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全球零利率時代


陶冬:全球零利率的時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66b00100b4dl.html

今天,能源、食品價格已大幅回落。美國、日本、歐洲同步進入經濟衰退已成定局。一半新興國家因原材料價格急跌而陷入增長困境,另一半新興國家則因出口訂單驟跌而經濟不景。全球範圍內出現了信貸萎縮,投資信心消失、消費下降,金融資產價格劇烈調整。一個通縮的時代似乎很快會降臨。

面對通縮風險、金融危機,各國央行攀比著大幅降息。以目前的經濟形勢和央行們的決心看,許多國家的利率水準在不久的將來都會接近於零。一個全球零利率的時代即將到來,我們都是日本!

-在通縮時期,經濟景氣下降,實際利率卻可能上升。身處大蕭條時代的經濟學家費舍(Irving Fisher)提出了債務通縮」的概念。經濟前途不明、銀行抽緊銀根,企業和個人通過大規模還債來降低負債率。減債帶來需求弱化,物價下挫。由於名義利率不能進入負值,實際利率不降反升,促使進一步的減債活動,經濟於是陷入惡性循環。

-費舍理論的現實版,就是上世紀90年代初以後的日本。自1989年泡沫破滅後,日本的金融資產價格暴跌,銀行壞賬飆升,信貸陷入停滯。在樓市、股市遭受重創的消費者,面對負資產,消費意欲低下。沒有需求,企業投資活動自然放緩。儘管日本銀行將利率降至幾近於零,企業仍不願投資,消費者仍沒有信心。

在通縮肆虐的日子裡,一般人抱有「現金為王」的心態。負通脹和零利率下,不虧錢便是賺錢,消費者多儲蓄,企業降負債,經濟活動自然一蹶不振。當然,日本落入通縮陷阱的一個重要誘因是政策失誤,政府在處理銀行壞賬、補充資本金上行動遲緩,聽由銀行緊縮銀根,催化出整個經濟的「去杠杆化」,直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今天的全球經濟,也面臨著銀行資本金遭到摧毀、信貸強烈收縮的局面。但是歐美多國在危機處置上,遠較當年的日本更果斷。通過國家注資,多數西方大銀行的破產風險已明顯下降。因此,歐美銀行在經過1-2年去杠杆化後,維持一定信貸規模的可能性並不小。

如果銀行秩序得以維持,經濟在經歷一個短暫(但仍十分痛苦)的調整之後重新啟動,我們則可能面臨第二種可能的局面——格林斯潘主政下的21世紀前6年(兩年調整期和四年泡沫期)。由於擔心IT泡沫破滅和911恐怖襲擊對經濟造成重大打擊,美聯儲將利率降至史無前例的1%。接下來的通縮陰影,又使央行在收回流動性上縮手縮腳。當實體經濟復蘇後,流動性過剩帶來了歷史上罕見的信貸膨脹,並在金融創新的名義下資產素質隱性惡化,資產泡沫此起彼伏,風險盤根錯節。當年人們稱之為「格林斯潘盛世」,今天則成為「格林斯潘泡沫」

零利率下,世界究竟走向日本式的消沉還是等待格林斯潘反彈?筆者看來結局取決於三大因素:其一,金融體系能否及時修復,信貸能否維持在合理的水準;其二,美國消費者的減債會走多遠,美國需求兩年後能否重見起色;其三,中國會輸出多少產能過剩,內需有多少擴大空間。

如果世界有滑向「格林斯潘反彈」的趨勢,筆者看好美元資產或近似美元貨幣(人民幣、港幣)區資產,因為美國/中國復蘇會快過歐洲、日本,美元看漲。同時筆者認為,暴跌後(仍未完)的商品價格必然反彈,信貸收縮、需求減少、價格急降之下,原材料生產商會有不少出局,剩下的也不會增加產能。一旦需求重現,供應瓶頸可能再次成為問題

--------------

Cup:

各國中央銀行採取減息措施來應付貨幣流通速度嚴重下降(MV=PQ 的 V)的問題 ,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這些政策在經過足夠的時間醞釀後能夠揍效。

雷曼倒閉後,令市場彌漫恐慌情緒,銀行、企業及投資者風險意識大為提高,銀行與銀行之間,銀行與企業之間不信任增加,令貨幣流通速度在原本下滑的情況下,更加速萎縮。

現在可能遇到的頭痛問題是,即使中央銀行把利率降到零,經濟提振的效果還是不夠。

因此中央銀行採取了非常規的措施,例提供存款保證(以減少銀行囤積預防性準備金)、對銀行注資、以極低利率定期放款給銀行、確保銀行隔夜拆息處於極低水平以增加資金流動性等等。


我期望在歐美以及環球的果斷救市措施下,去槓桿化完成後,信貸將逐步回復正常。

「格林斯潘泡沫」講緊兩年調整期才到四年的泡沫期。不過,現在這個遠較科網泡沫及911嚴重的金融海嘯,我們需要多久的調整期才會發展到泡沫期?

可是,這是不是代表我們身為投資者在調整期應繼續「cash is king」,持有現金等運到呢?又或者好像某些財經人士所講,「現在只適宜短炒」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8

立論:股市升跌還須看利率 林少陽


2009-07-30  AppleDaily





 

昨 日港股忍受不住地心吸力,出現一個不大不小的調整。如果要開死因聆訊,最大嫌疑犯應該是大陸A股失驚無神急挫逾5%。昨日本欄是有提及港股可能出現短線調 整的風險,然而這麼短線的表現,對用家(讀者)未必有太大的實用價值。昨日的跌市基本上是在意料之內,我並不認為有任何必要修正本欄中線看好的看法,因為 即使昨日未能避過一劫,亦沒有甚麼大不了。我的信心從何而來?今天跟大家分享另一張圖表。這是美國國庫債券的利率曲線,3個月的短期利率在0.25厘附 近,惟長債利率卻近4.5厘。這條曲線顯示目前經濟狀況處於健康狀態。今年初至今,長債息率已上升了好幾厘,是投資者沽售長債,重返金融市場搵食的重要線 索。這條利率曲線,亦隱藏投資機遇。目前的短債利率偏低,銀行的存款利率亦維持於一個偏低的水平,對早前飽受金融海嘯困擾的跨國銀行來說,是一場及時雨, 因為他們可以拆短錢(向銀行同業發行短期票據借錢,或向存戶吸納存款)買入高息的長債,賺取優厚的息差。

長債息回升利保險公司

按 道理,如意算盤應該是這樣打,唯一的風險是短錢的利率有高低,買入長債的價格,卻鎖死了長債息率,是否值得冒險,要看銀行是否看得通幾年後的短期利率走 勢。反而,對保險公司來說,他們發保單的潛在債務很大程度上是在計算之內,而投資回報卻取決於長債利率,最近長債利率回升,對銀行來說固然有利,但論到直 接受惠,首選還是跨國保險公司。你可能認為我是盲了心眼,看不見美國的失業率仍在上升、企業不停發出盈警,以及昨日的跌市。這些我都知道,但我只想重申, 決定資產價格的,除了盈利前景,還有利率。林少陽以立投資管理投資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02

按揭利率與樓市 Consilient Lollapalooza


http://consilient-lollapalooza.xanga.com/718565292/%E6%8C%89%E6%8F%AD%E5%88%A9%E7%8E%87%E8%88%87%E6%A8%93%E5%B8%82/


今日去聽了一個講座,講者不認為按揭利率對樓市有什麼影響。

我明白為何他這樣認為,因為成本很多時並不是供需的影響因素,有多少人係供唔起而賣樓的呢?然而,利率對信貸供給有很大的影響,這才是利率的作用。

銀行以供款最多為一個人的收入的一半作為供款能力的指標。如果加息,那對入息的要求就會相應增加,這直接令能買樓的人減少了。

最前有個有能力朋友問我好唔好訓身落樓市。雖然我認為他有能力供落去,但同時要考慮未來其他人仲有冇能力才可以。或許我對股票情有獨鍾,看好樓市唔一定要買樓,買股都得,訓身都仲有得止蝕。

利率降了二十五年有多,到現在的零仲要量化寛鬆。如果歷史的大周期是一個參考,現在做最線的投資要很小心大利率周期。利率是央行控制的,但央行並不可以任意控制經濟需要的利率,而不需要作出沉重的代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12

房企举债扩张 利率再度刷新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6/1NMDAwMDE3NTg1NA.html


在楼市调控政策加压“抽血”状况下,房企对资金的渴求日益强烈,举债扩张的利率成本再度高涨。

5月5日,在香港 上市的内地房企海外融资纪录被打破。花样年集团(1777.HK)宣布成功发行本金总额为1.2亿美元的担保优先票据,2015年5月到期,票面利率高达 14%,打破了4月22日佳兆业保持的13.5%的息率纪录。4月14日,恒大地产发行3.5亿美元及2.5亿美元额外优先票据,利率已达当时最高。

4月28日,花样年发出拟发行担保优先票据公告,随即开始向亚洲、欧洲及美国的机构投资者进行路演推介。不过,随后花样年对融资额度进行了调整,由 原计划的2亿美元调减到1.2亿美元。

“这是因为目前资本市场要求的利率较高,而花样年目前的资金充裕,遂将发行规模作了调整。”花样年高 管表示。

中国房地产指数研究院分析师杨奕认为,14%这一创纪录的利率在两个月前来看是偏高的,但就目前而言并不高,在当前内地银监会和证 监会等普遍收紧房企融资的情势下,现在的地产业融资成本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在房地产信托市场和民间借贷市场,地产融资利率已分别高达18%和25%左 右。

与银行提供的房地产开发贷款相比,目前各房企更趋向于发债融资,因资金可不受项目控制,亦可用于买地。

花样年坦言,是次 集资所得将主要用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意向的优质土地收购。花样年目前在无锡、大理、桂林、苏州等地新增300多万平方米优质土地储备,旗下土地储备已经提升 到1300多万平方米。

记者初步统计,近期,包括恒大、佳兆业、雅居乐、恒盛(已推迟发债计划)、花样年等几大内地房地产企业,在海外发行 的高息债将高达26.2亿美元左右。

不过,利率屡次创出新高,风险亦在积聚。香港一名分析师表示,通常议价能力越低的公司发债息率越高,这 显示出市场对于公司偿债能力的担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18

鴻海純利率低 左丁山

2010-6-5  AD







 

台北香港兩邊走 嘅經紀M,自動吩咐佢位良人,幾乎長駐台北嘅經紀T用電郵傳來鴻海集團嘅財務報表,俾左丁山參考。左丁山上港交所網頁搵到富士康嘅○九年年報,睇到富士康 嘅稅後純利率只有0.33%,低得可憐,另稅前純利呢?○九年有七千一百四十三萬幾美元,佔營業額0.99%,但稅款高達三千一百八十萬美元,佔稅前純利 嘅四成四,稅率認真高。為助左丁山一窺全豹,經紀T傳來台灣「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及子公司合併財務報表暨會計師查核報告.民國九十六年度及九十七年 度」。

台灣上市公司嘅財務報表,要求比香港嚴格好多,內裏包括好多非常詳細嘅資產負債及經營費用資料,係香港上市公司從來唔會披露嘅,香港 雖然號稱世界金融中心,但沿用幾十年古老嘅公司法,對公司財務資料嘅披露,以minimum(最少)為原則,到咗二十一世紀,仍然唔肯改變,唔知點解呢? 財經事務局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教授在學術方面,係國際知名嘅財務學教授,冇理由對此情形睇唔到,聽唔見嘅啫。

 

左丁山唔係分 析師,冇時間做公司分析,只係揭吓合併損益表,「鴻海」於二○○九年嘅營業收入高達一萬九千五百九十億元新台幣(約六百一十二億美元),係富士康 (2038)嘅8.47倍,規模相當大,與○八年相比,營業額下降0.5%左右。毛利率方面就有改善,○九年有9.5%,好過○八年嘅8.6%,稅後純利 有七百六十三億元新台幣,獲利率係3.87%,顯然比香港上市嘅富士康好好多,點解係咁?木宰羊。但足以證明為外國品牌做OEM嘅生意,利錢並不豐厚,純 粹靠數量取勝,與做超級市場零售差唔多,偶有差池,利潤就會消失於空氣中。故此結論就係,鴻海、富士康呢類股票買唔過,要買科技股一定要買Apple。蘋 果設計產品iPhone、iPad、iPod等等,叫富士康製造,富士康賺嘅係血汗錢,蘋果賺嘅係大啖肥豬肉。嗱,蘋果喺2009年度(截至09年9月 底)嘅營業額有429億美元,毛利172億,毛利率高達40.1%,稅前純利有120億,佔營業額28.1%,稅後純利有82億,純利率有8.2%,唔怪 得蘋果股價猛升,已成為世界上最大市值嘅科技產品公司,壓倒微軟。用番以前文革時代之鬥爭術語,此乃美帝國主義剝削中國工人之「罪證」!唔講情緒,講理 性,應該沽出2038富士康,買入蘋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18

利率市场化影响几何?--我思故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nyfn.html

息差—利率市场化影响几何

 

当前,支撑中国银行业高盈利的核心因素是政策性利差;未来,基准利率的放开和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净息差究竟影响如何?看看国外。

1960年代,美国通胀率不断提高,推动了市场利率的明显上升;证券市场高速发展,直接融资市场越来越发达。而银行业受到Q条款的限制,在竞争中越来越处 于不利的地位,大量的银行经营出现了问题,全社会的信贷供给量减少。在此背景下,废除Q条款和实现利率市场化被提上日程。

1970年,美国取消金额10万元以上、期限3个月以内的定期存款的利率限制,拉开了其长达16年的利率市场化之路的大幕。

初期,银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大,息差水平明显下降:1970年至1974年的5年间,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下降了74个基点,降幅达到了19%。但在随后的10多年间,净息差并没有继续下降,而是进入了一个持续上升通道,开始稳步反弹至利率市场化前的水平。

总体来看,在1984年利率市场化过程结束时,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为3.77%,相比于1969年3.79%的净息差水平仅仅下降了两个基点,净息差的走势是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

理论上,利率管制的取消将不可避免的引起存款成本率的上升,从而导致银行存贷利差的收窄,进而引起净息差的下降。从美国的经验看,这句话只说对了前半句:利率市场化本身确实会引起存款成本率的上升,但是存款成本率的上升却未必会导致存贷利差的收窄。

美国银行业1983年的存贷利差为3.53%,1970年为3.41%,存贷利差不降反升了12个基点。主要原因是在存款成本率提高的同时,贷款收益率也有相应的提高,而且增加的幅度超过了成本上升的幅度。

但贷款收益率的提高并非没有代价,与贷款收益率持续提升相伴的是银行业信用成本率的不断攀升。整个60年代,美国银行业的平均信用成本为0.17%,而 1970至1984年间的这一数值急剧升高到了0.49%。尽管信用成本率的上升一部分是因为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7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滞胀,但也有一 部分是由于银行为了追求高的收益率,主动选择了高风险的经营模式,增加了对于杠杆的使用和高风险类贷款的投放,从而加大了贷款的整体风险。

扣除信用成本之后的拨备后净息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一个更加客观指标。观察美国银行业,利率市场化引起了拨备后净息差的显著下降:从1970年的3.71%下降到1984年的2.84%,降幅23%。

在利率市场化漫长进程中,日本银行业净息差的走势与美国类似,呈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V”型:最初的几年,净息差水平显著下降,从1982年的2.2%下 降到1987年的1.6%,降幅达到27%;之后,净息差水平开始稳步反弹,到1990年已经重新达到1.95%的水平;1990年之后受金融危机的影 响,日本银行业的息差水平再次下降。

不考虑90年代开始的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银行业的信用成本在利率市场化期间尽管有波动,但一直维持在0.2%以下的水平。同样考察拨备后净息差指标:日 本银行业的拨备后净息差从1982年的2%降低到了1990年的1.9%,降幅仅仅为5%。相比于美国,日本银行业在整个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受到的冲击更 小,这主要得益于其一直维持在低位的信用成本。

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看,在利率市场化开始的3到5年内,银行业的净息差会明显下降,降幅在20%左右。主要原因是利率管制的放开会导致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 成本大大提高,而此时商业银行尚未来得及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或者是模式的调整效果尚未完全显现,收益率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普遍徘徊在75%的红线左右,随着监管当局对于存贷比指标的再监管,商业银行对于存款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因此,对于存款利率 的管制一旦放开,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率将会显著上升,从而引起存贷利差的收窄,净息差的水平也会相应降低。也就是说,与美、日一样,在利率市场化的最初几 年,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将不可避免地下降。

如果将利率市场化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会发现利率市场化并不会必然导致银行业净息差的大幅下降:美国利率市场化后3年(1985-1987)的净 息差均值为3.79%,高于利率市场化前3年(1967-1969)的均值3.41%;日本银行业净息差在整个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仅仅下降了5%。内在原因 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会主动调整自身的业务模式,努力开发新的业务来提高资产收益率水平,以抵消计息负债成本率上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但是,如果考察扣除了信用成本的拨备后净息差,利率市场化还是造成了美国银行业息差水平将近17%的下降。所以,决定利率自由化对于银行息差水平总体影响 的核心因素应该是银行自身业务模式的调整:如果银行能有效地调整自身经营模式,在良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实现生息资产收益率的持续提升,那么其净息差水平不 仅不会下降,反而可能上升。

目前,中国的银行业正积极探索转型,而利率市场化将会加速这一过程。美国和日本银行业的应对措施值得借鉴:1.转型是必须的,只有通过转型来提高收益率水 平才能有效缓解成本上升的压力;2.风险的控制至关重要,如果伴随高收益率的是高信用成本,那么银行的转型只能事倍功半,实际净利润的减少仍然不可避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4

投资与利率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2/692463.html

某种意义上来看,银行相当于一个中间商,存贷利差就是它们的买卖价差。为方便起见,我们忽略掉这个中间商的经营成本与利润,姑且把存、贷款利率视为相等,来考虑投资与利率的问题。

假设目前手头有一个投资项目,预计年回报率为7%,而银行贷款利率为8%,显然这个项目贷款投资不可行;换一种情况,假设目前手头有一笔资金,银行存款利率为8%,某项目预计年回报率为7%,那么理智的做法依然应该把这笔资金存入银行获取利息,而不应去做项目投资。

乍看之下,似乎我们只要将利率降低,就可以促进投资,增加社会产出,推动经济增长。在资源充足的前提下,如果社会总投资增加10%,GDP就能增长10%;总投资增加30%,GDP就能增长30%……

但是,这仅仅是一种错觉,因为这里面并没有考虑到劳动力因素。

稍微多思考一下,我们就能发现:任何实业投资,除了需要资源与资本之外,还需要劳动力来从事具体的生产。譬如社会总的失业率为5%,总投资增加 20%,能够使社会增加多少产出呢?即使失业率降为0,达到100%就业的状态,最多也不过增加5%的产出;如果失业率没有下降的话,产出不会有任何的增 加——不知道这个结论会不会令经济学家们大吃一惊。

换一种情况,当利率上升而就业率没有下降的时候,社会产出也不会有任何的减少,甚至可能增加。原因在于,有些经济学者把利率与投资的因果关系给倒置了。

与商品的供应曲线与需求曲线决定均衡价格相类似,同样也存在着资金的供应与需求曲线,两者的交点即为均衡利率。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当经济前景看好、未来收益预期上升时,资金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均衡利率上升;而当经济衰退、收益预期下降时,资金需求曲线则向左移动,均衡利率下降。所以,利率实际是投资需求变动的结果,而非原因。并且,利率水准与经济荣衰往往是正相关的。

现在,如果政府通过干预,把利率压低至均衡利率之下,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显然,资本的供应将会减少,而投资需求会增加,出现缺口。市场中出现短缺的话,人们需要排队等候,而政府一旦参与进来,由于拥有权力,就能优先得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

当政府开支增加、支持某些投资项目时,所需要的劳动力其实是从其他行业转移过来的。这些劳动力参与了政府投资项目,就不能从事其他的一些工作。只有 当政府投资项目的生产效率比他们先前从事工作的效率更高,社会总产出才有可能增加。遗憾的是,政府项目总是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这是因为:需要扶持、低息 资金才能实施的项目,必然意味着低效率——即较多的花费以及较少的成果。

与此同时,江浙一带的民间拆借利率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这意味着同等的资本投入,他们能收获更多的成果。亦有统计数据表明,民企的资产收益率要高于国企。

所以,市场才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无论是商品的价格还是资金的利率,都应当由市场来决定。尽管市场有时也会失灵,政府的介入能够做出一些改善,但那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而今天,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可能已经超过了必要的程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5

大陸餐桌新寵 一尾毛利率破五成

 

2011-3-21  TCM




什麼樣的投資標的,竟能同時讓裕 隆集團旗下新揚投資、神通集團旗下聯訊創投,以及兆豐銀行等傳產、科技與金融背景法人,還有米果大亨蔡衍明的哥哥蔡衍榮、藝人小S的公公許慶祥等各方人馬 全都看上眼?

答案是:石斑魚。

故事,要先從位在屏東的龍佃海洋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有「石斑王」之稱的戴昆財說起。

「戴董事長在石斑魚育種、養殖成績有目共睹,」新揚創投董事長徐善可指出。 原來,一九九一年,龍佃人工繁殖老虎斑成功,四年後又領先全球首創研發龍膽石斑魚苗;其後陸續投入金錢斑、東星斑與油斑等種苗,是台灣人工培育石斑魚的先 驅。

聯訊創投總經理周德虔補充,石斑魚多靠天然撈捕,但海洋資源有時而盡,「龍佃種魚孵化技術最成熟,又有行銷經驗,和其他生手同業約有八年、十年差距。」 看好龍佃在石斑魚育種的技術創新與研發,讓新揚與聯訊至少投資千萬元,各取得一席法人董事。「小S公公想買股票,蔡衍榮也來拜訪過,」戴昆財透露,公司正 積極覓地擴建魚塭,擴大養殖規模,並朝公開發行的資本市場邁進。

台灣位置最優 適合養殖,輸陸不到一天

其實,龍佃不過是石斑魚奇貨可居的一個縮影,各方人馬真正看好的,正是台灣石斑魚背後的龐大商機。近五年來,石斑魚的產量、單價、產值可說同步上漲,造成 台灣石斑魚火紅的背後,正是中國市場暴紅營造的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是地理環境的先天優勢。「中國不能跨年養魚,每年四月放苗,十一月就要收,」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助理教授冉繁華指出,石斑魚怕冷,台灣高屏地區 氣候最適合養殖;同緯度的福建、廣東,因大陸型氣候造成冬天海水溫度過低,養不出大型龍膽石斑,價格與美味度都不如台灣。

至於台灣石斑魚養殖過去最大勁敵海南島,因中國大力發展當地觀光,收回不少海域,威脅降低。「石斑魚肯定是台灣的天下,」戴昆財自信表示。

菲律賓走海運,活魚運輸到中國最快三天、越南與馬來西亞船運到中國要五天,泰國則要九天,「東南亞國家養殖技術不如台灣,……死魚價差一半,(每台斤)三 百變一百五,」冉繁華認為,台灣有技術和品質等優勢。

再因去年三月農委會宣布開放「活魚運搬船」直航中國十一個漁港,不經香港轉運,台灣養殖石斑除不到一天可直達,運輸時間減少也有助降低活魚死亡、提高品 質,每斤魚貨運費平均又降至二十元,省下約三成運輸成本,更添競爭力。

中港食客大增 年供應五千萬尾還不夠吃

中國正崛起的內需消費市場,自然也沒在石斑魚產業中缺席。「問過海鮮批發商,來自中國的需求,讓他們抓都抓不夠,有多少賣多少,還沒看到(需求)量的 bottleneck(瓶頸)。」周德虔眼中,東方人嗜吃活石斑,一方面中國人愛面子,五百克動輒新台幣五百元的石斑魚是請客必備料理,再隨中國經濟起 飛,更講究吃,學香港人吃石斑魚的風氣也大盛。

需求旺盛,但石斑魚供給卻不及。戴昆財分析,現階段台灣每年青斑供給量約三千萬尾、龍膽則約一百萬尾,而虎斑主要養殖國馬來西亞去年受病毒影響,出貨僅一 千萬尾,加計越南五百萬尾,中國市場外的供給量不到五千萬尾。

ECFA優先受惠 列早收,明年降為零關稅

台灣石斑魚九成以上外銷中國,今年一月,再挾著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早收清單正式上路,石斑魚出口關稅由一○.五%降至五%,明年再降到零關 稅等利多,又遇上去年台灣魚苗減產,帶動價格上漲,如最多漁民養殖的青斑,三月十三日產地價每台斤高達三百元,站上八年來新高,相較過去每台斤一百七十 元,漲幅近八成。

基本面供不應求,持續推升石斑魚價格水漲船高,當養殖者成本不變,也代表中間利潤更可觀。

戴昆財以青斑每尾八公分魚苗三十五元、四成存活率舉例,扣除餌料成本,每斤產地價三百元計算,毛利率約三成;至於成長速度居各類石斑之首的龍膽石斑,一年 可長到三斤,第二年每月更可成長一斤,十五斤的大盤價可破五千元,扣除每尾魚苗一百元、七成魚苗死亡率與餌料費,也至少有五成毛利率;因此有漁民直接用一 千二百元收購一斤大的龍膽石斑,養大出售,獲取利潤。

較極端的例子是香港每年營業額約一百三十億元的東星斑;對照近日香港大盤價每斤港幣四百七十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七百八十元),如果養殖成功率達六、七成, 每斤東星斑毛利率上看一倍。不過該高貴魚種只有菲律賓、馬來西亞等適合養殖,台商得先有東南亞市場布局。

挾地理環境與養殖技術等優勢,又結合供不應求、ECFA逐漸發酵與利潤可觀等題材,都增加台灣石斑魚含金量。商機所在,各方人馬無不積極卡位,也因此餐桌 上人人愛吃的石斑魚,便一躍成為各界眼中絕佳的投資標的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82

賭10年才回本 獲利率是下游3倍

2011-4-4 TCM




「我們賭了!」去年底,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才對太陽能新事業發下豪語,今年三月十四日,他的下一步布局正式曝光,目標直指太陽能產業最重要的原料:多晶矽(Polysilicon)。

這 一天,台積電轉投資的茂迪正式宣布,和綠能科技、福聚太陽能簽署協議書,共同出資成立公司,生產多晶矽晶圓。福聚太陽能是台灣第一家有能力生產多晶矽太陽 能板上游材料的公司,有福聚的原料供應,加上綠能的太陽能矽晶圓產能,茂迪向上垂直整合太陽能供應鏈的努力,已即將完成。

上肥下瘦! 做原料比做電池,獲利高很多

張忠謀如此大費周章的,入股茂迪後,再一口氣整合兩家公司,布局太陽能矽晶圓,因為他深知,太陽能產業是個「上肥下瘦」,越往上游材料,獲利越高的產業,而且影響太陽能電池產出甚鉅的行業。

以去年全球多晶矽產量第二大的瓦克(Wacker)公司為例,這家公司多晶矽部門,二○一○年的稅前淨利率為五三%,去年賺進七億三千萬歐元(約合新台幣三百零三億元)。台灣太陽能電池龍頭大廠茂迪,去年前三季稅前淨利率卻只有一六%,做原料獲利率是做電池的三倍!

太陽能多晶矽的高獲利,是因為要生產多晶矽,不但技術難、投資大,而且風險更高。

「要生產三千到五千噸的多晶矽,要投資新台幣一百億元。」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創會名譽理事長藍崇文觀察,多晶矽廠是化工廠,不像一般電子製造廠,裝機完成後馬上就能投產,要達到設計的產能,「設廠兩年,試產兩年,要四、五年才能看到成果。」

藍崇文指出,太陽能電池廠最快半年可以回收成本,多晶矽廠則要十年才能回本。多晶矽廠是化學廠,一旦開工,就不能任意停機,即使景氣不好,也不能停止生產,一旦上路,就像航空母艦一樣難以轉彎。

三大挑戰! 資金大、技術高和設廠地點難覓

「資金要夠,氣要夠長,才能做這個生意。」綠能總經理林和龍說。

第二個挑戰是技術。研究機構Digitimes Research產業分析師梁智恆觀察,生產多晶矽就像蒸餾酒,是利用高溫高壓將矽沙粹取成矽錠。

在市面上,純金的要求,是小數點以下四個九,只容許有萬分之一的雜質,太陽能級的矽晶圓要求卻遠高於此,「太陽能用的矽晶圓,要達到小數點以下七個九,」只要有高於千萬分之一的雜質,就無法過關,「少一個九,效果就差很多,」林和龍指出。

多晶矽廠連設廠地點都是挑戰,生產一公斤多晶矽要一百度電,生產過程中,要用到容易爆炸的鹽酸。藍崇文表示,要生產多晶矽,最好是在地廣人稀,電價便宜的地方。

就是因為難,全球雖然有數以百計的太陽能電池廠,到今年為止,全世界能量產多晶矽的主要廠商,只有九家。而且,下游擴廠容易,上游擴張產能,快也要兩、三年才能見效,經常出現原料供不應求狀況,才會形成「上肥下瘦」局面。

林和龍觀察,折舊完的多晶矽廠,生產一公斤多晶矽成本約為三十美元,但金融海嘯前,多晶矽的現貨價格曾飆到一公斤五百美元,利潤比成本高出十五倍以上!

對台灣廠商來說,投資多晶矽就像買保險,「沒有料源,再好的設備、技術,都無法生產,」林和龍分析,過去台灣廠商會和大廠簽長期合約,確保原料穩定,但是當市面上供不應求的時候,大廠也會片面毀約,「現在,就有很多官司還在打。」

更重要的是,一片太陽能電池裡,五成成本由多晶矽價格決定,掌握料源,不但景氣好時可以賣給同業,衝高獲利,平時也可以自己生產,降低成本。

梁智恆觀察,去年開始,各家多晶矽大廠都紛紛擴產,他預估,到今年下半年後,多晶矽供不應求狀況將接近尾聲。不過林和龍則表示,「好用的多晶矽仍然不足,」看好多晶矽未來發展。

藍 崇文則認為,要投資太陽能上游,看的應是長期的發展潛力,「短期內,歐洲國家受到財務赤字影響,補貼政策可能會修正。」他認為,短期內,多晶矽恐難因為供 不應求,價格再出現狂飆,但長期來看,「我相信,到二○二○年,全球太陽能市場,還會再成長十到二十倍,」有成本競爭力的多晶矽廠,會是最後的大贏家。

長線可買! 榮化、中美晶和綠能含金成分高

這波太陽能多晶矽整合熱潮,會帶動哪些投資機會?由於投入門檻高,因此國內的太陽能多晶矽類股極為少數,只有由張忠謀、王雪紅等插旗的榮化、中美晶、綠能和華新。

其中榮化是少數市場上真正掌握多晶矽原料概念股。寶來投顧最新報告中指出,榮化轉投資的福聚太陽能,今年將開出五千噸產能,到明年底,將再擴廠一萬噸。寶來證券的報告中,預估榮化今年每股盈餘上看七.一一元,其中一.九九元來自太陽能新事業,五.一二元來自化工本業。

看好未來多晶矽的大成長潛力,寶來證券給榮化太陽能新事業十八倍本益比,本業則給十一倍本益比,目標價上看九十二元。

凱基證券太陽能產業分析師梁姿 在報告中指出,中美晶是台灣前兩大太陽能晶圓廠,又剛完成垂直整合,今年太陽能產業持續擴張。她認為,台灣太陽能晶圓和電池,將出現供不應求的產能缺口,中美晶將因此受益。

近期太陽能電池價格雖然下跌,上游的太陽能晶圓,卻仍因原料短缺持平。她認為,中美晶長期潛力佳,因此給予十三倍本益比,預估中美晶今年每股盈餘為十二.四九元,目標價一百六十二元。

綠能則受惠於需求成長,和產業鏈整合的效應,營收可望倍增。寶來投顧預估,綠能今年營收將達三百一十二億元,比去年大幅成長七五%,今年每股盈餘挑戰十七.○八元。

不 過,今年來因利比亞事件造成油價大漲,以及日本強震事件的核能輻射外洩事件,使得太陽能類股漲幅相對大。以目前多晶矽概念股王綠能為例,今年一月中股價從 八十七.九元,一路最高飆漲至一百六十一元,兩個月不到漲幅高達八三%,中美晶、榮化同時期的漲幅也都不遑多讓,顯示相關利多題材已經先行反應。

保德信基金經理人葉獻文觀察,今年要投資多晶矽族群,首要觀察日本核災之後的歐洲太陽能政策變化,今年六、七月,義大利和德國將分別公布明年度的太陽能補助和太陽能發電裝置量,如果歐洲政府上調太陽能設備的目標,投資人就可以考慮買進了。

但 他同時提醒,多晶矽廠比的是規模和成本,歐美的老廠成本約在每公斤二十五美元左右,台灣的多晶矽廠才剛投產,成本則約為每公斤三十五美元,中國的多晶矽廠 成本也較台灣低,目前來看,投資韓國OCI、中國保利協鑫(GCL)等多晶矽廠,更具投資優勢,如果要投資台灣多晶矽廠,當多晶矽報價下跌時,「最好趕快 賣出。」

【延伸閱讀】業績看多!—精選4檔多晶矽概念股

華新 產品:多晶矽材料 看好理由:轉投資寶德能源科技,一旦量產將成台灣第二家多晶矽公司 股價:15.35元 EPS:1.21

榮化 產品:多晶矽材料 看好理由:轉投資福聚太陽能通過驗證量產,今年EPS可望增加近1倍 股價:83元 EPS:7.11元

中美晶 產品:太陽能矽晶圓 看好理由:台灣前兩大太陽能矽晶圓廠,今年與昇陽科合資成立中陽光伏,加強垂直整合 股價:121元 EPS:12.49元

綠能 產品:太陽能矽晶圓 看好理由:矽晶圓預期供不應求,綠能今年將再擴產1倍,營收獲利將再創歷史新高 股價:135元 EPS:17.08元

註:EPS為2011年預估;股價統計到3/29 資料來源:各媒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02

金融股現金殖利率王 李正漢疼惜小股東


2011-6-13  TWM




進入六月,各公司的股利政策大致底定,沒有意外,今年金融業的現金殖利率排行,再度由第一產物保險公司以高達一○.四%稱王,幾乎是中華電二倍,堪稱退休族的第一首選。

事實上,這已經是第一保數不清第幾次稱王了,過去幾年,第一保都有八到一二%不等的殖利率,比起許多漠視股東權益的大老闆們,第一保的李正漢家族對小股東實在相當「疼惜」。

儘管每年都有亮眼的股利政策,但李正漢家族卻是低調到不行。李正漢背景雄厚,出身早期的海山煤礦家族,當時的「基隆顏家」與「瑞芳李家」堪稱北部的兩大家 族。直到今日,李正漢家族名下還有許多早年基礎建設的股權,包括客運公司、信合社等,後期李家還轉進營建業,以「寶山建設」及其轉投資為名,在新北市、桃 竹一帶推案,至今在當地還持有大批土地,是財力令人咋舌又不欲人知的大家族。

據說李正漢對投資確實有一套,公司內部有一個由他自己親自領軍的投資小組,每年都創下穩定的報酬。第一保高階主管私下曾表示,李董「投資純屬興趣」,或許 正因為如此,第一保每年都對小股東極為慷慨,去年發放每股股利二元,以目前二十元不到的股價,第一保的小股東確實讓人眼紅。

(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