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霎時衝動」的消費
學會區分「需要」和「想要」後,孩子的第三個理財教育基礎,就是掌握延遲滿足的能力。現今社會凡事講求效率,工作如是,消費行為也如是。以前有廣告口號「想做就去做」,鼓勵人只要有物慾,便要努力爭取以求即時滿足,在社會上造成很大的反響。這一代孩子也不自覺地沾染上這種風氣,一旦成為習慣,對往後的財富觀和消費行為都會有負面影響。
人對物質慾望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再正常不過;然而追求物質慾望猶如進入單程路,要求的待遇和質量隨年月有增無減,以往數百元的手袋皮鞋已不能滿足,願意花費的金額也愈來愈高,大人如是,小孩亦然。
其實也不用詫異,得一想二正是孩子普遍的天性,在現實生活中,孩子每日接觸的誘惑實在不少,面對想要的東西往往不懂節制。例如,剛吃了一杯雪糕,又會要求另一杯(健康問題不在他們考慮之列);剛得到了一個新鉛筆盒,轉眼間又想買下另一款式,倘若得不到,部分孩子還會用他們的「殺手鐧」,在大庭廣眾下發脾氣,大吵大鬧去為自己爭取權益。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孩子的問題,因為他們自我控制能力較弱,但其實家長也責無旁貸,問題根源或許是來自家長有意無意的鼓勵和嬌縱。父母愛子女,怕他們吃苦,怕他們被比下去,因此儘量用金錢和物質去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誰知適得其反,這些「愛的表現」間接令孩子成為「小王子」、「小公主」,一個個經不住風浪,承擔不了責任。
善於試探父母底線
不錯,這一代孩子普遍非常聰明,他們善於通過與父母「交手」來試探父母處事的底線,然後再尋找好處,相信這是天賦的本領,即使三至四歲的小孩也運用自如,例子更是俯拾皆是,如我們經常見到不少孩子會在公共場所大哭大嚷,迫使父母聽從自己。這些舉動確實令父母不知所措,最終無奈就範。一旦孩子成功「起義」,他們便會認定這是有效方法,日後只會變本加厲。
又例如,當孩子清楚地知道每週拿零用錢後,所有個人消費開支理應自行負責;但當孩子看到心儀的漫畫或小精品時,便會乖巧地轉向祖父母「下手」,若因此提高成功概率,日後也會向這個缺口進攻。倘若父母能多關心孩子,在問題出現時立刻糾正,情況必然大大改善。
或許大家曾有類似經驗:購物只在於一時衝動,可能由於價錢不高,也許為了獎勵自己,結果物無所用,滿足感瞬間即逝,最終只是在家裡增添了一些雜物。
孩子面對的誘惑不是不多,相對來說,只是銀碼較低。延遲滿足是控制消費慾的重要一環,因為追求無止境的慾望正是推動消費的原動力。
在一次親子講座中,我認識了一位母親,當時她與孩子的關係不太和諧,因她拒絕給孩子購買名牌球鞋。原來該名母親一直有衝動消費的習慣,雖不至於成為購物狂,但每每看到心儀的東西便不假思索地買下,並會經常拿著大包小包回家,她甚至不避嫌地在孩子面前購物。因此孩子知道母親不讓他購物時,便反應很大,認為母親言行不一,只會寬己嚴人。
隨著孩子開始懂事,父母的日常身教和每日的理財消費習慣,都在打造孩子的金錢觀,對日後孩子的個人發展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