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證券分析》普通股分析中的股息因素的總結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y1l.html


   總結:

    在某些情況下,股東從極端保守的股息政策中獲得積極的利益,即:通過最終獲得多得多的收益和股息而得利。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因其股息率低而壓低股價的判斷被證明是錯誤的。這些股票的價格應該更高,而不是更多,原因是利息用來增加里盈餘,而不是支付了股息這一事實。

 

    然而,更常見的現象是,股東從股息支付中獲得的利益遠遠超過從公司盈餘增加中得到的好處。這是因為:

    1. 用於再投資的利潤無法成比例地使盈利能力得到提高;

    2. 這根本不是真正的「利潤」,而是為維護企業運行而必須保留的準備金。

 

    在這種多數情況下,市場強調股息而無視盈餘增加的觀點證明是合理的。

 

    思維的混亂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即股東贊成第一種假說,卻根據第二種假說進行投資。如果股東能明智地堅持自己的權利,那麼這一矛盾將趨於消失。因為那樣一來,預扣很大比例收益的做法將成為一種例外,受到股東的嚴格審查。或許股東會表示同意,因為經考慮他們確信這種保利將有利於股票持有人。較低的股息率經過這樣一個正式的認可,可能適當消除股市對這一點的懷疑,允許價格除反映用於支付股息的部分收益之外,也反映累積起來的盈餘。

 

    潘潘按:巴菲特用了更精練的話:每1美元的留存收益最終能夠轉化為至少1美元的市場價值,否則就應當儘量分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13

潛行中的IPO「發審制市場化」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12/2NMzA4XzQzMTk2NQ.html

「在郭主席主導下,證監會正在推行審核市場化,證監會及發審委將不再對企業同業競爭、關聯交易、可持續性盈利能力等問題做實質性判斷,招股書及相關 文件充分披露,由券商就有關問題發表意見即可,證監會將主要審核盡職調查和信息披露部分。」5月10日,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

上述人士表示,2012年3月底,有關新股發行改革文件徵求意見稿下發前,IPO審核市場化的精神就已開始傳到各發審委員。

此時,雖然有關徵求意見稿還未露面,但是有關新股詢價定價的有關改革措施,已在數隻新股實踐中試水。

僅僅半年,同樣是關聯交易,帶給兩家公司IPO審核卻是截然不同的結果——關聯交易規整完畢的未被放行,存在明顯關聯交易的卻獲通過,其中到底有何玄機?

關聯交易動了誰的奶酪

奧瑞金「帶傷」過會?

京客隆生不逢時?

與奧瑞金相比,早其半年前申請IPO的北京京客隆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京客隆,00814.HK)則屬不幸。同是關聯交易問題,京客隆IPO之夢破滅在郭樹清履新證監會主席前夜。

2011年10月14日,擬從H股回歸A股的京客隆首發申請被否。已在H股上市超過5年的京客隆,算是資本市場「過來人」,但其A股登陸之旅卻遭「無情」狙擊。

對於京客隆被否,市場臆測紛紛。

「京客隆被否並非行業或經濟環境等因素。」斯時,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向本報否認市場猜測,而其給出的答案正是「關聯交易」。

「京客隆和其控股股東北京市朝陽副食品總公司(下稱朝副公司)不獨立,監管層和發審會認為不符合上市企業要求的『五獨立』原則。而其違反獨立性的具體表現,就是京客隆與朝副公司之間的商場租賃關係。」上述人士解釋。

根據發審會要求,上市公司與其控股公司要在業務、資產、財務、人員和結構五方面獨立。而京客隆是以賣場形式為主要經營模式的零售企業,其大部分商場租賃朝副公司房產。

實際上,京客隆對或因商場租賃的問題被否,在報審前,已就有關問題進行規整。

2011 年6月20日,為避免因關聯交易影響A股上市,朝副公司與同屬北京朝陽區國資委的弘朝偉業簽署《企業國有資產無償劃轉協議》,將其出租給京客隆的46處建 築面積,共計約9.39萬平方米的房屋及其所佔有用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無償劃轉給弘朝偉業。當年6月30日,朝陽區國資委批覆同意該協議。

即 便如此,京客隆關聯交易的「漏洞」依然未逃脫斯時嚴格審核制度的「法眼」,「到上會為止,房產轉讓還未實施,有關房產證明未落實。其次,按《公司法》規 定,弘朝偉業雖然在股權上與京客隆不存在直接聯繫,但其亦為朝陽區國資委全資。即使房產劃轉,實質上並未改變京客隆與其實際控制人之間的關聯交易問題。」 上述接近知情人士解釋道。

「監管層對京客隆關聯交易的認定採取從嚴從慎態度,反映出審批趨勢,監管層對持續關聯交易的認定又上台階。」上述知情人士稱。

據京客隆IPO中介方人士透露,2011年保薦人代表的培訓會上,監管層明確提出,將從嚴把關有關經常性關聯交易的定位和審批。

京客隆鎩羽而歸十餘天後的2011年10月29日,郭樹清履新證監會主席,之後的新政似乎讓趨緊的關聯交易認定戛然而止。

京客隆回歸被否,奧瑞金甫一披露招股書市場驚呼「硬傷」卻順利過會,同是關聯交易,前者不涉及主營業務且規整後依然被實質性認定,後者「明目張膽」卻順利過關。

從2011年10月14日到2012年3月31日,僅僅5個多月,有關審核制市場化的漸變隱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90

巴菲特、吉姆.羅傑斯等九位富豪默默在做的致富法則 生活中的小事 富豪致富的大事

2012-5-14  TWM



百億富豪陳珠祈與陳和錦不外傳的九堂課,雖然看似平凡且淺顯易懂,但對一般人來說,往往知易行難。

但是,你知道嗎?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富豪們,也都因為默默地遵循這些法則,才得以享有一生的富足。

撰文‧陳兆芬

人的一生到底擁有多少錢才算是富裕?

《今周刊》曾做過「財富自由」的調查,大多數的上班族認為,「在三十五歲賺到人生的第一個一千萬元,即是進入了人生的理想國度。」現在油電雙漲、通貨膨 脹,平凡的上班族要敲開「理想國」的大門,已經難上加難!

誠信待人吃虧無妨

王永慶重承諾 破天荒退還投資人四千萬但是,在看完陳珠祈與陳和錦的故事後,你將發現,百億富豪的成就並非遙不可及,只是他們貫徹了每一個行事原則,並且將其運用到淋漓 盡致。《今周刊》進一步整理才發現,原來這些也是許多國內外百億富豪都在遵循的道理。其實,只要你做些簡單的改變,你也可以成為富豪的候選人。

陳珠祈認為,「隨口一句話,重若泰山」,他的下一代、大倉久和飯店董事長陳珍堉,與人約定訪問時間,不僅不遲到,甚至提前到達等待,讓我們見識到富豪的信 守承諾。

而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一直是許多國內外企業家所崇敬的對象,「信用」兩字更是他做人處事的宗旨。

他年輕開米店時,店小利薄,競爭激烈。有一天半夜,外面下著大雨,附近一家旅館廚師前來敲門,因為臨時有旅客光顧,但剛好米缸沒米了,要他馬上送一斗米過 去。一般人會認為賣一斗米才賺一分錢,不符合效益,一定裝作沒聽見,繼續睡覺;但是王永慶卻立刻起床,冒著大雨送米過去,這就是日後得以建立台塑王國的第 一塊基石。

而一九七三年台塑辦理現金增資的「差價退款」事件,更是廣為流傳的事蹟。當時台塑為了擴廠辦理現金增資,以每股二四四元辦理承銷,但卻遇到石油危機,股價 跌到二三八元。次年,台塑召開股東會時,那些被套牢的股東,希望公司能補足承銷價與市價間的差額。

王永慶當場爽快答應,承諾在六月三十日前,如果增資股的市值未超越二四四元承銷價,公司願意用六月三十日的收盤價,作為補足承銷價與市價間差額的基準。結 果,增資股六月三十日的收盤價只有二○二元,台塑總共退了四千萬元,開創股市空前紀錄,也讓王永慶一諾千金的美名不脛而走。

對王永慶而言,「一個人要修養成被尊敬的人格,需要長時間被信任,但要人格破產,只需要做錯一件事。」他厚道的企業家精神,讓老一輩的投資人到現在仍津津 樂道。

沒有把握決不進場

羅傑斯:不知道在做什麼 就什麼也別做而現年七十歲的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奮鬥了四十四年,被譽為「商品大王」。但其實,羅傑斯的投資之路並非一路順遂,他也曾經因為盲目投資而栽了大跟頭。

一九六八年,羅傑斯進入華爾街工作,擔任初級分析師。當時的他年輕氣盛,不放過任何賺錢的機會,只要一有利多,就不顧妻子佩姬的反對,毫不猶豫地下大注, 甚至將全部財產投入股市。

很快地,市場給了他人生最大的震撼教育。他在一九六八年八月進入市場,到了一九七○年九月,短短兩年,全部財產賠個精光。羅傑斯說:「經過這次教訓,我學 會除非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否則,最好什麼也別做。我也學會,除非等到一個完全對自己有利的時機,否則,最好不要貿然進場。」在那之後,羅傑斯開始只專注在 自己了解的領域,「看看全世界所有有錢人的故事,哪一個不是『聚焦投資』而來的成果?」而美國石油大王洛克斐勒則認為,「專注與執著占了一個人九五%的能 力。」身為世界巨富的他,向來只投入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因為這樣才能釋放出最大的能量,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股神巴菲特專注在財務報表,陳珠祈與陳和錦分別專注在房地產與飯店、生技事業的投資。所以,先找出自己熟悉的領域,並勤做功課、閱讀大量的資料,培養自己 獨立思考的能力,自然能在其中找到獲利方程式。

用失敗累積經驗值

柳井正事必躬親 失敗再繼續挑戰日本首富柳井正在接手家業、創立UNIQLO初期,因為年輕氣盛、改變經營模式而引起老員工的不滿,憤而相繼離職,最後只剩一個人留下來。 從進貨、整理庫存、銷售到打掃,兩個人包辦所有的工作,每天忙得累癱了。

柳井正認為這段日子是他成功的最大關鍵,「創業成功不需要什麼特質,重要的是自己做做看,不論失敗幾次都不氣餒地持續挑戰。在這樣的過程中,就能培養出一 位經營者。重點在於嘗試,錯了也沒關係,錯九次,就有九次經驗。」柳井正大小事都親力親為,自己思考、自己行動。現在他看一個人的穿著,就可以一眼看出他 穿什麼尺寸的衣服、腰身多少,這是他用逆境累積經驗值後,學到的致富能力。

若以股市來說,投資人賠錢是必經之過程,但大部分的投資人賠錢卻都是同一個模式,上漲時小賺五%就落跑,下跌時大賠五○%還是死抱不放,拒絕設定停損點, 認輸退場。

知名財經著作《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作者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曾說,「投資人犯下最不可原諒的錯誤,就是只設定獲利的上限,卻坐視虧損不斷擴大。因為大家都想再賭一次機會,結果大錢沒賺到,虧損 卻有如無底洞。」科斯托蘭尼建議,如果已經蒙受損失,便必須收手,把帳算清,馬上從零開始。千萬不要因為期望股價有一天會大反彈,而忽略風險的存在。

不管是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抑或是投資大師科斯托蘭尼,許多富豪成功的背後都僅是實踐淺而易懂的道理。他們都是白手起家,從小事做起,慢慢積累巨額的財 富。財富的累積別無他法,就是腳踏實地發展出自己的賺錢法則。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睡覺,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生活,真正用來工作的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如果人生只有七十年,你已經度過了多少人生?還有多 少剩餘的時間?「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從今天開始,跟隨著富豪們的腳步,學習富豪們傳授的九堂課,日復一日地改變,你也可以很快地到達財富的理想國度。

全球富豪每天都在實踐的9個法則

不做輸不起的投資

投資人犯下最不可原諒的錯誤,就是設定獲利的上限,卻坐視虧損不斷擴大。

–投資大師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

購買價值被低估的資產股

發掘資產股的機會到處都有,而擁有資產的公司也要會運用才行,其餘需要的就是「耐心」。

–投資大師 彼得.林區

對新趨勢保持高度熱情

我總是從閱讀中培養好奇心,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大量閱讀,你會得到更多寶貴的東西。

–股神 華倫‧巴菲特

只做懂的事不賺潮流財

只投資自己了解的領域,在沒有徹底了解前,寧可什麼都不做。

–投資大師 吉姆.羅傑斯

在逆境中學習成長

不論失敗幾次都不氣餒地持續挑戰。重點在於嘗試,失敗九次,就有九次經驗。

–日本首富 柳井正

出口的話重若泰山

一個人要修養成被尊敬的人格,需要長時間地被人信任,但要人格破產,只需做錯一件事。

–台塑集團創辦人 王永慶保持熱情 再有錢也不忘初衷人愈有成就,愈要有感恩和回饋社會的心,今世的成功是前世的修為。

–長榮集團總裁 張榮發

把夢想當成財富的驅動力

我們來到世間,就是為了要在宇宙中留下不朽的印記。

–蘋果電腦創辦人 賈伯斯

守住地產

就是守住財富

有錢就要往土地裡堆,儘管現在是塊廢地,但房地產的價值是超乎想像的。

–宏泰集團董事長 林堉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81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弱市中的強者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2/06/blog-post_06.html
在弱市中, 還有108間公司的股價, 10天線>50天線>250天線,市值大於10億的有65家,  市值大於50億的, 有33家. 市值大於100億的有25間.

這類公司, 包括內房, 鐵路, 基建, 零售, 工業

內房基於股票長期積弱, 否極泰來, 如果國內地方融資平台限制, 地方仍有理由透過土地籌集資金. 內房限價而售, 最終強迫消費者接受. 如果中國經濟硬著陸, 內房更有政治籌碼. 

鐵路基建跟內房同理, 更甚的是鐵路被事故截停, 現在在調查後, 工程續步復工. 政權穩定後, 項目更能全速前進.

燃氣有公用股的穩定, 又有Operational leverage的高增長, 屬燃氣的黃金時間. 現在人人皆知好項目難求, 之後的deal可能會較差, 但短期前境樂觀

零售股有151, 168, 220. 151及168仍基金愛股, 估值偏高, 220則策略報捷, 方便麵產品初勝, 擊倒322(322近來股票下跌, 有所反應)

還有2018, i產品支持下, 盈利大增

其他的還有政策股, 如汽車, 家電. 這類公司在前一個周期升幅龐大, 銷售大增後, 基數甚高, 要小心.

2012環救局勢不穩, 內地工資急升, 人口紅利倒掛, 地方資金緊拙, 系統性風險突出. 全球化及資本主義受阻, 要留意全球供應鏈不穩及地方保護主義的威脅. 似乎還是環保基建類的風險比較低, 值得留意. 內房則爭意性大, 融資需求龐大, 要好好挑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16

移動市場:如何抓住「口袋中的商機」?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6/1817936.html
年前,你坐在台式電腦前,開始嘗試網上購物,你從一個網站瀏覽到另一個網站,對比產品和價格,然後,心裡還不斷擔 心上當受騙,被冠以「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的美名;三年前,你帶著筆記本坐在星巴克里,熟練地在各個網絡購物平台上選擇自己喜歡的產品,用電子支付來完成整 個交易,朋友之間互相曬自己淘來的物美價廉的貨品;今天,你下班坐在公交或地鐵上,掏出手機,上淘寶看看喜歡的衣服鞋帽,上微博發發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 去SNS網站收收菜,看看老友動態。

傳統手機正在被更加精巧實用的智能手機取代,通過和高速互聯網連接以及裝備運算速度飛快的處理器,這些設備讓人們在小小的口袋中就可以獲得整個世界的信息。廣告產業應該如何利用這種強大的潛能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下面我們總結了移動手機市場的發展歷程。

(以上內容來源於互聯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13

綜合金融中的綜合銷售合同 trustno1

http://xueqiu.com/7730004385/21920829

回覆@大心凡夫: 綜合金融中的綜合銷售協同,並不是綜合金融企業的專利。一家傳統銀行就能幹這個事情。比如花旗吧旅行者拆分以後,和 Lagg Mason簽訂了為期十年的代銷協議.花旗拆分保險,並不意味著它不能再賣保險了,相反他的綜合銷售更強了。銀行就像是沃爾瑪一樣,是一個銷售渠道。經營 好銷售渠道,什麼都能往上賣,天生的綜合模式。正如我們不會吧沃爾瑪叫做綜合零售商這種奇怪的名字一樣。零售銀行的天職就是綜合銷售,不會因為他沒有其他 金融子公司,他就不綜合了.零售就是零售,零售的意思就是綜合銷售。綜合銷售並不是綜合金融企業的專利。


併購多個金 融分支的綜合金融模式的直接原因並不是為了綜合銷售,而是為了規避高週期風險。現代金融越來越專業化。專業化的結果就是市場越來越細分。美國金融市場會細 分到什麼地步?以零售銀行來說,招行這樣信用卡為特色的銀行在中國投資者眼裡已經夠專業化了,但是美國還有更專業化的發卡公司,比如運通.Visa只發卡 其他什麼都不做.甚至這還不夠,還有為醫生,公務員等特定人群發卡的公司。這種專業化的結果就是,市場越來越細分,而目標客戶越來越單一和同質化,細分市 場的週期性越來越強.一個專業為公務員發卡的公司,如果碰上政府削減財政,那麼業績幾乎就完蛋了。為了規避這種行業的強週期風險,於是一些大的專業性公司 開始併購。其一開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西方不亮東方亮。利用不同的行業週期之間的交錯性,平滑整個公司的經營週期.這是綜合金融的發端.


這 些大公司併購了一段時間以後,出現了很多消化不良的問題。金融是一種高槓桿運行的業務,放出槓桿,意味著風險,要cover風險,必須投入資本.而不同的 金融子行業,對資本的要求是不同的,甚至在不同週期也是不同的。這就導致併購以後旗下子公司之間對資金的爭奪。比如銀行,保險.這兩個行業對資本要求完全 不同,銀行1塊錢資本可以支撐10塊錢負債,保險只能支撐5塊錢.保險的資本需求遠高於銀行。同時,商業週期也正好交錯。當銀行運行良好的時候,很可能保 險處於低谷.我銀行子公司蒸蒸日上,正好需要子彈,開疆拓土的時候.你保險要大規模資本計提償付能力。我銀行就給你拖死了.在子公司之間,到底如何分配資 本,就是綜合金融企業併購之後所直接面臨的問題.這個問題直接導致花旗之類的公司,使用Risk Capital Allocation Model的東西來評估業務。就是看對於一個業務,每投入一個單位的Risk Capital,會產生多少利潤,風險資本回報越多的子公司,會被優先照顧.而風險資本過低的公司,就選擇出售.


出 售業務,必然要賣出好價錢,很多交易後來都獲得不錯的溢價。結果這些大公司發現,可以利用這個機制進行套利。他們可以利用綜合金融的估值優勢,然後在熊市 底部向市場融資收購業績不良但是基本面良好的公司.然後用自己的信用和資本優勢,幫助這些公司剝離壞賬,輸血,從新包裝,等市場轉好時,出售套利.最後這 些綜合金融公司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併購基金.每次融資相當於發行一個基金產品.整個基金的回報,則取決於併購重組後套利利潤.


綜 合金融企業這種發展路徑,最後讓這些公司的CEO管理層從原來的企業經營者角色,轉變為基金經理的角色。他們主要的精力是忙著用風險資本的回報率來度量、 考核和梳理他這些業務組合了,而對於旗下分子公司的銷售協同來說對於他們已經是處於相當次要的地位.因為沒有一個業務是必須會保留的,今天的兄弟公司,明 天就分道揚鑣了.


商業這個東西,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都是生意人不斷試錯綜合以後的結果.不能看到一個模式就生搬 硬套,一定是要看到這個模式背後的驅動利益和大的經濟背景。什麼樣的東西是綜合金融?什麼樣的綜合金融企業是可以成功的?不是一個公司的管理層吹出來的, 而是需要有大的經濟背景支撐的。沒有金剛鑽別攔瓷器活,概莫如是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75

轉貼:對金融中的IT業的想法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1uv.html

IT包括互聯網本質上是提高信息產生和傳播的效率。

理解這個本質就很容易推演。

比如bank的本質是信用的傳遞。所以internet bank是玩不轉的。就是純的互聯網銀行。


JPMorgan Chase CEO Jamie Dimon 上任伊始,就把JPMorgan原來外包的IT服務收回。他的觀點是銀行就是money(信用)+IT

所以IT變成了銀行的核心業務。決不允許外包。


這和老外的消費品公司一樣。什麼都可以外表。從銷售到研發,只有一樣不外包。就是branding。品牌!

消費品的本質就是品牌。

我相信玉蘭油和SKII99%的原料是一樣的。

差異就是在Branding上。




trustno1:

作為一個挨踢人士,對金融中的IT業的想法

1.IT的進入削減了資金流通交易的成本. 支付結算,這個你懂就是懂了,不懂也不是我這裡扯淡的重點.


2.IT的進入削減了很小一部分資金配置成本.

這部分,主要是依據分析各種客戶的行為數據來實現的,包括負債端的,包括資產端的.但是這部分實際上只是很有限


的優化.任何將他們拔高到決定勝負的重點都是不現實的.

因為數據有一個問題就是時效性問題.所有的數據都是過去收集的,也只代表著過去消費行為。用這些數據的分析優化來開拓業務,實際上是假設客戶的消費行為和 偏好一成不變。我現在東家,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2005年之前是他們網絡遊戲最為鼎盛的時期.他們有著幾億的客戶數據和客戶資料行為.老闆最直接的一 個想法是利用這些數據發覺這批客

戶的潛在娛樂需求。結果可恥的失敗鳥.為何呢?因為人的消費偏好會不斷的改變。2005那批網絡遊戲迷都是70-80後,當時差不多20-25歲,單身宅 男居多.5年之後是多少歲?30歲,開始買房供房,找女人生娃。原來一天5-6個小時撲在電腦上,通宵組隊RIP.結婚生娃以後可以嗎?想都別想.所以這 些數據都變成沒有用的垃圾數據. Big Data 當然好,很多人看到某些公司每天成G成T的收集客戶數據,但是同時沒看到的是也有成G成T的數據變成垃圾數據.

 

在我看來數據和IT對於金融業來說,他加快了信息交換,資金交易,同時也加速了數據的失效.比如說,快速消費行為.有人認為,如果守住一個支付通道,比如 說信用卡,支付寶,或者其他的什麼.客戶每時每刻的交易行為,公司都能一覽無餘。然後通過IT技術進行需求發掘,引導商家,客戶,各種資金進行最優化的配 置。這當然可以做到,也有用.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假設,假設這個公司不再引入新客戶,同時這些舊客戶也被IT技術導致的創新黏住。會發生什麼?這家公 司會發現,他們的客戶隨著時間垂垂老矣.他們20歲時泡妞消費行為永遠不會在25歲以後再次大規模出現.老年人的消費會越來越保守而逐漸固定定型,所有的 IT算法最後都將陷於空轉.


要使得這個有遊戲繼續玩下去,怎麼辦?必須吸收年輕的消費群。但是請注意,你是無法從40年前的20歲客戶的消費行為來推導現在20歲年輕人消費什麼?想 像自己吧!15年前我們高考完時候在什麼?我們傻呵呵的在家看動畫片等錄取通知書.現在人家高考完第一件是干什麼?開房破處!!!我們總是在無可救藥中可 恥的老去.而要吸收新玩家,唯一的辦法仍然只能依靠商人們的頭腦和敏銳的直覺能力.IT可以幫助他們快速的收集數據,搶在消費行為消失之前作出決策。但是 僅此而已,最後依然是要靠人和商業頭腦,舍此別無他法.


因此我覺得可以這這麼歸納:IT加速越快金融交易行為,IT的數據分析作用越小.


但是把這個命題反過來想一下,那些IT無法加速的交易行為,IT的數據分析作用就越大.人類社會,有一些行為是跨代的,幾代人之間變化都很小,比如死亡,比如疾病.這些數據的累積和彙集分析就顯的極為重要.比如絕大多數的疾病數據都是被,幕再,科再 這類老牌再保公司壟斷。巴菲特投資Verisk Analytics 實際上也是這種思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98

《憫農》----悲情中的經濟學 有智思有財

http://xueqiu.com/6895797166/21914704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是一件體現文人墨客悲世情懷的經典作品。至今廣為傳頌,並為士人引為警句。然而,作為現實 社會中所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除了它的文學價值外,如果不能挖掘出它的根源,甚至連邏輯關係都是錯亂的,又如何能避免這一悲劇的發生呢?最終不過只是「少 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罷了。

  

如果真的對這一經濟現象深挖與擴展研究,足以揭穿誅多經濟學謊言,顛覆一部分經濟學史話。

  

耕 作,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生產活動,這一活動在缺少了土地或勞動力這兩個生產要素中的任何一個,都是無法完成的。這就決定了,這一生產過程本身便是一個土地與 勞動力兩要素匹配的過程。而土地與勞動力要素的這種結合,便產生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效果。效果產生了,產品如何分配呢?亞當·斯密告訴我們,這 個不用我們擔心,市場會用「一隻看不見的手」完成這一切的。那這只看不見的手,又是如何完成分配的呢?原則很簡單,生產活動依要素配比而進行,產出品依稀 缺而分配。

  

勞動力與土地兩個要素,在匹配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其中之一用盡,另一個剩餘的現象,這就使得相對稀缺的要素處於 分配的主動地位,可以獲得超額收益,而相對過剩的要素,將面臨被選擇的命運。如果相對過剩的是勞動力,部分勞動力最終將因無法獲得與之相匹配的土地要素而 被閒置,閒置勞動力的下場自然可想而知,其它的勞動力為了避免被閒置的命運,只好聽任把自己放在一個不利的分配地位上。故,到了「四海無閒田」的程度,農 夫不餓死才怪! 因而,「四海無閒田」,農夫不是「猶餓死」,而是「必餓死」! 

 

相反,如果相對過剩的要素是土地,部分土 地最終將無法獲得與之相匹配的勞動力要素而被閒置,這時地主的下場便自然可想而知了。如果真的會出現這種情況,只怕這首詩要改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 子;四海無閒人,地主猶餓死。」了。當然,地主那麼可恨,餓死就餓死吧,詩人是沒空兒去同情他們的。 

 

然而,現實卻是殘酷 的。勞動力要素的提供者是分散的,土地卻是集中的。試想,地主們會不會允許「四海無閒人,地主猶餓死」的那一天到來呢?當然不會! 那他們會怎麼辦?當然 是減少土地供應量 ! 當地主把土地供應減少到使農夫再次過剩、再次閒置、再次猶餓死,詩人再次賦詩的時候,他的目的便達到了。此時儘管有閒田,只不過, 那些被地主放入「池子」中的閒田,對農夫而言,「象天上的月亮一樣」(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重譯本)》242頁,高鴻業譯 商務印書館1999 年4月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未雨綢繆,地主們會事先把土地供應,控制在足以造成「農夫猶餓死」的水平上。 

 

那農夫們會心甘情願嗎?他們不會反抗嗎?有辦法。 

 

地主們可以製造一種理論,去給農夫講一個鬼故事,嚇得農夫再也不會要求地主釋放被閒置的土地,這個鬼故事的名字,叫作「通地膨脹」! 

 

「通地膨脹」究竟是什麼?就像故事裡的「鬼」一樣,沒有人見過,但是看地主們講故事時的神色,想必是一種極為可怕的東西。

  

儘 管沒有人見過這個「通地膨脹」,但是地主們卻可以給它加入許多和它無關的內容,把它講得繪聲繪色,使這個「鬼」豐滿起來。這個「鬼」的主題便是,田,不能 給多了,多了就會使耕者有其田,會使農夫手裡的「田」貶值,造成土地租金下降,到時候,你們種的糧食便也會不值錢了! 當你們每個人都可以盡自己最大所能 得到足夠的土地時,糧食就會「超發」。你們將不得不看著那些比你們弱小的農夫同樣可以收穫糧食,看著那些比你們強壯的農夫收穫比你們多得多的糧食 ! 你 們願意看到原本依靠耕地供應不足只能與你們獲得相同收成的強壯農夫,一旦耕地充足了,收穫一下子膨脹起來嗎?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你們除了吃糧食外,就不吃 點兒別的嗎?如果我把土地給足了,那樣一來,儘管你收穫的糧食總量可以換取更多的魚蝦,但是,每斤糧食所能換到的魚蝦數量卻是減少了許多! 許多! 站在 你們的立場上為你們著想,憑什麼同樣的一斤糧食今年換回的魚蝦要比去年少! 這不是「通地膨脹稅」嗎?寧可少打糧食,也不能接受呀! 

 

農夫朋友們,想一想,多麼可怕 ! 這就是「通地膨脹」呀! 

 

減 少土地供應儘管會造成你們中的一部分的因土地不足而閒置,但,也不一定就是你嗎 !  況且,土地普遍的供應不足使強壯的農夫無法人盡其才,這樣便會減少 你與更強壯的農夫間的貧富差距,這不正是你們想要的嗎?至於說土地租金的升高,糧食不也因此可以換到更多的魚蝦了嗎?簡直是皆大歡喜的事情嗎 ! 

 

想一想,一群土地供應者的代言人向一群勞動力的供應者講述土地供應過量從而會使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可怕!這個場景太可笑了! 

 

讀到這裡,讀者們一定會說,這太荒謬了! 天底下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 這一切不過是作者編出來的! 

 

不錯,這個「通地膨脹」的確是我編出來的,但它的邏輯卻並不是我的原創。我在這裡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把「通地膨脹」改一個字為「通貨膨脹」後,它的荒謬,絲毫也不會減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41

限價中的「地王」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898
開發商從不會擔心熱門房產項目會銷售不暢,所以它們會高價拿地,與開發商們同樣按捺不住的是地方政府。在沉寂了整個上半年之後,北京又現地王。


  7月10日的北京土地儲備中心交易大廳裡,萬科、龍湖、中赫、招商地產等10家房地產公司,在爭搶海淀區一塊匯聚了中關村三小、人大附中等學區資源的住宅用地—萬柳地塊,萬柳還是傳統的高檔社區聚集地,離地塊最近的萬城華府小區,二手房均價已經超過8萬元/平方米。


  經過了10次網上報價、46輪現場競價和300多輪配建回購房面積競爭,萬柳地塊最終被民營房地產公司中赫置地以26.3億元拍下,扣除回購房面積,最終成交樓麵價約為4.42萬元/平方米,這讓其成為中國住宅類地塊的單價地王。


  遊戲規則和以往不同,這是一塊限價地王。46輪競價後,懋源地產舉牌26.3億已是政府規定的競價上限,轉而進入競回購房面積程序,中赫最終以配建 1.64萬平方米回購房的條件勝出。鏈家地產分析師陳雪說,如果考慮到政府回購房以及各種建安、財務、管理成本,該地塊的項目成本將接近6萬元/平方米, 因此項目開盤價肯定在8萬元/平方米以上。


  中赫置地善於開發豪宅,此前,該公司開發的北京釣魚台七號院曾經創下35萬元/平方米的商品住房銷售價格紀錄,後因涉嫌違規被北京市住建委叫停。面對這個強悍的競爭對手,萬科僅舉牌一次,而中建九龍倉聯合體則當了看客。


  地王重現,這看上去就像是政府調控無能的代名詞。競拍的前一天,保利地產突然宣佈退出與融創地產組成的聯合體,不參加萬柳地塊土地拍賣。該公司發佈聲 明稱,「公司接到大股東中國保利集團通知,由於目前正值房地產調控關鍵時期,根據國家對房地產調控政策要求,考慮到北京萬柳地塊的情況,保利地產正式退出 與融創地產組成的聯合體,不再參加北京萬柳地塊土地拍賣。」


  但也只有地價上漲,才能為地方政府的債務解套。從以往數據來看,北京市每年用於土地開發的資金約為1000億元,這筆資金都是三年至五年的銀行短期貸款,土地如果不能盡快賣出,政府的資金壓力會很大。


  而今年上半年北京土地市場成交慘淡,中原地產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北京共出讓72宗地,僅8宗住宅地塊。其中除個別位置較好外,都為遠郊區地塊,總出讓金僅為144.88億元,同比減少了55.9%,創造了近5年來的最低值。


  在6月,10大城市商品住宅成交創17個月新高,開發商於土地市場上躍躍欲試之時,萬柳地塊來了,其出讓起始價便為18.66億元,有著高達2.4萬元/平方米的樓面底價,還未競拍之前,就注定成為地王。


  在萬柳地王之後,7月13日珠海市政府也曾解除限購令五小時,但旋即收緊。而在7月16日,國務院要求萬柳地王拍賣的詳細信息報備審查。


北京昔日地王命運


簽約率低:


  2008年以來樓面地價前十的地王項目中,自2011年3月起,已有5個項目入市銷售,分別為保利東郡、五礦萬科如園、保利中央公園、中海九號公館和遠洋天著,其住宅的平均價格約3.7萬元/平方米,其中土地成本平均佔比超過五成,平均簽約率僅為26%。


退地:


  2010年年初,北京國土局取消了大龍地產順義後沙峪天竺開發區22號住宅用地資格,其繳納的2億保證金也將不予退還。北京聯富置業競得的順義創意天承G2-07地塊、北京華方眾澤競得的延慶三里河路西側地塊,也相繼發生土地被回收事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