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判断二:加盟成败在于品牌选择,更在于自己的努力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24/HTML_9G4PTQDXKLUI.html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特许经营在中国发展了20多年,截至2006年底,中国的特许体系数量已经超过2600个,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中的零 售业、餐饮业和服务业。但大多数都是不成熟的、规模比较小的特许体系。 今年4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特地针对加盟创业中的陷阱发出消费警示,提醒创业者“加盟创业、特许经营陷阱较多,一旦造成经济损失难以追回,建议创业者投资、签约合同需谨慎”。因此,辨别甄选好的加盟品牌,对于投资创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考 察一个品牌是否具有加盟价值分一以下几个大的方面:1)品牌本身代表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有发展前途? 现在市场上好的,并不代表就具有生命力,现在市场上刚起来的,并不代表没有生命力。品牌更需要与时俱进。2)品牌的经营者是否具有诚信、稳健、坚持不懈、 扎实的企业文化和经营风格。3)品牌的经营模式是否适合于您的需求,是否和您的资源互补,是否能给您带来额外的附加价值。4)加盟的成本和其他的条件是否 适合于您。

加盟投资切忌走进另外一个误区,即认为只要加盟某品牌,该品牌就有义务和能力给自己送客上门。加盟商从品牌商那里获取的应该是品 牌标准、管理系统,及必要的管理人员。仔细的研究这些资料,吸收其中的养分,有了这些经验作为后盾,才是能成功的基础。但还并不能保证客人一定会源源不 绝,就好像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有良莠不齐,加盟企业的成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其实,一言以蔽之,加盟如读MBA,学校可以教你如何选择正确的航线,如何避免前方的暗礁,并有标准的操作手册教你如何驾驭你的团队。只有努力掌握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继而付诸实践,才能赢取成功。

创业初始之路只有两条,要么自己去碰得头破血流,要么就从其他人手上取得现有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那些可以复制的成功的标准和系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12

去努力,去尝试,你的梦想会成真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2/wNMDAwMDE4NjIwNA.html

核心提示:李宁希望快意能源将来会经营例 如体育经纪、赛事等业务。此前,外界揣度:李宁要开始二次创业,跨界经营进入新能源领域。

李宁先生讲述“运动员精神”


无论作为运动员,还是企业家,20年来,李宁始终相信梦想的力量。

为了实现一个个梦想,李宁不害怕变革——就如李宁公司最新的口号 “Make the Change”。变革确实正在发生,发生在李宁公司(2331.HK)之外,也在李宁公司之内。

“新收购的公司会用来 经营李宁公司主营业务以外的一些体育业务”,平日极少出现在媒体面前的他,谈起今年他以兄弟二人之名新收购的上市公司快意能源(8032.HK),回答得 很干脆,利落得令人想起这位体操王子巅峰时期的体操动作。

他希望快意能源将来会经营例如体育经纪、赛事等业务。此前,外界揣度:李宁要开始 二次创业,跨界经营进入新能源领域。

2009年,李宁在国内的销售额超越阿迪达斯,在年营业额即将逾百亿营收的关口,李宁公司掀起了一场史 无前例的品牌再造运动。李宁公司的高管们口径一致:要再造品牌DNA,以提炼更为鲜明的品牌内涵;在他们看来,品牌重塑以及由此触及的业务流程和组织再 造,将解决李宁公司此前的发展瓶颈问题——无法成为具有绝对的行业领袖气质的品牌。

为此,李宁公司甚至对有着创始人鲜明烙印的公司商标都动 了“手术”。改动自己在创业之初建立的,已然附着一定认知度的松鼠式的L形LOGO,作为创始人和董事长,李宁是在意的。

在第一批新 LOGO呈于眼前,有待他定夺时,李宁的反应又多少透着些孩子式的可爱,他扭了扭腰说:坐得太久,腰有点疼,身体不适有碍于他做出有效决策。不过几番选 择,最终他还是确定了取而代之的新LOGO。在李宁看来,如果要让自己一手创办的品牌和公司成为能够承载更大规模经营的平台,改变势在必行。

重 塑品牌

《21世纪》:从你个人角度,如何诠释李宁公司的这次品牌重塑和商标再造?

李宁:新商标只是其 中一项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公司整个系统会做一次变革,体现我们的品牌内涵、品牌精神和品牌想去的方向。以后,你们在体育营销、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方面,都 可以看到变革的思路。

新的LOGO,会更鲜明一点,会让人们对李宁的认识丰富起来;新的LOGO,也更有益于商品设计应对的挑战。因为是两 部分组合起来,在商品设计应用方面,会有很大的一个变化。我们追求的是更现代的线条。这符合我们想做的体育品牌的理念。

《21世 纪》:2007年5月开始,李宁启动了品牌再塑的战略;在品牌再塑的过程,你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年来,围绕品牌重塑一事,董事会有过几次讨论?讨论的焦 点是什么?出现的最大异议是什么?

李宁:当然会出现很多异议,很正常。重塑,如果不复杂,也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所以,我所起的作用,更多 的是如何把握这个品牌的内涵,作为一位运动员,如何理解运动员精神。其实这些内涵,在过去也一直都存在,只不过,人们对李宁的认识太过于丰富。于是这次我 们把它(内涵)提炼出来,有更鲜明的表述和表现。

《21世纪》:你对这个品牌的定义是?

李宁:运动员精神。

其 实也很简单,我做过运动员,追求过冠军,有成功和失败的经历,在建设李宁品牌过程中,就希望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够表现这一代人的智慧和梦想。

变 与不变

《21世纪》:在此次品牌重塑之前,李宁公司在2001-2002年间,提出“一切皆有可能”;当时是怎么确 定这个口号?当时是李宁的第二任总经理陈义红辞职,而后CEO张志勇开始全面管理公司业务的过渡期,在那个阶段重新定义品牌内涵,是什么触动你们提这个口 号?

李宁:中国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有很多事情,人们连梦都不敢做。我们确实在有些方面很落后,我指的是现代工业。改革之后,我们希望能赶 上世界的步伐,很多年轻人身上都有梦,但是有时候不见得那么自信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讲“一切皆有可能”,就是说——你去努力,你去尝试,你的梦想会成 真。

刚开始严格来讲,我也不是很有信心(它是否合适),因为这句话,后面是要有很多铺垫——就像对运动员来讲,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冠军,这 得有好多铺垫。但是在过去十年,这又很符合中国的发展,也符合中国的社会现状,所以大家接受了。

《21世纪》:你对于李宁这一品牌的理解从 创业至今,有过怎样的变化?

李宁:原则上没有变化。我开始做第一件商品,试图做中国的体育品牌时,想表现出中国的文化,表现出体育的文化, 这一直都没有变。李宁公司的第一个口号叫“中国新一代的期望”。

当然市场在变化,社会在变化,因此,在表现的方法和沟通方法要有所改变,要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授权者说

《21 世纪》:据说在品牌重塑的过程中,你只把握品牌内涵的大方向,并不介入由此而引发的组织架构调整。这是否意味着,作为董事长,如今你已经很少介入公司的日 常经营?

李宁: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公司的治理结构,一是个人做事的风格。

就公司治理结构而言,我是比较推崇团队职业化,能 够有各自的空间、责任和目标。确定公司的一个整体目标,并把它传承好。所以,作为董事会主席,我想更多是在公司的治理层面上贡献我的能力,那是我的责任和 空间。与此同时,因为我是公司的创始人和股东,在公司重大战略决策上我是参与的,这是符合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模型。

就个人做事的风格而言, 如果我的梦想,我自己能够实现,那我就不需要他人。但实际上要成就一个品牌,建立一家现代化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工业制造、市场零售、品牌营销等流程,这 不是一个人的能力,甚至不是一家公司的能力足以完成。

李宁要能成为世界级品牌,这期间,至少中国的化纤工业要成为世界级的,单个公司不能脱 离国家、民族的情况去谈发展。所以同样的,在公司营运上也不能靠个人,我比较喜欢与我的同事、团队一起实现梦想。

《21世纪》:这种“个人 自治”的管理理念似乎很早就萌发了。在李宁公司创办3年之后,你曾用了一段时间拍电视剧和电影。与此同时,陈义红和天津梅花厂厂长李纪铎、大华衬衫厂副厂 长张向都等一批专业管理人员的进入,此前有媒体对这段往事的描述是,1993年随着这些人的到来,你就淡出公司管理。是这样么?

李宁:如果 说管理,其实我从一开始就没有天天坐在那儿管理过,我比较喜欢充分授权。即便是在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我的授权就相当多。

创 业初期,可能会有过一些时候,我的主意、想法主导着某一款产品、某一种业务的模式,比如说当时做销售,那时候中国市场都太初级了,必须利用体育局和体委系 统的一些体育销售网络,他们不太接受我们的这种商品和这种形式,那我的想法就是决定自己做专卖店,我这样想,他们(管理层)就这样做了。

但 是随着公司的发展,我把我的一些想法强加在一款产品上,或者强加在一种生意的模式上,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这也是公司成熟的一个过程。

《21 世纪》:根据你20年的经营企业的经验,怎样才能建立一个高效的董事会?您认为董事会最核心的职责是什么?您认为李宁公司现在的董事会是否高效?

李 宁:我个人认为,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个董事会就像一个人,每个人有个人的基因,有环境,有不同性格。

我觉得李宁公司的董事会,就公司治理 结构来讲,效率还是很高,但反过来来讲,中国正处于变革的时代,上述的结构有可能对于一些具体、快速变化的市场,反应不够快。在还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下,太 规范的公司反而也会显得效率低一点,这就看你追求什么了。如果追求更长远的目标,希望公司从资本,到决策,到执行、营运,都有一个有序的内部体系,有透明 的而且可以不断成长的平台,一个可以实现大规模经营的平台,我想你肯定得放弃一些东西,那么上述的治理结构,从长远看还是有效的。

北 大往事

《21世纪》:此后你曾经提出1997年,李宁公司要做到10亿规模,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打断了这个目标的完 成。当年,你把总经理的位置交给陈义红,去北京大学读书。你是带着哪些问题去读书呢?这可以视为作为企业家的李宁的自我修炼么?修炼什么?

李 宁:做人其实不需要有那么准确的计划目标,否则就会像机器。

有时候,学习一方面是为了追求,另外一方面是要获得自身的提升。总体上来讲,个 人如果不提升,那可能你有想法,但是不知道怎么来确认这个想法——它是对还是错。我去北大读书更多是对我自身的充电,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做决策的能力。

我 一开始学法律本科;后来两年在光华上管理学。我对社会运行规律有兴趣,所以选择了法律这个专业,了解社会结构的设计、形成等等。本科的教育更多的是一个基 础教育,是教会你如何学习,一种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当然从大学里,我获得很多新理念,对社会现象、社会思路都有新的认识。

《21世纪》:我 听你的校友说过,在北大期间,上专业课也好,英语课也好,你总是坐在前三排,很早就到,大家觉得你特别刻苦。我想知道你在北大里有没有参加社会活动,包括 校园的社团活动,校园的氛围对你有什么影响?

李宁:校园的活动我参与得不多,原因是我本身有家庭,有公司业务,所以我不可能像一个18岁的青年这样,有很多空余的时间去参与学校活动。

至 于说坐在第一排刻苦,可能是大家觉得这个老同志还挺努力的,事实上刻苦的人未必都能拿冠军,我们同学都很有出息,比我好。

《21世纪》:你 选人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能让员工有OWNERSHIP,或者说主人翁精神,尤其在他们没有股权激励的情况下?

李宁:首先这个人应该有梦 想,如果他没有梦,他做事就没有激情,就很难持续地去把它变得更好。另一方面,专业技能也是需要的。最后,我们公司有公司的文化,如果能成为公司的一员, 要认同公司文化。你不可能把那些跟你不很志同道合的人捏在一起;否则捏合一年两年还可能,但是时间长了就不行。

困惑与思考

《21 世纪》:之前,我在媒体上看过你都说:“我对于交易和成本都不敏感,我只是目标很明确,然后就一个劲往那走。而这是我在做运动员时,得到最多的训练。”经 营公司20年以来,没有迷茫过么?在过去的20年内,作为企业家,你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李宁:从一开始就困惑,到今天还在困惑。

《21 世纪》:不同阶段的困惑各有什么不同?

李宁:不同阶段的困惑,水平、层次都不一样。

《21世纪》:能具体跟我们说说吗,比如 创业阶段?

李宁:创业阶段很简单,你想做这样一个商品,凭什么人家要买你的商品?我第一次订货会,我们通过关系找来的经销商很热闹,饭也吃 了,交流也交流了,最后他们拍拍你的肩膀说,小伙子有志气,这就完了。你说困惑不困惑?你不知道你做的对还是不对。

那到今天,我们已经做到 这样的规模,你可以看到大量的同质化产品在市场上贩卖,可能今天的市场你会有机会赚钱,但这是我们想要的吗?为什么要做品牌的重塑,如果我们不去明确那些 已经在我们身上留有的记忆,我们明确下来怎么做,将来也是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我们中国人过去没有做过,我想不光是李宁在做,也有很多中国 人也在做,就看你是怎么样来发展,这个过程是有挑战的。

《21世纪》:前段时间,富士康事件引发热议,人们开始切实地思考中国商业模式的转 型,以及在此之上的新商业文明。在你的思考中,中国应该建立和发展何种新商业文明?

李宁:我现在还不具备能力来答你这个问题。我相信中国社 会的进步,会让它自然地走到拥有理想价值观的阶段。你看西方的发展必须要经过这一步,我们用三四十年时间,做了人家几十年、上百年要做的事,所以这种社会 矛盾一直是有的。

但是不要忘了,严格来讲我们还是需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条件,改变我们生活条件会带来一些成本。你要说富士康全部都是企业的问 题,我也不太相信,就是说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解决的。我们有大量的人口,你不发展经济是不行的,但如何去解决,我觉得未来中国应该需要有一些新商业秩 序、价值观;但中国的进步是一步步来的,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也不要太极端。





从努力工作中体味人生的真谛 宁静致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7caecf0100jyc8.html


那么,具体怎么做才能砥砺人格,磨炼精神呢?是否需要深居山中或搏击逆流等特别的修行呢?其实不需要,相反,在这个凡俗的世界里,一心扑在工作上是最重要的
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详尽的阐述,释迦牟尼论述了“精进”作为到达大彻大悟境界的唯一修行
方法的重要性。所谓精进,是指一心扑在工作上,专心致志于眼前所从事的工作。我认为 这是提高自我身心修养,砥砺人格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一般常见的想法认为,所谓劳动,是指为获得生活所需的粮食、报酬的手段。尽可能缩短劳动时间获得更多的薪水,其余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或业余爱好度过,这才 是丰富的人生。在持有这种人生观的人中间,有人认为劳动似乎是人人都不愿意做而又必须去做的事情。
但是,劳动对人类来说是具有更深远、更崇高的价值和意义的行为。劳动有战胜欲望、磨 炼精神、创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获得生存所需粮食。获取生存所需的粮食只不过是劳动的附属功能而已
所以,专心致志、一心扑在日常工作上是最重要的,这才是磨炼精神、提高心性的尊贵的 “修行”
例如,出生并成长在贫困之家的二宫尊德,虽然是一个毫无学问的农民,但是,手上一根锄、一把锹,从早到晚披星戴月耕田劳作。最终,通过辛勤的劳动,他把一 个凋敝的农村发展成为富裕的村庄,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因为这此业绩,不久他得到德川幕府的起用,在宫中与诸候平起平坐。尽管此前他并未学 习任何礼仪,但是举止言谈自带威严,连神色也极尽富贵之态。
毫无疑问,全身沾满汗水和泥土、坚持劳作的“田间的精进”,已经潜移默化,扎根于内心,陶冶了人格、砥砺了精神,人品也达到了更高境界。
像这样专心致志于一事、努力工作的人,通过日常的精进,精神自然得到磨炼,进而形成厚德载物的人格。
劳动这种行为的尊贵就在于此。也许说起精神修炼让人联想起宗教上的修行等,其实,热爱本职工作,一心扑在工作上,这就足够了。
听说拉丁语中有句谚语,“与其完成工作,莫如完善做工者的人格”,人格的形成也是通过工作的完成而实现的。也就是说,哲学产生于辛勤的汗水中,精神在日常 的工作中得到磨炼。
埋头干好本职工作,想方设法,不断努力。这样做就意味着珍惜人生中的每一个今天,珍惜此时此刻的每一个瞬间。
我经常对员工说,必须“极其认真”地过好每一天。生命只有一次,万万不能浪费,要“竭尽全力”、真挚、认真地活着----继续这种看似朴素的生活,平凡的 人不久也将旧貌换新颜,变成非凡的人。
世上所谓的“名人”,在各自的领域达到顶峰的人,恐怕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劳动,就是这样既创造经济价值,又锻炼人格。
所以,“精进”并不需要脱离世俗的社会,工作现场就是最好的磨炼精神的地方,工作本身就是修行。通过每天辛勤的工作,我们在形成高尚人格的同时也一定能够 获一个美好的人生。我希望大家把这一点铭记在心。


脫貧靠努力 左丁山



2010-11-07  AD


 

美國中期選舉, 共和黨大勝,重奪眾議院控制權,俄亥俄州眾議員John A. Boehner代替來自加州三藩市嘅眾議員佩蘿茜做眾議院議長(Speaker)。呢位貝納先生係一位脫貧成功嘅經典例子,佢有一位哥哥,十位弟妹,一家 十四口住在一間兩睡房嘅細屋,爸爸經營一間小鎮小酒吧,佢自學曉站立,行路開始,就幫爸爸在酒吧抹地、洗廁所、洗碗碟、企枱,長大後成為全家第一人考入大 學(Xavier University),靠半工讀支持學業,佢經常講:"I loved every job that I had, at least until I get the next one."(我鍾意每一份工,直至搵到第二份為止),絕不會做一份怨一份,騎牛搵馬之時,絕不偷懶。時下不少人打工,做嗰份怨嗰份,做嘢冇乜心機,應該向 貝納學習。

貝納今年競選時,到處講一個玩弄文字嘅笑話,每次都引起哄堂大笑,選民受落。佢講:「昔日列根總統時候,我地有Bob Hope(卜合,大笑匠),有Johnny Cash(一代民謠歌手),現在奧巴馬做總統,我地冇希望,冇現金(We have no hope and we have no cash)」。列根總統在任之時,美國自由派知識分子睇佢唔起,認為佢冇知識,冇內涵,只識唸台詞做戲。但三十年後,列根被視為美國一位偉大總統,共和黨 人之神聖偶像,一個政治人物之評價,會隨着歷史變遷而改變嘅。

點解要講呢位貝納先生?上星期飲茶,一位富豪第二代係美國名校畢業生,對我地 講:「我近月參加志願團體之扶貧工作,做過六七次基層家訪,感到有啲悲觀,基層貧童冇電腦,唔識iPad,唔識講英文,未出過中環,佢地讀書點夠我個仔或 者太古城嘅兒童競爭呢?第日搵唔到好工嘅喎。」呢類想法不止呢位公子有。睇報紙報導,一啲社工亦怨這怨那,怨政府唔理跨代貧窮。其實脫貧主要靠自己努力, 靠父母鼓勵及灌輸正確態度,並非一味倚賴政府幫忙。上個月有一位媽咪讀者來函,稱左丁山為老師,愧不敢當。佢話夫妻兩人係外省人,唔識英文,帶五歲女兒來 港之時,一切由頭做起,死捱死做,死慳死抵,從未申請過津貼,平時常睇蘋果名采專欄吸收知識,女兒成長時,教女每日讀左丁山嚟激勵自己。現在長女已大學畢 業,在投資銀行工作,所以有心情寫信嚟。只要努力及有正確態度,窮家女讀書未必輸蝕畀有錢仔嘅。



200%努力走向成功 劉德華非常態度 30年不敗

2011-1-31   TWM




出道以來始終站在浪頭上,劉德華是怎麼辦到的?

對他來說,努力與毅力,像是天生就會的基本功。

隨時做好準備迎接機會,即使付出200%,仍不覺得滿足。

這就是用非常態度走向成功的劉德華。

撰文.莊 芳 攝影.攝影組、台灣映藝媒體提供「我覺得,我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人。」坐在眼前的劉德華,歪著頭想了大約十秒鐘,擠出這樣一句話來形容自己。

劉 德華這個名字,對於全世界的華人來說,絕對不會陌生。在跨越五、六、七年級生的族群,他是陪伴著大家一起成長的偶像明星。看過劉德華版「神鵰俠侶」或是 「旺角卡門」(又名「熱血男兒」)的人,現在可能早已成家立業;聽過他說「喜歡飄逸長髮」的女性影迷,如今還捨不得剪掉一頭秀髮。他的存在,是象徵這個時 代的一種記號,也是一段青春回憶的代表。

三十年前出道 做足準備迎接機會要說劉德華的演藝歷史有多「悠久」,早期和他合作過的女星多到不勝枚舉,陳玉蓮、關之琳、鍾楚紅、張敏、王祖賢、吳倩蓮、張曼玉等;但隨 著時代更迭,這些曾經熟悉的名字,已經逐漸消失在台面上,依然活躍在舞台的,惟獨出道三十年來、不敗的天王劉德華。

為什麼說他不敗?他在出 道三十年的歲月裡,累計演出上百部電影、發過上百張專輯,舉辦超過四百場演唱會。幾乎每一年,他都會帶著新作品出現,似乎不停地告訴大家:「劉德華還 在。」一般人恐怕不會用「正常」這麼普通的兩個字來形容自己,顯然,劉德華很希望別人用「正常」的眼光看待他。

劉德華說,別人都覺得他不正常,三十年來,好像從未停歇,「其實,我並沒有刻意計畫,只知道隨時做好準備,迎接每個機會。」但無論是早期演繹的白面書生、叛逆青年或是武林高手,可都不是天外飛來的工作機會,而是他「刻意」準備得來。

無 線電視台(TVB)藝員訓練班剛畢業,才十九歲的劉德華,還沒接到太多工作,就為電視台舉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擔任引導人員,負責帶領得獎人上 台。那年,正好遇到知名藝人泰迪羅賓獲得「最佳男歌手獎」,見到劉德華外形出眾,泰迪羅賓立刻請他為一部新片「彩雲曲」試鏡。

年紀輕輕的劉 德華滿心期待,以為可以獲得男主角的演出機會,想不到,「電影公司嫌我太胖,只安排我演個稱作『肥仔』的角色。」雖然遺憾未能當上主角,但卻踏上了他電影 之路的第一步。從那時起他就知道,「身材太胖絕對不可能成為主角。」從此以後克制食欲,努力維持良好的身形。

就連香港歌壇天后、劉德華的好 友鄭秀文,也對他的毅力大感佩服。她接受訪問時表示,「人人都想品嘗美食,但華仔為了保持最佳狀態,每天不停鍛鍊、嚴格控制飲食,才能一直維持接近完美的 體態。」已拍片無數 卻不計辛苦配合演出鄭秀文對於二○○一年和劉德華一起拍攝電影「瘦身男女」印象很深。兩人扮演胖子,需要長時間化妝,並且要穿著很重的特製衣服。「那時我 直接問他:『華仔,你已經到了現在的地位,應該不需要與我一樣,接演這麼辛苦的角色吧?要全程投入裝胖,還會傷害皮膚、承受肉體上的痛苦……』」劉德華給 她的答覆是,「別想那麼多,盡力演好每個角色就是了。」在近期新片「新少林寺」中,劉德華有一場下定決心剃頭出家的戲,「到了那一刻,他毫不猶豫地拿起剪 刀為自己削髮。」導演陳木勝表示,那一幕順利拍完後,工作人員趕緊上前關心,近看才發現,他的頭皮有不小心弄傷的痕跡。由此可見對於工作,劉德華確有不同 於「正常人」的忍耐功力。

「我想,沒有多少藝人可以花三十年這麼長的時間,不停地為自己的工作付出,大概就只有劉德華做得到!」鄭秀文說, 多年後回想起與劉德華的合作,她都記得:「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不管在多高的地位,都要好好把握。」就算保持演員該有的基本配備「外在條件」,還得加上對 工作的熱忱,才能接近成功。為了得到金庸著名小說《神鵰俠侶》改編電視劇中的楊過一角,從未拍過武俠片的他,在試鏡前跑去YMCA青年會上課,從早到晚練 習翻筋斗。還特地在訓練時,模仿斷臂的楊過,把一隻手臂綁起來,學著在身體不平衡的情況下前翻、後翻,完全練會才肯罷休。

遭公司冷凍 努力不懈充實自己當時沒人想到劉德華會演古裝,他指著招牌鷹鉤鼻說,「尤其我長得像個外國人,鼻子又這麼大。」試鏡時,劉德華主動在評審前表演單手翻筋 斗,令人意外的表現,當場打敗所有競爭者。「別人都沒準備,角色就讓給我嘍。」談到這段往事,劉德華露出一絲得意的表情。

這齣戲的確令他初嘗走紅滋味,只是好景不常。訓練班畢業後,他和電視台簽了三年合約,在即將續約之時,劉德華提出除了拍攝電視劇以外,每年還想多接拍一部電影的要求,但遭拒絕。之後,整整被冷凍九個月。

這 段時間,完全沒有機會接演主角,只在「鹿鼎記」中軋上一個配角飾演康熙皇帝。「演配角也無所謂,以前從沒人記得誰演過皇帝,這次,我就要大家記住『劉德華 演皇帝』。」就算只是小菜,同樣也要做到色香味美。劉德華和編劇找遍明、清歷史資料,讓自己在戲中,成為絕對不可或缺的「配菜」。

「每件事 情只要充滿信心、做足準備,回報一定不會低!」九個月的冷凍長假裡,練武打、學騎馬、讀英文,劉德華樣樣都來。多年後到台灣拍攝電影「異域」,精湛的騎馬 技術終於派上用場。周遭的人問他,「你為什麼騎得這麼好?」他還調侃自己,「不就是那九個月嘛!」「我不覺得難過,」劉德華看來一派自在地說,拍了幾年 戲,一部接著一部沒停過,「這段空下來的時間,正好讓我靜一靜,去思考未來的路。」他也越來越能理解,「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不是你能安排的。」「其實, 我很小就明白這一點。」劉德華出生在農村,曾祖父早年帶著不少財富來到香港,買下一座山租給農民種田,幼時過著頗為富裕的生活。據他表示,家裡不只有一九 五○年代尚未普及的錄音機、電視機,還養了一隻孔雀。

直到父親當了駐守機場的消防員,決定帶著全家大小搬到城市居住,這才改變了劉德華的生活。「爺爺無法諒解爸爸的決定,一氣之下,切斷了對我們家的經濟支援。」一家大小在劉德華七歲左右,搬到當年較為貧窮的鑽石山居住,做起了雜貨店和冰室生意。

劉 德華在一九九○年開設電影公司,自己當老闆投資拍戲。雖然拍出一、二部口碑不錯的電影,最後卻因財務管控不佳,虧了近四千萬港元收場。「我那時連片酬都沒 拿,積蓄全沒了,還負債二三○○多萬港元。」九五年公司結束後,劉德華只好拚命接戲賺錢,甚至和一家電影公司簽下為期二年、只領「月薪」的合約。

創 業失利負債 記取教訓從頭開始「在當時,我必須支領月薪,每個月有穩定收入,才能讓債主安心。」那時劉德華才知道,「會演戲,不見得會掌控一部電影。」過去當老闆意氣 風發時,購買價值數百萬港元的十三輛古董車及跑車,也在九五年一口氣賣掉,「賣到只剩兩輛日本車代步,我和爸爸一人一輛。」那年,劉德華三十四歲,他稱自 己好像回到十年前剛離開無線電視台的時候,一切又從頭來過。

花費三年時間,劉德華好不容易終於把巨額債務還清,但到了二○○○年仍不放棄經營公司,以和朋友合資方式再次捲土重來。這次,找了懂得掌控財務的人參與,卻又因理念不合拆夥,對方一狀告上法庭,最終只得花錢,將所有股份買回了事。

「好 在那時還年輕,努力地賺,有天一定賺得回來。」劉德華這麼對自己說。「假使是現在的年紀才遇上投資失敗,那可就糟了。」現年五十歲的劉德華表示,隨著年紀 越大,能承受的風險越低,投資必須更小心。所以他的投資部位,在多年前就轉往房地產,即使投入拍片也不再與人合作,完全一人獨資。

與劉德華 合作超過十年的舞蹈總監黃國榮說,「別人付出了百分之百覺得就很足夠,劉德華卻付出了百分之二百,還怕自己不夠好。」有一次幫劉德華排練拉丁舞,跳到專業 舞伴都累了,他還不累,堅持繼續練習下去。」黃國榮佩服地說,劉德華在工作期間,體力、精神好像無窮無盡,「從沒見過他疲累。」「不管什麼事,要嘛就不 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像是跳舞這件事,「郭富城原本就有八十分,他只須花上三、五天練習,就能表現很好;但我,只有二十分而已。」劉德華坦言,才剛結束 的二十場「Unforgettable忘不了的」香港演唱會,是他花在排練舞蹈最長的一次。

他告知宣傳人員,要空下一二○小時練舞、三十五 小時練歌。但對方說,現在沒人會花這麼多時間練習,大概五十小時練舞、二十四小時練歌就差不多了。「可是我非常堅持,假使沒有給我這些時間,就達不到最好 的水準。」結果,劉德華除了花一二○小時練舞,額外再請專人為他排練近六十小時的舞蹈動作。每場演唱會之前,還要將當天所有舞步重跳一遍。對於沒把握的事 情,劉德華非要練得爛熟、絲毫不差,才會放心。

出道三十年 仍如常人般謙遜內斂從一九八五年轉戰歌手後,劉德華在四大天王中,雖然成名最早,還是曾被人批評舞藝不如郭富城,唱歌不如張學友。為他譜寫暢銷金曲︿我和我追逐的夢﹀的製作人周治平說,劉德華歌聲很有特色,但他從不認為自己唱得好。

九 一年周治平與他合作之時,劉德華早已是超級巨星,不時還得為他阻擋錄音室外熱情的粉絲。「但他一點也沒有明星架子,總是將每首歌,一句一句地反覆練習。」 假使錄音效果不如預期,劉德華二話不說立即重唱;即使事業如日中天,每天睡覺時間只有三、四小時,他仍為自己的專輯親自作詞。看他如此用心,「要不成功也 很難!」「用功對我來說是天生的,很自然就會做的事。」劉德華說,有些人就算說白了,「你只要用功,就一定會成功」,他們仍不見得願意去試。「所以我才 說,我只是個非常正常的人。」劉德華又說了一次,但終於可以體會其中道理了,他帶著超乎常人的耐力與毅力,循著一條「最正常」的成功之路前進。所以無論環 境潮流怎麼變,劉德華永遠都能站在浪頭上。

劉天王的金錢觀念

不需要為錢擔心,就是富足人可以有夢想,但不可以顛倒夢想。也就是說,只要不去設定超越自己能力範圍、不切實際的夢想,你就比較容易獲得滿足。

對我來說,「不需要為錢擔心」就是富足。其實我這個人平時花不到什麼錢,現在和負債累累時期相比,開銷差不了多少。我所奢侈的地方,反而多是投資在拍戲方面,看到有才華的導演就想給他們機會。這如果當作生意的話,肯定不是好投資。

我是那種對賺錢沒什麼感覺,但一虧錢就很心痛的人。賺了幾百萬元,我的生活不會因此過得特別好;但少了5萬元,想到這是我連著3天熬夜拍戲,拚了命賺來的錢,心裡就會很懊惱。所以我不賭錢,只賺很「正常」的錢。

從 1997年以後,賺來的錢除了少部分自用,都是投資房地產和大型績優股。我一直都跟人說,只要你的投資部位不影響生計,且有能力長期持有的話,房地產是很 好的標的。不管在哪個國家,拿現在房價和過去比較,很少看過有跌價的吧!像英國地產現已下跌很多,但比起我在1995年買的房價,還是漲了3倍之多。正因 賺的都是辛苦錢,所以選擇投資方式還是越安穩越好!

劉德華

出生:1961年

現職:映藝集團負責人、

知名演員、歌手

學歷: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

香港可立中學



李兆基與年輕人分享成功心法 選對行業、努力儲蓄、別太早婚

2011-5-30  TWM




「亞洲股神」李兆基樂於和年輕人分享他的人生智慧,他在大學演講時說,金融海嘯時,財富少了一半,但他相信挫折與磨難,能讓人脆弱委靡,也能讓人堅強冷靜,學會堅毅不屈,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度過難關。

撰文‧陳兆芬

二十多年來,只有小學學歷的李兆基,已獲得多所大學頒授博士、院士學位,但他仍為小時候沒能多讀點書而感到遺憾。他認為「作育英才是億萬人民受惠,千萬年得益」,所以陸續捐贈了二十億港幣給多所學校,將自己的遺憾轉化成慈善。

他 明白下一代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所以他喜愛與年輕人接觸,樂於分享他的處世之道與成功心得。以下是綜合幾次他對大學生演講的整理摘要:「男怕入錯行,女怕 嫁錯郎」是自古流傳至今的俗諺,我年少時就跟隨著父親做金融,在二○○四年成立「兆基財經」,運用父親傳授的金融知識,短短兩年內資產翻了四倍,那時我才 知道原來自己適合的行業是「金融業」。如果想賺錢,在選擇科系時,要選讀「經濟」,畢業後加入財經界,讓自己的財富壯大,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挑選自己適合的 行業及目標。

磨難會讓人堅強

處世切記:止、定、靜、安、慮、得年輕時買賣地產,夜以繼日地工作,要熟悉建築條 例、圖則設計等,每天也得投入不少時間巡視建築工地。對我來說,地產業是從零開始,但只有「刻苦耐勞,勤奮努力,做足功課,蒐集資料」,才可以獨霸地產, 我不要做單純出錢的老闆,我要做熟知公司所有細節的領導者。

人生道路上總是有很多困難,一位哲人曾說過:「只有把抱怨別人和環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證。」我在人生道路上並非一路順暢,○八年金融海嘯,財富瞬間少了一半,報章雜誌對恆基集團的未來都相當質疑。

但我真的沒擔憂過,因為我相信命運的挫折與磨難能讓人脆弱委靡,也能讓人堅強冷靜。學會堅毅不屈,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雖然是句老話,卻讓我受用一輩子。

小時候在私塾上課,老師教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出自《禮記》大學篇)」我三十年後才領悟到真正的意涵:如果自己本錢厚,投資經商不借錢,心就定,就可以無所憂慮,就能靜;人靜頭腦就清晰,安然知所進退,最後就自然有所得。

年輕的我沒有雄心壯志要做千億富豪,帶著一千港幣到香港打拚,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不只讓生活有了著落,甚至有多餘的錢去幫助當時家中的財務困難。現在的年輕人都在溫室裡面成長,如今香港人有錢就要花,要學習「節儉是一種美德」,是很難的。

善用槓桿四兩撥千斤

存 到第一桶金後用投資錢滾錢致富我做生意、做慈善公益,甚至做文化教育,都本著一個原則,就是「槓桿原理」。槓桿原理發揮得宜,就可以四兩撥千斤,付出少少 的心力,回報卻很深遠。賺到錢千萬不要即時花光,而是要存下來,小儉致富,儲到第一個一百萬元,然後去投資,變成二、三百萬元。

「兆基財 經」只有幾十名員工,但同時與多家投資銀行都有生意往來,每家銀行遍及全世界,有幾萬人在工作,做資料蒐集、分析等費力的工作,我們就借助他們的數據,省 去了人力及時間,成本少,但收益卻很大。我所成立的教育基金也是如此,二十年來投入了資金,培養了人才,生生不息,以一培十,十培百,無窮無盡,便是最好 的投資。

對大學生來說,投資是件「未來」的事。我七十五歲才踏入金融界,兩年就有五百億港幣入袋,趁著年輕學投資理財固然好,但不要花費過多精力,無論是出於學業考慮還是風險考慮,長期投資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現在的市場有高有低,如果有本錢投資的話,一定要懂得「看大局」、「看時勢」,看準了、有把握了,就放大膽去做,沒信心的時候就靜待時機,不要貪圖一時利益,小不忍則亂大謀,欲速則不達,要具備長遠眼光,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事情。

我十八歲隻身來到香港,奮鬥十年後事業有成,三十歲才遇到妻子劉惠娟,後結為連理。青少年時期應以事業為重、不談戀愛,太早結婚有了家庭負擔,很容易為子女打工,為房子打工,所以「不要太早結婚」(全場聞之,哈哈大笑)!

最後,我還要說一點,過去的時代與現在大不相同,我當年要在困難的環境下奮鬥,但現在中國興盛,你們大有發揮機會,時勢永遠是製造英雄的平台,不同時代,有不同環境,提供不同機會, 要好好珍惜這個「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好時勢。



有一群小股民,他們辛勤又努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wh0.html

「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小股民,他們辛勤又努力,他們選股又割肉,他們不論何時上班 下班都在看信息,他們偶爾還要拿跳水冠軍。噢~苦B的小股民,噢~可憐的小股民,他們齊心合力開動腦筋躲過了一個莊,最終還是淪陷黑色星期一……」這首改 編自藍精靈的《小股民之歌》近日在各大股吧瘋傳。中國股市向來就是小散絞肉機,今年的股市更是一個萬人坑,不幸的是,站在這個萬人坑邊緣的多數都是賭徒, 自然更難躲避被埋葬的命運。盤點站在「股底」的股民百態——很苦也很茫然!

千點狂瀉,萬股折腰。望滬深兩 市,一地雞毛。新股破發,小非狂逃,天量融資,公司業績難提高。慢牛倒,看綠盤熊市,分外蕭條。買盤如此稀少,引改革根基在動搖,笑新老散戶,猶盼利好, 籌資抄底,又被套牢,一代監管,海歸傻冒,只知半夜磨大刀,俱完矣,看帳面金額,只剩零鈔!」在天河區一家證券公司上班 的李經理的感受中,今年坐在大客戶室炒股的人越來越少。而散戶交易大廳的變化不太明顯,因為很多人的目的已經不在炒股。「你要是上午來,還可以見到幾位大 爺在交易廳打撲克,零零散散的股民散佈在各個角落,聊天、打撲克、翻報紙,雖然實時顯示屏上的數字在隨時跳動,但是真正關注的人已經很少。」

股市一蹶不振,股民炒股的勁頭也提不上去。最近記者走訪了各大證券營業部,發現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冷!一證券營業部的客服人員告訴記者,「平常愛逗留 在這裡的股民,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大客戶,還有一類是一些老人家,從八月份以來,整個行情不好,這些以前常露臉的股民突然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不怎麼來 這裡了。」

與此同時,開戶的股民也急劇縮減,「這一個月以來,我們這裡新開戶的數量較往年差不多減了三四成,想要拉到一些大客戶就更加困難了。」該證券部的另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這樣說道。

不去營業部了,網絡成為傷心股民新的發洩地。記者通過網上與網下,採訪了數位股民,他們的故事,或許可以代表如今中國股民的心聲。

新股民感嘆入錯市

35歲的姜梁不喜歡別人說他在炒股,一旦問及「炒股」的情況,他就會不厭其煩地糾正,「我不炒股,只是在理財。」雖然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但姜梁並不是老股民,他還記得去年6月開戶的時候,股市還在2300點左右,惹得身邊一些被套的老股民紛紛羨慕不已,「你小子真是精明,我們割肉的時候你砸存錢,現在我們腰斬了你才入市,等著吧,就剩下數錢了。」

入市當初的經歷也讓姜梁有些小得意,兩個月後就掙到了股市第一桶金,「飛亞達是我入手的第一隻股票,當時不敢多買,想試試手氣,14元買入的,8月份時 14.9左右賣出,賺了6%」。雖然在去年那波行情中,這只股票的表現並不算太搶眼,但初戰告捷也讓姜梁興奮不已。四個月後又趕上了去年10月8日的大行 情,一下子就有了20%的收益,那個時候的姜梁逢人就說,「還沒入市呢?看看我這個菜鳥都掙錢了,開練吧。」

但是今年的股市,顯然讓這只「菜鳥」很迷惘,「年初本來還有5%左右的收益,結果到了五一,反而虧損了10%,當時還不敢和家裡『領導』說。」最近入手的兩隻股票都讓姜梁感受到了「地板價」下「地下室」的荒涼,「當太平洋[7.67 -4.24% 股吧研報]5月份跌到10塊時,我身邊的朋友說,這只股票已經跌無可跌了,我跟著入手了300手,誰知道它現在已經跌到了8塊錢」,而另一隻股票則是中國南車[4.66 -3.12% 股吧研報],「8月份之後很多人說這只股已經跌夠了,我想鐵道部這麼大的後盾總不至於再這麼跌吧,誰知道它好像已經沒底了」。姜梁很苦悶地表示,現在他賬戶裡4只股票全部一片慘綠,「表現最好的跌了20%」。

「現在每天就怕老婆問我股價,實在不好意思說。」姜梁給記者講起了現在流行的一個小段子:2007年的時候,媒婆介紹小夥子的優點,說某某會炒股,姑娘一 聽,特別喜歡,覺得小夥子有出息;現在變了,媒婆介紹小夥子,說某某人本分,不炒股,姑娘一聽,樂了,多好的男孩兒。姜梁對此很有感嘆,「沒入市時,不論 是朋友聚會、同事聊天甚至坐地鐵聽陌生人談話,都離不開股票兩個字。現在自己進去了,結果朋友同事吃飯聊天,也不怎麼談論股票,誰起這個話頭,不僅自己沒 面子,也招別人心煩。」


「救火隊長」功成身退 柳傳志:「方向要是沒弄對, 光努力是不行的」

http://www.infzm.com/content/64662

過去老說外國的研發投入多少錢,中國投入多少錢,所以中國跟不上。我就特別不愛聽這些話。為什麼?這些錢都是中國老百姓的,說實在的不容易。沒有把前面的東西想好了,投下去就是打水漂。

「這個行業更喜歡喬布斯、比爾·蓋茨這樣的人,帶出光輝產品,走出一條道路。我更多的是研究企業管理的基本規律,怎麼讓這個企業做紮實,做穩。」

「在未來的生活中,PC就像一種動力系統一樣,或者像電一樣,永遠會在你生活中各個部分,變成不同的形象出現。所以,我覺得只要我們的研發工作真的有創新能力,有很多人在研究未來的發展趨勢,PC就應該會在。「

柳傳志二度交班楊元慶,他稱自己退休前的最後一件大事是讓聯想控股上市。 (CFP/圖)

2011年11月2日,重掌聯想兩年後,67歲的柳傳志再度宣佈退位,將聯想集團交還比他小20歲的楊元慶。卸任後,柳傳志將擔任聯想集團名譽董事長,並徹底退出董事會。

在2009年2月份柳傳志宣佈復出時,聯想集團巨虧9700萬美元,正站在懸崖邊上。當時接受南方週末記者專訪時,柳也是面色凝重。沒人能想到,兩年後,在柳卸任時,聯想在PC行業的排名竟能從老四上升到老二,並連續8個季度保持了行業內最快的增長速度。

柳傳志雖然成功地扮演了一次救火隊長,但當他退出之際,PC行業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甚至連行業老大惠普都宣佈要出售PC業務。而聯想在PC業務之外,還未能在移動互聯領域站穩腳跟、培育出新的利潤增長點。

柳傳志如何看待自己這兩年?聯想的未來究竟會如何?2011年11月6日上午,在赴美進行民間訪問的前夕,柳傳志接受了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

買「能力」與買「份額」

南方週末:你復出這兩年聯想集團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你覺得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柳傳志:最重要是我幫助楊元慶建立起了一個團隊。第二要求董事會團結起來堅決支持楊元慶。如果沒有董事會的支持,這個班子很難建成的。第三,我幫助樹立起了聯想的文化,核心價值觀,在全員裡面進行了建設。我主要是做這三件事。

戰略層面,一開始我也參加過兩次會,後來我就再沒有參加。但是有關文化推動的會,我都是自始至終參加的。到現在為止,連聯想海外的員工都士氣高漲, 都挺熱愛這家公司。最近我聽說士氣最高漲的是歐洲員工,因為這個季度成熟市場大幅度盈利,他們的獎金都比較豐厚。在歐洲其他各家公司的員工都風雨飄搖,而 這家中國公司做到這樣,他們很高興。

南方週末:在你回來後,聯想集團能如此意外成長,原因是什麼?

柳傳志:在復出和楊元慶配合的時候,我是有很大把握把業績做好的。信心來自於我們對於這個行業的深刻理解。比如說戴爾當年從美國打到 歐洲,是一種業務模式的創新,即直銷模式的創新。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我們不行了,像康柏以前也走渠道銷售,一看戴爾勢頭這麼強,也想走直銷,但整個就敗給了 戴爾。但是我們打敗了戴爾,我們是走了雙業務模式的道路,既走直銷,也做渠道銷售,這裡面我們把供應鏈和市場的配合研究得很透。

其次就是我對怎樣讓楊元慶組成一個國際化班子,讓董事會怎樣支持他們,也有一定把握。儘管國際形勢不好,「餅」漲得沒有多快,但我們搶了別人的份額。而在面臨新挑戰時,我們還能及時拿出應對措施,把現在高速增長的利潤,提出一塊作為面向未來的品牌和研發投入,我們賠得起。

再加上運氣也好——當年聯想銷售出問題的時候,正是中國市場大幅度下降的時候,我們是以中國市場為主的,而當我起來的時候,中國市場穩住了,開始往 好裡走了。不過現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量只佔四成,利潤大概佔了五分之三,還有五分之二來自於國際市場。而那時候全部利潤來自於中國市場,外國市場是負利潤。

還有一個運氣比較好的地方,就是同行犯了錯誤。這個不好說人家了。

南方週末:前段時間有家大公司(惠普)要賣出PC部門,你覺得它是屬於犯錯誤的那家嗎?

柳傳志:它是一個盈利企業,要購買的話,趁那個市盈率,價格會非常貴。但實際上它已經是一個被鬥敗的企業。你想當年它花了300億美元買了康柏,買得虧不虧?我們買東西一定要有一個目的,是買能力,還是買當時的份額?

我們更需要買的是能力,聯想需要的是把服務和硬軟件結合以及某些部件的研發能力。我買德國那家公司,那個公司一個非常突出的能力是把電信運營商的服 務和自己的產品結合,我買回來以後就可以在中國推。我買日本NEC,是很便宜地買到了他的份額,現在我們在日本佔27%的市場份額,所以我們很驕傲地說, 全球三大國家,我們佔了兩個。

但那家公司,買主還沒有談清楚,管理層就說要賣,軍心馬上就動搖了,而且庫存賣不出去,損失極大。來來回回,上百億美元的損失就出現了。

「我絕不為了做那個第一, 把勁全使完」

南方週末移動互聯這兩年軟件及硬件的創新極多,你怎麼看未來發展趨勢?

柳傳志: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和電視,將會形成一體化的移動互聯產品,手機本身未必就是只有高端一種,中低端手機也會成為社會必需品。這樣的話,聯想就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

南方週末聯想能做到PC領域的第一嗎?

柳傳志:不見得,因為平板電腦將會進來參與競爭。現在的趨勢看,平板電腦加上PC,我們是第三,第一是惠普,第二是蘋果,第三是聯 想。但傳統PC領域做到第一,聯想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我們做到第一的同時,就要向平板電腦、智能和數字化家庭方面開始部署。絕不能等到做到第一才做,我 絕不為了做那個第一,把勁全使完,一定有其他方面的建設性的投入。

南方週末:外界對聯想集團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的成績非常關注,你覺得對2011年成績打分的話,能夠打多少分?

柳傳志:樂Phone是2010年5月份發佈的。要是2011年的話,我們可以打85-90分。因為這個領域本身帶有戰略性,我們首 先從組織架構上調整,建立了一個團隊叫MIDH(聯想移動互聯和數字家庭業務集團),劉軍作為負責人,後來陸續出了一套適合中國的戰略及適合國際的戰略。

我們是先要把中國市場做好,中國人需要智能產品的時候,絕不是一個高端產品就能夠覆蓋的,大量中國人還需要中低端的智能手機。我們2011年新推出A60就是900塊錢的手機,據說我們在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因此增加了2個百分點。

我自己覺得,我們2010年發佈樂Phone的時候,後面跟得並不是太好。但是,我們摔了一個小跟頭,沒有亂,馬上進行了調整,如果再不行,我們還會調整。我們知道調整的方法。

我們現在已經做出了第一個階段的戰略計劃,就是說不和單個產品進行PK,而是推出多種型號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這種戰略,我覺得都是不錯的。但在未來移動互聯網產品的戰略佈局上,楊元慶還要下更大的功夫。

南方週末:有分析說在移動互聯趨勢之下,PC作為計算的中心地位受到了挑戰,PC行業會不會因此慢慢衰落?

柳傳志:不會。當移動互聯網出現的時候,PC作為一種工具,立刻產生了復合應用的新產品,將來還有新的空間。比如說傳感器發展到一定 能力的時候,再和互聯網聯上,物聯網還是有可能出現的。物聯網一個重要的應用,比如太湖裡面,當藍藻出現的時候,如果在太湖裡面遍撒物聯網的傳感器,當一 出現這種東西的時候,就立刻知道有多大的事兒要發生。這些東西都是離不開PC電腦,最後就形成了云計算的系統。

PC廠家要根據這個情況趕緊再出新的部件。所以在未來的生活中,PC就像一種動力系統一樣,或者像電一樣,永遠會在你生活中各個部分,變成不同的形象出現。所以,我覺得只要我們的研發工作真的有創新能力,有很多人在研究未來的發展趨勢,PC就應該會在。

「勢為先,人為重」

南方週末蘋果近年來一直是國內企業學習的標竿,你認為中國企業應該怎麼建立自己的優勢?

柳傳志:關鍵是高科技產業化的問題。我們科學院,國家是有很多投入的,出了好多成果,他們老喜歡拿這個水平跟人家的水平比。但不去研究,就算有這個技術水平,你就以為能夠做成產品賣得出去嗎?

過去老說外國的研發投入多少錢,中國投入多少錢,所以中國跟不上。我就特別不愛聽這些話。為什麼?這些錢都是中國老百姓的,說實在的不容易。沒有把前面的東西想好了,投下去就是打水漂。所以,方向要是沒弄對,光努力是不行的。

南方週末你以後在聯想控股有一些新的工作方向和目標嗎?到什麼樣的程度就會真的退休?

柳傳志:聯想控股2014-2016年整體上市是一個明確的目標。將會分成兩級火箭,一級就是上市的時候要有一定的利潤和市盈率形成 的市值。現在聯想控股裡面有三塊利潤,一塊是聯想集團的利潤,因為它已經上市了,所以對未來控股整體上市作用不是太大。還有一塊是投資,這一塊利潤很豐 厚,但是對上市也不會有很大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未來沒有上市的核心資產,要在那個時間之前能夠形成一定數量的核心資產。但是這樣肯定是不夠的。我們另外還有一支部隊,專門為上市以後利 潤增長做準備的。比如像農業,我們此刻並不要求它有利潤。但幾年以後,其他部門上市之後,那時候它的潛力要陸續展現出來。等到上市穩定兩年以後,我就會退 休。

南方週末:你現在從PC第一線退下來,喬布斯不久前也去世了,你覺得PC行業還會有新的典範人物嗎?

柳傳志:我怎麼能跟喬布斯比呢。這個行業更喜歡喬布斯、比爾·蓋茨這樣的人,帶出光輝產品,走出一條道路。我更多的是研究企業管理的 基本規律,怎麼讓這個企業做紮實,做穩。我拿這個規律,在弘毅投資、聯想投資的企業裡做了大量的實驗。弘毅投資的企業沒有一個在金融危機裡玩完的,今天緩 過氣來的都在賺錢。就是我們投的時候跟別人不一樣,我們叫勢為先,人為重,怎麼去選人,然後怎麼去幫,最後企業都能站穩陣腳,有個別企業危險的,我們就派 自己人去當CEO,立刻也緩過陣腳,這是我主要研究的東西。

但在IT行業裡面更崇尚的英雄是產品類型的英雄。在美國,這個現象是非常突出的,跟我們是兩條不同的路子。



光環背後的堅持與努力

2011-12-26  TWM




辜成允

做好是應該,做不好就是敗家子,幾乎是富二代接班人的宿命,辜成允不斷地提醒自己,只要做出成績,是不是父親庇蔭一點都不重要。

眾所皆知,辜成允是台泥辜家的小王子,是銜著金湯匙出生的貴族,是鎂光燈聚焦的焦點。但外界難以透視的,是六年來,每天夜裡十點鐘,北市中山北路台泥大樓 十四樓的辦公室裡,依舊燈火通明的堅持。

自從二○○五年父親辜振甫過世至今,辜成允一肩扛下家族的責任。從那一刻起他知道,做好只是應該,因為「一定是靠父親庇蔭」,做不好就該死;這是他命定的 評價。但他不管,也無暇管,只有一路往前衝!六年來,每次公開發言,都是談台泥的未來、中國的市場;但他絕口不提自己有多拚,是如何咬牙撐過最困難的日 子。

其實,他每天用二班祕書、二班司機,才足以應付長期超過十二小時的超時工作。星期六、日司機放假,他自己步行或開車去公司加班;他盡可能參加所有中國水泥 業聚會的場合,再遠都去,只為了要實地參與中國市場,踩遍每一個角落。

這樣的日子,他一過就是六年,如今台泥已是中國第六大、也是第一大外資的水泥廠。至於是不是父親光環的幫忙,他不在乎,因為成績說明一切,其他都不重要 了。

︵劉俞青︶

 

 



投資篇 香港股神曹仁超:努力拚到最後一刻就能見到機會!


2012-01-16  TWM




七分努力、三分天意」,這是我踏入職場40餘年來的感想,也是我給年輕人的一句話。回顧1967年時我高中畢業,中國正好發生「文化大革命」,香港也有左 派人士暴動,社會人心惶惶之下,工作機會非常難找。

當時我在一家紡織廠做學徒,每天工資九港幣,由於環境不佳,工作起來仍非常辛苦。因為在夏天,紡織廠內氣溫高達攝氏42度,為了減少紗線折斷,廠內又須以 噴霧常保溼潤,加上兩百多架紡織機同時運轉,室內實在是噪音刺耳又悶熱。在這種環境下輪班工作,六個月後我終於受不了離職了,轉到假髮工廠上班,隔年再跳 槽到證券公司擔任實習生。

在券商工作時,我的月薪整整比假髮廠少了五成,實在不夠生活。於是在1969年時我試著投稿到報社,撰文教人投資理財,這就是我寫作生涯的開始。當年關於 股市的中文書籍非常稀少,一本外文書的價錢往往就是一個月工資,我嘗試翻譯技術分析、基本分析等投資方法,一方面實戰驗證成效,二方面將這些理論引進香 港。因此後來我的薪水節節高升,1970年我被挖角時,月薪加上稿費,月收入已達3000港幣了。

或許有人說,我的成就來自誤打誤撞,只能說是幸運。但在整個70年代,有多少香港青年因為市場榮景加入金融業?如果自己不力求突破,相信早已被其他精英淘 汰出局,更不可能在這行一做40年。今天雖然我已半退休,但每日仍研讀20份國外投資訊息,藉此截長補短。古諺常說,每個年輕人一生至少有三次成功機會。 就以投資港股為例,1974年12月、82年12月、98年9月、2003年4月及08年10月,都是絕佳的進場時機;可見過去40年來,人生至少已有五 次賺錢的大好機會。機會只給做好準備的人,年輕人,你做好迎接未來挑戰的準備了嗎?

(整理.周岐原)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