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評論曾廣標關於天溢果業(0756)的言論之不當之處(正式完成)

這篇東西為了推這隻股不惜歪曲事實,把真實意圖扭曲,寫出來簡直是不負責任。因今日較忙,我只列他上星期一和今日寫的文章的問題如下,今個星期稍後才談談他那些問題。

1. 但經過多年來的發展,現今進入豐收期,股價回落至一元四角卻顯得不合理了,我預期今個年度公佈全年業績後,天溢的市盈率會下降至四倍或以下,下個年度可維持雙位數字增長,所以,只要派息改善就成了。

前面講它毫子股,我同意,這是事實。他產量的確增長,但看看今日clcheung 的評論,實際上利潤未必樂觀。並引錄其博的圖表

他說「今日看到橙汁期貨大插水穿底,不知天溢的業績今年會如何?農業股有時真是複雜得很。一月橙汁期貨沖頂時又話巴西農藥問題令到供應減少。而家大插水,又話係需求大減。」
attachment

後來曾先生稱,「什麼橙汁期貨價格大波動影響盈利?橙汁期貨價與其他農產品一樣,近年常有大上大落現象,是不是所有橙汁股都應跟貼橙汁期貨價格而變動。但不是說是老千股嗎?則只需做條數出來,又何需理會什麼橙汁價格?」

我作以下的澄清:
「根據這份由安信證券的報告所稱,都是用橙汁期貨,難道你想告訴我它不是用這個國際公允價格,是用一個你我都不知道,只有它知道的價格來計價,別要忘記,你自己說可口可樂是它的大客戶,如果價格過份偏離,你應該會明白會有甚麼事情會發生。

一是就是它用了特別的方法過過手賣去製造盈利,一是就是它用了一些非公平手段去爭取這個價格,前者是屬造假,後面在國際公司的標準來講,應該不太允許吧。

另外,這間公司賣果汁的毛利率高達30%,別忘記它只是一個較大的代工商,毛利應該不致於偏離同業太多,另外這麼好的利潤,在國際公司應該不太可能吧,這麼貴,我寧願進口吧。」

所以,講到底,橙汁價格下跌,會影響公司的營業額,甚至利潤,反之亦然。如果他在這個背景下,還表現堅挺的話,相信大家自己知道這隻股或有造假的嫌疑。

2. 我預期今個年度公佈全年業績後,天溢的市盈率會下降至四倍或以下,下個年度可維持雙位數字增長,所以,只要派息改善就成了。

根據這幾年數字,上下半年的盈利分佈如下,很顯然的,下半年盈利確實較上半年差:


以平均數的計法,大約是5倍左右,但是大約以最悲觀的計法計算,計法如下。


這幾年,公司不停發行購股權,又有人行使購股權,盈利會被大幅攤薄。正如大廢柴先生說這些股票的主席是好老闆的事例,這隻股下場大家都知,至於其他所述的疑點亦和此股甚似。

2. 不過,天溢確實是中國可口可樂濃縮橙汁的主要供應商。... 如果可口可樂不是大客戶,天溢早就被告上法庭關門大吉了,故此,天溢的業務是真實的,及能長期為可口可樂和其他名牌客戶提供足夠及多樣化的濃縮橙汁產品,同時,在可見的將來,看不到天溢有重要的競爭對手,是獨特的商業模式。

量多未必利大,如果利大,自不然有更多對手。

內地的東西就是這樣,一家公司賺錢,其他公司很快就趕上來競爭,根據上面的報告稱,天溢已經佔全中國橙汁銷售的75%,未來市佔率或者未必有重大的增加空間,但對手見到天溢利潤這麼深,難道會不進去分一杯羹? 另外,可口可樂也不是傻的,如果它見到天溢利潤這麼高,自不然會壓些價,這也使利潤率會下降,直至他認定的數字為止。

我無否認天溢的業務的虛假,但是它利潤實在太深,但如果說是提供利基型產品就可以提高利潤,這確是,但正如上面所述,只要中國商人知道這是賺錢的,產能就會快速增加,利潤亦自不然會下降,所以提供利基型產品只是延緩毛利率下降的速度,除非他那些生果能夠快速生長,甚至不用種子,不用成本地種出來,那毛利就會維持穩定了。

長期來說,利潤率應該持續下降,直至削到見骨,但產能仍會不斷增加,如何在當中取得平衡,管理層的功夫必不可少。

3. 天溢的現金流不錯,但長期不願派息,理由是要趁橙汁市場興旺擴大投資,希望未來成為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濃縮橙汁龍頭。

至於擴大投資,我翻過由上市招股書和至今的年報,數字正如下述,其實每年現金不斷增加,但年年抽水,不過現金缺口是無甚的,每年的缺口最多只是4,000萬人民幣,但去年卻估計至少有1.4億人民幣可供運用,所以現金未必緊張。但是,這每年的抽水卻是這個數的一倍,當中的錢就可以派息,但不知公司為何不派息。那公司的錢去了哪兒呢?



 就非綜合報表可見,公司的現金不由公司持有,應該透過旗下公司持有,也都估計應該在中國內地,不過大家知道上面提及的股票也是一樣現金多多,年年抽水,所以我估計,他們的現金是被挪用了或被製造出來,實際上帳面可能沒這麼多現金。

4. 然而,不派息影響股價,特別在民企風暴期間,更使一些投資者擔心天溢的帳簿是否真實,因此,我在不同平台都曾提出,無論有甚麼發展大計,都宜有穩定的派息政策,例如把派息比率訂為3成半。若管理層從善如流,應有助提振股價。

他應該做了不少廣告,基金經理也應該見過不少,況且現金也很多,營運所得和資本開支基本上相抵,又每年抽到水,這些錢就可以派息。但它他還要發行高息債去填回之前的需要還的錢,可見其資金不是看來這樣充裕,那麼為甚麼一早可以從善如流也沒有去做,聽你曾先生一人所言就去做呢? 所以問題就在此。

何況,根據安信證券指出,「由於未來公司將有較大資本支出,我們估計公司直至FY6/2014 都不派息,保留資金作業務發展。」,筆者不知道他是否有資本支出,但是以其情況來說,應只能維持不派息或低派息,這不是好的現象。

5. 如今,獲得中信集團旗下的基金認購可換股債券,將使天溢的現金流變得更佳,有足夠資金用於業務發展及回饋小股東。因此,我視之為好消息。


筆者翻過了這間上市公司的公告,有一個很有趣的發現。筆者相信曾先生還沒發現,所以還這樣堅持。

2010年5月14日,紅杉基金旗下的投資基金宣佈認購2,200萬美元的可換股債券,換股價2.2元,年息4%,年期2年,到期則要以110%贖回股份,並在2010年5月28日認購完成,即到期日是2012年5月28日。

相信是因為民企風暴的原因,紅杉基金只想收回現金,故不願延期以他的帳面上現金,應該就不用籌錢的,但是估計實際上公司現金水平是不充裕,故近期這公司不斷地做公關活動,想籌錢還債,但他一來是福建股,二來是民企,三來更是高危的農業,所以根本無人理睬,但還款期就逐漸迫近,所以就臨急和中信資本簽訂認購可換股債券協議,短短一星期就現金過帳,但是計上其他利息支出,或許只剩下數千萬,計及未來的利息,對現金流可能是負面的。至於認購人,相信曾先生在寶峰(1121)會看到,這隻爆了也看到。

筆者猜度,3年後公司應該如法炮製了。

但公司需要還的錢只是1億多,他手上淨現金4億,應該足夠支持,為甚麼還要借高息錢,一來可能是現金管理不足,二來可能現金不如帳上這樣多,前者代表公司財務管理不良,後者筆者相信不用說了吧。

6. 有些不良公司在股價跌至低谷時發行可換股債券或票據,認購者身份不詳(個別甚至包括發行給大股東),而換股價格表面上較股票市價雖不算低,但實際上較資產淨值有大幅折讓,如此這般的財技,將使小股東的權益大幅被攤薄,而大股東實際上是以超低價增持了大批股份。

完全未明白老千股的原理,遊戲不是這樣,如果要損害公司權益,發行新股加供股更快,不用搞這麼多麻煩東西。

如果發行可換股票據,其屬可轉換證券的範圍,所以根據上市規則13.36.2(b) 稱,他最多只能發行20%的股票,折讓不得多於20%,另外,認購者只有持有未擴大股本的5%,或人數少於10人,就需要披露姓名。至於發行新股在發行價格和股本方面有相差,但人數只需6人,由此,你可以見到發行新股還是發行可換股債券的規限誰較緊。

但最毒的應該是配股先供股,根據我之前的這文章所述,可以先用盡一般授權限制,取得16.7%的擴大股本,然後利用供股的限制,把供股比例用盡2供1,價格可和現價大折讓,避免使市值增加50%以上,這就不用股東批准。

由此這就能完完全全趕絕股東,使到無人供股,就取得逾半的股權。用不著搞看來這樣低招的集資方法,又不能以最低成本股權集中,所以我覺得曾先生是完全不瞭解上市規則。不過呢,這就換來就是股東以腳投票,這上市公司就自廢未來的集資功能了。

所以上面曾先所該說的這段東西完全沒有道理,可完全無視。

7. 天溢每股帳面資產淨值約為港幣1元,低於市價和換股價,因此,我認為今次發行可換股債券的條款,對小股東公平合理。

如果相對之前的資料再看,條件完全對於公司處於不利地位,為何還要這樣做,公司對現金流管理這樣差,根本就不是一家好公司。我做了一個表如下,你可以看看這兩年的條款的差別,前者取向是股價上升,後者根本都是想收利息。


所以我建議今次當曾廣標說笑話就算,如果曾廣標本人或他的讀者有意見,歡迎過來討論,我會一一解釋他原因完全站不住腳。曾先生還要堅持的話,那筆者只好祝你好運,大家千萬不要聽他這一次,因為這隻股完全重複以往其他福建股票的所作所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23

關於企業估值方面 我的看法(企業家角度--產業資本角度) 黑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c5f7c30100t4z9.html

對於 企業家來說 :
    一家企業的價值等於新建一家相同企業的成本。(前提是這家企業能有不錯的利潤,一家注定會年年虧損的企 業只值它的清算價值——因為破產清算在所難免)這裡的成本是綜合成本,除了賬面上的以外還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如:僱員的因素(優秀管理者和員工),顧客的 因素(顧客對產品的喜愛),無形資產,特許經營權,專利等等。簡單的說就是經濟商譽。


    在資本市場上問題就變成了:是自己新建一家企業還是買現成的企業呢?
    答案顯然是如果買一家便宜當然直接買


    但是如何估值能?貼現率?市盈率?自由現金流?    

NO!NO!  企業家可不知道什麼貼現率,市盈率,自由現金流是什麼東西。

企業家是否會新建一家企業的時候的標準是:3~5年內是否能收回成本——即一項好的投資在3~5年內就可以收回成本投資100萬,3~5年內能盈利100萬。

 

這裡說的盈利是企業的真實盈利(近似可以認為是自由現金流)和股票的價格表現沒關係。

(適用於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的股票沒有市場表現)

        

這裡討論一下為什麼是3~5年呢?喜歡投資的大家必然對這一點很感興趣。


         1)在報紙和電視上 我們常聽到 某某企業家說:「我們力爭在3~5年內收回成本。」


         2)常識  2年內收回成本需要40%以上的複利收益,在企業界這是很難達到的(再加上新企業剛開工第一年基本都是賠錢。)3年需要25%左右的複利收益, 5年是15%, 至於10年是7% 左右(10年實在是有點慢了)


         3)其實一般企業都需要5~10年才能回收成本(10%左右的複利收益)。但那只是平庸的企業,不是優秀的和偉大的企業。為什麼要投資於別人平庸的企業而不是自己創立的企業呢?     

    
         4)當然如果是十分優秀的或是偉大的企 業的話(盈利豐厚,獲利穩定)多花一點錢也未嘗不可。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東西,即使是偉大的企業終究也有衰落的一天。20~30年後的未來只有神才 知道!(注意這裡說的和20~30的市盈率沒有關係!)10年前那些不可一世的公司現在很多也已經平庸了(只值平庸公司的價值),所以10年左右回收成本 (平庸的企業10年收回投資成本,然後繼續平庸。優秀的企業10年收回投資成本,然後也平庸了——變得和平庸的企業一樣的價值。)是比較合理的。畢竟偉大 的企業太少了。

         先寫到這裡,希望大家指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47

關於廣州藥業 黃鐵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107rq.html
 

  在王老吉爭奪戰上,廣州藥業完勝,所以廣藥今天股價漲得非常喜人,有不少價值投資者居然會為此後悔之前沒有買入,奇怪。

     首先,王老吉這個牌子是加多寶作出來的,儘管確實屬於廣州藥業,但廣州藥業手上還有大把的百年老品牌,但都在沉睡,只有王老吉因為曾給加多寶經營了很長時間,有了很大的名氣,才真的值錢。

    那麼廣州藥業真有這個實力將王老吉經營好嗎?公開資料顯示,廣藥集團從2011年起啟動「王老吉」品牌擴張之路,通過授權「廣糧集團」推出王老吉固元粥、蓮子綠豆爽、月餅等產品,授權白雲山和黃推出王老吉百世康絞股藍飲料等,向保健品、食品、藥酒、藥妝等多個領域擴展。

    嘿嘿,也就是說,過一段時間,大家會發現很多「王老吉月餅」,「王老吉綠豆爽」,「王老吉面膜」等面市。到時候就恭喜廣藥賺大錢了啊。   

    所以,儘管今天廣藥股價長得很好,但未來十年持續分紅完全不能回本,不買他的股票。

 

    拭目以待,從2012至2014看市場營銷經典案例:「論王老吉的倒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50

投資札記【376】關於股息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1zr.html
我看重長年的股息

 

格雷厄姆一直堅持的一個觀點是,公司管理層不僅有義務確保其股價不被低估,而且還要確保其股價從來都不被高估。《證券分析》中「為了股東的利益,公司管理層有責任(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防止自己的證券價格被荒謬地高估或過分的低估。」

 

這點我讀來覺得很新奇,居然高管還要有能力壓制自己過份高估的股價,的確如此麼?

 

慢慢想像這一路經過的投資歷程,還真是如此。比如在1999年的科網浪潮中,如果那些互聯網公司們能稍稍謙虛些,也就不會釀成後來的慘劇了。這還不算,大家還記得,幾乎是個公司就沾網絡邊,是個公司就掛上科技,(目前看來幾乎就是花個萬把元建個網站),股票就能若干漲停。那些過去的高官們捫心自問吧,在自己的股票過分高估時候有誰會來壓制一下,冷靜一下市場情緒,不僅不這樣做還在不停地鼓吹和煽風點火,這樣的企業都良心何在?也許他們會說是當時的風氣,隨波逐流唄,好吧,就讓風氣來得更猛烈些吧,反正價值投資者是面對大眾風氣逆向而行的人。

 

如何使自己的證券價格平穩?最好的辦法是股息!利率如果不是住在相當的高位,企業留存巨多的薪金只能帶來可憐的一點點回報,正如格雷厄姆所言:"只要公司中有閒置資金,外部股東就不可能從中收益。」年經超好的時候大比例派現,年景一般時候正常派現,我們A股公司也有極少數兼具派現和成長良好的優秀公司。與其熱烈地展望未來不如實實在在地給股息,高官們能在經濟環境熱浪中倍顯冷靜,能在環境超級冷落中釋放對企業和股東們的熱情,這是最值得支持而擁有的企業管理層,而不是相反。

 

國外企業有很多優秀的分紅的例子,比如微軟,2002年底微軟的現金餘額猛增到434億美元,這是說明它的正常經營是非常有效的,而不是融資得來。但他們的確找不到更好的投資用途了,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2003年初,微軟決定將開始按季度定期支付股息。這樣穩定的支付一來避免現金閒置,二來可以避免市場價格過分波動。

 

我們看到兩桶油的股息是半年支付的,但沒看到按季度定期分紅的,中國有這種實力的企業嗎?有!但是寧可資金閒置,或是盲目去投資另外的領域,也不考慮按季度分紅。這是整體市場不成熟的表現。

 

股息發放比回購更穩健,回購股票可以使股價波動加劇。而有激勵在手的管理層更樂於看到每股價值因為回購而大幅攀升,但如果股價波動幅度變大,很容易使得股價過分上漲而高估,一些短線客的湧入使得長線資金會忐忑離場,並不利於企業擁有長期穩定的股東。

 

巴菲特的博克希爾公司不分紅卻是個例外,因為他們深的金融投資屬性決定自信的老巴總會有投資的好點子,如果哪一天他的投資思維之何乾涸了,相信它會一股腦兒地將現金都撒向投資人。

 

有人說分紅高可能是大股東急於將資金揣入腰包的表現,我們將看看企業長期分紅和企業的一些經營特質,少些陰謀論,如果真是企業長期經營優秀,大股東力所應得分得一杯羹。例如偉星在今年的分紅就很不錯,綜觀企業發展歷史,長期關注管理層來看,企業是值得信賴的。順便說一個誤區,長期分紅只證明了企業的穩健程度,並不是選擇企業的唯一最重要條件。我們選股並非只為了每年的那一點點分紅而去的,他只表明管理層對投資者的看重程度和企業的一些穩健經營特質。我們還是喜歡同時具備未來具有廣闊成長空間的企業。因此並非股息越高就越值得擁有,那樣的話目前有的債基金和分級股票基金A類,卻是喜歡定期收益的不錯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39

關於槓桿 黃鐵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10hm6.html
 

  我記得老巴好像說過這樣一句話,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這樣的:永遠不要使用短期金融槓桿,若你有本事的話,不使用槓桿同樣可以致富。若沒本事的話,使用槓桿只會讓你加速變窮。

 

      1、若用短期槓桿能夠長時間實現30%以上的收益,則世界首富將會是使用短期槓桿的人。

      2、若用短期槓桿也很難實現30%以上的收益,則使用短期槓桿又有什麼意義呢?因為至少有很多大牛證實了確實能夠不使用槓桿實現相當長時間的30%的年收益率。

      3、對沖基金都是使用槓桿的,但就算是大牛量子基金在2000年也出現了嚴重問題。而之前索羅斯也出現過好多次困難。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一生只富一次,所以不應該使用槓桿。若使用槓桿,並且很有本事的話,一生富幾次也是很正常的。

 

      100萬資金,若有真本事,實現25%的年收益,則10年10倍,20年100倍就是億元富翁了。

 

      很多人啊,就是想賺快錢,總想一年25%不過癮,想使用槓桿實現一年50%以上的收益,若碰到牛市,那確實可以實現這個收益並且還會更高。但萬一碰到大熊 市呢,越是接近熊市底就越是要被迫平倉補保證金,虧損會格外嚴重。若是50%的槓桿,則所選股票跌一半,所有的資金就都被削沒了,要再從零開始,有本事的 話那就再努力去富第二次吧。

     

      在香港,所有股票在一段時間內跌一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所以分散投資並不能保證股票不下跌,想想1997,2008這兩年港股的跌幅吧,不要認為自己不會碰上這種大跌,在未來股市還會經常走熊的,儘管從長遠看股指總是越來越高。

 

      我的水平不怎樣,所以碰到過所選股票跌一半的,而且是滿倉跌一半,但所幸沒有任何槓桿,沒有平倉的壓力,每年還是可以等到足額的紅利,和往年沒有任何差 別,相反我還可以用這些紅利買更多股票,若股價太高,則紅利只能買少少股份,股價大跌,紅利就能買多多股份,所以下跌對我而言反而是好事,隨著時間的推 移,每年獲得的紅利越來越多,再加上股價不停的下跌,所能購買的股份也越來越多,這不是很爽嗎?但使用槓桿的高手就不同了,儘管我們的選股也許一模一樣, 但只要下跌50%,他就虧得身無分文,而我卻還能拿紅利來補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57

關於手機的大小——多大合適。 黃鐵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10hef.html

兩年半前,我買摩托的「里程碑」時,被他碩大的身軀所震憾,當時就想啊,3.7吋好大好大啊,若再大,帶在身上都不方便,更不用說打電話了。

 

後來,手機陸續出了4.0,4.3吋的,這麼大的手機,方便打電話嗎?能好賣嗎?

 

事實告訴我,4.0,4.3吋的手機好賣得不得了,高檔手機現在全是4.0,4.3吋了(除了蘋果)。而且現在4.7,5.0屏的手機都開始出現了,似乎手機變大是一個趨勢。

 

今年3月,我的「里程碑」出了故障,換了個4.0屏的手機,發現這個手機用起來也很方便,看著文字還更大,更舒服,我就想,4.0應該已經是極限了,更大有用麼?最近我又試了一次4.3屏的,用著也還方便,感覺也還值得買。那,到底是我哪點想錯了?

 

再後來,終於想明白,手機於我已經不完全是打電話的工具了,更是一個上網,看郵件的工具。很明顯,屏幕大一些對上網,看郵件來說確實有優勢,而且,稍大一些屏,只要控制重量適宜,對打電話也確實沒什麼劣勢。

以前我買手機追求打電話舒服,所以要小要輕。現在我更追求上網,看郵件舒服,而打電話則只要求聲音清晰就夠了,那麼為了上網舒服,手機稍大一些還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手機屏幕最終大小將以(在單手持有手機時打字翻頁方便的基礎上)人們隨身攜帶所能忍受的極大值為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58

關於寶姿 黃鐵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10hdf.html
 

    寶姿的醜聞雖然令我不爽,但出了這個借錢的醜聞後,以後應該會好些,再就是她年年給我們分紅,我對這個醜聞就忍了,再看到寶姿價格跌得那麼多,心就動了,然後再仔細研讀了一下年報,最後還是決定不買。

      寶姿年報中有一項「展望二零一二」,對未來發了一通感概,說以後要多元化,向男裝進發,這就嚇壞我了,你做得好好的一個高端女裝的牌子,偏偏要殺入一片紅 的男裝,何苦呢。若真有心殺入男裝,完全可以換個牌子嘛,還用ports這個牌子,有病,唉,有些公司總是喜歡自尋煩惱。

      就好像波司登一樣,本來極好的羽絨服牌子,偏偏還要作其他的普通男裝,作春裝,作夏裝,想不通這公司BOSS咋想滴。

      這兩個好牌子,看著美好,但我都不會買,去死吧,這種多元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59

關於信息圖(Infographics)八點看法 東方愚

http://www.dongfangyu.org/?p=4801

最近一週在研究信息圖和使用方面的東西,並跟一些相關的朋友聊天。有一些感受,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淺薄之處還望多批評。

1、讀圖時代已經來臨,將信息圖形化也成為一種趨勢。現代社會人們確實越來越懶,越來越希望看到簡潔生動形象的東西。2012年會是中國信息圖元年。現在關於精緻的信息圖的微博轉發和評論量都很高,很是受關注。

2、現在國內生產的信息圖雖然越來越多,但大都比較粗鄙,精品比較不高,似乎越花哨就越好看、越勁爆就越有深度。形式雖然前衛,創意儘管重要,但內容仍是根本。

3、如果說普通的圖片是一則「新聞消息」,那麼信息圖就是「深度報導」,它對製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迫使團隊成員緊密協作。每個人都必須首先深入領會要表達內容的含義和邏輯,其它才是圖形創意和表現手法。

4、一些機構紛紛投身或積極關注信息圖行業,最近比較活躍的是「政見」和「圖說」等獨立群博客。前者其實專注於政經評論,但偶爾製作的一些信息圖給 他們帶來的很大的注意力效應,後面翻譯的歐美的信息圖較多(定位似乎是「信息圖行業的譯言」)。更多的機構正在成立中。花瓣網上能搜索到的信息圖數量截至 5月29日是6900多副,出自國內製作團隊原創的比例並不高。

5、信息圖其實是「圖信息」,它屬於資訊和新聞的範疇。所以CFP可以成功,你如果做一個「信息圖行業的CFP」很難成功。因為CFP上的圖片可以 重複、永遠地賣下去,而許多信息圖有時效性。另外版權保護也是一個嚴峻命題,如果對創意實行「拿來主義」而修改或增刪除了圖中的一些信息,很難界定侵權與 否。

6、信息圖是文字資訊的附屬品或補充物,而不能成為替代品。一份報紙或雜誌上的一則報導或話題文章配有一兩副信息圖會為之增色不少,如果辦成一本全 是只有信息圖而的畫報,情形就適得其反,閱讀體驗很差,並會導致讀者壓抑。同理,如果Pinterest上的圖片全部都是信息圖,也會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7、蘋果商店裡有一款應用,名稱即為Infographics。進入應用界面就是按時間排列的最新信息圖及導航欄,分為「新聞、商業、科技、教育、視頻」等類別。這個應用本身的功能及設計更趨向於傳統的新聞客戶端形式。

8、信息圖現在擁有的還是小眾群體。除非是生活化或路人皆知話題與人物的內容且輕鬆活潑,認識看完一副專業化的信息圖需要耐心,因為當閱讀信息圖還 沒有成為大眾習慣而信息圖本身提供的信息簡潔有限時,讀圖便顯得有了一定門檻。不過這從另一方面促進了製作方在信息圖通俗化和平民化上創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44

幾個確定的判斷---關於央行放寬利率管制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2mzu.html
幾個確定的判斷---關於央行放寬利率管制

這應該算和@trustno1 還有@夢想家sc 深入探討的結果。

A.非銀行業倒逼的結果
放鬆利率管制的本質是放鬆管制。在中國這30年經濟的歷史看任何一次放鬆管制都會帶來行業巨大發展和活力。
無一例外
從小崗村到05年股權分置改革,本質上都可以算是倒逼到最後的放鬆管制。
倒逼有兩個特徵一個結果

特徵
1.行業谷底。小崗村是農民沒法過(農民生存情況谷底),05年是股市沒法生存,(股指谷底)。

2.被迫改革 小崗村是血手印,05年是張衛星和華生從筆仗到最後達成共識。
結果:立刻得益,小崗村立刻活下來。05年股權分置後股指脫離谷底形成大牛市。


這次的放鬆利率管制同樣也可驗證此類特徵。
1.非銀行業利潤谷底,對手盤銀行業利潤高到不好意思「民生行行長洪崎語」
2.被迫的特徵不明顯,從去年開始報紙媒體就開始討論利率自由化市場化。特別是央行1月12日再次刊出行長周小川去年《關於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若干思考》。這次的探討主要還是在銀行業人士中為主。
有趣的現象從我復盤我所收集的媒體言論來看從去年開始的探討到今年3月左右偃旗息鼓。很有05年華生和張衛星論戰到最後達成共識的味道。
結果:從到今天的信息彙總看,銀行間存款利率開始差異化開始競爭。讓早前的拉存款遊戲表面化公開化。貸款利率據說也開始下降。這些都是有利於非銀行方。

B.這是一個臨時的決定一個違背商業邏輯的決定。

從歷史看任何國家的放鬆利率管制過程都是先從存款保證制度開始。從商業邏輯上也必須是有存款保證制度才能展開存款利率的競爭。

當下的中國任何銀行的存款本質上都是國家信用在做背書,這基礎上的存款利率差異無疑是有道德風險。假借了國家信用行使利差的套利(這是針對儲戶而言)。比如今次放鬆利率管制開始寧波就有應該利息提高到3.75%。

同時監管機構早前的言論看是他們清楚的知道這點。
「胡曉煉列舉了兩個主要條件:金融機構實力的提升和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
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113/sh/71630c18-2b3e-4835-8cab-9457c15c9fbc/86c3cae9cc4addfe67ef62fa367064a7

從這個角度看此次的放鬆利率管制更像是倒逼下的結果。而且是被逼無奈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釋出的臨時的不可持續的措施。


C.短期內銀行業利潤下滑已成定局

2011年應該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銀行業的利潤頂峰。很長時間應該是5年以上。

今年的銀行業業績會有比較大壓力。同比下滑20%應該不出意料。

因素有三
1.息差縮小
2.經濟不景氣NPL增加
3.管制加強。

唯一的好消息是地方債不是問題。我這幾天看到過篇報導說中央政府對地方債的態度,誰要違約就直接在轉移支付中扣除地方債。也就是地方債和平台貸款變成國家信用。(文章內容很清楚,全文我還要再找下,應該是本週第一財經日報的文章)

當然銀行業利潤下降並不能直接得出銀行股價下降這個結論,銀行業從來是不看利潤的。從來只看資產質量,話說雷曼倒閉錢PE一直是10倍。從來都是不貴的。所以PE和銀行業沒啥關係。

以上三個結論應該是鐵板釘釘的。

後面事件的推演要看各方應對。我想像這個週末各大銀行都在研究對策。他們的研究結果和具體實施步驟會直接影響到未來的結果。

所以無法更進一步分析。只能更多的觀察。特別是貸款利息的變動非常值得關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36

關於《公司(修訂)條例》草案第 399條修訂公開信 若缺齋

http://dodderer.blogspot.hk/2012/06/399.html
公司(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委員、各位立法會議員及各位市民:


欣聞在公司(修訂)條例草案中,於核數師責任 (Clause 399 of the Companies Bill, Offences relating to contents of auditor's report) 上作出公平而必須的修正,而且更應明文確定核數師對於投資者的疏忽(Negligence)與魯莽(Reckless)責任,若有關修正通過必會對香港商業環境造成正面影響,進一步維護金融活動各參與者間權利和義務上的公平性;

疏忽或魯莽

在普通法下,作為理應維護金融資訊可靠性中重要的一環,核數師每年都從公司營運所得、亦可說是由股東口袋裡賺取豐厚而穩定的收入,然而令社會人士尤其小股東頹喪的是,形象上彷彿是公平維護者的核數師在疏忽或魯莽所負的責任實質非常有限;

這還是應歸咎於Lord DenningCandler v Crane, Christmas & Co一案中對核數師過份仁慈:因顧慮到可能令核數師承擔所謂過大的責任而不用為「他們(核數師)不知道會依賴其核數報告者」而負責,後者竟包括了小股東等最應受保護人士!

Lord Denning的決定若從核數師一方看可能會覺得欣慰,但從社會整體而言則有欠公平:或許Lord Denning是低估了核數報告對投資決定的重要性,然而對於提倡「先了解、再投資」多年的政府而言,當應知道經 核數師審核的財務報告可說是小投資者了解投資目標的最基本、亦是最重要的資料來源,亦難怪香港交易所耗費大量資源為投資者設立方便的《披露易》,經核數師 審核的財務報告對投資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核數師在發表報告意見時固然如Lord Denning所言不知道那一個人會依賴其意見而作出投資決定,然而無論具體人名是誰,依賴核數報告作出決定的「投資者」是一必然存在的群體,其理有由我們不會知道何時何地有那一位路人在路上行走,但作為司機都應照顧所有使用同一路面行人安全的責任一樣 即使當駕車時如Lord Denning口中的投資者一樣不會知道路人是張三李四,故要核數師為這一群體而負責並非如Lord Denning當年所想過於廣泛;

既然司機要為其疏忽或魯莽行為詞成的損失而負責,作為股東心目中維護財務資訊可靠性的核數師豈能自甘後人?

權利與責任

雖然核數師的酬金不是由這班不知名的小股東親手交到核數師手上,然而說到底核數師酬金也是由公司營運所得撥出,亦即是便股東們的收入間接轉到核數師手上;

社會的公義當重視權利與義務平衡,核數師享有每年在股東身上賺取豐厚而穩定的收入,但竟對因付出核數師酬金而在股息以至股價上受損的股東不用負責是否太不公平?而小股東正是所得資訊最少、只能依賴核數師報告以及零碎的公佈而投下血汗錢,卻是最應受保護而不獲保護的一群!

既 然股東是必然存在的群體,以真金白銀買入股票才算是股東,將股東定為所謂核數師不知道會依賴其核數報告者在現今社會實已不合時宜,從公平角度核數師固應為 其疏忽或魯莽而向其金主負責,在政府提倡「先了解、後投資」為投資金科玉律下,加強核數師不會因疏忽或魯莽而發放錯誤資訊誤導群眾也是必須措施,否則這政 府宣傳多年的原則關鍵資料原來不是太可靠豈非只是空文?懇請對此重要的維護市場資訊原則作出額外規定;

故意的誤導

在今次公司(修訂)條例草案 399條中最值得支持的自是對於核數師故意(Knowingly)誤導加諸刑事責任,可說是為全球金融規則作出典範,配得上爭取香港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決心!

試看近代最大商業醜聞安隆(Enron)事件後美國雖通過沙崩咬脷法(Sarbanes-Oxley Act),雖然引入第404條令公司管理層為財務報告簽署並負上責任,但對於事件中處極重要角色的核數師只是單單加強其權力,希望其更有效調查公司實況,然而對於作為重要幫凶的角色竟無增加應有責任實是一大失策,今次公司(修訂)條例草案實是此範疇的先行者!對此只有絕對的支持!

邁向更公平

雖 然今次明確增加核數師對故意行為的責任、又或果明定疏忽或魯莽對投資者的責任必會引起核數師為保障自己利益而以諸多藉口奮力反抗,然而上文想已清楚解釋過 往核數師只是在吃權利受盡保障、責任卻不成比例地輕的「大茶飯」,今日的修訂以至建議都是扭轉過去對核數師的過份偏愛而已,希望社會各界能堅定信念莫因核 數師的阻撓而卻步;

部份核數師聲言其也有能力不及、不應為其疏忽或魯莽導致的損失負責更是駭人聽聞!若核數師是如其口中的無能、又或明明有能卻不盡責完成其檢核的責任,那為何值得每年獲取這保證利潤?

想在公平社會裡群體眾多,核數師只是其中一員而非必須受盡關愛的異常個體,雖然略減其吃了多年的輕鬆「大茶飯」、令核數師在賺取收入時負上相應責任會有點難受,但對於其餘群體才是更公平,而這公平的環境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是次公司(修訂)條例草案的修正實在是邁向正確方向的第一步,亦希望將來能繼續步步向前!

後記

討論區以至Facebook上與眾會計界同業作友好討論,亦有不少啟發、補充;

(1) 對於建議中的資源分配問題,最易以經濟學上的最優狀態作分析;

經濟學上最常用兩最優概念為柏利圖最優(Pareto Efficiency)及加多.卡死最優(Kaldor–Hicks Efficiency),前者是指當不能令其他人不受損害才能令社會上一位仁兄獲益、後者說令其他人受損沒所謂,只要這損失不及得益者獲利大便行;

然而在現實中如柏利圖最優般理想的情況不多, 較常見的還是加多.卡死最優:在衡量同樣資源落在不同集團上何者得益最大、使用得最有效率,上文的建議說白了便是將利益從已過份富態的會計師手上流出,以營造更可靠投資環境而令社會各界得益,於所謂加多.卡死最優是沒有疑問的;

然而在法治社會單單是加 多.卡死最優並不是從過份富裕的一群手上轉移資源的藉口,還要看看是否合情合理,否則便是極端主義了!當然,是次建議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在權利與責任一節 已詳列核數師在享有豐厚收入保證下對於其真正金主(股東)的疏忽或魯莽責任少得太不成比例,若股東因害怕錯信核數報告而影響投資最終不但損害金融市場亦會 影響各生產環節獲得資金,可說是損害大矣!

將核數師由獲益大責任輕拉回權利與責任平衡線上絕非不合理,而能令社會上其他集團獲益、金融市場健康發展,可說是加多.卡死最優的最佳實踐例子;

(2) 有不少會計界朋友有點過敏:當見到有建議核數師須從以往安逸地袋袋平安、轉而須為其工作過失負上相應責任尤其刑責時不少都會有點過敏反應,但細看政府建議似乎這班會計界朋友有點過敏;

須知法律責任有民事與刑事之分, 相對而言前者舉證較容易、後者遠為艱難,若說是故意誤導須負刑責就是再保護自己利益的核數師也不好意思說不合理,但對於疏忽或魯莽可能引起刑責上將兩者劃上等號卻是有點過敏;
 

民事或刑事上的舉證差異最經典例子莫如帝國著名的果汁先生殺妻案,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舊文《法律通識題材俯拾皆是(七) - 民事與刑事 》;而在核數師角色上須向作為金主的股東負上民事責任早已詳盡分析,而新加上的刑責卻如果汁先生他殺(Homocide)一樣須屬可控刑事責任,但在控方不能盡數舉證所有疑點(Proof beyong All Reasonable Doubt,即俗語所謂疑點利益歸於被告)下亦不能構成刑責,政府的建議只是將以往的最高責任限制移去以令核數師須為離譜的魯莽行為負責;

核數師向來 都只是要求提供Reasonable Assurance而非Absolute Assurance,所針對的只是核數師偏離Reasonable Assurance多少而設定罰則上限,將魯莽可能負上刑責說是犯點錯便須洗屁屁唱《友誼之光》未免見風就當是雨得太誇張;

(3)  具體而言可有4種情況:

(1) 會計師做足功夫 - 不出事自然平安大吉
(2)
會計師做足功夫 - 出事都不算負刑責 (大多數會計師的的錯誤疑慮)
(3) 會計師工作有遺漏 - 不出事算你大命
(4)
會計師工作有遺漏 - 出了事便是活該! (亦是今次立法重點)

 在專業問題一般所用的所謂客觀測試(Objective Test)是在一典型同業(今次是Reasonable Accountant)眼中有關行為是否合理?若然則屬於情況(1)、(2),無論是否有問題都不致負上刑責,若一般同業認為這是粗疏了便屬(3)、(4)的怨不得人範疇;


試舉一例:有云audit sampling中當只抽年中某幾日便算了事自然不妥:因為Reasonable Accountant會認為抽樣應隨機、有代表性,而且問題最大往往在年底,若單單抽查某一沒代表性時段便是有問題;

進而,如果抽查的樣本發現了問題,Reasonable Accountant會認為應增加取樣(Expand Sample Size)及/或向客戶查詢問題,如果發覺有問題而不擴大調查面亦不跟進也是不合理;

萬一出了問題,如果核數稍能提供其的確做了合理的抽查,即使不幸有問題的樣本正正是其查核以外範圍亦難以構成刑責(情況2)

然而如果該核數師沒有進行一般同業認為合理的工作,當有問題時豈能再推卸?對此類行內稱為放飛機的可怪不了人吧(情況4)



(4) 在討論中遇上最令人失望的時刻莫如論者不是以事論事,而是以攻擊對方出身為主,當對方不是會計出身時便罵曰既然不是行內人懂什麼,對於本老頭這種曾從事會計的罵得可更嚴重:罵不肯單方面維護會計師權益的本老頭背叛自己出身!


根據這「兩大邏輯」,簡單而言是只要作出對會計師立場不利的建議(雖然對整體社會有利亦更公平),無論理據為何也是你錯!

更推而廣之往後無論辯論、議會還是法庭運作都簡單得多:不用收集理據加以分析,只要雙方拿出履歷比對便能得出較精英一方獲勝,這不用相爭的社會實在是非常河蟹、幸甚幸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