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尋找優秀的基因 投資界紅小兵

http://xueqiu.com/1525548107/26144367
開頭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我最愛的體育運動是美式橄欖球NFL,橄欖球和其他運動相比戰術性非常強,而許多技術以外的成分對於比賽結果的影響又很大。最重要的是,橄欖球比賽中,垃圾時間很少,許多比賽要到最後一分鐘才能決定結果。NFL每一年的選秀又幾乎是所有體育比賽選秀最複雜的。球員要做許多測試,包括30米衝刺跑,原地起跳,臂力測試,甚至推汽車等。在過去十幾年的歷史上,有兩位親兄弟四分衛都是那一年的First Pick:Payton Manning和Eli Manning。Payton Manning是1998年狀元的不二人選。當年他來自於田納西大學,在大學聯盟幾乎每個數據都是最好的。而更重要的是,他的父親Archie Manning曾經也是聯盟最優秀的四分衛之一,只可惜在超級杯中輸了比賽。然而98年那年來自於Washington State的四分衛Ryan Leaf也被認為有巨大的潛力。他在選秀前的測試中展現了驚人的臂力和運動能力。我記得那年的Sports Illustrate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到底誰應該是當年的選秀狀元。於是,印地安娜小馬隊以第一選秀權選擇了Payton Manning,而另一隻再重建的隊伍聖地亞哥電光則用了大量未來選秀權交易來了no.2 Pick的位置,選擇了Ryan Leaf作為他們未來的四分衛,並且和他簽下了上千萬美元的合同。後來的結果可能許多人都知道,Payton Manning成為了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四分衛,也帶著小馬隊奪得了超級碗。而Ryan Leaf在第一場比賽就有三次被抄截,兩次掉球的低級失誤。並且在面對記者採訪時破口大罵。之後的表現也根本無法適應NFL的節奏。最後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後來有人經常在高爾夫球場看到他)。6年之後,Payton的弟弟Eli Manning也進入的選秀。由於頂著剛剛的光環,他是那年毫無爭議的no.1 Pick。只是他明確表示不會去擁有第一輪選秀權的聖地亞哥電光。於是紐約巨人在選秀日把第四位的pick Philipp Rivers,連同多個選秀權交易至電光換來Eli Manning。在他前幾年的表現中,他遠遠不如當年第四的四分衛Philipp Rivers。許多人都說這是一個失敗的交易。然而多年後,Eli Manning終於帶領紐約巨人奪得了超級碗。Eli和Payton是唯一親兄弟都奪得超級碗的四分衛。因為他們同時擁有優秀的基因,來自於純正的四分衛之家。而他們優秀的基因在多年後慢慢發酵出來。在一篇很長的開頭之後,我想說說今天的主題:尋找優秀的基因。

最近在看一本非常好看的書《浪潮之巔》,就多次講到了公司的基因。一家公司的基因往往決定了他的命運。比如蘋果的基因就是他們封閉的操作系統。早在喬布斯第一次開創蘋果時,他的Mac PC就不允許別人造兼容機,而這種封閉的系統也成為蘋果之後敗給微軟的最重要因素。然而封閉系統這種基因也幫助了蘋果的二次創業。我記得讀大學時,喬布斯二次創業後的新Mac PC開始在美國風靡,靠著他時尚的外觀和強大的IOS系統。由於IOS是一個封閉的系統,那時甚至不和微軟的office兼容。許多用慣了蘋果電腦的人無法使用其他電腦了,學校的圖書館也是買了一半的蘋果電腦,另一半是普通的Dell電腦。這也造成了蘋果建立了巨大的客戶黏性。只有進來的客戶,而幾乎沒有流失的。而之後蘋果所有的產品也在這種封閉體系中不斷積累有效客戶,從iPhone到iPad。即使在安卓為主的智能手機市場,蘋果也是統治著高端機市場,安卓體系只能在低端手機上發展,直到三星Galaxy系列的問世。無論成本,蘋果封閉體系的基因決定著這個公司的起伏。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微軟。微軟的成功來自於他把軟件銷售做到了極致。一開始微軟是按照每台機器軟件收很少的費用,甚至幾乎免費按照給客戶。漸漸的,當微軟的操作系統獨霸天下時,由於太多數量的電腦都在用他的軟件,這種模式也給微軟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但是由於賣軟件是微軟發家吃飯的商業模式,這也導致微軟的MSN做了那麼多年一直就沒成功因為互聯網的模式是免費的。而Google,Yahoo什麼一做就成功了,因為互聯網的模式就是做入口價值,然後通過廣告收費。再比如Netflix。微軟在智能電視行業其實耕耘了很多年,然而他從來沒有想到靠賣內容賺錢,或者從來沒有意識到內容才是智能電視的王道,最後這個行業被netflix給做出來了。這也是微軟這個公司的基因所決定的。再說一個我們身邊的例子,就是今年的大牛股長城汽車(當然最近有很大的回調)。長城汽車的基因就是做SUV。那麼多年他是國內最會做SUV的。而其他汽車廠商要麼車型過多,要麼就是直接拿合資方海外的車型過來賣。所以在這波中國消費者對於SUV的消費啟動後,長城是最受益的。這個公司的成功,也來自於SUV的基因。如果哪天SUV不行了,長城說要做小轎車了,那麼這時候反而需要去思考,這個公司是否具有SUV以外的基因。

說的廣一些,我對公司的基因有兩層的理解。第一部分是好公司和壞公司的基因。在A股,所謂的「流氓公司」特別多。有些管理層根本不把股東利益放第一位,每年就是為了圈錢,讓自己發財。這種壞公司的基因往往也是根深蒂固的。我常常和一些朋友聊天,他們的一致感受也是從「壞學生」身上賺錢很難很難。有時候往往這些「壞學生」估值會大幅折價,也會出席估值修復或者困境反轉的行情,有些賣方研究員就開始積極推薦了。但是通過我自己的觀察,在「壞學生」身上賺錢是小概率事件,這就是這種公司,這種管理層的基因所決定的。在對立面是好公司,」好學生」的基因。那些有著夢想,真正想把企業做大的管理層,他們的好基因也往往意味著這種公司的擴張,轉型等都會成功。而當市場出現熊市甚至金融危機時,買入具有優良基因的「好學生」往往會賺大錢。比如星巴克,這個有著優秀管理層的公司,股價在2009年1月見底7美元左右,而在四年多後,股價上漲到了80美元以上,是真正的Tenbegger。海外基金做投資時,非常看重所謂的corporate governance. 這就是要選取具有優良基因的公司。

第二層理解是,要買主營業務發生變化,打破估值體系的公司。比如段永平當初買的網易,比如Netflix,以及另一個公司奇虎,當然蘇寧7元多的時候也符合這個特徵。但是在買這種主營業務發生變化的公司時,必須去思考這類公司有沒有轉型的基因。比如蘇寧的物流體系一直被人詬病,我也開始懷疑,並且需要時間去驗證,這個公司是否僅僅還是做傳統零售店的基因,這種基因是否決定了他很難向一個移動互聯網平台公司做轉型。所以有些時候必須要驗證自己的這種判斷。《浪潮之巔》中說了很多沒落的公司,像摩托羅拉,AT&T,惠普等,他們的轉型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就是因為他們的基因決定了根本無法轉型。包括這本書沒有講到的Dell電腦。這個公司的「印鈔機」模式在過去幾年被平板電腦打得落花流水,但是Dell創建開始後就一直是賣個人電腦的。這是無法改變的基因。

回到開頭。NFL的選秀中有很多量化的數據,比如臂力,速度,彈跳力等。但是基因是內在的性格,如何面臨壓力,工作態度,和對比賽的積極性。這些都是無法良好的,也有很多源自這個人的基因。這種基因也造成了Manning兄弟成為NFL最成功的四分衛。在尋找公司時,我們也必須去找到那些具有優秀基因的公司,這種基因未必馬上體現在報表上,但一定會在某一天轉換成為利潤,以及我們的巨大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26

張向東自述創業史:我的性格與互聯網基因對應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2/56545.html

口述:張向東

很多年之後,我可能會忘記澳大利亞海岸線的景色,也想不起登上乞力馬扎羅山的感覺,卻總會記得在廣州喝的那頓酒。那天夜裡,鄧裕強來到我住處,跟以往一樣,先從冰箱裡取了一瓶啤酒灌了幾口。他顯得很興奮,彷彿要宣佈一件大事。隨即,掏出他那個寫得密密麻麻的小本子,說,我要做一個免費的手機網站,會成為3G時代的最大的無線互聯網門戶網站。我一愣,沒完全聽明白他的意思,但我知道他一直在鑽研手機上網,而且他從來不是一個停留在口頭上的人。沒容我繼續思考,他眼裡放著光,唾沫橫飛地跟我說了一大堆設想。末了,他讓我辭職,一起幹。

我補充一下,那是2003年,我在《新週刊》當記者,那還是中國媒體的黃金時代。聽了鄧裕強的構想以及對他的信任,我很快從雜誌社離職,入夥,創業!那算是我第二次創業,前一次是在來廣州之前,我和幾個技術牛人在北京搞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名字叫「解決」,做RSS的軟件,很超前。一年之後,互聯網泡沫破裂,錢也燒完了——我們的公司還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先把自己給解決了。那次失敗對我打擊極大,我消沉了一個月,去廣州也是為了脫離原有環境,尋求內心安穩,但沒想到第二次創業又來了。

我們的公司叫久邦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為了紀念大學時在未名湖畔喝酒的酒幫。折騰了一段時間,2004年3月16日凌晨,基於手機上網業務的3G門戶網上線,是中國第一個免費的手機網站。當時在線人數兩人,總訪問量兩人。沒錯,就是我和鄧裕強。今年,3G門戶網的門戶日PV超過11億,日活躍用戶超過2000萬。從2009年起,3G門戶已經從網站向移動互聯網平台轉型。

這些成就當然使我興奮,但和鄧裕強認識16年來的這份感情我更覺珍貴。他是那種對人好但不輕易表達的人,認定了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極致的人。

我和鄧裕強是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1995級的同班同學——大一住同一個宿舍,斜對鋪。到目前為止,我們系名氣最大的畢業生是李彥宏。

我是從陝西關中平原的農村來到北京的,剛上大學的時候很為自己是農民的兒子而感到自卑。鄧裕強來自東莞商人家庭。我經常開玩笑說,像鄧裕強這樣的人讓人很恨,來的時候坐飛機來,我們全宿舍湊錢買一台電腦,他一個人兩台電腦,還都是最好的。

鄧裕強比較內向,不愛說話。或許是因為我比較活躍、看起來有主見的緣故,鄧裕強有問題都會找我請教,逐漸我們關係就比較密切了。

大一時和鄧裕強在市區賣羽絨服,被城管驅逐,兩個少年扛著幾十斤的蛇皮袋,從西單走到王府井。因為錯過回校的末班車,為了省錢,那晚我們就在地下通道里待了一宿。我一直享受那種少年時候,一起互相鼓勵的感覺。冬天,兩個十八九歲的年輕人在街上互相鼓勵著走,像患難兄弟,在那個時候建立起來的信任是永遠不可能忘。另一次,我和鄧裕強從昌平校區進城,分頭行動,我去看籃球。後來沒有回北大本部約定的宿舍和他會合,留宿在球友那。鄧裕強以為我走丟了,很是焦慮。回昌平後,他反覆排隊,給我們約好的那個宿舍打電話。第二天我回去,跟他炫耀球賽的精彩,舍友罵我沒良心,我去跟鄧裕強道歉,他只說了一句,你回來了就好。

大學時候我們都不愛去上課,要麼去圖書館看書,要麼打籃球,要麼打牌,再就是喝酒。我熱愛籃球,甚至將它看做我的宗教;而鄧裕強整天坐在電腦前寫程序,想著怎麼成為比爾。蓋茨,他一度要退學創業。學習成績嘛,都在中下游水平。

1999年畢業的時候,互聯網正是顯學,我去了李國慶的公司,負責網站流程。接著去創業,把自己「解決」了。之後去了廣州。

3G門戶網剛創立時,是鄧裕強拿出他之前做短信增值業務賺得的200萬元積蓄撐著。我為什麼放棄工作,又去做一件前途未卜的事情?鄧裕強和我一起創業,雖然我們性格一個外向一個內向,但都暗含了跟互聯網的基因對應的東西,就是自由。好比你遇見一個人,她成為你女朋友,你會發現其實女朋友跟你成長、性格里面最本質的東西是相關聯的。創業也是不斷尋找自己的過程,回過頭去想,互聯網就是我們的命。別人一直問我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我講我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只有兩樣,就是我們對於手機的理解和熱愛。我們做這個公司,在年輕的時候當然是想名利雙收、成名天下。

2004年,我們剛創業的時候,最熱門的是以移動夢網為代表的收費手機互聯網業務以及短信增值業務,3G門戶做免費上網算是最早的。鄧裕強負責技術,我負責網站的推廣。沒有拿到投資之前,確實過得比較艱難。我們都是坐公車去公司;鄧裕強去買電腦部件的時候,會為了省一點點錢跟賣方磨破嘴皮子;跟人談事也約在消費低的地方,搬家的時候作為「老闆」的鄧裕強也親自扛東西。看到錢越來越少,很是有焦慮。第一筆融資來得也巧,IDG投資基金副總裁楊飛從一位投資經理女兒的口中聽說了免費的3G門戶網,不久就趕來和我們洽談。

2005年,從IDG那裡獲得了第一筆200萬美元的投資後,日子逐步好起來。感覺前面也寬闊起來了,這個時候有了一種各自獨當一面的感覺。鄧裕強相當於一個工頭,帶著大家一起上工。他作為CEO,仍然親自查看源代碼,2008年國慶節假期,鄧裕強讓司機用車拉著他以及200多部不同型號的手機,跑遍了廣東每一個市,就是為了查看用不同手機在不同地方登陸3G門戶網時的信號狀況。鄧裕強隨身一定會帶著兩到三個

同操作系統的手機,只要有任何空隙時間,他都會拿出不同的手機體驗各種不同的應用。很多不瞭解的人都笑稱之為「手機狂人」,而真正懂他的人才會明白他是為移動互聯網而生的人。

公司達到300人之後,一度有些混亂。我和鄧裕強都是不拘小節的人,管理不是我們的強項,沒有辦法拉下臉面對同事。後來就想到把大學同學常映明請過來統籌團隊管理,酒幫又壯大了。他是嚴厲而又懂得方法的人。

我期望的公司,是保持一種熱帶雨林裡的狀態,物種多樣化,開放、信任,才有生命力和創造力。我和鄧裕強的性格差異很大,但他會尊重我。看到我登山、騎車、出書,他會笑著說一句華而不實,但不會反對,也不干涉,覺得這就是我的風格。我和鄧裕強沒有過激烈的分歧,一方面我們都是比較簡單的人。再者,我們做的其實是同一件事情,只是不同方面,所以特別像背靠背的感覺,像周潤發和李修賢演的《喋血雙雄》一樣。我們倆默契到,公司重大決定通過打一個電話幾分鐘就能相互搞明白了、大家就達成一致了。有些時候我會覺得趣味更重要,鄧裕強認為價值更重要,我看一些軟的東西,他看硬的東西。因為3G門戶網最核心的東西是產品,而鄧裕強負責這一塊,因此公司戰略決策的最終決定權在他。我和鄧裕強都不會在公司裡動怒,最讓我們惱火的是員工的不成長,產生路徑依賴,不創新、跟不上潮流。

要說創業的痛苦,有。2007年,剛剛完成第二輪融資,公司發展到那個階段事情非常多,每天就是開會、開會,我被事情推著走,壓力很大。而我覺得自己要的生活不是整天在辦公室裡打轉。後來突然就想明白了,我們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讓中國人通過最廣泛的東西(手機)獲得信息的能力有了。那個時候鄧裕強也在焦慮,他焦慮的是公司的未來:誰都不知道今天Android、蘋果系統成為智能手機的主流,傳統手機技術上也制約了他的很多想法,因此在那個時候看不到方向。

3G門戶網的最大瓶頸也是公司內核問題,包括創造力以及對這個行業是否有比別人更深的洞察力,所謂外在東西,錢、技術、管理等的問題等都是相對好解決的。

要說我們和前幾代企業家們的區別,是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柳傳志那代企業家在創業及經營企業過程中背負的東西太多,有民族使命;馬云、馬化騰、張朝陽這一代企業家,更像是搞洋務運動的一幫人,不一定有洋背景,但企業模式來自國外,而且創業成為他們人生的全部;我們這一代創業者就走向多元化了、更注重趣味,我們不勉強給自己加東西,創業是整個生活的一部分。另外,我們這批創業人對於一些習氣會有意識地克制,相對更健康。

當下中國,互聯網改變現狀的力量最大。我跟同事說,我們在用技術手段做著真正改變這個社會的事情,而不僅僅停留在所謂的圍觀。社會各有分工,我不是時政評論員,也不是媒體人,有些事情,對我而言多說無益,做比說更重要。我推動的事情就是通過技術方面的革新,促進了這個社會更加快捷地交流——對一個公民而言,信息自由是他在這個社會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我們的工作在裡邊起到了價值。

我最怕的一件事情,是自己踮起腳尖,就能看到未來的生活。作為企業家,我依然不斷地去嘗試一些別的東西,去做喜歡的事情。雖然互聯網對我而言很重要,但天天只做一件事情遲早要麻木,敏感的內心也要萎縮。我愛讀書,收藏了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國家地理》,和自上世紀90年代創刊起的幾乎每一期《連線》以及中國的《萬象》,也定期向公司同事推薦書。再一個,3G門戶網旗下的東西文庫就是多元化的產物。迄今為止,東西文庫出了5本書,但它初衷是為了傳播中西方有趣的技術以及人文思想,比如去年出版凱文。凱利的《失控》一書。我本人也計劃在10年內找到不同的人、做10個系列的對話,已經完成了「創業者對話創業者」和「接近自由的方式」兩個系列。

當我打算去法國騎自行車,立即去辦簽證,第一時間飛到法國去。在騎行過程中,遇到種葡萄的莊園,我就下車,進去跟主人要一杯酒喝。我也去登山,我從乞力馬扎羅山上下來的時候,發短信給鄧裕強,表達登頂的興奮。他給我回的短信居然是——下週四公司有個會,你會來參加嗎?

來源:東方企業家 作者:文:鄒蔚圖:李冰

I黑馬導讀:2013年11月22日,由張向東和鄧裕強創立的久邦數碼登錄納斯達克。而下面推薦的一篇來自2011年東方企業家的文章。張向東自述了他是如何堅守8年之久的創業歷程,而他認為和鄧裕強創業一個外向一個內向都暗含了跟互聯網的基因對應的東西,就是自由。

口述:張向東

很多年之後,我可能會忘記澳大利亞海岸線的景色,也想不起登上乞力馬扎羅山的感覺,卻總會記得在廣州喝的那頓酒。那天夜裡,鄧裕強來到我住處,跟以往一樣,先從冰箱裡取了一瓶啤酒灌了幾口。他顯得很興奮,彷彿要宣佈一件大事。隨即,掏出他那個寫得密密麻麻的小本子,說,我要做一個免費的手機網站,會成為3G時代的最大的無線互聯網門戶網站。我一愣,沒完全聽明白他的意思,但我知道他一直在鑽研手機上網,而且他從來不是一個停留在口頭上的人。沒容我繼續思考,他眼裡放著光,唾沫橫飛地跟我說了一大堆設想。末了,他讓我辭職,一起幹。

我補充一下,那是2003年,我在《新週刊》當記者,那還是中國媒體的黃金時代。聽了鄧裕強的構想以及對他的信任,我很快從雜誌社離職,入夥,創業!那算是我第二次創業,前一次是在來廣州之前,我和幾個技術牛人在北京搞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名字叫「解決」,做RSS的軟件,很超前。一年之後,互聯網泡沫破裂,錢也燒完了——我們的公司還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先把自己給解決了。那次失敗對我打擊極大,我消沉了一個月,去廣州也是為了脫離原有環境,尋求內心安穩,但沒想到第二次創業又來了。

我們的公司叫久邦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為了紀念大學時在未名湖畔喝酒的酒幫。折騰了一段時間,2004年3月16日凌晨,基於手機上網業務的3G門戶網上線,是中國第一個免費的手機網站。當時在線人數兩人,總訪問量兩人。沒錯,就是我和鄧裕強。今年,3G門戶網的門戶日PV超過11億,日活躍用戶超過2000萬。從2009年起,3G門戶已經從網站向移動互聯網平台轉型。

這些成就當然使我興奮,但和鄧裕強認識16年來的這份感情我更覺珍貴。他是那種對人好但不輕易表達的人,認定了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極致的人。

我和鄧裕強是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1995級的同班同學——大一住同一個宿舍,斜對鋪。到目前為止,我們系名氣最大的畢業生是李彥宏。

我是從陝西關中平原的農村來到北京的,剛上大學的時候很為自己是農民的兒子而感到自卑。鄧裕強來自東莞商人家庭。我經常開玩笑說,像鄧裕強這樣的人讓人很恨,來的時候坐飛機來,我們全宿舍湊錢買一台電腦,他一個人兩台電腦,還都是最好的。

鄧裕強比較內向,不愛說話。或許是因為我比較活躍、看起來有主見的緣故,鄧裕強有問題都會找我請教,逐漸我們關係就比較密切了。

大一時和鄧裕強在市區賣羽絨服,被城管驅逐,兩個少年扛著幾十斤的蛇皮袋,從西單走到王府井。因為錯過回校的末班車,為了省錢,那晚我們就在地下通道里待了一宿。我一直享受那種少年時候,一起互相鼓勵的感覺。冬天,兩個十八九歲的年輕人在街上互相鼓勵著走,像患難兄弟,在那個時候建立起來的信任是永遠不可能忘。另一次,我和鄧裕強從昌平校區進城,分頭行動,我去看籃球。後來沒有回北大本部約定的宿舍和他會合,留宿在球友那。鄧裕強以為我走丟了,很是焦慮。回昌平後,他反覆排隊,給我們約好的那個宿舍打電話。第二天我回去,跟他炫耀球賽的精彩,舍友罵我沒良心,我去跟鄧裕強道歉,他只說了一句,你回來了就好。

大學時候我們都不愛去上課,要麼去圖書館看書,要麼打籃球,要麼打牌,再就是喝酒。我熱愛籃球,甚至將它看做我的宗教;而鄧裕強整天坐在電腦前寫程序,想著怎麼成為比爾。蓋茨,他一度要退學創業。學習成績嘛,都在中下游水平。

1999年畢業的時候,互聯網正是顯學,我去了李國慶的公司,負責網站流程。接著去創業,把自己「解決」了。之後去了廣州。

3G門戶網剛創立時,是鄧裕強拿出他之前做短信增值業務賺得的200萬元積蓄撐著。我為什麼放棄工作,又去做一件前途未卜的事情?鄧裕強和我一起創業,雖然我們性格一個外向一個內向,但都暗含了跟互聯網的基因對應的東西,就是自由。好比你遇見一個人,她成為你女朋友,你會發現其實女朋友跟你成長、性格里面最本質的東西是相關聯的。創業也是不斷尋找自己的過程,回過頭去想,互聯網就是我們的命。別人一直問我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我講我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只有兩樣,就是我們對於手機的理解和熱愛。我們做這個公司,在年輕的時候當然是想名利雙收、成名天下。

2004年,我們剛創業的時候,最熱門的是以移動夢網為代表的收費手機互聯網業務以及短信增值業務,3G門戶做免費上網算是最早的。鄧裕強負責技術,我負責網站的推廣。沒有拿到投資之前,確實過得比較艱難。我們都是坐公車去公司;鄧裕強去買電腦部件的時候,會為了省一點點錢跟賣方磨破嘴皮子;跟人談事也約在消費低的地方,搬家的時候作為「老闆」的鄧裕強也親自扛東西。看到錢越來越少,很是有焦慮。第一筆融資來得也巧,IDG投資基金副總裁楊飛從一位投資經理女兒的口中聽說了免費的3G門戶網,不久就趕來和我們洽談。

2005年,從IDG那裡獲得了第一筆200萬美元的投資後,日子逐步好起來。感覺前面也寬闊起來了,這個時候有了一種各自獨當一面的感覺。鄧裕強相當於一個工頭,帶著大家一起上工。他作為CEO,仍然親自查看源代碼,2008年國慶節假期,鄧裕強讓司機用車拉著他以及200多部不同型號的手機,跑遍了廣東每一個市,就是為了查看用不同手機在不同地方登陸3G門戶網時的信號狀況。鄧裕強隨身一定會帶著兩到三個

同操作系統的手機,只要有任何空隙時間,他都會拿出不同的手機體驗各種不同的應用。很多不瞭解的人都笑稱之為「手機狂人」,而真正懂他的人才會明白他是為移動互聯網而生的人。

公司達到300人之後,一度有些混亂。我和鄧裕強都是不拘小節的人,管理不是我們的強項,沒有辦法拉下臉面對同事。後來就想到把大學同學常映明請過來統籌團隊管理,酒幫又壯大了。他是嚴厲而又懂得方法的人。

我期望的公司,是保持一種熱帶雨林裡的狀態,物種多樣化,開放、信任,才有生命力和創造力。我和鄧裕強的性格差異很大,但他會尊重我。看到我登山、騎車、出書,他會笑著說一句華而不實,但不會反對,也不干涉,覺得這就是我的風格。我和鄧裕強沒有過激烈的分歧,一方面我們都是比較簡單的人。再者,我們做的其實是同一件事情,只是不同方面,所以特別像背靠背的感覺,像周潤發和李修賢演的《喋血雙雄》一樣。我們倆默契到,公司重大決定通過打一個電話幾分鐘就能相互搞明白了、大家就達成一致了。有些時候我會覺得趣味更重要,鄧裕強認為價值更重要,我看一些軟的東西,他看硬的東西。因為3G門戶網最核心的東西是產品,而鄧裕強負責這一塊,因此公司戰略決策的最終決定權在他。我和鄧裕強都不會在公司裡動怒,最讓我們惱火的是員工的不成長,產生路徑依賴,不創新、跟不上潮流。

要說創業的痛苦,有。2007年,剛剛完成第二輪融資,公司發展到那個階段事情非常多,每天就是開會、開會,我被事情推著走,壓力很大。而我覺得自己要的生活不是整天在辦公室裡打轉。後來突然就想明白了,我們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讓中國人通過最廣泛的東西(手機)獲得信息的能力有了。那個時候鄧裕強也在焦慮,他焦慮的是公司的未來:誰都不知道今天Android、蘋果系統成為智能手機的主流,傳統手機技術上也制約了他的很多想法,因此在那個時候看不到方向。

3G門戶網的最大瓶頸也是公司內核問題,包括創造力以及對這個行業是否有比別人更深的洞察力,所謂外在東西,錢、技術、管理等的問題等都是相對好解決的。

要說我們和前幾代企業家們的區別,是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柳傳志那代企業家在創業及經營企業過程中背負的東西太多,有民族使命;馬云、馬化騰、張朝陽這一代企業家,更像是搞洋務運動的一幫人,不一定有洋背景,但企業模式來自國外,而且創業成為他們人生的全部;我們這一代創業者就走向多元化了、更注重趣味,我們不勉強給自己加東西,創業是整個生活的一部分。另外,我們這批創業人對於一些習氣會有意識地克制,相對更健康。

當下中國,互聯網改變現狀的力量最大。我跟同事說,我們在用技術手段做著真正改變這個社會的事情,而不僅僅停留在所謂的圍觀。社會各有分工,我不是時政評論員,也不是媒體人,有些事情,對我而言多說無益,做比說更重要。我推動的事情就是通過技術方面的革新,促進了這個社會更加快捷地交流——對一個公民而言,信息自由是他在這個社會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我們的工作在裡邊起到了價值。

我最怕的一件事情,是自己踮起腳尖,就能看到未來的生活。作為企業家,我依然不斷地去嘗試一些別的東西,去做喜歡的事情。雖然互聯網對我而言很重要,但天天只做一件事情遲早要麻木,敏感的內心也要萎縮。我愛讀書,收藏了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國家地理》,和自上世紀90年代創刊起的幾乎每一期《連線》以及中國的《萬象》,也定期向公司同事推薦書。再一個,3G門戶網旗下的東西文庫就是多元化的產物。迄今為止,東西文庫出了5本書,但它初衷是為了傳播中西方有趣的技術以及人文思想,比如去年出版凱文。凱利的《失控》一書。我本人也計劃在10年內找到不同的人、做10個系列的對話,已經完成了「創業者對話創業者」和「接近自由的方式」兩個系列。

當我打算去法國騎自行車,立即去辦簽證,第一時間飛到法國去。在騎行過程中,遇到種葡萄的莊園,我就下車,進去跟主人要一杯酒喝。我也去登山,我從乞力馬扎羅山上下來的時候,發短信給鄧裕強,表達登頂的興奮。他給我回的短信居然是——下週四公司有個會,你會來參加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588

古怪失敗哲學 稱霸全球行動網路 芬蘭小公司 幫孫正義改造軟銀基因

2013-12-09  TWM
 
 

 

一家芬蘭的遊戲公司,成軍才三年,今年十月,被日本市值第二大公司軟體銀行砸大錢收購,軟銀董事長孫正義更宣布要藉此轉型。這家公司憑什麼稱霸行動遊戲市場?又帶給台灣什麼啟示?

撰文‧楊卓翰

十月三十一日,日本最大電信商軟體銀行(SoftBank)在東京舉行業績發表會,不久前,軟銀甫以市值九兆日圓(約三兆元新台幣),登上全日本市值第二大的巨人。但是,今天的主角不是軟銀創辦人兼董事長孫正義,而是他最新收購的一家芬蘭遊戲公司Supercell創辦人兼執行長,伊卡.潘納寧。

在孫正義的介紹下,金髮碧眼的潘納寧走上舞台,用生澀的日文打招呼。他穿著T恤和牛仔褲,與台下西裝筆挺的分析師形成強烈對比。這是他第一次見識到這種大陣仗,緊張的他,連講孫正義的名字「Masayoshi Son」都舌頭打結了好幾次,才終於把複雜的日文音節念對。

潘納寧拿著麥克風,站在台上最左邊角落,孫正義告訴他可以站中間一點,於是他向右踏了一步。講了幾句,孫正義終於忍不住,直接把潘納寧推到舞台中央,「你應該站在這裡。」孫正義耗資十五億美元(約新台幣四五○億元)買下Supercell,就是希望潘納寧站在最耀眼的位置,當一位帶領軟銀轉型的明星。

芬蘭手機遊戲公司

成孫正義世界第一關鍵

孫正義的投資總是搶先所有人,一九九五年,他在沒人看好時就投資雅虎;二○○○年,他在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最需要資金的時候,為阿里巴巴注資。如今孫正義更預言,「未來三十年,誰掌握了行動遊戲,誰就掌握了行動網路的內容。」他說:「未來,軟銀也將轉型,把行動遊戲變成我們的核心事業。」此刻,這家二○一○年成立於芬蘭,僅一百名員工的Supercell,不再只是遊戲公司,而是孫正義放眼未來最重要的一顆棋。究竟Supercell是如何讓孫正義這個狂人寄予厚望?它背後又代表什麼網路趨勢?

早在獲得軟銀青睞之前,Supercell的兩款遊戲就已經橫掃全球的蘋果和Android手機遊戲營收排行榜。〈部落戰爭〉和〈卡通農場〉以免費下載、精美畫風吸引人,卻藏著高營收的祕密。

這兩款遊戲,既有極具吸著度的遊戲系統,又能吊足玩家胃口。在玩家最需要道具時,要求玩家花少少的錢增強實力或繼續遊戲時間。而且,Supercell特別注重社群功能,玩家可以和朋友結成「部落」等同盟,造成「一個拉一個」的廣大效應,就這樣一點一滴,Supercell平均一天營收達到二四○萬美元(約七二○○萬元新台幣),成為今年二月到八月蘋果手機遊戲營收排行榜連續七個月的第一名。

不過,這樣的成功,可是Supercell獨特的「失敗哲學」打造成的。在十一月於芬蘭舉行的一場行動科技論壇中,潘納寧上台就說:「我們能做出這兩款遊戲,都是因為我們失敗得快、摔得又重!」他直言,最令人無法忍受的失敗,就是拖了二、三年,賠了大筆資金,才宣告失敗,「我們的遊戲用最少的人、最快的方法,先研發出粗糙的原型,然後拿去試驗;如果初步結果不理想,我們就馬上喊卡。」

慶祝失敗派對

打造出全球最賺軟體

最重要的是,Supercell能從每次的失敗中學到經驗。「我們有一個『慶祝失敗』的派對,大家開香檳,誠實面對自己和同事,討論這次失敗是在哪個環節出錯。我們從失敗學到的,遠比成功還多。」潘納寧說。

一家公司要藉著連續失敗來成功,除了組織必須具有彈性,員工也要比一般科技公司腦筋轉得更快。潘納寧解釋,公司取名為Supercell,就是希望公司每個細胞(cell)都是動得又快又靈活的「超級細胞」,因此,他從全球各地挖人,「公司的組成非常多元,我們從一開始就不想當芬蘭公司,而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打從二○○○年進入遊戲產業以來,「失敗」與「多元」,就是潘納寧的兩個關鍵詞。當他還在赫爾辛基大學攻讀碩士、只是一位熱愛網路遊戲和冰上曲棍球的研究生時,就與幾位同學共同創辦了Sumea公司,「我被推選為執行長,不過當時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Sumea的第一款遊戲〈Racing Fever〉就獲得成功,「但開發過程中,其實經過了數不清的失敗,我會形容,這款遊戲是『血淚交織』後的作品。」他回憶,當這款遊戲站穩腳步後,「我先想到的事情,是總算有錢可以發薪水了。」○四年,Sumea賣給遊戲開發商Digital Chocolate,潘納寧除了賺得人生第一桶金,也自此在新公司擔任執行長職位,直到一○年自立門戶。在這段時間,潘納寧對於遊戲產業的本質有了新的體認,「這個產業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集合各路人馬的創意,公司內部並不存在競爭關係,而是一群聰明的傢伙彼此激盪;然後,再和世界上另外一群聰明的傢伙比拚。」或許就是這樣的概念,「盡可能地集合世界高手」,成了潘納寧對經營公司的自我期許。

「現在,我們離目標又更近一步了。」得到軟銀入股後,潘納寧說自己的生活沒有任何改變,他向媒體說,「我從來就不是為了賺錢而工作啊!」有趣的是,他卻急著在自己的部落格寫道:「接下來,我們可以成為一家真正國際化的遊戲公司。」另一方面,將Supercell納入軟銀旗下,孫正義也離他的目標更近一步:將軟銀轉型成全球第一的行動遊戲公司。因為,孫正義早已稱霸日本的行動遊戲市場。

日本上班族平均一天通勤一個小時,這些時間,他們透過軟銀行動上網,玩的更是軟銀旗下遊戲公司GungHo的當紅遊戲〈龍族拼圖〉。這款遊戲除了在日本造成狂潮,每日營收三七五萬美元(約一.一億元新台幣),還讓GungHo這家由孫正義的弟弟孫泰藏創辦的公司,市值一年飆升六十四倍,甚至超越任天堂。

就連在國外,GungHo的〈 龍族拼圖〉威力更不可當,在港、台暴紅的手機遊戲〈神魔之塔〉,當初就是參考〈龍族拼圖〉,日本東京產業新聞社還以「偽物」形容,網友也諷刺為「神抄之塔」。

芬蘭的啟示

小國也能變行動網路矽谷

有了GungHo和Supercell,軟銀的確已在全球的行動遊戲市場站穩腳步,孫正義和孫泰藏兄弟也正準備將GungHo的總部搬到芬蘭去,因為,孫正義認為,芬蘭將會出現「行動網路時代的矽谷」。

而Supercell和潘納寧,也帶給台灣另一個啟示。人口不過五百萬人的芬蘭,能夠不斷創造出小資本、大營收的行動網路公司,進而影響全球。以小搏大的網路世界,台灣下一個翻身的機會,是否隱藏其中,值得所有創業的年輕人與政府深思。

Supercell

成立時間:2010年

創辦人兼執行長:伊卡.潘納寧(Iikka Paananen)

日營收:240萬美元

著名產品:〈部落戰爭〉、〈卡通農場〉玩手機遊戲 台灣是第五大花錢大咖!

拋掉代工舊思惟 台灣仍有機會根據網路調查組織App Annie統計,今年第三季,台灣是Android平台Google Play上全球營收排名第五大的市場,僅次於日、韓、美、德。不過,為什麼我們市場這麼大,全球當紅的遊戲製造商,卻不見台灣入列,而錢,反而都被芬蘭、香港、日、韓賺走?

網路趨勢觀察家、也是LINE台灣區主管陶韻智就指出,問題在於台灣根深柢固的製造業思惟。「我們的製造業和代工非常強,可惜,台灣從來沒有直接接觸最終消費者(end user)的文化。」他分析,做App不是靠機械、靠資本、靠通路,而是靠人、靠老闆去貼近消費者。但是我們不會這樣做,我們不敢自己創品牌,總是想當代工,台灣做App時,也沒有這種「直觀市場」的文化。

此外,陶韻智也認為,國內許多網路的創投和創業者太過悲觀。「很多創投都覺得台灣起步太晚、沒有人才、來不及了,所以不願意投資。」但是,陶韻智仍然樂觀。「你看,三年前還沒有Supercell、還沒有〈憤怒鳥〉,誰知道下一波不會是台灣的公司?」他鼓勵年輕人,有願景,不要怕失敗,「就去做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7

華為顧問田濤:華為沒有互聯網基因嗎?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7/57987.html

從馬雲王健林之賭到雷軍董明珠之賭,清晰表明了企業界對一個問題迥異的態度:移動互聯網帶來的顛覆性創新浪潮下,過去以管理完善著稱的傳統企業能否保持自身的競爭力?近日,這股對傳統行業巨頭企業的質疑更被“燒”到了知名民營企業華為身上,比如前酷六網創始人李善友的《華為身處“創新者的窘境”,而渾然不覺》,知名IT記者冀勇慶的《別了,任正非講話》。在1月9日-11日的黑馬-華為特訓營創始人班(二期)的課堂上,華為顧問、《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聯合作者田濤在學員中發起了一場關於互聯網精神和互聯網思維的討論,而對於華為是否存在互聯網基因,在學員中,存在三派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方認為,華為具有典型的互聯網基因,代表人物是北京賽騰工業標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旭東、上海中城投資聯盟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孫樹濤,他們的主要觀點包括:1,以客戶需求為中心,這是華為的核心文化,這本身就是一種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基因,所以華為絕對有互聯網基因。2,華為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的產物,華為暗含著新教徒精神,具有自修正、自適應的能力。持有相反觀點的學員包括杭州向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榮偉、上海榮泰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林琪:1,從競爭對手來看,華為運營商業務的對手是愛立信,企業業務對手是思科,這兩個企業都不是互聯網企業。在手機領域,小米代表的是互聯網企業的生產方式,而華為是傳統手機制造企業的代表。2,從管理制度來看,華為的企業管理制度拷貝自IBM,而IBM也不是互聯網企業。現階段,華為的管理采取了金字塔式管理,而在互聯網企業里都很少有這樣的管理方式,不管是美國的互聯網巨頭谷歌、亞馬遜、Facebook,還是國內的騰訊、百度、阿里巴巴、360,他們都不用這種方式管理。3,企業是有核心基因的,馬雲一直想做社交,馬化騰一直想做電商,但他們在內部互相交流時也會承認,分別缺少社交和電商的基因。每個公司都必須聚焦核心業務和主航道,這就會排斥其他基因。4,互聯網基因也是慢慢積累的,需要時間的沈澱,需要不斷調整和適應,才能慢慢積累互聯網基因,互聯網的巨頭們都是在互聯網領域打拼了很多年,才有了今天的地位。還有一派觀點則認為,華為有一點互聯網思維,比如深圳市八零年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戴叢磊,他認為:平等、共享、協作、網絡化是互聯網的特征,華為對員工之間的平等很看重,全員持股則表現了創始人的奉獻意識。但是華為的商業模式還是在賣機器,從這個角度看,缺一些互聯網思維。田濤則認為,正是擁抱互聯網和互聯網文化,使得華為過去20多年來快速發展,取得了今天的市場地位。互聯網精神的本質是開放,華為應該是中國最開放的企業之一,無論從它的研發、市場,還是組織變革、員工構成、內部文化等各方面看,都是充分開放的。唯有對媒體的開放相對較晚,這和它的開放的漸進性戰略有關系。互聯網思維的本質是一種用戶導向思維,華為追求將用戶需求做到極致,在整個組織中,無論是組織思維、組織文化、評價體系、獎懲體系,都堅守一點,誰為客戶需求去努力奮鬥,誰就是公司的貢獻者,誰就可以得到提拔,可以得到更好的獎勵。以下為華為顧問、《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聯合作者田濤演講整理:過去一兩年,中國掀起了一股互聯網熱潮,而且是區域性而非世界性的,比如,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走的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遠。去年下半年以來,管理學界、包括企業界更是進入一種全面焦慮――互聯網將要掃蕩一切,誰不沾網誰就要完蛋。具體在華為,在內部也有爭論,有人認為華為沒有互聯網基因,所以如何如何,也有另外的人說,華為文化就是互聯網文化,更有人認為,互聯網文化就是華為文化,這是幾種很耐人尋味的極端看法。被逼出來的互聯網精神什麽叫互聯網精神?各位都講得非常好,就是開放、平等、協作、共享、去中心。這是互聯網早期定義的時候就確定的核心精神。只有充分的開放、共享、去中心、反權威,才能讓每個人的欲望、激情、活力、創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發揮,組織才會快速形成想法,把想法變成產品,把產品變成商業模式,然後快速長大。所以,互聯網行業充滿了小人物不斷戰勝大人物的現象,充滿了顛覆和被顛覆。很多互聯網企業早期創業時沒有錢,只是憑借一個好的模式或者技術,就可以說服別人投錢進去,跑馬圈地、野蠻成長,這跟華為早期有某些類似。華為早期可以稱為“四大皆空”:無資本、無技術、無產品,無管理,當時也沒有“風險資本”,在這種四大皆空的背景下,華為要想活下來,要想持續活下去,任正非說,“我們唯一的資產就是人,就是這些追隨者頭腦中所擁有的智慧,這就是華為的大森林、大油田,是我們的力量所在。”華為早期創業的時候只有3個人,今天擁有15萬員工,而且這些員工95%以上是大學本科以上的知識分子。擁有1萬出頭的博士生,15萬員工中接近4萬是外籍員工。如何把這些人頭腦中的智慧與能量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只有用開放的、平等的、協作的、去中心的文化,才能讓這些“人傑”心甘情願地追隨你,這就是華為早期被逼出來的互聯網精神。既要讓這些人賣命還沒錢,怎麽辦?在華為早期,一個人進公司時工資並不高,但一年之內最多有加11次薪的,半年以後,員工就不去想工資是多少了。錢從哪里來?讓員工入股,將工資、獎金的一部分變成股票,這就構成了華為今天15萬員工8萬人持股的模式。當然這種入股模式是得到當時的深圳市政府體改辦發文批準的。我稱這種模式為“人人做老板,共同打天下”,這不就是互聯網的“普遍共享”嗎?華為終端幹部部部長有一次去小米總部拜訪,得出的結論是,小米就是早年的華為。小米就像華為早期創業時那樣,沒有績效考核,沒有KPI指標,上班不打卡,可以遲到早退,但是員工黑天白夜地在加班,人人都是平等的,去中心化。華為的上研所所長告訴我,進公司不到三年,公司就讓他做一個項目的頭兒,他問上面管他的人,我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回答是,我也不知道,讓你做這個頭兒就是你自己想辦法,人你去招,事你去做,點子你去想,成了你是英雄,敗了也能容忍你,最多是不被提拔而已。早期,華為在研發上是典型的摸著石頭過河,有些項目扔了很多錢進去,連個響都聽不見。我對互聯網的理解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互聯網精神的本質就是:開放、開放、再開放。只有建立在開放的平臺上,才能有平等、共享、去中心這些特點,不管是互聯網還是傳統企業,一定要在組織內部創造開放的文化。很多人曾經認為華為是封閉、神秘的,但是各位從另外一個視角看華為,就會發現華為可以說是中國企業中開放程度最高的。華為在1997年,請IBM的顧問進行流程變革,公司開始也有爭論,要不要讓顧問們對公司進行全面診斷與透視?任正非說,“脫光衣服,連褲衩也脫掉。”只有你不遮遮掩掩,顧問才能知道你的病根到底在哪里。華為在研發方面一開始就對西方公司全面開放。你什麽都沒有的時候,對外開放最受益的就是“一無所有者”。華為今天在全球有20多個研發中心,與全球200多所大學共建研發實驗室或者有項目合作,華為邀請了全球不少頂尖科學家做研發顧問,華為與客戶有聯合創新中心,與競爭對手也有許多合作研發。所以在研發方面,華為可以說是中國企業中最開放的。如果沒有互聯網帶來知識的廣泛分享這樣一個過去20多年的大趨勢,也不會有華為的今天,如果華為沒有抓住互聯網帶來的全面開放和全球化潮流,主動迎接,也不會有華為的今天。有臺灣業界朋友告訴我,沒想到華為在研發資訊上那麽開放,比愛立信還要開放……其實,3年前,華為在進行這樣的改變時,高層也有爭論,說信息安全怎麽辦?任正非說,最了解華為的是美國公司,美國人對華為的底牌最了解,你還有什麽信息安全……任正非其實很清楚,今天這個時代就是打明牌的時代,所有的牌大家都亮在桌上,技術牌、市場的牌都放在明處,甚至共享,這時候比拼的就是你的戰略,比拼的是不同的企業精神和各自企業的價值觀。第二,互聯網思維的本質是用戶導向思維。以客戶為中心,這其實是一個常識,任何商業企業存在的前提就是因為有人願意買你的東西。所有的商業企業成立之初都是基於這樣一個簡單、樸素的訴求,但是把以客戶為中心長期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大多數企業都做不到,都多多少少地出現了基因的變異乃至突變。我們說,常識就是真理,華為就是把這樣一個常識當作真理去堅持、去追求,使得華為的“互聯網思維――客戶導向思維”很少扭曲和變形。華為的高層領導們20多年來變著法子、換著花樣不斷重複一個老掉牙的真理――以客戶為中心。華為一位顧問,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客戶是華為存在的理由》,任正非在改這篇稿子的時候加了兩個字,《客戶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所謂互聯網思維的企業,就是不僅講客戶需求導向,而且要把客戶需求導向滲透到管理中,就是一元的評價系統、一元的獎懲系統,企業從研發到市場到服務都要強調廣泛參與、充分參與,尤其是客戶的參與。用戶導向一定要把它強調到極致,你在組織思維、組織評價體系、獎懲體系上,就要堅守一點,誰為客戶需求去努力奮鬥,誰就是功臣,誰就可以得到提拔,可以得到更好的獎勵。去“互聯網化”與回歸互聯網精神華為早期十年可以稱之為野蠻生長,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草莽文化:剛進公司三個月不到的新員工,就可以決定做不做某個產品,最多和主管研發的頭兒打個招呼,他們也都很少去否定,多能自己拍板,給予支持,無需向誰請示或者開會研究。野蠻生長給華為帶來的是快速跑馬圈地式的發展,也帶來了思想多元、主義多元、山頭林立,公司幾近失控,後來才有了《華為基本法》。《華為基本法》首先確定了客戶需求導向的初級價值觀,然後統一了整個公司的意誌――比如,絕不遷就功臣,這是《華為基本法》里很重要的一句話。不管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制造業企業,早期如果不是在野蠻生長、廣泛參與的基礎上迅速占山為王,企業是長不大的。很多小企業整天講管理的完善,實際上是在萎縮組織的活力,小組織一定要充滿匪性和野蠻精神,充滿廣泛參與的精神。華為的企業網2013年銷售額35億美元,也算有一定規模了,但企業網在年終大會上喊出了五段話,有三句話是核心,一是長期奮鬥,一是野蠻生長,一是占山為王。民營企業家差不多都有這樣的經歷,早期差不多都像山大王一樣,扯出一竿大旗,或者叫“發財”,或者叫“創新”,誰能為公司帶來吸引用戶眼球的點子,帶來合同,帶來產品,誰能讓公司活下來,誰就是功臣,誰就可以獲得快速晉升和獎勵,內部關系平等,唯貢獻不唯資歷,“大碗吃肉,大口喝酒”,福與苦共享,調侃地說,山大王文化就是互聯網文化。但組織膨脹了,人的欲望也膨脹了,產品線也越來越多,管控薄弱所潛伏的危機也在急劇形成。以這一階段的華為為例,華為如果不加強制度、流程的建設,不引進IBM等西方公司進行一系列的流程變革的話,華為可能就會死在早期的十幾年。過去15年華為向西方公司支付的咨詢費接近300億人民幣,從而構建了今天華為強大的科技工業平臺,使得華為變成一個在制度和流程上跟西方公司沒有差別的企業,但在帶來華為15年國際化高速成長的同時,流程固化、制度繁瑣化、平臺僵化、決策鏈條過長等新問題又出現了。所以任正非說,未來華為接班人要滿足幾個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簡化管理的能力,簡化管理是什麽概念?過去十多年,華為過於強調大平臺,強調流程的不可改變,今天,華為又要進行變革,是要強化和張揚自己的傳統基因,在工業思維和互聯網思維的結合部尋求新的組織生長點。比如華為輪值主席胡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29

兩部委叫停基因測序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628

日前,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下發通知叫停基因測序,根據規定,目前國內使用的基因檢測儀器、診斷試劑和相關醫用軟件等產品,需經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審批註冊,並經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批准技術准入方可應用。已經開展的,要立即停止。

在規範行業的同時,可能也將沒有「准生證」的產前唐氏前無創基因檢測陷入困境。

產前唐氏無創基因檢測陷困境

基因測序是一種新型基因檢測技術,能夠從血液中分析測定全基因組序列。目前,基因測序相關產品和技術已由實驗室研究走向臨床,用於檢測某些疾病發生的概率和風險,從而達到預防或及早治療的目的。此前,國際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即是通過基因檢測確定自己攜帶遺傳缺陷基因,並做出切除雙側乳腺的決定,以降低患癌風險。

對於兩部委此項規定,轉化基學網一篇文章介紹,此次叫停主要針對的是二代基因測序平台,而且更多的是指產前唐氏無創基因檢測,也就是華大基因、貝瑞和康、達安基因以及安諾優達等公司的基因測序平台,主流的二代基因測序平台包括Illumina公司產的HisSeq系列、LifeTech公司產的Proton平台以及CG公司的測序平台。由於二代基因測序平台出來的時間比較短,還沒有來得及報證,所以的確屬於無證經營。

而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遺傳轉化和健康干預中心主任、復旦-VARI遺傳流行病中心主任徐劍鋒的證實。據《新民週刊》報導,徐劍鋒表示,基因測序只是基因檢測中的一種,而按照他的理解,此次「叫停令」針對的應該主要是第二代基因測序,尤其是以孕婦產前進行的胎兒唐氏綜合徵檢測為代表。「第一代基因檢測已經比較成熟,其中許多技術已經成為金標準,一起叫停是值得商榷的。」

但是,即使是專門針對二代基因測序的「禁止令」,也遭到了巨大的爭議。

《新京報》報導,目前,基因測序在我國已經廣泛地應用於孕婦產前的唐氏綜合徵診斷。

據悉,在過去近三年時間裡,接受這項檢測的中國孕婦已逾15萬。

唐氏綜合徵即21-三體綜合徵,又稱先天愚型或Down綜合徵,是由染色體異常(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而導致的疾病。患有唐氏綜合徵的孩子生下來,將會面臨明顯的智力落後、特殊面容、生長發育障礙和多發畸形等問題。

一般孕婦在產檢時要先接受篩查,如果篩查結果顯示胎兒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危險性比較高,就應進一步進行確診性的檢查,以計算生出先天缺陷胎兒的危險係數。北京一家生物技術公司基因健康部經理稱,相較於傳統技術,基因測序的準確度比傳統的血清測試要高出幾十個百分點,可以達到99%以上。

《經濟參考報》報導,廣西婦產醫院陳少科說,一旦叫停,意味著不少高危產婦原本可以接受無創產前診斷的,現在不得不去接受羊水穿刺、臍血等檢測方式。「進行臍血檢測,要在孕婦滿7個月之後,那時候就算檢測出胎兒畸形,也為時已晚。」

而羊水穿刺則會有一定的流產風險。近年來有文獻報導它導致的流產率為1/1600。

期待行業准入標準

據前述《經濟參考報》報導,食藥總局相關人士表示,叫停基因測序,是為了規範全國基因測序產品和技術市場秩序和臨床應用管理。對這紙禁令,食藥總局並未設定解除期限,只要求「申請通過審批就能應用」。

事實上,基因測序作為一個新興行業,缺乏規範的行業標準和准入機制,相關商業機構存在漫天要價,過度誇大其功能等問題屢見不鮮。

《新快報》報導,以廣州為例,目前只有幾家大型醫院有國家相關資質,能夠開展基因檢測技術。但該技術也介入高端體檢、產前診斷,成為某些醫院和商業機構牟利的工具,收費高則近萬元,低的只要數百元。

「目前國內基因檢測項目沒有納入臨床檢測範疇,所以也沒有收費標準,只要通過物價部門的報備即可,有時候同一個檢測的價格可以相差數千元之多。」市內一家三甲醫院專家對記者表示,基因檢測存在收費混亂的現狀,另外,沒有基因檢測從業資格的人員也加入其中,檢測結果準確性令人懷疑。

此外,很多基因檢測公司還將該技術作為高端體檢進行推廣,用來預測罹患各種惡性腫瘤的風險。「只要你的一滴血,甚至一點點口水,就可能預測你一生可能遭遇的疾病並加以預防……」將基因檢測吹得神乎其神。

據前述《新民週刊》報導,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傳播研究所所長傅華肯定了兩部委對基因測序進行規範的做法,同時,對於目前「一刀切」的叫停方式,他表示更期待准入標準和管理規範的出台,並且,「在制定這些標準時,就一定要做到客觀獨立,剝離商業利益的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86

結緣百業做同盟----新大陸,初具隘口態勢,待壟斷基因成長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mxqr.html

去年有朋友問我二維碼產業的商機到底在哪裡?看上去二維碼早已遍地開花,手機掃碼也很普遍,O2O從一個相對冷僻的詞變得普及起來,但看不出哪家企業能有脫穎而出的跡象,新大陸就更看不懂,他們到底算是怎樣的二維碼產業?

 

我的回答是:新大陸的二維碼產業要發力,需要三個條件,一是二維碼儘可能的普及普及再普及;二是國家隊的碼制地位確定後,在應用推廣上逐步進入發力期;三是新大陸是國家隊碼制芯片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的核心合作方。

 

很多人研究新大陸,以為它的下屬子公司上海翼碼就是二維碼應用的代表,並為新大陸不斷退讓上海翼碼的持股而不解,包括我本人在《隘口企業*新大陸》一文裡也有這樣的誤解,實際上上海翼碼的O2O屬於服務型應用,業務門檻是不高的,而且運作成本不低,時間積累成本更高,現代企業發展背景下,一種商業模式運作六七年才有過億的營收規模,發展速度是慢的,當然翼碼的不容易在於它是先行者,在無人穿鞋的地界吆喝鞋子,累計效率肯定是低的,這個很無奈,等到騰訊、阿里這些巨頭也開始行動的時候,輻射推廣的效率立即就發生裂變了。

 

O2O全稱是ONLINE TO OFFLINE, ONLINE就是線上,是虛擬的部分,網絡、移動、通訊等等,絕對是高效率的,OFFLINE是線下,就是各種商業實體的簡稱,線下希望通過線上的高效率信息傳遞來打破現有瓶頸,擴大時間和空間的充實率,讓線下實體在時空上的業務規模放大擴張,如果它僅僅是一種實體業務的延伸和補充,產生的價值溢價有限;人們熟悉的團購就是一種O2O商業模式,只是它的媒介不是二維碼,國際上最著名的團購網站是GROUPON,在納斯達克上市後表現不如預期,一度跌的很慘,在這兩年互聯網股票如此大熱的背景下,這個表現是非常糟糕的,可見O2O模式對目前的運營商來說不算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好在O2O絕不僅僅只是實體業務的延伸那麼簡單,系統的看,多個新的網絡技術聯合應用之下,比如雲技術,移動支付,O2O就成為一種改變人們生活消費方式的技術變革,這個意義就大了,它所能惠及的人群和商家就不是現在規模所能概括的了,所以O2O將來會怎樣,將會在發展中逐步清晰。

未來不論O2O如何發展,二維碼都將會是一個重要的參與角色,這是它的安全性,信息全面性,兼具軟件和硬件應用等特性所決定的,而且比較確定的是,硬件識讀機具設備商受益程度最大,佔位相當於淘金熱時期的賣鏟人。

 

不過市場上很多人把有二維碼參與的O2O模式,認為是二維碼的主要商業模式,還是比較片面的理解,低估了二維碼的商業應用範疇,當然,市場當下認識的不夠全面,還是和二維碼產業的核心發展沒有完全到位有關。

 

我跟蹤新大陸多年,這家企業的創新意識不錯,可以打高分,堅守核心技術的信心也很強,二維碼業務推進的不如預期,主要還是受限於整體產業規模的發展不到位,有力發不出來;另一點特別之處在於這個企業有較多的高層人脈資源,也比較能揣度政策的發展走向,並為此早作鋪墊,二維碼立項以來,公司對之理解深透,各層面的鋪墊工作已經做了好多年,方案準備,技術保護,人才隊伍的搭建和培養,技術研發和各項應用的廣泛涉獵等等,都做足了功課。

 

二維碼應用可以進入的產業巨多甚至無限,在未來二維碼的商機大潮中,具體商業應用可以分作三類:

 

第一就是O2O;除了上面提到的上海翼碼為代表的服務類,更大的機會,對於新大陸而言最受益的部分是硬件機具的提供,O2O產業,服務方面的門檻並不高,競爭也較激烈,但是一旦上量並且規模化,軟件識讀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足以應付的,那麼快速準確的高效率硬件識讀需求必然大增,比如移動支付裡需要用到二維碼技術的部分,騰訊也好,百度、阿里也好,爭來爭去的結果只會讓市場規模和使用人群不斷升級,不管他們誰勝出,硬件識讀機具方面,目前在二維碼芯片產業裡,國內也只有新大陸一家企業具備全產業鏈和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優勢,這個賣鏟人將會長期因此受益,壁壘很高,時間累計成本很長,由於目前二維碼識讀要求不高,因此軟件解碼還佔據主流,隨著二維碼更大範圍的普及,識讀速度,效率、安全性和精確性要求不斷增長,一旦硬件機具需求放量比如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也有此芯片要求,那個爆發則不可估量,而且這基本上屬於壟斷性的業務,目前市場上對新大陸的炒作就是基於這一層面的認識。

 

第二類屬於增進企業運作效率的各種應用,如物流管理、零售企業庫存與銷售管理等等,這些商業應用屬於充分市場化競爭的部分,整個產業鏈裡有云計算,有軟件服務,有硬件設備,還有大數據分析等等,技術門檻很高,真正可全面實施運作的企業寥寥數幾,屬於國際化競爭範疇;在這種技術壁壘之下,國內能走到這個領域的企業極少,這不是賣一個單一的產品如掃碼槍那麼簡單,是需要軟硬件結合的系統化服務,才能為客戶帶來高效率的收益,這塊業務的商業價值很高,要漸入佳境,還需時間磨合,從近半年的新大陸公告可以看出,他們也確實正在逐步進入到各行業的具體應用中,比如和蘇寧云商的合作,對彩票營運商的機具供應,而這僅僅是開始,未來會有更多的產業延伸,而且越是合作深入,那麼與客戶的共生關係就越強,幾乎不可能被替代,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二維碼的這類商業模式具備很高的商業潛力,是最具持久生命力的部分,一旦全面發力,其在資本市場的市值是完全有資格獲得高溢價支撐的;

 

二維碼的第三類商業應用是安全管理,在中國,一定程度上這可能就是新大陸的獨家生意了,也是中期新大陸最重要的看點,因為它具備了唯一性,這在今天的各類企業中是稀缺的,有獲得壟斷性的極大可能,不僅不會被法律找麻煩,還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政策性保護,這樣的商業應用和企業,涉及面又如此之廣,或許A股市場只有這一家。

 

有朋友曾和我討論新大陸的稅控發票,說這個領域公司好好做,多爭取客戶,必定會有很大的潛力,我反問他自己開公司的話願不願意主動接受新大陸這樣的稅控發票,這種意味著你很難有什麼靈活與發揮餘地的稅控業務,如果沒有國家強制的推行和管理,靠一般商業化原則,難道是可以推廣起來的嗎?

 

同理,不管是食品安全管理,藥品流通管理,還是金融品的安全管理上,一旦用了二維碼體系,難道會讓它充分市場化?會有多個標準同時共存?多套執行方策並行?多個碼制混用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安全管理就成無稽之談了,一個標準,一個碼制,一個控制下執行的主流技術,沒有多元化,也沒有競爭,唯一要求是技術體系的安全性和自我糾正與升級能力足夠高,足夠安全,這實際上是政府公權力的一種技術化手段,作為觀察者,我不能確定這種安全體系的管理一定會這麼操作,但我看不出市場化機制在這個領域上的可行性,所以倒推出這種相對壟斷性操作的模式,即便要引入共存的運作方,那也一定屈指可數,服從高度的可掌控性,而實際上,在國家標準的漢信碼可識讀芯片的產業化層面,至今我未見有第三方企業的加入。

參見以下報導:

2013年12月16日,國家質檢總局下屬的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在北京召開「漢信碼應用推廣新聞發佈會」,中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二維碼----漢信碼生成和識讀軟件研製成功並上市使用。新大陸電腦公司作為其戰略合作夥伴應邀參會。

早在2012年10月,新大陸與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簽訂了「漢信碼解碼芯片研發及其產業化推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當時的協議,目前新大陸漢信碼解碼芯片的研發已經進入到了最後階段,有望在2014年完成流片投入應用,該芯片一旦投入應用,將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性能,極大促進漢信碼在全國乃至在國際上的應用;

報導稱,在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的漢信碼市場應用推廣方面,新大陸在產品配套方面給予了全面的配合與支持,同時在多項重大的全國性應用中積極推薦漢信碼;例如,新大陸中標的國家稅務總局「涉稅文書票證二維碼應用標準諮詢項目」中,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二維碼碼制在國稅涉稅文書和票證中得以應用,二維碼在涉稅票證領域的市場空間達160億元,而且國外競爭者還無法參與其中,隨著中國版二維碼橫空出世將會掀起自主知識產權二維碼國產化和產業化的浪潮,加快我國物聯網感知識別技術領域民族產業的發展。

 

這些報導透露出了非常重磅的信息,主要看點是:

雙方的合作,立足於兩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一個是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在碼制標準、應用等方面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一個是在這一碼制基礎上的二維碼解碼芯片化、產業化的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這兩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意味著權威性,唯一性和標準制定者的高度,除了北京意銳科技參與漢信碼的生成研製和軟件識讀之外,在芯片化產業化上我們沒有看到有第三方的介入和參與,而且,這種合作已經開始過渡到應用推廣層面。

漢信碼是2007年被確定成為二維碼國家標準的,只是產業化推進進展因為謹慎和試點步驟多而緩慢,二維碼的爆發,新大陸公司的爆發,必定是以漢信碼的一系列市場化推進為前提,而這一點,今天終於曙光初現。

 

上述種種歸結成為兩個字,那就是「壟斷」,這是國家安全所要求的,必須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必須排他性,國外競爭者亦不得參與的這麼一種管理型業務,如此,應該不難理解自2010年新大陸高調宣佈二維碼解碼芯片化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和進展後,企業在隨後的兩年內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聘請國際上最資深的專利保護專家來為其二維碼芯片在全球範圍內(美國、歐盟等技術重鎮)申請了共約近200項專利,如果沒有對這項技術未來巨大應用的預見與把握,是不會耗費如此大的精力財力,全方位的長期的去做這件事情的,而這麼做的目的也很明確,實際也是一個目的:拓展足夠安全的護城河,在斯諾登事件後,國家層面的安全要求更加迫切。

 

縱觀全球,企業獲得壟斷地位絕不是單純因為技術,相反技術的可靠性很低,而且壟斷多數情況下並不是好事情,因為它會折損效率,所以才會有反托拉斯法,但是壟斷會在一些特殊的行業和具體應用中出現,並且具有相當的合理性,而恰恰,這一合理性來自於對效率的增益,比如互聯網行業,一項應用和商機就基本只能成就一家企業,符合效率最大化原則;同樣在安全管理上,比如食品、藥品溯源,金融管理如稅控等等,需要壟斷的理由主要來自國家安全因素、管理一致性的要求和權威性。

 

這些要求是市場化的商業競爭所不能給予的,其推進方式也正好相反,市場化講究的是從下到上,從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裡歷練成長,競爭淘汰,最後成為業內楚翹;安全管理則是強制推行的,推進方式則是從上到下,制定標準,嚴格執行,過去的十多年,整個中國社會,在食品安全、藥品管理和金融安全方面,積累的問題多多乃至民憤都很大,政府在這些問題上亟需重磅的解決方案,挽回公信力和權威性,也給民眾一個放心的交代,所以二維碼體系在這個方面的迅速推進,必定成為新政的迫切選擇。

 

從2010年的概念性炒作,到今天二維碼產業的逐漸上位,其廬山真面目正日趨清晰,我們看到二維碼的三大商業應用涉獵之廣,之深,對各行業產業的滲透之全之細,實在不能按一般意義上的產業來劃分歸類,因此,判斷它的投資屬性也就不那麼簡單,週期的還是非週期的,硬件的還是軟件的,B2C的還是B2B的,充分市場化的還是帶有政府合作性質的壟斷的,很少有哪個企業的產品是可以多個行業和產業通吃的,而且軟件硬件與服務兼具,客戶即面向企業又面向普羅大眾,這樣的維度和廣度,一時間要給企業的商業模式做個明確的定義還真是不易,所以把這一點交給時間,時間會給我們一一呈現,資本市場也會在每一次進深一步的解讀中去刷新估值。

 

從現在開始,整個二維碼產業爆發的基本條件都已經具備,國家隊的標準制定,產業化的可操作性,二維碼應用的程度不斷深廣;在前文分析的二維碼三大商業應用中,今後每一塊的發展都可能會有突破,每一個突破都將是重量級的,當前市場的熱度還只是來自移動支付,未來會有更多的發現;對於默默耕耘十多年的新大陸來說,收穫期已近在眼前,儘管本文著重分析了它極有可能獲得壟斷性的業務空間,但是最終要成長為一個偉大的企業,成為一個真正靠創新、服務和口碑而成就的隘口企業,絕不可僅滿足一些壟斷性業務,還是要把參與充分的市場競爭作為企業發展的首選,那樣鍛造出來的企業,是有能力面向全世界的,以二維碼產業涉獵的廣度和深度,打造一個千億市值的領導型企業完全是可以期待的。

 

(請看這篇作文的同學別放下文章就去追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906

在線短租的中國基因

http://www.xcf.cn/newfortune/qianyan/201402/t20140221_553123.htm
Airbnb和Homeaway的成功讓在線短租進入人們的視線,「下一個eBay」和「顛覆酒店業」的預言更是讓這個行業受到了海內外的空前關注。2011年中國開始出現首批在線短租網站。短短兩年時間,市場已經完成了第一輪淘汰賽,最早成立的愛日租在2013年7月正式下線。其餘的競爭者則在C2C平台和B2C模式間博弈,尋找著最佳的突破口。畢竟,據易觀智庫發佈的《中國在線租房市場研究報告》,2014年中國在線短租市場的交易規模將接近30億元,並保持高速增長。面對著偌大的蛋糕,誰能啃下第一塊,誰又能笑到最後?

  曇花一現的愛日租

  愛日租是中國市場首個在線短租平台,於2011年年中正式上線。上線1個月註冊用戶即超越26000人次,預訂房間/晚數超過五位數。2012年該網站覆蓋的城市達到了80個,房源8萬多套,一度以近30%的佔有率成為中國在線短租市場的領跑者,並因此曾先後拒絕過Homeaway3000萬美元及藝龍2000萬美元的收購要約。

  但短短兩年之後,愛日租先是傳出大規模裁員的消息,並很快關閉網站。雖然其失敗在一定程度上源於推廣成本過高,且資金鏈斷裂,但究其根本,中國的短租市場尚在培育階段,愛日租的創始團隊顯然對中國市場的接受程度過於樂觀。於是,曾經的行業老大只能是曇花一現,在燒完千萬美元後落得閉門停業的下場。雖然愛日租的結局並不美滿,但仍然為中國初生的在線短租行業吸引了諸多眼球,這或許也是它存在的意義。

  背靠門戶的C2C平台

  有海外成功案例的示範效應在先,各大門戶網站也開始佈局短租市場。2011年,趕集網率先推出短租業務,並於2013年1月將其分拆成螞蟻短租;搜房網推出遊天下;58同城則與小豬短租展開戰略合作,向後者開放平台。2013年1月,螞蟻短租和小豬短租同日宣佈獲得千萬美元級別的融資。

  從商業模式來看,從最早的愛日租,到之後的小豬短租、螞蟻短租和游天下,基本都追隨了行業始祖Airbnb的腳步,主打分享型經濟,房東們在網站上展示住宿信息,遊客及其他需要短租房的群體瀏覽房源介紹並選擇心儀的短期住宿。

  2012年8月上線的小豬短租,目前在國內的13個城市設有分公司,房源覆蓋130多個城市。它的口號是「做有人情味的住宿」,網站顯示已經有超過130萬個房客與房東通過小豬短租相識成為朋友。不僅如此,它還把房東和房客的短租經歷編成段子配合實地照片發在網站上,以故事化的方式吸引關注度和流量。

  如何保障租賃雙方的利益是短租平台的重中之重。與國外市場不同,中國的短租市場中充斥著大量的職業短租客,即「二房東」。小豬短租的CEO陳馳曾透露,在其網站上的7000多個房東當中,大概只有500多個真正意義上的個人房東。在信用機制原本就不健全的中國,這讓短租平台的信用和保障問題顯得更加突出。

  當年的Airbnb在發生房東被洗劫事件後,對用戶的安全性進行了嚴格的規範,在豐富用戶個人資料的同時與Facebook等社交媒體相通,增進房東和租客之間的瞭解,並且為每次交易的房屋推出額度百萬美元的房屋保險,以應對突發事件。在健全的信用機制保證之下,Airbnb快速發展,今日的估值已經超過25億美元。

  依葫蘆畫瓢的小豬短租,於2013年6月也推出了《個人房東財產保障暫行方案》,只要通過平台完成訂購的房源,都可享受最高88萬元的財產賠付保障,並且針對房東免費推出。與之相對應,為了吸引租戶,小豬短租在上線之初就推出了「無憂入住房客保障計劃」:如果在租客到達房源後,發現房間無法入住、信息不實等情況,在訂金退還之餘還將獲得首日房款作為賠償;如無法聯繫房東,小豬短租承諾補償差價並安排房客在當天正常入住同等短租房或酒店。 

  短租平台相當於提供了房屋驗證、幫助雙方溝通及提供財產安全保障的職能,收入主要來自於對房東收取的服務佣金,小豬短租和螞蟻短租的佣金比例同為10%,而游天下曾在2012年一度宣佈免佣金,但不久又恢復了5%的佣金比例。

  不過,與單打獨鬥的愛日租相比,這些背靠大佬的短租平台不僅暫時沒有盈利壓力,且佔有流量上的優勢,因此更注重市場佔有率的提升。趕集網CEO楊浩湧曾表示,螞蟻短租項目在近期內仍屬於虧錢運營狀態,而小豬短租和游天下的負責人也都曾表示短期內並沒有盈利的打算。

  因地制宜的B2C模式

  除了C2C平台,還有一類在線短租平台走的是B2C的在線短租平台。全球最大的在線旅遊房屋租賃美國的Homeaway就同時整合了個人房東和擁有一定數量房源的地產商,已於2011年6月上市。它僅對提供房屋的一方收費,可以選擇349美元/年或每個訂購單10%佣金的方式發佈信息。同時房東們還可以選擇託管業務,佣金起點為房屋租賃價格的13%。2013年前三季度,Homeaway的收入超過2.5億美元,其中2.1億美元來自對發佈房源信息的房東或地產中介的收費。

  在中國最先採用B2C模式的,當屬2011年12月上線的途家網,同時為了保證客戶體驗它還自建了線下物業管理團隊。途家網主打中高端的度假公寓在線短租業務,通常在房地產公司的銷售環節就與其簽訂戰略合作,迄今已與42家房地產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在與所售房屋成交後,如業主自住,途家網扮演管家角色;如業主購買後的房源將長期空置,則可選擇將房屋託管給途家網,業主唯一要做的就是與途家網協調好自己的入住時間。所有的物業服務均由旗下的斯維登酒店管理公司打理。這樣的合作方式不僅為途家網帶來了穩定的一手房源,還帶來了豐厚的收入—短租收益的50%歸途家網所有。

  由於上線不久就與攜程網達成戰略合作關係,與攜程旅遊產品捆綁銷售,實現客戶共享,背靠中國最大的旅遊網站,途家網的點擊率自然不成問題。貫穿了在線短租上下游的途家網很快得到了資本圈的關注,上線5個月就得到了A輪投資,2013年2月又完成B輪融資,兩輪融資金額合計4億元。參與投資的Homeaway還為途家網增添了海外公寓選項,並由途家網負責針對國內客戶提供24小時的中文諮詢及預訂服務。

  途家網之外,2013年9月上線的優美家是在線短租平台B2C模式最新的實踐者。其同樣走相對高端的路線,目標客戶定位為「樂於享受品質生活的精英人士」, 房源多坐落於一線城市的中心區域,價格也在600-2000元/晚之間。上線僅1個多月,優美家就獲得了1000萬的風險投資。

  雖然優美家的房源同樣是純粹的B端,最大的「房東」是其投資方之一的優帕克集團,同時也與世茂房地產、仁恆地產等有合作關係,但它並未如途家網一般啟用自己的線下物業服務團隊,而是充分利用了其投資方的軟實力。正因為如此,圍繞著在線短租,優美家還提供包括住宅家政、房屋託管、私人管家等在內的一攬子增值服務。穩定的代理房源、線上線下的業務對接為優美家帶來了穩定的收入,在短租房源的租金提成和線下服務費的共同支撐下,優美家已經初步實現盈利。

  與C2C在線短租平台相比,B2C模式中的全程維護服務對租賃雙方更有保證,也更符合中國人目前的消費思維,一定程度上規避了信用機制不健全的問題。但是隨著B2C平台的日益規模化,線下成本必然成為其盈利的重大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86

酒仙網郝鴻峰口述:我的賺錢基因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402/60131.html

我非常同意二位的看法。是生意就是要賺錢的,這一點,我從十幾年前跟親戚借5萬塊錢賣啤酒的時候起,就很明白了。

在山西的那些年,我做酒類批發,已經小有所成。2010年到北京做了電商,我發現在花錢這件事上,自己很老土。電商裡的同行,我感覺他們要麼是互聯網公司的高管,要麼幹脆就是精通網絡工具的技術員,好像都沒怎麼做過生意。我賺1個億花了好些年,他們出一個方案就有幾億可以花。

我和他們唯一相同的地方是都想幹大事。之所以做酒仙網,是因為我想做100億元的生意。在賣酒這個行當,怎麼才能做到100億元?搞批發不行,搞連鎖酒行也不行,想來想去,唯一的辦法就是做電商。

這是上MBA給我的最大啟發:還有電子商務這個行當。但出身不同,幹起來路子也大不相同。絕大多數的電商,一開始都是在五星級的寫字樓裡辦公,做著做著就挪到居民樓去了;我們一開始是在亦莊的居民樓裡窩著,做著做著做進了現在的五星級寫字樓。

在亦莊鄉下,我們的CEO拿的是3000塊錢的工資,這對那些高管出身、技術員出身的CEO來說,是不可想像的。我忽悠山西的老部下們一起創業,他們是瞭解我的,我手上拿著的那幾千萬,都是自己的錢,每一塊錢都有出處。

我們一開始就賺錢,儘管賺得不多。這跟大多數同行多融錢、多花錢、不賺錢的路子是不一樣的。我也大致知道「在電商搶地盤的階段,賺錢是可恥的」這類說法,我們都感覺很不好意思,因為我們一直覺得只要是做生意,無論啥時候都得賺錢。

事實上,電商燒錢的時候我們也沒錢可燒。我們做電商比較晚,第一次融資是在2011年春天,廣東粵強集團的王總給了幾千萬元。王總是做酒類貿易的,想在我這裡做一個嘗試。這筆錢來了,我們沒敢亂花。那時候,我們一年的銷售額才幾千萬元,還沒做到以前搞酒類批發的水平呢。

我們真正想花錢的時候是2011年下半年,第二輪融資之後。我們原本想把紅杉和東方富海投資我們的錢燒一燒,可遺憾的是,那陣子電商燒錢的時間點好像又過了,投資人開始質疑燒錢的模式。於是,大家也不敢再燒了。既然大家都不燒,我幹嘛要燒?對於這件事,我想對投資人說的是,你們很幸運,如果你們的錢來得更早一些,沒準兒也被我燒光了。

在我看來,做電商關鍵的問題不在於燒沒燒錢,而在於能不能賺錢。酒仙網沒燒錢,也幹完了那些燒錢的人想幹的活兒。

我們推行的是烏龜文化,一點點往前挪,每走一步,都比我們能邁的步子慢一些。我們第一代庫房也就500平方米;等拿到第二輪投資的時候,才敢把廣州和上海的倉庫升級到5000平米;直到上個月,我才把上海的倉庫換成15000平米的。

花投資人的錢,我就跟花自己的錢一樣。酒仙網的員工規模也是一點一點往上加。去年我們的員工四五百人,到現在為止也就700多人。據我所知,同等規模的電商早膨脹到2000人了。做生意不能光畫餅。大多數電商的做法是投資前置,今年做1個億,明年規劃5個億,於是從今年年中就開始準備明年的人馬,今年100人,明年就該有500人了。他們的問題是,這5個億根本沒達到,於是一腳就踏空了。投資前置是給自己埋下的定時炸彈。

當然,酒仙網能賺錢,跟我們選擇了白酒這個主品類有莫大關係。在中國,白酒行業天生就龐大,一年好幾千個億。酒這個東西沒有庫存風險,它不像服裝鞋帽存過兩年就沒法賣,而是越陳越香越貴。2011年,我們趕上了名酒大漲價,平均漲了40%,我們的酒全是在之前的價格低點進的。那年我要是有更多的茅台,酒仙網豈不是比鐵道部的網站還要牛? 2012年,名酒又大減價,很多人以為我們要難過了,事實上,我們仍然賺到了差價。不謙虛地說,我們做酒是老行家了,什麼風聲聽不出來?

既然大家坦誠相見,索性就多說點兒吧。雖然是做酒這種大眾消費品,我們做的實際上是獨門生意。我們既是酒廠網絡渠道的獨家代理商,也是他們的其他網絡平台的服務商,幫酒廠做代運營服務。此外,有件事很多人都看錯了,但凡央視、公交車上那些「買真酒就上酒仙網」的廣告,並不是我們投的,而是酒廠投的。在廣告上,我們省了上億的錢。

去年,就像牛社長說的,不賺錢變成可恥的了。投資人開始要求贏利了。酒仙網拿到了第三輪融資。

這個錢,還是不能亂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938

解構「輕時尚」商業模式ZARA的成功基因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3/144653.html

ZARA在我國已為廣為認知的品牌,社會從不同視角的研究提供我國時裝產業發展的借鑑。

不過,雖然研究成果總結的很多,但給人的印象似乎哪一點都很重要,何為主,何為輔?往往被忽視。特別是對於進入規模成長的企業來說,很多開始探討如何推進這種極具品牌效應的產業實現虛擬化的品牌管理平台的經營,事實上,這種來源於計算機、手機等新興產業發展模式的新概念的應用,針對時裝產業需要斟酌定位。基於歐洲於ZARA模式的分析,我做下簡要分析述拙見:

一、ZARA的主業與輔助工作體系:本職不可顛覆

Inditex集團(INdustrias de DIse.o TEXtil, S.A.,簡稱INDITEX),是西班牙排名第一,世界四大時裝連鎖機構之一,(其它三個為美國的休閒時裝巨頭GAP、瑞典的時裝巨頭H 則是Inditex旗下最成功的服裝品牌(其他幾個為:Pull and Bear、Massimo Dutti、Bershka、Stradivarius、Oysho、Zara Home、Uterque、Zara Kids),ZARA因其成功被認為是歐洲最具研究價值的品牌之一。

分析ZARA的戰略經營及其贏利模式的運作與設計,其自始至終未離開其本職工作,即:「圍繞市場營銷,踏實進行本職工作——『實物型產品設計與生產』」。而ZARA其他所有的業務及職能活動體系及過程,都是輔助的,是圍繞其本職工作進行的,包括:信息化營銷及客戶管理系統、快捷的全球物流配送系統、全球營銷網路及門店佈局、分類市場需求的反饋下的設計及訂單計劃、成本控制計劃,策略上的有限供應量限制,以及文化識別體系等等。

從根本上看,對於ZARA的成功來說,除了基於「營銷的服裝設計與生產」主業,其他所做出的所有工作都具有支撐主業的輔助性,甚至企業對於其付出的成本比重並不會小於主業的預算支出。

二、從ZARA戰略經營模式看我國時裝行業幾個誤區:什麼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1、我國時裝產業發展定位的幾個誤區:產品及品牌的差異化條件及其壁壘

第一,我國某些時裝行業發展遠景定位的誤區:何為主業,何為輔助支撐?

相反,我們的時裝行業進入規模時,規劃中往往會極力推出所謂能夠體現進步或「與時俱進」的「虛擬電商平台」,作為產業升級的終極目標。企業往往會設想可以將一切核心業務等外包,除了管裡品牌外,徹底圍繞平台經濟來發展,只接訂單外包定製即可以。這個想法與構思想法是好的,但是,時裝行業的個性化差異與時尚及文化元素變革性較大,又極具文化情境變化特徵下的需求,這種想法可能因比照高新技術或標準化定製的計算機或耐用消費品等行業(我曾談及不同產業的品牌形成特點)而成,不過,該效果發展下去往往會顯得並非如人意。如果企業認為將這種本職工作或者核心業務的徹底甩開,是向先進的生產力靠攏的進步,一種規律,則有些錯了。

因為,如此看來,ZARA品牌在我們的時裝行業眼中,是否會顯得「落伍」,而不能與時俱進呢?事實上,結論卻相反。如果放棄主業,擬定發展獨立性的虛擬電商,完全可以勿需等待,任何時候都可以去做,它對從事計算機網絡業務的群體,只是手邊日常工作,而對於時裝行業,它僅僅應該是一種核心的本職性業務的一種輔助而已。如果不依賴於本職性主業,去主打虛擬性電商平台,核心業務是虛擬電商還是服裝設計與生產呢?這兩者的業務重點與核心優勢則完全不同。

第二,時裝行業與新興產業的特徵差異:產品及品牌的差異化條件及其壁壘

時裝行業是受到文化、個性及時尚等的差異化影響最大的日用消費品行業之一。比照計算機、耐用消費品及其他高新技術行業的外包,存在根本差異,就是後者以技術及行業標準形成社會識別的產品差異性的核心,並構成行業壁壘;同時,後者具有較高的大資本及高新技術核心優勢與專業性標準配置的差異性等特徵,不僅可以構成技術標準化壁壘亦構成成本壁壘,同時,其在掌握核心技術及技術標準以後,會面臨著技術準則下的規模化生產的要求下,實現的外包及其配套生產的行為並不影響社會對技術與標準上的識別,即使存在工業化標準化批量規模生產的形態,其亦會表現為品牌為特徵的技術與標準的差異識別。

所以,類似計算機、手機、耐用消費品等往往通過技術核心優勢,或者品牌、技術標準及物流優勢為平台管理的基礎,實現外包後,並不影響社會對其技術與標準品質的本質性差異壁壘的存在與分辨。

而時裝行業則有很大不同,傳統時裝行業作為差異化較大的消費品業,其商品形成的品牌識別的個性差異的效果是相當高的。它與新興技術行業,工業標準件不同。時裝行業受到文化、個性、市場及環境情境變化,甚至生活方式與習慣等調節的變化影響,各類文化元素都可以使新的品牌快捷成長起來。

基於這個特點,時裝企業獲得規模成長後,並不意味著企業達到規模經濟時,就必須考慮將其核心優勢及核心業務外包出去(當然,這個核心優勢包括設計能力或所積累的個性化需求的營銷網絡中體現的競爭優勢)。因為,往往核心優勢對於新興技術或技術標準化企業或標準件企業的核心優勢亦是不能外包的。

第三,時裝行業品牌成長的迅捷化及差異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正是由於時裝行業需求傾向存在較大的差異化與個性化特徵,如其它主動放棄了其本職職能,甚至核心競爭優勢,其戰略無疑是棄本業趨了。它實際正在放棄長期積累起來的各種基於文化差異性、個性化差異,群體差異的需求特徵的積累。或許,企業會因為已經塑造了規模化品牌,工業化的規模批量生產或可以滿足所有群體。這是一個不小的誤區。

對於「以人為本」的文化色彩變革的需求的認識,正如佛家所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砂一極樂,一笑一塵緣」。

2、ZARA的成功的核心圍繞什麼?圍繞本職業務「設計、生產及銷售」 的「營銷」

不同視角解釋的ZARA成功要素:德魯克關於營銷的正確理解

當前,評價ZARA成功的探討視角很多:有的從迅捷的物流配送系統尋找成功動因,有的從文化識別體系尋找成功基因,有的從龐大的設計師隊伍審視其成功理念,有的從實時的市場需求互動體系反饋看齊成功內涵,有的從門店佈局探索其成功市場佔有,有的從其限量銷售策略評價其為何熱捧繞人,等等。

但是,所有一切回歸本源來看,都未能替代ZARA圍繞「營銷」活動所依託的「本職工作」,即——從設計、生產到產品銷售業務,其基礎為「產品」本身的塑造工作。所以,如上的所有視角的工作都是用來輔助「營銷」的輔助體系的建設,而對於「營銷」來說,它依託的基礎不可拋棄,即,不能失去其存在的「產品」塑造的基礎——企業的本職性工作基礎,失去之正如巧婦手下的「無米之炊」。所以,當我們理解德魯克關於「營銷」是企業唯一的職能時,卻不可以連營銷的基礎,或者企業的基本業務工作也因營銷而被甩開,被甩開又談何「營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86

三萬元搞定 它讓基因解碼低價化

2014-08-11  TCW
 
 

 

生技股是近兩年全球投資市場的顯學,但對於許多投資人來說,投資生技股就像是買一個夢,光要搞懂新藥的市場需求和研發過程就是一大門檻。再加上得長時間等待取得國際藥證和臨床實驗的結果,馬上令人望之卻步。

但是,美國一家公司Illumina,對投資者來說,卻較容易理解,因為從商品到競爭優勢都可以用幾句話就說完。

獲利飆高:單季毛利達67%

首先,它提供基因組檢測儀器與服務,專攻解開人類遺傳密碼所需要的設備,特別是針對特殊遺傳性疾病。目前在全球基因測序儀器市場中,市佔率高達七成。它的股價雖稱不上生技類股股王,但漲幅相當驚人,近五年來漲幅超過四.六倍,同期美國生技指數漲幅僅二.六倍。

這家公司的客戶,主要是大型醫療研究機構與醫學中心。光是靠賣檢測儀器和服務,就讓這家公司從二○○七年到二○一三年,每年度營收均比前一年度成長二五.一%,同期淨利成長幅度更高達二七%。

在剛出爐的第二季財報中,單季毛利高達六七%,同時單季淨利和營收都創下新高。如果只是財報成績斐然,並不足以為奇,公司未來發展性如何,對投資人來說更重要。

根據外電報導,這家位在美國聖地牙哥的基因組測序公司,今年初剛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選為全球最聰明的公司,出乎意料的打敗美國科技與網路龍頭臉書、Google、蘋果,評選委員更形容它是遺傳基因測序市場的「英特爾」。

同時,英國衛生部更在七月十一日宣佈,決定選擇Illumina,做為英國政府所推出十萬人全基因組測序專案的最優合作對象。英國政府希望藉此取得有關癌症及一些罕見疾病、遺傳疾病的研究資料。

而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也為此撥款一億英鎊(約合新台幣五十一億元),專案預計將在二○一七年底完成,這是目前為止全球規模最大的全基因組測序計畫。

縮短工時:120天變2天

令人好奇的是,為何這家公司能受到從學界到市場積極的追捧?它的核心能耐,說穿了,就是降低成本和縮短工時。

早在二○○三年四月,由美國主導、聯合多國科學家,完成了第一個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這項工作歷時十三年,耗資二十七億美元;到二○○七年,全基因測序須花費四年,耗資一億美元;而到二○○八年,基因定序時間縮短為四個月,耗資一百五十萬美元。

但現在只要用Illumina產品和技術,就可用不到一千美元(約合新台幣三萬元)的價格,解碼人類全基因序列。換算後,等於每個基因組測序的單位成本,已降低至不到一美元,更只需要花費一至兩天。

這樣的進步速度,甚至比半導體界所推崇的摩爾定律(編按:指每十八個月IC性能就會提升一倍)進步速度更快。而這也是《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之所以推崇這家公司的主因。

不過,投資人更想問的是,這家公司是真的抓到了大趨勢,還是只會開出短暫的火花﹖

其實,早在過去幾年,一般人對這項技術的認知並不深刻,直到去年好萊塢性感女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被檢測出,帶有容易罹患乳癌的基因後,毅然在未發病之前,就將最具女性象徵的乳房切除。另外,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Steven Jobs),也曾採用這樣的基因測序方法來預防癌症。

擴大市場:5年後破千億

在名人效應加持下,消費者對個人基因狀況的興趣度,越來越高,商機自然也跟著出現。

根據美國市調公司Marketsand Markets調查,去年全球基因分析市場規模為二十六億美元。預估隨著測序費用下降,五年後,將達到四十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二百九十七億元)。隨著這樣高毛利且不斷成長的市場,也出現了新的競爭者。例如,今年二月的《富比世》(Forbes),就介紹一家可能是Illumina未來最大競爭對手的公司GenapSys。該公司的幕後股東就是曾經成功投資臉書、Zynga、Groupon的俄羅斯富豪米爾納(Yuri Milner)。

這家公司的競爭策略,就是針對它而來,相較於Illumina的客戶,必須花費高達百萬美元成本,建置相關設備。GenapSys推出一款類似iPad的儀器,不僅操作簡單,且號稱基因檢測成本,也接近一千美元,每個客戶都可以買回家自己測,並且在自己的手機或平板上,立即讀到報告內容。

這樣的競爭戲碼,對許多經歷過個人電腦發展的消費者來說,或許不陌生。因為這就如同當初微軟挑戰IBM;後來蘋果挑戰微軟一樣,是一代新人戰舊人。

打入中國:賺新生兒3,000億商機

Illumina也非坐以待斃,今年更加快切入新興市場的腳步,特別是中國。它找上專長產前檢測的大廠中國貝瑞和康,針對產前基因測序儀銷售和服務進行合作。畢竟中國每年新生兒約兩千萬人,以每次人民幣三千元來計算,近人民幣六百億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九百四十九億元)的市場,實在不容小覷,也是替該公司未來幾年業績加上一份保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7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