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醫藥同業大比拼(初選)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082

 

今次大比拼包括左以下一眾狐朋狗黨:

中國製藥,神威藥業,東瑞製葯,聯邦制藥,同仁堂,中國生物製藥,武夷藥業,廣州藥業,銘源醫療,利君國際,羅欣藥業,威高股份,中生北控生物科 技,山東新華製藥,積華生物醫藥,白花油,卓健亞洲,李氏大藥廠,遠東生物制藥,華瀚生物製藥,中國仁濟醫療,中國衛生控股,聯康生物科技,長江生命科 技,精優藥業,位元堂....

進行面試,在07年都有派息的如下:

中國製藥,神威藥業,東瑞製葯,聯邦制藥,同仁堂,中國生物製藥,武夷藥業,廣州藥業,銘源醫療,利君國際,羅欣藥業,威高股份,中生北控生物科技,山東新華製藥,積華生物醫藥,白花油,卓健亞洲,李氏大藥廠

進行初選,在07年前任一年流動比率都大於1.5的(新股另計)及市值高於07年資產淨值2倍以上的去除後如下:

神威藥業,東瑞製葯,同仁堂,中國生物製藥,武夷藥業,銘源醫療,中生北控生物科技,積華生物醫藥,卓健亞洲

初選入選者為以上九名:

                       市值    淨值    營業額

神威藥業          38        22          10

中國生物製藥   25       20        11.5

武夷藥業           12       14         6.5

銘源醫療           14        8          2.5

卓健亞洲             5        3          9.5

同仁堂              5.5        6        11.5

東瑞製葯          5.5        6            9 

積華生物醫藥     2        3            3

中生北控生物   0.5     0.6         1.5

由於醫藥業很注重規模,一間細藥廠不可能長期同醫院合作,再者,藥物很易淘汰,細藥廠不能賣死一隻藥發達,大藥廠可以研究新藥或直接收購細藥廠,何 況藥物的採用不在乎藥效,而是在乎公關,因此只有大藥廠先有研究價值,因此營業額最低的3位唯有退出,另外卓健原來唔係醫藥股,亦要趕走,剩下5名進入評 選,分別如下:

神威藥業2877,中國生物製藥1177,武夷藥業1889,同仁堂8069,東瑞製葯23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63

醫藥同業大比拼 味皇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084

神威藥業2877,中國生物製藥1177,武夷藥業1889,同仁堂8069,東瑞製葯2348

以下簡稱為神威,中生,武夷,同仁,東瑞

 

(億港元)  神威       中生       武夷       同仁       東瑞

營業額     11.3         11.6         7.4        13.0         10.3

毛利           8.3           9.6         3.7         5.6           2.7

毛利率     73%         83%       50%       43%        26%

稅前盈利    6.1           2.6         2.8         2.0           1.3

內耗率      27%         73%       24%      64%         52% 

營業額來看,5間公司營運規模相近,武夷即使最細但唔差得幾多,知道佢地係大公司呢一點就夠,而神威同中生的毛利最高,究其原因,神威中生主力係做醫院生意的,而同仁東瑞係主打藥房零售,武夷兩者兼有,而醫院病人都係水魚並唔係國家機密

內耗率係我個人特製的,係毛利扣除各種行政公關利息支出的損耗率,由於以上5間公司甚少負債,因此利息忽略不計,我以經扣除左稅前盈利的利息收入, 內耗率=1-(稅前經營盈利/毛利),由上面看來,中生同仁似乎進貢左好多錢比股東以外的人,雖不知數額多少是必須的,但50%以上似乎誇張得滯,送禮送 得特別多?定係董事人工特別高?當然神威武夷的2x%似乎太少了,不乎合中國國情

神威:           07       06         05         04         03*    

現金流       5.2       5.2       5.2        2.7         2.1        

純利           5.5       3.7       3.7        2.9         1.7           

已繳稅項  0.68      0.46     0.07      0.15       0.28          

自稱稅項  0.93      0.60     0.06      0.12      -0.08

估算稅率  13%       9%      1%        6%       13%

損益表數字同現金流數字差距有限,可以接受,現金流可以看到神威業務是平穩的,但損益表數字明顯會誤導人,0506年低估左的純利會唔會加落 0809年就唔知啦,盈利能力估計5.5-7億(03年新上市),稅率方面,神威是15%加2免3減半優惠,由現在開始要慢慢加到25%

中生:           07       06         05         04         03   

現金流       2.9       1.4       3.1        2.9         2.1        

純利*         2.3       1.0       0.8        1.3         1.4           

已繳稅項  0.33      0.18     0.46      0.33       0.18          

自稱稅項  0.34      0.22     0.18      0.15       0.23

估算稅率  11%      13%    15%      10%        9%

理由不明,中生嚴重低估左以前的盈利,剔除這一點,最近中生的數字頗為真確,盈利能力估計2.5-3.5億,但不保證佢會如實公布(純利剔除了利息收入及特殊收益,0405年稅款可能受特殊收益影響),稅率方面,中生係15%加一d優惠,由現在開始要慢慢加到25%

武夷:           07       06         05         04         03   

現金流       2.8       2.4       1.9        1.1         0.8        

純利           3.0       1.3       1.3        0.9         0.6           

已繳稅項  0.00      0.55     0.57      0.36       0.25          

自稱稅項  0.00      0.39     0.64      0.44       0.27

估算稅率    0%      23%    30%      33%      31%

同樣0506年低估盈利,潮流興嗎?根據神威的說法係國家唔比公開賣補品藥物性病減肥等等廣告喎(電視電台之類),大家都略有所聞吧...07年免 稅的原因係2免3減半,武夷向來的發展似乎不錯,盈利能力估計3,但不保證佢會如實公布,另外03年前武夷似乎仲係山寨廠...稅率方面,武夷一向交開 33%,現在開始減到25%,免稅期到08年,之後3年交12.5%,12年25%,到時盈利自然會跌

同仁:           07       06         05         04         03   

現金流      -0.1       1.8       2.1        2.1         1.7        

純利           1.7       1.7       2.6        2.4         1.9           

已繳稅項  0.31      0.36     0.20      0.19       0.15          

自稱稅項  0.29      0.31     0.21      0.20       0.18

估算稅率  18%     20%      9%        9%        9%

同仁當07年的現金流可能嚇親人,但08年出現兩倍的現金流量的可能性存在,因為07年的稅款並不比往年低,近兩年的盈利下跌,或者應該說05年以 前過高?不管如何,同仁堂的管理層似乎一直白逗人工,除非股價超平先值得買,盈利能力有2已經偷笑,稅率方面,同仁係33%,但有子公司是15%加3免3 減半優惠,05年子公司免稅到期,現在是減半,09年開始要慢慢加到25%

東瑞:           07       06         05         04         03   

現金流       1.6       0.6       0.7        0.9         1.1        

純利           1.1       0.8       1.2        0.9         1.2           

已繳稅項  0.11      0.03     0.05      0.07       0.10          

自稱稅項  0.11      0.03     0.00      0.07       0.04

估算稅率   7%        5%      7%        8%        9%

東瑞看來似是將盈利平均化?公司並不算太差,只是靠每年賺1,2億係好難發圍的,因為其他人的資本更多,另一方面,從數字上看東瑞的規模,怎看都是山寨廠,稅率方面,東瑞係10-24%加2免3減半優惠,過多一兩年開始要慢慢加到25%

                                    神威       中生       武夷       同仁       東瑞

折舊率                           11%        9%         10%      6-9%       6-8%

頭三者的折舊率相當平穩,相當老實,其中神威些微托高折舊壓低盈利,而中生的折舊較低,盈利數字相對偏高,同仁同東瑞折舊率5年間由6%增至8%, 但低於同業的10%,原因正是為了避稅,沒有忘記上面提過的稅務優惠吧,公司將優惠期內的盈利數字盡量托高,就可以用盡d優惠佢(相對地,優惠期一過,折 舊率反彈至10-14%,再祭出盈警,咁就可以交少d稅)

(億港元)  神威       中生       武夷       同仁       東瑞

固定資產  3.3          3.4          1.8          6.2           2.9

存貨          0.9          0.7          0.3          7.2           1.3

營業額     11.3         11.6         7.4        13.0         10.3

毛利           8.3           9.6         3.7         5.6           2.7

市值            38            25          12         5.5           5.5

綜合營業額同固定資產,神威同中生係絕對的大老大,武夷在存貨管理冠絕全行,東瑞表現相當平庸,而同仁千萬不要買,這是來自味皇的忠告

                                    神威       中生       武夷       同仁       東瑞

固定資產的增值效率  250%     252%      206%        90%        93%

存貨比例                         8%        7%          4%        55%        13%

固定資產的增值效率=毛利/固定資產 或 毛利/現金流 隨我鍾意

存貨比例=存貨/營業額 或 存貨/銷貨成本  隨我鍾意

在此看來,神威,中生,武夷三者少投入多做事,可以由少量的設備製造大量昂貴的產品,同時因為存貨價高量少,倉庫只留少量存貨即可,產品成本低,丟掉也不可惜,東瑞只是因為產品毛利低及有競爭,總體其實是不錯的,但冇乜可能會超越前三者,而同仁堂...我看不到它的將來

(億港元)             神威       中生       武夷       同仁       東瑞   (5年合計)

增添固定資產     2.7          3.5          1.6          5.6          2.6        

收購                    0.9          1.3             0          0.0          0.3

合計                    3.6          4.8          1.6          5.6          2.9

營業額增            4.5          3.4          5.0          3.2          4.8

在擴張力度方面,中生投入最大,但最冇效率,而武夷投入最少,效率最高,但不要忘記武夷同東瑞早幾年仲係山寨廠,如些增速並不奇怪,另外只要留意一下每一間公司的毛利率的分別,優劣立見,同仁堂來自火星,不用管它

                         神威       中生       武夷       同仁       東瑞

利息收入比例     8%       28%          7%        -x%          1%

08年年內中國多次減息,對有大量現金收息的公司當然唔係好事,神威武夷的利息冇曬都無傷大雅,東瑞不受影響,同仁甚至有著數,但中生或會出現沉重 的打擊,中生的現金數量同神威武夷相近,但為何中生會有多得如此離譜的利息收入?可能有d不務正業的感覺,但斷估不會是買列文債券掛.如果減息令利息收入 下跌,中生最多會少賺8000萬

神威: 現金 18.8  廠房 3.3 在建工程 1    共23.1  市值38

中生: 現金 17.8  廠房 3.4 在建工程 0.7 共21.9  市值25

武夷: 現金 12.4  廠房 1.8 在建工程 0.2 共14.4  市值12

同仁: 現金 2.8    廠房 6.2 在建工程 0.2 共9.2    市值5.5

東瑞: 現金 0.9    廠房 2.9 在建工程 0.4 共4.2    市值5.5

中生同武夷的主要價值是拥有大量cash,而且有高毛利率的廠房幾乎可以免費得到,同樣的神威要附出更多的溢價,但是值得的,同仁同東瑞的市值看似低估,但市值所對應的資產卻是毛利率不高的廠房,同仁堂毛利率更低,而東瑞係山寨廠,現價決乏明顯的長期投資價值

有一點抵讃的是,其中3間公司都沒有亂印公仔紙,非常注意原有股東的利益,新上市果間冇得講,不幸地,當中有一間07年有印公仔紙救亡的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70

協鑫8.5億併購同業

2010-1-11  AD





 

【本報訊】保利協鑫(3800)宣佈,以現金8.54億元(人民幣.下同)收購內地晶硅供應商高佳太陽能70.19%控股權,作價相等於以8倍預測市盈率收購。這是保利協鑫去年底獲中投入股後首次收購。

中投入股後首收購

高佳05年在江蘇省無錫市成立,從事單晶硅棒、單晶硅片、多晶硅錠、多晶硅片的研發及產銷,09年底年產能300兆瓦。截至09年11月底止,未經審核稅後純利1.1億元。

保利協鑫入股前,高佳分別由多名境外及內地投資者持有,交易完成後,保利協鑫攤佔70.19%股權;境外賣方之一袁仲明佔5%;其餘24.81%由無錫市政府擁有的國企無錫國聯持有。

保 利協鑫指,與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客戶訂立長期合約,須於2008年至2015年期間供應15.4吉瓦硅片,以及3.3萬公噸多晶硅,收購可提高集團硅片產 能,履行合約責任。連同徐州的硅片設施2月開始投產,以及高佳的產能,保利協鑫預計,硅片生產設施規模將達800兆瓦,至年底硅片年產能預計達2吉瓦。透 過自行生產多晶硅原材料,可確保品質,以及減少每塊硅片所用之多晶硅數量,減低生產成本。

此外,保利協鑫宣佈,計劃在美國發行預託證券,每份預託證券相當於20股保利協鑫股份,已註冊的預託證券數目為5000萬股,稍後將會在美國市場買賣。由於並非發行新股,所以不會獲得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72

带头降价 恒大回笼资金意在同业收购?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507/499459.shtml



每经记者 杨羚强 发自上海
“松山湖”魅影重现?与2008年国家调控政策之下房地产企业掀起一轮降价潮相似,前日又有企业宣布在全国范围 内以85折促销,只不过这一次的“带头大哥”换成了恒大。但数据显示,该公司2009年现金流同比劲增940%,降价似乎与财务压力无关。
5 月5日,恒大地产突然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对旗下40个楼盘以85折进行降价促销。
对此,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随即在微博上公布了他的疑 惑:恒大地产2009年末有现金73亿 (不包括受限制银行存款);负债142亿(短期64亿,长期78亿);净利润率(不含重估收益)为7%;2009年末有79亿未付土地款;近期发债两 次:1月7.5亿美元,4月6亿美元,年利率13%。
上述财务数据似乎说明,恒大地产全国范围内的85折统一降价并不是因为公司的财务压力所 迫。此前,公司刚刚公布了4月份的月报,目前所掌握的现金已经达到210亿港元。
针对这一疑问,恒大地产一内部人士6日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特别释疑,公司全国降价并非由于财务压力,而是在准备吞并其他房企的巨额资金。由于公司看准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会向深层次发展, 因此极有可能出现中型或者中型以上的房地产企业在调控中倒下的情况,恒大此举正是为了寻找机会收购这些公司的优质资产。
对于恒大地产的上述判 断,另一家全国性的房地产巨头公关经理6日也表示了赞同。“今年的调控将会是2008年的延续,国家会把在2008年未尽的举措安排在2010年完成。” 按照他的观点,将会有更多的中小开发商倒在宏观调控的风暴下。
地产巨头现金流改善明显
分析人士认为,恒大地产的上述判断或许来自公司 对2008年楼市调控的深刻理解。
2008年的第四季度,各大网站曾流传过一段不被万科承认的所谓 “松山湖会议讲话”,讲话的内容称,“半年后全国各地政府在财政支付的压力下,将开始大批量推出既好又便宜的地块,市场上没有几个购买者,我们尽可以努力 压价,再迅速建设低价销售。那些不敢降价、不肯降价的房企的存货就一直没有出手的机会。”
而本次恒大地产全线85折的战略与上述网络版“松山 湖会议”如出一辙。
5月6日,中原地产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了一组2008年底和2009年底主要房地产公司现金流数据对照表,这些数 据非常清晰地反映出各家房地产公司在2008年底曾经遭遇的巨大压力。当时主要房地产公司中仅万科、中海、保利、华润、碧桂园有能力归还当年到期的短期债 务,其他房地产公司均没有能力支付上述欠款。个别房地产公司当年到期的短期债务甚至达到公司拥有现金的7倍多。
恒隆地产主席陈启宗曾在 2009年8月举行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形容当时各家公司的惨状是 “技术上都已破产”。绿城董事长宋卫平也曾在去年11月举行的投资者、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当时公司的财务压力巨大,以至于有同行想接手绿城。不过时隔仅仅 一年,各家房地产公司的财务状况已大大提升。以这次最先降价的恒大地产为例,2008年底拥有的现金仅为7亿元,但到了2009年底,现金达到73亿,现 金流增幅达到了940%。
和恒大情况类似,绿城从2008年底的17.2亿元,增长到了2009年底的118亿元,增长幅度也达到了 586%。全国前十的房地产公司中,除了万科、招商、雅居乐等少数几家,大部分房地产公司的现金流增幅都达到100%以上。
不仅如此,各家地 产商还大幅缩减了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龙湖、富力、华润、雅居乐等地产公司都削减了50%左右的短期借款,去年成功上市的恒大地产,也只是在原来62亿 元短期借款的基础上增加了2%至64亿元。只有个别公司的现金低于一年到期的短期负债额,大部分公司都有充足的现金流偿还债务。
而在今年上半 年,已有9家房地产公司宣布了股权、债权、信托融资计划,总额超过600亿元,其中恒大的债权融资计划总额达到41亿元。根据中原地产的研究,各家房地产 公司在不降价的情况下,现有的资金流能保证企业3~6个月左右的运营,这说明短期内大开发商因为财务压力而降价卖房的可能性并不大。
房企一旦倒下 群鳄竞相争食
尽管大部分房地产公司目前还没有感受到很大的风险,但宏观调控确实会令一些房地产企业成为其他地产大鳄竞相争食的“牺牲品”, 其中甚至可能包括目前行业的龙头企业。
“本次调控,中型和小型房地产企业将进一步受到压迫,甚至被迫退出市场。而假如真有大企业出问题,这个 企业倒下后的份额不会被中小企业蚕食掉,而是会被‘第一集团军’瓜分。”新浪地产网主编林戈早已对地产大鳄间可能发生的兼并了然于胸。事实上,大部分房地 产企业早就预备了巨额的现金流等待“分一杯羹”。
中原地产提供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拥有100亿元以上现金的房地产企业超过 5家,其中中海和万科拥有的现金超过200亿元。
但除了万科和保利以外,多家房地产公司的土地储备实际上只比2007年年底略有增加,有些还 出现了土地储备的下降。以10家标杆房地产企业中的富力为例,2007年时该公司拥有土地储备达到2617万平方米,但截至今年3月底所拥有的土地储备仅 为2136万平方米。
和富力情况相似的还有招商地产,目前的土地储备已经从2008年底的1100万平方米下降至今年3月的1020万平方 米。一方面是土地储备的下降,另一方面又是手中的现金流之多前所未有,类似恒大地产这样想借宏观调控吞并竞争对手的房地产企业,恐怕绝不会只有一家。
中原地产分析师许萌认为,虽然大部分房企目前没有财务压力,但销售收入主要来源于某一市场的房地产公司可能因当地市场调控而被迫降价,或者被其他竞争对 手 “分食”。比如,一些房地产公司去年销售收入主要来自海南,而海南楼市出现的调整将令他们首先遭遇市场的巨大压力。
不过林戈认为,恒大地 产预期中的调控深度演变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市场下调得快,那么触底也快。而且当前调控主要以打击改善性需求为主,因此调控手段从市场退出后,这部分需 求有可能迅速恢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2

黑手轉做無塵室 聖暉獲利冠同業

2010-5-31  商業周刊





在興櫃中,每年總有幾個新竄出的 企業,民國九十八年未上市公司EPS(每股盈餘)排行榜,前十名中有許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第十二名的「聖暉工程」,卻非常陌生。

但是, 這個興櫃排行榜上的新生,成立迄今,已經三十一年了。

去年,全球還籠罩在金融海嘯的陰影中,聖暉EPS卻達到七‧五五元,是公司成立以來 最好的成績單。資本額三億五千萬元,聖暉是專業的無塵室與機電設備工程業者,規模並不大,但連續三年賺進半個資本額以上,業績不斷創新高,是相關同業中 EPS最高者。

發跡:住宅區裡做冷氣水電

聖暉知名度雖然低,客戶的名字卻一個比一個響亮:玻璃基板大廠康寧、面板雙雄奇 美友達、IC封測龍頭矽品……等。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聖暉成立之初,只是一家在台中住宅區巷弄裡的家用冷氣工程水電行。

民 國六十八年,聖暉創辦人楊炯棠回到家鄉台中,開了一間家用冷氣水電行。從安裝、維修冷氣的黑手做起,聖暉逐步擴張業務,成為外商冷氣大型空調的中部總代 理。

當年,台北工專電機科的冷凍空調組,是全台灣惟一以「空調機電」為主攻領域的學系。民國八十二年,現任聖暉董事長梁進利的公司,受財 務問題拖累必須結束營業;因業務往來,早已與梁進利熟識的楊炯棠,敞開大門邀請梁進利的團隊加入聖暉。這對相差十屆的「學長與學弟」合體,是聖暉轉型的重 要契機。

梁進利過去在台北服務的公司,原本就專攻工業空調領域,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摩托羅拉(Motorola)設立在台灣的半導體封裝 廠。

但是,梁進利等人轉戰聖暉後,聖暉在工業空調的成績還是零,為了開拓新客戶,梁進利說服過去的老客戶摩托羅拉開放無塵室,讓梁進利帶 新客戶去參觀。

成績:彈性大,黏住矽品二十年

這種「實績」推銷的方法,讓聖暉很快接到第一張來自業界的無塵室訂單,這個 客戶,就是矽品。矽品台中廠的廠務主管吳正義說,二十幾年前,矽品的規模也還不大,而且承包商找在地的,有地利之便,因而選擇同樣位在台中的聖暉;沒想 到,這一合作,就是二十幾年。

吳正義認為,聖暉的工期速度、施工品質和設計能力,是讓矽品願意埋單的關鍵。「我們的產線常常會變動,需要 彈性夠強的承包商來配合。」他舉例,聖暉曾經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趕出原本工期需要三個月的無塵室來,且品質不打折扣;還有,「有些我們考量不到的,他們 也會協助,」專業加上配合度高,讓矽品這間大廠,放心地把生財工具交給聖暉。

對一般人來說,很難把家裡或是辦公室常見的「冷氣」,和高科 技廠房中的「無塵室」聯想在一起。

其實,無塵室的設計原理,多半屬於流體力學領域,和冷氣空調所需要的學問相同,只是應用方法不同。

梁 進利解釋,「空調系統就是無塵室的肺臟,要把新鮮乾淨的供給進來。裡面的髒空氣要非常快速的排掉。」除了透過專業級濾網阻隔落塵,空氣的流動方向,就是無 塵室中最大的學問。

舉例來說,台積電的十二吋晶圓廠,要求的是「Class 1」的無塵室,也就是一立方英尺的空氣中,只能有一顆○‧三微米的落塵,這些都必須透過精密的流體力學來達成。

絕技:康寧玻璃凝結過程零 干擾

在聖暉做過的案子當中,難度最高的,可能就是康寧的「熔爐區」了,台灣康寧位在台中的十四個熔爐,全部都是由聖暉承包。號稱只賣「完 美玻璃」的康寧,每一片玻璃都是用「垂拉法」製成的,也就是說,在玻璃凝結成片的過程當中,不可以有一點點的風吹過,否則玻璃表面就會因此產生細紋,整片 玻璃就會因此報廢。

在高溫上千度的熔爐間中,要能夠讓空氣流動帶走熱氣,又不能有一丁點干擾到玻璃表面,氣流的控制,就必須經過很精密的 計算,聖暉在空調機電累積了三十年的競爭力,在此展現無遺。

過去一年,聖暉之所以能在不景氣中創出佳績,從同業之間的客戶結構來看,聖暉 分散客戶群的營運模式,是最重要的關鍵。

在半導體和面板之外,聖暉也有許多來自生技領域和醫院的客戶,如部分大醫院的Sars(嚴重急性 呼吸道症候群)負壓病房,和國光疫苗的H1N1的疫苗廠等工程。

成立了三十一年,聖暉決定在今年五月送件上櫃,台股雖然已經跌了一千多 點,但聖暉的股價卻已經晉升百元俱樂部,最近三個月的漲幅高達七三%;證明只要擁有實力,小企業也能打敗大盤魔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23

同業合併、漫遊聯網、異業結盟威達賴富源讓WiMAX活下去的三策略

2011-12-19 TWM




台灣WiMAX產業陷困境,逼得宏碁董事長兼電腦公會理事長王振堂向馬英九求救,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向政府喊話,在WiMAX大吹整併風下,威達雲端董事 長賴富源開了第一槍。

撰文‧翁書婷

走進威達雲端台中總部的辦公室,裡頭擺著一張二○一○年威達WiMAX風光開台的照片,董事長賴富源和員工們笑得開心,但是他萬萬沒想到才短短一年 半,WiMAX產業已然風雲變色。

由全球晶片龍頭商英特爾(Intel)的WiMAX和由手機、電信業者領軍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進技術),都屬行動通訊4G技術。英特爾本著雄心壯志,想主導4G行動技術,沒想到不敵由手機、電信業者領軍的LTE,因而在 去年裁掉實驗室淡出WiMAX,震撼台灣合作廠。之後與台灣WiMAX業者合作的美國行動寬頻服務公司Clearwire也倒向LTE。

「現在WiMAX溺在水裡,感覺很不好,但我很冷靜,左思右想一定要有解決辦法。」賴富源低聲嘆息。雖然NCC開始討論提前釋出4G執照,但台灣市場不夠 大,加上民眾也才剛用3G,六家4G WiMAX業者擠在一起,全都沒水喝。根據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統計,整個WiMAX用戶才十二萬人,六家WiMAX業者虧損連連。去年威邁思稅 後純益虧損三.五億元、大同電信虧損五.五億元,去年底才興櫃的威達,財報顯示去年虧損二.四九億元。

合併威邁思

面對這種困境,賴富源當初的雄心壯志已然磨光,「我已經沒有在想要做大,我算過只要三十萬用戶,威達就可以損益平衡。」只是現在威達的客戶才兩萬,如何創 造這關鍵的三十萬用戶,讓威達繼續活下去,成為他夜以繼日苦苦思量的問題。

為達到三十萬用戶的目標,賴富源開出了整併第一槍。七月,威達以總額十四.五億元,從英特爾、東訊、威寶電信手中買下威邁思百分之百持股,並且遞交NCC 審理。

賴富源直說,「因為台灣行動上網客戶還是以北區為主,我可不是現在才想合併,標下WiMAX的時候就對北區很有興趣。」所以當時也和劉兆凱(威邁思董事 長)有密切合作,「只可惜當時他們的機站規格和我們不一樣,所以最後就沒有合作。」對於合併案,WiMAX業者相當樂觀。全球一動董事長何薇玲就說: 「(雙威案)應該會過,就看NCC有什麼附加條件。」全球一動總經理蔡木源觀察,WiMAX業者都想要撐到最後轉換LTE技術,所以資金到底夠不夠是最重 要的關鍵。很顯然的是威邁思背後股東已經不願意投錢,威達才有出手機會。

雖然外界認為,就算雙威合併成功成為台灣第一個南北全區經營的業者,也不是電信五哥的對手,「WiMAX全台平均覆蓋率只有兩成,訊號不良,而3G的話不 管到哪都還是收得到,民眾會問為什麼要改用WiMAX?」拓墣產業通訊研究中心副理謝雨珊說。

與電信五哥合作

但賴富源可不這麼想,和電信五哥搶客戶是以卵擊石情況下,他轉個彎化敵為友,「我不和電信五哥競爭,而是和他們合作。」威達投資五億元,拿下了高鐵全線 WiMAX經營權,「現在高鐵3G上網很不穩定,容易斷線塞車,但是高鐵一天有十一萬的人流量,其中約三萬人次需要無線上網。」賴富源一邊手畫由台灣高鐵 為主幹的地圖,一邊興奮地說。

所以威達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在高鐵上,把有需求的中華電、台灣大、遠傳、亞太等門號的乘客手機訊號,自動轉換成WiMAX的漫遊服務,威達再與各大電信業 者拆帳。由此可知,全區經營對威達來說,在乎的不只是合併後的用戶數提升而已,更是「關係日後與3G業者談合作的重要『籌碼』」。

另一方面,賴富源執著於WiMAX的發展原因在於,威達至今仍是獨立系統業者,自己坐擁大台中有線電視五萬用戶,是台灣唯一擁有WiMAX經營執照的有線 電視業者。

威達除了有線電視業務五萬用戶外,還有光纖固網十萬用戶, WiMAX用戶二萬人。因此,賴富源仍想盡辦法把有線電視、光纖固網和WiMAX用戶綁在一起,「錢燒了八十億到一百億元,頭都洗一半了,當然要繼續下 去。」

結盟地方有線電視

加上凱擘、中嘉等各大集團邁向數位電視之路,使得地方業者面臨壓力。因此,賴富源計畫串聯二十家,用戶總數約三十萬人的獨立系統業者,像台北三重天外天、 彰化三大等業者,推展數位匯流雲端電視,帶領地方業者在大集團夾殺下,殺出一條生路。

不過,對於以上的三個策略,謝雨珊認為NCC目前還沒有把合併案排入議程,而七○%覆蓋率還沒有達到也是不爭的事實,威達要突破法規限制困難度不小。

因此即使雙威成功整併,真正的挑戰也才剛開始!

威達雲端

資本額:41.2億元

成立時間:1997年

經營團隊:賴富源董事長兼總經理主要業務:有線電視系統業務、寬頻收入、WiMAX

近三年表現:

營收獲利EPS

2009年7.04億元-0.16億元-0.04元2010年8.20億元 -2.49億元-0.6元

2011

上半年2.72億元-1.49億元-0.36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33

海通證券與子公司同業競爭待解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yd0.html

海通證券本週香港掛牌子公司同業競爭待解

2012年04月20日 22:32  經濟觀察報
李保華 劉真真

  如果不出意外,上市之路幾經曲折的海通證券H股將在4月27日掛牌交易。一直居於次席的海通證券或實現對龍頭中信證券的追趕。

  公開信息顯示,海通證券H股計劃募集資金最高達137億港元,其中35%將用於戰略性收購海外證券公司或進一步拓展海外證券業務。在高達16家投行組成的承銷團推動下,海通證券H股的國際配售部分已經足額認購。

  作為首家收購香港券商和第二家在香港市場IPO的中國內地券商,海通證券試圖以國際化作為新的利潤增長點。但在追趕中信證券之前,在港兩家子公司同業競爭問題擺在了海通證券面前。

  追趕中信

  4月17日,海通證券公告稱擬共發行12.29億股H股,其中的95%用於國際配售,餘下5%用於公開發售。招股價將介於10.48港元至11.18港元之間,集資上限為137.4億港元。

  海通證券在2011年11月份已經通過港交所的上市聆訊,曾計劃在2011年12月15日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但當時的認購遇冷而遭夭折。

  事實上,海通證券2011年底衝擊上市的招股價區間為9.38港元至10.58港元。受海通證券A股上漲的影響,本次更新後的招股價區間為10.48港元至11.18港元。招股區間底價較去年上漲了約12%。

  而按照證監會的相關規定,先A後H的公司H股發行價不能低於A股此前20個交易日均價的九折。「海通證券H股選擇在現在發行肯定不是一個好時點,但今年4月底是其最後期限,否則上市將重頭再來。更重要的是,雖然海通率先進行國際業務,但中信證券2011年10月份在香港上市後搶得先機,海通證券需要在國際業務上重新發力追趕,在券商海外業務逐漸放鬆的預期下,沒有時間等待,只能鋌而走險。」太和投資負責人王亮認為。

  有消息稱,海通證券的國際配售部分在對16家承銷團施以高壓下,已經獲得了大部分為其戰略合作機構的足額認購,但其公開認購部分明顯遇冷,首日認購不足1%。

  一位接近海通證券高層的券商人士也表示,中信證券一直是海通證券的最大競爭對手,在內地業務增長已經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國際化業務將是海通能夠超越中信證券的關鍵。

  受H股上市影響,中信證券年報顯示,其2011年末總資產已經高達1483億元,遠高於排名第二的海通證券的989億元總資產。而按照此前中國證券業協會的總資產排名,兩公司在2009年和2010年曾相差無幾。

  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葛小波曾表示,中信證券H股募集的資金約65%用於設立或收購海外研究平台與銷售及交易網絡。

  海通證券的招股書明確,募資金額中約35%將用於戰略性收購海外證券公司或進一步拓展海外證券業務。事實上,國際化業務作為未來券商新的增長點已經取得了業內的共識,除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外,招商證券和國泰君安、中信建投等也在加緊國際化的佈局,而香港是中資券商國際化業務的橋頭堡。

  同業競爭待解

  在海通證券H股上市加碼國際化業務的同時,海通證券旗下海通國際控股和海通國際證券的同業競爭問題正成為海通國際化業務關注的焦點。

  2009年12月22日,海通證券公告稱,以總計18.22億港元收購大福證券52.86%的股權完成。

  從收購的第一天開始,海通國際控股和海通國際證券的同業競爭問題就已經不可避免。兩年過去,這一問題仍懸而未決。

  2010年11月22日,海通證券在香港的全資子公司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海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大福證券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

  公開信息顯示,海通國際證券提供的業務主要有企業融資、資產管理及證券和期貨等的經紀服務。而海通國際控股下設有經紀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融資公司也集證券業務、期貨業務、資產管理、保薦及承銷業務、財務顧問等業務於一身。

  海通國際控股是海通證券早期的國際化業務平台。但海通國際證券也一直寄希望海通證券的支持。

  英皇證券的一位經紀業務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香港券商的業務基本都是依靠吃內地合作方的資源,特別是個人經紀業務,增量資本都是來自從內地客戶。海通國際證券的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其內地客戶佔比約40%。

  「海通證券在國內有超過400萬的客戶,這些客戶可能會有條理地介紹到我們這邊,對業績也會有很大增長。」海通國際創富理財聯席董事沈俊威認為。但沈俊威個人同時也擔心,兩個子公司如何實現較好的分配來避免內部競爭,或是未來發展的最大問題。

  同業競爭的存在,或已讓更可能成為海通證券海外業務旗艦的海通國際證券增長乏力。其年報顯示,海通國際證券全年股東應佔淨利潤為1.53億港元,較2011年降低56%,其業績下降的幅度甚至還遠大於在內地單獨開展業務的香港本土券商英皇證券。

  去年5月,海通國際行政總裁林湧亦表示過,即使母公司海通證券來港上市後,公司也不會被私有化。

  本報就同業競爭問題致電海通證券董秘金曉斌,其手機一直無人接聽。

  王亮認為,「從長期來看,海通證券肯定會將海外業務整合到一個平台,但考慮到海通國際證券多年的品牌和經驗,也有可能方案是將海通國際控股置入海通國際證券。」

 

會不會私有化?我大膽猜測三個月之內提出海通证券与子公司同业竞争待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57

他改造東鋼 省的比同業賺得還多

2012-5-28  TCW




由北往南,車行經過台六十一線桃園路段,一座迷彩外觀、長條形的工廠,隱身在小山丘上。工廠外觀由綠、橘、藍、灰四色組成,顏色交錯間,是東和鋼鐵桃園廠的英文名字條形碼。

大膽取消中段製程降成本但產品報廢風險高

這座鋼筋廠不光是在外觀玩花樣,還是全世界第一座 ,在製程中拿掉加熱爐的生產廠。

加熱爐在鋼筋生產線中有多重要?在鋼筋生產過程中,它扮演著「試吃」與「補救」的角色;在鋼筋生產時投下原料廢鐵、石灰石等過程中,若加進去的配方不夠精準,可利用在加熱爐的中段製程中,添料補救。若要拿掉加熱爐,等於是丟掉讓自己犯錯的機會。

但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六年前,當年任執行副總、目前任東鋼總經理的侯傑騰,仍決定進行這個嘗試。這嘗試有多大膽?有人形容,這就像廚師把食材放進鍋子到菜熟起鍋時,才能試吃一樣;若經驗不夠純熟,一鍋好食材可能就這麼被浪費了。

但這個大膽嘗試的前提是,要換腦袋、丟掉舊習慣。

首先,投料的精準度要從過去的九○%提高到百分百,出錯的代價,就是產品變成廢鐵,還攸關每一爐二百四十萬元的業績。操作者還得丟掉「補救」的舊習慣,讓製程的每個環節確實做到百分之百準確。

侯傑騰是東鋼董事長侯貞雄之子,外表謹慎,實則熱愛冒險。在美國哈佛大學念書期間,曾為考驗耐力,從加拿大溫哥華騎腳踏車到洛杉磯,用三十天完成三千公里的旅程。

就在父親交付他舊廠搬遷任務的那一天,他決定要興建一座全世界「不一樣」的工廠。

這座新廠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廠房長達八百公尺,從原料到產品呈一直線,製程上分秒不浪費,長度居國內同業之冠;其次是製程上的不同。他走訪日本九州、東京附近鋼廠,發現一些老舊生產廠都用創新的生產方式,日本這麼傳統的經營者都能創新,「為什麼東鋼不行?」侯傑騰決定拿掉加熱爐,節省製程、降低成本。

說服員工接受改變花半年時間與各部門溝通

他的決定,引來員工抗議,甚至連國外的設備廠也不敢「掛保證」,要東鋼自己負責新產線的成敗責任。這是二十億元的投資案,也是侯傑騰進入東鋼工作十餘年,第一次獨當一面建廠,也是他的第一張成績單。

這個堅持,背後是長達兩年的盤算與紙上演練,確定新製程可行後,才放手一搏。除了仔細的規畫,在父親與生產副總吳惠明拍胸脯支持下,這座全世界第一的廠才能蓋起來。興建廠房只是第一道考驗,最麻煩的是如何讓員工「換腦袋」,拋棄以往的操作習慣。為了讓員工習慣一開始就「做對事」,侯傑騰和生產線的主管,輪流對每一個部門從頭解釋,改變流程對公司帶來的好處。經過了半年的磨合期,這座全世界第一的鋼廠開始交出好成績。

東鋼二○一一年稅後純益二十六億八千萬元,比前一年度增加一‧一倍,同業中的豐興,同年度的增幅僅一三%,東鋼成長幅度居同業之冠。

扭轉設備廠質疑態度吸引韓國和印尼業者取經

這份好成績,讓過去質疑的設備廠,轉向積極幫東鋼在海外廣為宣傳,還引來韓國、印尼等鋼鐵業者,前來取經。而這座廠有多厲害?

其一,減少設備成本:新建的鋼筋生產線可節省購買加熱爐設備約二億五千萬元,以機器折舊年限五年換算,每年約可省下五千萬元的折舊費用。

其二,節省燃料增加競爭力:加熱爐使用重油做為燃料,少了加熱爐,每年可減少使用重油二千一百萬公秉,相當於可以節省四億二千萬元。換算起來,每生產一噸鋼筋,成本可以少了五百元。

目前同業中的豐興、威致、海光等公司,生產每一噸鋼筋利潤約兩百到三百元,東鋼光是節省的成本就超過他們的利潤,是讓公司獲利提升的關鍵。而二千一百萬公秉重油燃燒出來的廢氣,相當於一百九十座大安森林公園排放出的氧氣才能抵消,具有環保效益。

其三,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少了加熱爐,使得每一次從投料到產出鋼筋的時間,從七十分鐘縮減至六十分鐘,等於縮短製程約一五%,還可以節省電費約五%。東鋼桃園新廠,證明了只要勇於創新,台灣就可以誕生出傲視全球的鋼筋廠。

【延伸閱讀】董座老爸出考題,通過測試才交棒

東鋼桃園新廠,是侯傑騰的第一張成績單。因為這張成績單,三年前,父親侯貞雄才願意把他升任為總經理,並把經營大權交到他手中。

五十年老字號的東鋼,是國內少數可以走到第三代的企業,侯貞雄可是花了二十年的時間來培養侯傑騰。從小,侯貞雄就訓練他數字概念,為了確定這個兒子是不是做生意的料,還常出題考他。

侯貞雄出的考題可不少,包括如何掌握鋼筋廠命脈原料廢鐵的挑選,也在股東會召開前夕才告訴他,「等一下你主持會議,」讓他完全沒有時間準備。侯傑騰在不斷的接招過程中,經過了層層考驗,才拿到經營的權杖。

在國內第二代接班出現斷層,或是第二代不願意接班時,東鋼採用師徒傳承,以時間取代空間的方式,不失為讓企業運行順暢,且老幹新枝都能和平共存的好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24

郭董賣大電視 左打同業右打通路

2012-11-12   TCW
 
 

 

一場液晶電視割喉戰發動在即,全球品牌廠繃緊了神經等待著。

郭董大動作挑釁低於市價三折開賣

十一月中,鴻海與日本夏普(Sharp)集團首度跨界合作的六十吋大電視,即將搭配中華電信MOD(多媒體隨選平台)、凱擘方案在台灣開賣。一台電視,集結三大龍頭:MOD用戶數超過一百一十七萬戶,是台灣電視數位化的領頭羊;面板則出自全球唯一、最高規格的夏普十代線堺工廠;製造與開發的,則是全球EMS(電子製造服務)霸主——鴻海。

這是鴻海開賣電視的第二波,十月中旬,這一款電視,已與美國第一大品牌Vizio搶搭感恩節商機上市,開賣至今,仍然是亞馬遜(Amazon)線上購物最暢銷電視機種前兩名。犀利的價格,是它「吸睛」的最大亮點,低至九百九十九.九九美元(約合新台幣二萬九千三百元)的售價,算算只有市場行情(新台幣十萬元)的三折不到。

這簡直是對全球電視業界極盡挑釁之能事,八月中,友達董事長李焜耀就氣憤的說,「低價清庫存,搞垮一堆人(日本品牌與台灣零組件供應商)。」但鴻海集團副總裁戴正吳宣稱,「售價高貴不貴,不會做賠錢生意。」暗示這是一場成本較勁的硬仗。

它是秘密武器!鴻海營收衝五兆要靠它

先前,電視還沒上市開賣,已經惹得兩大集團對峙緊張;郭台銘更早在六月中旬股東會時,興奮不已的展示它;鴻海也自十月起,發放數百台六十吋電視給員工試用。動作頻仍,因為這可不只是鴻海「再戰電視版圖」的宣示,更是它營收能否提前達陣五兆元的關鍵武器。

鴻海集團今年營收約四兆元,是台灣營收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蘋果(Apple)的手機與平板電腦、惠普(HP)的電腦訂單,貢獻它超過六五%的營收比重(約二兆五千億元);但在這偌大的王國裡,電視貢獻度卻只有五%。

全球電視機年出貨量約二億 一千萬台,與筆記型電腦相當,對「每年營收都要成長一五%」的鴻海來說,是一個不能缺席的戰場;為了電視,郭台銘二○○九年曾跨海買下索尼(Sony)在墨西哥的電視組裝廠,希望藉此鞏固訂單,但索尼卻依舊投向友達的懷抱。這是堅定郭台銘今年再出擊,非贏不可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堺工廠。今年七月,郭台銘將二百五十二億元的個人資金匯給了夏普,取得堺工廠近四成股權;以十一月初最新全球富豪榜上、郭台銘約一千七百億元身價計算,比重約一四%。然而,堺工廠上半年產能利用率平均卻不到五成、持續虧損,距離損益平衡點——八成,仍有差距。

物美價廉的六十吋大電視趕在年底銷售旺季推出,無疑是提升產能利用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郭台銘算盤打得精,一邊向夏普證明自己有能力救先前因虧損累累而被稱為「毒瘤」的堺工廠,一邊協助它早日轉虧為盈,免得傷及自己的荷包。

它是轉型里程碑!跳脫只是做代工宿命

第三個原因,證明轉型的實力。今年五月,郭台銘在上海宣布,將跳脫代工的框架、橫向布局「商貿」。也就是說,未來品牌廠的訂單,從產品開發設計、生產、甚至到通路銷售,鴻海集團全包了。

電視就是轉型的第一個成果。十月底的「富士康之星」(表揚鴻海集團中國資深與優秀員工之旅)歡迎會上,鴻海員工當場示範將手中的智慧型手機一甩,手機的照片、影片就能立刻在六十吋智慧電視上放映。鴻海消費電子事業群副總邱創儀得意的說,「這是鴻海設計、鴻海製造,第一條生產線就在土城總部裡!」

「不想只再做代工」是整個鴻海集團努力的方向。福邦證券分析,一台電視裡,除了晶片與少數零組件外,小自連接器、大到面板與機殼,鴻海集團都能提供(見六十六頁表)。

六十吋電視售價跌破一千美元,其實夏普早在去年十一月就曾以「限時限量」的方式試賣過,雖然銷售熱烈,但整條供應鏈卻是虧損支持。鴻海這回不僅「不限時、不限量」,未來還能傾全集團之力改善成本結構。

也因此,當「我最便宜」的鴻海六十吋電視寶刀出鞘時,全業界都進入高度戒備。因為,電視生態可能就此改變。

別以為六十吋電視是大坪數豪宅專屬的玩意兒,凱基證券以最佳觀賞視角三十度計算,只要沙發距離電視有二.五公尺,你家也能擺上一台。

今年,五十五吋以上大電視占全球市場比重不到五%,六十吋更不到二%,比重這麼低,難關就是價格。凱基證券認為,鴻海的超低價策略,可能急速讓電視主流規格從三十二吋往六十吋移動;背後的意義,是全球面板需求將跳增三倍。但首先要付出的代價,就是「薄利多銷」對獲利的影響。

它讓業界緊繃!品牌商備戰、代工廠重傷

十一月二日,友達龍潭廠傳出噩耗,近一百名員工無預警遭到裁員;這是自九月傳出將裁撤太陽能與顯示器部門後,最新一波的實際行動。有關明年初擴大裁員的傳言,也在友達內部甚囂塵上。

翻開友達財報,營運現金僅有一百五十九億,還不夠付出一年內到期的負債,同時,友達縮減用人最多的後段模組組裝(LCM)部門,藉機降低人事成本。

另一個指標是五十五吋面板報價,年初至今已跌價七%以上,但同期間,三十二吋、四十二吋這些主流電視面板的報價,卻是微幅上揚了二%至三%。研究機構WitsView副總經理張小彪認為,這是提前反應鴻海發動的價格戰。

對低價六十吋的效應又愛又怕,一位前三大電視組裝廠業務經理指出,愛的是價格降低後,主流電視尺寸將往上成長,有助於消化面板產能;憂的是如果銷售不如預期,吃不到甜頭,反先損及原本的金牛。

為了降低衝擊,友達十月底由總經理彭双浪領軍,新技術一字排開展示,包含小尺寸AMOLED、六十五吋最新IGZO技術的大電視,就是希望用「價值」甩開價格戰。不過現實是,友達虧損的財報是最大阻力。

第四季有機會轉虧為盈的奇美電,面對鴻海發動的價格戰,因應之道是「加量不加價」,把原本五十五吋的電視加大面積為五十八吋,以提高產能利用率的方式降低單位成本。巴克萊資本證券分析師葉婉屏認為,奇美電的做法僅能有一到兩季的領先優勢,最終仍得面對厚植長期競爭力的挑戰。

值得玩味的是,這次鴻海推出六十吋電視之前,事前並未照會奇美電,顯見郭台銘對挽救堺工廠的急切,要比奇美電來得多。

除了面板廠,電視品牌廠也可能在鴻海發動的價格戰受傷,尤其是全球前兩大品牌——三星(Samsung)與LG,它們是五十五吋以上大電視主要供應商,未來三星將難再在六十吋電視享有高達四○%的高毛利。

兩大韓商的因應之道,就是拉高品質、建立防線,3D影像、智慧操作成了必備條件,外型更落入「公釐」之戰,張小彪表示,這指的是電視邊框越做越窄之餘,還得有本事撐住一大片的六十吋玻璃。

第三個受害的則是冠捷、瑞軒等電視組裝代工廠。其中,瑞軒與鴻海的關係將更為微妙,兩家公司都是Vizio的股東,過去瑞軒不僅替Vizio組裝電視,還包辦其在台灣市場的銷售;但進入六十吋時代,製造訂單與零組件採購權雙雙流向鴻海,鴻海也不排除在美國以外的市場再次攜手Vizio,這讓瑞軒飽受威脅。

鴻海過去的戰績,都靠著經濟規模與最佳成本結構打贏;這一場大尺寸電視的價格割喉戰,現在只不過是開始,接下來就看消費者的捧場程度,能否讓郭台銘再次告捷。

【延伸閱讀】鴻海60吋大電視,想獲利先過3關

第1關:日本大阪堺工廠面板產能利用率,須由上半年的5成提高到8成第2關:60吋電視年出貨量超過414萬台第3關:以面板占總成本5成計算,堺工廠賣給鴻海的60吋面板須低於600美元,但業界目前60吋面板總成本為765美元

註:60吋電視出貨台數以堺工廠月產能7.2萬片,8成產能利用率計算。資料來源:巴克萊證券、凱基證券

【延伸閱讀】郭董攻電視市場,從零件到組裝都想自己賺!──鴻海集團電視布局

TFT LCD面板:堺工廠、奇美電、深超光電、天億背光模組:奇菱連接器、線材:鴻海LED:榮創模具與精密機械加工:鴻超準印刷電路板:臻鼎晶片設計:奇景光電(奇美電轉投資)、天鈺電視整機組裝:鴻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21

台灣保險界大將 成大陸同業典範 鑫山保代林重文 人生一甲子圓創業夢

2012-11-26  TWM
 
 

 

卸下大陸中宏人壽總經理大位的林重文,今年七月在大陸成立鑫山保代,十一月九日開幕,正式揮軍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保險市場,這次,他能否一戰成功、為自己及保險史上寫下嶄新的一頁,外界都在期待。

撰文‧許瀞文

「做了一輩子的專業經理人,從沒試過自己闖天下,我今年六十歲,現在不試,還等什麼時候?」英挺的林重文,坐在十一月九日剛剛開幕的上海「鑫山保代」辦公室裡,氣定神閒地說。

因為從這一天起,他過去三十多年的保險生涯已被徹底改變。他在上海一手創立的鑫山保代,自這天起正式在大陸的主要城市銷售保單。這次,他不再是拿人薪水的執行長(CEO),而是鑫山保代的董事長,為他三十五年的壽險生涯再開啟新頁。

這位從台灣壽險界轉戰大陸壽險市場十年之久的CEO,與幾位外資法人投入五千萬人民幣成立的保代公司,能否再度逐鹿中國?

提起林重文,很多台灣壽險業的資深人士都會點頭稱許。因為他是台灣壽險業中,少數經歷遍及本土壽險及外商壽險,並在二○○三年,被宏利人壽派往大陸接任由加拿大宏利集團及前十大國企||中國中化集團,共同合資成立的「中宏人壽」總經理,一做就是八年八個月,直到去年十一月才退休。

將近九年的時間,台灣壽險業人才的「登陸大夢」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二○○○年起,陸續掀起好幾波業務員西進的風潮,但如今,能存活下來的,簡直鳳毛麟角;而極少數的存活中,能夠居總經理高職的,恐怕只有林重文一人。

放下優越感 融入當地社會而中宏人壽在林重文的帶領下,保費收入從六億人民幣成長到二十三.一四億人民幣,壽險業務員更從不到兩千人一路攀升到一萬四千多人,全國營業據點遍及中國四十九座城市,是中國分支機構最多的外資保險公司,成績亮眼。

剛滿六十歲的林重文,外表比實際年齡看起來年輕,選擇提前從中宏人壽退休,為的就是一圓自己的創業夢,「放下自己的優越感,學會寬容,融入當地社會與他們的思惟,才有可能成功。」林重文分析自己成功之道。

說來簡單,但光是「族群融合」四字,就不容易。剛開始踏入中宏人壽,林重文也碰上許多次的文化衝擊。例如過去在外商壽險開會,會議室的座位大家總是隨意而坐,但在中國,無論會議大小,中方都習慣按位階排排坐,每次開會林重文總要有更大的包容心及智慧,來處理這些「官場文化」。

除了注意細節,林重文更是注意自己的言行。在言語上,林重文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講出「我們台灣……你們大陸……」。因為這類分「你、我」的話等於是在幫族群畫界線,雖然公司內部沒有明文禁止,但林重文強調,文化是種上行下效,在上位者必須以身作則,部屬才能自然跟隨。

族群融合僅僅只是中國夢的一小步,林重文說,在相對缺乏團隊紀律的中國市場,壽險想打「團體戰」難如登天,但他還是一步步走過來了。

中國壽險業才剛起步沒多久,就因投資型保單大幅虧損,而摔了一大跤,導致許多保戶對壽險業普遍觀感不佳;因此,○三年接任中宏人壽總經理時,人才極度缺乏。林重文決定,要自行在中宏培養一批精英部隊,必須要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年收入十萬人民幣、大學畢業才能跨過面試門檻。這在當時的中國,簡直是「高不可攀」的條件,很多同業認為根本不可能。

建立人才庫 建立部隊紀律林重文咬著牙,一點一滴吸收人才,再經過辛苦的八年培訓,目前這批精英部隊總共有六百多人,全是公司的中、高階主管,也為中宏人壽奠定了最寶貴的人才庫。而這群當時同業眼中「不可能的事」,也成了各家壽險公司培育人才時積極仿效的對象。為此,連大陸保監會也邀請林重文演講,分享成功經驗。

儘管人才難得,但林重文並不因此就要求寬鬆,曾是林重文南山人壽的部屬、現為台灣磊山保經首席顧問李佳蓉就表示,在林重文還是南山人壽處經理時,他就堅持每天早上八點半一定要開晨會,這對每天在外面跑客戶、互不管誰的壽險業,簡直是「天條」。但林重文認為,就是因為業務員一整天都在外面,「紀律」才更顯重要。

因此不論多忙,他一定親自主持晨會,並要求壽險業務員要全數參加;而林重文也把這個堅持帶到中宏人壽。

除培養部隊外,林重文更身兼人資長的工作,到大陸各地尋才。林重文表示,尋覓人才的過程他稱為「養魚計畫」,只要一旦鎖定,他就不放棄。如現在中宏人壽天津分公司總經理,就在他的名單中「養」了一年之久。

大陸保險業以十倍速的速度,快速邁入成熟市場。過去九年,打出漂亮一仗的林重文深知,「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但卻也一定有其「參考意義」。他帶著美好一仗的經驗,再征戰場,這位昔日台灣保險尖兵能否在大陸寫下另一頁傳奇,值得外界期待。

林重文

出生:1952年

現職:中國鑫山保險代理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經歷:大陸中宏人壽總經理、宏利人壽亞洲區副總裁、台灣人壽執行副總學歷:政大企家班EMBA、台大歷史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