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股性。 黃鐵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11nlu.html

   我本不知曉股性是什麼,最近看一篇博文就明白過來,原來大家說的股性通常是指股票買賣是否方便,那些盤子較大的,交易活躍的就稱為股性活躍,適合買賣,那些交易量很低,每天才幾十萬港元甚至沒有交易的就是股性很差了,不值得交易。

 

      我選股可能就恰恰相反,我喜歡那些交易不便的股票。交易不便的股票讓那些大資金不敢進入,因為資金一進入,要出來可就難了,比如一支股,平均每天交易20 萬港元,若進倉了2000萬港元,一旦那大資金想賣掉,他天天掛大賣單也要賣100天,而若一直大手筆這樣賣賣,股價恐怕就不知道會打到什麼程度了,賺錢 自然不易。

     

      2000萬港幣對大資金來說是毛毛雨,縱然這樣,這毛毛雨在手上也很難輕鬆賣出去,所以大資金是不喜歡這種股票的,大資金不喜歡,股價就賤,至少在同樣的市場下會比股性活躍的股票便宜很多。有便宜貨不撿,豈不傻?所以我喜歡這種公司。

 

      我炒股和其他人略有不同,準確的說我是股票買家,買了就沒打算賣。尤其喜歡以便宜價買好公司,買了後就珍而重之的收藏,然後等紅利。

 

      由於本就沒打算賣的,所以不擔心賣不掉,至於買,每天買幾萬港元。錢多一點,買個幾十上百天怕什麼,若錢少一點那就買幾天到十幾天,慢慢買。若要買很多天,那每天就只掛一點點量,免得一下將股價弄上去後就買不到便宜貨了。

 

       最近熊市,我進貨非常方便,股價就是不漲等著我買,非常之爽。

     

       有朋友會問,那萬一買到了一支看起來很好實際上很糟糕的公司可怎麼辦呢?

 

       這個好辦,我投資股市實際上和投資實業一樣一樣的,投資實業辦的公司若不賺錢那投入的錢就打水漂了,股市同樣如此。但投股市最大的好處是我可以從數千家已經挑選出來的最好的企業裡再精選十家公司,在此基礎上,縱然再失敗一兩個公司, 也可由其他盈利的公司將虧損填平並大賺其錢。

 

       即然本就不打算賣,那就越廉價買入越好。所以我喜歡那些股性不活躍的股票,那些股票天然就會比別的股票便宜一些。

   

       當然,也不是說死守教條完全不賣,一旦我覺得那個公司未來確實可能有問題,我會花兩個月時間去考慮,然後再慢慢出脫該股票。為什麼花兩個月時間呢?因為覺 得不好立即賣掉,那就很容易陷入短線思維,花兩個月時間考慮就是要讓自己考慮清楚,至於因此而多虧損的錢,那是應當的,守住這紀律,在其他地方會多賺很多 很多錢的。我買公司也一樣,決定買了,再思考一兩個月,查資料做功課啊,最後才下手買,中間發現問題那就停止購買。這些紀律的目的就一個,讓自己做一個長 線投資者,不因股價跌漲而悲喜。

 

      很幸運,到目前為止我買的那些公司總的分紅越來越高。哦,忘了說了,我很少計算總市值多少,我喜歡計算每年的分紅漲多少多少,並以此做為自己的戰績。

 

       未來十年,希望分紅能以每年15%的速度上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54

關於$新東方(EDU)$:教育產業的類VIE控制結構 雨楓

http://xueqiu.com/7947659357/22022599
看了@馬可周 翻譯的渾水報告,其實老美的大部分質疑,從根本上說,是來源於民辦教育行業裡很典型的一種控制結構——我稱之為類VIE的控制結構——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

VIE 結構的概念我們很熟悉了,A公司從事的業務是限制外資進入的領域,那麼我們成立外資的B公司,專門給A公司提供服務並且得到其收入,用這種方式來規避行業 准入問題。其實這種辦法同樣適用於某些限制民營資本進入的領域,典型的如教育、醫院、媒體等,例如,國內這些年流行把報社弄上市,而這個過程中真正拿出去 的資產其實都不是報紙,因為那玩意兒不允許民資染指,真正被上市的是廣告加發行業務,但所有人都明白如果沒有這兩塊經營性業務帶來收入,那麼報紙就會活活 餓死。

學校也是一樣的道理,既然D不允許辦盈利性學校,那麼我們來辦一個非盈利性學校,這個學校名義上不屬於出資人所有,也不分紅,出錢的類似於捐贈,不享有對學校的財產權,但是,可以通過變通的方式來控制學校,譬如和自己旗下的教育諮詢公司做生意。

骨子裡,這和VIE控制結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也就一定會存在與VIE幾乎相同的軟肋。

在渾水的質疑當中,關於$新東方(EDU)$旗 下學校的「國有產權」問題,嚴格來說是對的。在現行法律下,新東方確實不能說自己對這些學校擁有產權,能夠擁有的可以是債權、是獨家合作權甚至是人事的控 制權,但是所有權確實是不歸新東方的。問題是,脫離了新東方的支持,這些學校本身其實什麼都沒有,只是個名義上的存在,根本無法正常經營下去,這種情況 下,新東方就算是公開說這些學校就是他們的資產,我認為可能不夠嚴謹,但不構成欺詐。

同理,渾水認為新東方旗下學校100%屬於授權特許經營,其根源也是在於這些學校的資產究竟是屬於新東方還是別的第三方這個問題上。如果新東方對學校資產沒有所有權,那聽起來就一定是特許經營的模式了,儘管這個問題其實要更複雜一些。

就好比,嚴格來說的話, www.sina.com.cn  根本就不歸$新浪(SINA)$上市公司所有。你能說這是新浪在欺詐投資人麼?不過話說回來,新東方上市的時候,對於這個問題是否進行了充分的披露,今天美國的投資人對這個問題與VIE的相同與不同之處是否有清晰的認識,這倒是值得追問的。

至 於報告裡關於稅務優惠的問題,其實很滑稽。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按照中國的法律,新東方是否應該享受這些優惠,而是這些優惠本身究竟存在還是不存在?新東 方要麼享受了這些優惠政策,要麼沒有享受,拿得到優惠是俞敏洪的本事,這件事本身對不對,和它發生了沒有,這根本是兩個概念。

老實說,渾 水如果真的如自己所說,花了半年的時間來調查新東方的話,那我得說,這個機構很不厚道。他們其實很清楚新東方(在很多問題上)為什麼要這麼做,但是他們知 道,美國投資人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釐清這些問題,因此他們利用了自己的信息不對稱,對新東方發動了襲擊,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這會阻礙更多的民辦教育機構獲 得融資機會,對於這個被各種行政壟斷所捆綁住的國家來說,明顯是弊大於利的。

所以,這一次我支持俞敏洪。

PS:我並沒有仔細研究過新東方在國內的業務結構的詳細資料,所以我不清楚是否如渾水所說,新東方很多學校其實是按照非營利性學校來註冊的,但考慮到這是一種很典型的做法,我姑且認為新東方的模式與我上面說的方式是相同的。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95

關於FCFF估值的一點看法 淡泊明志 岩棲谷隱

http://hi.baidu.com/yeboyan/blog/item/fe11cff2180f7015b07ec51c.html

有位匿名網友留言,問及FCFF估值方法。我就以我這很侷限的認識解釋一下,僅供參考。呵呵

FCFF原理簡單,就是自由現金流折現,

計算過程還是有點麻煩的,需要excel來幫忙,而且不同的人,計算可能方法細節還是有點出入的。

但主要思路是一致的,即:通過估計超額收益年數、銷售增長率、淨運營利潤率、稅率、折舊率、再投資率、運營資本佔用、等等,計算出每年的自由現金流,然後根據WACC資金成本計算貼現值。然後是企業殘值計算,最後加上現金減去負債和優先股。即可得到企業整體價值。

如果你要學著自己計算,我推薦一本書《股票價值評估》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整本書兩百多頁,就是講一個如何進行FCFF評估的問題,呵呵,很詳細的,學了之後你就會了。

不過,最後還是提醒一下子,不能把這個估值看的太重要。定性比定量更重要

所有的估值都是預測,而預測都是不准的,

且不說,資金成本的選擇,還有對銷售增長率、稅率、淨運營率、這類關鍵指標的預測,

即使是看起來不起眼的,如再投資率、運營資本佔用率等。

調整其中任何一個參數,都會導致估值結果相差很多,有時甚至是幾倍。

定性比定量更重要。

首先要確定企業是好的,估值是最後、也最不重要的一步,

僅僅是防止你因為太喜愛一個企業,而以一個荒謬的價格買入。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84

經濟日報關於張志鎔報導的問題

昨日看報,香港經濟日報(423)說了一些關於張志熔持有的Well Advantage Limited的資料。但部分資料是有問題的,特此在此談一下。

1. 涉內幕交易的Well Advantage,申報為BVI公司。根據港交所(00388)資料顯示,張志熔於2011年12月29日及30日,曾通過間接持有的Well Advantage增持恆盛,共購入2,775.6萬股,涉資3,562.66萬元。


按: 據美國證監會文件顯示,Well Advantage Limited 是一間英屬處女群島(亦可譯為英屬維京群島)註冊成立的公司,由張志鎔旗下的Rongying Capital Holdings Limited全資持有。但是美國證監會的可能不懂找招股書,其實中國海洋石油(883)母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旗下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600583)早於2008年已和熔盛重工(1101)有合作,並在2010年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並以旗下Shining East Investments Limited購買38,418元認購熔盛重工3,848,5萬股,但其後一路潛水,以現價1.07元計算,虧損達2.67億元。

根據聯交所持股披露資料,在增持恆盛地產(845)股份方面張志鎔先透過Novel Ventures Limited增持,其後Novel Ventures Limited 重組後,由Rongying Capital Holdings Limited持有Novel Ventures Limited ,並增設Market Victor Limited,均有增持恆盛地產的股權。之後張志鎔成立Island Century Limited ,由其個人持有,又購入恆盛地產股權。最後在12月底,在Rongying Capital Holdings Limited之下又成立Well Advantage Limited ,在12月29日增持1,029.6萬股,平均價1.215元,次日又以1.324元平均價增持1,746萬股,合共斥資3,562.67萬元,平均價1.284元,以現價1.13元計,這批股份虧損426.24萬。

但是照筆者看,用這麼多公司持有股票,可能是方便融資,以及不容易給別人發現,前者的原因的缺水,後者或者真是要做一些神祕的事,結果今次真的不小心了。

2. 而直接持有Well Advantage的Rongying Capital,目前副總裁及首席財務官正是前任恆盛首席財務官程如龍。
這段東西在LinkedIn 才找到。綜合之前、Webb先生恆盛地產招股書及毅興行的公告,程如龍先生在2003年開始擔任毅興行(1047)的財務董事,其後在2007年辭任,又嘗試擔任一家內地房地產公司的財務總監,不久又轉任中華煤氣(3)的附屬的財務副總裁,之後才在恆盛地產任職。



圖片來源: 明報

但2年之後,因張志鎔另有任命,故辭任財務總監一職,並接任張志鎔旗下財務控股公司Rongying Capital Management Limited 之副總裁及財務總監一職,統籌集團金融資產上的財務調動。

3. 張志熔私人業務涉獵甚廣,網上公開資料顯示,Well Advantage此前還曾參與A股IPO投資,入股杭州公司聚光科技,持股2.97%,為第7大股東。

如果細心翻看聚光科技(300203)的招股書,會發現不一樣的事情。根據這項資料稱稱,這間Well Advantage Limited叫做嘉成公司,但是在2009年8月29日香港註冊成立的,綜合2011年2012年第一季報告,現在持股是2.67%,不是2.97%。招股書稱:

「嘉成公司系2009 年8 月28 日在香港依法設立的有限公司,公司註冊證書編號為1367950,商業登記證號為51099646-000-08-09-A,自然人JOSEPH CHEN(其持有的美國護照號碼:711057***)持有嘉成公司100%股權,為嘉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陳一舟(JOSEPH CHEN),男,1969 年生,美國斯坦福大學MBA,現任千橡互動集團董事長,曾任中國人網(WWW.CHINAREN.COM)董事長,搜狐公司高級副總裁。其與王健、姚納新及朱敏無關聯關係。」

如果不懂陳一舟,可以看看這個報導,不懂看到懂。今次經濟日報真是又再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如果細心看看,一定能發現問題。



之前這份報紙的母公司經濟日報(423)在越秀房地產IFC交易中好像被收編一樣,每天封面就是這座物業,連應該反對這單交易的事情都唔敢出來,一定話單交易會通過,如果他肯發聲話交易不一定通過,事情或許有轉機,就是這在這些缺乏經驗的記者面前,一定要再次嚴正地告訴他們,做錯的事一定不可以原諒,如果是有利益衝突,應以大眾利益為先,廣告讀者要求置於後,如果沒有公信力,誰人買你們的報紙? 這樣你們的廣告也不能賣多少錢呢。今次犯錯,大家又再上了一課。如果再是這樣,這份報紙我就不會再訂了,反正他們認為少一個客戶不算甚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07

兩個失敗案例的Case Study--關於互聯網的一些思考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5tv.html
上週有兩篇關於互聯網失敗的case study讓我比較有思考和感觸。特意轉貼。
先寫一下讀後感。
A. Digg的興衰史
1.付費刷排名現象
文章中把付費刷排名當作Digg失敗最重要因素。但是有趣的是在中國,無論百度還是阿里巴巴都是依靠付費刷排名生存。這個矛盾如何解釋?
我的思考是一個是在開放環境一個是GFW紅利。

GFW紅利的背景其實是讓你被迫選擇有和沒有互聯網,這就是兩權相害取其輕,寧願選擇被閹割過的互聯網。

至於開放環境中的選擇,如果在付費排名和非付費排名中,用戶自然會選擇非付費排名。

2.創始人是否一定是最適合運營的?
一位羅斯的同事表示,「他的身邊沒有圍繞著年長者或是聰明人。他想要被崇拜他的人前擁後護。我想這可能會出現問題,因為這些人中找不到一個會說『不』的人。
互聯網有一個特徵就是founder都是小夥子。
從Pager開始到小札。

但是運營企業本身更多是傳統行為。如何處理公共關係。如何處理公司膨脹後的辦公室政治都是棘手問題對founder來說。

所以選擇一個mentor是很必要的。最佳的方案看來還是老美已經在使用的比如Goodle的施密特和Facebook的Sandberg(雖然年齡也不大,但是遠比小札有經驗)

Founder還是要做Founder的事情比如比較好的用戶體驗感覺之類的。

反觀國內比較少發現這個現象。成功案例也極少。
這裡的背景還是和國內的人文和商業環境關係比較大。這問題值得反思。這裡特意指出這類公司必須是創始人年輕而且是高速擴張階段,同時服務於年輕人的應用。
如果慢速增長Founder可以自我強化未必需要請Mentor

3.UGC
我不看好任何UGC的東西。
這個和互聯網初期的P2P一樣沒一個成功的。早期的linux開始。到現在?

從價值觀角度考慮欣賞和皮那好P2P C2C UGC的本質上是反商業社會的。是左派。是極端的左派。是差不多三分鐘熱度以為熱情可以替代商業運作。對商業的本質認識不清。

B.Fluent
我是看了這篇文章才知道Fluent我特意去看了下presentation,他顯示的所有功能幾乎都是我需要的。我Gmail的用戶體驗一直不佳。但是安全性是我最大考量。所以。。。。

1.也許你可以做上百個小Feature比Google做的好,但Google做一個主要的做好就夠了,抓住重點,這就是差距。
這句最有趣,我的解讀是避免競爭。Fluent是分蛋糕而非做一個新蛋糕。
參考前面泰爾的十條和我自己的思考。其實互聯網和創新和資本主義是相悖的。互聯網最害怕競爭。最需要創新。

2.gaming
gaming國內翻譯是博弈。
當sparrow被google收購那麼就是宣告fluent被幹掉
這個很有趣。
就是局勢發生逆轉及早放棄是good idea
我特意去看過Sparrow 18塊。在iTune上。我也沒買。估計google也知道用戶體驗有問題在改進。

其實這也算一個商業經驗。類似沙盤推演過程中發生基本面的巨大變化。商業環境和生存環境發生變遷。所以對公司前景的判斷需要做出調整。

這是兩個很有趣的案例。多看案例多思考會增加經驗。這些經驗沒辦法保證你成功,但是會幫助你思考和減少失敗和錯誤的可能性。互聯網的成功還是在創新。創造客戶需求。這是不變的真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91

關於消費行業囤貨、存貨、去庫存的一些想法系列(一) 曾經米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8d493501016d93.html
 

前天瀘州老窖中報超預期,昨天茅台中報帶來擔憂,這一喜一憂有各種原因,但裡面都涉及了一個囤貨、控貨、存貨的問題。近期這種關於「貨」的分歧很多,也讓 很多公司或被樂觀或被悲觀,涉及可不少消費行業,如品牌服裝、家紡、阿膠、白酒等。因此想說說自己的一點不成熟的想法,和朋友們討論交流,相互提高,就算 拋磚引玉吧。因為想法比較雜亂,外加涉及的行業情況也有所不同,因此準備分為系類來交流,先把那些之前暴利的囤貨品種進行分析,如白酒、阿膠,之後再談那 種存貨反壓的服裝。畢竟囤貨和存貨雖一字之差,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是主動、被動的本質,其恢復和複雜程度絕對並不一樣。廢話不在多說了,正文開始,希望 文章能得到眾多個人的指點,以便自身的提高,先在此拜謝!

   一、關於囤貨的形成和其雙刃劍的影響。

   囤貨其實是很多銷售渠道一個增加自己利潤的方式,自古有之,比如所謂的屯聚居奇的為富不仁的案例就在古代農產品等物品上層出不窮。這種事情產生的條件個人認為需要幾個:1、產品供求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代表案例就是茅台,茅台一直供不應求,不管需求到底是我們的三公還是什麼,反正就是供不應求。從來沒有人囤積二窩頭,因為那東西滿大街都是。2、相對易保存或者說保存成本低於其在囤積過程中的漲價幅度,代表案例也可以說白酒和阿膠,紅酒其實也存在囤貨的可能,為什麼相對囤的少,就是因為庫存要求高,要酒窖和恆溫等措施,不是那麼容易儲存,外加年份紅酒是看葡萄的大小年,而不是看絕對距今的年份,需要更專業的判斷知識。而另外一個反例就是之前的家紡產品,之前由於棉價的持續上行,家紡在近年內其實也是在漲價的,庫存難度也不是太大,但他在囤貨過程中明顯產品的漲價幅度不足以覆蓋儲存成本,因為存在過季、佔用流動資金成本不能覆蓋漲幅的情況,也是沒有人存貨的。

   可以看到囤貨其實利用了產品到最終終端消費者過程中,一道相對壟斷的特殊利益群體的信息和拿貨不對稱性,用正反身性的方式在影響經濟最基本的供求規律,他 在產品供不應求、有漲價預期的背景下,加劇了更大的供求矛盾,之後加速了提價的進一步發生,給真正的生產廠家帶來了並不精確的供求信息反饋,從而可能讓廠 家做出錯誤的擴產或提價判斷。而一旦過度擴產或終端提價過度,短期損傷了最終終端消費需求時,囤貨的經銷商又會起到負反身性作用,將之前低價的存貨過度拋 售,更加嚴重的放大產品的短期供大於求或以低於當期一提價後的指導價甩賣產品,擾亂未囤貨經銷商的銷售,擾亂最終市場。可見對於產品生產商和最終消費者而 言,經銷商囤貨都是一頭疼的問題,對於生產商,一段時間內,可能囤貨對其有微利,但之後必成大貨;對於消費者其一直是大禍。但對於囤貨經銷商而言,其帶來的是超額利潤,這種衝動是不可避免的,而中短期唯一可以制衡他的只有生產廠商,消費者是絕對無能為力的。囤貨的幅度和危害的控制僅能依靠生產商和經銷商的博弈來解決。而在長期消費者是可以通過替代和用腳投票的方式放棄這種產品的消費來徹底打死經銷商存貨的,但這種情況基本上不會發生,因為在這之前生產廠商就因為自己的短期週期波動來與經銷商進行博弈。

   博弈的手段大體分為:1控貨2減少提價預期和幅度3降價。

   控貨:其博弈更多的是通過讓囤貨的經銷商相互博弈,通過損失短期內生產廠商的利益來做到平緩供需,其根本在於最終消費者的消費訴求依然變化不大。在最終消費者還有消費訴求時,終端消費情況並沒有變化,生產商通過控貨不發出新貨的手段,短期切斷經銷商進貨可能,讓其考慮是否出售存貨來維繫老客戶,如果其區域壟斷嚴重,並未有其他經銷商再其地盤,可能控貨短期對其影響不大,他依然可以以斷貨為藉口吊足消費者慾望甚至加價出售,但一旦最終消費者不堪其加價,則其徹底受損,進而損傷生產商。但大部分情況下,只要其區域有一個經銷商在生產商控貨背景下願意出售囤貨庫存,則為了讓其老客戶不被出貨的經銷商吸引走,各個囤貨經銷商都必須出貨來滿足自己的客戶需求,從而起到生產商控貨去囤貨庫存的效果。

   減少提價預期和幅度:其博弈依然需要消費訴求變化不大的背景,通過讓囤貨經銷商自己衡量其庫存成本與資金佔用成本等情況,來決定是否繼續囤貨還是開始逐步出貨將之前的囤貨利潤兌現,或去尋找新的囤貨品種,當然這種情況需要經銷商涉及行業廣泛。其本質類似我們買入股票後,股票大幅上漲後,股價開始盤整漲速放緩或盤整過程中,我們是賣出該股,尋找新的尚未爆發的股票,或開始逐步兌現利潤改善生活的博弈。且一旦減少提價預期和幅度,會讓最終消費者損失一部分恐慌消費的衝動,從而減緩消費者對於供需不足的擔憂而進一步倒閉囤貨商兌現囤貨,畢竟在國內買漲不買跌的恐慌消費衝動對於消費者心理影響還是存在的,最明顯的案例是房地產企業。

   降價:最有效的逼迫囤貨商出貨兌現利潤的方式,但絕對是生產商和經銷商博弈的最差結果,生產商和經銷商雙輸的結局。生 產商會損失建立起的品牌形象,讓最終消費者的消費衝動可能徹底轉移,而囤貨商的肆意甩貨會加劇市場恐慌,擾亂市場,做毀一個品牌。其應用情況大部分是消費 者消費訴求基本上以開始徹底改變,生產商放命一搏的背景下,即使品牌並未徹底死掉,也基本上進入日暮西山的過程,即使以後能東山再起也需要數年積累,外加 超好的運氣才可。

   綜上可以看到,生產商基本上不會使用第三種降價這種情況來與經銷商雙輸,而是利用第一、二種,或一起運用的方式來達成平緩經銷商囤貨帶來的市場波動,而經銷商為了不與生產商魚死網破也會進行一部分妥協,達成共識。短期以生產商控貨損失收入、經銷商出庫存打壓出現一定產品價格泡沫的方式讓市場通過小周期波動,釋放未來的巨大風險。

   老窖、茅台、阿膠等被囤貨的品種,其實都已經在使用類似的方式了,老窖和阿膠更加明確提出了自己的控貨訴求,且確實遲遲並未再提價。而茅台雖然尚未有類似 的表態,但通過其中報的預收款減少和一直並不兌現資本市場和經銷商的漲價預期,其實也已經這麼再做。而之所以茅台中報日的暴跌和阿膠一年多股價的低迷,其 實是來自之前分析的控貨、降低提交預期和幅度這兩博弈手段的一個共同前提的分歧:即消費訴求變化不大的分歧。也就是說看空的必然認為最終消費者已經中長期或中短期對於產品的消費訴求,由於連續提價或囤貨過多後,產生了改變或替代。而如何確認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其實就涉及了幾個分析層面:1銷售終端增速是否在維持2去囤貨庫存過程中是否出現了價格過度混亂和經銷商串貨互殺3其他替代品牌品類是否已經威脅品牌的未來。而這三項其實是可以通過調研來逐步明朗。本文的第二篇《草根調研的驗證必要和方法與其利弊》將重點談談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望各位高人到時能有所指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76

繼續說關於企業估值的看法 黑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c5f7c30100t4zd.html

我的中心論點「一家企業的價值近似等於新建一家相同企業的成本 。」(我後面的論述只是說對於企業家來說什麼樣的投資值得做——即什麼樣的企業值得擁有。)

我的論述的確有很多不足之處。下面我再次做下解釋:

首先我在前文中提到

    "一家企業的價值等於新建一家相同企業的成本 。(前提是這家企業能有不錯的利潤,一家注定會年年虧損的企業只值它的清算價值——因為破產清算在所難免)這裡的成本是綜合成本,除了賬面上的以外還需要考慮很多因素, 如: 僱員的因素(優秀管理者和員工),顧客的因素(顧客對產品的喜愛),無形資產,特許經營權,專利等等。簡單的說就是經濟商譽。"
         
其實大家都知道企業家在估計企業的價格時   在企業能夠取得不錯的利潤的前提下
      1)首先考慮的是   有形資產淨值
      2)然後考慮的是   除了賬面以外因素的價值 僱員的因素(優秀管理者和員工),顧客的因素(顧客對產品的喜愛),無形資產,特許經營權,專利等等。            即給專利權和無形資產這些東西的一個總估價                        
      3)最後1+2          得出估價
         
我這個人比較愚鈍,個人認為這種估值類似於  企業價值=資產淨值+經濟商譽

問題來了    首先淨值部分   即總資產-總負責
  企業的 賬面淨資產大家都知道是多少。 需要調整為實際淨資產價值 。
  有一些像是把 「庫存商品調整成現值」 之類的問題。這些調整必須具有對行業的透徹瞭解才能完成。
  在這裡我提出我的一個一般性看法:這些調整的確重要,但相較之下遠沒有經濟商譽部分對估值的影響大。                                                                    


然後重點問題來了    經濟商譽      (注意絕不是會計商譽。)

定義 商譽(Goodwill)是能使企業中的人、財、物等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相互作用,形成一種 「最佳狀態」的客觀在。          如果這種狀態可以使企業獲得遠超平均水平的收益的話 我認為它具有價值

企業家雖然不知道什麼是商譽,但是他們深知成功的商業模式,優秀的管理隊伍,良好企業文化,專利權,客戶的喜愛等等這些對企業的價值  
         
我覺得想要建立這種良好狀態是需要成本的

說到這裡我突然想到創建一家企業其實就是建造一座"廠房」然後建立一種良好的經營狀態兩個部分都有價值,但良好的經營狀態更具價值                    
結論  創建企業的成本應該是 有形資產淨值的現值+建立這種良好狀態的成本。                                      
                                          
良好狀態的來源有很多 比如"百年老店」 新進入的企業很難與之競爭 「新建一家相同企業」指的是經濟效益基本相同
如果走時尚品牌路線但盈利能力相同(包括風險和獲利的穩定性等)的話 也可以認為有相似的價值。

      經濟商譽有時是顧客的喜愛,有時是地域環境,有時是專利權。
我覺得 新建一家相同企業的成本這點很重要  如果建立一家相似的企業很容易(用價格衡量就是很便宜)的話。這家企業長遠的來看不會有很好的收益——高收益會吸引來競爭,激烈競爭通常會降低利潤,如果通過建立一家相似的企業很容易的時候更是如此!)

難以進入的行業和市場為在它之中這些企業帶來優勢

 

其他的兩個重要方面

 

    一        如果你是企業主的股價和你作為對手盤的估價會有差異
              因為最簡單例子。企業主如果想退休,如果想把這家公司盤出去一定折扣很大。為何?
              因為就中國的情況看企業主自己的價值起碼佔公司50%
              這類例子很多。

              作為對手盤收購主要看企業主是否在任還是退休。"

  
「企業主自己的價值起碼佔公司50%」這句話我是十萬分的贊同!
做買賣的主體是人,一個有能力的億萬富翁即使傾家蕩產,10年以後一樣富可敵國!衡量人的標準是能力而不是財富

有一個做外貿的朋友自從退居了二線以後,他驚訝的發現今年的盈利是去年的30%。
如果馬云把阿里巴巴交給我來做,可能三個月就破產了。
一個沒有邁克爾喬丹的芝加哥公牛隊沒有多大價值。

優秀管理者是企業的重要財富 所以老巴在收購完企業後要求他們繼續留在崗位上,如果他們不願繼續留任的話就必須從新考慮是否值得收購。                 
請喬丹這樣的球員加入自己的籃球隊是很困難的,所以想新建一隻和芝加哥公牛隊匹敵的球隊也很困難。這種困難需要花很多錢去雇大量的著名球 星才能克服。——這當然需要很多很多的錢,而這必然增加了建立這樣一隻球隊的成本。當這種成本大到不值得去建立這樣一隻球隊的時候,便沒有人會去建立它。 於是芝加哥公牛隊又一次獲得了總冠軍。  企業也是一樣。

既然請到優秀的管理者是十分困難的(不光是錢的問題,主要是經營理念方面的),那麼擁有這樣的管理者就是一種財富。在估值的時候必須考慮。   
  
                           
      二       同時作為收購估價還有一個競爭性因素。比如收購競爭對手的價格可以出高點。
               收購非熟悉行業估價會低點。」

                                 
競爭對手的價格可能會高點,因為收購了你等於是消滅了一個競爭對手。而且也容易獲得協同和優勢互補的效果。

這一點的確是這樣。這種收購比較特殊 因為消滅了競爭對手得到的利益而且獲得的協同和優勢互補效果到底有多大,如何調解管理層之間的利益衝突都十分困難。在這個方面一般企業的政治因素起到的作用很大。(被收購方支持收購的股東所持股份的比例,管理層的態度,員工害怕失業的影響,國家對收購成功後是否會形成壟斷的顧忌等等)

這些矛盾即使在收購成功後仍然存在,而且很容易影響企業的效益。
收購方會認為自己是征服者(飛揚跋扈),而對方會認為自己是亡國奴(會磨洋工)。在人事問題,工資問題難以調和。收購方的管理人員因為管理著一家更大的企業而容易漲工資,而被收購企業的員工更容易被解僱。

           究竟什麼樣的價格合理,我才疏學淺難以判斷。
                     


           收購非熟悉行業估價會低點。

這一點也是必然的,對不瞭解的東西應該保守點。

我的一般辦法是  對不瞭解的東西不碰,不熟的生意不做——既然投資為什麼不投資自己瞭解的。

況且當初認為是保守的估計很可能因為自己的無知而並不保守。自己的保守估計和實際價值差了十萬八千里——尤其是和瞭解這個行業的人一起競價的時候(你出低了,人家就買走了。你出高了,又一個冤大頭誕生了!)
      



    寫到這裡我想大家看都看看的很累。說實在了我打字打得也很累啊。
    支持我一直寫下去的是大家的關注和建議。
                        希望我能 勤以補拙   
                                 只要你能提出自己獨到的意見和建議再累也值了! 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96

關於廣告投入 答 江邊垂釣兄 問 黑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c5f7c301011waa.html

您的問題:

剛好最近也在思考自由現金流的問題,請教:

1、廣告費支出,算不算是未來「維持」企業的競爭力,而必須的支出?

2、如果算,那麼,你能分清楚那些廣告費是「維持」企業競爭力的支出,哪些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支出嗎。

————————————————————————————————————————————————

 

我的回答:

 

1.算。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雖然實際上僅僅為了維持競爭力,只需要多個領域中總體投入的效果能達到就行(假如在科研,銷售渠道等)不是必須要廣告。

 

光說影響銷售的主要因素,一般來講:

B2C需要大量廣告投入。

C2C靠口碑。(直銷有這種傾向,淘寶開店也是)

B2B靠產品質量和功效。(假如是生產工業零件或是工程機械的企業,客戶只關心你產品的質量和是否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即不看廣告看療效。)

 

但是總體上來講:在這個充滿了各式各樣商品的時代,無論最終是靠口碑還是質量和功效,你還是需要讓消費者找到你。

雖然好酒不怕巷子深,但是在巷子口上掛個廣告,無疑可以提高銷量。(銷量,市場佔有率。是競爭力的一個表現)

所以歸根結底廣告還是很重要的。

 

 

2.這個問題十分複雜。

 

一般來講企業高管自己也說不太清.不過還是有辦法的。

但凡 廣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即品牌價值。

 

1)論品牌的效果:

對於煙酒等產品十分重要。相同的質量,品牌強勢的一邊可以賣出好幾倍的價格來。   (品牌>質量)

對於鋼材,煤炭,水泥等行業。我只能說:一分貨,一分價錢了。(一分價錢一分貨) (質量>品牌)

產品同質化,標準化的行業。繼續價格戰。                                       (價格>品牌)

奢侈品。看的就是品牌。價格越貴越有人買(當然也要有質量做基礎)               (品牌>價格)

................

不同的產品,廣告的效果大不同

 

2)論廣告的投放方式

廣告投放的時候需要考慮投放方式,即不同媒體的成本,和受眾。

簡單地說:

大眾消費品:適合電視廣告。

體育運動產品:適合戶外廣告。

汽車:適合路邊廣告。

日常生活用品:電視劇軟廣告。(家庭主婦不但負責採買日用品,也愛看連續劇)

時尚品:時尚雜誌。

...................................

正確的投放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3)論廣告的主旨。這個最重要。

凡是廣告總是要宣揚一個主旨,一種企業理念。即企業形象,產品形象的塑造。

 

看看成功案例:

腦白金:年輕態,健康品。

王老吉:怕上火就喝王老吉。

不要小看這一點。廣藥經營王老吉幾十年都沒起色,加多寶就靠這一句廣告,幾年就做到家喻戶曉了。(雖然廣告費也沒少花,但是如果選錯了主旨,就事倍功半了)

 

看看失敗的案例:

某乳製品企業(我就不說是誰了)。廣告的內容是:窗明几淨的加工車間,帶著白色手套和口罩的工作人員,站在巨大的現代化的不鏽鋼容器和機械設備前。牛奶正從無鏽鋼容器中通過一條條的管道緩緩流出,灌裝到一個個玻璃瓶中。。。。。

 

看出問題來了嗎?

消費者看過以後首先覺得:

這多麼像 一家化學品工廠啊。天知道你們在那間密不透風的車間中,往牛奶裡添加了什麼不可告人的東西!

而企業的高管想要展現的是:他們的車間是多麼的現代化,多麼嚴密的質量把關,有多麼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

但是消費者對這個完全不感興趣。他們關心的是你的原料是否健康,是不是純天然。

他們想看到的是:藍藍的天空,青青的草地,美麗的奶牛在悠閒地吃草。

 

所以不能把握消費者需求的廣告,勢必悲劇!

 

當然你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啤酒企業繼續宣傳他們的車間。。。。。。。

一些白酒企業繼續宣傳他們的窖泥。。。。消費者根本就不關心你的窖泥。

請客吃飯,喝高檔白酒,要的是排場,要的是夠面子!關窖泥啥事?

國酒茅台,人民大會堂專用!足以~

 

------------------------------

 

至於:那些廣告費是「維持」企業競爭力的支出,哪些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支出。

這個確切是多少,誰也不知道,企業的高管自己也不清楚。但是能估計。

 

不過正如看病說不清吃多少藥能好。

這個問題,只能按療程吃藥,直到恢復健康。

 

公司的高管進行持續的投入,直到能夠維持競爭地位。(到此為止都可以看做是維持品牌,所必須的)

如何估計呢?

一般認為在沒有出現巨大技術革新,產業結構變化,較大價格變化,較大質量變化的情況下。

恰好保持市場佔有率,所需要的廣告費就是必須的。即:在此基礎上為了提高市場佔有率所需要的部分就是非必需的。

所以通過市場佔有率可以大概的判斷。

如果沒有大的變革的話可以假設廣告的效率不變。即廣告費用/銷售收入 的比值不變。

(廣義的來講就是 銷售成本/銷售收入 不變)

也可以用競爭對手的數據來推算。

這樣用歷史數據就可以大概的判斷。即維持現有市場佔有率大概需要多少廣告投入。

(不過 有時成本減小,收入不變是由於市場開拓已經成功。)

實際上來講:

報表上的東西必須和實際相吻合。就如同年報上銷售收入很高,調研的時候卻發現它的產品根本就賣不出去。這樣是不行的。

 

廣告是:不看報表,看銷售情況的 (實際銷售情況——即療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97

關於我為什麼要長期滿倉。 黃鐵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12ps4.html
 

這裡有一篇好文章,說的是滿倉的巨大風險,並建議大家不要滿倉。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3b76a10102e83a.html

 

      我沒有資格給大家提什麼建議,但想說說為什麼我自己一定要在大多數時間裡滿倉,哪怕是看到這篇文章之後。

 

      先說說我滿倉的前提條件:我目前看中了十幾個非常好的公司,只要有5個的市盈率在30以下,我就會滿倉。為了降低風險,我的組合中最少持有5支股票,在常規情況下應該持有10支股票。

      高於30倍市盈率的公司,我可能會賣出部分,高於60倍市盈率的公司,我會賣 出幾乎全部。我只會以自己已經或者準備購買的十幾支股票為依據,而不會以大盤的點數為依據,所以大盤的漲跌對我的影響並不大。現在我的股票平均市盈率是7 倍左右,30倍市盈率的話就算不考慮公司盈利的增加,市值也會翻4,5倍,若考慮公司盈利的增加,十年市值翻十倍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當然,以現在很多朋友的看法,我的股票是一輩子也達不到大多數30倍市盈率以上了,以這種觀點的話,我滿倉持股就會是一輩子了,所以基本上能夠算是長期滿倉者了。

 

      我以前很喜歡計算股票的市值,但現在不怎麼計算股票市值了,改為計算購買的股票帶給我的分紅了,經常計算自己分紅有多少,明年預計有多少分紅,以及下半年 的分紅要買哪些股票以使自己未來的分紅最大化,明年的分紅又要買哪些股票,計算這個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計算得也就多,對自己的激勵也大,所以我對自己每 年能夠獲得的分紅記憶非常深刻,而股票市值,我現在幾乎都不大記得了,至於下跌多少,who care? 只有公司業績不好導致分紅降低了,我才傷心難過,那表示我的收入變少了。

 

      若單單只股票價格下跌,我的分紅就能買更多的股票,下一年分紅就能更多,也就 是說若遇到百年一遇的大股災,股票價格下跌90%,那我的分紅就能買很多很多很多很好的股票,明年的分紅就會更高更高了,這是非常令人高興的事情。我的生 活費基本上都是從分紅中取出的少部分,所以股票市值對我來說真的不重要。

 

      也許有人會說大股災有時候就預示著經濟危機,到時候分紅也會減少,你對分紅這麼在意,不難過嗎?

 

1、經濟危機是很難準確預料的,既然預料不到,我難過歸難過,又有什麼辦法呢?

 

2、經濟危機時投資什麼才是好的呢?幾乎沒有什麼好投資的,那還不如放在幾支非常好的公司裡。至於存銀行,大家不知道美國經濟危機最嚴重時銀行都倒掉 80%,90%嗎?而且美國銀行不保證能夠將存款全部返還,中國現在在力推存款保證金,也就是說未來也不保證存款全部返還。至於買債券?那風險和買公司有 什麼差別?最後說持有紙幣,你就不怕白蟻或者小偷或者什麼其他滴嗎?你想啊,錢少的家中放幾十萬元的紙幣,錢多的放幾十億紙幣,這不恐怖嗎?這還能睡得著 嗎?

 

3、我買股票和買公司沒什麼兩樣,不知道現實世界中有幾個人能夠在經濟危機的時候將自己公司關閉,然後在經濟危機之後再開啟自己的公司呢?所以若要在經濟危機之後繼續賺錢,你就必須得讓自己的公司抗過經濟危機,而不是關閉或者賣掉他。

 

4、只要確定GDP在未來還能增長,那就應該一直持有。

 

      更有人說你怎麼確定自己買的公司能熬過經濟危機呢?這就見仁見智了,在幾千個上市公司中挑選十幾個可能渡過經濟危機的公司,並保證這十幾個公司至少有三分 之二的能夠安全渡過經濟危機,是職業投資者的基本素養。若連這點本事都沒有,那就活該被淘汰,就不應該在資本市場上混,而應該買基金,資本市場是優勝劣汰 的。

 

     最後,我會說,我會在大部分時間滿倉持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24

[已推薦到IT博客,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思考的碎片---- 9/13小札關於Facebook走向說法的斷想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xf1.html
思考的碎片----9/13 小札關於Facebook走向說法的斷想

昨天和@linan 一起討論了下早前小札在techcrunch關於faceook走向的說法

有若干看法記錄之

1.Mobile趨勢不可阻擋

觀察80後甚至90後的使用習慣,明顯手機佔主導。Mobile 更多是個體自身感覺器官的延伸,比如視覺聽覺觸覺的交互。
Mobile 更個人化更生活化 這幾個特徵都是對比PC而言。
PC的更傾向於工作,一台新PC第一件事情或許是裝office但是Mobile第一件事情現在是微博或者QQ
另外從使用時長上分析,當下的年輕人在Mobile VS PC的時長應該是7:3 附近。非工作時間使用PC的概率在降低。Mobile幾乎是24小時不關機。睡覺是靜音。
這問題涉及到Facebook就變的很有意思。Facebook還是一個PC上的SNS。So必須順應潮流變成Mobile上的Facebook。這才是未來。
@linan 早前提過的 從便攜式到佩戴式到最後是植入式。這是必然的演講方向。這幾乎和分辨率不可逆一個意思。

2.html5 Vs Facebook

回顧PC的歷史,很有趣的是最早都是C/S結構,後來因為網絡環境和機器本身的速度因素逐步走向B/S結構
在Mobile世界也在順應這個潮流,有趣的是小札的反思其實是他走的太快了。當下的Mobile使用環境可能還是在初期必須是App當道。也就是PC時代早期的C/S結構。
長期看必定會走向B/S結構這個趨勢不會改變。只是小札超前了些許。這才有了小扎的這次演講。當然FB全面擁抱移動這是一個大事件。FB無論如何迴避企鵝值錢。兩者的比價關係在當下是不合理的。

3.zynga

回顧PC時代的遊戲公司 有一個有趣的總結就是都是靠單一產品打天下。
盛大開始到九城到網易甚至金山

暴雪天天跳票N款成功但是商業上是失敗的。我們只探討商業上的成就。

所以mobile時代會否遵循這個路徑?

更有意思的是我們談到復刻或者Sequel 現象甚至談到時裝的衍生和藝術家的圍繞主題

其實都是一個玩法。複製成功的玩法,電影叫續集,網遊叫副本。時裝叫元素 藝術家是對主題的展開。
當然Apple 的iphone也是圍繞一個主題在變奏,萬變不離其宗。

所以Zynga看來不是好的投資標的。因為農場沒人玩鳥。沒法複製也沒法延伸。

差不多就這些,Facetime是好東西。

還有一個好東西
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chat-for-google/nckgahadagoaajjgafhacjanaoiihapd?hl=en-US&utm_source=chrome-ntp-launcher

如果你用chrome瀏覽器這個很棒!用過了回不去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