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科技博客Techcrunch報道,消息人士稱英特爾將大幅收縮可穿戴設備業務。
2014年,英特爾收購了名氣不大但產品上佳的運動手表廠商Basis,並將其納入至新設備集團中。而新設備集團的成立被視作英特爾計劃利用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快速發展趨勢,回擊競爭對手高通的手段之一。隨後在2015年6月,英特爾收購了頭戴顯示設備廠商Recon,其產品的受眾則是自行車和滑雪等運動愛好者。
然而今年夏季,英特爾的可穿戴設備計劃開始出現問題。6月,由於擔心出現發熱的潛在風險,英特爾召回了Basis Peak設備。根據英特爾的說法,這一問題影響了約0.2%的用戶。英特爾並未提供設備的更換,而是直接停售了這款產品。更進一步地,英特爾還宣布於今年底結束對Peak的軟件支持(包括雲存儲服務)。而上述舉措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挫了英特爾的“可穿戴設備夢”。
目前,接近英特爾的消息人士稱,英特爾將收縮對可穿戴設備的投資,或者很可能直接退出可穿戴設備市場,英特爾新設備集團可能也會進行大幅裁員。英特爾已經向許多員工告知了這一決定,很多人可能會在年底前丟掉工作。目前的傳聞很多,但均認為英特爾將對新設備集團進行大幅裁員,或徹底關閉這一業務。
奈何樹欲靜而風不止,無數“杜牧”們讀的不是詩,卻是一個千年計劃的“雄安雄起”。
本文由格隆(微信ID:guru-lama)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
一、 煙花三月,江南已經是春和景明,生機盎然,世紀公園里遊人如織,摩肩接踵,一群明眸少女牽著狗從身邊跑過,嬉笑著奔跑著熱鬧著。
回到家中躺著翻了會兒唐詩,看到杜牧的“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句詩後來被裁剪成“春風十里不如你”,就像改良的旗袍,樣子還在,底子已經沒了,讓人覺得意趣大失。
杜牧出身名門,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大和七年,31歲的杜牧居住在揚州任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掌書記。貴公子杜牧杜書記“美容姿,風情頗張”,想必是多情公子無情惱,與不少歌女戀愛過,愛不愛不知道,詩寫了很多,上面那兩句據說就是與歌女張好好的別離詩。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詩句里,我們看得見的是表面人聲鼎沸的風流,看不見的卻是背後一個人沈重的落魄。“長空淡淡孤鳥沒,萬古銷沈向此中。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杜牧《登樂遊原》),曾經盛大煊赫的西漢王朝,如今只剩下荒陵殘冢,晚唐的日落彼時也註定是無可挽回。曾經的繁華和盛世之音,已無法聽見,只有無端而起的秋風,將所有崇高之理想、遠大之抱負吹得格外冰涼。自幼熟讀史書的杜牧,必定是在歷史的余音里聽到了大廈崩塌之前的破裂聲,在內憂外患的動蕩衰敗之中,將一腔悲憤交於酒肆,將報國之身交於青樓。於是,美酒,佳人,順理成章地成了療傷祛痛的良藥。
一如他盤桓眷念的那座叫揚州的城市。
想當年,地處淮南江北的揚州,正當運河和長江交錯之點,水陸交通方便,貿易發達,商賈雲集,在隋唐兩代都是極為繁華的商業大都市,也是朝廷鐘愛和著力打造的百年古都,其地位至少相當於今天的上海吧?
但僅僅300年後,當姜夔再路過時,已是“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春風依然十里,卻“盡薺麥青青”。
看來,無論百年、千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當下好好活著。當年杜牧的恣意放蕩,或許就源於此。
二、 這樣美好的三月,本應該在花下讀詩的美好的三月。奈何樹欲靜而風不止,無數“杜牧”們讀的不是詩,卻是一個千年計劃的“雄安雄起”。
繼“深圳特區和浦東新區之後的又一個特區”,這句話打在炒房團腦中,那就是10萬+,於是中國炒房團連夜出動了,開著奔馳寶馬前進前進前進進。
政府緊急發通告,停止了交易系統,警告炒房團,然而,已經被激活的投機者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在雄安售樓處熊熊燃燒著。
我自己是絕對不會這麽投機的,也希望朋友們不要這麽瘋狂。當然,如此千年大事在身邊發生,也不能無動於衷吧。既然活在當下,總得想想對自己的影響,以及怎麽應對吧:好歹,杜牧當年還逛遍了揚州的青樓。
1979深圳特區,秉承天時地利人和,無數人奔向南方,當時市場好,優勢突出,門檻低,機會多,草根也可以創業;浦東新區,大批外資和金融機構湧入,提升中國產業結構並分享經濟成長紅利。
雄安新區呢,好像是在等待中央命令把哪些央企哪些機構遷過去,能看到什麽創業機會?
怪不得先行殺過去的是炒房團呢。
顯然,於我等屌絲而言,直接的機會暫時是沒有的。
那麽間接的呢?戴上千年計劃桂冠的雄安,其實一片荒蕪。如此巨大的基建工程量,要花很多錢。你花錢,就一定影響到我這個升鬥小民。
是的,我關心的是:錢從哪里來?
三、 數據說話。先看看全國的家底。
第一、全國財政狀況
我來簡明扼要解讀一下上面這張表:
1)上表是2016年的全國財政數據,包括地方和中央的,來自於財政部;
2)可以看到,全國財政是呈現赤字狀態的,缺2.8萬億;
3)公共預算收入是15.9萬億,而公共預算支出是18.8萬億,缺口大約是2.9萬億;
4)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讓金,3.75萬億,但是對應的是政府基金支出,3.84萬億,也是收不抵支;
5)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數目都小,也是互抵;
6)我把土地房產相關收入單列了一行,總計5.86萬億(企業所得稅里的房產公司所得稅3641億是財政數據里表明的,2500億的個人所得稅是我估計的,會有誤差);
7)全國的公共預算收入15.9萬億減去房產土地相關稅2.11萬億,大約是13.8萬億。可以感受一下,房產土地的5.86萬億收入對於全國財政的影響,當然這並不是一個指標數據。
全國財政是赤字,稅不可能再加,調控下賣地收入也會受影響,財政已經沒有余力了。
再看看能不能舉債。先看地方政府債務。
第二、地方債
2014年最後一次地方政府債務審計結果顯示,截止2014年12月31日,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為24萬億,其中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為15.4萬億,地方政府或有債務規模為8.6萬億。從2015年開始,每年按照人大批準的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為限,規定了地方政府債務的最高上限,2015年為16萬億(新增0.6萬億),2016年17.18萬億(新增1.18萬億)。
即使地方政府或有債務規模不變,仍然是8.6萬億,2016年地方政府的債務也達到了17.18+8.6=25.78萬億
下面是債市研究從300多個wind認為是城投的發債名單里面整理出的240家發行人用於統計(扣除了非城投,已發債城投的子孫公司),先看江蘇省的:
再用同樣口徑看幾個典型省份的,如下:
可以看到,各省市的債務率都比較高,前四名天津、重慶、湖南、江蘇的債務率在350-573%。
有沒有突然有一種很累、很疲憊的感覺?
再看看國企債務。
第三、國企債務
財政部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2月,國企(不包含金融類企業)負債總額89.6萬億,同比增長11.6%。
國企的債務是持續增長的,我們看一下近幾年國企負債余額與增長率,2017年參照前兩月的同比增長11.6%,采用11%:
估計,今年底,不包含金融機構的國企的負債余額也將達到97萬億,意味著,國企今年新增負債大約是10萬億。
而2016年全年,(非金融)國企營業總收入45.9萬億,營業總成本是45萬億,營業利潤是9000億,加上補貼和賣房子等投資收益1.4萬億後,利潤總額是2.3萬億,那麽稅後利潤大約是1.7萬億。
哦,可以說,國企忙乎一年後的利潤,幾乎就是補貼+賣房子等投資收益。
國企債務是持續增加的,每年還完利息完稅後,看起來國企並無多少余力減少負債總額,債轉股也存在很多問題。
最現實的就是,中國A股市場發展26年,也就50多萬億的規模,怎麽消化近100萬億的國企負債?
最後我們來看看能做救命稻草的國債與PPP。
第四、國債和PPP
2014年末國債余額實際數95655億元, 2015年末國債余額實際數106599億元,增加10944億元。
國債余額是指中央政府歷年的預算差額,即預算赤字和預算盈余相互沖抵後的赤字累計額和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特別國債的累計額。分中央政府歷年的預算差額和出現特殊情況需要增加年度預算赤字或發行特別國債。
國債發行目的包括籌措軍費,平衡財政收支,籌集建設基金和借換國債發行,償還資金來源是預算列支,動用財政盈余,設立償債基金(也是從財政收入中撥付)和借新還舊。
所以,國債還是要以財政為基礎的。
在立法和財政雙重限制之下,國債每年的騰挪量也有限,還有很多項目要使用。
最後讓我們看看PPP。
PPP本意是為了緩解越演越烈的地方債務,讓民營資本參與公共設施項目的建設,然而,既然是民營資本參與,就存在一個收益問題,項目收益好法律架構清晰的可以吸引民營資本,別的那些呢?其實,收益好法律結構好的項目不缺錢,缺錢的是那種盈利不好的或者有各種法律缺陷的。
我們參照一下一帶一路基建的資金來源。
據國際觀察文章,“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倡議的主要融資來源現在仍是中國政策性銀行提供的雙邊貸款。
中國進出口銀行,2015年發放貸款逾800億美元。相比之下,亞洲開發銀行只發放了271億美元。
2016年9月21日,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在“2016絲綢之路金融論壇”上表示:“一帶一路”要註重引入中長期資金。大型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周期和投資回收期都比較長,要研究通過擴大直接融資、開展PPP合作等模式,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特別是中長期資金,參與“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
從上述的新聞可以看到,一帶一路主要資金來源仍然是我們的政策性銀行,PPP模式還在研究摸索之中。
▌尾聲
做個總結:
1)2016年全國財政有2.8萬億缺口;
2)地方財政難以償還25萬億地方債,現在是采用置換的方法延長期限;
3)國債有財政和立法雙重限制,總數也有限;
4)PPP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存在資金需求與項目資質不匹配的問題,而且實質上還是要以財政為依托的;
5)不包含金融機構的國企債務余額今年底將接近100萬億,預計今年將新增10萬億;
綜上所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盡管一帶一路和雄安未來必是定國安邦的大戰略,但是,面臨的資金問題是很大的。
以我淺顯的見識和理解:恐怕貨幣收縮會變得比較困難。
春風十里,不如看緊你的錢袋子。
4月10日中午,樂視網(300104.SZ)發布一季度業績預告稱,預計今年一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1.03億元至1.32億元,比上年同期變動幅度為-10%至15%。
樂視網表示,2017年1-2月份,受關聯方公司資金流動性緊張的負面風波影響,公司業績增速有所放緩;隨著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融創中國及第二大股東,尤其在其資金逐步到位後,3月份起公司運營與業績已經全面開始回暖。另外,一季度的業績表現並不會對公司2017年全年業績增長造成重大影響。
樂視是中國互聯網電視新軍的領軍者,去年四月曾以“硬件免費”的營銷宣傳,大幅拉升銷量,去年年末受關聯公司資金緊張風波影響而增速放緩,一度表示放棄硬件補貼模式。現在大股東樂視網業績回暖,其硬件免費模式會否繼續呢?分析師認為,樂視硬件免費的模式今年將有所收縮。
今年3月29日樂視電視新品發布會期間,樂視致新總裁梁軍等高管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更多強調高端產品、線下渠道和B2B領域的拓展。梁軍當時說,樂視鎖定城市白領消費者,“談到定價問題,我們在未來的三年戰略里,依然不靠硬件掙錢,未來的盈利全部要依賴於生態運營,而且生態運營會有快速的發展和大量的收入進來,在硬件上的改變,從過去的虧損到逐漸減少虧損。”
這意味著樂視今年在電視硬件上的補貼將會有所減少。事實上,受上遊面板價格上漲的影響,樂視40、43英寸電視的價格已稍微提高。
奧維雲網副總裁董敏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說,樂視電視是樂視的優質業務,”相對於資金鏈緊張的問題,電視面板長達11個月的價格單邊上漲,以及供需緊缺,對於樂視造成的影響會更大些“。
“從目前看,3月份樂視電視的銷售量環比增長30%以上,有一定程度的回穩。當前看,融創大部分資金到位,面板供需局面有所轉變,另外,信利、仁寶等企業通過‘債轉股’入股樂視致新,總體來說緩和了樂視的內外資金面,經營環境轉好。”董敏說。
董敏認為,硬件盈利和運營盈利是彩電行業的兩種商業模式,可以相互獨立、相輔相承,但並不是必須的取舍。當然,行業正在從單一的硬件盈利向運營盈利傾斜和發展。另外,“樂視之前發起的硬件免費,只是一種促銷手段,並不是商業模式” 。
奧維預測,今年彩電業格局顛覆的機會變大。董敏說,這主要源於競爭維度的多元化,新技術的較量、營銷模式的較量、渠道協作的較量、供應資源的較量。新產品只是比拼的方面之一,多方面的深耕細作才能抓住機會。
IHS中國區研發總監張兵則認為,去年樂視全年電視銷量500多萬臺,比原定目標600萬臺略低,主要是四季度銷量受到樂視資金緊張風波的一點影響。2017年前三個月樂視還處於調整期。樂視在美國收購VIZIO陷入流產傳聞,國內今年“4.14”促銷沒有去年那樣強的市場推廣力度。
在張兵看來,與去年炒作低價不同,今年樂視的發布更重視高端產品和品牌。因此,今年上半年樂視能穩住去年的彩電銷量已不錯。
“硬件免費只是一種促銷方式“,張兵說,彩電無論是硬件,還是內容,都要成本,一定要有人埋單。當前彩電硬件免費,將來通過會員服務費逐年收回成本,而現在就要向上遊供應商支付電視制造費用,這需要很強的資本能力,“樂視這種模式將有所收縮”。
張兵預計,新興互聯網電視品牌,今年總體銷量將與去年保持平穩或者略有增長,樂視、小米的增速將放緩,同時微鯨、PPTV、暴風等有所增長。今年整體國內彩電市場銷量將略有增長,傳統彩電品牌總體銷量守住就不錯。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17春季報告預測,與上年同期相比,我國裝備制造業出口預計在未來的兩個月中呈小幅正增長態勢。
而從全年走勢看,我國裝備制造運行態勢將呈前高後低態勢。從長期看,中國裝備制造業在全球裝備生產和出口中的占比將穩步提升。
上述報告分析,2017年以來,中國裝備制造業雖開局良好,下行壓力有所減緩,出口由負轉正,但從短期看,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裝備制造業運行總體還處於收縮期,難言整體“回暖”,甚至仍存在下行風險。
從局部看,工程機械企穩回升;機床行業走出低迷;電工電器行業增速放緩;軌道交通出現分化(鐵路貨車產量大幅增長,動車組和鐵路客車產量大幅下滑)。
工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代表產業,是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推進器。圖為某電動車生產企業總裝車間。攝影/章軻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還發布了2015年和2016年“全口徑裝備制造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結果顯示,江蘇連續兩年進入競爭力三甲之列。
在四個分項指標排名中,江蘇、北京、廣東連續兩年位居規模實力、創新能力和國際化程度的首位,優勢明顯。
同期公布的“2016~2017年度智能制造行業輿情監測分析”結果顯示,我國機器人產業關註度持續升高,產業有過熱傾向,而智能工廠的關註度正在降溫,創新設計和綠色制造正在被冷落。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院長王文斌在發布會上表示,工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在大國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工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代表產業,是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推進器,具有持續發展、持續貢獻的基本屬性。
王文斌說,智能制造對工業來講是最關鍵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行業供給方式、生產方式、運營方式的一次戰略性調整,制造工業企業應當充分利用互聯網,從自動化做起,從梳理企業內部的知識資產做起,推動智能制造起步。
王文斌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發展智能制造的情況更為複雜。工業企業的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還處在機械化、電氣化層面,達到自動化的還不多。現有企業使用的工業軟件和接口標準不一致,數據難以同步。工業軟件發展還很初級。
上述報告稱,當前我國制造業已經進入發展的攻堅期和深水區,在制造業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邁進的進程中,世界制造業強國加大了對我國制造業的遏制、防範和打壓力度。同時,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引領下,我國裝備制造業正在掀起一波全球化的新高潮。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建議,發展智能制造,中小企業具有更強烈的緊迫性,應通過建設“智慧集群”來推動中小企業實現群體性的智慧轉型。政府應在頂層設計、聚合資源、搭建平臺等方面推動中小企業發展智能制造。
而對於已具備一定能力的企業,應突出主業發展優勢,完善產業鏈,深化和細化分工,發揮在集群內的引領作用,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做好平臺支撐;集群內一些技術水平較高的裝備制造企業和技術服務機構,要努力通過消化吸收和集成創新開發出適合於產業集群發展的智能制造技術。
經歷了股災、債市震蕩以及監管升級等一系列考驗之後,基金發行艱難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但很少有人會想到,自上世紀90年代公募問世、歷經19年後這個行業竟出現了基金募集失敗的極端情況。嘉合睿金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下稱“嘉合睿金”)近日發布公告稱,基金於3月20日開始募集,並於4月19日結束募集,因未能達到基金合同生效條件,基金合同暫不生效。
第一財經記者向嘉合基金求證緣何做出如此選擇,該公司人士回應道:“公司不準備對外解釋這一情況,所以無法告知相關的緣由和細節。”然而,記者從接近嘉合基金的相關行業人士處獲悉,募集失敗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二:受制於委外新政實施,原本談好的機構資金無法進來;同時礙於投權益為主、鎖定一年的產品契約約定,新的幫忙資金也不願意進來。
無論如何,首單募集失敗給公募基金行業敲響了一記警鐘。在接受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看來,未來極有可能還會有後來者遭遇發行失敗,每一次失敗都將讓相關基金公司的品牌、管理能力受到外界質疑。
首開公募發行失敗先河
4月29日,嘉合基金網站悄然掛出了一則基金合同公告。從字面上來看,這則公告並無特別之處,但它卻開創了公募基金募集失敗的第一例。
按照基金法規定,基金合同生效需滿足兩大硬性條件:募集金額不低於2億元及持有人戶數不低於200戶。200戶的門檻對於任何一家公司而言,幾乎沒有任何難度。過往在弱市逆勢發新基金時,很多基金公司通過公司員工自購的方式輕易達成這一要求。但2億元的門檻在行情並不景氣的當下,如果產品本身並無特色或創新之處的話,通常會遭遇發行難問題。
“肯定是機構資金不願進來,萬不得已,不可能出此下策。”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副總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過往市場環境再不好,新產品保成立是整個行業“遵守”的行規。慣例遲早是要被打破的,但無論是哪家公司開這頭,都會遭遇市場對於其品牌和管理能力的質疑。
嘉合睿金發行之際,不僅是市況不佳大批基金延期募集之際,也是委外新政出爐使得機構資金難以入市之時。與上述副總經理一樣,接受采訪的其他多位人士均表示,發行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委外新政實施,機構借公募通道入市空間大幅收縮。
公開資料顯示,過去一年,盡管市況不佳,但依靠銀行等委外資金,基金發行勢頭總體較好,有強大渠道優勢的基金公司甚至在這一年中發出了多只百億規模以上的基金,其中工銀瑞信發出逾900億新基金更是震驚業內。
委外業務興起時,中小基金也跟著大型基金的腳步,承接少許業務。相比而言,它們起步相對較晚,承接的委外資金多數來自於城(農)商行、股份制銀行等中小型銀行,而這些銀行的委外業務隨後成為監管政策調控的“重災區”。
隨著政策層面的變化,公募行業依靠委外大肆擴張已經成為過去時。3月以來,無論是央行推出MPA考核,還是銀監會發文監管同業及委外業務,抑或是證監會出臺流動性管理新規要求,都讓委外資金借助資管平臺投向股市和債市的“傳統模式”變得舉步維艱。
按照證監會對委外業務的“新老劃斷”監管要求,3月17日起新設基金,單一持有人認購金額不得超過基金規模的50%。這意味著,過往委外定制基金通過一家機構定制2億元金額以上規模公募產品的模式極有可能拆分成兩家或者更多機構參與的“拼單”方式。這對於一向在銀行面前議價權式微的中小型基金而言,爭取委外機構垂青的希望變得越發渺茫。
嘉合基金亦不例外,它成立於2014年7月30日,作為一家次新基金運作兩年多來,業務規模始終處於行業後列。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嘉合基金旗下僅有兩只公募產品,一只名為嘉合貨幣的貨幣型基金份額66.27億元;另一只名為嘉合磐石的偏債混合型基金份額僅0.46億元。
失敗的另一大原因
市況不佳時,業內多數公司會選擇短期機構幫忙資金保成立,而致使產品募集找不到幫忙資金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極有可能是它的自身產品設計問題。
依據基金合同,嘉合睿金為定期開放的混合型基金,封閉期為一年。過去1年,作為委外基金的熱門,定開債產品大行其道,在債券牛市中,依靠運作、加大杠桿等方式,這類品種收益穩定。但嘉合睿金絕非定開債品種,基金契約顯示封閉運作期間其有權滿倉股票。
依據當下的市場環境,股票市場震蕩向下,上證指數跌落3200點,創業板指數逼近股災以來新低。本身厭惡風險的委外資金,在市況如此不佳的情況下,若無保本不收益的承諾,鎖定一年投資股票市場幾無可能。
“現在發行一只基金,成本要幾百萬元。”北京一家公募基金華東區域經理稱:“我們找機構幫忙成立產品,產品成立後不久,機構資金就會出去。當然,作為一家業務規模行業小微的次新基金公司,(嘉合)又有多少實力來向機構打包票,讓機構願意甘心鎖定一年。”
在發行失敗之後,募集資金將進行退款。依據合同規定,若發行失敗,嘉合基金將以固有資產承擔因募集行為產生的債務和費用,結束募集30日內返還投資認購款及利息;嘉合基金和托管人渤海銀河及銷售機構在基金募集中支付的一切費用各自承擔。
不過,上述區域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雖然名義上是費用各自承擔,但實際上渠道向來強勢,基金公司極有可能為托管行及銷售機構代付大部分費用。
募集失敗或有後來者
嘉合睿金募集失敗之後,是否會有批量公司效仿?接受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了否定。華南一家大型公募產品經理稱,這與產品清盤不一樣,基金公司可以選擇不發行或者重新變更註冊,但一旦發行並遭遇募集失敗,將對品牌造成巨大影響。這對任何一家基金公司都會是忌諱,但也不排除弱市中還會有後來者。
保成立,曾幾何時不光是基金公司的事情,也是托管行的事情。在2008年A股市場熊市發生之後,基金發行一度陷入艱難境地,產品延期募集屢見不鮮。但在托管行預留給基金產品的檔期即將屆滿之際,托管行便會發揮自己的渠道優勢,動輒上億元的資金會火速進入新產品中。
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跟記者講述起當初的基金面臨成立風險時的情況:“托管行會從總行層面下發文件,讓各分行配合銷售,各地都有銷售指標。過去幾年,各家托管行比拼的是各地分行的執行力。而基金公司則要拿出誠意,一方面是向渠道返傭,另一方面還會額外激勵一些容易出量的支行。”
在這位從業人員看來,當初基金公司數量有限,截至2010年末,基金公司總量僅60多家,一家基金公司一年僅發行數只基金產品。保基金成立不僅關乎基金公司發展,也跟托管行的品牌直接相關。
2014年8月起,基金行業先於A股市場推行註冊制,基金發行數量和節奏均大幅提升。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一年發10只產品的也不少見。2016年,博時基金一家新發基金79只,新基首發募集總規模約508億,這樣的規格在註冊制之前,相當於再造了數家中等規模的基金公司。在這樣市場化的發行模式之下,托管行總部層面發文保產品的模式難以為繼,保產品成立的重任回歸到基金公司層面。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上海渠道銷售人員對第一財經稱,發行一只新基金的成本為上百萬元,但即便如此,基金公司為了品牌和日後的發展,普遍接受“賠本賺吆喝買賣”。但這一次嘉合是真的發不出產品了,這不僅關乎它本身的品牌,同時也跟股東方的支持力度密切相關。
公開資料顯示,嘉合基金由5位股東組成,其中第一大中航信托與上海慧弘實業集團各持股 27.27%,並列第一大股東,廣東萬和集團、福建省聖農實業有限公司、北京智勇仁信投資咨詢分別持股22.73%、18.18%、4.55%,分列第3至5大股東。
股權的分散或許也成為任何一家股東均不願意重金投入去支持嘉合基金的擴張的緣由。
今年3月底,監管層連發多道監管“金牌”,對 “三套利”行為進行清理整頓。面對監管趨嚴,作為資產出表、規模擴張利器的銀行同業資產、負債,正在集體收縮戰線。
在上市銀行一季報中,同業業務的收縮效果已經顯現。數據顯示,在資產端的存放同業、買入返售等業務規模,最高的比去年底已減少40%、90%以上。而在負債端,拆入資金、賣出回購等也出現了30%—70%的下降。
與此同時,各家銀行的投資資產仍在增長,但不同銀行間策略已經分化。從4月下半月以來,市場流動性偏緊,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走高,將對商業銀行投資類業務帶來不小考驗。
同業資產、負債同步收縮
作為市場資金供應方,國有大行的力度似乎更大。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國有大行拆出資金余額6574億元,比去年底減少約400億元,買入返售余額5586億元,比去年底減少1970億元,但存放同業余額4400億元,比去年底增加63.26%。而在同期,建行存放同業余額4160億元,比去年底減少786億元,但拆出資金3037億元,比去年底增加了431億元,買入返售金融資產2476億元,同比增長140%。
股份制銀行也基本如此,但呈現出全面收縮的狀態。截至3月底,招行存放同業資產余額600億元,比去年底下降41.7%,買入返售1143億元,比去年底下降58.95%;拆出資金1761億元,比去年底減少239億元,降幅接近12%。
此外,光大銀行截至3月底的拆出資金1570億元,比去年底增加307億元,但存放同業余額1702億元,比去年底減少了624億元;買入返售493億元,比去年底減少173億元。同期,華夏銀行的存放同業余額850億元,比去年底減少35.62%;買入返售資產803億元,比去年底減少34.16%;拆出資金312億元,比去年底增加96.63%。而平安銀行同期買入返售余額僅為8.1億元,同比下降達90.87%。
城商行也基本如此。一季報顯示,截至3月底,北京銀行買入返售資產476億元,比去年底減少42.31%,存放同業1807億元,比去年底減少302億元,拆出資金646億元,減少77億元。資產規模相對較小的南京銀行,則稍微激進一些,截至3月底,該行存放同業917億元,只比去年底減少27億元,拆出資金96億元,比去年底增加約9億元,而買入返售余額303億元,比去年底大幅增加1283.57%。
在負債端,情況也與此接近,同業存放規模顯著下降。截至3月底,工行賣出回購余額7690億元,同比增加30.5%。集團口徑下,其同業存放余額為1.22萬億元,比去年底減少約3000億元;該行口徑下為1.14萬億元,比去年底大幅減少3300億元。而建行同期的賣出回購余額為561億元,同比減少了70.55%,同業存放為1.41萬億元,比去年底減少2000億元。
此外,招行一季度末的負債中,拆入資金余額為3545億元、比去年底大幅減少2011億元。同業存放余額未2801億元,比去年底增加313億元;賣出回購余額2037億元,比去年底增加392億元。華夏銀行賣出回購296億元,比去年底減少72.19%。
在城商行中,資產規模越小的銀行,對同業負債依賴程度越高。截至3月底,北京銀行同業存放、賣出回購余額分別為2943億元、435億元,分別比去年底減少518億、76億元,只有拆入資金比去年底增加了35.04%。
資產規模遜於北京銀行的南京銀行,對同業資金的需求明顯更高。截至3月底,該行拆入資金125億元,比去年底增加336.7%,同業存放1150億元,比去年底增加131億元;賣出回購余額37.5億元,比去年底減少249億元。
對於同業在資產和負債端的顯著下降,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李奇霖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分析稱,這會給部分銀行的資金成本帶來不利影響,“當前同業資產與負債的顯著下降,主要在於監管打擊同業套利,在如此緊的風聲下,很多銀行暫停了大量同業業務。銀行不敢隨便買同業理財,因為買同業理財現在嚴格要求‘穿透’,按實際投向占用凈資本。但是前期同業理財委外端浮虧嚴重,還面臨續命的壓力,當負債端的產品到期時,銀行只能選擇借錢續接,從而可能使中長期資金的成本居高不下。”
投資資產仍在增長
雖然同業資產、負債明顯收縮,各家銀行的投資資產仍在增長,但不同銀行間策略已經分化。
一季報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工行應收款投資余額4096億元,同比增加40.59%;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至到期投資余額分別為1.76萬億元、2.99萬億元,比去年底略增加200億元、120億元。同期,招商銀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至到期投資余額分別為3956億元、4866億元,分別比去年底略增65億元、96億元,應收款投資6268億元,比去年底增加981億元。
此外,光大銀行同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至到期投資、應收款投資余額分別為4416億元、2873億元、6416億元,比去年底增加165億元、298億元、140元。而北京銀行同期持有至到期、應收款投資余額2135億元、3138億元,比去年底增加51億元、737億元。
隨著監管加強,上市銀行投資類資產的較快增長可能難以持續。對此,李奇霖認為,應該分情況看。應收款項類和買入返售類投資長期來看會有回落,”這兩類投資大多是對非銀的債權,相對部分是投資於資管計劃等委外產品。在金融去杠桿、打擊同業套利的嚴監管環境下,這部分投資肯定會減少。而在監管過去後,由於銀行對非銀的信任逐漸下滑,過去委外的兩大邏輯:錢多人少與主動管理能力不足也會削弱。從而使得委外規模下來,對非銀的債權下降。“
另外,”由於買入返售類有相當部分是對同業的拆借和投資,而銀行體系內部流動性緊張,超儲處於低位,已是自身難保,同業拆借和投資會相應減少。因此這類投資在短期內會繼續調整。“李奇霖稱。
長期來看,債券投資的需求會變大。李奇霖認為,目前經濟基本面出現下滑的跡象,融資需求會有進一步的回落,銀行表內會出現”資產荒“,對債券投資的配置需求會加大,”因此對債券的投資中長期來看會實現增長。“
不過,亦有部分銀行的投資資產有所下降。截至今年三月底,建行持有至到期投資余額2.37萬億元,去年底減少近600億元,應收款投資5220億元,比去年底減少約140億元。北京銀行同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余額1659億元,比去年底減少了118億元。
根據普益標準統計,上周共有243家銀行發行了1521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減少12家,產品發行量減少58款。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35%,較上期上升0.02個百分點。
普益標準認為,4月份下半月以來,貨幣市場流動性本就偏緊,跨月後流動性也未見改善。上周,19個省份的保本型銀行理財收益率環比上漲,12個省份則出現環比下降。同時,在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上,26個省份環比上漲,5個省份則出現環比下降。
而同業收緊,給中小銀行,特別是對同業依賴較高的銀行的流動性帶來壓力。”中小銀行大多持有大量的委外資管產品,這些委外產品會在二三季度集中到期,銀行兌付壓力較大。而同時,委外產品的高浮虧會讓銀行不舍得‘割肉’,大概率會持續維持委外。因此,銀行資產端的委外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動的,“李奇霖稱,”但當二季度負債端的同業理財到期需要償付時,銀行只能選擇繼續借錢補上資金漏洞。屆時,銀行將可能會面臨較大的流動性缺口,帶來續命的壓力。“
記者 龐華瑋
8月14日,2017年證券公司分類評價結果出爐,在扣分項上,股轉公司開出了四成的罰單,新三板儼然成券商最易丟分業務。那麽,券商是否會因此加速撤出新三板業務呢?
有業內人士指出,對券商來說,扣分不是最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在新三板市場上賺錢。而對券商的新三板業務來說,業務結構調整已逼在眉梢。
新三板成券商最易丟分業務
8月14日,2017年證券公司分類評價結果出爐。一時間,有人歡喜有人愁。
值得註意的是,根據公開數據統計,從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證券公司分類評價期是從5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券商涉及違規187次,其中涉及監管部門行政處罰16次、涉及監管措施71次、涉及自律措施78次、個人炒股被處罰22次。
在上述券商拿到的187次罰單中,由股轉公司一家開出的罰單最多,共76張,占比總罰單的四成。甚至遠高於證監會的26張罰單。除股轉公司和證監會的罰單之外,其余罰單主要是來自各個不同地方證監局的罰單,總共82張。
統計顯示,在評價期內,有49家券商因新三板業務拿到罰單。
2017年證券公司分類評價結果,遵照的是7月6日證監會發布的《關於修改〈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的決定》。
對比新舊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扣分項規定出入不大,由於新三板罰單主要集中在自律措施方面,所以此次修改涉及新三板扣分內容的主要是將第十條修改為:“證券公司被證券期貨行業自律組織采取書面自律監管措施的,每次扣0.25分;被采取紀律處分的,每次扣0.5分;證券公司被中國證監會授權履行相關職責的單位采取措施的,比照執行。”
舊版本規定為:“證券公司被證券行業自律組織紀律處分的,每次扣0.5分。”新版的規定更為詳細。
股轉公司開出的罰單占到總罰單四成,新三板業務被認為是券商最容易丟分的一塊業務。
而券商新三板業務罰單主要集中在自律措施方面,較多見的內容是:新三板開戶適當性問題、對企業信披違規問題未勤勉盡責、做市業務不規範等。
扣分多了券商可能面臨降級,這也會涉及其繳納的保護基金。
資料顯示,從AAA級到D級的證券公司,分別按照其營業收入從0.5%至3.5%不同比例繳納保護基金。從AA降到A將多繳營業收入的0.25%,從A降到BBB,將多繳營業收入的0.5%。
扣分僅是撤退的表象
那麽,作為最易被扣分項目,券商是否會因此而退出新三板業務呢?
“今年券商不喜歡做新三板業務,收益大幅下降,券商減少新三板業務的情況很多見。”8月16日,一位券商人士林江(化名)告訴記者。
以券商的龍頭老大中信證券為例,在此次評級中,中信證券由BBB級重歸AA級行列,不過面對新三板業務盈利不足,收益和風險的不平衡的現狀,中信證券果斷收縮新三板戰線,持續解除與多家公司的督導協議。
有消息指,據不完全統計,自4月30日年報披露期限日至8月10日,中信證券已經先後同43家掛牌公司解除了持續督導協議,而同期該券商新增掛牌家數只有8家。
而新鼎資本董事長張馳告訴記者,今年券商減少新三板業務的現象相當普遍,原因是掛牌企業減少,同時融資額外也急劇減少。“不過,券商基本都沒退出新三板業務。因為券商看好新三板這一藍海,仍在布局。”
事實上,今年券商的新三板業務相當不好過。
一位業內人士張新(化名)告訴記者,“券商的掛牌業務有一個打包價,2015年比較普遍的行情是150萬,到2016年迅速上升到200萬,漲幅達到30%。預計今年肯定不漲價,漲不上去了,因為人家不願意做,反倒有可能降低價。”
“2015年行情好的時候,我身邊那些工作僅兩三年的券商員工,拿到100多萬年薪都很正常,後來業績不好了,員工拿二三十萬是正常現象。”
張新介紹,今年大量的券商的新三板業務做了戰略收縮,有些原負責新三板業務的人員轉做IPO、債券等業務,部分人員直接離開了這行業。
對此,林江則表示:“現在掛牌業務可能是‘雞肋’,券商在新三板的業務結構會調整,減少掛牌和持續督導,保留融資中介、顧問、投資自營、資產管理等業務。”
曾多年從事券商投行新三板業務的菁財資本總裁葛賢通告訴記者,由於新三板企業已過萬家,數量遠高於A股公司,所以從比例來看,其實券商在新三板違規被罰比例不算高。“券商不會因為可能面臨扣分而離開新三板市場,對於券商撤出新三板業務,扣分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這個業務是否賺錢,如果能賺錢的話,券商不會撤退,完全可以派更專業、更優秀的人來幹這事,提高項目質量,減少扣分等情況。”
當前正值北美大豆種植季,而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要不要種大豆,對200多萬美國農場主來說,的確是一個難題。因為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大豆出口客戶,銷往中國的大豆超過總產量的六成。
同樣的,目前,中國大豆的對外依存度屢創新高,2017年達到86.2%,而且進口的大豆絕大部分為來自美洲的轉基因大豆。那當前中國是否可以打破“只能進口轉基因大豆,卻不能種植轉基因大豆”的尷尬,推動國內轉基因玉米、大豆的產業化進程呢?
日前,在《食物進化》觀影暨轉基因科普交流會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姜韜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科學層面來講,經過科學論證和評估,被批準的轉基因作物是安全的。當前最需要解決和應對的還是輿論的接受度難題。時值中美貿易摩擦之際,這將會為中國社會進一步認識和接受包括大豆在內的主糧轉基因產業化提供一個契機。
大豆買賣雙方博弈
4月初,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
此舉著實讓美國農場主們一下子慌了陣腳。因為種植季已經來臨,美國從南到北正在準備播種計劃。而改種玉米又受制於中國每年玉米的配額而進口數量有限。根據中國官方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玉米進口關稅配額量為720萬噸,更何況玉米也位列加征關稅的商品清單之列。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大豆產量為1440萬噸,總需求量達到11079萬噸。這意味著,中國的大豆自給率僅有13%。
大豆在中國的糧食進口中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呈現明顯的大豆主導型糧食進口特征。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進口大豆累計9553萬噸,占全年糧食進口總量的73.1%。
此外,2017年,我國大豆前三大進口來源國分別為巴西、美國和阿根廷。其中,來自巴西和美國的大豆分別約占中國進口總量的53%和34%。
在國內的總需求中,大豆的消費可分為三類,其中榨油為主要用途。上述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大豆榨油消費9560萬噸,占總需求量的86.3%,其中國內大豆180萬噸,進口大豆9380萬噸。也就是說,來自國外的轉基因大豆在國內的榨油需求中占據支配地位,達到98.1%。其次,大豆還用於食用及工業消費,達到1445萬噸,此外,還有種用及損耗,達到54萬噸。
然而,從當前形勢看,中美雙方如果不能及時達成貿易妥協,貿易戰或將導致美國對華大豆出口的大幅收縮。
大豆缺口填補路徑
面對剛性需求,該如何填補美國大豆收縮所帶來的供給缺口呢?
轉投南美是一條可選擇的路徑。不過,需要看到,巴西和阿根廷兩國的大豆產量在1.5億噸左右,去掉國內消費,出口大豆的80%都已經由中國進口,剩余的20%被歐盟、日本等進口。中國從這兩國取得進口的增長空間有限。而且,南北美洲大豆的收獲季不同,難以形成大幅替代。今年阿根廷又遭遇幹旱,大豆減產1500萬噸左右,勢必會減少對中國的出口量。這些必然使南美大豆價格水漲船高,推動大豆全產業鏈價的價格上漲。
當然,也可以找大豆替代品,如油菜籽、肉類產品和其它植物油,但短期內難以找到充足的世界供應。這是當前的生產與供應格局所決定的。如果美國大豆進口受阻,南美大豆產量必將提高,其中一部分是新開墾土地,但增幅有限,主要是環保的制約。
增加國內大豆的種植面積,提升國內大豆自給率,也是一條路徑。
目前盡管中國正大力推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推廣玉米與大豆輪作和“糧改飼”,但是以國產大豆1851.7公斤/公頃的單位面積產量來計算,要替代美國大豆,就需要2.66億畝耕地,如果全部替代進口,就需要7.6億畝耕地。但一直以來,大豆這種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進口,則被視為有效緩解國內耕地、勞動力和水資源緊張的局面。
國內當前正在通過補貼政策,引導大豆種植面積的增加,這可以緩解一部分的供給缺口。考慮到應用轉基因技術可以提高大豆單產,隨著合適時機的到來,中國批準轉基因大豆產業化種植的可能性也會大增。
業內認為,與其進口轉基因大豆,將這一部分市場拱手相讓,倒不如使用自主的轉基因技術。
與此同時,應對大豆缺口也應該考慮從節約糧食著手。據統計,全國農戶儲糧、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損失浪費糧食每年達到3500萬噸以上。
主糧轉基因產業化的爭論
不論是從美國,還是從巴西、阿根廷進口大豆,均為經過農業農村部、海關總署批準進口的轉基因大豆。由於中國的買家市場,沒有經過中國官方批準的轉基因大豆品種,美洲農場主斷然不會種植,因為根本無法出口到中國市場,即便運來也會被海關退運。
轉基因大豆有著顯著的優勢。比如抗除草劑的轉基因大豆,會減少黑土地翻耕,保護地力,而這也會大幅的減少勞動力的投入,為農民增加收入。種植抗蟲轉基因大豆,可以減少農藥使用,對食品安全也是利好。
對於發展轉基因,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農業經濟學會黃季焜稱,農業生產並不只是“增產”的問題,還要考慮農民的收入提高、健康和環保問題。
針對“國產轉基因大豆產業化的機會已經不大”的觀點,姜韜認為,對於科學家來說,更關註政策本身對自主科技成果的支持。最重要的還是,中國是否能盡早邁出轉基因主要農作物的產業化步伐。至於國產轉基因大豆被批準種植以後,到底具不具備市場競爭力,能不能幫助中國挽回一部分市場份額,這是來自經濟效益層面的考慮,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對於轉基因抗蟲玉米和水稻的競爭力,國內科學家還是充滿信心的。
其實,在頂層設計上,國家已經為了主糧轉基因的產業化采取了切實的行動。
比如,“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稱,“十三五”期間要加強作物抗蟲、抗病、抗旱、抗寒基因技術研究,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力度,推進新型抗蟲棉、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等重大產品產業化等。
2017年10月,隨著國務院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的修訂,規範了轉基因農作物的審批流程,為未來轉基因商業化推廣奠定了基石。
面對輿論接受的難題,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也表示,2018年將繼續加大轉基因科普宣傳力度,組建科普聯盟,舉辦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各種媒介和渠道傳播科學知識,回應公眾的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