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道德經譯註 第五十二章 Michae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373.html

【原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歿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註釋】

始:開始,本源,此處指「道」。

兌:指口眼耳鼻等和外界相通的器官。

門:門徑。閉其門就是說堵塞上與外界相通的通道和門徑。

塞其兌,閉其門:引申為不放縱自己的慾望,不妄用聰明。

用其光,復歸其明:第一個其指的是道,第二個其指的是人。用「道」的光照亮人的內在,也可以理解為使百姓的心恢復到純樸的狀態。

遺:遭致。

襲常:承襲萬世不變的道。

【翻譯】

天下萬物都有個起源,這便是「道」,「道」可看作是萬物之母。既然認知了萬物之母的道,就可以認知天地萬物;而認知了天地萬物之後,再回到去持守這個創造天地萬物的「道」,那麼我們直到死都不會遭受任何危險了。不妄視、不妄聽、不妄說、不妄用自己的聰明,那麼終身都不辛勞。如果妄視、妄聽、妄說、妄用自己的聰明,那就終身沒救了。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叫作「明」;能夠持守柔弱,叫作「強」。運用道的光芒照亮外在的同時,再返照自身以達到明,便不會遭致災殃。這就是承襲萬世不變的道了。

【理解】

可以說道是支配萬物運行的那個終極的規律,而世間哪怕最微小的東西都蘊含著道,包含著宇宙真理。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所以一個人要想明白通達基本上有兩種方法,一種就是從最根源上體認到道的全部,進而順流而下認識到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這就是「得其母,以知其子」,應用的就是邏輯學裡的演繹法。另一種方法是從認識萬事萬物開始,然後追根溯源而體認道,這就是「知其子,以得其母」,應用的就是邏輯學裡的歸納法。不管是哪種方法,老子在這裡強調的是「復守其母」,關鍵一個「守」字,就是說要按照道的規律行為,事情總是知易行難,明了大道卻肆意妄為,「終身不救」。前邊說過,老子其實非常重視「儉」這個字,給我的感覺是老子認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應該浪費在外物的享受上,比如五音、五色、五味等等。這一點跟前面「致虛極,守靜篤」「無為」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627

道德經譯註 第五十五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52f.html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註釋】

螫:(shì)毒蟲用嘴咬或用尾端刺人。

據:獸類用爪、足攫取食物。

攫鳥:指鷹鷂之類的猛禽。

嗄:(shà)嗓子沙啞。

【翻譯】

含有深厚道德的人就像初生的嬰兒一樣。毒蟲見了不螫,猛獸見了不傷害他,兇殘的鳥見了也不搏擊他。他雖然筋骨柔弱,但拳頭握起來,卻是很緊。他雖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常常勃起,這是因為精氣充足的緣故。他終日號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元氣和諧的緣故。認識和諧的道理就稱為知曉真常之道,知曉真常之道就稱為明智。有益於養護生命的叫作吉祥,慾念主使精氣就叫作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衰老,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死亡。

【理解】

毒蟲猛獸又沒有感情,它們見了嬰兒而不加侵害這有點過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即使是窮凶極惡之人見了嬰兒也可能會觸動他的惻隱之心。骨弱筋柔正是嬰兒生命力強大的象徵,正所謂「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第七十六章)。嬰兒經常嚎啕大哭但是卻不會啞嗓子,因為小孩哭累了就睡了,他不會「心使氣」,不會過度的消耗精力,從而能保持「號而不嗄」的狀態。但是成年人則不是了,仗著年輕揮霍著自己的精力而不加節制。比如大學裡很多人通宵玩遊戲。在老子看來,嬰兒是至精至和的,難怪西遊記裡有幾個比較挑剔的妖怪專門吃小孩,沒權沒勢的山野妖怪只能逮著誰吃誰了。

在老子的觀念裡,人就好比一段蠟燭,而精氣就是蠟,過分的消耗只會加速人的敗亡,而且妄作還可能招致人禍。柔弱的燭光才能燃燒的更長。所以老子一直強調人們要控制自己的物慾,不要陷於物質而妄作,後面他還會強調「儉」這個概念,其實就是節約、守藏精力的意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10

道德經譯註 第五十四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4gd.html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註釋】

建:建立。

真:純正,真實。

普:普遍存在。

翻譯

善於建立的人所建立的東西不會被拔去,善於抱持的人所抱持的東西不會被奪走。如果能夠遵循這個道理,那麼社稷宗廟的祭祀將能夠代代不絕。將這個道理貫徹到修身上,他的德性便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理貫徹到治家上,這一家人的德性便會是豐盈有餘的;將這個道理貫徹到治鄉上,整個鄉的德性都會增長;將這個道理運用到治理國家上,便能夠讓整個國家的德性豐盛碩大;將這個道理貫徹於治理天下,便能使德性無處不在。所以,德性既修之後,便可以自身觀照他身;以自家觀照別家;以我鄉觀照別鄉;以我的邦國觀照其他的邦國;以現在的天下觀照未來的天下。我為什麼能夠瞭解天下的情況呢?就是憑藉以上的辦法和道理。

【理解】

有形的東西就容易被拔去,我還想不出來哪一座建築不可能被拔除。同樣的,有形的物質財富也不可能永久保持。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只有無形的東西才能不被拔除和毀滅。像中國的老子、孔子外國的釋迦牟尼、耶穌、穆罕穆德這些人所建立的是無形的思想,因此永遠不可能被有形的東西所毀滅。所以中國的偉人們追求的是立德、立功、立言。只有這些東西是不朽的。

而結合老子的一貫主張的話,這裡善建者建立的應該是德,善抱者抱持的應該是道。唯有善於修道持德的人,建於心,持於內,也就不容易被拔除奪走了。而後面幾句話從「修之於身」一直到「修之於天下」,頗似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11

道德經譯註 第五十三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3tl.html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竽。非道也哉!

【註釋】

我:指有道的人。

介然有知:稍微有些認識,知道些道理。

施:音同迤,此指邪行,邪徑。

徑:邪徑,小路。

朝:朝廷。

除:廢弛。

厭:飽足。

盜竽:強盜頭子。

【翻譯】

假如使我稍微有些認識,就會在大道上行走,並且小心謹慎,唯恐走上了邪路。大道是那麼的平坦,但那些君主卻喜歡走邪路。結果導致朝廷廢弛,田地荒蕪,國家的倉庫空虛,而那些君主卻穿著漂亮的衣服來顯示自己的尊貴,佩戴者鋒利的寶劍以誇耀自己的強悍,飽餐美味佳餚,佔有富餘的財貨而不去接濟別人,這樣的君主實際上就是強盜頭子!這是不符合道的。

【理解】

大道不是用來說的,而是用來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的。但是人們做事總是喜歡抄近路,找訣竅。恨不得聽大師說幾句話就能了悟生死。說到底,就是因為人們太急功近利,只想獲取卻不想付出。許多騙子正是抓住了人們這一心理,看看現在那麼多宣傳短期速成的廣告就知道了。所以老子說「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修道的路上邪門歪道太多,很容易就被誘惑。

看完後面幾句感覺老子也是一個老憤青呀,直呼那些不靠譜的統治者為強盜頭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12

道德經譯註 第五十七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7d8.html

【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朴。」

【註釋】

正:簡單平易的方法,即「清靜無為」之道。

利器:權謀。

伎巧:技巧,智慧、

奇物:邪惡之事。

自化:自我化育,自然變得順化。

【翻譯】

治理國家要用簡單平易的方法,只有在用兵時才用奇巧詭詐的方法,治理天下則應該儘量不去騷擾百姓。我為什麼知道這些呢?從下面這些反面的情形便可以知道了:天下的禁忌越多,百姓動輒得咎,無所適從,便不能安心於幹活,生活便會貧困;朝廷中的大人物權謀越多,為政者勾心鬥角,國家便會混亂;人的智詐機巧越多,邪惡的事就會層出不窮;法令過於嚴苛森嚴,束縛人們的生活自由,盜賊就會越來越多。因此,聖人鑑於此而說道:「我無為而治,人民便自然變得順化;我喜歡清靜,人民自然會端正思想和道德;我不去用政令和戰爭騷擾人民,人民便自然會幸福安康;我不放縱自己的慾望,人民便自然樸實淳厚。」

【理解】

何為「正」?在這裡「正」的反義詞是「奇」,「奇」指的是奇謀詭詐之術。治國當然不能用詭詐之術,統治者對百姓詭詐,百姓就不會信任統治者,統治也就很難維持下去。以「正」治國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而用兵卻恰恰相反,孫子兵法有一句話叫做:「以正合,以奇勝」,說的就是以常規的方式交戰,以非常規的奇謀取勝。也就是說打仗大部分時間靠的還是兵對兵,將對將式的戰鬥,但是要取得勝利還是得靠克敵制勝的奇謀。舉個例子來說,官渡之戰大部分時間就是曹操袁紹兩方互相攻伐,而最終決定二者勝負的是許攸夜襲烏巢的計謀。換句話說,「正」是實力,是基礎,而「奇」是建立在「正」的基礎上的關鍵因素。

毫無疑問老子主張的是清靜無為的統治之道,反對統治者放縱自己的慾望。他的這一觀點在這一章得到了集中體現。無為、無事、好靜、無慾這些都是給統治者樹立的要求。雖然這對統治者的要求有點高,但是如果統治者真的達到了這個「太上,不知有之」的無為境界,那麼這跟現代的民主社會豈不是很像?因為從效果上看老子的無為思想就是抹殺了統治者個人的意志,轉而要求他服從社會大眾的訴求。這在經濟上就表現為「經濟自由主義」,發揮每一個人的能動性,雖然老子在幾千年前沒聽說過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理論,但是二者在政策主張上是一致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39

道德經譯註 第五十六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70d.html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註釋】

玄同:玄妙的「同一」境界,即「道」的境界。

【翻譯】

真正領悟了道的人只是心裡知道,卻很難用言語表達出來,而那些誇誇其談的人其實是不知道的人。領悟了道的人會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住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芒,混同於塵世之間,這就是深奧玄妙的「同一」境界。達到「同一」境界的人,你不能夠親近他,也不能夠疏遠他;不能夠讓他尊貴,也不能夠讓他卑賤,因為他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範圍,所以也就是天下最為尊貴的人。

【理解】

同其塵,也就是混同於世間。聖人的道德水準很高,但是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是堯舜。十四億中國人都是高僧的話也挺可怕。真正的聖人是「入鄉隨俗」的,他尊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尊重個體的差異。所以按照這個標準,屈原那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出淤泥而不染並不是老子所欣賞的。

三個不可得來形容達到「玄同」境界的人。不可得而親(疏)是因為他們有獨立的處世原則,不會因為利益關係而親近或者疏遠。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不可得而利(害)是因為他們心中無慾。所謂壁立千仞,無慾則剛。不可得而貴(賤)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持一種平等心看待世人與自己。不會因為他人的阿諛而自滿,不會因為他人的冷眼而妄自菲薄。

對於宋高宗趙構來說,南宋中興名將當中就屬岳飛最難伺候。吳階好色。韓世忠好貨、張俊貪財、劉光世怕死,唯獨岳飛什麼都不好,只為精忠報國。宋高宗這下犯難了,岳飛什麼都不好就不好控制。所以最後岳飛真的快要「迎回二聖」的時候,宋高宗只好暗中支持秦檜用莫須有的罪名把岳飛殺害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40

道德經譯註 第五十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1xb.html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註釋】

出生入死:人出世為生,入地為死。

生生之厚:第一個生作動詞,是養護,奉養之意。後一個生作名詞,意為生命,身體。生生之厚,意為求生的慾望過於強烈,生活過於享受了。

兕:雌犀牛。

【翻譯】

人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為生,最終埋在地下為死。這其中,屬於長壽的那一類大約有十分之三;屬於短命而亡的人佔十分之三;本來可以活的長久,但是因為沒有很好的掌控自己的生命而死亡的,也佔十分之三。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把生命看得過重,太注重享受了。據說善於掌控自己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時,不會遭到犀牛和老虎的攻擊,在戰爭中也不會受到兵器的傷害。因為犀牛對他無法使用自己的角,老虎無法對他使用自己的爪,武器對他無法施展自己的利刃。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從不使自己置身於死亡的境地。

【理解】

老子按照生死把人分成了三類,第一類人屬於先天因素而早夭。另一類人是長壽的。還有一類人,他們本來也屬於長壽的一類人,因為作(zuō)的厲害所以不能壽終正寢。

老子對待生命的態度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他並沒有刻意的強調要養生,而是主張順其自然,在後面會發現老子非常強調「儉」這個概念,儉並不是儉樸,而是節約、珍惜的意思,也是無為這個概念延伸出來的。一個人特別注重養生其實就是因為太害怕失去生命,在老子看來求生的慾望過於強烈就會容易妄為、妄作,反而起一個反作用。

但這個社會有太多的人把生命看得太重,生怕失去它。這也難怪,人生在世,名利富貴,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大多數人認為應該及時行樂,對於他們來說最痛苦的事莫過於人死了錢沒花了,所以想盡各種辦法延年益壽。但是在老子看來這都是作的表現。像古代的有些帝王,專門僱傭一幫江湖術士煉丹,希冀通過吃「仙丹」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其實他們吃的都是些重金屬化學製劑,結果反而更加短命,最有名的是嘉靖皇帝,李時珍是他的太醫都救不了他(無奈李時珍研究的不是無機化學)。

總結來說就是一句話,延年益壽只是得道的一個副產品,人不妄為就不會把自己至於危險的境地,自然壽終正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41

道德經譯註 第五十一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2ke.html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註釋】

勢:萬物生長的自然環境。

亭:使成就。

毒:使成熟。

覆:保護。

【翻譯】

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萬事萬物之所以展現出各種形態,是因為有一種「勢」的力量在其中。因此,萬事萬物莫不以道為尊,以德為貴。但是,道雖然被尊崇,德雖然被珍視,卻並不自以為尊,自以為貴。它總是任由萬物順其自然地生長,不去強制它們。因而,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發展,成熟結果,並使其受到撫養和保護。生長萬物不據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最高深的德。

【理解】

這一章老子還是重點講了一下玄德,老子對玄德真的是很重視,書中好幾次提到玄德。道生萬物,道是本,而道也內在於萬物,萬物按照道的規律表現出來的就是德。所以道與德的關係:道是根本,是形而上的東西,是體;德是末流,是形而下的東西,是用。(模模糊糊的感覺吧,一想這些很抽象的東西就挺混亂)

相對於老子強調的玄德,我對這一章提到的「勢」這個字更感興趣。如果說道是本性是先天的話,那麼勢就可以理解為環境和後天。本章中的勢也更多的傾向於這個意義。但其實「勢」還有一種理解,把這個意義解釋的最形象的是《孫子兵法·兵勢篇》中的一句話: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另外,大勢所趨中的勢也可以理解做大多數人們共同的意志。所以這個勢我把它理解為積蓄的能量的合力。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有些自負的人總是以為英雄造時勢,但誰會認為清政府是因為武昌起義放了那幾槍而滅亡的?清政府還不是因為大多數人大都認為它已經失去了統治的合法性才滅亡的,當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個政權應該更換的時候就是一種勢。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動亂的社會英雄輩出,而和平年代可圈可點的英雄很少。所謂的英雄只是利用了那個時代的大勢而已,如果沒有秦朝的暴政,估計再多幾個劉邦項羽秦朝也不會滅亡。正如《股票大作手回憶錄》裡利維摩爾(Livermore)說的那樣,每一次股市大跌無知的人們都要怪罪於他們幾個空頭的襲擊,其實我們只是利用市場的大勢賺錢而已,我們不可能左右市場的走勢。違反市場大勢,利維摩爾一樣虧的很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42

道德經譯註 第五十九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8oa.html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註釋】

事天:養護身心。

嗇:吝嗇,節儉。這裡指愛惜精力。

早服:早做準備。

母:即保有國家的根本大「道」,「有國之母」即「有國以母」,用大「道」去治理國家。

柢:樹根向下扎的叫作柢,向四面伸的叫作根。

長生久視:即長久存在。

【翻譯】

治理國家和養護身心,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愛惜精神。因為只有愛惜精神,才能早做準備;早作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麼不能擔當的;沒有什麼不能擔當,就無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備了這種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掌握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安定。這就是根深蒂固、長久存在的道理。

【理解】

在這裡「嗇」與「儉」一個意思,是老子後面提到的「三寶」之一(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無為、靜、儉這些觀點本質上都是一致的。中國古代有一種說法認為人的天壽大約是150歲左右(如果沒記錯的話),別說150歲,現在就是能活到100歲的人也寥寥無幾。古人認為人之所以不能達到天壽是因為不按照自然規律來生活,說白了就是太作。看看現在很多人的生活作息就知道了,白天工作已經很累了,晚上還要有個豐富的夜生活,第二天繼續上班。按照老子的觀點,這真是在拿生命娛樂呀。

人們之所以會這樣,多少有點及時行樂的感覺。老子提出的這個「嗇」恰恰是教導人們要保有餘地,愛惜自己的精神,不可有幾分精力就使出幾分精力。我想這個思想不僅僅適用於養生,做事情也是一樣的。做事之前要有一個計劃,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但是這個計劃要留有一定的緩衝餘地,這就是「早服」。人的心理也是一樣,大多願意看到提前達到目標,而不願意受到計劃落空的打擊。

至於原文裡那個「重積德」什麼的就理解不了了,為什麼「早服」就是「重積德」呢?想不明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44

道德經譯註 第六十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98b.html

【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註釋】

神:通「伸」,意為發揮作用、作祟。

德交歸:德復歸於他們。

【翻譯】

治理大國就像煎烹小鮮,常常翻動就會破碎,因此不可朝令夕改,過於多事,否則人民就會不堪其憂,國家便會亂。不過,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如此。用「道」治理天下,那些野心家就不再出來作祟;非但野心家不再作祟,即使他們想要作祟也不會造成什麼危害;不但野心家不會對社會造成什麼危害,統治者也不必傷害那些壞人。野心家和統治者不互相危害,這就是天下德性感交的時候,也好像天下之人都回歸到本來天真與純樸的世界那樣的祥和與清靜。

【理解】

「治大國若烹小鮮」,最早說這句話的是商朝的伊尹。伊尹是一個奴隸出身的廚師,後來輔佐商湯成就大業。小魚骨脆肉薄,烹製的過程中很容易破損,所以在烹製小魚的時候不能經常翻炒。伊尹拿烹小鮮做比喻,教育商湯治理國家不能朝令夕改,過於多事。

這一章老子還提到了鬼神這兩個概念,一般的翻譯相當於沒有翻譯,把鬼翻譯成鬼,神翻譯成神。但實際上從老子講道那幾章可以推斷出老子是一個無神論者,最起碼他自己也不知道有沒有鬼神的。但是這一章卻出現了「鬼」、「神」,所以我感覺這裡的「鬼」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鬼。第一個「神」一般都理解為通假字,跟其他翻譯不一樣的是我把後面的幾個「神」也當作是通假字。這樣看的話老子把社會上的人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聖人,普通人,鬼。這裡的聖人更多是指統治者,而鬼就是社會上的不安定分子,比如像現在新疆那些分裂勢力,或者稱為野心家。在老子看來,如果天下有道,人民安居樂業,野心家是得瑟不起來的。對立的勢力不會爆發衝突,天下也就太平了。也許那就是所謂的和諧社會或者大同社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