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訪TCL李東生:在風口上安身立命,依然要靠實業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30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20 18:37 編輯

專訪TCL李東生:在風口上安身立命,依然要靠實業
作者:張思

摘要:2014年,TCL所在兩個主要行業——手機和電視均面臨洗牌。李東生說,面對“風口”必須回答兩個問題,“一個是你如何站到風口上去,另外就是飛起來之後怎麽著陸。”

從互聯網轉型到“互聯網+”戰略,一度占據行業風口的名牌企業們紛紛被套上了“傳統企業”這個不尷不尬的標簽。在互聯網風口來臨之時,傳統企業們顯得有些尷尬。TCL作為一家三十年企業,一邊開始將轉型提上日程,“雙+”戰略轉型、布局了互聯網金融板塊,但是在董事長李東生看來,“TCL核心業務的基礎依然是實業,智能互聯網應用也是建立在和智能終端產品匹配的基礎上。

實業一直是TCL安身立命的根本。這個法則,在什麽時代,都不會過時。”以下是節選自《商業價值》記者張思的封面特寫,網絡首發鈦媒體:

根據2014年全年的財報顯示,在整體營收方面TCL突破了千億元,達到1010.2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41%;凈利潤42.33億元,同比增長46.73%。

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簡單,2014年全球經濟整體表現並不好,國內經濟也有所回落,特別是TCL所在兩個主要行業:手機業面臨收縮與洗牌;電視廠商也受到了來自互聯網廠商入局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今年4月初,站在2015年春季發布會的舞臺上,TCL董事長李東生說未來TCL的目標是成為全球化的智能產品制造及互聯網應用服務企業集團。

這又是一個新目標。提出這個目標的TCL並不是要湊新風口“互聯網+”的熱鬧。30年來,對於一輪又一輪的潮流的轉換,李東生早已經司空見慣,反而他一直在強調:TCL是做實業的。至於時下流行的“風口”說,他很清醒,

“必須回答兩個問題,一個是你如何站到風口上去,另外就是飛起來之後怎麽著陸。”

對於今天在風口上浮沈的人,著陸並不屬於他們思考的範疇。而李東生不同,從當年國產彩電大戰長虹、逆襲日韓品牌,到後來國產品牌出海並購,以及上一輪國產功能手機市場爆發增長,TCL趕上了過去30年中國商業領域所有的大趨勢。更難得的是,當年和TCL一起在風浪中摔打的對手,很多都退出了舞臺的中心。只有TCL,始終在風口上徘徊。

任何產業都會經歷輪回,站在今天的時間節點回顧,在上一個手機產業的大潮中,TCL是唯一幸存的國產廠商,現在又再度進入了智能手機的全新輪回;而在電視產業的上一輪洗牌中,TCL成為取代日韓的國產大軍中的一員,現在要面對的則是互聯網廠商的入局以及智能化大潮的沖擊。

實業在手,江湖我有

2014年TCL的財報數據堪稱亮眼,而最值得關註的就是華星光電,在整個財報周期內華星成為整個集團的重要利潤來源,實現凈利潤24.34億元,不僅如此,華星的各項指標數值顯示其已經處於業界領先水平:華星光電產能已超過14萬片/月,產能稼動率(設備實際產能與設計產能的比值)和產品綜合良率以及主要運營、財務指標連續八個季度保持行業第一,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48吋以上大尺寸產品銷量同比增長113%,超高清產品銷量同比提升247%。

對於TCL來說,華星光電不僅僅是重要的產業鏈布局,甚至成為了TCL的現金奶牛。當行業里正在熱衷於講述一個關於產業鏈的宏大故事的時候,李東生早已經把重要的產業鏈資源牢牢握在手里。

但是5年前投資華星光電的決策,也是一場豪賭。

自從2004年TCL國際化以來,虧損的陰影一直圍繞著TCL,一直到2007年集團才整體扭虧,業績狀況到2009年才開始逐漸有了起色。TCL通訊CEO郭愛平說:並購的前三年是十分艱難的,想的好事沒發生,沒想到的壞事倒是發生了不少。

TCL人的身心剛剛回複平靜,李東生就開始醞釀投資華星光電。當時很多人不看好,理由有二:

首先,國內已經或者正在籌建的高代面板產線已經不少,北京京東方的8.5代線,昆山友達光電的8.5代線,蘇州三星的7.5代線,廣州的LGD8.5代線等,累積下來全國有13個液晶面板項目,因此再投資的話未來可能面臨產能過剩,面板價格下跌。

第二,就是高代面板所需的投資額巨大,短期收回成本也很難。而同期的日韓液晶面板產線基本已經收回成本進入利潤回報期,還有緊隨其後的臺灣,現在進入TCL又要再度擔上虧損的風險。

李東生沒理由不知道這些,但是,如果只停留在目前的階段,TCL永遠不可能超越甚至趕上日韓企業,長遠來看缺乏核心零部件的制造能力,TCL永遠也難再邁臺階:彩電廠商用於采購面板的成本占據彩電整體成本的60%以上,再加上其他關鍵零部件如顯示芯片、智能芯片等,成本能夠占到總成本的80%左右。這要比顯像管時代的采購成本翻了一倍。

力排眾議之下,當時深圳市歷史上單筆投資額最大的項目——深圳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項目投產啟動。該項目註冊資本為100億元人民幣,其中TCL集團出資55億元人民幣,占註冊資本55%的股份。

李東生回憶:“當時我心里也是沒底的,我們資產加起來也沒有三星的十分之一,但是一定要做。”在這5年間華星盡力縮小與韓國和臺灣企業的差距,“現在來看當時的決策是對的,未來跟韓國企業的差距還會繼續縮小,除了半導體顯示之外我們還投了芯片。

華星的成功正是一個實業思維取得成功的例證。

環顧眼下,僅僅一個關於生態鏈的故事就可以令估值再度水漲船高,而已經真金白銀投下去的李東生習慣了用實業思維走路,他可能永遠也沒辦法講一個獲得高估值的好故事,但是卻會把眼光投向產業鏈的關鍵環節。

但是李東生也很清楚,僅僅依靠實業思維並不能把TCL帶入一個新的時代,TCL能否再度輪回、蛻變,李東生認為要靠雙輪來驅動:一個是國際化另一個則是“雙+”戰略轉型。

國際化浮沈

今天,國際化布局已經成為TCL邁向新一輪風口的驅動力。

通訊業務方面,TCL實現245.24億元營收,同比增長60.3%;凈利潤8.64億元,同比翻2.41倍,收入和利潤均創新高,成為2014年TCL旗下增長最快的業務。在出貨量排名方面,根據Gartner2014年第四季度數據統計TCL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在第七位,而在TCL發布的財報中特別提到了,銷售均價從2013年的45美元提升到了53.5美元。去年TCL通訊出貨量7349萬臺,90%的市場份額來自海外市場,重點包括歐洲、北美和拉美。

而在另一塊主營業務多媒體方面,銷售收入共計265.66億元,凈利潤1.9億元。在TCL幾塊業務中屬於發展較為平穩的,2014年海外銷售比例達到47%,在站穩歐洲市場後,TCL希望能夠拓展美國和新興市場兩個大區域。

今天李東生可以很肯定說地出:TCL的國際化是成功的。但是這10年國際化的道路付出的代價之大,幾乎讓TCL承受滅頂之災。

TCL-湯姆遜公司自2004年9月開始運作,至年底僅4個月即告虧;在北美市場與歐洲市場的持續巨虧,則直接導致TCL多媒體轉盈為虧。2004年底,全球彩電市場迅速從顯像管轉向平板,處在整合期的TCL和湯姆遜對於這一巨大的市場變化沒能第一時間捕捉,導致2005年中期才開始上市新一代的平板電視,其結果是銷量在歐洲大跌;同時,由於不熟悉歐洲的政策法規,在人員裁撤方面進展並不順利。

另一條戰線的情況也沒好到哪兒去。雖然阿爾卡特和TCL電光火石般地走到一起,但是後續問題很多是TCL沒想到的,正如郭愛平所回顧的,想象中的市場規模、先進的技術和專利這些好事沒能最大化地實現,反而壞事接連而至:人才流失,業務整合推進緩慢,因此在財報數據方面與彩電業務一樣,2004年第四季度便告虧損。而在TCL艱苦整合阿爾卡特的同時,國內手機市場的劇變,外資品牌再度成為主流,在幾年間令波導、夏新等昔日躥升的新星瞬間隕落。

在2005年,TCL兩條國際化的業務線都遭遇到雙重困難——內部整合加上外部市場變化,一年就虧掉了前三年的利潤總和。當時局勢之艱,壓力之大,哪怕10年之後,這種令人窒息的感覺都依然能夠強烈地傳遞給旁觀者。

但這其實也是李東生30年來任由時代變化,一直能夠帶領TCL穩居中國TOP企業的法則——先看對錯,再想過程。而這條對的路,都是在當時看來最兇險、最艱難的選擇。

“沒有這一並購的話,也許我們的手機業務,在過去的十年國內手機產業調整當中,可能都保留不下來。”回顧並購,李東生說:“在10年前,TCL兩個大的跨國並購奠定了整個業務國際化的基礎,奠定了今天海外業務的基礎。去年的銷售收入是一千億,其中來自海外的銷售收入達到454.62億,占比非常高,去年在我們整個銷售增長中,海外的業務貢獻達到46.60%,國內收入增長了大概是7.76%,這就說明經過多年的努力,海外業務的成長正在加快,我們有信心在2015年的成長速度依然會很高。”

李東生對於TCL國際化的態度一直都是:戰略正確,但是當時的戰術的確是有值得改進的地方,“現在大家對國際化已經沒有什麽爭議了,都覺得這是一個方向,但是如何國際化,有很多路可以走,沒有哪一條路,哪一個方法是絕對正確的,關鍵是你如何把握和操作。”

第一代國產廠商出海的故事其實是類似的,開頭艱難,但是一旦整合完成,產生的協同效應也是不可估量的:經歷了整合之痛聯想坐上PC第一把交椅;而TCL無論在彩電還是手機,這兩個劇烈競爭的行業里活下來並穩居前列。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TCL和聯想能夠最終爬出國際化的大坑,與他們在實業上的雄厚實力和積累有著必然的聯系。正是他們在實業上不懈的堅持與投入,才讓自己有了一個堅實的根據地和騰挪的空間,最終用時間換取經驗和團隊,取得最後的成功。

“雙+”能否再度起飛

就在國際化進展順利,華星光電的表現令所有人刮目相看的時候,李東生選擇繼續進行高難度的跳躍——向互聯網轉型。

2014年TCL提出了“雙+”戰略轉型,李東生解釋道,“+是一種商業模式”。對於互聯網企業給傳統電視行業帶來的影響他並不回避:互聯網企業的加入能夠促進整個智能電視和智能應用的發展,他們的商業模式一定會對這個行業帶來很大的沖擊,對原來的商業模式甚至會有顛覆。

對於這個變化TCL也在努力適應,李東生認為應該“順勢而為”,

“一個企業無法去改變產品發展的趨勢,也無法去改變市場變化趨勢,我相信未來電視以及智能電視的應用一定會有很大的市場。10多年前,沒有人想到手機能形成那麽大的生態系統帶來那麽大的價值。另外,騰訊、阿里、百度這樣一大批移動互聯的企業,雖然很小,但它開發一兩個應用就能賺很多,而我們做電視,要賣多少臺才能賣這麽多錢,這就是互聯網,因為互聯網有很多的新技術,很容易被技術顛覆和替換,這是互聯網的特點。”

對於這些跟以往競爭對手不同的新玩家,李東生表現得很淡定,“簡單講,我不相信互聯網企業跳進來做電視,就能在電視上超越我們,這並不容易。一些做手機的企業現在進來做電視,是否能做的比TCL更好,這並不見得。就算在互聯網非常發達的美國,他們的互聯網企業也沒有聽說過要做電視,微軟也想過做電視但都沒有成功,為什麽?因為產品不是那麽簡單的,需要很深厚的工業基礎做鋪墊。現在由於這些人進來一攪,就把利潤攪的不合理,因為他們的商業模式是產品不賺錢甚至貼錢,用服務來賺錢,這樣也許是對的,但如果你要賣服務,你可以找代工廠商做產品。現在跳進來做電視的,不賺錢,如果你研究這些企業的財報你會發現差不多都一樣。”

在智能電視的風口上,李東生從來就沒打算通吃,作為行業的老兵,李東生並沒有講一個關於產業鏈大整合的完美童話,他的想法更加直接和務實:實業+互聯網,把智能和互聯網技術嵌入到產品中,另外是產品+服務,原來只賣產品,現在產品賣出去之後,TCL給用戶提供基於互聯網應用的各種服務,而且服務是開放的,TCL只是搭建互聯網的平臺。換言之,TCL的電視可以用華碩的服務、也可以用優酷、樂視的服務,只要它開放,用戶就可以選。“我只是收一點過路費。”李東生這樣直白地描述TCL的模式,沒有一點包裝。

就在春季發布會不久前傳出了TCL投資33億元入股上海銀行的新聞,李東生和他所帶領的TCL風格未改,任何屬於未來的機會都不能放過。到了今天已經沒有太多人像當年那樣去唱衰和不看好,在當下流行產業“布局”的論調下,TCL趕上了潮流,在財務上並不會帶來太大負擔的這起並購,未來帶來的機會可能是現在無法完全預估的,李東生說:“金融服務板塊業務,我們以後會和上海銀行有很多的合作,他們也希望通過和我們的合作把一些新的金融服務產品,特別是基於各種智能終端的金融服務來做新嘗試,這一塊很小,慢慢做起,但未來它是一個機會,所以選擇我們作為戰略合作夥伴,他們邀請我們來投,希望大家能合作在這方面探索,小額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未來和上海銀行在金融市場如果能找到對接,會給我們帶來新的價值。另外,33億是很多,但對比TCL將近900億的資產,其實不算多。”

雖然李東生要做“雙+”戰略轉型,也布局了互聯網金融板塊,但是他還是認為TCL核心業務的基礎依然是實業,智能互聯網應用也是建立在和智能終端產品匹配的基礎上。在李東生眼里,實業一直是TCL安身立命的根本。這個法則,在什麽時代,都不會過時。【全文見BT傳媒《商業價值》雜誌5月刊封面報道,記者:張思,網絡獨家首發鈦媒體】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081

批发零售行业:零售板块受益于估值修复,电商板块表现依然卓越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57


作者:王晓涤


行业观点:


11H15实体零售板块受益于估值修复,电商板块表现依然卓越:2015上半年香港零售行业主要受益于估值修复。2015年年初,大部分零售百货估值都在一倍净资产之下,10PE左右,目前反弹至13.9x2015P/E,1.4x2015P/B,行业股票平均反弹幅度40%;家电零售实体店表现较好,因为高毛利率产品贡献以及费用控制好,预计全年盈利近10%的增长。电商板块仍然受益于行业高增长,看好京东(JDUS)从垂直电商转型为平台电商,预计活跃顾客持续增加,服务贡献增加带来公司收入增长。


22H15基本面轻微改善:百货行业第一季度同店仍然是1%左右的低增长,我们认为下半年基本面会有轻微改善。家电零售行业预计也注重推广线上交易平台,以此获得新的市场份额。


3)短期建议关注估值低洼股票:银泰商业(1833.HK)和国美电器(493.HK)在过去3个月经历了股票翻三倍和两倍,目前估值分别为2015年盈利的28.5xPE20.5xPE,远高于历史平均。因此,在股票选择方面,我们建议关注目前估值相对较低,比如新世界百货(825.HK),百盛集团(3368.HK)和华地国际(1700.HK),市净率均在1x2015P/B以下。此外,中长期可关注基本面在下半年持续改善且估值合理的海尔电器(1169.HK)和恒安国际(1044.HK)


投资主题:


1)实体零售看好转型公司,不过短期市场已经反映了转型溢价:我们认为银泰商业能够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主要是公司一直致力于改革转型。银泰最先在百货行业推出O2O,且计划未来三年O2O业务贡献占公司整体收入20%。目前公司新董事长由阿里巴巴CEO张勇担任,未来有可能推出新的O2O产品,给市场想象空间。


2)电商行业增长趋势喜人:京东从2014年上市以来,主要目标是扩大交易规模,并希望在2016年实现盈亏平衡。我们认为公司目前还在电商行业发展的蜜月期,尤其是规模优势和售后体验、顾客粘性已经在行业领先。国美电器过去几年侧重实体店业务,从2015年开始提出大力发展电商,目标是2015-2017年电商交易额每年翻倍。


3)家电物流为重点:家电上市公司依赖于渠道深化自建物流平台、加强售后服务,预计未来将加强社会化物流发展,比如海尔电器和国美电器。阿里巴巴也是海尔电器的日日顺物流战略合作伙伴;此外,国美旗下的安讯物流也开始从2015年起提供社会化物流服务,不难看出物流已是零售行业的重中之重。


行业催化剂︰


1)电商业务有新发展。长期看好的银泰商业和国美电器,如果电商业务或者O2O业务有新突破,将成为公司股价的催化剂;二季度和四季度为京东商城的网上销售旺季,有利于公司第三方平台业务进一步扩张。


2)物流并购提供外延式发展︰海尔电器内生性增长较为稳定,未来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化物流和社会化分销部分。


推荐股票︰


海尔电器1169.HK︰海尔电器转型为平台模式,提高运营效率,全年业绩前低后高。


恒安国际1044.HK︰恒安的卫生巾业务为其现金牛业务、此外纸巾业务今年受益于低原物料成本,婴儿纸尿裤将深入二三线市场。


京东商城JDUS:京东商城,平台业务继续扩张有利于毛利率提升和盈利水平提高。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转载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03

依然沒有驚喜!蘋果老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10/151899.shtml

之前,有很多業內人士曾經認為庫克帶領下的蘋果即便是微創新,其產品也一樣暢銷,然而,在截至6月的第三財政季度,iPhone銷量不及分析師預期、Apple Watch滯銷、iPad銷量的大幅下滑,以及蘋果股價的下跌,已經從側面印證了蘋果雖有品牌優勢,但在創新乏力賣點缺乏的窘境下,資本市場與用戶也不會買單了。

那麽,這種擠牙膏式升級的奏效期該是多久?

越來越會用“微創新”的蘋果

如你所料,蘋果本次發布再次將微創新用到了極致,比如iPhone 6s和6s Plus、iPad Pro和ApplePencil、Apple Watch新表帶和機身款式、Apple TV。

*iPhone 6s/6s Plus

更多是常規升級,比如外觀未大變,增加玫瑰金色。處理器升級至A9處理器,攝影鏡頭升級到1200萬像素,與iPhone6區隔性不明顯。更有用戶調侃:不用玫瑰金色如何才能讓別人知道我換了iPhone 6s/6s Plus?這種做法與Android拼配置升級的打法並無兩樣,又一輪同質化的設備升級換代。

iPhone 6s/6s Plus的一項賣點是3D Touch技術,這可以說是增強版的ForceTouch(壓力觸控)技術,可以檢測按壓靈敏度的屏幕,但問題是,從蘋果手表借鑒過來的Force Touch,已被華為等廠商“借鑒”,傳聞華為Mate8也將搭配Force Touce。

*iPad Pro和Apple Pencil

iPad Pro配備了12.9英寸的顯示屏,依舊是視網膜屏,適配了新的iOS系統,重量有1.57lb與第一代iPad的1.54lb相差無幾.蘋果為iPadPro設計了纖維材質的鍵盤保護蓋,名為Smart Cover Keyboard,還有一只名為Apple Pencil的手寫筆。而其實用戶最關心的就是它的重量、持握感受,以及系統到底能支撐它哪些新場景使用。一並推出的還有iPadmini 4,性能與iPad Air 2相同只是尺寸僅為7.9英寸。

*Apple Watch新表帶和機身款式

Apple Watch攜手愛馬仕推出三款時尚表帶,AppleWatch運動版新增金色以及玫瑰金兩色,不銹鋼款新增PRODUCT RED公益紅色款式,運動款也得到更多顏色的表帶,可以看出基本都是常規改變。

*第四代 Apple TV

Apple TV4使用A8處理器,軟件層面從音樂、視頻、遊戲到網絡購物,提供了新特性,比如遙控器加入了語音控制,比如可以使用網絡購物APP,但這些功能在國內的OTT盒子上N年前就實現了,除了頭頂蘋果的光環,在國內使用時則會受到非常多的限制,一些核心的功能例如視頻點播甚至都不能正常用,談不上有什麽購買的價值。

事實上,對於iPhone 6s/6s Plus而言,這也是蘋果的慣用做法:“一代一小變,兩代一大變”。iPhoneXS的神秘感遠不及發布新一代iPhone系列來得強烈。從iPhone4到iPhone4s開始,蘋果就已經是做著微創新的改變。2013年推出的iPhone5s同樣相對於iPhone5整體缺乏亮點與太大改善。

蘋果其他產品線的表現也是如此。比如iPad。2010年,蘋果開創了全球的平板電腦市場,庫克接棒蘋果之後,在平板電腦上擴充到六款產品。但是每次都是微創新的升級,從iPadMini和iPadAir開始,蘋果的平板系列產品已經沒有更多驚喜。

當然,也有分析師依然看好iPhone 6s/6s Plus,認為其與安卓系統產品相比,蘋果生態系統更具粘性,有更好的產品和服務路線圖。

某種程度上,從“Think Different”廣告開始,蘋果便是人們眼中創新的代名詞。從“麥金托什”個人電腦,到隨身音樂播放器iPod,再到iPhone、iPad以及Macbook Air,蘋果幾乎定義了一代又一代流行消費電子產品,制定了行業未來的標準,但現在卻完全像反方向行駛。

當然,現在面臨這種情況也不是蘋果一個。在手機、平板電腦行業,其發展遵循摩爾定律,硬件與軟件同步升級是其發展軌跡,一旦硬件達到雙核之後,繼續升級就非常困難,而且增加到4核甚至多核,只是一場無意義的軍備競賽,用戶幾乎不需要。

只是,果粉還會依然懷念懷念喬布斯從信封中取出薄到難以置信的Macbook Air,他們懷念臺上的那個人在說出“One more thing”後,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是超酷產品。不禁要問一句:蘋果創新的動力還足嗎?

變化的背後,成為賺錢機器?

可惜,懷念歸懷念,現在掌舵蘋果早已不是喬布斯了。

自從2011年喬去世後,庫克屢屢談到喬布斯於蘋果的意義及其精神遺產的重要性。然而在外界看來,庫克逐漸沈浸於產品的微創新,變得愈來愈“媚俗”和向錢看,缺乏喬布斯那種顛覆性的創新。比如:

一、手寫觸控筆

喬布斯曾公開表達自己對手寫觸控筆的憎惡, “誰會想要手寫觸控筆?你必須拿出來,然後再放回去。沒人想要,因此我們也不要!”喬布斯還封殺了類似平板電腦的Newton,這款設備也使用手寫筆。而庫克這次推出了Apple Pencil手寫筆。

二、大屏手機

喬布斯曾公開嘲弄大屏手機,“你無法將它握在手中,沒人願意購買。”之後,庫克推出了稍大屏的iPhone 5,還有更大屏的iPhone 6和iPhone 6 Plus。

三、平板電腦尺寸

喬布斯稱,iPad的10英寸屏幕是開發最好平板電腦應用所需的最小尺寸,即使更小屏的平板電腦讓圖片看起來更清晰,使用起來也不方便。可是,庫克卻推出了iPad mini。

四、讓人眼花的產品線

喬布斯曾經走的是精品戰略,如今庫克發布了海量產品。比如Apple Watch有標準版、運動版、黃金版;iPhone有iPhone2G、iPhone 3G、iPhone 3GS、iPhone 4、iPhone 4S、iPhone 5、iPhone 5S、iPhone 5C、iPhone6、iPhone 6 Plus、iPhone 6和6s Plus。

事實上,從2011年接任蘋果CEO之後,庫克就一直被拿來跟喬布斯比較。但倆人除了都是60年代搖滾樂的忠實粉絲,在愛好上並沒有太多相似之處。在業務層面,喬布斯是真正的“大師”,而庫克是一個優秀的管理人,更加務實。

某種程度上,庫克的這些改變推了蘋果一把,使其成為一個更賺錢的機器。

iPhone七年之癢?

的確如此。iPhone讓蘋果很賺錢,特別是在中國。

蘋果在2007年推出一代iPhone,2009年,iPhone進入中國,隔年就要“七年之癢”。不過自去年iPhone6發布以來,其銷量一直在持續迅猛增長,去年第四季度、今年第一季度均打破了此前分析師的銷量預期。

比如去年第四季度,iPhone銷量增長46%至創記錄的7446.8萬部,打破蘋果有史以來的單季銷量最高紀錄。今年第一季度,iPhone6的需求仍然超過蘋果的供應能力,此前瑞銀根據iPhone供不應求的現狀,把第一季度iPhone銷量預期上調至5800萬部,然而蘋果照樣超額完成。

本次發布會庫克表示iPhone全球銷量相比去年增長35%,中國這一數字達到75%。

換句話說,中國市場是iPhone業績的一個亮點。第三財季大中華區營收為132.3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2.30億美元大幅增長112%,占總收入的比重近1/4。

當然,更重要的佐證是財報業績。最新財報數據顯示,蘋果的毛利率進一步上升至39.7%,高於此前市場預期的38.5%至39.5%的水平,顯示了蘋果的盈利能力仍在進一步提升。

但iPhone這種瘋狂賺錢卻帶來了營收嚴重失調。

現在手機業務已占到蘋果營收的約2/3,利潤的約50%。在蘋果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款產品能貢獻如此高的營收比例,盡管蘋果在不斷推出新產品和服務,但還沒有跡象表明iPhone作為蘋果最大營收源的地位會有任何動搖。

相反,其地位或許會進一步鞏固,因為iPad的銷量在下滑,而Apple Watch智能手表又是一款小眾產品。

Apple Watch從面市開始,帶給人們的不是驚艷而是驚訝,銷量至今亦成迷。在第三財報季財報,蘋果並未單獨公布Apple Watch的銷量,並將AppleWatch的銷量放入了“其它產品”部分中,與iPod、Beats耳機等設備的銷量摻雜在一起。

不過也有調查報告顯示,蘋果手表占全球智能手表市場份額高達75.5%,排名第二的三星市場份額僅為蘋果的1/10。蘋果手表依然占據著主導性的市場份額。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財報季財報發布後,蘋果股價當天在盤後重挫近7%。當時就有人調侃道:“谷歌股價盤後漲出一個小米算什麽?蘋果股價盤後3分鐘就蒸發掉1.5個小米(620億美元)。”

而目前為止,蘋果新品發布會未能推動股價上漲反而下滑,截至美股收盤,蘋果股價收於110.15美元,下跌2.16美元,跌幅近2%。股價出現下滑,這也是因為投資者擔憂iPhone的未來增長前景,尤其是在中國市場。

作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國正遭遇需求的下滑。庫克也承認,由於該國經濟增速放緩,iPhone在中國的銷售增長勢頭也將趨緩。

這是因為蘋果目前正在中國遭遇空前的挑戰,依據研究公司Canalys的說法,蘋果已經落後於小米以及華為,排名第三。據華為消費者業務發布的2015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其智能手機出貨量達4820萬臺,中高端手機出貨量同比激增了70%。

同時,魅族、錘子等手機也在努力地通過配置提升和品牌升級搶占蘋果市場,它們更熟悉本地消費者習慣,某種程度上,更擅長做微創新,還可以整合中國特有的內容資源,形成自己的生態鏈,而且在手機跑分已經逐漸將智能手機的面紗揭開的情況下,中國消費者似乎逐漸減少了對手機品牌的認知度,而更加關註配置方面,中國手機廠商在配置方面有著成本優勢。

我們開始感嘆,iPhone,蘋果這條跑的最快的腿也正在慢下來,目前在這個產品線上,一個時代已經終結!沒有驚嘆。

如今的庫克正站在一個岔路口,要繼續讓蘋果成為一個賺錢機器,還是該重新回到創新本質。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崔婧,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525

H&M的彩妝暫不進入中國 但未來重點依然在這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8189.html

H&M的彩妝暫不進入中國 但未來重點依然在這里

一財網 劉曉穎 2015-10-16 13:25:00

H&M彩妝系列已經在9月登陸北美官網,並將於10月起在全球700家門店開放售賣,但暫時還未進入大中國地區。

從年初就開始預熱的H&M彩妝系列終於要在全球上市了。

這套包含口紅、指甲油、眼線筆等700款美容工具的系列產品已經在9月登陸北美官網,並將於10月起在全球700家門店開放售賣。

但可惜的是,“彩妝系列暫時還未進入大中國地區。”《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H&M中國總部獲悉。雖然如此,但並不表示這家公司不看好中國市場,而只是按照集團的策略與規劃,彩妝系列進入中國時候未成熟。

這個來自瑞典的時尚品牌目前在全球59個國家與地區擁有超過3600家門店,是排在西班牙品牌Zara的母公司Inditex之後的世界第二大服裝制造商。後者在2006年成功取代H&M成為歐洲最大的服裝銷售商。

在中國市場上,雙方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兩者分別於2006年、2007年先後進入中國開設門店。目前ZARA在中國市場有超過500家門店。但經歷過去三四年的瘋狂開店後,ZARA今年宣布放緩在中國的開店計劃。

“H&M全球始終以10%-15%的速度增長,中國亦是如此。截至今天,H&M在中國已有門店數量277家。”H&M中國總部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相對於其競爭對手,H&M在過去三年新開門店數量較為穩定,分別為46、52,、68家,開店速度緩步推進。

H&M首席執行官Karl-JohanPersson曾預計中國將取代德國成為其最大市場,在中國市場的開店速度將超過全球其他任何國家。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僅僅靠單一品牌顯然還不夠。實際上已經有若幹個不那麽有名、但就產品類型與定位上來說與H&M互為補充的品牌陸續進入中國市場。比如COS、MONKI、CHEAPMONDAY。“這些品牌目前在中國地區穩步擴張”上述人士透露,但她並沒有告訴本報記者具體規劃和數量。“我們將繼續把重點放在中國市場的擴張,因為我們相信能夠以可控的方式,繼續在中國發展並同時保持質量、可持續性及高盈利性。”

能夠支撐H&M在世界版圖高歌猛進的自然是公司的業績飄紅。據H&M9月公布的最新財報顯示,上一季度公司凈銷售額達總計54.5億美元,凈利潤達6.28億美元,比第二季度上升了19%。

編輯:任小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09

勿為可穿戴設備產業擔憂,前景依然美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9/152408.shtml

導讀 : 由於市場對於可穿戴設備有比較高的期待、期望、關註,因此我們更加需要以冷靜、務實的態度來打造我們的產品。

可穿戴設備從出現至今一直在爭議中發展,看好也罷,唱衰也罷,總之可穿戴設備產業的發展不會因為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一些波折而停滯。

但或許我們換個角度就能更好地理解可穿戴設備產業當前的處境,之所以這個產業一直處於爭論中,包括消費者的滿意度跟當前的PC或智能手機相比,確實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但這也反映了背後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大家對可穿戴設備產業寄予了比較高的期望與期待。我們迫不及待地希望可穿戴設備產業不需要經歷PC、智能手機產業那種“漫長”的產業發展之路,就能夠在一夜之間就將我們帶入科幻大片的場景。

然而,當前的現實與我們內心的期待產生了錯位,產業的發展速度沒有跟上消費者內心的期待。其實客觀地看待可穿戴設備產業,從谷歌2012年4月發布Google Glass產品引爆至今,整個產業只經歷了3年的發展時間。站在今天來看,整個產業能夠在這麽短的時間之內發展到這樣的程度,盡管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總的來說已經非常不易。

而我之所以稱之為不易,我們回顧可穿戴設備產業的發展歷史就能知道,谷歌將谷歌眼鏡從實驗室里拿出來,並將其投入到市場進行公開測試之前,整個產業是缺失的,大眾對於可穿戴設備的認知都還處於空白階段。關於可穿戴設備產業的文獻也並不多,更談不上產業鏈的環節,整個產業鏈可謂是一片空白。之後一些創業者憑借著各自的從業經驗和智慧開始從PC與智能手機兩個產業維度切入,借助於這些成熟產業的產業鏈來搭建可穿戴設備。

我記得2012年下半年的時候一些創業者跟我探討說可穿戴設備產業到底是個什麽產業,要怎麽樣去切入,好像整個產業鏈都是缺失的,而在這個人群中大部分是之前從事於智能手機產業的技術人員,或者是方案提供商。到了2013年國內的一些創業者基於各自的理解與相關的產業鏈整合,開始嘗試推出一些智能手表、手環類的產品,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果殼與土曼兩家。關註土曼的人士都會有印象,這是一家在智能手表產業被稱為“跳票王”的廠家,其實客觀地來說土曼當初的跳票並不是主觀上的跳票,而是其進入這個產業之後  才發現產業鏈的難度遠超其想象,為了給消費者提供一只相對靠譜的智能手表,在不得以的情況下選擇了“跳票”。

另外一家從知名度上而言更大一些,也就是果殼。其在2013年年中所推出的第一代智能手表從今天來看還是顯得初級了一些,當然我們要明白它是第一代就能理解了。之後果殼借助互聯網這一信息流動工具,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用戶調研,以及組織專業人員對相關的用戶問題進行攻克。之後於2014年10月28日,果殼電子在北京舉辦發布會,正式發布了果殼智能圓表。至此,果殼智能手表才算走上了正路。

上述兩個例子告訴我們的是國內可穿戴設備產業,從0到1的商業化過程真正完成是在2014年。在這一年中,產業鏈才初步形成,一些曾經為智能手機配套的企業開始推出各自的所謂的可穿戴設備零部件,包括主板、芯片、傳感器等。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各種基於智能手表、智能手環類的可穿戴設備,基本都是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推出的,大部分也都是在跟隨著產業鏈一起摸索、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可穿戴設備不能滿足於消費者的需求,或者說產品的一些功能並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準確效果,這是任何一個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需要經歷的過程,這也讓人能夠理解。不論是PC還是智能手機,所有的科技產品從出現到商業普及化,都經歷過相對漫長的進化之路。因此,在我看來,不必為可穿戴設備產業的未來過分擔憂,該產業的前景不僅美好,而且充滿無限空間與機會。

目前,可穿戴設備產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這是產業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另外要提醒產業的從業人員:由於市場對於可穿戴設備有比較高的期待、期望、關註,因此我們更加需要以冷靜、務實的態度來打造我們的產品。不論是從產業鏈的層面,或是從產品的技術層面,繼續依賴這種借助於OEM炒作概念的“投機倒把”式的的手法顯然是不太可取了。一些缺乏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創業型“皮包”公司,或者說還抱著這種心態進入可穿戴設備產業的創業者們,在2016年必然會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局面。

就整個可穿戴設備產業而言,整個產業並沒有從真正意義上開啟,目前只是在體表外可穿戴設備的一小部分載體形態上進行探索,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環。而就智能手表、智能手環類產品而言,目前也還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與前景,就使用領域來看,當前大部分的產品都還沒有真正切入到可穿戴醫療、金融支付、身份認證等環節,包括在一些垂直領域的拓展。

就其他載體形態的可穿戴設備而言,比如智能眼鏡目前還只是處於起步階段,智能服裝還未正式啟動,包括智能鞋子、智能內衣、智能飾品等。這些產業將會在2016年進入發展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207

本田在華前10月銷量大漲33% 依然未擠進年銷量“百萬輛俱樂部”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7018.html

本田在華前10月銷量大漲33% 依然未擠進年銷量“百萬輛俱樂部”

一財網 李溯婉 發自廣州 2015-11-04 10:08:00

到2015年,本田計劃在中國市場實現130萬輛的年銷售目標。今年是本田三年中期計劃收官之年,按目前的進度,本田依然難以挺入年銷百萬輛俱樂部。

今年以來,本田憑著“新車效應”,成為日系三大巨頭中在華銷量增速最快的車企。本田(Honda)中國剛出爐的銷量數據顯示,旗下廣汽本田汽車有限公司(下稱“廣本”)和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下稱“東本”)在10月終端共銷售國產汽車8.31萬輛,同比增長25.2%,創下歷年10月份最好成績。2015年1~10月,本田在華終端累計銷售國產汽車77.79萬輛,同比增長33.1%,逼近去年全年78.83萬輛的銷量。

Honda中國本部長倉石誠司在近日於深圳舉行的2015年Honda中國媒體大會上談到,今年上半年,市場增長速度並不是很快,下半年,由於政府方面出臺了1.6升以下汽車購置稅減半的優惠政策,估計市場會恢複活力。本田今年以來在華實現快速增長,主要的原因在於本田開發了中國消費者比較喜歡的新車型,特別是緊湊型SUV繽智和XR-V等在同級別車里面銷量是非常出色的,這些車型對於提高本田整體的銷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去年10月,本田的同平臺小型SUV繽智和XR-V同時在廣本和東本推出,起到的效果令倉石誠司很滿意。今年繽智的月銷量持續保持在1萬輛以上,XR-V也是如此。倉石誠司表示,在剩下的2個月里,本田會再接再厲,爭取完成今年的目標。2015年,本田在華銷量目標是95萬輛。

盡管本田今年以來在華成績亮眼,但是依然無法完成三年前中期規劃。按本田此前的計劃,2013年~2015年,為中國引入12款新車型,其中將有5款車型是專門針對中國研發的,有2款在中國本地完成研發;到2015年,本田計劃在中國市場實現130萬輛的年銷售目標。今年是本田三年中期計劃收官之年,按目前的進度,本田依然難以挺入年銷百萬輛俱樂部。在日系車企三巨頭中,豐田繼日產之後,2014年銷量已邁上百萬輛的臺階。而本田奮鬥三年,依然與年銷百萬輛無緣。

不過,這並不影響本田的“士氣”,本田正加快在華的步伐。倉石誠司談到,在2016年-2018年三年內,Honda將連續投放15款新產品,其中8款專門為中國消費者量身打造。此外,在環保技術方面,2016年,Honda新開發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將首先搭載在第十代Civic車型,Honda混合動力系統將首先搭載在雅閣中期改款車型,FUNTEC環保技術也將進一步升級。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009

除了補貼,電動汽車的優勢依然微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08/152707.shtml

導讀 : 如果沒有補貼,你還會買電動汽車嗎?電動汽車應該盡快的接地氣,盡快解決一些核心問題。

自特斯拉之後,電動汽車屢屢成為媒體關註的焦點,從傳統汽車制造商到創業者再到IT巨頭們紛紛為電動汽車造勢。而最近印發的今後五年關於電動汽車《發展指南》再次讓不少人歡心鼓舞,可回到一個現實問題來看,如果沒有補貼,你還會買電動汽車嗎?

政府補貼仍是電動汽車的最大推手

從工信部的統計數據來看,2015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7.85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3.63萬輛,同比增長三倍。雖然和傳統汽車相比,電動汽車的份額可以微乎不計,可持續數年的高速增長,足以證明電動汽車已駛入發展的快車道。而之背後,政府的力量無疑是最大的推手。

幾乎世界各地政府都對系能源汽車青睞有加,中國當然並不例外,總的來看,國內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存在以下幾種方式:

1、直接補貼。雖然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將采用“退坡機制”,即每年的補貼標準較上年進行下調,盡管如此,補貼力度依然有不小的誘惑力。以2015年為例,續航里程在80到150公里的純電動汽車補貼3.15萬輛每年,續航里程150到250公里,每輛補貼4.5萬,續航在250公里以上每輛補貼5.4萬。一般來說大部分推廣城市奉行國家地方1:1的補貼政策,也就是說很多電動汽車的補貼費用在售價的三分之一甚至以上。

2、政策優惠。為了推廣電動汽車,很多地方政府往往給予一些“特權”,以北京為例,新能源汽車辦理牌照免搖號,並且不在現行範圍之內。面對普通汽車中簽接近200:1的中簽比例,新能源汽車的誘惑力可想而知。除此之外還有免征購置稅,甚至可以共享公交車道,不一而足。

3、基礎補貼。一個事實是,幾乎所有推廣電動汽車的城市都在積極建設充電樁,國內80多個城市的800多個充電站多出於政府之手。還是以北京為例,在今年5月份之前,幾乎所有的公共充電樁都在提供免費服務,即便在5月份之後,每度電的價格也在1.7元左右,按照92號汽油的價格來算,電動汽車動力成本約為同類燃油汽車的50%至60%。

政府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在情理之內也在意料之中,但有多少用戶為了需求本身而選擇電動汽車,電動汽車周邊服務的商業化仍遙遙無期。也就是說,政府的大力推廣加快了電動汽車的普及,卻也埋下了太多隱患。日本是全世界唯一一個電動汽車出現負增長的國家,究其原因無外乎電動汽車激勵政策的終結。

國內電動汽車行業何時才能接地氣?

對很多人來講,提起電動汽車最先想到的莫過於特斯拉,可即便是不考慮充電和保養等問題,特斯拉的售價也把不少人拒之門外。其實,特斯拉在中國的累計銷量不足3000輛,更多的是來自於傳統汽車廠商推出的電動汽車產品,盡管如此,國內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依然不夠接地氣。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兩點。

其一,國內電動車市場資源配置混亂。對於技術問題,暫且不提,畢竟全世界都處於差不多的發展水平,國內的落後仍在資源配置問題上。首先,國內不乏電動汽車領域的創業者,提供車輛銷售、電池租賃、充電等服務的公司正遍地開花,揚言要造車和已經有產品上市的公司業已多達兩位數,更可喜的是,國內已經完成了超過3.1萬個充電樁的建設。可事實並未如此樂觀。

從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截止到2014年底,挪威的電動汽車普及程度達12.5%,其中電動汽車保有量為40877量,充電設備為6208個。相比國內反而要更加樂觀,2014年底國內電動汽車註冊數為83198量,官方公布的充電設備為3萬臺,但電動車的占有率僅為0.3%。在文字遊戲的背後是國內有80多個城市在“積極”推廣電動車,各地為之興起的創業者零星分布,近800各充電站分布到80幾個城市,除了北京、上海等地區,不少地方的電動汽車充電仍是“奢侈”之舉。換而言之,電動汽車對很多人而言仍是“海市蜃樓”,盡管政策上有很多紅利,實際上仍可望不可及。

其二,政府應該如何主導電動汽車的推進。不久前引發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提出的一個發展目標是:2020年前建成集中充換電站1.2萬座,分散充電樁480萬個,滿足全國5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不可否認,國家在電動汽車的推廣上不遺余力,很多人也看到了電動汽車的機遇,但又不得不先思考幾個問題。

目前國內大大小小的充電站多由政府出資建設完成,在很長時間內電動汽車車主都將享受到“惠民”福利。早在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時候,北京和上海就已經在興建充電站,推廣電動公交和電動出租。而直到今天,北京的這些充電站仍處於虧損狀態,車輛利用率不足。上海每輛公交車的分擔成本達到了23萬每年,投資成本難以回收。不排除地方政府把推廣電動汽車當做形象工程,電動公交和電動出租車在8萬多電動汽車里占了多大的比例。

從另一方面來講,傳統汽車的能源一直被國企所控制,布局充電服務的諸多公司中不排除國企背景的出現。再加上電動汽車分散相對零散,增大了全國性布局的難度,可以預見,在不久之後電動汽車的服務市場將出現很大的變動,甚至會重新洗牌。

而把話題再回到電動汽車本身,如果不考慮補貼等因素,電動汽車還有什麽吸引力,又有著怎麽樣的現狀。

懸在電動汽車頭上的三把利劍

可以承認的是,在未來電動汽車終將取代傳統汽車,可如前文所說,覬覦這塊蛋糕的絕不只一家,在基礎設施短時間內難以改善的情況下,電動汽車頭上終究懸著三把利劍。

首先,制約因素如何突破。最大的制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前面所說的充電站問題,特斯拉在入華之處就表示將在國內建充電站,事實上也有所行動,但主要仍是政府投入。而第二個問題就是電池和續航問題,這也是在充電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特斯拉最新款的續航已突破400公里,國內包括比亞迪、北汽、德瑞博、道爵、啟辰等廠商的續航300公里以下,有些甚至低於150公里。究其原因還在於電池技術上,舉個例子來說,特斯拉采用了索尼產的鎳鈷鋁電池,比亞迪擁有自產的磷酸鐵錳鋁電池,而後者較前者最大的優點便是國內原材料資源豐富,成本較低。考慮的成本和性能,電池技術將成為電動汽車高低上下的關鍵因素之一。

其次,競爭優勢微弱。這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技術,傳統汽車有過百年的歷史,從發動機、底盤以及結構設計等,電動汽車都有些很大的劣勢,雖然寶馬、奔馳等也推出了電動汽車,但目前仍不屬於核心業務。雖然電機電控技術不少玩家拿出了不錯的可行方案,但仍未成為核心的競爭力。而在價格上,電動汽車的優勢在於巨額的補貼,不過卻也面臨著另一個競爭者,那就是混合動力的新能源汽車,在補貼力度上和純電動汽車並無太大差距。雖然混合動力只是傳統汽車邁向電動汽車的過渡產品,卻是電動汽車廠商不可忽視的競爭者。

最後要說的是電動汽車的現狀,噱頭或大於實質。披著高科技外衣誕生的電動汽車,相比傳統汽車自然而然的多了些“智能元素”。如果沒有補貼,你還會買電動汽車嗎?瘋狂的造車者是時候思考這個問題了,電動汽車應該盡快的接地氣,盡快解決一些核心問題,而非將其看做下一個風口,忙著炒概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40

除了補貼,電動汽車的優勢依然微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08/152707.shtml

導讀 : 如果沒有補貼,你還會買電動汽車嗎?電動汽車應該盡快的接地氣,盡快解決一些核心問題。

自特斯拉之後,電動汽車屢屢成為媒體關註的焦點,從傳統汽車制造商到創業者再到IT巨頭們紛紛為電動汽車造勢。而最近印發的今後五年關於電動汽車《發展指南》再次讓不少人歡心鼓舞,可回到一個現實問題來看,如果沒有補貼,你還會買電動汽車嗎?

政府補貼仍是電動汽車的最大推手

從工信部的統計數據來看,2015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7.85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3.63萬輛,同比增長三倍。雖然和傳統汽車相比,電動汽車的份額可以微乎不計,可持續數年的高速增長,足以證明電動汽車已駛入發展的快車道。而之背後,政府的力量無疑是最大的推手。

幾乎世界各地政府都對系能源汽車青睞有加,中國當然並不例外,總的來看,國內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存在以下幾種方式:

1、直接補貼。雖然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將采用“退坡機制”,即每年的補貼標準較上年進行下調,盡管如此,補貼力度依然有不小的誘惑力。以2015年為例,續航里程在80到150公里的純電動汽車補貼3.15萬輛每年,續航里程150到250公里,每輛補貼4.5萬,續航在250公里以上每輛補貼5.4萬。一般來說大部分推廣城市奉行國家地方1:1的補貼政策,也就是說很多電動汽車的補貼費用在售價的三分之一甚至以上。

2、政策優惠。為了推廣電動汽車,很多地方政府往往給予一些“特權”,以北京為例,新能源汽車辦理牌照免搖號,並且不在現行範圍之內。面對普通汽車中簽接近200:1的中簽比例,新能源汽車的誘惑力可想而知。除此之外還有免征購置稅,甚至可以共享公交車道,不一而足。

3、基礎補貼。一個事實是,幾乎所有推廣電動汽車的城市都在積極建設充電樁,國內80多個城市的800多個充電站多出於政府之手。還是以北京為例,在今年5月份之前,幾乎所有的公共充電樁都在提供免費服務,即便在5月份之後,每度電的價格也在1.7元左右,按照92號汽油的價格來算,電動汽車動力成本約為同類燃油汽車的50%至60%。

政府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在情理之內也在意料之中,但有多少用戶為了需求本身而選擇電動汽車,電動汽車周邊服務的商業化仍遙遙無期。也就是說,政府的大力推廣加快了電動汽車的普及,卻也埋下了太多隱患。日本是全世界唯一一個電動汽車出現負增長的國家,究其原因無外乎電動汽車激勵政策的終結。

國內電動汽車行業何時才能接地氣?

對很多人來講,提起電動汽車最先想到的莫過於特斯拉,可即便是不考慮充電和保養等問題,特斯拉的售價也把不少人拒之門外。其實,特斯拉在中國的累計銷量不足3000輛,更多的是來自於傳統汽車廠商推出的電動汽車產品,盡管如此,國內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依然不夠接地氣。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兩點。

其一,國內電動車市場資源配置混亂。對於技術問題,暫且不提,畢竟全世界都處於差不多的發展水平,國內的落後仍在資源配置問題上。首先,國內不乏電動汽車領域的創業者,提供車輛銷售、電池租賃、充電等服務的公司正遍地開花,揚言要造車和已經有產品上市的公司業已多達兩位數,更可喜的是,國內已經完成了超過3.1萬個充電樁的建設。可事實並未如此樂觀。

從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截止到2014年底,挪威的電動汽車普及程度達12.5%,其中電動汽車保有量為40877量,充電設備為6208個。相比國內反而要更加樂觀,2014年底國內電動汽車註冊數為83198量,官方公布的充電設備為3萬臺,但電動車的占有率僅為0.3%。在文字遊戲的背後是國內有80多個城市在“積極”推廣電動車,各地為之興起的創業者零星分布,近800各充電站分布到80幾個城市,除了北京、上海等地區,不少地方的電動汽車充電仍是“奢侈”之舉。換而言之,電動汽車對很多人而言仍是“海市蜃樓”,盡管政策上有很多紅利,實際上仍可望不可及。

其二,政府應該如何主導電動汽車的推進。不久前引發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提出的一個發展目標是:2020年前建成集中充換電站1.2萬座,分散充電樁480萬個,滿足全國5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不可否認,國家在電動汽車的推廣上不遺余力,很多人也看到了電動汽車的機遇,但又不得不先思考幾個問題。

目前國內大大小小的充電站多由政府出資建設完成,在很長時間內電動汽車車主都將享受到“惠民”福利。早在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時候,北京和上海就已經在興建充電站,推廣電動公交和電動出租。而直到今天,北京的這些充電站仍處於虧損狀態,車輛利用率不足。上海每輛公交車的分擔成本達到了23萬每年,投資成本難以回收。不排除地方政府把推廣電動汽車當做形象工程,電動公交和電動出租車在8萬多電動汽車里占了多大的比例。

從另一方面來講,傳統汽車的能源一直被國企所控制,布局充電服務的諸多公司中不排除國企背景的出現。再加上電動汽車分散相對零散,增大了全國性布局的難度,可以預見,在不久之後電動汽車的服務市場將出現很大的變動,甚至會重新洗牌。

而把話題再回到電動汽車本身,如果不考慮補貼等因素,電動汽車還有什麽吸引力,又有著怎麽樣的現狀。

懸在電動汽車頭上的三把利劍

可以承認的是,在未來電動汽車終將取代傳統汽車,可如前文所說,覬覦這塊蛋糕的絕不只一家,在基礎設施短時間內難以改善的情況下,電動汽車頭上終究懸著三把利劍。

首先,制約因素如何突破。最大的制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前面所說的充電站問題,特斯拉在入華之處就表示將在國內建充電站,事實上也有所行動,但主要仍是政府投入。而第二個問題就是電池和續航問題,這也是在充電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特斯拉最新款的續航已突破400公里,國內包括比亞迪、北汽、德瑞博、道爵、啟辰等廠商的續航300公里以下,有些甚至低於150公里。究其原因還在於電池技術上,舉個例子來說,特斯拉采用了索尼產的鎳鈷鋁電池,比亞迪擁有自產的磷酸鐵錳鋁電池,而後者較前者最大的優點便是國內原材料資源豐富,成本較低。考慮的成本和性能,電池技術將成為電動汽車高低上下的關鍵因素之一。

其次,競爭優勢微弱。這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技術,傳統汽車有過百年的歷史,從發動機、底盤以及結構設計等,電動汽車都有些很大的劣勢,雖然寶馬、奔馳等也推出了電動汽車,但目前仍不屬於核心業務。雖然電機電控技術不少玩家拿出了不錯的可行方案,但仍未成為核心的競爭力。而在價格上,電動汽車的優勢在於巨額的補貼,不過卻也面臨著另一個競爭者,那就是混合動力的新能源汽車,在補貼力度上和純電動汽車並無太大差距。雖然混合動力只是傳統汽車邁向電動汽車的過渡產品,卻是電動汽車廠商不可忽視的競爭者。

最後要說的是電動汽車的現狀,噱頭或大於實質。披著高科技外衣誕生的電動汽車,相比傳統汽車自然而然的多了些“智能元素”。如果沒有補貼,你還會買電動汽車嗎?瘋狂的造車者是時候思考這個問題了,電動汽車應該盡快的接地氣,盡快解決一些核心問題,而非將其看做下一個風口,忙著炒概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41

沒有中國因素 歐美股市依然繼續跌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2-08/983313.html

上周五全線下跌收盤後,本周開盤後歐美股市繼續呈現下跌態勢。歐洲股市小幅高開後大幅走低,連續第六天下跌,美國三大股指期貨也全線下挫。歐洲企業債市場走弱,而安全資產代表美國和德國國債、黃金走高,油價繼續走跌。伴隨避險情緒的升溫,歐元逼近三個月高點,日元也收複部分跌幅。

____.thumb_head

A股休市顯然也拯救不了全球市場的風險偏好。

上周五全線下跌收盤後,本周開盤後歐美股市繼續呈現下跌態勢。歐洲股市小幅高開後大幅走低,連續第六天下跌,美國三大股指期貨也全線下挫。歐洲企業債市場走弱,而安全資產代表美國和德國國債、黃金走高,油價繼續走跌。伴隨避險情緒的升溫,歐元逼近三個月高點,日元也收複部分跌幅。

歐洲股市開盤小幅走高後全線重挫,工業股領跌,顯示出投資者對於全球經濟前景的憂慮加深。而一直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金融板塊繼續新一輪跌勢,顯示出連續大跌後底部仍然遙遙無期。

201506141119

美國三大股指期貨同樣走弱,上周五大跌的納指期貨跌幅更為顯著:

201506141120

美國國債收益率繼續下行,德國2年期國債收益率再跌至創紀錄的低點:

201506141121

黃金繼續走高:

201506141122

布倫特原油由漲轉跌,跌逾2%報33.29美元/桶;WTI原油跌約2%。Interactive Investor的投資主管Rebecca O’Keeffe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油價仍然存在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多空雙方都有投資者下重註。

投資者不得不習慣於更加不確定的市場環境。當前,估值可以在十分鐘內上下0.1%,開年這六周波動非常大。

  • 華爾街見聞
  • 彭水萍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886

企業服務行業依然火熱,最大投資為1億美元 | 融資周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finance/2016/0314/154676.shtml

導讀 : 本周最大一筆融資來自藍馳創投投資的青雲公司,為C輪1億美元。從融資投資占比中也可看出企業服務行業已成為投資重點。

i黑馬楊博丞 3月14日報道

通過綜合數據來看,本周融資最多的行業依然為企業服務,達到10家。上周微信企業正式進行內測,從BAT對企業服務方面布局上可以看出,企業級服務是未來投資中的重點,也是眾多創業者不可錯失的機會。

其它行業,如電子商務也是本周投資的重點,占到6家,在電商的資本寒冬下,依然有大筆融資的電商企業,而做單一產品的電商企業也在逐漸向多元化發展。電商的未來發展前景依然存在,只是要有自己企業的核心競爭點。

本周融資最少的行業為汽車交通、房產、教育和旅遊,為1家。本地生活、硬件、廣告、遊戲和醫療均為2家。

10009

10002

10003

以下為本周的融資信息(3月7日—3月13日)

1.青雲QingCloud宣布獲1億美元C輪融資

i黑馬3月7日,企業級基礎雲服務商青雲QingCloud正式宣布,完成1 億美元C 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兩家人民幣基金領投,藍馳創投跟投。資金將主要用於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公有雲基礎設施投入、廣域網IX建設,以及企業服務團隊建設四個方面。

對於本輪融資,青雲QingCloudCEO黃允松表示:“隨著新一輪融資的加入,青雲QingCloud將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繼續保持健康的發展節奏,通過自身的技術能力和專業的服務能力為更多的企業客戶創造價值。”

2. Chinapex創略完成A輪融資

3月7日,國內首家及最大的企業級程序化平臺Chinapex創略宣布完成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聯創旗下基金無穹創投,以及均彌資本領投。

hinapex創略CEO Jimmy Hu表示,“本次融資將幫助我們進一步加快產品及技術的戰略布局及叠代升級,並進一步從全方位確立Chinapex在企業級程序化營銷領域的領軍地位。”

3. 兼職貓獲6300萬元A+輪融資,賽曼基金領投

日前,移動兼職招聘平臺“兼職貓”宣布完成6300萬元A+輪融資,由賽曼基金領投,梅花天使創投等跟投。據悉,本輪融資將用於拓展社會兼職市場。

兼職貓App於2013年9月上線,致力於打造移動兼職招聘平臺,曾於2014年4月獲得創新谷的100萬元天使輪融資,並於2015年1月獲得摯信資本投資的300萬美元A輪融資。

4.紛享逍客完成D+輪融資,定位一站式移動辦公平臺

i黑馬3月7日,紛享逍客CEO羅旭正式對外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沒有透露具體融資額,主投方為中信息產業基金和高瓴資本,IDG 資本、北極光創投、DCM 創投再次跟投。

“紛享銷客的公司定位將由移動銷售管理平臺轉到一站式移動辦公平臺,更改品牌名為“紛享逍客”推出免費基礎辦公版平臺,並繼續在銷售領域深耕,推出 CRM 全新版。”羅旭說。

5. 互聯網財稅平臺“多有米”獲得千萬級Pre-A輪融資

互聯網財稅平臺“多有米”獲得千萬級Pre-A輪融資,本輪投資由海量資本和凱盈吉成聯合投資,南極圈擔任財務顧問。

據悉,本輪資金將用於加強研發和異地擴張。目前,多有米已經在重慶,成都,廣州,杭州設立了分公司。

6. 互聯網金融平臺“時間價值網”獲2000萬元A輪融資

日前,時間價值網(sjjz.com)宣布完成2000萬元A輪融資,投資方為A股上市公司匯川技術(300124.SZ)控股股東和前海安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時間價值網是典型的“非P2P”互聯網金融平臺,其不從事網絡借貸業務,而是專註於將原本只有機構投資者才可以購買的門檻高、期限長的正規金融資產,改造為普通投資者可以參與的低風險、低門檻、高流動性投資產品,定位為“非標資產交易服務平臺”。

7. 影視內容制作公司“檸萌影業”獲5億元B輪融資

3月7日,國內影視內容制作公司“檸萌影業”今日正式宣布已完成5億元B輪融資,由弘毅投資領投,騰訊和芒果基金跟投。本輪融資中除了騰訊作為老股東繼續投資加持外,弘毅投資和湖南芒果都是新加入的投資人。2015年3月7日,檸萌影業獲得由騰訊領投的A輪1億人民幣。

檸萌影業CEO蘇曉曾先後擔任東方衛視副總監、SMG影視劇中心主任、SMG尚世影業CEO。2014年的7月,蘇曉結束在SMG的工作生涯,選擇離職創辦檸萌影業。他曾說,“不懂90後,內容沒有前途,檸萌影業要為年輕人做內容,所以現在我們的員工都是年輕人,而我是公司最老的一個。”

8. 創業新媒體“啼鷗”宣布獲800萬元天使輪融資

創業新媒體“啼鷗”今日宣布,已完成總投資額為8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啼鷗是社群驅動型新媒體,2015年10月開始運營,總部位於上海。

創始人Leo透露,融資後,啼鷗將更加註重創業培訓服務,年底前,還會上線更多新的創業服務業務。接下來,啼鷗將與眾多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合作,舉辦創業大賽,引入更多優質項目。

9.餐飲連鎖品牌“魏老香”宣布獲9000萬元融資

i黑馬3月8日,黑馬營十二期學員企業、餐飲連鎖品牌“魏老香”宣布獲得錦盛鑫源9000萬元投資。魏老香創立於2004年,以經營醬香型火鍋點為主。該公司已於2015年4月16日在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上市。

創始人魏利娟表示,本次融資主要用於三個方面:1、“深耕”北京區域市場,在北京今年計劃開10—20家門店,未來三年開店50家;2、品牌宣傳。由於要深耕北京區域市場,所以在媒體投放上也會考慮地域屬性,把更多的錢花在汽車廣告、地鐵廣告上;3、門店升級。在計劃新開的門店中,魏老香將全部采用明檔廚房,廚房前置的裝修模式。

10.“異構智能”獲極客幫創投數百萬元天使投資

異構智能Novumind是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旗下有人工智能項目“異構神機”,提供圍棋AI服務。本輪由極客幫創投等投資。近日,異構智能公司、極客幫創投與聶衛平圍棋道場三方聯合宣布啟動人工智能項目“異構神機”,並向世界圍棋第一人柯潔發起挑戰。

11.世界高鐵網完成2000萬融資

3月8日,世界高鐵網創始人陳忠林宣布,公司已完成2000萬人民幣A輪融資,朗瑪峰資本領投,天使輪投資方豐厚資本及四川匯元跟投。

據了解,世界高鐵網是致力於提升軌道交通與工程建築領域物資供應鏈效率的B2B電商平臺,平臺從采購端出發,基於大數據提供一站式的交易服務。

12. 周邊遊平臺挖挖完成2000萬元Pre-A輪融資

3月8日,周邊遊平臺挖挖現已完成2000萬元Pre-A輪融資,由成都克雷投資有限公司領投,萬維創客跟投。據挖挖方面介紹,本輪融資將用於產品打磨,此次融資也標誌著挖挖將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

挖挖創始人吳一博表示,現今挖挖已有盈利但尚未實現盈虧平衡,贏利主要來自商家宣傳費用和折扣差價。目前其服務覆蓋成都和重慶,接下來將布局西安、長沙以及武漢,已有合作商家共計157家。

13.男裝電商“垂衣”獲百萬級天使輪融資,由清流資本領投

男裝電商“垂衣”已完成百萬人民幣級天使輪融資,本輪由清流資本領投,至此項目估值數千萬元。資金將主要用於團隊擴張、推薦算法體系的搭建等方面。

本輪融資之後,垂衣會在技術方面投入更多資金人力,希望這套數據算法推薦系統能支撐今後公司規模化發展。

14.出租信息服務平臺“快來租我”獲500萬天使輪融資

3月8日,微信公眾號“快來租我”獲500萬天使輪融資,此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團隊建設、市場拓展、產品和技術更新以及品牌建設等方面。

快來租我創始人劉俊濤稱,“當今我國大齡單身男青年接近2億,由於工作時間太多等原因導致缺少接觸異性的機會。但這群人又有著強烈的交友和渴望陪伴的需求,因此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給更多的用戶提供交友的機會。”

15.金融服務平臺“e蔥金融”宣布獲1000萬元天使輪融資

一站式金融服務平臺e蔥金融宣布完成1000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該輪投資在股權合投平臺“簡單投”上線,由諾輝嶺南領投。

e蔥金融平臺的資金由第三方支付機構托管,平臺僅提供信用咨詢、評審、推薦、資金調劑對接等借貸方撮合服務。借款者自行發布金額、利息、還款方式和時間等借款信息,借出者根據借款人發布的信息,自行決定是否借出。

16. VR影像內容制作商蘭亭數字獲A股公司1470萬元投資

3月8日消息,虛擬現實內容制作公司蘭亭數字獲得A股華策影視1470萬元投資,交易對前者估值2.1億元。蘭亭數字於2015年打造了中國首部VR電影《活到最後》、首部VR版MV《敢不敢》、國內首部VR版對戰真人秀《榮譽之戰》。

華策影視表示,希望通過增資,做大蘭亭數字的虛擬現實(AR/VR)全景視屏的拍攝制作規模,提高全景視頻的拍攝制作質量,力爭成為中國拍攝和制作虛擬現實全景視頻的一流企業。

17.魔碼公寓獲得全經聯500萬天使輪投資

3月8日,定位為青年公寓運營商的魔碼公寓宣布已經於日前完成了天使輪融資,由全經聯創新基金投資。魔碼公寓內部工作人透露,融資額在500萬左右,將用於開拓新項目。

據了解,雙方於2016年3月5日在全創空間開啟儀式上正式簽訂了戰略投資協議。全經聯創新基金將依托於全經聯的“平臺+智庫+資本”的資源優勢和生態服務體系,聯合會員和會員企業,共同孵化和加速魔碼公寓,共同致力於國內青年公寓領域的開拓與創新。

18.杭州國融互聯網金融獲得500萬元天使輪投資

杭州國融互聯網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近期獲得500萬元天使輪投資。此次註資將用於國融互聯網金融平臺和團隊建設,為後續發展壯大打下基礎。依托國融金控,杭州國融互聯網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將獲得強大資金、技術和人力支持,成為國融金控新的業務增長點,為下一輪更大規模融資做準備。

19.中高端人才招聘平臺獵萌科技獲千萬級人民幣A輪融資

i黑馬3月10日,獵萌科技宣布獲得由啟賦資本領投、澤賢投資跟投的千萬級人民幣A輪融資,此輪融資將主要用於技術開發。據悉,去年11月獵萌科技剛剛完成廣發信德領投的數百萬投資。

“目前公司一半左右的員工是開發人員,此輪融資將主要用於技術開發,進一步加大技術投入,希望通過人才數據分析和智能算法,實現結構化職位與結構化簡歷的信息匹配,降低顧問信息獲取的難度。”獵萌科技CTO彭淩哲對i黑馬表示。

20.國內知名學車品牌豬兼強估值數億成功完成A輪融資

3月5日,知名學車品牌豬兼強CEO張帆正式披露已經順利完成A輪融資的消息。

據豬兼強聯合創始人蔡勇勁透露,豬兼強早已在2015年底已完成融資事宜,只是考慮到市場拓展問題,消息才於最近正式對外公開發布。通過這次融資,豬兼強將躋身成為華南地區首輪估值最高的O2O公司之一,本輪參與機構包括廣發信德、文投創工場、招商銀行等國內風險投資機構。

21.自拍社交應用“Ufoto”天使輪融資1000萬

愛自拍產品的出品方“Ufoto”是業界最大智能手機系統服務商中科創達旗下圖像產品團隊,其團隊於2015年宣布完成了1000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由易津投資、中締投資與承珞投資聯合註資。未來將重點對用戶進行沈澱,打造互動社群。

22.二次元APP種草沒融資數百萬,要學小紅書?

3月9日,二次元社區APP“種草沒”宣布,已獲得由初心資本領投、幫實資本跟投的天使輪融資,融資額達數百萬元。

據種草沒創始人古風介紹,種草沒的定位人群是核心二次元用戶,以及90後為主的泛二次元人群,區別於純購物的電商平臺,種草沒更傾向於社會化電商。目前,種草沒APP上的商品包括手辦、cosplay道具、周邊衍生品等,也有零食、美妝、日常穿搭等。

23.翼道網絡獲1000萬天使輪融資

3月9日,信息安全服務提供商翼道網絡宣布獲得僑鑫集團旗下創投基金1000萬元人民幣天使投資。

在發展計劃上,何展強表示,翼道將在現有認證雲平臺+iKEY在互聯網、政企市場的拓展,結合在大型央企、高校等成功案例,加速滲透;另一方面在產品研發上借助數字認證技術,與智能家居相結合。

24.鹹蛋動畫Pre-A輪融資估值6600萬,娛樂資本論擔任FA

近日,鹹蛋動畫完成Pre-A輪投資,融資金額為660萬元,融資完成後,鹹蛋動畫估值達到6600萬,投資方為華蓋文化基金,娛樂資本論在本輪交易中擔任鹹蛋動畫的財務顧問。

25.新媒體營銷“金剛文化”獲IDG資本領投的4000萬元天使投資

近日,做段子手營銷的金剛文化獲得IDG資本領投的4000萬人民幣天使投資。

銅雀叔叔是一個在新媒體界如雷貫耳的人物,他一手創辦的鼓山文化旗下簽約了過半數的當紅段子手,新公司改名為“金剛文化”。金剛文化是一家互聯網新媒體營銷公司,通過和段子手合作,創作內容營銷傳播服務。

26. B2B石油電商 “找油網” 獲300萬美元A輪融資

3月10日,B2B 石油線上交易平臺 “找油網” 獲300 萬美元A 輪融資,資方為SIG(海納亞洲創投基金)。此輪資金將主要用於業務範圍快速向整個華東乃至全國市場擴展,及業務模式的升級。3月15日找油商城上線,將全面展開找油網聯營代銷業務。

找油網於2015年6月30日正式上線,目前業務覆蓋上海、江蘇、廣州等地區。找油網希望通過柴油、汽油、燃料油等油品的撮合交易切入,為油品供應商提供交易渠道及後續服務

27. 掌玩獲3000萬元A+輪融資

日前,掌玩網絡獲得了3000萬人民幣A+輪融資,由源渡創投領投,耀途資本及科唐資本跟投。

掌玩網絡此次的A+輪融資透露出手遊行業的兩個趨勢。第一,純單機的休閑類遊戲會越來越少,更多遊戲會走向聯網競技。第二,對戰引擎的第三方服務化,聯網對戰成為搭建用戶社區的入口。

28.解決傳統企業智能化升級難題,積木雲獲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近日,積木雲平臺獲得數千萬人民幣Pre-A輪投資,投資方為星河互聯和凱盈資本,本輪融資由 36 氪新軍資本 New Legion Capital 擔任財務顧問。積木雲之前的投資機構包括源碼資本、北軟天使等專業投資機構。

29.農特產品電商平臺“來三斤”獲300萬元種子輪融資

3月10日,農特產品電商平臺“來三斤”CEO陳選燦向獵雲網獨家透露,產品已於3月初完成300萬種子輪融資,由天使投資人所投。

來三斤是一個專註於農特產品的電商平臺,通過挖掘各個城市有代表性的特色農特產品,使其入駐到平臺上,供用戶選擇購買。

30.魔獵網宣布獲得500萬元天使輪融資,鼎信創業投資領投

近日,YC孵化器旗下的遊戲行業垂直招聘平臺魔獵網宣布獲得500萬元天使輪融資。據悉,此輪天使投,由鼎信創業投資領投,遊籌投資跟投。

魔獵網於2015年9月上線,總部位於深圳,創始人曾在知名遊戲公司負責人力管理工作,後又成為遊戲行業一名資深獵頭,對目前遊戲招聘領域的現狀及痛點有非常深刻的見解。

31.上海仁度生物科技獲1億元B輪融資

3月10日,上海仁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一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華蓋資本旗下醫療健康創業投資基金領投。

仁度生物由美籍華裔科學家、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居金良博士和國內企業家共同創建於2007年6月,公司設立在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東區。是國內首家專註於RNA分子診斷技術(SAT)與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致力於開發、推廣以實時熒光核酸恒溫擴增檢測技術(簡稱SAT技術)為基礎的RNA分子診斷產品。

32. VR遊戲開發“酷哢數字”獲600萬元天使輪融資

3月10日,VR遊戲制作團隊酷哢數字透露,日前已完成600萬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松禾資本及成都本地一家投資機構。

酷哢數字以VR數字內容開發為主,現已完成一款VR射擊遊戲,得到UCCVR認可,並與3glasses,暴風魔鏡等多家VR廠商達成合作。現正在為Oculus、GearVR、HTC開發第二款VR遊戲,2016年除了計劃開發2-3款VR遊戲,還會為VR主題樂園開發數字內容。

33. 高考誌願填報平臺“高考圈”獲數百萬元融資

3月11日,高考誌願填報平臺高考圈宣布獲得Pre-A輪數百萬元投資。此輪投資由華澍資本領投、要股權和其天使輪投資方天使匯跟投。

據了解,高考圈專註於做學業規劃及誌願填報服務,提供:“找大學”、“查專業”、“分數線”及“填誌願”等高考工具,用戶群體定位於高中生和家長。目前註冊用戶約30萬,但使用付費工具的用戶較少。預計付費工具將在今年4月後迎來爆發,一直持續到高考結束。

34. 人瑞集團C輪獲億元融資,基石資本投資

3月11日,綜合人力資源服務提供商人瑞集團宣布獲得基石資本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加上此前分別來自君聯資本和麥格理的A輪與B輪融資,人瑞集團融資總額已達到2億元。

完成融資後,人瑞集團也在移動端進行布局。近日,人瑞發布O2O招聘平臺“香草招聘”,以效果為導向的24小時極速入職模式。

35.藝術品電商“掌拍藝術”完成3000萬融資

據藝術品電商平臺掌拍藝術COO呂守林透露,掌拍藝術近日完成3000萬元Pre-A輪融資,投資方暫不方便公布,但確認是投資機構。此輪融資將主要用於技術開發和線上營銷。

呂守林透露,未來掌拍藝術打算做三件事:一是擴大和草根藝術家的合作,二是2016年掌拍藝術準備開展線上培訓,用以彌補線下培訓客戶的不足,同時還有俱樂部為藏家組建交流圈。三是數據精細化運營,掌拍藝術希望未來能將作家的交易數據完善展現在平臺上,優化用戶的產品體驗。

36. 免費幫企業做視頻節目的星站TV完成A輪融資

星站 TV就是珠元寶和她另一位合夥人艾倫一起做的一家自媒體孵化公司,近期完成了數千萬人民幣 A 輪融資,由經緯創投、德同資本投資。

目前星站 TV 已經上線的節目有 17 檔,領域覆蓋理財、教育、時尚、二次元、戀愛、星座等。

37.化工B2B平臺“有料網"獲亞東星辰3000萬元融資

日前,西隴科學發布公告,宣布旗下化工B2B平臺有料網完成新一輪3000萬元融資,投資方為複星集團郭廣昌旗下亞東星辰。融資完成後,亞東星辰成為有料網新股東,持有12%股權。

有料網方面認為,亞東星辰成為股東後,可發揮其在互聯網運營與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同時融合平臺的產品與服務,共同建設B2B電子商務平臺。此外,本次融資將主要用於有料網新業務的開拓、綜合競爭力與品牌競爭力提升。

38.主打醫療+VR的醫微訊獲得約印創投數千萬融資

近期,醫療+VR外科手術培訓平臺“醫微訊”今日宣布已經獲得千萬元天使投資,投資方為專註醫療健康產業投資的“約印創投”。

醫微訊正在打造一個VR+3D交互的外科手術培訓在線平臺“surgeek(柳葉刀客)”,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為外科醫生學習用的手術全景視頻;第二、3D交互模擬。前者是供外科醫生觀看的,後者可以讓外科醫生玩遊戲似的模擬外科手術操作。

註:以上投資信息均來自網絡公開資料,數據未得到證實,i黑馬不做任何形式背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0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