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放零用錢三步曲
在以前參與的親子講座中,我發覺家長發表意見最積極的議題之一就是零用錢的使用。有家長擔心過早給孩子零用錢,會令子女養成愛消費的習慣,因而索性採取「拖」字訣,儘量避談這個敏感話題。相反,有些家長利用零用錢作為尚方寶劍,作為補償「不在場」及「增進」感情的工具。
零用錢在孩子的理財教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零用錢不在於滿足孩子買零食和玩具的慾望,也非迫使孩子學習儲蓄的間接手段,而是培養孩子建立正確金錢觀的重要一環——透過定期收取金錢,孩子們可從小學習有計劃消費、記錄收支、控制預算、儲蓄。相比空談理論(如玩大富翁遊戲),這能更有效地訓練孩子認識金錢的價值和消費運作。
正面處理勿逃避
家長經常擔心過早讓孩子接觸金錢或許會帶來反效果,索性放棄發零用錢的打算。我建議家長不要因噎廢食,若不儘早發零用錢,孩子便沒有從小學習並實踐理財的機會,更無從明白成人掌握理財的竅門,這對他們日後的金錢消費和使用有著深遠的影響。
正因如此,我深信,若要理財教育獲得成效,首先應從一些「固定收入」入手開始學習管理的重點,如成年人能妥善處理薪金,慢慢便會建立一套持之以恆的收支習慣等。同樣地,若要孩子學習掌握理財之道,必先由定期的零用錢而非「壓歲錢」開始。只要打好理財的根基,日後即使要管理大量金錢也沒有難度。
可是,何時開始給零用錢、該給多少、多久給一次等問題,著實困擾不少父母。他們擔心萬一做錯決定,可能釀成嚴重後果。要知道,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不盡相同。以下是我的一些個人意見:
讀者若認為應讓孩子儘早實踐,考慮準則是孩子是否懂得分辨金錢數額的高低。我曾經給四歲多的小女兒做了個小測驗,看她會選擇10元還是50元,她選了50元,但當問她要50元還是100元時,她仍選了50元,看來現在還不是給她零用錢的合適時候。此外,制定零用錢金額多少看似簡單,往往又難倒不少家長:他們擔心錢給多了,怕助長孩子過度消費或追求名牌;給少了,又怕他們失去管理金錢的原動力,以致平白浪費學習機會。結果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
小學一年級開始給零用錢
我的個人意見是發放零用錢越早越好,家長可考慮由小學一年級開始,因為孩子此時已懂得加減乘除的基本數學概念,也意識到自己的物質需要(如玩具、零食等),這正是讓他們學習管理金錢的好時機。
當然,家長在給孩子第一次零用錢前,必須給他們講解一些基本概念和規則,包括零用錢的用途,如消費、儲蓄和捐獻等。部分家長對從小發零用錢仍有疑慮,其實他們不用擔心,因為大可通過零用錢的金額及次數來做出適當的調節。
發零用錢給小朋友,主要是幫助他們認識「有限」及「管理」的概念,從小懂得「金錢是有限,必須通過有效管理達標」的道理。零用錢的金額太少,會令孩子缺乏學習理財的動力;金額太多,會令孩子對「有限資產」的概念變得模糊。
對於金額的多少,我認為考慮因素應包括以下各項:本身家庭的經濟狀況、孩子年紀及成熟程度、面對的消費需要以及孩子自理能力等。一般以小學生而言,孩子若不用負擔午飯支出,以每週十元八塊作為開始是恰當的。
由每週一次開始
對於一些年紀較大的孩子,我建議父母應邀請他們一同參與制定零用錢的金額,讓雙方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考慮因素,因為有效的溝通將大大減少不必要的誤會。
一個普遍令家長頭痛的問題,是發零用錢的次數,我建議應定期定額,讓孩子有系統地建立有關零用錢的收支習慣。對小學生來說,每週或每兩週定期發一次也算合適,即使在期內花光了也不應補給,藉以鼓勵孩子學習制定正確的理財計劃。
此外,更重要的是發放金額必須「定額」,而非浮動性質,這更不應與孩子表現或父母的心情係數掛鉤。我曾聽聞某些家長會因自己一時高興而隨意給孩子一些錢當作零用錢,原意是與孩子一同分享喜悅,但若被孩子錯誤解讀,最終便破壞了孩子正在建立起來的金錢觀念。隨著孩子日漸長大,對金錢的需要也會逐漸增加,父母應與孩子一起商量,彼此協議一個可行的零用錢金額。我還建議這個協議的金額,日後需要定期更改。
宜定額定期
若父母發零用錢的時間相隔太長,孩子可能沒有足夠的耐性去培養理財習慣;若太頻繁,又會降低孩子管理金錢的慾望。當然,這也視孩子的年紀及預期消費需要而定,一般建議小學生可由每週一次開始,當年紀漸長及計劃運作暢順後,可考慮改為每兩週一次;至於中學生則建議每月一次。
孩子的理財教育必須持之以恆,缺乏一套清晰而固定的原則,孩子便難以適應。有些父母會利用零用錢來鼓勵或懲罰孩子,我對此做法持保留意見,因為孩子會將零用錢誤解為權利或工錢,父母切勿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