降低一五%。 柯拉契加盟谷歌後,汽車產業再也無法小看谷歌汽車。 先前才組織重整、成立母公司Alphabet的谷歌,雖然稱自駕車的規模還不足以獨立為子公司,但目前正考慮將以非公開方武銷售最終產品,並組成租賃車 隊,納入「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的一環——共享經濟對傳統車廠的威脅,可能比先前預估的更直接。如果谷歌自駕車日後真的投入製造銷售,很可能跟汽車零組件大廠合作,借重 其在價值鏈裡愈來愈大的影響力。更嚇人的是,從最新的商標紀錄來看,谷歌在推動自駕車時,也在研發能夠操控人駕車的車載電腦系統。 在無法使用谷歌技術之下,加上供應鏈與人才庫的優勢流失,汽車大廠只好火速推出半自動駕駛車因應,如果消費者不買單,車廠恐怕只能祈禱民眾還是喜歡自己動手來。谷歌汽車有柯拉契、穆拉利、伯恩斯掌舵,大催自駕車油門,對汽車業的威脅再迫切不過。 汽車大廠集體出擊,承諾新車將全數安裝自動煞車系統,以對抗大打「安全牌」的谷歌,搶救「人駕車」的買氣。 彭博觀點精選 全球發行量第一的財經專業媒體美商Bloomberg公司,獨家授權本刊精選摘譯專欄內容。透過《彭博》的獨特視野,帶您看透天下大事,掌握全球趨勢之先。 艾德華·奈德梅爾(Edward Niedermeyer)為汽車產業顧問,亦是產業新聞分析網站「每日看板」(Daily Kanban)的共同創辦人。 |
說史151006
法國史(五):百年戰爭 上篇
執筆人:蟬
1328年加佩王朝因男嗣斷絕而告終結,繼任的是美男子查理四世的堂兄弟,出身 瓦洛亞家族Valois的 菲利普六世Phillip VI,法國因而進入了 「瓦洛亞王朝」。菲利普擁有典型法國騎士的氣質,沈迷於意大利的冒險活動,對排場極為講究,他的宮廷成為歐洲最輝煌的會所與騎士聚會之地。
即位當年,菲利普率領騎兵應 法蘭德斯Flanders伯爵要求出戰,並取得首勝。騎士特質讓他繼承卡佩末代君主的雄心,意圖擴充法國在東方及南方的屬地。 在位期間,菲利普完成了三次重大土地兼併:兼有 Montpellier;為合併 Dauphiné訂立協定;並在 勃艮第末代公爵之子死後將其合併。種種事件可以說明菲利普擁有強烈的政治野心,為即將來臨的百年戰爭提供了條件。
英國時為「安茹Anjou王朝」 (ie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國王為年輕的 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 諾曼和安茹兩朝的英國君主都是法國封建領主,在法國擁有大片領地,也一直想擴大該等領地。 隨著英國國力漸強,想將法國兼併的野心也就越大。
早在14世紀初始,英法便為了 法蘭德斯Flanders交惡。 法國北部的法蘭德斯為當時歐洲最富庶的地區之一,以毛紡織業著稱,其羊毛原料多由英國輸進。 由於與英國的貿易往來,故一直在政治上向其傾斜。 法蘭德斯在1302年的 「金馬刺戰役Battle of the Golden Spurs 」中戰勝法國,曾短暫脫離其統治,然而很快便被法王收復。 英國為了報復,宣佈終止對法蘭德斯的羊毛出口,而法王亦宣佈沒收英王在法國的領地,加深了雙方的裂痕。***
〈百年戰爭的肇始〉
菲利普六世登基的同時,英王愛德華三世提出了繼承法國王位的要求,但遭到法國三級議會拒絕。*** 其實若論親屬關係,愛德華母親 依莎貝拉是菲利普四世的女兒,即剛離世的國王 查理四世的親妹;而菲利普的理據只是其堂兄為五任以前的法國國王,故論親疏愛德華是比菲利普較具合法性的。 然而按照當時的修士 維內特指出,法蘭西國有一條原則,便是婦女不得執掌王權,故伊莎貝拉根本沒有任何繼承權利,更遑論他兒子愛德華了。 再者,愛德華實際上曾於1331年以法蘭西封建領主的身份向法王菲利普行過「效忠禮」,故此不能忤逆其君主的意願。
1337年,菲利普宣佈收回英王在法的領地 基耶內Guyenne(可理解為 亞奎丹Aquitaine),此舉被現代史家視為比繼承權更加直接的導火索。*** 亨利二世在英國王位之時,安茹王朝的法國領地比法王還要多,然而隨著 菲利普四世的軍事和法律行動不斷成功,英王於法國的領地已縮減至Gascony區域的幾處。 菲利普六世要收回的基耶內,其範圍包括Gascony的英國領地在內,如果愛德華不作出反抗,便需承認法王在區內的絕對司法權,等於把最後一塊在法國的領地也放棄。
1337年11月,英國向法國宣戰,掀開了「英法百年戰爭」的帷幕。
觀乎國力,一般會認為弱小的英國無法與強大的法國相爭,愛德華也很清楚這形勢,故先與西班牙和挪威等國家組成聯盟,並在戰役中善用英國強勁的長弓手,加上在 布列塔尼繼承問題上大造文章,英國在戰爭初期取得相當優勢。
英國憑著海軍的優勢控制了 英吉利海峽,並在1346年於 克勒西戰役中大敗素稱「法蘭西之驕傲和花朵」的法國騎士團,一舉佔領了重鎮Calais。 正當此時另一重大事件發生:黑死病傳入歐洲。
1348年的黑死病是兩種形式的傳染病的組合:腺鼠疫和肺鼠疫。 只有後一種是可以人傳人的,而且它的潛伏期短,病變迅速,患病者的存活機會比腺鼠疫還要小。 由於當時社會瀰漫著恐懼與悲傷,對黑死病的死亡率高估至9成。雖然各地的死亡率差異很大,但現代史家根據不同史料作出估計,法國整體的死亡率介乎1/8至1/3之間。***
黑死病帶來的衝擊除了直接殺傷人口,還打亂甚至中斷各種社會活動。 舉例在黑死病前,佩布里昂的猶太人每月平均有20筆放款,而在1348年直至四月只有8筆;負責巡查地方的官差工作停頓一年半;葡萄酒豐收的1336年在 波爾多港共出口16,557桶,而在1348年則不到6,000桶。
有趣的是,在疫情稍為緩解的時候,人們最急不及待做的事便是結婚。*** 日夫里區的證記簿顯示,黑死病前每年約有15對男女結婚,而在1349年卻有86對之多。
瘟疫及其破壞使英法兩國在1347年締結為期一年的停戰協議,但後來不斷延長至1351年。
參考:
《法國史Histoire de la franc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 上卷》 (2006) 主編: Georges Duby
《法國史》(2012) 劉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