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7)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82

拖延「霎時衝動」的消費

學會區分「需要」和「想要」後,孩子的第三個理財教育基礎,就是掌握延遲滿足的能力。現今社會凡事講求效率,工作如是,消費行為也如是。以前有廣告口號「想做就去做」,鼓勵人只要有物慾,便要努力爭取以求即時滿足,在社會上造成很大的反響。這一代孩子也不自覺地沾染上這種風氣,一旦成為習慣,對往後的財富觀和消費行為都會有負面影響。

人對物質慾望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再正常不過;然而追求物質慾望猶如進入單程路,要求的待遇和質量隨年月有增無減,以往數百元的手袋皮鞋已不能滿足,願意花費的金額也愈來愈高,大人如是,小孩亦然。

其實也不用詫異,得一想二正是孩子普遍的天性,在現實生活中,孩子每日接觸的誘惑實在不少,面對想要的東西往往不懂節制。例如,剛吃了一杯雪糕,又會要求另一杯(健康問題不在他們考慮之列);剛得到了一個新鉛筆盒,轉眼間又想買下另一款式,倘若得不到,部分孩子還會用他們的「殺手鐧」,在大庭廣眾下發脾氣,大吵大鬧去為自己爭取權益。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孩子的問題,因為他們自我控制能力較弱,但其實家長也責無旁貸,問題根源或許是來自家長有意無意的鼓勵和嬌縱。父母愛子女,怕他們吃苦,怕他們被比下去,因此儘量用金錢和物質去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誰知適得其反,這些「愛的表現」間接令孩子成為「小王子」、「小公主」,一個個經不住風浪,承擔不了責任。

善於試探父母底線

不錯,這一代孩子普遍非常聰明,他們善於通過與父母「交手」來試探父母處事的底線,然後再尋找好處,相信這是天賦的本領,即使三至四歲的小孩也運用自如,例子更是俯拾皆是,如我們經常見到不少孩子會在公共場所大哭大嚷,迫使父母聽從自己。這些舉動確實令父母不知所措,最終無奈就範。一旦孩子成功「起義」,他們便會認定這是有效方法,日後只會變本加厲。

又例如,當孩子清楚地知道每週拿零用錢後,所有個人消費開支理應自行負責;但當孩子看到心儀的漫畫或小精品時,便會乖巧地轉向祖父母「下手」,若因此提高成功概率,日後也會向這個缺口進攻。倘若父母能多關心孩子,在問題出現時立刻糾正,情況必然大大改善。

或許大家曾有類似經驗:購物只在於一時衝動,可能由於價錢不高,也許為了獎勵自己,結果物無所用,滿足感瞬間即逝,最終只是在家裡增添了一些雜物。

孩子面對的誘惑不是不多,相對來說,只是銀碼較低。延遲滿足是控制消費慾的重要一環,因為追求無止境的慾望正是推動消費的原動力。

在一次親子講座中,我認識了一位母親,當時她與孩子的關係不太和諧,因她拒絕給孩子購買名牌球鞋。原來該名母親一直有衝動消費的習慣,雖不至於成為購物狂,但每每看到心儀的東西便不假思索地買下,並會經常拿著大包小包回家,她甚至不避嫌地在孩子面前購物。因此孩子知道母親不讓他購物時,便反應很大,認為母親言行不一,只會寬己嚴人。

隨著孩子開始懂事,父母的日常身教和每日的理財消費習慣,都在打造孩子的金錢觀,對日後孩子的個人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63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8)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83
從一個透明錢罐開始

父母給子女零用錢,必須配合一套健全的金錢教育。其實,「理財」的課題並不牽涉什麼大道理,最重要是自幼慢慢累積經驗,掌握技巧。

成年人大多會教孩子儲蓄,但真正明白背後意義的孩子並不多。儲蓄主要是為了應付生活中的不時之需,因為有限的資源難以滿足無窮的慾望。當然,除了儲蓄,我們還可考慮借貸,但一般傳統的理財教育不鼓勵「先使未來錢」的做法。

將儲蓄形象化激發動力

對孩子來說,「存錢」自然會聯想到在銀行開戶,目前不少銀行積極拓展針對兒童戶口的銀行服務,提供印有各種卡通人物標誌的存款卡或存摺,還有購物優惠等。然而,這些賣點對培養孩子儲蓄的實際意義不大。我也為子女開立銀行戶口,主要是方便存入每年的「壓歲錢」。但據觀察,孩子對此並不在意,甚至對存款數額多少也沒有概念,更不用說有意識地努力增加存款。或許這一代孩子大多衣食無憂,實在沒有太大的動力去儲蓄。

對小學及其以下的幼童來說,一個錢罐的實際意義或許更大,因為孩子能夠具體地參與,直接把金錢投放進去,遠勝一本只有數字的存摺。例如,可預備一個只能打碎才能開啟的錢罐,若有透明的則效果更佳,這樣做可以將儲蓄形象化,令孩子「看得見」成果,更有動力參與。

數年前,我送了一個透明錢罐給兒子,自此他便養成了儲蓄的習慣。剛開始時,他除了放進自己的零用錢外,偶爾也會問父母和祖父母要一些零錢投放進去。當錢罐接近填滿時,他才會打開來點算,把大部分款額交給我存入銀行,只拿一部分錢去消費。

不少父母在開始給孩子零用錢後,為減少孩子無謂的消費,會「威逼利誘」他們把所有錢都放入錢罐,藉以培養儲蓄的美德,但孩子年齡越大,表現得越抗拒。如能使用一些有創意的鼓勵方法,效果會更佳,其一就是各大專院校常用的籌款配對方法,當孩子在月底時零用錢仍有餘額,父母便可額外給予特定百分比的金額以示鼓勵。換句話說,只要孩子願意放棄滿足眼前的物慾,就能更快地達成未來的一些較大的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64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9)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84

發放零用錢三步曲

在以前參與的親子講座中,我發覺家長發表意見最積極的議題之一就是零用錢的使用。有家長擔心過早給孩子零用錢,會令子女養成愛消費的習慣,因而索性採取「拖」字訣,儘量避談這個敏感話題。相反,有些家長利用零用錢作為尚方寶劍,作為補償「不在場」及「增進」感情的工具。

零用錢在孩子的理財教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零用錢不在於滿足孩子買零食和玩具的慾望,也非迫使孩子學習儲蓄的間接手段,而是培養孩子建立正確金錢觀的重要一環——透過定期收取金錢,孩子們可從小學習有計劃消費、記錄收支、控制預算、儲蓄。相比空談理論(如玩大富翁遊戲),這能更有效地訓練孩子認識金錢的價值和消費運作。

正面處理勿逃避

家長經常擔心過早讓孩子接觸金錢或許會帶來反效果,索性放棄發零用錢的打算。我建議家長不要因噎廢食,若不儘早發零用錢,孩子便沒有從小學習並實踐理財的機會,更無從明白成人掌握理財的竅門,這對他們日後的金錢消費和使用有著深遠的影響。

正因如此,我深信,若要理財教育獲得成效,首先應從一些「固定收入」入手開始學習管理的重點,如成年人能妥善處理薪金,慢慢便會建立一套持之以恆的收支習慣等。同樣地,若要孩子學習掌握理財之道,必先由定期的零用錢而非「壓歲錢」開始。只要打好理財的根基,日後即使要管理大量金錢也沒有難度。

可是,何時開始給零用錢、該給多少、多久給一次等問題,著實困擾不少父母。他們擔心萬一做錯決定,可能釀成嚴重後果。要知道,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不盡相同。以下是我的一些個人意見:

讀者若認為應讓孩子儘早實踐,考慮準則是孩子是否懂得分辨金錢數額的高低。我曾經給四歲多的小女兒做了個小測驗,看她會選擇10元還是50元,她選了50元,但當問她要50元還是100元時,她仍選了50元,看來現在還不是給她零用錢的合適時候。此外,制定零用錢金額多少看似簡單,往往又難倒不少家長:他們擔心錢給多了,怕助長孩子過度消費或追求名牌;給少了,又怕他們失去管理金錢的原動力,以致平白浪費學習機會。結果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

小學一年級開始給零用錢

我的個人意見是發放零用錢越早越好,家長可考慮由小學一年級開始,因為孩子此時已懂得加減乘除的基本數學概念,也意識到自己的物質需要(如玩具、零食等),這正是讓他們學習管理金錢的好時機。

當然,家長在給孩子第一次零用錢前,必須給他們講解一些基本概念和規則,包括零用錢的用途,如消費、儲蓄和捐獻等。部分家長對從小發零用錢仍有疑慮,其實他們不用擔心,因為大可通過零用錢的金額及次數來做出適當的調節。

發零用錢給小朋友,主要是幫助他們認識「有限」及「管理」的概念,從小懂得「金錢是有限,必須通過有效管理達標」的道理。零用錢的金額太少,會令孩子缺乏學習理財的動力;金額太多,會令孩子對「有限資產」的概念變得模糊。

對於金額的多少,我認為考慮因素應包括以下各項:本身家庭的經濟狀況、孩子年紀及成熟程度、面對的消費需要以及孩子自理能力等。一般以小學生而言,孩子若不用負擔午飯支出,以每週十元八塊作為開始是恰當的。

由每週一次開始

對於一些年紀較大的孩子,我建議父母應邀請他們一同參與制定零用錢的金額,讓雙方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考慮因素,因為有效的溝通將大大減少不必要的誤會。

一個普遍令家長頭痛的問題,是發零用錢的次數,我建議應定期定額,讓孩子有系統地建立有關零用錢的收支習慣。對小學生來說,每週或每兩週定期發一次也算合適,即使在期內花光了也不應補給,藉以鼓勵孩子學習制定正確的理財計劃。

此外,更重要的是發放金額必須「定額」,而非浮動性質,這更不應與孩子表現或父母的心情係數掛鉤。我曾聽聞某些家長會因自己一時高興而隨意給孩子一些錢當作零用錢,原意是與孩子一同分享喜悅,但若被孩子錯誤解讀,最終便破壞了孩子正在建立起來的金錢觀念。隨著孩子日漸長大,對金錢的需要也會逐漸增加,父母應與孩子一起商量,彼此協議一個可行的零用錢金額。我還建議這個協議的金額,日後需要定期更改。

宜定額定期

若父母發零用錢的時間相隔太長,孩子可能沒有足夠的耐性去培養理財習慣;若太頻繁,又會降低孩子管理金錢的慾望。當然,這也視孩子的年紀及預期消費需要而定,一般建議小學生可由每週一次開始,當年紀漸長及計劃運作暢順後,可考慮改為每兩週一次;至於中學生則建議每月一次。

孩子的理財教育必須持之以恆,缺乏一套清晰而固定的原則,孩子便難以適應。有些父母會利用零用錢來鼓勵或懲罰孩子,我對此做法持保留意見,因為孩子會將零用錢誤解為權利或工錢,父母切勿濫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65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10)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95

從小養成記賬習慣

近年社會上出現不少年輕的「月光族」(即每月花光所有收入,甚至開始負債),往往與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適當的理財教育有關。假若一直沒有儲蓄或記賬的概念,長大後有恣意消費的表現,自然也不難理解。

不少父母有發零用錢給孩子的習慣,卻沒多少家長會鼓勵子女制定每月收支表。或許父母自己也沒有這個習慣,不知如何入手,以致未能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對任何人來說,若沒有每月記賬的習慣,往往會不知錢花在哪裡,更不清楚自己的消費模式和習慣。

天天記賬習慣成自然

一本簡單的收支簿,便可幫助孩子打下日後的理財基礎。事實上,收支記錄表不需花哨,可由一般的簡單賬簿開始(當然,多花點心思,可增加定期填寫的動力)。最重要的是鼓勵子女如寫日記般每天記錄開支,並養成習慣,從中幫助他們掌握計劃消費、記錄收支,以及控制預算等基本的理財三部曲。

1.計劃消費  編寫收支記錄的目的,在於協助孩子管理有限的零用錢,以及瞭解自己的消費模式,減少出現入不敷出的概率。孩子年紀越大,支出項目也會越來越多及繁雜,所以從小開始的定期記賬習慣,便成為重要的理財基礎,這會在他們心底建立一套重要的價值觀。

假如孩子從小養成了有計劃地消費的習慣,便可掌握每一筆錢的流向,將會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透支」或「先花未來錢」的情況。

2.記錄收支  小朋友的開支一般不多,每天不會超過三至四項,要教他們記賬也不算特別困難。建議在開始時,記下的開支項目不用過於瑣碎,以免孩子視之為苦差。父母可將消費分為幾個主要大項目,如交通、飲食、娛樂等,藉以反映每段時間的實際開支狀況,這些數據甚至可作為檢討日後零用錢金額的理據。

3.控制預算  善用收支記錄,不但可讓孩子瞭解自己過往的消費模式,同時也可協助他們制定一個切合實際需要的預算計劃。預算表是開支記錄表的延伸學習,幫助孩子將零用錢分配在不同的花費項目上。無可否認,一個從小懂得制定計劃並嚴加執行的孩子,往往擁有較強的專注力和管理能力。

當孩子開始擁有第一筆零用錢,父母便應教他們如何記賬。初期記賬的方法並不一定限用文字,有需要時,圖畫,甚至符號也可代替。這階段孩子的消費模式一般是非常簡單的,因此建議初期的記賬表不用過度複雜,只需粗略概括幾個大項,如消費、交通、飲食和儲蓄等即可。重點並不是要學習如何控制預算,而是要幫助他們將記賬培養成一種生活習慣。

在實行初期,父母應主動從旁協助,甚至擔當引導的角色,檢視哪些地方花多了錢,哪些花費或可用得更精明等,從而讓孩子發掘每日記賬的樂趣。當確定孩子已有記賬習慣,父母可考慮給予一些獎賞鼓勵,同時也不要經常查看,以尊重孩子的私隱,避免成為日後雙方關係破裂的導火線。

若孩子從小在父母陪同下建立記賬的習慣,日後當零用錢慢慢增加,支出項目越來越多,消費活動漸趨多元化時,孩子也不會出現混亂或失控的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66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11)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96

「扭蛋」和「扭計」的啟示

扭蛋機的出現,確實令不少家長又愛又恨。我年幼時並沒有機會接觸扭蛋機,但隨著社會的變遷,相信現在沒有試過扭蛋的孩子,已是寥寥可數了。扭蛋可算是所有玩具中最便宜和最順手的一種,只需港幣10元8元就可以了,相對一般動輒過百元的玩具來說經濟得多;同時,扭蛋的款式日新月異,每一系列中再細分出不同的種類,著實吸引一些喜愛新鮮感的孩子。

其實,若處理得宜,扭蛋機也會為家長帶來不少教育機會,例如,如何處理情緒和控制物慾等;相反,稍一不慎就會樂極生悲,扭蛋也會導致孩子一連串的偏差行為,特別是沉溺及喜新厭舊的問題。我曾見有孩子擁有一百多件扭蛋玩具,如電車、火車、大巴等,真是《反鬥奇兵3》的「現實版」,這些曾經吸引過主人的玩具都被放在家中一個毫不顯眼的角落,繼續等候主人的回心轉意。

避免沉迷成習慣

對小朋友來說,喜新厭舊是再自然不過的行為,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分析,很多消費慾望也是一時之快,未經仔細考慮。當然,即使是家長也未必能有效地掌握個中學問,只能由著「想要」的心魔去主導消費行動。由於扭蛋的價錢不高,大人一般非常樂意隨時「進貢」,甚至在孩子沒開口前已自動奉上,結果變為好心做壞事,令孩子無法學習「有限」的概念,甚至出現浪費的現象。

可是,我也不讚同完全禁止孩子接觸扭蛋,最重要的是避免沉迷,不能使其成為習慣;此時,家長們必須有清醒的頭腦及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否則隨時會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跟不少男孩一樣,我的兒子曾是《建築師巴布》《bob the builder》及《反鬥奇兵》的忠實「粉絲」,他的不少文具和小玩具也屬相關系列,我也曾「贊助」一些相關的扭蛋,可幸數目不算太多。無論如何,我認為這些小玩意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吧!

還記得數年前的一次經歷,當時我帶孩子到玩具反斗城「探望」玩具,作為定期鼓勵的方法之一(註:「探望」玩具是我家孩子自幼的生活習慣,我會定期帶他們到玩具店,但事先協議只「探望」而不「帶走」玩具,因而能避免發生失控場面)。當日,我與孩子事先協議可以買一隻扭蛋作為禮物,他也興高采烈地選定了「建築師巴布」系列。怎料扭出來的小玩具家中已有,結果他當時面色一沉,繼而開始有鬧情緒的跡象(「我不要這個,我家已有一個是同一款式的」)。對一個只有五歲的小孩子來說,失望之情是可以理解的。

那一刻,我大可運用權威強迫他離開(「假若你繼續這樣,我們以後就再也不扭蛋了!」),也可向他講明道理(「我們不是事先講好,不論扭出來是哪一款式,也只有一隻嗎?」),或可以用理論解釋扭蛋機的遊戲設計(「扭蛋機每次跌下來的玩具,都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也就是說,你未必每次都能扭出心儀玩具!」)。當然,更簡單直接的方法是當場再扭一隻,這樣就可以安撫孩子的情緒,控制逐漸失控的場面。綜觀以上各種建議,我認為全都不是好方法,因為它們只會令情況愈演愈烈。

兒子這樣吵鬧幾分鐘,我突然靈機一動,對他說:「我明白你有點失望,但鬧情緒並不能改變事實,這也不是我們面對問題應有的態度。你知道扭蛋跟我們平日買東西的最大分別是什麼嗎?你付錢扭蛋,並不能控制結果。」最後,當然是提出具體的建議:「倘若你願意將剛剛扭出來的那隻蛋和妹妹一起玩,我或許可以再給你一次機會!但這是最後一次機會,即使再扭出來的是相同款式,也要到此為止,不能再鬧情緒。」他一聽到「再給一次機會」,便立時破涕為笑,相信他也上了寶貴的一課。

其實,「扭蛋」和「扭計」都是家長們經常要面對的挑戰,兩者帶來的潛在問題也可算是同出一轍。如果家長沒有馬上處理行為偏差的問題,並加以糾正,孩子便會接收錯誤信息,誤以為這是可接受的行為,繼而變成惡習,甚至失控難改;家長只要有決心和恆心,並加上一點小聰明,定能將難題化為一個個有價值的學習機會。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積累不同的學習經驗的,即使是失敗的經歷也是有價值的,父母只須放下權威,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嘗試進入孩子的思維模式,並在適當的時候從旁協助和鼓勵,相信不少看似棘手的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67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12)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97

為孩子置業要三思

父母愛孩子的心與生俱來。他們為讓孩子擁有美好的將來,所以拚命賺錢,自小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直到他們學有所成,踏入社會工作。別以為父母的責任就此完結,不少父母仍會為成年子女的需要繼續張羅,幫助他們理財。我認識一些父母甚至動用大筆資金,為子女置業,讓他們能擁有自己的小天地。

近年有關「地產霸權」的輿論不絕,本港樓價反覆上升,已超過一般打工一族的負擔能力範圍,這群初入職場的新鮮人更是首當其衝,他們不少也為未能「上車」而煩惱。曾經有家長問我,在目前資產泡沫湧現的經濟環境下,父母是否應該資助子女置業呢?

先說說我的經驗,我在工作多年後,存下一定積蓄才下決定首次置業。當時我沒有動用家人的資金,只計算自己能夠承擔的樓價。當然,每個人都期望能入住寬敞舒適兼設有豪華會所設施的房屋,但大家也要量力而為,時刻保持清醒,認清購買房產並不只是付出一筆首期和相關雜費,數以十年計的月供將緊隨其後。閣下能否承擔因利率上調導致月供增加的後果也絕對是考慮之列。

作為人父,我完全理解父母愛護子女之心,不過我不認同父母動用積蓄多年的退休儲備金為孩子置業或代付首期,這絕非一個明智的決定。當孩子進入社會工作時,父母一般距離退休之年已不遠,也許他們已經成功存下退休金或者將會獲得一筆可觀的退休金,假如他們貿然把大部分(甚至全部)老本拿出來為孩子置業,將會嚴重影響他們退休生活的質量。

舉例來說,即使一套價值200萬港幣的小房子,付三成首期也要60萬元,再加上其他的雜費,如律師費、佣金、印花稅,甚至一些簡單裝修和家具添置,總額便不是小數目了。

隨時變成爛攤子

當然,孩子長大後應有他們自己的發展空間,也要有責任感。倘若父母連孩子的住房需要也照顧周到,難免加重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性。日後若父母不在身邊,孩子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自行管理和使用財富呢?

購買住房往往是不少人一生中最重要和最昂貴的決定之一,必須從長計議,不能純粹為擔心孩子日後「上車」困難而貿然入市;我建議父母在送出這份「大禮」前應考慮以下因素:

個人經濟狀況曾幾何時,「養兒防老」被不少人視為退休後最大的生活保障。然而,時移世易,這一代的家庭文化觀念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據我所見,這一代年輕人對「回饋父母」的觀念薄弱,他們對照顧父母的需要並不特別在意,有些人甚至沒有定期給家用的習慣,因此為人父母者須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好準備。

上文提及,當孩子踏入社會工作時,父母一般已接近退休之年,倘若他們積蓄有限,絕不宜把自己的退休儲備金完全押在新購置的房產上。首先,房產買賣屬投資一種,樓價可升可跌,投資者不宜單憑主觀意願看漲,一旦他們把所有積蓄在高位入市,而樓價突然調頭向下,家庭的財務狀況即會面臨嚴峻考驗。1998年樓市大瀉,隨後湧現大量「負資產」業主,當中小業主所面對的難處,相信不少人仍記憶猶新,也實在值得引以為鑑。

子女的還款能力即使父母有足夠的財力能為孩子買下房產,我也建議父母應與孩子制定詳細的條約,要求他們每月按其能力付租,承擔相關開支,避免他們養成不勞而獲的心態。

假若父母因資金所限,只能為孩子暫付房產首期,在入市前也要確定孩子是否有能力在未來繼續還款或分擔部分月供。換言之,父母必須讓子女明白,他們要有承擔債務的心理準備。而對於一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是否有財政能力和意願去承擔債務,我對此持保留意見。一旦子女在供款期內出現拖欠的情況,最終還是要為人父母者去收拾爛攤子,這也會對他們的財務狀況帶來壓力。

總而言之,我建議年輕人應存下首期款再考慮置業,若衝動入市,對家庭狀況甚至家人關係將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至於如何踏出第一步,要開始並非困難,只要努力並持之以恆地去儲蓄,賺取「第一桶金」,然後投入投資市場,逐步把財富滾大便可。

不過,若遇上資金不足,又認為是買樓時機時,就要在住房質量或居住地區上做出犧牲,如考慮「居屋」、樓齡較高的房子或較偏遠地區的房子,但必須注意,這類房子的升值空間往往有限,交投並不十分活躍,部分樓齡較高的房產更要面對較多的維修問題,所以在選擇時,儘可能考慮港鐵沿線的房產。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普遍視買樓為長期投資,切勿只著眼短期供款能力而忽略房產的長遠投資價值。不管怎麼說,置業都是人生中的重要決定,因此不能掉以輕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68

投資生存戰略---先為不可勝 李星藍

http://xueqiu.com/4371375538/26412082
歲末之時,總結今年的工作與思考,全部是圍繞如何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資產生存發展壯大的問題,而其中生存問題,更是決定資產發展與壯大的前提與基礎,也是思考最多、討論最為深入的問題。

資產的生存,其實就是要確保本金安全,這是一切投資的前提。而確保本金安全的重要因素就是弄清楚證券內在價值。雖然現金流貼現模型提供了計算證券價值的工具,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參數---貼現率的設定以及原因,無疑是我今年在證券實證研究中最為重要的發現和研究成果。有關這方面的討論在家化估值的討論中有所涉及http://xueqiu.com/4371375538/24696823 對於一般意義而言,貼現率反映了資金的時間價值或者說是無風險收益率。但在實際運用中,貼現率還包括了對未來現金流增長的風險補償。比如對於年均增長15%的投資項目來說,投資者不可能只要求8%的回報,最低也得有與項目現金流增長相同的回報,然後加上無風險5%的補償。加上增長風險補償的現金流模型對實際投資有什麼意義呢?用我最失敗的濰柴動力投資決策過程為例來說明。
以2010年淨利67億、年均增長率20%、貼現率5%為基礎計算的市值1314億,合每股66元。我最初的買入成本大約43元(復權),然後不斷對沖最後清倉時的成本為38.5元。如果這項投資什麼都不變,只是對5%的貼現率進行增長風險補償至25%,那麼其市值將下降至808億,合每股40元。對應的最初買入成本將會降低至26元,經過相同的對衝過程,清倉時的成本為23.5元。如果在2010年對這項投資進行計算評估時,充分考慮增長的風險補償貼現率,那麼這項投資最終不會以40%以上虧損慘淡收場,而僅僅為不到10%。可見包含風險補償的貼現率會極大地規避增長不如預期時的投資風險,對投資者的益處概況如下:
1、即使增長不如預期,在計算內在價值時已經包含了這部分的風險。
2、倒逼投資者只能以悲觀的、極低的價格建倉,從而從買入的那一刻就決定了投資的成功。

確保本金安全的第二個重要因素就是通過股息、對沖交易帶來的現金流不斷降低成本。以下圖為例說明
查看原图
當在A點以10元買進時,已經計算在B點賣出20元,預期收益100%,比如說在5年之內,每年的預期收益率20%,我想這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的部分,但這種盈利模式的風險在於:如果盈利不如預期,可能達不到B點或者就在A點附近、或者低於10元的風險如何規避?上面提到的濰柴動力實例,當時43(復權)元開始建倉,目標是66元賣出。但股價一直下跌至20元附近。

相對於A--B,我更加努力在A--C的過程。比如格力2010年建倉的成本為18.4,經過每年股息和對沖交易,目前持有65%的原始倉位,同時成本下降至11.7,目前接近200%的盈利,獲利的本金和利潤向PB附近的招商銀行轉移。AH股對沖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降低成本。2013年初民生銀行的持倉成本5.72,經過六月與十月的AH股套利對沖交易以及股息帶來的現金流,目前持股已經擴大至年初的2.5倍,同時成本卻下降至4.6元,成本下降了近20%,並最終向零成本靠攏。即使今年民生股價原地踏步,我也有20%的收益。

圍棋中只要有兩個眼形就是活棋,對手就拿你沒辦法,你就可以在這片活棋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投資者要想在不確定的市場中不斷生存、發展、壯大,首先就要給自己的資金做好兩個眼形,而對資產增長估值的風險補償計算和不斷降低持股成本就是這兩隻眼位。資產穩固了,那麼後面的發展也就更有操作的空間了。

我的名片背後印著這樣一句話:風險是投資的全部。先為不可勝是投資者生存發展的基本戰略。而要做到先為不可勝,首先要做到:
1、在計算證券內在價值時,要對證券預期增長進行風險補償。
2、與其等待證券上漲至預期價格,不如努力降低持倉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22

黑馬企業不可不知的促銷方法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4/56850.html

促銷方法

1、獨次促銷法:商家對熱門暢銷的商品是大量進貨,大做廣告,不斷擴大銷售量,因為商家的經營原則是必須賺回能賺到的利潤。但意大利著名的萊而商店卻反其道行之,採取的卻是獨次銷售法。這個商店對所有的商品僅出售一次,就不再進貨了,即使十分熱銷也忍痛割愛。表面上,這家商店損失了許多唾手可得的利潤,但實際上商店因所有商品都十分搶手而加速了商品周轉,實現了更大的利潤。這是因為商店抓住了顧客「物以稀為貴」的心理,給顧客造成一種強烈的印象,顧客認為該商店銷售的商品都是最新的,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切不可猶豫。所以,任何商品在這個商店上一上市,就會出搶購的場面。這一方法與國內某些商店採取的「限量銷售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2、反時令促銷法:一般而言,對於一些季節性商品,往往有銷售淡旺季之分。因為,大眾消費心理是「有錢不買半年閒」,即按時令需求,缺什麼買什麼。商家一般也是如此,基本按時令需求供貨。因此,商品在消費旺季時往往十分暢銷,在消費淡季時往往滯銷。但現在有些商家反其道而行,在時值暑夏,市場上原本滯銷我冬令貨物,如毛皮大衣、取暖電器、毛皮靴、羽絨服等在某些城市銷售看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反時令促銷」。有心計的商家常常推出換季商品甩賣之舉,而消費者中不乏買者,主要目的在於獲得時令差價。

3、翻耕促銷法:這是指以售後服務形式招徠老顧客的促銷方法。一些銷售如電器、鐘錶、眼鏡等的商店專門登記顧客的姓名和地址,然後,通過專門訪問或發調查表形式,瞭解老顧客過去在該店所購的商品有沒有什麼毛病?是否需要修理等等,並附帶介紹新商品。而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增加顧客對本店的好感,並使之購買相關的新商品,往往能收到奇效。這種促銷方式關鍵在於商店具有完善的顧客管理系統,能與顧客保持經常性的深入溝通。

4、輪翻降價促銷法:這就要求商家分期分批地選擇一些商品為特價商品,並製作大幅海報貼於商店內外,或印成小傳單散發給顧客。這些特價商品每期以三四種為限,以求薄利多銷,吸引顧客,且每期商品不同,迎合顧客的好奇心理。於是,顧客來店選購特價商品外,還會順便購買其他非特價商品。當然,特價商品利潤低微,甚至沒有利潤,但通過促銷其他商品,可得到補償。

5、每日低價促銷法:即商家每天推出低價商品,以吸引顧客的光顧。它與主要依靠降價促銷手段一擴大銷售有很大不同,由於每天都是低價商品,所以是一種相對穩定的低價策略。通過這種穩定的低價使消費者對商店增加了信任,節省人力成本和廣告費用,使商店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低價商品的價格至少要低於正常價格的10% ~20%。否則參顧客不構成吸引力,便達不到促銷的目的。

6、拍賣式促銷法:當今時代,各大商店林立,商業競爭激烈,簡單、陳舊的促銷方式不足以吸引更多的顧客,拍賣也就成為商店促銷的一條新思路。拍賣活動要寫清楚本次拍賣活動的商品名稱,拍賣底價。通過拍賣賣出的商品有的高於零售價,有的低於零售價,令消費者感到很富有戲劇性。拍賣形式新鮮,有趣,但也不宜每天都搞,否則就無新鮮可言了。通常可以選擇在週末,節假日等時間,那時,消費者有充足的時間參加拍賣活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在平時,人們需要工作,即使對拍賣有興趣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參加。

7、對比吸引促銷法:以換季甩賣、換款式甩賣、大折價等優待顧客,同時把最新最流行的商品擺在顯眼的樣品架上,標價則為同類而非流行商品的兩三倍。在同樣架下或架旁兩種價格對比,最能吸引顧客的注意。當顧客發現新流行的商品,一般都好奇地把它與非流行的做比較。好時髦者往往會看中高價的商品,講究實際者則往往選擇廉價的非流行商品。這樣,對兩種商品都可以起到促銷作用。

8、最高價促銷法:一般而言,價格促銷實際上就是降價促銷,只有降低價格才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但有些商店卻打破這一經營常規,在「全市最低價」、「大減價」、「跳樓價」等廣告鋪天蓋地的貼出一張與眾不同的最高價廣告,聲稱「醬鴨全市最高價:五元一斤」。這則廣告說的實在,不虛假,使人感到可信,同時也含蓄地點明本店的醬鴨質量是全市首屈一指的。市民們在片刻詫異之後,很快出現了競相購買「全市最高價」的醬鴨熱潮。這種促銷方式實際上也適合某些零售商店,尤其是以高收入層為目標顧客的商店,以商品高價滿足這群人的心理滿足,顯示他們的身份和地位,也許也能收到一定的促銷效果。

促銷手段和促銷方式

1、降價式促銷

降價式促銷就是將商品低於正常的定價出售。其運用方式最常見的有庫存大清倉、節慶大優惠、每日特價商品等方式。

(1)庫存大清倉:以大降價的方式促銷換季商品或庫存較久的商品、滯銷品等。

(2)節慶大優惠:新店開張、逢年過節、週年慶時,是折扣售貨的大好時機。

(3)每日特價品:由於競爭日益激烈,為爭取顧客登門,推出每日一物或每週一物的特價品,讓顧客用低價買到既便宜又好的商品。低價促銷如能真正做到物美價廉,極易引起消費者的「搶購」熱潮。

2、有獎式促銷

顧客有時總想試試自己的運氣,所以「抽獎」是一種極有效果的促銷活動。因為,抽獎活動一定會有一大堆獎品,如彩色電視機、洗衣機等,這樣的獎項,是極易激起消費者參與興趣的,可在短期內對促銷產生明確的效果。通常,參加抽獎活動必須具有某一種規定的資格,如購買某特定商品,購買某一商品達到一定的數量,在店內消費達到固定金額,或回答某一特定問題答對者。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辦抽獎活動時,抽獎活動的日期、獎品或獎金、參加資格、如何評選、發獎方式等務必標示清楚,且抽獎過程需公開化,以增強消費者的參與熱情和信心。

3、打折式優惠

一般在適當的時機,如節慶日、換季時節等打折以低於商品正常價格的售價出售商品,使消費者獲得實惠。

(1)設置特價區:就是在店內設定一個區域或一個陳列台,銷售特價商品。特價商品通常是應季大量銷售的商品或為過多的存貨,或為快過保持期的商品,或為外包裝有損傷的商品。注意不能魚目混珠,把一些變質損壞的商品賣給顧客,否則,會引起顧客的反感,甚至會受到顧客投訴。

(2)節日、週末大優惠:即在新店開業、逢年過節或週末,將部分商品打折銷售,以吸引顧客購買。

(3)優惠卡優惠:即向顧客贈送或出售優惠卡。顧客在店內購物,憑手中的優惠卡可以享受特別折扣。優惠卡發送對象可以是由店方選擇的知名人士,也可以是到店購物次數或數量較多的熟客,出售的優惠卡範圍一般不定,這種促銷目的是為了擴大顧客群。

(4)批量作價優惠:即消費者整箱、整包、整桶或較大批量購買商品時,給予價格上的優惠。這種方法一般用在周轉頻率較高的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上,可以增加顧客一次性購買商品的數量。

4、競賽式促銷

競賽式促銷是融動感性與參與性為一體的促銷活動,由比賽來突顯主題或介紹商品,除了可打響商品的知名度以外,更可以增加銷售量,如喝啤酒比賽等。此外,還可舉辦一些有競賽性質的活動,如卡拉OK比賽等,除了可熱鬧賣場之外,也可借此增加顧客對零售店的話題,加深顧客對零售店的印象。

5、展覽和聯合展銷式促銷

這是說在促銷之時,商家可以邀請多家同類商品廠家,在所屬分店內共同舉辦商品展銷會,形成一定聲勢和規模,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也可以組織商品的展銷,比如多種節日套餐銷售等等。在這種活動中,通過各廠商之間相互競爭,促進商品的銷售。

6、焦點贈送式促銷

想吸引顧客持續購買,並提高品牌忠誠度,焦點贈送是一個種非常理想的促銷方式。這一促銷活動的特色是消費者要連續購買某商品或連續光顧某零售店數次後,累積到一定積分的點券,可兌換贈品或折價購買。

7、贈送式促銷

贈送促銷便是在店裡設專人對進店的消費者免費贈送某一種或幾種商品,讓顧客現場品嚐、使用。這種促銷方式通常是在零售店統一推出新商品時或老商品改變包裝、品味、性能時使用。目的是迅速向顧客介紹和推廣商品,爭取消費者的認同。

8、免費品嚐和試用式促銷

在促銷之時,零售店可以在比較顯眼的位置設專櫃,免費品嚐新包裝、新口味的食品。非食品和其他新商品實行免費贈送、免費試用,鼓勵顧客使用新商品進而產生購買慾望。例如許多連鎖百貨店設有美容專櫃,免費為願意試用新品牌化妝品的顧客做美容。國外零售店的香水櫃檯也常常進行免費試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69

台創業囝仔 非認識不可的鍍金手

2013-12-09  TCW  
 

 

一個夜晚,矽谷山景城(Mountain View)卡斯楚街(Castro St.)一處擺滿椅子的樓層,汽水、披薩堆在桌上,人們四處走動聊天。這不是誰的生日派對,而是資策會帶領一群台灣創業家海外征戰,在美西最重要的據點:500 Startups。

矽谷,全球創業的搖籃;而當前搖籃中最「熱」的地方,就是500 Startups,這家兼具育成(Accelerator)的創投,成立於二○一○年,它如今已是全球專注網路行動早期投資(early stage)的領導者,三年來,累計投資案件六百五十件。

根據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創業研究中心(Center for Venture Research)調查,二○一二年美國共有二十六萬八千名活躍的天使投資人(編按:提供資金或人脈等資源給新創公司,以助其快速啟動運作的非正式投資人),約完成六萬筆交易,平均一人是○.二件。從量來說,500 Startups的年平均投資件數是一般天使投資人的一千倍。

但「質」才是最重要的,意即回報率。500 Startups已有至少二十五件投資獲利出場,一百件有三至四件賺到錢,其中至少有四件是一億美元出售,其他則被估值一到兩億美元。「這樣的成績對高風險的早期投資來講,實屬不易了。」一位縱橫矽谷投資圈二十多年的天使投資人說。

各方創投搶跟風大海撈出潛力股,回收保證

對創業者而言,500 Startups是個「燙金手」,不管是成為它的育成還是投資對象,都意味著創辦人身價可能從零到「億倍奉還」;對其他投資人而言,500 Startups更像探照燈,幫他們在大海中先撈出「潛力股」,他們只要在下一輪投資加碼跟進就好。

因此,資策會才把這場名為「Taiwan IDEAS Matching」的創業點子大秀,搬到500 Startups上演。美西創投業者也到現場走動,怕錯失投資機會。

美商中經合創投的投資合夥人黃君耀也受邀到場,他曾投資全球發展最早的線上支付工具PayPal。在他心目中,500 Startups是最紅的育成創投,「我們一天要看多少投資案件?若是出自它們(500 Startups)之手的案件,投資意願會提高。」

PayPal元老成立粗口訓人,組逾兩百導師群

500 Startups走紅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名鼎鼎的創辦人戴夫.麥庫爾(Dave McClure)。他是「PayPal幫」創業元老之一,公開場合永遠一身T恤牛仔褲,講話老是爆粗口,卻無損他廣闊的人脈,至今有二百五十位創業家加入其「導師群」行列,是500 Startups最寶貴的資產。

記者親眼見識到「麥庫爾風格」。他在「Taiwan IDEAS Matching」結束後,和一群創業者到酒吧「續攤」,他不假辭色的跟一位台灣創業者說,你剛剛是什麼「f*ck pitch」?(夾帶英語國罵,指「爛透了的提案」)當場「教練」起來,讓該創業者直呼「震撼教育」,因為可不是人人都有機會讓麥庫爾親自指導。

麥庫爾二○一○年創辦500 Startups,命名由來是他希望能孵化出五百家創業公司,可容納至少三十家新創團隊進駐,並提供團隊二萬五千到二十五萬美元不等資金。

通常,500 Startups不會單獨投資,而是和其他投資人共同投資,因此,被相中公司往往可拿到一筆上百萬美元資金,如台灣團隊Cubie獲得一百一十萬美元,另一家台灣公司Cardinal Blue甚至在育成階段結束後,又再次獲得包括500 Startups在內的投資,金額二百三十萬美元。

500 Startups並非第一個做「育成加創投」的機構,早在二○○五年成立的Y Combinator,便是此類投資機構佼佼者,投資公司含雲端儲存的Dropbox、線上訂房系統Airbnb等。

然而,500 Startups改造了這個模式,走出自己的路。投資標的國際化,是500 Startups與同業最明顯的差異,「矽谷創投不喜歡投資非美國的公司,但500 Startups卻有四分之一的投資公司來自美國以外地區,可說是矽谷唯一全球化投資的創投。」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林之晨說。

為了就近挑選適合的投資標的,麥庫爾甚至讓合夥人「落地」經營,譬如在中國北京設辦事處,由在美國長大的中國姑娘馬睿負責,台灣也是她的管轄範圍,她已到訪台灣五次。

十一月下旬,馬睿在台北接受本刊訪問,她說,比起Y Combinator更專注投資「技術」,500 Startups的每一筆投資金額都不多,且傾向投資在已經有雛形的「產品」上,「如果你只有創意或是想法,我們的機會較低。」

而國際投資的比重提高,有助於500 Startups建立品牌,「許多想要進入美國以外地區市場的投資人,我們是他們最好的渠道。」馬睿說。如果說,全球化的投資組合是抬高身價的策略,500 Startups已經辦到了,因為包括日本電信商DoCoMo都已經找上門。

這家矽谷創投圈的當紅炸子雞,也和台灣大有關係。它早在二○一一年就開始物色台灣優秀創業者,如今已陸續育成四家團隊,當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憂心台灣創業環境生病之際,有志創業的者早已自尋管道到國際舞台上去了,而背後的重量級推手就是500 Startups。對更多台灣創業者而言,500 Startups將是他們不可不認識的對象。

【延伸閱讀】被500 Startups看上,身價一舉鍍金——台灣獲500 Startups投資的創業團隊

公司名稱:Cardinal Blue產品名稱:照片編輯App拼貼趣「PicCollage」被育成/投資時間:2011.5燙金後:2013.8獲得矽谷投資230萬美元

公司名稱:Cubie產品名稱:手機即時通訊軟體「Cubie Messenger」被育成/投資時間:2012.11燙金後:2012.11獲得矽谷110萬美元投資

公司名稱:WOOMOO產品名稱:手繪App「POP」被育成/投資時間:2013.4燙金後:陸續獲得矽谷投資,加入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矽谷育成中心AVOS

公司名稱:恩克斯網路科技產品名稱:競賽資訊蒐集平台「獎金獵人」被育成/投資時間:2013.9燙金後:還在育成中

整理: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77

長期高複利不可持續

來源: http://xueqiu.com/2100654541/26829392

今年雪球被幾位收益500%以上的大牛帶動得春意盎然。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家紛紛在心中暗暗勾勒出未來投資暴富的宏偉藍圖。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那些賺283%的高手真心地說自己水平很差,賺100%的都不怎麽敢吱聲了,賺20%的基本就是要羞憤而死了。我個人今年收益也不怎麽樣,沒吃到的葡萄肯定是酸的。個人覺得這樣好像有點浮躁,容易讓大家對股市產生過高的心理預期,想來想去,還是覺得應該說點潑冷水的話。@小小辛巴 的大作中對於均值回歸和高複利不可持續的論述,曾令我醍醐灌頂,瞬間擊碎了我投資暴富的黃粱美夢。他書中對此有全面詳細的闡述,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再回顧一遍這個道理:比如說,你對於投資的理想預期是5年10倍,也就是15年1000倍,幾十萬的本金就變成幾億,15年實現財富自由,世界很美好。把目標分解,5年10倍就是每年收益率60%,感覺上並不是高不可攀,但其實難比登天,關鍵就難在需要保持多年持續不斷的高收益,從不失手。下面考慮一下幾種可能的情況:- 5年中有4年賺60%,1年虧30%(這已經是很高的成功率了):5年後本金漲至 1.6 * 1.6 * 1.6 * 1.6 * 0.7 = 460%,年複合收益率下降至35%(5年中只失手一次,收益率就下降一半,賺大錢難啊!)- 5年中有3年賺60%,2年虧30%(這也是不錯的操作水平了,對多錯少,大賺小賠):5年後本金漲至 1.6 * 1.6 * 1.6 * 0.7 * 0.7 = 200%,僅僅是漲了1倍,複合收益率下降至15%(5年中失手2次,收益率就下降至如此低的水平)- 5年中有2年賺60%,3年虧30%(這對於高手來說也是經常發生的):5年後本金變為 1.6 * 1.6 * 0.7 * 0.7 * 0.7 = 90%,白忙活5年,最終還虧了10%(5年中失手3次,即使有兩年60%的成功,最終也還是虧的)。這就是為什麽高複利不可持續的原因。你不能犯錯,一次小虧損就會把前面大的盈利抵消掉。比如你今年賺了60%,明年虧了30%,結果是本金變為1.6 * 0.7 = 112%,兩年只賺了12%,和存銀行差不多。要知道賺60%很難,虧30%可是家常便飯。因此在漫長的投資生涯中,最重要的首先是避免大的虧損,其次才是如何賺大錢。那麽能不能以攻為守,用每年翻幾倍的收益去抵消可能虧損的年份呢?世間確實有這樣的高手存在,今年賺5倍的高手們可能明年還能賺5倍,但那是人家的水平(和運氣),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簡單模仿的,就像你在電視上看到表演胸口碎大石的,如果你也以此為人生目標,每天也拿鐵錘往自己胸口上掄幾下,那麽很可能最終你硬氣功沒練成,胸口倒是砸出個坑來。獲取高收益需要多方面的天時地利人和,包括天賦、勤奮、高人指點、團隊協作、大勢配合、運氣等等。對於一般人來說,如果你還不具備相應的水平、能力和機緣,就強行把年收益目標定得過高,就很容易變得心浮氣躁,喪失平衡的心態,出現錯誤的行為,例如:- 急於求成,忽視風險,過於集中持股,孤註一擲,沒有止損之類的保護措施;- 為提高收益而頻繁操作,追漲殺跌,試圖抄底逃頂;- 沒有耐心等待,不斷換股,希望提高資金利用率;- 放棄自己熟悉的操作理念和模式,不顧自己的能力圈,勉為其難地去模仿別人的風格;- 過度使用杠桿,融資融券,借貸炒股;- 操作被貪婪和恐懼所控制,心態隨股價漲跌而大幅波動。其實對於高手們的輝煌戰果,我們只需要去欣賞、祝福、學習、感悟就夠了,沒有必要真的去和他們比收益率,就像你不會去和李嘉誠比財富、和郭德綱比幽默感、和影星比收入、和貪官比性福指數,你需要做的只是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法,然後不斷地戰勝和超越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慢慢實現資產的增值,老此一生也就夠了。那麽到底年收益率的目標定為多少就合適了呢?對於價值投資派,追求的是穩健複利,該定什麽盈利目標我就不亂說了;如果是做小盤成長股的,我看定個30%就相當可以了,已經比巴菲特的三十年複合收益率高出一大截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偶爾一年賺到30%很容易,連續幾年平均30%在大盤走好的時候也能達到,但要想數十年穿越牛熊地達到30%的複合收益率,放眼全球也是鳳毛麟角了。盈利目標定得不太高,就容易保持平和樂天的心態,對於漲跌都不會過於在意,反而會有超出預期的收獲。新春將至,一年一度的春季行情即將到來,祝大家都有好的收成!@小小辛巴 @獨立財經分析師 @為夢想轉型 @釋老毛 @股香海南 @侯文寬 @老刀101@firstrum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6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