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丁磊的紫牛:網易雲音樂如何一年半積累四千萬用戶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09/145525.html

年初,丁磊在媒體上發聲:“BAT大家的模式不同,阿里和百度還是流量模式,網易是內容供應商。三小虎(京東、小米和奇虎360)利潤加起來還沒有網易多。所以,別把不吭聲的鱷魚當壁虎。”

在今天互聯網公司普遍焦慮,不斷尋找尋找戰略突圍的今天,網易顯得有些自我,無論是養豬,公開課,或是網易雲音樂,網易做東西都有一個宗旨——是丁磊喜歡的。
 

<img alt="\" src=">

 

丁磊做網易雲音樂的原因很簡單。2012年春節,他在美國休假,想在聽一些高質量的音樂,發現所有的中文音樂應用都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於是他打算自己做一個——滿足自己對音樂需求的應用。

丁磊說:“真正聽音樂的人,第一非常註重音質,音質里面有細節,這個細節哪怕很小,哪怕零點幾秒鐘的聲音都很性感,很好聽。”

丁磊回國後,找到時任網易娛樂頻道主編王磊,在杭州的一個酒吧中,他們討論要做一個提升中國人音樂品味的音樂應用——這聽起來不像個互聯網CEO的願景,而是一個大學生或者文青,但網易雲音樂產品總監王磊再次確認了這個故事,那天他們在酒吧喝得暈暈乎乎,討論的是“中國人整個音樂審美水平太低下了”。

當時江湖上還有其他7大音樂應用,百度、QQ、多米、蝦米、酷狗、酷我、千千動聽,網易雲音樂是最後一個進來的。但一年半後,網易雲音樂就積累了4000萬用戶。

丁磊做產品,已經不太講究藍海紅海,或是戰略布局,而是自己喜歡。這也讓網易的產品在這個時代有著鮮明的特點,丁磊就是網易最大的產品經理,他甚至會去“扣產品”,會關心到產品的每一個細節。

“以前的音樂是以唱片的形式發行,你有沒有註意過,一張唱片拿來第一首到第十二首,你把里面的次序打亂,你這樣聽音樂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他們都沒有按照專輯整理,都是按照單曲,我們是按照一張一張專輯在整理。音樂可以拼湊,可以做成歌單的形式,我把一類的歌整理出來給你聽,就像串燒一樣。”

“網易雲音樂的界面用的是黑膠唱片,這不僅僅是一個視覺上的感覺,你們註意到黑膠唱片旋轉的速度嗎?有人做的效果轉得非常快,結果用戶就覺得心臟撲通撲通亂跳不爽,但是我這個轉速調得人看了比較爽,就按照這個速度轉,轉的時候下面有一個小菜單出來,里面有一個相似的歌曲,你就可以知道聽這首歌曲的人還在聽什麽樣的音樂。我在微博上看到了很多評論,說網易雲音樂太屌了。”

“屌”除了周傑倫之外,似乎也是丁磊的口頭禪,在說到自己的產品時,他經常會用“屌”來形容。

丁磊的紫牛

獵豹CEO傅盛在前段時間專訪中分享了自己做產品的心得,傅盛提出了“紫牛方法論”——“邊緣切入,做紫牛,單點極致”。

“邊緣切入即要避開在今天最核心的這種領域的競爭,從高地的旁邊,去重造一塊高地; 不做風口上的豬,做紫牛,保持獨特性;單點做到極致就是把一件事情抽象到一個極簡單的點並做到極致”

(i黑馬註:“紫牛”一詞最早指一種營銷思維,來自雅虎副總,營銷大師裁賽思·戈丁,指具有生命力的產品或服務應該像黑白奶牛群中冒出的紫牛一樣,讓人眼前一亮——只有擁有與眾不同的產品或者創意,你才能在市場中處於領跑者的地位,你才能取得非同凡響的業績。)

許多人詬病網易做產品太過於自我,不考慮趨勢和布局,但是網易的產品在近年來卻表現亮眼。無論是有道詞典、有道雲筆記,或是網易新聞客戶端,還是網易雲音樂,丁磊總是把產品做得非常極致,很多網易很多產品在同類中都處於第一或第二的位置。

丁磊認為只要把產品做到極致,再晚也不遲:“在那些公司已經把用戶聽音樂的習慣培養起來了,就像人們現在開始懂得品紅酒了,然後是法國紅酒,再是五大名莊,一步一步來。”

就如小米副總裁黎萬強最近發表的新書《參與感》中描述的,由於移動互聯網信息傳播極度扁平且快速,互聯網已經進入口碑時代,產品的口碑會戰勝任何廣告和無用的流量優勢。

網易雲音樂產品總監王磊,另一個身份也是音樂人,一頭長發的他總在周末幫別人制作歌曲。而網易已經為雲音樂買了500萬首曲庫,每年還會支出數千萬去購買音樂版權。王磊說:“中國人最常聽得音樂不過2萬首,普通人可能聽歌的範圍也就1000首,很多人現在就把網易雲音樂當播放器,但是沒關系,我們會通過算法推薦等產品改進方式給大家推薦更多好音樂。”

2014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務業績。數據顯示,網易二季度總收入為29.5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3%,環比增長17.2%,各項業務收入再創歷史新高;凈利潤為12.0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8%,環比增長7.0%。

網易的錢,看似在為丁磊的理想買單,但也為網易的未來創造了無限的可能。丁磊已經在互聯網混了二十年,做產品有一種“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氣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41

張泉靈:紫牛基金只投有商業頭腦的內容創業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30/157085.shtml

張泉靈:紫牛基金只投有商業頭腦的內容創業者
甄不多甄不多

張泉靈:紫牛基金只投有商業頭腦的內容創業者

紫牛基金只投資兩種人,第一種叫做懂技術的藝術家,第二種是有商業頭腦的內容創業者。

i黑馬訊 6月30日消息,在騰訊科技內容創投論壇上,紫牛基金創始人張泉靈發表“我為什麽要投內容創業和網紅經濟”的主題演講時表示,”我只投資兩種人,第一種叫做懂技術的藝術家,第二種是有商業頭腦的內容創業者。“

以下是張泉靈演講,經i黑馬編輯:

我今天分享的是關於內容創業的看法。現在內容創業到底屬於什麽“天”?我最近看文章時發現,大家對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都有過表述。

羅振宇把內容創業者帶進了春天。最早羅胖出來做內容創業時,大家突然發現如果一個媒體人脫離原來的環境到一個新流量平臺,把原來的知識、人脈、邏輯重新整理,有可能會成為一家新的公司,而且這家公司還有可能成長得很好。這時,很多人抱著等等看的眼光,看著羅振宇把內容創業帶進了春天。

到了papi醬時,很多人對“炎熱”到來的速度嚇了一跳。papi醬從微博上發第一段視頻到變成所謂2016年最大網紅,時間不到一年。當papi醬被真格、羅振宇投了1200萬時,網上有各種各樣的爭論,討論這樣的網紅是不是值得投資,未來的出路在什麽地方。但是當papi醬第一條廣告拍賣到2200萬元時,所有的論調就發生了一些偏移,大家意識到也許網紅與內容的價值會超過你的想象,特別是網生內容的價值可能會超過你認為的增長模式和增長速度。

為什麽把馬東放在了秋天?馬東原本也是春天一族,出來時跟羅振宇差不多,當大家沒有意識到網絡頭部的經濟利益時,他們最先走了出來。但是最近馬東的內容創業讓別人感覺到了秋天的寒冷,因為在喜馬拉雅做收費的“好好說話”第一天賣了500萬,10天賣了1000萬。這時你會發現絕對的大頭部才有資本上的價值,中部可能能做個不錯的生意,長尾可能只能做個創作者。

所有內容創作者都在想能不能找到一個新的流量平臺,在新平臺起來時跟它一起成長。但馬東在愛奇藝上可以作為頭部,換個視頻平臺還可以作為頭部,在聲音平臺上還是頭部,這時你突然發現大頭部的內容創業者也許能贏家通吃,他們無論如何遷移都能站在第一位,那後面的人就會變得極其痛苦。

最後是關於冬天,盡管我們已經說了一年資本寒冬,但是好的項目依然可以獲得投資,許多投資機構依然願意幫助看好的項目快速成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下的氣溫的確有點低,此時,內容創業會面臨更多困難。

第一,如何獲取用戶,用什麽方式才能獲得精準用戶?如果說羅振宇趕上了整個微信平臺的爆發,早期微信平臺給了羅胖一些特權,比如當時每天可以發不只一條微信,基本上流量都會被他收入囊中。但現在,新的內容創業者在微信平臺上快速獲得用戶變得非常困難。

第二,如何變現?內容變現方式包括寫軟文、硬廣告、做電商、IP等途徑。但這些都面臨一些問題。硬廣告變現存在平臺之間沖突和條條框框的約束問題;做電商交易面臨的問題是,供應鏈如何獲得?用戶願意為文章花時間,但是願意為創作者推薦的東西買單嗎?轉換率有多高?第二次購買率有多高?關於IP變現,誰都希望“我”本身成為一個強IP,可以通過自己的強IP獲得商業變現,但是,幾乎只有最頭部的內容創業者才有這樣的可能性,小火一段時間是沒有機會的。

第三,如何長大?即便像羅輯思維這樣的平臺,投資人還會問你怎麽繼續長大?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這似乎天然是一個永遠要被投資人問的問題,你能夠持續產生內容嗎?你能夠把你的用戶群持續做大嗎?

第四,如何更長壽?大家都不希望變老,但是內容創業者真的要問問自己,我有機會成為一個更長壽的內容平臺嗎?我有機會提供長壽的內容嗎?如果沒有相對長的生命力,那你所謂的資本價值、投資價值在什麽地方?

內容創業的投資邏輯

我之前投了兩個方向,一個是內容相關,另一個是黑科技、人工智能、機器人相關,每當我說投內容時,很多人會問你們是投新媒體嗎?

對於紫牛基金來說,新媒體是我們非常謹慎去“沾染”的投資標的。我對於投資內容的理解,可能跟大家說到內容的第一反應有所差異。我自己做了很多年內容,對於我來說,做內容有一個非常痛苦的事情,即,一旦開始做內容就意味著今天要做,明天要做,後天還要做,沒有停下來的任何機會,因為你就是靠內容去吸引人。這造成了你的邊際效應很難增加,邊際成本很難下降,這跟投資軟件是完全不同的邏輯。

我投資內容創業的邏輯有兩個。第一,內容創業有沒有“長期有效性”的特質?內容創業可不可能跟軟件一樣可以把邊際成本做低?我喜歡投趨近軟件特質的內容,它們具有生命力、長期有效。對於這類內容,今天你願意讀,明天你也可以讀,你讀完一年後其他人還可以讀。在這個方向上,我們其實更多的會看到一些跟教育相關的內容。原本的線下教育公司大多是銷售類型的公司,以銷售作為核心競爭力。但是在線上時,以內容為入口的教育機構就有了新的爆發點和生命力,而且教育類內容有非常接近軟件的特質,有很長的生命力。

我們小時候的教科書和諸位在座的教科書沒有特別大的差異,跟我兒子現在的教科書也沒有特別大的差異。你會發現即便時代變化很快,但有些變化非常有限。這就是我投資內容創業的第一個邏輯,我們會非常關註內容創業有沒有長期有效性這個特質。

第二個邏輯是,你能夠通過你的內容獲得用戶,而且能夠黏住用戶。

內容創業到底是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出現新的技術、新的用戶平臺時,大家都說渠道為王,渠道流量分得差不多時就又說內容為王,其實這兩個王從來都是並存的,只不過在不同階段哪個顯得更加重要一點而已。媒體經營的從來不是內容,內容只是一個你吸引用戶的入口,媒體真正經營的是用戶。媒體要讓用戶進來,然後留住用戶,最終通過用戶來變現。

在網絡端這個邏輯也一樣,當我要投資一個內容創業項目時,我不會關註我是否喜歡你的內容,“我很喜歡你的內容”不能構成我的投資。構成我投資的邏輯是你能夠通過你的內容獲得用戶,而且能夠黏住用戶。

做投資以來,我一直對外說內容是我們重要的投資方向,所以接觸到了很多相關的創業者。在這些創業者中,我聽到了兩種最容易發出的聲音,第一種是“賣很掉價”,當我說你要檢測用戶是否是願意為你買單時,他會說我作為高大上的內容創業者,如果“賣”的話會很掉價。第二種是“等一下再考慮商業模式,先獲得用戶”,這種話沒有全錯,但是開始的點還是非常重要的,我勸大家盡量早點開始考慮商業模式,因為跟商業模式相關的用戶才更有價值。

現在我要投的內容會有兩個主要方向。第一,哪里有真正的下一個流量平臺,不是簡單的下一個產品,而是下一個可能誕生的流量平臺。舉個例子,如果機器人爆發,機器人會不會是一個新的內容載體?機器人所承載的內容跟手機端閱讀完全不同,手機端閱讀跟PC不一樣,PC跟紙媒不一樣,新的內容是否要搭上人工智能的車?第二,什麽樣的內容產生是有門檻的?圖文最簡單,視頻相對來說有一定技術門檻,再下一步什麽樣的內容產生本身有技術門檻,而這個技術門檻又搭上了流量的平臺?這就是下一波值得去投資的內容。

在未來,我要投資的就是這兩種人,第一種叫做懂技術的藝術家,第二種是有商業頭腦的內容創業者。

內容創業張泉靈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6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