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必懂》台股30年最大接班潮來 29家上市櫃企業你一定要認識的六年級接班人

2014-08-04  TCW
 
 

 

台灣第一代創業家,歷經三、四十年打拚,如今紛紛屆齡交棒,掀起台股最大接班潮,更有許多六年級生「繼承者們」陸續浮上枱面,他們有何不同?又有哪些新發現?台股投資人不能不關注這波新趨勢。

撰文‧鄧麗萍

台股三十年來最大接班潮來了!

過去五年,台灣上市櫃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異動的次數,就高達一千五百多次,其中,逾一百家的家族企業已由第二代、第三代接棒。

《今週刊》獨家調查,近五年來,有二十八位六年級生的二代接班人逐漸浮上枱面,接任董事長或總經理,或實質掌權,不僅為企業帶來新氣象,更影響到許多小股東手上的股票價值,這是一波台股投資人不能不知道的新趨勢。

這股接班潮,還成為熱門議題,今年四月底,經濟部主辦的一場中小企業傳承論壇上,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薛明玲受邀主講「家族企業之轉型與傳承」,竟吸引了四、五百名聽眾,而且大部分是企業家父子檔,這場論壇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傳承」。

六月分股東會,也是市場注目焦點,永豐餘投控總經理兼執行長何奕達、寶成執行長蔡佩君、泰豐董事長馬述健、鳳凰董事長張巍耀、皇翔總經理廖宇翔……,他們都是今年在股東會期間正式亮相的家族企業新生代;更讓這波台股接班潮,推升至今年高點。

世代交替迫切

六年級生冒出頭,創五年新高企業接班議題,何以值得投資人關注?回顧台灣在一九七○年至一九八○年代成立、且快速成長的企業,以傳統產業為主,經過三十多年打拚之後,如今這批創業家紛紛屆齡交棒,由於華人企業第一代認為,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才有往前衝的動力,因此傾向由子女接班。

根據台灣董事學會的研究,台灣上市櫃公司有三分之二是家族企業,董事學會發起人、也是法國巴黎銀行董事總經理蔡鴻青指出,如今這些家族企業,已進入必須面對世代交替的階段,「這是很迫切的問題。」同樣地,中研院社會所學者李宗榮的研究也發現,近年來,台灣家族企業在上市公司董監事佔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這意味著,企業主正在交班給自己的後代,或利用家族聯姻交叉持股。因此可見,這波有許多台灣的家族企業優先選擇由下一代成員接班。

當上市櫃公司第二代、第三代接班人浮上枱面,由於養成過程、學經歷等,都和父執輩不同,因此他們的管理、經營特色、行事作風等,也展現出不同的面貌,對企業發展有深遠影響。

發現一 喝過洋墨水抱團拓人脈,展開異業結盟相較於第一代創業家靠技術或本業,白手起家,新的這批第二代多半留學海外、念MBA(企管碩士)。「第一代的學歷普遍較低,通常會讓小孩去學他沒有學過的,例如金融、企管、法律等。」蔡鴻青指出,二代通常是MBA,正好彌補上一代的不足。

不僅如此,新一代抱團結社,借力使力,更勝於單打獨鬥的第一代。

例如去年九月,國泰金控小王子、現任資深副總經理的蔡宗翰,與華泰王子飯店董事長陳天貴的兒子、同時也是飯店副董事長陳炯福,聯手打造台灣第一座投資達二百億元的購物中心。

兩位年輕接班人在美國念高中時期是同學,因此牽成了這項異業合作案。而這次合作,可說是大膽創新之舉,既展現出不同於上一代的經營思惟,更打破了家族企業的傳統經營方向。

薛明玲分析,企業家可以傳承給子女的三種東西就是——財富、企業家精神,以及社會地位或人脈。傳承財富最簡單,通常是透過股權移轉;企業家精神則是視子女的能力和接班意願而定。

至於人脈和社會地位,企業家第二代往往透過參加校友會、同業公會、二代聯誼會等社團,彼此分享管理經驗,也藉此培養革命情感,延續上一代的人脈,不僅鞏固彼此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甚至展開異業結盟。

發現二 企管系出身

帶領企業轉型、組織再造

「二代接班後,都想有點作為。」蔡鴻青和一些年輕接班人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們「想要做出一番成績」的焦慮,並且急於得到外界的肯定。

企業歷經第一代的輝煌盛世後,舊的成長模式面臨極限,第二代背負著第一代的光環與壓力,如何帶領企業轉型,成了他們最迫切的挑戰。

成立超過四十年的健和興,是國內老牌零組件廠,第二代鄭景壬一三年接手總經理後,帶領公司從傳統端子應用跨足電動車,在營收和獲利都繳出好成績。

同樣於一三年掌舵的嘉泥第三代張剛綸,讓這家老字號水泥廠轉型為建商的態勢,也極為明確。嘉泥去年雖然獲利十二億元,但並非來自水泥本業挹注,而是靠處分土地與轉投資事業。張剛綸在今年股東會表示,「仍不放棄水泥本業,但未來營收成長動能,將來自資產開發。」目前,張剛綸也積極推動嘉泥轉型的新佈局,和知名餐飲品牌的赫士盟集團第二代合作,在台北市大直開發餐飲大樓,正式進軍餐飲業。事實上,赫士盟集團第二代、執行副總葛世中,正是嘉泥發言人、張剛綸表妹王立心的夫婿,兩集團的合作是親上加親。

此外,由於企業家第二代幾乎都有MBA學位,往往展現與上一代不同的經營風格。他們接班後的當務之急,就是強化制度,導入更現代化的經營理念,降低人治色彩、建立遊戲規則,並且強調專業分工。

葡萄王第二代曾盛麟,一○年回台擔任父親曾水照的特助,英國史崔克萊大學企管碩士、行銷學博士的他,面對父親創辦的公司仍停留在磁碟片時代、員工平均年齡達四十五歲,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推動組織再造與創新(詳見p.95)。

「接班,就是制度的落實。」資誠企管顧問林瓊瀛指出,第一代經營者高度仰賴自身的領導權威,許多事情一把抓,隨著企業規模變大,可能出現無效率、組織怠惰的問題,因此,幾乎所有第二代對於公司治理最大的共識,就是希望能夠強化制度的力量,包括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組織流程等制度。

發現三 擅財務操作擁抱資本市場,股價亮眼曾有一種說法是:「第二代接班,先賣股票再說。」原因是,第二代可能無法延續創業家的經營成績,甚至可能不務正業、炒作股票。然而,從部分企業第二代接班後的股價表現來看,反而寫下亮眼的漲幅。

過去,很多苦幹實幹的創業家,即使公司掛牌上市後,也鮮少和法人接觸。相較之下,金融科系畢業的第二代接班者,更加熱情擁抱資本市場,對企業經營展現出強烈的決心與魄力,也同步反映在企業獲利的成長,以及股價的多頭走勢之上。

國際羽絨原料大廠光隆實業就是一例。光隆掛牌近十四年,從未舉辦過法說會,直到第三代詹賀博於去年六月升任董事長,在十一月底就破例舉行法說會,並繳出破紀錄的獲利成績單,被市場解讀為「公司派作多企圖心強烈」。而詹賀博接班後,外資持股比重從一.七三%攀升至目前三.一三%,光隆股價近一年漲幅更高達一.五倍。

追蹤上市櫃公司第二代接班以來的成績單發現,少主接班後,企圖心都相當強,不僅企業經營得有聲有色,股價也展現強勁的多頭走勢,漲幅逾五成至二倍的,就有十三家公司。大慶證券自營部主管林明謙表示,當企業更換領導人,通常會帶來新面貌,如果經營績效不錯,就會吸引法人買單,帶動股價上衝。

其中,健和興總經理鄭景壬帶領公司轉型,開拓新業務,去年創紀錄獲利四.二億元,更激勵股價一度突破五十元的歷史大關。

主要生產鋁質電解電容的立隆總經理吳志銘一三年接班後,深耕4G、車用電子、風力發電等領域,獲利創下十三年新高,更激勵股價創十二年新高。

發現四 科技業挑戰高老臣輔佐,少主隔代接班從上述案例可看出,於一九七○年至一九八○年代創立的傳產企業,近年來正好達到世代交替的階段;至於高科技、精密機械、電子相關代工業,則在一九八○年代之後興起,接下來台達電、台積電等也都面臨接班議題。

蔡鴻青指出,家族企業的交棒與接班,除了考量兒女的意願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力。相較於科技業需要不斷地技術創新,產業變動快速,不見得第二代有能力接棒;而傳統產業的變動較小,通常較容易培訓第二代接班。

林瓊瀛也指出,高科技業的專業門檻相對較高,受公眾監督的情況也較一般傳產更為普遍,通常不是老闆說了算,必須在更多勢力如家族成員、老臣、大股東等之間拉扯,接班的挑戰也比傳產更加嚴峻。

因此,有些科技業老闆採取「隔代接班」,台達電就是一例,董事長鄭崇華於一二年交棒給專業經理人海英俊,在台達電歷練二十四年的大兒子鄭平出任執行長,展現了老臣搭配少主的接班佈局。

打破魔咒關鍵

繼承上一代企業家精神

輪調、見習,則是企業常見培養未來領導人的方式。

今年啟動接班佈局的工具機大廠程泰集團董事長楊德華也坦言,雖然兒女已進入董事會,並在公司任職逾三年,但目前仍需歷練,不排除先從經營團隊中找出一位董事長,在過渡時期經營公司(詳見p.92)。

不過,根據資誠的研究顯示,台灣家族企業由第二代接下經營權的比率有五七%,只繼承股權、但經營權交給專業經理人的比率為一七%。這意味著,家族企業交棒給第二代的比率,遠高於由專業經理人來經營。

「傳子或傳賢,並非一戰定江山的局面。」林瓊瀛指出,家族企業極少有絕對的傳賢或傳子,尤其是企業規模日益龐大,加上股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概念在台灣日漸成熟,即使家族成員接班,也必須透過專業經理人團隊的協助。

隨著台股接班潮的到來,在新生代接班後,許多上市櫃公司將出現轉型,或展現不同的新面貌,未來這批六年級生的第二代經營績效如何,備受市場矚目。

薛明玲說,「成功是失敗之父」,第一代創業家的成功,如果傳承的過程不順利,很有可能造成「富不過三代」的命運。

事實上,《家族企業雜誌》(Family Magazine)曾統計,只有不到三○%的家族企業,成功由第一代傳承到第二代;而能再從第二代傳承到第三代的成功率,又只剩十分之一;至於成功傳承到第四代的,只有四%了。

「創業家是用生命來經營公司。」薛明玲表示,第二代接班,通常會比專業經理人經營得更好,因為他們較有使命感。然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若要打破接班失敗的魔咒,則考驗著這一批台股新接班人,能否繼承上一代的企業家精神了。

這些六年級生,掌握一兆元市值—29家上市櫃企業接班人登場繼承者 公 司 職 位 接班時間 出生年 學 歷 公司市值(億元)楊舒涵 程 泰 副董事長 2014/6/24 1978 美國加州大學多媒體碩士、東海大學國貿系 83.8

何奕達 永豐餘

投資控股 總經理兼執行長 2014/6/18 1974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企管碩士 234.9 侯傑騰 東 鋼 董事長 2014/6/181973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 263.5 張巍耀 鳳 凰 董事長 2014/6/17 六年級 美國奧克拉荷馬社區大學 31.6 馬述健 泰 豐董事長 2014/6/13 1974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商學院 93.5 駱怡君 台灣工銀 副董事長 2014/6/6 197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企管碩士、波士頓大學企管系 150.4 廖宇翔 皇 翔 總經理 2014/5/8 六年級 — 128.2 謝國棟 大魯閣 總經理2014/3/19 1972 日本山梨大學 38.0 施宣輝 宏 碁 自建雲暨平板產品事業群總經理 2014/1/1 1973美國南加州大學電機博士、輔仁大學應用數學系 687.8 林傳捷 新美齊 董事長 2013/12/9 六年級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企管系 16.7 詹賀博 光 隆 董事長 2013/6/20 1977 文化大學國際企研所碩士 49.6 張剛綸 嘉 泥 董事長 2013/6/19 1972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技術管理碩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文學系 117.3 林明昇 國 產 董事長 2013/6/11 1973美國加州大學哈斯汀法學院法學博士、喬治城大學企管系 160.3 張永傑 櫻 花 董事長 2013/6/4 六年級 — 58.1 張國煒 長 榮董事長 2013/1/1 1970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分校經濟學碩士、南加大經濟系 482.3 鄭景壬 健和興 總經理 2013/1/11973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經濟系 68.2 曾盛麟 葡萄王 執行副總 2012/7/27 1973英國史崔克萊大學行銷學博士、企管碩士、格拉斯哥大學資訊管理系 187.2 吳昕恩 新 紡 董事長 2012/6/27 1976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材料科學研究所碩士 121.4 蔡佩君 寶 成 執行長 2012 1979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財務金融系949.4 蔡宗翰 國泰金 資深副總經理 2012 1976 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學博士、哈佛大學法律碩士 6449.1 朱博瑋 龍邦國際 總經理2011/12/16 1979 美國亞利桑納大學工業工程管理系、逢甲大學保險研究所碩士 120.8 陳翔玠 三商美邦 副董事長2011/6/28 1971 政治大學企研所碩士、美國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學士 272.3

張元賓 愛地雅

富 喬 董事長

董事長 2011/1/1 2010/8/6 1973 美國華盛頓大學財務工程碩士 23.1

49.4

鄭舒云 正 隆 董事長 2010/6/11 1975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美國波士頓大學商學院 133.6 楊慶祺 橋 椿董事長 2010/5/21 1971 美國加州大學企管系 93.6 吳旻潔 誠品生活 總經理 2010 1978 英國雪菲爾德廣電新聞所碩士79.4 溫銘漢 力 肯 董事長 2009/6/10 1974 美國加州大學香檳校區、台大土木系 8.3 吳昕紘 新 產 董事長2009/3/18 1974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 78.5 註:以近五年(2009~2014年)人事異動篩選,依接班時間排序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各上市櫃公司年報 整理:鄧麗萍、楊政諭這13家公司二代接班後,

股價漲幅逾50%

公 司 接班時股價 股價(7/29,元) 接班迄今漲幅

(%)

新 產 8.53 24.80 190.74 葡萄王 50.10 141.50 182.44 中 砂 29.10 81.90 181.44 永 光 12.51 34.80 178.18 台達電 77.40 206.00 166.15 光 隆 20.95 53.00 152.98 大立光922.00 2310.00 150.54 立 隆 19.05 43.65 129.13 永 裕 16.27 33.60 106.52 健和興21.75 44.00 102.30 協易機 7.93 15.15 91.05 菱 光 13.48 25.45 88.80 統 領 25.2441.65 65.02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31

《投資必懂》台股30年最大接班潮來 29家上市櫃企業你一定要認識的六年級接班人

2014-08-04  TCW
 
 

 

台灣第一代創業家,歷經三、四十年打拚,如今紛紛屆齡交棒,掀起台股最大接班潮,更有許多六年級生「繼承者們」陸續浮上枱面,他們有何不同?又有哪些新發現?台股投資人不能不關注這波新趨勢。

撰文‧鄧麗萍

台股三十年來最大接班潮來了!

過去五年,台灣上市櫃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異動的次數,就高達一千五百多次,其中,逾一百家的家族企業已由第二代、第三代接棒。

《今週刊》獨家調查,近五年來,有二十八位六年級生的二代接班人逐漸浮上枱面,接任董事長或總經理,或實質掌權,不僅為企業帶來新氣象,更影響到許多小股東手上的股票價值,這是一波台股投資人不能不知道的新趨勢。

這股接班潮,還成為熱門議題,今年四月底,經濟部主辦的一場中小企業傳承論壇上,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薛明玲受邀主講「家族企業之轉型與傳承」,竟吸引了四、五百名聽眾,而且大部分是企業家父子檔,這場論壇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傳承」。

六月分股東會,也是市場注目焦點,永豐餘投控總經理兼執行長何奕達、寶成執行長蔡佩君、泰豐董事長馬述健、鳳凰董事長張巍耀、皇翔總經理廖宇翔……,他們都是今年在股東會期間正式亮相的家族企業新生代;更讓這波台股接班潮,推升至今年高點。

世代交替迫切

六年級生冒出頭,創五年新高企業接班議題,何以值得投資人關注?回顧台灣在一九七○年至一九八○年代成立、且快速成長的企業,以傳統產業為主,經過三十多年打拚之後,如今這批創業家紛紛屆齡交棒,由於華人企業第一代認為,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才有往前衝的動力,因此傾向由子女接班。

根據台灣董事學會的研究,台灣上市櫃公司有三分之二是家族企業,董事學會發起人、也是法國巴黎銀行董事總經理蔡鴻青指出,如今這些家族企業,已進入必須面對世代交替的階段,「這是很迫切的問題。」同樣地,中研院社會所學者李宗榮的研究也發現,近年來,台灣家族企業在上市公司董監事佔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這意味著,企業主正在交班給自己的後代,或利用家族聯姻交叉持股。因此可見,這波有許多台灣的家族企業優先選擇由下一代成員接班。

當上市櫃公司第二代、第三代接班人浮上枱面,由於養成過程、學經歷等,都和父執輩不同,因此他們的管理、經營特色、行事作風等,也展現出不同的面貌,對企業發展有深遠影響。

發現一 喝過洋墨水抱團拓人脈,展開異業結盟相較於第一代創業家靠技術或本業,白手起家,新的這批第二代多半留學海外、念MBA(企管碩士)。「第一代的學歷普遍較低,通常會讓小孩去學他沒有學過的,例如金融、企管、法律等。」蔡鴻青指出,二代通常是MBA,正好彌補上一代的不足。

不僅如此,新一代抱團結社,借力使力,更勝於單打獨鬥的第一代。

例如去年九月,國泰金控小王子、現任資深副總經理的蔡宗翰,與華泰王子飯店董事長陳天貴的兒子、同時也是飯店副董事長陳炯福,聯手打造台灣第一座投資達二百億元的購物中心。

兩位年輕接班人在美國念高中時期是同學,因此牽成了這項異業合作案。而這次合作,可說是大膽創新之舉,既展現出不同於上一代的經營思惟,更打破了家族企業的傳統經營方向。

薛明玲分析,企業家可以傳承給子女的三種東西就是——財富、企業家精神,以及社會地位或人脈。傳承財富最簡單,通常是透過股權移轉;企業家精神則是視子女的能力和接班意願而定。

至於人脈和社會地位,企業家第二代往往透過參加校友會、同業公會、二代聯誼會等社團,彼此分享管理經驗,也藉此培養革命情感,延續上一代的人脈,不僅鞏固彼此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甚至展開異業結盟。

發現二 企管系出身

帶領企業轉型、組織再造

「二代接班後,都想有點作為。」蔡鴻青和一些年輕接班人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們「想要做出一番成績」的焦慮,並且急於得到外界的肯定。

企業歷經第一代的輝煌盛世後,舊的成長模式面臨極限,第二代背負著第一代的光環與壓力,如何帶領企業轉型,成了他們最迫切的挑戰。

成立超過四十年的健和興,是國內老牌零組件廠,第二代鄭景壬一三年接手總經理後,帶領公司從傳統端子應用跨足電動車,在營收和獲利都繳出好成績。

同樣於一三年掌舵的嘉泥第三代張剛綸,讓這家老字號水泥廠轉型為建商的態勢,也極為明確。嘉泥去年雖然獲利十二億元,但並非來自水泥本業挹注,而是靠處分土地與轉投資事業。張剛綸在今年股東會表示,「仍不放棄水泥本業,但未來營收成長動能,將來自資產開發。」目前,張剛綸也積極推動嘉泥轉型的新佈局,和知名餐飲品牌的赫士盟集團第二代合作,在台北市大直開發餐飲大樓,正式進軍餐飲業。事實上,赫士盟集團第二代、執行副總葛世中,正是嘉泥發言人、張剛綸表妹王立心的夫婿,兩集團的合作是親上加親。

此外,由於企業家第二代幾乎都有MBA學位,往往展現與上一代不同的經營風格。他們接班後的當務之急,就是強化制度,導入更現代化的經營理念,降低人治色彩、建立遊戲規則,並且強調專業分工。

葡萄王第二代曾盛麟,一○年回台擔任父親曾水照的特助,英國史崔克萊大學企管碩士、行銷學博士的他,面對父親創辦的公司仍停留在磁碟片時代、員工平均年齡達四十五歲,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推動組織再造與創新(詳見p.95)。

「接班,就是制度的落實。」資誠企管顧問林瓊瀛指出,第一代經營者高度仰賴自身的領導權威,許多事情一把抓,隨著企業規模變大,可能出現無效率、組織怠惰的問題,因此,幾乎所有第二代對於公司治理最大的共識,就是希望能夠強化制度的力量,包括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組織流程等制度。

發現三 擅財務操作擁抱資本市場,股價亮眼曾有一種說法是:「第二代接班,先賣股票再說。」原因是,第二代可能無法延續創業家的經營成績,甚至可能不務正業、炒作股票。然而,從部分企業第二代接班後的股價表現來看,反而寫下亮眼的漲幅。

過去,很多苦幹實幹的創業家,即使公司掛牌上市後,也鮮少和法人接觸。相較之下,金融科系畢業的第二代接班者,更加熱情擁抱資本市場,對企業經營展現出強烈的決心與魄力,也同步反映在企業獲利的成長,以及股價的多頭走勢之上。

國際羽絨原料大廠光隆實業就是一例。光隆掛牌近十四年,從未舉辦過法說會,直到第三代詹賀博於去年六月升任董事長,在十一月底就破例舉行法說會,並繳出破紀錄的獲利成績單,被市場解讀為「公司派作多企圖心強烈」。而詹賀博接班後,外資持股比重從一.七三%攀升至目前三.一三%,光隆股價近一年漲幅更高達一.五倍。

追蹤上市櫃公司第二代接班以來的成績單發現,少主接班後,企圖心都相當強,不僅企業經營得有聲有色,股價也展現強勁的多頭走勢,漲幅逾五成至二倍的,就有十三家公司。大慶證券自營部主管林明謙表示,當企業更換領導人,通常會帶來新面貌,如果經營績效不錯,就會吸引法人買單,帶動股價上衝。

其中,健和興總經理鄭景壬帶領公司轉型,開拓新業務,去年創紀錄獲利四.二億元,更激勵股價一度突破五十元的歷史大關。

主要生產鋁質電解電容的立隆總經理吳志銘一三年接班後,深耕4G、車用電子、風力發電等領域,獲利創下十三年新高,更激勵股價創十二年新高。

發現四 科技業挑戰高老臣輔佐,少主隔代接班從上述案例可看出,於一九七○年至一九八○年代創立的傳產企業,近年來正好達到世代交替的階段;至於高科技、精密機械、電子相關代工業,則在一九八○年代之後興起,接下來台達電、台積電等也都面臨接班議題。

蔡鴻青指出,家族企業的交棒與接班,除了考量兒女的意願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力。相較於科技業需要不斷地技術創新,產業變動快速,不見得第二代有能力接棒;而傳統產業的變動較小,通常較容易培訓第二代接班。

林瓊瀛也指出,高科技業的專業門檻相對較高,受公眾監督的情況也較一般傳產更為普遍,通常不是老闆說了算,必須在更多勢力如家族成員、老臣、大股東等之間拉扯,接班的挑戰也比傳產更加嚴峻。

因此,有些科技業老闆採取「隔代接班」,台達電就是一例,董事長鄭崇華於一二年交棒給專業經理人海英俊,在台達電歷練二十四年的大兒子鄭平出任執行長,展現了老臣搭配少主的接班佈局。

打破魔咒關鍵

繼承上一代企業家精神

輪調、見習,則是企業常見培養未來領導人的方式。

今年啟動接班佈局的工具機大廠程泰集團董事長楊德華也坦言,雖然兒女已進入董事會,並在公司任職逾三年,但目前仍需歷練,不排除先從經營團隊中找出一位董事長,在過渡時期經營公司(詳見p.92)。

不過,根據資誠的研究顯示,台灣家族企業由第二代接下經營權的比率有五七%,只繼承股權、但經營權交給專業經理人的比率為一七%。這意味著,家族企業交棒給第二代的比率,遠高於由專業經理人來經營。

「傳子或傳賢,並非一戰定江山的局面。」林瓊瀛指出,家族企業極少有絕對的傳賢或傳子,尤其是企業規模日益龐大,加上股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概念在台灣日漸成熟,即使家族成員接班,也必須透過專業經理人團隊的協助。

隨著台股接班潮的到來,在新生代接班後,許多上市櫃公司將出現轉型,或展現不同的新面貌,未來這批六年級生的第二代經營績效如何,備受市場矚目。

薛明玲說,「成功是失敗之父」,第一代創業家的成功,如果傳承的過程不順利,很有可能造成「富不過三代」的命運。

事實上,《家族企業雜誌》(Family Magazine)曾統計,只有不到三○%的家族企業,成功由第一代傳承到第二代;而能再從第二代傳承到第三代的成功率,又只剩十分之一;至於成功傳承到第四代的,只有四%了。

「創業家是用生命來經營公司。」薛明玲表示,第二代接班,通常會比專業經理人經營得更好,因為他們較有使命感。然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若要打破接班失敗的魔咒,則考驗著這一批台股新接班人,能否繼承上一代的企業家精神了。

這些六年級生,掌握一兆元市值—29家上市櫃企業接班人登場繼承者 公 司 職 位 接班時間 出生年 學 歷 公司市值(億元)楊舒涵 程 泰 副董事長 2014/6/24 1978 美國加州大學多媒體碩士、東海大學國貿系 83.8

何奕達 永豐餘

投資控股 總經理兼執行長 2014/6/18 1974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企管碩士 234.9 侯傑騰 東 鋼 董事長 2014/6/181973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 263.5 張巍耀 鳳 凰 董事長 2014/6/17 六年級 美國奧克拉荷馬社區大學 31.6 馬述健 泰 豐董事長 2014/6/13 1974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商學院 93.5 駱怡君 台灣工銀 副董事長 2014/6/6 197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企管碩士、波士頓大學企管系 150.4 廖宇翔 皇 翔 總經理 2014/5/8 六年級 — 128.2 謝國棟 大魯閣 總經理2014/3/19 1972 日本山梨大學 38.0 施宣輝 宏 碁 自建雲暨平板產品事業群總經理 2014/1/1 1973美國南加州大學電機博士、輔仁大學應用數學系 687.8 林傳捷 新美齊 董事長 2013/12/9 六年級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企管系 16.7 詹賀博 光 隆 董事長 2013/6/20 1977 文化大學國際企研所碩士 49.6 張剛綸 嘉 泥 董事長 2013/6/19 1972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技術管理碩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文學系 117.3 林明昇 國 產 董事長 2013/6/11 1973美國加州大學哈斯汀法學院法學博士、喬治城大學企管系 160.3 張永傑 櫻 花 董事長 2013/6/4 六年級 — 58.1 張國煒 長 榮董事長 2013/1/1 1970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分校經濟學碩士、南加大經濟系 482.3 鄭景壬 健和興 總經理 2013/1/11973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經濟系 68.2 曾盛麟 葡萄王 執行副總 2012/7/27 1973英國史崔克萊大學行銷學博士、企管碩士、格拉斯哥大學資訊管理系 187.2 吳昕恩 新 紡 董事長 2012/6/27 1976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材料科學研究所碩士 121.4 蔡佩君 寶 成 執行長 2012 1979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財務金融系949.4 蔡宗翰 國泰金 資深副總經理 2012 1976 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學博士、哈佛大學法律碩士 6449.1 朱博瑋 龍邦國際 總經理2011/12/16 1979 美國亞利桑納大學工業工程管理系、逢甲大學保險研究所碩士 120.8 陳翔玠 三商美邦 副董事長2011/6/28 1971 政治大學企研所碩士、美國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學士 272.3

張元賓 愛地雅

富 喬 董事長

董事長 2011/1/1 2010/8/6 1973 美國華盛頓大學財務工程碩士 23.1

49.4

鄭舒云 正 隆 董事長 2010/6/11 1975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美國波士頓大學商學院 133.6 楊慶祺 橋 椿董事長 2010/5/21 1971 美國加州大學企管系 93.6 吳旻潔 誠品生活 總經理 2010 1978 英國雪菲爾德廣電新聞所碩士79.4 溫銘漢 力 肯 董事長 2009/6/10 1974 美國加州大學香檳校區、台大土木系 8.3 吳昕紘 新 產 董事長2009/3/18 1974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 78.5 註:以近五年(2009~2014年)人事異動篩選,依接班時間排序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各上市櫃公司年報 整理:鄧麗萍、楊政諭這13家公司二代接班後,

股價漲幅逾50%

公 司 接班時股價 股價(7/29,元) 接班迄今漲幅

(%)

新 產 8.53 24.80 190.74 葡萄王 50.10 141.50 182.44 中 砂 29.10 81.90 181.44 永 光 12.51 34.80 178.18 台達電 77.40 206.00 166.15 光 隆 20.95 53.00 152.98 大立光922.00 2310.00 150.54 立 隆 19.05 43.65 129.13 永 裕 16.27 33.60 106.52 健和興21.75 44.00 102.30 協易機 7.93 15.15 91.05 菱 光 13.48 25.45 88.80 統 領 25.2441.65 65.02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32

2014-08-29工作日誌-CindyWang 信璞上海 信璞上海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2v0uh.html

綜合階段(六)

今天是暑期實習的最後一個工作日,周末例會結束後暑期實習就落下帷幕了。雖然9月之後還會來實習,但是總覺得兩個月的時間嗖地一下穿過,還是免不了些許傷感的。

這周都在找不到毛線與找到毛線之間寫著關於幾家醫藥企業對比總結,還是會比之前做的時候有對公司的理解會更加深一點。

今天上午和Rick討論了一下按照杜邦分析的邏輯寫成的總結報告,報告還是不完整,Rick指出了其中一些多余的以及缺失的內容。下午下班之前,和Rick繼續討論上午沒有結束的內容。因為我下午開始給公司的生產和銷售作圖,希望可以直觀點體現一個公司特點,所以下午基本沒有增添什麽新的內容。但是在交流之後發現,這些所謂的圖真是時間的白蟻,慢慢地就把下午耗掉了,還沒什麽實質性的作用,深深感慨以後做事情要先把時間安排好,不能隨興之所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32

29個經典語錄 讓馬雲當你的職場教練

2014-09-22  TCW
 
 

 

如果要選古今中外講話最有魅力的中國人,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一定會入選,「幽默不失智慧,含蓄不失真誠,中庸不失真實,自嘲不失品味」是各界對其演講的評價,特別講職場人生,更是步步到位、針針見血,從剛踏入職場20歲的新鮮人,到屆退的沙場老將,都可以在馬雲的話中,找到處世的錦囊。

20至30歲職場菜鳥好康沒我份,有苦差事就找我?

身為職場新鮮人,總是被老鳥欺負,我該忍辱,還是乾脆離開?

語錄1:今天碰到任何痛苦的事情,都是將來吹牛的資本。

碰到機車主管,逼你做不想做的事情,該怎麼辦?

語錄2:對你有嚴格要求的領導,才是真正能幫助你成長的好領導,使我痛苦者,必使我強壯!

語錄3:要嘛享受熬的過程,要嘛把熬你的鍋給砸了。

無法在工作中找到樂趣,是我選錯公司,還是不夠努力?

語錄4:問自己相不相信這家公司的未來、使命、價值觀。假如不信,選擇離開才是最負責的態度,不要留在公司占位領錢,毫無建樹還天天抱怨公司。

語錄5:假如你工作是不開心的、你做的事情是你不爽的,你可以換;千萬別做這份工作討厭這份工作,我覺得這些人是沒有意義的,娶了這老婆天天罵老婆又不離婚什麼意思?

工作三年了,我該去念MBA,還是繼續打拚?

語錄6:MBA學了兩年以後,還要起碼要花半年時間去忘掉MBA學的東西,那才真正成功了。

同場加映》當馬雲面試新人時??

馬雲過去在面試人才的時候,總愛問:「你最強的東西是什麼?」他認為,大學畢業拿到文憑,但很有可能是假的,因為真實的人生考場才正要開始,所以每個人都要忘掉所學過的知識,帶著忘不掉的東西進入社會考試。馬雲舉例,自己學英文出身,天天都會用到,怎麼可能會忘掉?但要他記住三角函數根本不可能,因為這些知識不是他的。

30至40歲三明治主管高不成低不就,有人挖角該去嗎?

第一次管人,我該當受人歡迎的主管,還是嚴格要求的主管?

語錄7:如果你礙於情面,低目標,低要求,低標準養了一群小綿羊、老油條、小白兔。這是對下屬最大的不負責任! 因為這只會助長他們的任性、嫉妒和懶惰。

公司組織僵化、團隊也有害群之馬,造成很多事情都推不動?

語錄8:團隊的問題就是你脫穎而出的機會,抱怨和埋怨團隊就是打自己耳光,說自己無能,更是在放棄機會!

當別人升官發財,自己卻仍是窮光蛋一個,問題到底出在哪?

語錄9:當你30歲40歲還沒有什麼成就的時候,沒有人會可憐你!

語錄10:你窮,是因為你沒有野心!野心,是一種人生在世的偉大理想,一定要實現的宏偉目標。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不敢想、不敢做的事,卻沒有幹不成的事!你的野心有多大,未來就有多寬廣。

下有菜鳥要照顧,上有老闆要應付,能不垮?

語錄11:男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

工作上開始有些小成績,慶功宴上受到長官肯定,就是好事?

語錄12:別人把你當英雄的時候,你千萬不要把自己當英雄;如果別人把你當英雄,災難就開始了。

語錄13:你的能力不是你一個人的,是團隊帶給你的。

有好公司挖角,我該跳槽,還是跟著現在老闆?

語錄14:下對注,贏一次;跟對人,贏一世!

語錄15:永遠不要輕易離開團隊,否則你要從零做起。

同場加映》當跳槽的員工想回鍋??

曾有跳槽的員工給馬雲寫了封信,說來到競爭對手的公司後,才發覺裡面烏煙瘴氣,想再回到阿里巴巴,但馬雲認為為時已晚。許多人會對阿里巴巴出來的人期望很高,但他們忽略了這些成果其實是團隊帶給他的,並不是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完成。

競爭對手挖角一、兩個人過去,會對公司產生影響,但不會有根本大局面的變化,因為團隊裡其他人的配合像螺絲一樣牢固。馬雲再三提醒:「阿里巴巴是一個團隊,有你很好;沒有這個團隊,你很不好。」

40至50歲爬到中高階安穩數饅頭勝過強出頭?

已有自己班底,要如何繼續擴張團隊?

語錄16:這挖人就像拔牙,猛地一拔,被拔者與拔牙者都很痛苦,而且還會流血。我現在就不拔牙了,我天天去搖,搖鬆了,就來了。

在公司有安穩的地位和收入,我該安於現狀,還是往上衝刺?

語錄17:凡事想辦法給下屬安全感的公司都會毀滅的,因為再強大的人,在溫順的環境中都會失去狼性!

語錄18: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在二○一三至二○一五年就是自殺。

同場加映》當馬雲面對競爭對手??

馬雲在正面迎戰微信時,他在內部員工信中寫道:「十年前,沒人相信淘寶會打敗eBay,十年後我們難道不可以一試?很多人後悔沒有機會參與那次戰爭,但這次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參與。誰不參與,誰就不該待在這家公司裡。」當公司出現僵化與腐敗時,馬雲也不惜將員工送往監牢,聚划算前總經理閻利瑉就因上下勾結遭到驅逐。

50至60歲沙場老將擔心哪天被年輕人幹掉?

準備交棒了,還是自己繼續拚老命?

語錄19:如果交給別人,你的時間多出來,別人機會也多了,全留在這兒全廢在你手上。

是不是該開始培養接班團隊?

語錄19:領導永遠不要跟下屬比技能,下屬肯定會比你強;如果不比你強,就說明你請錯人了。

同場加映》當自己技術不如下屬??

淘寶網用戶上億,曾創單日交易額近一千五百億元的驚人紀錄,然而馬雲卻從不在淘寶購物、也沒用過一天的支付寶,原因是他不知道該怎麼用。

馬雲認為,創辦人不懂技術是阿里巴巴存活下來的關鍵。他說,世界上有八○%的商人都跟他一樣害怕技術,所以他才能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提出建議。雖然技能不比下屬強,但馬雲認為,一個優秀的領導人要跟下屬比眼光──比他們看得遠;比胸懷──要容人所不能容;比實力──當所有人都束手無策時,還拿得出辦法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64

2014-09-29工作日誌-CindyWang 信璞上海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2v2wp.html

今天上午請假,下午整理中國仿制藥行業的政策。主要整理了與藥品相關的專利法,藥品管理法,和藥品註冊管理辦法。

1.藥品相關的專利法案

我國1984年頒布《專利法》。彼時的專利法,不保護化合物,只保護相關的配方、工藝、制劑等。因此仿制國外的藥品專利不受任何限制。這一時期,我國仿制藥取得了比較大的發展,但總體水平仍然處於低水平重複仿制,對一些有充分的市場利潤空間、仿制難度大的國外專利藥品仍然不能仿制或者仿制效果差。

1993年修訂,將藥品納入專利法的保護範圍。

目前我國使用的是2008年修訂的版本。

2.藥品註冊相關規定

1998年,我國組建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要行使兩大職能:藥政、藥檢職能;藥品生產流通監管職能。1998年以來,我國仿制藥行業發展迅速。

2007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頒布新的《藥品註冊管理辦法》,對仿制藥註冊流程進行規定。

3.藥品專利鏈接

藥品專利鏈接制度(Drug patent linking)是指國家藥品註冊監管部門在審批藥品註冊申請的過程中,不僅對申請註冊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進行審查,同時還適度考慮該藥品是否侵犯他人專利權的問題。

該項制度起源於美國1984年的《藥品價格競爭和專利期恢複法》(Hatch-Waxman Act)。

我國現行的《藥品註冊辦法》關於專利鏈接制度的規定主要包括兩點:關於公示制度的規定,關於仿制藥的規定。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初步的專利鏈接制度,但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專利鏈接制度流於形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119

2014-10-29工作日誌CindyWang 信璞上海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2v4wg.html

今天上午根據一篇題為:U.S. Medical Devices and China's 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Obstacles的文章,補充了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的數據。總體而言,在城市化、老齡化等因素的的推動下,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空間很大,國內廠家集中於低端產品的競爭,中高端產品主要依賴進口。中國主要的進口國家有:美國、日本和德國。該報告指出,2013年中國是美國醫療器械的第六大出口市場,占美國醫療器械出口總額的7%。美國向中國出口的產品構成如下圖所示:

2014-10-29工作日誌CindyWang
美國領先的醫療器械企業已經先後在中國進行投資,強生醫療、美敦力、通用醫療均在中國有設立總部。中國市場在擁有巨大前景的同時,政策方面的阻力也是存在的,例如醫療器械審批耗時良久就飽受詬病。此外,醫療改革的不確定性也是美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需要面對的難題。

今天下午小組開會,我講了這段時間所整理的醫療器械市場的數據情況。數據來源不一,統計口徑有差別,所以講起來調理不是很清晰。Jerry建議我選擇相對權威的數據、統一口徑,刪除重複的信息,對各個部分提煉要點。此外,還需要加入一些補充信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951

2014-10-29-工作日誌-Louise 信璞上海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2v4wk.html

    今天上午因為有事請了半天假,下午回到公司繼續工作。下午的工作內容主要是跟公司同事討論了美國醫療公司(HCA)的情況,之後由Cindy介紹了一下全球以及各細分市場的醫療器械市場的情況。之後我對HCA的模板進行補充。
一、HCA的權益為負的問題
    根據之前整理的年報數據,自2006年HCA第二次私有化以來,財務報表中HCA的股東權益一直為負,而長期負債則大幅增長。今天討論之後,我們認為原因是私有化後股東很大部分是以可轉債(CB)的形式持有該公司的權益,那麽這些權益則體現在負債中,而非股東權益中。考慮到這種情況,HCA的利息費用支出很大一部分可能可以認為是支付給股東的利潤,HCA自2006年以來的平均凈利潤率為4.85%,而平均EBIT margin為14.39%,平均ROA為5.96%,如果將利息費用加凈利潤除以總資產計算出ROA1,可以計算出平均數為13.34%。對比結合來看這些數據,HCA總體盈利能力還是比較強的。
   今天是我在信璞這一階段實習的最後一天了,很開心有機會來到信璞,大家都好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952

哄搶“新阿里”:29家銀行瓜分小米10億美元債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20

20141029xiaomi

從阿里巴巴嘗到甜頭之後,全球各大銀行開始押註另一家中國明星公司——小米。

小米首次面向海外發行的10億美元三年期債券受到了29家銀行的瘋搶。此次債券發行將於本周五結束,購買債券的銀行包括德意誌銀行、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信、高盛等。

小米此次發債吸引的銀行數量已經超過了阿里巴巴。在2013年4月80億美元的債券融資中,阿里巴巴一共吸引了22家銀行。

這些銀行購買小米的貸款,一方面是為了能從貸款中獲利,更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關系,以便小米將來IPO或並購時能夠獲得承銷商或咨詢商的資格。

上個月,阿里巴巴登陸紐交所,在IPO中融資250億美元,創全球最大規模IPO記錄。所有的六家承銷行均在剛才提到的22家銀行之列。

目前小米上沒有上市的計劃,但對於這些銀行來說,事先與小米搞好關系總是有備無患。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固定收益部主管Julien Begasse de Dhaem表示:“投行看重的是與中國科技公司未來的合作機會,購買其債券是建立良好關系的第一步。”

此次小米借款的利率頗為優厚,其借款利率僅為LIBOR上浮2.325%,而和小米相同評級的公司的融資成本比LIBOR要高出2.5%。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IHS iSuppli數據,小米在今年第三季度成功打敗聯想和華為,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僅次於三星與蘋果。

目前,小米在中國的智能手機銷量已經超過了三星和蘋果,並積極向印度、新加坡等亞洲國家擴張。2013年8月,小米表示其在第四輪融資中收到了100億美元的估值。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990

跟帖評論要小心!29家網站簽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478

漫畫:作繭自縛 (新華社/圖)

29家網站簽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10月6日,據新華社消息,國家網信辦召開跟帖評論管理專題會。會議上,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搜狐網等29家網站在會議上簽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承諾致力使跟帖評論成為文明、理性、友善、高質量的意見交流。

參加會議並簽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的29家網站包括: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國際在線、中國日報網、央視網、中國青年網、中國經濟網、中國臺灣網、中國西藏網、中國新聞網、中青在線、中國廣播網、光明網、正義網、環球網、法制網、中工網、中國軍網、千龍網、新浪網、搜狐網、網易網、騰訊網、鳳凰網、百度網、財新網、今日頭條、澎湃新聞等。

29家網站簽署的承諾書的內容包括七個大項,其中明確承諾“堅持用戶以真實身份信息註冊賬號、使用跟帖評論服務。”。同時,各網站承諾、並誠請所有用戶不發表包括“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的”,“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的”“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等十八類信息。

此外,各網站還承諾“對違反上述承諾的用戶,本網站將視情況采取預先警示、拒絕發布、刪除跟帖、短期禁止發言直至永久關閉賬號等管理措施。對涉嫌違法犯罪的跟帖評論將保存在案、並在接受有關政府部門調查時如實報告。”

國家網信辦副主任任賢良強調:“跟帖評論法治化關乎網上輿論導向,網上輿論生態建設,關乎網絡空間法治建設,是依法治網的題中應有之義,依法管網必須牽住網評和跟帖這個‘牛鼻子’。

跟帖亂象多,網站要當好跟帖評論的“把關人”

不久之前,10月28日22時01分,編劇寧財神微博忽然發布聲明,稱自己已經把微博以50元人民幣的價格賣給了另外一位網絡紅人和菜頭,從此微博再與寧財神無關。不少網友熱議,讓寧財神以50元低價賣掉其超過700萬粉絲的微博,原因何在?

購買了寧財神微博的“菜頭”表示,“(我)登錄了他的賬號去看了一下,滿屏都是謾罵……我不禁為財神心疼了起來,召喚來近800萬粉絲,都是什麽貨色啊?這些人既不會買你的小說,也不會看你的電視劇,無非是找到一個可以踩名人的機會……”

人民網分析指出,跟帖出現問題,網站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服務提供商,網站應嚴格自律,當好跟帖評論的“把關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早已對相關問題做過明確規定,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仍有一些網站疏於管理,致使跟帖評論亂象叢生;有的網站甚至為了追求“帶血”的點擊率而放任自流,成為負面有害跟帖評論的幕後推手。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四新對光明網表示,加強網絡跟帖管理,需要政府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需要網民文明理性上網,但更需要廣大網站切實履行“把關”職責,做到守土有責、依法辦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其明確規定,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前述新華網消息,人民網副總裁唐維紅表示,人民網一直以來非常重視跟帖評論管理,已經先後制定了多項規章制度。此次將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為契機,用好法律這把戒尺,依法辦網,爭取將跟帖評論管理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搜狐網媒體技術中心總監樊功臣說,新聞跟帖是一個成熟的互聯網產品,是網民意見的重要表達渠道。對跟帖評論進行科學管理和正確引導,構建文明、理性、友善、高質量的信息分享和意見討論空間,是每一家提供跟帖評論服務的網站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澎湃新聞副總編遊曉麗表示,網絡空間不是“獨立王國”,現實社會中不能僭越的法律和倫理底線,網絡世界同樣不應該逾越。跟帖評論管理是內容管理的一部分,不能因內容由用戶產生網站就置之不理。澎湃新聞將嚴格做好跟帖評論管理工作,為營造文明理性的網絡環境承擔應盡的義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07

29 Oct 14 - 除淨日 (投資小知識) 藍兵手記

來源: http://www.airmanblue.com/2014/10/29-oct-14.html

投資小知識 - 除淨日, 除權除息日

除淨日

若因上市公司派發權益後,令其股價出現調整,統稱為「除淨」,「除淨」可包括除息、除紅利及除股權等。除淨日是指在該日買入股票後,已不能享有權益之派發。

「除淨日」在內地的名稱為「除權除息日」。

派息日

派息日是沒有固定日子的,快者可以在截止過戶日期後之一星期,慢者可以為三個月,但一般多為半個月至一個月之間。


例子

恒生銀行(0011)每年共派發4次股息,最近是10月20日除淨。 由於10月18日和19日是星期六和星期日,如果希望收取股息,買家需要在10月17日或之前購入恒生銀行(0011)。 除淨日後半個月,買家在11月6日或之後將會收取1.1元股息。

▪  除淨日 : 2014/10/20
▪  派息日 : 2014/11/06

要收取股息之最後買入日期

周五 (2014/10/17)
周六
周日
除淨日
周一(2014/10/20)
周二
周三
截止過戶日
周四 (2014/10/22)
周五

於2014年10月17日,恒生銀行(0011)的收市價是128.60元。

在2014年10月20日(除淨日),開市前會顯示最新價格是127.50元 (128.60元 減 1.10元)。 根據資料,恒生銀行(0011)於2014年10月20日上升0.50元,收市價是128.00元 (127.50元 + 0.50元)。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兵」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網上資料

(1) www.aastocks.com

aastocks 恒生銀行(0011) 除淨日 例子

(2) www.etnet.com.hk

etnet 恒生銀行(0011) 除淨日 例子








除淨日前買股票 穩袋股息

股票投資者,除了希望股價能長升長有外,還期望公司管理層善待他們,定期派發股息。事實上,本港一些大型或盈利穩健增長的公司,派息十分慷慨,長情股東固然可收到股息,但對於中短線投資者而言,便要把握時機,在除息日或之前買入該股票,才合符收取股息的資格。

一般來說,公司在公布業績的同時,會一併宣布會否派發該期股息。不論是中期息、末期息,還是特別股息也好,公司都不會在消息公布翌日立即派股息,因為股票轉讓速度太快,公司根本未能一時確定合資格股東的人數及身分,而且它亦須花點時間準備派息的資金。理論上,投資者在公司業績公布後,隨即買入相關股份等收息,亦不算遲。那麼最遲可以幾時買入仍可收息呢?答案是除淨日之前買入。

截止過戶前兩日買入

所謂除淨日,是指截止過戶日期(即公司更新股東名冊的日子)的前兩個交易日。由於香港奉行「T+2」交收制度,在除淨日前買入股票,便能趕及在截止過戶日前成為公司股東,但須註意,投資者至少要持有股票至除淨日,才有資格收息。

於除淨當日,股價會在毫無沽盤力壓的情下自動往下調整,調整幅度相當於每股派發股息的金額 (假如公司宣布以外幣派息,則會根據匯價折算為港元),以反映公司涉及的實質現金流開支。

留意業績公告所載派息日?

不過,即使過了截止過戶日,公司也不會立刻派息,確實日期要留意業績公告內載列的派付日期或派息日。日子可能是截止過戶日後兩三個星期,甚至是超過一個月也說不定。

部分投資者基於「好息」的緣故,喜歡在除淨日前買入股票,以為這樣可賺息又賺價,非常「著數」,但這個如意盤數未必打得響。剛才已提到,股價於除淨日將自動扣減每股派息金額,要是當日股價沒有變動,除淨價加上每股派息,便恰好是除淨日前股息,根本做不到賺息賺價。除非投資者在買入股票後,股價升幅高於股票即將要除淨的金額,又或者是在除淨日過後,股價持續攀升。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兵」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筆者相信「從錯誤中學習、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個道理,藉此為自己的投資決定留個記錄。另外,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筆者亦不能保證資料是否準確、完整及充分。 敬請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