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互聯網醫療的三條線下之道:第三方醫療服務中心最難走通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26/157672.shtml

互聯網醫療的三條線下之道:第三方醫療服務中心最難走通
聯基金 聯基金

互聯網醫療的三條線下之道:第三方醫療服務中心最難走通

其核心困難,主要在於政策放開程度和付費問題。

文|聯基金

我們認為,國內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會分為三個階段:

1)連接的醫療:互聯網醫療的第一步是利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連接功能,跨越傳統方式下的物理阻隔,將醫療體系內各個參與方高效、低成本連接起來。其典型代表是掛號網、就醫160的醫院-患者連接,春雨醫生、平安好醫生的網上輕問診模式的醫生-患者連接,丁香園、誠醫的醫生社區模式的醫生-醫生連接,抗癌衛士的患-患連接,遠程醫療的醫院-醫院連接。

其核心醫療價值是醫學知識的生產和傳播。這一階段互聯網醫療公司並不直接對服務質量負責,平臺信息的公信力來源於醫學研究及醫生執照。

2)優質的醫療:如果說第一步還只是在醫療的周邊做文章,互聯網醫療的第二步則直接瞄準醫療質量的提升,也即提升線下醫療服務質量。表面發展邏輯是第一步通過連接醫療獲得醫生資源和醫學知識,第二步再將其線下變現。

現實是這一邏輯大規模實現的前提需要醫生自由執業(或多點執業),不過目前國內政策還處於各方博弈階段,推進難度很大。但是這一發展方向飽受攻擊的原因其實更在於互聯網對醫療質量提升的根本性懷疑:網上掛個號、問幾個簡單問題的互聯網醫療怎麽能提高醫療質量了?

我們需要看的更廣和更遠。

拓寬來看,互聯網連接使得分級診療可以大規模開展,提高整體醫療效率;連接優質醫療資源到基層,提高基層診療能力;在某些自動化程度高的細分領域,如全域醫療的精準雲放療,更是可以提高醫療質量標準、降低醫療風險。

長遠來看,互聯網連接產生的大數據挖掘會在兩個方面直接提高醫療質量:醫學研究的大數據挖據和醫療人工智能輔助甚至部分替代醫生。

3)可控的醫療:前兩階段更多是解決國內醫療資源匱乏和質量水平低下的問題,跨越過後的問題便如發達國家一樣,面臨老年化社會帶來的嚴峻的醫療控費問題。這一階段的互聯網醫療會更多的與保險深度結合,更多的參與到前端的健康維護。

目前的互聯網醫療行業正在第二階段負重前行,其典型模式包括互聯網醫院、全科診所、第三方醫療服務中心等。

1)互聯網醫院:自2015年12月微醫的烏鎮互聯網醫院開始,各個互聯網醫療公司開始跑馬圈地:好大夫在銀川上線互聯網醫院,七樂康與廣州市荔灣區中心醫院合作共建荔灣七樂康互聯網醫院,阿里健康網絡醫院落戶金昌市為近300家線下門店將接入阿里健康網絡醫院的“一分鐘診所”。

法規角度來看,目前的互聯網醫院並非真正的醫院,因為不依托於實體的物理場所。回歸到上述“優質的醫療”,互聯網醫院在疾病的複診和診後管理將會提供最大價值(當然在某些疾病領域,如皮膚病,互聯網醫院在首診也可發揮作用),其突破口必將是慢性疾病的治療和管理,商業價值釋放點是處方的線上流動。

對於患者來說,長期更重要的一個價值更有可能是醫療數據的去分散化,而互聯網醫院的用戶全病程周期醫療數據也會逐漸釋放其商業價值。

不可忽略的是,互聯網醫院也會直接面臨傳統醫院的互聯網化的競爭,例如三甲醫院主導的醫聯體。如何發展出真正有價值、有口碑、有差異化競爭力的醫療服務是現階段互聯網醫院必須盡快探索的方向。

2)全科/專科診所:丁香園的丁香診所是互聯網醫療全科診所的典型代表,目前已經有4家門店,開始標準化複制。互聯網專科診所在各個細分專科領域內都有探索,如中醫領域的看中醫、糖尿病領域的微糖、生殖領域的愛丁醫生等。

與上述互聯網醫院不同,全科/專科診所更偏向於在傳統公立醫院外做增量,而且瞄準的是消費升級過程中的中高端醫療,形成差異化定位。同時全科/專科診所非常依賴於線下實體的服務體驗,其對互聯網醫療團隊的醫生資源和醫學知識要求更高。

商業價值上,線下診所不可避免會受限於輻射半徑,而中高端醫療定位又會提高精準獲客成本,這兩個弊端能否利用互聯網線上獲客方式加以改善還需進一步觀察。

3)第三方醫療服務中心:全域醫療的精準雲放療中心和一脈陽光的第三方影像中心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這個方向相對來說信息化技術直接就是醫療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壁壘很高。

由於該領域前期設備投資大、專業化要求高,基層醫療機構一般無法提供,所以其核心目標市場為基層的空白市場,面臨的傳統醫療機構競爭也是互聯網醫療線下三條道路里最少的。其核心困難主要在於政策放開程度和付費問題。

互聯網醫療 全科診所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092

滴滴副總電話會遭冒充 第三方服務公司惹禍

8月2日的一通券商研究所電話會議,因為“真假”參會嘉賓的同時現身而瞬間成為市場熱點話題。8月3日晚,當事人國泰君安方面終發布聲明,稱其通過第三方服務公司邀請的“滴滴副總裁張總”並非滴滴出行公司現任員工,也未擔任副總裁職位。

該聲明讓醞釀一整天的“真假嘉賓”討論進入尾聲,但同時也將券商研究所的第三方服務公司推上風口。多位券商分析師也表示,通過第三方服務公司邀請行業專家演講等已不是新鮮事。在某分析師提供的合作第三方服務公司相關材料中可見,此類公司多會提供覆蓋多個行業領域的從業人員列表,即所謂“專家資源庫”;雙方合作形式均以正規合同進行簽約、明碼標價。而針對國泰君安此次烏龍,亦有業內人士認為,研究員在此事的合理性判斷上也欠缺謹慎,“在合並這麽關鍵的節點上,花錢就能請來公司副總聊戰略?”

國泰君安聲明承認自擺烏龍

(圖為國泰君安發布聲明)

此次風波,來自國泰君安研究所舉辦的一場電話會議。尚保留痕跡的會議介紹顯示,在滴滴與優步中國區業務合並的消息公布後,國泰君安計算機團隊 “邀請滴滴副總裁張總”在8月2日當天8:30分召開電話會議,就可能的巨頭合並給產業帶來的影響、以及此次交易的合並方式和滴滴海外市場擴張策略等與投資者進行交流。

隨後,新浪財經刊登了名為《滴滴副總裁:將減少乘客補貼》的文章,文中以“滴滴副總裁張貝”的稱謂對嘉賓部分發言進行了報道,談及內容包括公司未來將減少給乘客的補貼,但會加強司機端派單的投入來提升用戶體驗等。但在2日下午,滴滴出行副總裁就在社交平臺稱,張貝並未參加國泰君安的電話會議,從聲音判斷亦非本人,張貝被“冒名頂替”。《第一財經日報》就此事致電國泰君安及當事分析師,但截至當晚均未獲得回複。

8月3日晚間,國泰君安在其官方公眾號發布了聲明,承認電話會議的嘉賓與所宣傳的在職公司和職位不符。

國泰君安聲明稱,在滴滴和優步宣布合並後,公司研究員通過委托第三方服務公司邀請行業專家出席電話會議,在8月2日上午召開了內部客戶電話交流會議。但經內部核實並與滴滴出行公司確認,第三方服務公司邀請參加當天電話會議的“滴滴副總裁張總”並非滴滴出行公司現任員工,亦未擔任副總裁職位,該人士在電話交流會議上發表的觀點和言論與其身份和事實不符。

但聲明同時表示,“國泰君安確認所有會議邀請函及電話會議記錄中均未提及張貝”。此外,國泰君安還稱與滴滴已還就此事達成充分諒解,對給張貝本人及滴滴出行帶來的負面影響深表歉意,並將嚴肅追究第三方服務公司的相關責任。

第三方服務公司的“專家庫”

然而,看似結尾的一則聲明,並未徹底打消市場的疑慮。券商研究所和第三方服務公司誰的責任更大,已引發討論。

在滴滴昨天否認高管參與國泰君安電話會議後,多位接受采訪的賣方分析師還認為,該事件或“存在一定誤會”。從電話會議的操作流程上來看,有分析師表示,在其所在券商召開電話會議的流程報備並不複雜,只需提前申請並報備即可自行操作。在其看來,券商組織電話會議這一行為在合規方面風險不大,亦沒出過較大問題;即便是委托外包公司邀請嘉賓,事先也多半會先行交流和考察下。但從國泰君安最終的聲明來看,已超出其此前的猜測和預期。

而國泰君安此次聲明也將券商研究所與第三方服務公司的合作模式推上臺面。華東某券商研究員向本報透露稱,其也與此類服務公司合作過,一般多用於來邀請行業專家配合各種活動。其還提供了某三方公司新近發來的“專家推薦”列表,涉及當前多個熱門板塊和話題;其中具體的人名被代號所代替,但列有詳細的從業經驗和主要職責。據其介紹,如需要某位行業專家參加活動演講等,雙方需要前述正式的合同協議,詳細的規定了雙方權責和費用、付款方式等事項。

國內某大型券商研究所行業分析師也表示,此類第三方公司平時專門積累專家資源與賣方機構對接,所有費用全部結給外包公司,這種模式在業內並不稀奇。其提供的第三方服務公司報價單顯示,後者提供的專家很大部分可以統一報價,視訪談形式不同而有價格差別。如電話訪談和面訪較便宜,而活動演講、路演、經銷商調研等則報價較貴。

針對國泰君安此次風波,該分析師認為,券商對於此次會議嘉賓身份的核實以及合理性上不夠審慎。其強調,在行業兩大公司合作的關鍵節點、委托第三方公司是否就能邀請當事公司的高管談戰略,國泰君安對此或許應該更嚴謹地核實和細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55

第三方搶灘公募銷售 諾亞螞蟻陸金所等“紛至沓來”

近日東方財富公布的中報顯示基金銷售額縮水一半的事情不僅反映了上半年市場行情的慘淡,同時也預示著基金銷售市場上一批互聯網平臺正在興起。

《第一財經日報》獲悉,諾亞、螞蟻、陸金所、萬得、雪球……一批“第三方”機構正在大力打造公募基金的互聯網銷售平臺。

在業內人士看來,相比國外,中國公募市場仍有巨大的潛力。諾亞財富派CEO黃俊鵬分享了幾個數據,在美國,公募基金規模占股票市場比例約41%,但中國僅7%;美國公募基金占比GDP為90%,而中國為11%,美國家庭投資公募基金的比例是43%,但中國僅占2%;以及美國三方代銷公募的占比是37%,中國僅為4.5%。黃俊鵬表示,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公募市場至少還有幾十倍的市場增長空間。

當前,許多財富管理平臺都已經把目光瞄準了公募,其中一些互聯網平臺的布局速度更是非常快。以陸金所為例,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上海陸金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代銷的基金只數達到了3152只(Wind資訊),一躍成為市場上貨架規模最大的公募基金代銷機構之一。

陸金所資管在2015年9月上線,只用了一年不到,基金代銷數量就有如此大的進展,wind數據顯示,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目前公募基金代銷只數多在2000只左右。

不久前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對媒體表示,2011年成立至今,陸金所已經從1.0時代步入3.0時代。2016年,陸金所將進一步打造綜合開放的一站式互聯網財富管理平臺,陸金所資管的公募基金是平臺重點培育和發展的產品線之一。未來,基金頻道在陸金所中扮演的角色將越來越重要。

值得關註的還有螞蟻金服。2013年,淘寶基金店紛紛上線,直到今年5月底,基金店關閉,原來的基金業務全面遷移到了螞蟻金服旗下的螞蟻聚寶,很快螞蟻聚寶即上線了千余只基金產品。

基金公司在淘寶上開設基金店,采用的是直銷模式,基金公司需要自己做好線上運營,但去年淘寶基金店就已經“門廳冷淡”,基金業務遷移到螞蟻聚寶後,基金銷售轉為代銷模式,這也是基金公司最熟悉的模式。

作為中國最大的財富管理公司之一,諾亞財富亦不容錯過公募基金擴容的財富盛宴。今年初,諾亞財富確定把公募基金作為重點發力方向,並由諾亞正行與諾亞財富的互聯網理財平臺財富派共同合作。具體而言,諾亞集團層面成立諾亞公募基金委員會,主導公募基金業務策略與投研決策;財富派成立了公募基金事業部,聯動集團相關部門,開始協助諾亞正行整體推進公募基金的銷售運營存續工作。

據介紹,諾亞正行已通過互聯網方式上線近3000只基金,經過諾亞集團及財富派篩選後,一些重點推薦的公募基金產品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如今年6月在建信保本7號的首發銷售中,取得了單日打款1億,整體1.87億銷售額,居於三方渠道首位,還有不久前結束的銀華鑫銳定增產品的首發銷售中,其交易規模也占到了整個三方渠道的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62

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續牌8月落定 部分業務將收縮

“續牌本來在7月中下旬就已經批複了,但是27家持有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機構中有一家沒有通過,需要重新提交資料。”《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首批27家支付機構之一的一位高管處獲悉,第三方支付機構將在8月結束裸奔,獲得續牌資格。

由於目前對於第三方支付行業監管趨嚴,部分機構在支付層面爆發危機,上述高管也表示,在此次續牌過程中,部分牌照的業務將會受到限制。

8月續牌 業務收縮

2011年5月央行下發首批27張第三方支付牌照,這批牌照到2016年5月結束了第一期的“任務”,但是續牌卻遲遲未有動作,導致包括支付寶、財付通、銀聯商務、易寶支付等在內的27家支付機構處於“無證經營”狀態達3個月。央行相關負責人曾表示,首批續展工作正在進行中,但是卻長時間“只聽樓梯響,未見人下來”。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8月份續牌終將迎來落地,伴隨的是監管趨嚴的深度表現——部分牌照業務將收緊。

2011年至今,央行共發放了8批270張支付牌照。值得註意的是,在第一批支付牌照的續牌尚未有實質性動作時,8月份,第二批支付牌照的使用期限也即將到期。

一位在預付卡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之所以會出現續牌拖延,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央行需要借助此次續牌進一步明確監管標準和未來5年的管理方向。“牌照續展要走很多道流程,經轉多個司,而央行的人手有限。”上述高管表示,央行對第一批牌照續展的態度,會為接下來的200多家機構續牌樹立標準,更重要的是昭示著未來五年的管理方向,監管層必然會更加謹慎。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態度比較松,可能會對其他支付機構造成監管趨松的錯覺,而事實上,從目前的現實環境和監管態度來看,毫無疑問是在趨嚴。

第二,在續牌之前,需要算清舊賬。延期發放向外界傳達了即便到了續展期也會更加嚴格審查的態度,不合格、不規範的機構很可能無法續牌。

此前,2016年7月25日,央行針對支付通和銀聯商務分別開出了千萬罰單,堪稱歷史上最嚴罰單。

根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第十條相關規定,第三方支付機構連續為金融機構提供信息處理支持服務2年以上,或連續為電子商務活動提供信息處理支持服務2年以上;連續盈利2年以上;最近3年內未因利用支付業務實施違法犯罪活動或為違法犯罪活動辦理支付業務等受過處罰,則相關機構可具有申請牌照資格,但是自2015年3月份以來,這一閘門便緊緊地關閉了。

閘門關閉更為重要的原因在於支付行業出現了大量的挪用備付金、違法提供支付通道、違規轉包、牌照租借等違法違規現象,造成了金融市場風險的擴大。

2014年起,央行先後公開點名10家第三方支付機構存在違規經營事件,其中浙江易士、廣東益民和上海暢購三家主要從事預付卡發卡與受理的三家支付機構因嚴重違規而被吊銷牌照。

自此,預付卡領域成為監管層面重點關註的對象。“預付卡牌照發行160多張,有點超發,必然面臨生存淘汰出局。”對於為何預付卡領域成為“重災區”,一位預付卡支付公司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從商業預付卡轉型升級到行業應用,這是很多單省份預付卡牌照公司的不足,因此會面臨轉型困難。

可以發現,在預付卡之外,“二清機構”(區別於作為“一清機構”的銀行和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機構,“二清機構”未獲得央行支付業務許可)的風險也正被監管層所註意,此前針對銀聯商務以及通聯支付的懲處即是整肅“二清”的具體表現。二清市場實質上形成了“影子”清算機構,大量繞開銀聯轉接,容易出現卷款跑路的違規問題。

4個月之前,央行向支付企業下發了《非銀行支付機構分類評級管理辦法》,將支付機構分為5類11級,對支付機構進行差異化管理,其中D類代表支付購潛在風險較大,E類機構風險隱患嚴重,如果多次出現D類或E類相關情況,央行將采取相應措施直至註銷牌照。

市價5億 支付牌照一紙難求

“第三方支付牌照,業務包含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固定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價格5億,居間費5000萬(買方付)。”日前,一則出售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消息在微信上流轉。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發現,如今第三方支付牌照薄薄的一張紙已經是洛陽紙貴。第三方支付牌照僅是統稱,其中具體根據不同可開展業務的許可及地域而給予不同的市場定價。

目前,支付牌照的業務類型共包含,銀行卡收單、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電視支付、固定電話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等六類。其中,在移動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的今天,其中三類支付牌照尤為搶手,即移動支付牌照、銀行卡收單牌照以及互聯網支付牌照。

本報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目前,線上互聯網支付牌照市場價值已經飆升至4億,線下預付卡發卡與單省份牌照價格約為3000萬。從上述轉讓信息可知,具有移動支付功能的支付牌照市場已經報出5億的高價。

從供給端來看,央行自2011年5月至今共計下發了8批270張第三方支付牌照,除去被央行註銷的三張牌照,目前市面剩下267張牌照。而牌照的下發自2015年3月就已停止,截至目前超過16個月沒有下發新的牌照。

本報記者了解到,支付牌照的價格水漲船高並非源於市場供給關系的緊張,恰恰相反,多數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現存的267張牌照遠遠多於市場能夠容納的支付體量。

根據艾瑞咨詢統計,2016第一季度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市場份額中,占比前10%的分別是:支付寶占比43.3%,財付通占比20.1%,銀商占比11.1%,快錢占比7.0%,中金支付占比5.1%,匯付天下占比5.0%,易寶支付占比3.9%,京東支付占比1.5%,易付寶占比1.4%,寶付占比0.9%。

“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只要有上述十家支付機構的十張牌照就夠了。”某大型綜合金融機構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支付是一個利潤較薄的行業,不上一定規模根本無法賺錢,正是如此,市場上大量擁有支付牌照嘗試開展支付業務的公司至今仍處虧損狀態。

造成支付牌照價格飆升的原因一定程度上還在於大型綜合金融機構概念近幾年噴發,在亟需支付牌照完善金融版圖,形成協同效應的大型綜合性集團公司以及上市公司看來,一方面,重新申請牌照,監管層面何時開放新口子尚不得而知。另一方面,申請牌照,重新搭建班子設立一家支付公司成本較高,尤其是時間成本。因此收購牌照是一條“捷徑”。

此前的2012年,京東金融收購網銀在線,獲得支付牌照;2014年底,萬達以3.15億美元收購快錢68.7%的股權,收獲支付牌照,在收購時快錢方面的數據顯示,2014年交易流水規模超過2萬億元,與超過200家金融機構合作,擁有360萬企業合作夥伴。擁有絕對控股權的萬達全盤接下。

近幾年,按照這一路徑操作進而收獲支付牌照的包括平安、海爾、小米等多家意圖拓展金融版圖的大型機構和企業。

此前,新大陸(000997.SH)於2016年7月16日發布公告稱,5月26日福建新大陸電腦股份有限公司與福建新大陸支付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新大陸支付”)簽訂了轉讓協議,以2.97億元轉讓支付公司30%的股份,這一交易價格在7月16日的公告中變更為2.23億元。即便如此,可以發現新大陸支付的市值依然高達約為7.43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658

空客遭受英國反腐機構調查 因第三方代理涉嫌違規

據外媒報道,英國嚴重欺詐案辦公室(SFO)已對空客可能存在的腐敗、賄賂行為展開調查,指出空客公司在與英國政府的談判中可能使用了第三方的交易顧問。上周日晚,空客發表聲明證實此事。

空客表示,“空客集團已收到因第三方顧問存在違規行為而受到的指控。空客集團將繼續配合SFO的調查。”有關細節,SFO和空客都未曾披露。此時,距空客獲得被正式調查的通知已過兩天。

今年4月份,為申請政府融資,空客提供了相關申請資料。其中,飛機制造商發表的有關第三方中介使用的聲明出現了信息不符的情況,英國政府開始對空客暫停出口信貸。事件一經曝光,隨後法國、德國的出口信貸機構也都暫停了該項目的融資。7月底,空客公司曾表示,已與英國出口信貸機構達成協議,將於今年年底前恢複融資。

出口信貸可以幫助空客在商業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獲得資金、出口擔保等支持,以完成出口活動。去年,空客公司大約6%的業務依賴出口信貸獲得融資實現出口。

外媒稱,英國啟動正式刑事調查對空客公司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打擊。調查可能持續數年,期間,空客的競爭對手波音將會積極利用此次機會,發展自身業務。法國、德國或許還有其他國家的調查人員可能已經開始著手調查本國的空客第三方代理的運行狀況。

目前第三方已成為反賄賂法規的重要對象,許多企業已經開始減少代理的數量。美國和英國的相關法案對代表公司進行商務活動的中介關註度很高,相關調查更加嚴格,任何形式的違法行為都要面臨很重的處罰。

空客集團上個月表示,其凈利潤在今年上半年利潤增長了17.6億歐元(約19.4億美元),上漲了15%。而調查消息流出後,周一股價下跌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163

評級耗時致第三方支付續牌延遲 未來牌照減少已箭在弦上

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續牌千呼萬喚始出來。2016年8月12日,央行正式公布市場期待已久的首批27家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的續展結果,結果顯示首批27家無一例外,均獲得了續牌資格,但是部分支付牌照業務被收縮。

對於此次業務收縮,在業內人士看來,存在著多種信號,一是監管趨嚴的表現;二是支付行業發展趨勢、業務格局轉變的結果;三是未來市場存量牌照將逐步順應市場需求,有可能數量減少的前期鋪墊。

在首批支付牌照續牌落地後,本月31日第二批13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牌照的存續期到期日也接踵而至,第二批能否按時順利續牌也成為市場關註的重點。

緣何延遲78天?

8月12日,距離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應有的續牌日已經整整遲到了78天。在這78天中,市場上包含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巨頭均處於裸奔狀態。

緣何遲到了78天,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

一位順利續牌的首批第三方支付機構高管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16年是第三方支付的監管元年,從政策出臺來看,2016年4月,密集發布了一系列監管及自律政策。在這些政策之中,央行於2016年4月19日向支付機構下發《非銀行支付機構分類評級管理辦法》(下稱《評級辦法》)成為此次未能按時續牌的最大“阻礙”。

“央行在續牌時碰到很尷尬的問題,即續牌要等到根據《評級辦法》打分、評級落實才能夠發牌,如果評級尚未落實,就實施續牌動作,一旦某機構打分結果並不理想,央行就處於很被動的狀態。”上述第三方機構高管人士對記者表示,打分評級是一項複雜的工程,涉及到監管層面的多個部門,包括支付結算司、央行條法司、央行科技司,最後歸口至央行支付司,8月份能夠順利續牌,已經是打分速度比較快的體現了。

此前,央行下發的《評級辦法》指出,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分類評級指標包含監管指標和自律管理指標兩項。監管指標共包含6項,具體為客戶備付金管理、合規與風險防控、客戶權益保護、系統安全性、反洗錢措施、持續發展能力。自律管理指標則由支付清算協會制定。

綜合各項指標評分後,支付機構被分為5類11級,包括A(AAA、AA、A)、B(BBB、BB、B)、C(CCC、CC、C)、D和E類。其中,D類代表支付機構潛在風險較大,E類則代表著機構風險隱患嚴重。如果機構發生重大風險事件或連續多次評級為D類或E類,則監管部門將采取相應的措施,直至撤銷牌照。

從時間來看,該《評級辦法》的下發時間為4月19日,而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到期時間為2016年5月26日,僅僅相距37天,想要在37天內完成27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打分評級流程似乎並不可行,而評級結束並非是續牌的開始,從8月12日央行續牌落定後針對支付機構的業務調整可以看出,部分支付機構發生了業務“合並同類項”,此外部分機構還主動退出了某些業務市場,對於這些業務的調整也需要時日。

由此,延遲續牌成為了當時的“必然”,

針對續展延期,央行相關負責人也指出,一是調減存在嚴重違規行為、核準支付業務事實上處於停滯或出現嚴重萎縮的機構支付業務範圍,凈化市場環境;二是規範整合部分隸屬同一集團或股權重合的支付機構業務範圍,優化牌照資源,減量增質,促進市場進一步規範化、規模化發展。“央行將以續展工作為契機,對機構是否繼續具備支付業務經營資質、所從事支付業務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等進行審查,審慎作出續展決定。”該負責人說。

牌照減少在路上

續展延期,業務整合,固定電話支付業務退出歷史舞臺,種種跡象都表明央行的監管“緊箍咒”正在不斷收緊。

記者梳理了《27家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決定》(下稱“《續展決定》”)發現,共有2家機構被暫停了異地銀行卡收單業務,分別為易寶支付有限公司(下稱“易寶支付”)和上海匯付數據服務有限公司(下稱“匯付天下”),迅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則主動暫停了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天津五省市的銀行卡收單業務。此前,易寶支付和匯付天下均在2014年初因為預授權違規事件,在當年4月受到央行處罰叫停發展新商戶,並分別退出7個省份和15個省份的收單業務。

此外,快錢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和平安付電子支付有限公司則主動終止了預付卡發行與受理的相關業務。

業務整合和業務收縮顯而易見,隨後而來的究竟是不是牌照回收?

“撤牌容易後續處置難。”一位第三方支付行業資深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央行還沒有想好針對第三方支付牌照最好的退出機制,處置也並非簡單撤銷牌照。

“以收單牌照為例,每一個擁有收單牌照的支付機構背後都綁定著幾十萬商戶,一旦突然註銷,這幾十萬商戶的業務如何接續也是一個問題。”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表示,市場上共有267家牌照,立馬撤銷也擔心市場會出現反彈。

市場的樂觀預期似乎並沒有得到央行的印證,在同日的答記者問上,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樊爽文表示,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續牌並沒有出現註銷《支付業務許可證》的情況,不過在後續的第二批,第三批將會出現合並業務的情況,合並後預計會減少8、9家支付機構。

目前距離第二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續展的日期僅僅剩下17天。央行相關負責人也指出,一段時期內原則上不再批設新機構。

一位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指出,再次確定不再設立新牌照,未來可預期支付牌照價格又將出現上漲行情。“目前市場上多數公司牌照沒有意義,基本上都在做杠桿倒買倒賣。”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指出,未來監管層將對牌照買賣市場進行規範,未來買賣牌照將不再是有錢可以解決的問題。

支付牌照業務整合尚存難度

本報梳理《續展決定》發現,除業務收縮外,還存在大量的業務整合,其中共有6家支付機構發生了合並業務,分別是資和信電子支付有限公司合並資和信網絡支付有限公司支付業務;通聯支付網絡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合並通聯商務服務有限公司支付業務;易生支付有限公司合並上海華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支付業務;海南新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合並浙江盛炬支付技術有限公司支付業務;上海付費通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合並上海付費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支付業務;上海杉德支付網絡服務有限公司合並杉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支付業務。

通過合並行為,前者支付機構分別增加了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業務、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業務中的一項或多項業務。

“原本第三方支付牌照共有七張。”艾瑞咨詢高級分析師李超對記者表示,7種支付業務分別為銀行卡收單、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預付卡發行、預付卡受理、固定電話支付和數字電視支付,所謂支付資質即擁有上述7張牌照中的任何一張即具有支付資質。

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數字電子支付機構僅有2-3家,尚屬於新興市場,而對應的固定電話支付由於硬件設備以及用戶消費習慣變遷等多種原因,未來或將退出歷史舞臺。此前,在上述7項支付業務之外,還曾經短暫存在過貨幣匯兌支付業務,但是由於涉及外匯等原因,如今已經逐步淡化取消了。

從目前合並機構來看,均是業務重合度相對較高的部分,對此,下發兩張牌照實屬畫蛇添足。此外,從合並業務來看,以銀行卡收單為例,假設合並前A公司覆蓋北京、天津、河北,而B公司覆蓋上海、廣州,合並之後並沒有影響,但是合並之後覆蓋範圍有所減少將受到一定影響。

此外,隨著新型支付方式不斷湧現,掃碼支付的市場範圍迅速擴容,而這也代表著第三方支付機構進入了原本僅僅被金融機構分食的收單市場。支付牌照分類的邊界正在被突破。

但是,李超表示,支付細分業務合並也存在一定難度,監管層還無法整合。“支付有很多業務,互聯網金融只是提取一部分屬性,拼成新業務,新業務遊走在很多業務的灰色地帶。”李超表示,如果未來銀行卡和微信結合,那麽牌照應該如何規定?原來銀行卡收單牌照是不是可以直接做所有移動支付業務,原來僅僅做移動支付的牌照是不是可以直接做pos機業務,都有待探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260

第三方支付牌照為什麽這麽值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6/158184.shtml

第三方支付牌照為什麽這麽值錢?
未央網 未央網

第三方支付牌照為什麽這麽值錢?

價格如此高昂的支付牌照到底為什麽這麽值錢呢?支付機構又如何盈利呢?

近日,央行網站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就<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工作答記者問》一文,對27家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申請作出決定。

據悉,2011年5月-2015年3月間,央行一共發出了8批共計270張支付牌照,減去因違規被撤銷的3張,目前市場上還有267張。此後,央行停發支付牌照。於是,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支付牌照轉讓變成了一樁水漲船高的“殼買賣”。

業內人士表明,支付牌照的業務類型共包含銀行卡收單、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電視支付、固定電話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等六類。其中移動支付牌照、銀行卡收單牌照以及互聯網支付牌照最為搶手。目前,業務範圍僅為網絡支付的牌照報價為2.5億-3億元;經營範圍為全國,業務範圍又是網絡支付、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全牌照”的,報價為4億-4.8億元。

然而,在牌照價格不斷攀升的情況下,能夠真正盈利且找準發展策略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卻極少。根據艾瑞咨詢統計,2016第一季度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市場份額中,占比前10%的分別是:支付寶占比43.3%,財付通占比20.1%,銀商占比11.1%,快錢占比7.0%,中金支付占比5.1%,匯付天下占比5.0%,易寶支付占比3.9%,京東支付占比1.5%,易付寶占比1.4%,寶付占比0.9%。整個市場份額中,前4支付巨頭就占據了近80%的市場份額。剩下約20%的份額由200家中小型支付企業搶食。

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現在央行批了269家第三方支付公司,269家里面能有三四家真盈利,那就相當不錯了,剩下的基本都在虧錢。”“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只要有上述十家支付機構的十張牌照就夠了。”某大型綜合金融機構人士表示,支付是一個利潤較薄的行業,不上一定規模根本無法賺錢,正是如此,市場上大量擁有支付牌照嘗試開展支付業務的公司至今仍處虧損狀態。

那麽,價格如此高昂的支付牌照到底為什麽這麽值錢呢?支付機構又如何盈利呢?

收取支付手續費

第三方支付行業的主要盈利點在於幫助商戶收單和付款產生的手續費,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公司手續費不同。據業內人士透露,不同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對待不同商戶的收費標準有所不同。例如除彩票、遊戲、3C數碼等部分特殊行業之外,螞蟻金服向絕大部分小微商戶(包括餐飲、航旅、數字媒體和金融等行業)收取0.6%的最低服務費率;非營利性機構(如公益機構、公共醫院、公立學校等)接入支付寶免費(2015年11月16日數據)。而微信支付的最低服務費率也是0.6%,最高為2%,具體費率與交易產品類型有關。相比之下,銀行卡刷卡的手續費也全部由商戶支付,手續費主要由發卡機構收取的發卡行服務費、銀行卡清算機構收取的網絡服務費和收單機構收取的服務費構成。按照2013年“66號文”規定,刷卡手續費商戶類別包括餐飲類、一般類、民生類和公益類四大類,費率分別為1.25%、0.78%、0.38%和0%。

對於商戶來說,雖然與銀行比較,第三方機構的手續費具有明顯的優勢,而且螞蟻金服等支付機構近期還向涵蓋餐飲、快消、泛行業、醫療、教育等全行業商戶推出了支付讓利方案(針對單個 ISV 接入線下商戶月日均小於 1000 筆、月日均大於等於 1000 筆兩種情況,分別設定了 0.3%和 0.2% 的保底費率,保底之外的費率則全部無條件讓利給合作夥伴,如果讓利少於萬五,則統一返 0.05%)。

但對於一些交易規模較大的電商等商戶來說,手續費仍然是較大的支出。以京東為例,京東2015年第三季度GMV(網站成交金額)實現1150億元,假設全部為線上支付,那麽僅手續費京東需要繳納3.45億元。因此,京東在2012年通過收購網銀在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拿到了支付牌照。這使得一些零售、金融類企業認為,與其一年付幾千萬的手續費,還不如買一個牌照自己做,成本更低,因此他們對支付牌照的需求尤其大。

此外,微信支付還開始對用戶收取提現手續費。自2016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用戶(以身份證維度)在1000元免費提現額度之外的部分按銀行費率收取0.1%的手續費,每筆最少收0.1元。不過微信表示對提現交易收費,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用於支付銀行的手續費。

對於商家來說,相對低廉的手續費讓他們更傾向於使用第三方支付作為收費工具,這也促進了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機構向線下的擴展和交易規模的擴大。然而,2016年3月14日,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印發了《關於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發改價格[2016]557號)》,降低了發卡行服務費費率水平,要求借記卡費率不超交易金額0.35%,貸記卡費率不超0.45%;降低網絡服務費費率水平,取消商戶行業分類定價,實施政府指導價、上限管理,費率水平降低為不超過交易金額的0.065%,由發卡、收單機構各承擔50%;還對發卡行服務費、網絡服務費實行單筆封頂措施。新的費率將在2016年9月6日之後正式實行,這對第三方支付機構形成了挑戰。

沈澱資金利息

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另一個盈利點在於沈澱資金產生的利息收入。作為支付渠道,只要有錢通過,就會產生利潤,比如沈澱利息。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通過集結海量的用戶得到龐大的資金規模,從而可以在銀行得到較高的利息收入。還有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向托管銀行要求銀行把客戶資金通過貸款的方式再還給支付公司或是允許其購買一定額度下的理財產品等。

支付信息——潛在的盈利

近年來,信息和數據的重要性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這不僅取決於信息安全方面的考慮,還出於經濟上的原因。通過常規軟件工具對數據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不僅使企業可以判斷趨勢,幫助自己發現問題,推動創新或解決方案出現,還可以使企業對用戶進行精準營銷,並在此基礎上拓展消費場景。

作為直接連接用戶的第三方支付,手中掌握了大量用戶數據、消費數據。例如,當初京東停止使用支付寶,除了高額的手續費外,還有保護自己的用戶信息和交易信息,免於被競爭對手(淘寶)掌握的考慮。京東商城CEO劉強東曾向媒體坦言,“采用第三方支付不能掌控數據,如果推出自己的支付系統,用戶在京東的購物行為就全部在京東的體系之中,京東就能獲得更多用戶信息,也更容易增強用戶體驗。”因此,京東在2012年收購了網銀在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擁有了自己的第三方支付渠道。

第三方支付機構還可以通過對支付信息的收集獲取額外的收益。例如螞蟻金服通過對交易信息的收集,創建了芝麻信用,而支付信息無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過芝麻信用的構建,螞蟻金服不僅推出了花唄、借唄等信用產品,還進行了相關服務的對外輸出,因而可以進一步收取相關費用。芝麻信用各場景的合作夥伴已超過200家,90%和螞蟻、阿里沒關系。

促進大型綜合金融機構形成與發展

有人說,支付渠道不只是一個支付渠道,它是盤活系統生態的基石。對於一些互聯網企業和大型集團來說,擁有支付牌照有助於將錢鎖定在自己的生態體系里,形成業務閉環。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很多企業通過並購方式取得支付牌照,比如萬達通過並購快錢取得了牌照,那它就可以在全國的萬達廣場推廣這個支付方式了,讓錢沈澱在集團內部;星巴克也為中國會員推出了移動錢包,提供二維碼支付、“余額保護申請”等功能。

目前,整個互聯網支付市場的體量已趨於龐大,其業務增速將趨於穩定。而且,隨著二維碼地位的承認、網聯的設立、非銀行支付機構續牌工作的順利開展,整個行業也逐漸規範起來。加上螞蟻金服、騰訊等公司不斷擴充消費場景和推動線下消費,促使互聯網支付滲透到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支付牌照 第三方支付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642

第三方醫藥零售平臺被叫停 線下零售藥店新契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9/158263.shtml

第三方醫藥零售平臺被叫停 線下零售藥店新契機?
侯清源 侯清源

第三方醫藥零售平臺被叫停 線下零售藥店新契機?

線下連鎖藥店企業一方面需要通過開店和並購來擴展覆蓋區域,實現規模效應,降低單店成本,另一方面需要提高藥店的服務質量,拓展服務領域,提高競爭門檻和利潤率。

2016年8月1日,天貓醫藥館向商家發布通知《2016年8月1日停止95095藥品在線交易功能》,稱停止售藥業務。其實早在2個月前天貓醫藥館便宣布暫停藥品業務,究其原因是國家食藥監局出於監管的考慮叫停了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

2013年,國家食藥監局先後批準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在河北慧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95095”平臺(即後來的“天貓醫藥館”)、廣州八百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八百方”平臺和紐海電子商務(上海)有限公司“一號店”平臺進行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試點期限為一年。

我國《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明確,藥品經營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配備執業藥師,負責處方審核,指導合理用藥。但第三方網售藥品平臺沒有專業的執業藥師,也沒有藥品管理能力,藥品質量、配送以及售後環節都有潛在的問題。加之我國藥品監管力量薄弱,監管力量無法完全覆蓋第三方平臺。近日,國家食藥總局陸續向以上各試點省份食藥部門發布通知,結束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

其實除了監管的問題,第三方醫藥零售平臺本身能給醫藥零售企業提供多大的價值,仍然有待商榷。據商務部市場秩序司的《2015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顯示,醫藥電商B2C規模為32億元,而同期除醫療機構外的藥品零售終端市場規模將近3323億元,也就是說藥品線上零售占總的藥品零售市場僅1%的份額,而且考慮到線上零售包括第三方B2C平臺、自營B2C和醫藥O2O三種模式,第三方零售平臺所占的份額進一步被壓縮。

搜狗截圖16年08月19日1754_3

對於醫藥零售企業來說,入駐天貓、京東等第三方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藥品的銷售渠道,但是多家品牌在第三方平臺陷入無差異性的價格戰,客戶黏性不足,導致連鎖藥店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以天貓前三名的某品牌藥店為例,2015年1-8月,將近1800萬虧損,銷售額越多,虧損越多,最終獲益的是第三方平臺,連鎖藥店淪為了藥品倉庫的角色。這種價格戰對於利潤率逐漸下滑的線下藥店來說,並不劃算。

藥品O2O平臺的模式是通過向藥店支付每單5-10元外送費補貼的方式打入市場,表面上看是給藥店帶去了流量,實際上客戶對藥店並沒有太高的黏性,最終是平臺搶了藥店的客戶,而高昂的補貼成本給平臺帶來了巨大的盈利壓力,一旦資金不足,整個業務模式便難以維系。此次第三方平臺藥品業務被叫停,不少平臺和零售企業合作轉型O2O模式。阿里健康聯合百佳惠蘇禾、德生堂、百草堂、康愛多等65家連鎖藥店,共同宣布成立“中國醫藥O2O先鋒聯盟”,希望借助移動互聯網和數據技術,打通上下遊醫療醫藥服務產業。但是如何打造一個健康的商業模式,並且規避日趨嚴格的政策監管,仍然需要進一步探索。

從某種程度上說,當前醫藥零售企業在互聯網方面的嘗試不僅沒有獲得用戶增量和降低業務成本,反而忽視了線下藥店的服務優勢。對於連鎖藥店來說,門店數量多,覆蓋範圍廣是其最大的優勢。根據《2015年度食品藥品監管統計年報》顯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零售連鎖藥企有4981家,零售連鎖企業門店204895家,零售單體藥店243162家,平均下來3000人左右一個藥店。規模龐大的線下藥店,不僅可以使用戶享受到線上電商無法提供的包括用藥建議、醫保支付在內的各類藥事服務,而且可以成為社區健康管理的一個重要入口,未來甚至可以與快捷診所服務相結合。由於藥師資源的緊缺,絕大部分藥店的店員並不具備專業的醫藥知識,無法解決附近居民的醫藥咨詢需求,當前的藥店在深度服務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線下連鎖藥店企業一方面需要通過開店和並購來擴展覆蓋區域,實現規模效應,降低單店成本,另一方面需要提高藥店的服務質量,拓展服務領域,提高競爭門檻和利潤率。而互聯網技術在此過程中起到的應當是資源連接和效率提升的作用,通過醫+藥、PBM(藥品福利管理)系統、SAAS管理等手段服務於連鎖藥店,充分發揮線下藥店的地理優勢,推動線下藥店在整個醫療體系中的價值實現和未來發展。

醫藥零售 線下零售藥店 第三方 叫停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183

新力金融擬23.79億並購海科融通 新增第三方支付業務

新力金融9月6日晚間發布重組預案,公司擬以21.49元/股發行8435.20萬股,並支付現金5.66億元,合計作價23.79億元收購海澱科技等107名交易對方持有的海科融通100%股份;並擬向不超過10名其他特定投資者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15億元,擬用於支付現金對價、山東物流金融服務平臺項目、華潤MIS項目、河北“村村通”項目等。公司股票將繼續停牌。

新力金融表示,海科融通現有的第三方支付業務將構成公司主營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司通過此次交易,可進一步強化在金融領域的業務布局,推進戰略轉型,發揮協同效應,增強盈利能力,提升公司價值。

據介紹,海科融通於2011年獲得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全國範圍銀行卡收單支付牌照),擁有全國範圍內經營第三方支付業務的從業資質,具備了非金融支付機構的職能。該公司作為持卡人和商戶之間的橋梁,與收單行、銀行卡專業機構、發卡行共同完成交易資金的轉付清算並向商戶提供其他增值業務。海科融通主營業務為第三方支付相關業務,主要包括傳統POS收單和智能MPOS收單業務。

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7月31日,海科融通合並口徑資產總計7.84億元,所有者權益合計5.24億元;其2014年度、2015年度和2016年1至7月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38億元、3.61億元和5.59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971.40萬元、-1868.78萬元和1.13億元。

根據《盈利預測補償協議》的約定,承擔補償義務的交易對方承諾,海科融通在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實現的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的凈利潤分別不低於1億元、1.95億元、2.7億元和3.35億元。

新力金融表示,公司剝離原有水泥業務及資產後,正穩步轉型為以農村金融服務為特色,以互聯網金融為核心的綜合性金融企業。通過此次交易,以及實施配套募集資金項目,公司可以進一步完善產業布局,在現有的融資擔保、小額貸款、典當、融資租賃和P2P金融服務等類金融業務的基礎上,增加第三方支付業務,將有利於進一步拓展泛金融領域業務,充分發揮協同效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82

“96刷卡價改”新規落地 第三方支付機構出路何在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9-10/1037685.html

9月6日,POS費率全面調整,各支付公司費率調整工作初步完成。POS費率的價改,導致支付機構盈利空間越來越小。然而,依然有80多家機構排隊等待發放支付牌照,中介機構叫價已從3億元飆升至5億元。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路下一步該怎麽走?“打價格戰的空間幾乎沒有,是時候比拼服務了。”深圳銀盛金融董事局主席林重成說。

9月6日,POS費率全面調整,各支付公司費率調整工作初步完成。POS費率的價改,導致支付機構盈利空間越來越小。然而,依然有80多家機構排隊等待發放支付牌照,中介機構叫價已從3億元飆升至5億元。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路下一步該怎麽走?“打價格戰的空間幾乎沒有,是時候比拼服務了。”深圳銀盛金融董事局主席林重成說。

中小型支付企業生存不易

據不完全統計,自今年1月以來,被央行開過罰單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已有18家,有3張罰單超過1000萬元,對於行業平均利潤日漸微薄的第三方支付機構而言,巨額罰單的震懾力不言而喻。

線上支付手續費成為第三方支付機構一項重要收入來源,不少支付機構將精力放在網絡支付,特別是幫助網貸平臺提供資金存管業務帶給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少生意。然而,由於監管層要求網貸平臺的資金必須由銀行存管,第三方支付機構資金存管業務恐難為繼,支付機構的生存愈加艱難。據艾瑞咨詢統計,一季度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市場份額占比前三名分別是:支付寶占比43.3%,財付通占比20.1%,銀聯商務占比11.1%。整個市場份額中,三大支付巨頭占據近80%的市場份額,剩下約20%的份額由200家中小型支付企業搶食。

96費改後,新規實施市場調價——收單服務費由收單機構與商戶協議決定。根據當前各大收單機構公布的收單服務費,銀行卡的刷卡手續費已普遍低於二維碼,二維碼在線下收單市場中的手續費優勢不複存在。雖然新政策沒有對網絡支付做要求,占據第三方支付市場絕大部分份額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似乎不受影響,但線下支付對收單機構來說是一個重疊市場,“包括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長期來講,費率下行是一定的。”一位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說。

數據變現綜合服務成突破口

無論怎樣,支付市場規模逐年翻番的事實不可否認。林重成表示,支付行業是一個規模效應比較強的行業,交易額規模越小的支付機構,其盈利的可能性越低。在發達市場國家,支付市場往往由一兩家寡頭壟斷。“作為一家緊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我們采取跟隨策略,銀行或者第三方支付巨頭可以拿出幾個億做補貼,但那是不可持續的。核心是要通過提升服務,增加客戶黏性,實現營收來源的多樣化。支付本身就是通道,其盈利點不在支付本身,而在圍繞支付構建的商業模式上。例如我們推出的圍繞‘支付+’為核心的電子錢包,就是在支付基礎上疊加了便民服務、社交娛樂、特色電商等增值服務。”

數據變現已經成為支付機構盈利突破點,即依托支付機構積累的龐大支付數據將衍生出創新生態體系,未來基於支付數據的增值服務將完整地融入到各類交易分成中去,創造出新的盈利模式,比如銀盛支付根據百萬家商戶的流水數據推出免抵押的“POS流水貸”;此外,積極布局征信、保險、基金等新業態。

林重成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作為商業生態入口,支付機構在收單環節沈澱了大數據信息,值得深度開發。這些數據在信用評判、信貸產品創新等領域具有較高的價值,如何涉足相關領域,如何打通上下產業鏈,從而盤活這些大數據資產,是第三方支付企業在紅海市場中的下一步轉型方向。”

  • 中國證券報
  • 姚治宇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