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眾點評創始人張濤:十年那些被改變的吃喝玩樂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869.html

從宿敵到夥伴

不久前,我收到一個郵件,標題是:「有一家商戶想跟我們合作,請批一下」,挺奇怪的,我在公司從來不批合同,都有標準流程,覺得比較怪異,我就打開了郵件,一看商戶名字,我一下子就反應過來了。

在座各位如果對大眾點評有所瞭解的話,前幾年有一家商戶在上海連續跟我們打了4次官司,連續打了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打官司的原因是這樣的,我們出了一個書,收錄了網站上用戶對商家的點評,他看了以後不滿意,因為有些點評說菜不是特別好,服務特別差,吃過一次不想再去,然後他把我們告上了法院,當時我們公司比較小,當時比較焦慮,法院比較英明,判我們勝了,所以讓我們活到今天。我們覺得這個商戶很煩,老告我們,我們想就不收錄他的信息了,也就沒有點評了。

這差不多是五六年前的事情了,我們也差不多忘了。最近又收到這樣一個郵件,商戶希望跟我們合作,既然願意合作,我們想就合作吧,最近又上線了,曾經最大的宿敵經過幾年時間又變成了我們的合作夥伴,能夠看出行業對新生事物從不理解、不關心、憎恨到慢慢接受的過程,這是比較典型的案例。

當然,其實也有好的,我記得剛開始做點評的時候還有一家商戶是我最喜歡吃的餐飲之一,就是蘇浙匯,2003年我回國的時候就到那吃飯,那時候還沒做點評,我去了兩三次,每次吃完之後他們都讓我寫對他們的體會,包括是否喜歡他們的新菜,他們一直很成功,但是我們一直沒合作,2010年左右才合作,之前一直都有接觸。

最近我跟很多做的比較好的商戶聊,對於點評的重視已經變成他們一種常態,他們會非常認真的看用戶的點評。一兩個月以前我帶我父母去蘇州會吃飯,我爸爸寫了一個點評,點評中提了一些意見,讓我想到了蘇浙匯之前的做法,非常一致。商戶合作面從一部分商戶到了像蘇浙會、小南國等非常成功的商戶,十年下來回頭去看改變還是很大的。

高齡天使用戶

用戶維度,我覺得變化也不小。我爸爸現在近80歲了,10年前我剛開始創業,我到處抓壯丁,我爸爸是我抓的一個壯丁,當時他不到70歲,從來沒用過互聯網,但他成了點評的前10位食神,10大美食家之一,保持了大概半年多時間,在很長時間內是整個大眾點評網年齡最大的點評會員、資深會員,他的名字叫老濤,起的非常貼切。

今年過年時候親戚聚會,以前每次聚會時候我舅舅都說聽說你的大眾點評做的不錯,有時候在電視上能看到你,這次聚會時候,他們第一反映是點評不錯,我最近剛買,很實惠,很興奮,他們都七八十歲了,他們都在買我們的團購,買了之後也用的很舒服,不但買餐館,還買按摩、理髮。前段時間我一些客戶也說最近好像老年人打電話的特別多,對他們而言,第一,年紀大的人也開始想享受生活,但是他們一般會比較省錢,團購可以幫他們省錢;第二,互聯網上做這些事情覺得非常時尚,老年用戶群越來越多。團購這個業態對用戶群的擴大起了比較大的作用。

第二個起比較大作用的是移動手機客戶端,我們2009年年底就出了第一版,創業的諸位也知道,以前投資商一般多是從抽象層面來看我們的,一般都不會是用戶,他們的秘書一般是我們的用戶;2010年時起開始完全不一樣了,參加投資者會,參加這一類的高端會,很多人自己都在用,說你們這個軟件不錯,有時候會提一些意見,告訴我們哪些方面做的不太好,移動更大程度上擴大了用戶群,讓用戶群更加高端,有更多類別。

隨著自然發展,在三四線城市的滲透越來越大,前兩天跟一個HR朋友吃飯,他老家在貴陽,過年回家時候他以前同學問他在哪裡工作,他第一反映是說我在上海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不敢說大眾點評,貴陽不知道大眾點評,說了之後也一樣,他朋友說我經常用大眾點評查信息,用戶群的擴張也是比較驚人的擴張過程。早期剛開始點評時候,我們做線新會員活動,我參加過好幾次,記得第一次參加時候,當時排名前十的美食家都去了,我心裡挺幸福,也挺忐忑,去的都是美食專家,發展到今天,如果不用大眾點評,或者美團,不用團購,不用互聯網找到吃喝玩樂的信息,你會覺得你out了,差不多現在已經到了這樣的階段。

從藍海到紅海

從行業角度,可以這樣說,我們是從最藍的藍海發展到最紅的紅海,而且是突然之間的。

現在本地生活這麼火其實讓我這樣一個在藍海中行駛七八年的人非常不適應,現在還在適應過程中。我們是2003年開始做,美國類似的網站Yelp是2004年年底才開始做,我現在想想都有些後怕,當時莫名其妙地做了這件事情,如果再早做兩年,肯定活不到今天。

吃喝玩樂屬於有存在感的東西,你會到外面吃喝,一般人會有一些消費能力,在美國用戶群比較大,美國2004年年底才真正出來這類網站,在中國,如果早兩年做,我們可想一下10年前的收入水平,白領和相關行業管理程度和對新生事物的理解還是非常初級的,我們發展一年半的之後整個公司大概五六個人,發展的速度非常慢,一天訪問數據可能不到10萬,雖然發展快兩年時間了,但是還是非常小規模的,之後慢慢開始發展,2010年之前其實速度都不快,我覺得跟這個行業有很大關係,競爭也不激烈,也沒什麼人做。早期時候人家問我做什麼事情時候我都不好意思說我在做這種事情,當時的感覺是我在做美食網站,那時互聯網是冬天,當時真的感覺沒競爭對手,不是我們太強沒人敢跟我們競爭,主要是因為沒多少人對我們這個行業感興趣。當時有人問我們創業難嗎?我當時覺得還可以。

但是2009年、2010年行業的情況完全變了,這裡面有很多因素,一個是中國消費者的收入水準到了臨界點,第二,得感謝喬布斯;第三,交易類閉環模式開始形成,突然之間我們覺得我們在一個最熱的行業中。互聯網真正改變服務行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千團大戰,三巨頭也會越來越往裡面切入,行業機會巨大,所以大家都進來了,這本身是件痛苦的好事情。

雖然發展了很多年,但是目前有點像淘寶的前兩三年:從類似於信息的平台慢慢往媒體信息廣告、優惠券方向發展,團購有點半廣告、半交易類型,我們現在逐漸往交易方向走。

現在很多人都在談閉環,往下走的話,希望怎麼能夠更好的跟商戶之間形成非常好的閉環,取決於商戶本身的發展和商戶本身的管理和信息的成熟程度,這需要時間。雖然我們做了10年,可能只像淘寶這個行業前兩年那樣,如果真正做到對整個行業產生更巨大的變化,至少還有10年時間。

現在很多東西還不是非常好,或者根本還沒開始做,比如預訂,半年多前剛剛做預訂,大家反映非常不錯,但是很多工作還得做,看到商戶要預訂,預訂之後想點菜,希望看到菜單,最近淘寶和有些小公司也在嘗試,首先得有菜單才能點菜,還有很多關於支付方面的問題,很多人進來,一方面因為這個行業大,另外一方面,行業中確實有很多機會和需求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65

中國太保中報點評 鐘達奇

http://xueqiu.com/5657933100/24956095
太平洋保險發佈中報,略談一二。

一、淨利潤增速上市險企第一
受益於良好的投資收益率和壽險新業務利潤率的提升以及2012年同期淨利潤的較低基數,淨利潤增長107%至54.6億元,該增速或是上市險企第一名。

二、財險綜合成本上升
財險業務收入提升20.2%至423.5億元,得益於良好的投資回報率和較高的業務規模增速,雖然財險業務的綜合成本率上升3.5個百分點至97.7%,淨利潤仍錄得正增長,增幅為11%,財險淨利潤達到17.4億元,佔總淨利潤54.6億元的三分之一弱。

三、壽險業務頗具亮點
1、業務結構優化明顯,壽險新保期繳佔總新保的比例從2012 年上半年的38.0% 提升到43.9%;其中5 年期及以上業務佔比達到93.0%,同比提升2.2 個百分點,但是業務結構優化過程中遭遇保費收入增長乏力陣痛,壽險保費僅增長1.9%,遠低於行業整體增速,這也是過去中國平安經歷過的。
2、受益於結構優化,新業務利潤率提升2.6%至18%,利潤率的提高推動上半年新業務價值提升4.8%至42.5億元,從而致使有效業務價值也獲得了攀升13.1%至555億元的好成績,但是受困於集團淨資產的零增長,內含價值僅小幅增長3.3%至1397億元,集團淨資產的零增長約有兩個因素,分紅32億元以及上半年權益資產下跌影響。
3、投資收益率為近年佳績,受益於投資結構優化和上半年股市、債市的平衡運行(6月股債雙殺影響偏小),中國太保總投資收益率(年化)大幅提升0.9%至4.8%。
4、投資資產結構有所優化,太保總投資資產上升5.5%至6620億,其中固定收益類資產佔比84.3%,該比例下滑0.7%,而權益類投資則提升0.3%至10.3%,其中非上市股權投資增長19%。

四、養老險業務繼續保持穩定發展
作為頗受關注的長江養老險,一直被市場認為是太保佈局稅延制度紅利的一大伏筆,在政策尚未落地之前,繼續保持穩步發展。長江養老受託管理資產達到336.12 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6%;投資管理資產達到275.63 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6.1%。

總體而言,中規中矩,壽險業行業仍處於低谷向上攀升的底部區域,未來保險業的政策支持的傾斜程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行業未來的發展速度。中國太保每股內含價值15.42元,按照16.6元股價計算,市涵率不足1.1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40

低風險投資(三、巴菲特歷年收益率點評) DAVID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30190101lpz9.html

 從1957年跟蹤巴菲特合夥基金,到2010年共計53年。

   第一階段從1957年到1964年共8年,總收益率608%,年化收益率是28%,每年投資收益都是正的,但也沒有任何一年收益率超過50%。

    低风险投资(三、巴菲特历年收益率点评)
   第二階段從1965年到1984年共20年,總收益率5594%,年化收益率是22%,仍然每年投資收益都是正的,僅1976年收益率超過50%。

    低风险投资(三、巴菲特历年收益率点评)
   第三階段從1985年到2004年共20年,總收益率5417%,40年總計收益率是287945.27%,增長了2879倍,年化收益率大約是22%,第三階段僅2001年收益是負的,仍然沒有哪一年的收益率超過50%。

    低风险投资(三、巴菲特历年收益率点评)

   第四階段從2005年到2009年共5年,總收益53%,45年總收益率是440121.43%,增長了4401倍,累計45年年化收益率是20.5%

    低风险投资(三、巴菲特历年收益率点评)
   我們可以看到,巴菲特53年的投資經歷,僅有2001年和2008年收益率為負,剩餘51年都是正收益率,並且僅有1976年收益率超過50%,可見通過低風險的投資,並通過足夠的時間週期,股神從最初的小資本,通過神奇的複利,成為了世界首富。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原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51

百度可能的下一個目標:大眾點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962.html

在阿里插手新浪、騰訊聯姻搜狐之後,BAT中只有百度看上去很孤獨。當然,百度絕非市井之輩,19億美元高調收購91就是最好的證明,但相對於新浪和搜狐這些「老牌勁旅」,收購91無線還不夠性感。何況從市值的角度衡量,百度目前和千億美元規模的阿里、騰訊已經不在一個身位,核心競爭領域還有奇虎、新搜狗這樣後勁兒十足的潛在威脅(李彥宏應該慶幸搜狗最終沒和360搞在一起)。

目前,百度佔國內搜索市場份額的70%。對比谷歌佔美國搜索市場66.7%的份額,百度在國內的地位似乎比比谷歌在美國的地位還牢固,然而冷靜分析,百度比谷歌的變數多得多。而真正能威脅到百度的,只有百度本身,其關鍵就是如何圍繞搜索提升綜合競爭力。

可以預見,隨著搜搜併入搜狗,包括騰訊對新搜狗的全力支持,目前百度、奇虎、搜狗之間7:1.5:1.5的份額比很可能最終變成6:2.5:1.5,甚至是5:3:2。其實早在2012年360佈局搜索之初,我便提出過如下觀點:

搜索發展到現在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換句話說,對大公司而言,進入搜索不存在技術壁壘,這樣一來決定搜索能否成功的就是用戶壁壘的和入口壁壘。而360在用戶(360粉)和入口(360瀏覽器)這兩方面都存在巨大優勢,同樣,360(在國內)頂級的單項產品開發能力以及用戶體驗,也讓用戶對360搜索充滿信心。

如今看來,抱著騰訊大腿的搜狗,比之一年前360的用戶優勢與入口優勢,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在搜索市場份額極有可能被不斷蠶食的情況下,必須尋找其他防禦手段或者開闢新戰場。我個人更關心百度在移動端的表現。

從產品層面上看,百度app、百度地圖都已邁過「億用戶」門檻,收購91無線後,應用發佈也已成為百度在移動端的最新武器。至此,以移動搜索、地圖 LBS 和應用分發為核心業務的百度移動戰略已經初具雛形。在今年的二季度財報中,百度移動營收也已首次突破收入總額的10%。看上去,美好的事情正在發生。但回歸移動搜索即百度最核心業務本身,才是真正讓人擔憂的。

我認為移動搜索的趨勢主要有兩點:

一是基於一部分重要應用的細分搜索。比如微信可以搜聊天記錄和掃街、有道詞典搜詞彙翻譯、高德搜地圖、新浪微博搜人和資訊等。短期看,這一部分還不足以對百度構成威脅,然而一旦移動互聯網進一步發展,這些APP發展成為進一步的超級APP並在搜索上繼續完善下去,將會無無形中瓦解掉用戶在移動端對百度的絕對依賴。

二是更加具有服務性質的本地化搜索(其實這與細分搜索也是分不開的)。比如大眾點評、百度地圖、58同城、去哪網甚至包括陌陌等……我們知道,移動互聯網一直有三個關鍵詞——移動、社交、本地化。用戶的絕大多數移動搜索行為都是基於本地服務的。前一段美團王興和搜狗王小川還曾就「未來互聯網產品的工具屬性與服務屬性誰更有前景?」展開過激烈討論。做搜索出身的王小川更看重服務屬性,而我們都知道搜索是互聯網商業模式中工具屬性最強、最純粹也是最成功的。但絕不代表移動端也同樣如此。恰恰相反,移動端用戶將越來越在意產品的服務屬性,尤其是在與本地化結合方面。而目前國內本地化做得最好的卻是一家叫「大眾點評」的非上市公司。

所以當騰訊最終牽手搜狗的那一刻,我曾和同事打趣道:百度能不能搞一下大眾點評?

作為今天中國最神秘(神秘得快要被遺忘)的准巨頭互聯網公司,大眾點評移動客戶端累計獨立用戶數超過7500萬(截止2013年6月),經過十年的緩慢發酵,已經成為國內公認的本地生活消費平台,還曾於2012年8月被《福布斯》評選為「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30強」第一名。如果能搞在一起,我說的是如果,至少對雙方來說至少有以下幾點好處:

1、百度搜索的工具屬性與大眾點評的本地化服務屬性將在移動端得到充分結合。其中,大眾點評能夠幫助百度提升在移動端的粘性與細分搜索領域的滲透,百度將為大眾點評提供空前強大的數據支撐與渠道便利。

2、百度地圖與大眾點評將像搜狗與搜搜一樣,優勢互補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惡性競爭。否則從目前的體驗看,二者很難讓用戶取捨,同時安裝又多少顯得重複浪費。

3、雖然國外同類型網站yelp市值高達40億美元,大眾點評的創始人張濤也是除了名的「慢性子」,但實事求是來講,大眾點評目前的處境在某種程度上很像京東,做了十年,依然沒有結果,說不急著上市是不可能的。即便創始人張濤不想,其高管團隊也未必不想。何況百度地圖、58同城、趕集網、美團等本地化生活服務公司不斷發力,微博(背後是阿里)、微信(背後是騰訊)也都無疑會涉獵此領域。所以,大眾點評本身的前景並不完全被看好。再拖個一年半載,不見得就能等來搜狗的多贏結果。

4、最重要的,百度仍需要佈局又不缺銀子,而大眾點評的張濤跟搜狗的王小川一樣,依然心懷大夢想。如果能得到百度的全力支持,大眾點評極有可能壟斷本地化服務市場,百度也將從之前的絕對依靠搜索的公司轉變成為更具抗風險能力的綜合互聯網公司,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最好的結果。

當然,任何一樁交易或合作,都不會是三言兩語能夠分析頭的,不僅涉及到產品的互補和兼容,創始人、團隊的互補和兼容更加關鍵。總之,自從2012年360佈局搜索之後,百度相對於騰訊、阿里,總給人不那麼安全的感覺,而且對照谷歌的發展路徑不難看出,想成為真正偉大的互聯網公司,僅僅靠搜索是遠遠不夠的,確實還需要多留幾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52

移動互聯網、O2O 最後的單身貴族 大眾點評到底值多少錢 ?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219.html

目前擺在大眾點評這家中國著名的O2O公司面前的局勢是:一方面是新浪微博、高德軟件、美團、糯米等潛在的O2O重要角色或競爭者被阿里巴巴、百度這樣的巨頭掌控,一方面是BAT等傳統大佬攜各自強大優勢對O2O的虎視眈眈。

在這樣的情況下,被投資甚至被收購,就成了大眾點評可行的選擇之一:首先,基於其在O2O領域獨特的位置和優勢,它對於BAT們有巨大的戰略價值,比如完善其在大數據領域的數據完整性,這會大幅提升其價值;其次,它需要更多的資源(包括戰略、資金、技術、用戶等),來強化其地位;

第三,目前它的先發優勢,是建立在O2O的階段性特徵上的,即目前商戶對互聯網相關應用的不熟悉,導致了大量線下服務的需求,另一個優勢是其積累的大量點評信息,實際上是在產品服務極度分散化且良莠不齊的本地生活領域建立了某種用戶選擇標準。

但前一個優勢可以隨著商戶經驗的積累而得到消解,屆時類似BAT這樣掌握更多用戶資源,控制用戶入口的公司,就可能以較低的成本進入這一領域,除非大眾點評能以有競爭力的成本為商戶提供更加有吸引力的價值;

至於第二個優勢,如果美團這樣的競爭者能夠繼續擴大交易量優勢,它就能快速縮短差距,而從理論上看,騰訊等甚至可以通過付費或其他激勵機制,將用戶在大眾點評的點評內容搬家到微信等平台。此外,BAT們還可能尋找到其他更有效的商戶評價體系。

實際上,大眾點評創始人張濤對於潛在的投資和收購也並不排斥,就像他在不久前和筆者對話時說的:「從公司角度講,價值是核心,不管我們併購人家,還是別人併購我們,關鍵是對我們有價值的事情,我們就會去做,沒有價值的事情,我們就不會去做。」

那麼,大眾點評能賣多少錢?或者說,如果要買下大眾點評,可能需要多少錢?

我們先計算大眾點評仍然獨立經營並上市的價值,這方面我們可以參照已經上市的Yelp和Groupon,接著計算收購價值,這方面的參照是不久前被百度收購的糯米網——如果獨立上市,大眾點評最可能選擇的地點也是美國,而且它一直以Yelp+Groupon自居,而糯米則代表了BAT們對國內團購業務的評價。

Yelp對應的是大眾點評的兩大業務之一的信息平台業務,它在2012年的收入為1.36億美元,過去四個季度的收入是1.7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70%,虧損1300萬美元,其市值目前為42億美元。

Groupon目前市值約為70億美元,過去四個季度銷售額為55.6億美元,收入(相當於從銷售額中提取的佣金等收入)為24億美元,同比增長17%,虧損9420萬美元;其中,今年上半年銷售額為28.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7%,環比增長了3%。

根據團800提供的數據估計,過去四個季度,大眾點評的團購銷售額為47億元(合7.6億美元),其中上半年為27.9億元,同比增長了142%,環比增長了50%。這一業績目前在團購網站中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美團。

美團過去四個季度的銷售額為86億元(合13.9億美元),其中上半年收入52.5億元,同比增長了195%,環比增長56%。美團大眾點評兩家公司的份額超過了整個行業的50%,而且份額處於上升過程中,這可以視為兩家公司地位的建立,以及增長趨勢可持續性的依據,因此其目前的數據可以作為合適的估值依據。

先根據Groupon的估值水平對大眾點評的團購業務部分進行估值:

Groupon過去一段時間的銷售額和收入增長都出現了放緩,假定其未來幾年的銷售額複合增長為10%。相比而言,根據團800的數據估計,目前中國團購整體市場的增長預計超過40%,假定這一速度能在未來幾年保持下去;同時考慮到美團大眾點評兩家的份額如果提高到一定比例,比如70%以上後,它們的增長水平可能將與整體市場保持一致,而這一天不會太久,因此可以假定未來幾年大眾點評的複合增長能保持在40%以上。

目前Groupon的市值/銷售額為1.3,大眾點評的增長速度是Groupon的4倍,因此給予大眾點評5.2倍的理論市值/銷售額比率。不過考慮到Groupon在資本市場和國際化管理方面擁有更多的經驗,而且其面臨的競爭似乎不如大眾點評激烈,這足以成為其未來的增值潛力,因此可以將大眾點評的價值/銷售額比率適當調低到3.5。

也就是說,按照3.5倍的價值/銷售額比率,目前大眾點評的團購業務價值為26.6億美元

不過,考慮到最可能的買家都在國內,因此百度對糯米的收購就具有更實際的參照意義。8月份,百度以1.6億美元獲得了糯米網59%的股份,相當於給予糯米網2.7億美元的估值。根據團800的數據估算,在過去四個季度,糯米網的銷售額是4.7億美元,相當於0.57倍的市銷率。

不過,還必須考慮到,上半年糯米同比增長為80%,環比增長僅為14%,大眾點評的同比和環比增長率分別為是糯米的1.78倍和3.57倍。而且從最近一段時間看,兩家公司的差距很可能會繼續加大,而最終佔有市場份額絕對優勢的公司將享受更高的收益和價值。

因此,給予大眾點評團購業務3倍於糯米的市銷率,即1.71倍,算出大眾點評團購業務的相對價值為13億美元

也就是說,如果將團購業務分拆出售或獨立上市,大眾點評的團購業務價值在13億美元~26.6億美元之間

大眾點評的信息平台業務與Yelp相似,而且在進入團購之前,該業務已經實現盈利。該業務主要通過發行優惠券等方式賺錢,類似於一種廣告業務,但就廣告效果而言,顯然不如團購業務更直接,因此該業務的前景一直受到質疑,不過該業務的用戶和商戶培育價值卻被忽略了,從某種程度上看,當它與團購業務組合時,就能形成一個「信息搜索+交易+服務」的完整鏈條。

根據張濤透露,目前大眾點評來自信息業務和團購業務的收入(這裡指的很可能不是交易額,而是佣金收入)比例大約是1:1,考慮其過去四個季度的團購銷售額為47億元,假定大眾點評從交易額中抽取的平均佣金率為7%(結合張濤所說的目前「差不多打平」,以及毛利率達到8~9%就能盈利),那麼過去四個季度大眾點評信息業務的收入為3.29億元(合0.53億美元)。

按照過去四個季度的收入,Yelp的市銷率為23.6倍。考慮到Yelp目前沒有盈利,而且其增長率與大眾點評相當,那麼兩家公司的市銷率也應該相當,因此,大眾點評信息業務的價值應為12.5億美元

兩項業務簡單相加的價值,介於25.5億美元~39億美元之間

但正如我前文已經提到的,大眾點評兼顧信息平台與團購的模式,有助於大眾點評以很低的成本擴展用戶和商戶規模,增加用戶黏性,為團購扮演開路先鋒角色,而團購又能通過交易來提高信息平台的商業化效率,且能為信息平台增加更有價值的信息,因此整體上大眾點評理應享有相對於Group和Yelp類公司的商業模式溢價,假定這個溢價為20%。

因此,大眾點評的整體價值應介於31億美元~47億美元之間。前者是在不考慮收購競爭的情況下,大眾點評面向國內收購者的收購價值,後者是假定大眾點評謀求在美國上市時的價值——雖然有一定難度,且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但可能是一個心理預期上限。

除此之外,還應該考慮到收購時的競爭因素:大眾點評的價值不止是O2O這個細分領域,其實還關係到用戶行為的重要部分,因此是大數據佈局不可缺少的環節,誰得到它都會立刻增加重要的籌碼,這意味著BAT、京東、蘇寧等巨頭中任何一家一旦正式啟動收購行動,其他家也很難坐視不理,這將推動大眾點評價值的水漲船高,即便只是為了增加競爭對手的代價。

仍然以百度為例,據說它一直同大眾點評進行著接觸,雖然它已經收購了糯米,但大眾點評仍然有難以抗拒的誘惑,這意味著一旦圍繞大眾點評的爭奪戰展開,它至少是重要的參與者。從過去的幾次收購來看,它一貫的作風是,只要認準,就會全力勝出。

以91無線為例,其收購價格是19億美元,考慮到市場上同類收入來源的公司的估值,百度給予了這樣一家能與其形成戰略協同效應的公司50~100%的溢價。

而大眾點評也屬於這類情況,考慮到其規模較大,需要更多的資金,因此假設給予50%的收購溢價,其最後的成交價格可能達到47億美元,這正好是大眾點評放棄被收購,爭取獨立上市時的理想價值。

目前中國幾家互聯網公司中,估計很難有一家能拿出如此大的魄力全資現金收購,而幾家公司的股票在經過一段時間增長後,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因此,最可能的情況是戰略投資,爭取成為最大的單一股東,就像阿里巴巴在新浪微博等項目上所做的,假設在大眾點評獲得最大單一股東地位的股份比例是30%,或者像百度所做的,力爭買下至少51%的股份以求控股。這樣算來,要控制大眾點評這個移動互聯網和O2O領域「最後的單身貴族」,可能需要至少14~24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706

TCL集團點評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5821254
這次三季報表面看起來數字靚麗,其實是大利空。三季度單季僅僅5億淨利潤,和我半年前的預期差了足足3億以上。其中主要問題在於:

1、華星的經營性業績環比下降一個億,常規補助減少0.6億左右。華星二季度單季的經營性利潤是4個億,但三季度在產量大幅提升情況下,僅3個億,說明面板價格下降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其次是貸款豁免生效後,常規補助減少了,本來上半年補助接近二億,但三季度單季大概只有0.4億。說明貸款豁免其實本質上是提前的稅收返還。三季度單季華星的淨利潤是5個億,我的判斷是四季度仍將繼續下滑,但幅度有限。因為目前的面板價格已經導致台灣企業虧損,而限產也已經開始。明年雖然國內有新產能開出,但考慮到量產爬坡以及韓日限產,以及大屏化加速,估計情況反而比今年會好一些。加上華星一期的產能和效率仍然有一定擴增空間,所以華星5億的季度淨利潤可以視為見底。

2、電視業務虧損。由於電視業務處於野蠻生長階段,淨利率本來就不高,三季度面板價格下降極大,導致庫存計提超過3億,因而虧損1.2億。這樣的情況不會是常態,我判斷四季度肯定扭虧。電視單季從扭虧到正常盈利,幅度大概3個億,折合權益大概影響1.8億。

3、通訊業務是亮點。東東槍之後,hero N3比較驚豔,只是經營上有些不足,比如引起搶購後,配件和贈品沒有安排得當,蘇寧易購做得也不夠好,無論配送還是售服。TCL通訊目前在蘇寧實體店已經設櫃檯,但部分沒有設銷售員,因為各地銷售公司正在建。通信業務的趨勢比較明朗,2618.HK股價也反映了這一點。

4、三季報是首次全面的財報,考慮了華星30%股權收購(這個提前了),和貸款豁免,單季利潤5個億,我前面說了大大低於我預期(年前的測算是大於8個億),但也可能是最低谷。至此,TCL集團明後年的利潤,完全要靠內生性增長。我預計只要電視業務正常,手機業務繼續延續現有勢頭,那四季度單季有可能達到接近7個億的淨利潤,年化成明年大約可以25~30億利潤。分業務折算權益,大約是華星17億、通訊5億、多媒體3億,家電2億,翰林匯1個億。由於是內生性增長,後年就不做預測了,得看具體經營,我本人的底限是35億。2016年,華星二期爬坡完成,我預計必然突破50億淨利潤大關。2018年有可能達到百億利潤。

二、華星二期符合預期,不確定性消除

關於華星二期,由於過程極為波折,中途估計有太多生變。按賀成明的設想,可能2011年就開工了。薄連明上位後,世界產業技術潮流也大變化,產線方案也在作調整。李東生一個月前在台灣接受採訪,居然說二期投資要翻番,這樣可能就把手機屏幕生產線也一同考慮了。另外一個不確定因素是投資主體。到底誰出面投,這一點也關乎重要。

其實二期是沒有懸念的,因為工業用地早就備好,就在一期旁邊。投資主體也沒有懸念,一二期不可能分開經營的。如今項目落地,符合我預期,從技術、規模,也包括投資主體。

我的判斷是不會因此而融資。華星中報大約有50億的現金,貸款是長期的美元貸款,2019年到期,無需歸還。項目建設到明年夏天才進設備,這一年裡華星又可以創造接近40億的現金流(盈利+折舊),到爬坡完成再要一年,現金流又可以創造出來。所以華星幾乎已經到了可以滾動發展的地步。只要貸款100億,然後再讓TCL在銀行間市場發點債,加上政府會有補助,或者代持股份,二期就可以搞掂。我以前一直說,當年TCL家底這麼薄,上一期都只融資45億,二期怎麼可能在如此低價的情況下再增發呢?

其實面板業務的資金問題,是在三期。之前有報導說,15年末,華星光電可以向TCL手機提供面板,所以三期也是必上的。如果說二期華星可以自己滾動發展,那麼同時上三期,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看要三期怎麼上。有一點是需要確定的,那就是面板線投資巨大,依靠增發融資,對李東生來說是極為不利的,他肯定不願意看到攤薄。所以,手機面板生產線很可能先不搞大規模的項目,不會學京東方在鄂爾多斯搞OLED項目來個220億那樣的投資,很可能是一個類似深天馬這樣的小體量的工廠。但技術路線一定要比較潮,至少是LTPS,因為TCL手機目前新品定位高端,需要好屏幕。這樣資金只要30億,完全沒有問題。這個事,估計半年內有定論。

等到二期投產,二條產線只要運行高效,那麼他們可以創造出極為可觀的現金流,到2015年,再大規模上手機面板線。這很可能是李東生的面板王國路線圖。從技術角度,小屏是目前品質差異化最明顯的領域(你見過任何一款中高端手機面板敢說是國產麼?都是以進口為招牌。但電視屏已經不是那樣了。),日本JDI非常強,韓日也比較牛,目前可能還不是華星發力的時機。

三、小結

現在日本的電視業務即便沒落,仍然佔據世界25%的份額,和中國接近;手機業,我們還停留在蘋果三星利潤佔比行業超過100%的印象裡。整體上,所以我們仍然是追趕者。在黒電、消費電子以及中上游產業鏈領域,結合股價,我最看好TCL集團,他的架構已經部署完畢,各條業務處於「出發」狀態,產品力和品牌運作都在明顯上升。

我元旦時去蘇寧看,TCL的銷售員坦誠說,在華東城市市場,TCL的確和海信有差距。我自己看二家產品結構和佈局,也有類似感受。但是近期我再去看,情況發生很大變化,TCL電視的上升勢頭很明顯,銷售員說已經不相上下。我長時間操作了TV+,感覺很棒,無論是遙控器還是系統。還有TCL的55吋4K電視,也做得很好。唯一的差別是海信有60吋以上的產品線,而TCL還沒有。我認為,TCL電視將是智能大戰裡體量最大的博弈者,將長期受益於國際化先發優勢、產業鏈垂直優勢。

從市值看,以他的架構和體量,遲早將是中國市值最大的家電企業。總體上,我認為利空出盡,該漲了。而我持倉完畢,就坐等幾年吧。接下來時間花到另一個行業去:太陽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00

美對華三種戰略思維點評(三)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h83.html

井大點評:

前面我點評了兩個美國對華的戰略,就是海空一體戰和裡岸控制。那麼這裡就是最後美國戰略學家對上面兩個戰略都不太滿意的情況下,提議的第三種方法。

就是代理人戰爭,或者更加大白話,就是炮灰戰爭。

那麼東北亞和東南亞的國家裡面,哪個有資格、有能力、有願望,要出來做這個炮灰?

別說是炮灰,就是美軍自己出馬,在朝鮮戰場和越南戰場,有沒有撈到好處?

說白了,今天可以做炮灰,滿足上面兩點的(最後有願望這點,還是持懷疑態度),大概只有一個國家,就是日本。

但是日本如果有能力和中國對抗,那麼首先擔心的就是美國,因為你要被人踢出局了。

而且詭異的是,當美國紐約的世貿中心被撞掉的時候,有不少中國人是同情美國的,但是大部分的日本人是出去喝酒慶祝的,呵呵。

那麼在南海,除了新加坡,也看不出誰有當炮灰的意願。當然就算有意願,也沒有本錢。

 

三、中美代理人戰爭

一個關於美國的中國戰略公開討論是非常適宜的,與此同時美國的安全部門也應該討論如何威懾中國的擴張,並且當威懾不再有效的時候,如何採取有效的行動,。

或許在十數年前這種討論還是很多餘,當時美國國防部還對中國的軍力不屑一顧,美國認為只要加強威懾和保證就足以對付中國的威脅,但卻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中國軍方早就在思考與美國作戰了。

在與中國的接觸與戰略平衡中,華盛頓的官員們應該考慮好兩手準備,包括接觸和對抗,在這個過程中國防部發展出一個新的概念叫ASB海空戰。現階段的ASB是屬於機密,但我們有足夠的細節來看懂這個概念,在操作上,ASB要求美軍可以做到以下:1)中國的網絡戰力、反衛星能力和電子戰力是針對美軍的所依賴的C4ISR系統,而美軍必須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作戰能力。2)海空軍必須有更強的協同效應來對抗中國的反介入能力。3)打擊大陸腹地的重要目標,以促使中國失去挑戰美國的能力。

ASB是典型來源於冷戰的陸空一體戰思維,當時的國防官員們擔心蘇聯可以快速的打敗西歐,所以陸空一體戰的思維是以更強大的力量來打擊蘇聯,利用陸空聯合攻擊華約國,並在蘇聯的有生力量開始攻擊之前就將其消滅。

ASB也是對一個實際問題的回應,那就是中國建立了強大的防空力量來阻止美軍介入其傳統的防衛區域,並利用自身強大的力量來迫使鄰國屈服。

對於各方的困擾是,陸空戰是在當時的圍堵戰略下的戰術,而ASB卻是一個沒有戰略思想指導的實際戰術,而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是通過接觸、平衡與對抗來促使中國變成一個在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stakeholder」(參與者),但美國能強迫中國做出如此的轉變嗎?這聽起來好像有點為難。那麼美國與中國衝突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把Hammes(離岸控制一文的作者)和Elbridge Colby(海空一體戰的作者)都納入討論。Hammes反對海空一體戰,並正確的指出直接打擊中國內地將會導致核升級,也指出了海空戰缺乏戰略指導,中國的核戰略和意圖都是主要的不確定因素,並增加了構建一個防衛大綱的難度。感謝PhilKarber,的貢獻,關於中國核彈頭的數量稍微有了明確的共識。他們沒有理由不增加核武的數量,當美國人開始討論打擊中國本土的時候,如果你是中國的防衛計劃者,你也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加強核武。

Hammes更進一步提供了OC(離岸控制),一種以遠距離封鎖中國經濟手段來截斷中國戰時的經濟,並開展針對中國的戰區,其重點就是經濟是GCD政權合法性的來源。

Colby支持ASB(海空戰),並認為「經濟摩擦戰」,將對美國來說是高昂的代價而且無法有效遏制中國。

James Holmes 也指出了離岸控制的缺點,中國的制海權是陸基武器,移動導彈可以擊中移動目標和在日本的港口,而放棄對中國內陸目標的打擊等於放任中國的制海力量可以隨意攻擊。

我要指出的是,經濟絞殺會比定點打擊更不容易引起戰爭升級嗎?ASB和 OC都對GCD的統治構成了致命威脅,而GCD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以達到生存的目的。

而且人們也忽略了陸基力量。大家應該都記得在二戰中為了打敗日本所動用的陸面部隊,而中國是個陸上強權,並且擁有廣大的戰略縱深與自給自足的能力。

但中國在沿海也有脆弱的一面,美國不想派出陸面部隊進入中國,但是可以和周邊國家來合作以實施這樣的威脅。亞洲的軍力是陸地力量主導的,而美國也可以把這個變為美國的優勢,在戰場的外圍,美軍的陸戰隊也可以圍繞中國周邊奪取並建立機場。

我曾提倡美國的首要目標是重建美國在這個地區的主導勢態(Colby看起來也讚詞這一點),這樣子的話總統就有更多的選擇來應對了。與中國的衝突將是力量密集型的較量,一旦美國主導權確立,那麼美國的目標就是徹底打敗中國挑戰美國的圖謀,並使再也不敢挑戰美國。 

如果結局是重建美國主導,那麼美國除了要打敗中國的軍力外,也要能夠懲罰中國,而這當中涉及到了核武的話題。美國必須要讓別人相信,美國有使用核武器的決心,這是贏得對中國作戰勝利的要素。

 Gen. H.R.McMaster,一位美軍學者提到,在戰爭中一些隱性的要素,比如情緒、政治、理性等造成戰爭中的作用,任何與中國的衝突都是血腥的、長期的,而且無法單靠海空力量決勝負,就像McMaster說的,我們不應該像伊拉克自由行動之前那樣盲目的崇拜科技的作用,中國的統治層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可以忍受痛苦,打掉一個空中打擊目標不可能讓中國領導人哭喊,如果雙方的關係差到要用戰爭來解決,那一場所謂的「有限度戰爭」是很難想像的。

持續增漲的威脅性,促使中美間的戰爭可能向別的方向發展,可能的結局是雙方都認為直接與對方衝突有太高的風險了,而促使大家轉向代理人戰爭,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美國盟友的質量與美軍的數量都同等重要。

這意味著美國需要傾注更多的資源來培養在這地區的盟友。在東亞這意味著美國要幫助盟友發展他們自己的防衛力量來保衛他們自己的領海和領空,這也更加意味著需要幫助圍繞中國的盟友保持強大的陸基力量,並確保美軍在東海和南中國海的行駛暢通。最後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增加中國對抗美國的成本,以及雙方在世界各地的間接對抗。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需要更多強力的盟友,如伊朗,這樣的考驗對抗美國的代理並保護中國的既得利益。對中國來說,扶持代理人比建設環球性的軍事投放力量更加實際,而美國也需要構建環球聯盟來平衡中國的擴張,並可以減少核擴散的可能。

   這是一個並不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Hammes和Colby以及開始了這樣的探討。我們如果不做最壞的打算並不代表最壞的可能性不存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38

美對華三種戰略思維點評(二)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h1o.html

二、海空一體戰

不斷增長的中國軍事實力與北京咄咄逼人的勢態把世界的焦點從中東拉回到了東亞。雖然中國的經濟增長遇到了瓶頸,從10%的增長率降到了7%,但是中國依然有能力進行一系列驚人的軍事現代化,並且這將賦予中國可以在亞洲展開有力的軍事行動的能力。

如果中國擁有如此強大的軍事實力,那麼這將對美國和美國的亞太盟友們構成強大,甚至是令人畏懼的威脅---軍事強權。這不是一個偶然,根據美國政府自己的評判,中國軍事目標是相當清楚的就是在衝突中有能力「反擊第三方(指美國)的介入」。在亞太地區,中國如果可以在軍事上比美國處於優勢,那美國在這地區所構建的同盟和次序將會失去實際意義。

五角大廈對此十分警惕,並大力推進了一系列的措施在這個地區保持軍事優勢。常常被討論的海空一體戰和相關的聯合軍事行動雖然避免提及中國,但毫無疑問中國和其擁有的強大軍事實力的強權將是目標,而且國防部的高官們也常常提到中國反介入和區域封鎖的威脅。

海空一體戰基本考量,以及其他為了保存美國在這個地區影響力所做出的努力都是為了「保持美國擁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擊敗對手並在戰爭升級中保持優勢,即便對手擁有強大的實力」,其重心就是發展出「有能力對對手進行縱深打擊的聯網和綜合力量」,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設想發展出一隻尖端的軍事力量並擁有深入敵人的腹地,對其縱深目標如導彈、指揮系統等進行軍事打擊的能力。這思想就是要使美國包括軍艦、導彈、軍機、潛艇、電子戰力、衛星等在內的軍事系統可以戰勝對手的軍事系統,而這些將賦予美軍擁有更多來強勢面對中國這樣的對手,不管是真實的衝突還是威脅。

 

海空一體戰的質疑

 

儘管有些人質疑軍事壓力的成效和美國及其盟友是否能從中受益,但這並不是海空一體戰和相關的措施的實際效率問題,而是來自於其他的方面。

當中的一個反對觀點就是中美之間永遠也不會進入戰爭,因為代價太大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並不準確,況且只要我們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那大家就不會輕舉妄動。

另一個就是美國的財政問題,美國已經無法承受要維持軍事優勢所帶來的高昂代價了。這個想法太悲觀了,我們軍費已經比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都多得多,只要我們更有效的使用這些軍費來維持我們的高端傳統優勢,而不是花在那些低成效的武器。再說了如果我們要維持一個讓我們建立並且受益了半個世紀的國際次序,那我們應該,也需要花錢。

有些人認為我們為止戰而備戰,並且願意為此花錢,但卻認為海空一體戰是個糟糕的主意,他們擔心準備一場對付中國的戰爭就會激化中美間的軍備競賽,更進一步,如果真的發生戰爭,那麼為了打敗中國,美國改採取的措施可能被北京視為嚴重的威脅和侮辱並最終導致戰爭的無限升級。著名學者AmitaiEtzioni,同時也是海空一體戰的批評者,最近總結說「海空一體戰的本性是擴散性的,以及無法避免得導致核戰爭。」

這一系列的質疑提出了我們應該換個思路。國防大學退役的陸戰隊上校T.X.Hammes(上期離岸控制一文的作者),也是一位戰略思想者,提出「美國必須承認中國擁有的核武使美國不能隨意的攻擊中國,美國必須儘可能得降低核衝突的風險。對Hammes來說,這就意味著「不能攻擊中國本土,克制對中國本土的攻擊將降低戰爭升級的可能性和使戰爭更容易結束」。Hammes提倡的「離岸控制」是基於「遠距離封鎖」中國來使中國屈服,而且這個觀點很有市場,包括國會在內。

國防部並沒有明確的指出海空一體戰將是以何種形式體現的,但國防部所釋放出來的信息已經很明確的表達了,如按Hammes的想法,那這一策略(指海空一體戰)將會被明確閹割。海空一體戰的概念是美國「深入敵區縱深打擊,破壞並打敗敵軍」,特別是對付敵軍最具有威脅的力量,比如精確制導導彈、指揮系統、偵查系統等。如此你不需要是中國專家或者是一個狡猾的戰略家來明白該如何應對了。要是放棄這些打擊手段的話就是放任中國胡作非為而沒有任何懲罰。

如果Hammes的離岸控制是可行的,或者說他所認為的打擊中國腹地將導致戰爭的升級可能性大幅上升,那他的策略就非常具有說服力。自然,美國應該儘量避免任何會導致自己本土或盟友受到核打擊的行動,就算是很低的可能性,但是他(指Hammes)以及他的附議者的論據是有雙重性的,首先他的策略是行不通的,所以美國需要海空一體戰這樣的手段;第二海空一體戰不會導致核末日。

Hammes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他的替代策略根本就不行。他總結「離岸控制是採用經濟戰來控制和結束衝突,並迫使對方回到現狀」,這個方法是美軍在中國軍力投放範圍外來控制和截斷對中國經濟十分重要的巨型船隻,換句話說就是美國將通過干擾中國依賴於外貿的經濟的做法來取勝。

這當中涉及到幾個問題,首先長期來說這個在可操作性和財政持續性方面是不靠譜的。如果中國人知道了美國放棄了海空一體戰中近戰手段,那中國軍力的發展就可以集中在長距離作戰和突破封鎖,中方就可以集中力量來發展空中和海上力量來保護他們的商船,反潛艇武器以及其他力量來突破我們的封鎖,而不是發展他們的陸基防衛系統,而且被動性的回應你的對手的代價將比主動在自己強勢的區域出擊更高。當國防部的預算緊張的情況下,一個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施展封鎖並不在西太平洋施加更多壓力的策略會比海空一體戰更昂貴還是便宜?恐怕是更貴。

更進一步的說,Hammes所提倡的封鎖需要區域內的許多國家更緊密的合作,特別是那些對美國並不友好的國家,比如俄國,制裁封鎖朝鮮、古巴和伊朗已經很困難了,Hammes有什麼理由相信其他國家願意封鎖這個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市場。

先把可能性放一邊。中美間的戰爭涉及了雙方尊嚴和名譽,這是一場決定誰將成為東亞強權的戰爭,這樣的賭注太高也傾注了太多的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場遠距離封鎖是否足夠使中國屈服並接受美國的條件?就像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對抗拿破崙那樣,一個缺乏軍事勝利的遠距離封鎖是不會有成效的。封鎖對勝利很重要,但遠不足以成就勝利。更多的是,這樣的封鎖將是雙刃劍,將把美國人隔絕於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而且我們也可以設想中國也將設法擾亂我們的貿易流。在這樣的情況下,誰將更有能力來承受經濟匱乏的後果?是一個在上世紀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大躍進和殘酷的內戰,以及依然記得赤貧滋味的國家,還是一個在世人眼中代表了(永遠的?)繁榮自由的國家呢?更準確的說,這場戰爭不是在波多黎各或楠塔基特島(美國麻省的一個小島)進行的,是在鄰近中國的周邊打的,是對中國人來說十分熟悉的環境,但對絕大多數的美國人完全陌生的。

遠距離封鎖或許對美國是有用的,但對美國的盟友們來說,美國的支援也是同等的「遠距離」,不能把美國的外交策略單純的依託於盟友們,相對於中美間的競爭如無涉及它們自身的安危,它們有其他目的更值得它們考慮,而Hammes卻把它們設想為中國軍力的獵物。他相信美國盟友們應該擁有可以對抗中國軍事冒進的實力,但卻忽略了這問題的基本面。如果單純的把先進武器賣給日本或者讓盟友們發展自己的先進武器就可以遏制中國,那問題就簡單多了。中國所建立的軍力將來恐怕可以超越並壓制我們在這個區域的盟友的防衛能力,這也是我們的盟友堅持我們留在亞洲的原因。按Hammes的思路,我們的盟友們將會面對中國海、空以及導彈,或許更多的軍事壓力,同時卻沒有反制能力,也沒有美國的援助,實在是沒有任何清晰的理由來說服美國的盟友們來按這個思路來面對中國,這樣對他們而言或許向中國叩頭或者發展獨立的核武能力更實際些吧。

 

海空一體核威脅?

 

這樣考慮Hammes的替代策略並不可行,但如果海空一體戰將導致中國的核擴散的話,那Hammes的觀點還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不過事情不是這樣的,對中國的海空一體打擊,如果小心處理是完全可以避免戰爭升級的,更加不會使大家在人口密集的地區互仍核武器。

原因是因為避免核大戰是中美雙方共同的最大利益。

避免核大戰對美國來說自是不言而喻的,中美間的戰場最可能在西太平洋地區,並處於中國的核武範圍內。雖然中國的核武庫比美國小多了,但加上中國的二次反擊能力,是任何美國總統都不能忽略的,也令到華盛頓盡全力把衝突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美國會通過一系列的通道來控制戰爭的範圍,比如說只攻擊離戰場較近的中國國土,或者避免攻擊敏感目標,比如中國領導人設施。美國的核武器使用將只會限於當中國先用了核武器,或者當美國的傳統優勢力量無法遏制中國對美國軍隊、美國領土或者美國在這地區的盟友的攻擊,而後者也是海空一體戰略盡力所避免的。即便如此,美國的核武使用也是相當有限的,也是為了可以平息衝突。

Hammes最大擔心的是中國先將衝突升級。但這低估了中國避免核升級的決心與利益,對北京來說殘酷的事實是美國不管在規模和種類上,所擁有的核力量都更強大,中國領導人十分清楚如何對美國或其盟友人口密集地區的核攻擊都將迎來美國的核報復。除了美國會盡力避免外,中國也會盡力避免核擴散,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場中國人贏不了的核戰爭,而且與美國進行核戰爭將會摧毀中國領導人所要實現的目標,比如GCD的政權、國家的發展等等,因此中國有足夠的理由和動力來避免和美國進行核戰爭。

可以不用光聽我在這講,也可以聽聽中國人的說法,首先中國人一直在聲明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現在大家對中國的這個承諾的效力有很大的疑慮,但是實際的情況就是中國的核武庫不足以支撐中國和美國進行核戰爭,中國的核力量太小,面對美國的報復必將無力支撐。中國也可能把核武器當成純軍事使用,但這無異於以卵擊石,除非中美核力量有重大改變,不然美國唯一要重視的是中國在極端情況下首先使用核武器。

更多的是中國人自己也準備好了本土受到美國的攻擊而不會引起核戰爭,否則的話為何中國自己要花這麼多的資源來發展如此強大的防衛系統來保護本土。

如果中國打算依靠核力量來應對美國的傳統打擊方式的話,那中國在防衛上所做出的投資就很不合理。中國的領導人有很多不同,但卻不愚蠢和瘋狂,中國看起來更多的是要依靠和發展傳統防空力量網絡來對抗美國的打擊,而不是依靠核武。

很明顯,如果美國的猛烈的傳統打擊是為了毀滅和終結GCD的統治,那Hammes的擔憂將會更加實際,但按我們的認知,這不是海空一體戰的目標。海空一體戰是要以傳統力量對抗,並在與敵方衝突中保持優勢,雖然這可能在不經意間引起核衝突,比當如波及到對方核武的生存性。

但這不足以廢棄海空一體戰,而是一個更加嚴肅對待的話題,更加應該認真討論中國的核武戰略和海空一體戰在亞太地區所扮演的角色,應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避免核擴散,比如設定戰爭的範圍,設定打擊目標,並做好溝通的努力來避免核擴散,這些並不是臨時抱佛腳就可以解決的,是需要一個長遠的計劃,美國和盟國們都需要對此有所準備。

無需多言,儘管盡了這些努力,核擴散的風險還是真實的存在,最好的結局是中美之戰對雙方都是極具破壞性的。最壞的事,國家的榮譽成為了大家爭奪的焦點,那事情就會失去控制了,從而導致了最壞的結果核戰爭。因此雙方都需要盡努力來控制緊張的局勢來避免戰爭,戰爭只能是當核心利益受到威脅,並且其他手段都無法有效發揮的時候,成為最後選擇。

如果只是準備戰爭來阻止戰爭,而沒有足夠的決心,那只能使刺激中國或者其他的強權來挑戰美國與其盟友的利益,即便在核武的籠罩下,各國依然希望可以通過各種威懾來達到利益的最大化。古老的智慧依然是真理,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就是準備戰爭,因此海空一體戰和相關的策略是值得鼓勵、投資和讚揚的,即便是我們都關注這是否會帶領我們進入世界末日。

 

井大點評:

這種觀點,主要就是認為離岸平衡是無效的。

但是其支持海空一體化戰略的觀點,就是中國在自己的本土被先發制人的攻擊之後,不會將戰爭升級到核戰爭。

這種思考是比較危險的,因為戰爭一打起來,你單方面的希望控制戰爭的規模,是比較難以實現的。

比如說,如果美軍作戰不利,航母被人家打沉了,上萬美軍喪生了,你美國自己戰爭升不升級?

記得美國當年在朝鮮戰爭戰況不利,艾森豪威爾就喊著要動用核武器。而在越南戰爭效果不佳的時候。尼克松也喊著要動用核武器,還讓B52抗著核武器在公海附近飛來飛去,擺架勢。

如果戰爭是輸不起的,那麼現任的美國總統,也無法沒有這種想法。

那麼人家別的國家,也不會沒有類似的想法。

這個時候,如果考慮到戰爭一起,那麼全球的核不擴散條約馬上失效,於是全世界多出10幾個反美的國家和組織,都具有核武器,那麼你又如何收場?

這些都支持海空一體化的同學們,沒有花時間來思考的。

其實就算無法升級到核戰爭,如果美軍先發制人,導致了軍事失敗,那麼你以為人家就就此罷手,不會出招報復?

比如你轟炸中國本土目標,那麼中國常規的導彈,一樣可以打到美國在日本、琉球和關島的軍事基地,而且還可以打擊美國的本土。

   那麼你升不升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41

大眾點評和美團有一腿?!如果大眾點評和美團在一起會有什麼激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716.html

【導讀】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團購公司合併在一起,會不會形成雄霸O2O市場的新一極?如果二者結合,這將是一個1+1>2的選擇,有可能成為中國互聯網上BAT三巨頭之外的另外一極。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商業價值(王偉 and 紀云)的文章,這不僅對彼此都是益處,也將豐富中國互聯網生態。畢竟,在一個健康的商業環境中,每一個產業變革的新歷史階段,都會相應誕生新的巨頭,有時候,是去創造傳奇還是在多年之後一聲嘆息,真的只是在電光火石的一念之間。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大眾點評網正在成為新的焦點——不是因為即將IPO,而是因為不斷與巨頭傳出緋聞。

10月28日,據深圳觸電電子商務公司創始人龔文祥爆料,「蘇寧在聯合弘毅4.2億美元收購pptv之後,現在正在和大眾點評網談收購,據稱也談的差不多了。」

幾天前的10月24日,有媒體報導稱,從大眾點評投資方紅杉資本得到消息,大眾點評網和百度正進行談判,商談百度以約20億美元價格收購大眾點評網事宜。大眾點評迅速闢謠,而緋聞的另一當事人百度則曖昧地表示「不予置評」。

正在過去的2013年,移動互聯網經歷了一系列的資本整合,第二梯隊企業(新浪微博、高德、UC、91)先後被收歸巨頭麾下,這讓大眾點評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複雜微妙的產業局面中。在這種巨頭紛紛用資本的方式為未來做出佈局的局面下,專注於連接用戶與線下商戶的大眾點評價值凸顯,成為了眾人垂涎的香餑餑。

核心價值

2013年移動互聯網諸多併購與入股事件的背景是巨頭對於移動渠道的爭搶,但客觀來說,大眾點評其實算不上UC或91那樣規模的流量大戶,那麼他被巨頭垂涎的核心價值到底是什麼?

首先是持續10年耕耘在線下商戶端積累的門檻。眾所周知,所謂O2O最難做的就是線下的半圓,產品、支付可以在短時間搭建,但要贏得商戶的信任並在數百萬家商戶中建立口碑和認同則遠非互聯網公司獲取用戶那麼容易。畢竟互聯網的概念可以說得天花亂墜,但到了合作商戶那,需求可能就兩句話:「你是不是真的懂我,跟你合作能給我帶來什麼利益?」

事實上,大眾點評在過去一年圍繞商戶端紮紮實實的做了很多工作,無論是發卡數過千萬的電子會員卡還是近期與部分合作商戶推行的在線預定系統,都在用互聯網的方式幫助商戶做營銷,這種在商戶端的影響力和認同不是短期內能夠輕易被取代的。

大眾點評另一個更核心的價值其實是用戶習慣

互聯網世界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例子,一些看似產品不錯、推廣不差錢的應用最終卻在市場中折戟沉沙,很多時候輸給的對手所擁有的用戶習慣。在智能手機時代,找餐館看大眾點評已經成了很多用戶下意識的習慣,儘管曾經高德地圖也試圖在應用中集成各種商戶的點評信息,希望地圖作為一個統一的入口讓用戶把吃喝玩樂的事在地圖上全解決了,但是無奈用戶很難再養成打開地圖找餐館的習慣。

在線下商戶端的積累和用戶多年形成的點評習慣讓大眾點評擁有和其他流量型公司不同的優勢,並且這些線下優勢幾乎都是BAT(百度、阿里和騰訊)們並不具備的,如果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產業環境,讓大眾點評圍繞線下商戶做深做大,成為對數百萬商戶最具價值的互聯網公司,那麼獨立上市自然是最好的選擇。不過過去一年複雜微妙的產業和資本變局讓大眾點評不得不在這個節點嚴肅思考自己的未來。

大眾點評的尷尬

2013年資本層面的併購整合如同推倒了一個多米諾骨牌,大眾點評雖不直接身處其中,但在一系列資本撞球之後,產業的壓力已經向它迎面撲來。

首先面對的是資本壓力,事實上這也是今年諸多移動互聯網二三梯隊公司選擇被BAT併購的深層原因。對於大眾點評來說,雖然2008年開始就已經盈利,但2011年團購市場的巨變,在全行業虧損的壓力下,大眾點評不得不選擇於2012年繼續融資擴大市場份額,然而如今美國資本市場依舊持續低迷,中概股頻繁受到質疑,至少近期內並非上市的好時機。大眾點評網CEO張濤在近期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在5年內獨立IPO,只是逐利的資本方未必能有這麼長遠的戰略眼光,那麼投資方若要尋求退出,自然希望有大公司用併購或者入股的方式接盤。

其次是產業環境變化的壓力。在巨頭圍繞流量的戰爭基本告一段落,移動互聯網的流量資源越來越向BAT和360這樣的公司聚集,大眾點評網面臨的競爭格局比以前更加複雜,選擇與一家流量巨頭合作就成為看似最合理的選擇。事實上,這也是一些媒體認為大眾點評會投入百度這樣流量巨頭懷抱的邏輯所在。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大眾點評的流量結構就會發現大眾點評對百度的需求未必那麼強烈。據大眾點評內部人士透露,流量成本的上升對大眾點評的影響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大,目前大眾點評網的流量構成中,60%以上來自自有流量,通過搜索帶來的流量只佔到10%左右。

與流量相比,團購業務的低毛利率才是大眾點評目前最棘手的問題。據團購業內人士透露,整個團購市場低毛利率的慘烈競爭已經嚴重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在2012年,團購行業的毛利率還能達到8%左右,而這一數字在今年已經下降到5%。無論是大眾點評還是美團,如果想要繼續發展,都必須思考如何讓團購業務跨過目前的低效競爭階段。

無論如何,面對行業內的激烈競爭和過去一年行業外產業環境的巨大變化,大眾點評作為一家業務注定很重的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如果一邊在本地生活市場與美團等競爭對手激烈搏殺,另一邊戰略空間卻被巨頭慢慢蠶食,將會使自己處於最為凶險的腹背受敵局面。尋求穩定的戰略後方,集中精力打一場戰爭就成為大眾點評必須要做出的選擇。

投入誰的懷抱?

在這樣的局面下,大眾點評若想既保證投資人的利益,又能為自己創造繼續在本地生活領域深入耕耘的條件,最容易的選擇就是與流量巨頭們的其中一家合作,專心建立對線下商戶的服務能力。沿著這個思路,百度、騰訊、阿里、360甚至蘇寧(至少解決資金的問題)都會成為可能的合作夥伴,不過對於大眾點評目前數十億美金的估值,有實力接盤的巨頭除了足夠的資金規模,更重要的是有沒有一次拿出這麼多錢的決心。

其實,大眾點評在投入巨頭懷抱之外還有另一個更大膽的選擇,那就是——和美團合併。如果這件事情真的發生,那麼新公司將在國內的團購和本地生活市場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根據團800發佈的2013年8月團購市場報告中,大眾點評團和美團網在一二線市場的覆蓋份額分別為41.95%和33.22%,二者相加佔據中國一二線團購市場75%以上的份額,單月成交總額之和超過25億人民幣(大眾點評團9.25億,美團網為16.51億),大眾點評在一二線城市深耕耘多年的影響力加上美團網在三線城市的覆蓋率不僅將造就一個基於O2O的新的移動互聯網巨頭,也將一舉終結團購行業低毛利率割肉競爭的慘烈局面,帶動整個行業向更成熟的階段發展。

時光回到一年多前,視頻網站的老大優酷網與其最強大的競爭者土豆宣佈合併,視頻網站市場出現了絕對的領導者,今天回頭來看,這不僅終結了國內視頻網站們靠賣版權割肉競爭的蠻荒階段,不再為市場份額擔憂的新的優酷土豆集團也能夠把更多資源投入到自制內容和向移動端發展這些更有價值的戰略方向,在目光長遠的戰略下,才有了今天以《曉說》、《邏輯思維》、《萬萬沒想到》等一批國產視頻網站自制內容的百花齊放。

雖然美團網與大眾點評的合併對於行業發展是一件好事,但它同時面臨一個顯而易見的現實困難:且不說美團與大眾點評在團購領域的競爭關係,更重要的是阿里作為美團的股東,很難想像它會容忍大眾點評和美團攜手成為移動互聯網新的一極,但是如果是在百度或騰訊對大眾點評持續爭奪的壓力下呢?

事實上,大眾點評CEO張濤和美團網CEO王興曾有過一次長聊,那是在今年7月份的2013年極客公園移動互聯網創新大會上。他們先後上台演講,然後先在台下聊起來,再在嘉賓休息室裡繼續密談,最後王興甚至決定和張濤搭乘同一班飛機到上海。在云端的那幾個小時裡他們究竟聊了什麼外界無從得知,但這給人很多遐想,尤其在現今的互聯網格局下

在互聯網圈的諸多CEO中,張濤是一個足夠低調但又有Vision的人,否則也很難帶領他的團隊持續十年耕耘在本地生活這塊充滿髒活累活的領域。因此他沒有選擇在團購概念興起, Groupon、Yelp等公司紛紛上市的時候藉著概念跟風IPO,而是繼續融資把團購業務和本地生活做紮實,尋求五年內以更以一個強大的本地生活服務商身份獨立上市。

另一方面,大眾點評也並非一個被資本架空的公司,根據張濤公開披露,大眾點評創始團隊和管理層目前佔據50%以上的股權。

事實上,對於大眾點評來說,如果加入BAT任何一家的陣營,都很難保證未來公司會沿著自己理想的方向去前行,這是任何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CEO心底最深的結。

正如UC優視董事長俞永福在談到為何拒絕百度20億美金收購時說過的,「圍繞未來進行佈局,百度有太多的想要UC幫他去支撐、幫他去落地、幫他去完成的事情。然而很多百度認為戰略優先級較高的事情都不是UC今天要重點去發展的方向。任何一個有追求的移動互聯網第2梯隊企業,在面對BAT伸出的資本橄欖枝時,心情都是複雜的,很多時候被收購意味著獲得大筆的現金,但同時也意味著夢想的破滅。至少也是自己變成實現巨頭夢想的工具而已,對於任何想要有所作為的創始人來說,內心都會有些許不甘。」

拒絕被收購、獨立發展固然需要實力和勇氣,那麼大眾點評與美團是否存在摒棄前嫌共同成為移動互聯網新一極的可能呢?

首先顯而易見的好處是,雙方不用再在團購這個本來就很「苦逼」的領域為爭奪市場份殺的魚死網破了。眾所周知團購是個毛利率極低的行業,一方面在於團購網站的同質化競爭,另一方面也因為目前階段的團購能給商戶帶來的營銷附加值實在有限,如果兩家合併,省去了重複勞動的資源消耗,能將更多精力和資源放在如何幫助商戶做營銷上,也將使整個團購的服務水平和利潤率拉上一個新台階。

另一方面,作為團購市場的前兩名,美團和大眾點評 事實上已經逐漸遠離同質化競爭,雙方互補的部分越來越多。拿團購業務來說,美團的覆蓋城市很廣,尤其在二三線城市迅速擴張。而大眾點評則在一二線城市比美團挖掘得更深,據最新數據,其覆蓋率達37.72% ,高出美團約5.5%。

而在公司戰略上,美團憑藉其在電影團購業務上的優勢推出單獨應用「貓眼電影」,這意味著美團已經在團購之外開拓疆土,進入垂直細分行業開始O2O的探索。目前,在「貓眼電影」之外,美團也開始在酒店領域發力,以團購為中心開始橫向發展。相應地,大眾點評憑藉其在餐飲領域多年的積累,則在往O2O上縱向延伸,把商戶的營銷做深做紮實。最近一年,大眾點評在點評信息、團購外,又先後推出電子會員卡和訂位業務。可以說,按照這個發展勢頭,兩家在很多方面其實並不存在直接的競爭關係。

如果二者結合,這將是一個1+1>2的選擇,有可能成為中國互聯網上BAT三巨頭之外的另外一極。這不僅對彼此都是益處,也將豐富中國互聯網生態。畢竟,在一個健康的商業環境中,每一個產業變革的新歷史階段,都會相應誕生新的巨頭,有時候,是去創造傳奇還是在多年之後一聲嘆息,真的只是在電光火石的一念之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138

TESLA Q3業績會點評 余曉光

http://xueqiu.com/5277310522/26006514
$特斯拉電動車(TSLA)$ TESLA Q3出來後盤後大跌,並且成交量也不小。從業績會紀要可以看到ELON確實是一個非常理性科學家思維方式的人,換了別的公司CEO早就在各種畫餅各種忽悠。ELON只是重申去年Q3,Q4里邊相同的觀點。無論股價是漲上天還是跌下來。ELON一直保持觀點的一致性還是非常讓人欣賞的。

在會議中,繼續提到除去ZEV收入,銷售毛利在Q4達到25%的目標,其實這個目標在去年就被多次提到。TESLA車再好,說一千道一萬,本質還是一個產品銷售型的公司。一個25%毛利的汽車產品,淨利潤不會超過10%,今年銷售2W多台車,能賺多少錢一算就清楚。

另外關於3W美金汽車的未來發展,ELON多次提到了租賃模式,還拿出了姐妹公司$SolarCity(SCTY)$ 做了對比。這就延伸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買MODEL S的人在美國無論還是什麼地方都是富人無疑,在美國奔馳S500也就是這個價格區間。而當下降到3W美金的時候,就要從一個潮流產品進入到一個徹底實用領域。而這一定要建立在大量的配套公共充電設備,當然這些工作TESLA也是在加緊旗鼓。而ELON大談電動車租賃,其實核心我覺得是美國二手車從置估值的問題。汽油車沒有電池的問題,早已經形成完整的評估體系,而電動車很大一部分的價值是電池,二手電動車電池如何被估值應該是大大影響TESLA汽車在二手市場裡的的表現的。如果在二手市場無人問津,那勢必對3W美元價位汽車的銷售構成很大影響,就好像幾十年前的膠片相機還有人要,幾年前的數碼相機無人問津一樣。而租賃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了。當然有效的充電網絡在美國是比較容易實現,而TESLA產能上來後,全球其他地方的充電設備配套是否可以跟上,也是個疑問?畢竟當前訂單超過60%來自海外市場。

當然好的地方是與松下簽訂新的電池供應合約,未來在電池供應上應該是有保障的。其實資本市場自有資本市場的邏輯。對新興投資標的的判斷上,沒有任何人和機構可以判斷TESLA 十年後會怎麼樣,但是資本市場奉行股價先行的原則。無論TESLA十年後是巨大成功還是破產,先把股價推到一個若干年後成功的估值基礎上兌現了再說。如果後期收入無法跟上估值回落的速度,那最好的例子就是前2年的新浪,如果業績增速高於估值的回落,那麼股價會進入慢牛的狀態。當然如果前期用力過猛,看看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危機後,這十年不少公司的收入早已提升了數十倍,但是股價卻再也沒有創下2000年後的新高了。從會議中,台上的主角給力哥ELON由始至終都很清醒,但台下看戲的觀眾不少卻被自己的掌聲淹沒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8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