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如果沒有補貼,你還會買電動汽車嗎?電動汽車應該盡快的接地氣,盡快解決一些核心問題。

自特斯拉之後,電動汽車屢屢成為媒體關註的焦點,從傳統汽車制造商到創業者再到IT巨頭們紛紛為電動汽車造勢。而最近印發的今後五年關於電動汽車《發展指南》再次讓不少人歡心鼓舞,可回到一個現實問題來看,如果沒有補貼,你還會買電動汽車嗎?

政府補貼仍是電動汽車的最大推手

從工信部的統計數據來看,2015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7.85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3.63萬輛,同比增長三倍。雖然和傳統汽車相比,電動汽車的份額可以微乎不計,可持續數年的高速增長,足以證明電動汽車已駛入發展的快車道。而之背後,政府的力量無疑是最大的推手。

幾乎世界各地政府都對系能源汽車青睞有加,中國當然並不例外,總的來看,國內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存在以下幾種方式:

1、直接補貼。雖然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將采用“退坡機制”,即每年的補貼標準較上年進行下調,盡管如此,補貼力度依然有不小的誘惑力。以2015年為例,續航里程在80到150公里的純電動汽車補貼3.15萬輛每年,續航里程150到250公里,每輛補貼4.5萬,續航在250公里以上每輛補貼5.4萬。一般來說大部分推廣城市奉行國家地方1:1的補貼政策,也就是說很多電動汽車的補貼費用在售價的三分之一甚至以上。

2、政策優惠。為了推廣電動汽車,很多地方政府往往給予一些“特權”,以北京為例,新能源汽車辦理牌照免搖號,並且不在現行範圍之內。面對普通汽車中簽接近200:1的中簽比例,新能源汽車的誘惑力可想而知。除此之外還有免征購置稅,甚至可以共享公交車道,不一而足。

3、基礎補貼。一個事實是,幾乎所有推廣電動汽車的城市都在積極建設充電樁,國內80多個城市的800多個充電站多出於政府之手。還是以北京為例,在今年5月份之前,幾乎所有的公共充電樁都在提供免費服務,即便在5月份之後,每度電的價格也在1.7元左右,按照92號汽油的價格來算,電動汽車動力成本約為同類燃油汽車的50%至60%。

政府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在情理之內也在意料之中,但有多少用戶為了需求本身而選擇電動汽車,電動汽車周邊服務的商業化仍遙遙無期。也就是說,政府的大力推廣加快了電動汽車的普及,卻也埋下了太多隱患。日本是全世界唯一一個電動汽車出現負增長的國家,究其原因無外乎電動汽車激勵政策的終結。

國內電動汽車行業何時才能接地氣?

對很多人來講,提起電動汽車最先想到的莫過於特斯拉,可即便是不考慮充電和保養等問題,特斯拉的售價也把不少人拒之門外。其實,特斯拉在中國的累計銷量不足3000輛,更多的是來自於傳統汽車廠商推出的電動汽車產品,盡管如此,國內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依然不夠接地氣。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兩點。

其一,國內電動車市場資源配置混亂。對於技術問題,暫且不提,畢竟全世界都處於差不多的發展水平,國內的落後仍在資源配置問題上。首先,國內不乏電動汽車領域的創業者,提供車輛銷售、電池租賃、充電等服務的公司正遍地開花,揚言要造車和已經有產品上市的公司業已多達兩位數,更可喜的是,國內已經完成了超過3.1萬個充電樁的建設。可事實並未如此樂觀。

從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截止到2014年底,挪威的電動汽車普及程度達12.5%,其中電動汽車保有量為40877量,充電設備為6208個。相比國內反而要更加樂觀,2014年底國內電動汽車註冊數為83198量,官方公布的充電設備為3萬臺,但電動車的占有率僅為0.3%。在文字遊戲的背後是國內有80多個城市在“積極”推廣電動車,各地為之興起的創業者零星分布,近800各充電站分布到80幾個城市,除了北京、上海等地區,不少地方的電動汽車充電仍是“奢侈”之舉。換而言之,電動汽車對很多人而言仍是“海市蜃樓”,盡管政策上有很多紅利,實際上仍可望不可及。

其二,政府應該如何主導電動汽車的推進。不久前引發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提出的一個發展目標是:2020年前建成集中充換電站1.2萬座,分散充電樁480萬個,滿足全國5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不可否認,國家在電動汽車的推廣上不遺余力,很多人也看到了電動汽車的機遇,但又不得不先思考幾個問題。

目前國內大大小小的充電站多由政府出資建設完成,在很長時間內電動汽車車主都將享受到“惠民”福利。早在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時候,北京和上海就已經在興建充電站,推廣電動公交和電動出租。而直到今天,北京的這些充電站仍處於虧損狀態,車輛利用率不足。上海每輛公交車的分擔成本達到了23萬每年,投資成本難以回收。不排除地方政府把推廣電動汽車當做形象工程,電動公交和電動出租車在8萬多電動汽車里占了多大的比例。

從另一方面來講,傳統汽車的能源一直被國企所控制,布局充電服務的諸多公司中不排除國企背景的出現。再加上電動汽車分散相對零散,增大了全國性布局的難度,可以預見,在不久之後電動汽車的服務市場將出現很大的變動,甚至會重新洗牌。

而把話題再回到電動汽車本身,如果不考慮補貼等因素,電動汽車還有什麽吸引力,又有著怎麽樣的現狀。

懸在電動汽車頭上的三把利劍

可以承認的是,在未來電動汽車終將取代傳統汽車,可如前文所說,覬覦這塊蛋糕的絕不只一家,在基礎設施短時間內難以改善的情況下,電動汽車頭上終究懸著三把利劍。

首先,制約因素如何突破。最大的制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前面所說的充電站問題,特斯拉在入華之處就表示將在國內建充電站,事實上也有所行動,但主要仍是政府投入。而第二個問題就是電池和續航問題,這也是在充電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特斯拉最新款的續航已突破400公里,國內包括比亞迪、北汽、德瑞博、道爵、啟辰等廠商的續航300公里以下,有些甚至低於150公里。究其原因還在於電池技術上,舉個例子來說,特斯拉采用了索尼產的鎳鈷鋁電池,比亞迪擁有自產的磷酸鐵錳鋁電池,而後者較前者最大的優點便是國內原材料資源豐富,成本較低。考慮的成本和性能,電池技術將成為電動汽車高低上下的關鍵因素之一。

其次,競爭優勢微弱。這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技術,傳統汽車有過百年的歷史,從發動機、底盤以及結構設計等,電動汽車都有些很大的劣勢,雖然寶馬、奔馳等也推出了電動汽車,但目前仍不屬於核心業務。雖然電機電控技術不少玩家拿出了不錯的可行方案,但仍未成為核心的競爭力。而在價格上,電動汽車的優勢在於巨額的補貼,不過卻也面臨著另一個競爭者,那就是混合動力的新能源汽車,在補貼力度上和純電動汽車並無太大差距。雖然混合動力只是傳統汽車邁向電動汽車的過渡產品,卻是電動汽車廠商不可忽視的競爭者。

最後要說的是電動汽車的現狀,噱頭或大於實質。披著高科技外衣誕生的電動汽車,相比傳統汽車自然而然的多了些“智能元素”。如果沒有補貼,你還會買電動汽車嗎?瘋狂的造車者是時候思考這個問題了,電動汽車應該盡快的接地氣,盡快解決一些核心問題,而非將其看做下一個風口,忙著炒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